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短片范文
电视短片范文(精选9篇)
电视短片 第1篇
一、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准确、逼真、生动地细节描写, 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细节运用得当, 就能够使人物丰满、立体、完整, 能使作品产生以小见大, 微中见巨的艺术效果。
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可以揭示人物的情感和心灵, 如在《芝麻酱还得慢慢调》中, 最后解说词是这样写的“病还得治, 戏还得唱, 足球还得看, 芝麻酱还得慢慢调, 没什么能改变陈子宽自个儿的生活!”短短的几句话, 点明了短片中这位74岁老人陈子宽的生活, 而他的情感的揭示表现在老人对京剧和足球的热爱上。在全片中出现了一个细节, 就是老人每天都去唱戏, 由于耳朵聋唱歌跑调, 别的老人看见他就走, 而陈子宽老人对京剧的喜爱体现在了他每天抽烟和给别人递烟的过程中。
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也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在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 从发生在毛泽东身上的大量故事中挖掘和发现感人和精彩的细节, 是支撑着整部片子追看和耐看的磁力场, 也更深刻的塑造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理想色彩和浪漫色彩的独特性格和气质的革命家与诗人的毛泽东。他的幽默和风趣, 对事物犀利的透视和剖析, 运筹帷幄的判断和决策, 是那样的机智和无畏。他的幽默常常通过个性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放射出来, 显现人格的张力和魅力。他的幽默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哲理, 是一种不凡的卓越。
二、声画造型语言的独特魅力
声音与画面的接合形成了一种时空造型语言, 声音作为一种时间艺术, 它主要通过纵向的表现, 承担着叙事的功能;画面作为一种空间艺术, 它主要通过横向的表现, 承担着表意的功能, 这种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达到了1+1>2的效果, 而单纯的画面和单纯的声音都不可能表达出相同的含义。
在《沙与海》中, 就是通过大量的声画造型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如对牧民大女儿的现场采访中, 画面是黄色泥墙, 泥墙前站着身穿红色上衣的少女, 她正在纳鞋底。当记者走向前去跟她交谈时, 少女的脸部表情特写表现了少女的羞涩。当记者去问她“你想离开这个地方吗?”少女不讲话了, 眼睛湿润, 纳鞋底的手也停了。然后音乐缓缓进入, 构成了典型的声画结合的造型语言。此时的画面, 少女低着头, 不说话, 一动不动, 表达了少女内心的纠结, 既渴望新生活, 又不想离开家人, 离开她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既高兴又有点儿忧伤, 而音乐的带动, 从这种复杂的面部表情中显现出来, 更好的抒发了少女对家人的不舍, 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作为声音元素的解说词, 它不是简单的对画面内容的描摹, 而是在其中渗透着哲理的升华, 是全面、完整的塑造人物形象, 是对人物的高度概括, 能给人美的体验和智的颖悟。如在《初来乍到》中, 有这样一段画面, 王尔敏正在走上一段楼梯, 进入一家餐馆找工作。此时的解说词是“自己选择的路, 自己决定的事, 自己踏着台阶往上攀”。这一屏幕空间的解说与画面内容契合, 又高度概括了王尔敏此时的境遇和复杂心理。
三、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正如有人所说, 冲突或竞争, 这是七种感染力因素中最基本的。把人物放进矛盾中去写, 重视从矛盾中深挖其内心, 从而表现出他的不同特质, 使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生活, 真实可信, 而且鲜明生动, 回味无穷。
纪实性电视短片如何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 通过矛盾冲突的描写, 来塑造人物形象呢?
首先, 要选择适当的角度。“角度”实际上是考验编导人员在创作意识上的功力。对于一个人物形象的把握要依靠诸如事件、情节、乃至环境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选择一个什么角度才能讲一个好的故事, 让人物在这个故事里活起来, 再进一步让观众从中了解到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 这是把握题材的关键。每一个题材都有一个最恰当的角度, 这需要编导到了拍摄现场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如纪录片《农民潘根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并获奖, 与编导者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功力密不可分。通过对农民潘根大每天的平凡生活的了解, 编导把主线确定为潘根大在复垦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 让故事在矛盾的交织、碰撞中得以发展, 人物也就在矛盾冲突中丰满起来。最后编导归纳了几组关系和矛盾, 即:第一, 潘根大和家人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和妻子的关系, 他们之间矛盾的表达方式是怎么样的?第二、潘根大和村民以及窑厂工友们的矛盾是如何体现的?第三, 潘根大在复垦中遇到的困难, 也就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因此处在矛盾冲突中的潘根大在矛盾的一步步解决中树立了形象, 通过他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血肉感情, 并由此提炼出了人与自然、人类与环境的相依关系的主题。
其次, 探索与发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的个性, 是指每一个人所特有的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和行为品性的综合表现。农民潘根大不同于一般农民的特点体现在:第一, 他是当地人, 早年当过生产大队长, 村上人说, 只要他想干的事, 哪怕撞南墙, 他也干, 表现了潘根大倔强、不服输的性格。第二, 他性格豪爽, 有自信, 酒量大。一顿能喝二斤白酒, 一天能喝两顿。第三, 他很精明, 懂得保护土地是国家、政府和媒体会支持的事, 所以理直气壮。把这些鲜明的个性特征, 放在潘根大毁田复垦的矛盾冲突中, 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坚定、有魄力的响当当的中国农民的形象。
再次, 要掌握好分寸, 让矛盾冲突运用得恰到好处。凡事都应该有个“度”, 否则, 就会物极必反。运用矛盾冲突, 深化和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如此。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 该多则多, 该少则少, 该细则细, 该粗则粗。一句话, 既要防止发生一点即过, “火候”不足的现象, 也要防止喧宾夺主, 本末倒置的问题发生。
总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纪实性电视短片的同时, 也在关注着短片中鲜活地人物形象, 以及人物身上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用独特的视角, 审美的眼光, 艺术的表现手法去塑造人物, 不仅可以表现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 而且丰富电视画面语言, 让观众在美的享受中受到启迪。
参考文献
[1][美]赫伯特霍华德.广播电视节目编排与制作[M].新华出版社, 2000:159-160.
[2]徐风.农民潘根大创作谈[J].电视研究, 2001 (1) .
[3]王英.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J].新闻知识, 1993 (12) .
[4]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194.
[5]高鑫.电视艺术概论[M].学苑出版社, 1992:44.
环卫工人节电视短片解说词 第2篇
十七届环卫工人节宣传片解说词
我市目前现有环卫职工人,道路清扫保洁面积万平方米,垃圾处理场座,小型垃圾转运站座,大型垃圾转运站座,日产日清生活垃圾吨,生活垃圾清运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曾先后在全国和同行业中创下了五个第一,年第一个实行上门收运生活垃圾有偿服务,年第一个在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在第一个建成集装箱垃圾转运站,在全国第一个进行,第一个建成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环卫系统获得全国级劳模 1 人,全国优秀环卫工人荣誉称号1人…….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卫工作,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环卫工人节,各级政府都开展环卫工人慰问活动,发放慰问金,关心环卫工人的切身利益,激励环卫工人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市委书记到上班的第一天就到一线慰问了环卫工人。今年 我市在率先启动了“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提出“城市公共功能完善提升、市容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等8大专项行动。广大环卫战线职工成为了扮美城市,提升城市品位的主角。
环卫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投资3.5亿元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投入运行。市、城区两级政府投入3220多万元,在市中心城区80条主次干道、旅游通道更新果皮箱4400个;新增环卫机械化清扫车37辆,各类环卫专用车辆环卫专用
1车622辆,机械化清扫率由2012年的20%提高到2013年的60%;启动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提升方案,计划到2014年,市区完成新建中小型转运站12座,改造提升转运站8座。
环卫工人待遇不断提高。新增环卫工人定额1000名,使市区环卫工人定额数量达到3180名,环卫工人人均清扫面积由2012年的人均8200平米减少到4980平米,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继续落实一线环卫工人工资增长机制,一线环卫工人基础工资由2012年人均1200元增加到1400元,同时增加出勤岗位补贴和绩效工资,实行绩效考核管理,一线环卫工人平均工资达到1632元。据统计,目前环卫工人平均工资比“十二五”初期2011年增加632元,增长63.2%。
保障措施不断完善。2010年政府给环卫工人安排廉租房742 套,同时安排环卫工人子女就近入学,解决了住房难和读书难的问题,全市环卫工人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办理了养老、医疗、失业等5险,环卫工人的基本权益得到了保障。
爱短片,为短片 第3篇
与Christisn的会谈在文化中心三层电梯口的小小的门廊,门廊的上面是巨大的玻璃屋顶,“因为这里光线会好一些,方便拍照”,Christian非常善解人意。采访时间将近两个小时,因为,说起短片节的历史,Christian很有兴趣,如数家珍。
那天外面的风很大,把山地特有的的云朵吹动,几乎是擦着房顶漫过,阳光很强,在云朵间闪动,让Christian的讲述显得格外有故事慼。
一项重要的政策
1978年,法国当时已经有很多人拍摄短片,但是,短片没有机会能够让大家看到。短片节最早是一个在大学的活动。克莱蒙费朗有几所大学,当初几个热爱电影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凑在一起,组织大家看一些短片。1979年,每周都有放映,那时每周有1000人左右观看短片。1980年和1981年一直在继续。1981年法国政治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密特朗总统上任后,颁布了很多扶植文化的政策。1982年,这个放映活动已经正式成为一个短片节,在经济上也获得相应的支持,并得到了文化部部长的肯定。
克莱蒙费朗以及周边的小城共有30万居民。这个城市一直对电影有浓厚的兴趣,其实在短片节之前,这个地区的电影俱乐部就很活跃。电影俱乐部是个独立的机构,他们经常搞一些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电影观众。俱乐部每周放映两部电影,以很低的票价吸引人们前来观看。那时候,每周就有800——1000人看电影。
文化部部长的支持,让克莱蒙费朗短片节忽然成为新闻媒体的关注对象,当地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个短片节。当巴黎的很多记者赶到这里时,观看电影的观众之多让记者们感到震惊,短片节成为热点文化新闻。就这样,电影节每年都在继续,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1985年开始设置国际竞赛单元,观众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从几个学生的电影放映活动,到全国皆知的短片节,这是我们没有料的事情。”Christian认为短片节之所以有今天,当年的文化政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种长久的热情
从学生的电影放映活动,到短片节,这个变化虽然非常巨大,但真正操持这些事情的仍然是当年放映短片的那几位大学生。他们成立了一个协会,叫“人人为短片” (Sauvequi peut le court metrage——La Jetee),直到30年后的今天,协会的17名工作人员当中,有7个都是当年放映电影的大学生!在短片节初期的12年间,协会成员都没有从短片节上拿到过工资,大家靠各自的工作维持生计,短片节不过是热情的义务工作。Christianl992年开始全职从事短片节的工作,这才有了工资。当我问及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长久地坚持做这个短片节时,Christian说是“热情”。做这个工作非常有趣,完全凭借的是热情,而非任务。30年来,在这个短片节的组织者中,没有老板,没有领导,现在协会的17个人也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每个人都负责自己的工作,事情大了就坐下来讨论,投票、成果共享。
在这里,工作30年的人并不意味着比刚进来的人挣得多。陆续有年轻人加入,但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那么如何选择留在这里工作的人呢?“很简单,先工作,不付钱,能坚持下来的就留下来了,”Christian说。协会不是公司,所有的账目都要公开,通过短片节自身经营的费用也要用到短片节中,工作人员的工资由政府发放,不能因为短片节的盈利而拿更多的工资。联想到我们到协会参观,看到那么多的工作,那么有条不紊的管理,原来都是自发的行为,居然没有领导,没有考核,这听起来多少有点乌托邦的感觉,让人既向往又觉得不可思议。
一座电影的城市
说到克莱蒙费朗市政府对短片节的支持,Christian说,现在克莱蒙费朗因为电影而逐渐被世界所认识。早在1982年,市政府就开始支持短片节,每年都为短片节提供资金,官员换了很多,但这项政策却一直没有改变。现在,市政府每年支持的经费是12075欧元,但不全是钱,很多是以其他方式体现的,比如电影节期间,免费使用的公共设施等,以及为“人人为短片”协会提供长久的办公场所。
说克莱蒙费朗是电影之城的意义还在于市民对电影的热爱。协会所有的工作中,短片节目前只占到一半,同时还承担很多别的和电影相关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处是电影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那些每天坐在电视机旁,吃薯条、喝可乐,看美国商业片的孩子们是主要的教育对象,协会组织适合孩子们观看的电影。短片节期间,有专门为孩子们准备的节目单,这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看剧本,找到自己喜欢的导演,参加他们的见面会,看他们的电影。每周三、周日下午,小孩子都是可以免费观看的。这些电影培养了孩子们的口味。
在短片节期间,我们看到一个自发的表演小组,道具摆在楼梯走廊拐角处,表演主题是“艺术使人发疯,还是电视来得便宜”。道具是两台假电视,几个演员煞有介事地在那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里”的“肥皂剧”。男人女人都衣着邋遢,吃着零食,一幅被电视所“控制”的状态。这个表演以反讽的方式,嘲笑了流行文化。捍卫电影文化,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气质。
克莱蒙费朗更是以电影为媒介宣传这个城市,并为这个城市带来收入。在协会,有一个部门专门为世界各地的电影制片公司选景,协助外来剧组到这里来拍摄电影。克莱蒙费朗三面环山,多湖,有古老的教堂,还有漂亮的村庄、古堡。只要制片公司寄来文字,提出要求,这个部门就会替他们选景,并发去照片供剧组选择。这些工作都是免费进行的,地区行政以及电影局提供基金支持。以前,导演们很喜欢在巴黎拍摄电影,基金则鼓励他们到巴黎以外的地方拍摄电影。“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做10年了,这个地方也越来越有名气,因为很多电视剧、短片、纪录片、广告片都来这里拍摄,这里逐渐成为电影之城。”
一份崇高的责任
已经很久不用“崇高”这个词了,但我还是想用这个词来赞扬这个团队。Christian是当年克莱蒙费朗建筑学院的学生,毕业后也做过建筑设计师,从1992年全职做短片节之后,就不再从事建筑设计了。“您如此喜欢短片,这30年中,您自己拍摄过短片吗?”我问。Christian略微停顿了一下,“可以说没有,很久以前,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用我的建筑摄影作品编辑过一个短片,那个是我唯一做过的短片。”对短片的热爱,转而成为为所有拍摄短片人的一种服务,我很想知道其原因。“捍卫法国电影,”Christian说,长久以来,法国电影市场占有率很高,但是,还需要有后备力量,很多有才华的大导演都是在拍摄短片的时候得到认可的,并借此找到钱来拍摄长片。短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电视短片 第4篇
《致富经》虽然是一档对农节目,但一点都不土气,精彩之处可圈可点。比方说精确的节目定位:报道致富经验启迪观众智慧;精美的片头包装:片头主色调是金黄大红紫色的暖色调给人以喜庆的感觉;精致的主持人装扮:主持人化妆服饰上与栏目的整体风格与包装和谐统一。这些都是节目的亮点,然而我认为《致富经》最大的成功之处除了传经送宝以外还应有故事化叙事策略的运用。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是“说书人”,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也喜欢倾听着别人的故事。这是人根深蒂固的本性, 就如人人渴望发财致富一样。正如英国文学家芭芭拉·哈代所言,“我们以叙事的方式做梦,回忆,期待,希望,绝望, 相信,怀疑,计划,修改,批评,建构,学习,闲聊,憎恨和热爱。”所谓故事化叙事,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发生在某些人的事。优秀的电视纪实类节目也要讲故事,“这不仅仅是一种拍摄手法,更是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1,利用独特的视听语言将“一系列按照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事件”表达出来,采用故事化叙事的策略使节目充满吸引力。越具有故事性的节目越有生命力。
《致富经》选择的故事主人公(hero)2是一些民间小人物,他们既无社会背景也无雄厚的资金,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大漠,从南国宝岛到塞外边疆, 都有主人公的身影,他们还涉及了多个行业,360行行行出状元。比如有从鸡屁股上发现的商机的惠增玉(20130408)、 有从“鬼街”走出来的餐饮奇才花雷、有把山里废弃的树桩变成摇钱树的宋和平(20130903)、有种出踢不碎踩不烂西瓜的80后小伙张海(20130625) 等等。题材的多样性衍生了故事的多样性也满足了“听书人”兴趣的多样性。
故事,自亚里斯多德以来,大家公认无论长短,结构都要完整。他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要 “起的美丽, 中要浩荡、结要响亮”3。除此之外,经过长时间的摸索, 《致富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情节模式和表达策略,也即是叙事成规。即开头以激励事件为前导,中间以强烈冲突发展事件,片末或圆满结局或给人留以想象空间,悬念贯穿其间。比如《致富经》(20131031期)4,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辽宁北镇的赵平和经营着一个小运输队,一年收入有几十万元,日子过得幸福而恬淡。但是,2006年发生了在赵平和身上一件事,从那以后他做事儿变得高调、爱出风头, 而且在当地一下子出了名。老赵卖掉了所有的货车,召集所有村民开会,承诺要带领全村几百户农户发家致富种香菇。 之后的三年,为了兑现自己的对村民承诺,老赵赔钱三年, 最后靠着自己在菜市场发现的一个商机,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不仅让自己企业的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还让当地5000名农户人均年收超过两万元。这个故事就很好的利用了这样一种模式。这个故事中的激励事件是老赵的外甥帮他开车送货发生意外死于车祸。这件事发生后老赵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本来是带着亲戚们赚点钱,反而发生了这样的不幸。他觉得这个生意太危险,不能再做下去了,一定要找到另外的商机,而且还能继续带着亲戚们一起干。车祸一事, 成了老赵改行的激励事件。它是 “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首要导因,使其它情节要素开始运转起来。”5“激励事件首先打破主人公的生活平衡,生活变得混乱,然后在他心中激起恢复平衡的欲望,力求找寻他认为能够整饬这种混乱的东西,并为得到它采取行动。”6故事一开场,激励事件发生,把主人公的生活推向混乱,推动故事发展,观众尽快入戏。故事在激励事件中拉开了帷幕, 主人公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人活着就是置身与看似永恒的冲突之中。在故事讲述中,当然要安排冲突,有了冲突故事才富有戏剧性,戏剧性越强故事越精彩, 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关于冲突,狄德罗的观点非常精辟。7
冲突在时空上由内及外,大致有是三个层面:人心内部冲突、个人之间冲突、个人与外界冲突。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包括这三个层面的冲突,就是精彩的好莱坞电影也是如此。可是在《致富经》节目中往往包含这三种冲突,比如说《三年赔光家产后...》就是如此。故事的内心的矛盾即为改行经营,信心满满,屡遭不顺,心灰意冷。个人矛盾即为农户入社, 共同富裕,创富失败,索赔退社。人与自然的矛盾即为项目上马,水土不服,实验失败,无功而返。有了这三重冲突, 节目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人物的真相只有当一个人在压力下做出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 该选择越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片子中倔强有责任敢担当老赵的硬汉的形象表现出来。”8
同时冲突占据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我们会不知不觉中在时间中旅行。9随着引入外脑,学习外部经验再加上自主创新,香菇种植工艺上的改进,老赵获得了成功,把自己的经验推广,自己富了,乡亲们也共同富余了。
如果说冲突是促使情节发展的引擎,那么悬念就是促进故事发展的催化剂。通过悬念的设置和揭晓,吸引观众沉浸在故事之中。每一期节目的片名,恰如人的名字,如果人的名字起得好,或朗朗上口,或文采横溢,别人能很好的记住它, 并且愿意继续交往下去。《致富经》节目的名字很多都起的很有讲究,他们很多都有着悬念之妙。比如有一期节目叫做《拿鸡蛋当乒乓球打的创业奇人》,大家想必会心生疑问,鸡蛋怎样当成乒乓球来打呢?为了弄明白怎么回事想必会继续看下去,一看究竟。除了有悬念色彩标题,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设问了。通常采用主持人设问的方式,随着故事的讲述,通过画面和解说的展示,答案自然而然的回答,一个悬念接一个悬念,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故事跌宕起伏,几经推波助澜,故事的讲述进入了高潮。《三年赔光家产后...》 节目中,主持人不失时机地抛出悬念,比如,“六年前发生的那件事儿,为什么会彻底的改变赵平和,他又在菜市场发现了什么商机,两年就让自己走出困境,也让公司年销售额突破三千万元的呢?”这样的解说在片子中出现很多次。引导观众看下去,激发观众的兴奋点。再比如有一期节目,主人公把鸡粪称为屎黄金,把加工过的鸡粪按照酒的分类分为浓香型和酱香型。通过这样的言语表现,观众像是一块石头吊在心头,非看下去不可。主人公为什么会对鸡粪有如此大的兴趣呢,这种兴趣也会激发观众的兴趣。
好的故事结局要“亮若凤尾”。在短短的25分钟里如何在故事悬念揭开后快速结尾是每一个编导者要处理的问题,既做到有始有终又不拖泥带水。“用极少数修长有力的漂亮羽毛,把周身的斑彩衬托的更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出凤尾,并不是要求花哨。凤尾意味着一个出人意外的独特手法的结尾。”10
总结近一年的节目我们不难发现片子大致有两种常见的结尾方式:第一种以政界或者是行业内的人士对主人公进行正面评价,,比如《从被雨淋湿的水泥里发现的财富秘密》 就有某副厅长评价夏岩“... 成为全国独树一帜的文化产业包装商”。政界或行业人物的评价给主人公给予了官方的肯定, 传递正能量和正向的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第二种方式是以解说加画面的方式对创业者当前业务开展和对未来的展望进行简短的介绍. 比如有节目最后是这样介绍的:“2013年,张晓旭已经在辽宁的大连和沈阳共开设了8家培训学校,学校老师有100多位,培训课程超过50种,一年能培训1万多名学生。2012年10月, 张晓旭还在沈阳成立了一个投资公司,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这就是未来展望型的结尾方式。
最佳广播故事短片 第5篇
Linda Wertheimer (Host): Since 2000, the Third Coast International Audio Festival has been curating some of the best audio stor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One of the 1)submission categories is: short documentaries. These are pieces no longer than three minutes. This year’s theme for short docs was: appetite. Joining us from member station WBEZ in Chicago to talk about the winners is Third Coast’s artistic director Julie Shapiro. So, could you lay out the 2)ground rules for the short doc competition?
Julie Shapiro: Sure. Every year, we invite anyone and everyone to submit short stories based on a theme that we decide on with a partner. This year’s partner was the James Beard Foundation, so the theme for this year’s stories was appetite. But we didn’t make it that easy. You also had to follow a couple of other rules. You had to present your story in three, 3)quote-unquote, “courses,”and you had to put one of the five tastes in the title.
Wertheimer: How many 4)entries did you get?
Shapiro: We ended up with a record 250 short docs submitted from around the world.
Wertheimer: Julie, could you tell us about the 5)first runner-up, which is called “Sweet Baby June Eats the World?”
Shapiro: Sure. So, this is a three-minute story about one night in the life of the producer’s eight-month-old daughter and him and his own life. And Nat Largee is a public radio producer down in Austin, Texas. And he produced “Sweet Baby June Eats the World.”
Wertheimer: We’re just giving you a slice of “Sweet Baby June.”Shapiro: Just one course.
Nat Largee: (Reading) 3:17 A.M., the second bottle.
(Soundbite of Baby Crying)
Largee: (Reading) Open, water, 6)formula, close, shake, pop.(Soundbite of Baby Crying)
Largee: (Reading) Serve. Sometimes I’ll watch her while she sleeps, wonder what she dreams about, the faraway places and the pictures in that magazine she ate yesterday. Or just the feel of that 7)glossy paper 8)soggy in her mouth, the sound as she 9)crinkles the paper in her tiny, clumsy hands. After all, the world’s hers to consume, every sight, smell and 10)texture is new and wonderful, and she’s hungry for it all.
Wertheimer: You know, I never realized that it was such a universal thing that babies eat magazines.
Shapiro: Yeah. Apparently, this is the universal baby habit. As the mother of a two-year-old, I can relate very well to those long nights.
nlc202309040827
Wertheimer: The third place finisher also has sweet in the title. It’s called “Sweet Cheesecake Heartbreak.”
Shapiro: Yeah. “Sweet Cheesecake Heartbreak: Three Dates”is by Katie Talarski(ph), who’s a reporter out in Connecticut. And her one-sentence summary sums it up: spicy 11)kielbasa, sweet cheesecake and a glass of 12)merlot— the foodstuffs of great and horrible dates.
Katie Talarski: (Reading) It was a private party in a private room with a private wine tasting, a great date with a 13)foodie. One of only a handful with this guy, but who cares? When you’re eating a four-course meal with wine 14)pairings and the chef is personally serving your food, another glass of merlot, a tour through your wine cellar—of course, I can get used to this. Although our love is not everlasting, this meal seems to be.
Unidentified Man: Another course, madam.
Wertheimer: Now, this year’s winner, you get to announce this one.
Shapiro: My pleasure. It’s “Blackbird Potpie: Not the Pie 15)Umami Made.” It gets some creative points for use of umami in the title. Here’s a summary of it: For South Jersey resident John Farner(ph), sing a song of sixpence is more than just a nursery rhyme, it’s supper. Unidentified Children: (Singing) Sing a song of sixpence, pocket full of 16)rye.
John Farner: (Singing) I’ve got blackbirds. I’ve got blackbirds. Norris Pew was a 17)huckster who used to sell blackbirds in his pushcart for 50 cents a peach basketful. See, hucksters would come around when everything was in season: blackbirds, catfish, 18)clams, vegetables, 19)muskrats, whatever.
Unidentified Children: (Singing) Four and 20 blackbirds baked in a pie.
Farner: I’m John E. Farner from Salem, New Jersey. And as a youngster, my grandmother was a very good cook. One of the things she cooked for us during the season, which was always in the fall, was blackbird potpie.
(Soundbite of Whistling)
Farner: Well, the saying said you need 20 and four. Whatever you bought, 50, 60, 70 birds, it was all put in that one pie. Before you cooked them, you cut the head off but you left the feet on. So, you had something to hold on to when you got your blackbird.
Unidentified Children: (Singing) When the pie was opened, little birds began to sing, wasn’t that a 20)dainty dish to set before the king?
Farner: It’s a very gentle taste. It doesn’t taste like chicken. When you ate the blackbirds, you picked them up very carefully and held one end by the feet and the other by the neck, and you very softly chewed or sucked the meat off the blackbird ’till all the meat was gone, then you got another blackbird. ’Cause when you got the feathers off, there wasn’t much left of that little bird. I mean, a blackbird’s not too big—a little bigger than a man’s thumb. When we ate our blackbird potpie, someone would always remember a song they sang about the blackbirds. (Singing) Sing a song of sixpence, a pocket full of rye, four and 20 blackbirds baked in a pie. When the pie was opened, the birds began to sing, wasn’t that a dainty dish to set before the king? A dainty dish—a little bird like that. It was dainty, all right.
nlc202309040827
Wertheimer: So, that was the entire short doc and it was lovely. I think that was great. What made this one stand out to the judges, do you think?
Shapiro: I think whoever hears this, first and foremost, responds to John’s voice. There’s so much personality and emotion and character in his voice. But I think this one takes you back to your own childhood and lets you think about all of your sort of 21)nostalgic childhood food memories growing up. So, in the way that it responds to appetite, I think it stirs a lot of appetites for thinking about the past and learning more about food culture and the stories behind the food that we eat.
琳达·沃特海默(主持人):自2000年以来,第三海岸国际广播节已经从全世界选拔出一批最优秀的广播故事。其中一个投稿类别就是:纪录短片。就是一些不超过三分钟的作品。今年的短片主题是:美味。来自芝加哥兄弟电台WBEZ的朱莉·夏皮罗,也是第三海岸的艺术总监,为我们讲评获奖作品。那么,你能不能列出短片比赛的一些基本原则?
朱莉·夏皮罗:当然可以。我们跟合作伙伴设定主题,邀请各界人士根据主题提交短片故事。今年的合作伙伴是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译者注:那是全美饮食界的权威机构,其设的奖项被誉为烹调界的“奥斯卡”奖),所以今年故事的主题是美味。但是并不那么简单,你还要遵循其他一些规则。你必须在你的故事短片里体现所谓的三道菜,题目里还要有五味中的一种味道。
沃特海默:你收到了多少参赛作品?
夏皮罗:我们最后收到了从世界各地提交的250个短片。
沃特海默:朱莉,你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第二名的作品,叫做《甜心宝贝琼品尝世界》。
夏皮罗:好的。这个三分钟的故事讲述了一天晚上,制片人和他八个月大的女儿的生活片段。纳特·拉奇是得克萨斯州奥斯丁一家公共广播电台的制片人,他制作了《甜心宝贝琼品尝世界》。
沃特海默:我们来听听《甜心宝贝琼品尝世界》的一个小片段。
夏皮罗:只有一道菜。
纳特·拉奇:(讲述)凌晨3点17分,第二瓶。(婴儿啼哭声)
拉奇:(讲述)打开奶瓶、倒水、放奶粉、盖上、摇匀、去掉顶盖。(婴儿啼哭声)
拉奇:(讲述)喂奶。有时我会在她熟睡的时候看着她,想知道她梦到了什么:是她昨天咬的那本杂志里的那些遥远的地方和图片?还是那张平滑的纸在她嘴里黏湿的感觉?或是报纸在她小小的笨拙的手里弄皱时发出的声音?毕竟她的世界是用品尝来认知,每一眼、每种味道和每个触觉都是崭新和奇妙的,她对一切都如此渴望。
沃特海默:你知道,我从来没想到宝宝吃杂志是件非常普遍的事情。
夏皮罗:是的。很明显,这是宝宝很普遍的习惯。作为两岁宝宝的妈妈,我很能理解那些漫漫长夜里的故事。
沃特海默:第三名获奖者的题目也有个甜字,题目叫《心碎的甜芝士蛋糕》。
夏皮罗:是的。《心碎的甜芝士蛋糕:三次约会》的作者是凯蒂·塔拉斯基,她是康涅狄格州的一名记者。她的一句话总结是:辣波兰熏肠、甜芝士蛋糕和一杯梅鹿辄葡萄酒——很棒的美食和糟糕的约会。
凯蒂·塔拉斯基:(讲述)那是在私人家庭里举行的私人派对,当中有私人的葡萄酒品尝会,也是我跟一个美食家的美妙约会。这是我跟他仅有的几次约会中的其中一次,但谁在乎呢?当你在享用一顿配有葡萄酒的四道菜的
美餐,大厨亲自为你服务,再来一杯梅鹿辄葡萄酒,一路走向你的酒窖——当然,我会习惯这样。尽管我们的爱不能天长地久,但是这顿饭似乎永生难忘。
匿名男声:这是另一道菜,小姐。
沃特海默:现在,你要宣布今年的冠军得主了。夏皮罗:乐意之至。题目是《黑鸟馅饼:并非妈妈做的美味馅饼》,在题目中用到“umami”一词颇有些独具匠心(译者注:umami在这里既指美味,也指your mommy你妈妈的意思)。故事的大意是:南泽西的居民约翰·法纳唱一首六便士的歌,那不仅仅是首儿歌,那是顿晚餐。
匿名小孩:(唱)唱一首六便士的歌,一口袋的黑麦。
约翰·法纳:(唱)我有黑鸟,我有黑鸟。诺里斯·皮尤是个小贩,他过去常常推着他的手推车卖黑鸟,50美分买满一大篮子。看吧,当季食物上市的时候,小贩们就会在周围叫卖:有黑鸟、鲶鱼、蛤、蔬菜、麝鼠等等。
匿名小孩:(唱)二十四只黑鸟放进一个馅饼里烤。
法纳:我来自新泽西塞勒姆的约翰·法纳。我年轻的时候,奶奶很擅长做菜。她在当季,通常是在秋天做得最好的美食是黑鸟肉馅饼。
(口哨声)
法纳:嗯,俗话说,你需要二十四只。无论你买50、60还是70只鸟,都会全部放进一个馅饼里。煮之前,把头切掉,保留双腿。这样你要吃黑鸟时,有腿才能抓得稳。
匿名小孩:(唱)馅饼打开的时候,众鸟高唱,难道那不是为国王专供的美味佳肴吗?
法纳:这道菜口感柔和,不像鸡肉。你要吃黑鸟时,一头抓腿一头抓脖子小心翼翼地拿起,轻轻地咬或吸黑鸟的肉,直到吃完所有的肉,接着再吃另外一只。因为当你把羽毛拔掉,这只小鸟就所剩无几了。我的意思是,黑鸟并不大,只是比人的大拇指稍大一些而已。当我们吃黑鸟肉馅饼的时候,有人总会想起关于黑鸟的歌曲。(唱)唱一首六便士的歌,一口袋的黑麦。二十四只黑鸟放进一个馅饼里。馅饼打开的时候,众鸟高唱,难道那不是为国王专供的美味佳肴吗?美味的佳肴,如斯小鸟。很美味,没错。
沃特海默:那么,这就是短片的全部内容,很生动。我觉得很棒。你认为是什么东西让评委觉得这个故事出类拔萃?
夏皮罗:我认为无论谁听到这个短片,首先会受到约翰声音的感染。他的声音里充满了个性、感情和特点。然而我觉得这个声音会让你回到童年,让你回忆起成长过程中所有值得怀念的食物。所以一方面它是呼应了美味的主题,我认为它引发了更多的联想,让我们想起过去,学习更多的饮食文化,还有我们所吃食物背后的故事。
电视短片 第6篇
一、浅说Tomek Bagiski
Tomek Bagiski是一个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剧作家、漫画家、电影导演。2002年, Bagiski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The Cathedral》, 这部神秘宏伟的短片不仅征服了SIGGRAPH动画节的评委们, 获得了2002年SIGGRAPH最佳动画短片奖, 还入围了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2004年, 他的第二部片子《Fallen art》在视觉风格上特意避开了《The Cathedral》的风格, 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感。这部片子赢得了2005年SIGGRAPH动画节的评委会奖, 也使Bagiski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两个主要奖项的艺术家。同时《Fallen art》也获得了BAFTA英国电影学院奖短片动画奖。《The Cathedral》和《Fallen art》这两部作品使Bagiski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获得了众多的荣誉。
二、浅析故事构思
《The Cathedral》 (《大教堂》) 是根据波兰著名科幻小说家Jacek Dukaj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这部充满宗教神秘气氛的短片讲述了一名朝圣者来到了一座看似荒废的哥特式教堂, 进入教堂的高墙之后, 道路两边高耸着像柱子似的树木, 树木的枝杈犹如藤蔓般攀引缠绕。当朝圣者一步一步迈进的时候, 手中火把的光线打破了周围的宁静。每棵树木都有一个主体化成石雕的脸, 他们就像修士般肃穆、庄严地漠视着朝圣者。当朝圣者前行至悬崖的边缘, 耀眼的“圣光”片刻驱散了混沌和阴霾, 他最终在巍峨的教堂边化成了教堂的一部分, 找到了他朝圣的归宿。
影片中的大教堂其实是以矗立于波兰首都华沙市中心的圣十字大教堂为原型的。这座教堂的命运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波兰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历史上很多次战争都与它有关, 无数勇士葬身在这里, 使教堂成为战死者的灵堂。在这座圣堂里, 肖邦曾不止一次地做过祈祷, 死后他的心脏遵照他的遗嘱被安放在圣十字大教堂, 让它永远地为波兰祈祷, 这就是为什么影片中有朝圣者与教堂永存这一情节的由来。Tomek Bagiski身为波兰人, 对圣十字大教堂有着浓厚的民族感情, 通过制作这部影片, 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的宗教情怀。因为有了庞大的精神动力, Tomek Bagiski在这部短片中做足了功夫, 以朝圣者为主线, 引领观众屏住呼吸, 顺着他的思路融入到影片中。整部短片没有冗长的故事情节, 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情节鲜明, 段落清晰, 短短几分钟“一气呵成”。影片中建筑气势磅礴, 人物表情肃穆, 也很有张力, 很有弹性。
《Fallen Art》 (《堕落的艺术》) 是继《The Cathedral》之后由Tomek Bagiski导演, Platige Image制作的另一部动画片。《Fallen Art》讲述的是一个被遗忘在太平洋某处的军事基地的故事。那些因为完成过去艰苦任务而丧失思想的士兵和军队, 被军官抛弃送到这里, 这些人大多丧失了自己的思想, 甚至与现实严重脱节, 在这个远离文明和法治的地方, 他们各自沉醉于自己所狂热的东西之中。士兵们由于远离社会和人类文明而精神错乱, 为了获得勋章, 任由军官摆布;军官则阿谀奉承将军, 为了将军的喜好不惜牺牲士兵的生命;医生热衷于摄影, 对众多士兵的死亡无动于衷, 冷血旁观;而那个年长且丧失思想的老将军General A, 在创造着他自己的艺术:利用一张张士兵高空坠落死亡惨状的相片制成动画, 并随着音乐与动画的节奏而舞这部短片是Siggraph上难得一见的黑色幽默作品, 风格诡异独特, 引发了人们对战争以及人性的深刻思考。
《Fallen Art》中的“Fall”在英文中有在高空坠落的意思, 也有堕落、沦落的意思, 可谓一语双关。一方面影片中描写了以士兵坠落死亡而引发的一连串故事, 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这个军事基地的人物脱离社会而走向堕落的深思。Tomek Bagiski在前期构思脚本的时候, 就决定运用全新的概念, 这一概念并不是无源之水。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 Tomek Bagiski似乎是从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1]中得到启示。这场战争是一场非法的战争, 从中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实的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战争威胁, 这些威胁不但是物质生存方面的, 而且充斥于人性的各个领域。“堕落的艺术”, 顾名思义, 人类因为战争而堕落, 战争令人类失去了和平的家园, 战争令人类丧失了本性
围绕“战争令人性扭曲”这一概念, 前期角色设计的Rafal Wojtunik参考了波兰画家JerzyDuda-Gracz的风格, 影片中的角色正如“堕落”中的人物一样, 显得夸张但又很符合人物个性, 或骨瘦如柴的士兵和医生, 或强壮魁梧、四肢发达的中士, 或臃肿肥胖、思想扭曲的将军。影片沿袭了《The Cathedral》无对白的风格, 人物性格完全通过画面、镜头及人物形态来表达。整部片子将军的戏份最多, 从一开始拿到照片的狂喜, 到跳完舞后的落泪, 甚至桌面上他年轻时候的照片, Tomek Bagiski都不放过任何细节去体现将军的性格。短片时间虽短, 但各个人物被渲染得有血有肉, 性格分明。透过这些人物的性格,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制度使他们的精神变得扭曲甚至变态。这些角色都不真实但又让人感觉很真实, 似乎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物的缩影, 这一切都是因为这是一部黑色幽默但又引人深思的影片。
三、浅析画面美感
虽然Tomek Bagiski是学建筑出身的, 但是他对于影片叙事节奏、画面美感的把握却不亚于专业制作团队。
色彩是电影视听语言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元素。《T h e Cathedral》整个画面的色彩基调采用了黑红色、暗褐色, “伦勃朗”画面式的光线令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庄重的色彩, 而后来出现的白中带蓝的光线更为这部影片赋予了宗教圣洁的意味。Tomek Bagiski似乎在用色彩强调他的情绪, 表达他对亡灵的缅怀以及对朝圣者的崇敬之意。如影片开头的暗红色有种血染沙场的气氛;而进入教堂之后, 灰暗、肃穆的色调令高耸的柱子多了几分威严;微弱的火把照亮了教堂的一部分, 更增添了几份神秘;而最后强烈的光线射进教堂, 更成为影片中色彩的升华。如此大胆的用色不但强化了视觉风格, 更是用色彩在叙说故事。正如孙立军老师所说:“色调在一部影片中反复被强调的时候, 也是表现作者情绪、情感、意图乃至作者对整部电影诗意的把握, 所以, 色调在电影中起到了对观众潜移默化却至关重要的作用。”[2]
在《Fallen art》中, Tomek Bagiski并不希望制作一部照片式的写实主义风格影片, 他着眼于强烈风格化的角色和道具, 并采用全部手绘的纹理贴图, 所以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场景和角色的贴图都是绘制出来的, 他力图将现今先进的电脑动画技术和传统的手绘结合起来, 让观众感觉到影片像是真正的绘画作品一样, 其手法与2002年的《The Cathedral》大量的贴图绘画同出一辙。一般来说, 在三维动画里表现物体表面特征必须用材质来体现, 而贴图是材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表现写实的动画里面, 制作某个模型就用某个模型现实中的图片来赋予它形象, 如此一来就可以呈现出真实的感觉。而Tomek Bagiski的两部动画都坚持用手绘的贴图来获得画面的特殊效果, 影片中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画笔的痕迹, 足见他对视觉艺术表现的执着, 以及个人风格的形成。
Tomek Bagiski说, “场景这个元素我们不想在三维里面表现, 这需要花很多时间, 然而我们只从一个方面关注他们绘画比起在三维里面建模要容易得多。”Tomek Bagiski在《The Cathedral》及《Fallen art》中充分展示了他在绘画方面的才华, 大量运用绘画制作贴图纹理并赋予三维模型, 从而在三维动画里面表达出如同真实绘画作品一样的效果。
四、浅析三维技术
《The Cathedral》的场景中大量使用了树枝、藤蔓等复杂的模型, 以当时的技术来说, 要实现精细的质感是很难的。一方面, Tomek Bagiski在建模中尽量用Discreet 3ds max4[3]中的edit mesh和meshsmooth来完成, 如此一来模型的面就尽可能降到最少, 提升了渲染速度;另一方面, 由于低面数的模型会感觉很单薄而没有细节, Tomek Bagiski很巧妙地使用了凹凸贴图来模拟真实树枝以及角色的纹理。为此, Tomek Bagiski用Photoshop画了大量的黑白图片, 这个工作量非常巨大, Tomek Bagiski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里。
影片中的光线运用得很成功, 当然, 这对于现在的灯光和渲染技术来说轻而易举, 然而在当时却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大部分镜头里的灯光虽然昏暗, 但却真实地模拟了现实。例如朝圣者进入教堂之后举着火把, 周围的石雕亡灵由于受到光线的刺激有些动作变化, 在这一刻, 需要模拟火把的灯光。由于在当时的3ds max4中还没有实现全局光和光能传递的技术, 这就需要布置几十盏的虚拟灯光来模拟。在场景中的大部分镜头里, Tomek Bagiski至少都使用了三四十盏灯。
由于避重就轻地使用了简单的模型和大多数的纹理, 场景中的渲染变得轻松起来, 六分钟的影片里, 平均每帧的渲染时间不超过12分钟。渲染采用了分层渲染, 包括纹理层、空间层以及角色和场景的分层, 这样非常有利于后期调整以及在After Effect中合成。早期的3ds max4特效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为此, Tomek Bagiski在最后镜头模拟云彩漂浮的时候, 用photoshop画了大量的分层云彩, 然后在After Effect里一层一层地制作成动画。
在《Fallen art》里, 从最初的编写电影剧本到最后影片完成用去了一年半的时间, 而从设计到制作完毕总共花了8个月的时间。影片共分为6段, 每段共有75个镜头, 每个镜头都进行了分类和编号。这部影片大约300GB, 这是一堆庞大的数据, 但是特殊的命名方式使工作变得容易起来, 尤其是到最后需要进行小的改动时。在制作时, Tomek Bagiski和他的同事使用3ds max和Brazil作为主要的渲染平台, 在这部影片中一共渲染了8450帧, 每一帧都需要将近40分钟的时间, 总共花费了近6周的时间才算完成。
Grzegorz Jonkajtys, 是一个主要的动画师, 负责制作将军、医生和中士的动画。他说:“对于将军的舞蹈, 我采用了Lukasz Pazera的动画和姿势, 将军的舞步必须与音乐和死亡士兵的姿势一致, 当我们调试将军动作的时候, 一直打开Lukasz准备的舞蹈动作和音乐文件。将军跟随着节奏表演了从死亡士兵的姿态而来的像是脖子扭断了的舞蹈。”影片中动作调试的过程就花费了团队三个月的时间, 他们一直坚持不懈地工作。因为三维动画设置动作跟一帧一帧调试的传统木偶动画有点类似, 需要不停地修正和调节, 动画师不得不去创造如何使角色动起来, 如何使他们表演起来, 使它看起来更像一个演员, 而不单单是机械模仿。
运用大量的手绘贴图简化了制作难度, 建模师不用费力制作每一个细节, 模型的多边形数量也不高, 而动画和绑定也轻松了许多。所有贴图工作都是在3ds Max中完成的, 大部分材质是采用了简单的Shader, 节点不多令渲染速度加快。另外, 场景中只有角色是3D的, 其它诸如背景之类都是合成的手绘层, 因此整个制作过程最复杂的就剩下纹理和背景的绘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展开UV, 绘制纹理。”Tomek Bagiski介绍说, “因为要渲染成35mm电影格式, 所以纹理的文件都非常大, 比如角色面部贴图就有4.5兆。动画使用Messiah Animate制作, 有些也在Lightwave中完成。我们使用Mark Wilson的Point Oven Pro插件来读取各软件的MDD (mesh deformation data网格变形数据) 。只要在3ds Max中导入模型, 然后更新MDD文件, 动画就随之更新。这样一来, 我们的灯光、动画和纹理贴图工作就能同时进行了。”
在两部动画的制作过程中, Tomek Bagiski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技术去实现他所期望的美感、画面效果, 他的艰辛换来了巨大的成功。这不得不让“技术主导论”汗颜, 因为在影片中技术的运用固然成就了画面的美感, 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通过技术实现境界的美和影片的内涵意义。
海德格尔曾追问:“在技术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 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未来的前景是人的技术化, 还是技术的人性化?人类应该做的是在对技术的信仰和对人类自身的信仰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这就要求我们以理性精神和人性关怀对技术至上观念进行反省, 避免工具至上、技术乌托邦主义的痴迷, 应当更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 走上技术逻辑与人文逻辑相协调发展的道路[4]。
Tomek Bagiski的《The Cathedral》和《Fallen art》令我们深思
五、浅析团队协作
从《The Cathedral》到《Fallen art》, 我们可以发现技术的进步以及团队的力量。影片中分工的高效率令艺术家们各司其职, 并充分综合各家之长。
《The Cathedral》基本上是Tomek单枪匹马完成的, 但在《Fallen art》中, 他带领了一个15人的团队, 除了Tomek是全职外, 其他的制作成员都是利用业余的时间。“我们没有什么预算, 制作成员都是我在工作室的朋友和同事, ”Bagiski说, “有的做了一个星期, 有的做了两个月。我非常感谢他们的帮助, 并很高兴在制作中认识了一些新朋友。”这15人中有他的家人、朋友、同事, 还有一些志愿者, 这是一个有趣的团队。他的哥哥自告奋勇帮他找影片的配乐, 带着耳机搜罗了一个多月, 最终在一堆恐怖的音乐中找出了一首“又酷又便宜”的音乐吉普赛乐队“Fanfare Ciocarlia”的Asfalt Tango。他的未婚妻为片中老将军的一段舞蹈贡献了舞姿, 很可怕, 但很有趣。负责角色设计的是他的朋友Rafal Wojtunik, 一位很年轻的画家, 他设计的角色参考了波兰画家JerzyDuda-Gracz的风格, 诡异但又有他自己滑稽的一面。
“我利用电脑仅仅是想提高制作的速度和影片的质量, 大部分时间里我会给我的合作者们艺术创作上的自由。”T o m e k Bagiski说。尽管如此, Tomek的工作量仍然很大, 剧本、故事板、大量的模型、纹理和动画、渲染以及合成都是由他一人导演监制, 其他人只是在业余时间帮忙。另外, 由于没有足够的预算, 很多事情不得不亲力亲为, 并且精打细算。
一位著名的法国导演曾说:“一个人拍电影就像一个人打网球”。在动画制作的过程中, 没有反馈和思想撞击是很可怕的。所以, 这次的团队合作让Tomek获益良多。Tomek说:“一开始的时候, 我很不习惯从一个人到团队合作, 从一个创作者变成一个管理者, 最终变成一个导演, 我不能再完全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做, 而必须做出更多的妥协, 并且学会如何去欣赏别人的创作, 这个转变的过程甚至有些痛苦, 但却是做电影唯一的途径。”
动画通常是个集体工作, 每个成员都不断地得到竞争与合作的交互刺激, 它伴随着成就与低谷、打打杀杀和不同派别间的抱怨与激励。集体创作也带来紧张、焦虑、回报和兴奋[5]。“我第一次决定利用一个团队去完成一部短片, 这对于一个动画师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我们都喜欢独自工作, 但是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一部短片的, 我必须学习团队合作。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无法让某个人担任最重要的位置, 但幸运地是, 同时也应该感谢这支出色的团队, 我信任他们。在我的项目中, 我应该学会宽容, 去接受其他人的想法。自从《The Cathedral》以来, 那是我最大的转变。”Tomek Bagiski最后说到。
结语
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 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剧本, 并给故事中的角色赋予适合的造型, 使之呈现出特别的艺术风格, 而且团队成员之间在能力、技术、审美等方面需要相互碰撞、相互宽容、相互信任, 在共同的目标下遵守流程, 这样才能顺利地创作出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
参考文献
[1]薛燕平.非主流动画电影[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2007
[2]王利敏、吴学夫.数字化与现代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3]贾秀清等.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4]周一楠、丁莉.艺术的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5]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故事短片剧本创作 第7篇
剧本是电影的生命之源,更是未来影片的蓝图,完整的电影剧本应该包括对白、动作以及对场景的描述。每一部成功的电影都有一个完善的剧本,故事短片当然也不例外。
2 获取剧本
获取剧本的方式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自己编写剧本;
(2)选购一部写好的剧本;
(3)雇佣一个编剧写作。
学生制作故事短片一般会受到经费以及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并且电影剧作学习也是学生学习电影的必须要素和重要方法。
3 编写剧本
故事短片和短篇小说类似,作者要用高明的技巧介绍主要人物,让观众或读者尽快移情于角色,因为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陈铺直叙。
电影短片同短篇小说一样,可以是一个宏大故事的迷你版,也可以是一个故事小品,短片通常一幕里达到一个高潮,情节上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扭转或者像笑话一样,抖一个包袱。短片的故事演变模式往往不会像长片一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三段式结构,一部短片应当在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叙事的流畅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短小精悍。
4 剧本大纲
在剧本创作的开始阶段,可写一个简单的提纲,也就是俗称的剧本大纲,剧本大纲是简明的故事情节概要,包括情节的所有主要元素以及用于表现和承载故事情节的最简明和最基本的细节,不过这仅仅是对故事框架的概括交待而不是对个别细节或场景的描绘。故事大纲是一个故事的高度浓缩,甚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5 剧本创意来源
应当创作一个作者自己熟悉的故事,创作那些作者看到过的、亲身经历过的以及生活中遇到过的故事。如果一个作者没有经历过婚姻,怎么能真实地写出婚姻中的欢乐和困难呢?当然,你可能看到过婚姻中的夫妇是如何相处的,但这和亲身经历过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没有恋爱经验的编剧很难写出一部真正打动观众的爱情故事。如果没有关于爱情、死亡、背叛、孤独或者幸福的相关经历,创作这些内容必然会导致剧本没有灵魂。尽管电影是虚构的,但是电影所予以的情感是真实的体验,只有你个人亲身经历过,你的作品才可能打动观众。因此,亲身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创作者应该在生活中努力增加生活体验。
6 主题设置
主题就是指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它是故事存在的理由,是把故事整合在一起的粘合剂。爱情、亲情、生老病死等情感或人生事件都是常见的主题,这些观念和情感的普遍性特质把观众从影视作品的表层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情节结构上。影视作品的全部场景都必须服从于它的主题。如果有的场景与之不符,应该删除。
7 情节构思
故事情节可以简化归纳为以下常用的类型:
(1)克服困境:主角必须想尽办法克服威胁,这个威胁可能是个人、社会、自然、自身、超自然力量、科技或者宗教等。(如《终结者》《异形》)
(2)探索:主角的探索过程,其探索目标可能是事物、人或是想法。主角所要面对的挑战以及他是否能够找到答案的决定权在于编剧。(如《接触未来》)
(3)旅途和回归:主角们经历了一趟旅途,旅途的经验使角色发生了变化。(如《魔戒》《绿野仙踪》)
(4)喜剧:角色们被故事中的事件折腾得狼狈不堪,但是结局总是圆满的。
(5)悲剧:故事的发展最终导致了主角的死亡。这种不圆满的结局在好莱坞电影里并不常见。(如《角斗士》)
(6)复兴:主角被一个事件压迫,直到解脱。(如《肖申克的救赎》)
8 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简单来说就是有关人物来历的信息,或者是对人物的一种说明。这种说明对于人们了解人物在故事进程中的行为动机是必不可少的。在短片中,故事背景的交代必须十分简短,也必须十分清晰。一般的故事片可以用30到40分钟来确立叙事时间,而一部短片仅有几分钟时间,如果作者不能很快很简明地交代清楚人物,那就意味着他应该对其故事和人物进行必要的删减。
9 矛盾冲突
所有影视剧都离不开戏剧冲突。冲突产生张力,张力牵制观众的情感,直到冲突最终解决,张力得到缓解,影片也就结束了。许多叙述性的故事往往开始于建立一种矛盾、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或一个目标、欲望。解决矛盾的过程就决定了故事的戏剧性。解决矛盾中的障碍会加剧冲突的激烈程度。
故事一般存在下列冲突:(1)个人自我冲突;(2)个人与个人的冲突;(3)个人与社会的冲突;(4)个人与自然的冲突。
短片由于其长度的缘故,理想的情况下应当集中展现一个中心事件即一个主要矛盾,并围绕这一事件行动逐渐展开。对一部成功的短片来说,一个单纯的事件是十分重要的构成因素。
1 0 剧作结构
常见的剧作结构为好莱坞模式即三段式结构。
第一幕是故事的开端,主要内容是主角是什么样的人,故事在何时何地发生,故事的主题是什么,故事如何发生,而情节就从角色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开始。一般占据片长的四分之一左右。
第二幕是故事的发展阶段也是冲突和活动集中发生的阶段。冲突有很多类型,如人和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或人与自身。冲突是故事的本质,如果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写作一部分剧本时,吊起观众的胃口和增加主角出境的困难程度非常重要。可以使角色痛苦、悲痛、困苦、经历磨难甚至灾难,越将角色折磨得痛苦不堪,观众就越关心这个角色。转折点是第二幕的重点,一般发生在故事的中段。转折点会给故事带来极其剧烈的变化并迫使剧中角色去面对这种扭转。
第三幕占据影片最后四分之一的时间,对于片中角色而言也就是他最困难的时刻,他需要使用所有的技能、智慧以及胆量去解决或逃离问题,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冒极大的风险。第三幕中应该有一个“无法回头”的情节点,片中角色在这个点上所做出的选择是其最终成功或失败的决定因素。第三幕应该以角色解决问题作为结束。在这个时候,主角会发生或好或坏的转变,比如因为理解了爱的意义或者学会了善意和关怀而得到了救赎。
11人物设计
在设计一个角色时,编剧需要设计他的个人背景、家庭历史、人格特点、习惯以及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编剧有责任将角色塑造成真实且有多层次的人。角色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每一种角色都在为推动剧情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1)主角:主角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一个永远处于生活转折点的人,一个永远比其他角色展现更多人格特色和行为动机的人。既然是主角,那么故事就必然围绕这个角色的旅途、发现或改变讲述。虽然主角是故事交点,但有时候并不需要以主角的视角讲述。(如《公民凯恩》)
(2)对手:对手是主角在故事中的对立方,也就是“反派”,这个角色为主角设置障碍,对主角提出挑战,他是主角必须克服的“问题”。对手有其目标和主观意志,而这些应该和主角相反。写对手戏很忌讳把对手写得浅薄和落俗,切忌对手角色脸谱化,性格单一化。
(3)配角:配角的作用是配合主角及其对手,他们一般与主角或其对手有一致的目标。
故事短片创作应当集中主要表现一个主要人物。次要角色总是作为在主要人物达到目的的过程中的障碍或助力以达到强化故事的矛盾冲突而设置的。
剧中的主人公对影片的主要行为或目的必须保持一定的持续性。如果主人公在影片中不能执著地追逐自己的目标,那么冲突也就无法持续。
摘要:短片剧本创作一直是电影制作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国内外很多影视院校的学生都采用短片创作的方式。并且国内电影界很多得到观众认可的新锐导演,相当多都是从故事短片创作起步的。写作故事短片的要素和传统剧情电影的要素在大部分地方是相同的。可以说如果一位编剧能够完成一部优良的故事短片,那么在传统剧情电影剧本的制作上也能够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所以,创作短片剧本有利于培养我们未来驾驭影片文本的能力。
央视公益短片的创意探析 第8篇
关键词:央视公益短片,创意,正能量
1 央视公益短片的创意视角
公益短片是以人类社会问题为来源, 以倡导社会责任为核心, 以引导和教育受众为主体, 不以营利为目的, 通过各种媒介传播正能量, 唤醒人类道德回归, 服务社会的广告形态。公益短片在反映社会问题和引导公民意识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广告业日益发展的今天, 创意是公益短片的灵魂和生命。
对于公益短片, 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向社会发出呼吁, 希望受众能够积极地去响应。因此, 将公益短片的创意诉求放在独特新奇、直接准确的定位上, 是公益短片的创造要点和重点。
1.1“以情感人、以理育人”
央视的公益短片很注重“以情感人、以礼育人”的运用。所谓“攻城为下, 攻心为上”, 因为公益短片本身就具有的教化、引导受众行为和心理的特质, 在内容上经常会过于严肃和正统。因此, 在人物的语言上和表现形式上就要力求避免落入刻板说教的俗套, 要用真情去感动人, 用真理去教育人。使受众动情、受教于无形中。
《真情沟通——保洁员》这则公益短片无疑是让我们感动的。感动于保洁员对生活的不放弃和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信念。但于情之外, 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工作有千百种, 本质上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弱者自强, 我们对他们, 要多一份认同, 多一份尊重。
1.2 用普通人视角、记录普通人生活
我们经常思考, 什么样的公益短片最触动人心?答案很简单, 就是用普通人的视角, 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公益短片是服务大众的广告形式, 只有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以富有生活气息的、平凡的人物和故事作为表现的对象, 才能让受众有亲切感, 没有距离感。在满足不同受众的要求下, 取得好的成效。使受众更容易入戏, 在公益短片中而去感悟人生百态, 好好珍惜当下生活。
《真情沟通——十年春运》, 主人公邓渤的每一句话, 似乎都在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让我们亲切的同时, 又备感温暖。这就是在用普通人的视角, 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因为有爱, 家, 就是我们的归宿。
《老爸的谎言, 你听得出来吗》, 这则公益短片为我们呈现的就是万千家庭中, 平常的故事。我相信它一定勾起了无数离家在外的儿女的思念之情和对父母深深的愧疚。这则公益短片就是善于运用小人物, 揭示大道理的典型案例, 用普通人的视角, 去记录普通人的生活。让受众倍感亲切, 也意味深长。
1.3 民族情感、文化、心里的结合运用
中国年是春节的简称, 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全球华人华侨都会在这天庆祝。《2014年马年春晚公益短片——中国年, 让世界相连》这则公益短片, 以“中国年”作为主题, 将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过年状态合二为一, 用简单的镜头勾勒出浓浓的年味。让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情感由此迸发, 让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得以发扬;让每个受众的心里涌现出骄傲和自豪的情感。可谓是一举三得的好公益短片。
2 央视公益短片在创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文化发展在世界是舞台上也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公益短片是文化舞台的中流砥柱。因此在制作公益短片时, 还必须对时代主题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有一定比例的涉及。因此电视公益短片在制作中, 依然要紧扣时代主题, 促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承担起电视传播媒体的责任和义务。在电视公益短片的创作过程中, 首先应基于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公共话题的社会关注上。用独特的创意视角和电视的艺术形式, 以小见大, 由浅入深的引导受众。目前, 央视公益短片仍存在着不足。
2.1“特色不足、缺乏创新”
公益短片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公益短片显示的, 是国家所推崇的观点。因此, 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可以广泛被公益短片利用。但就目前来看, 我国所利用的传统文化实例不多, 这就导致很难形成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
特色和创意是公益短片制作的重点, 因为公益短片影响力的强弱与其特色的大小、创意的好坏密不可分。可以说, 公益短片的特色和创意是其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从整体上来说, 公益短片对创意水平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 它要求创作者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体系。其次, 创作者自身要具备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目前, 国内大多数创造者还是没有自由教育人的语气和道德立场。使公益短片和一般的宣传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看来, 公益短片的收益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2“刻板严肃、趣味不足”
中国中央电视台, 是我国的国家电视台, 亦是我国的官方电视媒体之一。在风格定位上难免落入过于严肃、缺乏趣味的境地。这也正是央视公益短片的现存问题之一。
3 央视公益短片的创意趋势
央视公益短片在创意上, 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一则好的电视公益短片, 应当通过多种电视艺术手段的使用展现它独特的魅力。公益性质的广告是继纯粹的商业广告之后诞生的。为了培养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社会风气而出现的新广告形式。因为其特有的非盈利性质,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更直接的迎合大众心里。当现如今的态势下, 公益短片能够帮助受众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提高全社会整体文明和道德。
3.1 注重情感沟通, 体验互动形式
公益短片, 就其公益观念对受众来说是严肃的, 但广告的艺术性在外在表现上可以弱化它的严肃性。央视公益短片主要传播的是公益的观念意识, 陈腐守旧、刻板无趣的内容很难实现公益短片在传播上的有效性。广告的创新性和趣味性是吸引受众的关键。只有让受众从心里上乐于接受, 才能有影响力。所以要加大公益短片情感沟通部分, 加入受众体验互动成分。让受众自觉的形成积极的社会公益习惯。让公益心态成为一种常态。
3.2 善用修辞表现, 丰富内容诉求
看惯了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 善于运用修辞表现手法。它能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抓住受众眼球, 达到传播效果。修辞的手法可以使内容更丰富, 形象更生动, 帮助受众理解内容。运用象征、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同时, 配以新颖的文字和图像、恰到好处的声音, 都可以使公益短片更加趣味化。当然, 运用修辞一定要恰如其分, 不能盲目的生搬硬套, 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4 结论
公益短片凭借其灵活多变且短小精悍的表现形式, 以倡导社会责任为核心, 以引导和教育受众为主体, 不以营利为目的, 通过各种媒介传播正能量, 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和纯真, 呼唤人类的道德回归, 服务社会的广告形态。它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 并在培养正面的价值观上正确的引导受众。重视公益短片的发展, 就是重视民族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益广告发展回眸[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3 (08) .
[2].周璇.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创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媒体时代, 2013 (04) .
电影导演从短片开始 第9篇
想做导演?机会来了!
首届华语短片传媒大奖日前在广州启动,据悉,本届大赛主题为“火影”——火,是智慧、激情和勇气,是火花进出的瞬间,也是引爆无穷可能的开端;影,是影像,它能捕捉喜怒哀乐,能留住时光刻录回忆。著名导演高群书、周显扬、蔡岳勋出席了大赛发布会,并应邀担任华语短片传媒大奖评审。当红艺人李治廷、文咏珊(Janice Man)则被授予“第一届华语短片传媒大奖”推广大使。首届华语短片传媒大奖主题为“火影”,系列推广活动分为三大部分:短片大赛、颁奖盛典暨华语短片传媒周、“2013新导演起飞计划”,将横跨2012至2013年。
李治廷:跟影帝对戏没尴尬路西
以乐坛新人身份出道,歌艺未红先以影坛小生身份大火——《岁月神偷》里儒雅懂事的哥哥,《我的兄弟李小龙》里仗义行侠的青年李小龙——甫一露脸便都是与影帝、影后级大明星合作,且以“翻版王力宏”、“最帅版李小龙”等多种标签为人所惊叹。新片《寒战》也即将在10月上演,合作的即有梁家辉、郭富城两位影帝。
最近李治廷出现在南都华语短片传媒大奖开幕式上,甫出道即获诸多影坛大哥的加持,他表示对拍摄短片非常期待,也以前辈身份对参赛者给予建议。
《风尚周报》:这一次参加南部华语短片传媒大奖开幕,是因为自己对拍短片很有兴趣吗?
李治廷:其实我还没有拍摄过电影短片,但是我挺期待的。因为我觉得电影短片的魅力在于短短的十几、二十分钟可以交代一部电影的东西。短片对所有制作人员的要求都很高,但是预算没有大片那么多。我希望这一次华语短片传媒大奖给一些新导演机会,去拍他想拍的东西。因为毕竟他们可能没有预算,这个奖项提供的奖金就可以帮他们一把,拍他们想拍的东西。
《风尚周报》:你自己有拍摄特别题材的短片计划吗?
李治廷:我是很想拍一部赛车或者车评的短片。其实不难拍的,不是说要很大的预算。我觉得驾驶的乐趣非常大,现代人很多把焦点放在汽车的性能和价格,觉得是一个工具而已。其实驾驶一台车子是非常开心的事情,所以我想把这个感受通过短片来推广。
《风尚周报》:内地有蛮多电影厂商对这类短片感兴趣,公司有没有把你的意愿反映给内地的厂商?
李治廷:去过一次,这是老板对我最大的鼓舞。他让我试驾全球破纪录的那台zonda R,然后我旁边有一个大师教我,但是那天我们不够器材,就没有拍很多片子。拍了一点点,不过不够,如果我们把握机会的话,今天已经有得看了。
《风尚周报》:《寒战》跟郭富城、梁家辉两位影帝都有合作,有没有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什么?
李治廷:跟影帝拍过戏,你就知道他们为什么是影帝。跟郭富城大哥对戏时,他真的是非常入戏,完全不觉得这是郭富城,他已经是他的角色,非常可以帮助他的对手去入戏。
《风尚周报》:有没有尴尬的时候?比如在演戏过程中发现原来他们处理得比自己要成熟?
李治廷:没有尴尬,这种差别一定有的吧,不可能我一出道就演得比影帝好,这真的是天才了。尤其是家辉哥,他入戏很快,这个就很厉害。我很记得《寒战》第一场跟梁家辉的电影,我自己以为可能压力没有那么大,因为以前已经有合作,可能已经习惯他的拍摄方式。他是一个很随性的人,又常常开玩笑。第一场戏是独白,我在跟我的伙计说家辉哥的故事,我说,他名字叫李文彬,李文彬是属于硬派警察。然后梁家辉就在旁边说,“啊,李文彬是鹰派的啊?”他就在旁边像鹰一样在飞!但是入戏的话他就马上变回警察李文彬,突然间觉得这个人不是梁家辉了,我很佩服。
电视短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