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药趣谈范文
动物药趣谈范文(精选2篇)
动物药趣谈 第1篇
1善于生用药物
张锡纯对药物喜生用, 不主张加以炮制, 对生用之理阐释甚详, 而且常佐以医案以证之。在动物类药中, 提出鸡内金与水蛭须生用。
考历代主要本草学著作均认为鸡内金当烧存性、焙用或炒制, 未见明确提出生用者。如《本草纲目》认为内金烧存性可治疗遗尿、小便不利、反胃吐食、乳蛾喉闭、口疮等, 焙之则可以治疗噤口痢疾。《药性切用》则认为炒内金具有攻腹胀、消坚积的效果。张锡纯则明确提出“鸡内金必须生用, 方有效验, 若炒熟用之则无效矣”。其解释为“因其含有稀盐酸, 是以善于化物, 炒之, 则其稀盐酸即飞去, 所以无效。”在治阴虚劳热方之资生汤中, 用生鸡内金二钱, 捣碎, 取其化有形之积, 健补脾胃之功;在治阳虚方之敦复汤亦用生鸡内金钱半, 捣细, 认为“其健运脾胃之力, 既能流通补药之滞, 其收涩膀胱之力, 又能逗留热药之性也”。而在治癃闭方治鸡胵汤、鸡胵茅根汤中均用生鸡内金, 取其善化有形之积的功效。现代研究认为鸡内金对于小肠推进率的影响以生品最高, 各种炮制品都能不同程度地减少小肠推进率[1], 也从实验角度对张锡纯生用鸡内金的认识提供了佐证。
对于水蛭的用法, 张锡纯明确提出“最宜生用, 甚忌火炙”, 认为“近世方书, 多谓水蛭必须炙透方可用, 不然则在人腹中, 能生殖若干水蛭害人, 诚属无稽之谈”。并举例证明其功效, “曾治一妇人, 经血调和, 竟不产育。细询之, 少腹有癥瘕一块。遂单用水蛭一两, 香油炙透, 为末。每服五分, 日两次, 服完无效。后改用生者, 如前服法。一两犹未服完, 癥瘕尽消, 逾年即生男矣”。阐述提倡生用的原因, “此物生于水中, 而色黑味咸气腐, 原得水之精气而生。炙之, 则伤水之精气, 故用之无效。”吕文海等[2]研究证实水蛭生用在活血化瘀等药效方面确实优于传统烫制品。这一研究成果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对张锡纯的认识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其研究认为水蛭丝入药, 既有利于其药物成分的煎出, 又有利于祛除水蛭体内人为掺入的杂质, 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药典》) 规定的切段入药。生水蛭经超微粉碎, 90%的粒度为普通散的1/4, 50%的粒度为普通散的1/15, 且颜色变浅, 腥味降低, 质地细腻, 利于吞服。1/2煎剂剂量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优于水蛭丝煎剂, 肯定更优于《药典》2000年版规定的水蛭段煎剂, 证明多数临床经验认为水蛭服散效优是正确的, 利用超微技术将更有利于水蛭药效的发挥[2]。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所在方剂中亦有用其他动物类药, 如滋膵饮中用生猪胰子、宁嗽定喘饮中用生鸡子黄。其他如蝎子、蜈蚣、穿山甲等, 亦多生用, 以取其奏效迅捷。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张锡纯所解药物中, 动物类药大多生用, 而血余与指甲则明确提出血余炮为炭, 指甲剪碎炮焦用之。
2善于用单味药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的张锡纯所制之方, 具有药味少而精, 药量重而纯, 针对性强, 疗效确切等特点。在张锡纯丰富的临证经验中, 不乏于危急之中辨证使用单味常见之动物药, 而收妙手回春之效的记载。如张锡纯曾经 “治妇女月闭癥瘕之证, 其脉不虚弱者, 恒但用水蛭轧细, 开水送服一钱, 日两次。虽数年瘀血坚结, 一月可以尽消。”
在蝎子解中, 虽然阐述蝎子为蜈蚣之伍药, 但在其验案中亦不乏单用蝎子取效者。“邻庄张马村一壮年, 中风半身麻木, 无论服何药发汗, 其半身分毫无汗。后得一方, 用药房中蝎子二两, 盐炒轧细, 调红糖水顿服之, 其半身即出汗, 麻木遂愈。”
其他如“蝉蜕解”中论述蝉蜕“若为末单服, 又善治疮中生蛆, 连服数次其蛆自化。”而羚羊角“所最异者性善退热却不甚凉, 虽过用之不致令人寒胃作泄泻, 与他凉药不同。此乃具有特殊之良能, 非可以寻常药饵之凉热相权衡也。或单用之, 或杂他药中, 均有显效。”
3善于药物配伍
动物类中药, 性善攻窜, 且张锡纯多倡生用, 在其治疗经验中亦不乏使用单味药而取得捷效的验案。但为避免药力太过,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所列方剂中, 动物类药亦多与他药配伍使用。立意新奇, 见解独到, 为历代医家所未发。
如鸡内金与山药配伍, 在其资生通脉汤证中, 若病者服之见愈而月信不见者, “可用生怀山药四两, 煮浓汁, 送服鸡内金细末三钱……久之月信必至, 盖鸡内金生用, 为通月信最要之药, 而多用又恐稍损气分, 故又多用山药至四两, 以倍气分也”。
另有鸡内金与白术配伍, 取鸡内金可以运化药力, 流通补药之滞, 因为白术为健补脾胃之主药, 然土性壅滞, 故白术多服久服, 亦有壅滞之弊, 有鸡内金之善消瘀积者以佐之, 则补益与宣通并用。在治疗虚劳诸证的方剂中多见这种配伍方法, 如资生汤、资生通脉汤等。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药解中, 张锡纯指出蝎子“善入肝经, 搜风发汗, 治痉痫抽掣, 中风口眼歪斜, 或周身麻痹, 其性虽毒, 转善解毒, 消除一切疮疡, 为蜈蚣之伍药, 其力相得益彰也。”其方剂定风丹、逐风汤中均为蜈蚣与蝎子配伍。
由此可见张锡纯对药性有深刻的了解, 故常于临证之际能够灵活配伍, 而收奇功。
4善用人身余物
张锡纯除了深识多种植物、矿物、动物的药性外, 对人体自身亦有深刻的认识, 故于临证之际常取人身之余物用于治疗药物而获桴鼓之效。其曾用山药调血余炭作粥只旬日便治愈一他医认为不治的大便下血之人。他认为“人之发原人心血所生, 服之能自还原化, 有以人补人之妙, 则血可不虚” , “且煅之为炭, 而又有止血之力也”同时还指出血余具有“化瘀之力”由是观之, 血余虽为人身之寻常之物, 但具有补血、止血、化瘀的功效, 诚为治血症之不可多得之妙品。张锡纯还认为血余可作药引与烧裩散并用治疗小便不利之症, 因其“又善利小便, 更可引阴中所受之邪自小便出也”。
人之指甲亦为寻常之物, 笔者常定期去之, 而张锡纯认为指甲味微咸, 具有开破之性, 疮疡将破未破者, 敷之可速破。内服能催生下胎衣, 鼻嗅之能止衄血, 点眼上能消目翳。故张锡纯用其与他药配伍组成磨翳散用于治疗多种目疾。且言“屡次奏效”。
除了将血余和指甲单独用在相应方药中, 张锡纯亦常将两者合并使用。如在秘传治女子干病方中, 即将两者合并用之来治疗女子因瘀而不月者, 并称“过数次皆验”, “以治经水一次未来者尤效”。
5服用方法灵活
张锡纯不仅在临证之际能够灵活配伍药物, 在服用方法上, 亦视具体情况而灵活变通。如其所举其友人治一小儿疳积病例, 所用生鸡内金细末三两, 白面半斤, 白砂糖不拘多少, 和作极薄小饼, 烙至焦熟, 俾作点心服之, 相当于现代的食疗法。其他用药方法如蝉蜕泡水代茶饮等, 方式灵活多变, 以方便患者服用, 取得预期疗效为主。
6小结
综上所述, 张锡纯之所以能将诸药运用的淋漓尽致, 挥洒自如, 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其对每种药物的药性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而对于这种认识是张锡纯通过亲身尝试所得, 如对于水蛭、虻虫, 皆为破瘀血之品。“然愚尝单用以实验之, 虻虫无效, 而水蛭有效。”另外张锡纯在用药之时, 主要以《神农本草经》为本, 但在应用过程中常灵活变通, 遵经而不泥经, 值得后来者效法。
摘要: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论方剂中, 动物类药应用广泛。在动物类药运用方面, 张锡纯善于生用药物, 提出鸡内金与水蛭须生用;善于用单味药, 如单用水蛭治妇女月闭癥瘕之证、单用蝎子发汗治中风、单用蝉蜕治疮中生蛆等;善于药物配伍, 立意新奇, 见解独到;善用人身余物, 如血余及指甲, 不仅单独应用于相应方药中, 还常合并使用;服用方法灵活, 常视具体情况而灵活变通, 诸如药物和面烙极薄小饼作点心服, 单味药物泡水代茶饮等。从以上几个方面, 可以窥其用药特点之一斑。
关键词:张锡纯,动物药,应用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卫先, 李飞燕, 李达.鸡内金不同炮制方法水提液对小鼠胃肠运动比较的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 2008, 24 (2) :100-101.
巧用工具的动物——动物趣谈(三) 第2篇
与人类从最早制造、使用原始工具并逐步向高、精、尖发展的路子不同,科学家们对动物界使用工具的情况进行了仔细研究,并系统地将其分为了三大类:
与生俱来的——家什
一些动物经漫长的演进,生来就拥有某种特殊的器官,因此在生存方面颇具优势:
(图1)
(图2)
(2)图组:(2-1)澳大利亚热带地区的足丝蚁用丝在石头底下建家,这个家掩映在苔藓和垃圾之间,极为隐蔽,甚为安全。(2-2)足丝蚁用来建家的工具也是与生俱来的,就是它的前足。它的前足有一个能够分泌出丝的腺体,分泌出的丝再通过肢体上的小绒毛被梳理成形,成为“建材”。这位“泥瓦匠”和它的“泥铲”在澳大利亚的雨林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图3)
(3)图组:(3-1)石蛾的幼虫与蜻蜓、蚊子的一样生活在水中,但石蛾通常习惯把卵产在流动的溪水中。因为这些小家伙出世后,天生就具有用自己的丝,织就一张网的本事。
(3-2)这张网被固定在一些水生植物的茎叶上,网口冲着溪流,缓缓流淌的溪水会不断将微生物送进这个陷阱里。吃得饱饱的、获得了充足营养的幼虫不久就可以登陆蜕变,继而便花前月下舞翩跹了。自然“兵工厂”里的产品真是千奇百怪,丝,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图4)
(4)图组:(4-1)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深处的拳击蟹,看上去就像一辆行路不稳却气势汹汹的战车。它们的个头不大,但脾气火爆,仗着自己“从娘胎里带来的”完美武器——一对儿“七枝八杈的重拳”,到处耀武扬威。(4-2)看到谁不顺眼,尽管对方个头比自己大得多,一言不合就要拳脚上见高下。结果呢?只要你选对了武器,身材是否高大其实无关紧要
……
依样画葫芦的——传承
一些动物本不具有利用身外工具的能力,但是,一次偶然巧合或一个“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全新发现使它们得到了启发。于是,利用独立于自体的外部工具便成了这些动物谋生的一大法宝,并形成刻骨铭心的记忆。久而久之,在它们的后代身上便体现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图5):
(5)大多数海洋动物对有毒的海葵都尽可能避而远之,而小丑鱼则不然,因为祖祖辈辈与海葵的亲密接触使得它们对海葵的毒液天生具有免疫力。于是,小丑鱼将有毒的海葵作为庇护所,以躲避天敌的捕杀。当然,它们在索取的同时也在给予回报,海葵得到了肥料——小丑鱼的粪便。长期的磨合使两者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图6)
(6)屠夫鸟,学称红背伯劳,以啮齿类动物和昆虫为食。繁殖期中,纵“天有不测风云”也要满足那些嗷嗷待哺的黄口孺子,成鸟会将捕到的大量猎物不管死活统统钉在荆棘上或者带刺的铁丝上。一是备荒,二是尖刺可以帮助它们把猎物撕成小片。尖刺和树桩帮了屠夫鸟的大忙,但它们是否属于真正的工具呢?
(图7)
(7)图组:(7-1)白兀鹫每年都要去非洲过冬,在那里,它最爱吃的就是驼鸟蛋。由于蛋壳太硬啄不破,于是它开始借助工具——石头。衔起石头对准鸵鸟蛋砸下去,石头有时能一下砸破鸟蛋,有时没砸准,那就再来一次,最终美味得尝。对于白兀鹫而言,丢石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也是长期演化的结果;(7-2)夏天,白兀鹫会回到法国去生儿育女。那里没有鸵鸟蛋,只能退而求其次吃鸡蛋了。但鸡蛋也有鸡蛋的好处,白兀鹫清楚地知道它可以免去大费周折——“‘嘴’到拿来”
(图8)
(8)图组:(8-1)美国佛蒙特州森林中的盘腹蚁堪称就地取材利用工具的高手,虽然这些小家伙连大脑都还没发育完全,只有一些脑腺。与大多数种类的蚂蚁只会简单地分解,然后排成长队将食物一块块地拖回洞中不同,面对可口的尸体,盘腹蚁会把植物碎片或者小泥团当作“海绵”,用以吸收尸体中的汁液,而它们可以先躲起来以避免掠食者或其它好战蚁群的袭击。(8-2)直到这些“海绵”吸饱了之后,它们才会出来不慌不忙地把食物搬回家。这种办法不仅为整个蚁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还确保了自身的安全。它至少证明了一点:昆虫世界里的有效工具,比人类的还要早几千万年。它们基因里所携带的各种信息都是长期积累而来的
(图9)
(9)图组:和群居的黄蜂不同,即将作妈妈的孤栖黄蜂更有自己的绝活:(9-1)先挖一个几厘米深的洞,然后把它隐蔽好,因为同类中想不劳而获的“大有‘蜂’在”。(9-2)然后去抓一只毛毛虫,作为尚未出生的后代的食物。接下来是先把毛毛虫放入洞中然后产卵,这一过程千万要小心,要是让那些成群结队的蚂蚁看见,它们会一拥而上,结果肯定是被碎尸万段、死无葬身之处。(9-3)一切都完成后,黄蜂开始寻找工具:刨花、沙砾等等,将洞口精心伪装一番,好让任何过路的动物都注意不到洞穴的存在。新的生命就在这座“坟墓”里开始酝酿而生。可见,即使是令人胆寒的孤栖黄蜂也必须发挥自己先天的独创性来保护自己和后代
……
“拿来主义”的——活学活用
有少数智商较高的动物,与生俱来懂得开动脑筋自己制造工具,可谓得到了上苍的特别眷顾:
(图10)
(10)生活在非洲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十分关注自己生活环境的舒适度,每天早晨总是在仔细地整理“床铺”。它们对树枝的选择十分挑剔——树枝必须弹性适中,不会突然弹起,以免打扰了它们的清梦。由于居住在冠顶层,它们大可不必担心陆地上的夜行掠食者,因此每晚都睡得很香甜。其实不仅仅是黑猩猩,灵长类动物都长有能够牢牢地抓住物体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拇指,它们似乎是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其实很大因素可能是始于它们搭建巢穴的行为
(图11)
(11)图组:生活在刚果的倭黑猩猩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频率最高的动物,根据已知的记录,它们的各种工具有多达19种用途。树枝可以成为它们手臂的延伸,极大地丰富了它们的饮食,使之尝到了许多难得的美味。(11-1)用小树枝来“钓”蚂蚁,(11-2)美味得尝又不会被蚂蚁咬到手,当然树枝要经过加工,剥去皮使之又光又细,这样蚂蚁才好顺杆爬;(11-3)、(11-4)另一种生活在西非丛林里的黑猩猩却掌握了用石头熟练敲开外壳坚硬但富含维生素的美味——猴面包树果实的技巧。两块石头,一块作砧、一块当锤,两块都很重要,缺一不可。这种工作难度很大,因为它们除了要同时使用两块石头外,还得设法对准坚果。当然这不是谁都能够作得到的,要看智力水平,也要靠熟能生巧。虽然身怀绝技的长辈会毫无保留地传帮带,但从小开始学的“孩子们”要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视天赋也将是3年、4年、5年、6年乃至7年之后的事情了
(图12)
动物药趣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