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称呼语语用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称呼语语用范文(精选11篇)

称呼语语用 第1篇

1 网络称呼语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语言学者对网络流行语和称呼语的研究已经进行一系列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对网络流行语的探讨主要从修辞, 社会学, 文化及语用条件等方面, 如 (陈向红、王晓静, 2006;王婷婷、黄铁流, 2007等) 。国内学者对称呼语的研究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 社会语言学, 文化极其变异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如 (赵英玲, 1997;金茹花、吉哲民, 2008;黄碧蓉, 2009等) 。本文先对网络称呼语的特点进行归类并结合语用模糊, 从音、义两方面对其语用意图进行探讨。

2 语用模糊与网络称呼语特点

2.1 语用模糊

语用模糊是一种交际现象, 是交际双方在交际活动中示意或释义时出现的种种不确定的特征的总称。Leech (1983) 指出“语用模糊, 即谈话话语的不确定性, 使话语的言外之力不明确是带有动机的, 是为了交际双方的共同利益。说话人让听话人对其话语的意图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是为了让听话人为其承担由话语引起的后果的一部分责任, 使自己处于进退自如的主动地位。”Thomas (1995) 认为语用模糊指在话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 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同一话语向听话人传递两种以上截然不同的言外之力, 从而使说话人的意图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

根据以上两种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 语用模糊更关注的说话人意图的不确定性, 而不是某个词或句子语义上的模糊性, 并且听者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网络称呼语特点

称呼语 (address form) 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它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手段。在交际中, 通常是用于给对方传递第一手信息, 从而引起听者的注意和保持彼此间的联系, 是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Lakoff (1973) 认为, 在某些类型的会话如非正式的交谈中, 肯定并加强双方的关系要比真正的思想交谈显得更为重要 (转引自唐兴红、刘绍忠, 2004:12) 。得体、准确的称呼语是言语交际者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这个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 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 网络称呼语作为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的语言单位, 其构成特点表现出与日常交际中的称呼语不同的特点。李梅 (2004) 将网络语的特点分为专业性、简约性、随意性、创新性和粗俗性五类。网络称呼语隶属于网络语范畴, 因此我们认为网络称呼语也具备专业性, 简约性, 随意性, 创新性和粗俗性五个特点。

3 从语用模糊探讨其语用意图

根据语用模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相互交际的动态过程中为什么选择某些语言形式而不选择另一些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以言“行事”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J.Thomas, 1991) (转引自李秋梅, 2003) 而网络称呼语简约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就是人们实现交际意图的一种语用模糊手段。

3.1 语音层面

由于人类所使用的语音因素有限, 造成各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词, 这也就决定了同音异义是一种常见也不可避免的语音模糊现象。网络称呼与具有简约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因此人们在网络交际的过程中利用语音相同或相似故意曲解话语的含义, 从而增强幽默效果。在现有的语料中, 剩女, 负翁, 粉丝, 色友, 驴友, 斑竹、板猪, 版主, 霉女, 菌男, 都具有语音模糊的现象, 通过用谐音的错字, 别字来代替正确的汉字。其中的剩女 (音同圣女) 是人们对大龄未婚女性一种戏谑的称呼。霉女谐音于美女, 菌男音同于俊男,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 这霉女和菌男这两个网络称呼语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 如宅到发霉的女子, 宅到生菌的男子, 或者是丑女丑男等多种意思。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模糊, 都需要听者费心力去理解。这也正因为汉字不仅仅是表音的符号, 还兼有表意的功能。因此通过故意使用字面上可以望文生义的汉字, 使得字面意思同原词语的意思大相径庭, 是网络称呼语在语音上采取的语用模糊手段, 以达到幽默, 逗乐的目的。

3.2 语义层面

交际中使用的言语 (单个的词语或整个话语) 由原意言谈 (也叫“刻意言谈”, LIT) 和随意言谈 (LST) 之分。后者还有一个副类, 叫“寓意言谈” (MT) 。 (侯国金, 2008:430) 日常会话里的言谈大都是比较随意的, 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约略” (approximation) 、“模糊” (fuzziness) 、“笼统” (generality) 、“两可” (ambiguity) 、“含混” (ambivalence) 等语用含糊 (pragmatic vagueness) 的现象;此外, 还有是寓意的, 即在日常会话里有时会带有隐含的“比喻” (metaphor) 、“弱陈” (meiosis) 、“反讽” (ironic) 、“夸张” (hyperbole) 等形象表达 (何自然, 2000) 。此外, 在言语交际中也贯穿着语用模糊现象, 言者通常会以明确的言词表达“模糊”的想法 (何自然, 2000) 。由于语言的限制, 言者一般会用最简短的语言传达最多的信息。网络交际有别于面对面交际, 需要交际双方在短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对方, 加之网络称呼语具有随意性, 寓意中的比喻, 反讽, 夸张等表达都会出现在网络称呼语的表达中, 其中使用转喻尤为多见。以“犀利哥”为代表的“哥”系列, 通过选取某类人身上的某个特点, 来对其进行称呼。

结束语

语言的模糊性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也具备交际性和实用性。在网络交际中, 网民通过一系列的语用策略来达到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 语用模糊能对网络称呼语的选择做出完满解释。本文结合语用模糊对网络称呼语的语用意图探讨, 得出网络称呼语使用语用模糊这一策略可以达到调侃幽默, 吸引眼球, 加深印象的语用意图。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变体, 网络语言日益成为语言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对象, 本文以近两年网络称呼语为语料, 从语用模糊角度浅谈其语用意图。

关键词:语用模糊,网络称呼语,语音,语义

参考文献

[1]Leech, G.N.1998.Principle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Group Limited.

[2]Thomas, J.A.1995.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Pragmatics.London:Longman.

[3]陈向红, 王晓.谐音:网络语言中一种语用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李梅.谈网络语言的语词类型、特点及规范[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4.

我的+称呼语的语用学观照 第2篇

我的+称呼语的语用学观照

称呼语一般是单独使用的,有定的,但称呼语因其所体现出来的人际关系温度计的作用,又使得它最富有创造性、最具灵活性.在这方面, “我的+称呼语”就表现出了一些颇耐人寻味的特点,它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体现了 4 种类型的.语用含义:彰显自我、讨好对方;责备与撮哄兼具;赞扬、套近乎;厌烦、埋怨.

作 者:罗菲 LUO Fei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33刊 名:衡水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年,卷(期):10(2)分类号:H030关键词:称呼语 语用学 观照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 第3篇

跨文化交际称呼语语用失误一、前言

语言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对方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语用失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Jenny.Thomas在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中,对语用失误进行了定义,她的基本观点是:“语用失误指不能理解话语含义,它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由于知识掌握不够,运用时经常会出现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失误。沃尔夫森说:“与本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就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当事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称谓语是交际的领导者。因此,称呼语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交际双方应尽量避免称呼语的语用失误。

二、语用失误产生分析

语用失误,是指非本族语者对某个话语的语用误解,也就是对语言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第一:价值观念的差异。在西方国家,社会也尊重个体的首要性。而在中国,则注重集体轻视个体。在跨文化交流时,中国人比较含蓄,给西方人以猜不着摸不透的感觉,常给交际带来困难。第二,民族习惯的差异,风俗习惯是人们传承民族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语言做为社会的产物,通常也反映习俗的不同。如汉语中,三餐、家庭情况、收入、婚姻都可以作为与他人共享话题。但在英美国家,这些都是个人隐私,不宜交流。所以对语言的学习同时应加强对其文化的了解,才能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中西方社会称呼系统的异同

1.亲属称谓

Hudson说,每一种语言似乎都包括那些反映说话人、听话人及两者相互关系的社会特征语言项。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有效地维持并反映着人际关系性质和距离远近等特征。顾曰国认为,“礼貌在汉文化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尊敬他人(respectfulness)、谦虚(modest)、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温文尔雅(refinement)。”中国有尊敬长辈和社会地位高人的传统美德,在与陌生人交谈,未确实对方的身份的情况,通常会按照称呼自己长辈的方式来称呼对方。例如,在英国,儿童对朋友的父母也要用“Mr.(Mrs.)+surname”称呼,或者直呼其名,很少用uncle,aunt亲属称谓。如果两家关系亲密,儿童也可用“Uncle(Ant)+名字”去称呼父母的好友,但不常见。他们以“先生”称呼对方,或者使用传统的“Mr.(Mrs.)+surname”的称谓方式,这一点与中国差别很大。在美国电影Meet the Parents(拜见岳父大人)中,女婿Greg在岳父Jack家吃饭时,席间用尊称称呼未来的岳父,但是Jack马上打断他的话,并说叫我杰克。为了显得关系近乎,中国人用亲属的称呼语来称呼非亲属。在英语国家,多数情况下用亲属称谓是不恰当的。

2.职业称谓

汉语中习惯用职业称呼对方,人们常说“职业有三百六十行”,但并不是每一个职业都可成为称谓语。最常用的有师傅、大夫或先生、老师等。师傅一词古代就有了,是对师长的一种尊称。现在指对有技能的工人的一般称呼。如工场,企业的工人和服务行业的人员等;大夫或医生主要对一部分从事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称谓;老师一词是教育界、演艺界、歌唱界及科研单位里的通称。汉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称他人老师,既表现自己谦逊有教养。最近,在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对节目中选拔的歌手评委,就用导师来称呼。显然,老师这个称呼已由原来的蔑称“臭老九”上升到更高的地位。英语中也有大夫、神父、参议员等,即显示职务称谓又是职业称谓的称呼。除此之外,其他职业称谓还有waiter(服务员),boy(男童),conductor(售票员),usher(剧场的带路人)等。一般直呼,不加姓氏。但这类称谓听起来不是很礼貌,有低下卑微的含义。汉语用姓氏加职务,如赵处长、张科长和王局长等。英语中的职务分为学术界,皇族,政府官员和军队等。在学术界Dr.,Professor.表示尊称。有职称者宁愿别人用职称加姓氏的形式来称呼自己,因为,在国外,想在一个行业或机构中获得一个头衔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除非在此领域里有出内拔萃的业绩,且受到同行的认可与尊敬。所以,他们喜欢听到别人用头衔来称呼自己。另一类职务称谓多见于皇族,政府官员。如Queen Mary(玛丽女王),PrinceCharles(查尔斯王子),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麦克阿瑟将军),Senator Clinton(参议员克林顿),Count Winston(温斯顿伯爵),等等。

3.姓名称谓

中国人自古多用“君”“兄、兄台”来称呼对方,近年来,多用“同志”来称呼对方。而随着外来词语的影响,中国人引进了英文称呼语,“先生”“太太”“小姐”。英语中的通称以Sir和Madam居多。Sir和Madam一般不与姓氏连用,他们表达的人际关系不亲密。Mr和Mrs.是英语中敬称用语,与姓氏连用。Mr多用于不了解其职称者的称呼,语气正式。Lady是另一个用于女士的称呼语,常用来称呼身份尊贵的女性。如Lady Smith。Miss是对未婚女子的称谓。现在,另一称呼女性的词Ms逐渐流行,该词使妇女获得了和Mr.完全平等的称谓语,并且不会暴露婚姻状况。

四、总结

不同语言中,称呼语运用差异很大,如果不了解汉英称谓的差异,按交际者的理解随意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引起語用失误,造成误解,导致交际失败。英语学习者可多了解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对语言要能灵活运用以降低误解。外语教学者应该注重称呼语的语用失误的教学,让学习者能够正确使用交际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Hudson,R.A. Sociallinguisi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00.

[2]Jenny Thoma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1983.

[3]Wolfson.Rules of Speaking i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Longman.1983.

[4]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顾曰国.礼貌语用和文化[J].外语教育与研究,1992.

[7]刘洋.语用失误与跨文化交际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社科版),2010,(7).

称呼语语用 第4篇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 书中描写的人物众多, 堪称近代版红楼梦, 人物彼此指称所用的称呼语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绝佳语料。传统的称呼语研究主要有分类研究和对比研究, 他们大多是从社会语言学或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研究, 是对称呼语的静态的、描述性的探讨。该文力图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 以称呼语在《京华烟云》的实际应用为研究对象, 对特定社交语境中称呼语的使用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1 称呼语的使用特征

语用学认为:“称呼语是人称指示语 (deixis) 的一种, 属于指示性词语, 包括姓名, 头衔, 基本社会地位的称呼等。”它具有指示词语的功能, 由表达方式和语境决定 (何兆熊, 2000) 。菲尔莫尔 (Filmore, 1971) 在其《谈指示语》 (Lectures on Deixis) 指出:社交场合的指示信息, 可以通过不同的人称标记、不同的语言层面所使用的语言手段、不同的谈话场合、不同的称谓、不同的言语行为表达出来, 可以说称呼语是表达社交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 作为指示范畴内的称呼语也就成了语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比分析语料, 笔者发现小说中称呼语的使用主要具有下列三点特征, 即礼貌性、动态性和目的性。

1.1 语用距离原则礼貌性

话语礼貌 (utterance politeness) 是语言礼貌基于交际双方所推定的彼此之间语用距离的一种切适性, 是动态的和可洽商的, 具有交际价值。所谓语用距离 (pragmatic distance) , 是指“交际双方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下所感知和确认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密切程度”。语用距离可分为初始语用距离 (initial pragmatic distance) 和交际语用距离 (ongoing pragmatic distance) 。初始语用距离是指交际行为发生之前, 交际双方所推定的彼此之间的语用亲密度。初始语用距离的感知和推断是以发话人的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发话人对受话人的他人概念 (otherconcept) 、以及他过去的经验 (与目前这个受话人或其他人交往的经验, 包括社会文化和情景场合等因素) 为依据的。交际语用距离即是交际双方根据对方的话语所推定的语用距离。对特定的交际双方而言, 初始语用距离是静止的或相对静止的, 而交际语用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王建华, 2001∶25-31) 。在具体的言语交际活动中, 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场合和环境的影响下感知和推定彼此的关系亲疏, 从而选择恰当而又礼貌的称呼, 因此称呼语必定具有礼貌性。研究小说文本发现, 在选择呼语之前, 交际双方推测彼此的初始语用距离。随着交际的进行, 称呼语随着语用距离的改变而改变。并且在该小说中, 当交际一方希望改变彼此的语用距离而另一方接受这种改变时, 称呼语能够经过协商达成一致。如下例:

As she came, Cassia called in a rich voice, “Is Miss Yao already here?”

“Come and see her, ”Mrs.Tseng replied.“She has been here for half an hour.”

Mulan noticed that Cassia had to bend slightly while coming through the passage.She emerged into the main cabin, a look of interested curiosity upon her face.

“Is this ?What a pretty child!No wonder Laoyeh was so crazy about finding you, unable to sleep for three days and three nights.”

She came very close and put her white, plump hands on Mulan's shoulders and said, “You are here now, and this is our home.Anything you want, you must tell me.”

“The child doesn't know who you are yet, ”said the wife.

“, this is .”

“Call me , .”

“That she also can do, ”said Mrs.Tseng, “but you need not call her , just call her .”

“, you are going to have a little sister.Her name is Ailien, ”said Cassia.

(Lin Yutang, 3:57)

桂姐是曾文璞的姨太太。在由丫环升做姨太太之前叫桂姐, 现在孩子们应叫她姨妈。有的孩子照旧叫她桂姐, 家里的佣人当然叫她姨妈, 或是钱姨妈, 因为她姓钱。此例中桂姐因为是第一次与姚木兰见面, 所以一开始称呼木兰为“姚小姐”, 毕竟木兰是姚家的大小姐, 出身大户, 此称呼语符合日常交往礼仪, 后来随着曾太太作为中间人的一番介绍, 桂姐和木兰彼此相识, 桂姐主动提出让木兰称呼她桂姐而非钱姨妈, 这一称呼语的选择, 无形中拉近了二者的语用距离。并且当桂姐提出改称呼的建议后, 曾太太也同意这种改变, 相应的要求桂姐不要叫木兰“姚小姐”, 而是可以直呼其名。作为长辈, 她的适时调整都是符合当事人身份地位的, 此种协商最终得到当事人认可, 所以后一句桂姐直接称呼木兰的名字并把自己的女儿介绍给木兰做妹妹。称呼语随着交际的进行而改变, 为了拉近彼此关系而逐步缩小彼此语用距离, 最明显的体现在愈加亲密的称呼语使用上。

总的来说, 交际双方不同称呼语的使用, 是他们彼此间的语用距离进行推测, 商洽, 确认之后进行称呼选择的结果。当说话人想缩短与谈话对象的社会距离时, 常常使用亲密的称呼以示亲近。反之, 当说话人试图疏远某人或与其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时, 便会试图使用疏远、冷淡的称呼语, 以此获得预期的交际效果 (赵英玲, 1997) 。

2.2 动态语境观动态性

1999年,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 (Verschuren) 出版了《语用学新解》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一书。书中他从四个角度详尽地阐述了语境顺应的理论, 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的过程 (Verschuren, 2000) 。因此, 语境会随语言使用的变化而变化。在论述语言顺应的过程中, 维索尔伦提出了动态顺应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概念, 语言使用和选择的过程是语境与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动态性与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密切相关。

首先, 语言的产生和理解会因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 这同样适用于称呼语的选用。如下例:

Now Afei took Redjade’s arm and said, “Let’s play foreigners, husband and wife.They walk hand in hand.”But Redjade was a sensitive girl and she immediately withdrew her arm and ran to her mother, and turned round and complained, “ takes advantage of people.”

Mrs.Feng quickly said, “He is only playing and not taking advantage of you.And you must not call him .Call him .You are growing older now and you must learn the rules.Now go away and don’t disturb us.”

(Lin Yutang, 19:335)

此例中, 冯红玉直呼其表哥姚阿非的名字“阿非”, 母亲冯太太觉得过于随便, 不够庄重礼貌, 提醒她现在长大了, 该懂点规矩了, 所以不能用小名称呼表哥, 以后应该懂礼貌的称呼他为“二哥”。后来, 红玉一般就改用“二哥”或“阿非哥”了。这说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事易时移, 对同一个人的称呼也会出现变化。这体现了称呼语使用的动态性的同时也反映了前文提到的礼貌性。当然, 相对于空间而言, 时间对称呼语选择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因为时间往往是渐变的, 需要一定的跨度才能导致称呼语的改变, 才能显示出其对称呼语选择的影响。

其次, 交际者语言的选择反映了其所处的不同语境;不同的语言结构是不同交际场合的产物。那么, 对于讲话者而言, 他会根据不同的语境而选用不同的称呼语。动态性与语境密不可分, 作为交际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他们的认知心理状态、对事物的信念、对话题的兴趣等也都影响着顺应的动态性。比如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话描述称呼语的变化:

She was grateful that, in obedience to the grandmother's wish, Pingya had called her mother“”instead of“”----a very unusual thing to do, and ordinarily embarrassing even for a married son-in-law.

(Lin Yutang, 6:100)

此例中的“她”指的是曼娘, 曼娘此时的身份是即将嫁入曾家做儿媳妇, 但此时还未过门, 又因为她家和曾家是表亲, 遵照曾家老太太 (也是曼娘的祖母) 的意思, 曾平亚不再叫曼娘的母亲“舅母”而改叫“妈妈”了, 对于还没正式行婚嫁之礼的平亚和曼娘来说, 这是极不寻常的一件事, 毕竟曼娘此时还没过门, 所以曼娘才会如此感激。虽然这个称呼语改变的有点早于实际情况, 但是这一改变也恰恰说明曾家早就把曼娘和她母亲当做一家人看待了, 随着曼娘正式嫁入曾家, 不仅是双方新人, 包括两家人彼此的称呼都会发生变化。

根据提取的原文语料, 笔者发现, 从社会世界方面来看, 称呼语的选择顺应不同的社会环境。该小说中的人物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就分别使用不同的称呼语;从心理世界方面来看, 称呼语的选择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该小说中人物不同的称呼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情感, 还体现出该人物的各种心理动机;而从物理世界方面来看, 小说中人物在选择称呼语时顺应时间范围和空间参照物的变化。由此可见, 称呼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选择从而适应心智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些语境因素在交际过程中不断更新, 达到与语言成分即称呼语的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状态。

2.3 交际意图理论意图性

法国学者Dan Sperber和英国学者Deirdre Wilson于1986年在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关联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 为取得交际的成功, 说话人要明示他的意图, 听话人要从说话人通过明示手段所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关联理论引入了认知环境 (cognitive environment) 和相互显映 (mutual manifestness) 两个基本概念, 将说话人的意图分为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听话人根据信息意图在一定语境条件下进行推理体会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当然, 作为语言交际中运用的最广泛的词语, 人们往往不必通过句子, 而只是用一个简单的称呼就可以表明自己隐含的意思, 称呼的使用总是在一定的意图下进行的, 不同的交际意图必然会对称呼语产生影响。例如:

“, take me to my parents, ”she begged.

“Where are your parents?”

“I don't know.We came from Peking., help me to find my parents.They have money and will reward you, ”said Mulan.

(Lin Yutang, 3:38)

又如:

“, bring me to my parents, ”Mulan begged.

“Where are you going?”asked the woman kindly.

(Lin Yutang, 3:39)

木兰为了讨好拐带她的义和团匪徒, 对他们使用“叔叔大爷们”、“好阿姨”此类表示友好和褒扬的称呼, 目的就是通过称呼语拉近彼此称呼, 明知他们是坏人, 但因为希望他们能发发善心带她去找她的爸爸妈妈, 才会违背本意称呼坏人为“好叔叔”“好阿姨”可见小小年纪的木兰是如此的聪明伶俐, 善于察言观色。这几例都说明, 选用不同的称呼语暗含不同的交际意图。另外, 对动机和意图的研究还可以让我们对小说人物个性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 也为我们翻译称呼语提供借鉴之处。

2结束语

小小称呼, 兹事体大, 暗藏学问。林语堂先生, 作为东方文化的传道者, 凭借其扎实深厚的双语功底, 灵活处理作品中称呼语, 他的创作是一种双向文化的顺应, 在中西文化间架设一座交流的桥梁。对称呼语使用特征的分析, 一方面有利于更深入的了解文学作品和人物个性, 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称呼语的翻译应该充分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 服务于各自的受众, 结合具体语境, 分清交际双方角色的关系作出语用等效的翻译。

参考文献

[1]Brown R, Gilman A.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60 (4) .

[2]Fillmore C J.Lectures on Deixis[M].reproduced, Bloomington, 1971.Indiana:IU Linguistic Club, 1975.

[3]Lin Yutang.Moment in Pek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4]Sperber D, 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Peking: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5]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118.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7]卫志强.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C]//语用研究论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8]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 2001 (5) .

[9]王建华.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J].东华大学学报, 2002 (12) .

学称呼语英语教学方案 第5篇

第一部分 简要提示

一、年级:3年级

二、单元:unit3

三、课题:this is my father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内容:单元parta

六、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中的新人物:mr black,mrs black,gao shan;

2. 能听懂、会说家庭成员间的称呼语: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

3. 能用this is my句型介绍家庭成员。

七、重点难点:

1. 能用this is (my) 介绍朋友或家人

2.正确理解和运用: mrs

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第一步:重难点突破

t: hi, boys and girls, i’m miss zhu. nice to meet you.

t指手偶) this is my friend, bobby. let’s say hello’ to him.

t: bobby is my friend,. 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 your friends ? 现在你们认识了我的朋友 bobby,那么,你能用:this is介绍一下这几位朋友吗?(ppt: miss li、mr green、gaoshan)

1.

t: oh, this is miss li.

t: and this is mr green.

t: is this wangbing?

t: no. let’s ask: what’s your name? listen! (课件声音:hello! i’m gaoshan.)

t: oh. this is gaoshan.gaoshan is our new friend.

t: are they your friends? (ppt: david、nancy)

t: yes. this is david. david black. and this is nancy. nancy black. (字幕:david black nancy black)

t: 同学们,英文名与中文名一样,都有姓和名,david 和nancy 都姓black,他们是一家人。t: david is brother and nancy is sister.

t: (字幕:brother) please look at my mouth and listen carefully, brother, brother , / / , / / , / /, brother.

t: who can read it ? hands up!

t: now, read after me.

t: please read brother’ one by one. group one , first.

t: david is nancy’s brother. and nancy is david’s sister.

t: (字幕:sister) 教法同上

t: guess, who’s this? (ppt: mr black)

oh, this is mr black. mr black is david and nancy’s’s father.

t: (字幕:father) 教法同上

t: (ppt: mrs black) this is david and nancy’s mother.

t: (字幕:mother) 教法同上

t: this is mrs black. mrs black is david and nancy’s mother. we call her: mrs black.

t: (字幕:mrs 夫人) listen carefully, mrs,mrs, mrs black . now, read after me.

t: please read mrs,mrs, mrs black’ . now , let’s read it together.

(cards) ok,let’s read these words together.

2.

t: the blacks has a happy family. and i have a happy family ,too.(ppt: 我的`全家福)

t: look, who’s this? it’s me! and this is my (字幕: this is my )

t: please read after me: this is my

3.

现在,老师也把你们组成四个快乐的家庭,好吗?请同学们先看照片,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并且记住他们的特征,

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研究 第6篇

关键词:襄阳市 称呼语 女性

一、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句法语义分析

(一)年轻女性称呼语:俩娃儿[liA55uar2]1.

“俩娃儿”一词的字形探究

“俩娃儿”是襄阳方言称呼语,指称未婚的年轻女性,其中“俩”字的偏旁在襄阳很多人考究过:

第一,认为其偏旁是“女”字旁。“俩”只有“两个”的意思,用来称呼女性不恰当,而用“女”字旁则能形象地说明其称呼女性的特点。吕小艳在《襄阳城区方言的多维研究》中就持这一观点。

第二,认为其偏旁是单人旁。熊万里在《襄音无改》中认为 “俩”字不但有“两个”的意思,还有“不多、不大”的意思,例如:“他们就那俩人”;“我就这俩钱儿”。因此,将未婚的年轻女孩称为“俩娃儿”,即年龄不大的女孩,用“俩”字是顺理成章的。[1]

由于自创新字不一定能被大众所接受,且用“俩”字符合“俩娃儿”一词的语义,因此笔者认为,在襄阳“俩娃儿”的“俩”字为单人旁更合理且更易使大众接受。“俩娃儿”一词成为现在最具有襄阳特色的女性称呼语。

2.“俩娃儿”一词的语义表达

“俩娃儿”一词有两种语义表达。

一种指年轻未婚女性,而小姑娘则称呼为“小俩娃儿”。例如:

(1)这小俩娃儿长的真好看。

(2)俩娃儿,还有啥菜卖?

第二种是专门指称年轻的女性服务员。例如:

(3)俩娃儿,拿菜单来,点菜。

3.“俩娃儿”一词的句法特点

“俩娃儿”一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加修饰语,如:前加形容词(漂亮俩娃儿)、前加指示代词(这个/那个俩娃儿)、前加数量短语(两个俩娃儿)、前加名字(小红俩娃儿)。其也可后加词缀“们”(俩娃儿们)。

此外,“俩子”是“俩娃儿”的变体,用于父母对子女的一种谦称。前加修饰语时带有个人责备、心情不畅的主观情绪(如:憨俩子)。

(二)年长女性称呼语:嬷嬷、老嬷嬷儿与(老)念儿

1.“嬷嬷”[mA51ma1]与“老嬷嬷儿”[lau21mA35m?r3]的语义表达

“嬷嬷”用于指称自己大伯、二伯等的妻子。如大伯、二伯的妻子分别为“大嬷嬷”、“二嬷嬷”。例如:

(4)大嬷嬷来了,我要去给她倒杯茶。

“老嬷嬷儿”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老年的妇女,常带有厌恶与不尊重的意味。例如:

(5)襄音坎子(歇后语)有:老嬷嬷儿眼睛——瞖子多(瞖,yì,同翳,眼疾),形容麻烦事儿多,或者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使人心烦;八十岁老嬷嬷儿不穿裤子——依老儿卖老儿,表示漫不经心,毫不在乎。

第二种表示老伴儿、妻子,只在年老人中使用。例如:

(6)襄音俚语有:“老头接个嫩嬷嬷儿,叫他咋法儿他咋法儿”——活画了老夫少妻中,“老夫”对“少妻”的百依百顺。

2.“嬷嬷”与“老嬷嬷儿”的字形探究

在襄阳,“嬷嬷”的写法也有争议。在熊万里的《襄音无改》中例举了几种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嬷嬷”是用来称呼大伯母、二伯母等,且读音与“妈妈”相近,因此认为“嬷嬷”应该写成“妈妈”,用读音来区别其与“妈妈(母亲)”的意思。这种做法在书面语中则会引起歧义。

第二种则认为直接写成“嘛妈”,在书面语上不会与“妈妈”构成歧义,且与“嬷嬷”的读音相似,这种观点有点牵强附会。

而熊万里是从“老嬷嬷儿”词义的角度来探源其字形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嬷嬷”一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方言称呼年老的妇女,一种是方言称奶妈,而襄阳方言的“老嬷嬷儿”的称呼对象与“嬷嬷”第一种解释相近,所以选用“嬷嬷”作为这一称呼的字形,但字音按照襄阳方言的语音。[2]

3.“嬷嬷”与“老嬷嬷儿”的句法特点

“嬷嬷”一词可单独使用,但大部分还是前加数词来区分伯母间的大小,如:大嬷嬷、小嬷嬷、三嬷嬷。

“老嬷嬷儿”也可单独使用,前面也可加修饰词,如:前加数量短语(几个老嬷嬷儿)、前加指示代词(这个/那个老嬷嬷儿)。

4.“念儿“[niar35]与“老念儿”[lau214niar4]的语意表达

“念儿”指称中年女性,其有两种指称对象,一种是专称,指姨妈或姑妈。

(7)小侄女每次都会向念儿要各种吃的。

第二种是泛称,是对与父母相同辈份且年龄相仿的女性的统称。例如:

(8)年轻小伙走到杂铺店道:“念儿,给我来两斤花生油”。

“老念儿”主要是用来称呼和自己“奶奶”年龄相仿的老年女性,熟人和陌生人皆可称呼。

(9)老念儿,去哪儿呀?

5.“(老)念儿”的字形探究

熊万里在《襄音无改》中写道,襄阳很多人都将“念儿”的“念”写成“女+念”,以此体现对女性的称呼,但自造字认可度低。他则认为应该选用“念”。首先其读音是鼻音,襄阳人读“念儿”基本上是鼻音,且字形和襄阳人传统的“女+念”相近。其次,“(老)念儿”称呼中老年女性时有一种亲切之意,而“念”有惦念、怀念之意,寓意亲切。[3]

6.“念儿”一词的句法特点

“念儿”可单独使用,也可前加数量短语、指示代词,其还能重叠,重叠形式为“念念儿”。此外,在“念儿”前加“大、数字、小”和“姑、姨”以区分大小及父亲和母亲的姐妹,如:大念儿、二念儿、姑念儿、姨念儿。

二、襄阳市社会通用女性称呼语

(一)中青年女性称呼语:美女

1.“美女”的词义演变

近年来,称谓语“美女”悄然走红,流行于大街小巷。“美女”一词自古有之,传统用法多是按偏正式复合词,理解为年轻美貌的女子。而今流行的“美女”称谓则成了复合式偏义词,偏重“女”而不是“美”,词根语素“美”已将演化成了虚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人们已经把“美女”等同于女人了,而且几乎没有年龄限制。

2.“美女”一词的句法特点

作为一种社会通称,“美女”既可以用作面称也可以用作背称。用于面称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单独使用:(10)美女!去逛街吧!(熟人之间);(11)美女!请问需要点什么?(陌生人之间)

B.姓氏+大+美女:(12)王大美女,吃饭去吧!

用于背称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修饰语+美女:大美女  可爱美女  成熟美女

B.美女+职业:美女老师  美女歌手  美女记者

C.美女+学历:美女硕士  美女博士  美女博士后

D.美女+亲属:美女老妈  美女阿姨  美女老婆

(二)中老年女性称呼语:阿姨

“阿姨”是类亲属称呼语,用来称呼与母亲辈分年龄相仿或差不多的女性。但其原意是指称亲属,称呼自己父母亲的姐妹。随着时代的演变其使用范围不断泛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社会地位日渐提高,这时期“阿姨”应运而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阿姨”一词没有阶级意味,所以使用频率一直上升。“文革”时,“太太”等称谓均被烙上“资产阶级色彩”标签,“阿姨”却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没受到影响,一般用来称呼已婚或未婚的成年女性。从改革开放至今,“阿姨”一词因本身亲切、自然而在社会言语交际中一直使用。“阿姨”突破了年龄、婚姻、职业等限制因素,适用对象渐广,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深受人们喜爱。因此,阿姨在襄阳市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三)“美女”与“阿姨”指称的交叉性

从上可以看出,“美女”和“阿姨”两个称呼语的指称对象具有交叉性,都可指称中年女性。这种交叉性实际上是女性称呼语年轻化的一种表现,是“美女”一词泛化的原因。其交叉性的主要原因有女性的装扮与年轻化、交际的原则与目的、迎合人们心理需求等三方面有关。

1.女性的装扮与年轻化

现今社会,女性对于美与年轻化的追求更加热切,相应地商店里各种女性化妆品、护肤品与装饰品日趋繁多,且各商家为了竞争顾客不断提升其产品的使用功效。因此,首先很多女性在肌肤保养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其次现今的化妆品越来越高端化,化妆技术甚至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步;再加上女性在装饰上选择的多样化与年轻化,很多女性都难以辨别其真实年龄,称呼自然就年轻化了。

2.交际的原则与目的

社会交际中, 说话人总是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产生与听话人交流的意向。说话人的动机不外乎交流动机、礼貌动机、求助动机三种。无论出于哪一种动机, 说话人都面临着选择怎样的称谓语才能打开局面, 实现交流目的的问题。正如Austin所认为的,人们使用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和表达一种思想,而是通过说话来实现某种目的。[4]对于称呼中年女性来说,“美女”比“阿姨”具有打开交流局面实现交流目的的功能特点。用“美女”称呼女性是对对方的赞美,因为漂亮女子被赞为美女,会心情愉悦地坦然接受; 普通女子被赞为美女,也会心里沾沾自喜。从交际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双赢的交际策略。

3.心理因素

如今的时代是彰显个性的时代; 是人人都充满自信的时代; 是审美标准多样化的时代,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年轻、漂亮。如果你把一个女性称呼的比她实际年龄老的话,你可能会遭到冷落; 但是如果你把一个40多岁的女人称呼的比她实际年龄年轻的话,你得到的绝对是笑脸。相对于“阿姨”来说,“美女”一词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虚荣心。特别是在一些服务场所,“美女”更是被频繁使用的一种恭维式称呼。

三、襄阳市女性称呼语的使用情况调查

笔者对襄阳市的女性称呼语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对象是18到50岁的成年人,有效合格问卷数量126份,调查结果如下:

1.“俩娃儿”一词在各年龄层的使用比率分别为5%(1)、11%(2)、22.7%(3)、35.7%(4);

2.“老嬷嬷儿”一词在各年龄层的使用比率分别为2.5%(1)、2.8%(2)、4.5%(3)、7.1%(4);

3“嬷嬷”一词在各年龄层的使用比率分别为7.5%(1)、8.3%(2)、18.2%(3)、21.4%(4);

4“(老)念儿” 一词在各年龄层的使用比率分别为5%(1)、8.3%(2)、13.6%(3)、17.9%(4);

5. “美女”一词在各年龄层的使用比率分别为75%(1)、72.2%(2)、63.6%(3)、35.7%(4);

6.“阿姨”一词在各年龄层使用的比率分别为77.5%(1)、75%(2)、59%(3)、35.7%(4)。

上述百分比后面的(1)、(2)、(3)、(4)指调查者年龄,分别是18—25岁、25—30岁、30—40岁、40—50岁。

由上述数据可得:第一,现今“俩娃儿”等方言称呼语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美女”等社会通用称呼语。第二,相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年轻人使用方言称呼语较少,使用社会通用称呼语较多。

对以上调查所得加以分析,可得:

1.现今襄阳市的方言女性称呼语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社会通用称呼,原因有三。

其一,社会人口流动性增大。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口流动量较大,襄阳市的有些方言称呼语“俩娃儿”、“(老)念儿”、“老嬷嬷儿”等方言称呼语,外地人很难懂,甚至,很多人将“俩娃儿”听成“娘们儿”,觉得自己受到辱骂。因此,为了更好的交流与工作,襄阳市的一些方言称呼语逐渐消退。

其二,普通话的推广。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大众媒体的发展,襄阳人逐渐觉得一些方言称呼语不够雅观,因而选用“美女”、“阿姨”等社会通用的称呼语。

其三,“美女”、“阿姨”的泛化。“美女”这种赞赏性的称呼迎合了女性渴望年轻漂亮的心理,“阿姨”是类亲属称呼语,本身亲切,又突破了年龄、婚姻、职业等限制因素,因此这两个称呼语既在一定层面上抬高了对方,表示出对交际对象的尊敬,又在无形中缩小了人际间的社会距离,拉近了交际双方在情感上的差距,受到人们的喜爱,且逐渐泛化开来。

2.相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年轻人用社会通用语较多,方言称呼语较少,原因有二。

其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推行,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比中老年人高,且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场所,学生则是其最好的接受者与传播者,所以,年轻人在使用称呼语上受普通话称呼语的影响比中老年人大,对襄阳市具有地域特色的女性称呼语使用的则相对较少。

其二,年轻人求新心理的影响。从“美女”和“阿姨”的使用情况来看,年轻人比中老年人使用的频率更高,这是由于年轻人求新求异,中老年人保守传统。当“美女”、“阿姨”出现且日益受关注时,他们自然会将其纳入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并投入使用。且年轻人相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社会阅历少,更容易出现从众心理,所以,其对“美女”、“阿姨”的泛化也起了一定推动作用。因此,在襄阳市,年轻人对方言称呼语的使用没有中老年人多。

[注:本论文为2014年度湖北文理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襄阳市女性称呼语研究》的成果。]

注释:

[1]熊万里.襄音无改[M].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77.

[2]熊万里.襄音无改[M].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72.

[3]熊万里.襄音无改[M].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74.

[4] 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38.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92.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樊小玲.“小姐”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地理分布及其走向[J]. 语言文字应用,2004,(4).

称呼语语用 第7篇

一、只称正职不称副职, 以正代副

人们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亲缘、地缘、业缘三大类。业缘关系是在具有共同事业或从事相同劳动、工作的人们之间形成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业缘联系越来越占据人际关系的重要地位。因此, 从业人员之间的称呼语也就越来越充实并完善化。

可是, 人们现实的口头称呼中, 出现了一种只称正职不称副职、以正代副的情形。如明明是“副科长”“副处长”“副局长”却一律称为“科长”“处长”“局长”。探究起来, 其中有语音上的问题, “科长”“处长”“局长”等两音节, 合乎汉语词双音化的倾向, 读起来比三音节的“副科长”“副处长”“副局长”等上口。而更重要的大概还是出于想要满足被称呼者的心理期盼。对这种较普遍的以正代副的职衔错称现象, 目前已不容易去人为地断然规范, 不过在正式交际场合以及书面语领域要加以限制。

二、“小某”比“老某”大 (“某”表姓氏)

在人们交往的称呼中, 有一种很普及的姓氏附词素“老”或“小”式, 对青年叫“小某”, 对中老年叫“老某”, 而对有一定贡献的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年人尊称为“某老”。这里的“老”“小”不仅有区别年龄的意义, 也有表情作用。“小”有年轻、亲切的意味;“老”除了有亲切的意味, 还带有尊敬的色彩。这种称呼式反映了我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

可是, 与上面“老”“小”表年龄的基本意义相违, 现实常常出现一个单位里“老某”比“小某”实际年龄小, “小某”比“老某”实际年龄大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 一是称呼具有习惯性, 年轻的“小某”已经不年轻了, 人们相沿袭还叫他“小某”。这会形成后入单位的“老某”小于单位原有的“小某”。二是称呼与性别有关。一般来说, 男性追求成熟意识较盛, 而女性向往青春心理较强。顺应被称呼者的心态, 人们对女性多偏称“小某”, 对男性多偏称“老某”。这也会促进“小某”大于“老某”现象的存在。与此种反常称谓有类似点的还有如:某些人称呼的“小兄弟”或“小妹妹”, 实际上与其子女同龄;孩子们把与自己姥姥年龄相当甚至高于姥姥的保姆唤作“阿姨”, 孩子们的家长也随之称“某姨”;一些年轻人, 特别是男青年, 对年龄与父母相当的中年女同志称“大姐”等。

三、称“大叔”“大伯”的妻子为“姨”, 把上一辈的女性均称为“姨”

现今一些人们使用的拟亲属称呼已打破传统的系统, 出现了很大的变异。传统上, 小字辈对上一辈的拟亲属称谓规律大致是:以自己的父亲 (如果父亲不在, 则以母亲) 的年龄为标准, 较长者称“大伯”, 其配偶必称“大娘”;较幼者称“大叔”, 其配偶理所当然地称“大婶儿”。可是, 今天在城市里, 特别是在一些青少年、儿童的称呼中, 基本上取消了“大娘”“大婶儿”, 取而代之的是一律称做“姨 (或阿姨, 下同) ”。不仅如此, 在今天的变异称呼里, 青少年、儿童对上辈熟人中的未婚女性, 也一律称为“姨”而不称“姑”。

这告诉我们, 现代汉语拟亲属称谓词的亲属色彩正在弱化, 现代汉语拟亲属称呼系统正在简化。这种对上一辈女性一律称为“姨”的简化称呼也方便交际, 符合现代生活追求简明便捷的潮流。

四、爸爸叙称妈妈为“妈妈”、妈妈叙称爸爸为“爸爸”, 女儿自称为“女儿”

称呼词一般区别为对称、叙称、自称三种形式。对称是说话人当面称呼听话人的称呼;叙称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交谈中叙述到第三者, 而对第三者所作的称呼;自称是交谈中自己称呼自己。考察现代汉语称呼系统可以发现, 人们在叙称、自称的使用上也存在反常现象。

语例一:在现代小家庭中, 夫妻与子女交谈叙称对方往往是随着子女去称呼。比方, 丈夫对孩子说:“明明, 别闹, 让妈妈看书”, 妻子对孩子说:“明明, 去叫爸爸来吃饭”。不仅如此, 父母对“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叔叔”等的称呼, 也均随同子女角度去称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随儿称呼”的反常现象呢?可能主要是出于方便子女的语言习得。父母是子女习得语言的第一任教师。这样称呼当然易于幼儿的学习与掌握。因此, 随着子女年龄增长、语言习得的完成, 这种“随儿称呼”的现象会逐渐减少, 以致最终会完全回归。另外, 这也对表达亲缘关系的感情, 对创造一种祥和亲切的家庭气氛是有用的。

语例二:夫妻双方互相随同对方称呼亲属。这也是一种变换视点的称呼语。而且这里的变换视点的称呼, 既可用于叙称也可用于对称。比方, 妻子直接称呼公公、婆婆为“爸爸、妈妈”, 丈夫也直接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等等。对比传统, 可以发现直接称对方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 亲情意味最浓。现代家庭中夫妻双方一般都采用此种称呼, 以致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感觉不到它是一种反常使用了。我们应该充分肯定这种新派称呼法。它对表现亲情, 对密切亲属关系, 创造现代家庭祥和亲切的氛围都是大有裨益的。

语例三:在与对方交谈时, 立足对方视点自称自己。这种反常称谓不仅在亲属称呼系统中存在, 社交称呼系统里也有。如, 父亲对女儿说“孩子, 爹不是不关心你”。老师对学生说“你要听老师的话”。女儿对爸爸说“爸爸不要生气, 女儿向您承认错误”。徒弟对师傅说“让徒弟自己做吧”等。

上面诸例, 不论是对称还是叙称、自称, 它们的共同点是立足对方视点去使用称呼, 都是站在对方角度去说话, 因此它们都具有密切人际关系等明显的社交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英汉称呼语选择的功能探析 第8篇

一、称呼语的选择模式

1. 名字或名字+姓氏(在汉语中,名字+姓氏)

在汉语和英语中,名字和姓氏被直接用来称呼其人。在汉语中,这种称呼形式常出现在雇主与雇员之间,长者与年轻人之间,或者年龄相近且社会地位差距不大的社会成员之间。然而,在英语中,亲密的朋友之间更习惯于直呼其名,比如:Albert, John, Bill等,全然不考虑在年龄、辈分、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

2. 称呼语的一般词语

在汉语中,有诸如先生、女士、老师、小姐、同志、师傅等称谓词,而且通常在称呼他人时,给这些称谓前冠以姓氏,如:王先生、刘女士、吴小姐。英语中类似的词语包括sir、madam、以及Mr. (Mrs.、Miss或Ms) +姓氏,如:Mr.Smith、Miss Jones等。

3. 用于头衔和职务的称呼语

这种称谓形式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环境下均可使用,尤其在汉语中更为常见。当称呼某位带有某种职务的人时,汉语会在他(她)的职务前冠以姓氏,因为这样做被中国人视为对受话人的礼貌。在英语中也有此类的称呼,但不如汉语那么普遍。一些研究者指出,英语中的少数词语也被用作称呼语,如:doctor、judger、governor、mayor、professor等。

4. 亲属称谓词

在汉语中,诸如大哥、二嫂、三叔之类的亲属称谓词在家庭成员和亲戚之间使用,并且还有许多此类称谓词拓展到邻居之间。而在英语中,除非称呼自己的父母,否则他们很少用亲属称谓词。对待邻居和朋友,他们更喜欢直呼其名。

基于以上,我们从称呼语的功能方面,对称呼语模式的选择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称呼语的选择是动态的,在特定的语境下,一些称谓形式会带有一定的暗含性质。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何种语言,句子的意义都大于组成它的词语总和。从数学的角度来说,2加2等于4,而不等于5或其它,但语言却不能等同于算数。”从这个意义上说,称谓词不仅具有指称功能,而且还有语用功能。

二、称谓词的语用功能

我们在序言当中已经提到,对称谓词的研究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畴。按照菲尔莫尔的观点(1971),社会指称被说话人用语言学的方式反映出来,从而用来迎合日常交际的需要,并指导人们自身的言语行为。因此,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被用来分析与称谓形式的使用密切相关的言语行为。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一个人在与他人谈话时,会表现出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话语本身的正确性,它包括音节、字词、短语和句子的正确性。言外形为指通过说话者的言内行为,反映出其真正想表达的意图。言后行为则是指言语行为的结果,即说话人想要让听话人做什么。通过言语行为理论,我们可以判定,称谓词不仅仅是指称的表达,而且它还是一种带有执行功能的语言形态。

1. 说话人之间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关系的体现

称谓可以反映出说话人与受话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在日常谈话中,由于人们在社会地位、年龄、财富以及辈分等方面的不同,谈话的参与者往往处于不平衡的关系中。如果谈话的一方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是年长者、拥有大量财富、并且还是长辈的话,那么他便会在谈话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方则沦为被支配的对象,这种现象被一些心理学家定义为“权力”。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谈话双方对彼此的社会关系是很敏感的。他们通常会选择非交互的语言来确定并接受彼此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下面是发生在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一段对话,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确认这种不同。

(1)许良佑:(故意惊诧)怎么,难道你是怀疑祝先生会跟鬼子有勾结?

(2)刘升:(对祝茗斋)老爷,太太请。

(3)苏婉兰:(难过)我还不够委屈吗!茗斋!

以上的三个例子是三个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祝茗斋的称呼,苏婉兰是一个茶庄的老板,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游击队和日本鬼子之间周旋。在这三个说话人当中,许良佑是他的老部下,刘升是他的仆人,苏婉是他的妻子。他们分别从地位、关系和亲属三个方面对选择了对祝茗斋的称呼。

通过上述引用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在汉语的称谓系统中,使用头衔称呼他人体现出对受话人的一种尊重。事实上,这也充分说明,从指称的角度而言,谈话双方正试图在谈话中用对他人称呼确认自己身份。这种以权力为导向的称呼语的使用,汉语比英语更为突出。最近,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更为流行的称呼方式:姓+官衔的第一个字。比如,姓王的局长被称呼为“王局”,而不是“王局长”,类似的称呼语还有“张处”、“李科”、“赵队”等等。

2. 情感的折射(改变)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语言形态有不同的蕴含。因此,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使用相关的称呼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如赞同、喜爱、厌恶,甚至憎恨。例如,“姓张的”和“老张”从语义上来讲指的都是同一个人,但在情感上确有很大的不同。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许多种与情感相关联的称谓形式,比如表示尊敬的、表示喜爱的、表示轻蔑的、表示诅咒的等。中国人称呼外国人“洋鬼子”,而外国人称呼中国人“支那人”。在汉语中有诸如“心肝宝贝”、“老不死”、“小杂种”等称呼,而在英语中则有“baby”、“old chap”、“son of bitch”等。

有的时候,情感的变化可以通过对称谓词使用的改变体现出来,对于那些已经被确定了称谓的特殊主体,任何一种在称呼上的改变都是在传递一种信息,即在称呼语的使用中受到言内行为的影响。

总之,说话人的情感在称呼语的选择上起到了控制作用。对于同一主体,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称谓形式。它带给我们启示是,称谓词是说话人感情色彩的真实写照,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符号。

3. 交际场合的体现

另外,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语言使用者会选择适当的称谓词。这其中有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之分。在正式场合,要依据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来选择合适的称谓词称呼他人,对他人以示尊重头衔称呼语经常出现在正式的交际场合,而随意的称呼则多被拿来用于非正式的闲谈,如果称谓词使用不当,交际便是失败的。

三、结论

称呼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行为,它一直对社会交际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称谓词的合理选用,有助于人与人之间进行成功的社会交际。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选择适当的称谓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有赖于特定的环境。对称谓形式语用功能的研究,对于丰富我们的语言教学,以及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Eleanor Dickey.Forms of Address and Terms of Reference[J].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97 (33) :261.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汉语称呼语的研究路向综观 第9篇

一研究路向

(一)称呼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不稳定的成分。称呼语的使用、变异和演变等现象一直受到社会语言学家的密切关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可分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共时研究考查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称呼语的使用情况,历时研究追寻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称呼语的演变。

1. 称呼语的共时研究

共时研究可分两类,一是探讨称呼语的使用规则(或规范),二是探讨称呼语的功能,但二者紧密联系,仅侧重点不一样。换个角度来讲,共时研究又分静态和动态两类。下面我们从静态的宏观语用和动态的微观语用来探讨称呼语的研究。

1)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规则

第一种路向是从宏观语用角度研究称呼语的静态分布,探讨称呼语的选择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或因果关系。这类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称呼行为受规则制约,某些社会、文化、心理和语言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称呼语的选择,研究的一大任务就是确定这些变量,指出这些变量和称呼语选用之间的相关性,可能的话进一步假设其因果关系。社会语言学的相关性研究以Labov的变异研究范式为典型,以实际语料为基础,仅探讨社会变量和语言使用之间的共变和共现关系,不关注因果关系。然而,此类研究的绝大多数研究人员有意识、无意识地采取了决定论的立场。杜希宙(1999)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影响称呼语选用的主客观因素。王松岩(2003)指出言语中发话人对称呼视点的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发话人主观倾向和客观维度张力互动的结果。刘永厚(2007)调查了北京两个服装商场商贩对顾客使用的称呼语和商贩年龄、性别及城乡背景之间的相关和共变关系。这些研究论及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如语境、场合、权势、亲疏、角色、个人因素、主观情绪、交际目的、会话人的年龄、辈分、频繁接触、情感投入、时代特点、地域风俗、社会环境、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将这些因素进行归纳,从中抽取出概括性的语义范畴。在这方面,西方的权势和同等理论(Brown&Gilman,1960)以及社会距离(Brown&Gilman,1989)和情感两分论都具有很强的普遍解释力。文秋芳(1987)和祝畹瑾(1990)仿效Ervin-Tripp(1972),结合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特点,为汉语称呼系统绘制的形式流程图高度概括了会话双方的特点(如相对年龄、职位和身份)、关系和语境因素对说话人选择称呼形式的影响,弥补了Brown&Gilman(1960)范式脱离语境的最大不足。

2)称呼语使用的动态变异

第二种路向是从微观语用角度研究称呼语的变异。交际中的称呼语是复杂多变的,主客观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称呼语的变异,所以微观研究必须考虑特定语境对称呼行为的影响。有些变异是永久性的,如交谈一方职务、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小孩长大成人等因素导致的称呼改变。有些变异是暂时性的,如说话人主观情绪的波动引起的称呼变异。有些称呼语的变异则能生动地体现出言语对人们心理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称呼语的“有标记用法”来调整人际关系、改变谈话的严肃性、凸显态度立场和建构身份认同。可见,这一研究套路常与称呼语的功能联系起来。

林有苗(1999)考察了称呼语转换的社会心理。史秀菊(2004)探讨了汉语称呼语中偏离现象的文化心理原因。张俊霞(2005)总结出场合、角色关系、交际目的、言者情感、心理距离、交际一方的地位和亲疏关系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称呼语的变异。从本质上讲,这类研究实际上是探讨了称呼语的动态选择和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下面的这些研究则分析了称呼语变异的隐喻功能。李经纬(1999)运用Gumperz的语码转换理论分析了称呼语的标记作用。梁成功(2001)、刁世兰(2005)和林素容(2005)用实例阐释了称呼语转换的行事功能、语言策略功能和情感表达功能。吕海燕(2003)探讨了称呼语变异的修辞效果。康俊英(2005)运用标记理论分析了称呼语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

2. 称呼语的历时研究

历时研究或旨在揭示什么因素导致某一称呼语系统发生了怎样的变迁,或探讨系统中某些称呼语的用法和语义经历了什么演变。称呼语系统会因各个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气候、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处于动态演变中,而整个系统的演变中包含了个别称呼语语义的变迁。姚亚平(1995)揭示出汉语称呼系统百年变化的两大趋势:一是称呼系统的简化和称呼观念的平等化,二是通称语的频繁出现。李明洁(1999)和张维耿(2003)回顾了中国50年来社会称呼语的演变轨迹。潘攀(1998、1999)探讨了亲属称呼语的泛化和简化。黄启良(2003)和武月琴(2006)从社会、文化和语用的纬度探讨了称呼语的变迁。此类研究也从宏观逐渐发展到微观。例如,丁崇明(2005)分析了男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演变和功能配置。许之所(2007)和方传余(2007)从微观上追溯了“小姐”“先生”和“同志”等个别称呼语语义的历时演变。

(二)称呼语研究与语用学

语用学的很多经典理论可以很好地阐释称呼这一言语行为。曲卫国(1999)和唐兴红、刘绍忠(2004)等学者运用Leech、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和Goffman的面子理论分析了中西文化礼貌准则对称呼语使用的制约和由此导致的语用失误。梁佳(2002)运用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探讨了称呼语表示亲昵、疏远、蔑视、厌恶、威胁、讽刺等积极和消极的言外之力。来鲁宁、郭萌(2003)从会话结构方面分析了称呼语在构建毗邻对、维护和转换话题、争夺话轮和反馈信息等方面的作用。张素玲(2005)分析了借子称谓语(指发话人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称呼对方,其表达形式为:他+亲属称谓)的语用机制,指出借子称谓语尽管在表面上违反了数量原则和方式原则,但在深层次上遵守了Grice会话合作原则,所以会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孙乃荣、李照冰(2007)借助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语用对等原则探讨了亲属称呼语的翻译。余玉萍(2007)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论指出,如果说话人没有顺应交际语境的诸因素(包括会话双方、社会世界、社会文化和心理世界),其称呼语的使用就会出现多种语用失误。

(三)汉英称呼语对比

在称呼语系统的对比方面,毕继万(1997)、赵军峰(1999)、王白菊(2005)分类探讨了中英姓名、职衔、拟亲属称呼、社会通称、恭敬称呼、亲昵称呼等的异同。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是拟亲属称呼语的现象。拟亲属称呼语是汉语称呼语系统的一大特色,指用亲属称呼语来称呼非亲属的社会成员,如“叔叔”“阿姨”。英语中此类称呼语的数量非常有限,仅包括Uncle、Aunt/Auntie、Son、Sonny等几个称呼语。孩子偶尔使用Uncle、Aunt来称呼父母的朋友以表示亲近,但常与名字连用,如Uncle Joe、Aunt Mary。长者常用Son或Sonny来称呼年轻人。除此之外,英语中一些拟亲属称呼可表职事,如Father Smith(史密斯教父)、Sister Blank(布兰克修女)等。第二是英语称呼语的自偿功能。尽管现代英语第二人称代词you没有单复数或敬体和非敬体之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日常交际。事实上,“职衔+姓氏”这一结构很好地发挥了单数第二人称代词敬体的功能。同时,英语一些方言中ye、y’all、you guys等用法的存在又解决了英语中表达第二人称代词复数的难题。

在文化层面,黎昌抱(2001)等众多学者探讨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别对称呼语的影响。中西文化具有不同的礼貌准则,中国人信奉贬己尊人,而西方文化崇尚个性主义,这种观念上的差别会对不同文化成员称呼语的使用产生极大的影响。另外,中国文化强调宗法制度、辈分高低和年龄长幼,而且区分血亲、姻亲、父系、母系亲属,所以汉语亲属称谓语繁多,而且这些亲属称谓大多可用作称呼语。另外,晚辈不能对长辈直呼其名。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不像中国文化那样强调家族制度和长幼辈分。尽管英语中有一些亲属称谓,但可用来当面称呼的很少,大概只限于Dad、Mum、Grandpa、Grandma(Granny)等几个。亲属之间多用名字,孩子对长辈可以直呼其名。

在汉英称呼语的语用方面,同样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汉语称呼语的泛化,二是汉语通用称呼语的缺环。陈建民早在1990年就已经探讨过这两种现象在当时中国社会的起因和使用情况。称呼语的泛化是汉语称呼语的一大特色,包括亲属称呼语的泛化和社会称呼语的泛化。亲属称呼语的泛化即产生拟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的泛化指最初在小范围内对特定人群使用的称呼语逐步扩散,开始被用来指称不具有这种社会特征的人,如“同志”“师傅”“老师”等。相比之下,英语称呼语基本没有这种用法。二是汉语社会通称用语(或叫泛尊称)的缺环。英语中Sir、Madam、Miss、Ms.可作为泛尊称,在绝大部分场合、地点都可使用,且不会引起争议,而目前汉语却缺乏类似的泛尊称,像“先生”“小姐”“师傅”等称呼语并不是所有场合都可使用,而在很多场合人们又找不到合适的称呼语,例如年轻老师的学生如何称呼老师的爱人就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例子。学者们对泛尊称缺环的态度不一,李明洁(2000a)认为泛尊称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阶层的语言标志。对一个非单极社会而言,多元泛尊称的存在为个性化的使用和情境化的选择提供了可能,因而是自然和健康的。刘大为(2000)认为每个称呼语都带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哪一种价值观念流行起来,哪一种尊称就“泛”了起来。语言是一个自组系统,它会按照社会对它的要求自动调整自己的要求和构成。

总之,除了以上的主要研究视角外,还有从语义、认知、语言教学和翻译等角度的边缘性研究路向。有些学者用语义学的成分分析法来探讨个别称呼语的语义范畴从窄到宽、从具体到一般的演变趋势(或者相反的趋势),如祝畹瑾(1984)对“师傅”的研究,许艳丽(2005)对缩略称呼语(如“张局”)进行了语义内涵分析。在认知方面,李明洁(2000b)从称谓图式角度探讨了称谓语的认知模式,指出称谓图式有特征驱动、身份驱动和语义驱动三种实现模式,一个称谓语的使用过程就是称谓者与被称谓者通过称谓图式相互认知的过程。由于篇幅限制,不再赘述。

二实证研究

语料的来源有多种渠道,其中重要的有四种:内省、诱导、观察和试验。内省依赖研究人员的直觉能力,但这种主观抽样可能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诱导是把某一个言语共同体的某些成员作为受访者,依靠他们的直觉能力,使用访谈和问卷法来诱导出数据。诱导可以揭示人们能够做什么,但无法揭示人们实际在做什么。如果想获得现实的言语表现(而不是语言能力),那就需要观察。从语料的自然性来看,观察得到的数据最真实,但实际观察中很多变量难以控制,而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对研究造成一定的干扰,并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遍性。精心设计的实验可以很好地控制变量,但同时其数据的生态性却没有观察得到的数据好,而且很多时候通过试验测量到的数据和现实会有出入。除此之外,语料的来源还有文学作品、电视剧等,但此时这类语料应称为“例子”,可用在解释性研究中。

在我们手头的称呼语文献中,约95%的研究属于非实证研究,大都靠内省的方式进行理论探讨,间或引用一些文学或生活中的例子来佐证其观点。仅有5%左右的研究属于实证研究,这些研究采取了问卷、访谈、观察和试验等方法来搜集言语和态度方面的资料。从我们收集到的文献来看,从1984年到2007年2月,共有25篇实证研究的论文,其中单纯使用问卷的共有10篇。

从理想的角度来说,问卷可以诱导出三类数据:事实型数据、行为型数据和态度性数据。然而,单一使用问卷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所得资料往往是填表人自以为是的言语状况,而不是确确实实的言语表现”(祝畹瑾,1992:67)。一些问卷中的问题没有提供交际情景,而言语变异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对另外一个人使用不同的称呼语。例如,如果问卷中出现“你如何称呼你的爱人”这样一个问题,而没有任何情景限制,那么即使两个填表人具有相同的言语规则,但由于填答卷时想到了不同的场合,其答案可能不一样。

尽管存在许多不足,但问卷调查可以允许研究人员在短期内搜集到大量的数据,如果设计和运用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齐沪扬、朱琴琴(2001)使用问卷调查了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对主要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以及称谓语使用上的态度,探讨了普通话、辈分、地域文化等因素对称谓语选择的影响,得出了亲属称谓语的面称和背称正在逐渐趋于统一等重要结论。潘之欣、张迈曾(2001)没有使用传统的随机抽样法和判断抽样法,而是采用英国语言学家Milroy创立的社会网络研究法,通过发放问卷(设定18个情景)调查了天津市一家工厂和一所建筑设计院的员工对汉语亲属语扩展用法(即拟亲属称谓)的使用情况,证实了工作单位的大密度、高复合度的网络发挥着强化语言标准的作用。晏小萍(2002)调查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使用称呼语的情况,着重分析了性别变量在其中的作用。整个研究过程严格按照量的研究的要求进行,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对研究对象、问卷设计、数据搜集和分析等各个环节也交待得非常明了,是量的研究的一个成功范例。樊小玲等(2004)仿效方言学的惯例,绘制了“小姐”这一称呼语的社会评价的全国地形图,得出“小姐”这一称呼语不但不会退位,而且会作为泛尊称逐渐得到正常发展的结论。由于调查规模太大,每个城市调查人数仅有10名,抽样的代表性值得商榷,但这一研究方法视角独特,对于了解某些称呼语在很大范围内实际使用情况的地理分布及预测其日后走向有莫大的帮助。唐师瑶(2005)调查了长春市售货人员对青年女顾客使用的称呼语,研究人员首先作了探索性的开放式问卷调查,把搜集到的一些称呼语作为第二次封闭式问卷调查的选项,克服了问卷调查的部分不足。

弥补单一使用问卷之不足的办法是结合使用观察和访谈等方法。美国学者Brown&Gilman(1960)采取访谈、问卷和分析文学作品相结合的办法调查了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等语言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Brown&Ford(1961)使用了四种语料:38部现代美国剧本、对波士顿一个公司内部员工实际称呼行为为期2个月的观察记录、对34名企业管理人士的访谈和对美国中西部100多名孩子的录音观察。其操作程序是:先将38部剧本中所有的称呼语实例找出来,从三分之一剧本的称呼行为中归纳出称呼规则,然后用另外三分之一的剧本检验并修改,修改后的称呼规则再来解释另外三分之一剧本中的称呼语。然后这些规则再由其他三类语料逐一检验,最后得出美国英语中主要有三种称呼模式:互相使用FN(名),互相使用TLN(职衔+姓),非对称性地使用FN和TLN,而三种模式的决定因素是地位和亲疏。此外,他们还发现称呼规则会随人际关系的进展而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基此提出了一个称呼语的渐进模式。早期的国内学者也早已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祝畹瑾(1984)结合使用实地观察、座谈和个别访谈的办法调查了“师傅”在社会中的实际使用状况。陈松岑(1984)结合使用问卷和访谈两种方法调查了北京城区两代人对上一辈非亲属使用亲属称呼语的变化。黄南松(1988)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调查了一些行业中用“老师”来称呼非教师人员的现状。近年来,黄涛(2001)使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哥们儿”的使用状况。Liu(2009)通过录音和观察记录的方法对比了北京市四个高中低档服装商场的售货员对顾客使用称呼语的情况,发现在所调查的高中档商场,售货员对顾客的称呼行为较一致,主要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敬体“您”。相比之下,低档商场售货员称呼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名词称呼语的多样性和拟亲属称呼语的主导性。

近几年,实验法为称呼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张积家、陈俊(2003)使用量表的形式研究了大学生称呼语的选择维度,发现亲密程度、正式程度、尊敬程度和应用广度是汉语称呼语重要的选择维度。张积家、陈俊(2007)在实验中运用自然分类和多维标度的方法,研究了汉语称呼语的概念结构。实验结果表明,从概念结构角度可将常用汉语称呼语分为五类:(1)近亲属称呼语;(2)指称二层亲属关系长辈的称呼语;(3)特殊亲属称呼语;(4)与同辈人交际的通用称呼语;(5)与长辈交际的通用称呼语。试验同时证明了汉语称呼语的概念结构有两个维度,其一是亲属、非亲属,其二是辈分。张积家、林娜(2009)研究了568名大学生评定汉语亲属词典型性的影响因素。这些研究中的试验设计严谨科学,操作程序规范,对数据运用了科学的统计分析,揭示了人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层面的规律,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为称呼语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三特点、不足与方向

国内学者对称呼语的研究表现出下面四个特点:第一,专著数量稀少,成果以论文为主。近年来仅出版马宏基、常庆丰(1998)、田惠刚(1998)、陈夏芳(2002)、陈毅平(2005)和张征(2008)等几部专著。作者以中国期刊网CNKI为主要论文来源,统计了国内称谓语和称呼语的相关论文。检索词为“称谓(语)”和“称呼(语)”。论文数量见表1。如表1所示,截至2007年2月,1995年后发表的论文几乎占全部的87%,尤其近年来相关论文的数量更是呈爆炸式增长。

第二,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同时拓展。国内学者从早期对英汉称呼语类型和使用规则的简单描述,发展到今天从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称呼语,实现了广度上的突破。很多学者“小题大做”,致力于研究某一个称呼语以实现挖掘之深度。第三,很大一部分论文集中讨论汉语特有的称呼现象,如称呼语的泛化和社会通称用语的缺环等。例如,温锁林、宋晶(2006)研究了现代汉语的称谓并用现象,分析了称谓并用的构成方式和使用条件,提出了支配汉语称谓并用的四条语用原则:亲疏原则、地位原则、文化原则和得体原则。这些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日后需要加强的是将类似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第四,国内学者的研究以名词称呼语为主,专门探讨第二人称代词的研究为数不多。中西研究传统不同,国外学者重视代词称呼语,忽视名词称呼语。这一研究传统有其缘由。名词称呼语是一个开放的范畴,不像代词称呼语那样容易两分论或系统化。目前汉语代词称呼语这片沃土尚未开垦,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在称呼语这一研究领域,中国学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同时还有一些环节亟需加强。第一,理论建构不够。譬如在探讨称呼语的选择和影响因素方面,国外学者提出过不同的研究路向和理论模型,如相关论或决定论(Brown&Gilman,1960;Brown&Ford,1961;Ervin-Tripp,1972)和互动论(Hymes,1972;Mühlhusler&Harré,1990)。这些不同的声音引发了人们更深一步的思考,从而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国外的很多研究以逻辑性思辨见长(如Kendall,1981),而国内学者擅长形象思维,要产生概括力强又具有广泛解释力的理论,我们要加强培养创新精神。第二,研究视野需进一步拓宽。例如,国内不少学者研究称呼语的纵向选择,但却忽略了它的横向共现。目前国内探讨名词称呼语、代词称呼语、自称语等称谓语之间共现现象的文章尚属少见。第三,实证研究太少。实证研究包括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量的研究者热衷于探求现象内部某些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而质的研究者认为只有在自然语境中长期进行体验才能对社会现象进行完整的、动态的和情景化的探究,才能获得对意义的真正理解。有关称呼语的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都需要加强。值得强调的是,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并非是对立的,结合使用可以让我们实现宏观和微观、静态和动态各个层面的探究。第四,目前大部分研究还是一种静态的研究,对称呼语的动态研究还需加强。称呼行为的动态研究包括年龄、地位、场合和说话者主观意识等因素的变化导致的称呼语变异的现象。研究人员可以在这些领域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尝试揭示研究成果对语言学理论的启示。

语境对汉语称呼语选用的影响 第10篇

称呼语是人称指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来指示受话者。在交际活动中, 称呼语不仅用来引起受话者的注意, 还可以表明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姜望琪, 24) 。汉语中的称呼语种类繁多, 包括亲属称呼语、姓名性称呼、泛指性称呼、拟亲性称呼、职位性称呼、职称性称呼、行业性称呼等。亲属称呼语是由我国家庭成员构成所决定的, 用来表明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亲属关系。亲属称呼语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等。姓名性称呼是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语, 亲属、熟人甚至陌生人之间都会使用此类称呼。姓名性称呼的构成包括姓+名, 小+姓, 老+姓, 以及单纯的名字。泛指性称呼指通常人们用来对陌生人使用的称呼, 比如师傅、同志、小姐、先生等。泛指称呼随时代发生改变。拟亲性称呼构成方式是姓+亲属称呼, 例如:王阿姨, 李奶奶等。职位性称呼是指用于同事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的称呼, 它的构成是姓+职位, 例如:张局长, 马校长等。职称性称呼种类较少, 主要用于学校等机构。它的构成同职位性称呼。行业性称呼也是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常用的称呼语之一。人们可以单独使用表明之一行业的词来指受话者, 如医生、老师、理发师, 也可以在这些词前面加上姓氏, 如张医生、赵老师等。

国内针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非常广泛。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汉语称呼语进行了研究, 包括跨文化交际、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方言、翻译等。其中不少学者从语用学语境角度对汉语称呼语进行了研究。其中, 孟建安和平非在《称呼语选择的制约因素》一文中指出了提出语境条件是称呼语选择的制约条件之一, 认为语境决定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称呼语的选用, 语境限定了具有特定色彩的称呼语的选用。邱进的《称呼语与语境因素动态研究》论文探讨了语境因素对称呼语的影响, 认为语境因素不仅对称呼语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还决定着称呼语转换的交际场合指示、情感指示、人际关系指示功能及行事功能。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语境对称呼语选用的影响, 分别从社会规范和习俗、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以及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三个方面来分析语境是怎样影响说话者对称呼语的选用的, 加深人们对称呼语的认识并为人们正确选用称呼语提供帮助。

二、语境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概念:语境应被理解为能够使参与双方在交流过程中产生互动, 并且使他们的交流时的语言表达方式变得可以理解的持续改变的环境。 (Jacob L.Mey, 39) 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休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何自然, 陈新仁, 108) 关于语境, 大体存在两类解释:一类是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地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这些因素决定了说话的方式、说话的合适性和话语的意义, 另一类解释把语境看做是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 这种背景知识使说话人得以理解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 (何兆熊, 1989) 语境知识可分为两类: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一方面指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所具备的知识, 包括所用语言的句法规则、词汇、语音规则等, 另一方面指对上下文的了解。语言外的知识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特定的交际情景相关的知识, 包括语言活动发生时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话题、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以及在交际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另一类语言外知识是特定的交际情景之外的一般的背景知识, 包括属于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习俗、与特定的文化相关的会话规则和方式、有关客观世界的一般知识, 此外还包含参与者对对方所具备的知识的了解。 (何自然, 陈新仁, 113)

三、语境与称呼语

在交际活动中, 称呼语的选用因语境而有所不同。社会规范与习俗、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以及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这三种语境因素影响者人们在交际时称呼语的选用。称呼语的语用信息需要语境因素的辅助才能确定。脱离了语境信息, 要正确地理解和选择称呼语都是不可能的。 (曲婧华, 1999)

(一) 社会规范和与习俗对称呼语选用的影响

社会规范和习俗影响称呼语的选用,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所使用的称呼语有所不同。受特定规范和习俗的影响, 有些称呼语的使用在特定社会群体中是约定俗成、被广泛接受的。在不同年代、不同地方, 人们对同一个人的称呼有很大差异。

例1:小姐, 人民广场怎么走啊?

例2:美女, 请问您贵姓?

例3:小姑娘, 想买点什么?

上面三组例子都是对陌生的年轻女子的招呼语, 所使用的称呼语各不相同。例1的语境是过路人向一位年轻女子问路, 所使用的称呼语是小姐。小姐一词在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90年代, 是约定俗成的对年轻女子的称呼。改革开放后, 社交场合中人们越来越崇尚礼貌, 讲究“语言美”, 加之“小姐”称呼语既顺口又文雅, 于是它迅速成为全社会交际的领衔称呼语。坐机关的、拿文件的被称为“小姐”, 端盘子的、卖东西的也一样被称为“小姐”。一时间, “小姐”作为带有褒义的雅称迅速传遍神州大地, 意义之广, 范围之宽, 空前少有。 (李成军, 2010) 例2中对初次见面的年轻女士的称呼语是美女。进入二十一世纪, 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 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人与人的交往更加注重礼貌, “美女”一词取代了“小姐”, 逐渐泛化成为对年轻女士的特定称呼。例3中的“小姑娘”是上海话对年轻女士的称呼, 这与当地的社会规范与习俗有很大关系。由此我们看出,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方, 人们对同一特定群体的称呼不同, 这体现了社会规范与习俗对称呼语选用的影响。

(二) 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对称呼语选用的影响

在日常交际中, 交际双方会根据其互相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选用合适的称呼语。在不同的语境中, 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会有所不同, 因而选用的称呼语也不同。

例4:王老师, 祝您教师节快乐!

例5:小王, 学生们对你的评价都很高。

例6:王阿姨, 有空来我家玩吧。

上面三个例子是三个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说的话, 他们使用了不同的称呼语。例4中所使用的称呼语是“王老师”, 说话人是王老师的学生或同事, 使用这一称呼能够表达出对王老师职业的尊重。例5中所使用的称呼语为“小王”, 这表明说话者比受话者的地位要高, 应该是王老师的上级领导, 交际双方的关系为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例6中, 王老师被亲切地成为“王阿姨”, 这是因为说话者与王老师的关系比较亲近, 彼此比较熟悉, 而且王老师的年龄与说话人的父母相近, 因此被称为“王阿姨”。这三组例子中对同一个人的三种不同称呼是由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三) 交际场合对称呼语选用的影响

交际活动的场合, 根据其正式程度可以分为正式、中性和非正式。对同一受话者, 在不同场合使用的称呼语有所不同。 (邱进)

例7:王局长, 请问您是怎样看待物价增长过快这一问题的?

例8:老王, 下班一起去吃饭吧

例9:建明, 天冷多加衣服。

这三个例子是在不同场合下对同一受话人王建明的不同称呼。例7中这句话是采访时记者对作为局长的王建明的称呼, 在这种正式场合下, 使用姓氏加职位的称呼是非常得体的。例2中, 王局长的朋友称其为“老王”, 在这种非正式场合下, 使用这一称呼使两人显得自然、不拘礼数。例3是王局长的妻子在家时对他的称呼, 此时的谈话更加随意, 直呼名字能够使对方感到更加亲切。

四、结语

汉语中的称呼语种类繁多, 人们根据语境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称呼语。语境对称呼语选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规范与习俗、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以及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等方面。受特定规范和习俗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所使用的称呼语有所不同。对同一人的称呼会因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而不同。此外, 在不同场合, 人们对同一受话人的称呼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Mey, J.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24.

[3]、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5]、李成军.“小姐”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6]、孟建安, 平非.称呼语选择的制约因素—以《围城》为例[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5 (6) .

[7]、邱进.称呼语与语境因素动态研究[J], 百家讲台荟萃

大学生恋爱称呼语使用情况调查 第11篇

本问卷调查了大学生情侣在不同场合中的称呼, 如独处时, 朋友在场的非正式场合以及正式场合等。另外, 由于大学生使用电话、网络聊天的普遍性, 问卷也因此设计了相应问题, 问卷还对大学生情侣的叙称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问卷

1、针对大学生情侣当面称呼设计了三个问题, 分别是: (1) 当您和您的男/女朋友单独在一起时, 您称呼他/她为? (2) 在朋友聚会等非正式场合, 您称呼他/她为? (3) 面对长辈/老师等在场的正式场合时, 您称呼他/她为?

选项均是:A组:老公/老婆;当家的/媳妇;亲爱的/宝贝儿;honey/baby/darling等;B组:称呼全名;只称呼名;小/老+姓;与名字有关的昵称等;C组:笨蛋/傻瓜等. D组:没什么称呼, 喂、哎等。

考虑到大学生情侣间可能还会有其他称呼, 问卷设立了“其他”一项供调查对象自行填写。

2、当代大学生交际已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 新的交际工具不断涌现:电话、手机、QQ、微信、MSN等等。大学生情侣使用此类工具进行交际不可避免, 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称呼语的使用。问卷对此类称呼语也有调查。

针对大学生情侣打电话时的称呼设计了一个问题:当您在和您的男/女朋友打电话等非面对面语音聊天时, 您称呼他/她为?

针对大学生情侣使用网络聊天的称呼, 设计了一个问题:当您和您的男/女朋友用QQ等网络聊天工具用文字聊天时, 您称呼他/她为?

这两题的答案设计的和面称答案相同。

3、除此之外, 因个人兴趣, 问卷还针对大学生情侣叙称问题设计了两个问题: (1) 您向朋友介绍您的男/女朋友时, 您称呼他/她为? (2) 当别人提到您的男/女朋友时, 会称呼其为您的?

这两题的答案设计的和面称答案相同。

4、此外还调查了大学生认为的可能影响称呼语不同的原因。

选项有:性格, 恋爱时间长短, 受朋友影响等选项, 另设置了供调查对象自主填写的选项。

三、统计结果

1、面称统计结果

与男/女朋友单独在一起统计为“独处”;朋友聚会等非正式场合统计为“非正式场合”;面对长辈/老师等在场的正式场合统计为“正式场合”。A组称呼语统计为“老公/老婆等”;B组称呼语统计为“名字相关”;C组称呼语统计为“笨蛋/傻瓜等”;D组称呼语统计为“零称呼”。

(1) 男生:男生称呼对方“老婆等”、“名字相关”、“笨蛋/傻瓜等”、“零称呼”, 独处时比率分别是25.0%、48.2%、19.6%、7.1%; 非正式场 合时比率 分别是 : 16.7%、68.8%、10.4%、4.2%; 正式场合 时则分别 为 : 8.5%、80.9%、6.4%、4.3%。

(2) 女生:女生称呼对方“老公等”、“名字相关”、“笨蛋/傻瓜等”、“零称呼”, 独处时比率分别是25.9%、44.4%、0、20.4%; 非正式场 合时比率 分别是 : 20.0%、61.8%、0、18.2%;正式场合时则分别为:6.3%、85.4%、0、6.3%。

可以看出:A. 在任何场合, 大学生情侣用与名字有关的称呼语称呼对方的数量明显多于用其他称呼语称呼对方的数量。B. 场合越开放、越正式, 大学生情侣用老公/老婆、笨蛋/傻瓜等称呼语称呼对方的越少, 用与名字有关的称呼语称呼对方的越多。C. 部分男大学生用笨蛋/傻瓜等贬义昵称称呼其女朋友, 没有女大学生用笨蛋/傻瓜等贬义昵称称呼其男朋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性在恋爱过程中具有的权势地位。D. 女大学生使用零称呼称呼对方比男生使用零称呼称呼对方的比例高。

2、新交际方式中称呼语统计结果

与男/女朋友打电话等非面对面语音聊天所用称呼语统计为“非面对面语音聊天”;与男/女朋友用QQ等网络聊天工具用文字聊天时所用称呼语统计为“非面对面文字聊天”。

(1) 男生:男生在非面对面语音聊天称呼对方“老婆等”、“名字相关”、“笨蛋/傻瓜等”“零称呼”的几率分别是:35.3%、49.0%、5.9%、9.8%。而文字聊天时, 则分别是28.8%、48.1%、17.3%、5.8%。

(2) 女生:女生在非面对面语音聊天称呼对方“老公等”、“名字相关”、“笨蛋/傻瓜等”“零称呼”的几率分别是:32.1%、39.6%、0、28.3%。而文字聊天时, 则分别是41.1%、30.4%、0.2%、26.8%。

可以看出:A. 男大学生在非面对面聊天时用与名字有关的称呼语称呼其女朋友的数量略多于用其他称呼语称呼对方的数量。女大学生在此场合用老公/老婆等称呼语和用与名字有关的称呼语的数量不相上下。B. 女大学生在此场合用零称呼称呼其男朋友的数量高于同场合男大学生用零称呼称呼其女朋友的数量。C. 男大学生的权势地位仍有体现。

3、叙称统计结果

“向朋友介绍您的男/女朋友时”所用称呼语统计为“主介绍”;“当别人提到您的男/女朋友时”所用称呼语统计为“被介绍”。

(1) 男生:男生介绍对方时用“老婆等”、“名字相关”、“女朋友”的几率分别是:8.3%、64.6%、27.1%。被介绍则为24.5%、34.7%、40.8%。

(2) 女生:女生介绍对方时用“老公等”、“名字相关”、“男朋友”的几率分别是:2.4%、85.4%、12.2%。被介绍则为2.3%、41.2%、55.8%。

可以看出:A. 大学生情侣在介绍其男/女朋友时多用与名字有关的称呼。B. 大学生情侣被介绍为他人男/女朋友时用男/女朋友的几率更大。C.当别人提到男大学生的女朋友时, 用老婆等称呼的比例明显高于女大学生的男朋友被提到时用老公等称呼语的比例。这是因为男大学生的同学相对女大学生较主动开放。

4、原因猜想调查结果

男生认为原因受“性格”、“恋爱时间长短”、“受朋友影响”、“ 其他”影 响的几率 分别是50.8%、14.8%、18.0%、16.4%。女生中则为66.0%、20.8%、3.8%、9.4%。

可以看出:A.多数大学生情侣认为性格是影响他们使用不同称呼语称呼对方的主要因素。B.相较而言, 男生受朋友影响而选用不同称呼语称呼其女朋友的多一些。原因有二:男生选用称呼其女朋友的称呼语更丰富一些;女生较腼腆且对恋爱称呼语更有主见。

四、结论

称呼语是人际交往的序幕, 恰当运用称呼语是实现交际目的的前提。大学生情侣间的亲密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称呼语的丰富性与独特性。由调查可得知, 男女大学生使用称呼语的不同受性别、性格、场合等的影响。男生使用称呼语更开放, 大学生使用零称呼的比例高于男大学生。交际中的权势关系和亲密关系影响称呼者使用的称呼形式, 关系越远使用公认称呼、常规称呼的可能越大, 关系越亲密, 称呼语越丰富独特。

摘要:本研究对大学生情侣间使用称呼语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恋爱称呼语的使用与大学生性别、性格、恋爱时间长短及专业等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大学生恋爱称呼语为考察对象, 对大学生恋爱称呼语的使用情况作抽样调查, 分析讨论其使用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语用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称呼语

参考文献

[1]马丽丹.大学生公共称呼语选择的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 (5) .

[2]张蕾.大学生称呼语使用情况考察[J].新课程研究, 2008 (9) .

称呼语语用范文

称呼语语用范文(精选11篇)称呼语语用 第1篇1 网络称呼语研究现状目前国内语言学者对网络流行语和称呼语的研究已经进行一系列较为深入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