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订货生产与成本控制分析论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订货生产与成本控制分析论文(精选10篇)

订货生产与成本控制分析论文 第1篇

JIT是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完美追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应与价值链分析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链更注重企业外部活动,尤其是与顾客的关系,顾客的需求推动了价值链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系统是由供给推动的,而JIT是由需求拉动的。在JIT中,市场有两种含义:一是企业外部的市场,它规定着企业的经营取向,是企业生产的最终归宿和价值实现之处;另一个是企业内部的模拟市场,即每一生产环节的“下一工序”,下一工序的要求决定着上一工序的生产。由此决定了企业目标的改变,即由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转变为顾客满意度最大化,每个人不再是对上级负责,而是对市场、对顾客负责。

(二)消除无增值作业,增加增值作业的效率,不断进行作业改进。JIT强调对企业的主要作业的持续不断的改进,追求企业整体和长期的经济效益的最优。这就需要深入分析企业价值链的作业水平。不增值作业对最终产品的价值没有贡献,消除它们不会影响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因此其存在是生产经营中的一种浪费,要尽可能消除。对于增值作业,尽可能提高其工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一旦企业确定了价值链并判断出其活动的成本动因,成本优势就产生于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控制这些成本动因。控制在总成本中占有重大比重或所占比重正在增长的活动,将为改善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提供最大的潜力。而重新设计价值链,去掉一些不必要的非增值活动或重新对有联系的活动排序和组合等,往往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成本构成或改变企业重要的成本驱动因素,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三)进行外部价值链分析,处理好与上下游的关系,建立稳定的销售和供应渠道。供应商与客户的活动进行方式如何,影响着企业活动的成本或效益。供应商不仅生产着企业用于其价值链中的一种产品或服务,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影响着企业。例如,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共同协商降低供应商

产品成本的途径并付诸实施、通过供应商的及时供货降低存货及采购成本。而JIT要求原料只在生产需要时送达企业,减少每次的采购数量,不保留原料安全储备。供应渠道的稳定有助于企业及时、保质保量地取得生产所需材料及外购件,及时进行生产并具有较好的制造弹性,另外,稳定的供应渠道确立后,供应商为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也会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保证所购料件的质量,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残次废品,有利于实现“零缺陷”。

客户也有其价值链。企业的产品代表了买方价值链的外购投入,企业应及时对影响买方的所有方法或对买方价值链的作用,以及买方价值链中的可能变化会对企业所起的作用有所了解。销售渠道的稳定有利于避免产量大幅度波动,使企业能较均衡地进行生产,实现“零存货”。通过与下游分销商一道协商降低销货成本、利用零售商了解顾客消费倾向及对产品的要求,达到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目的。

(四)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零缺陷”。JIT要求供、产、销各环节实现零库存,这就要求生产经营各环节相互协调,运行流畅,保证高质量。

而价值链分析告诉我们,价值链上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因此,某一环节的缺陷将使生产造成混乱,并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大量的非增值性的等待的产生,使适时生产系统崩溃,其损失无法估量。所以,在企业应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即发动全体员工积极参加,从供应商的选择开始,到产品的设计、生产流程的确定、产品的生产、销售,各阶段都要加强质量管理,通过相关人员的自我控制,实现缺陷的实时消灭,从而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零缺陷。

(五)在JIT中,通过价值链分析,对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反馈。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获得价值链的整体情况及环与环之间的连结情况。对不能增加价值的环节,要通过减少浪费来节约成本,包括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每一价值活动进行时应描绘出价值链的总成本及成本变化分配情况,找出变化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使成本能得到适时控制。

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管理无疑是企业管理的重点。我们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成本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这样才能在国内外竞争中取得持续发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毛付根.管理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72-280.

[2] 祝德凯.论适时生产系统的风险及防范[J].会计研究,2000,(7):39-41.

[3] 顾兆峰.论战略成本管理[J].上海会计,,(8):1-4.

[4] 迟晓英,顾娟.价值链价值流分析方法对成本控制的启示[J].上海会计,2000,(8):46-47.

[5] 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订货生产与成本控制分析论文 第2篇

摘要:毛煤生产成本对公司商品煤成本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只有在综合成本管理上从设计、掘进、回采、运输等方方面面下功夫做好毛煤成本控制,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关键词:毛煤;综合成本;控制;探索

引言

毛煤生产环节是煤矿生产中最初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毛煤质量的好坏,对于后续的洗选加工形成商品煤的质量及生产成本有着较大的制约作用。加强毛煤生产综合成本控制是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今年以来,神华集团、中煤能源等大型煤炭央企,在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率先实行了煤炭产品降价,提高其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这些企业敢于率先降价,与其商品煤综合成本较低是密不可分的。而毛煤生产成本正是构成商品煤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集团公司实行两化融合、提质降本增效等多项工作的展开,我公司的生产装备水平也日益提高,自动化、集控化应用越来越广泛。井下中央泵房、水源热泵、污水处理等实现了无人值守;井下各主运皮带实现了集中控制;综采工作面端头自移式支架的应用等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毛煤生产的综合成本。可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毛煤生产综合成本的控制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工作面的优化设计方面

每年度我公司都要安排8、9甚至10多个回采工作面投入生产,这些工作面从设计、掘进到安装、回采需要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面设计,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其设计受区域煤层厚度、顶底板情况、地质构造等方方面面因素的限制。设计工作面走向长度、倾向长度、掘进支护方式以及回采设备(支架)等,都需要细致考虑、充分论证、优化设计、科学安排。一个经过优化设计的工作面会在多方面降低、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例如因对地质条件判断失误,掘进进尺后放弃,形成废巷。(如3XXXS运道,掘进200多米后,因顶板难于控制,废弃;3XXXS工作面掘进至切眼位置后因断层超预期,退回50米后开切眼;2XXXN运道掘进600多米后,因风道450米位置遇大断层,退回至430米位置开切眼。)当对所设计区域煤层地质条件有疑问时,应及时安排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实地探测,得到现实资料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从而降低毛煤生产成本。

2工作面掘进方面

(1)从工作传统来看,掘进区队进行掘进作业时,需要安装铺设大量的刮板输送机、皮带运输机,随着掘进工作面的延长,铺设设备越来越多,一个掘进工作面最多需要各种看守工人达10多个人,消耗了大量的人力。此外,由于运输线路长,环节多,故障点也多,发生问题时处理效率也低。如果减少刮板输送机的使用用皮带代替从而实现集中控制,不仅能减少了人力的使用,同时也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

(2)掘进机后部机位置,与皮带搭接没有规范的承载装置,煤与矸石通过掘进机转载机直接落到皮带上,容易造成因煤及矸石大量掉落到皮带上,引起皮带发生跑偏。导致大量的煤及矸石沿皮带运输线洒落,不仅造成整个运输线作业环境差,而且要不时抽出专人进行清理。如果对掘进机装载装置皮带承载部分进行革新,控制落到皮带上的煤及矸石量,避免皮带跑偏,可以减少部分的人力及物力成本。

(3)在掘进巷道铺设皮带期间,所用皮带支架及皮带与回采均不相同,往往是掘进工作结束后,就立即拆除掘进皮带,再安装回采所用皮带及支架,一拆、一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在掘进铺设皮带的时候,采用回采所需的皮带及支架,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降低人力成本。

3工作面回采部分

工作面掘进后,要进行相应回采设备的安装、调试。所选回采设备(支架)与工作面地质、煤层厚度相适应情况是影响回采效率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1)煤层厚度与所选用回采设备不适应,造成煤炭资源浪费或者增大毛煤灰分,降低煤炭采出率,增加毛煤生产成本。例如煤层较厚,选用小支架(设备)。造成因设备选用问题丢煤回采,降低煤炭采出率,降低生产效率,浪费煤炭资源。(31XXS工作面由于煤层较厚,工作面支架支护高度不够,造成全面丢煤回采,浪费了煤炭资源,降低了回收效率)。再如煤层薄,选用设备(支架)较大,造成大量矸石被采入毛煤中,不仅增加了毛煤灰分,同时也增加了毛煤生产成本,降低了精煤回收效率,加剧了回采设备的磨损,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当工作面因地质因素造成顶板破碎时,是否采用联网措施减少矸石混入。由于各回采单位成本控制较严格,一般在出现顶板破碎情况下,各单位很少采用联网方式控制矸石,联网从回采单位来看,生产成本增加了,可是站在公司的角度看,矸石混入毛煤,最终要通过后续洗选加工后才能排出,中间要经过运输、提升、选矸、洗选等环节,这无形中又会增加生产成本。例如4XXXS工作面伪板厚,工作面平均伪板厚度达到0.6-0.9米,采用联网等手段后,伪板影响降低到0.2-0.6米。工作面倾向长169米,月回采84-126米,按全面平均降低0.2米伪板,月回采100米计算,月少出矸石=0.2*100*169*2.0=6760吨(比重按2.0t/m3),毛煤生产成本按200元/吨计算,可降低毛煤生产成本135.2万元,当采用联网方式增加成本不超过此数值时,可考虑联网减少矸石混入,降低成本。其余情况可根据现实情况区别对待。

(3)工作面采高控制问题,由于煤层赋存原因,我公司回采工作面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局部薄煤带或薄煤层工作面。一般在通过薄煤带或薄煤层回采时,需要对回采高度进行相应的控制,减少矸石的采入。各工作面支架采高可调节的范围较大,不成问题,制约各工作面回采高度的主要因素就是采煤机本身高度及采煤机滚筒直径。如果在通过薄煤带或薄煤层时更换采煤机滚筒,将其换为配套小直径滚筒,不仅可以降低矸石采入量,降低毛煤灰分,从而降低毛煤成本,而且可以提高采煤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故障率。

4毛煤运输部分

我公司现在毛煤运输主要是通过电机车拖动矿车进行,随着井巷延伸、工作水平的深入,运输线越来越长,运输环节成为了制约公司生产的瓶颈。井下各生产单位经常会出现因运煤车不到位造成不能正常生产的现象,制约着矿井的正常生产。而且电机车每年的电费消耗,以及机车、矿车更新、修理等费用也是一大笔开支。如果开拓皮带运输巷道,将主要运煤系统改为皮带运输,可以解放工作面生产能力,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上几个方面,是关于我公司毛煤生产环节成本控制的几点探讨,具体实施还需各部门共同努力,打造毛煤生产成本控制的良好环境,切实在成本管理上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高建川.屯兰矿选煤厂毛煤中除大矸工艺系统的应用[J].山西焦煤科技,(7):1-3.

订货生产与成本控制分析论文 第3篇

由于技术相关行业的特征, 人们常常假定成本随着时间而下降。然而, 在其他行业, 如时装或季节性产品行业, 由于额外的第二次补货, 未预期需求的满足必须承担额外增加的生产成本和费用[1]。相反, 基于这种产品的易逝性特征, 过多的订货导致产品残值的持续下降。该情形下零售商如何制定订货与价格决策?服务行业也展现了相应的特征, 如未能出售航班的座位在起飞后价值为零, 针对过量需求的加班航班的成本将大量上升, 特别是重排航班计划、额外的备用航班、未满载的加班航班高昂的分摊成本, 因此在航班次数与价格决策上面临同样的问题。价格促销是另一类广泛的例子, 如洗涤剂制造商通过促销价鼓励零售商存货, 并希望零售商也提供特价进行销售[2]。如果制造商在5月份给零售商促销价, 而7月份恢复原批发价。因此零售商同样也面对相似的订货与定价组合决策问题。

传统的研究通常将库存与定价决策分离开来。 大量的库存规划研究假定需求是外生确定的, 因而是不可控的[3], 而实践中需求是可以通过变化价格结构来调控。关于定价决策的研究大多假定供给是充分的或特定的。Whitin首次推动了价格控制与库存策略的研究[4]。Whitin与Mills通过价格函数的平均需求进一步细化了单期库存与价格的表达形式[5]。

处理多期组合定价与库存决策最早基于确定需求的情形。Kunreuther、Schrage发展了适当价格水平选择及基于库存批量的W-W算法[6]。Rajan等将分析推广到连续情形[7]。在需求不确定性下, Thomas假定价格与独立的均匀分布与指数分布乘积模式, 提出了多期启发式策略[8]。Thowsen拓展到加型模式[9]。 Li发展了组合定价与库存的连续模型, 其中累计需求与销量服从价格可控强度的Poisson过程[10]。

Petruzzi和Dada回顾了单期订货与定价问题, 但忽略了不同期产品的易逝性特征和残值的影响, 以及多期存在与唯一性的条件[11]。Federgruen和Heching假定需求依赖于价格及交货可以延迟条件下研究了组合多期定价与库存控制决策问题[12], 并分析了解的结构。Yano和Gilbert对价格与库存决策的协调问题作了很好的回顾[13]。Chen和Levi研究了固定订货本下的多期库存与定价协调的决策问题[14]。Grey分析了设置价格环境下两个零售商的降价效应与库存分享问题[15]。 Monahan和Petruzzi重点对乘子型需求函数报童与定价问题展开了细致的分析, 但忽略了中期补货对策略的影响[16]。

本文针对加型不确定性需求函数的两期组合订货与定价决策问题, 分析了成本上升环境下期中补货及不同期残值影响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条件, 并给出了不同阶段新的订货及定价策略, 并进行数值分析和解释。

2 组合订货与定价动态决策模型

考虑到价格是需求的函数并受市场随机干扰, 第一阶段零售商决定初始订货量和零售价格决策, 第二阶段基于前期的销售结果决定是否补货或早期残值处置多余库存并制定二期的价格销售决策。考虑两阶段模型如下。

2.1 符号

pi=第i期零售价格, i=1, 2; ci=第i期单位采购成本; vi=第i期单位产品的残值; ξi=第i期的随机需求变量, 其分布密度函数为φi, 累计分布函数为Φi, 均值为ui, 并且ξi∈[0, +∞) ; π1=两期的预期总收益; π2 (x) =第2期的预期收益; x=第一期的剩余库存; yi=第i期的初始持有库存。

2.2 假定

为讨论需要, 作如下假定:0<ci<pi, v2≤v1<c1<c2.第一个不等式常规意义的约束;第二个不等式确保成本上升环境下残值的易逝性特征。同时假定第i期的需求函数模式为:

yi=di (p) +ξi=a-bpi+ξi (1)

2.3 模型分析

定义第i期的目标库存为:

yi*=di (pi*) +zi* (2)

其中, z*ii期的安全库存目标因子。基于动态规划的逆序递推原理, 首先考虑第二期收益函数为:

π2 (p2, z2, x) ={p2Emin (d2 (p2) +z2, d2 (p2) +ξ2) -c2 (d2 (p2) +z2-x) ++v1 (x-d2 (p2) -z2) ++v2E[ (z2-ξ2) +]} (3)

目标决策问题为:

Π2 (x) =maxp2, z2>0π2 (p2, z2, x) (4)

s*2, s**2, p*2, p**2满足如下方程解, 由于函数的单调性及分布函数特征, 可以确保解的唯一性与存在性。

s2*=Φ2-1 (Γ2 (s2*) -c2/2Γ2 (s2*) +c2/2-v2) (5) s2**=Φ2-1 (Γ2 (s2**) -v1/2Γ2 (s2**) +v1/2-v2) (6) p2*=Γ2 (s2*) +c2/2 (7) p2**=Γ2 (s2**) +v1/2 (8)

其中, Γi (z) =[a+z-∫z0Φi (ξ) ]/2b.

定理1 当第二阶段的需求分布满足如下条件:2r22 (z) +r2′ (z) >0, 其中r2 (z) =φ2 (z) / (1-Φ2 (z) ) , 并且分布密度满足φ2 (1ε) o (ε2) , 则最优持有库存量为y*2为:

① 当第一期的剩余库存为:x<a-bp*2+s*2, 则y*2=a-bp*2+s*2, 且价格p*2=Γ2 (s*2) +c2/2;

② 如果xa-bp**2+s**2, 则y*2=a-bp**2+s**2, 且价格p**2=Γ2 (s**2) +v1/2;

③ 如果a-bp**2+s**2>x>a-bp*2+s*2, 则y*2=x, 唯一解z02满足如下方程:

x-0s20Φ2dξ- (a+s20-x-bv2) Φ2 (s20) =0 (9)

出清库存的零售价为:

p20=a+s20-xb (10)

证明 ① 如果第二期的目标库存为:d2 (p) +z>x, 则第二期收益为:

π2 (p2, z2, x) ={p2Emin (d2 (p2) +z2, d2 (p2) +ξ2) -c2 (d2 (p2) +z2-x) ++v2E[ (z2-ξ2) +]}

定义

F1 (z2) =dπ2 (z2, p2 (z2) , x) dz2=[Γ2 (z2) +c2/2][1-Φ2 (z2) ]-c2+v2Φ2 (z2)

根据第二期收益函数的一阶条件, 当2r2 (z2) +r′ (z2) >0, 可得2F1z22|Fz2=0<0。因此, F1 (z) 要么单调, 要么单峰。

由于F1 (0) =[Γ2 (0) +c2/2][1-Φ2 (0) ]-c2+v2Φ2 (0) = (a-bc2) /2b, 显然有F1 (0) >0, 且F1 (+) =limz[Γ2 (z) +c2/2][1-Φ2 (z) ]-c2+v2Φ2 (z) =-c2+v2<0

综合上述结论, 有唯一的最优解满足:

s2*=Φ2-1 (Γ2 (s2*) -c2/2Γ2 (s2*) +c2/2-v2) p*2=Γ2 (s*2) +c2/2

② 当目标库存y*2满足y*2<x, 则x-d2 (p2) -z2以v1被处置掉, 则第二期收益为:

π2 (p2, z2, x) ={p2Emin (d2 (p2) +z, d2 (p2) +ξ2) +v1 (x-d2 (p2) -z2) ++v2E[ (z2-ξ2) +]}

定义

F2 (z2) =dπ2 (z2, p2 (z2) ) dz2=[Γ2 (z2) +v1/2][1-Φ2 (z2) ]-v1+v2Φ2 (z2)

由于F2 (0) =[Γ2 (0) +v1/2][1-Φ2 (0) ]-v1+v2Φ2 (0) = (a-bv1) /2b, 显然有F2 (0) >0。又因为F2 (+∞) =-v1+v2<0, 则存在唯一的最优解满足:s2**=Φ2-1 (Γ2 (s2**) -v1/2Γ2 (s2**) +v1/2-v2) p2*=Γ2 (s2**) +v12.

③ 当y*2=d2 (p2) +z2=x, 则第二期收益为:

π2 (p2, z2, x) ={p2Emin (d2 (p2) +z2, d2 (p2) +ξ2) +v2E[ (z2-ξ2) +]}=p2 (x-0z2 (p2) Φ2dξ) +v20z2 (p2) (z2 (p2) -ξ) φ2dξ

定义

F3 (z2) =dπ2 (z2, p20 (z2) , x) dp2=x-0z2Φ2dξ- (a+z2-x-bv2) Φ2 (z2)

显然F3 (0) =x>0。如果分布密度满足φ2 (1ε) o (ε2) , 则F3 (+∞) =a-2bp2+bv2<0。 因为a+z2-x-bv2=b (p02-v2) >0, 则有2π22p2<0。有唯一解s02满足:x-∫s020Φ2- (a+s02-x-bv2) Φ2 (s02) =0, 且p02= (a+s02-x) /b.

从而定理1得证。

定理1表明, 当第一期剩余库存不足时, 零售商将追加订货以达到目标库存, 并执行相应的最高价格;当第一期剩余库存过多时, 设置最低的目标价格, 余下的作为残值处理掉。当库存位于两个目标库存之间时, 灵活地设置出清库存的价格。这种模式在时装或季节性产品采购中, 柔性合同或最低数量合同约束下零售商最典型的决策行为。

推论1 若v1=v2, 则s**2=+∞, 结论只对应定理1中的情形①和情形③。

该推论类似于Petruzzi的结果, 但有一些差异。我们的随机变量分布是[0, +∞) , 而Petruzzi是[A, B], 可通过定义当分布位于[B, +∞) 时, φ2=0, 从而拓展了Petruzzi的分布到[0, +∞) , 分布密度条件φ2 (1ε) o (ε2) 显然满足, 于是Petruzzi的结果可以得到保证。

构建第一期收益函数为:

π1 (p1, z1) ={p1Emin (d1 (p1) +z1, d1 (p1) +ξ1) -c1 (d1 (p1) +z1) +EΠ2[ (z1-ξ1) +]} (11)

其目标决策问题为:

Π1=maxp2, z2>0π1 (p1, z1) (12)

定义

f=Γ1 (d2 (s2) +s2) -c1/2-[Γ1 (d2 (s2) +s2) +c1/2-c2]Φ1 (d2 (s2) +s2) -c2Φ1[d2 (s2) +s2-d2 (s2) -s2]0d (s2**) +s2**-d2 (s2*) -s2*[p20 (d2 (s2**) +s2**-ξ1) - (p20 (d2 (s2**) +s2**-ξ1) -v2) Φ2 (s20 (d2 (s2**) +s2**-ξ1) ) ]φ1dξ1h=[ (1+Φ2 (ξ) ) 22Φ2 (ξ) +b (p20-v2) (1-Φ2 (ξ) ) r2-2] (r1 (z) -r12) - (1+Φ2 (ξ) ) (1-Φ1 (z) ) r22Φ2 (ξ) +b (p20-v2) (1-Φ2 (ξ) ) r2{ (1-Φ22 (ξ) ) r22Φ2 (ξ) +b (p20-v2) (1-Φ2 (ξ) ) r2+ (1+Φ2 (ξ) ) [-3r2 (1-Φ2 (ξ) ) 2[2 (1-Φ2 (ξ) ) r2-b (p20-v2) (1-Φ2 (ξ) ) (r2-r22) ][2Φ2 (ξ) +b (p20-v2) (1-Φ2 (ξ) ) r2]]/[2Φ2 (ξ) +b (p20-v2) (1-Φ2 (ξ) ) r2]2}

定理2 当第一阶段分布满足φ1 (1ε) o (ε2) , 且r1′+2r21>0, 及h>0, 其中r1 (z) =φ1 (z) /[1-Φ1 (z) ]。则最优持有库存y*1满足如下性质:

z1>d2 (s*2) +s*2

② 当f>0, 则唯一解为:

y1*=a-bp1**+d2 (s2**) +s2** (13) p1**=Γ1 (s1**) +c1/2 (14)

s**1∈ (d2 (s**2) +s**2, +∞) , 满足如下方程:

Γ1 (s1**) -c1/2-[Γ1 (s1**) +c1/2-c2]Φ1 (s1**) +v1Φ1[s1**-d2 (s2**) -s2**]-c2Φ1[s1**-d2 (s2*) -s2*]+s1**-d2 (s2**) -s2**s1**-d2 (s2*) -s2*[p20 (s1**-ξ1) - (p20 (s1**-ξ1) -v2) Φ2 (s1**-ξ1) ]φ1 (ξ1) dξ1=0

③ 当f≤0, 则d2 (s*2) +s*2<s*1<d2 (s**2) +s**2, 且s′1满足如下方程:

Γ1 (s1*) -c1/2-[Γ1 (s1*) +c1/2-c2]Φ1 (s1*) - (c2-v2) Φ1 (s1*-s2*) +0s1*-d2 (s2*) -s2*[1-Φ2 (s1*-ξ1) ][2Γ2 (s1*-ξ1) -v2-a/2b]φ1dξ1=0

唯一的最优决策为:y*1=a-b (Γ1 (s*1) +c1/2) +d2 (s*2) +s*2, 且价格为:p*1=Γ1 (s*1) +c1/2。

定理2的证明与定理1的证明相似, 这里就不再重复。定理2表明, 在一定外部环境下, 在第一阶段目标库存为第一阶段的预期最低需求加上第二阶段最小的目标库存; 但在另一定外部环境下, 在第一阶段目标库存为第一阶段的预期最高需求加上第二阶段高目标库存, 并实施相应的分阶段价格策略。从上述①容易得到如下推论2。

推论2 在成本下降情形, 即c1≥c2, 及条件

h= (1-Φ1 (z1) ) 3 (2r12+r1) 2φ1b>0

① 存在唯一的第一期安全库存为s01<d2 (s*2) +s*2,

s1=Φ-1 (Γ1 (s1) -c1/2Γ1 (s1) +c1/2-c2)

② 由于s01<d2 (s*2) +s*2, 即有第一期剩余库存x<d2 (s*2) +s*2, 由定理1结论知, y*2=a-bp*2+s*2, 且价格p*2=Γ2 (s*2) +c2/2。

推论2表明在成本下降的环境中, 唯一解的结构容易推广到3期以上的库存与定价情形。然而由于成本上升条件导致目标函数的非凹性, 很难将该情形的结论拓展到3期以上的情形。从而进一步印证了本文成本上升的研究意义。

3 数值分析与解释

为了阐述本文的理论分析意义, 应用数值分析例子。假定第一期与第二期随机需求为: ξ1~U[0, 10], ξ2~U[0, 1]。 显然, 有2r22+r2=3 (1-z) 2>0, 及[1, +∞) 上, 有φ2 (1ε) =0

初始参数如表1示, 计算结果如表2。

零售商决策规则为: 由于f=0.7567>0, h=0.0294>0, 于是c1=0.3采购构建初始目标库存y″1=7.562, 零售定价决策为p″1=3.1479。 当第一期剩余库存x<0.7163, 零售商将以c2=0.4采购价补足库存到0.7163, 零售定价决策为p′2=0.9162; 当初始剩余库存位于0.7163<x<1.0204, 零售商无需补货也无需处置库存, 采取出清库存的价格决策为: p02=0.7-2x/3+ (81+420x+100x2) 1/2/30;当初始剩余库存为x>1.0204, 零售商以早期残值价v1=0.2处置 (转卖给其他零售商) 过量库存x-1.0204, 而余下库存1.0204则采取零售价格决策为p″2=0.8455。

4 结束语

成本上升的组合定价与库存动态决策问题代表了一类重要的管理实践问题, 本文构建了在成本上升环境下两阶段不同残值产品订货与定价的动态决策模型, 揭示了解的存在与唯一性条件及其解的特殊结构特征, 揭示了该类问题组合订货与定价动态决策的特征和规律。本文的结果将现有的研究推广到成本上升情形, 并得到新的结论。研究表明:在一定外部环境下, 在第一阶段目标库存为第一阶段的预期最低需求加上第二阶段最小目标库存;但在另一定外部环境下, 在第一阶段目标库存为第一阶段的预期最高需求加上第二阶段高目标库存, 并实施相应的两种价格策略;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剩余库存出现三种定价模式与目标库存, 高价格模式、低价格模式以及出清库存的灵活定价模式。这种模式在时装或季节性玩具采购中, 代表了柔性合同或最低数量合同约束下零售商最典型的决策行为。

订货生产与成本控制分析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沥青拌合站;生产质量;故障分析

一、前言

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还对道路的交通造成了影响。所以在施工中一定要重视拌合站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好沥青混凝土的质量。

二、沥青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概述

沥青混凝土是我国道路工程建设施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施工材料。它俗称沥青砼,是一种人工配置的混合材料。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是公路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能够使公路路面在发挥其实用价值的时候,其美观价值也能得到相应的体现,我们就要严格控制和管理好公路路面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沥青混合料的拌和直接关系到沥青混凝土的质量,成品料能否满足质量要求是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必要条件。根据自身工作经验,下面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控制沥青混凝土质量。

沥青混凝土俗称沥青砼,它是一种由人工配制的施工材料,主要应用于道路建设中。沥青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包括矿料(比如碎石、砂和矿粉等)和沥青材料,将这两种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并遵循相关的技术规范对其材料进行搅拌,便可得到沥青和矿料的混合材料,即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按照组成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石油沥青和煤沥青。由于沥青混凝土拥有良好的粘结力和锁结力,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到道路施工建设中。

沥青混凝土路面是指,用沥青混凝土来铺设和覆盖的一种道路路面。一般情况下,沥青混凝土路面比普通路面更为平滑、光洁,在美观度上比普通公路路面要好看很多。然而沥青混凝土路面仍然避免不了路面裂缝的产生,且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的形成原因大多与公路所在地区的气候、路基施工的用料以及水文环境有关,因此,在具体施工时应该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以便为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三、拌合过程的质量检测

1、外观检测

拌合人员可通过对拌合料外观的观测来检查拌合站出现的异常情况。如果每天拌合的前几盘沥青混凝土都是不合规格的废料,那就要注意检查骨料和沥青的加热都没有到达指定的温度;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减少进入烘干筒的集料数量,提高火焰温度来解决废料问题。如果出现花白料,就表明集料温度过低,拌合时间较短,或者细料数量偏多;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升高集料的加热温度,增加混合料的拌合时间,或者减少细料数量。如果混合料色泽偏暗,说明加热温度过高,沥青老化所致;对此应该严格控制沥青的加热温度。

2、温度测试

对于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测试应该每隔半小时进行一次,一般在料车上用插入式温度计测量,用金属杆从车厢一侧预留孔插入混合料,深度最少要达到15cm,混合料与金属杆接触后即可测出温度。如果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要对拌合过程及时调整。

3、取样实验

根据沥青混合料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细粒式沥青混合料取样数量不少于4kg;中粒式沥青混合料取样数量不少于8kg;粗粒式沥青混合料,取样数量不少于12kg;特粗粒式沥青混合料,取样数量不少于16kg。对热拌沥青混合料每次取样时,都必须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准确至1℃。

沥青混合料取样应是随机的,并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以检查拌和质量,如油石比、矿料级配为目的时,应从拌和机一次放料的下方或提升斗中取样,不得多次取样混合后使用。

在运料汽车上取沥青混合料样品时,宜在汽车装料一半后开车去与汽车车厢内,分别用铁锹从不同方向的3个不同高度处取样,然后混在一起用手铲适当拌和均匀,取出规定数量。车到达施工现场后取样时,应在卸掉一半后将车开出去从不同方向的3个不同高度处取样。取样后的实验结果,不合标准之处要找出具体原因,予以纠正。

四、控制拌合站沥青泥疑土质量的方法

1、设备系统及料况的稳定性

稳定的生产设备系统,才能创造出好的工况。因而必须保证设备的完好性,运行的稳定性。每天的日常保养、检查维修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做好重点部位的检修、润滑工作。生产中料况的稳定,要结合经验值适时来调整。开始生产时,要少上料,加火为正常生产时火焰开度,当滚筒温度达到100℃时,开始加料,在这一过程中要配以必要的手动调控。

2、温度控制

(一)、温度的选择

成品料出厂温度按规范要求有较大的变动范围。具体到某个工程,应视料型、季节、运距来确定,以保证摊铺温度为准。春秋季节、早晚可取温度上限,夏季及白天可取温度下限。在生产中,只要热料仓大体供料均匀,不致有较大压仓现象,此时骨料温度只要比成品料出厂温度高5一10℃即可。

(二)、温度传感器测温应准确

在拌和设备上,一般有2个温度传感器,滚筒测温传感器要经常检查其插入骨料深度及磨损状况,热料仓传感器应保证其骨料不要压仓,以反映骨料真实温度。同时两传感器显示温度应有较好的相关性(差3~5℃属正常),否则应查清原因。

3、离析的控制

料场中各种规格集料应分层堆放,每层厚度不应超过1m,这样可以减小由于粒径差别造成的离析现象。各冷料仓应截挡,且上料不要过满,以防各料仓串仓。同时热料仓应注意检查,以防因集料磨损料仓导致串仓。在往运输车厢内装沥青混合料时,应缩短出料口到车厢的装料距离。装料应分层装运,即往车厢内装一斗料,车就移动一次位置,以每车分2―3层装为好。

4、计量器具的控制

骨料、填料、沥青称均应在每年生产前,由本地区法定计量部门进行校核、标定,有检验合格证。并在生产过程中,定期进行验证标定。注意在使用过程中,不要随意清零,以防累计误差的产生。

5、级配的控制

严格执行实验室给定的热料仓级配,冷料供料装置须经标定得出集料供料曲线,非此目标配比是难以执行的。在混合料由四、五种骨料组成时,要防止跳料。即当某一种骨料实测值大于下一种骨料设定值时,下一种骨料将不称,这样就造成合成级配不准。要控制好热料仓级配,必须避免此现象出现。出现“跳料”现象,主要是称的设定太高或此料仓用料太少,已经小于基本落差。如果是设定的原因,通过调整设定值即可解决。如果是由于此料仓料量太少而造成“跳料”,则需调整振动筛孔径,使四、五个料仓用料大致相当,这样就可避免“跳料”现象了。总之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热料仓合成级配,即生产配合比合成级配,控制得好才能保证成品料质量。

由于细集料比表面积大,在同样的沥青用量下,细集料用量多少将严重影响沥青混合料质量,因而必须严加控制。细集料主要在1热料仓内,基本由机制砂、中砂组成。为防压仓可人为控制不要上太多冷料并通过调整落差可精确控制称量数,同时能准确显示骨料真实温度。在生产过程中,料场进料规格会有变动,具体表现在某热料仓溢料或等料。这时尚需根据实际情况现场调整配比即对冷料仓流量适当调整以达到与热料仓供料比相匹配,满足标准级配的要求。

6、拌和时间控制

一般讲细集料多则拌和时间长;沥青含量和温度高则拌和时间短。拌和时间越长,拌和均匀性越好;但不可过长,时间过长会对混合料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混合料在搅拌器中的拌和过程,就是在高温下沥青薄膜与氧气充分接触的过程,即老化过程,减小了沥青的针入度。通常拌和时间最长不宜超过90s。

五、结束语

经过对拌合检测的分析以及对质量控制措施的探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影响拌合站沥青泥疑土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控制,也可以看出道路的质量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秦景红.浅谈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

订货生产与成本控制分析论文 第5篇

摘要:目前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对成本的控制相对不足,注重对成本的事后计量,缺乏成本耗费过程的分析和控制,导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第二方面是成本的核算不够规范,由于对成本的核算规范化不够充分,导致间接费用没有得到准确地分配;第三方面是成本决策方面缺乏数据依据,主要原因为多数的医药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层次不充分,只核算到部门、车间层次,其核算结果仅为部门的奖金分配提供依据,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导致成本决策方面缺乏充足的数据依据和信息支持。本文将对医药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现状与优化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更好地促进医药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和财务管控。

关键词:医药生产企业;控制现状;策略;分析

将成本控制措施应用于医药生产企业中,可以明确了解医药成本以及成本的耗用,可以为医药生产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和理论依据。经笔者研究,在我国大多数医药生产企业中,依然在沿袭传统的成本控制法,无法实现成本过程管理与控制。在医药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引进成本控制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对医药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优化策略进行研究。

一、成本控制在医药生产企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成本控制应用于医药生产企业成本管理中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成本控制来降低医药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次,成本控制可以满足医药生产企业的发展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相关制度法规的颁布实施,医药生产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要求更高,有效运用成本控制可以为医药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提供更加合理、更加详细的核算方法,并为医药生产企业的销售价格的制定提供数据依据。成本控制可以核算出各个作业环节和内容的成本耗费,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中存在问题,并针对性进行调整,有效降低医药生产企业的成本耗费。

二、医药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一)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的很多医药生产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于单纯的片面的降低成本。缺乏从宏观角度进行战略管理的思维,忽视过程管理和企业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管理,忽视了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性。

(二)成本管理主体的定位混乱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成本只是财务人员和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只是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责任,而把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做是劳动者,从而导致管成本的不懂生产工艺,懂生产工艺的不懂财务。一线生产工人对哪些成本需要控制、如何控制成本等问题,意识淡漠,成本控制缺乏全员参与而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管理成效。

(三)成本管理方法陈旧

医药生产企业属于多批次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按照批次法核算成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医药生产企业的生产组织和成本管理还是以粗放型为主。先进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法等成本管理方法未在医药生产企业得到推广应用。综上所述,医药生产企业现有的成本管理已无法满足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改革、完善现有的成本管理系统,已成为医药生产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医药生产企业成本控制优化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落后的成本观念

结合机场成本管理的战略思想,医药生产企业应将成本管理的范围扩大,进行全流程整合、重组、再造,正确引导资金流向,对成本相关的`行为、动因、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企业生产规划、市场、经营维护等方面,从全局控制成本,以减少支出。引入作业成本法,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作业量,以实现对成本费用的合理分摊,医药生产企业可以根据:设备、生产线、销售渠道、客户、药品类型这五个方面来建立成本管理模型。让医药生产企业的所有成员都对公司的成本管理进行监督,让“降本增效”能够真正实施起来。

(二)优化组织管理模式

在医药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中,要优化组织管理模式,避免重复和无效作业,目前,很多医药生产企业的组织结构复杂、管理层较多、职责不明确,这往往会导致很多资源浪费,办事效率低下。在医药生产企业的成本管理中人力成本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在直接运营费、间接运营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都有体现。而控制人力成本一般采取两种途径,一是降薪,二是裁员。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降薪不太现实,相比之下,裁员更有效一些,对医药生产企业的员工岗位进行重整,避免岗位职责重叠,建立健全公司管理制度,定期对公司员工进行考核,对于不合格的要进行裁出,让员工能够各尽其职,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作用,减少行政管理费用。所以,医药生产企业应删繁就简,取消一些重复作业的组织,优化组织管理模式,节省人力资源的支出,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有效控制成本。

(三)扩大成本管理范围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竞争下,医药生产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医药生产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效益。当前医药生产企业的成本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生产运行成本、经营成本、服务成本。生产运行成本主要保证医药生产企业正常运行,经营成本是医药生产企业的运作成本,服务成本与销售方式有着直接关系。医药生产企业在加强固定成本运行成本和服务成本管理的同时,要扩大成本管理范围,加强对经营成本的管理。在其成本管理中,要有成本观念,把握成本的变化趋势和成本的源头。

(四)合理划分作业

首先掌握医药生产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会计核算方法和核算制度,对其核算流程、核算对象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成本控制的范围和内容。将医药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细化分解,合理划分作业,明确组成最终产品的各个作业,即确定作业库中包括的所有作业,所有作业的成本构成此项作业库的总成本。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环节进行作业库的归集和具体作业的划分,从而明确各个作业动因。

(五)建立成本库及明确成本动因

医药生产企业在提供产品或服务过程中产生成本消耗,因此,确定作业成本,明确成本库及成本动因可以对成本进行追踪还原,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将以往的成本数据作为参考,对作业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将核算结果进行分析,结合以往的成本数据,从而确定作业成本。成本动因即为成本耗费发生的因素,对成本动因进行分析,掌握作业详细情况,从中可以了解到作业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从而可以针对性进行整改或调整,提高作业流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控制成本的力度。通过确定单位作业成本,明确成本库及成本动因,使成本库的设置合理化、科学化。

(六)分配作业成本至具体的成本对象

将各成本对象在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和原材料相加,即是各产品的总成本,各产品的总成本除以产品产量,即可得出作业成本法下的单位产品成本。这种方法可以改变传统的以产品产量为基础的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

四、结束语

综上,从长远角度考虑,成本核算不准确对企业尤其是医药生产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而作业成本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并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细化不同产品、不同剂型、不同规格对人工成本消耗的影响;第二,可以使得辅助生产成本更接近产品的真实消耗;第三,可以有效解决新、旧机器共用时费用的分摊问题,车间生产费用分配更趋于合理化。作业成本法的采用,有利于医药生产企业产品成本的合理计算,为提高各生产线的利用效率,减少剩余生产能力,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永红.医药生产企业作业成本核算探析[J].经营管理者,,11:153-154.

[2]胡道花.论医药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J].会计师,2012,11:27-28.

[3]吴秋月.作业成本法在医药生产企业中的应用[J].经贸实践,,13:81-82.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系分析论文 第6篇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产规模越来越呈现出无限扩大的发展态势,人、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随着这种发展态势变得日益焦灼。注重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推动社会循环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关系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每一种文明的出现都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代替一种落后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影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最初的朴素而和谐的关系,二者的关系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变得日益焦灼。突出表现为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匮乏等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始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视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环保型生产模式将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理念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居民的生活之中。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的循环规律,在由人、自然、科学技术构成的系统里面,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及资源的承载能力,组织实施经济活动。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利用高新科技,缓解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系分析论文 第7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利用高新科技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理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俩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利用高新科技,缓解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通过增强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利用资源、能源,创造等量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3]。

2.2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

订货生产与成本控制分析论文 第8篇

一、散养肉羊生产成本分析

1、总生产成本分析

山西省的散养肉羊以农户家庭饲养为主,在2002~2007年期间,散养肉羊的养殖成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肉羊的生产成本是152.61元/头,2007年肉羊的生产成本增加到323.43元/头,平均成本每年增加22.39%。

2、生产成本结构分析

从散养肉羊的成本结构来看,用工费用占55%,直接生产费用占42%,间接生产费用占3%。在散养肉羊的生产成本中,用工费用占的比重比较大,基本上保持在31%~49%之间,就2002~2007年的具体情况看,2002年用工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为47.44%,2003年突降到了37.67%,2004年又增长到了48.5%,此后三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7年用工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降到了31_2%,为近年来最低水平。

从总体上看,仅次于用工费用的是饲料费(含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和饲料加工费),其比重在生产总成本中的比重位居第二,基本保持在20%~35%之间,在2002~2005年之间饲料费比较稳定,比重基本维持在20%左右,2006年其比重出现陡增,为25%,2007年占到了35%。

散养肉羊成本中比重排第三的项目是仔畜进价,它占到生产总成本的16%~30%,2002—2007年之间其比重成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16.67%,上升到2007年的30.07%。

除去用工费用、饲料费用和仔畜进价这三大费用以外,在饲养散养肉羊的费用中,还包括各项直接生产费用(含水费、燃料动力费、医疗防疫费、牲畜死亡损失费、技术服务费、工具材料费、维护修理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生产费用(含固定资产折旧费、管理费、财务费、销售费、其他间接费),但是其占生产总成本的比重仅为9.32%,虽然对成本构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

二、散养肉羊养殖收益分析

1、散养肉羊成本利润率分析

2002~2007年山西省内散养肉羊的成本收益率波动较大,2002~2004年间成本利润率呈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93.68%下降到2004年的67.49%:2005~2007年问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由2005年的85 23%陡降到2006年的50.13%,之后2007年又骤升为97.16%。近年来,随着养羊业由从以毛用为主转向肉毛兼用,再到目前以肉用为主,羊肉的价格也一路攀升。但是由于饲料的涨价以及高成本利润率引起的饲养量增加,期间尽管羊肉价格依然上涨,但是成本利润率还是有下降的情况,2006年更是暴跌到最低点。

但在不同的地区饲养肉羊的获利情况却不尽相同。例如在应县,2007年每饲养一头肉羊就可以获利469.73元,但是在河曲县每饲养一头肉羊只能获利246.7元,仅一头羊两者就相差223.03元。

2007年山西省散养肉羊净利润情况

单位:元/头

县区

净利润

左云县

315.02

应县469.73

五台县

262.16

繁峙县

277.75

河曲县

246.70

三、促进山西省肉羊养殖业发展的几条建议

1、提高养羊业良种化水平,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山西省羊的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繁殖率较高,适应性强,耐粗饲。绵羊主要有晋中绵羊、广灵大尾羊、陵川半细毛羊,山羊有洪洞奶山羊、灵丘大吉背山羊、阳城白山羊、黎城大青羊。除此之外,还从国外引进了以道赛特、萨福克、波尔山羊为主的肉羊品种,主要目的是要加快品种改良、提高养羊业的良种化水平。同时,在政策方面,可以争取对肉羊的良种实施补贴;在良种繁育方面,山西省应结合养羊业的实际情况,从省到市再到县分级建设种羊场,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良种繁育体系。

2、发展标准化小区养殖.扩大饲养规模

由于单个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差,饲料管理水平也跟不上,因此发展标准化的养殖小区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式。标准化的养殖小区可以增加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加大疫情防治的力度,也能够提高饲料的管理水平,实现经济的规模效应。而且通过建设标准化的养殖小区还可以充分带动周边的农户,向其推广先进的饲养模式和饲养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当地的饲养水平,扩大饲养的规模。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肉羊的品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

3、发挥地方品牌优势.实行产业化经营

随着近年来养羊业的发展,山西省涌现出来不少地方品牌,例如浑源县的“恒山”、偏关的“万家寨”、右玉的“玉羊”等品牌已通过农业部的绿色产品认证。岢岚的“芦峰”系列带皮羊肉是省内唯一保留出口的产品。此外岢岚县的“暖神”牌羊绒制品也都销往全国各地。但是这些品牌的知名度大多局限在本省,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不高,难以实现品牌的辐射效应。品牌是推动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的外源动力。山西省应围绕目前已经形成的地方品牌,给予大力支持,让其做大做强。针对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要加大扶持和保护的力度,同时还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行肉羊的产业化经营,实现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4、依托科研院所.提高地方品种的竞争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地域品种的独特性会为其带来垄断利润。山西省羊的品种极为丰富,其中有些品种具有独有的特性。例如浑源县开发的“黄芪羊”,就是利用当地产的黄芪喂养,肉质鲜美,风味独特,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加强对地方品种种质特性的研究,结合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进行重点定向培育,既可以突出地方特色,提高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又可以带动当地养羊产业的发展。

订货员岗位生产职责 第9篇

1、 负责接收、审核、确认、核定、平衡、安排并跟踪、反馈销售总部所有内销采购订

单的执行;

2、 打印、使用《订单可用量参考表》,并分析和存档、保存该表;

3、 联系、协调、处理、确定、追踪、反馈销售中心/配套部/客户、运输公司及仓库的收

发货相关事宜;

4、 联系、协调、控制、平衡、执行、分析、追踪、反馈紧缺规格发货情况;

5、 对销售中心/配套部/客户的产品需求和工厂库存以及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反馈,提出

产品生产调整建议;

6、 收集、反馈销售中心/配套部/客户对银川工厂的产品销售信息,统计、分析轮胎销售

发运状况,辨别发货趋势,提出轮胎储运建议;

7、 根据订单存量和货物(库存和生产)供给情况,合理安排订单审核,确认订单执行

和发货时间;

8、 根据汽运车辆和铁运车皮状况,联系运输公司确认装车量,合理配车并协调货物的

及时发运;

9、 负责装订、保管、查询所有采购订单;

10、 负责报送总部和工厂所需报表

11、 传播企业文化,贯彻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分析论文 第10篇

相反,按照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经济学的框架,金融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信用创造,被认为是金融发展的生产效率。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认为金融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内生的,金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市场中创造货币和信用(Davidson,;Lavoie,1984,;Palley,)。金融系统为满足公司的投资需求创造信用,将会把储蓄分配到公司和家庭之中。信用的有效发展提升了金融系统的产出效率,这种从投资到储蓄的信用创造过程与主流框架恰恰相反。

金融系统的两个核心功能可以加以区分:在主流框架下是配置效率,而在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框架下是产出效率。其实客观来分析两者,这两个框架并不矛盾,因为他们关注的是金融系统功能的不同角色:配置效率关注金融的质量(定性视角),而产出效率关注金融的数量(定量视角)。

一、配置效率:定性视角

从早期Schumpeter(1934)以及Gurley和Shaw(1955)的研究开始就主张发达的金融体系会推动经济增长更加迅速。基于索洛模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也认为推动金融系统发展与实际部门增长有两个基本渠道: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一般解释为索洛剩余)。资本积累的来源是调配和聚集储蓄。通过调配的方式,金融系统为企业提供资金并促成其运用新技术完成有效的投资项目,这将提高企业创新和更高经济产出的可能性。定性视角的研究表明,金融系统发展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由于市场不完善的存在(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降低了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系统必须发展新的金融技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水平。

很多学者从金融系统的制度视角开始他们的分析研究。Merton和Bodie(1995)指出金融系统的功能和服务比金融结构要更加稳定。到底在经济发展中金融系统所担任的是什么角色,从功能论的角度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理解。根据Levine(,),Merton(1992),以及Mert on和Bodie(1995,2005)的理论,金融系统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可以分成几个范畴,其中,资源配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功能。具体来看,Levine(1997)首次将基本功能和服务总结归类到四个范畴:聚集和调配储蓄,获取信息和配置资源,风险管理以及监管与公司治理。

1.聚集和调配储蓄。金融系统的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促进并提高家庭和企业拥有的储蓄量。Arestis和Demetriades(1993)指 出 ,根 据McKinnon(1973)和Shaw(1973)建立的金融抑制模型,储蓄被认为是非生产性资产和寻利存款的混合产物。这与索洛的增长理论中的总储蓄假设相反。索洛的理论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就是储蓄影响市场中可贷资金的供应,并且提高投资水平进而实现经济增长。

一般认为,一个完善的金融系统可以提高储蓄运用效率。在Levine(2005)看来,金融系统的存在提高了交易效率。储蓄者将自己的资金控制权借助金融系统移交到储蓄机构手中,这个过程减缓了摩擦,不仅在个体聚集储蓄的过程中减少了交易成本,而且降低了储蓄者与潜在储蓄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成本。通过储蓄的调配,个体的金融资源融入到了群体投资当中,为自筹资金项目提供了充足的外部金融资源,直接推动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储蓄的调配是通过借助金融工具来进行的,例如,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或者金融市场(如保险市场)。随着这些金融工具的介入,风险的分散和流动性的提升得以实现。储蓄的聚集也会影响公司的成长规模和速度,因为通过在项目中引进多种多样的投资者,可以抑制生产过程中经济效率的下滑(Acemoglu和Zilibotti,1997;Sirri和Tufano,1995)。

金融资源的聚集式增加,以及流动性约束的克服和潜在的科技创新,使得资金充足的金融系统,既影响了经济规模,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增长(Bagehot,1873/1962;McKinnon,1973;Shaw,1973)。

2.信息获取及资源分配。Merton和Bodie(1995)把决策过程中生成有用的信息视为金融体系的潜在功能,这可以帮助人们在投资前判定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的成本及市场状况。对个体投资者而言:如果资金短缺和无法有效获取、处理和生成有用的信息,将影响投资决策的行为。在没有金融中介存在的情况下,个体投资者必须为获取投资项目信息而付出成本。这一情况表明,当金融体系存在时,个体投资者为省去获取信息的成本,而刺激了金融中介的产生(Diamond,1984)。从熊彼特开始,一些经济学家陆续提出,金融体系能够通过收集、处理和生成信息的方式,刺激技术革新,从而最终影响经济增长(Acemoglu,Aghion和Zilibotti,2006;Black原burn和Hung,;Galetovic,1996;King和Levine,1993b;Morales,)。

3.风险管理。金融系统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通过交换和集中资源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Levine(2005)曾指出,为了避免信息风险和交易风险,新兴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常常需要借助于风险多样化和集中化的工具。

此时需要考虑两种相互区别的风险类型:流动性风险和投资失败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反映了将资产转变为交易媒介的不确定性。在金融体系中,有多种多样的金融工具可以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例如债券、股权和活期存款。而这些交易过程往往遵循着这样两个假设:一是,投资者通常不愿意放弃对其储蓄的长期控制权;二是,高收益的项目通常与长期资本流动和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Diamond和Dybvig(1983)还提出了两个补充假设:第一,个体投资者很难判断其他个体是否受到冲击;第二,受到冲击的个体更愿意在项目获得收益之前收回本金。在这些前提之下,假设没有相应的保障制度,那么就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形成,从而减少摩擦与交易成本。此外,金融中介机构,特别是银行,可以向个体投资者提供保障流动性的存款手段,从而实现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均衡。

另外,还存在投资失败的风险和缺乏多样化的风险。基于高风险高收益和投资者通常为风险偏好者的逻辑,Gur原ley和Shaw(1955)认为,通过引入投资组合,金融体系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收益项目。投资组合理论认为,通过多样化投资组合,可以使得创新项目(通常为高风险项目)的投资实现高收益。如此一来,经济增长不仅可以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而且还能依靠技术的不断创新来实现(Acemoglu和Ziliboti,1997;King和Levine,1993b)。

4.监管和公司治理。Coase(1937)认为,公司治理是指当个体投资者通过金融市场实现项目投融资时,股权所有者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而对公司管理层施加影响的组织安排。根据Stiglitz和Weiss(1981)的说法,如果没有公司治理,那么金融市场则无法收集到关于借款方的足够信息,这会导致逆向选择,并且限制储蓄和资本的流动性效率。而监管机制可以让公司的盈利和效率得到更好的保障。

Diamond(1984)认为,在恰当的金融安排下,金融中介不仅能够减少监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搭便车问题。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与股权所有者的监管是等效的。公司股票的价格也可以成为评价公司资产和管理层绩效的一个工具(Dia原mond和Verrecchia,1982),这样会使公司治理更加有效。

McKinnons(1973)和Shaws(1973)关于金融抑制的论文中指出了在发展中国家更加自由的金融体系对长期经济发展的支持性作用,有关金融和发展的主流理论主要强调了在提高分配金融资源效率时市场原则的重要性,在这些市场原则背后的基本假设是市场摩擦的客观存在,即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因此他们认为,一个由市场主导的自由的金融发展体系是提升金融功能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综上,根据Levine(2005)的观点,金融体系的几个基本功能可以被归类为一个总的主要的功能,即配置效率(Levine,1997,2005;Merton,1992;Merton和Bodie,1995,2005)。换言之,金融体系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将储蓄和投资进行匹配。

二、生产效率:定量的视角

主流的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体系可以减少市场摩擦(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从而给各部门带来真正的发展。通过政策制定和拓展金融功能,一个更加成熟和广阔的金融体系可以高效地减少市场摩擦,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与主流观点不同的是,后凯恩斯学派,例如Davidson(2002)认为上述分析忽略了金融系统的许多其他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信贷的功能以及基础货币创造的功能,而这正是信贷的供给被看做是内生要素的原因(Palley,2002)。

将货币视为内生性的观点可以追溯到熊彼特和凯恩斯。熊彼特最先指出货币创造是银行的职责之一,通过发放信贷,银行可以帮助那些高效率的企业使用新的要素组合,即新的技术。凯恩斯在分析产生货币需求的原因之一即融资动机时,特别强调了货币在金融体系中起到的作用。

而后凯恩斯学派将货币的内生性拓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分析框架之中,这通常被称为内生金融,并被看做是后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核心观点(Palley,1996,2002;Banchs,2006)。Lavoie(2006)指出,内生金融基于以下两个假设:一是现实中总是会存在不满意的顾客,这就意味着信贷配置可能会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二是金融中介总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意味着在储蓄投资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投资会带来储蓄。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商业周期中的原始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投资的意愿。

Davidson(2002)将信贷供给的内生性理解为收入导致融资的过程。他假设公司有着获益的动机:通过增加借款来控制流动资金贷款,从而来应对不断增加的产出带来的更高的成本。假设现有的金融体系总是可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前提下,金融市场会积极回应企业的贷款需求,随之而来的信贷扩张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内生的过程。在短期内,信贷供给的内生性扩张会带来实际收入和价格的增长,一直持续到当市场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均衡产出时,这一轮信贷扩张才会停止。相反,如果企业预期信贷需求会下降,这个过程就会向反方向运行,所以信贷供给就会内生性的减少,使得负债得到偿还。

Nell(1992)指出,可以通过刺激信贷进而刺激有效总需求的水平推动经济的增长。Palley(1994)的信贷驱动模型也表达了类似的方法:通过扩张经济体中的信贷总量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上述信贷创造作用的核心就是增加经济体中的金融资源总量。

而主流经济学理论框架中金融体系的作用是减少由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摩擦,从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换言之,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储蓄的发生是由于各个部门的个体做出了储蓄的决策;而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观点的内生金融理论则认为,储蓄的产生是由于投资创造了收入(Dullien,)。投资是通过企业家的意愿被创造的,并且得到了银行信贷的帮助。在这个框架下,分析的对象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交互关系,并非金融系统本身。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金融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创造市场中的货币和信贷,而不是为了克服市场的摩擦。

与实际相结合,运用这个定量的观点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既没有主流视角下高效的自由金融体系,也没有在经济起飞之前出现储蓄率的增长或者是国际资本的流入,却依然表现出了强劲的经济增长(Dullien,2009)。从生产效率的角度分析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发现金融发展的关键作用正是从虚无中创造信贷(Herr,)。当然如果把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能够快速经济增长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完全是信贷创造的结果的话,肯定不具有说服力,因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是建立在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基础之上,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为目的的,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与他们完全不一样,再加上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法律与文化制度,因此使用简单的抽象的一般性的经济原则来分析和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自然不会有准确的解释力。

由Minsky早先提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在很大程度上也被主流经济学理论所忽视。虽然Minsky的假说主要关注的是短期不稳定性(Palley,),而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的内生金融理论则聚焦的是经济的长期发展,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金融是货币信贷和生产性投资之间的一个动态结合。而这一点同样被主流学派所忽视。将金融发展看作是配置效率的观点更多关注的是金融体系本身的发展,即各项金融功能的实现,而不是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在主流学派看来金融发展是静态的、孤立的,而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认为金融和金融过程是动态的、交互的。

三、比较分析

1.两个分析框架的区别。为了便于讨论两个分析框架之间的区别,或者说是比较金融体系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功能,有必要对投资资金的来源进行回顾。主流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假设在任何投资活动发生之前,经济体中已经存在着融资资源,金融体系扮演了中介的角色,通过中介能实现这些资源与企业投资活动之间的相互转换。Palley(1994)认为,这个前提条件意味着储蓄资金被转换为可投资的贷款资金,即使出现了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市场摩擦,金融机制也依然会保持不变。Arrow(1964)和Debreu(1959)则持有不同观点,认为完全市场和充分信息的存在意味着不需要金融机制来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且货币被看做是外生的,因为货币供给是可以被中央银行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进行调节的。Hahn(1981)也认为在这些模型中并不需要考虑货币。基于金融资源是由外生性禀赋所决定的,并且货币供给也是外生性的,金融体系的作用仅仅是帮助减少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不是创造更多的资源。

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分析框架强调了信贷供给的内生性。由于货币乘数的存在,金融机制可以为了满足公司的投资需求而凭空创造出信贷。在这个框架下,经济发展可以通过信贷扩张,进而是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而实现。至于金融机制如何创造足够的信贷来满足企业的需求并且刺激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则是体现了生产效率的功能。基于上述两种框架逻辑的动态商业周期。如前文所述,主流学派关注的是资金的质量,而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则关注信贷的`数量。

2.两个分析框架的联系。分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这两者的内涵是不同的,因此应将两者看作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由此对金融体系发展的探讨也可以被看做是对储蓄投资关系的分析。上述两种效率的区别在于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究竟是储蓄导致投资,还是投资带来储蓄?可以通过对金融发展对储蓄、投资及其因果关系的影响的分析,探究金融和经济发展背后蕴含的机制,进而研究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Lo,Li和Jiang(2011)认为上述的两种理论模型代表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并且它们各自的发展路线是聚焦在金融中介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一方面,主流的金融发展观点认为,在任一时期内,金融机制可以在给定的资源约束下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理论则强调了主要表现为发放信贷带来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机制对生产率的提高作用。在主流经济学理论标准下的无效金融系统有可能是在其他理论视角下的有效金融系统。Yang(2006)和Lo et al.(2011)认为想要理解为什么一个无效金融体系可以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例如中国)的关键在于两种效率之间潜在的权衡关系。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国金融机制带来的高生产效率的效益大于其配置低效率引发的成本。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金融系统的两个核心功能是有一定的区别,但客观来讲,这两个框架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他们关注的是金融系统功能的不同角色而已。

四、结论

主流理论标准下的金融体系发挥作用的过程是在事前努力促进储蓄,选择最有效的投资项目;事中努力实施监督,处理信息与风险;事后努力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方式,决定金融体系作用发挥程度的因素是前期储蓄量的大小,最终作用的结果仅仅是减少资源空置,提高利用效率,金融系统对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受约束的。而在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的视角下,金融体系发挥作用的过程是在事前创造需求,努力满足需求,事后进行储蓄。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取决于满足了多少需求,最终作用的结果是创造出了新的资源,为经济增长带来了实质性的提高。

订货生产与成本控制分析论文

订货生产与成本控制分析论文(精选10篇)订货生产与成本控制分析论文 第1篇JIT是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完美追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应与价值链分析...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