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剂范文
肠内营养剂范文(精选11篇)
肠内营养剂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ICU2009年3月~2012年2月共收治80例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 其中男52例, 女28例;年龄61~81 (平均68.4) 岁。80患者中有26例为呼吸衰竭, 有13例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有11例为脑梗塞, 有9例为急性胰腺炎, 有8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有13例为脑出血。对患者病史进行询问排查, 所有的患者都没有消化道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以及实施过胃肠道手术等, 都没有消化道疾病史。
抑酸剂组中男25例, 女性患者为15例, 平均年龄为66.3岁, 肠内营养鼻饲组中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为67.3岁。
1.2 方法
均不能经口正常进食。抑酸剂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治疗, 治疗时采用静脉或者鼻饲的方法给药[2]。肠内营养鼻饲组给予基本治疗后, 在住院后3d给予鼻饲肠内营养。我院使用的营养液是能全力, 给予患者1000~2000ml/d。
1.3 治疗效果判断
判断疗效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主。所有患者在治疗的过程鼻腔、双耳、口腔等都无出血症状。因为所选的患者都没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 所以患者出院前有咖啡色胃内容物呕吐或者发生呕血, 呕吐物检验后发现有隐血2+以及以上, 排便为黑色, 粪便含有隐血2+以及以上的患者都可以称为是消化道应激性出血[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的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 所有的结果都是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应激性出血的发生率见附表。抑酸剂组患者的出血率明显好于肠内营养组, 这说明抑酸剂组的预防效果要好于肠内营养组。
注:P<0.05
3讨论
ICU中的危重病人身体往往有强烈的应激反应、免疫功能紊乱、营养摄入障碍、高分解代谢等代谢反应状态。所以在治疗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有助于患者代谢功能紊乱的纠正, 使得患者的集体免疫能力增强, 使得患者的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有所增加, 改善患者体内的负氮平衡, 使得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从而使得ICU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滞留时间降低, 有助于患者的恢复。但是使用鼻饲给予患者肠内营养一直以来因为返流和胃潴留的问题, 备受争议和批评[4]。现在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80例危重病人, 随机分为抑酸剂治疗组和肠内营养鼻饲治疗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从而探讨出临床治疗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有效疗法, 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通过分析发现, 抑酸剂组的预防效果要好于肠内营养组, 使用抑酸剂预防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要好于单纯使用肠内营养鼻饲。
3.1 肠内营养和抑酸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机制
肠内营养鼻饲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作用机制:重症患者在受伤后常处于应激状态,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 可以降低胃黏膜的血流量, 分泌过多的胃酸, 从而损伤胃黏膜, 导致上消化道应激性出血。在治疗的早期给予患者合适的营养, 可以有效地减少胃黏膜的损伤。适当的胃内容物可以加强患者胃肠蠕动, 增加了患者胃黏膜内的血流量, 这样便不会导致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出血, 不会引起胃黏膜坏死, 所以保护和修复患者的胃黏膜可以有效地增加患者胃黏膜的防御功能[5]。给予患者肠内营养鼻饲可以中和患者体内分泌过多的胃酸, 从而使得胃酸对黏膜的损伤减少。给予患者的肠内营养含有的微量元素和电解质相比于肠外的营养更加地接近人体内的含量。所以肠内营养可以维持人体内的电解质和水平衡, 从而保护胃黏膜上皮。抑酸剂能够直接地抑制患者体内胃酸的分泌, 从而从源头减少患者体内的胃酸浓度, 使得胃酸对黏膜的损伤减少, 从而能够有效地预防上消化道应激性出血。
3.2 肠内营养鼻饲和抑酸剂治疗效果的比较
在治疗时使用肠内营养鼻饲可以有效地调和胃内的pH, 使得胃酸维持在正常的水平, 从而预防上消化道应激性出血的发生。肠内营养鼻饲可以增加分泌胃肠激素, 对胃黏膜的生长起着促进作用, 加速更新胃黏膜细胞, 从而保护患者胃肠道黏膜。而抑酸剂能够更加直接地抑制患者体内胃酸的分泌, 从而从源头减少患者体内的胃酸浓度, 使得胃肠道的生态平衡维持在正常水平。从上述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 采用抑酸剂可以更加有效地预防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
参考文献
[1]Montejo JC.Enteral nutrition-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in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multicenter study.The Nutritional and Meta-bolic Working Group of the Spanish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and Coronary Units[J].Crit Care Med, 1999, 27 (8) :1447-1453.
[2]NamQ.Nguyen, Katrina Ching, Robert J.Fraser Risk of Clostridiumdifficile diarrhea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reated with erythromycin-based prokinetic therapy for feed intolerance[J].Intensive CareMed, 2008, 34 (1) :169-173.
[3]陈博, 伍晓汀.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J].华西医学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2011, 26 (2) 305-308.
[4]Campbell J, McDowell JR.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enteralfeeding on blood glucosel Br J Nurs, 2007, 16 (6) :344-349.
19-肠内营养导管应用 第2篇
作者:朱明炜 陈鄢津 刘晓红 第一节 肠内营养导管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符合生理,是胃肠功能正常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首选治疗手段,为患者选择正确的管饲途径是保证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的基本条件。经鼻插管管饲是最早应用的管饲途径,1790年Hunter经鼻胃途径喂养吞咽肌肉麻痹的患者,1910年Einhorn首次通过鼻胃通路进行十二指肠喂养,1918年Andersen首次通过鼻胃通路进行空肠喂养。各种消化道造口技术的发展也有近200年的历史,1837年Egeberg最先提出将胃造口用于肠内营养,1857年首次人体胃造口术成功;1878年Surmay施行首例空肠造口,1942年Panikow首次报道空肠穿刺造口术,1979年Ponsky 和Gauderer首次报道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rcustan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1985年,Ponsky首次报道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腹腔镜下的空肠造口技术。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饲途径的越来越多,为不同疾病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提供了个体化的选择。
肠内营养导管材质的也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1617年出现银质喂养管,1646年发明可弯曲的皮质喂养管,1879年软橡胶喂养管开始应用;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发明,也陆续被应用在肠内营养的导管上。20世纪50年代,聚乙烯和硅胶喂养管的应用,极大改进了导管的耐受性,方便了接受肠内营养治疗患者的较长时间留置导管。近年来,聚氨酯喂养管的出现逐渐取代了聚乙烯及硅胶喂养管,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柔韧度,促进了肠内营养管路途径的发展。
肠内营养管饲途径的选择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满足肠内营养需要;置管方式尽量简单、方便;尽量减少对患者损害;患者舒适和有利于长期带管。肠内营养的管饲途径分为两大类;一是无创置管技术,主要指经鼻胃途径放置导管,根据病情需要,导管远端可放置在胃、十二指肠或空肠中;二是有创置管技术,根据创伤大小,再分为微创(内镜协助,如PEG、PEJ)和外科手术下的各类造口技术。
1.鼻胃管、鼻肠管:鼻胃管、鼻肠管喂养法适用于无法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不足、需短时间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鼻胃管是经过鼻腔、咽喉、食道,管尖留置在胃腔内的导管,是最常用的肠内营养管饲途径,具有无创、简便、经济等优点。鼻胃管的优点是胃容量大,因此对营养液的渗透压不敏感,适用于要素饮食、匀浆饮食、混合奶等,缺点是鼻咽部刺激、溃疡形成、出血、易脱出、堵塞、返流性肺炎、有可能返流并吸入气管等,因此对昏迷、有胃排空障碍或严重的食道返流病人应将喂养管放过十二指肠,即放置鼻肠管。鼻胃管有单腔和多腔两种,其适应症为:①经口不能进食者,如口腔疾病或口腔和颌面部手术后,以及昏迷患者,咽部肌麻痹者,需要肠内营养治疗;②对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③胃和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④拒绝进食或厌食者。禁忌症包括:①胃肠道功能衰竭;②肠梗阻;③代谢性昏迷;④食道出血;⑤急腹症等。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的管饲途径非常重要,目前观点是,对于仅需要2~3周的肠内营养,首选经鼻胃管给予。抬高患者头部30°~45°可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没有证据显示细的管路、连续或间断的喂养方式、以及导管远端位置不同(幽门以远或空肠)可以减少肺炎发生。
鼻十二指肠管和鼻空肠管适用于肠道功能基本正常而胃功能受损的以及/或吸入风险增高的病人,如术后早期阶段的患者。可通过鼻饲且直接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进行肠内营养。目前有螺旋管和重力管两种。对于合并食道静脉曲张、食道出血、肠道吸收障碍、肠梗阻和急腹症等疾病,不宜留置鼻十二指肠管。鼻肠管的缺点与普通鼻胃管相同。
2.咽造口:咽造口是通过手术的方法将喂养管从口咽部置入胃内,其优点是保留了正常的食道-胃-肠的运送和消化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避免了腹部手术操作以及由此导致的腹部并发症,也避免了长期放置鼻胃管所导致的鼻咽部及肺部并发症。同时,咽造口可以在头颈部手术中进行,操作方便。咽造口适用于上颌部和颜面部畸形、颈部及上颌颜面部创伤和手术、口咽部损害和部分梗阻性食道肿瘤放疗过程中的支持治疗;禁用于食道中下段以下梗阻、广泛性颈部肿瘤及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病人。
3.胃造口:胃造口是将导管经过腹壁置入胃内,可以进行减压或喂养。胃造口入路便捷,同时由于胃具有很大的储存能力,并能调节渗透压、延长食物通过时间,因此胃造口是不能口服患者长期给予肠内营养的首选途径。经口摄食障碍是胃造口的适应证。胃造口可通过手术或内镜进行。开腹行胃造口虽然并发症很低,但由于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多合并有营养不良及其它不利因素,因此仍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而内镜下经皮行胃造口(PEG)操作更简单安全,无需全身麻醉和开腹手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低,有人甚至认为,只要在左上腹能看到内镜光亮均可施行此手术。PEG比鼻胃管喂养更简单,患者易耐受,肠内营养使用的连续性更好,可减少食道返流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如果患者需要超过2~3周的肠内营养治疗,在没有禁忌证的前提下,应考虑经PEG给予肠内营养。
PEG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较快,适用范围不断扩展,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PEG的适应证包括:①神经疾病,包括吞咽反射损伤(多发性硬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脑血管硬化等)、中枢性麻痹、意识不清(重症监护室病人等)、痴呆等;②躯体疾病,包括耳鼻喉科肿瘤(咽、喉、口腔)、颌面部肿瘤、液体需求增加或严重分解代谢等;③较为严重的营养不良和由治疗(化疗、放疗等)引起的恶液质;④有正常吞咽功能,但摄入不足,如烧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厌食、骨髓移植后等;⑤慢性疾病,如囊性纤维化、先天性心脏病;⑥胃扭转等。PEG的前提条件是胃肠道有功能、非短期存活和肠内营养超过30天。对于有胃瘫、幽门梗阻和晚期肿瘤导致的肠梗阻患者,PEG可替代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较为舒适和易于护理。PEG的绝对禁忌证是胃镜不能进入胃腔、生存时间不超过数天或数周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胃前壁与腹壁不能贴近;相对禁忌证包括大量腹水、巨胖、胃次全切除术后、腹膜透析、无法纠正的凝血障碍、肝肿大、胃底静脉曲张、胃壁肿瘤或受肿瘤侵犯、巨大食管裂孔疝、腹壁皮肤感染、心肺功能衰竭和脑室分流等。PEG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其中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3%~1.0%。严重并发症包括腹膜炎、出血、误吸、内垫综合征和胃瘫;轻微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导管移位、造口旁渗漏、导管堵塞和切口血肿等。目前没有检索到关于PEG的RCT文献报道,有病例报告认为,PEG比鼻胃管喂养更简单,患者易耐受,肠内 3 营养使用的连续性更好,可减少食道返流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因此,如果患者需要超过2~3周的肠内营养治疗,在没有禁忌证的前提下,应考虑经PEG给予肠内营养。熟练的内镜操作技术可以减少PEG并发症的发生。通过PEG途径,可以在内镜的辅助下,放置十二指肠管或空肠管,国内外已有直接进行内镜下十二指肠造口和空肠造口的报道,但后两者技术操作较为困难,术后并发症也多于PEG,因此,应根据病情和操作者经验慎重选择。
手术胃造口技术适用于需要长期肠内营养的患者,也可用于胃减压术。其适应症与PEG基本相同;其禁忌症包括:①已进行PEG或PEJ的放置;②不可进行透视检查;③胃肿瘤;④不可能将胃壁和腹壁贴近者(胃大部切除、腹水、肝肿大等);⑤急性胰腺炎或腹膜炎等。胃造口并发症包括手术并发症、护理并发症及导管并发症。手术并发症有胃与腹壁分离、伤口感染、切口裂开、出血、幽门梗阻、胃瘘、胃扭转、胃脱出、胃排空延迟及延期性肠梗阻等。护理并发症包括皮肤刺激、喂养管堵塞和误吸。导管并发症包括导管意外脱落、胃内容物漏入腹腔、胃造口不愈、胃内导管迁移导致幽门梗阻、肉芽过度增生、围绕放置不当的导管发生的肠扭转及胰腺炎等。
3.空肠造口:空肠造口是肠内营养常使用的喂养途径之一,其主要优点是: ①较少发生液体饮食返流而引起的呕吐和误吸;②肠内营养可与胃肠减压同时进行,对胃十二指肠外瘘及胰腺疾病尤为适宜;③喂养管可长期放置于肠道,适用于需长期营养支持的病人;④病人能同时经口进食;⑤病人无明显不适,机体和心理负担小,活动方便。空肠造口作为上消化道手术的辅助手术,已广泛用于需要进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病人,空肠造口可单独进行,更可在原发病手术的同时附加完成。可采用切开空肠置入导管的传统方法,也可以采用空肠穿刺造口的方法。如病人没有接受腹部手术,可以采用内镜下空肠造口术。空肠造口的禁忌证包括Crohn 病、广泛性肠粘连、放射性肠炎、消化道出血、腹水、免疫功能障碍和凝血机制障碍等。其并发症与胃造口类似,其中造口管堵塞最为常见。
手术空肠造口技术的适应症包括:①术前合并营养不良;②重大复杂的上腹部手术,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和需要的长期喂养,如食道癌、贲门癌、胃癌、胰头癌、十二指肠断裂、急性胰腺炎和坏死性胰腺炎、需要剖腹探查的多发性损 伤等;③术后短期需要接受放化疗;④食道、胃或十二指肠手术后备用性空肠管等。其禁忌症包括: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伤口愈合障碍、败血症、腹膜炎、免疫抑制、腹水、腹膜肿瘤、肠梗阻、急腹症和克罗恩病(有形成瘘的可能)等。
腹腔镜下胃造口技术临床较少应用,腹腔镜下空肠造口少有报道,其适应症与手术造口基本相同,除各种原因导致腹腔广泛粘连不能进行腹腔镜操作外,合并以下情况也不宜使用该技术: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伤口愈合障碍、败血症、腹膜炎、免疫抑制、严重腹水、腹膜肿瘤、肠梗阻和急腹症等。
对于接受腹部外科手术需要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建议在术中放置较细的空肠造口管或鼻胃管。对于接受近端胃肠道吻合的患者,空肠造口管留置在吻合口远端能减少对胃肠吻合口的影响,有利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各类肠内营养管饲途径对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RCT)报告。
肠内营养可采用一次性投给、间歇重力滴注或连续输注的方式进行,采用何种方式取决于配方饮食的性质、喂养管的类型与大小,管端的位置及营养的需要量。一次性投给是将营养物用注射器缓慢地注入胃内,每次200mL 左右,间隔6~8h。由于容易引起腹部不适和恶心呕吐,多数病人难以耐受这种方式,因此更不宜用于鼻肠管或空肠造口的病人。间歇性重力滴注是将配好的液体经莫菲滴管缓慢滴入胃肠道内,每次250~500mL ,30~60min 滴完。由于同样采用了间歇性供给的方法,因此也只能用于鼻胃管或胃造口患者,但由于输注速度明显慢于一次性投给,因此患者的耐受性好于前者。连续输注是通过重力或输液泵连续12~24h 输注,除输注匀浆饮食外,目前多采用此种投给方式,尤其适用于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的患者。如果胃内连续输注,应注意输入的肠内营养制剂的容积、浓度与速度。应从低值开始,逐渐调节至患者能够耐受的程度,速度与浓度不可同时增加。如系小肠内连续输注,配方饮食的浓度不宜过高,速度由40~ 60mL/ h , 以后增至80mL/ h , 3 ~ 5 天后可达100 ~125mL/ h ,再逐渐增加浓度,直至达到能够耐受并满足营养需要的浓度、速度和总量,通常需7~10 天的时间。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关于肠内营养导管的临床应用有以下推荐意见:
5(1)鼻胃管适用于接受肠内营养时间少于2~3周的患者;管饲时,头部抬高30°~45°可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C)(2)接受腹部手术且术后需要较长时间肠内营养的患者,建议术中放置空肠造口管。(C)(3)当施行了近端胃肠道的吻合后,通过放置在吻合口远端的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B)(4)非腹部手术患者,若需要接受大于2~3周的肠内营养,如严重头部外伤患者,首选PEG作为管饲途径。(C)第二节 肠内营养导管置管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途径及置管方式的选择(图20.2.1,图20.2.2):(一)
1.鼻饲多采用无创或微创(内镜)置管方式,适用于短期(少于4周)的肠内营养支持。
2.食管造口术、胃造口术和空肠造口术适用于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建议采用微创(内镜)置管方式,也可采用手术方式进行。
(二)喂养管的选择:
1.柔软,表面光滑,头端平滑,易通过胃肠道,对咽部及消化道组织的刺激尽量小。
2.强度可耐受胃肠道内的酸碱环境,并能承受肠内营养输注泵的压力。3.合理的内外径比,管道不易折闭、打结,且满足内径可适应不同粘度的营养制剂的要求。
4.内壁光滑,利于导引钢丝的插入和拔出。
5.管壁带有刻度标记,易与确定深度;管壁最好不透X线或带有X线标记线,以利于透视定位。6.未端具有适合的连接接口,以满足不同规格及口径的管道连接并易于封闭。
7.橡胶、乳胶、聚乙烯、硅胶/塑、聚硅酮、聚氨酯等材质的导管均可被应用,聚硅酮、聚氨酯材料的导管更接近理想的导管要求。
图20.2.1 肠内营养管饲途径的选择
图20.2.2 肠内营养管道位置
二、置管技术:
(一)无创肠内营养置管技术(鼻胃/空肠管)(图20.2.3)
图20.2.3 鼻胃管及鼻空肠管
1.鼻胃管(Naso-gastic feeding tubes,NGT)
适应证:需要肠内营养治疗但因手术或其他原因不能经口进食者,如:口腔疾病或口腔,颌面部手术后、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等;因神经或精神因素所致的进食不足或拒绝进食者,如:昏迷、咽部肌麻痹、厌食等;胃,结肠,直肠手术患者术前准备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由全胃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外加肠内营养或由肠内营养过渡到自主经口进食;烧伤患者、某些胃肠道疾病、短肠综合征以及接受放化疗的患者。
禁忌证:严重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完全性肠梗阻,消化道穿孔,代谢性昏迷,消化道出血,急腹症。
操作规范:
向病人解释插管过程。
患者取坐位或上半身抬高30°半卧位,无法坐起者取左侧卧位,头部略前倾,下颌靠近胸部,戴无菌手套,铺治疗巾。
取出管道,若有导引钢丝应装置好并妥善固定;测量预计插入的深度,一般为从鼻尖到耳垂折向剑突再加10-15cm,多数病人为45-60cm。
橡胶材质的胃管用液体石蜡润滑前端,带有水溶性涂层的导管用无菌水润滑导管头端及插入部分的管壁。
选择相对宽大通畅的鼻孔,轻柔地插入导管。
插入10-15厘米至咽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同时将管道轻轻插入,若发现病人出现呛咳,高度怀疑误入气管,应将导管拔出至咽部重新插管。 当胃管插入预定深度时,通过抽取内容物测定pH的方法确认导管尖端在胃内,或通过X线确认后,将导管妥善固定。并发症及危险因素: 发生率为0.3%-15%,包括:高龄、神经系统功能受损、解剖变异、出血、误入气管、胃肠道穿孔等。
2.鼻肠管(Naso-enteric feeding tubes,NET)包括带有头端螺旋或重力头的导管,长度一般为100-145cm。
适应证:适用于需要直接通过十二指肠或空肠进行肠内营养的病人,包括肠道功能基本正常而胃功能受损,以及/或吸入风险增高,经胃给予肠内营养可能导致病情加重,胃或十二指肠连续性不完整,如胃瘘、胃排空障碍、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狭窄、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狭窄、幽门不全梗阻、重型胰腺炎恢复期等。
禁忌证:同鼻胃管。
操作规范:对胃肠动力正常病人,可采用常规方式插管 向病人解释插管过程。
使病人处于坐位或半坐位,戴无菌手套,铺治疗巾。
取出管道,将导引钢丝完全插入管道,使钢丝末端连接柄与鼻肠管连接头固定。测定需要插入的管道长度:测定胸骨剑突至鼻尖再到耳垂的距离,然后在离管道头端同样距离处作第一标记,另外再在该标记外25厘米和50厘米处分别作第二及第三标记。
管道头部用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湿润,以利于插管。
选择相对宽大通畅的鼻腔,将管道沿鼻腔壁慢慢插入。当管道进入咽部时,将病人的头轻轻向前弯曲,要求病人尽量多做吞咽动作,同时将管道轻轻推进,不应强行插入,注意避免误插入气管。继续插管至第一标记处。 通过X线透视或抽取胃液测定pH值以确定管道位置。
管道位置确定以后,向管道内注入至少20毫升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 将导引钢丝撤出管道约25厘米,然后继续插管至第二标记处,最后将导引钢 10 丝完全取出。
不应将管道固定于鼻部,而应将管道悬空约40厘米,再将管道固定于近耳垂部。
在胃动力正常情况下,管道会在8-12小时内通过幽门,当管道第三个标记到达病人的鼻部后固定管道。
通过X线确认管道位置正确后即可开始应用导管输注营养液了。
胃肠道动力较差病人可应用药物以促进导管的尽早定位,可应用红霉素(Erythrocin)3 mg/kg 体重,置管前1小时内静脉注射或应用胃复安(Primperan)10-20 mg,置管前10分钟静脉注射。对胃肠道蠕动差的病人,可采用X线或内镜辅助插管,亦有采用磁铁吸引带有金属头导管方式辅助插管。
X线辅助插管:
采用常规方法插管至第一标记处。
在X线透视下检查管道头部在胃中的位置,并调整管道,使其头部朝向幽门方向。将引导钢丝向外退出约2至3厘米,使管道头部易于弯曲,便于其通过幽门。当管道通过幽门后,推进钢丝使其归于原位。
根据需要进一步插入鼻肠管,直至越过屈氏韧带,管道第三个标记到达病人的鼻部。
鼻肠管到达理想位置后,经引导钢丝末端向管道内注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随后小心撤出引导钢丝。 固定管道,开始应用。
若采用头端开口型导管,也可采用软头J型导丝插入胃内,在X线监视下通过手法调整,使其进入空肠上段,再导入鼻肠管。
内镜辅助鼻肠管插管(Endoscopic Naso-enteric feeding tubes,ENET)
采用常规方法插管至第一标记处。 插入内镜后,用内镜的异物钳夹住管道头部,随内镜一起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并尽可能的深入至屈氏韧带附近,再进一步推送管道超过屈氏韧带,管道第三个标记到达病人的鼻部。
将异物钳与鼻肠管停留在原地,内镜尽可能的向外退出一段距离,随后撤出异物钳,同时保持管道位置不变;再次以异物钳夹持管道,内镜后退;依次操作,直至内镜退回胃内。将异物钳收回,内镜小心撤出。
经导引钢丝末端向管道内注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撤出导引钢丝,用X线透视确认鼻肠管在小肠中的位置。 固定管道,开始应用。
并发症及危险因素:见鼻胃管。(二)有创肠内营养技术置管
1.内镜下消化道造口技术
经皮内镜胃造口(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经皮内镜空肠置管(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适应证:适用于长期肠内营养的病人,也可用于胃减压术。如吞咽反射损伤(多发性硬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脑血管硬化等)、中枢性麻痹、痴呆等神经疾病,意识不清的重症监护室病人,耳鼻喉科肿瘤、颌面部肿瘤、食道肿瘤,长期机械通气,液体需求增加或严重分解代谢,由放化疗引起的恶液质,囊肿性纤维化等。
禁忌证:不可进行透视检查、食管阻塞、不可能将胃壁和腹壁贴近者(腹水.肝肿大等)、急性胰腺炎初期、腹膜炎。胃肿瘤、胃壁的渗透性问题、脓毒病、严重的门脉高压、凝血障碍(如:血友病)等情况下放置PEG管会十分困难和危险,应慎用。预计生存期 <30天的晚期肿瘤病人不建议放置PEG;肠道吸收障碍、麻痹性肠梗阻、急腹症等状态下不建议放置PEJ。
操作规范:常用的是拖出法(图20.2.4): 管道的正确放置应在胃镜或X线监控下。
通常在轻度镇静情况下放置PEG管,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局部声带麻醉。将胃镜插入胃中,并向胃内注气。
将室内灯光变暗,手指点在腹壁上胃镜透亮的最亮点即是最适当的穿刺点,这点通常于胃的左上四分之一触诊腹壁,确认结肠没有阻挡胃的穿刺通道。 用消毒剂消毒整个腹部,在穿刺点周围放置消毒孔巾。用带长针针筒在腹壁各层注入局麻药。将针头刺入胃腔,用异物钳钳住长针。
用手术刀在靠近注射长针处作一个4-5mm的皮肤切口。用套管针从切口处刺入腹壁进入胃腔,用异物钳钳住套管针,拔除长针。
打开异物钳,抽出套管针针芯,套管留在原处。经套管将拉线插入胃内,用异物钳钳住拉线,经口腔拉出。
将造口管的顶端在消毒液中浸泡约10秒钟,使顶端的润滑材料激活后变得更润滑。将导线的线襻穿过管道的线襻,再套过管道的胃内固定片,拉紧管道和导线的襻,使其紧密连接。
将留在腹壁外的导线的另一端向外拉,使管子由口腔进入胃内,利用激活的造口管顶端由胃腔内穿过胃壁及腹壁,由穿刺点切口处将管子拉出。管子的胃内固定片留在胃内,紧贴胃壁。
在管道35cm处剪去圆锥形部分及相连的管子,用腹壁固定盘片将管子固定在腹壁上。保持盘片紧贴皮肤至少24小时。为确保盘片的固定位置,在其远端立即放置一个固定安全夹。在造口管上放置快速释放夹。将喂养管连接器的金属部位浸入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中,将该处完全插入喂养管。在医疗护理记录上记下管子的商品名,管径数字和进入体内的PEG管长度。
若有必要,置管后6-8小时可开始经胃造口管喂养,最好在24小时后开始。 在置PEG管后24小时,腹壁固定盘片和安全夹可以略放松。在腹壁固定盘片和皮肤之间允许有大约2mm的距离。(“安全通路法”:上述操作步骤中,先用细长针穿刺,再用内镜异物钳钳夹细长针并固定,使胃壁与腹壁紧贴,以避免误伤其他脏器,并避免消化道内容物外漏,这种保证安全穿刺的方法,又被称为“安全通路法”。在保证胃内充气、确认胃壁与腹壁紧贴状态下可直接在穿刺点切皮5mm,应用拖出法。)
图20.2.4 PEG(拖出法)
还可采用球囊导管插入法(图20.2.5):
前期步骤同拖出法。
当用带长针针筒在腹壁各层注入局麻药。将针头刺入胃腔。用异物钳钳住长针后,可采用胃壁固定器将胃壁与腹壁缝合固定。
检查球囊胃造口管完整性,同时通过球囊液体注入口注入管道上标注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旋转球囊,检查是否有泄漏以及胃造口管是否处于球囊中间,如是,则仍将球囊放空,关闭喂养接口的盖帽。
用手术刀在靠近注射长针处作一个10-15mm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腹直肌前鞘。
保持胃内充气状态,沿长针插入穿刺器引入导丝,再沿导丝插入带有可裂鞘扩 张器或直接应用止血钳扩张腹壁并穿过胃壁形成造口,并以胃镜监视确认。 放松异物钳,拔除局麻用长针。
拔除扩张器,经可裂鞘或自造口处插入球囊胃造口管置胃内,内镜确认球囊部已全部进入胃腔,撕裂除去可裂鞘,再次通过球囊液体注入口注入管道上标注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将管道轻轻向上拉使球囊将胃壁与腹壁压紧。 按拖出法相同步骤,装置皮肤固定盘,固定安全夹并完成后续步骤。
图20.2.5 球囊导管胃造口
PEG基础上的空肠喂养管的放置(PEG-J)(图20.2.6):
前期步骤同PEG。
放置PEG安装完快速释放夹后,打开PEJ独立包装,以生理盐水或润滑剂润滑小肠喂养导管的管壁,然后经由胃造口管上将其置入胃腔。
在胃镜及/X线的监护下将导管插入,用胃镜异物钳钳夹导管的金属头端或头端引导线环,穿过幽门,采用X线辅助鼻肠管置管或ENET方式将空肠喂养管送至预定位置。
依靠金属导丝将空肠导管保留在原位,退出胃镜,撤除导丝。
图20.2.6 PEG基础上的空肠喂养管的放置(PEG-J)
直接法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Direct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DPEJ)多用于食道/胃-空肠吻合术后,内镜可直接达到上段空肠患者的长期肠内营养支持。基本步骤同PEG。进镜定位后,须采用“安全通路法”完成置管。
其他内镜下置管方法:
对行PEG有禁忌征的患者(如全胃切除及大量腹水的患者等),有采用爆裂气球(RFB)进行经皮经食管胃管置入的食管造口术,获得了与PEG同样的肠内营养和胃肠减压作用。具体方法是:将RFB经鼻在胃镜辅助下放入食管的颈部并将之充气,再用针在超声引导下在左颈部刺破RFB,然后穿入导线,用扩张器对该部位进行扩张,最后放人营养管。
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多与内镜操作有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4%,轻微并发症为4%-33%,死亡率<1%。包括:造口处感染、出血,其他节段的消化道(如小肠、结肠)穿孔、腹膜炎,内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等。
2.X线透视下经皮胃造口术(Percutaneous Fluoroscopic/Radiologic gastrostomy,PFG/PRG Radiologically Inserted Gastrostomy,RIG)
适应证:头颈部肿瘤或食道肿瘤导致胃镜无法通过,而不能应用PEG的病人,且无法行食道扩张或放置食道支架。
禁忌证:同PEG。操作规范:
确认胃内无明显潴留,远端消化道通畅。
经已放置的鼻饲管或经口腔引入导丝、导管至胃腔内,向胃腔内注入气体500-1000ml,并在X线透视下观察胃形态及其与腹壁的关系,使胃壁与腹膜贴紧。
在肋弓下左上腹直肌鞘外侧正对膨胀胃的中点附近选择穿刺点,皮肤消毒后以细针局麻并在X线透视下按照“安全通路法”穿刺;穿刺后抽吸,顺畅抽得空气时,注入少许造影剂,如显示胃粘膜,证实针尖在胃腔内。
用导丝将T形胃壁固定器(锚钉)送出穿刺针的尖端进入胃腔内,拔除导丝,将穿刺针沿固定器尾端缝线回抽到体外。依次应用2-3个将穿刺点周围胃壁与腹壁固定。
在胃壁固定器中点的穿刺点做一小切口,并钝性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插入穿刺针,置入导丝后拔除穿刺针,或应用带有可裂式套管的穿刺扩张器扩张,拔去内芯,沿导丝或套管置入PFG管,注入造影剂证实管路在胃腔内后,拔去导丝或套管并分离除去套管。
先实施导管内固定(依照各品牌导管固定方式,如:抽紧拉线使导管头端盘曲、使头端自定型导管膨胀或将球囊型导管充水膨胀成型),再在腹壁外应用固定装置将导管妥善固定。
术后第2天即可经胃造口管给予肠内营养液或流质食物。3.手术造口技术
开腹手术时胃造口术多用于开腹手术结束前完成,常见胃造口术式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造瘘处内衬以粘膜,另一类内衬为浆膜。临床上常用的胃造口术式主要有三种,即:荷包式(Stamm)胃造口术、隧道式(Witzel)胃造口术、胃粘膜管型胃造口术。
适应证:胃减压,建立放置在胃的长期使用肠内营养输注管道。
禁忌证:对放置胃造口管有禁忌的病人,如胃部感染,腹水,腹膜恶性肿瘤。操作规范(以隧道式胃造口术为例): 胃造口部位应选择在偏幽门侧。
先在胃壁上作一层荷包缝合,在荷包缝合中心切开胃壁,插入一Fr 20-24号普通导管,头端深入胃腔3-5cm,收缩荷包缝线。
再沿导管缝一排顺长轴的浆肌层间断缝合(Lembert),使胃壁浆肌层内翻,形成一长约5cm的潜行隧道,包埋导管。
于侧腹壁另戳小孔引出导管尾端,并将导管上、下胃壁与戳孔上、下腹膜各缝一针,使胃壁固定于壁层腹膜上 逐层缝合腹壁切口。
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多发生于老年人、营养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如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造口处渗漏、感染,胃壁出血,导管滑脱等。
空肠造口
适应证:手术时有营养不良的患者,重大复杂的上腹部手术,用于术后早期空肠管内的长期喂养,如:食道癌、贲门癌、胃癌、胰头癌、十二指肠断裂、急性重型胰腺炎、多发性损伤等,术后行放/化疗,食道/胃/十二指肠手术后备用性空肠置管。
禁忌证: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伤口愈合障碍,败血症,腹膜炎,免疫抑制,腹水,腹膜肿瘤,肠梗阻,急腹症,克隆氏病(有形成瘘的可能)。
操作规范:
开腹手术时在原发疾病手术结束后,选择空肠造口位置,若采用常规造口方式,可参考胃造口操作规范进行;若采用穿刺式空肠造口则需确定穿刺位置,并在左中上腹壁选择穿刺点,一般选在脐与肋弓连线的1/3处。 用腹壁穿刺套管针在腹壁上斜行穿刺进入腹腔
置入空肠造口管后,退出套管针,保留空肠造口管于原位
用肠壁套管针在远端肠系膜的肠壁上作穿刺,刺入粘膜下层,穿刺点应在屈氏韧带之后15-20cm处,被穿刺部委的肠壁应展平,套管针尖应避开十二指肠空肠曲进行穿刺。
推出套管针内的钝头导芯针,沿粘膜下层作钝性游离5-10cm.。 退出钝头导心针并将套管针尖端刺入肠腔。
将腹腔内的空肠造口管道通过白尾套管针内芯插入肠腔10-20cm。 套管针退出肠壁,并撕裂分离,脱离空肠造口管。
用可吸收线将肠壁的造口管入口处作荷包缝合包埋。再用同一根缝线作腹壁固定,防止小肠扭转。
将导管腹壁外盘片在距离穿刺点1-2cm处缝在腹壁皮肤上固定。
腹腔镜手术时
在左上腹取两点将空肠肠壁缝合在腹膜上。
选择腹壁相应位置,用套管针穿刺腹壁进入腹腔,在腹腔镜监视下将套管针刺入肠腔。
将造口管通过套针内芯插入肠腔10-20cm 退出套管针,撕裂分离,将造口管保留在原位 用可吸收线在肠壁穿刺点处作荷包缝合包埋,并将肠壁与腹壁缝合固定(直至腹腔镜下看不到造口管)
将造口管腹壁外固定盘片在距穿刺点约1-2cm处缝合在腹壁皮肤上固定。
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造口处渗漏、感染,肠出血,肠梗阻、肠坏死,导管滑脱,脓肿及瘘形成等。参考文献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97-01
肠内营养支持在国际上已普遍应用,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使用更加广泛。目前许多学者认为,对于胃肠道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胃肠道功能的患者,只要病情许可,能源物质供给的最佳途径仍是胃肠道,尤其是创伤、应激后的危重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可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为术后尽早进行综合治疗创造条件,改善其预后。2007年---2013年期间,我科对23例胃癌行根治术,术后应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2013年期间共收23人胃癌患者,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42-75岁,平均59岁。其中11例行全胃切除,6例行远端胃切除术,6例行近端胃切除术。
1.2方法 肠内营养支持祖选用复尔凯(Folcare)鼻肠管。术前将营养管与胃管一起置入胃内,术中由术者将营养管送入吻合口下方的空肠内,与胃管保持40cm以上的距离,以避免营养液反流至胃管内。术后24h营养管内滴注能全力500ml,开始以10~20ml/h,如无不良反应可以增快至50~60ml/h。术后48h,营养液可增快至1000ml,滴速可增至80~100ml/h,如无不良反应,术后72h后滴入1500ml/d。持续重力滴注,术后早期热量不足部分由静脉补充。对照组术后采用静脉内营养支持,给予白蛋白、脂肪乳等治疗。
1.3 心里护理 护士应首先了解病人的心里状态,加强沟通,取得病人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EN开始前,向病人介绍术后肠内营养的方法和优点、注意事项及手术成功的病例,告知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处理方法,消除患者的焦虑与恐惧,积极配合治疗。
2.营养管的护理 营养管的维护是保证肠内营养顺利完成的关键
2.1营养管选择质地较软的细管,刺激性小、耐腐蚀,柔韧度好,易于插入。
2.2向患者解释肠内营养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避免患者因不适自行拔管或翻身活动时管道脱落。术后分别妥善固定胃肠减压管及营养管,防止滑脱移动,盘绕扭曲。由于护理得当,本组无一例脱管。
2.3输注前后分别用20ml温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时,每隔4~6h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管道。所有患者因护理方法得当无营养管堵塞现象发生。在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早期,最好同时胃肠减压,有利于防止发生误吸。输注过程中观察患者自我感觉及有无腹痛,腹胀等反应,一旦发生,暂停输注。
2.4营养液管理 在输注营养液时,各环节必须无菌操作,防止污染。肠内营养液含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培养基,一旦被污染将会导致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患者腹痛、腹泻等肠道感染症状,影响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使用无菌容器和管道,并且每日更换。营养液现配现用,每瓶输注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夏季不得超过4小时。配置好的肠内营养液或已经开启的成品制剂,如暂时不用,应置于4摄氏度冰箱内保存,超过24h,不得使用。
2.5营养液的温度 输注营养液的温度应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夏季室温下直接输入,冬天使用输液恒温器,安装在复尔凯输液泵管的下段,以提高液体的温度。
2.6输注营养液时患者应取半坐臥位(30°~60°),鼓勵患者床上活动。
3 讨论
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胃肠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护胃肠黏膜屏障功能,明显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增加内脏血流,使代谢更符合生理,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总之,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要求,简便、经济、实用,对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防治感染性并发症,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宁,李介寿.肠内营养重要性的再认识,肠外与肠内营养,1998,2(1):1-2
[2]周立生,刘俊,江韬.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意义[J]上海医学,2006,8(29);544---546
肠内营养剂 第4篇
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重病人在临床上的死亡率一直较高,因此,针对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研究与治疗方法也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以往专家对于此类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案主要都是调节消化道里的酸性环境,而最近一些专家则提出过分的抑酸剂可能导致上消化道里细菌的大量生长,进而引发院内感染和多器官功能性衰竭[1]。但是,应用肠内营养鼻饲又容易引起患者反流、呕吐反射、腹泻、脱水、胃潴留等诸多问题,故而保受批评和争议。现以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70例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重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肠内营养鼻饲治疗组和抑酸剂治疗组,将两组病人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讨论出更为有效的针对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70例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重病人分成两组,各35例,其中男41例,女29例;患者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为69.4岁)。在两组患者中,肠内营养鼻饲组的男性患者21,女性患者14例,平均年龄67.3岁;抑酸剂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66.2岁。70例患者当中有24例呼吸衰竭,有11例脑出血,有1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有10例脑梗塞,有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7例急性胰腺炎。对所有患者的病史采取询问和排查,均没有患过消化道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也没有进行过胃肠道类手术,无消化道病史。
1.2 实验方法
两组患者均不能经由口腔正常进食,肠内营养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住院后3天给予鼻饲肠内营养;抑酸剂组患者则是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过程中采取静脉或鼻饲方法给药。
1.3 治疗效果诊断
治疗的效果以患者临床症状作为主要判断依据,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无鼻腔、口腔、双耳等出血的症状。因为所有患者均无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史,故若患者在出院前有呕血或呕吐咖啡色内容物,呕吐物经检测发现含有隐血2+及以上;排便黑色,粪便中含隐血2+及以上的情况,均可称为消化道的应激性出血[2]。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所有结果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应激性出血发生率见表1,肠内营养组和抑酸剂组的总患者数均为35例,出血患者数分别为前者18例,后者9例。肠内营养组的出血率为51.4%,抑酸组的则为25.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肠内营养组出血率明显高于抑酸剂组,说明抑酸剂组的预防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比肠内营养组要好。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损害和胃癌[3]。临床上的化验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大便或呕吐物的隐血试验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等。通常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有呕血和(或)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氮质血症、贫血和血象变化以及发热等。治疗时若出现大出血宜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头侧位,以免大量呕血时血液反流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禁食。少量出血可适当进流食,对肝病患者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收缩压低于90mm Hg时,应立即输入足够量全血。开始输液应快,但老年人及心功能不全者输血输液不宜过多过快,否则可导致肺水肿,最好同时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4]。近年来对消化性溃疡疗效最好的药物是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或雷尼替丁。
因危重病人的身体往往有强烈的应激反应,常见营养摄入障碍,免疫功能紊乱及高分解代谢等反应状态,因此在治疗的时候给予患者适当营养支持,可以有利于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使其蛋白和热量的摄入量增加,使体内的负氮平衡得以改善,降低诸多并发症的发生率,继而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不过因使用肠内营养鼻饲容易引起患者反流、呕吐反射、腹泻、脱水、胃潴留等诸多问题,故而保受批评和争议。现将我院收治的70例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鼻饲治疗组和抑酸剂治疗组,将两组病人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讨论出更为有效的针对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经相关数据的监测和研究分析发现,抑酸剂组的预防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比肠内营养组要好。
3.1 肠内营养鼻饲和抑酸剂两者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作用机制
肠内营养鼻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原理是因为重症患者受伤后常常处于应激状态,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胃黏膜的血流量减少,胃酸分泌过多,进而损伤了胃粘膜,导致上消化道出现应激性出血。如果在治疗早期给予患者适当的营养,则可以有效降低对胃黏膜的损伤。适当胃内容物可促进患者胃肠的蠕动,以增加患者胃黏膜的血流量,即可阻止胃黏膜上皮细胞出血的发生,防治胃黏膜坏死,因此保护及修复患者胃黏膜可有效加强患者胃黏膜的免疫防御功能。通过给予患者肠内营养鼻饲则可以中和患者胃内分泌过多的胃酸,以减少对胃黏膜的伤害。因肠内营养成分中含有微量元素和电解质,比肠外营养更接近于人体内的相关含量,故可以较好地维持体内电解质与水的平衡,以保护患者的胃部黏膜上皮细胞。
而抑酸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作用机制则是直接抑制患者体内的胃酸分泌,因抑酸剂中含有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可以与胃中多余的盐酸发生反应,它作用于胃酸分泌的多个环节,使胃酸分泌量减少。抑酸剂包括H2受体拮抗剂、胃泌素受体拮抗剂、选择性抗胆碱药、质子泵抑制剂等,通过选择性地阻断H2受体、胃泌素受体、乙酰胆碱能受体、H+-K+-三磷酸腺苷酶等发挥作用[5]。临床上常用的抑酸剂有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由于抑酸剂能从源头降低患者胃内的胃酸浓度,减少胃酸对于胃黏膜的损伤,从而有效预防上消化道发生应激性出血。
3.2 肠内营养鼻饲和抑酸剂两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时采用肠内营养鼻饲可有效调节胃内部的p H,使胃酸维持正常水平,进而有效预防上消化道的应激性出血。由于肠内营养鼻饲可以刺激胃肠分泌的胃肠激素增加,对胃黏膜的正常生长起着有效促进作用,加速胃黏膜细胞的更新,以达到保护及修复患者胃肠黏膜的作用。而抑酸剂是直接选择性阻断患者体内各个受体,如H2受体、胃泌素受体、乙酰胆碱能受体等,进而从源头降低患者胃内的胃酸浓度,减少胃酸对于胃黏膜的损伤,从而有效预防上消化道发生应激性出血,使胃肠道内的生理平衡维持在正常的水平。综合以上结果分析可知,使用抑酸剂可以更为有效的预防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
参考文献
[1]杨亚忠,杨贺英.早期肠内营养对防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1):175-175.
[2]林惠曼,黄斌,覃涛.肠内营养鼻饲和抑酸剂预防危重病人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7):1516-1517.
[3]李影,肖素文.两种不同鼻饲管行肠内营养发生并发症的比较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1(11):20-22.
[4]唐小华.消化性溃疡治疗中抑酸剂的应用[J].健康必读,2013(1).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 第5篇
【关键词】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护理
研究证明,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抢救和治疗危重病人必不可少的环节,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肠内营养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肠内营养不仅能够保护胃肠黏膜,维护胃肠功能,还能够维持正常的内脏血流。危重病人的身体状态处在高度分解代谢的状态下,场内营养可以为病人供给充分的能量,以纠正负氮平衡,还能够防止因细菌移位造成的肠源性感染。本文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施行肠内营养的68名危重病人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详见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的选取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施行肠内营养的68名危重病人。68名患者中,男性患者41名,女性患者27名;年龄最小的18岁,年龄最大的88岁,平均年龄为47岁。在所患疾病上,有39名患者诊断为重度胸腹复合伤,有14名患者被诊断为头胸复合伤,15名患者诊断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68名患者均存在肠胃功能问题,不能经口进食,经专业诊断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长达7天以上。
1.2方法患者在开始肠内营养治疗后,定期对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血糖进行连续监测。
1.3营养支持给予途径①经鼻胃管途径:此种营养支持给予途径适用于肠胃功能状态正常,施行期间没有出现昏迷,或者在短时间内尚且可以完成鼻饲给予营养途径到口服饮食这一过渡的病人。②经鼻空肠置管喂养:若患者肠胃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且没有昏迷,或者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鼻饲给予营养途径到口服饮食这一过渡,那么可以使用此营养支持给予途径,此方式能够使因导管途径问题产生的误吸和返流发生几率降低。③经胃、空肠造口喂养:这种方式因其具有创伤性,所以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这种方法需要运用手术造口的方式将营养管放置到胃或空肠内。
1.4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肠内营养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肠胃功能,可以选择要素型和整蛋白型两种肠内营养类型。要素型肠内营养剂:百普素、百普力。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使用这类肠内营养供给的患者因要使用安素、能全素,所以患者的肠道功能要处于一种较为良好的状态。在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血糖和电解质的测定,询问患者胃肠道情况,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体状况调整肠内营养液的剂量和浓度。
1.5喂养方式①一次性投给:这种方式是把调配好的肠内营养食物一次性注入,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并发症。②间歇性喂养:就是分次给予所需的肠内营养食物,注入频率为3-4小时给予一次,若需重力滴注,注入频率为30-40分钟给予一次。③连续滴注:这种方式需要借助于肠内营养泵,对患者连续性20-24小时内进行滴注,因为此种方式需要时间较为长久,就要求患者能够具备较好的耐受力。④循环滴注:此种方式需借助于输液泵的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持续泵入。
2结果
在资料所选取的68名危重病人中,有4名患者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而中止鼻饲,其余64名患者耐受性良好,68名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疗法后2周,测量患者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恢复到正常。
3讨论
3.1营养支持的基本概念营养支持是指为治疗或缓解疾病,增强治疗的临床效果,而根据营养学原理采取的膳食营养措施,又称治疗营养。所采用的膳食称治疗膳食,其基本形式一般包括治疗膳、鼻饲、管饲膳、要素膳与静脉营养。是维持与改善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与代谢,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的主重要措施。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包括:①经口摄食不足或不能经口摄食者。口腔肿瘤、咽喉肿瘤手术后;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如脓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及其化疗或放疗时、畏食、抑郁症;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知觉丧失,脑血管意外以及咽反射丧失而不能吞咽者。②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瘘;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短肠综合征;胰腺疾病、肠道准备。③胃肠道外疾病。肿瘤放疗和化疗的辅助烧伤和创伤;术前和术后营养支持;心血管疾病;肝病、肾病、肠外营养的过渡;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肠内营养支持的禁忌症包括胃肠道功能衰竭;完全性肠梗阻;严重的腹腔内感染。
3.2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
3.2.1鼻饲管的护理鼻饲管的选择大多数为采用鼻肠胃管或者是鼻胃管,导管放置后,要注意对存在躁动或不配合的患者进行适当的约束,以防导管的意外拔出。导管的固定要使用无侵入性的固定方法,将长方形绷布的上端贴在鼻尖下端,然后再把绷布的下端撕开,左右交叉后螺旋粘于鼻饲管。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鼻饲喂养的时候,要注意检查鼻饲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并抽取胃液,这样能够保证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为了防止导管堵塞,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如果持续性输注高浓度营养液,要每隔2-4小时用10-20毫升温开水对导管进行冲洗,间隔24小时要更换体外输注管。②如果需要经鼻饲管给予药物,要注意不同的药物区分输注,这样可避免药物和营养液混合。
3.2.2营养液输注的护理营养液的温度要有效控制在35-37摄氏度之间,如果天气寒冷,要输液时要先加温输注,输液增温器的使用应放置在输液管道上离输入口的段上,还要注意更换增温器的位置,以防局部温度过高。护理人员在进行营养液调配的时候,要注意检查营养液的外包装和出厂日期,避免把过期、污染的营养液输注给患者,在进行操作前,要注意对手部的清洁,营养液要摇匀。营养液开启后的放置条件是,2-8摄氏度条件下不超過24小时。输注营养液时的正确体位是取卧位,头部抬高30-45°,输注后半小时可调整体位。
3.2.3口腔护理经总结及研究,很多肠胃置管的病人,会发生口腔炎。这主要是因为一旦口腔腺体长时间缺乏食物刺激,口腔内唾液分泌会逐渐减少。所以,对于肠胃置管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帮助其进行漱口,一般使用水或者漱口液,昏迷患者要用生理盐水对整个口腔进行擦拭。
3.2.4心理护理有的危重病人实施了气管切开,多个引流管会对患者产生刺激,引发疼痛;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患者也会发生反复性的腹胀和腹泻,这些原因都会使患者对治疗产生抗拒心理,不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这时候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相关知识给患者及家属。诸如肠内营养的优点、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等,要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介绍并进行详细沟通,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使患者能够信任和依赖于护理人员。
4小结
危重病人是临床营养支持最重要的群体之一,这是因为患者出现的应激性分解代谢增强,危重病人因为疾病原因很多还实行了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等,其能量消耗增大,对营养的需求也就随之增高;另一方面,危重病人的肝肾功能不全,营养负荷地下,会出现代谢紊乱现象。经研究,临床上及早给予患者胃肠营养支持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内环境紊乱明显降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使患者死亡率降低。
参考文献
[1]严海萍.危重病人的肠内营养应用及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06(36).
[2]张水娇.危重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
[3]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8.
肠内营养剂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胃癌患者45例, 患者术后均采用肠内营养治疗,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实验组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由护士放置胃管及鼻肠管 (纽迪希亚公司, 长130cm, 周径10mm) 到胃内, 手术中医生将鼻肠管置入吻合口远端20cm处, 术后妥善固定鼻肠管。术后24h开始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使用输血器利用传统的重力方法缓慢滴注, 普通加热器加热, 刚开始以20滴min-1缓慢滴入, 以后随着患者的适应程度逐渐上调滴速;实验组使用佰通公司提供的专门肠内营养输注袋配合佰通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设定温度为37℃, 开始以30mlh-1的速度泵入, 以后逐渐上调。观察两组病人腹胀、腹泻的发生情况;观察两组病人对肠内营养温热刺激的差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肠内营养的舒适度, 该舒适度是患者自行评价在输注肠内营养液时的舒适程度, 排除手术的疼痛、长期卧床的不适等干扰因素, 仅反映肠内营养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2例, 发生率为8.7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8例, 发生率为36.36%, 实验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表1) 。实验组的患者对冷热的感知率低, 仅有1例能感觉, 感知率为4.35%;对照组有8例对冷热能感知, 感知率为36.36%, 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073) 。综合评价患者对肠内营养的不适感, 实验组仅有1例感觉到重度不适, 不能配合治疗, 而对照组有6例, 实验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47) , 见表2。
注:括号内为百分率
3 护 理
3.1 保证喂养通道的在位通畅
我们在长时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 喂养通道的脱落与两个因素密不可分, 一是固定不牢固, 因此我科在固定鼻肠管时采用弹力胶布替代传统的白胶布, 将其剪成宽条状, 长度6cm左右, 将下端在总宽度的1/3与2/3交接处剪开, 用宽的半条包裹管壁, 用窄的半条缠绕其上, 发现有潮湿不黏等情况及时更换。在鼻肠管的尾端用宽胶布贴成翼状, 用别针将其固定在衣领处, 防止意外滑脱。二是患者自行拔管, 因长期留置管道的不适导致患者不配合治疗。因此在护理上, 我们在术前就向患者讲解管道在位的重要性, 讲解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必要性, 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积极帮助患者解决各种不适, 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 让患者主动参与到保持管道在位的护理工作中。管道堵塞是常见的肠内营养的机械并发症, 留置时间越长, 营养液输注速度越慢, 该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给予肠内营养前、结束后及每4h 使用温开水冲管1次[4], 冲管时采用20ml注射器以脉冲式方法冲洗。为防止堵管推荐肠内营养的泵入速度不低于50mlh-1。一旦发生堵管, 使用5%的NaHCO3反复抽吸可取得良好效果[5]。
3.2 合理控制营养液的温度、速度
使用佰通的营养液输注泵及配套的营养液输注袋, 根据医嘱最初速度以30~50mlh-1泵入, 待患者适应后, 逐步上调, 使用输注泵的加温器加热管道, 将温度调至37~40℃。本组结果表明, 将营养液以恒温恒速输注患者体内, 减少了对肠道的刺激, 减少了患者腹胀、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提高了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3.3 营养液的使用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医生的医嘱, 选择合适的营养液剂型, 开启的营养液常温下保存24h, 一次性的肠内营养输注袋每日更换。配置营养液时应洗净双手, 避免污染。
3.4 雾化吸入
长期禁食及留置胃管鼻肠管, 对患者的鼻咽部产生机械性刺激, 可引起咽喉部的肿痛不适, 也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配合。遵医嘱给予患者生理盐水10ml+ 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4万U雾化吸入, 2~3次d-1, 可减轻咽喉部的水肿, 同时还有促进术后患者排痰、防止肺部感染的作用。
4 讨 论
手术后采取有效的肠内营养治疗对于患者的病情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达到理想的营养效果与精心的护理是密不可分的。
胃癌的手术方式无论是胃大部分切除术还是胃全切除术, 都改变了患者的正常生理构造, 胃的容量储器作用减少或消失, 以致患者极易感觉腹胀。传统的重力滴注营养液可能会因为管道折叠扭曲、管道堵塞、营养液黏稠不易调节等因素造成滴注速度忽快忽慢, 容易导致短时间内胃肠道进入大量营养液, 因而出现腹胀、腹泻。
传统的肠内营养输注加热方法使得营养液温度不能控制, 常出现营养液未被充分加热, 特别是在秋冬季节, 患者会有明显的胃肠道冷刺激感觉。这种冷刺激加上腹胀腹泻等并发症引起患者不舒适, 轻中度不适的患者经过处理大多能坚持治疗, 而重度不适的患者更易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情况, 如拒绝使用肠内营养、要求拔除管道等。使用肠内营养泵能从很大程度上解决该问题, 特别是减轻腹胀的不适。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实验组仅有1例患者因腹胀、重度不适要求停止肠内营养, 经心理护理及调慢速度后患者能耐受。
从经济因素上考虑, 有效的肠内营养可以减少肠外营养的使用, 促进患者快速康复[6], 减少住院时间, 且肠内营养相比价格低廉。因此, 即使使用肠内营养专用输注袋代替输血器并使用输注泵进行肠内营养, 也不会对患者的经济上带来比使用输血器更沉重的负担。临床实践中, 我们发现输注泵的使用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护士能够及时发现各种异常状况并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 根据《临床营养护理指南肠内营养部分》推荐的护理方法采用肠内营养泵进行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患者的护理中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程度, 从而达到理想的营养支持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黎介寿.围手术营养支持的需要性[J].肠内与肠外营养, 2006, 13 (3) :129-131.
[2]黎介寿.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趋势[J].肠内与肠外营养, 2010, 17 (1) :1-3.
[3]吕霞.输液泵恒温下持续喂养对减少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探讨[J].现代护理, 2005, 11 (24) :2106-2107.
[4]梅燕萍, 刘洪珍, 高洪妹, 等, 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与护理[J].现代医学, 2011, 39 (1) :22-25.
[5]SRIRAM K, JAYANTH I V, LAKSHM I R G, et al Prophylac-tic locking of enteral feeding tubes with pancreatic enzymes[J].J Parenter Enteral Nutr, 1997, 21 (6) :353-356.
浅谈肠内营养 第7篇
要素膳也叫化学组成明确膳, 它是单体物质氨基酸或短肽、葡萄糖、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混合物。其特点是营养全面、成分明确、不含乳糖、无需消化即可直接或接近直接吸收和利用, 适用于消化吸收功能较弱的患者, 但由于主要成分为氨基酸或短肽, 造成其口感不佳, 同时由于其各成分的分子量较小, 因而渗透压较大使用不当可导致腹泻。
非要素膳以整蛋白或蛋白质游离物为氮源, 可分为匀浆膳和整蛋白为氮源的非要素膳, 其特点是渗透压接近等渗, 口感较好, 适用于胃肠道功能较好的患者, 多数肠内营养制剂均属于这一类。匀浆膳也称匀浆饮食, 系采用天然食物经捣碎器捣碎后搅拌制成, 其成分需经肠道消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残渣量大, 只适用于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匀浆膳包括商品型和自制型两种, 前者系无菌、即用的均质液体, 成分明确和通过细孔径喂养管, 应用方便, 其缺点是营养成分不易调整。后者为自制产品, 优点是三大营养素及液体量明确, 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营养素成分, 价格低廉, 制备方便, 其最大的缺点是固体成分易于沉淀且黏度较高, 不易通过细孔径喂养管, 同时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不甚明确或差异较大。
膳食纤维是指不能为人体消化酶所水解的植物多糖和木质素的总和。它包括可溶性纤维, 如果胶、树胶和植物糖等, 以及非溶性纤维, 如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膳食纤维主要在盲肠内发酵, 为结肠提供能量底物, 促进肠道菌群的繁殖, 增加粪便体积, 降低胆固醇以及与多种化学成分结合并促进其排出, 可溶性膳食纤维还有降低血作用。含膳食纤维配方是在非要素膳中添加大豆多糖纤维或其他膳食纤维, 或在匀浆膳中添加水果或蔬菜。适用于不耐受葡萄糖、肾功能衰竭、结肠疾患、便秘或腹泻等患者, 由于添加膳食纤维后配方的黏稠度增大, 因此在喂养时应使用口径较大的输注管。
组件膳食也称不完全膳食, 仅以某种或某类营养为主, 它可对完全膳食进行补充或强化, 以弥补完全膳食因个体差异方面欠缺灵活的不足。组件膳食主要包括蛋白质组件、脂肪组件、糖类组件、维生素组件和矿物质组件。
特殊应用膳食是指专为某些特殊疾病或特殊人群配制的饮食, 如婴儿用膳食, 肝、肾功能衰竭患者用的膳食及适用于某些酶缺乏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膳食。选择肠内营养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患者的年龄:婴幼儿应采用母乳或接近母乳的配方, 由于其肠道耐受性较差, 因此肠内营养的渗透压不能过高, 最好采用等渗液体。
胃肠道功能:对于胃肠道功能正常者, 应采用整蛋白为氮源的制剂, 不但价格便宜, 而且大分子物质刺激肠黏膜生长的作用大于小分子, 可以避免肠黏膜萎缩。对于胃肠道功能低下者 (胰腺炎、短肠综合征、炎性肠道疾病等) , 应采用要素膳, 因为它们容易吸收, 刺激消化道分泌的作用较弱。
脂肪吸收状况:对于脂肪吸收不良或乳糜胸腹水的患者, 由于其消化吸收长链脂肪酸的能力下降, 因此应以中链甘油三酯代替长链甘油三酯, 同时间断补充长链甘油三酯, 以避免必需脂肪酸缺乏。
糖的耐受情况:有些患者不能耐受乳糖、蔗糖、单糖或双糖, 则应避免在肠内营养中含有上述物质, 以免患者不能耐受肠内营养。
患者疾病情况:对于有肝、肾、肺等脏器功能障碍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的患者, 应选择相应的组件膳食, 以避免出现代谢并发症。
肠内营养剂 第8篇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危重症患者
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 而这种营养不良 (特别是低蛋白性营养不良) 不仅增加了住院患者的病死率, 并且显著增加了平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的支出。早期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 可显著地改善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预后。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 EN) 对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细菌和内毒素的易位、防止肝内胆汁淤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因此对危重患者在入住重症医学科的24 ~ 48h尽可能实施肠内营养, 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现对我科经早期肠内营养或静脉营养治疗的60 例患者情况进行观察,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选择我科2013 - 2015 年住院的患者60 例, 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颅脑损伤、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意识障碍, 无法进食, 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预计存活期> 3 周。患者年龄38 ~ 70 岁, 均除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肠功能紊乱、肝功能异常、肠吸收代谢性障碍和消化系统疾病。经我院医学伦理会研究同意,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观察组男21例, 女9 例, 年龄为 (54. 2 ± 4. 7) 岁;对照组男23 例, 女7 例, 年龄为 (52. 9 ± 6. 3) 岁。2 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2 组患者在入住重症医学科24 ~ 48h内, 且在血流动力学平稳情况下, 开始营养支持治疗。热量供给按20 ~ 25kcal / ( kg·d) 。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经鼻胃管泵入肠内营养乳剂 (TP-HE, 商品名:瑞高,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提供营养, 采用蠕动泵控制下的持续输注方式给予, 第1 ~ 2 天按每天500ml, 泵速20 ~ 30ml/h, 采用专用营养泵加温装置加热。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采用经中心静脉导管输注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传统配方组成的肠外营养制剂, 提供营养支持治疗。葡萄糖的补充量一般占非蛋白质热量50% ~ 60% 。观察患者的消化道症状, 若无腹泻、反流、腹胀等, 按照“由少到多”的原则, 逐渐增加肠内营养制剂用量, 直至每天1000 ~ 1500ml, 速度逐渐增加到80 ~ 100ml/h, 均于24h内输注完毕。观察治疗10d。
1. 3 观察指标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0d后, 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肱三头肌皮肤皱褶厚度 (TSF) 的变化以及上消化道出血、腹胀、腹泻的并发症。TSF测量方法:患者上臂自然放松, 选择尺骨鹰嘴突终点处, 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和皮下组织, 以卡尺进行测量。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营养治疗前, 2 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T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营养治疗10d后, 2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TSF均下降, 且观察组此三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2. 2 并发症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 例, 腹胀3 例, 腹泻2 例, 发生率为23. 33% ;对照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 例, 腹胀2例, 腹泻2 例, 发生率为26. 67% 。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患者虽病因不同, 临床表现各异, 但大部分患者易导致营养和代谢紊乱, 引起营养不良, 对疾病的抵抗和修复能力降低, 而及时、合理、充分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 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致死率。营养支持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两种方法[2]。肠内营养的优越性具体表现: (1) 肠内营养能更接近正常生理状态, 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可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从而维持肠道机械屏障。 (2) 肠内营养提供的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 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 (3) 肠内营养对技术、设备要求低, 操作方便, 风险小, 费用低, 并发症少[3,4,5]。本试验通过对比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发现2 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TSF均下降, 与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有密切的关系。但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TSF显著优于对照组, 充分证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提供有效的能量及营养底物供给, 维持细胞组织的代谢和需要, 降低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及早纠正负氮平衡;同时可维护肠道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抑制肠道细菌易位, 降低危重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在调节代谢、抑制炎性反应、增强免疫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
在营养支持途径方面, 肠内营养的供给多为经鼻胃管、鼻空肠管方式, 操作简单, 费用低, 并发症少, 易于开展, 避免了中心静脉置管带来的操作风险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并发症的发生。肠外营养多为经中心静脉导管途径输入到体内提供营养支持治疗, 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属于一种有创侵入性操作, 患者不易接受, 同时易导致感染的发生, 置管时间越长, 其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即使定期更换导管, 感染发生率的降低并不明显。随着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大大增加了相关性感染的机会, 在医院感染中造成了致命的威胁,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7], 因此, 肠内营养存在显著优势。
2 组患者均有上消化道出血、腹胀、腹泻等并发症发生, 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表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并不会导致消化道相关并发症的增加。相反, 在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防止肠道细菌易位、降低肠源性感染、支持肠道免疫系统及维护肠道原籍菌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这也是静脉营养无法替代的[8,9,10]。
综上所述, 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对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及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及时为患者提供营养物质及能量供给,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维持组织代谢, 减少营养不良性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疾病预后, 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聪.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 2015, 13 (9) :8-9.
[2]郑显平, 孙守田, 宋丽华, 等.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 2014, 21 (5) :12-14.
[3]许洁莲.肠内营养在重症监护室危重病人中的应用和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3 (28) :2646-2647.
[4]张红.43例外科重症监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8 (6) :98-118.
[5]李飞, 于洪涛.早期营养治疗与有创机械通气病人28d病死率的预测因素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4, 16 (5) :263-266.
[6]肖建辉, 贺有能.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2) :1851-1852.
[7]黄业, 谢逢春, 刘凤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5 (13) :150-151.
[8]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93-794.
[9]陈晓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ICU危重患者胃肠功能及营养状况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 (5) :819-820.
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40例补充治疗肠内营养制剂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有25例, 女性患者有15例;年龄为30~75岁, 在40例患者中, 通过确诊有10例受到严重创伤, 16例为消化管疾病, 10例为老年性营养不良, 4例为中风患者。所有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制剂营养补充方法予以治疗, 都没有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现象。
1.2 方法
使用肠内营养制剂, 其进入体内方法途径依据不同患者情况给予选择, 例如手术方法、患者精神状态和胃肠道功能状况等, 经常使用的手段一般为口服、鼻胃管、胃造口、食道造口以及空肠造口等。通过鼻肠管及鼻胃管给予肠内营养剂补充营养的方法比较常用, 通常适用于无法通过口部进食的患者或是通过口进食无法满足需要的患者;咽部造口属于手术方法, 是把喂养管经口咽部放入胃内, 保持正常进食的通道, 增加患者身体消化能力的恢复功效;胃造口是通过胃镜等的帮助, 将喂养管放入胃内给予肠内营养供应法, 胃造口能够增加营养物质保存时间, 属于肠内营养制剂进入体内的最佳途径;空肠造口一般属于治疗上消化道进行手术的辅助法, 在手术期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的疗法。输入肠内营养制剂的方法通常分为一次性输入、连续经泵滴入法和间歇重力滴入法三种。在临床上最为常用, 而且保持效果最好的为连续经泵滴入法, 初期滴注时需要注意保持缓慢速度40~60mL/h, 在3~4h之后可以加速至100~150mL/h。患者在供给肠内营养的初期通常使用的肠内营养液浓度较低, 部分患者在后期以按照自身条件给予米汤、果汁、蛋白质粉等营养制剂, 但是需注意保持温度。
1.3 效果判定标准
明显效果:给予患者的肠内营养剂可以供给患者充分营养物质, 使之得到能量补充, 患者恢复体力非常明显。有效:给予患者的肠内营养剂能够使患者得到部分营养物质, 得到能量补充, 使患者体力有一定的恢复。无效:输入患者体内的营养剂并没有使患者得到营养物质, 能量未有效补充, 患者体力并未恢复。
2 结果
患者补充营养效果明显, 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更加符合人身体生理调节特性, 保护胃肠道黏膜效果明显, 而且有较低廉的价格等,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给予营养支持的患者来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是最好的选择。所使用的营养制剂当中口服瓶装乳剂应用较为方便, 因为它配备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瓶盖, 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进行连接就可以完成营养的输注, 因此临床应用相对广泛。因为粉状制剂必须进行冲泡, 口服患者对此比较适用。虽然肠内营养制剂能够保证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吸收, 一些重要微量营养素也可以得到吸取保证, 但是在补充电解质方面, 各种制剂有着较大差异, 很多产品无法完全满足机体需要。在临床药物使用过程中, 长期使用或是对EN依赖性较强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相对严重的电解质紊乱情况。因此营养制剂使用前需要仔细阅读产品资料, 严格监测电解质变化情况, 及时补充不足部分, 避免因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度导致的不良后果[2]。
肠内营养剂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 如年龄、胃肠道作用、脂肪吸收情况, 糖耐受状况、自身病情等。通常患者有肝肺病或肾病, 需要使用对应组件式肠内营养, 防止发生
代谢并发症。通常手术患者, 有专家研究显示标准整蛋白配方能够给予大部分患者足够的肠内营养支持, Meta分析显示, 由于颈部肿瘤大手术患者、肿瘤腹部大手术患者, 于围手术期使用肠内营养, 其中含有免疫调节成分, 能够防止术后并发症, 减少住院时间。但是有的患者发生全身感染或是症状危重, 免疫肠内营养含精氨酸有时会引发病死率增加。
药物应用中需注意几个问题, 要确保用药安全性:需按照患者体重及营养状况确定每日药物的使用剂量, 且注意监测, 确保热量及营养物质的合理配比, 防止营养过剩或是不足而导致电解质出现紊乱;避免鼻饲管出现堵塞, 胃灌注时应使用半卧位, 防止误吸;药物浓度需从低到高, 给药速度从慢到快;保持营养液温度于室温和37℃间, 粉剂不可于50℃以上热水进行配制。肠内营养剂如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凝血酶原延长作用时间, 可使用维生素K加以预防[3]。
总之, 肠内营养的应用非常广泛, 营养制剂也有着越来越多的种类, 广泛应用时, 不良反应也很多, 而且存在很多并发症, 需高度关注, 合理应用, 防止发生并发症, 提高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40例补充治疗肠内营养制剂患者, 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严重创伤的10例患者有4例补充营养效果明显, 6例有效;16例通过消化管手术的患者中10例补充营养有显著效果, 有效6例;老年营养不良的10例患者中8例补充营养有明显效果, 有效4例, 中风4例患者补充营养效果都很明显。结论 肠内营养制剂在进行临床使用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给患者营养支持, 有积极的良好效果, 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效果,补充营养
参考文献
[1]李秀敏.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 (17) :1500-1501.
[2]樊新星.肠内营养剂的合理应用[J].中国药业, 2012, 21 (13) :57-59.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第10篇
【摘要】目的 探討对胃癌患者在手术之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进行护理的效果。 方法 将本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之间的胃癌患者中选取100例病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给试验组的患者提供肠内营养的护理,给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场外营养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都明显劣于试验组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之间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胃癌患者,在手术后的再去采用肠内营养的护理方式支持治疗,可以让患者更好的接受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的质量,延长患者生存的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肠内营养护理;胃癌患者;肠外营养护理
营养治疗在临床中的意义有:满足患者在营养方面的需求、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整体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耐受性、促进患者的伤口愈合、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缩短患者的病程[1]。一般,临床营养最完整的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临床的治疗中,一般都是以肠内营养为主,它具有全面性,均衡性,符合生理、保护肝脏功能、降低高分解的代谢、维护胃肠道功能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适合胃病较重的患者[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本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之间收治的胃癌患者中选取100例病患者,其中男性病患者63例,女性病患者37例,病患者年龄在26~70岁,其平均年龄为46.2岁,患者的鼻肠管所留置的时间为8~12d,平均留置时间为(10±2.1)d,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鼻肠管留置时间等资料的对比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护理,试验组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护理。详细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 并发症的护理
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之后,应该需要加强患者鼻腔粘膜的完整性检测,定时给患者的口腔以及鼻腔进行清洗,并通过石蜡对鼻腔进行润滑。肠内营养的患者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在于营养液的浓度选择以及输液时的速度不当造成的。因此,在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同时,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了解患者是否出现腹痛、呕吐、腹胀以及恶心等症状,对发生的程度和时间进行了解。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情况,需要及时的停止肠内营养,将其转换成肠外营养,并对患者的大便性质、量和性质,以及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进行准确的记录,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反流现象[3]。
1.2.2 患者心理护理
胃癌是一种恶性的疾病,因此,病患者常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产生焦躁、不安、低沉、害怕、恐慌等负面心理状态,护理护士应当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病患者的心理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进行了解,对了解到的心理状态进行安慰和相关疏导,用充满安心的言语对病患者进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起对抗病魔的信心,并向病患者详细的分析病况,使病患者减小因病情而产生的负面心情。
1.2.3 鼻肠管的护理
在每天的输注前后,采用20nl的注射器,对其进行冲洗,冲洗过程中采用的是20ml的温开水,避免鼻肠营养管出现营养液残留和官腔堵塞的问题,在口服药注入的时候尤为需要注意,需要把口服的药物研磨成粉末状,利用温水惊醒溶解,溶解之后将其注入管腔内,在用过药之后,对管道利用温水进行冲洗。同时将鼻肠管进行良好的固定,避免出现滑脱移动和盘绕扭曲问题,在固定的同时需要留出一定的余地,防止对鼻肠管进行活动的时候使得其脱离出患者体外.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 SPSS13.0 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 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在临床护理前后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等指标进行比较,其比较差异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7d的临床护理之后,两组患者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等指标有了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所示。
3 讨论
胃癌是一种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手术时该病症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时也是现阶段中最常采用的临床质量方式,由于手术造成的影响,手术后的患者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现象,还会出现蛋白质以及热量的缺乏症状,经常给患者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4]。
肠内营养具有促进为肠道蠕动的作用,并且降低肠粘连现象的发生率,肠内毒素的整体释放量也会减少,更是降低了再临床方面出现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对患者的手术切口愈合起到促进作用,在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经济型等诸多明显优势,因此,肠内营养是胃癌患者在手术之后最常采用的支持措施,在这一治疗过程中,应该严格的遵守从稀到浓、从慢到快、从少到多的基本性原则[5]。
参考文献
[1] 黄倩,张彬,禄建蓉,孙艳,郭海燕.胃癌调节型双通道重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问题[J]. 哈尔滨医药. 2011,(01);19-21.
[2] 梁桂珍,朱刚,梁婉萍.重度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比较[J]. 海南医学. 2009,(05);36-37.
[3] 李昌娣.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应用及体会[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10);41-42.
[4] 刘淑霞,高莉,宁福红.胃癌行全胃切除术40例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法比较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12);22-23.
肠内营养剂 第11篇
关键词:颅脑创伤,肠内营养,消化道症状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病情多较危重, 且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为高代谢状态, 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 多成负氮平衡状态[1], 如不及时补给能量和营养支持, 则会影响机体血清白蛋白生成, 免疫力低下, 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相关预后[2]。有研究证实, 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以明显降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体能量消耗明显增加, 分解代谢增加, 营养支持的主要作用是为患者提供营养底物, 改变代谢状态, 参加器官功能恢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单纯给予肠道外营养会引起胃肠道黏膜萎缩及绒毛膜高度降低, 影响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 易产生消化道并发症。肠内营养能促进腺体生理功能的恢复及营养成分的吸收, 减少肠道菌群移位, 降低消化道溃疡及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4]。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创伤的治疗中使用越来越广泛, 使用的同时也出现不同的消化道症状, 较为常见的是腹泻、腹胀等胃肠道反应[5,6]。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 如加用双歧杆菌, 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等均可得到缓解[7]。本研究对比两种肠内营养制剂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作用和特点, 探讨不同时期肠内营养制剂种类的选择, 为正确肠内营养提供实验基础和临床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外科颅脑创伤患者42例, 男性29例, 女性13例, 男女比例2.23∶1。年龄9岁~90岁 (59.19岁±14.72岁) 。入选标准: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 不能口服进食, 均采用胃管鼻饲进食, 肠内营养时间均大于10d。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晚期, 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1.2 分组及营养方案
将42例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肠内营养混悬液 (TPF) 组21例, 肠内营养乳剂 (TPF) 组21例。均采用营养泵入, 用量每天500mL~1 000mL, 用药时间10d。
1.3 实验仪器
BECKMANDXC800生化仪。白蛋白ALBm监测试剂 (溴甲酚紫终点法) , 白蛋白测定干片 (比色法) , 规格2×2 000mL。检验原理:采用溴甲酚紫终点法测定白蛋白浓度。样品中的白蛋白与试剂中的溴甲酚紫反应, 生成溴甲酚紫白蛋白复合物。系统将按比例终点拔适量体积的白蛋白试剂分配到反应杯中。所用的样品对试剂比例为1∶114, 系统将监测600纳米的光吸收变化。此光吸收变化与样品中的白蛋白浓度成正比。系统依次计算并给出浓度。生产企业:贝克库曼尔特实验系统 (苏州) 有限公司。
1.4 观察指标
用药前后血清白蛋白的变化量。用药后患者有无腹胀及腹泻等消化道并发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肠内营养液血清白蛋白情况
入院时混悬液TPF组年龄41岁~90岁 (62.4岁±15.38岁) ;男性14例, 女性7例;肠内营养前血清白蛋白 (35.86±5.18) mmol/h, 肠内营养后 (37.48±5.33) mmol/h, 升高了 (1.88±12.26) mmol/h。乳剂TPF组年龄41岁~79岁 (56.71岁±15.87岁) ;男性15例, 女性6例;肠内营养前血清白蛋白 (32.95±9.43) mmol/h, 肠内营养后 (34.50±4.02) mmol/h, 升高了 (0.12±6.00) mmol/h。肠内营养混悬液TPF和肠内营养乳剂TPF使用后对患者血清白蛋白的变化氢比较均有改善, 可以延缓颅脑损伤重症患者血清白蛋白下降的时间, 两者使用前后对血清白蛋白的变化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种肠内营养液并发症发生情况 (见表1)
肠内营养混悬液的消化道症状要少于肠内营养乳剂。混悬液TPF组有3例出现轻微腹泻, 2例腹胀, 给予对症处理后, 3d内症状均消失。乳剂TPF组腹胀2例, 腹泻2例, 腹胀+腹泻2例, 给予对症处理后腹泻在3d内消失, 腹胀均在5d后缓解。两者使用后均出现并发症, 混悬液多表现为腹泻, 而乳剂腹胀、腹泻均有发生, 但两者出现并发症的例数比较混悬液小于乳剂。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 重症患者能量供给从静脉高营养逐渐向肠内营养过渡,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肠内营养液供不同病情的患者使用, 各种肠内营养液对维持患者白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使用肠内营养液的同时又有患者出现消化系统并发症[8], 其中多为腹胀、腹泻。
本研究结果提示, (1) 两种肠内营养液对重型颅脑损患者血清白蛋白值均有升高, 两者升高数值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2) 两种肠内营养液使用后均出现消化道并发症, 但混悬液组低于乳剂组。因此在临床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早期使用肠内营养, 如使用中出现消化道并化症, 应考虑更换剂型。引起颅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出现消化道并发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肠内营养液的使用方法和方式, 也有护理方面的因素, 肠内营养的成分选择也是影响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原因, 所以在今后的科研与临床应用中, 应严谨按照患者指征使用不同肠内营养液, 同时在使用肠内营养液的同时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选择科学的喂养方式, 研究更适合患者肠内营养液, 减少消化道症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Oddo M, Schmidt JM, Mayer SA, et al.Glucose control after sever brain injury[J].Curr Opin Clin Nulr Melab Care, 2008, 11 (2) :134.
[2]Elan J, Laurel AO, Michael D, et al.The impacl of hyperglycemia on patienl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J].Trauma, 2005, 58 (2) :47.
[3]赵文静, 吴冰.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5) :1068-1068.
[4]夏俊梅, 汪和明, 黄艳春, 等.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制酸药物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J].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4 (5) :49-51.
[5]王芳, 徐淑华.鼻饲酸牛奶对神经外科重症病人腹泻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1, 25 (8) :710-711.
[6]沈颖, 王力强.炒粳米粉能预防能力全引起的脑卒中患者腹泻108例临床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1, 26 (6) :505-507.
[7]Kreymann KG.Early nutrition support in critical care:A European perspective[].Curr Opin Clin Nutr Care, 2008, 11 (2) :156-159.
肠内营养剂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