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动力髋关节螺钉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动力髋关节螺钉(精选7篇)

动力髋关节螺钉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DHS组和PFNA组, 每组30例。其中女25例, 男35例, 年龄60~80岁, 平均 (75.62±6.57) 岁。病例入选标准:单纯性骨折, 并且没有骨折累及股骨头或者是股骨颈骨折;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能够完成随访;患者的身体情况对手术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患者的实际情况与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相符合[3,4]。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在入院以后采取牵引, 使肌肉疼痛以及痉挛得以减轻, 手术前1 d采用抗生素进行预防, 备皮, 手术前需要禁水、禁食, 并且将尿管留置、灌肠[5,6]。DHS组: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是全身麻醉, 取患者的仰卧位, 将患者患侧的臀部稍微垫高。采取闭合复位方法, 应用C臂机对患者复位状况进行监测, 对于难以复位的患者需要进行切开复位。在股骨近端的外侧做切口, 通过大粗隆延伸, 将股骨干上部或者是股骨粗隆显露出来, 按照钢板大小确定患者切口实际长度, 长度通常为10~15 cm。大粗隆切口下部约2 cm位置为导针进针点, 臀大肌骨性止点同小粗隆尖近端对于判断135°角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将135°导针角度定位器放置在钢板进针点位置, 使其维持前倾角135°。股骨颈的中心位置将一枚导针钻入, 采用C臂机做正位透视, 明确股骨颈位置正确。导针尖端位置距离股骨头软骨约5~10 mm。TAD值在25 mm以下, 按照导针长度选取适合拉力螺钉, 采用电动扩孔钻进行扩孔, 将拉力螺钉拧入。对于股骨头拉力螺钉采用C臂机透视对其位置以及深度进行检查, 将钢板放入, 并在拉力螺钉尾部将钢板套筒套入, 使其能贴合股骨干, 将牵引器松开, 对于不稳定骨折块采取手法嵌压, 将攻丝、钻孔以及钢板固定, 然后拧入适合钢板的螺钉, 旋紧拉力螺钉, 进而使骨折对压。小粗隆骨折对钢丝使用或者是固定螺钉产生影响, 术区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将负压引流装置链接, 并将手术切口逐层的缝合。

PFNA组: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是全身麻醉, 取患者的仰卧位, 使患肢同躯干呈10°~15°, 便于手术过程中打入髓内主钉, 为了便于采用C臂机进行透视, 需要将患者的健侧进行外展抬高。牵引复位:采用C臂机对正侧位进行透视, 并复位骨折, 在完成复位以后对其做常规消毒, 然后铺单。在患者大粗隆顶部7 cm左右的位置做5 cm切口, 如果患者身体肥胖, 可以将切口适当的扩大, 对臀中肌的止点部位进行钝性分离, 导针进针点为大粗隆顶端的中间位置, 然后需要将导针打入到髓腔, 采用C臂机进行透视, 对于导针有无完全进入髓腔进行观察。采用开口器做开口, 然后选取适合PNFA钉, 使用锤子旋入或者是轻轻的敲击, 再将导针拔出以后, 按照主钉进股骨头的螺旋刀片部位适当的调整主钉在髓腔中的深度, 股骨颈中下部为螺旋刀片位置, 在将位置确定以后, 将瞄准器连接, 调整前倾角15°, 插入到螺旋刀片保护套, 在皮肤同保护套接触的位置做1.5 cm左右切口, 保护套顶部放置于股骨外侧皮质, 使导针通过保护套进入股骨颈, 并将其打进股骨头内部。采用C臂机进行透视, 将其位置明确, 导针处于股骨颈三分之一中下部位, 距离股骨关节5 mm左右, 股骨颈正中为侧位导针。对所需要的螺旋刀片长度进行测量, 选择好螺旋刀片以后将其打入, 刀片位置采用C臂机确定, 最后将刀片锁定。按照瞄准器远端将螺钉锁定, 并做透视检查, 在固定以后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将负压引流放置, 然后将伤口逐层缝合。手术以后两组患者做相同处理, 当日在麻醉消失以后做肌肉收缩锻炼, 预防采用2 d抗生素, 使用一周抗凝药物, 对手术有关并发症以及DVT进行有效预防, 对切口进行观察。常规拆线需要两周, 并定期做X线检查, 对骨折或者是固定的愈合状况进行观察。手术以后对两组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 在手术以后3个月对Harris髋关节进行评分, 并划分成四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70分以下为差。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

PFNA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0.00%, DHS组为83.33%,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2.2 并发症比较

PFNA组中, 3例泌尿感染;DHS组中, 2例肺部感染, 2例泌尿感染, 3例脑血管意外, 以上症状采取有效治疗以后好转。

2.3 手术状况比较

在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 PFNA组明显优于DHS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手术时间方面,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X线暴露次数方面, DHS组明显优于PFNA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在老年人群中,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比较常见的骨折损伤, 通常是因为间接用力、直接用力, 或者是两者共同作用所导致的[7,8]。最近几年以来, 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概率逐年上升, 采取保守治疗方法, 并发症较多, 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者做全面评估, 及时采取手术进行内固定。目前, 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手术固定方法, 均比较常用, 但是对于疗效满意度仍然没有达成一致。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属于髓内固定系统, 通过相应部件实现抗旋转稳定性以及抗内翻畸形[9,10]。将近端的拉力螺钉使用螺旋刀片替代, 在一定程度上使切割可能性得以减少, 同时闭合复位不需要将骨折端血肿清除, 也不需要将骨折端骨膜清除, 这对骨折愈合有着重要的作用, 并且手术切口比较小, 在手术过程中能使对软组长以及周围血管损伤得以减少。在临床中, 动力髋螺钉属于内固定技术, 并且应用较为广泛, 具有滑动加压功能, 能分解股骨头作用力, 进而使骨折位置的轴向接触更为密切, 使骨折近端稳定性得以增加。但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 创伤较大, 切口大, 并且主螺钉会对股骨头位置血流供应产生影响, 甚至出现断板以及断钉等状况, 所以患者在活动过程中会受到限制。

总而言之, 对于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采取PFNA进行治疗, 并且在并发症、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DHS治疗, 手术以后髋关节能较好的恢复,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对动力髋关节螺钉 (DHS) 与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 (PFNA)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DHS组和PFNA组, 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0.00%, DHS组为83.33%,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FNA组中, 3例泌尿感染;DHS组中, 2例肺部感染, 2例泌尿感染, 3例脑血管意外, 以上症状采取有效治疗以后好转。在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 PFNA组明显优于DHS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手术时间方面及X线暴露次数方面, DHS组明显优于PFNA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采取PFNA进行治疗, 并且在并发症、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DHS治疗效果, 手术以后髋关节能较好的恢复,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动力髋关节螺钉,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抗旋转螺钉

参考文献

[1]王皓, 高骏, 姜新, 等.DHS和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 12 (3) :10-12.

[2]冯世波, 王礼跃, 张力, 等.借助导向标示针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9 (2) :23-25.

[3]刘永强, 范金鹏, 高兰芳, 等.PFNA与DHS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3 (8) :48-50.

[4]邱维胜, 于留钱, 尤传飞.动力髋螺钉 (DHS)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5 (10) :234-237.

[5]王玉敏.DHS和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32 (8) :145-147.

[6]吴波, 李玉前, 王晓东, 等.PFN与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工企医刊, 2010, 16 (1) :176-178.

[7]李士春, 云才, 杨维国, 等.DHS加防旋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8 (4) :154-157.

[8]何炳旋, 李灿辉, 李青天.股骨近端锁定板与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6) :24-26.

[9]宋建治, 肖少雄, 徐礼森.PFNA、PFN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2, 4 (4) :287-289.

动力髋关节螺钉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 其中男9例, 女6例; 年龄22 ~45岁, 平均42岁。交通伤7例, 坠落伤6例, 运动伤2例。 其中2例合并脑外伤, 2例合并胸部外伤, 1例合并腹部外伤。所有患者入院时行骨盆前后位X线片和CT平扫, 明确髋关节脱位的方向及是否合并骨折 ( 股骨头、股骨颈或髋臼) 。根据Thompson-Epstein分型, 入选病例均为Ⅴ型髋关节后脱位, 即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股骨头骨折按Pipkin分类, Ⅰ型7例, Ⅱ型6例, Ⅳ型2例。本组所有患者入院即刻在全麻下行手法牵引复位, 均在伤后6 h内, 全身情况稳定后行手术治疗, 股骨头骨折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时间: 伤后1 ~7 d, 平均5 d。除1例伴坐骨神经损伤患者行后侧入路外, 其余14例均行前侧入路。

1. 2 治疗方法及步骤

1. 2. 1 牵引复位术

入院即刻在静脉全麻下行髋关节后脱位手法复位术, 采用Allis手法, 患者仰卧位, 两助手在患者两侧向下按压髂嵴前部固定骨盆, 同时在大腿根部内侧向外推挤, 术者屈曲患者髋、膝关节使软组织松弛, 持续纵向牵引大腿并内收内旋髋关节, 牵引下轻柔旋转患肢使髋关节复位, 感觉到哐当一声, 即提示复位成功。无论采用何种复位方法, 后脱位复位后均应满足伸髋外旋时膝关节可搭于健侧腿上, 此标准是确定髋关节是否复位的标志。

1. 2. 2 骨牵引

手法复位成功后行患肢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术, 重量为自身体重的1/9 ~1/7。

1. 2. 3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完善术前检查, 待患者全身情况稍稳定后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手术。手术入路: a) 前内侧入路, 从髂嵴前半部至髂前上棘作一略斜行切口, 再自髂前上棘垂直向远端延伸8 ~ 10 cm, 指向髌骨的外侧面方向。切口利用了两个神经间平面[2]: 浅层平面位于缝匠肌 ( 股神经支配) 和阔筋膜张肌 ( 臀上神经支配) 之间; 深层平面位于股直肌 ( 股神经支配) 和臀中肌 ( 臀上神经支配) 之间, 股外侧皮神经紧邻肌间隙穿出深筋膜, 予以保护, 避免损伤。b) 后侧入路 ( 髋关节后外侧入路) , 纵行分开臀大肌纤维, 切断梨状肌等短外旋肌群在股骨大转子止点。显露并复位股骨头骨折后钻孔、攻丝, 予2 枚可吸收螺钉或可吸收棒垂直骨折线固定, 并埋头。术中活动髋关节无障碍, 骨折无松动, 透视见复位内固定满意后修复关节囊、短外旋肌群。

1. 2. 4 术后处理

术后继续行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 减轻股骨头受压, 在床上行股四头肌及踝关节功能锻炼。 预防感染、消肿治疗, 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栓, 术前有坐骨神经损伤症状者同时行营养神经治疗, 8 ~12周免负重, 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行走。

1. 3术后随访

前3 个月每月复查1 次, 3 个月后每3 个月复查一次。行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平扫, 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及行走功能恢复情况。依Thompson-Epstein[3]的临床和影像学评定标准对所有患髋进行功能评定, 优: 无痛及跛行, 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 X线示股骨头和髋臼恢复正常的同心圆关系, 臼窝光滑、无骨赘形成及软组织钙化; 良: 无痛或偶痛, 轻度跛行, 髋关节活动度为健侧的75%X线示股骨头和髋臼恢复正常的同心圆关系, 轻度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等创伤性骨关节炎改变, 轻微的关节囊钙化; 可: 常痛但不严重, 跛行, 髋关节活动中度受限, X线片示股骨头和髋臼恢复正常的中心同心圆关系, 中度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软组织钙化、软骨下骨塌陷及股骨头的斑点状改变; 差, 常痛需服止痛药, 明显破行, 髋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 X线片示关节间隙明显狭窄, 股骨头和髋臼密度增高, 软骨下骨囊性变、股骨头变形, 严重的骨赘形成及髋臼硬化。

2结果

15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8 ~ 24 个月, 平均18个月。14 例获骨性愈合, 未出现断钉、髋关节感染、股骨头坏死及明显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1 例 ( Pipkin Ⅳ型) 术后骨折愈合不佳并出现股骨头坏死塌陷, 关节功能差, 患髋疼痛进行性加重, 行全髋置换术。髋关节功能依据Thompson-Epstein评定标准, 优6 例, 良6 例, 可2 例, 差1 例, 优良率80% 。

3 讨论

3. 1 损伤机制

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相对少见, 典型的损伤机制为沿股骨传递的纵向暴力作用于屈曲的髋关节上, 脱位过程中屈曲的髋关节撞击髋臼后壁产生的剪力损伤所致。Stannard等指出, 股骨头骨折脱位的良好预后需要行早期复位、早期稳定、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以及应用前方入路, 后方入路骨坏死概率增加3. 2倍[4]。

3. 2 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常伴有其他脏器的损伤, 其中以胸、腹部脏器和颅脑损伤最为常见, 若不仔细检查, 髋关节后脱位容易因处理危及生命的头、胸、腹部损伤而漏诊。髋关节后脱位时, 下肢多处于屈曲、内收、内旋位, 关节的任何运动均可引起剧烈疼痛, 以伸髋外展时最为明显, 伴下肢短缩。若伴坐骨神经损伤, 则出现足趾运动、感觉障碍。辅助检查首选骨盆前后位X线片, 通常能明确髋关节脱位。正常时股骨头应位于骨性髋臼中央, 形似牛眼, 髋臼前缘与股骨头距离大于0. 5 cm即提示存在髋关节半脱位, 脱位在骨盆前后位X线片上特征性地表现为股骨头与髋臼顶的匹配性消失, 与健侧相比后脱位最常见表现为患侧股骨头缩小, 并与髋臼顶部重叠。股骨头骨折的诊断相对困难些, 为分清髋臼的碎骨块和股骨头骨折块, 髋关节CT检查是非常必要的[5]。CT检查对于股骨头骨折、股骨头塌陷、髋臼骨折、髋关节内小碎块、头臼不对称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CT三维图像还能清楚地显示骨折的部位、大小、移位情况及骨折线走向, 对骨折分型、手术指证、手术方案的制定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3 复位时机

股骨头的血运主要由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在股骨颈基底部关节囊外组成的动脉环与走行于股骨头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供应。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时, 必定有股骨头圆韧带及关节囊部分损伤, 关节盂与肌肉也常发生损伤, 股骨头的供血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脱位的股骨头对股骨头供血血管的进一步牵拉及压迫, 可导致血管痉挛变细, 甚至形成血栓, 血供进一步减少或丧失。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 因其血供的特殊性而易发生股骨头坏死, 故应尽早明确诊断, 并在受伤后6 h内行急诊手法复位, 股骨头骨折尽早手术治疗, 以减少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

复位时术者均应施加持续的牵引力, 而不是短促急迫的暴力, 短促的暴力牵引可造成股骨头软骨关节面损伤甚至骨折, 通过持续牵引及轻柔的手法力求在复位同时尽可能减少副损伤。闭合复位只可尝试1 次或2 次, 一旦失败应尽快切开复位, 以防对股骨头的进一步损伤。髋关节脱位后复位的方法有多种, 常用的有Stimson重力复位法、Allis手法复位法、Bigelow手法复位及East Baltimore提拉复位。Allis手法适用于合并其他损伤、搬动不便者, 尤其胸腹部损伤患者更适合Allis法, 该法简单, 操作方便。本组病例全部采用Allis手法, 全麻成功后平均复位时间1 ~ 2 min。为防止再脱位及骨折移位加大, 复位后行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 减轻疼痛。

3. 4手术入路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指证, 手法复位成功后若全身情况允许, 则应尽早手术。对于手术入路选择, 有前侧入路和后侧入路两种, 后侧入路的指证包括难复性髋关节后脱位、脱位合并移位明显的髋臼后壁骨折及复位后坐骨神经损伤者, 其余均行前侧入路。本组14 例采用前侧入路, 1 例采用后侧入路。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以PipkinⅠ、Ⅱ型居多, 骨折多位于股骨头前内下部, 采用前侧入路操作方便, 显露充分, 屈髋外旋位, 在无需使髋关节再次脱位的情况下即可显露股骨头骨折线, 直视下复位骨折并垂直骨折线固定。术中要尽可能保留附于骨折块上的任何软组织, 包括股骨头圆韧带, 以避免损伤骨折块的血供, 减少骨折块缺血坏死的可能。无论那一种固定方式都要保证关节面的平滑, 螺钉必须置于关节软骨面以下。本组1 例Pipkin Ⅳ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行后侧入路, 因复位后股骨头骨折块嵌入关节腔内, 14 h后经后侧入路再次脱位髋关节, 行股骨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术后半年坐骨神经功能恢复。其余14 例均行前侧入路, 髋关节功能恢复可。

3. 5内固定物选择

本组采用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材料, 由国产聚-DL-乳酸材料制成, 拉伸强度大于等于40 MPa, 弯曲强度大于等于80 MPa。可吸收螺钉具有一定拉伸及弯曲强度, 植入体内后2 h产生纵向收缩及径向膨胀[6], 对骨折部位有自动加压作用, 使固定更牢固, 且可避免对关节内软骨摩擦造成的损伤。可吸收螺钉在体内强度可维持6 个月以上, 能有效固定至骨折愈合, 组织相容性好, 其弯曲和剪切强度逐渐失去的同时, 应力逐渐转移到愈合骨组织上, 从而减少骨质疏松危险, 提供骨质愈合必须的微小运动的空间, 有利于骨质愈合。可吸收螺钉植入体内通常12 ~ 18 个月内完全降解吸收, 在体内最终代谢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对骨组织生长无不良影响, 无金属内固定物留在体内的后顾之忧。与金属内固定物相比, 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弹性模量与骨组织相似[7], 属弹性固定,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后患者行放射性影像学检查不干扰其图像真实性及清晰度, 无金属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吸收螺钉无磁性干扰, 更适合骨折术后的MRI检查, 同时可免除乘飞机带来的安检困扰。本组病例采用的可吸收螺钉直径为4 mm, 较大的骨折块一般用2 枚可吸收螺钉防止骨折块旋转, 骨折片较小时一般拧入1 枚可吸收螺钉予以固定, 螺钉头部须埋入关节软骨面以下。由于髋部的特殊解剖和血供, 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股骨头骨折免去二次手术对髋关节周围血运的影响, 理论上可降低股骨头缺血坏死、异位骨化的发生概率。

3. 6康复及功能锻炼

髋关节作为人体主要负重关节, 且为人体活动量最大关节之一, 良好的关节稳定性及活动性至关重要, 而这一切是建立在关节面完整的基础之上。术中应尽可能的保留骨块, 解剖复位固定, 恢复关节面的完整性, 而不是摘除骨块, 即使该骨块不属于负重区, 否则将改变关节的力学结构及应力分布, 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概率。由于股骨头血供的特殊性, 手术后股骨头骨折愈合较慢, 尤其是复杂的骨折, 关节软骨长期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 故在治疗期间应早期使用CPM机进行关节被动运动及非负重活动, 以促进关节软骨的营养代谢, 减轻或避免远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术后拔除引流管即可以足趾踮地行走, 此方式可使髋关节承受最小的压力, 并维持10 ~12周, 待完全负重后可以开始增强髋关节肌力的治疗。治疗的目标是恢复髋关节的运动并增强髋周肌群肌力, 特别注重髋外展肌力的恢复, 肌力恢复后即开始本体感觉与协调性的训练,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恢复患髋功能。

综上所述,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应早期明确诊断、早期闭合复位、尽早手术, 经前侧入路复位骨折, 采用可吸收螺钉加压内固定能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同时应优先处理危机生命的头、胸、腹部损伤。

参考文献

[1]裴国献.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M].第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414.

[2]邱贵兴.骨科手术图谱入路与解剖[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362-375.

[3]Thompson VP, Epstein HC.Traumatic dislocation of the hip;a survey of two hundred and four cases covering a period of twenty-one yea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51, 33 (3) :746-778.

[4]王岩.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2583.

[5]刘志强, 李延明, 董军政, 等.Pipkin骨折16例临床治疗报道[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7) :660-661.

[6]周炳荣, 徐耀增, 谢海明, 等.聚-DL-乳酸可吸收螺钉应用于Pipkin骨折13例:中长期安全性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47 (13) :9377-9380.

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骨折的疗效观察 第3篇

2011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关节骨折患者60例, 所有患者均经X线、CT、MRI等检查确诊,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6~56岁, 平均 (42.6±12.3) 岁, 内踝骨折8例, 膝关节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6例, 髋臼后壁骨折4例, 股骨头骨折2例, 肱骨头骨折4例, 肱骨大结节骨折6例。对照组, 男14例, 女16例, 年龄17~56岁, 平均 (41.8±13.6) 岁, 内踝骨折7例, 膝关节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3例, 髋臼后壁骨折6例, 股骨头骨折4例, 肱骨头骨折2例, 肱骨大结节骨折8例。本组60例患者术前均被告知详细手术方式及内固定材料的使用种类,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 在术后辅助使用皮牵引、骨牵引或者石膏支具进行固定。手术的麻醉方式要依据患者发生骨折部位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麻醉, 例如上肢骨折要采取臂丛麻醉的方式, 下肢骨折要采取硬膜外麻醉的方式。手术的切口也需要依据患者不同的骨折发生部位。在手术中使用内固定材料为可吸收螺钉, 术中使用的可吸收螺钉规格齐全, 使用方便。在手术的过程中, 医师确定骨折发生部位后, 直接依据骨折部位进行解剖对位, 使用复位钳将骨折的部位保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上, 然后依据患者不同骨折程度选用最适合的可吸收螺钉, 整个过程均要保证无菌操作。对照组实施传统的骨折治疗方法[1]。两组在手术完成之后, 要依据患者不同的骨折部位进行常规的牵引制动或者石膏支具固定, 固定的时间3~6周, 患者在牵引或石膏板固定拆除后, 要进行一定量关节功能的康复训练, 加强患者身体功能性的恢复。此外, 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 预防患者出现术后感染。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分别观察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的愈合时间。依据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 (HSS) 提出的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分[2]。调查评分满分100分, 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范围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关节稳定性10分。优>85分, 良70~84分, 中60~69分, 差<59分。

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分别用t和χ2进行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 (325±216ml) 及愈合时间 (10.6±1.9周) 均要优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 (568±215ml) 及愈合时间 (14.6±2.5周) ,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两组的HSS评分:观察组HSS评分的优良率96.7%要高于对照组组HSS评分的优良率76.7%,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讨论

可吸收螺钉作为新型的生物固定材料, 具有无毒无害、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 因此在骨科的骨折治疗中广泛的应用。在植入人体后的2小时内会发生纵向收缩和横向的膨胀, 具有自动加压的功能, 从而提高固定的强度。在固定术完成后, 骨折处与关节处不存在移位的问题, 说明可吸收螺钉能够达到立即稳定的效果, 观察组30例患者均没有出现术后骨折再移位、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情况。可吸收螺钉与传统的骨折治疗中使用的金属内固定材料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传统的金属内固定材料虽然固定强度大, 但是存在一定的应力遮挡, 而且金属极易出现腐蚀和排异反应, 严重的患者还需要二次手术。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可吸收螺钉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 (325±216ml) 及愈合时间 (10.6±1.9周) 均要优于采用传统治疗的对照组术中出血量 (568±215ml) 及愈合时间 (14.6±2.5周) (P<0.05) ;而且观察组HSS评分的优良率96.7%要高于对照组组HSS评分的优良率76.7%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的骨折治疗方法。通过本次研究, 笔者分析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无菌操作, 关节腔一旦感染, 后果严重; (2) 置入可吸收螺钉可结合关节镜或直接在关节镜下进行; (3) 置入可吸收螺钉可以选择患者的骨关节面, 例如肱骨头、股骨头的骨折部位等, 这样能够将可吸收螺针帽放在患者关节软骨下面的骨质内, 从而降低关节软骨摩擦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 (4) 术前结合三维CT检查, 仔细考虑手术方式, 备好多种内固定材料, 不适宜可吸收螺钉固定时可改换内固定材料; (5) 严重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时慎重使用可吸收螺钉, 必要时加用铆钉固定; (6) 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 如果需要重建韧带, 一定要遵循在交叉韧带重建术等原则的基础上实施韧带重建[3]。

综上所述, 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骨折的疗效显著, 可以避免二次手术的风险, 而且创伤小、成本低,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关节骨折患者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骨折的治疗方法。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 (325±216ml) 及愈合时间 (10.6±1.9) 周均要优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 (568±215ml) 及愈合时间 (14.6±2.5周) (P<0.05) ;观察组HSS评分的优良率96.7%要高于对照组HSS评分的优良率76.7%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骨折的患者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的效果显著, 不仅创伤小, 而且术后恢复快。

关键词:可吸收螺钉,关节骨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静炯.可吸收螺钉 (棒) 治疗青少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骨科杂志, 2012, 7 (1) :106-107.

[2] 王学磊.可吸收螺钉治疗单纯内踝骨折42例疗效观察[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 4 (6) :344-345.

动力髋关节螺钉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2012年9月我院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男43例,女47例,年龄60~85(68.4±3.5岁),其中交通意外伤19例,重物压伤16例,跌伤35例,坠落伤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8.7±3.3岁,其中交通意外伤10例,重物压伤7例,跌伤18例,坠落伤10例;治疗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68.2±3.7岁,其中交通意外伤9例,重物压伤9例,跌伤17例,坠落伤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卧于牵引床后,取仰卧位,在C型臂X线透视下,矫正移位骨折,纠正患肢畸形,恢复颈干角。对照组患者于患肢大粗隆下外侧作切口,逐层剥离直至暴露股骨近端,于大粗隆下将导针钻入股骨颈,后在C型臂X线透视下定位于股骨颈中心,经导针扩孔、攻丝后置入粗纹髋螺钉,安装合适钢板,并将配套锁钉将钢板固定,而后将钉帽拧入螺钉以给予适当加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螺钉上方平行拧入抗旋转的钛制空心螺钉,术后缝合伤口。对照组患者术后3d即允许患者坐起,并于术后3w扶拐活动,后逐渐负重运动,根据患肢愈合情况,于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观察组患者于术后1w坐起,患者关节即可进行负重训练,7w左右即扶拐负重活动,15w左右视患肢恢复状况,待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活动。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骨折复位好,螺钉无松动、穿出或对股骨颈造成损伤,骨折愈合好;有效:骨折复位良好,螺钉无松动、穿出或对股骨颈造成损伤,骨折愈合良好;无效:骨折复位及愈合程度较差,或部分螺钉松动、穿出或对股骨颈造成损伤。治愈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治疗组45例,显效20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45例,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为82.2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45例,发生褥疮3例,发生髋内翻畸形2例,股骨头颈有被切割现象2例,髋螺钉穿出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78%;治疗组45例,发生褥疮1例,无髋内翻畸形发生,股骨头颈有被切割现象1例,髋螺钉穿出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尽早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其手术方法中动力髋螺钉已成为治疗骨折的标准固定物[1]。空心螺钉拧入可有效防止股骨颈旋转,与动力髋螺钉形成辅助作用,增加有效固定面积,避免单用动力髋螺钉发生旋转性差的缺点,更有利于骨折复合。锁定动力髋螺钉结合空心螺钉进行微创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不仅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而且降低了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临床治疗有积极作用[2,3]。

本研究表明,通过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90例老年患者分别应用动力髋螺钉进行治疗和锁定动力髋螺钉结合空心螺钉进行微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22%,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7.78%,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表明,锁定动力髋螺钉结合空心螺钉微创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动力髋螺钉治疗的患者,在临床中取得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田伟明,柴仪,彭阿钦,等.两孔与四孔动力髋螺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24(5):571.

[2]袁振庭,杨宗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分析[J].交通医学,2009,23(6):626-627.

动力髋关节螺钉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87例, 男58例, 女29例, 年龄61岁~84岁;左侧48例, 右侧39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按照AO分类:A1型56例, A2型22例, A3型9例, 合并内科疾病共62例 (其中高血压28例, 冠心病13例, 糖尿病11例, 慢性支气管炎10例) 。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

入院后即行患肢皮肤牵引或骨牵引制动, 积极完善术前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 有内科疾病做相应治疗, 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老年患者常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以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取大转子尖沿股骨纵轴外侧做10 cm~12 cm切口, 暴露骨折端在C臂机下复位满意。在DHS角度导向器引导下, 打入专用导针, 进针点在股骨大转子的最高点下2 cm~3 cm股骨外侧中央部位, 进针方向指向股骨头中心或稍偏下位置, 进针深度达股骨头软骨下0.5 cm~1.0 cm左右。C臂机观察导针位置满意后, 用DHS三联扩孔器扩孔攻丝, 置入合适的动力髋螺钉及套筒钢板规范固定, 再次用C臂机复查固定效果, 冲洗伤口, 放置引流管, 缝合切口。

2.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 加强监测、护理及相关并存疾病的治疗, 术后第2天即在床上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术后1周在床上不负重活动, 术后4周可扶拐下地行走, 每月复查X线片待骨折临床愈合患肢可完全负重, 4周内不盘腿, 不侧卧, 不下床[1]。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黄公怡标准[2]评定。优:骨折愈合良好, 无髋内翻或外旋畸形, 行走不痛, 下蹲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 功能恢复到骨折前状态, 患者与家属均满意;良:骨折愈合良好, 有轻度髋内翻, 患肢短缩在2 cm内, 行走无痛, 需或无需用手杖支持, 功能恢复接近正常, 患者与家属尚感满意;差:骨折愈合差, 有重度髋内翻或外旋畸形, 髋关节疼痛, 功能明显受限, 不能负重或行走。

3.2 疗效评定结果本组87例, 优68例, 良14例, 差

5例。

4 讨论

4.1 手术必要性

(1) 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 骨折时常合并多种疾病, 许多作者都认为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 患者能早期离床活动, 从而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 (2) 股骨转子部血液循环丰富, 骨折接触面积很大, 非手术治疗也能使骨折愈合, 但是传统的长期卧床牵引固定不可靠, 易出现髋内翻, 对生活影响较大。据统计, 非手术治疗的髋内翻率达46%, 而手术治疗的髋内翻率仅为12%[3]; (3) DHS使骨折端加压, 能通过螺钉的滑动使骨折端通过控制性加压获得稳定性, 同时保持良好的股骨颈干角[4]。DHS由于设计合理, 具有动静加压及张力带作用, 其滑动加压原理有利于患者早期负重时骨折端始终嵌紧, 有利于骨折愈合。

4.2 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1) 髋螺钉放置:按AO技术要求, 髋螺钉要求一次置放成功, 避免反复操作, 以防降低骨折稳定性; (2) 髋螺钉的进针点方向及长短:正位片上髋螺钉应放在股骨头颈的下1/3, 侧位上钉放在股骨颈中心, 股骨头的中心稍偏后是最合适的位置。髋螺钉的准确定位很重要, 否则, 因术后长期活动, 螺钉切割骨质穿出股骨头而影响疗效; (3) 重视股骨转子部内侧支持结构的重建, 国内徐莘香[5]等认为, 骨折内固定一定要固定压力侧骨碎块, 否则易导致内固定失败, 小转子及内侧皮质骨碎块为压力侧骨块, 若不固定, 肢体负重时压力块失去支撑支点内移, 易导致内固定失败, 其结果是髋内翻。内侧骨块用拉力螺钉固定, 使其稳定, 内侧骨质粉碎严重无法固定, 有骨缺损应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条植骨。

总之, DHS固定, 力学强度可靠, 为患者早期的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 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 缩短住院时间, 疗效可靠, 其操作简单、经济, 特别适宜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生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67例临床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 2000, 3 (4) :281~283

[2]黄公怡, 王福权.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1984, 4 (6) :349~351

[3]周赤兵, 段军, 柯雯昙, 等.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56例[J].临床骨科杂志, 2005, 8 (6) :514

[4]苏海卿, 高光明, 薛春堂, 等.股骨转子间骨折3种内固定方法疗效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1) :43~44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第6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72 例,男39 例,女33 例,年龄33~98 岁,平均64 岁。骨折类型按AO分类,Ⅰ型29 例,Ⅱ型34 例,Ⅲ型9 例。

1.1 手术方法 采用95°~135°DHS钉钢板,行硬膜外或全麻,C型臂拍片监视复位及导针位置。取大粗隆外侧切口,调整导针定位器角度与所用DHS角度一致。大粗隆下方2 cm处钻入导针,注意掌握12°前倾角。旋入绞刀,攻丝,拧入粗螺纹钉,钉尖部应位于股骨头中心距顶端关节软骨面1~1.5 cm,滑入套筒后将钢板下压与股骨干相贴,螺钉固定钢板,放松牵引,尾钉加压。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术中平均失血300 mL,平均输血200 mL。

2 结 果

72 例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70 例骨折愈合,无髋内翻发生,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断裂及变形。1 例术后屈膝受限,经训练可达屈膝90°;1 例术后2周拍片发现粗螺纹钉尖部穿入关节腔,行二次手术后,病人未接受随访。1 例术后6个月拍片见螺钉由股骨头切出,取钉后改用其他方法治疗。按黄公怡等[1]粗隆间骨折疗效评定方法,本组优良67 例,优良率为93%。

3 讨 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类型较多,分型亦有多种。DHS可用于所有类型的粗隆间骨折,具有术中静力加压及负重时动力加压的双重作用,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实现了骨骨的力传递,减少了内固定金属的承重。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内固定应力遮挡效应,利于骨折愈合。术中应注意:a)粗螺纹钉在套筒内位置要合适,太深与尾加压螺钉连接过少,术后易于脱出套筒,太浅则起不到静力加压作用。b)粗螺纹钉与套筒中心轴应一致,当钢板与股骨干不能完全相贴时,如若用力上翘或下压钢板,使之与股骨干相贴,则可能使粗螺纹钉与套筒中心轴不一致,其结果可能造成粗螺纹钉在套筒内相卡,影响滑动功能。同时上翘下压钢板还可能使内外侧骨折端出现缝隙,影响骨愈合。c)当骨折线间隙较大,套筒位于骨折线间越过骨折线时,应注意防止近端骨折块基底部被套筒前缘阻挡而不能向远端骨折面滑动。此种情况下开孔道时,应将组合绞刀的后段(为套筒开孔道部份)略长于套筒0.5~1 cm,以利于近端骨折块滑动时不被套筒前缘阻挡。

有人报道,国产及进口DHS抗弯强度在280~400 kg之间[2]。按髋关节承重为人体重量5倍计算,此强度完全可满足术后早期肢体负重需要。但根据我们经验,术后负重时间长短还应参考术前患者行走能力、骨质疏松情况、骨折稳定与否与复位质量。本组Ⅰ、Ⅱ型骨折术后2~3周即可部分负重行走。Ⅲ型骨折下地时间较晚。术后部分负重时间平均3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15周。

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非手术治疗病程长,易于发生卧床并发症而危及生命。以往应用的麦氏鹅头钉等内固定器材,抗弯强度不足,早期负重可发生髋内翻。而DHS抗弯力强,负重时滑动可使骨折端加压,使患者能早期下地活动,减少了卧床并发症及髋内翻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能较好地满足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需要。

摘要: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X线机拍片或C型臂监视下,采用95°135°DHS钢板螺钉对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了内固定治疗。结果70例骨折愈合,无并发症产生,骨折疗效评定,优良率达90%以上。结论DHS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选择。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

参考文献

[1]黄公怡,王福权.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84,4:349.

动力髋关节螺钉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6月到2010年12月, 我院对39 例手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及Bold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 其中男31 例, 女8 例;年龄21~58 岁, 平均42 岁。骨折部位:掌指关节内骨折23 例, 近侧指间关节内骨折12 例, 远侧指间关节内骨折4 例。致伤原因:冲压伤13 例, 碾压伤7 例, 摔伤5 例, 重物压伤6 例, 其他伤8 例。开放性骨折12 例, 闭合性骨折27 例。开放性损伤中合并肌腱损伤3 例。急诊一期手术18 例, 择期手术21 例, 择期手术时间为伤后1~7 d。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在电动止血仪控制下进行手术操作。开放性骨折首先彻底清创, 切除坏死污染组织。闭合性骨折者采用关节侧方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牵拉开伸肌腱, 显露骨折端, 必要时打开关节囊, 切开骨膜, 锐性剥离骨膜, 直视下复位使骨折块精确对合关节面, 使其达到解剖复位。确定骨折复位满意后, 先以导针固定后选取相应长度的螺钉自骨折块中央部位直接拧入, 使骨折块紧密对合固定。确认骨折块固定牢靠、复位满意后, 拔除导针, 活动关节面, 用C型臂X线机透视显示骨折对位对线情况, 复位不满意或固定不牢固者, 可用克氏针自不同的角度加固固定。对于骨折块较小者, 直视下复位后, 直接将Bold螺钉旋入固定。术野止血后, 合并肌腱损伤者修复肌腱, 闭合伤口。术后第2天即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定期追踪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

2 结 果

本组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 经过6~19个月 (平均11.2个月) 的随访, 无伤口感染及骨髓炎发生。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 临床愈合时间为4~8周, 骨性愈合时间为10~18周, 内固定拆除时间为12~29周 (平均15周) 。用TAM/TAF评分标准对手指活动度进行评估, 优:32 例关节总活动230°~270°;良:5 例关节总活动度200°~215°;中:2 例关节总活动

3 讨 论

手部骨折在临床上多见, 最常采用克氏针、钢丝内固定的方法, 但是对于骨折块, 尤其是关节内的骨折块, 利用克氏针、钢丝等方法治疗有一定的难度, 常会出现骨折复位不满意、骨折延迟愈合、并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随着AO理论的成熟, AO微型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尤其是关节内的骨折, 应用微型螺钉可以做到解剖复位, 加速骨折的愈合,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3,4]。Bold螺钉系钛合金自攻空心加压螺纹钉, 直径3.0 mm。特点是螺钉远端双重螺纹可以提供更好的把持力和加压功能, 同时有螺纹的螺钉尾部能牢固把持近侧骨皮质并完全埋入皮质, 既往曾被较多用于腕部舟骨骨折的固定[5], 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我们的经验是骨折块的对合一定要精确, 关节面要平整光滑, 以免引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出现。骨折块用导针固定后, 选好进钉部位, 测量好所需螺钉的长度, 要一次性将螺钉旋入, 可以边旋边看骨折对合是否紧密, 在完全拧入前要确定骨折对合是否可靠牢固。对于小的骨折块要力求一次性旋入螺钉, 否则会出现骨折块碎裂, 增加手术操作的难度。对于骨折块的固定尽量不要从关节面进钉, 以防损伤关节面, 可以从软骨面的边缘、关节囊附着部位进钉。此外, 进钉的角度以与骨折线垂直的角度进入损伤骨折块为佳。

手指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力求解剖复位, 二是固定可靠、牢固, 三是有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应用Bold螺钉治疗手指关节内骨折的方法, 使骨折块、骨折端紧密接触, 加速了骨折的愈合, 可有效地克服早期功能锻炼时骨折端承受的应力, 尤其是能够提供早期锻炼的机会, 同时早期锻炼反过来可以加速骨折的早期愈合[6]。Bold螺钉直径小, 接近克氏针的直径, 克服了克氏针不能加压、不能承受较大应力之不足, 对于小的骨折块同样适用。同时操作较简便, 剥离较局限, 手术时间相应减少。其不足是其长度有限, 对于复杂的粉碎性骨折、骨干的横断骨折治疗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关节内合并骨干的骨折, 还要辅助其他的内固定方法。此外, Bold螺钉价格较贵, 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参考文献

[1]洪建军, 高伟阳, 李志杰, 等.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4, 20 (2) :92-93.

[2]张长青, 金东旭, 施慧鹏, 等.掌指骨骨折AO微型钢板内固定25例报告[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2, 2 (2) :71.

[3]张长青, 田光磊, 胡琪, 等.微型螺钉内固定术在手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11) :828-831.

[4]杜劳杰, 顾玉东, 徐建光, 等.掌骨头关节内骨折的治疗[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4, 20 (3) :213-215.

[5]莫建强, 杨惠林, 朱晓字, 等.Bold螺钉治疗新鲜腕舟骨骨折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 (10) :747-749.

动力髋关节螺钉

动力髋关节螺钉(精选7篇)动力髋关节螺钉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按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