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1课教案学案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第1课教案学案(精选8篇)

第1课教案学案 第1篇

我与社会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与父母、老师、社会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掌握融入社会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难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导学过程】

一、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一)自主预习

1、人在生产、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

2、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 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认识。我们会更加关注,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注,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3、个人是社会的。如果把个人看成,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那么,由各种关系拼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 ”

4、人的身份是通过 确定的。在不同的 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 感受社会生活 探究一:教材P2~3运用你的经验

1、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答案提示:此活动两问,可以让学生据实回答,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答案不统一。探究二:教材P2探究与分享 说说暑假里让你印象深刻的事,并谈谈对这件事的感受

答案提示:此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暑假生活,进一步感知社会。知识模块二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探究三:自主学习,问题探究

1、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与社会有关系?说说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有和社会各行业有什么样的联系?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选样的?

答案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于生存的社会。

探究四:教材P5探究与分享

1、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如未曾谋面的亲戚、爸爸的同事、同学的父母,学校的样工,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

答案提示:问题1: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问题2让学生理解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我们有不同的身份。

探究五:教材P6拓展空间

1、这些人通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联系?

2、他们的存在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你绘制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生活经验,说说你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案提示: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进一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分组分别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知识点小结: 我与社会

1.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2.置身社会之中,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

3.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存在的社会。4.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三、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了解社会的途径有()①到休闲农庄体验农村生活 ②到老年公寓帮助老年人 ③看电视新闻读报纸 ④坐在沙发上遐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在学校开展的助残活动中,请多同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性格内向的变得开朗了,冷漠的变热情了。这说明()

①人在社会中能够不断的成长 ②我们应该多了解社会 ③我们的情绪变化太大了

④随着社会生活空间的不断延展,我们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小星和同学利用暑期开展了“社区文明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深入社区,观察小区中的不文明现象,针对一些问题向居委会提出可行性建议,并向居民进行“社区文明行”的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进行文明行为宣讲,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告等。活动结束,他们感到收获满满。小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有()

①延展了社会生活空间 ②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变得丰富了,认识更深刻了 ③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认识了社会的本质 ④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这说明()A、社会上的每个人是互不相干的个体 B、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C、个人与社会毫无关系

D、社会是一张网,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线

5、下列几种关系中不属于社会关系的是()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人情关系 6、2017年7月9号,杭州无人超市亮相,阿里巴巴无人超市在杭州开张,自助餐、自主加油、自主成人用品店等这些名词早起让人们熟知,近日,阿里巴巴无人超市“淘咖啡”亮相杭州,没有收银员,无需排长队、东西买完就能走。这说明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应该是()。

A.与其它人毫无关系了 B.越来越封闭 C.越来越紧密 D.越来越分离

(二)材料分析题

1、“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为句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小海是爸爸妈妈的好儿子,是爷爷奶奶的乖孙子,是小梅的邻居,是立志中学的学生,是七一班的学习委员,是小刚的同桌加好友„„

①从小海的材料中表现出了哪几种社会关系?

②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我学会了: 这节课我未解决的疑惑:

《丰富的社会生活》当堂演练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B

5、D

6、C

(二)材料分析题

第1课教案学案 第2篇

1.知道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的过程。2.知道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史实。3.记住北魏先后定都的两个都城。

4.掌握冯太后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5.掌握北方民族融合的表现。学习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学习难点:

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的过程。学习过程: 目标聚焦。

1.根据记忆,画出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2.490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4.冯太后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5.北方民族融合的表现。

6.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影响。

随堂测评。

1.在隋朝统一前的270年里,北方多个政权分立,其中只有二个政权曾统一黄河流域,这二个政权是:()

①曹魏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建立北魏的民族是:()A.汉族B.氐族C.匈奴D.鲜卑3.有一位传奇太后因为在改革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成为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她是:()A.马太后B.萧太后C.冯太后D.慈禧太后

4.孝文帝为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将都城迁至:()A.平城B.洛阳C.长安D.建业5.《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A.匈奴语B.汉语C.鲜卑语D.胡语

第1课教案学案 第3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 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的”。学生只有在主动学习、不断体验、日积月累中才能逐步学会学习;教师只有摒弃“我教你学”的教育理念, 放下架子, 摆正位置, 相信学生, 鼓励学生, 才能培养学

我的闪光点

我相信,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闪光点, 而每个人的闪光点都大有不同。

我闪光点就是我能够用七色的彩笔画出这美丽人间。我常常为别人称赞我画得好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从小就喜欢画画, 所以家里被我画的乱七八糟。记得在2005年, 在日本举行的国际儿童画比赛中, 我《溜冰舞》这幅画荣获了金奖。更令人欣喜的是, 我被邀请去日本领奖。我来到了南京坐汽车去上海, 然后乘飞机前往日本的福冈。我和苏州、无锡的三位好朋友白白、欢欢和乐乐在飞机上又说又笑, 不知不觉就到了日本的福冈。江苏省文联的叔叔、阿姨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尽快从目前教师备课流于形式的误区中解脱出来, 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 放在研究学生上, 放在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上, 放在构建新的教学结构和模式上;变应付型教案为实用性教案, 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指导学生学习的自助式“学案”, 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这种教案是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 更多地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讲得精彩和完美, 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以及学生的课前学习能力差异, 以同样的问

我们先来到宾馆住下。第二天, 我们到福冈的大海捡贝壳。第三天, 我们来到福冈的一座大楼里参加颁奖典礼。大楼的一楼是一个大约有一公顷的大厅, 我们就在这里领奖, 当日本的那位小姐念到我名字的时候, 我却还在那里呆坐着, 直到翻译说:“潇潇, 该你了。”我才恍然大悟, 满面春风地上台去了。日本小姐念着流利的日语, 我却一个字都听不懂, 不过, 我感到非常自豪。当我回到座位上的时候, 一位日本阿姨向我伸出了大拇指。我开心地笑了, 我觉得我为我爸爸、妈妈争了光, 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争了光。当颁奖仪式结束的时候, 我留恋着离开了这座美丽的大厅, 辉煌的大厅。

后面的七天时间主要任务就题难以激起全体学生的想象或共鸣。教学中只是遵守事先制订的时间安排、提问设计等, 很难体现“因材施教”。如果只照顾“大多数”, 势必会冷落一些学生, 与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也不相符。相反, 学案会体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学法指导, 备课时对全班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也要作出估计, 有针对性地设计“区域教学”, 在教学时间、学习深度、提问层次等方面作出不同安排。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 没有学生的参与, 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 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 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

是去旅游。我们到过了福冈、京都、奈良和大阪。

每到一个地方, 我都会和这些美丽的城市拍照留影。我们还穿了和服、木屐, 打扮成日本人的样子和一棵千年老树留影, 感到非常的快乐。我们还去了大阪的游园坐了惊险、刺激的过山车, 感觉不同凡响。当然也吃了不少, 我们吃了韩国料理和日本料理, 味道美极了。

七天的时间如流水般结束了。我们在大阪坐上飞机, 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国家, 又飞回了祖国上海虹桥机场。

我的闪光点也很闪亮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蒙) 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 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 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

其实, 备课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 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此, 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 把教学过程由“灌”变为“导”,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使学生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 不用外力推动而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 事半而功倍。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 最终是把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 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 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在学案的编制上, 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和自学能力水平, 充分发挥教研组与备课组的作用。这里教师设计的是“学习提纲”而不是“教学提纲”, 所以, 教师首先想到的不应是“我该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而应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学案侧重点拨关键、启发问题、激发兴趣, 目的是引导学生能进入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状态。

“学案”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 课前3分钟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 掌握基础知识、概念, 理清知识线索, 并尝试用已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 明确本节课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案上的“学法指导”自己读书、思考, 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们时而读读画画, 时而凝神思考, 时而翻阅工具书查资料, 时而写写记记;然后是小组交流、检查。由于有了自主扎实的学习,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胸有成竹, 回答问题语言流畅, 谈吐自如, 个性鲜明, 互相辩驳和补充, 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提升。最后是师生集体交流, 教师点拨。紧跟其后的是当堂检测, 每个学生都来做一做, 检测本课的学习效果。

这样的课堂紧张而有序, 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去了课堂一半多的时间。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 剩余的部分在合作学习及讨论中解决,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案”中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准备得越充分, 上课就越从容, 问题更容易当场解决, 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形成良性循环。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 提出新的思考, 这又会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这就是互动的、活泼的、充满灵气的课堂。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提倡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另一方面, 也会促使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与自主合作,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辩论, 发表各自的见解, 促进学生共同发展。通过自我对学习方案的落实, 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自我实践的足够时间和空间。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放任自流。整个过程教师都应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从而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 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及时地、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学习信息, 为确定和调整自己的“学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教师的作用仍是“导”, 是“学后导”, 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搞“一言堂”。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再分析、再讨论、再归纳, 使学生逐步登上新台阶, 最终自我解决问题。还有一点, 就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一些学生的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就这样, 课上没有了哗众取宠的异常“活跃”场面, 没有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轰轰烈烈”, 没有了执教教师的煽情鼓动,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静静地读书、思考, 心平气和地商讨, 慷慨激昂地辩解, 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最终的教学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实效”。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方式一改过去那种完全依赖教师、教材、练习册的局面, 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它能够使学生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且“学案”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使研究性学习、设计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逐步兴起;教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主流, “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意识被教师接受并且指导着自己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也促使学校在教学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学校不仅重视教师怎样教, 而且要关注学生怎样学;不仅看教学结果, 而且看教学过程。

第1课教案学案 第4篇

——你的参与,就是你的成功,你的成功,就是你人生中的历史丰碑!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课前预习】

1、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

2、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课前小练】

1.公元前年,领导农民

在发动起义。并在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第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其精神,鼓舞后世人民的反抗残暴的统治。

2.公元年,在以少胜利多击败秦军主力。公元年,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3.公元年,建汉,史称,都。

【合作探究】

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的暴政

(1)繁重。

(2)沉重。

(3)殘酷。

2.更加残暴。

【重难解析】

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当堂评价】

1、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一句话是(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D.“福兮,祸之所伏”

2、楚汉战争中,刘邦能打败项羽的原因有

①善于用人

②有关中作为后方

③约法三章

④军力强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第1课孔子与老子导学案 第5篇

第1课《孔子与老子》导学案

【课标要求】 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注意事项: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理科班探究题不做。【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并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打上问号,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题目。【预习学案】

一、孔子1.简介:___时期鲁国人,著名的____家、政治理论家和___家,__ _学派创始人.2.思想内容 核心思想:(1)“_____”和“___”,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仁”——“仁者爱人 ”①反对____________和任意______________.②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___________,稳定_____________.③实现“爱人”必须遵循“__________”之道,要求做到“,”

(3)“礼”——“克己复礼”

①实质:西周的_______________制度,维护奴隶制.②实现的途径: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按

照_____的制度矫正社会秩序,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孔子政

治思想中_____的一面.政治主张:“德”——“”

爱惜民力。实行“礼”治的同时,逐步_________。

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思想:

①教学对象:__________________。

②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③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学习方法:学与思结合,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_________________ ”

等.3.地位影响孔子思想在社会变革时代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步形成完整的_______ _ __,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

二、老子1.简介:______时期楚国人,思想家,_____学派创始人.2.《_______》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3.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①世界本原:“____”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②天命观:他还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③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__________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转化.(2)政治思想:倡导“_________________”,以“无事取天下”。(3)社会理想:向往“鸡犬之声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原始社会。4.地位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2)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______、______以及中国人的___________、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链接】孔子的思想:

【合作探究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合作探究二】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礼”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

【合作探究三】

结合必修

一、必修二的内容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合作探究四】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知识体系】完成下列表格

【预习检测】

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 2.孔子“克己复礼”中的“礼”,指的是

A.上古时候的禅让制B.东周时候的分封制C.西周时候的井田制D.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3.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聚徒讲学,弟子三千”,这主要得益于他的A.创办私学B.因材施教C.学思结合D.温故知新 4.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提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 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

A.政治思想的贡献B.伦理道德的贡献C.哲学思想的贡献D.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5.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6.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高和下、前和后、有和无、难和易等。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这体现了他哲学中的什么思想

A.道为万物本原B.辩证法思想C.天道自然无为D. 无为而治 7.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摘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4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4分)

【课堂检测】

1.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仁者爱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学派是()

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 2.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A.仁者爱人B.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D.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4.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157人,孟子61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B.孔子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较大 C.孔子倡导“天法道,道法自然”D.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A.强调“大一统”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D.相信天人感应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7.答案要点:【合作探究一】

含义:仁者爱人;途径:忠恕之道;治国:为政以德。【合作探究二】 “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实现:“克己复礼”、“正名”。【合作探究三】

(1)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3)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4分)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6分)

第1课教案学案 第6篇

【课前学生自主求知篇】

【课标导学】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难点预览】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教法和学法探索】“问题探究法和学案导学法相结合”

【课上师生互动生成篇】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其人:孔子小档案

年代:

出生地:

地位:

编著:

(二)、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表现: ①经济上:和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日益瓦解。

②政治上:衰微,诸侯争霸,制、制遭到破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就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三)、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

(1)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和“”。①“仁”,即“仁者爱人”:

内容:

a.要求统治者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和任意刑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b.理解和______他人,以此调整___________,稳定。(人与人之间)实现途径:

必须遵循“________”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礼”,即“克已复礼”:

实质:

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___________制度。(即周礼)

实现途径:________

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____________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_____”。

评价:

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______的一面。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制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礼”的体现。

(2)提倡

含义:要求统治者,用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

2、哲学思想:对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放在优先的位置。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原则上,主张“”。

②教育方法上,主张“”。

③学习态度上,主张

④学习方法上,主张把与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四)、影响(孔子思想及孔子):

(1)在当时:。

(2)对后世:之后经过形成完整的_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_。

(3)对世界: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具有重要影响。

(4)孔子被尊崇为____,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聃与《道德经》

(一)、老聃简介:时期国人,重要的思想家,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通过《》一书流传下来。此书又称《》,总计约5000字,是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二)、老子的学说:

1、哲学思想:

(1)道:

①“_ _”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提出“__,_”的思想,剔除了“”的绝对权威。

(2)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_____的两面,可以转化。

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以。

此外,主张小国寡民、愚民政策,有消极影响。

(三)、影响: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___的哲学家.(2)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课后双基巩固篇】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1)“仁”(2)“礼”(3)“为政以德”(4)“有教无类”

A.(1)(2)(3)(4)B.(1)(3)(4)C.(2)(3)(4)D.(1)(2)

2、下列对孔子思想中“仁”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要求

B.是孔子政治思想的精华

C.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少暴政以利于其统治

D.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3、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4、以下哪些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A.“无为而治”B.“忠恕”之道C.“守静”D.“天法道,道法自然”

5、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

A.“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思想”

第1课教案学案 第7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 讨论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时代背景,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 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学习重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二)创作背景

《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关于报告文学

1、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2、释题:《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

 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多是女孩子由承办人送到工厂做工,无人身自由,所得工资全部归承办人所有,在这种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称包身工。

二课前预习

(一)生字注音

猪猡()骷髅()水门汀()纠缠()褴褛()铁锭()船舷()荤腥()皮辊()执拗()惺忪/松()蹒跚()蠕动()谄媚()虐待()莴苣()搽粉()籼米()簿子()弄堂()弄权()契据()锲而不舍()挈带()哄:①():象声词,形容许多人大笑声或喧哗声;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哄动、哄传)

②()哄骗、哄逗 ③hòng吵闹、开玩笑(起哄、一哄而散)说:①()用话来表达意思(说话)②()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二)《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分段应抓住文章所写的特定时间和描写的三个场景来分,并注意找出场景描写的有关议论、说明,找出段落之间的联系。

课堂探究案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文

(一)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二)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课文描写了哪几个情景?(住吃工作条件)

(三)试了解一下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原因、发展趋向。

(四)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那么,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第1课教案学案 第8篇

一位教师以教案统领教学过程,当课堂上教师抛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的问题时,教案中预设的程序是学生先误认为是琼珊,然后教师由琼珊入手,再引出主人公老贝尔曼。结果回答问题的学生直接说出了主人公是老贝尔曼,这就打乱了教案的预设程序,教师一时也没有好的应对措施,只能硬生生地把正常进行的学习进程拉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

另一位教师设计了学案。学案中“课前导学”部分有“思考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这一道预习题。教师在课前批阅学案中“课前导学”部分后,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确主人公是老贝尔曼,于是在课中直接从小说的主要形象老贝尔曼入手,再讨论琼珊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两节同题课的不同呈现,引发了我几点思考。

一、课堂自主权归谁

采用教案进行教学,是我们熟悉的教学模式。而课堂上因学情的差异,常常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于是出现了第一位教师这种课堂不按预定教案思路走的现象。后一位教师从学案出发,已把问题提到课前,教师检查学案后,就把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忽略了。

第一位教师欲掌控课堂的主控权而忽略了学情,一味地按既定方案走下去,显然多此一举。

第二位教师根据学情,不把学生已掌握的问题再拿出来讨论。这就是“以学定教”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把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

二、教学侧重点在哪

教案把教法作为研究的侧重点,所以更多地考虑如何把知识点讲深讲透,如何让一节课呈现得精巧完美;而学案是把学法作为教学的侧重点,关注学情,考虑教会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传统教案往往把侧重点放在每一节课教师应该讲什么、怎么讲。所以第一位教师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把这一节课“教”好,但他恰恰丢掉了学生,忽略了学情。学案不是脱离教案另立山头,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以有效教学为最终目的,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为学生设计的学法指导方案。

三、不可预见怎么办

很多教师之所以在教案与学案中取舍不定,往往是出于对学案教学中“以学定教”的课堂不可预见性的顾虑。教学过程的不可预见性,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备课任务,更大的压力,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案中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可预见性更大一些,是因为它基于“以教定学”的预设前提,教师已把教学过程预先设定好了。而在学案中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相对更难预见,是因为它基于“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无法全盘预设。

以下是几个解决不可预见性问题的途径:一是课前批阅学案中的预习部分,充分掌握学情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二是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问题学生答,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能解决很多重点和难点;三是教师充分备课,反复揣摩教材,不满足于掌握几个知识点以及所谓的重点和难点。当然,就是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才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也更具有挑战性。在这样的挑战中,教师才会得到更充分地发展与提高。

第1课教案学案

第1课教案学案(精选8篇)第1课教案学案 第1篇我与社会【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与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