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CT显像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CT显像范文(精选7篇)

CT显像 第1篇

1.1 设备仪器

采用GE公司Millennium VG5 Hawkeye双探头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骨显像扫描,采用GE公司Discovery ST 16 PET/CT行PET/CT显像。

1.2 方法

SPECT骨显像扫描在静脉注射99m Tc-MDP 25m Ci 2~3 h后进行,扫描速度15 cm/min。图像经e NTEGRA工作站处理显示。PET/CT显像在静脉注射18F-fluoride 10 m Ci(0.1 m Ci/kg)2~3 h后进行,CT采用自动毫安技术扫描,PET扫描7个床位,2 min床位。图像经Xeleris工作站处理显示。对比2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表现、发现病变数目以及定位精确性的异同。

2 结果

病例一:男性,睾丸癌骨转移。因患者体质差无法完成全身骨扫描(BS)。BS图像可见颈椎、第十二胸椎、右侧第十一后肋放射性浓聚(如图1所示)。行右侧第十一后肋局部切除。2个月后行PET/CT显像,PET图像可见第六、七颈椎、第十二胸椎、放射性浓聚;CT图像可见上述部位均有骨质破坏(如图2所示)。其中右侧第十后肋、左侧股骨上段部位的放射性浓聚在BS图像上未发现,考虑为由于病变进展新出现的骨转移病灶。

病例二:男性,左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BS可见左侧股骨头、股骨颈部位放射性浓聚(如图3所示)。2 d后行PET/CT显像。PET图像可见左侧股骨头、股骨颈、髋臼窝放射性高度浓聚,大转子放射性分布增高;右侧股骨头及髋臼窝也可见局部放射性浓聚。CT可见双侧股骨头内骨质密度不均,有囊性变区,左侧为重(如图4所示)。

3 讨论

3.1 PET/CT骨显像与BS图像比较

99mTc-MDP较18F-fluoride在人体内的血液和软组织的本底高,而且由于采用BS平面显像,图像的分辨率相对较差。完成检查需要约20 min,部分患者不能耐受。18F-fluoride在人体内的分布高度集中于骨骼系统,具有很高的骨骼/血液比值,因此可以形成高对比的骨骼显示。血流丰富或破骨、成骨活动旺盛的骨骼摄取18F-fluoride远高于正常骨组织。这种高特异性分布结合PET显像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使全身骨骼清晰显示,如病例一中的颈椎病变可以精确定位到第六、七颈椎。PET全身骨显像可以在10 min左右完成,与BS相比缩短了患者的检查时间。PET特别是对于小的及早期病灶的检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比如病例二PET发现了双侧股骨头病变,而BS仅仅发现了严重一侧的股骨头的病变。由于PET比BS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系统灵敏度,所以在发现小病灶中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3.2 PET/CT显像与BS对确定病变数目、范围及部位的比较

Schirrmeister H等的研究中[1],18F-fluoride PET骨显像发现了96处骨转移灶,而BS只发现了46处骨转移灶。与18F-fluoride PET骨显像和其他检查方法(CT和MRI)相比,BS发现颅骨、胸部和肢体部位良恶性骨病变的敏感性是82.8%,发现脊柱和骨盆骨病变的敏感性只有40%。说明BS发现骨转移的敏感性高度依赖于病变发生的部位。

3.3 CT的应用

快速的CT扫描不仅可以为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更重要的是CT图像能够提供高度精确的骨骼解剖结构信息,为病变定位,有助于确定放射性分布异常部位的病变性质。有些学者[2]的研究发现,18F-Fluoride PET/CT有助于通过CT部分发现相关的良性骨病变及入侵骶骨孔的软组织肿瘤来说明有症状患者的骨痛原因。可见CT图像在骨骼系统疾病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3.4 PET/CT骨显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Martin Hetzl等[3]对103名肺癌患者分别进行了BS、脊柱SPECT和18F-fluoride PET显像。这些患者中最终有33人被确定为骨转移,平面BS只发现了其中的17人(51.5%);13人结果为阴性,其中有3人被证实为骨转移;另有4例良性病变被错误地判断为骨转移。这13例假阳性患者中有11人在18F-fluoride PET骨显像时被判断为骨转移。

18F-fluoride吸收量增加与骨骼的血流量增加、骨骼生长代谢活跃有关,因此,凡是有上述病理生理改变的良、恶性骨病变都可以表现为骨骼摄取18F-fluoride异常增加。这导致了应用18F-fluoride PET骨显像的高度的敏感性。但是单独应用PET显像不易确定病变的良、恶性质,在特异性诊断方面存在局限。X线、CT在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中长期以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PET的功能显像与CT的解剖结构的显像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骨骼系统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Einat Even-Sapir[3]等对44位患者进行18F-fluoride PET/CT研究,通过统计发现与单独使用18F-fluoride PET(72%)相比,18F-fluoride PET/CT的确切性有了重大提高(97%)。18F-fluoride PET的高敏感性得到了体现,发现了16例CT显像正常的骨转移18F-fluoride吸收量增加以及4例BS假阳性患者。

4结论

通过本研究,我们看出,18F-fluoride PET/CT骨显像简单易行,检查时间短,患者容易耐受。特别是它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骨骼CT和PET三维图像及解剖结构基础上的骨代谢图像,其具有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精确的信息。18F-fluoride PET/CT骨显像的高探测效率和更准确地判断骨骼良、恶性病变的能力,使其有可能成为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治疗前明确有无骨转移的更有效的手段,从而选择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法。将18F-fluoride PET/CT扫描和18F-FDG PET/CT扫描结合起来,将会对骨肿瘤诊断、鉴别以及骨骼系统良性病的诊断产生重要的临床意义。单独18F-fluoride PET/CT显像对于骨骼系统良性疾病诊断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8F-fluoride PET/CT骨显像的局限性是它的检查费用高于常规的SPECT,所以在选择临床适应症时应该特别注意。

参考文献

[1]Schirrmeister H.Sensitivity in detecting osseous lesions depends onanatomical localization:Planar bone scintigraphy vs.18F-PET[J].JNucl Med,2007,16:1 623-1 629.

[2]敬兴果,李建国,梁伟蓉,等.核素骨显像在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重庆医学,2005,34(5):103-105.

CT显像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2月住院期间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51例疑似PE患者, 其中男27例, 女24例, 年龄32~83岁, 平均年龄57.2岁。51例均于住院期间在我科完成肺灌注平面显像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检查, 其中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伴胸闷、胸痛26例, 咯血8例, 咳嗽、咳痰11例, 晕厥2例, 下肢肿胀9例。

1.2显像仪器与显像剂

显像仪器为Philips Precedence双探头SPECT/CT。显像剂为锝-聚合白蛋白 (99TcmMAA) , 由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提供。

1.3 显像方法

1.3.1 肺灌注平面显像:

经患者肘静脉注射99Tcm-MAA5mci, 5min后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 双手抱头, 采集8个体位的肺灌注平面显像, 即前位、后位、左侧位、右侧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左后斜位和右后斜位。每个体位采集计数为300K、矩阵256×256, 放大倍数1.5。

1.3.2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

平面显像结束后, 嘱患者保持平静呼吸, 先行胸部CT平扫, CT扫描参数为120kV, 200mAs, 层厚3mm, CT扫描结束后, 探头自动复位到同一体位行SPECT断层显像, 采集60帧图像, 10s/帧, 能峰140kev, 窗宽20%, 矩阵128×128。

1.4 图像处理与分析

应用Astonish重建技术对采集的SPECT原始图像进行断层处理, 而后使用Fusion viewer融合软件进行SPECT断层图像和CT图像的同机融合。由2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进行阅片, 判断结果出现分歧时经商讨后以取得一致意见做出诊断。判断标准:参照肺栓塞诊断前瞻性研究 (PIOPEDⅡ) 诊断标准[2], 将正常肺段和极低度、低度可能性的肺段判定为阴性;将中度和高度可能性的肺段判定为阳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以汇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D-二聚体、血气分析、心电图、各种影像学检查及长期的疗效随访等综合分析, 51例疑似患者中37例最终临床诊断为肺栓塞, 其中单发肺栓塞6例, 多发肺栓塞31例;排除肺栓塞14例。肺灌注平面显像、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与患者最终临床诊断结果见表1。

37例临床确诊的肺栓塞患者中, 肺灌注平面显像正确检出29例,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正确检出34例, 14例非肺栓塞患者中, 肺灌注平面显像正确检出9例,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正确检出12例。肺灌注平面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8.4% (29/37) 、64.3% (9/14) 、74.5% (38/51) ,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9% (34/37) 、85.7% (12/14) 、90.2% (46/51) , 两者对肺栓塞的定性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肺栓塞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 但其缺乏特异性, 因此根据临床症状难以直接做出诊断, 需借助于各种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血浆D-二聚体诊断急性PE的灵敏度高达90%, 但其特异性仅50%~72%[3]。血气分析、心电图等检查在不同的PE患者中表现各异, 也只能作为PE的辅助检查手段。因此, 影像学检查成为肺栓塞的主要检查手段。

肺动脉造影 (PA) 是诊断PE的“金标准”, 但技术要求高, 且有创, 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使其应用受限[4]。肺通气灌注 (V/Q) 平面显像被认为是PE诊断的首选方法, 其灵敏度高, 但特异性低, 研究[5]发现临床漏诊误诊率较高。

随着多排螺旋CT问世, CT肺血管造影 (CTPA) 在肺栓塞的诊断中应用普遍。CTPA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内栓子的部位、形态、大小等[6], 但对亚肺段水平以下的栓子显示不清。此外, 检查过程中患者体位移动或放射伪影、造影剂显影欠清等原因也会造成检查失败, 文献[7]报道CTPA失败率约为5%~10%。

近年来, SPECT/CT发展迅速, 使肺通气灌注 (V/Q) 平面显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V/Q平面显像由于组织器官重叠多掩盖了小病灶或深部病灶, 易出现漏诊。SPECT/CT采用断层显像技术, 可以在不同轴向断层图像上观察双肺各肺段的血流灌注情况, 从而避免了V/Q平面显像的漏诊情况,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本文中平面显像未能检出的8例肺栓塞患者中, 经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后检出其中4例为小面积的亚肺段PE。SPECT/CT融合显像同时还能观察到肺部组织结构, 鉴别出肺内其他病变所致的肺血流灌注受损, 提高诊断的特异性。本文中肺灌注平面显像的5例假阳性患者中, SPECT/CT融合显像后诊断为支气管肺癌1例, 肺不张2例, 心影增大1例。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提高了诊断PE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与文献报道[8,9]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可同时观察到肺内血流分布情况和肺组织结构, 对肺栓塞有较高的检出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肺灌注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51例临床疑似PE患者分别行肺灌注平面显像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 并与最终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分析, 比较两种方法对肺栓塞诊断价值的差异。结果:肺灌注平面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8.4% (29/37) 、64.3% (9/14) 、74.5% (38/51) ,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9% (34/37) 、85.7% (12/14) 、90.2% (46/51) , 两者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优于肺灌注平面显像, 可提高对肺栓塞的诊断率。

关键词:肺栓塞,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肺灌注平面显像

参考文献

[1]苏剑.不同临床评分中肺通气灌注显像与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栓塞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 2011, 33 (1) :7.

[2]Sostman HD, Stein PD, Gottschalk A, et al.Acute pulmonary embolism: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ventilation-perfusion scintigraphy in PIOPEDⅡstudy[J].Radiology, 2008, 246 (3) :941-946.

[3]李越, 王长利, 孙建合, 等.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J].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2 (6) :376-377.

[4]Van Rossum AB, Pattynama PM, Ton ER, et al.Pulmonary embolism:validation of spiral CT angiography in 149patients[J].Radiology, 1996, 201 (2) :467-470.

[5]杨媛华.提高我国肺血栓栓塞症诊疗水平的系列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0 (1) :5-7.

[6]聂微微, 陈斌, 王升忠, 等.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 (5) :826-828.

[7]Jones S, Wittram C.The indeterminate CT pulmonary angiogram: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atient clinical outcome[J].Radiology, 2005, 237 (1) :329-337.

[8]Gutte H, Mortensen J, Jensen CV, et al.Comparison of V/Q SPECT and planar V/Q lung scintigraphy in diagnosing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Nucl Med Commun, 2010, 31 (11) :82-86.

CT显像 第3篇

SPECT/CT是将CT扫描仪和SPECT显像仪同时安装在同一个机壳里的多模态影像设备, 检查时可以依次获得反映精细解剖结构的CT扫描信息及反映功能代谢的SPECT影像, 或复合SPECT/CT融合影像[1]。近年来市场上流行的SPECT/CT装置已有很大变化, 主要是将新技术水平的多探头SPECT和多探测器CT扫描仪并排安装在同一个检查床上。其中, CT扫描不仅能够用于SPECT图像的衰减校正和解剖定位, 同时还具有常规诊断的功能。也就是说, 一次SPECT/CT检查能同时获得SPECT的功能代谢图像和CT的解剖诊断图像, 使图像融合与诊断效能倍增[2,3]。目前, SPECT/CT融合技术在骨断层显像和心肌灌注显像等方面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99Tcm-MIBI) 甲状腺亲肿瘤显像方面报道较少。本研究在99Tcm-MIBI甲状腺亲肿瘤显像的基础上增加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 并将其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以评价该方法在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方面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2009年5月~2012年12月在本科室行99TcmO4-甲状腺显像冷结节的患者103例, 其中男54例, 女49例, 年龄15~81岁, 平均 (43.5±11.3) 岁。所有患者在行99TcmO4-甲状腺显像后3日内行99Tcm-MIBI亲肿瘤显像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上述患者随后均实施手术治疗与病理检查。

(2) 显像剂与显像设备。99TcmO4-与99Tcm-MIBI均由森科 (南京) 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标记率>95%。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Symbia T6双探头SPECT/CT仪, 显像配平行孔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

(3) 显像及重建方法。99Tcm-MIBI双时相显像:静脉注射99Tcm-MIBI 740 MBq (20 mCi) , 分别于注射后15 min及1 h行平面静态显像, 能峰140 keV, 能窗15%, 矩阵256256, 放大倍数3.0, 每帧采集500 K计数。延迟相结束后立即行SPECT/CT同机断层采集, SPECT采集参数为矩阵128128, Zoom为1.0, 每个探头旋转180°, 25 s/帧, 共采集64帧投影。CT采集参数为管电压140 kV, 管电流150 mA, 螺距0.8, 重建层厚为5 mm。断层数据经过OSEM重建, 4次迭代, 8个子集, 得到三个层面 (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 的图像, 与CT图像进行配准融合。

(4) 影像分析。由2名有经验的医师进行阅片, 观察99TcmO4-甲状腺显像冷结节部位是否出现99Tcm-MIBI异常摄取。冷结节处摄取99Tcm-MIBI值≤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即为“阴性”, 冷结节摄取99Tcm-MIBI值>正常甲状腺组织即为“阳性”。SPECT/CT融合图像即核医学断层图像与CT图像的综合。

(5) 统计学分析。根据手术病理结果, 对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分析结果进行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103例冷结节患者99Tcm-MIBI平面显像阳性54例、阴性49例。54例阳性结果中, 有13例恶性甲状腺肿瘤、41例良性病变;49例阴性结果中, 有9例恶性甲状腺肿瘤、40例良性病变。99Tcm-MIBI平面显像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59.1%、49.4%和51.4%。

SPECT断层显像诊断阳性病例65例、阴性38例, 同机CT图像融合后, 经SPECT/CT综合分析最终诊断阳性病例37例、阴性66例。37例阳性结果中, 有18例甲状腺癌、19例良性病变;66例阴性结果中, 有4例甲状腺癌、62例良性病变。SPECT/CT融合显像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1.8%、76.5%和77.7%, 与平面显像结果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1~2。另外, CT图像中额外发现<1 cm的结节27个。

99Tcm-MIBI平面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99Tcm-MIBI平面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效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关于甲状腺癌的影像学检查以B超、CT、核素显像为主, 99Tcm-MIBI是一种亲脂性阳离子化合物, 肿瘤细胞摄取MIBI的机制可能与肿瘤细胞的脂溶性及其所带的电荷有关, MIBI可通过易化扩散进入肿瘤细胞, 并在线粒体内浓聚。MIBI摄取量与血流、代谢活跃程度等相关, 可被囊肿以外的各种良恶性肿瘤摄取[4]。目前99Tcm-MIBI甲状腺亲肿瘤显像鉴别良恶性结节的临床价值仍争议不断[5,6,7], 主要是因为其诊断灵敏度与特异性较低, 这与入选的甲状腺结节大小、仪器系统分辨率有直接关系。SPECT断层图像可以查出因组织衰减而呈“阴性”的位于甲状腺较后方的结节, 有效提高灵敏度。CT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方面不比超声有优势, 但仍有其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恶性病变会显示更多边界模糊的、不规则的实质结节, 周围结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肿大。钙化形态较钙化率更具鉴别意义, 细砂粒样钙化以甲癌多见, 蛋壳样钙化多见于结节性甲状腺肿[8,9]。

本研究中, 99Tcm-MIBI平面显像中54例阳性患者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的有1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有18例、甲状腺腺瘤有23例, 这些良性病灶很可能是血流灌注比较丰富、代谢比较活跃, 细胞中的线粒体膜电位势较高, 对99Tcm-MIBI有较多摄取, 因此99Tcm-MIBI在这些组织细胞中浓聚而表现为阳性。49例阴性病例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有6例、滤泡癌有3例、甲状腺囊肿有21例、甲状腺腺瘤有1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有8例。SPECT-CT融合显像中37例阳性病例最终确诊为甲癌的有18例、腺瘤有1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有5例。18例甲状腺癌中有7例伴有淋巴结肿大, 10例瘤体内可见钙化灶;4例假阴性中有2例滤泡癌、2例微小癌。SPECT与CT同机联合共同诊断, 使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提高到了81.8%、76.5%和77.7%。另外, 本组研究中的冷结节直径均>1 cm, 虽然在CT图像上发现了27个<1 cm的小结节, 但因ECT系统分辨率问题而无法评价其99Tcm-MIBI摄取情况。病理检查结果显示, 27个小结节中有2例微小癌, 这种情况对于SPECT-CT来说诊断难度仍然很大。

总之, SPECT/CT融合显像不但可以分析MIBI的摄取情况, 还可以从解剖形态学上分析结节性质及其与周围血管等组织的关系, 进而提高诊断准确性, 为临床手术提供精确定位信息。

摘要:目的 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 甲状腺亲肿瘤显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03例甲状腺冷结节患者先行99Tcm-MIBI双时相 (15 min与2 h) 显像, 后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 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99Tcm-MIBI双时相法对甲状腺结节性质良恶性鉴别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59.1%、49.4%、51.4%, 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1.8%、76.5%、77.7%。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在甲状腺99Tcm-MIBI亲肿瘤显像中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

关键词:SPECT/CT融合显像,99Tcm-MIBI双时相显像,甲状腺结节,体层摄影术,放射性核素

参考文献

[1]王荣福.核医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6-13.

[2]Dominique D, Edward R, Milton JG, et al.Procedure guideline for SPECT/CT imaging[J].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2006, 47 (7) :1227-1234.

[3]刘臣斌.SPECT/CT的图像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7) :81-82, 98.

[4]陈正国, 王自正, 姚薇萱, 等.99Tcm-MIBI亲肿瘤显像与甲状腺球蛋白测定判断甲状腺冷结节良恶性的价值[J].江苏医药, 2005, 31 (4) :318.

[5]杨文定, 覃卫华.99Tcm-MIBI SPECT/CT亲肿瘤融合显像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 2012, 23 (23) :90-91.

[6]叶千春, 王淑侠, 乔穗宪, 等.99Tcm-MIBI甲状腺显像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再认识[J].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6, 26 (4) :209-210.

[7]胡疏, 韦伟, 尹为华, 等.99Tcm-MIBI亲肿瘤显像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价值[J].罕少疾病杂志, 2011, 18 (3) :7-9.

[8]兰勇, 龙晚生, 易兰, 等.甲状腺单发结节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 2009, 24 (2) :142-144.

CT显像 第4篇

1 临床诊断

18F-FDG PET-CT显像对恶性淋巴瘤特别是以长期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Reske[4]对最近报道的15个 (723例患者) 关于淋巴瘤PET FDG显像结果进行总结, PET FDG显像的敏感性为71 %~100 %, 特异性为69 %~100 %, 阴性预测值80 %~100 %。Hernand-Maraver等[5]分别对47例最近诊断为淋巴瘤病人的PET-CT显像和单独PET、CT显像进行比较, 结果PET-CT使11例病人 (NHL=10, HD=1) 的分期提高, PET-CT显像对结节病灶探测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T和PET单独显像。

2 在淋巴瘤分期及再分期中的作用

淋巴瘤临床分期是根据肿瘤侵犯范围和程度不同, 采用1970年Ann Arbar会议制定的分期标准将淋巴瘤分为Ⅰ、Ⅱ、Ⅲ、Ⅳ四个时期。准确的分期是拟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基础, F-FDG PET-CT检查可以提供全身病灶分布、大小、数目及代谢变化等诸多信息, 有助于进行准确的临床分期, 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Raanani等[6]对103例淋巴瘤患者 (包括68例NHL患者和35例HL患者) 进行PET-CT与CT的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在诊断NHL上, PET-CT和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NHL患者而言, PET-CT使31 %的患者分期上调, 其中, 主要是Ⅰ期和Ⅱ期的患者, 使1 %患者的分期下调;25 %患者的治疗方案被调整。对于HL患者而言, PET-CT使32 %患者分期得到上调, 15 %的患者下调。Allen-Auerbach等[7]对73例淋巴瘤患者进行PET-CT与PET的对比研究, 7例患者二者分期不一致, PET-CT准确地使2例上调、5例下调;PET-CT对淋巴瘤的分期准确率为93 %, 而PET只有84 %。可见, 对于淋巴瘤的分期PET-CT要明显优于单用PET。

在分期方面, Isasi等[8]对20项研究、总样本数854例病人、3 658个病灶进行Meta分析, 证明18F-FDG PET显像总敏感性较高, 作者建议临床医生选用FDG PET对淋巴瘤病人进行再分期。

骨髓浸润为淋巴瘤晚期表现, 多项研究表明, PET-CT检查对发现淋巴瘤骨髓浸润的作用可以替代c-MDP骨扫描, 减少骨髓活检次数, 特别是局灶性骨髓浸润灶, 活检部位常规在髂后上棘, 容易漏诊, 而PET-CT为全身探查, 一次检查即可显示全身骨髓代谢情况, 对发现局灶性病变和提高骨髓穿刺阳性率有很大帮助[9]。

3 在淋巴瘤恶性程度评价中的作用

淋巴瘤的治疗主要是放疗、化疗。经过多种药物联合化疗后, 相当多的病理可望达到临床完全或部分缓解 (CR或PR) , 而治疗后定期随诊、及时发现肿瘤残存组织或复发、新发病灶, 对进一步治疗方案和病人预后至关重要。CT、MRI等显像技术仅显示病变的结构大小, PET-CT通过半定量或定量分析, 可以显示病变的功能状态, 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Thill等[10]对27例患有初发或复发恶性淋巴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显示病变的标准摄取值 (SUV) 在高度恶性的NHL患者中显著高于低度恶性的NHL和HL患者 (分别为19.0, 10.6和 11.1) 。

4 在淋巴瘤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利用PET-CT可定量测定肿瘤组织的代谢过程, 如糖酵解或大分子合成, 通过监视肿瘤组织的代谢变化可以评价治疗效果。Jerusalem等[11]观察了28例NHL患者接受联合化疗后的疗效 (平均3个疗程) , 5例治疗后F-FDG高代谢的患者中仅1例达到完全缓解, 而23例治疗后F-FDG阴性的患者中, 除2例死于化疗毒性以外, 其余均达到完全缓解。Romer等对11例淋巴瘤患者进行动态F-FDG代谢研究化疗或免疫治疗的早期预测NHL对治疗是否有效, 结果显示, 通过观察18F-FDG代谢情况能早期即化疗后1周就可评价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5 在淋巴瘤肿瘤复发鉴别中的作用

肿瘤放化疗可导致肿瘤周围组织水肿、纤维化和坏死, 临床表现和CT等常规显像很难区分肿瘤治疗后残余与放化疗损伤, 正确鉴别残留肿块系肿瘤复发或为纤维化或坏死, 以及有无新发病灶出现, 为再分期提供可靠依据, 已成为监测淋巴瘤疗效的主要内容。F-FDG PET-CT检查则对淋巴瘤治疗后残留肿块的肿瘤活性评价有独到的诊断价值, 因此准确鉴别肿瘤治疗后残余或复发与放化疗损伤, 对于进一步治疗计划的制定是极有意义的。Bjurberg等[12]对26例淋巴瘤患者行FDG-PET 显像, 并和传统的显像方法比较, 表明FDG-PET对淋巴瘤治疗后残留病灶的诊断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 (97.1 %) , 对淋巴瘤复发的诊断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 (97.1 %) 。

Cremerius等[13]对27例经过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作回顾性研究, 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定性和SUV半定量分析, 并与相应的CT检查结果比较, 对全部15例证实有残余或复发病变的患者以及12例无复发患者中的11例均做出了正确的评价, 仅有的1例假阳性发生在放化疗后肺炎的患者, 其特异性、准确率和阳性预期值较CT都有显著的增高。尽管F-FDG PET显像被认为是目前非侵入性鉴别肿瘤复发和治疗后坏死的最佳方法, 然而亦有报道称其准确性是有限的。Maisey等[14]对化疗后存在残留肿块的102例NHL或HL患者进行研究, 发现FDG代谢阴性结果较之阳性结果更具有临床意义, 对于淋巴瘤治疗后的残留肿块, 如果检查为阴性, 则可能无须进行进一步的放化疗, 从而避免了患者经受不必要的治疗所伴有的毒性。

6 在淋巴瘤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Mikhaeel等[15]对治疗后NHL缓解情况进行了对比评价, 随访 (中位时间为30个月) 结果:F-FDG阳性和阴性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00 %和18 %, 而CT阳性和阴性结果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41 %和25 %;无或仅有少量组织轻度摄取F-FDG者随访期间没有复发, 而持续阳性者其复发率高达87.5 %。可见, 通过F-FDG代谢对治疗后NHL的缓解状况以及预后的评估要优于CT, 化疗2~3个周期后进行检查有助于区分肿瘤预后的情况, 预后差者需要不同的化疗方案交替进行。

Kostakoglu等[16]的研究也证实, F-FDG早在化疗1个疗程后对侵袭性NHL、HL有很高的预后预测价值:化疗1个疗程后F-FDG代谢阳性者, 90 %的患者将复发, 中位无病生存期仅5个月;F-FDG代谢阴性者随访18个月, 85 %的患者仍是完全缓解状态。淋巴瘤患者化疗结束后F-FDG代谢阳性者复发率明显高于化疗1个疗程后F-FDG代谢阴性者, 复发率分别为35 %和15 %。可见, F-FDG代谢的阳性结果与患者的低生存率显著相关。Weihrauch等[17]对28例HL化疗后3个月CT检查有纵隔残余肿块的患者进行诊断和预后评价, 结果表明:治疗后18F-FDG代谢阴性者1年内均未复发, 1年内SF-FDG代谢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 %和60 %。作者还指出, 治疗后F-FDG代谢的假阳性较高, 主要原因是年轻患者由于化疗后胸腺增生引起F-FDG的高代谢而被误认为是肿瘤组织, 因此在分析图像时要加以注意, 避免假阳性的发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炎症或感染 (女性口结核) 都有可能导致假阳性的发生。

当然, 由于FDG PET显像对肿瘤组织缺乏特异性, 活动性炎症和感染病灶有可能误诊为病灶残留, 所以18F-FDG PET显像也不能排除小的残存灶, 要结合临床资料、其他显像方法和病理活检进行综合判断。而且如果2~4个化疗疗程中期的PET-CT (intPET) 表明淋巴瘤已经完全缓解, 那一线治疗结果后的PET-CT (endPET) 就没有必要, 因为intPET已经能对淋巴瘤的疗效做出评价。

CT显像 第5篇

关键词:18F-FL PET/CT,肺部单发结节,SUVmax,鉴别诊断

目前, 肺癌已经成为全世界癌症病死率最高的病症之一。肺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是有着密切的相关, 一般情况下从0~Ⅵ期, 患者五年的生存率会从85%降到5%。所有, 对于肺癌应该及早发现与诊断, 这对于改善患者病后生存质量以及有效延长患者生命时间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PET/CT检查可以依据患者细胞分子水平来显示机体细胞增殖、细胞功能、代谢的状况, 因而PET/CT检查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1,2,3]。

1 仪器与检查方法

1.1 仪器

本文PET/CT检查仪器主要采用的是美国GE公司DiscoverysT型, 而其显像剂制备主要采用的是MINITra Ce自动化合成模块和回旋加速器 (美国GE公司, Tracerlab FX-FN) , 所有患者的仪器的显像剂均是来源于同一公司同类产品, 以此来确保检查的可比性。

1.2 采集方法

检查前患者需禁食4h以上且空腹血糖值应该<6.1mmol/L, 18F-FLT的注射剂量一般为150MBq~190MBq, 所有患者都在行静脉注射50min后上机进行检查。在检查前患者需平仰躺于检查床上, 同时将双上肢呈上举抱头状, 平静呼吸。CT扫描:本文所选病例中大部分患者只需行胸部扫描, 其范围为颅底至双侧腹股沟, 在采集过程中管电流为140m As, 参数电压为120KV, 层厚0.75mm, 准直5mm, 0.5ms/转, 螺距为1.25, 整个扫描时间为25~35s。PET采集:PET采集的范围与CT一样, 而采集的床位视具体情况而定, 每床位采集时间为2.5min, 主要采用三维采集方式。在采集完成之后利用CT数据衰减校正PET图像, 而图像重建方法主要为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 (OSEM) 。在图像重建之后可获得矢状位、横断面以及冠状位的图像。然后再根据患者病灶的大小勾画出感兴趣区之后, 并由随机软件自动化生成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也就是SUVmax) 。

1.3 检查结果判定

观察患者纵隔各断层以及双侧肺野的PET/CT融合图像, 同时在其横轴位病灶放射性摄取最明显处勾画感兴趣区域, 同时利用随机软件将自动测定所得到的最大标准摄取值 (SUVmax) 。判断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标准主要是以患者团块状摄取放射性、SUVmax≥1.5或者病灶呈结节状为准。同时以患者支气管镜病理或术后病理的结果为最终诊断标准, 以此来分别计算出18F-FLT在肺部单发结节诊断中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性。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主要采用CHISS2004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通过对所选病例行PET检查, 最终确诊的42例肺癌的患者中, 其病变处均有不同程度的18F-FLT摄取, SUVmax值区间为0.5~5.84, 而平均值为3.52±1.64 (图1) , 而其中有38例患者的SUVmax值≥1.5。在8例结核球患者中, 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摄取量, 平均SUVmax值为1.57±0.55 (图2) ;在20例良性结节患者中, 其SUVmax值区间为0.15~2.36, 而平均SUVmax值为0.85±0.51;在10例炎性结节患者中, 其放射性摄取程度均呈较低值 (图3) , 几乎接近正常肺组织。通过统计学处理, 临床采用18F-FLT来诊断肺癌, 其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可分别达到86%、79%、89%。

3 讨论

Cobben[4]等主要研究了关于18F-FLT的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价值。根据其长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一般病灶对于18F-FLT的摄取值要明显低于18F-FDG, 同时采用18F-FLT的PET/CT对所有患者中的确诊癌症患者进行了正确分期。通过Cobben的临床研究结果证明:临床采用18F-FLT技术对恶性病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可以准确的显示患者肺部的恶性肿瘤。但是对于肺癌分期的准确性还是低于18F-FDG, 所有临床对于肺癌的诊断与分期最好是采用18F-FLT与18F-FDG相结合的方法。

Jeong[5]等报道, 选取患有肺结节100患者 (男、女比例基本均等) , 首先通过病理诊断其中有60例患者为良性, 而其余40例患者为恶性, 然后对肺结节患者分别行CT、PET以及PET/CT检查, 其检查结果显示CT、PET、PET/CT对于临床诊断肺结节的特异性分别为66%、71%、77%, 而灵敏性分别为82%、88%、88%, 由此可见在诊断肺结节特异性方面PET/CT与CT、PET相比更具有临床意义 (P<0.05) 。

赵春雷[6]等对73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进行CT、18F-FDG的PET和18F-FDG的PET/CT显像, 结果显示, 采用CT检查的总体分期准确性可达到68.5%, 采用18F-FDG的PET检查的总体分期准确性可达到73.9%, 采用18F-FDG的PET/CT检查总体分期的准确性一般可达到93.2%。从上述结果可以证实:临床应用18F-FDG的PET CT获取的清晰解剖结构影像与18F-FDG的PET功能代谢影像具有同机融合性, 两者结合具有相对客观精确, 这样可有效提高非小细胞性肺癌术前总体分期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谭业颖, 田嘉禾, 张锦明, 等.F-FLT PET/CT显像诊断单发结节及评价细胞增殖的价值[J].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7, 48:65.

[2]马黎明, 田嘉禾, 杨小丰, 等.18 F-FDG和18 F-FLT PET/CT诊断肺结节影响因素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7 (l) :19-21.

[3]田嘉禾.PET、PET/CT诊断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100-128.

[4]Cobber D C, Elsinga P H, Hoekstra H J, et al.Is18F23`2flu2oro23`2 deoxy2L2thymidine useful for the st aging andrest aging of non2-small cell lung cancer[J].J Nucl Med, 2004, 45 (10) :1677-1682.

[5]Jeong SY, Lee KS, S hin KM, et al.Eff icacy of PET/CT in thec-haract erizat i on of solid or part ly solid solit ary pulm onary nodules[J].Lung Cancer, 2008, 3 (2) :14.

CT显像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3 月-2015 年7 月于本院行腹部256 层CT血管显像的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既往无任何腹部手术, 非胰腺疾病且腹部病变不影响血管走行、分布, 无其他疾病影响血液循环, 无腹部血管显像模糊及明显伪影干扰。所选患者中男48 例, 女32 例, 年龄16~75 岁, 平均52.7 岁。

1.2 方法

1.2.1 仪器Philips Briliance 256 层i CT扫描仪, Irich三筒高压注射器, 22 号留置针管, 256 层螺旋CT自带Philips 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 (EBW) 。

1.2.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检查前禁食4~6 h, 于扫描开始前口服清水500~1000 m L。扫描参数:120 k V, 200~250 m As, 球管旋转时间0.4 s/r, 探测器宽度为0.625 mmx128i, 螺距0.915, 扫描视野350~500 mm。患者取仰卧位, 双臂上举, 扫描范围自肝顶至耻骨联合水平;经肘静脉以3 m L/s流率高压注入对比剂碘克沙醇 (320 mg/m L) 80~90 m L, 随后以相同流率注入生理盐水40 m L冲刷管道;采用造影剂示踪技术, 当膈顶层面腹主动脉管腔CT值达100 HU后延迟6~8 s自动触发扫描。

1.2.3 图像处理及分析由2 名熟悉胰腺血管解剖的医生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应用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 薄层最大密度投影 (thin slice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TSMIP) 、多平面重建 (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 、容积显示 (volume rendering, VR) 等后处理技术, 重建各目标血管至显示最佳为准。所有图像由两位具有多年CTA影像诊断经验的医生共同阅读, 观察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显示情况并记录显示率, 分析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起源及变异发生率, 以一致意见为判读结果。

2 结果

2.1 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显示情况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 (anterior sup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artery, ASPDA) 显示80 例, 显示率为100%;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 (posterior sup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artery, PSPDA) 显示74 例, 显示率为92.5%;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 (anterior inf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artery, AIPDA) 显示77 例, 显示率为96.3%;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 (posterior inf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artery, PIPDA) 显示73 例, 显示率为91.3%;胰背动脉 (dorsal pancreatic artery, DPA) 显示72 例, 显示率为90.0%;胰横动脉 (transverse pancreatic artery, TPA) 显示58 例, 显示率为72.5%;胰大动脉 (magnificent pancreatic artery, PMA) 显示69 例, 显示率为86.3%;胰尾动脉 (CPA) 显示38 例, 显示率为47.5%;另外胰头动脉弓显示56 例 (70.0%) , 其中双弓显示34 例 (42.5%) , 单弓显示22 例 (27.5%) , 单弓中前弓显示18 例, 后弓显示4 例。

2.2 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起源变异DPA起源变化较大, 本组72 例胰背动脉起自脾动脉 (SA) 近端42 例, 显示率为58.3%, 起自肠系膜上动脉 (SMA) 19 例, 显示率为26.4%, 起自肝总动脉 (CHA) 近端8 例, 显示率为11.1%, 起自腹腔干 (CA) 3 例, 显示率为4.2%;PSPDA74 例, 其中72 例 (97.3%) 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 (GDA) , 余2 例 (2.7%) 起源于肝固有动脉 (PHA) ;余各直接供血动脉起源未见变异, 见图1~5。

3 讨论

3.1 256 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优势256 层螺旋CT较以往MSCT扫描速度更快, 覆盖范围更大, 空间分辨力更高, 特别是Z轴空间分辨率更高, 实现各个方向同性扫描, 真正获得了容积数据;256 层螺旋CT较以往MSCT在减少球管损耗、扫描时间、对比剂用量的同时, 可以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扫描, 消除了运动和呼吸造成的伪影, 使显示<1 mm的血管成为可能, 同时可对血管多期相分别显示;另外, 256 层螺旋CT的后处理功能强大, 通过MIP、TSMIP、MPR、VR等后处理技术, 可最大限度地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走行, 并观察血管管腔、管壁以及血管与周围正常或病变组织的关系[1,2]。

3.2 胰腺动脉解剖变异显示及临床价值胰腺供血动脉由多个相互连接、吻合的动脉网构成, 分为直接供血动脉和间接供血动脉, 其中间接供血动脉可100% 显示, 同文献[3-4] 报道及笔者观察到的一致。直接供血动脉中胰头部动脉血供为胰腺中最为复杂的部分, 也是起源、分布相对恒定的部分, ASPDA和PSPDA供应胰头前、上部, AIPDA和PIPDA供应胰头后、下部, 两组动脉于胰头十二指肠前、后面相互吻合形成胰头前、后动脉弓, 本组数据中仅有2 例PSPDA起源于PHA, 其余各胰头直接供血动脉起源均未见变异, 也可能与患者数较少有关。DPA常垂直上行或下行进入胰腺, 是一条较为恒定的血管, 起源变化较大, 本组72 例DPA, 其中42 例 (58.3%) 起自脾动脉近端, 19 例 (26.4%) 起自肠系膜上动脉, 8 例 (11.1%) 起自肝总动脉近端, 3 例 (4.2%) 起自腹腔干, 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DPA常分为左、右两支, 右支常与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相连接, 参与胰头及钩突血供, 左支即TPA, 贯穿胰腺体尾部;起源于脾动脉的较粗大的PMA可以是单支, 但通常是一组梳状分支, 同脾动脉垂直, 并与TPA吻合;CPA多起自脾动脉或其分支, 供应胰尾部血供, 并与TPA、PMA吻合。目前国内外关于螺旋CT显示胰周小血管的报道较多[5,6,7]。由于研究对象、机器设备、对比剂种类及用量、检查方法及后处理方法的不同, 本组研究数据和其他学者的数据有差异, 比如本组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较张应和等[8]及王瑛等[9]的研究结果偏高, 较贾洪顺等[5]的研究结果偏低。

胰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0]。迄今为止, 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方法, 而胰腺血管受侵包埋情况是临床对胰腺癌进行诊断、分期、评估手术风险和预后的主要判定指标[11,12]。随着螺旋CT技术的发展, CT血管成像技术在胰腺癌分期和手术切除评估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荣愈平等[13]应用64 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及胰腺癌可切除性进行评估, 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 判断肿瘤可切除性的正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0%、84.00%、97.39%、87.50% 和96.55%。近年来, 区域动脉灌注疗法广泛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和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治疗[14,15]。其技术关键是要求把导管超选到胰腺病变部位的供血动脉, 然而复杂的胰腺供血动脉为胰腺相关疾病的诊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要求影像科医生尽可能探索出简单、快捷、准确的方法以便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摘要:目的:观察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情况, 了解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非胰腺病变行腹部CT血管成像的患者的图像, 观察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显示情况并记录显示率, 分析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起源及变异发生情况。结果:80例患者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例数及显示率分别为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80例 (100%) , 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74例 (92.5%) , 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77例 (96.3%) , 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73例 (91.3%) , 胰背动脉72例 (90.0%) , 胰横动脉显示58例 (72.5%) , 胰大动脉69例 (86.3%) , 胰尾动脉38例 (47.5%) ;胰头动脉弓显示57例 (70.0%) , 其中双弓显示34例 (42.5%) , 单弓显示22例 (27.5%) , 单弓中前弓显示18例, 后弓显示4例。胰背动脉起源变化较大, 72例胰背动脉起自脾动脉近端42例 (58.3%) , 起自肠系膜上动脉19例 (26.4%) , 起自肝总动脉近端8例 (11.1%) , 起自腹腔干3例 (4.2%) 。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74例, 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72例 (97.3%) , 起自肝固有动脉2例 (2.7%) 。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显像能直观、立体显示胰腺动脉的空间解剖结构与变异, 从而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CT显像 第7篇

关键词:SPECT/CT显像,肿瘤骨转移,诊断,临床价值

近年来由于SPECT/CT等影像技术在临床上得到良好发展和广泛应用, 使骨骼病变的诊断率得以显著提高, 尤其是脊柱骨病变诊断准确性显著升高。本次研究对SPECT/CT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 对我院临床确诊为肿瘤骨转移患者展开SPECT/CT显像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同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肿瘤骨转移临床患者病例, 抽取其中的7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3例, 女35例, 年龄19~87 (62.3±14.6) 岁。本组患者中原发肿瘤包括:肺癌25例, 乳腺癌21例, 前列腺癌11例, 食道癌10例, 鼻咽癌7例, 肝癌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展开SPECT/CT显像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同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评价该检查技术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1.2.2 检查方法

研究中所用仪器为我院现有的SPECT/CT机, 检查时首先对患者采取X线扫描定位, 而后对患者行CT扫描, 相关参数:层距为5mm, 层厚为5mm, 电压120k V, 矩阵512×512。常规扫描结束后展开SPECT采集, 矩阵调整为128×128, 放大倍数为1.28;扫描结束后对患者展开全身平面骨现象, 对患者注射99m Tc ̄MDP 740 ̄925 MBq, 并在注射结束后的30 min内饮水500~1000ml, 在检查前将膀胱排空。检查时针对可疑病变部位及时展开局部同机SPECT/CT融合显像。1.3 SPECT/CT显像针对骨转移标准局部存在异常放射性浓聚灶, 对手术、外伤、骨岛、骨折等一些良性病变予以排除后, CT存在骨质破坏, 骨皮质中断或者是存在软组织肿块影。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所得相关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P<0.05, 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PECT/CT显像与临床结果符合率本次研究中患者临

床诊断将病理检查、临床随访、CT或MRI共同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 本组78例患者中阳性结果25例 (32.05%) , 阴性结果53例 (67.95%) 。经SPECT/CT检查确诊阳性患者29例 (37.18%) , 阴性结果49例 (62.82%) , 假阳性5例, 假阴性1例。显然SPECT/CT检查结果与临床结果无显著差异 (P>0.05) 。

2.2 PECT/CT显像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经统计SPECT/CT显像技术在骨转移诊断中的敏感度为96.00% (24/25) , 特异性为90.57% (48/53) 。

3 讨论

临床实践证实CT检查具有相对良好的解剖分辨率, 且其特异性高, 能够对溶骨性病变以及骨良性病变进行清晰地显示, 然而该检查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检查准确性会受到视野的限制。SPECT检查与CT检查各有长处, 也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而两者联合, 采取图像融合技术则可以有效改善检查的准确性和敏感度, 使病灶的解剖定位更加准确, 同时大大提高了骨显像的特异性, 在临床骨转移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中对78例临床确诊肿瘤骨转移患者病例展开了SPECT/CT显像检查, 结果发现, 该检查的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诊断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31%、96.00%、90.57%。由此可知该项检查技术使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临床应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朱广文, 张延军, 杜雪梅, 等.99mTc-MDP740-925MBq SPECT/CT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价值[J].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9, 25 (13) :335-336.

[2]岳明纲, 王茜, 秦淑玲, 等.骨断层显像与同机定位CT进行图象融合对诊断脊柱骨转移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 17 (15) :202-204.

CT显像范文

CT显像范文(精选7篇)CT显像 第1篇1.1 设备仪器采用GE公司Millennium VG5 Hawkeye双探头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骨显像扫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