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大学毕业生的寄语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对大学毕业生的寄语(精选8篇)

对大学毕业生的寄语 第1篇

我曾经也在求职场上摸爬滚打,几多辛酸,几多喜悦,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其间的滋味。现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觉得我有责任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说几句。

不要好高骛远

大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生活成长的经历各异,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甚至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这种情况下,一味地赶时髦随大流,肯定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设计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有的同学勤奋踏实,诚实敬业,适合于做产品开发工作;有的同学外交能力强,善于沟通,应聘销售工作也许是理想的选择;有的同学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做事,自然很有前途。很快就要步入社会了,大学生们既要有凌云之志,又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一味地好高骛远,只能处处碰壁。

不要盲目考研

盲目报考研究生,并不一定利于自己的发展。首先得算算成本账,研究生三年下来,不仅要花费一大笔资金,关键是要花费三年宝贵的青春。如果是在名牌大学读研究生,也许还能学到些东西,至少也能镀镀金。在一般的大学读研究生,似乎增强不了多少竞争力。而在社会上工作三年的资本,有时并不比刚毕业的研究生差。有了工作经验,也有了一定的资金,你可以朝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现在研究生也越来越多,找不到高薪好像对不住三年寒窗,而事实上,国内的高薪岗位并不像国外那么多,绝大部分硕士博士还是供职于高等院校。因此,对于年龄偏大的或者家庭条件困难的大学毕业生,考研并不是上策。

增强心理承受力

这个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管你是不是大学生,如果你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你就会被社会淘汰。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看待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要培养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总是以为自己是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就一定比别人强,就一定比别人过得好,你有学历有文凭,社会自然会给你机会,但是能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获得回报,还要看个人能力。

现在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正好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正在朝着一个公平公正、自由平等的方向发展。大学扩招使高等教育成为一种大众化教育,给予了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学生再也不是社会的特权阶层。中国这么大,只要不懈地努力,你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对大学毕业生的寄语 第2篇

当我们第一次走出家门,踏上了一片新的土地,看着新的天空下飘着朵朵白云,朵朵白云下面是连绵起伏的万里青山。我们离开家乡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求学,当我们用激情拥抱这些新鲜的事物时,其实,我们人生的有一次征程也有了新的起点。是的,大学不是我们的激情和梦想结束的地方,而是我们全新的生命又将一十足的动力扬帆起航的地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去拥抱大山

下雨了,您是不是还是只顾匆匆的赶路,而不舍得抽出一秒的时间去回眸,去看你身后的大山是不是就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山水画。

山上有青树有绿水,有小桥流水人家,也有潭水深千尺。当我们用自己的新和山水拥抱时,你会知道泰山的灵秀是何其的微妙,你会明白古人为何是那么那么的喜欢纵情山水,独享天伦之乐,又是那么那么的喜欢用是个书画来表达自己对大山的喜爱。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的探讨 第3篇

所谓心理预期实质就是对前途的期望问题。调查显示, 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利于择业、就业的心理预期, 如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或是消极、矛盾、焦虑、自卑、依赖等不良心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与社会, 就会错失择业良机, 影响顺利就业。因此, 正确的自我评价无疑应该是大学生择业观的前提和基本内容。在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 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之际, 能否把自我的位置摆正, 顺应形势, 在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 取决于大学毕业生能否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为此, 应该指导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要充分、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 既不要盲目乐观、期望太高, 也不要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既要关注工资待遇等物质利益, 又要考虑自身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只有做到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在分析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和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认清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未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展望, 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及时有效地调适就业心理, 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一全面开展就业指导, 加速就业观的转变

在高校, 对于就业与择业的教育不仅仅是对面临就业的毕业生要开展的工作, 而应该是在学生整个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全面、有计划、系统开展的一项教育工作, 即开展系统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前对于就业指导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指导大学生将“精英化就业观”及时转变为“大众化就业观”。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 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 大学毕业生就业已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时代。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 同时必然要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从事比较基础的工作。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因此, 大学毕业生必须首先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调整就业预期值。自觉主动地听取就业指导专家的分析与建议, 是大学生理性利用信息资源选择最佳职业的有效途径, 这远远要比单凭自己的经验或吸取别人零散的经验要科学与经济。大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时间问题。大学生接受就业指导越早, 准备得越充分, 就越有成功择业的希望。2.信息问题。学生要全方位了解以下信息内容:自主择业的社会知识背景, 国家、省、市就业政策的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程序, 用人单位的状况及用人标准, 求职技巧与求职心理的最优化等。

二正确分析就业形势, 适应就业大市场的需求

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有直接的关系。同样,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表明供给过多而造成了人才过剩, 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导致的现象。从当前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学生的就业期望依旧是留恋公职、干部身份, 局限在沿海地区、大企业、大城市、国家机关、合资企业范围内, 使大学毕业生集中在大城市, 人才“扎堆”。而由于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人员, 传统的就业领域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降低, 社会方方面面的改革促使各行各业追求生产效率, 单位不再无目的地使用多余人员, 这些领域整体需求不旺, 必然出现就业紧张。因此, 一方面表现出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单位多年没有招入的大学毕业生。这种观念如不及时调整, 将会出现社会人才供需的严重错位, 使本来就已很紧张的就业渠道变得越来越窄。可见, 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就业的岗位, 而是他们愿不愿意到小城市、愿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的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及时转变观念, 合理调整就业预期, 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 大学毕业生要冷静面对就业现实, 及时转变观念, 切合实际定位, 使自己能够顺利就业。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应首先解决生存问题, 然后再解决发展问题。所以, 大学毕业生应根据市场变化, 正确分析就业形势, 调整就业预期, 适应就业大市场的需求。

三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 增强就业竞争的主动性

以往的应试教育中不但忽视对社会能力的培养, 而且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换句话说, 只重视智商培养, 忽视对情商的正确引导。坚强、自信、自尊、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情商内容, 是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应有的素质。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是一个动态市场, 毕业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情商, 不断调适自己, 适应这个市场的变化, 舍弃焦虑不安、自卑或孤傲等消极因素, 从实际出发, 沉着冷静, 敢于竞争, 以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 而达到顺利实现择业的目标。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里,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前景, 大学毕业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要避免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 也要克服急躁、焦虑、自卑、依赖等不良心理, 正确对待自己与社会, 能正视现实, 敢于竞争, 不怕挫折, 客观地认识自我, 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 确定自己的优势, 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十分关键。还要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客观地讲, 目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有时候能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毕业生本人各方面的素质, 而在于是否有关系、有门路。有的毕业生看到平时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能够靠父母的关系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 既羡慕又忿忿不平, 无可奈何。遇到这种情况, 首先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或公正是不存在的;其次, 由于目前就业形势困难, 就业信息渠道不够顺畅,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动员和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为自己求职择业提供帮助, 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这种情况会在客观上使出身于社会资源不丰富、不强势的家庭的学生处于社会竞争的劣势地位。相信随着社会人事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这些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将成为过去, 大学毕业生不要过分强调第一次择业, 要相信人才的合理流动会促使自己得到发展和进步。树立相信市场、依靠市场的观念, 即使在参加工作以后也可以时时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 找好时机重新选择职业。在校期间, 应在心目中早日确立自己的就业方向,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锻炼实际能力;自觉培养自己诚实正直的品质、团队合作精神、服务意识以及适应新事物和接受挑战的能力;为获得理想职业而做好各项准备, 增强就业的主动性。

四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毕业生就业时只要有单位接收, 就应该先就业, 首先融入社会, 脚踏实地锻炼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 如果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 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有了工作经历, 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当时机和条件成熟时完全可以大显身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知识、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 在就业机会不断增长的同时, 失业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由于职业和岗位变动频繁, 多数毕业生将不会“从一而终”, 就业、择业、创业、发展会伴随一生。因此, 要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 可以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更新的要求。

五毕业生要树立到基层单位、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观念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国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 推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举措。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必然需要大批人才作为支撑, 这就为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重要机遇。结合目前的就业形势, 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农村, 到中小企业就业, 应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根本措施。基层地区和中小企业急需补充人才, 是年轻大学生经受锻炼、快速成长的重要天地。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投身基层、在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优秀典型。实践证明, 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大有作为。

六毕业生要树立勇于创业不断创新的观念

目前, 毕业生越来越多,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 不仅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以知识回报社会, 更是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 增加锻炼的机会, 通过创业可以培养创新思维, 弘扬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 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是衡量未来人才的重要标准, 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素质。广大毕业生面对知识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挑战, 不仅要丰富知识, 培养能力, 更要注重对自己创新思维的培养, 勇于向传统挑战, 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春兰.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障碍及应对措施[J].职业与健康, 2007 (6) .

[2]王丽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与相应对策[J].中国建设教育, 2008 (8) .

[3]张翠萍.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及调适[J].法制与社会, 2007 (6) .

对大学毕业生的寄语 第4篇

[关键词]自我构念;大学毕业生就业;独立型自我;互依型自我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3.018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历来备受学生本人及其家庭乃至企业、政府的高度关注,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一直未曾停止过[1-2]。从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来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分别着眼于外因和内因两个层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外因层面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和系统,如教育结构、教育制度、经济环境、就业政策等[3-4]。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内因层面的研究,从国内相关文献来看,绝大多数是从人力资本要素如生理特质、专业能力、社会兼职、在校管理经验、学习成绩等角度进行分析[5-6],而对能够全面反映和表征行为主体之文化与心理特征因素——自我构念——对就业影响的研究则非常欠缺,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表明相关研究成果几近空白。研究表明,行为主体在自我构念上的不同,会影响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能够决定个体的行为,进而导致不同的结果[7-8]。自我构念理论自1990年代开始获得重大突破,并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大学毕业生就业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验证和应用。在我国目前社会文化、家庭结构、经济环境、教育模式和就业形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从自我构念角度深入挖掘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既有利于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又有利于行为主体从自我构念角度纠正在就业方面存在的偏差,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更趋理性。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模型

自我构念最初是由心理学家Markus和Kitayama于1991年提出,指的是基于个体文化差异背景下如何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一种关于自我的认知方式[9]。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自我、他人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与认知,这些不同的理解与认知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构念。随后,Singelis[10]根据Markus与Kitayama提出的自我构念的概念又进一步指出,自我构念本质上就是个体究竟是把自我与他人进行明确区分,还是把自我与他人相联系的有关思想、情感与行为的集合。Lam[11]则把自我构念视为个体认为自身在多大程度上处于社会关系的情景中。个体所属的特定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自我构念的不同,自我构念的核心就是个体对自我的理解与认识方式,其本质就是“自我—他人”的关系。

在对自我构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学者们还对自我构念的构成维度进行了研究,其中Markus和Kitayama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和里程碑意义。他们把自我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独立型自我和互依型自我。[9]独立型自我侧重于强调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和区别,倾向于明确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和想法,积极展示自己的能力,注重创造自身的独特价值并努力实现想要的目标,与他人沟通更加直接和坦诚,并敢于根据自身内心的真实感受做出相应的外在行为。通常认为,独立型自我在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个体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在集体观念至上的东方文化背景下往往会遭遇许多阻碍。互依型自我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重视自身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地位,与他人的沟通显得迂回委婉,善于根据不同场合调整想法和变更行为,并依据自身所在群体及群体对自身的期望来衡量自我和规划自身目标。通常认为,互依型自我在具有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个体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假设:不同类型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会产生不同影响。

但是,无论独立型自我还是互依型自我都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难以直接测定。因此,后续一些学者尝试探索对上述两种类型自我的进一步界定和诠释,其中尤以Cross[7]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把独立型自我这一构念分解为个人主义、自主性、行为一致性、自我本位四个维度或因子,并对每个维度给出了界定和诠释:个人主义主要体现了个体对其自身独特性的重视程度;自主性用以说明个体在公众面前的自如和直率程度;行为一致性则是指个体在不同场合下言与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而自我本位则体现了个体是否具有将自己置于考虑的首要位置及以自我为中心的偏好或倾向性。对于互依型自我的界定和划分,Cross简要地用集体尊重型自我和关系依赖型自我两个维度来诠释和表征:集体尊重型自我主要说明自我对长辈及权威人士的尊敬程度和对集体决定服从的意愿程度,关系依赖型自我则主要说明个体对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重视程度。Cross对于两种类型自我之界定与划分的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不仅使自我构念的相关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使自我构念研究由单纯的定性研究开始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其具体表现为相关量表如CSC开始在多个国家、不同领域不断得到验证。

由于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的自我构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自我之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和测定,就可以藉就业质量这一综合性指标得到体现。而根据杨河清等[12]的研究结果,能够基本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表征大学毕业生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是否相符的人职匹配程度,二是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各种保险、薪资水平、福利待遇、假期等在内的薪资福利水平,三是反映包括员工培训、工作稳定性、合同期限、职业前景等在内的大学毕业生未来职业趋势的发展空间。

根据上述自我构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之假设、对自我构念各维度的分解和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定指标的筛选,可建立如下理论模型(见图1)。

二、研究设计

1.量表设计

本研究以上海、郑州、西安、济南、杭州、青岛、北京、武汉、太原9市31所高校的正在寻找工作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资料的发放和收集主要基于研究者的个人社会网络。

首先根据本文研究目的,结合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关文献,以CSC量表有关问项为基础对其进行适度修改,形成初始问卷,然后对初始问卷进行小范围的试调,以检验问卷信度和效度是否符合要求,而后对初始问卷进行修改,形成最终问卷。最终问卷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自我构念有关问项、就业质量有关问项。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专业等。自我构念部分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情况,通过对Singelis 1994年开放的自我构念 CSC量表稍作修改而得到,包括独立型自我构念分量表和互依型自我构念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又分别涵盖了15个问项。15个问项构成的独立型自我构念分量表,主要用于表征包括个人主义、自主性、行为一致性和自我本位在内的4个独立因子,同时另外15个问项构成的互依型自我构念分量表,则用于对关系依赖与集体尊重两个独立因子的测定。所有问项均采用Likert七点量表法,要求被调查对象表达他们对相应问项的认同程度(“1”代表“完全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有点不同意”,“4”代表“不同意也不反对”,“5”代表“有点同意”,“6”代表“同意”,“7”代表“完全同意”)。就业质量部分主要由反映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其所从事工作之间相关程度的人职匹配、说明大学毕业生目前收入状况的薪资福利和表征大学毕业生未来职业趋势的发展空间等问项构成。

2.样本来源

调查时间从2014年5月10日开始,截止到2014年6月10日,因为这段时间恰好是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暂告一段落、返校从事毕业设计等相关事宜的阶段,对问卷调研非常有利。此次一共发放问卷1 632份,其中纸质问卷658份,电子问卷974份,最终回收纸质问卷534份,电子问卷802份。经过逻辑检验并剔除部分问项拒绝回答或漏答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 2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8.3%。有效问卷中,男生占比53.3%,女生占比46.7%;本科生占比63.8%,研究生占比36.2%;文科学生占比42.3%,理工科学生占比57.7%;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占比64.3%,尚未签订就业协议(包括有意向单位但未签订合同和无意向单位)的学生占比35.7%。

三、实证分析

1.不同类型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不同类型的自我是否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对独立型自我和互依型自我得分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见表1),发现两种类型的自我确实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可见,不同类型的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确实存在不同的影响。

2.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关性

由于本研究的资料数据主要是通过自陈问卷法对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而获取的,不能排除共同方法变异CMV的影响,为此,通过采用Harmans单因素试验对CMV的测试表明,所收集数据中该问题并不明显存在。自我构念各维度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见表2。由表2可知,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自我构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回归分析

上述相关分析仅表明自我构念及其各维度与就

业质量在数据统计上的相关性和相关强度,并不一定能够确定它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此,为了进一步确定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现将就业质量作为因变量,自我构念及其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根据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独立型自我与互依型自我及其各维度的因子都进入了回归方程,尽管样本数据来源单一及样本容量导致某些因子对应的P值较大(统计上不显著),但仍然可以看出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自我构念各维度的因子可以共同解释约126%的就业质量变异性。

4.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

上述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只是表明了不同类型的自我及其各维度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并没有揭示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为此,本文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索该影响程度。把通过问卷调研得到的第一手数据导入AMOS 17.0,并经标准化处理后,可得到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拟合模型的影响系数(见图2)。图2中,e1~e6为自变量(自我构念的6个维度)的测量误差,err1~err3为因变量(就业质量的三个维度)的测量误差。评测指标χ2=9.320,P=1.53,df=9,χ2/df=1.036,RMSEA=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不同类型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不同的假设,然后构建了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的理论模型,最后对不同类型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在不同类型自我之间确实存在差异。独立型自我和互依型自我得分差异的显著性检验(P<0.01)证明了这种差异之存在,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结果进一步佐证了这种差异

之存在及差异程度:对AMOS拟合标准化的计算表明,独立型自我对就业质量的综合影响程度为0505,互依型自我对就业质量的综合影响程度为0603,这说明在中国目前的文化和就业环境下,互

图2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系数

依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比独立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更具有一定的综合优势。

二是自我构念各维度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子。Harmans单因素试验对CMV的测试和表2相关系数分析表明,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自我构念各维度联合组合成的因子共同解释了就业质量12.6%的变异性,说明自我构念与就业质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三是不同类型的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从人职匹配角度来看,独立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为0.479,显著低于互依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0605),这说明互依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比独立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更重视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匹配程度,即学以致用;从薪资福利角度来看,独立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为0.582,略高于互依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0.554),这说明独立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更加看重目前的收入和待遇;而从未来职业的发展空间角度来看,独立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仅为0.461,而互依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则高达0655,这意味着互依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显著优于独立型自我大学毕业生的。

四是不同类型自我的构念维度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计算表明,互依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的集体尊重和关系两因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综合影响系数分别为0.632和0.575,这说明两因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或者说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大学毕业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独立型自我的自主性、个人主义、行为一致性和自我本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综合影响系数分别为0776、-0.201、0.576和-0.276,这说明独立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的自主性和行为一致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大学毕业生的自主性和行为一致性。而个人主义和自我本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系数为负则表明,过度的自我主义和个人本位必然为用人单位所顾忌,这两个因素可能成为大学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和文化背景,提出以下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更趋理性。

首先,大学毕业生应充分认识到自我构念及其各维度在就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在面临就业不顺时不应一味抱怨和归因于外部环境,应更多地深刻挖掘自我构念中存在的某些负面因素并努力改正之。

其次,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和岗位对大学毕业生自我类型有不同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在投递简历和应聘前应对自我类型与岗位性质和要求之间的契合度有比较准确的认识,最好能够把自我构念各维度与意向职位之间的匹配度进行量化打分并进行排序,聚焦和锁定真正适合和匹配自我的职位,这样不但能够集中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提高就业效率,也能有效避免就业过程中由于不切实际的全面撒网、广种薄收甚至不收而使心理层面不断受挫,进而可能逐渐削弱自我对就业的信心和勇气,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此外,大学毕业生还应充分注意不同类型自我在就业上的差异,意识到过度强调自我的独特性和以自我为中心都不利于就业;大学毕业生在努力发挥自我自主性的同时,需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尊敬长辈和权威人士,妥善处理好自我与他我的关系,这都将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理性顺利地就业。

[参考文献]

[1]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 (2):79.

[2]涂晓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2):117.

[3]赵崇毅.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视点[J].经济特区,1995(9):151.

[4]陈成文,杨歌舞,谭日辉.就业政策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88.

[5]黄敬宝.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探究——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作用的考察[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2):36.

[6]彭树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61.

[7]Cross S E,Madson L K.Models of the selfconstrual and gender[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7(1):35.

[8]Lam B T.Selfconstrual and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mong VietnameseAmerican adolescents:An examin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lfconstrua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6(1):67.

[9]Kim M S,Hunter J E,Miyahara A.Individualvs.culturelevel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effects on preferred conversational styles[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1996(1):29.

[10]Singelis T M.The measurement of independent and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4(20):580.

[11]Lam B T.Selfconstrual and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mong VietnameseAmerican adolescents:An examin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lfconstrua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6(1):67.

对大学新生的寄语 第5篇

2) 好好利用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机会.。

3) 别为你自己和别人下定论,你所看到听到的可能只是一面。

4) 别以为你没有朋友。

5) 很多事情别人通知你了,要说谢谢,没有通知你,不要责怪,因为那些事你其实应该自己弄清楚。

6) “我请你吃饭”之类的话不要乱说。

7) 尊严是最重要的?但是在大学里,要懂得利用这个空间锻炼自己。

8) 大学是亚社会,当你上了高年级后?要让自己有大人的形象。

9) 你有足够的理由佩服每天早起的人。

10) 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即使他们说不想你.

11) 如果你四年内很少去图书馆的话?你就等于自己浪费了一大笔一大笔财富。

12) 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如果在大学里还把容貌当作重要的东西而过分重视的话?可能不会吃亏?但是早晚会吃亏。

13) 别以为在学生会你能得到你曾经想要的,但是也不必惧怕。你有大一一年来适应或者承受,并做出是继续坚持还是退出的决定。

14) 大学可能有真实的爱情,但是记住只是可能。真爱,还是值得追求的。

15) 如果你的家庭一般的话,那么记得你在大学有很多意外用钱的地方。为了你的家人和你自己的前途,永远别乱花钱。

16) 朋友,你大学的朋友很可能就是你将来事业的一部分。

17) 很多事情当你再回忆时会发现其实没什么。

18) 学习,永远别忘记学习。

19)面试时很多老总会问你----如果你能见到老总的话-----你会做什么??也许你现在其实就可以记得这个问题。

对大学新生的寄语 第6篇

找准定位,一切从头开始

刚刚经历了高考洗礼的学弟学妹们,当你们跨入这所著名学府时,一定是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地。但请允许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们,昔日高材生的你们,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校园里,很可能成为普通一兵。因为从纵向来比,你很优秀,考入了大学;从横向上看,每个考入的人都很优秀,你们站在同一起跑线。因此大家一定要调正好自己的心态,把握好对自己的定位,一切从头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

摸索学习方法,调整到最佳状态,度过调试期

大学的学习和高中区别很大。高中只学习具体的知识,而在大学则应该学习一种思维方式。面对“爆炸式”发展的信息,我们要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给自己制定目标,目标要小要细,这样你才会不断有成就感,才会对学习始终保持一种激情。明确学习第一,合理安排时间,你的大学生活就会很充实。

积极参加社团,力求完善自我

当今的社会迅猛发展,要想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就应该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参加社团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它不仅可以满足大家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地做到提高自身素质。因此在合理安排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的同时,学弟学妹们不妨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校园内的社团,借此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但千万不要图新鲜、好玩,同时报名参加了多个社团,毕竟一个人一段时间只能精于做一件事,太贪心的话结果只会一事无成。

勤工助学,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大学里,相对以往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兼职已成为大学校园一道引人关注的风景线。你们虽然刚跨入大学校门,提就业问题似乎为时过早,不过四年一晃而过,应未雨绸缪。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出去找工作,60%的用人单位都把“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放在第一位。勤工助学主要是为了培养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学校一般都为大家提供了很多勤工助学的途径,比如家教、市场调研等。但我建议学弟学妹们,不要急于出去挣钱,一定要在安排好学业的前提下,选择和自己以后想从事的职业有关联的兼职。这样既能自力更生又为今后求职增加一个筹码。

同时也要提醒大家的是,出门在外要小心行事,天上掉陷阱的概率要比掉馅饼的概率大得多。

对大学母校的寄语 第7篇

校园是那样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还有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我知道这里将是我萌生梦想、放飞梦想的地方。门后依旧刻有“今天我以八中为荣,明天八中以我为”金灿灿的大字,即便是现在看到这些字,总能激起心中的斗志。

六年的哺育,稚嫩被成熟所替,无知被指使所补,给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朝目标一步步迈进。

对大学毕业生的寄语 第8篇

俄罗斯是一个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很高的国家, 高中毕业生考入大学的比率很高。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俄罗斯联邦卫生和社会发展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2月3日, 俄罗斯联邦登记失业的人数为173.5万, 与去年10月相比增加了近4成。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预计, 2009年将有1/7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难。

俄罗斯的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采取了十分现实的做法, 他们不介意放弃所学专业从事其他工作, 在俄罗斯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相距甚远的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他们往往在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再进行相关专业的再学习和再培训。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一名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认为, 很多俄罗斯人的求职习惯不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 就业困难有时候是就业观念造成的。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2月12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29%的俄罗斯人通过亲友, 16%的人通过就业机构找工作。其实最应该求助的人是自己的老师。此外, 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已经就业的更高年级的大学生都可能提供就业信息。来自某一小镇的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的一位研究生则表示, 自己不会对实习工资期望太高, 眼下最重要的是积累工作经验。对于毕业后是回家乡还是留在莫斯科工作, 他认为, 留在大城市工作固然有很多优势, 但在目前金融危机情况下物价飞涨, 租房、交通等生活费用居高不下, 而回家乡或到其他中小城市工作, 生活开销将大幅降低, 还可以照顾家人。

巴西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迅猛, 大学生普遍认为, 不管对职业是否满意, 都要先工作, 然后逐步积累工作经验, 一边工作一边寻找自己所喜爱的职位。虽然小企业和服务行业收入低, 工作流动性大, 但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应聘者却只增不减。印度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只有10%的人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其余除了部分人决定考研究生外, 绝大多数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调整心理预期。一些大学生甚至放弃专长去做一些根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 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售货员、大学生司机。

二、中国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和需求

(一) 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急速增加。2003年中国有大学毕业生212万人, 比2002年增加67万人, 增幅达46.2%。2007年毕业的大学生尚有50万人没有就业。2008年和2009年大学毕业生分别超过559万人、610万人。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数量较多。2005年在辽宁省有16万大学毕业生, 其中约3万人未找到职业。2006年第3季度沈阳市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就业职位69741个, 申请者有226375人, 平均3个人竞争1个职位。2006年和2007年在辽宁省大连市分别为26496名和大约40000名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2007年在辽宁省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194367人, 比2006年增加23920人, 增幅为12%。2008年和2009年在辽宁省的大学毕业生分别达到22万和22.9万人, 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 教育投入减少引发大学生质量下降

2007年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3.32%, 低于美国 (7.8%) 、韩国 (7.5%) 、印度 (5.0%) 、日本 (4.7%) 、菲律宾 (4.2%) 。中国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平均预算内教育事业支出和平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都呈下降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部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部

近年来, 大学中的大学生与教师数量比例呈上升趋势, 这也影响了大学教学质量。1998年大学生与教师的数量比例为11.6∶1, 2002年大学生与教师的数量比例达到19∶1, 2005年大学生与教师的数量比例达到16.85∶1, 比1998年上涨了45%。月的薪水要求降到1500元人民币, 但有的还是4个月找不到工作, 即使找到工作, 有的大学生竟然工作2个月才拿700多元人民币。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部

由于招生数量扩大而教育经费不能同步增长, 加上大学生与教师的数量比例上升等原因, 大学生质量有所降低。据调查, 35.8%的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44.6%大学生不认真听课, 考试作弊人数增加。

(三) 对大学毕业生需求增长减慢

GDP的变动与失业率的变动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根据这个规律, 中国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应该不断降低失业率。但是, 由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就业弹性逐年下降,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4可以看出, 中国经济高增长并没有强有力地拉动就业增长, 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仅拉动就业率增长0.1个百分点。因此, 在整个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的背景下, 大学毕业生需求几乎没有增加。

而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 用人单位为了控制人工成本, 纷纷裁员, 这严重影响到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中国南方广东省广州市, 2006年30000名广州市生源高等学校毕业生当中, 未就业的大学生数目为8600人, 占大学生总数的近3成。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广州市, 有些大学毕业生每个月的薪水要求降到1500元人民币, 但有的还是4个月找不到工作, 即使找到工作, 有的大学生竟然工作2个月才拿700多元人民币。

三、大学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需求特点

(一) 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倾向

从工作地区来看, 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倾向于去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近年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 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个别调查表明:237人希望去东南沿海经济特别发达城市;364人选择东部经济发达省市;143人选择经济发展程度一般的中部省份;21人选择经济不发达的西部省份。从行业来看, 大学毕业生更愿意去政府机关、银行、保险、新闻、出版、大学、科研机构、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工作。调查223名女生和212名男生, 其中75.8%的女生和45.1%的男生希望去上述机构工作。

(二) 用人单位需求偏好

用人单位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 而不喜欢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不是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个别调查发现:22家企业 (44%) 每年都招聘大学生, 20家企业 (40%) 偶尔1-2年招聘大学生, 8家企业 (16%) 偶尔1-2年不招聘大学生。用人单位更愿意接受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大学。调查发现, 有1/3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的知名度是影响个人就业的重要因素。企业更愿意招聘男生, 对2008年毕业的471名男生和294名女生进行调查, 其中241名男生和120名女生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

四、关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点

(一) 大学要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

目前, 中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多数在毕业前6个月开始在企业实习。但这种实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目前形势了。从企业角度看, 企业员工的工作满负荷, 无暇接待实习大学生, 另外, 多数企业出于技术保密的缘由, 不愿意让非员工接触生产经营;从高等学校角度看, 由于实习时间过于集中和场地分散, 不利于教师指导大学生实习。从企业来看, 目前企业越来越难招聘到满意的技术和管理员工了, 即使企业能招聘到专业合适的大学毕业生, 也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 为此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然而, 如果高等学校与企合作则可以改变这种困境合作双方能把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因素成功地与高等学校教育要素相结合, 进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员工。因此不难得出结论:高等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大学生很有必要。

(二) 建立灵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

目前造成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毕业生更希望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 与此同时, 西部省份、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却严重缺少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因此, 政府可以采取减免学费、提供助学贷款、提高工资起点等优惠政策,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这些地区就业。此外, 在这些地区工作满5年的大学毕业生如果报考研究生, 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录取。

(三) 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制度

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把大学毕业生完全纳入失业保障范畴。因此, 有必要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制度, 把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完全纳入社会失业人员保障范畴。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基金来源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外, 还可以从高等学校所收取学费当中获取一部份。该项基金应该由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专门机构管理使用, 主要用于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到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工作大学毕业生的补贴和奖励以及作为大学毕业生失业救济金。

摘要:中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 但质量有所下降, 他们多数希望到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工作, 而用人单位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 不愿意招聘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文章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大学要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彻底的教学改革;建立灵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制度。

对大学毕业生的寄语

对大学毕业生的寄语(精选8篇)对大学毕业生的寄语 第1篇我曾经也在求职场上摸爬滚打,几多辛酸,几多喜悦,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其间的滋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