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成语和诗句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成语和诗句范文(精选9篇)

成语和诗句 第1篇

赞扬母亲的成语:

含辛茹苦,无怨无悔 哀哀父母 恩同父母 恩逾慈母 父母恩勤 孟母三迁

升堂拜母

衣食父母 再生父母 曾母投杼 重生父母 贤良淑德;心灵手巧; 美丽能干 任劳任怨

勤勤恳恳

秀外慧中 起早贪黑

【画荻和丸】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同“画荻丸熊”。

【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画荻丸熊】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回干就湿】指母亲育儿时,让婴儿居干处,自己就湿处。

【徙宅之贤】相传孟轲的母亲为了教育好他,三次迁居,改变环境。形容母教贤明。

【严父慈母】严:严格;慈:慈爱。严厉的父亲,慈祥的母亲。

【母仪之德】母仪:作为母亲的典范。母亲的品德。泛指妇女的品德。

【舐犊情深】舐:舔;舐犊:老牛舔小牛的毛以示爱抚。比喻对子女的慈爱之情。【舐犊之爱】舐:舔;舐犊:老牛舔小牛的毛以示爱抚。比喻对子女的慈爱之情。

【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出远门在外,做母亲的心里总是牵挂不已。形容母爱真挚深厚。【贤妻良母】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母亲。

【咽苦吐甘】指母亲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婴儿。形容母爱之深。

【凯风寒泉】凯风:和风,比喻母爱;寒泉:比喻劳苦、忧患。表示子女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偎干就湿】形容母亲抚育幼儿之辛苦。指幼儿溺床,母亲宁可以身就湿,使小儿卧处常干。

描写月亮的古诗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李白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可游。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望月有怀】李白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

【雨后望月】李白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月】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初月】杜甫

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江月】杜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月圆】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十六夜玩月】杜甫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十七夜对月】杜甫

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

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夕望月】张九龄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海上生明月】朱华

皎皎秋中月,团圆海上生。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

渐出三山岊,将凌一汉横。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

照水光偏白,浮云色最明。此时尧砌下,蓂荚自将荣。

【杂曲歌辞·竹枝】李涉

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

昭君溪上年年月,独自婵娟色最浓。

【中秋月二首】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骆宾王

云披玉绳净,月满镜轮圆。裛露珠晖冷,凌霜桂影寒。

漏彩含疏薄,浮光漾急澜。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

【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白居易

月好共传唯此夜,境闲皆道是东都。嵩山表里千重雪,洛水高低两颗珠。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

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

【秋霁丰德寺与玄贞师咏月】唐彦谦

露冷风轻霁魄圆,高楼更在碧山巅。四溟水合疑无地,八月槎通好上天。黯黯星辰环紫极,喧喧朝市匝青烟。

夜深独与岩僧语,群动消声举世眠。

【咏月】李建枢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中秋月彩如昼,寄上南海从翁侍御】无可 海静天高景气殊,鲸睛失彩蚌潜珠。

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见瀛洲方丈无。

【中秋夜君山脚下看月】无可

汹涌吹苍雾,朦朣吐玉盘。雨师清滓秽,川后扫波澜。

气射繁星灭,光笼八表寒。来驱云涨晚,路上碧霄宽。

熠耀游何在,蟾蜍食渐难。棹飞银电碎,林映白虹攒。

水魄连空合,霜辉压树干。夜深高不动,天下仰头看。

【中秋台看月】无可

海雨洗烟埃,月从空碧来。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台。

皓耀迷鲸口,晶荧失蚌胎。宵分凭栏望,应合见蓬莱。

【中秋夜南楼寄友人】无可

海月出白浪,湖光射高楼。朗吟无绿酒,贱价买清秋。

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他乡此夜客,对酌经多愁。

【中秋夜陇州徐常侍座中咏月】无可

陇城秋月满,太守待停歌。与鹤来松杪,开烟出海波。

气笼星欲尽,光满露初多。若遣山僧说,高明(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不可过。

【中秋江驿示韦益】无可

莫惜三更坐,难销万里情。同看一片月,俱在广州城。

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琦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子由徐州中秋作)】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被,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

一、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二、关于描写夏天的诗句: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首夏》

【唐】白居易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

《夏时田园杂兴》(其一)【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无名杂诗》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关于描写秋天的诗句: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关于描写冬天的诗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咏梅》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冬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成语和诗句 第2篇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2、《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6、《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10、《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1、《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2、《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简论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的相同点 第3篇

英语成语的相同点

筅辽宁科技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吴艳

成语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定型的词组和短语。”成语是人们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是语言文化的精髓, 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成语, 汉语和英语都是如此。

无可否认, 由于使用汉语和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态势、思维方式等存在明显的差异, 导致在成语所使用的意象、含义和用法上也有很大不同, 所有这些都可能使我们在进行汉、英两种语言成语翻译时遇到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在承认二者差别的前提下更应该研究他们的相同之处。人类对外界的认知及反应是大致相同的, 这就使得汉语成语与英语成语具有很多相同点, 而这些相同点为我们学习和应用好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在逻辑上的相同点

人类具有类似的情感反应和逻辑思维方式, 虽然引起情感变化的原因不尽相同, 但表达情感的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用心琢磨就会发现, 在表达同样意思的时候, 虽然所使用的词汇或比拟的事物不同, 但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意思, 这也使我们在理解英语成语的时候有章可循。

例如:英语中的“Kill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源于希腊寓言, 说的是曾有一个乡下人, 因发财心切, 杀死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 以为这样就可一次性获得全部想象中的金块, 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现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 没有长远打算。但汉语中不说“杀鹅取卵”, 而说“杀鸡取卵”, 意思是相同的。两者喻体不同, 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只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杀死的不是鹅而是一只鸡, 要取出的是蛋而不是金子而已;“crocodile tears”译为“鳄鱼的眼泪”, 据说鳄鱼在吞食人畜时, 它那双蓝灰色眼睛里常常会挤出几滴眼泪。由于鳄鱼贪婪凶残, 令人生厌, 所以英语中有这样形象的比喻, 这与汉语中“猫哭老鼠, 假慈悲”有异曲同工之妙;“burn one’s boats”源自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后便把船烧掉了, 以此向士兵表明后路已断, 要奋勇杀敌, 不可能后退。后被用来比喻“下定决心干到底”这与汉语中的“破釜沉舟”是一个意思。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骄傲得像只孔雀, 想象一下孔雀的形象, 高昂着头, 展开漂亮的尾巴走来走去, 正与汉语中的成语“目中无人”相对应;“Black sheep”, 白羊群中的黑羊, 那不就是“害群之马”吗;“Chicken hearted”, 鸡和老鼠都是胆小的动物, 所以英语中说“胆小如鸡”, 而汉语中说“胆小如鼠”, 喻意相同;“Put all one’s eggs in one basket”, 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那当然是“孤注一掷”;“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 早起的鸟有虫吃, 显然是“捷足先登”;“Walk on eggs”, 踩着鸡蛋走路, 当然是“小心翼翼”了。

这些成语通过逻辑性分析, 均能找出相应的汉语成语, 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单词也非常简单, 再通过上下文很容易把它们翻译成汉语成语。这一点是形成汉语成语与英语成语一致性的最根本原因。

二、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在形式上的相同点

首先, 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在结构上一般是固定的。一般说来, 它们的结构是定型的, 不可随意改动, 不但成语的构成成分不能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汇替换, 而且成分的位置也不可变更。如英语中的“with flying colors” (旗开得胜) 不能改成“with flying flags”;“a bolt from the blue” (晴天霹雳) 不能改成“the blue from a bolt”;汉语中的“吉祥如意”不能改成“好祥如意”;“心旷神怡”也不能说成“心怡神旷”。

其次, 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组织结构上具备着很多共同之处, 它们都有并列结构、动宾结构和偏正结构。并列结构:例如英语中有“heart and soul” (全心全意) 、“tooth and nail” (竭尽全力) 等, 而汉语里则有“一心一意”、“千军万马”等;动宾结构:例如英语中有“face the music” (勇于承担后果) 、“draw a blank” (终于失败) 等, 在汉语里则有“包罗万象”、“顾全大局”等;偏正结构:例如英语中有“white elephant” (无用而累赘的东西)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等, 汉语中同样有“众矢之的”、“龙马精神”等等。

第三, 汉语成语与英语成语都具有言简意赅, 意蕴深远的特点。汉语成语一般为四字结构, 读起来朗朗上口, 英语成语不拘泥于单词数量限制, 但同样易学易记, 词汇简单但意味深长。例如:英语中的“rain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 、“your trumpeter is dead” (自吹自擂) 、“at the last gasp” (奄奄一息) 等等, 汉语中的“卧薪尝胆”、“闻鸡起舞”、“刻舟求剑”等等。

最后, 人类具有基本相同的生存需要、生活模式和思想感情, 这使得许多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在形式和意义上基本对应。如:英语中有这样的成语:“wash one’s hands of a thing”, 可译为“洗手不干、金盆洗手”;“seeing is believing”可译为“眼见为实”;“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可译为“一箭双雕、一举两得”;“Build castles in the air”可译为“白日做梦, 空中楼阁”;“more is less”可译为“过犹不及”;“Give him an inch&he will take a yard.”可译为“得寸进尺”;“old habits die hard”可译为“本性难移”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中西方共有的常识造成了这类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的相似。

三、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在语法功能上的相同点

汉语成语与英语成语在语法功能上也有很多共同点, 在语言的运用中也发挥着相同的作用。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都可以分成名词性成语、动词性成语、形容词性成语和副词性成语。

如英语名词性成语有“narrow escape” (九死一生, 幸免遇难) 、“brain trust” (智囊团) 、“food dream” (黄粱美梦) 等, 汉语中名词性成语有“中流砥柱”、“湖光山色”、“琴棋书画”等。

动词性成语在英语中有“turn over a new leaf” (洗心革面, 开始新生活) 、“make short work of” (迅速处理) 、“come down to earth” (脚踏实地) 等, 在汉语中也有“拔苗助长”、“掩耳盗铃”、“拔地而起”等。

英语形容词性成语有“wide of mark” (毫不相干) 、“wet behind the ears” (缺乏经验) 、“smooth tongue” (油嘴滑舌) 等, 汉语形容词性成语则包括“五颜六色”、“千真万确”、“井然有序”等。

通过上述实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汉、英成语的语法功能是基本相同的。

四、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在修辞上的相同点

第一, 大量使用比喻。例如:汉语成语中有“如鱼得水”、“势如破竹”、“口若悬河”等等;英语成语中有“as pretty as a picture” (美丽如画)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as firm as a rock” (坚如磐石) 等等。

第二, 词汇重叠。例如:汉语成语中有“神采奕奕”、“欣欣向荣”、“浩浩荡荡”等等;英语成语中有“more and more” (越来越) 、“through and through” (彻头彻尾) 、“shoulder to shoulder” (齐心协力) 等等。

第三, 使用对照方式。反义交错式的成语, 由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两个方面的概念组成, 使成语的两个部分形成鲜明的对照。汉语成语有:“以少胜多”、“避重就轻”、“因小失大”等等。英语成语有“give and take” (平等交换) , “to move heaven and earth” (竭尽全力) , “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赴汤蹈火) 等等。

总之, 汉语成语与英语成语虽然存在着很多差异, 但两者在内部逻辑、构成形式、语法功能以及修辞方法上有着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我们学习和研究英语成语, 应该更多地从两者的相同点出发, 兼顾它们存在的差异, 只有在深刻地理解基础上才能准确地翻译和使用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

参考文献

[1]英语常用成语手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朗文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3]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成语和诗句 第4篇

关键词:同源成语 同义成语 通用·异体成语

有三类成语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纠缠、交错之处,即同源成语、同义成语和通用·异体成语。

本文拟从来源、结构、意义等方面分析这三类成语的同异之处。

同源成语指一组具有共同语源的成语,如出自同一寓言传说、历史故事、诗文小说等,其结构方式可以是诗、文的截取或典故的概括。

从生成方式来看,同源成语可分为原生式和再生式两类。原生式指对同一语源从不同引用角度构成不同成语,成语间都是直接同源的关系。如“睚眦之怨”和“睚眦必报”两个成语同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原文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由此段话截取这两个原生式成语。

再生式同源成语指在某语源的基础上产生某成语,再在这个成语的基础上产生另一个新成语。后出现的新成语称再生式,和先出现的构成间接同源的关系。如“睚眦之怨”产生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睚眦之私、睚眦之嫌、睚眦之隙”这三个成语,这三个成语和“睚眦之怨”是间接同源的关系。

从意义来看,无论是原生式成语还是再生式成语,意义都可相近、相关或相异。如“既往不咎”,指对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责备,源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尔后,“咎”改为“究”,而“既往不究”指对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追究,二者意义相近。

又如“望洋兴叹”“见笑大方”“大方之家”三个同源成语皆出自《庄子·秋水》中河伯见北海若的寓言。但“望洋兴叹”喻大开眼界而惊奇,或喻做事力量不足而元可奈何;“见笑大方”谓让高明者取笑;“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者,三者意义相关。

再如“自以为是”指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源自《孟子·尽心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日德之贼也。”尔后,人们改“是”与“非”,表示经常想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两个成语意义相反。

同义成语指一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意义相近的同义成语往往具有取义角度、表义倾向等差别。如:“亲密无间”和“形影不离”,二者都表“关系亲密”,但取义角度不同——“亲密无问”表没有丝毫隔阂,着重心灵的相通,可用于异地或同地;“形影不离”表一刻也不分离,着重空间的距离相近,只能用于同地。

意义相同的同义成语往往具有语体的差异,如“杀鸡取卵”(书面语)——杀鸡取蛋(口语);“声色犬马”(书面语)——声色狗马(口语)。

同义成语可能是同源成语,如前“睚眦之怨”“睚眦之私”“睚眦之嫌”“睚眦之隙”。既可是原生式,也可是再生式。但也可能不是同源成语,如“螳臂当车”和“蚍蜉撼树”都比喻“自不量力”,但语源不同。“螳臂当车”源自《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蚍蜉撼树”源自唐朝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通用·异体成语是依据成语的社会使用频率来确定的。在一组成语中,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叫通用成语,意义较明确、精炼、贴切、通俗的成语往往通用,其余的叫异体成语(也叫或体成语)。通用·异体成语都是同源成语和同义成语,但大都分别是同源成语中的原生式和再生式,是同义成语中意义相同的。

通用·异体成语可以分三类(以下各例在前者为通用成语,在后者为异体成语)

一、异序式

异序式指成语语言单位不变,但词序发生变化。如:AB-BA式,成语中的两个语言单位倒序构成一个新成语。如:

轰轰烈烈——烈烈轰轰

大名鼎鼎——鼎鼎大名

光明正大——正大光明

班门弄斧——弄斧班门

以上各例是成语的全部语言单位倒序。其他形式也十分复杂。如:

凶多吉少——多凶少吉 (ABCD——BADC)

尔虞我诈——尔诈我虞 (ABCD——ADCB)

舞文弄墨——舞弄文墨 (ABCD——ACBD)

节衣缩食——缩衣节食 (ABCD——CBAD)

铁石心肠——铁肠石心 (ABCD——ADBC)

夜以继日——日以继夜 (ABCD——DBCA)

变换语序的成语由于语言单位没有改变而意义基本不变。

二、异素式

这类通用·异体成语是通过替换不同语素而构成的。例如:

异口同声——异口同音 (“声”“音”为近义语素)

返老还童——反老还童(“返”为今字,“反”为古字)

首倡义举——首唱义举(“倡”为本字,“唱”为通假字)

心如铁石——心如金石(“铁”“金”语义关联)

三言两语——三言五语(“两”“五”数字语素相异)

雄才大略——雄材大略(“才”“材”为异体词)

书声琅琅——书声朗朗(“琅琅”“朗朗”为同音语素)

三、长短式

这类成语长度不同,大都是通用成语较长,为了语言精炼,结构简洁,通过压缩、概括或截取,构成另一个(些)异体成语。如: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竟成(异体成语为通用成语的部分粘合)

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水楼台(异体成语为通用成语的截取 )

这类成语一般意义不变,但详式较精细,运用频率较高。简式较概括,有时意义不明确,需以详式作为参照。

通用成语和异体成语之间的意义较为复杂。意义较明确、精炼、贴切、通俗的成语往往是通用成语,运用频率较高,其他则是异体成语。

由于两种成语都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因此,可以产生各种复杂的意义联系。

一组通用·异体成语的意义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一)意义全同

包括:1.本义同;2.本义、引申义同;3.本义、比喻义同;4.本义、引申义、比喻同。例如:

翻江倒海——倒海翻江。(本)形容水势很大,波涛汹涌澎湃。(引)①形容破坏极甚,状况混乱不堪。(引)②形容心潮起伏,激荡翻滚。(喻)比喻力量巨大或者声势浩大。以上一组通用·异体成语基本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全部相同。

(二)意义部分相同

包括本义异、引申义同以及本义异、比喻义同的情况。如:日暮途穷——日暮途远。以上一组通用·异体成语本义相反,“穷”表路尽了,“远”表路很长;但这两个成语都可比喻“无路可走,力竭计穷,接近灭亡”。

(三)意义有细微差别

往往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都有所差别。如:重起炉灶——另起炉灶。以上“重起炉灶”本义为“重新支起炉灶”,比喻义强调把以前中断的事业恢复起来。“另起炉灶”本义为“另外支起炉灶”,比喻义强调从某一团伙中分离出去。

简而言之,上述三类成语的差异为:同源成语注重其来源,同义成语注重其意义,通用·异体成语注重其运用频率。一组同源成语都有其相同的来源,其构成方式有原生式和再生式,其意义可以相近、相关和相异。

一组同义成语可以有共同的来源(这一部分兼同源成语),方式可能是原生式或再生式;也可以来源不同(这一部分非同源成语),但意义相同或相近。一组通用·异体成语都是同源成语(可有原生式或再生式),也都是同义成语。但同源成语意义不同的不是通用·异体成语;同义成语来源不同的也不是通用·异体成语。

参考文献:

[1]许肇本,段益民.通用·异体成语词典[Z].北京:中国书籍出版

社,2003,(3).

[2]段益民.论通用·异体成语的优选机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思乡的成语和诗句 第5篇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代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海的成语和诗句 第6篇

曾经沧海 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铸山煮海 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云悲海思 如云似海的愁思

学海无涯 学海:知识。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以蠡测海 用贝壳来量海。比喻察看和懂得很狭窄很片面。蜃楼海市 旧时比喻人世繁荣的虚幻。

五湖四海 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普遍的团结。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国民都象兄弟一样。石沉大海 石头沉到海底。比喻从此没有消息。

血海深仇 形容仇恨极大、极深。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梯山航海 登山航海。比喻长途跋涉,经历险远的旅程。眼空四海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泥牛入海 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挟山超海 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排山倒海 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富强,声势浩大。

寿山福海 寿象山那样久,福象海那样大。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多福。人山人海 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集合得非常多。

群鸿戏海 鸿:鸿雁;海:指大湖。象许多飞鸿在大湖里游戏一样。形容书法遒劲机动。瞒天过海 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恨海难填 恨海:怨恨如海;难填:难于填塞。比喻怨气难平。

情天孽海 孽:罪恶。天大的情欲,罪孽的深渊。旧指男女深深地陷入情海。汪洋大海 水势十分浩大。比喻无法解脱的境遇 天涯海角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四海为家 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故乡或个人小天地。

四海升平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四海鼎沸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宁,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

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四海波静 比喻天下太平。

盟山誓海 对着山海盟誓,指男女相爱坚贞不屈

苦海无边 原为佛家语,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常和“回头是岸”连用。山陬海噬 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

山陬海筮 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山珍海味 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盛的菜肴。山珍海错 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盛的菜肴。山南海北 指遥远的地方。

山盟海誓 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芒芒苦海 佛教语,广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茫茫苦海 佛教语,广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搅海翻江 形容水势浩大。比喻力量声势极其壮大

如堕烟海 堕:落。好象掉在茫茫无边的烟雾里。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头绪,抓不住要领。囊括四海 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

江海不逆小流 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纳细流的缘故。比喻人气度大才能担当大事。回山倒海 形容力量和睦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架海金梁 比喻起重要作用的杰出人物

金翅擘海 金翅:佛经中所说鸟名;擘: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比喻文辞笔力雄壮。胡打海摔 比喻经得起磕碰,不娇贵。

大海捞针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比喻极难找到。陆海潘江 比喻文才很大。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火海刀山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堆山积海 形容东西极多

航海梯山 度过大海,攀越高山。指经历艰远的路程 河海不择细流 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河奔海聚 比喻思路开阔,文辞畅达

精卫填海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侯门如海 侯门象大海那样深邃。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位置悬殊而疏远隔断。翻江倒海 本相容雨势大,后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河清海晏 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河目海口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高低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河落海干 比喻一点不剩。

浩如烟海 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盛。倒海翻江 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福如东海 福气象东海那样大。旧时祝颂语。海外奇谈 比喻没有依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登鹳雀楼——王之涣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望月怀古——张九龄 长歌行——汉乐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观沧海(曹操)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黄河的诗句和成语 第7篇

2、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谢榛《渡黄河》

3、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4、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岳珂《祝英台近北固亭》

5、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汾水碧依依,黄云落叶初飞。孙光宪《河渎神汾水碧依依》

9、根绕黄河曲,影落清渭隈。惟凤《姑射山诗题曾山人壁》

10、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1、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12、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温庭筠《拂舞词》

13、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14、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李益《塞下曲其一》

15、主人杯酒留连意,倦客关河去住情。赵彦端《瑞鹧鸪榴花五月眼边明》

16、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许浑《汴河亭》

17、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

18、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19、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张说《邺都引》

和中职生谈成语的应用 第8篇

一、成语的来源

1. 历史事实或故事。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这些事实因具有深刻的意义,可以用来说明某种道理、某种认识或者某种境遇,因而被凝缩为成语流传,比如完璧归赵、三顾茅庐、秦晋之好、草木皆兵等。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则是出自历史故事。

2. 寓言传说。

寓言故事形式简短,寓意深远,流传广泛,不少被概括成成语,直接充当语言的建筑材料。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如邯郸学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叶公好龙、狐假虎威等。

3. 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人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人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

4. 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这类成语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人山人海、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

5. 外来的成语。

在民族交往、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相互吸收是不可避免的。例如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翻译了不少传自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弃不离、回头是岸等。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按劳取酬等。

6. 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自然会不断涌现。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推陈出新、力争上游、百花齐放、勤俭持家、勤学苦练、只争朝夕等。

二、怎样学习和使用成语

成语的文字非常简炼,又有固定的形式,本身具有易学易记的特点。所以无论学习或者使用成语,都不很困难。但是想要很好地掌握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弄清成语的涵义。

理解学习和使用成语,跟学习和使用字、词一样,首先要彻底理解它的涵义,不能“不求甚解”。有些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在使用时了解成语的出处,就有助于对成语语义地把握。“见仁见智”,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缩写,那么就会推知其语义是“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而不是意见一致。“瓜田李下”,先要知道古乐府诗《古君子行》里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两句话。这是告诉人们处在嫌疑的地位要注意。在古书里,也把这个意思写作“瓜李之嫌”(见《唐书柳公权传》)。无论是“瓜田李下”或“瓜李之嫌”,如果不知道它的出处,只从字面上作解释,那就很难懂得它的意思。由此看来,如果对成语的涵义理解不透彻,或者对成语中某个字的音义还说不准确,就随便使用,难免用得不恰当,甚至闹出笑话。

2. 理解关键语素的意思。

成语言简意赅,极具表现力,但构成成语的一些关键语素却容易让人望文生义,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弄清关键语素的含义,才不至于出现偏颇。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是“消减、更改”的意思,弄懂这个词的意思,就可推知该成语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文字”。“中流砥柱”这个成语中的“砥柱”是黄河中流的一座山,黄河水日日夜夜汹涌澎湃地冲击它,可是千百年来它依然屹立在那里。因此人们就用“中流砥柱”这四个字作为成语,比喻那些意志坚强、在大风大浪里经得起考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

3. 辨明感情色彩。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运用时要注意感情色彩和语境相一致,否则就会出现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现象。比如,我们不能说“敌军的先头部队勇往直前地冲上来”,因为“勇往直前”是形容勇敢地向前进,含有褒义。而这里说的是敌人的情形,我们对他们当然是不会有什么好感,所以应当用含有贬义的词语,把“勇往直前”改为“不顾死活”,那就比较合适些。又如“无微不至”跟“无所不至”两个成语的意思有些相近,但是“无微不至”多指关怀,含有褒义;“无所不至”多系斥责,含有贬义。因此“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劳苦人民的剥削压榨真是无微不至”这个句子就有毛病,应该把“无微不至”改为“无所不至”,那才比较妥当。

4. 看清使用范围。

有些成语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和对象,不能随意搬用。如“日理万机”这个成语,旧日只用于皇帝、国王,意思是每天处理的国家大事很多。现在也有人用于毛主席、周总理,说他们“日理万机”,这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用之于省长、县长等人,就不很恰当,尽管他们每天做的事情确实很多。

5. 合乎逻辑,语法规范。

有些成语在语句中意思已经表达明白了,可是在其他语义成分上,还加以修饰、限制,造成语义重复等语法错误。如“一位莘莘学子”,“莘莘”是众多的意思,再出现修饰语“一位”就造成语义上前后矛盾。还要注意成语的语法功能。由于每个成语自身词意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有的只能做谓语,有的只能做修饰语,有的能带宾语,有的则不能。如“漠不关心百姓疾苦”“司空见惯了腐败现象”“出奇制胜敌人”中的成语都不能带宾语。

6. 注意“一语二用”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能改变成语的含义,但有些成语在特定语境中可以改变其常规用法而产生一种临时的意义,这种“一语二用”现象,在使用时应予以关注。如有文章写:微软的比尔盖茨先生访问中国并推出“维纳斯”计划,这在我国信息产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和风潮,多含贬义,而在这里却是中性词,表明“维纳斯”计划对中国信息产业界的影响很大。

成语和古代天文历法 第9篇

昼夜时辰。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夜半三更”指深夜时光。“鸡鸣而起”形容勤奋不怠。“日中必彗”是说中午的时候一定要将东西拿出来晒,比喻做事要抓紧时机。“日中则昃”常比喻事物盛极则衰,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日昃忘食”形容专心致志,孜孜不懈。日出又叫“朝”“旦”“早”“晨”,日入又叫“暮”“夕”“晚”“昏”“旰”。相关的成语不胜枚举,如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晨兴夜寐、早出晚归、昏定晨省、宵衣旰食等。

天干地支。古人利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按地支顺序,寅在卯前,如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丁是丁,卯是卯”则表示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一点不马虎。“甲子之年”指六十岁的年纪。“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更长梦短”形容思虑不安,彻夜难眠。“更阑人静”指深夜一片寂静。古代历法中“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因而用“朝菌不知晦朔”形容寿命短。

日月运行。“圭臬”是古人观测日影的天文仪器,“奉为圭臬”是说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衡量正误的准则。“日上三竿”是说太阳升起来离地已有三根竹竿那么高,多形容天时已晚。“晷”是古代观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后指日影,“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或用功读书。“漏壶”是古代滴水计时的工具,成语“漏尽更深”指更深之时,“更长漏永”则形容漫长的夜晚。

星斗推移。古人把天空中可看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成语“南箕北斗”是说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浆,后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表示天色将明。“斗转星移”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时序变迁或指一夜之间时间的推移。

天象变化。出现云霓,就预示着下雨,“大旱望云霓”形容盼望殷切。流星飞快地划过夜空,于是用“星驰电发”形容做事快捷。“流星赶月”比喻彼此追逐,行动迅速。月亮到最圆时就开始缺损,于是用“月盈则食”比喻事盛则衰,物极必反。“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比喻事情发生前的征兆。太阳东升西落,日出处叫“东隅”,日落处叫“桑榆”“西山”,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方面失败了,另一个方面得到了补偿。“日薄西山”则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

天人合一。古人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日月同时升起,在我国少见,因而古人以成语“日月合璧”附会为国家祥瑞。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用“日升月恒”比喻兴旺,“日东月西”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离别不得相见或相互不和。“参辰卯酉”是说参宿酉时出于西方,辰宿卯时出于东方,两不相见,因用来比喻互相敌对或势不两立。“动如参商”是说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在天空,因以比喻人分离后不能会面。古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北斗星在众星中最亮,常用“泰山北斗”比喻众所尊仰的人物。“斗重山齐”是说像北斗星一样令人景仰,形容人德高望重、才学出众。

简报

余秋雨:中外文化视野下的教育发展

2009年12月3日,南京外国语学校报告厅,著名作家余秋雨应邀作了题为《中外文化视野下的教育发展》的演讲。他从一个文化学者的角度盛赞南京教育,并希望南京在教育国际化和人文教育领域能发挥引领作用。“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创新教育、简约教育”成为余秋雨演讲的四大关键词。

成语和诗句范文

成语和诗句范文(精选9篇)成语和诗句 第1篇赞扬母亲的成语:含辛茹苦,无怨无悔 哀哀父母 恩同父母 恩逾慈母 父母恩勤 孟母三迁升堂...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