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红楼梦
【读书札记】红楼梦(精选6篇)
【读书札记】红楼梦 第1篇
【读书札记】红楼梦
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那凤姐家常带着紫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初一:幸运四叶草love
【读书札记】红楼梦 第2篇
[内容]
同义词的交替运用
《红楼梦》的语言精妙无比,作者语汇丰富,选词精湛,佳例随处可见。下面是一则同义词交替运用的例子,选自第十三回。
(贾珍)当下正(为秦可卿丧事恐被人笑话)忧虑时,因宝玉在侧,便问道:“事事都算安贴(贴)了,大哥哥还愁什么?贾珍便将里面无人的话告诉了他。宝玉听说,笑道:“这有何难,我荐一个人与你,权理这一个月的事,管保妥当!”贾珍忙问:“是谁?”宝玉见座间还有许多亲友,不便明言,走向贾珍耳边说了两句。贾珍听了,喜不自胜,笑道:“这果然妥贴(帖)。
一段话时,先用“安贴(帖)”次用“妥当”,后用“妥贴(帖)”,灵活地交替使用,既把意思表达清楚了,又不显得重复呆板。如果这三处反复用同一个词,读起来的语感就很不相同。从这类细小处,最能体悉作者的匠心。
俗语的引用
《红楼梦》的语言之所以生动,还在于大量吸收了人民群众的俗语。你看,凤姐的言辞何等辛辣,十句里头倒有两三句是引用了俗语来代替自己说话,特别是第十六回中,在诉说治家之苦时,凤姐排举了一连串俗语指责别人:
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了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本事
这位大观园里“铁女人”思维的`迅疾,言语的尖利,脾性的刻薄,从一口气排用六个俗语(其中五个是同义俗语),就可见一斑。
《红楼梦》引用俗语,处处能符合讲话者的身份。凤姐的话,刘姥姥的话,各个人的话,都有其个性,从这些恰当运用的俗语,不但能形象地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还可以很具体的感受到当时的世态人情。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炎右加炎
《老子》读书札记 第3篇
首先, 老子的国家观是:消解国家, 返回远古。老子所处的时代阶级对立严峻:统治者“服文彩,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馀” (五十三章) ;人民“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七十五章) 所谓人间世无非是:“损不足以奉有馀。” (七十七章)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 老子认为:“和大怨必有馀怨” (七十九章) 。即与其和解对立, 不如从根本上将之消解:“长而不宰” (五十一章) 、“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五十八章) 模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界限, 取消阶级, 从而取消国家;进而回到“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章) 的原初社会。
此外, 老子的政治观是:删繁就简、无为而治。老子反对繁苛的政令。他多次强调“不言”:“圣人行不言之教” (二章)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五章) 、“悠兮其贵言” (十七章) 。这里的“言”即政教法令;同时认为:“治人事天莫若啬” (五十九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六十章) , 认为治国要简省, 不宜多繁扰。
与反对繁苛相对, 老子倡导“无为而治”。“无为”是“自然”的孪生概念。正所谓:“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四章) “圣人”所要做的只是充分尊重事物本然状态或遵循其发展规律去做, 以至“我无为而民自化” (五十七章) 。否则, 就是“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六十四章) 的妄自作为。
再者, 老子的伦理观是:绝仁弃义, 尚“道”贵“德”。首先, 老子对当时社会占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礼义”道德是贬斥的, 他认为:“大道废, 有仁义” (十八章) 、“失道然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三十八章) 那么在老子看来, 什么样的人叫有“道德”呢?首先, 这里的“道”是指从天道引进到人生层面上的“自然”、“无为”、“不争”之道。如:“稀言自然” (二十三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二章) 、“圣人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六章) 其中的“圣人”, 即老子认可的有“道”之人。
至于“德”者,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二十一章) 、“道生之, 德畜之” (五十一章) , 是形而上之道落实到物质或人生层面的称谓。可以说, 在人生层面上, 老子所谓的“道”和“德”是二而实一的。如“常知稽式, 是谓玄德” (六十五章) , 有“玄德”的人, 就是能使人民无知无欲顺乎自然的人。
简言之, 老子所尊崇的“道”、“德”, 实质就是将其所体察并认可的“自然”、“无为”、“不争”等天道观对应为人生层面的行为及价值判断准则。符合这些准则的人, 即所谓有“道德”的人。
总之, 老子把“弃赘去疣, 返朴归初”作为解决国家、政治、伦理等方面矛盾的根本方法。这种方法, 被历史证明是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但老子的深邃之处在于:他看到了文明社会的弊端, 并鞭策着我们去反思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探索真正合乎人类本性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译介》, 中华书局1984年版。
《红楼梦》词语札记 第4篇
摘要:《红楼梦》中有些词语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较难索解,一些辞书也解释不确。运用现代汉语方言资料及其他典籍文献、参考有关辞书考察其中的9个词语,并探索词义的来源,可知:“抖露”有“揭示”义,“方便”有“设法”义,“拐”有“捎回来、带回来”义,“尽”是表极限的程度副词,有“最”义,“话”“事”义,“口舌”有“发议论、说闲话”义,“能”有“将就”义,“清楚”有“完毕”义,“歪”有“躺”义。
中图分类号:H1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0)01-0089-05
《红楼梦》中不少词较难索解,一些辞书也解释不确,因为其中一些词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本文试图运用现代汉语活的方言资料及其他相关文献,联系文义对其中的9个词语进行考释,并探索词义的来源。
抖露
平儿仍拿了头发笑道:“这是我一生的把柄了。好就好,不好就抖露出这事来。”
按:“抖露”即揭示、揭露,指把坏事公布于众。这里指平儿把贾琏和多姑娘儿偷情的事说出来。《红楼梦语言词典》(以下简称《语言词典》)未收此词。《汉语大词典》收此词,引例为:“俊儿生气地小声说:‘什么都给他抖露出来!’”(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十七章)例证较晚,且是孤证。亦作“抖搂”。《汉语大词典》“抖搂”条义项④为“揭露”,引例为:“把你我从能仁寺见面起的情由都给你当着人抖搂出来。”(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今银川、哈尔滨等地“抖搂”一词还有“揭露”的意思。还作“抖漏”。《汉语大词典》:“【抖漏】揭露。老舍《龙须沟》第二幕:‘我们斗争他去!把这些年他所作所为都抖漏出来!’”
“抖搂”也称“抖”。“抖”本是振动的意思,由于害怕、激动等引起身体的颤动现在仍说“发抖”,把袋子、箩筐等实物里面的东西倒出来也叫“抖”。如《三遂平妖传》第二回:“永儿去怀中取出紫罗袋儿来,打一抖,抖出一个册儿来看时”;《红楼梦》第八十回:“闹了两日,忽又从金桂的枕头内抖出纸人来,上面写着金桂的年庚八字,有五根针钉在心窝并四肢骨节等处”(八十/1154)。这是指把具体的东西抖出来。引申之,把隐秘的事情揭发出来也叫“抖”。如李健吾《一个没有登记的同志》:“这茶房可真不得了,简直跟在堂上招口供一样,把我的底全抖出来了。”元张宪《读(战国策>》诗:“抖尽祖龙囊底智,咸阳回首亦成尘。”“抖搂”是叠韵词,是“抖”的复音化。
方便
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全仗嫂子方便了。”周瑞家的道:“说哪里话。俗语说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用我说一句话罢了,害着我什么。”(六/99)
按:第一个“方便”,《语言词典》“方便”条义项③释为“婉辞,表示恳求帮忙”,不确。其实此“方便”为设法、想办法的意思。这里指刘姥姥央求周瑞家的想办法让她见上王熙凤一面。其实表“设法、想办法”义的“方便”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出现。如《北史·萧警传》:“又恶见人发,白事者,必方便避之”。周一良已发现此用法,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亦按此义释之。敦煌变文中亦有用例。如《伍子胥变文》:“子胥被认相辞谢,方便软言而帖写:‘娘子莫漫横相干,人间大有相似者。娘子夫主姓伍身为相,仆是寒门居草野。傥见夫(婿)为通传,以理劝谏令归舍。今缘事急往江东,不得停留复日夜。’其妇知谋大事,更亦不敢惊动。”项楚先生注:“方便:设法,作计”。这是写伍子胥为逃避楚王的追捕,隐姓埋名,见了妻子也不敢相认,而设法辩解。《红楼梦》此例中第一个“方便”是对此义的沿用。《汉语大词典》“方便”条未收此义项。
拐
宝玉笑道:“不但不丢丑,倒拐了许多东西来。”接着,就有老婆子们从二门上小厮手内接了东西来。王夫人一看时,只见扇子三把,扇坠三个,笔墨共六匣,香珠三串,玉绦环三个。宝玉说道:“这是梅翰林送的,那是杨侍郎送的,这是李员外送的,每人一份。”(七十,V1118)
按:《语言词典》“拐”字列两个义项:①拐棍;②骗取。第②个义项下引了此例。我们接着看下文就知道,这些东西并不是宝玉“骗取”来的,而都是别人自愿送给他的。其实这里的“拐”是捎回来、带回来的意思。“拐”是一个方言词,今豫东地区仍用此方言。如:“你这走亲戚不错,人家啥都没留,还拐回来一块肉”;“他家丢了的牛又自己回来了,还拐回来个小牛犊”(口语)。此义项《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及《汉语方言大词典》均未收。
尽
(1)众人听了,方依次坐下,这李纨便挪到尽下边。(五十/698)
(2)你再瞧,那桶子尽上头的一对联珠瓶还没收来呢。(七十三/508)
按:这里“尽”就是“最”,是表极限的程度副词。“尽下边”就是最下边,“尽上头”就是最上头、最上边。此用法亦见于其他文献。如《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五回:“也做了好些品物,携到店尽后一层楼上,寻了一大瓶极好的清酒,请过狄员外来白话赏雨”;第七十七回:“那池中元宝都是些小刺猬乱跑。尽后边跑出一只狼来,望着狄希陈扑咬”。又《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问了问,说:‘安官府的家眷在尽后一层住着。’安公子也不等通报,一直往后走了去。”“尽后”就是最后,“尽后边”就是最后边。“尽”仅用于修饰方位名词,亦可重叠作“尽尽”修饰之。今豫东方言中犹有此语,如“尽里面/尽尽里面,尽下面”等,其中“尽”都是“最”的意思。今温州、娄底方言“尽”亦有此义,如温州有“尽底”、“尽外”、“尽底转”、“尽外面”、“尽深”、“尽浅”、“尽高”、“尽矮”等说法,娄底也有“尽底下”、“尽高里”等语。《语言词典》未收此义,其“尽”字义项为“达到极限”,是动词义,与此不同。《汉语方言大词典》“尽”字义项为“(副)很”,并举西南官话、吴语、闽语为例,与此亦有别。《汉语大词典》未收此义项。
“尽”的本义是指器物中空,《说文》:“尽,器中空也”。由器物中空引申为尽头。《易·序卦》:“物不可以终尽”,《汉书·诸侯王表序》:“自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又指达到极限。《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吕氏春秋·明理》:“五帝三皇之于乐,尽之矣”,高诱注:“尽,极”。唐高适诗《别冯判官》:“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宋周邦彦词《蓦山溪》:“檀心未展,谁为探芳丛,消瘦尽”,“尽”表“最”义。当“达到极限”义的“尽”用来修饰方位名词时就产生了新的意义,即成为表极限的程度副词“最”。“尽”由器物中空逐渐发展为副词“最”的过程是词义不断空灵、不断虚化的过程,也是词汇义不断磨损、语法义不断增强的语法化过程。
话
(1)尤氏贾蓉一齐都说:“……但还有一件,老太太、太太们跟前婶子还要周全方便,别提这些话方好。”凤姐儿又冷笑道:“你们饶压着我的头干了事,这会子反哄着我替你们周全。我虽然是个呆子,也呆不到如此……”(六十八/971)
(2)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宝玉道:“几时的话?”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来了。”(二十六/369)
(3)(宝玉)心下自思:“这话他如何得知!他既连这样机密事都知道了,大约别的瞒他不过,不如打发他去了,免的再说出别的事来。”(三十三/454)
按:这里“话”就是“事”。因为事情需要通过话来传达,所以久而久之,“话”就指事了。例(1)中,前面尤氏、贾蓉要王熙凤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周全,“别提这些话方好”,后面王熙凤说“你们饶压着我的头干了事”,表明“话”就是事,“别提这些话”就是别提这些事。这里的“话”是指王熙风安排张华告贾琏“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仗财依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之事。例(2)“几时的话”就是何时的事,指贾宝玉问冯紫英什么时候被兔鹘捎一翅膀。例(3)前面说“这话他如何得知”,后面又说“这样机密事都知道了”,“话”指“机密事”甚明。小说中多有“今夜无话”“一夜无话”等语,其中“话”就是指事。《语言词典》“话”字条义项是“指话及的某件事情”,恐不确,从以上分析可知,“话”就是事的意思。《汉语大词典》“话”字义项是“指说唱的故事”,当是此义的来源,似当于其下加一句“后引申指事情”。
“话”在唐代就有讲说的故事的意思。如唐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自注:“又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曲儿甜,腔儿雅,裁剪就雪月风花,唱一本儿倚翠偷期话。”元关汉卿《双赴梦》第二折:“坐着举担杖,则落的村酒渔樵话儿讲。”《初刻拍案惊奇》卷九:“这本话乃是元朝大德年间的事。”随之出现了专门讲说故事的职业,叫“说话”。随着“说话”的兴盛,宋代又出现了“话本”。“话本”就是指说话艺人说唱故事时用的底本,如《清平山堂话本》;也称“话”,如《全相平话五种》等。由于“话本小说”就是讲故事的,随着话本故事的广泛流传,人们对“话”极为熟悉,所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也习惯性地称为“话”了。
口舌
(1)我没叫他往前去。姑娘们也不认得他,倘有不对眼的人看见了,又是一番口舌。(六十/848)
(2)王夫人又满屋里搜捡宝玉之物。凡略有眼生之物,一并命收的收,卷的卷,着人拿到自己房内去了。因说:“这才干净,省得旁人口舌。”(七十/1103)
按:《语言词典》“口舌”条列三个义项,前两个义项为:口与舌;话,言语。这与我们的讨论无关。义项为:“指旁人的猜疑议论”。引例为:“他既防嫌,不许你们理我,你又来寻我,倘被人看见,岂不又生口舌?”(第五十七回)和“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第五十一回)。第一例中,“口舌”作“生”的宾语,第二例中,“口舌”在“口舌多”这一小句中作主语。显然这里的“口舌”是名词,与《语言词典》义项甚合,与我们所举二例“口舌”义皆有不同。例(1)和例(2)中,“口舌”为动词,意思是发议论、说闲话。《汉语大词典》“口舌”条义项为“议论、谈论”,亦举《红楼梦》第七十七回“这才干净,省得旁人口舌”句为例,甚是。
能
(1)(袭人)又说道:“……这绢包儿里头是姑娘上日叫我作的活计,姑娘别嫌粗糙,能着用罢。”(三十七/510)
(2)素云一面取来,一面将自己的胭粉拿来,笑道:“我们奶奶就少这个。奶奶不嫌脏,这是我的,能着用些。”(七十五/1064)
按:这里“能”是将就、凑合的意思。这是袭人和素云送给史湘云和尤氏东西时表自谦的话。《语言词典》未收此义项。《汉语大词典》“能”义项为:“通‘耐’。受得住”,亦引例(2)《红楼梦》句,不确。此词现在河南夏邑县仍使用,读浓。如:“你再浓几天吧,发了工资给你买个新的。”也作“浓济”。《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你可是不会闪人的?咱浓济着住几日,早进城去是本等”;又第九十二回:“陈先生的女儿,嫁的是个兵房书手,家中过活,亦是浓济而已”。
清楚
(1)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一/9)
(2)今儿偏偏的来了个刘姥姥,我自己多事,为他跑了半日;这会子又被姨太太看见了,送这几枝花儿与姑娘奶奶们。这会子还没送清楚呢。你这会子跑了来,一定有什么事。(七/112)
(3)宝姑娘出去了。这里交我们看着,还没有搬清楚。我们帮着送了些东西去,这也就完了。(七十八/1121)
(4)贾政又叫道:“你那里去?”贾琏又跪下道:“赶回去料理清楚再来回。”(一一二/1540)
按:清楚,《语言词典》释为“明白;不混乱”,似与以上几例皆不合。推敲文义,知“清楚”在这里是“完毕”的意思。如例(1)中,前面说“交割清楚”,后面说“下世已完”,说明“清楚”即“完”。例(3)中,前说“清楚”,后说“完”,其义更明确。
“清”、“楚”义同,皆有清晰义。《说文·氵部》:“清,服也。潋水之貌。”段玉裁注:“服者,明也。激而后明,故云潋水之貌。引申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清”本来是指水之清盈,引申为清洁、清晰。《汉语大词典》“楚”义项:“齐整;清晰。《诗·小雅·宾之初筵》:‘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觳核维旅。’毛传:‘楚,列貌。’《文选·嵇康(琴赋)》:‘更唱迭奏,声若自然。流楚窈窕,惩躁雪烦。’李善注:‘言流行清楚窈窕之声。”“清楚”实为同义并列复音词。在近代汉语中,“清”、“楚”和“清楚”还有完结债务的意思,即“结清/还清(账)”。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六老莫怪惊动!便是褚家那六十两头,虽则年年清利,却则是些贷钱准折,又还得不爽利。今年他家,要连本利都清楚。小人却是无话回他,莫若做一番计较,清楚了这一项,也省多少口舌,免得门头不清净!”前面说“清利”,后面说“还”、“清”就是“还”的意思,“清利”是还清利息。后面又有“连本带利都清楚”,“清楚”就是还清的意思,是说连本带利一起还清。“楚”还可以和“结”组成“楚结”,表还债义。如《歧路灯》第三十六回:“王中又讨了卖市房文券二纸,自寻主儿,以图楚结息债”;又第四十八回:“绍闻道:‘王二爷好说。弟为这一宗银子,时常筹画奉还。昨日弃了一宗薄产,得了千把卖价,今日通请列位,索性儿楚结一番。’当铺
宋绍祁道:‘少爷今日,只管把王二爷这宗息银清楚。俺们都是少爷房户,迟速惟命”。此例中,“楚结”和“清楚”相应,意思相同。“清楚”由指完结债务扩展到指完成其他事情是很自然的。《汉语大词典》未收此义项。
歪
(1)(周瑞家的)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遂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七/111)
(2)宝玉揭起绣线软帘,进入里间,只见黛玉睡在那里……宝玉道:“我也歪着。”黛玉道:“你就歪着。”宝玉道:“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黛玉)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请枕这一个。”说着,将自己枕的推与宝玉,又起身将自己的再拿了一个来,自己枕了,二人对面倒下。(十九/272-273)
(3)宝玉听说,呆了一回,自觉无趣,便起身叹道:“不理我罢,我也睡去。”说着,便起身下炕,到自己床上歪下。(二十一/290)
(4)如今且说宝玉打发了贾芸去后,意思懒懒的歪在床上,似有朦胧之态。袭人便走上来,坐在床沿上推他,说道:“怎么又要睡觉?闷的很,你出去逛逛不是?”(二十六/365)
(5)袭人答应了,又劝道:“姑娘还是躺躺歇歇罢。”黛玉点头,命紫鹃扶着歪下。(八十三/1192)
按:《语言词典》“歪”字条义项②为“半坐半卧;斜躺着”,所释恐不确。“歪”就是躺的意思。它是一种比较随便的姿势,可以睡,也可以醒着,如例(1)中“歪着睡觉”。例(2)中,宝玉见黛玉“睡”在那里,说“我也歪着”,且要枕枕头,并非把枕头放在背上靠着,且后面说“二人对面倒下”,可知“歪”并非“半坐半卧”。例(3)、(4)中,“歪”皆与“睡”相应,说明“歪”就是一种睡觉姿势。其中例(1)中动作者已睡着,后面四例皆未睡着,可见“歪”与睡着与否关系不大,只是随便、舒服地躺着的意思。例(5)中“歪”和“躺”相应,只是一种休息的姿势。也可以歪着做其他事,如“宝玉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天(二十/291)”,是歪着看书;“(贾母)本来自己懒待坐席,只在里间屋里榻上歪着和薛姨妈看戏(四十四/604)”,是歪着看戏。“歪”在其他书里也有用例。如《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却又来寻问黑旋风李逵时,多人说道:‘他是个没头神,又无住处,只在牢里安身。没地里的巡检,东边歇两日,西边歪几时,正不知他那里是住处。”正因为李逵没有住处,所以“东边歇两日,西边歪几时”。这里“歪”就是躺,和“歇”互文,其实就是睡的意思,强调极其随便,不讲究。今豫东地区仍有此方言,如:“你们说话吧,我困死了,得去歪一会”。今徐州、扬州“歪”亦有“小睡”的意思。如:“中午得歪一会,不然下午没精神”(徐州);“我早上起得早,中上总要歪下子”(扬州)。李申《徐州方言志》释“歪”为“斜躺着小睡”,恐不确。“歪”就是指小睡,当然小睡可以侧着身,也可以仰面而睡。《汉语大词典》“歪”义项“谓侧卧”,引上文提及《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例及《红楼梦》第八十九回一例句(例略),恐不确。《汉语大字典》“歪”字义项为“侧身躺卧”,引《红楼梦》第十九回一例句(例略),又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八回一例句(例略);又说引申为歇息,引《水浒全传》第三十九回一例句(例略)。后者是元末明初的作品,前者是清代的作品,时间顺序错了,怎么引申。《近代汉语大词典》“歪”字义项为:“侧卧,躺。也引申作逗留”,各引《水浒全传》三十九回和《海上花列传》第十八回例句(例略)。“歪”释为“躺”甚确,但“歪”不限于侧卧。
有关读书的随笔:读书札记 第5篇
《躲在世界的角落里》,我是一个《幸运儿》,我什么都不能为你做,《我只能为你画一张小卡片》,《别担心我很好》,这只是一个《开始》,这个世界《又寂寞又美好》,《我们 你们 他们》都很好,《如果我可以许一个愿望》,我想要一个《拥抱》。我想坐着《地下铁》在《森林游唱》,我想说《谢谢你毛毛兔,这个下午真好玩》,《123木头人》最好玩。《我不是完美小孩》但《世界别为我担心》《 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
今天的天空很蓝,云压得很低,让我想吃棉花糖,不知道可不可以。抬头看天空,满心欢喜。我希望你也去看幾米,只是因为我想通过他祝福你,祝福你在每一个孤独和失落或者烦躁的日子里,接纳自己。我爱你,认真看完我的絮语,祝福你!
我承认高中的时候读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三岛由纪夫的《假面自由》,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真的没有读懂。但现在明白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以前的不懂只是为了让现在再看一次;以前的故作高深,只能让自己明白浅薄然后发奋图强。
从蒋勋先生肆无忌惮的美,到波德莱尔,阴郁要啃噬灵魂的诗句,使人怀着感伤,疲倦致死的寂寞,热烈活着。安逸,甜美保守的结局必定是无可救药的肥溢腐烂,这开在人性罪恶上美丽的霉菌之花,仿佛指引着唯一可能的救赎之路。我忽然明白了有人和我说过的那句,肆无忌惮的美丽下面是更深的罪恶。好像金碧辉煌的画纸下,撕开一道深不见底的口子,如同深渊,凝望着我。
《护理札记》读书笔记 第6篇
《护理札记》也全面加深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感触良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空气和光线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女士早在100多年前,就对于护理工作之病人所处环境有一个相当良好的洞察力,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她关注疾病,同时更加关注病人居住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之好或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二,床和床单
床和床单是与病人直接接触的物品,需要经常保持清洁和干燥,需要定期更换,通风,清洗,消毒,棉胎也应该拿出来让太阳晒晒,以保持干燥。
三,个人卫生
南丁格尔将皮肤清洁看得很重,如果病人长时间没有洗澡,皮肤上必定滋生细菌,身上的汗液腐败变臭,无疑像是给病人服用了慢性毒药。
四,病情观察
在文章中强调观察的重要,观察病情的发展,挽救病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健康。
【读书札记】红楼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