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爱得教育读后感好学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41

爱得教育读后感好学(精选6篇)

爱得教育读后感好学 第1篇

爱的教育里到处都体现了最温暖的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万里寻母记》讲述了马尔可的妈妈为了让家里偿还债务,远渡重洋,孤身一人来到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富人家去做女佣,后来与家人失去了联系。马克尔和爸爸十分担心,13岁的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寻找母亲的请求。于是,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他吃的苦头比任何人都多,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掩卷沉思,马尔克是这样的爱妈妈,为了妈妈,他甚至不顾一切危险,远渡重洋,从热那亚来到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真另人佩服。并且每当他来到母亲曾经住过的地方,见不到母亲时,心是多么难受,但他并没有放弃,依旧没有抛开母亲,真令我感动。

读了这篇故事,我深受启发:马克尔多么爱妈妈,我们一定要马克尔一样考出优异的成绩给爸爸妈妈看,长大后回报爸爸妈妈,回报社会,我的妈妈和爸爸一直在内蒙古打工,他们赚钱是为了让我们上学。爸爸妈妈只有放寒假的时候,才会回来,每当他们回来的时候我会好好孝敬他们。当然,我有时会犯错,每当母亲打骂我的时候,我对妈妈的尊敬顿时无影无踪,回想起来真不应该。

让我们深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携手,一起乘上爱的小舟。

爱得教育读后感好学 第2篇

这个暑假,我从同学那儿借来一本《爱的教育》,一口气就读完了,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书中,作者把爱比成很多东西。我却觉得:“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一句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之间的一个微笑……

从书中,我感受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那就是把学生当亲人!当安利柯的老师说:“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老师的这些话,深深地打动了他的所有的学生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

每个人在生活、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误,可是作为小孩子,我们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而我们的进步却又常常会被忽略!每个人都不希望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坏孩子。“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多希望我的老师也会这样。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教育 第3篇

我们现在遇到的现实问题是以课养考, 控制了课程, 教学代价巨大, 后果严重。有一年的高考出了“把若干个短句子拼成一个长句子”的题目, 有了这个高考题就有了这个类型, 有了这个类型就有了这个理论, 有了这个理论就要有例句来反映,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课程。大家都认为这种被考试控制的课程要改, 但又不敢改, 因为怕改了考试会考得“不咋的”, 所以约定俗成至今。因此, 考试的模式让大部分校长、老师都不敢轻易去改变课程, 但是专门做研究的人应该负起责任, 在高考不可能改变的前提下, 发现一个好办法, 可以让学生又不累成绩又好。

“教”和“玩”, 可以兼容和转化

什么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教育, 区别于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课程再造的途径是把教转化为学, 再把学转化为玩。

生本教育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有了课程与教学根本再造的自觉性, 而且不遗余力地推进它?原因是为了让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 无论是原有的教育方式, 还是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都指向学生仍然不好学。

一位香港校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堂课的老师病了, 请一个代课老师来看管学生, 这位老师要求学生:玩什么都可以, 就是不要吵。学生玩呀玩, 声浪越来越高, 代课老师就干预了, 说:“你们再吵, 我就讲课了。”这立即把学生们“镇”住了——原来学生最怕的是老师讲课!这是因为学生的天性是“玩”, 也就是进行他们自主的、生动活泼的、创造思维的、快乐无比的活动。

只有充满了这样的活动, 学习之树才能常青。“玩”的主体是学生, “教”的主体是教师, “教”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玩”, 但“教”和“学”有内容上的联系, 所以“教”可以转化为“学”, “学”的主体是学生, 他们能将“学”转化为“玩”。这就是说, 貌似距离遥远的“教”和学生的“玩”是可以兼容的, 可以转化的。

教师要做的, 是“寻根”和“给根”

在把“学”变成“玩”的过程中, 只要做一件事, 就是寻找根基。

所谓根基, 它的形态非常小, 非常简单, 用6个字概括它就是“根本”“简单”“开放”。找到根本就找到了简单, 当找到根基的时候, 就又得到另一个幸运, 它为我们空出了许多时间和空间。

我们把根基称为“慧根”, 什么是慧根呢?举一个例子, 教师要讲多边形的内角和, 只要问孩子们一个问题——“你们此前学过的最接近的知识是什么?”然后再问:“如果你走到了陌生的地方, 你会怎么想呢?”孩子们说:“回到熟悉的地方去。”这两个问题, 就是全部的根基。第一个问题可看作是知识之根, 第二个问题反映的是人性之根, 这两个根是可以“加”起来的。因为知识是人创造的, 是用来描述人的世界的。

好学区高房价背后的中美教育差异 第4篇

开学在即,去美国上大学甚至是上高中的话题再一次浮出水面,并在多种媒体上得到了广泛讨论。因为儿子在美国上学,我对这一问题也多有观察。在孩子每天快乐的课堂生活之余,我也在思考,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心平气和地比较中美之间的教育,我发现,双方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国不同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因素造成的。首先来看众人议论最多的教育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创意与独立性。这当然是所有做家长的都期望的。鼓励创造性的教育体制和教师当然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创意教育也需要确保孩子们的各种“胡思乱想”能很快得到指导或引导,至少是关注。这就需要教育资源投入程度更高。

儿子在美国读一年级的时候在麻省剑桥市。说来奇怪,这座汇聚了世界上最好的两所大学的城市(哈佛与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水平在麻省至多算是中等。但即便如此,他所在的班上,20多名孩子也还是配备了正副2名班主任,而他在国内注册过的学校在海淀区即便也算中上等,40多名学生的班级也只有一名班主任。而这两名班主任的累计任务量,比国内的一名班主任只少不多。因为这里留的作业很少,所以班主任完全不需要判作业。从任务中腾出手来的班主任,现在可以带着一年级的学生们去讲故事、唱歌、做实验甚至是观察小虫子。

毫无疑问,更多教育资源的投入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在整个社会都在追求让孩子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断给他们施加压力的情况下。而在一定程度上,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就在于其有更多的资源让其公民进行更多样化的选择。

美国教育资源多是一个方面,其以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资源调配,则是让很多学龄儿童的中产阶级父母能享受教育体制的另一个方面,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美国的学区制度。以我现在所在的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好学区的房价比差的学区要贵一倍以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的物业税要多得多。物业税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地方政府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主要将其用于教育和安全事务。学区好的地方,房价往往高,物业税也高,相应的教育得到的投入就更多。

中国的学区情况就很不相同。首先好初中、小学的学区只与具体的学校相关,而不是一个地区;其次,这些好学校的学区房好像总是很少,不少人需要通过关系和赞助费来挤进学校;而那些被称之为学区房的住宅,虽然贵得离谱,其房价收益却与教育事业丝毫不相关。

两者对比,我们会发现,美国的学区资源不但变成了公开的可竞价的市场,杜绝了托关系、讲人情之类的不可预期因素,而且市场的资源可以及时地以物业税的形式来支持教育。而更加重要的是,这种让作为消费者的父母用脚投票的办法来支持教育发展,让教育只能围绕着真正造福学生,而不是为了教育行政官员的政绩来发展。否则,家长们尽可以选择到别的学区去买房。

教育随笔:以诚播爱 以爱得爱 第5篇

前言:文章简短却耐人寻味,读完它,大致思考了几个问题“这篇短文给了我哪些启发?为什么特德称汤普生夫人是自己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

关键词:精读而细思 以诚播爱,以爱得爱 做“最好”的老师

熟读而精思

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是什么让汤普生夫人对特德重新思考的?是那份一到四年级的记录档案。感谢那些教过特德的老师,她们认真的对特德作出真实的描述,才让汤普生夫人发现曾经的特德也是那么的讨人喜欢。回忆我们平时撰写的幼儿评语,是否也做到真实的记录,还是千篇 一律?是否能看出孩子的成长?是否进行全方位分析,作出描述,写出判断,提出了发展的措施和方向?特德的档案应该让我们再次重视成长评语,认识到自己的只字片语能对孩子今后产生重大影响。

爱是需要思考的。爱因为思而理性,思因为爱而成熟。小男孩特德就类似于我们平时的“特殊”孩子,当特德过去的一切被汤普生夫人了解后,故事才发生转变。这个转变就是汤普生夫人的思考,而经过爱的思考后,她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另她羞愧,才会决定研究怎样教育孩子们,才会让特德有了这么大的改变。“因人施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如何用适宜的方式去对待不同的孩子,却是永恒的话题。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感受和体验爱的方式有着“听得见,摸得着”的相同,又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同,有的孩子喜欢搂一搂抱一抱,有的孩子喜欢教师的触摸,有的孩子喜欢赞扬、夸奖,有的孩子喜欢鼓励、支持……总之,掌握孩子的个性特点,根据孩子个体差异,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表达爱,才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以诚播爱,以爱得爱

汤普生夫人用爱感动着特德,让他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让他振作起来,变得聪明、与众不同。同时也给特德带来了对爱更深的体会,所以他称汤普生夫人是自己遇到的最好的老师,说明童年时候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同时也提醒了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管是顽皮的,还是文静的,不管他们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我们应从心底里去爱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孩子的世界是最纯真、最透明、最敏感的,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即使是目光扫一下,也会使孩子们产生深刻的感受。

做“最好”的老师

“最好”是相对的。因为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虽然“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所谓“最好的教师”,是自己和自己比较而言,也就是用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我今天组织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对待孩子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和自己比,坚持不懈。

《王冕好学》读后感 第6篇

我每天都会大声诵读《朝读经典》,这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就是《王冕好学》。王冕是浙江诸暨人,在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父亲让他放牛,可王冕却偷偷跑进学堂听学生诵书,并默默记下来。为此他每次总是回到家才想起牛来,别人责怪他的牛踩坏禾苗,父亲生气地打了他一顿。可没过几天,他又和以前一样去偷偷听学生诵书了。小王冕很想上学,可他却不能上。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放弃学习,凭借着这样的勤奋好学,后来他终于成了元朝著名的画家、诗人、篆刻家。

和王冕比起来,现在的我们太幸福了。我们每天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有崭新的课桌、新型的电脑教学设备、生动有趣的课本,天热了天冷了还有空调。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当你上课想睡觉时,请想想王冕;当你不想写作业时,请想想王冕;当你放下书本打开电视时,请想想王冕。如果是王冕,他会怎么做?我想,他一定是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更加刻苦学习。

爱得教育读后感好学

爱得教育读后感好学(精选6篇)爱得教育读后感好学 第1篇爱的教育里到处都体现了最温暖的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万里寻母记》讲述了马尔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