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精选8篇)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认识6个字,学会15个字。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坐卧不宁、冥思苦想、视死如归。如泣如诉”的意思,积累“一筹莫展、自告奋勇、视死如归”等词语。

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冬不拉”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

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坚持长文短教的原则,大胆地处理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 下细致地品读描述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和勇于牺 牲的精神,从而体会琴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冬不拉王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品读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冬不拉王子的勇敢、善良、勇于牺牲 的精神。

2.难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3.关键:品读文中描写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抓住关键词浯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自读探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2.教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一种乐器。对于这种乐器,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搜集了哪些资料?展示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3.学生展示哈萨克族的乐器“冬不拉”的图片资料。

冬不拉:哈萨克族弹拨乐器。木制音箱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嵌八个或十个晶位,张两弦,按四、五度定弦,可奏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演唱者自弹自唱,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合拍子。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关于冬不拉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展示冬不拉的图片资料或者冬不拉演奏的音乐,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冬不拉这种乐器,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同时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热情。)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筹莫展、自告奋勇、视死如归、泪如雨下、狡猾、骏马、安置、隐蔽、匕首、安葬、凄凉、依恋、乐器

3.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4.画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并读一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⑵全班读一读。

⑶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匕、器、骏”三字。)

⑷指名逐段朗渎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坐卧不宁”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

坐卧不宁:坐着躺着都不能安静。形容心情不安,烦躁忧虑。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考,绞尽脑汁地想。

自告奋勇:本课指王子自己主动要求去杀死瞎熊这个任务。

泪如雨下:泪水像下雨一样流下来。形容极度悲伤。

视死如归:把死看成像回家一样。形容为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凄凉。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只庞大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入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4.教师:你们是怎么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的?(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所以说什么都不答应”):一只庞大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人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一早”到“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冬不拉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

第三部分(从“国王派出的人四下寻找”到“但儿子的英勇,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让他感到了莫大的安慰。他重赏了阿肯”):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四、初谈人物形象,鼓励深入探究

1.教师指名反馈: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谁是文章的主要人物?(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冬不拉、国王、阿肯;主要人物:冬不拉)

2.指名说说冬不拉留给你的印象。(学生根据阅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教师适当地归纳、总结)

(冬不拉:机智、勇敢、善良、勇于牺牲。)

3.教师引导: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品质特点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展现出来的。现在,请同学们继续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描述冬不拉动作等方面的语句,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刻画出冬不拉的形象的。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老师的要求深入探究。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的主人公冬不拉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冬不拉是如何与瞎熊搏斗、阿肯又是怎样用琴声告诉国王王子壮烈牺牲的消息的。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删除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出没(mò méi) 射中(zhōng zhòng) 琴弦(xiǎn xuán)

朝着(zhāo cháo) 牲畜(chù xù) 重赏(zhòng chóng)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卧不安 ( )思苦想 自( )奋勇 泪( )雨下

视死如( ) 如泣如( ) 一( )莫展 小心( )( ) 心( )如焚

5.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坐卧不安 冥思苦想 视死如归 如泣如诉

6.辨字组词。

骏( ) 捅( ) 狡( ) 激( ) 置( ) 恋( ) 剁( ) 翼( )

俊( ) 桶( ) 咬( ) 缴( ) 值( ) 峦( ) 跺( ) 冀( )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筹、禀、匕、剁、酱、冥”6个生字;会写“萨、筹、狡、骏、置、蔽、捅、赐、剁、葬、冥、凄、恋、器”15个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坐卧不宁、冥思苦想、视死如归、如泣如诉”的意思,积累“一筹莫展、自告奋勇、视死如归”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细致地品读描述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从而体会琴声的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5.16自然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冬不拉王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教学重点:

1.重点:品读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冬不拉王子的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精神。了解人民群众鲜明的爱憎和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品德的赞美之情。

2.难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筹、禀、匕、剁、酱、冥”6个生字;会写“萨、筹、狡、骏、置、蔽、捅、赐、剁、葬、冥、凄、恋、器”15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理解文章层次,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悟故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自读探究。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大意

2、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掌握词语意思。教学难点:初步感悟故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以“冬不拉”谈话导入。

提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冬不拉”指的是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以自读、赛读、指名读等方式读课文。

1.想一想文章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记叙的?(①瞎熊伤害人畜②王子除害牺牲③琴声讲述故事。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

2.试给课文分成段,并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①)在萨哈克族人生活的地方经常有一只瞎熊出没,伤害人畜。第二段:(②——⑩)王子不顾国王的阻拦去除瞎熊,在搏斗中和瞎熊同归于尽。第三段:(11——17)写一位叫阿肯的牧民用琴声向国王讲述了王子杀死瞎熊,牺牲自己的悲壮故事。从此哈萨克族牧民用王子的名字给这个乐器命名为“冬不拉”。

主要内容:课文讲的是哈萨克族民间传说:乐器“冬不拉”的来历。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为人民除掉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件事告诉了国王。为纪念王子,人们把这种乐器叫“冬不拉”。

3.初步感悟故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1.了解哈萨克族。2.体会瞎熊的凶残。

“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伤害人和牲畜”,“不得安宁”。3.讲解多音字“没”。

四、拓展。

结合“301”昆明杀人事件与老师介绍的新疆,讨论如何正确对待少数民族,尤其是新疆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成语。

六、板书设计:

起因 瞎熊伤害人畜

冬不拉 经过 王子除害牺牲

结果 琴声讲述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坐卧不宁、冥思苦想、视死如归、如泣如诉”的意思,积累“一筹莫展、自告奋勇、视死如归”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明白课文的主主题思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冬不拉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人物形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了解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教学难点:体会冬不拉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人物形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谈话:同学们,谁来给老师讲讲课文内容是什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王子——冬不拉。课文是怎么将冬不拉的这一形象展示在我们读者跟前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感

l.冬不拉一听,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

①学生找出瞎熊特点的词语,交流:

庞大而凶恶: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凶残狡猾: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都没有成功。

②“自告奋勇”的意思是什么?(本课指冬不拉主动要求承担除掉瞎熊的任务。)③为什么国王“说什么都不答应”。(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2.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中隐藏起来。提问:这里体现王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它用鼻子在地上仔细地嗅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猛砸。提问:这里体现了瞎熊的什么特性?

4.学习第七段。

(1)学习多音字“颈”。

(2)结合课文插图,体会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5.讲解“匕”的笔顺。

6.结合上下文理解“坐卧不宁”的意思和它体现的感情。

7.体会为什么人们将瞎熊“剁成肉酱”?体现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三、想象场面,感悟琴声

1.人们是如何把这个坏消息告诉国王呢?

(一个叫阿肯的老牧人带着一件松木做成的乐器,去见国王,让这个乐器讲述了这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

2.“冥思苦想”什么意思?人们深思什么,苦想什么,为什么这样冥思苦想?想出什么办法?(指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词义:王子牺牲了,而国王又日夜盼望儿子平安归来,整日都坐卧不宁,怎么把这个噩耗告诉他,又不知于是他过于悲痛呢?)

3.指名读16与7自然段,其他同学想象冬不拉与瞎熊搏斗的场面。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16段中的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教师板书)再次体会王子的英勇。

(1)琴声雄浑季激昂描述的是王子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他发现了瞎熊的足迹,安置捕兽夹,巧妙伪装。(2)琴声低回婉转描述的是伪装被熊瞎识破,危机到来,王子与瞎熊的战斗就要开始。

(3)琴声音韵铿锵描述的是王子和熊瞎进行激烈的搏斗。

(4)琴声如泣如诉描述的是战斗结束了,熊瞎被杀死了,王子也牺牲了,人们把王子葬在向阳的山坡上。

5.讲解“视死如归”,“如泣如诉”等词语。6.带着想象,配乐朗读16自然段。

7.讲解16段中排比句的用法,有感情地读课文第15、16自然段。(深情地、回忆地、悲痛地)8.配乐背诵(自由读、背)

9.国王为什么“泪如雨下”?他罚了阿肯吗? 体会国王的悲痛与善良。

四、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

同学们,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令人敬佩。而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的乐器也让人们避免了受到惩罚。人们为了纪念王子,就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叫“冬不拉”,并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或歌手叫做“阿肯”。

五、拓展: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和大家说说。

2、本文写作手法:民间故事的一般模式(相传„„从此„„)

3、结合当今社会,谈谈现在能不能杀死黑熊?

六、板书设计

冬不拉

琴声

故事

低回婉转 王子与瞎熊搏斗 音韵铿锵 如泣如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5、16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

3、在日记中写写你的读后感。(可以写对人物的崇敬,对音乐语言魅力的感受)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第3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32页的《数字与信息》。根据教材特点, 结合聋生实际, 本课教学在网络平台上进行, 分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字与信息的关系, 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 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 培养其收集信息、选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3.让学生尝试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交流信息, 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创建“数字与信息”的专题学习网站。专题网站地址:61.177.200.130。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老师请大家看一幅图, 这台MP3是陈老师在商场里看到的, 同时我还发现MP3旁边有张标签, 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 (显示课件)

“大特价”的标签上面还有一些数字, 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做答

总结:这张标签告诉我们A11型号、容量128兆的MP3, 原价149元, 现价119元。这就是数字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板书:数字与信息)

[说明]华罗庚曾经说过, 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数字与信息”是比较抽象的,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日常生活中“商场大特价”的标签引入,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 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 网上交流

1.比较两幅图片 (火警119、大特价119元) 中数字表示意思的不同, 引出编码以及编码的读法。

小结:数码不但能表示数量多少, 还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

2.出示图片 (110 112 114 117 121 122 12315) 从这些数字编码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有不了解的自己上网查找获取信息, 并通过网络平台交流。

3.引申:还能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电话号码吗?

4.思考:这些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了解编码的简洁性。

5.分辨相同数字 (112 121) 所表达的不同信息。揭示编码的规律性。

小结:将数字进行有规则的编码后, 就能准确地表达信息了。

6.了解邮政编码所表达的信息。

(1) 阅读课本或专题网站。

(2) 集体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 解读邮政编码的编排规则。

[说明]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曾给广大学生赠言“数学好玩”, 而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三角板 (圆规) ”就是数学教师的全部, 这又如何能堪此重负?于是, 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便是抽象的理论以及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 数学的特性在学生们心目中就是难学、难懂、单调、枯燥, 远离生活, 远离实用,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部分的内容通过课件和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改变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接受器的优势, 使教材“活”起来。通过比、说、看、查等途径, 使广泛存在于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而常被忽视的“数学”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 “数字与信息”这一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有趣。

三、归纳小结, 巩固应用

邮政编码共有6个数字组成, 是按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三个数字代表市, 第四个数字代表县级市, 最后两个数字代表乡政的规律排列的。

通过刚才的学习, 大家对邮政编码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 我们去专题网站上去完成几个小练习。

切换到网站, 指导说明, 学生作业。

1.上网查找自己家的邮编。

2.老师这儿有一个邮政编码, 你能找到它具体的地址吗?

3.根据专题网站给的图片, 你能找到它们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吗?

4.去年我们学校有许多同学考上了山东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老师想给他们写封信, 地址有了, 你能根据地址帮老师查到邮政编码吗?

(学生网上作业)

(学生上传作业)

师点评:学生说说自己家的邮政编码各位分别表示什么?点评学生根据邮编查到的具体地址。点评学生根据地址或图片查到的邮政编码。

通过点评作业揭示邮政编码的唯一性。

观看“邮递工作者分检信件和机器分拣信件的录像”, 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说明]搭建及时沟通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 解决了常规数学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开阔了学生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扩大了交流的范围, 增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更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个平台上传作业, 并及时展现在大屏幕上, 教师即时点评, 使得学生内心的需要得到满足, 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拓展应用, 提高能力

浏览专题网站上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

说说生活见到的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

用所学的知识给宾馆大楼的房间编号。在专题网站的“练一练”中完成作业。

1.自主练习。

2.上传作业、集体交流。

[说明]学生在专题网站上了解了不同行业编码的编排方法, 获取了大量信息, 丰富了编码的知识, 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拓展应用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形成来源于生活, 提炼于生活, 而知识的学习要回归与生活, 还原与生活。设计为宾馆房间编号这一练习, 旨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达到技能与知识的双提高。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第4篇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第5篇

核心提示: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课文,用笔画出“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三、引导质疑

1、指名读,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2、出示小黑板:

(1)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

(2)第二天上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看他。老师站在讲台上,坦然地环视一下大家,清澈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他吓得心突突乱跳,一动不敢动,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

(3)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读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东东的心理有担心、紧张、高兴)

(2)读出这种变化。

(有感情地朗读)

(3)再读东东的心理描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为什么东东会有这样的变化?)

四、深入学习课文

(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

(二)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1、东东为什么会感到委屈?

出示小黑板:

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

(1)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

(2)下课时,她还可能和同学在一起玩什么?你能用“不是就是”说说吗?

(3)这样的教师你喜欢吗?

(4)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2、出示小黑板:

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她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

(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2)想象一下东东听了老师的朗读,他联想到什么?

(3)这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高)

(4)怀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3、出示小黑板:

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

(2)听了刘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刘老师知错就改)

(3)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4、你喜欢刘老师吗?为什么?

五、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完成课后练习123。

4、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6、酿

尊敬 纠正

东东 老师

感谢 表扬

奶奶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第6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黙读课文,使学生知道海豚是怎样救人和为什么能够救人,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豚、韩、鲨、狰、狞、雌”6个会认字。理解“海豚、韩国、鲨鱼、狰狞、见义勇为、不可思议、习以为常”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为什么称海豚是海上救生员和海豚救人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一步步解开海豚救人之谜的。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定向诱导

1、诱导。在生活中,当人们遇到危险时,英勇的人民警察会救人;当发生火灾时,奋不顾身的消防官兵会救人。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动物世界中,也有一些动物会救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动物救人的文章吧!

2、学生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质疑)

4、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

5、让我们先来看看今天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狰狞、见义勇为、不可思议、习以为常”等词语。

(2)、知道海豚怎样救人和救人的原因。

(3)、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二 自学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词语

韩国 鲨鱼 狰狞 雌海豚

不可思议习以为常 见义勇为

2、看来大家预习的非常好,让我们快点来认识可爱的海豚吧!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学生自由朗读1--4自然段,想想主要写了海豚救人的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例读一读,画出海豚救人的过程,并把自己的感受进行简单的批注。

6、学生汇报

(1)海豚救助10名韩国船员

A(出示课件)就在他们求生无望之际,一群海豚匆匆赶来,围在他们周围,好像是来营救他们的。

抽生读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出示课件)不料,海豚却把身子往下沉,自动游到他们下面,然后把身子往上一抬,就把他们驮在背上了。就这样,海豚们驮着十名船员,一直游了四十多海里,然后猛地一使劲,把他们安全地甩到了岸上。

自由读句子,用三角符号画出表示海豚动作的词语,谈体会。

(2)海豚救助南非姑娘

7、请同学们观看海豚救人的视频

8、海豚这么棒,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用什么词夸夸它?

三、讨论解疑

1、课文学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

2、讨论: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3、集体交流(体会第五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反馈总结

1、回忆《鲸》的表达方法,联系本课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2、用下面至少两个词说一段话。

狰狞 不可思议

习以为常 见义勇为

3、你还知道海豚的哪些知识?

4、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关于海豚的内容,写一篇《海豚的自述》,用上学过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

8、海豚救人

过程 列数字 原因

见义勇为 举事例 照料天性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第7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出示 (预习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都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 漂泊 思念 传授 歌谣 研究 创造 推动 认真 赢得

(2)订正

3.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出示 (修改后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3.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4.讨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5.讨论结果

(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交流有关黄道婆的资料

出示: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著名的棉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间,她返回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第8篇

《水》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片段。

(二)体会下雨时,孩子们、大人们在雨水中洗澡的快乐和缺水的艰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

四、设计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雨中洗澡的快乐”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在品读课文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五、教学过程

重点介绍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1.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阅读了这篇课文,生字词会写了吗?打开默写本,听写词语:勺,膝。

2.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跟随着作者马朝虎走进了他的家乡,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二)初步感知。

1.是呀,作者的家乡是一个缺水的地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着作者马朝虎走进他的家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弦,和你的经历对照一下,想一想,并把你的感想写在书上。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写感受。

2.刚才边读边思,边思边记,现在,谁说说课文那句话让我们体会最深,并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 围绕这句话作者写了哪些事例?重点写了哪两个事例?

先写为了一担水,要到“十公里之外”“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再写下雨时人们用雨水洗澡;然后写骄阳无雨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解暑纳凉的情景。重点写后两个事例。

4. 因此,村里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1)生读。

(2)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3)再读。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因为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分男女生读。

5. 全班齐读。

6. 同学们,如果你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你愿意呆在那里吗?为什么呢?

板书:苦。

(三)品味细节。

1.感受雨中洗澡的痛快。

过渡:生活在这样一个缺水的地方,人们对水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请同学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问题。

生默读。

★人们对水很渴望、期盼。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师:为什么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下雨?

★下雨天可以储水。

★下雨天可以洗澡。

★下雨天可以喝到水。

【精品“水窖”】

“那时侯,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指名读句子,教师相机询问。

(1)什么叫“储水”?

★储水就是将水存起来。

(2)为什么要储水?

★因为这里太缺水了,有水赶快存起来,不然很长时间就没水了。

★是因为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储水是为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使用。

师:带着你现在的理解读好这段话。

(3)“家家户户”,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建水窖的人家多,都要靠水窖的水生活。

师:是啊,水是生命之源,而水窖则成了村民们的命根子,让我们用朗读出处水窖的珍贵。

【细析“孩子洗澡”】

下雨天可以储水,还可以洗澡。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一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指生读)

(1)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哪一词、哪一句你印象最深,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痛痛快快”印象最深,像我们每天都可以洗澡,而他们却只有等下雨天的时候,再说肯定下雨的日子比较少,要不然就不会建水窖了。

师:你联系了前面的“水窖”理解得真透彻。老师奖励你再读读这句话!

★“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给我们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印象最深,感觉他们在雨中洗澡很快乐、尽兴。

师:能读出他们的快乐吗?(生激情读)

★“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印象最深,感觉他们就像沙漠中遇到了绿洲一样,尽情地吮吸着!

师:你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吮吸”。让我们跟随作者张大嘴巴,感受水的润泽,读!

【精析“大人洗澡”】

(1)过渡:孩子们这么开心快乐,那大人们呢?

(2)出示“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3)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同样快乐,雨水消除了他们一天的辛劳。

★他们虽没有像孩子一样光溜溜的,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呢!

师:是啊,大人、孩子们在下雨天是多么快乐,(板书:乐)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水的期盼和渴望,对水的一份发自内心的珍爱!但这快乐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里常年缺水!

★意味着这里条件很苦!

★意味着洗澡成了孩子们的奢望!

是啊,让我们用朗读来体会这份快乐而又酸涩的幸福吧,全段读。

2.感受一勺水洗澡的美妙体验。

(1)同学们,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缺水之苦?

指名说:“风干”“更加珍贵”、“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盼望”。

(风干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研读,理解水的珍贵。

(课件出示)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水需要储藏在水窖是因为

锁水窖的钥匙能象征权威是因为

它又能象征幸福和痛快也是因为

(水,在这里太珍贵了!)

(3)快速找出描写母亲为我洗澡的句子。

(4)朗读、品味妈妈的动作和“我们”的感受。

(5)师朗读这一段。(课文片断内容改成诗歌)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

滑过了

我们的脸

像一条小溪流,

(6)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

(1) 生思考:如果你是四兄弟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

(2) 指名说感受,并说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读一读吗?谁还想读读?我们一起来读吧!

练习:“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还像流到流到我听得到我感觉得到”。

(“再想一想”“别紧张,慢慢来!”“你们一定行的!”)

(“要我说呀,它像一壶琼浆玉液,那可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档次最高的酒!”)

★“老师,我觉得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还像妈妈的乳汁,流到我们的身体里,流进我们的心田,我听得到每个细胞快乐的呐喊声,我感觉到每个骨节在生长!”

(7)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洗澡的美妙体验,也让我们感到了生齐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8)你们看,这四兄弟洗澡洗得多舒服、多痛快呀!当母亲锁上水窖时,看到他们这么快乐,笑着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9)(课件出示)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母亲说,你们真是饿坏了。”怎么理解?

师:一个饿字写出了水的珍贵,水对生命的不可缺。

齐读: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10)咦,母亲是不是糊涂了,怎么把“渴”说成“饿”了呢?指名说。

是啊,他们真的饿坏了!可见(引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四)课堂拓展。

同学们,水是个很有意思的精灵。在古代大圣人孔子的眼中,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眼中,水也正如他心中的愁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在本文作者马朝虎的眼中,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从文中的字里行间里,我们感受到的是那里的人民因缺水生活过得十分艰苦,感受到的是他们因下雨而兴奋、快乐奔跑的情景,水,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多么的珍贵呀!

总结:是啊,缺水的日子太苦了!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吧!

(五)课外延伸。

小调查:

1.缺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与威胁?

2.生活中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好方法?

(六)板书设计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精选8篇)《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