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新生科技创新实践主题团会成功举办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新生科技创新实践主题团会成功举办(精选4篇)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新生科技创新实践主题团会成功举办 第1篇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新生科技创新实践主题团会成功举办(电院 邹鹏麟)10月11日13:00,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新生科技创新实践主题团会在校实验实训楼蓝电科技创新中心成功举办。电气学院学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开成教授、党委副书记杨伟国老师、廖东初院长、席自强院长、通信系吴铁洲教授、蓝电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许正望老师及学工办张秋硕老师、电院12级4班全体同学等出席活动。
在主持人简明的介绍后,(电气学院学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开成教授做精彩致辞。李教授(亲切交流)为同学们讲述了自己与学生的故事,引导大家注重实践,强调并肯定了蓝电科技创新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尔后,蓝电科技创新中心成员向大家展示往届参赛优秀作品,讲解自动小车相关的原理。同学们对各种新奇的模型产生极大兴趣,积极探讨热切交流。最后,(与会)电院12级4班全体同学在蓝点科技创新中心成员的指导下,研究电路(,)并体会亲自动手制作电路的乐趣。
据悉,此次活动已持续一个星期左右,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以致用的思想,为广大(的大一)学子提供了认识专业、实践动手、培养兴趣的良好机会,(收到)得到大家的一直好评。至此,此次新生科技创新实践主题团会圆满结束。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新生科技创新实践主题团会成功举办 第2篇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2011届新生迎新暨喜迎国庆晚会成功举办
2011年9月28日晚上,科技学院水泥篮球场上,科技学院迎新晚会大幕轻启。今晚的科院群星灿烂,这注定是一个激情荡漾之夜,注定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之夜,注定是一个师生同乐的不凡之夜。帷幕拉起,开场节目古筝表演就给了各位在座观众清新的听觉盛宴。演出同学那轻灵而娴熟的技艺让在场的所有观众陶醉不已,浓郁的中国风在整个会场荡漾回旋。青春洋溢的主持人用他们饱含热情的语调为晚会讲述了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并介绍了到场的各位领导与嘉宾。伴随热烈的掌声,领导向晚会致辞,欢迎新同学加入科院,并激励大家在以后积极进取,共创美好未来。随后,学院还特意为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准备了生日蛋糕,与在场所有同学为他们庆祝生日,也是为了庆祝我们伟大的祖国62岁华诞。顿时,晚会现场暖意流动,掌声雷动。
紧接着各种节目轮番登场,异彩纷呈,魅力四射。创意十足的《老男孩》引爆了现场的第一个高潮,紧接着的舞蹈,体操表演等节目也让整个晚会的气氛不断高涨,最后晚会在每个人的欢呼声中画上句号。整场晚会让每位新生体会到了学院为迎接他们的到来而做的精心安排,使他们感受到了学院的温暖,提升了他们对学院的归属感。整场晚会也充分彰显了科院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体现了科院上下对学生的关心与关爱。同时,整场晚会也为我们伟大的祖国62岁华诞献上了科院精心准备的礼物,体现了我院对祖国和党的无限爱戴。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新生科技创新实践主题团会成功举办 第3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电子电气,校企合作
为了推动卓越计划,自2011年开始,安徽省教育厅在我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中开展了立项建设,并于2013年在高职院校中启动了项目申报工作,我院“卓越计划”项目(“卓越电子工程师”)就是安徽省高职高专第一批立项的“卓越计划”项目。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培养人才模式为研究依据,探索新技术在传统课堂的应用,分析研究电子电气课程的教学过程改革,研究与实施“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紧密结合企业需求,为迎接“工业4.0”时代的到来,制订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发展的课程教学计划,培养动手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的电子电气工程师。
一、“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研究意义
当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实行的均是“大专学历证书+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到学生毕业时,职业技能不高,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这显然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另外,电子电气类各专业的具体需求,因产品特征的不同、行业特征的差异,对电子电气类人才岗位职能的要求相差也很大。这就使得电子电气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面向这些企业,开展专业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适应不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研究,通过建设,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良好的综合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担任企事业中产品的设计制造、售后、生产设备的维保和生产的后勤动力保障以及企业品质管理等方面的电子电气工程师。
二、“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努力强化理论教学、实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进而满足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对更高层次多样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理念
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依托工作室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选择适合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引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变,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成效。同时深入开展校企联合,让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制定“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将不同行业对电子电气的行业岗位职能需求与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合理的融合,并深入分析电子电气类行业的发展趋势,深入探索“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的建设思路和培养方案。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内容。“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试图创立电子技术类课程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教学方法,为基础理论与新技术寻找一个结合点,并通过对新教学过程的研究和探索,为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找到了好的途径。
(三)人才培养模式
在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培养的实施过程中,以“职业引导、理论教学、校内实训、顶岗实习、就业创业”为培养主线,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从新生中选拔出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打破现有高校专业体系结构,在系内跨专业选拔学生,单独成立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培养试点班。由企业相关负责人主导,制订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培养目标;依据企业标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系内制定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培养方案并着手实施。“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依托工作室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等模式,在充分考虑不同行业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相应的培养模式。在课程的建设中导入行业最新技术,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还能接触到专业企业的最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企业的工程师与行业的专家来担任指导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使得学生进一步领会行业的最新信息。这种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重构以能力、技术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掌握企业岗位的技术需求,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子电气类专业教学过程改革
针对“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及目标,在实施的进程中,需要改革现有教学过程,制定与“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标准化课程方案,将不同行业所对应的岗位职能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把新技术引入到传统的专业课程当中去,让新知识充实传统专业知识,也让新知识辅助理论教学。比如当前我系正在实施的将EDA技术引入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教学方案制定是以原有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传统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室硬件设备及机房软件情况及教学实际需要,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在《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引入EDA仿真实验,把传统的教学内容与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增大实训力度,明确了传统理论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以自用的学习兴趣。若能达到,将会在实际教学中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施
秉承“专业+企业”的专业建设思想,以校企联合办学、“双主体”育人为依托,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采用“4+0.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制六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前2个学期(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中间2个学期(专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0.5学期(企业课堂)+0.5学期(轮岗)+1学期(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阶段,在理论学习和课内实践的同时,实施“六个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期间的每个学期都有为期一周的实训环节,第五、六学期为轮岗和顶岗实习,实习指导教师除了对在企业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外,教师本人也要跟学生一起参与工程实践,与企业工程师合作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我们对《模拟电子技术》《小家电原理与维修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实施课程改革,由原先的“教学做”分离调整为“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将课堂教学搬进实训室,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厌学现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卓越工程师班学员在第三学期进入企业轮岗学习,相应的实训环节按照“卓越电子电气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以企业课堂教学为主,进行标准化课程开发和实践。
课程体系全面对接国家级技能大赛比赛项目和省技能大赛竞赛项目。比如电气自动化专业开设专业课程中70%以上围绕技能大赛赛事项目内容分解而来(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电机与机床电气控制》《MCGS组态软件》《交直流调速技术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同时引入网上仿真平台,使本专业学生可以进行远程网络仿真实训,例如我系的智能楼宇实训平台就允许学生通过校园网远程登入楼宇系统的主控计算机,对与之相连的监控设备进行参数设置、修改、模拟运行等。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强了行业指导和评价,通过参与各项行业活动和比赛,通过外部评价来客观地发现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还形成了联动机制,激发了本专业全体学生的竞争意识,以成为卓越工程师班学员为荣,增强学习动力。近几届毕业生中,部分学生在京东方光电公司已取得了助理工程师资格。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等实践锻炼,部分考得了“高级电工证”(国家三级)。
另外,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拓展学生就业新空间的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对具有更高文化程度、更高操作技能的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以,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提高了本专业的办学水平,还提升了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程度,同时也提高了本专业的知名度,使卓越工程师班形成了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金仁贵,王雷,韩辉.“校企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12):81-82.
[2]谢光前.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1):2563-2564.
[3]王鸿博,谢春萍,高卫东.依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修订纺织工程本科培养方案[J].纺织教育,2012(1):21-23.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新生科技创新实践主题团会成功举办 第4篇
本次培训班旨在通过创新方法专业讲授、项目深入解读及体系研究等内容的培训,使参加项目工作人员了解当前多种创新思维方法在国际国内研究、推广应用的新情况,理解和掌握“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践”项目的设计思路、考核重点、管理模式及成果采集技术,统一步调,明确要求,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不断提高服务企业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培训分为业务培训和项目培训两个部分。根据项目管理需要,培训班设置了《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状况及其推广应用》、《精益管理导入企业的效果探讨及与TRIZ的融合》、《企业应用创新方法成果的培育与有关问题》、《趣说TRIZ》四个模块的业务课程,以使学员通过对技术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达到提升学员创新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目的;课程中,专家对如何在项目实施过程培育和收集项目成果做了详细的指导。
业务培训课程上,创新发展研究处处长徐华根据多年的项目管理经验,介绍了该项目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背景,并从启动项目、计划项目、实施与控制项目、项目总结验收等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了详细讲解,并就项目体系建设、工作机制、财务管理等方面提出进一步规范化要求。郭昊针对中国科协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科协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人才工作总体要求是围绕科技创新需求和人才成长需求,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拓宽人才服务渠道,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认真做好人才的培养举荐、评价激励、引进使用、联系服务等工作。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围绕培养企业一线创新人才的目的,组织实施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践项目,符合当前中国科协人才工作需求,更符合企业自主创新的需求。我们要协同地方科协、全国学会,通过组织专家入企进行创新理论培训、技术辅导,在企业组建创新小组、举办创新沙龙、创新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培养企业一线创新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新生科技创新实践主题团会成功举办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