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水磨镇导游词
汶川县水磨镇导游词(精选3篇)
汶川县水磨镇导游词 第1篇
汶川水磨古镇风貌改造考察报告
彭州市房地产管理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为进一步高标准、高效率地搞好我市各镇城镇风貌改造工作,11月25日,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映明,市政府副市长曹建春,组织房管、建设、规划部门和8个重灾镇的党委书记,赴汶川县水磨镇,对该镇的特色风貌改造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组一行实地参观了该镇改造后的风貌特色,并与镇政府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该镇准确的规划定位、超前的改造理念、鲜明的建筑风格和科学的改造模式,让大家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深化了认识,启发了思路,更加坚定了搞好我市城镇风貌改造的信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情况简介
水磨镇是汶川第二大镇,是阿坝州进入成都的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5.12大地震造成镇村居民住房20%倒塌,55%严重损坏。其中,作为镇内古建筑较为集中的古镇禅寿老街,也遭受到了严重毁损。佛山市拨付10余亿对口援建该镇,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改造,一座商贸教育旅游生态新城初见雏形,其风貌改造重点——禅寿老街已于今年5月12日顺利开街。
二、主要做法
(一)规划定位准确,明晰了古镇未来发展方向。其规划结合了该镇独有的生态环境、藏羌文化等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承接成都市生活圈辐射,以集镇为中心,实现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商贸旅游业、教育服务业和都市型生态农业,高标准地提出了“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发展定位,为水磨镇的未来规划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二)改造理念超前,指明了古镇生态发展之路。坚持可持-1-
续发展理念,把握“复古中力求创新”原则,打破“房倒建房”重建模式,在透彻了解人文、历史特点的基础上,着力实施产业的“腾笼换鸟”战略,即改变旧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全力推进产业由工业向旅游、教育业转型,下力气关闭污染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培育特色业态,引进阿坝师专、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进驻古镇。同时通过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名镇,建设成都后花园,实现了水磨镇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风格鲜明,凸显了古镇传统特色。该镇以禅寿老街为风貌改造的核心,在尊重历史和自然的基础上,以田园风光为屏障,构筑生态开敞的空间系统,维持老街的生态肌理与景观格局的整体系。在改造中,不仅保留了古街“家带及院落”布局的传统模式,既注重整体和谐统一,又讲究单体效果,尽显川西民居建筑风格。
(四)改造模式科学,体现了古镇高效化打造。为维持禅寿老街生态和景观格局的整体性,结合灾区安居工程,运用城市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对老街的建筑采用了复原再生、恢复重建和立面改造三种模式,重新恢复古戏台、大夫第等明清历史建筑,并通过完善连接道路、给排水和通讯等基础设施,设置景观平台,打通河面走廊,充分发挥街道的地形优势。
三、几点体会
水磨镇的风貌改造在规划定位、改造理念、建筑风格和改造模式四个方面独具特色,推进速度更是迅速,对我市的风貌改造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该镇存在着特色产业不明显,功能分区不明确的问题。因此,在借鉴经验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我市城镇风貌改造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优化风貌设计,凸显镇域特色。各镇在风貌改造中应牢牢体现四性要求,立足场镇产业的恢复提升,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明确场镇发展定位与建筑风格,同时注重功能的明显区分,同步跟进基础配套设施。要从生态环境、场镇色彩、道路风
貌、建筑风格、景观环境风貌、节点风貌、平面装饰和公共设施这七个设计方面来入手,加强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及时对规划进行优化调整,重点突出房屋立面、坡屋顶、山墙、披檐、窗户精边及窗花等符号处理,力求凸显本镇风情特色。
(二)更新改造理念,复古中突破创新。牢固树立“重建促发展”的理念,在深入挖掘本镇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优势资源和明晰产业定位的基础上,既要保留和恢复具有价值的历史文化特色,又要以改造为大好契机,在复古中不断创新发展,大力提升特色产业和改善人居环境。
(三)创新改造模式,高效推进工作。各镇应针对自身工作瓶颈,努力寻求相关部门的政策、技术等智力支持,问诊把脉,对症下药,找准突破口,改变旧有改造模式,在尊重历史、生态、政策的条件下,创新思维,巧用活招,有力地破解各种重建难题,迅速打开风貌改造工作新局面。
(四)强化推进措施,加快改造速度。强化落实部门包镇制度,督促指导各镇具体工作;强化责任到位,落实镇干部包户制度;强化统筹力度,落实各镇例会制度;强化基层基础力量,充分发挥居民议事会的主体作用;强化改造基础工作,提前做好项目招投标前的可研、立项、地勘、方案设计、清单报价等前期准备工作,从而加快改造步伐。
(五)狠抓示范改造,典型带动全面。要加大对重建示范镇基础设施和风貌改造资金倾斜,规划设计和土地资源支持,优惠政策和人力资源保证,尽快打造出风貌改造亮点,增强重建信心,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
(六)拓宽筹资渠道,落实改造资金。要借鉴水磨镇和我市重建示范镇的先进做法,从房屋可用面积、基础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居民实实在在的优惠,引导居民投入资金积极参予风貌改造。同时,要充分利用政府可控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特许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本镇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风貌改造资金。
汶川县水磨镇导游词 第2篇
“低碳旅游”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中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指在整个旅行过程都提倡以绿色环保。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旅游资源的中国, 有关于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旅游学术界尚未对其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旅游从业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具体的规范可参考, 而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可以看出“低碳旅游”是古镇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高度重视古镇“低碳旅游”的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完善整个旅游研究, 也有助于帮助当地旅游业进行产业调整升级和人文居住环境的改善, 因此本文以千年古镇水磨为例, 探讨水磨古镇在重新焕发生机后实施“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而为当地政府提供发展决策的参考依据和可行性建议。
二、水磨古镇旅游发展现状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 地处亚热带盆周山区, 气候湿润, 年降雨量充足, 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与成都市区相距仅70余公里。2008年以前水磨是省级高能耗工业经济开发区, 过度的工业开发给水磨带来的是经济上的快速发展, 但水磨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因此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水磨古镇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于灾后重建和长远发展考虑, 水磨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将辖区内的60余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关闭或外迁, 并在广东佛山的援建下焕然一新, 又恢复了“长寿之乡”的美誉, 水磨古镇因此在2010年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称号, 水磨古镇实现了从高能耗的工业和家庭式的小农业向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的产业升级转换。但水磨古镇在汶川地震后的生态十分脆弱, 且水磨周边著名景区较多, 同业竞争较大,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 水磨古镇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大力提倡并推广“低碳旅游”在辖区内的实施。
三、水磨古镇倡导实施“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水磨古镇倡导实施“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1、理论需要
我国的古镇不仅是其疆域内丰富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是其悠久历史与文化的集中展现。将“低碳”概念引入到古镇旅游的研究和发展中, 可以为研究和指导古镇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也可以为促进整个旅游业乃至推动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服务, 还可以为全民的“低碳”生活理念提供舆论支持, 因此提倡并研究古镇“低碳旅游”有很强的理论价值。
2、现实需要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由此可见发展的重要性, 而如今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期, 如何处理好改革开放中的发展问题至关重要,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转型以及社会各界对环保的重视, “低碳”理念在各个领域被人们提倡并推广。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四川2011年的旅游总收入达到2449.15亿元, 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低碳旅游”被提出并被予以推广, “低碳旅游”也因此成为各个旅游景区吸引游客和保持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 因此对古镇“低碳旅游”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研究古镇旅游的热点与焦点, 相关研究对水磨古镇以及周边脆弱的环境保护、营造适宜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 水磨古镇倡导实施“低碳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1、水磨古镇发展“低碳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 水磨古镇辖区内拥有众多优质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 它提倡的“生态和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也使水磨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必须要指出的是水磨古镇的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低碳旅游”的宣传理念还不够深入人心, 当地政府和旅游从业者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性, 而且当地缺乏发展“低碳旅游”所必须的规划和政策保障, 此外当地旅游从业者也不愿将过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低碳旅游”的环境营造、产业结构调整和低碳旅游产品的研发创新上, 因此水磨古镇的旅游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前景不容乐观。
其次, 水磨古镇是以生态和文化理念著称的灾后重建新型旅游景区, 虽然水磨古镇辖区内拥有众多的优质旅游资源, 但水磨古镇的旅游开发度还不够, 众多优质旅游资源未得到合理的开发, 与周边众多成熟的著名景区相比, 还缺乏旅游发展的战略与经验支持、有效的对外宣传以及相应的“低碳旅游”服务和产品开发。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游客在水磨古镇的停留时间并不长, 其原因是水磨古镇未能将“低碳旅游”在文化传播、自然资源保护和社会大发展等方面应体现的卓越贡献力展现出来, 因此水磨古镇在激烈的竞争中还处于不利局面。
2、水磨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的优势
第一, 汶川县的政府层面已着手制定相应发展的规划, 并积极在全县宣传和推广“低碳”生活和发展理念, 这为水磨古镇发展“低碳旅游”提供了官方支持。
第二, 通过调查发现, 水磨古镇具有实施“低碳旅游”的人文物化优势和先天的区位优势, 景区距离成都市区仅70公里, 距离适中, 有推广“低碳旅游”的先决条件。
第三, 水磨古镇历史悠久, 景区拥有打造“低碳旅游”景区的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而且辖区内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态势也十分可喜, 因此古镇“低碳旅游”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
第四, 水磨古镇附近的青城山景区也着力打造低碳景区, 水磨古镇可以借鉴吸取其“低碳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在推广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避免“走弯路”。
四、水磨景区发展“低碳旅游”战略实施
水磨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的关键在于必须着力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以及开发新型旅游资源, 打造水磨独具特色旅游风格, 实现与周边旅游景区的差异化, 因此水磨古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 大力宣传“低碳”生活观念, 树立“低碳旅游”发展的理念
观念是主导人们决策或从事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 从“低碳旅游”的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 旅游消费者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因为消费者在旅行过程中的吃、住、行等行为模式都最终与碳排放量的大小有关, 而碳排放量的大小决定着是否是“低碳”,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大力提倡低碳生活观念, 并积极支持鼓励民众低碳生活行为。
目前, 水磨古镇还处于发展“低碳旅游”的起步阶段, 因此水磨古镇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宣传, 打造水磨古镇的“低碳旅游”品牌, 将水磨古镇“低碳旅游”的产品营销至更广的地区, 利用“低碳旅游”品牌营销为水磨古镇旅游和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二) 制定并完善发展“低碳旅游”的政策措施, 建立健全相应保障机制
极具战略发展眼光的汶川县政府已经意识到水磨古镇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低碳”在旅游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013年4月汶川县政府在成都召开了《汶川县低碳发展规划》专家评审会, 相关专家给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专家们希望:“汶川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新的发展思维, 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深入研究低碳旅游’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并将目标具体化。”由此可见汶川县政府已从宏观上着手优化水磨古镇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
有了发展规划, 还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机制保证发展“低碳旅游”的有效进行, 旅游主管部门应利用制定的政策和措施规范当地旅游市场, 鼓励“低碳旅游”的经营机制的创新,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低碳旅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为构建“低碳旅游”市场营造良好氛围。
(三) 开发“低碳旅游”产品, 加强“低碳旅游”产品的营销和对外合作交流
当地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可以借鉴青城山景区的发展模式, 将水磨古镇的人文物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通过提升水磨古镇“低碳旅游”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鼓励当地旅游从业者积极开发使用新型能源以及充分利用现代低碳技术等手段来改变传统旅游发展的不足, 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通过现代的经济运作和开发模式, 内引外联学习借鉴成熟景区关于“低碳旅游”发展的做法, 努力打造一个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低碳”旅游胜地。
五、小结
综上所述, 通过对水磨古镇的自身条件来分析, 当前水磨古镇发展“低碳旅游”而言, 其重点与难点仍在于转变旅游利益相关者参与“低碳旅游”发展的观念和游客的旅行生活方式, 因此水磨古镇科学合理地利用自身的优势, 努力挖掘蕴含的市场潜力, 积极推行切实可行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将有利于水磨古镇扩大自有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熊明均, 郭剑英.西部古镇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开发模式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 (哲社) , 2007, (06) .
[2]郑丽.低碳旅游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 2012, (06) .
[3]http://www.wenchuan.gov.cn/p/st_news_items_i_x635006952939583750/[eb/ol].汶川人民政府网站.
[4]http://www.scta.gov.cn/web/main.jsp?go=newsDetail&pid=7&cid=34&id=80800.
[5]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 2009, (11) .
[6]秦弈莹.低碳旅游公共政策支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9, (11) .
浴火重生水磨镇 第3篇
灾后重建的汶川水磨古镇,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阿坝州的一颗璀璨明珠。2010年4月,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授予“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阿坝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南部,其镇中心水磨羌城占地6万余平方米,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恢复重建的民心工程,所有建筑的抗震等级以9度设防。整个羌寨的一砖一木,传承沿袭着羌族建筑的文化特色,朴拙中见创新,粗放中见精深,素有“南驿古镇,西蜀桃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羌城”。
古镇交通便利,地理和区位优势优越。东临都江堰,南倚世界遗产青城山,西连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是阿坝州进入成都平原的南大门,距成都仅70公里。都汶高速、213国道、三江旅游快速通道穿镇而过。
水磨古镇历史悠久,远古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至今还残存有唐宋的古道,以及明清的古阶和古树。据相关资料记载,于汉代,这里便有着老人村的美誉,百岁老人不在少数。
恢复重建后的水磨碉楼,是整个羌城的标志性建筑,楼高10余米,一柱擎天,雄浑大气。千百年来,羌族先民为躲避战祸,碉楼成为世代防御外敌入侵的特有形制。在阿壩藏羌自治州内,这样的碉楼随处可见,它彰显着羌族千年历史的文化传承,凝结着羌族人民的聪明智慧,体现着羌族特有的建筑形式。
在城中,春风阁是颇具汉民族建筑特色的一大景观,它依山傍水,细部装饰兼容着浓郁的藏羌汉等民族文化色彩,构思奇巧,蔚为壮观。适逢春暖花开,登临阁廊俯瞰,寿江湖水潺潺流淌,湖天一色,美艳绝伦。
经过修缮的水磨亭,焕发出昔日的魅力。水磨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的生活用具,最早记载于晋代,之后蓬勃发展延绵不绝,至今全国各地仍有以水磨打制原汁原味的美味佳肴。水磨羌城中的那方水磨为明晚期建造,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它佐证了古镇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历史,也是古岷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
万年台是一方戏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88年),后毁损。“5·12”地震后,经多方考古调查后依原样复建。该戏楼坐南朝北,外观呈歇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七架九脊,勾心斗角,青瓦琉璃,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彰显的简洁、朴实,是展示羌族这个能歌善舞古老民族的大舞台。
长约一公里的禅寿老街,经过灾后重建,已成为水磨羌城的一条特色商业街,川西风格的建筑古色古香,鳞次栉比的商铺比肩接踵,天人合一的生存环境,让200余户受灾居民在这里安居度日,“以家带店”的宜商宜居模式基本解决了居民的生存忧患。特别是老街上的几家特色川西饭馆,诚信的经营理念招徕顾客盈门,在这里消费,店家不会和你脸红,吃不吃由你,买不买也随你。“好么、好么”的妥协声,是这里商家深谙第一生意准则的写照。
“5·12”地震时,汶川属于重灾区,记者采访受阻,未能记录当时的现状。然而时隔七年,水磨古镇在广东省佛山市的对口援建下,已然成为“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 这里到处呈现出一派田园缤纷、春意盎然的景象。
汶川县水磨镇导游词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