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业务技术
档案管理业务技术(精选12篇)
档案管理业务技术 第1篇
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是软件技术发展的动力, 这种动力不断地改变着软件技术的设计思想、开发方法、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管理。目前, 一种新的软件技术业务规则管理技术正在兴起。实际上, 业务规则并不陌生, 它渗透在企业的每个角落, 随处可见。但是, 目前企业中的业务规则大多数存在于企业业务人员的大脑中, 或者程序手册、合同、协议等非结构化的文档中。即使企业有了信息系统, 规则逻辑也是作为一个过程写进了程序代码中, 当业务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 不能做出相应的响应变化, 必须伤筋动骨修改原有的程序代码, 带来极大的不便。
业务规则管理 (Business Rules Management) 技术将使我们重新认识业务规则, 重新认识业务规则在整个软件系统中的地位, 以新的方式来表示、运行、管理业务规则, 从而为企业和软件开发商在处理业务规则的问题上提供新的解决方式, 目的就是希望以管理数据的方式管理业务规则[1]。
业务规则管理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研究的困难主要在业务规则的模型定义较为抽象[2,3], 无法应用于实际的信息系统开发, 并不能达到缓解“业务规则的不断变化, 不停地修改程序代码”的预期。出现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业务规则定义基础不具体, 国外业务规则定义主要集中在使用与业务不相关的纯粹的规则定义方法, 主要包括:规则定义语言[4];描述模版, 如IFTHENELSE;决策表和决策树[5]。这些方法不能与信息系统中的概念相结合, 无法在信息系统中准确归纳定义业务规则, 进而也就无法将业务规则从程序中抽取出来, 进行类似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国内关于业务规则管理的研究刚刚兴起, 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 对信息系统中业务规则的捕获和定义是整个业务规则管理研究和发展的基础,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 业务规则
2.1 业务规则的含义
不同的人群对于业务规则的理解不完全一样,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 业务规则是企业目标, 是企业战略, 对于企业一般人员而言, 业务规则又可以是企业战术, 而对于做编程的IT人员, 它又可能是业务逻辑。
那么究竟如何对业务规则进行定义呢?业务规则专家组 (BRG) 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业务规则的两个定义。第一个定义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进行定义, 而第二个定义是从IT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角度出发的:
企业角度的业务规则定义:“从业务的角度看, 业务规则是一种原则, 包含在特定活动或范围内关于指导、操作、实践或过程的行为规范。IT角度的业务规则定义:“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看, 业务规则是一个定义或限制业务某些方面的声明。业务规则旨在用于断言业务结构, 或者控制或影响业务行为。
2.2 业务规则管理系统
业务规则管理系统是一套用于开发和维护业务规则的工具集合, 包括:规则引擎、规则库、规则语言框架、规则管理集成开发环境等, 提供规则定制和设计、管理、部署、分析等功能。其基本原理是:用一个或多个规则引擎替换以程序代码“固化”在应用系统中的业务逻辑:被提取的业务逻辑就是业务规则;业务规则存储在规则库中;开发人员和业务人员可以使用规则开发工具来创建、修改、查询、部署和管理业务规则。
(l) 规则引擎 (RuleEngine) 规则引擎是嵌入在程序中的执行业务规则的软件组件, 是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的核心元素。其基本机制是:对提交给引擎的数据对象进行检索, 根据这些对象的当前属性值和对象之间的关系, 从规则集中发现符合条件的规则, 创建这些规则的执行实例, 在引擎接到执行指令时, 依照某种优先顺序依次执行。
规则引擎分3部分构成:
工作区 (WorkingMemory) 用于存放被规则引擎引用的数据对象的集合。
规则执行队列 (Agenda) 用于存放被激活的规则执行实例。
静态规则区用于存放所有被加载的业务规则。
(2) 规则库 (Rule posito) 业务规则存储在规则库中, 完全独立于数据和程序。管理业务规则如同管理数据库的数据一样, 使用规则查询语言, 可以对业务规则进行查询、添加、更新、统计、提交等操作;使用带锁机制能在线修改业务规则;还包含历史记录、权限管理、设定规则的有效期和版本控制等服务。规则库可以依托于文件系统或数据库系统, 文件格式一般符合可扩展标记语言的元数据交换 (XMI) 标准, 遵循与元数据 (MetaData) 表示和交换相关的规范。
一个完整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 (BRMS) 应该具有如下功能:
(l) 规则管理功能;
(2) 规则部署功能;
(3) 规则分析功能;
(4) 规则定制和设计功能。
3 业务规则建模
3.1 业务规则分类
业务规则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分类方法, 根据以上的分类原则可对业务规则分类如下:约束类规则、派生类规则以及行为规则。
3.1.1 约束规则
约束规则被用来检查关于某一主题的事件的执行结果, 在约束规则中, 主题要么是术语 (即与业务相关的词或短语) , 要么是事实 (即对于两个术语间关系的断言) 。约束规则又被细分为强制性约束规则和指导性业务规则。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当发生的业务事件违反强制性约束规则时, 规则拒绝继续向下执行, 而当违反指导性业务规则时, 规则给用户以警告, 可以继续执行。
3.1.2 行为规则
行为规则是关于业务的动态方面的规则。它指定了当某一事件发生或当需要满足的条件满足时动作应该被激活。测试事件及条件可以不只一个, 它可以用逻辑连接词连结起来, 逻辑连接词包括AND、OR、NOT。行为规则可以进一步被分类为使能规则, 复制规则以及触发规则。使能规则可以根据一些条件, 使一个规则、操作、流程或程序段有效或无效。它也可以在一个特定的条件下创建或删除一些数据。复制规则涉及到现有的数据或值, 例如, 利用某一个值给一个对象的属性设置初始值或者决定如何呈现现有的数据。触发规则是当给定的条件成真或者某一特定的事件发生时, 可以引起操作、过程、程序段或规则的执行。在多数情况下, 动作断言可以改变一个主题实例的状态。
3.1.3 派生规则
派生规则是根据现有的术语或事实, 可以派生出一个新的事实。派生规则又被进一步细分两类规则, 计算规则和推导规则。计算规则是利用算术运算可以派生出一个新的算术值, 推导规则是利用逻辑推理或推断可以派生出一个新的事实。推导规则也可以用来表述许可策略, 如用户数据的安全策略。
3.2 业务规则的表示
业务规则的表达方法可以被用来捕获、存储和实现业务规则。我们利用具有良好结构形式, 即模板形式来表示业务规则。每种类型的规则都可以和一个或多个模板相联系, 分类模板提供了用类自然语言描述业务规则的标准格式。
4 业务规则实现
系统开发方法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允许用户对于业务规则的管理以及提供业务规则的追溯能力。开发方法的另一个基本目的就是软件组件的冲击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虽然业务规则是经常发生变化的, 但是我们可以把由于这种变化所引起的对于软件组件的影响降低为最小化。例如, 当业务规则发生变化时, 能够自动的迅速定位到仅与变化业务规则相关的软件组件, 对这些组件的改变就可以完成对于系统的升级维护。
为了达到上述两个基本目标, 我们主要使用三个组件来开发一种易于维护的软件系统。这三个组件分别是业务规则组件、软件设计组件以及连接组件。通过连接组件把业务规则组件与软件设计组件联系起来, 就可以达到开发易于升级维护的软件系统。其中相关联的业务规则组件与软件设计组件之间的关系是软件设计组件对业务规则组件的软件实现。
4.1 业务规则组件
业务规则组件以结构化的形式或模板表示和储存, 这样有利于与相关的软件设计组件相关联。除此之外, 业务规则组件还应该包括与该业务规则相关的管理信息, 如业务过程及业务规程的创建者的信息。
4.2 软件设计组件
软件设计组件的初步模型可以由在业务规则获取活动中得到的术语和事实而得到。一般情况下, 这些术语和事实可以标识为软件设计中的类、属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于要把业务规则与相关的软件设计组件关联起来, 可能在关联时, 要扩充一些类、属性和操作增加到软件设计模型中, 这些类、属性和操作主要是包含一个必需的映射信息。
4.3 连接组件
连接组件的模型的功能主要是把业务规则与相关的软件设计组件关联起来, 并包含一些映射信息, 同时还要把因为这些映射信息而新增加的类、属性和操作增加到先前的软件设计模型中。
我们给出映射活动的结构图, 如图1所示:
其中, 业务规则模型规定了业务规则的结构和语义。连接模型负责把业务规则模型与软件设计元模型关联起来。业务规则模型、连接模型以及软件设计元模型三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组成了规则映射的元模型。图1中给出了映射元模型以及该元模型的实例。
5 总结
本文就业务规则管理的优点、业务规则的概述、业务规则映射模型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基于业务规则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将成为主流的软件开发方法, 到那时, 企业的信息系统将会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做出即时的响应, 使得企业的软件维护费用降至最低。
摘要:业务规则管理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全面介绍了业务规则管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重点介绍了对于业务规则建模和业务规则的实现两个方面的技术, 介绍了当前比较公认的一种业务规则模型, 通过把业务规则映射到相应的软件组件来实现, 业务规则与软件组件通过连接组件联系起来, 这样当业务规则发生变化时, 可以通过连接组件, 迅速定位到相应的软件程序代码部分, 对其做出少量修改甚至不做任何修改。
关键词:业务规则,业务规则建模,业务规则实现,业务规则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Morgan T.Business Rule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Boston:Ad-dison-Wesley, 2002.
[2] GUIDE Business Rules Project, "Defining Business Rules - What are they are really", 2000.
[3] Business Rules Group.The Business Motivation Model Business Governance in a Volatile World.January 2005.
[4]Jan Demey, Mustafa Jarrar, Robert Meersman:"Markup Lan-guage for ORMBusiness Rules", I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ule Markup Languages for Business Rules on the Semantic Web, First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 ISWC, (2002) .
医院管理-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制度 第2篇
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制度(一)药剂科实行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药士四级技术岗位负责制。
(二)上级药师承担下级药师(士)的技术咨询和业务指导,并有计划地对下级药(士)进行技术培训。
(三)对初级职称中, 青年药学人员,应按其任职要求,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操作训练有计划地进行岗位培训或选送外出进修,争取在5~内达到中高级职称水平。
(四)药剂科(部)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有计划地选送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档案管理业务技术 第3篇
关键词:ASP;科技查新业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2
Library Novelty Search 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ed with ASP Technique
Yin Wen,Yuan Yun,Hu Lidan
(China Mining&Technology 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Novelty is now processing applications for mainly depends on the status of manual operation,from the library Novelty’s practical needs,I have designed a 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ASP (Active Server Page) technology,thus enabling the online submission,inquiries,processing,feedback and other basic functions.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analysis,that the system can improve staff efficiency,reduce mistakes in the work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utomation,there are strong practical.
Keywords:ASP;Novelty search operation management
一、概述
目前,大部分科技查新工作站在处理客户查新申请等工作时一直需要工作人员手工完成。查新工作细致而繁杂,要实现客户查新申请处理及时,信息传递准确,资料保存妥善等目标,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工作失误率。常规的处理客户查新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工作效率低、实时性差、工作量大等等。
针对以上查新处理存在的不足,作者设计了一个基于ASP的科技查新网络系统,客户只要能上网就可以远距离提交申请、查询等操作,查新人员使用此系统可以简化查新申请的处理流程,提高处理效率,及时向客户反馈查新进程与查新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查新处理复杂,烦琐的现状。
二、系统分析和设计
(一)系统需求分析
科技查新申请在线提交系统应该是一个可以使客户方便的提交新申请,并可以查询查新状态的系统,而管理员也可以通过该系统查看最新查新申请,查找历史申请表并发布查新状态。同时,用户可以在线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查新人员。该需求的数据流结构如图1所示:
(二)系统设计
1.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使用环境。
由于B/S工作模式运行维护比较简单,可以非常方便用户操作数据,故本系统采用B/S架构下的三层体系结构。
第一层,客户通过浏览器提交查新申请并查询查新状态,管理员通过浏览器处理查新申请。
第二层的Web服务器根据客户或管理员的请求进行相应的业务逻辑处理,并根据请求与数据库服务器连接进行数据的操作,并将结果返回到第一层。
第三层,数据库服务器负责具体数据的存储和实际的数据操作。
本系统采用ASP(Active Server Page)作为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由于Microsoft Office中的Access数据库在计算机上的应用比较普及,是开发小型数据库系统的比较理想的选择,因此,本系统数据库用Access,采用ODBC方式连接数据库;以IIS作为后台Web服务器。
2.系统基本功能结构。
(1)查新申请提交模块(供客户使用)。
用户可以直接打开在线提交页面,填写一个查新申请表单,用户需填写查新项目名称、基金名称、查新范围、查新单位、查新要点等信息,然后填写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由于大多数图书馆查新报告只支持亲自来取和Email两种方式,故该系统专设了一项功能即时间要求,来记录读者的时间要求。
(2)查新申请修改(供客户使用)。
如果用户提交查新申请有不符合要求指出,管理员可与客户联系,用户根据要求修改查新申请单。
(3)查新状态查看(供客户使用)。
客户一般希望随时可以了解查新动态,通过该模块,客户可根据自己获得的查询码,随时随地查看查新状态。
(4)意见反馈(供客户使用)。
客户在获得查新报告后,可以根据查新结果,直接打开用户反馈意见页面,在线填写一个意见反馈表单,把个人意见反馈至查新人员处。
(5)查看查新申请(供管理员用)。
管理员可以按照用户查新申请时间、委托人姓名、查新范围等查询条件,灵活查看未处理的查新申请。系统以列表形式显示查询到的查新申请,管理员可以点击查看,查看查新申请的详细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6)申请表处理(供管理员用)。
管理员可以通过前面的查询功能找到需要的申请单后,处理申请单。同时,管理员可以修改客户的查新申请。
(7)更改查新状态(供管理员用)。
管理员可以根据某一查新申请的查新进程,修改其查新状态,供用户查询查新状态时查看。
(8)用户意见反馈查看功能(供管理员用)。
管理员可以登陆后台,对用户提交的反馈意见进行查看,并查看该用户所查新的项目,当前应用情况如何。
(9)其他功能。
本系统还包含科技查新站简介、用户须知、查新资源等关于查新工作站的介绍,以及管理员登陆、管理员注册、管理员管理等功能
同时,本系统还设置了超级管理员与普通管理员两种权限,登录后分别具有不同的系统菜单,执行不同的任务,实现不同的操作行为。
(1)超级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具有查新系统的最高权限,可以对所有管理人员信息进行添加、更改和删除操作,也可以注册新的管理员。
(2)普通管理员。普通管理员拥有在线查看查新委托、用户意见,修改个人信息等基本功能。
三、利用ASP技术实现系统
假设数据库名为order.mdb,放在admin文件夹下,代码文件名为conn.asp,那么同一的数据库链接代码如下:
<%
set con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conn.open"driver={microsoft access driver (*.mdb)};
dbq="&server.mappath("../order.mdb")
%>
其他代码文件需要用到数据库链接时可以直接引用,代码如下:
…………
在向数据库添加记录时,部分程序如下:
<%
set 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rs.Open "select*from[order]",conn,1,3
此处省略测试记录是否已存在并生成随机编号代码
//添加记录
rs.addnew
rs("cname")=trim(request("cname"))
……
response.write""
rs.Update
rs.Close
set rs=nothing
%>
四、结语
该系统采用ASP技术、基于Web架构实现。具有总体投入少、跨平台、易维护、易使用等特点;解决了查新人员与客户的沟通交流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客户,提高了客户对查新站的满意度;促进查新站查新申请规范化管理,提高了查新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失误,提高了自动化水平,使查新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参考文献:
[1]杨靖.利用ASP技术构建图书馆读者需求表单业务处理系统[J].吉林:图书馆学研究,2009,8
[2]李彦鹏,郑直,孟卫.基于ASP和SQL Server的在线投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徽: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6
[3]顾峰,张申.用数据库构建网络远程多用户实验系统[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5
作者简介:
尹雯(1989-),女,山东济宁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在校本科生,信息工程专业
袁云(1988-),女,浙江绍兴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在校本科生,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论技术质量业务管理体制建设 第4篇
随着检测行业监管体制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和检测机构的快速成长, 有效、健康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只有有效的管理体制建设完善, 才能保证检测数据的科学、公正、合理, 才能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和工程的质量, 才能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 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没有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制, 就不能对检测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合理的监督。当前, 我们国家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高峰期, 药品、食品、建筑材料等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 对市场的冲击非常大, 每年的各种药品、食品、建筑材料以及工程质量事故层出不穷, 给我们质量检测行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对社会的公信度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作为一名建筑行业的技术质量部门管理人员, 对这些攸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质量事故感到痛心疾首。针对建筑行业的质量管理体制建设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 该研究为建筑行业的健康有序、良性发展提供了支撑。
1管理体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技术质量业务室的管理体制建设的前提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设立有效管理体系, 其基础是必须具备一批有一定管理经验、能吃苦耐劳的技术质量业务骨干, 再加上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的执行力度。
1. 1管理体制建设的前提
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总体框架下, 编制合理合法、行之有效的的质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质量管理手册的编制必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把检测环节的每一个细节问题都要落实到位, 确保检测数据的科学公正, 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可追溯性。成为检测人员有效落实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 每个执行环节要做到通俗易懂、井井有条, 方能有效贯彻落实到位, 成为切实可行的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 以保证该体系的有效运行, 而不是一纸空文。
1. 2管理体制建设的基础
首先, 要有一定经验、熟悉相关国家、地方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管理人员, 这些管理人员还必须熟悉相关产品、工程方面的标准以及试验方法, 这样才能有效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具体为: 1) 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严格的职业操守, 不得泄露客户秘密; 2) 熟知相关国家、地方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3) 对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检测参数所对应的试验方法、标准规范要熟练; 4) 对所管理的业务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实施有效管理; 5) 加强新标准规范的学习与交流, 及时监督所用标准的有效性。
其次, 对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内的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再教育, 加强管理体制落实的力度, 制度建设的再好, 落实不到位, 那就形同虚设。是否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 是一名质量管理者是否称职的衡量标准。通常检测机构注重的是效益, 而忽略了检测质量, 造成质量事故, 甚至人员伤亡, 这些惨痛的教训不得不让人触目惊心, 胆战心寒。
最后, 机构领导的高度重视, 视质量为生命的企业, 才能有美好的未来。技术质量业务室的管理体制建设离不开领导的支持, 具体为: 1) 专业人员的配置及数量; 2) 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 3) 数字化信息管理的投入; 4) 严格的奖惩制度的实施; 5) 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只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强有力的执行力度, 才能实现科学公正的检测结果。
2管理体制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在管理体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上, 对管理体制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 制定符合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 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具体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 根据本单位的实际, 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比如现场检测应如何管理, 室内检测如何有效管理, 系统评估如何有效管理等; 2) 检测仪器设备的状态控制, 以及进出场的登记; 3) 样品的管理制度, 报告的发放等管理制度; 4) 检测人员的资格管理, 再教育管理; 5) 管理体制更新、增减的审批程序等。对管理体制建设的可行性分析的目的就是要使其尽可能发挥该发挥的作用, 也就是有效管理最优化。
3管理体制建设的执行情况
任何管理制度的建设, 其目的是能有序地执行下去, 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要及时分析, 及时补救, 否则该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就毫无意义。具体分析需从这些方面入手: 1) 每个月要召开质量管理会议, 进行质量管理评估, 做出评估报告, 分析管理体制的执行情况, 需要改进的地方作好记录; 2) 作为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 亲力亲为, 验证制度的不合理性, 进行定期修订或更正; 3) 要不定期征求具体操作人员的意见或建议, 及时汇总, 做出合理的解释或修正; 4) 当意见分歧较大时, 在不违背国家、地方法律法规的条件下, 召开技术质量委员会, 决定修订内容; 5) 必要时可邀请业内专家召开论证会, 进行技术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研讨会。
4管理体制执行情况的奖惩制度
制度建立起来就需要有效执行, 如何奖惩就尤为关键, 奖惩的目的是为了管理体制的有效贯彻落实执行。对技术质量管理体制的每项内容进行分解, 落实到人, 严格监控每个分解部分的执行情况, 有针对性地实施奖惩, 具体可落实到: 1) 质量管理者的管理执行情况奖惩, 分工是否合理, 对国家法律法规的理解是否透彻, 通管本单位各部门的技术质量制度的执行情况; 2) 技术质量业务室主任的管理执行情况奖惩, 并对直接分解管理人员负责, 对分解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管理; 3) 分解管理人员对各业务科室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考核, 并对各业务科室进行奖惩; 4) 本单位法人对质量管理者的管理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奖惩。
合理完善的奖惩制度是对管理体制执行情况的有效促进, 做到有理有据, 有据可依, 方能把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奖惩不是目的, 而是促进体制的完善和执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何建设好质量管理体制, 事关一个检测单位的生死存亡, 是企业的生命线, 是企业的发展源泉, 是造福下一代的功德无量的事业。每年出现的工程质量事故、食品和药品安全事故都历历在目, 汶川地震后的混凝土结构状况, 令人至今难忘, 如果混凝土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也许就会减少一部分人员伤亡;如果食品安全达标, 就不会出现学生大面积中毒事件的发生;如果药品质量达标, 可以挽救多少因假药而延误治疗的病人。可见质量业务管理体制建设是何等重要。
5管理体制执行情况的监督
在前面主要研究分析了质量管理体制建设以及具体事项, 但是对管理体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更是重中之重, 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要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一些监管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给一些见利忘义的检测机构留下了漏洞, 钻了空子, 也就出了质量事故的乱子。所以, 监管部门一定要加大检测行业的监管力度, 强化监督管理, 发现一家处理一家, 情节严重者剔出检测队伍, 为我国的建筑材料、药品、食品、等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不要让造假影响国家的声誉, 要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值得信赖的品牌。
6结论与建议
1) 管理体制建设要有一定经验、熟悉相关国家、地方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管理人员, 这些管理人员还必须熟悉相关产品、工程方面的标准以及试验方法, 这样才能有效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
2) 管理体制要建设好, 必须进行研究分析, 任何管理制度的建设, 其目的是能有序的执行下去,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各检测机构从自身抓起, 让不合格的产品没有销路、没有出路。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用到优质产品、吃到放心食品和药品, 才能安居乐业。
4) 建议检测行业要以实际行动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大框架下,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建设, 并能有效实施好各项制度, 为我国的质量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通过研究质量业务管理体制建设的条件、可行性、奖惩制度和执行情况, 总结分析了建立健全质量业务管理体制的具体措施, 指出建立有效、健康的质量管理体系, 有助于促进我国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
档案管理业务技术 第5篇
新业务学习2014-6-27 廖真珍
静脉输液是疾病治疗中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建立血管通路是医疗处置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成为临床日常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由于静脉输液是一项侵入性操作,存在的隐患、风险和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任何环节处理不当,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或引发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另外在输液过程中对护士带来的职业暴露危害也不容忽视。因此静脉输液治疗的技术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并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国内静脉输液的现状
现阶段许多社区医护人员及患者缺乏静脉输液风险意识和相关知识,护理人员在执行输液医嘱时通常以完成当天输液任务为目的,常规采用头皮针行外周静脉穿刺,对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因素缺乏预见性和综合考虑,从而造成需长期输液患者的血管通路缺失。如今新技术、新输液器具发展迅速,而我们的教育培训又相对滞后,常常因临床护理方法不成熟,导致发生静脉炎、感染、药物外渗或组织坏死等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概率增加。与此同时,在输液治疗中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也较薄弱,职业伤害不断增加。2 静脉输液工具多样化、置管技术革新化
静脉输液工具日新月异,使我们告别了头皮针单一的输液工具时代,外周浅静脉输液已不是唯一的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成为危重患者抢救的关键技术,也为众多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静脉输液工具在临床上也有了多元化的选择,留置针、中长导管等外周穿刺工具和深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耐高压导管(Power-PICC)、输液港(port)等中心静脉穿刺工具。根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提出的中心静脉导管的选择标准,短期或长期、连续或间歇的静脉输注抗肿瘤药物、持续腐蚀性药物或已知刺激性药物、胃肠外营养,各种抗生素、以及pH<5或者pH>9的液体或药物,渗透压超过600 mOsm/L的液体或药物,应该选择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输液工具选择的多样化以及人们对静脉输液的危害原因认识的深入,输液理念也发生了改变。我们不仅要提高成功穿刺,更要注意保护好患者的血管,同时保证各类导管的安全留置。因此我们在选择穿刺的血管和穿刺工具时需要做好充分的评估,根据患者的疾病、治疗方案、治疗时间、输注的药物、以及患者的血管条件,选择不同的血管及不同的穿刺工具,在满足输液的需求下,尽量选择最小、最细、最少腔的导管[2].同时,中心静脉置管技术也由传统穿刺法发展至可采用微插管鞘技术(ma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 MST)、B超引导下MST穿刺方法,使得置管成功率更高,更安全。3 穿刺部位的选择
3.1 外周导管穿刺部位的选择 :外周导管的穿刺部位通常选择非惯用手臂,从上肢远端的血管开始,并避开肢体关节、触诊疼痛的区域,避开接受乳腺手术清扫腋窝淋巴结、接受放射治疗或淋巴水肿的上肢末端,或脑血管意外后的患肢。成年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作为穿刺血管的常规部位。对于婴儿避开手部或者手指,或者被用来吮吸的拇指或手指,头皮血管不再作为首选。
3.2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的选择 : CVC置入首选锁骨下静脉,而不是颈静脉或股静脉;PICC置入的穿刺部位可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肱静脉。对于新生儿,其他可选择的部位还包括下肢大隐静脉。注意穿刺部位的选择应该避开触诊疼痛区域,避开接受乳腺手术清扫腋窝淋巴结、接受放射治疗,或淋巴水肿的上肢末端,或脑血管意外后的患肢。4 做好导管的维护和并发症的预防 4.1 导管的日常维护方法
4.1.1 ACL导管维护(assess clear lock, ACL)三步曲
主要为导管功能的评估、冲管及封管。导管在每次输液前必须先抽回血再冲洗,作为评估导管功能的一个步骤。在每一次输液后,应该脉冲式冲洗导管。在输注血液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后应立即冲管,以清除导管内的残余药物及血液。在末次输液后必须封管以减少导管阻塞的风险[3].4.1.2 接头的消毒及更换
每次使用前用酒精棉片螺旋形摩擦消毒接头面至少15 s,并待干,每周更换。但出现任何原因引起的接头脱开或脱落、接头内有血液或药物的残留、或血培养采血前以及接头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4.1.3 导管的固定及穿刺点的维护
导管的固定建议采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每周更换[4].每天应透过完整的敷料仔细观察或者触摸导管与皮肤连接处有无触痛。如果敷料的完整性受损或者变得潮湿、有渗出液或血液、存在穿刺部位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时,应立即对穿刺部位进行护理和更换敷料。穿刺点的消毒推荐使用洗必泰溶液作为首选的皮肤消毒剂,也可使用1%~2%碘酊、碘伏和70%的乙醇。对于年龄小于2个月的婴儿,不建议使用洗必泰。4.2 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预防
4.2.1 静脉炎预防 : 确保中心静脉导管的尖端位置正确、选择合适型号和材质的导管、鼓励患者尽早置管及置管后的正常活动,执行无菌操作,按时维护导管。
4.2.2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加强手部卫生、置管时采用最大化的无菌屏障、选择最佳部位置入、首选洗必泰作为皮肤的消毒剂,正确的输液接头及穿刺部位的维护、加强相关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4.2.3 导管堵塞 : 妥善固定,防止导管打折或发生异位,采用脉冲式方法冲管,正压封管、不应采用重力静脉滴注方法代替冲管,尽量避免在置有导管的肢体上部使用血压袖带或止血带。
4.2.4 导管滑出、滑脱、断裂 : 正确的固定导管、发现固定导管的敷料有翘起要及时更换。不使用高压注射或暴力冲管,选用后装连接器的导管置管时,必须做好每一步的安装和检测工作,防止安装不当导致导管滑脱。加强患者的教育,发现应急情况及时就诊。5 静脉输液治疗中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在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职业危害是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其中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危害最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血液暴露及发生针刺伤。一旦发生不仅危害护士的健康,同时会对其整个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要通过教育宣传普及标准预防的知识,减少护士职业暴露机会。
标准预防原则包括将所有患者的体液及血液都视为有传染性,接触时必须采取个人防护,包括洗手、戴手套、防渗透性的口罩和防护眼罩,穿戴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围裙[5].同时,在穿刺时选择具有被动或主动安全装置的静脉穿刺工具及无针系统,以防止针刺伤的发生。6 总结
档案管理业务技术 第6篇
【关键词】放射科专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83-01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群众的保健意识的增强,在交通、通讯发达的当今世界,医学影像资料已成为了一种可以共享的社会资源,,对医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疾病的诊断需求也越来越大。放射科检查是现代医学诊断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放射诊断是以放射影像为载体,以临床病史、主诉、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等病理生理特征为参考,通过医师的分析得出医学诊断的过程。,画面尽管各有不同但都考验着技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工作态度。我国放射事业得到了较快的普及和提高。CT、DSA、MRI等一代代先进的影像设备不断地被用于临床,一批批年轻的专业人员走上了工作岗位。使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在防病治病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增加,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安全愈来愈显重要。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避免医疗差错、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如何提高放射科专业技术水平日趋重要。
一、及时补充优良的新设备更新老化的设备院方购买性价比好的材料
1.1没有相应的设备不能进行相应的诊断,没有先进的设备,有了相应的设备,就必须充分利用,挖掘潜力。材料的选择。包括对各种影像检查所选用的各种材料,胶片、增感屏、显、定影液、造影剂等的规格及厂家。医学影像资料的产生,主要的是制定一系列完善齐全的检查制度,CT的,普通放射的,各类造影的,平时的,急诊的。这是放射QC管理的最主要环节。对X线剂量的控制,要做到既能得到稳定的高质量的影像,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射线对受检者和工作者的辐射。
1.2增強责任心,落实责任制,增强责任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责任源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承诺,是社会关系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桥梁和纽带。责任的基本内涵在于主体一方对客体一方必须负有义务。也就是说,责任就是责任主体方对客体方承担必须承担的任务,完成必须完成的使命,做好必须做好的工作。在这方面,以人为本,增强思想素质,端正服务态度,放射专业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思想决定意识,思想指导一个人的行为,只有高尚的思想素质才能成就良好的服务态度,热爱本专业,有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精神,不怕挫折、不怕困难。遵守政策法规和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工作质量的保障。团结同志,尊纪守法。讲究职业道德,爱护仪器设备。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工作认真,精益求精,胆大心细,虚心好学,经常注意知识更新。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确保了工作的秩序性,连续性。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放射科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我们只有不断地钻研业务,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做到精益求精,坚持疑难病例会诊、读片追踪制度。提高专业技术不但要学习基础知识,更要学习不断涌现的新知识,经常阅读医疗杂志和书籍,补充新的知识,开展业务学习,加强同志之间的互相学习,邀请专家到院授课、交流、派遣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只有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胜任不断更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为患者服务。
三、提高工作环境质量,使工作人员办公舒心,提高工作效率。
多重技术助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实现 第7篇
根据咨询机构G a rt n e r对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的定义,BPM早期主要指对业务流程端到端的管理,通过相关技术以端到端的方式处理业务事件和管理必要的资源。如今B P M涵盖了对整个业务流程环境的治理,可以定义为一种基于相应的方法、策略、度量标准、管理实践以及软件工具,对组织的活动和流程进行管理和持续优化的结构化方法。
企业BPM面临三大难题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与核心业务关联度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也在增加,而信息系统的应用却出现了“信息分散、数据不同、很难发挥出信息系统的效益”的尴尬局面,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跨应用流程的衔接严重不畅,无法形成完整的端到端业务流程。
在企业内部,大部分的业务流程是横跨多个组织,需要多系统支撑。而在IT系统建设初期,一个应用系统往往更关注其对部门职能的支撑,或者只关注其中的一部分业务工作,未从企业级流程的角度审视业务流程在IT系统中的承载,造成流程以系统边界分裂。同时各应用系统往往都自带流程引擎,与自身应用耦合相对较紧,也不具备实现端到端流程的能力。
二是工作流引擎能力重复建设,没有得到汇聚和统一。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多个应用系统都有自己的流程引擎来支撑自身的业务流程流转,这些流程引擎都具备工作流的基本功能,并且每个引擎都可以实现流程流转、人机交互(Worklist/审批等),也存在大量的应用交互模式,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繁多的流程引擎采用的技术标准不同、实现程度不一、使用方式和用户体验也各有千秋。这使得这些工作流引擎互相间较难实现衔接、结合和集成,即使是使用同一WfMC/XPDI规范实现的引擎,它们之间也没有很好的办法直接进行流程集成。而对于使用同一种标准实现的工作流引擎,各自对引擎能力的建设程度也不一致,局限于满足自身应用需求,使用方式和API也各不相同。
三是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困难,核心资产难以有效利用。
存在于各个IT系统中的应用数据是企业最核心的资产之一。由于应用系统的关注点不同,在一个应用系统中可能会缺失一个业务数据的某些属性或关系,只有多个应用系统的数据整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但由于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时难以充分考虑数据的对应关系,由一个系统中的数据映射到另外一个系统中的数据十分困难,无法构造统一的数据视图,导致业务数据不完备、数据冗余和数据不准确。同时,由于没有定义统一的数据规范,数据的存取和访问数据的方式有差异,使得数据在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简单地实现跨系统访问。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实现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BPMS)设计应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要综合整体平衡流程、集成和数据三个方面的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借助SOA的IT建设理念,提高整个IT系统的管控能力;将业务流程的全生命周期作为建设的重要依据。
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
业务流程的全生命周期主要由以下八部分组成(如图1)。
1 1)建模:建立业务流程模型,使用各种工具完成流程业务建模;
(2)定义:使用WID工具实现流程定义和技术建模,定义业务数据、流程处理、环节属性、运行结构;
(3)仿真:开发环境中完成流程执行仿真,了解和测试流程执行效果;
(4)部署:流程快速部署方式;
(5)运行:支持多种流程运行模式,干预流程执行;
(6)监控:流程执行状态,事件报警;
(7)分析:分析流程执行数据;
(8)优化:根据流程执行结果,优化流程重新开始整个循环。
逻辑结构
流程引擎及其之上的各种相关服务是业务流程管理系统逻辑架构的核心。这些服务包括流程起草、规则服务、人员服务、路径服务等;在展现层则提供了待办、已办、状态、转办、授权等界面。
企业服务总线是服务集成的核心,可以封装业务应用开放出的服务,并以标准形式暴露给其他系统。
工作流引擎提供了流程流转的基本支持。流程引擎不仅仅支持人工流程,还可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实现业务流程的集成。
基础业务架构是在工作流引擎外部再次封装的的框架,支持多种功能扩展,如人员组织模型的扩展,业务规则等。
接口可以提供简化的应用系统访问入口,支持第三方应用系统接入流程平台,如查询任务、处理任务、选择路径、选择人员等。
功能架构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流程基础支撑功能是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完成流程的配置、运行和状态查询等功能。
平台业务支持功能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访问界面,完成和流程相关的基本操作,如流程授权、任务转移、待办和已办查询等功能。
第三方应用接入与集成模块,可以通过各种接口以及规范定义,把自身的数据和服务能力开放给外部系统。
多重关键技术打造PMS
在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将涉及众多关键性技术。
采用SOA架构实现业务与流程的松散耦合
通过标准接口方式开放流程的支持能力,应用系统通过调用这些接口服务把流程相关数据提交给业务流程管理系统,而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按照业务要求,根据配置信息完成流程执行。同时多个应用系统可以共用一个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为多个系统提供通用的支持。应用系统不关注流程的执行条件,而只需要关注自身的业务处理,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之间通过标准的服务接口交互。
梳理和制定接入规范,实现端到端业务流程执行的目标
梳理和定义较为完备的规范,并覆盖整个业务
流程管理的过程。这些规范包括系统间的分工界面、接口方法、接入方式、交互机制、阶段工作等。
业务流程执行的动态路径支持
根据流程业务数据和业务规则,系统动态显示哪些路径可以选择。在一个环节上可能有多个后续处理路径,这些后续路径记录标识了有哪些路径可能被选择,路径的各个属性控制着哪些路径能被显示。影响流程执行路径和路径选择的属性包括目标节点、路径序号、路径类型、路径规则、路径插件等。
基于SOA服务中介的安全访问控制
常见的安全认证,需要在消息体中提供用户或系统的身份信息,这对业务消息造成了破坏。而采用可选消息以及服务管控的方式来对服务使用者实现完整的认证、控制和审计,对业务消息没有任何侵入性,增强了服务的安全访问控制能力。
统一用户虚拟视图
为满足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对多个应用系统提供支持的需要,需在整个IT系统架构中构建统一虚拟用户视图。通过视图实现流程角色与业务系统角色的匹配,视图中包含统一规范的人员、组织、角色信息。
多层次的业务规则服务
提供多层次的业务规则服务,以满足业务变化的需求,这些服务包括建模规则表达式、运行规则表达式和规则服务集成。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离不开成熟的流程引擎产品,但不能完全依靠产品,因此,流程引擎产品的选型至关重要。在产品选型时,既要考虑产品是否支持多种流程模式和接入方式,又要考虑是否具备进行快速流程开发的能力。同时,由于目前市场上缺乏适合企业需要的流程测试和维护工具,在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建设中,还要开发可视化的流程测试应用,为流程部署提供模拟测试和维护工具,确保业务数据在流程流转的准确性。
借助于业务流程管理系统运行中积累的业务数据,企业对这些业务数据进行整理、聚集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洞悉其内部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将要发生的事情,全面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的执行过程和各个活动的状态,获取对业务的数字化描述,进而分析流程效率,促进企业业务变革和流程优化。
档案管理业务技术 第8篇
在清晰认识档案重要性的前提下, 我市经过探索与研究建成一套业务档案影像化系统。此系统不但实现了业务档案计算机影像化保存、查阅, 而且在档案图像与业务关联的核心点上实现了计算机自动识别对应模式。这里通过此文, 将我市档案影像系统建设思路进行描述, 希望能够对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有所帮助。
1系统概述
档案影像系统通过扫描识别图像并自动将图像与业务信息相对应, 实现业务信息与影像信息无缝关联及纸质档案材料电子影像化保存, 最终以科学管理、快速查阅业务档案为目的。我市档案影像系统总体技术采用J2EE框架技术, B/S/S+控件模式。B/S/S以满足档案系统中心统一管理为目的, 控件主要用于满足驱动本地扫描设备进行扫描, 并进行OCR影像识别、本地上传所用。
在业务使用方面, 系统特点为:
(1) 与业务系统, 业务信息紧密关联, 支持业务系统实时查看业务影像电子档案;
(2) 业务表单规范统一;
(3) 支持实时扫描及事后批量扫描双归档处理模式;
(4) 影像图片支持人工识别与业务信息对应及计算机自动识别与业务信息对应两种模式;
(5) 支持影像材料按需上传存储;
2业务流程及设计要点
一笔完整的业务需要经历业务单据接收、业务办理、业务主件表单产生、纸质材料归集整理、扫描、识别、上传、立卷、装订塑封等过程。各过程技术要点如下:
2.1业务办理
业务办理同时业务系统会记载此笔业务办理情况, 此时的关键是使档案影像系统也必须清晰的了解主业务系统办理了何种业务。因此针对业务信息的记录方式, 主业务系统与档案系统之间必须达成一致, 即两系统之间应该遵守相同的业务信息记载规则, 建立双方共用共享的公共信息。
2.1.1业务信息记载规则
需要将业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编码, 制定主业务系统与档案影像系统共同遵守的业务数据规则。规则如表1。
如表1所示三级业务为最终需要进行影像化处理的业务。设定业务编码规则为“一级业务分类号-二级业务分类号-三级业务分类号”, 例如单位参保登记业务编码“SI-01-001”=社会保险 (SI) -公共业务 (01) -单位参保登记 (001) 。要求业务编码为业务的唯一标识, 不允许重复出现。在业务编码的基础之上, 针对办理的每笔业务都需要生成对应的业务序列号码, 用于生成业务条纹码图像, 打印在业务表单上部, 最终供扫描设备扫描识别。为保证业务序列号码的唯一性, 我市业务序列号码生成规则为“经办时间 (yyyymmddhhmiss) -业务编码-业务主体编号”。例如单位编号为0528958的某单位, 在2016年1月8日办理了单位参保登记业务, 则对应的业务序列号码为“20160108161234-SI-01-001-0528958”。
2.1.2数据信息共享
主业务系统与档案影像系统为两套独立的系统, 若使两系统之间能够有机的配合使用, 必须建立相应关联的信息, 保证两系统在基础信息, 业务信息共享统一。
基础信息主要指组织经办机构信息、用户信息、业务编码信息。
经办机构信息主要包括经办机构名称、经办机构编号;用户信息主要包括用户ID、用户名称、用户密码、用户所属经办机构编号;业务编码信息主要包括业务编码名称, 业务编码。
业务信息统一指业务系统生成的业务信息数据结构符合档案系统的要求。
业务信息包括:主体编号、主体名称、业务编码、业务名称、业务序列号码、经办机构、经办人、经办时间。
业务影像信息:业务序列号码、图片文件名称、图片信息、上传时间。
2.1.3业务表单格式统一
作为与业务关联的档案影像系统, 其核心是档案材料的影像化图片与相应业务信息的自动关联。我市在解决档案影像与业务自动关联的问题中, 采用在业务表单中固定位置打印以业务序列号为内容的CODE39条纹码图像, 便于OCR条码识别, 提高影像扫描准确性。
2.1.4业务办理完毕数据格式
业务办理至此, 业务信息表中数据如表2所示。
此时因业务纸质材料尚未进行扫描识别上传等操作, 业务影像信息表中尚未生成数据。
2.2纸质材料归集整理
档案系统的正常使用要求业务经办人员在归集整理档案材料时遵守如下规则, 以利于后期进行批量扫描:
(1) 业务主表单打印后, 业务条纹码图像区域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涂画, 需要保持清洁。
(2) 需要影像化材料不允许粘贴任何物体。
(3) 叠放材料时, 要求表单内容统一向上放置, 业务主表单在前置, 业务附表单置后顺序整齐叠放。
2.3纸质材料影像化处理—扫描
不同的业务种类, 业务办理数量, 办理频率及办理步骤也不经相同, 因此从业务办理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任何一种需要进行档案影像资料的采集处理, 都需要支持单笔业务实时扫描上传及批量业务非实时扫描上传两种处理模式。
2.3.1单笔业务实时扫描模式
在每个业务办理功能页面中新增“档案处理”功能按钮。业务办理完毕之后点击此按钮系统弹出档案处理窗口。在此窗口中将进行扫描, 上传操作。扫描上传操作完毕后会将上传的图片对应至此笔业务信息下, 实现档案图片与业务信息的关联。此种模式是将指定图片信息对应至指定业务信息中, 所以此模式不需要进行图片信息识别的操作。实时扫描完成之后业务影像信息表中生成相关数据如表3所示。
2.3.2非实时批量扫描上传模式
业务人员办结完每笔业务后, 打印带有业务条纹码图像的业务主表单, 并将需要存档的业务材料按照纸质材料归集整理, 形成业务待扫描材料即可。待当日工作完成之后, 将所有业务待扫描材料集中叠落整理好之后, 放入批量扫描设备中, 经过扫描, 图形识别, 上传三个步骤即可完成档案材料从纸质形式向影像化的转换, 同时系统经过对业务主表单业务条纹码图像识别与计算, 自动将一叠材料中各笔业务对应材料进行划分、归类, 最终实现自动与相应业务信息的对应。至此业务资料影像化处理完成, 继续运用系统立卷功能进行档案资料电子化立卷即可。
(1) 扫描参数设置。针对批量扫描, 在实施扫描之前需要进行扫描参数的设置。我市使用的扫描设备为富士通设备, 系统开发时已将此设备的驱动程序嵌入在系统控件中, 故此可以直接在档案系统使用时设置扫描设备的参数。具体扫描参数分别为:
扫描驱动类型参数:此参数选择具体适用扫描仪设备的驱动。
输出分辨率:在保证图像尺寸最小, 又保证不影响识别率的条件下, 统一设置为300dpi。A4的业务表单大小普遍在300KB左右。
存放临时文件目录:在本地计算机中设置的目录, 用于暂时存放扫描识别后的图片, 待后期图片上传后将会删除本地已上传的图片。识别后, 在此目录下以“业务条纹码编号”为名称生成文件夹, 将识别对应的图片放在相对应的文件夹下。
扫描类别:扫描模式, 按照业务需求可支持单面扫描或双面扫描。
是否自动上传:此参数若选择为“是”, 在扫描识别完成之后, 系统将会自动进行图片的上传;选择为“否”后, 不会自动上传图片, 何时上传时间图片将取决于“上传时间范围”参数。
上传时间范围:在是否自动上传选择为“否”的前提下, 此参数有效。建议将此时间设置为下班以后的一段时间范围, 以免由于大量图片信息上传而占用网络带宽。
(2) 识别。此步骤针对扫描过程形成的图片进行识别、分类。自动识别过程为识别图片固定位置是否带有业务条纹码图像信息, 若有则对业务条纹码图像进行分析, 提取出业务条纹码图像所包含的业务序列号码信息并根据业务序列号码信息新建立档案分类节点, 并将此图片依附于此节点下;若没有业务条纹码图像信息, 则将此图片依附于最近生成的分类节点下, 依次循环识别所有图片以完成最终的过程。流程图如图1所示。
例如有5页纸质材料, 识别完成后将会按照图2结构进行分类。
通过上述自动识别过程, 可知自动识别的核心是图片与以业务序列号码信息为名称的节点之间自动对应过程。识别完成之后, 完成将图像文件与业务序列号码对应, 但此时具体影像图片并没有上传, 所以影像信息表中数据如表4所示。
(3) 上传。上传的机制分为3种:
①在将是否自动上传参数选择为“是”时, 扫描识别完成后, 系统会自动将所有扫描识别的影像图片强制上传至数据库中;
②在将是否自动上传参数选择为“否”的条件下, 在上传时间范围参数规定的范围内, 系统运行状态下, 会将所有需要上传的图片上传至数据库中;
③在将是否自动上传参数选择为“否”的条件下, 在上传时间范围参数规定的范围外, 支持人工手动触发上传。手动上传支持选择性上传, 及只将选择上的图片进行上传 (支持全选、全不选、反选等操作) 。
上传完整及延续性上, 上传过程中, 系统以单个图片作为传输单元, 系统确定此影像图片已上传成功后, 方删除本地计算机磁盘中的对应影像图片;若在上传过程中因断电, 死机等导致上传中断而失败, 则再次进入系统后, 支持对剩余未上传图片进行续传。
上传完毕后, 影像信息表中数据如表5所示。
(4) 立卷。针对已经完成扫描识别上传的业务纸质单据最后需要进行立卷。在业务档案系统中, 系统会对未立卷的文件按业务分类及工作人员设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然后系统会根据每笔业务对应的图片数量计算出页数, 按照业务图片数量之和<=200页的原则, 得出200页共涉及多少笔业务, 最终将这些业务记录进行立卷。立卷完成之后打印卷内目录, 贴附于卷上以供查阅。
(5) 档案查阅。档案影像化最终的目的是方便管理查阅。因为业务系统与档案系统在整体设计中采用信息共享模式, 所以所有的档案存储信息都可以通过业务系统方便进行查阅。查询条件有主体编号、主体名称、业务名称、经办时间范围等。
3工作效率
在操作时间上, 以一名工作人员、一台扫描仪、一台计算机为单元, 对分属于10笔业务的100张纸质单据, 分别以手工识别对应处理模式与计算机自动识别模式进行处理, 针对两种处理模式操作时间对比如表6所示。
4总结
此系统通过我市一段时间的运行, 切实感受到其为档案工作的管理、查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信息化的大环境下, 档案管理工作也必将走上信息化普及之路。本文以我市目前实施经验为依据整理而成, 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 但希望此文能为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崔梦天, 张世禄, 赵海军.“基于分布式电子影像档案管理系统的模式开发探讨”[J].情报杂志, 2005 (01) .
[2]方晓俭.“浅谈数字化档案技术及应用”[J].计算机时代, 2002 (06) .
档案管理业务技术 第9篇
随着突发事件频发, 业务连续性管理作为组织应对突发事件, 保障其业务连续的有效方法, 在全球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组织付诸于实践, 随着全球对组织业务连续性管理关注和重视程度的日益加深, 业务连续性管理将成为一种必然的管理趋势。为提高我国各类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时适应供应链全球化对我国企业提出的保持业务连续性的要求, 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组织制定了《公共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为提升社会各界对业务连续性管理标准的认识, 拟于2013年10月24-25日在北京举办“公共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标准技术交流会”。
此次交流会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主办, 中国标准化杂志社承办, 组委会秘书处设在中国标准化杂志社。
交流会旨在普及业务连续性管理理念和方法, 分享各行业和领域业务连续性管理良好实践, 进一步推进我国组织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提升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技术交流会对“公共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进行宣贯, 普及业务连续性管理理念和方法, 分享各行业和领域业务连续性管理良好实践, 进一步推进我国组织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希望贵单位积极参加, 踊跃投稿, 论文投稿及会议回执见附件1、2。会议相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会议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2013年10月24日-25日
会议地点:北京元辰鑫国际酒店
报名截止时间:2013年9月30日
二、主办单位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三、协办单位
清华大学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国家行政学院
北京群环域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安标科技有限公司
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四、承办单位
中国标准化杂志社
五、合作媒体
中国认证认可信息网
工业与信息标准化网
六、会议费用
会议费:2800元/人 (包括参会费、自助午餐和茶点) 。
论文集版面费:600元/篇。
七、联系方式
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
曾繁仰
电话:010-64907490-8035
传真:010-64906821
手机:18601024657
E-mail:zengfy@cnis.gov.cn
唐维
手机:13167526227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66号安立花园B座10层
邮编:100101
热忱欢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以及从事业务连续性相关工作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积极参加, 踊跃投稿。
网站连接:www.cspress.com.cn
档案管理业务技术 第10篇
据介绍, 业务连续性管理是识别对组织的潜在威胁以及这些威胁一旦发生可能对业务运行带来的影响的一整套管理过程。该过程为组织建立有效应对威胁的自我恢复能力提供了框架, 以保护关键相关方的利益、声誉、品牌和创造价值的活动。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所所长邢立强介绍, 《GB/ T 30146-2013公共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要求》是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所重点工作项目, 这一国家标准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 该标准的发布不但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 还为业务连续性管理理念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此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22301:2012, 目的是推动我国组织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国际接轨, 符合国际标准要求, 为我国组织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获得国际广泛认可提供保障。
据了解,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频发,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业务不断深化、企业间关系更加紧密、业务相互依赖性逐渐增强, 这也就使得企业面对的导致企业业务中断的事件越来越多, 中断事件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服务业部主任杨泽世在发言时指出:“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基石,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高达6%, 更为严重的是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夺去了数十万人的生命、造成近百万人的伤残, 影响非常大。公共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影响到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标准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因此标准化对推进公共安全事业的发展和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业务连续性管理作为组织、应对突发事件, 能够有效的提升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是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手段之一, 特别是随着突发事件的频发, 业务连发性管理作为保障其业务连续的有效方法, 在全球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组织付诸实践, 并且随着全球对组织业务连续性管理关注和重视程度的日益加深, 业务连续性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管理趋势。”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书记王金玉在发言时表示, 近几年在国家标准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公共安全标准化有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11月成立了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351) , 使我们拥有了从事公共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活动平台。目前,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全国公共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重点工作将围绕“在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面组建BCM推进工作组”;“成套化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相关标准”;“针对公共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要求, 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宣贯教材, 对标准广泛的进行宣传推广”3个方面展开, 这些工作将为我国的业务连续性工作的开展起到推动性作用。
其实, 早在业务连续性管理国际标准ISO 22301发布之前, 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基于一些国家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标准如英国BS 25999-2开展认证业务。我国认证管理机构也高度重视该动向, 积极推动基于我国业务连续性管理标准的认证业务, 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有关专家也在此次论坛上针对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认证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在行业层面, 银行业于2011年发布了《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 (银监会104号文) , 各类银行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此次论坛邀请了银监会的有关领导以及股份制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方面的有关专家对监管政策进行解读、对业务连续性管理建设经验进行分享。同时, 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使得供应链上下游关系更加紧密, 供应链上各环节企业对其供应商的业务连续性要求不断提高, 国内部分制造业企业正逐步建立本企业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该论坛也请行业知名专家就供应链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的建设进行了经验分享。
档案管理业务技术 第11篇
发现问题
申达集团拥有总资产近百亿元,下属20余家骨干企业,在南京、江阴、常州、成都设有生产基地,在20多个省市和地区设有销售公司,在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软塑薄膜生产企业的一个特点是产品品类繁多。目前申达集团的主导产品就包括了BOPP薄膜、BOPET薄膜、多层共挤特种薄膜等数百个品种,年产各种软塑薄膜材料25万吨。
企业规模大,产品品类多,应用范围广,与之对应的就是客户数量急剧增多。渐渐地,庞大而杂乱的客户群体使得申达集团的客户管理工作力不从心。据邵虹介绍:“之前,客户及订单信息没有系统而完整地记录和存档,而是零星分散在各个业务人员手里,且档案不齐全,不利于客户信息管理,无法迅速、准确、及时地提供客户的历史交易信息。”邵虹指出,随着企业业务量的快速增长,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缺乏集成数据,企业无法进行销售体系的多方位、深层次、高质量分析,也无法随时查询库存和呆滞品信息,企业报表经常呈现延迟状态,不能为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力的信息支持。
“我们首先需要对公司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诊断。”2003年,申达集团开始委托无锡一家软件公司对企业进行为期2个多月的调研。结果发现,除了以上提到的销售管理方面的问题外,申达集团在生产采购管理和仓储管理方面也亟待改进。“由于公司产品的规格、品种多,生产物资计划人员的手工操作数据量大,效率低下,经常出现客户急需的没在生产,而在生产的又不是急需的情况。在仓储管理中,没有系统数据及时反馈库存数量,在统计、汇总、上报方面,仓管人员很难做到准确、及时,更难做到‘先进先出’。”据邵虹介绍,为解决仓储管理问题,申达集团当时采取的方法是多配人手。“我们安排了10多名仓管人员,还是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往往客户上午九点到工厂提货,要到下午三四点才能提到货,意见很大。”
解决问题
根据软塑薄膜企业的生产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申达集团下决心开始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前后共投资500多万元开发了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在客户管理、订单、生产、入库、仓储、发货、销售等环节设置了系统管理基础信息模块,用以满足用户信息、产品种类、代码、品种规格、包装方式等方面的基础数据管理需求。
申达集团根据自身情况,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着重建立几个模块。其中,生产系统模块有助于优化计划排产、及时观察在线成产状况、反映各生产单位绩效(产品等级、料耗、产量等)、有效监控原料储备状况;仓储系统模块可以及时反映库存,便于报表自动汇总和生成,利于库存产品先进先出并按不同周期进行盘点;质量系统模块重在解决不合格品管理、销售退货入库管理、生产产品入库检验等环节的问题;销售系统模块能建立客户档案及交易信息、录入合同(订单)数据、及时汇总分析业务人员业绩、系统通知客户提货(发货)、管理销售开票等。“经过几大业务系统的联合,打通了部门间的业务流程,降低了管理成本。”邵虹欣喜地说到。
除了这几大主要的模块功能之外,申达集团还根据权限设置了领导查询、报表中心等系统功能,通过软件编程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彻底解决了手工管理效率低及不规范的状况。“现在如果有客户电话咨询产品、规格、品级,我们的销售人员只要打开这个系统,就能在几秒钟之内回答出产品库存有多少、是什么时候生产的、品级是什么,如果没有库存,近期的生产安排是在什么时候也可以及时告知客户。此外,我们从产品生产检验环节就开始运用条形码管理,产品的数量、规格、生产日期、品级等信息都录入系统,只要用条形码扫描器对条形码扫描后,就能打印销货单据和出货凭证,这样就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运行效率,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企业的发展讲究内外兼修。申达集团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自动统计多类数据,在进行市场和客户分析时能瞬间提供信息支持,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邵虹认为,通过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申达集团摒弃了传统管理理念和模式,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不仅大幅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且加强和巩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
谈到申达集团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心得,邵虹说:“我们的体会是领导一定要非常重视。此外,基础数据的收集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个要和传统的管理习惯融合。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不懈,不能一发现问题就放弃。”在开展两化融合的工作方面,循序渐进的申达集团确实获得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收益。但邵虹也坦言:“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例如,对现有信息系统中还没有完全运用的模块要逐步运行和使用,要逐步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及绩效管理系统,使公司的人才储备、中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与考核更加科学、合理、规范。”
档案管理业务技术 第12篇
关键词:电力维修,动态网页,地理信息系统
0 引言
以往的油田6KV电力系统维修信息管理方面基本处于空白,抢修资料的记录是人工完成的,不但管理层次、效率低,更主要的是存在记录不齐全,差错率高,容易丢失损坏不易保存,查阅不便,不利于经验积累和工作水平的提高。由于检修环节专业比较多,各专业资料和专业信息不能共享,致使许多专业管理经常出现脱节,既延误工作,又使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甚至会导致大的失误和事故的发生。6KV电力系统维修业务管理系统将实现油田6KV电力系统信息的网络综合管理。将现有基层维修队所有业务信息完全实现网络管理,生产运行管理、电修调度管理、线路管理、变电所管理、安全管理、防外力破坏管理、车辆管理、电力验收管理、临时工作、变压器管理、公报平台等,系统与现有的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报表一致,以此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电力检修业务应用,充分发挥计算机资源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系统结构
根据电修业务的实际工作内容,系统采用B/S、C/S结构相结合的应用开发模式,性能稳定,通用性强。电修调度日常模拟盘管理工作为C/S和B/S相结合模式,进行线路模拟、设备信息查询等。电修业务与其它业务部门联系为B/S模式,是基于Web的应用程序,无需安装客户端。这种应用开发模式保证了敏感数据的安全性以及复杂功能的交互性,简化了客户端,系统维护简便,网络效率高。
1.1 系统物理体系结构
6KV电力维修业务管理涉及种类繁多的维修信息和6KV电网设备图形以及海量的设备属性数据。为了减轻网络传输负担,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响应速度,同时考虑到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结构设计层级设计思想,按照业务信息分类,系统可分为信息管理系统和WEG GIS系统,基于此,系统的物理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1.2 系统数据结构
系统采用多台数据库服务器的群集技术,实现数据库服务的高可用性,从物理架构和实体数据库设计两个方面解决数据库访问效率问题,保证后台数据库应用的安全性。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分为维修业务信息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
(1)电力维修业务信息数据结构设计。电力维修业务信息主要包括线路信息、变电所信息、故障信息、抢修车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防外力破坏信息、抢修车辆信息等,数据结构的设计要按照信息进行分类设计,以便信息的检索和统计。
(2)地理信息数据结构设计。它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采用ESRI的Geodatabase格式,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对其进行访问和控制。根据Arc SDE的空间数据存储方案,将空间数据存储为点状、线状和面状实体[1]。对于配电网设备的图形数据,将其抽象为点状设备(如开关、变压器),线状设备(如架空线路、电缆)以及面状设备(如变电所),并根据电力维修行业要求设置其图例。在数据库中分别为不同类型的设备分配相应的数据表,以便在系统中对设备数据进行操作。
对于设备台帐数据,按照配电网管理部门的需求在数据库中建表,在系统实现时将电力设备图形与其对应的台帐进行关联。而对于描述设备空间信息的相关参数,需要综合考虑符号设置、编辑状态、拓扑数据等因素,按照具体需要进行数据表结构的设计。
2 关键技术
(1)动态WEB技术:基于ASP的Web数据库,采用B/S体系结构,用ASP实现与Web服务器紧密相关的中间件,用ADO/ODBC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
(2)动态数据加载技术:从库中读取数据并加载到以创建模板中,利用远程数据库访问技术并结合ADO进行数据库选取,表选取,字段选取,读取相应查询结果记录倒入以建立模板中[2]。
(3)Arc GIS管理地理空间信息和属性数据:将图集、静态数据、动态数据进行有机的合成,实现主要自然环境、变电所、杆、线路、道路、建筑物等的电子地图管理、查询、修改维护等;实现电子地图与生产数据相结合。
(4)GIS Web Service技术:该技术是面向空间信息处理的Web Service,其主要功能包括空间信息的管理、查询、空间分析以及输出最后处理结果。地图服务和地名查找服务就是典型的GIS Web Service。GIS Web Services作为向用户提供GIS服务的网络组件[3],在用户应用程序和空间数据处理内部系统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向网络应用程序提供了统一编程接口。
(5)XML技术:XML具有很强的自描述性和层次结构清晰等特点,适合描述软件配置、元数据、接口清单等重要信息。用XML表示插件配置信息非常方便。.NET封装了逐节点读写XML文件和快速跳转定位元素的函数包,便于调用。
(6)地理图形缓存技术:Web客户端程序运行后,根据操作发送数据请求,客户端程序首先检查本地缓存,如果有符合请求条件的空间数据则直接返回,否则向服务器端发送数据请求。服务器端存在反向代理缓存和服务端缓存两级缓存。Web服务器接受请求后,首先检查反向代理缓存中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空间数据。
(7)业务提醒、流程监控技术:系统支持流程节点的提醒设置,通过在流程定义时设定客户端提醒方式、提醒时间、提醒频次,实现各业务环节所需工作提醒及督促办理;系统支持按部门、按人员、按工作类型等的任务统计功能;支持对正在运转的流程监控分析。
(8)图形化流程定制技术:流程定制中设计的动态组件包括矩形(指中间节点)、圆(方案发起人)、椭圆(结束审批人)、连线及条件选择框等。并可设置每个节点的审批人,编辑,打印,浏览权限。系统通过流程的定制,使人员、操作权限,与作业流程相匹配,促进作业规范,使电修业务信息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3 系统实现
系统的建设须以配电网生产和维修业务管理为基础,以维修业务信息管理为核心,面向供电生产需求,灵活地利用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等技术,构造一系列配电网管理模型,最终设计出电修业务信息化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实现电修业务数字化、日常工作自动化、电力维修工作规范化、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系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利用Ajax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实现维修业务6KV电网WEBGIS系统;(2)实现6KV电力系统图等工程图纸基于C/S的编辑查询系统;(3)电力维修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与通知、公报、工作文档的网上流转和网上发布;从而实现增效节能、提高电力维修业务管理水平和电力维修综合服务质量,创造更高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4 应用效果
项目中采用GIS技术、动态WEB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了电修业务管理的平台建设工作,经现场测试,系统能够满足电修调度业务管理的需求,能够实现:
(1)基于.net框架的各电修业务信息管理,包括生产运行信息管理、电修调度信息管理、线路信息管理、变电所信息管理、安全信息管理、防外力破坏信息管理、车辆信息管理、验收信息管理、临时工作信息管理、变压器信息管理等电修业务信息。
(2)变电所信息、变压器信息的整合。改变以往数据多口、重复录入的弊端,为各种数据提供综合、图形化分析、可视化分析手段。
(3)工程图纸管理。对接线图、系统图、工程图等提供计算机管理手段,按照权限提供查询、编辑、批注工具。
(4)提供基于网络的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公告网络发布、查看、编辑,车辆派送、审批等。
(5)故障模型辨识。通过挖掘变电设备、线路等故障信息,提取关键模式特征,对故障模型进行辨识,从而对故障进行识别。
5 结束语
以电修大队各小队、矿电力系统运行数据和维修管理数据为基础,建立采油厂电力维修业务管理平台系统,使各级电力维修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实时了解、分析、把握电力运行形势,为油田稳产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依据,有效地满足了采油厂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填补了采油厂电修数据综合分析、管理的空白,同时结合6KV电力空间数据库丰富的地图功能,发掘GIS在油田电修管理、数据分析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乌伦,刘瑜.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胡秀源.基于ASP技术的动态网站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1,(6).
档案管理业务技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