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中物理优秀案例分析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0-221

初中物理优秀案例分析(精选8篇)

初中物理优秀案例分析 第1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案例 教学目标

Tags: 初中物理 说课案例 教学目标

字号:T|T

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集锦(3)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案例1:《电能》

过渡语: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2)会读家庭电能表。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案例2:《浮力》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案例3:《探究——物质的密度》

过渡语:《探究——物质的密度》,即学习物质的“密度”,对刚刚学习初中物理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其中的思想方法,就可以实现难点突破。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密度,建立密度概念。

(2)认识密度公式、单位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密度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的物理道理,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

案例4:《磁现象》

过渡语:磁学知识作为电学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是比较综合的,而本节内容作为磁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又有些认识,为使朦胧的认识变成清晰的后续学习的基础,根据《课标》对这一内容的界定“指导”即可,制定了如下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2)知道磁体有指向性和吸铁性及什么是磁极,什么是磁化。

(3)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和磁场具有方向性。

(4)知道磁感线,会画常见磁体的磁感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磁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了解,使学生知道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通过实验探究,感知磁体的磁性、磁化等现象。(3)在观察“空气的作用”及类比“光线”概念的建立的基础上,领会“模型法”在形象描述磁场中的运用,知道可以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磁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简单磁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情感。

(3)由古代劳动人民制作指南针并改进指南针的过程,进行爱祖国的教育。

初中物理优秀案例分析 第2篇

1.知道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2.能举例说明 大气压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科学眼光发现大气压强的存在的事例。

难点: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及变化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1、42面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 气压计 ,常见的气压计有 金属盒气压计 和 水银 气压计 ,它们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2.大气压的特点:

观察上图,总结大气压强变化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气温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Pa.

●小组讨论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第41面图9.3-4“无液气压计”中的甲图,完成以下问题:

①表盘上的两行数字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②请你读出此时的压强值是多少?

2.海平面附近的气压(1标准气压)约为105Pa,海拔高度越高,大气压越低.

●教师点拨[]

1.天气和季节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压的变化,冬季气压比夏季高,晴天气压比阴天高;

2.登山用的高度计的实质也是气压计。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是课本中展示的自制实验器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甲是气压计,乙是温度计 B.甲是气压计,乙是气压计

C.甲是温度计,乙是温度计 D.甲是温度计,乙是气压计

2.课本41面关于“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论述有这样一段话:不同高度的大气压不一样,天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压.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其实影响大气压的因素有很多,请你课后查阅资料,看看大气压强还与下列因素有何关系?liuxue86.com

①天气 ②季节 ③时辰 ④地理纬度 ⑤水陆 ⑥地势高低 ⑦湿

3.在矿泉水瓶的同一高度不同位置扎l2个小孔,往瓶内加入适量的水,从瓶口正上方往下看,可以看到水向四周喷出的距离都相同,如图所示,此现象表明: 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若此时盖上瓶盖并拧紧,水就不再喷出,这是由于瓶内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瓶外大气压.

二、大气压的应用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2面,完成下列填空:

(1)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下是100℃,随着大气压的减小,水的沸点也会降低;

(2)活塞抽水机使用时,若提起活塞,阀门A受到大气压的作用而关闭,活塞的下面空气稀薄,气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于是,低处的水受到大气压的作用推开阀门B进入圆筒;

(3)当压下活塞时,阀门B被水压下而关闭,水被阻不能向下流动,于是冲开阀门A进入圆筒的上部;

(4)再提起活塞时,活塞上面的水迫使阀门A关闭,水从侧管流出。与此同时,井里 的水又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推开阀门B而进入圆筒。

●小组讨论

1.教师演示“二次沸腾实验”,学生归纳液体沸点与压强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随液体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增大,随液体上方气压的减小而减小。用这个道理制成高压锅,高原的海拔高度高,气压低,普通锅烧水时水的沸点小于(填“大于”或“小于”)100℃,利用高压锅通过提高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来提高水的沸点,从而达到快速煮熟食物的目的.

2.观察“活塞式抽水机步骤图”(对照课件),分析它们的哪个工作环节利用了大气压强?

●教师点拨

1.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2.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也用到大气压的知识.

●跟踪训练

1.小华制成如图所示的“自动给水装置”,是用一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子倒放在盆景中,瓶口刚好被水浸没.其瓶中水面能高于盆内水面,主要是由于(D)

A.瓶的支持力的作用 B.瓶的重力作用

C.水的浮力作用 D.大气压的作用

2.宋代文豪范成大到峨眉山旅游时,发现在山顶“煮米不成饭”,这是由于山顶(D)

A.气压大沸点高 B.气压大沸点低

C.气压小沸点高 D.气压小沸点低

3.20世纪60年代,为控制疟疾疫情,尝试用加热青篙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分以提取药物,但提取效果并不理想.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药物被破坏掉了.对此,可采用的方法是(C)

A.用微火加热使溶液沸腾 B.用旺火加热缩短沸腾的时间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分析 第3篇

提问是教师与学生通过语言而进行交流的过程, 因此, 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倘若教师所提的问题题意不明, 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 自然会影响提问的效果.例如, 惯性的定律有哪些作用?半导体能够导电的原因是什么?类似这样的提问就存在题目含糊不清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道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进行思考, 从哪些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提问当然也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条理清晰, 题意分明, 并且在初中阶段, 由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尽量注意问题的具体性, 问题的外延不宜过大, 这样, 才能够保证所提的问题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

二、提问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往往是刚给出问题就请学生站起来回答, 一旦学生回答不出来要么立刻换人, 要么直接给出答案.这样的提问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课堂上, 除非是一些浅显的问题, 否则学生一定需要思考时间, 如果每次在刚提出问题时就进行提问, 不仅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 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也使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和深刻性受到影响.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 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在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时, 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一旦学生站起来以后回答不出问题, 教师也不要轻易放弃, 而是尝试着对学生进行引导.虽然这样可能会多花一些时间, 但是这样的提问如果能够出效果, 多花点时间绝对是值得的.

三、利用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

我们在课堂提问的环节就可以利用学生一些错误的经验, 通过错误的经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同时对于纠正错误的认知也大有裨益.例如, 讲授“平面镜成像”时, 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墙上挂了一幅高1米、宽0.8米的平面镜, 在镜子的前面有一根燃烧的蜡烛, 现在思考一下, 在镜子中能够看到的蜡烛的像的范围有多大?听到这个问题, 很多学生依照思维惯性认为镜子的宽度就是像的范围.当宣布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时候, 很多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接着, 可通过作图的方式给学生详细地讲解错误的原因, 从而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又对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提问要注意寻求提问点

作为教师, 在运用提问手段的时候要注意寻求提问点, 围绕着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行问题的设计, 这样, 可以大大提高问题的实效性.例如, 在讲到“力对物体做功”时, 很多学生对于力做功的概念弄不清楚, 为此, 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易错点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某人手里提着一个物体在水平的地面上行走, 现在思考一下, 该人向上提重物所用的力有没有做功?对于这个问题, 大多数学生能够判断出来向上的提力没有做功, 这样原本容易混淆的概念就可以通过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

五、注意利用实验来进行设疑

与理论知识的讲解相比, 科学实验来展现物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往往更加直观、生动, 能够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很大的冲击, 因此, 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为此, 在提问的环节, 我们可以大胆借用实验的手段, 利用实验来设计问题, 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 在讲到“机械能守恒定律”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该定律的意义, 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小实验:首先教师用一根细线拴住一块铁块, 制成一个单摆来进行实验, 然后用手将铁块拉开一个角度, 并且把鼻子故意靠近铁块, 就这样, 铁块开始在教师的鼻子附近来回摆动, 很多学生担心铁块会在摆动的过程中砸伤鼻子, 于是大部分学生都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观察着摆动的铁块.然而, 铁块在摆动的过程中并没有碰到鼻子.待实验结束以后, 就提出问题:为什么来回摆动的铁块就是打不到教师的鼻子呢?其中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在其中呢?就这样, 在实验的帮助下, 不仅帮助学生有效地集中了注意力, 同时还为学生设置了一定的疑问, 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

教师要通过在课堂上有效的提问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这样, 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掌握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同时还包括其他的一些能力, 如语言表达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等, 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所追求的课堂, 才是真正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起金亮.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方法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中教研究) , 2009 (Z3) .

[2]刑荣静.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9) .

初中物理优秀案例分析 第4篇

1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实际上,所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的翻转,而且是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翻转.首先就教学理念来说,传统的教学理念主要强调的是教师为主体和中心,传授方式主要是单纯的单向式传授,学生缺乏主体性,很少有参与的机会,只能被动接受,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它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除了关注学生知识学习外,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此之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教定学”,而现在强调的是“以学定教”,即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的;其次,就教学目标而言,传统的教学目标无非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课下让学生完成作业.而进行翻转教学,教学目标更加精细化,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和阶段,具体可分为课前目标和课中目标,如此设置主要是为了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再者,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教学,但是翻转课堂却有很大不同,虽然课堂上老师也会进行知识传授,但是更加注重学生课下自学,要注意的是,课下自学不等同于传统的课前预习,这里课下自学指的是学生在老师所给教学视频的指导之下进行的预习,这样预习效果会更佳.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感觉个性化十足,时间和空间更加充足;最后就是教学评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评价,而翻转课堂则有很大不同,它更加强调课前和课中相结合的评价.比如说,教师在课上发现某个学生存在疑惑,及时给予其帮助,通过这样的反馈评价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对于其后面的学习是极为有利的.

2初中物理翻转课堂实践探究具体案例

在翻转课堂中,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学生提供一个合适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够对课堂互动交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定位,能够对学生课前视频预习情况进行合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相互探讨,有必要的话教师也可以参与进去,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排疑解难,达到彻底理解知识的目的.这里以初中物理中一个典型的实验“测量电阻”为例,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2.1课前自学

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就要确定教学目标,就电阻测量实验来讲,学生通过课前视频进行课前自学,主要目标是要掌握伏安法测电阻有哪些具体步骤,对采集得到的数据如何进行分析和处理.在课上,教学目标则有所深入,既要求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还要求能够进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不仅如此,还要合理地进行小组分配,提高相互交流和协作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对于课前教学视频,教师可以自己进行录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但内容都应该和教学目标相一致,时间不宜过长,10分钟即可,视频录制完毕,立即上传到教学平台,学生们通过网络就可以进行学习了.

其次就是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后,能够基本掌握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的实验步骤,了解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方式,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做一定的笔记,重点关注不理解的地方并有所记录,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如果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比较强,可以尝试手画实验电路图,进一步加深理解.

最后就是学生进行自学反馈,找出自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困惑,这样学生就可以与同学进行探讨交流,也可以请教老师.当然老师也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

2.2课中强化

在课上,学生可以相互间进行互问互答,回顾视频教学中的内容,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势必存在一定缺陷,通过学生相互探讨,可以巩固加深课前预习内容的印象,回顾过后就可以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了.进行实验时通常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具体说来就是将班级所有同学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随后由实验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操作,老师在全程要格外关注,一旦发现学生实验有问题,应及时进行相关引导,但不必告知学生如何做,与此同时,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验情况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也可以通过组与组的方式进行探讨.学生讨论过后肯定还会存在争论性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就要积极给予疏通并加以总结,可以向学生提出诸如“在只有一只定值电阻和电流表的情况下,如何得到电阻阻值”等问题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先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探究,然后再由老师进行解答.这些步骤结束之后,就可以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反馈评价,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反思该实验的数据分析、实验方法和基本原理,进行总结和归纳.当然了,学生在课下还可以观看教学视频,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优秀 第5篇

1.动手操作,感受浮力,引入新课。布置前置性作业,自学知识。

各位同学,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这样一个故事,请看屏幕(幻灯片2)。那么,文彦博是依靠什么科学道理,让这个球自己上来的呢?对,就是浮力,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个新的内容“浮力”,(幻灯片3)板书。

下面,我们也来实践操作这个故事,假设这个泡沫就是球,我们来让他浮起来,谁来试一下。做的很好,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一个学习环节自学。给大家3分钟自学时间,自学后完成3个作业。(幻灯片4)。(1)什么是浮力。(2)我们能测试浮力吗?

2.自学、回答检测。

(1)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浮力?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为水的浮力。(幻灯片5)

(2)第二个问题,我们能测试浮力吗?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测量水的浮力。(幻灯片6)那怎样测试,这么行吗(幻灯片7)?应该这样(幻灯片8)。

3.质疑拓展。

我们简单的自学了以下学习内容,你们看,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这么多实验用具,你们想用它来验证那些科学道理呢?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实验道具足够2个实验所需,一是相同物体在水中的不同位置浮力测试,二是不同大小物体的浮力大小。(幻灯片9)

二、合作实验,体会学习。

1.出示实验课题一(相同物体在水中的不同位置浮力测试)幻灯片,合作体验。

现在,我们进行第一个实验,请看大屏幕(幻灯片10)。找同学来读一下实验的目的和提示。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但是,当我们移动他在水中的位置时,他的浮力=重力+拉力。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开始操作实验。请组长分配好组内人员,定好实验步骤,认真记录。(幻灯片11)

(2)实验操作,记录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总结收获,提出问题。

好,请大家准备好实验报告单,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物体自身在水中越多,浮力越大、排水量越大。对于刚才的实验,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4.出示实验课题二(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幻灯片,合作体验。

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自身在水中越多,浮力越大、排水量越大。那个,不同大小的物体,他的浮力有什么变化?能预计一下结果吗?可以结合刚才那个实验的结果。

同学们预计的不错,我们来实践操作一下,看看我们预测的对吗。请看大屏幕,组长分配好组内人员,定好实验步骤,认真记录。

(2)实验操作,记录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总结收获,提出问题。

好,请大家准备好实验报告单,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排水量越大的物体,受到浮力越大。

三、扩展学习。

下面,老师做个实验,请大家用今天的实验结论,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把泡沫所料放在水中,一松手,为什么他会上浮?

四、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的实验非常成功,我们知道了排水量越大的物体,受到浮力越大的这个道理。在实验中,纪律最好的小组是,实验操作最好的是,总结较好的是,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第6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看录像、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精神,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合作精神。

重、难点:

1、电话的结构与原理。

2、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数字、模拟信号。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话机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烽火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

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进行新课:

1、电话的结构: 贝尔发明了电话

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结构与麦克风相同

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结构象喇叭

电话线:传递信号

2、电话交换机:

想想议议: 完成课本77页的问题

结果:利用电话交换机可以大量减少线路。

电话交换机之间可以连接

简述电话交换机的发展过程

分析:占线的现象

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与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完全一样,模仿声信号的电信号。

缺点: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易失真,从而使传递的信息发生变化。

数字信号:利用数字的组合来代表信息的信号。

特点:一般只有两个数字,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很稳定,容易编辑。

3、达标练习:课本后79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1、大多数内容只要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第7篇

1.知道流体压强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升 力产生的原因;

3.会解释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成因及其他相关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流体压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4、45面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流体?怎样能使流体流动?举例说明。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3.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速度较小,它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这就是产生升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

1.小试验: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或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边做边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通过我们的试验探究,我们验证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飞机的机翼,思考一下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呢?

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

飞机静止在地面,能否自动腾飞?不能;

飞机加速前进时,机翼上下方空气的流速关系是:上方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空气流速;

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飞机上下方压强的大小关系是:下方压强大于上方压强;

由此,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重力时,飞机就腾飞了.

3.观看龙卷风视频,你知道龙卷风是如何产生的吗?

4.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三节直径不同的塑料管联结在一起,然后与抽气机相通。将三个气体压强传感器分别放入管内,将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当抽气机抽气时,观察计算机上三个位置气体的压强值。分析是不是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教师点拨

1.飞机前进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

2.气体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液体也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

●跟踪训练

1.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如图所示,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B )

A.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B.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C.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D.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2.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撑一把雨伞行走在雨中,如图所示,一阵大风吹来,竖直方向伞面可能被“吸”,发生形变。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B )

A.伞面被向下“吸” B.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C.伞上方的空气流速等于下方 D.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3.把一根长约250px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管中轻轻吹气,会看到A管中液面上升,这是因为A管上方空气流速增大,使压强减小而造成的结果。

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B处,压强较小的是B处(填“A”、“B”或“C”).

5.火车站台边缘处标有一条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 其原因是火车急速驶过车站时,易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线以内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以上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教学例谈 第8篇

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对此类问题无从下手, 乱画一气, 不是漏力, 就是添力。不知道物体到底受几个力的作用, 该如何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初中物理在学习了力和运动之后, 要求学生能对物体正确进行受力分析, 画出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及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此类题失分都比较严重。其原因就是, 不能对物体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对物体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是求解力学问题的关键,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进行受力分析教学呢?现通过三个例题总结几点看法, 与同仁们商榷。

一、确定研究对象

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确定研究对象是最关键的一点。确定研究对象就是明确分析的是哪个物体。研究对象就是受力物体, 而不是施力物体。要深刻理解“确定研究对象”的含义, 以防止把研究对象施于另外物体的力错加在研究对象上。在上面的例子中犯错误的学生就是没有确定好研究对象, 答题时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弄混淆了。压力的受力物体是斜面而不是斜面上的物体。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也画上, 造成添力。

二、按一定顺序进行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的顺序一般是:先重力, 后弹力和摩擦力。按顺序进行受力分析是防止“漏力”的最有效的措施。注意寻找施力物体是防止“添力”的措施之一。接触力应从逐个接触面 (或点) 去找, 有必要时要用力的产生条件、牛顿第三定律或假设判断这些方法去找防止“漏力”。根据提供的物理情景认真观察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有几个, 并看它们之间有无相互挤、压、拉、推等情况, 如果有上述情况, 物体就会受到拉力、压力等;如果没有上述情况, 它们之间就不存在力的作用。除此以外还应该注意: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会有力的作用, 比如重力和磁体之间磁力, 磁体与铁磁性物体之间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但是也存在力的作用。我们来看具体的例子:

例1.一重为0.5N的小磁铁贴在磁性黑板上, 则黑板对木块的摩擦力的大小为?方向是?解析:取小磁铁为研究对象, 小磁铁首先受到重力作用。跟物块接触的黑板给小磁铁一个垂直于黑板面指向黑板外支持力。同时黑板给小磁铁一个垂直于黑板面指向黑板里的吸引力, 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小磁铁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 所以必然还受到一个跟重力相平衡的力即黑板给小磁铁的摩擦力, 其大小等于物块的重力。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竖直向上。

三、隔离研究对象

隔离研究对象就是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并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力的作用。一个力, 只反映一个跟周围其它物体隔离开的物体的受力情况, 研究对象施于别的物体的作用力, 不是该物体受到的力, 隔离物就是研究对象。

例2.如图2所示, 一个体积为0.1分米3的铁球, 和一个体积为2分米3的木块 (木块的密度0.5×103千克/米, 铁的密度为7.9×103千克/米3) 用一细绳连接在一起, 若不断向容器内注入水, (g取10N/kg) 问:

(1) 当水浸没木块的体积为总体积的3/5时, 绳子对木块作用的拉力大小? (2) 继续向容器内注入, 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至少为多大时, 铁球对容器底没有压力?解析:选取木块为研究对象, 按照受力分析的方法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知道:木块在水中处于静止状态时共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A、浮力F1、绳的拉力T1, 而且这三个力是平衡力。据平衡力知识得出绳子对木块拉力的大小。 (2) 将木块和铁球看成一个整体, 以此整体为研究对象, 按照受力分析的方法知道:在竖直方向上当铁球对容器底的压力为零时, 只受重力和浮力的作用, 而且是一对平衡力,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对于力学计算, 我们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确定研究对象, 然后用隔离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由力的平衡关系列出方程解题即可。

四、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判定

例3.如图3所示, 小木箱放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传送带上, 请画出小木箱所受力的示意图。

解析:首先观察:确定研究对象为小木箱, 周围接触物是传送带。运动状态是相对于传送带静止。对物体分析:小木箱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 竖直向上的支持力N。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小木箱相对于传送带相对静止。可能有的同学会提出, 小木箱还受一个传送带施于小木箱的向前的动力F, (如上图) 。仔细分析, 如果小木箱受F的作用那么将不会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所以, 力F不存在。由此看来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是否受某个力的作用也是一种很好的分析法。

初中物理优秀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优秀案例分析(精选8篇)初中物理优秀案例分析 第1篇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案例 教学目标Tags: 初中物理 说课案例 教学目标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