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诗词翻译赏析
赤壁杜牧诗词翻译赏析(精选10篇)
赤壁杜牧诗词翻译赏析 第1篇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 ,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赤壁杜牧诗词翻译赏析 第2篇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阅读训练及答案
(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 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1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
1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13.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二:
1、赏析杜牧的《赤壁》并答题。
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 折戟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2.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诗人杜牧和 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6、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7、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8、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歌妙在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别出心裁。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三:2诗中的“周郎”是谁?(1分)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是什么意思?(3分)
(4)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分)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6)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2、周瑜
3、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可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4)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1分)
(5)“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6))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 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四: 练习与答案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案: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答案: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全诗翻译】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赤壁杜牧诗词翻译赏析 第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原文: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 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 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 雄浑苍凉, 大气磅礴, 笔力遒劲, 境界宏阔, 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原文: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整体感知:《沁园春雪》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让人沉醉。词中咏雪言志, 抒发了词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这首词大气磅礴, 写景, 纵横千里;论史, 上下几千年, 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
教学中把两首词放在一起赏析, 让学生体会诗词所表现出的豪放之美, 以此类推, 期望收到好的效果。比较起来, 两首词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豪放之美。
其一、创作意境之豪放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 是景物、感情的真实再现。两首词的作者发挥无限的想象空间, 上下数百年, 纵横几千里, 从有限窥视到无限, 于咫尺间体味到千里之势。
《念奴娇赤壁怀古》勾画了一幅月色朦胧、凭江远眺、追思古人、对酒当歌的动人情景, 作者借酒与古人对饮, 既佩服古人的丰功伟绩, 同时也为自己的文学才华歌颂。相比之下, 《沁园春雪》显得更大气。
《沁园春雪》展现在眼前的是作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霸气、对比古人的豪气、展望未来的帝王之气, 以及笑傲王侯的气魄与乐观主义精神。
其二、遣词造字之豪放
无论是古代的大家还是现代的大家, 都十分注重遣词造字, 文字功底相当深厚, 国学渊源相当厚重。任何优秀诗篇在遣词造字上都下足了功夫, 在这一点上, 两篇作品相似的地方挺多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开篇一个“东”字, 含义丰富多彩,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接下来, 作者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短短的78个字把一个雄姿英发、青春飞扬、年少得志的周公谨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作品结局处的这个“梦”字颇有争议,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侧重于作者的梦想, 也就是想成为一个类似于周公谨这样在历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强者。
《沁园春雪》开篇三句高唱而入, 总括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 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 而是通过写祖国壮阔的山河, 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第一句, 统领歌咏的地域对象, 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 点出题目。“千里”“万里”, 承“北国”两字, 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 极写范围广漠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 一静一动互相映衬, 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 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 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 而且豪情激荡, 笼罩全篇。接下来的七句, 用“望”字领起, 分三层递出, 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南北纵横, “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 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 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 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 充满活力, 好象正“舞”向云宵, “驰”向天际, 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宏, 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 笔力千钧。然而诗人意犹未尽, 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 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 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 想象雪霎天晴之时, 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 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 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述, 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 接得劲挺, 有异军突起之势。一个“惜”字, 着笔传神, 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 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 以婉转含蓄的笔调, 诙谐风趣的语气, 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他们功业赫赫, 雄视一代, 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 文才不足, 只图摄取, 不思创新, 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 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结尾, 也是作品的升华与点精之笔。
其三、诗人情感之豪放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 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的追念, 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心情。但是词人苏轼亦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 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 则汲汲于一时功名, 不免过于迂腐了。词人从周瑜的年轻有为, 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 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 语似轻淡, 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 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 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 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 自伤心志, 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 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 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 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 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 脱却苦闷, 从有限中玩味无限, 让精神获得自由?由此, 作者的豪放豁达之情跃然纸上。
《沁园春雪》:本词尽显作者前无古人的巨大胸怀与气魄, 具有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 任谁读了都会不自觉地生出臣服之意来。在这首词中, 毛泽东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优美的江山常引来各种政治力量的争夺, 其中不乏成功者。但他们还称不上“风流人物”。真正的风流人物, 他不应该仅仅懂得争夺江山, 而更应懂得如何去建设江山, 使之更加美丽富饶!愿为江山添砖加瓦、增添秀色的伟大情怀。
赤壁杜牧诗词翻译赏析 第4篇
关键词:诗词;翻译;形式;表意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0-02
诗词是一种语言高度浓缩、形神兼备的艺术,唐诗宋词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灿烂明珠。自宋以后,诗词发展日益没落,唯有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如鹤立鸡群,无人能出其右。纳兰性德尤其擅长悼亡词,不过他的边塞词也不乏豪迈之风,个中掺杂着自身的愁闷,情绪复杂。所以在将这首小令翻译成英文的时候,表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与表意上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英汉转换就是一件难事,要想将诗词翻译成英文则更是难上加难。许多人在这个工作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宣扬我们的璀璨文化。本文选择了杨宪益、戴乃迭与翁显良先生对纳兰这首如梦令的两个翻译版本,试图从诗词翻译的形合与意合方面着手,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试探性分析,看他们如何做到形神具备。
一、纳兰其人与边塞词
近年来,“满洲第一大词人”纳兰性德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词风的清新隽永赢得了广泛的青睐,吸引了大众研究的目光。王国维《人间词话》更推崇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关于纳兰与他所写词的研究此起彼伏,风起云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纳兰热”。除此之外,小说、电视剧中也不乏出现了这位满清贵公子的身影,足以显见纳兰容若略显神秘的一生对大众无以抗拒的吸引力。
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其外祖父为英亲王阿济格,战功卓著,名贵一时。父亲明珠胆识过人,是清朝康熙前期著名的权相,权倾一时。容若自己也深得康熙帝眷爱,但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前途如何光明也未为可知。难能可贵的是,容若出生贵胄,但却从无骄矜倨傲,不尚奢华。
纳兰的词作中,论其成就,当属他的爱情词,悼亡之作又为其中翘楚,这与他的坎坷情路经历不无关系。
纳兰的边塞词则更多展现了黄河草莽、秋水冬山,以情衬物,以景托情,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创造一种幽旷、郁结的深远词风。纵观其词,苍凉盖过慷慨,抒怨多于豪迈,自有一番别有情致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身为康熙的随身侍卫,他常常伴君出行塞外,既无满人一统江山之骄矜,又无征夫戍卒含泪泣血的哀叹,有的只是伤情叹景的泣叹,依稀可见这位翩翩公子的细腻情感。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娓娓道来,言之亲切,正因其亲身经历,绝非闭门造车,为词生情。为情作词,依情摹景,正是纳兰性德作品具有深切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二、对《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的解读
如梦令为词牌名,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其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此名。李清照、苏轼等人都作过这个词牌的诗词,其中以婉约派的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最为脍炙人口。
纳兰容若一介贵公子,边塞词却并非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而正正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初春,容若扈从康熙帝出山海关巡游。皇帝出巡,声势浩大,开篇“万丈”一词气势磅礴,出言豪迈。然而马大勇(2011)认为,词末“‘还睡’三句,竟如小儿女语。虽为实写思乡之情,毕竟头重脚轻,全篇不称。”其实词中景象也可以想象,周遭的环境越是繁华热闹,则更能凸显容若内心的万般愁闷与无聊。星影飘摇,容若内心孤寂,却不能得返爱人身边,即使梦境中欲归竟被狼河汹涌波涛所阻隔。忧闷之余,只能趁酒余欲睡,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众人皆睡我独醒,思愁凭添,词人落寞萧然的心境,跃然于纸上。
三、译文赏析
1.原文与两种英译本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
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
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
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
Nalan Xingde
The vast encampment is locked in drunken slumber.
The stars whirl and whirl, as if to crash to earth.
Dreams of return blocked and crashed by the Bailang River.
Sleep on! Sleep on!
To wake would be too doleful and too drear.
(杨宪益、戴乃迭 译)
Better Sleep
Nalan Xingde
Silence settles over this wilderness of tents. Many a cup have I drained.
Ah! the stars are flickering, perilously reeling.
I am off, headed for home. But that Wolf River bars my way.
It howls—my dream is shattered!
Sleep, better go back to sleep, for the waking hours are dreary.
(翁显良 译)
2.译文赏析
杨宪益、戴乃迭(以下简称杨译)采用音译的方式,将词牌名如梦令翻译为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采取音译的方式,虽然意义没有得到很好地传递,但其形式比较符合一个词牌名;翁显良所译(以下简称翁译)Better Sleep用词少、简洁,比较符合原文的用词量与节奏,但是却未能翻译出“令”字的含义,会让读者产生误解,认为Better Sleep是这首词的题目。
关于词中地名狼河的翻译,杨译本为Bailang River,这是经过对地名的考证,也是采用音译的方法。翁译本则为Wolf River。类比长江黄河的译法,Yangtze River和Yellow River,二者只不过译法不同,但是译本都是可取的。
开篇“万帐穹庐人醉”,气势恢宏,边塞词的豪迈气概一览无余。“万帐”是虚指,两个英译本都没有用具体的数字直译,而分别用“vast”和“wilderness”表意。杨译“The vast encampment is locked in drunken slumber.”用被动语态来译第一句话,虽然意义也能传达出来,但词的气势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稍显不足。翁译“Silence settles over this wilderness of tents. Many a cup have I drained.”用silence作主语,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旷野夜深的图画,第二个分句的倒装语序加强了语气,在表达纳兰的豪气上显得比杨译本略高一筹。
词中第二句话--“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纳兰容若描写了自己酒醉入梦,梦里归家,却遇狼河阻隔,梦碎狼河边,醒来之后倍觉孤寂,凄冷。杨译“Dreams of return blocked and crashed by the Bailang River.”仍旧用被动语态,再现纳兰容若的原词情境。翁译“I am off, headed for home. But that Wolf River bars my way. It howls—my dream is shattered!”一共用了三个句子。前两句完整地描绘了归家路途被狼河阻断的无奈,第三句“It howls”河声咆哮,波涛汹涌,破折号后的“my dream is shattered!”引出之前的一切原是梦境,可惜途中遇狼河,梦已碎,心不能静,再也无法入眠的凄寂说与谁人知。
词末的“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表现了梦醒后,开篇的气势已经荡然无存,剩下如同喃喃自语,更显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无奈与寂寥。杨译“还睡,还睡”为“sleep on! Sleep on!”两个单词对应两个汉字词量对等、节奏明快,但是却与原词透露出来的无奈的气息不太相符合,给读者一种过于欢快的感觉。翁译“sleep, better go back to sleep,”与杨译本刚好相反,颇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味,形式上与原词的“还睡,还睡,”相差甚远,但是用一种淡淡的语气表达了无奈醒来,百无聊赖,不如睡去的心情。最后一句“for the waking hours are dreary.”与之前的sleep互成因果,逻辑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符合英语这种语言更重形合的特点。
四、结语
总的来说,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如梦令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将原词完整呈现,在词语组合的形式上面,有着与汉语诗词、小令相似的结构,更加契合纳兰原词。相比而言,翁显良先生的译本则更加有画面感,与纳兰容若作词的心境更加吻合,汉语重在表意,尤其是词语非常简练的诗词更是如此,只字片言之间,包含情意无限,因此对意境表达更胜一筹。因此,在做诗词的对外翻译时,尽可能地通过形式来表达意义,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意义的传达比固守诗词的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马大勇编著. 纳兰性德. 北京:中华书局,2010.3:215-216.
[2]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
[3]刘姝虹. 从德莱顿的“诗歌翻译三分法”看英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文学界·语言研究. 2011.
[4]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杜颖. 从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看诗歌翻译——《水调歌头》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杜牧《赤壁》原文及赏析 第5篇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下面小编带来的杜牧《赤壁》原文及赏析。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杜牧《金谷园》诗词赏析 第6篇
《金谷园》
作者: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说文解宇】
①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对之盛,唐时已荒废,成为
供人凭吊的古迹。②坠楼人:石祟妓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
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日;“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赏析品鉴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诗,大概写诗人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而兴吊古情思。前句写金谷园昔日的繁华,今已不见;二句写入事虽非,风景不殊;三、四两句即景生情,听到啼鸟声声似在哀怨;看到落花满地,想起当年坠楼自尽的石崇爱妾绿珠。句句写景,层层深入,景中有人,景中寓情。写景意味隽永.抒情凄切衰婉。
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日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日:“我今为尔得罪。一绿珠泣日:“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干楼下而死。杜牧过金各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答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繁华事散逐香尘”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不过一时而已。“流水无情草自春”,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潺,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此地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溺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人诗人的眼帘。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而死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
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多少追念、怜惜之情!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么?诗人的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球这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比喻贴切自然,意昧隽永。
金谷园杜牧诗词注释及赏析 第7篇
繁华事散逐香尘①,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②。
【诗人简介】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进士, 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宣歙观察使幕。文宗朝任左补阙,转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时出任黄、池、睦三州 刺史。宣宗时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又出为湖州刺史,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其为诗注重文意词采,追求高绝绮丽,于晚唐浮靡诗风中自树一帜。 擅长近体,绝句尤为出色。
【注释】
①香尘: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
②坠楼人:指石崇爱妾绿珠,曾为石崇坠楼而死。
【简析】
《前赤壁赋》美感赏析 第8篇
一.情感美
优秀的作品总是包含着巨大的情感容量, 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捧读苏轼的《前赤壁赋》, 我们感觉到, 在内容上, 作者生动描写了赤壁的美景, 叙述了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乐事, 表达了作者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这样, 把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把满腔的悲愤寄托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 他首先是一个想有作为的政治家, 但在现实中却又难以施展其政治才能, 以实现政治理想;其次, 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 当身处逆境时, 常以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慰藉自己。文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 正是老庄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他对眼前景物的称道, 是政治上不得志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上的自我调节。这种思想和感情, 就苏轼当时的处境而言, 既是无赖的, 又是非常自然的, 因此, 作者在这里书写的是真性情, 我们从这里看到的是一个心地坦诚、胸无私隐的苏轼。
二.意境美
本文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景交融, 二是虚实相生。
(1) 情景交融。在这篇赋文中, 作者用灵活的笔墨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创设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清风徐来, 皓月当空。置身其中, 把酒诵诗, 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感, 不禁飘飘欲仙。真可谓:清风与白露共舞, 高山与流水同在, 此情此景, 怎一个“乐”字了得!这样的境界, 真正达到情因景发, 景因情显。两两相融, 摇曳多姿。
(2) 虚实相生。本文第一段写景, 是写实;第二段叙事, 以写实为主, 其中“扣舷而歌”是实写, “吹箫而和”实中有虚;第三段写“客人议悲”。客人之所以“悲”, 在于触景抒怀, 眼前的“月出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实景自然引发客人联想到曹操的“明月星稀, 乌鹊南飞”的诗句, 这是虚写。又是身处之地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 联想到曹操的功业, 这里是由实到虚, 写兴亡之悲;由“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的现实处境联想到“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这里由实到虚, 写出了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对比而产生的“人生苦短”之悲;由“挟仙遨游”、“抱月而终”的理想到“知不可乎骤得”只好“托遗响于悲风”的无奈, 由虚入实, 写出了于理想的巨大矛盾而产生的“失意”之悲。
三.语言美
本文的语言精炼而优美, 形象而准确, 给人以美的享受。如:首段写景, 作者对景物只作了点染勾勒, 不作铺排描写, 因而画面显得空明疏朗, 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情致浓郁。写“清风”谓之“徐来, ”可见秋气之爽朗;写“江面”谓之“水波不兴”, 可见秋江的明澈平静;写“白露”, 谓之“横江”, 可见雾气之浓郁。写行动, 则“纵一苇”, “凌万顷”, “纵”与“凌”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作者面对美景而心朗气爽、激情四溢的情状。又如写“箫声”一段:作者连用六个比喻, 抓住箫声的特点用“怨”、“慕”、“泣”、“诉”准确传达了箫声的幽咽哀婉, 文中多用对偶句、对称句和四字短句, 读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极富音韵美。对偶句、对称句如:“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倾之茫然”,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等。四字短句如:“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等。这些句式的使用, 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和抒情色彩。
纵观全文, 作者用语精炼准确, 形象生动, 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闪耀着作者高超的艺术光芒。
《赤壁赋》用典赏析 第9篇
政治斗争往往你死我活,非常残酷。普通老百姓对政局随便发点牢骚一般无所谓,因为起不了多大作用,可苏子却是才高名重。王安石开始变法了,新势力正在发展需要扶持,他却指出了变法措施中不合理的地方,于是被贬出去了;司马光们好不容易扳倒了变法派,正在论功行赏且都考虑到了曾经“有功”的苏子,调他回京,正是飞黄腾达的好时候,他却又不合时宜地说,王安石变法中也有合理的地方呀,你们怎么全给废除了呢?司马光们当然不爱听,于是,刚被捞上来的苏子又被贬出京城去了。这位只合在政治清明时期施展抱负的巨子,却一次次挫折在政治斗争的漩涡,能不伤感!好在他能看开,不仅能看开,而且一下子看开出了前后《赤壁赋》等一系列不朽的诗文名篇。
正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率性与狂放,正如李白“醉后”做文之“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才华已然绝世招嫉,却还要一而再地招惹新旧权贵,于是,便是硬生生一个“乌台诗案”。虽是保住了这颗高贵的头颅,但终被远窜。
此时的苏子,有话还能直说?此时的苏子,有话还敢直说?可是,心中的块垒若不尽吐,难保不会郁抑得吐血。于是,苏子在泛舟于怒卷千堆雪的辽阔江面,在倾吐千古慨叹时,竟不惜“堆砌”典故。
就人而有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孟德。东汉末年,起于战乱,唯才是举,迅速崛起,掩有江北,孙刘联手,方可勉强与其战个平手。那时的曹操,论文领建安,论武“故一世之雄也”,论政则“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如此成就与功业的一代枭雄,亦有赤壁一战的灰飞烟灭,且“而今安在哉”!联想自己,映射自己,折射自己,心中不能不释然:区区“乌台诗案”,就算是自己遭受了蚊虫的无情叮咬,一旦想开了,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地而有故垒赤壁。这个昔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古战场,曾经演绎过多么雄壮的英雄故事,而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安静得一如这恒久的岁月。滔滔长江水尚且如此,更何况我区区苏东坡呢?
在事而有赤壁鏖战。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赤壁是一个充满了传奇与想象张力的魔方。曹孟德、诸葛亮、周公瑾、孙仲谋,哪个不与赤壁有关,哪个不是充满了传奇成就了功业的英雄,可是,胜了又如何,败了又如何?且这些曾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们,“而今安在哉”!与他们相比,自己所受的这些许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物而有孤月。此时在黄州的苏东坡,与曾经众星捧月,僧俗皆友,开心唱和的昔日相比,孤独窘迫到了什么程度?他以《卜算子》略表心迹:“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超凡脱俗,孤悬碧空,却孤而不闭,甘洒清辉于人间——此时的东坡,处境与心境,当与此孤月相同吧?
有出处之词语,诸如“明月”“窈窕”“美人”。 可以认为,“诵明月之诗”中“明月”一典出自《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大致可以翻译为:“月儿当空洒清辉,佳人一如月儿美。身姿柔曼步舒缓,思念不得心躁烦。”也可以认为,“明月”出自曹孟德《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窈窕”则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美人”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屈原。合起来一分析,便可发现,若认可“明月”出自曹孟德《短歌行》这种说法,也是可以讲得通的,因为孟德是从君王的角度抒求贤若渴之情怀的,引用则显然有怨君王“不识贤”之意。与其他的联系在一块儿,思路就清晰了:既有追求美好又恬淡自安之意,又有如屈子般婉转表达出渴望被君王赏识而有所作为的幽怨情怀。所以,“哀而不伤”,还是文中主情调。
至于有出处之佳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除了婉致幽怨,又是全文藉操抒志之有机部分,暗起抒情纽带作用,又与开篇即营造出的空明意境呼应。
玩赏此文用典之妙中,我们在同情东坡的不公平遭际的同时,也暗自庆幸,幸亏东坡有了乌台之不幸——尽管这样庆幸的确有点残酷。人们常说,自古文章憎命达。人们还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我却要说:“乌台洗劫了苏轼,赤壁成就了苏轼。”
杜牧《商山麻涧》赏析翻译 第10篇
《商山麻涧》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馀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蒨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前言】
《商山麻涧》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六句写景,描写了春天傍晚时山村的景象;后两句抒情,写诗人自己的怅惘。全诗描绘了秀丽的风景、农家淳朴的生活,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抒发了作者宦游的惆怅和沧桑之感。全诗格调清明,色彩鲜秀,艳丽如画。
【注释】
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麻涧,在商山之中,山涧环绕,宜于种麻,故名麻涧。
岚彩:山林中像云彩一样的雾气。
雉:野鸡。
牛巷:牛儿进巷了。鸡埘:鸡儿进窝了。埘,在墙上挖洞而成的鸡窝。
秀眉:老年人常有几根眉毫特别长,称为秀眉,旧以为是长寿的象征。
蒨袖:大红色的衣袖。蒨通“茜”,即茜草,根可作红色染料,这里指红色。簪:插戴。
征车:旅途中乘坐的车。计:生计。
书细沙:在细沙上书写。
【翻译】
云气山岚升起四野弥漫,柔柳垂荫下有十余人家。锦雉野鹿飞跃芳草地,村巷鸡畜沐浴春日斜。长眉老翁悠闲自斟酒,红袖女娃清秀戴野花。感自己舟车行旅总奔忙,怀惆怅叹向溪边乱涂鸦。
【鉴赏】
诗人以清隽的笔调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商山一带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恬静的农家生活和村人怡然自得的意态,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辆风尘仆仆的“征车”曲折颠簸在商山的山路上。峰回路转,车子进入麻涧谷口,一片迷人的“桃源”境界,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使得诗人一下子忘记了旅途的疲困,精神为之一振。
举目遥望,周围群峰耸立,山上白云缭绕,山下雾霭霏微,在阳光的辉映下,折射出炫目的光彩;山风飘拂,山涧逶迤,远处在一片垂柳的掩映下,竟然坐落着一个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休息之处。那袅袅的炊烟,那轻柔的柳丝,那悠悠的鸡犬声,引得诗人兴奋不已,催车前行。车轮辘辘向前,打破了山间的幽静,惊起了栖息在野草丛中的野鸡,纷纷扑棱着翅膀,从车前掠过;胆小的獐鹿竖起双耳,惊恐地逃到远处的草丛里。车子进入村庄时,太阳已经西斜,放牧的牛羊纷纷回栏,觅食的鸡鸭也开始三三两两地回窠了。
黄昏,是农家最悠闲的时光。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回到石头垒成的小院里休息、并准备晚餐了。那长眉白发的老翁悠然自得地坐在屋前的老树下,身边放了一壶酒;那身着红色衫袖的村姑正将一朵刚刚采撷的野花细心地插在发髻上。置身这恍如仙境的麻涧,面对这怡然自乐的村人,诗人心旷神怡。想到自己千里奔逐,风尘仆仆,想到明天又得离开这里,踏上征途,欣羡之余,又不禁升起了悠悠怅惘。一个人坐在溪涧边,手指不由自由地在细沙上画来画去。此时余辉霭霭,暮色渐渐笼罩了这小小的山村。
这首诗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巧妙的剪辑,远近结合,移步换形,一句一景,将商山麻涧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山村农家的和美生活写得熙熙融融,生机盎然。最后,诗人将自己的怅然失落的神情一起摄入画面,曲折地表达了因仕途曲折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富有意趣。
赤壁杜牧诗词翻译赏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