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防御山洪灾害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防御山洪灾害范文第1篇

一、***村基本情况

该村距镇政府公里,总面积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水田90亩4个村民小组户,人,其中重点监护对象(2名五保户)。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1、工作机构:

在镇人民政府山洪灾害抢险指挥部的领导下,本村成立了应急工作组。

组长:

成员:

2、应急工作组及成员职责

应急工作组的职责是:向村民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基本落实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各项措施;做好突发性山洪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组长: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本村山洪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山洪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每天执行“零报告制度”。

民兵连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组织山洪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村民小组长:负责组织本村民小组范围内山洪灾害点监测和其它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响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山洪灾害灾情。

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在应急工作组组长指挥下开展工作,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工作。

三、救灾抢险

1、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本村遇大雨以上强降雨和接上级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山洪灾害点的监测,加强山洪灾害易发地段的巡查,特别是加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土质斜坡、沟口及沟边低洼地带的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由村民小组长立即鸣锣报警,并组织受影响群众迅速撤离,同时向乡人民政府报告有关情况。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调查选点,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安全。

2、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正常情况下每十天监测、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加强监测、巡查,每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村民提高警惕,加强观察,发现险情立即报告。

3、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村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后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四、保障措施

1、宣传到位。向村民宣传山洪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教育村民充分认识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不断提高村民自我防范意见。

2、措施到位。山洪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山洪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勘测到位,并向村民公布。

防御山洪灾害范文第2篇

七里店村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为了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各项工作,更好地贯彻执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防汛方针,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编制本村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一、基本情况

全村耕地面积300余亩, 7个居民组,1504人,300多户,共有房屋3000余间。

二、危险区分布情况

受山洪灾害的主要类型为山洪、滑坡。主要在村7组的住户,共有94户,225人,共有168间房屋受到危险。

三、防御组织机构及职责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由村支部书记郭鹏辉同志为组长,负责全面工作。村组干部为成员,分工负责:监测员1人,负责观测雨量、水位及观测设施管护;预警员1人,负责发布预警信息及预警设施管护;鸣锣员一人,负责险情发生时,第一时间向村民传递转移信息;应急抢险队18人,负责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成员名单、联系方式见附表1。

四、预警及响应

当接到上级预警信息时,按要求执行。本村监测预警等级划分为三级:

- 1 -

体情况选定)

(注:

1、

3、

6、24小时预警指标根据各村所在流域具预警员根据指令及时发布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 Ⅲ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Ⅲ级标准时,村(组)干部、预警员、应急抢险队到岗到位,加强对危险部位的监测和巡查。

Ⅱ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Ⅱ级标准时,做好转移准备,密切监视,随时报告,抗洪应急抢险队随时准备抢险。

I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I级标准时或出现山体滑坡征兆时,村主任(支书)下达立即转移命令,组织群众向安全区转移,对重点部位设置警戒区,严禁群众进入危险区域,并将险情及工作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做好转移群众的安置工作。

五、防御物资储备

防汛物资的筹备要充分依靠广大群众,就地取材,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群众储备铁丝、抬杆、麻袋、稻草、桔杆、编织袋等,采取“号料登记,备而不集”的办法,以备调用。村委会储备铁丝50公斤、木杆60根、麻袋600条、编织袋100条,所有储备的防汛物料,严禁挪用,确保

- 2 -

防汛抢险工作的需要,联系人为村支书郭鹏辉。

附表:

1、七里店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

2、危险区转移安置情况表

- 3 -

2012年日

防御山洪灾害范文第3篇

七里店村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为了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各项工作,更好地贯彻执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防汛方针,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编制本村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一、基本情况

全村耕地面积300余亩, 7个居民组,1504人,300多户,共有房屋3000余间。

二、危险区分布情况

受山洪灾害的主要类型为山洪、滑坡。主要在村7组的住户,共有94户,225人,共有168间房屋受到危险。

三、防御组织机构及职责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由村支部书记郭鹏辉同志为组长,负责全面工作。村组干部为成员,分工负责:监测员1人,负责观测雨量、水位及观测设施管护;预警员1人,负责发布预警信息及预警设施管护;鸣锣员一人,负责险情发生时,第一时间向村民传递转移信息;应急抢险队18人,负责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成员名单、联系方式见附表1。

四、预警及响应

当接到上级预警信息时,按要求执行。本村监测预警等级划分为三级:

- 1 -

体情况选定)

(注:

1、

3、

6、24小时预警指标根据各村所在流域具预警员根据指令及时发布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 Ⅲ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Ⅲ级标准时,村(组)干部、预警员、应急抢险队到岗到位,加强对危险部位的监测和巡查。

Ⅱ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Ⅱ级标准时,做好转移准备,密切监视,随时报告,抗洪应急抢险队随时准备抢险。

I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I级标准时或出现山体滑坡征兆时,村主任(支书)下达立即转移命令,组织群众向安全区转移,对重点部位设置警戒区,严禁群众进入危险区域,并将险情及工作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做好转移群众的安置工作。

五、防御物资储备

防汛物资的筹备要充分依靠广大群众,就地取材,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群众储备铁丝、抬杆、麻袋、稻草、桔杆、编织袋等,采取“号料登记,备而不集”的办法,以备调用。村委会储备铁丝50公斤、木杆60根、麻袋600条、编织袋100条,所有储备的防汛物料,严禁挪用,确保

- 2 -

防汛抢险工作的需要,联系人为村支书郭鹏辉。

附表:

1、七里店村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

2、危险区转移安置情况表

- 3 -

2012年日

防御山洪灾害范文第4篇

1 湘西自治州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保障工作现状

1.1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完善

湘西州及8县市政府均成立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领导机构, 明确了政府组织领导为主体、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工作要求, 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气象部门。州、县气象部门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乡镇气象灾害准备认证工作, 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为地方政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政府印发州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个、县级预案8个, 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州政府及8县市每年于汛前开展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州、县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活动, 提升了社会公众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1.2 强降水预测预报水平明显提高

湘西州气象局依靠国家级、省级数值预报模式和国外数值预报模式, 综合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 建立了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以及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 开展精细化的降水等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落区预报业务和细化到乡镇的降水预报。

1.3 暴雨监测能力取得长足发展

通过实施山洪等项目, 湘西州气象部门增加中小河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气象监测设施, 截至2015年10月, 全州共建成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部713数字天气雷达、8个气象卫星接收站, 1个气象卫星中规模地面接收站、24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3个尾砂库气象监测站、3个土壤水分监测站、6个农田小气候站、4个交通气象监测站, 监测资料实现10 min内传输汇集。州、县两级气象台站均实现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监测信息实时共享, 在汛期可30 min获取一次卫星云图, 分辨率最高可达到1.25km。各类监测数据经分析应用, 初步满足中短期县域级天气预报需要, 局地性强降水的监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4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明显增强

湘西州及8县市气象局建立了山洪预警业务平台, 州气象局研发了尾砂坝山洪灾害预警系统, 建立了气象国土部门会商机制, 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业务。全州建立了包括广播、电视、报纸、96121声讯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和网络等多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为一体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第一时间向全州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公众、防汛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建立了一支以懂农情、知农需的乡村干部为骨干, 数量达2 700人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 成为田间地头传播气象预警信息, 组织排查防范山洪地质灾害的重要力量。按照“6有”标准建成的158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州所有乡镇, 成为传播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信息的阵地。

1.5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取得显著效益

通过对暴雨的提前预报、临近预警、跟踪服务, 为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赢得了先机, 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 2010年“68”特大暴雨, 地方政府收到气象预警, 在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即将发生前, 将泸溪县雀儿村125名村民、吉首市太平乡38户居民221人安全转移, 成功避免了山洪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

2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暴雨山洪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足

湘西州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仍然不够完善, 缺乏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先进探测手段, 制约了暴雨、冰雹等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自动气象站监测站网发展不平衡, 土壤水分等反映地表状态的监测设备布设不足, 部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点附近没有自动气象监测站点, 对重大隐患点无视频监控设施等, 对山洪易发区强降雨监测能力不足。

2.2 短时强降雨预测预报能力与精细化水平与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需求有差距

受科技和暴雨机理认知水平限制, 暴雨预报精细化水平有限, 定量降水预报能力不足, 缺乏针对性和专业化的精细预报技术和方法;预报产品内容形式单一, 更新频次与发布时效不能适应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暴雨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和预警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渠道尚未完全打通

偏远山区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气象预警接收设施不足, 手段落后, 基层群众主要依赖电视、广播等在固定时段收看收听气象信息, 气象信息接收能力与当地防灾需求有较大差距, 导致预警信息传播不够及时, 应急响应措施滞后, 制约了基层干部群众及时、有效对山洪地质灾害进行早期防御和处置。

2.4 气象监测预警设施维护难度大, 经费没有保障

由于设备老化、山区交通不便、通讯信号不稳定等原因, 造成设备故障率高, 维护任务十分繁重, 而现行的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持经费标准偏低, 且没有列入政府预算, 经费来源没有保障。

2.5 基层气象台站人员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原因, 基层台站气象服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 气象预测预报、为农服务等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 人员管理松散, 缺乏有效激励和考核机制, 导致部分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较大。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 提升暴雨等强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在湘西州建设一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 增强对暴雨等山洪地质灾害诱发因子的监测预警能力。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布设自动气象站, 建立高时空分辨率自动气象观测网、气象应急移动观测系统, 完善气象卫星中尺度对流云团监测及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增强气象观测系统保障能力建设, 解决气象灾害防御薄弱地区的气象观测设施不足的问题, 增强局地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3.2 提升暴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 增强山洪地质等灾害防御能力

以湘西州现有的气象预报业务技术为基础, 重点加强暴雨等强天气的网格化短时临近预报能力, 发展数值天气预报释用技术, 应用多普勒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 研发多灾种早期监测预警技术。针对当地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特点, 研发致灾强降水实时监测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短期预报系统等, 形成无缝隙短时临近、短期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 提升网格化暴雨预警技术, 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3.3 扩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覆盖面, 使基层群众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气象信息

实施预警喇叭“村村响”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预警信息接收工程, 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最一公里”瓶颈。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加快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建立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 建设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对降水等监测预警信息实时共享, 完善气象国土水利等多部门山洪地质灾害预报会商和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 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 提高山洪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3.4 加强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装备维护及经费保障

完善气象监测预警装备运行日通报月巡视及质量考核制度, 加强区域自动站等设备维护技术培训, 确保区域站观测资料传输及时率在99.5%以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提高区域自动站维持经费标准, 按平均每站5 000元/a给予经费补助, 并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3.5 加强基层气象人员能力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加强对县级气象台站的会商指导, 强化基层气象业务人员预报预警业务技术交流培训, 提升基层气象人员对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分析预报服务能力。建议州、县政府将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并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员管理考核制度。

摘要:通过对湘西自治州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 为山区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御工作提供参考。

防御山洪灾害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

南苑社区位于铜川市印台区中心地带。北起北关东街,南至市自来水公司,东以漆水河为界,西至印台乡杨贬村,隶属于印台区城关街道办事处,辖区共有西山、南街、南关三个居委会,有驻区单位23个,住宅小区22座,辖区内共有常住户2496户,人口8088人,面积1平方公里。

二、危险区分布情况

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发生的程度和范围,结合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本社区危险地段李家沟、南关居委、罗家沟、南沟、杨沟险等55处,涉及2个组。

三、防御组织机构及职责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

组长:周斐

副组长:段萍萍、温学样

成员: 任惠云、侯海燕、王丽丽、蔡建梅、赵苗

分工负责:监测员1人,负责观测雨量、水位及观测设施管护.预警员1人,负责发布预警信息及预警设施管护;应急抢险队10人,负责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

四、预警及响应

当接到上级预警信息时,按要求执行。预警遵循已设定预警指标,预警员根据指令及时发布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报警工具为铜锣和吹哨子等报警器材,警报信号设置为:连续敲击铜锣、停一分钟,再连续敲击铜锣、停一分钟┄┄表示险情可能出现,全社区动员,提高警惕,指挥人员到位,做好一切准备,转移安置联络人通知转移安置人员做好转移准备。

持续鸣声,表示险情出现,转移安置联络人组织进行安全转移工作,危险区人员必须立即按预定路线有次序地转移到安全地带。

Ⅲ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Ⅲ级标准时,社区干部、预警员、抢险突击队到岗到位,加强对危险部位的监测和巡查。

Ⅱ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Ⅱ级标准时,做好转移准备,密切监视,随时报告,抗洪抢险突击队随时准备抢险。

I级响应:观测降雨量达到I级标准时或出现山体滑坡征兆时,社区主任下达立即转移命令,组织群众向安全区转移,对重点部位设置警戒区,严禁群众进入危险区域,并将险情及工作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做好转移群众的安置工作。

五、防御物资储备

为防止南苑社区南关和西山小组汛期可能出现的灾害,我社区准备了以下防汛物资:铁铲、镐头、扒子等工具; 信息传输:根据紧急电话、手机短信、敲脸盆等。存放地点社区,保管人段萍萍,联系电话:13992932523 附:表

1、

2、

3表1:南苑社区山洪灾害防御机构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及分工

表2:南苑社区抢险队人员表

表3:地质监测人员表

防御山洪灾害范文第6篇

一、基本情况

桥头村位于三阁司乡西南部,辖6个组,220户,1020人,地域面积2397亩,耕地1113亩,其中水田713亩,旱土400亩。配备警报喇叭1只,铜锣3面,手摇报警器1台,口哨7个,是隆回县110个山洪灾害易发村之一。桥头村滑坡体位于2组新屋里,2003年8月开始出现裂缝,威胁2组共2户1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进一步落实上级有关避灾、减灾的要求,按照县防指的部署,特开展本次演习。

二、演习目的

本次防御山洪地质灾害演习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乡干部群众的防汛安全意识,提高人民群众遇到山洪地质灾害时的自救能力和逃生能力,检验我乡防汛预案和防汛措施的可行性,锻炼我乡防汛抢险队伍和民兵应急能力。

三、演习任务

根据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的要求和乡水务站结合该村制订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演习从雨情发布到山洪地质灾害发生至灾害结束,乡属各部门、村、组要协同完成预警、警报、组织群众安全转移、逃生自救、及时救治受伤群众、抢救受伤人员,直到警报解除。安全转移人员10人。

四、演习时间

2010年5月24日上午10时30分开始,上午11时15分结束。

五、演习地点

三阁司乡桥头二组滑坡区。

六、参加演习单位和人员

1、参加演习单位:

防汛办、村党支部、村委会、国土资源所、民政办、林业站、水务站、派出所、供电所、卫生院。

2、单位职责:

⑴国土资源所和水务站负责山洪地质灾害的信息收集和预案的制定。

⑵林业站负责防洪抢险木材准备。

⑶供电所负责抢险用电安全和照明用电器材保障。

⑷派出所负责交通、安全和灾后治安管理。

⑸卫生院负责抢救受伤群众,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搞好灾区卫生消毒工作。

⑹民政办负责转移群众的安置工作。

3、参加演习人员:桥头村部分村民

七、指挥机构

乡党委、政府成立防御山洪地质灾害演习指挥部,黄胜军同志任政委,戴恩森同志任指挥长,胡德智、陈书琴、黄晓晖、黄漾波、邹嵩、黄水长、王熙华(常务)、马宗勇、文晴岚、罗红星任副指挥长,文本林、王跃华、邹争龙、许小华、郭永平、郑锦文、彭元勇、刘石华、谭利勇、肖时训、邹立荣、钱战教、马乐成、孙孝校、刘玉央等同志为成员。主要职责是负责避灾演习调度指挥,指挥部下设5个组1队,各自职责如下:

1、政委、指挥长:负责全乡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全盘工作,检查督促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各级职责的落实,并根据山洪预警汛情的需要,行使指挥调度、发布命令,调集抢险物资器材和全乡总动员等指挥权。

2、常务副指挥长:负责桥头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全盘工作和本次演习的指挥调度。

3、副指挥长:负责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警戒区的监测和洪灾抢险,随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险情动态,落实政委和指挥长发布的防御抢险命令,指挥群众安全转移,避灾躲灾,并负责灾前灾后各种应急抢险、工程设施修复等工作。

4、物资保障组:王熙华任组长,王跃华、黄 磊、王祝娥为成员。具体职责:负责所需防汛抢险及观摩现场的物资购买、调度、发放和布置,确保防汛抢险和观摩有序进行。

5、信息调查联络组:黄漾波任组长,罗红星任副组长,龚波、邹争龙为信息员。具体职责是:负责收集和传递县防指、气象、水文、地质等部门汛前各种信息;负责场地布置;掌握本乡区域内各村组巡察信号员反馈的山体开裂、滑坡、溃坝、决堤等迹象和暴雨洪水预警预报及险情灾情动态,为指挥长指挥提供依据;联系乡村组巡察信号员迅速将信息、命令、警报信号传递到转移安置组各指导员和组长;安装并调试好高音喇叭及警报装置。

6、转移安置组

黄晓晖任组长,罗建刚、马勇、丁念和、袁新善、陈四清、肖增银、陆升见、陆正明、黄大勇、刘善、谭利勇、幸召明、王建华、范丁红、蒲红军为成员。胡中孝为巡察信号员,张祈负责鸣锣,陆生扬负责手摇报警器,钱战教负责音响设备。

转移安置组主要职责是:按照演习指挥部的命令、预警及警报,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组织群众按预定的安全转移路线有序转移并安置。转移时,按先人员后财产,先转移老、

弱、病、残、少儿、妇女,后转移一般人员的原则进行,同时确保转移后群众财产的安全。联系村组转移安置责任人员。

7、医疗救护组:邹嵩任组长,孙孝校任副组长。卫生院医生6人为成员。主要职责是:负责抢救受伤群众,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做好受灾区域卫生消毒工作。

8、秩序维护和转移保障组:黄水长任组长,许小华、焦青松、陈惟华、王丽芳、刘玉央等人为成员。主要职责:负责安全转移过程中交通秩序、通讯设施、照明和电力设施的临时处置,在各转移路线实行道路清障,维护社会治安,确保演习有序进行。

9、村级民兵应急抢险分队:桥头村成立民兵应急分队,宣传、动员、群众按要求转移;帮助老弱病残人员安全转移,抢救受伤人员。

队长:蒋业社

队员:全体民兵应急分队人员(名单略)

八、转移线路及责任人员安排(详见细则)

九、演习纪律

1、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2、坚守岗位,任何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岗。

3、各部门必须各司其职,加强配合。

十、演习程序

1、预警。5月24日上午10时40分指挥长发布“各位乡亲,现在正在下暴雨,请全体人员提高警惕,做好安全转移的准备”的指令三遍,拉响警报器,三次均匀间断5秒鸣警,各组以“咣咣”鸣锣为预警信号,参加演习的工作人员和群众到岗到位。

2、警报。上午10时45分指挥长发布“各位乡亲,现在正在下暴雨,可能发生山洪地质灾害,请全体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的指令三遍,拉响警报器,连续不断时间1分钟鸣警,各组以长鸣口哨为“咣咣咣”鸣锣为转移信号。

3、警报声、哨声发出后立即组织全体人员10分钟内有序快速转移至指挥地点。转移原则:先老弱病残,后一般人员;先危险区后警戒区。

4、各转移安置小组指导员和组长逐户核查转移人员是否全部转移至安全区。

防御山洪灾害范文

防御山洪灾害范文第1篇一、***村基本情况该村距镇政府公里,总面积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水田90亩4个村民小组户,人,其中重点监护对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