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参观韩文公祠感受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参观韩文公祠感受(精选8篇)

参观韩文公祠感受 第1篇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游韩文公祠有感

近日,根据上级安排,我们参观了韩文公祠,领略了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风采,缅怀了韩愈在潮州主政期间的丰功伟绩,使我们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韩愈来潮州任刺史虽不到一年的时间,但他兴学育才、驱鳄祭江、释放奴婢、关心农桑,使得潮州的人文地理、生活理念从此脱胎换骨、焕然一新,这奠定了潮州作为“海滨邹鲁”、“礼仪之邦”历史文化古城的底蕴基础。韩愈积极入世的精神影响了其身后潮州千年文化,促进潮州爱国爱家、勤劳善良、艰苦奋斗的淳朴民风的形成,受到历代的景仰和后世的标榜,以至潮州江山易姓为韩。

走进韩文公祠,在右边的天南碑胜(徐向前元帅题)中可以看到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完韩文公祠后留下的珍贵相片和墨宝,可以看出,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对韩愈都是推崇备至的,如李鹏同志所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习仲勋所题“一代文魁”,更有名家所写“功不在禹之下”等等。

从天南碑胜走至最底,再往左边走上楼梯,便到了韩文公祠主祠,主祠是一座肃穆端庄的祠宇,正殿中央塑韩愈雕像,两旁塑侍从。祠内石柱镌刻对联、四壁环生历代碑刻40面,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这句话出自韩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权、皇权的双重压抑下,他认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还艰难,用此称赞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不比大禹治水低,后人反过来引用他的话来赞颂他。

参观完韩文公祠,感慨颇多,韩愈之所以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建立起受后世敬仰的功绩,主要是因为他有为民执政的信念、有惜时如金的观念、有认真细致落实每一件实事的精神。毛主席曾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我们党员干部要学习韩愈这种为民执政、认真实干的精神,为广大群众谋利益,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实践证明,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党风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己不正,焉能正人。”我们要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坚守“三严三实”,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

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向韩愈等先贤学习,做一个有道德、能干事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职位高低、不管时间长短,都要努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我们能成为强盛的祖国而奋斗。

参观韩文公祠感受 第2篇

原韩祠始建于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9),由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韩吏部祠”,元祐五年(1090年),知州工涤迁至城南七里,苏轼为其撰写了《潮州昌黎伯文公庙碑》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常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建于此,遂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调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韩文公祠倚山临水,环境清幽。回柱三门石坊上书刻着“韩文公祠”四个字,从右门入,牌坊后甬道右侧,辟建近百米碑廊。从国家各级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近500幅墨宝中,选404幅,勒石镌刻,与祠内古碑交相辉映,令千年古祠更加庄重典雅、文气斐然。

参观韩文公祠感受 第3篇

●对澳大利亚中小学校的总体认识

澳大利亚各州的基础教育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学制一般为13年。儿童5岁时入幼儿园或预备班一年, 之后接受12年的小学和中学教育。小学一般是1~6年级, 初中是7~10年级, 高中是11~12年级, 义务教育是1~10年级。学生完成小学课程后就近入中学, 10年级时有一次全州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毕业考试, 学生可获得由州教育部颁发的完成国家规定的10年义务教育的毕业证。有的学生会直接进入社会就业, 绝大多数学生继续在校读高中。

澳大利亚中小学校每个学年分为四个学期, 从2月开始, 12月中旬结束, 每学期十周, 放假四次, 每学期之间有短假期, 一般为两个星期, 12月中旬至翌年1月放暑假, 时间会长些。澳大利亚学生每周一至周五上课, 通常为早晨8:30~9:00上学, 下午3:30左右放学, 每天三至五节课。小学为班级管理制, 班主任教师负责该班各门功课的教学。读完小学课程, 学生便可就近升入中学。中学各年级没有班主任, 各门课程由不同教师担任, 学生没有固定教室, 根据所选课程和层次走班上课。

●澳大利亚中小学校的教育理念

澳大利亚教育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学校的教育是更注重于人性化的教育, 强调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采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而不是刻意培养一些“诵读的机器”和“考试的工具”, 提供一切机会促进学生快乐学习。“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孩子的快乐”, 这是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 所以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办学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在学校会不会快乐, 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 尊重学生差异, 平等对待学生, 发展学生个性, 开发学生潜能。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市场经济服务, 适应市场需求,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从而促进人类的自身发展。

●澳大利亚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

2010年初,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课程管理, 首先制定了英语、数学、科学和历史学科的全国课程大纲, 目前正在制定地理、语言、艺术等学科的课程大纲。各州、各校根据实际确定每门课程所用课时和相关课程的选修课程。

根据中小学各学段的不同特点, 设置面向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课程。小学1~4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识字的基本技能、简单的算术运算能力, 对学生进行一些社会教育、健康教育, 开展一些启发学生智力的活动;5~6年级, 除了进一步发展低年级所学到的技能及知识外, 学校开设英语、数学、社会学、健康、自然科学等课程, 有的还开设了外语、乐器和宗教课程, 此外, 还有很多课外兴趣小组供学生选择参加。

中学课程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专门为打算毕业后升大学的学生设置的, 另一类则是为打算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设置的。初中7~10年级, 主要开设: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音乐、艺术、科技、人类社会与环境、外语、健康教育和体育。

高中11~12年级, 英语为必修课程, 其余大都为选修课, 可选择科目的范围更大, 如外语 (德语、意大利语、日语、法语、中文等) 、人类社会与环境、实用数学、纯数学、商业、法律、经济学、逻辑学、家政、生物、地理、工程技术、电脑及电子技术等课程。学校还开设了与就业有关的课程。

●考察纪实

考察期间, 我们有幸参观了墨尔本Stonnington Primary School。这是一所约有200名学生的公立小学, 具有百年的历史。学校地处多元文化的Prahran地区, 学生来自20多个国家, 使用的母语大概有30种之多, 在这个学校上学, 可以接触多元文化, 感受异域风情。

我们首先参观了学校的升旗仪式, 整个学校不到200名学生, 他们席地而坐, 有几个学生主持升旗仪式, 唱了国歌和校歌, 然后是校长讲话。校长Anne从事教学工作已有35年, 曾在三个不同的国家教书。这些历练, 对她个人的成长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来说十分珍贵。从我个人来看, 她很有魅力, 金色的头发, 对学生和蔼可亲。她对每个打算来此学校上学的学生都一致接待, 不拒绝任何一名学生。她说:“所有的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而且所有的学生, 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或生活背景如何, 都可以在老师的专业辅导下, 取得学习的进步, 获得个人的成长。失去这些学生, 应该是学校的损失。我们发自内心地欢迎和关爱每一个学生, 而不仅仅是忍受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和不便。事实证明, 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以及融合, 最终成为这所学校的力量所在。”正是她的包容, 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Stonnington Primary School的教室叫做学习空间 (Learning Space) 。虽然只是叫法不同, 却把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 转换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发掘和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是澳大利亚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常在上课时先用十几分钟介绍一节课的知识重点, 然后就进入学生自主学习的小组活动时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按照各组选择的方式, 如做海报、做杂志、画画等, 呈现对教师讲授知识的理解, 下课前教师再用十分钟总结课堂内容。这种鼓励探索、以发现知识的奥秘为奖励的教育方法, 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培养出来的学生, 具有独立的成长意识, 依赖自己更多于依赖教师。

每个班30人, 既有一年级的学生, 也有二年级的学生, 叫做Learning Neighbourhood。这个班就是一二年级A班 (Grade 1/2A) 。混合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上的互补, 让他们能够互相学习和帮助。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可以得到二年级学长的帮助, 而二年级的学生在帮助学弟学妹的过程中, 不仅巩固了自己已有的知识也让能力得到锻炼。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 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

参观韩文公祠感受 第4篇

活动当日,大家首先来到位于张家口怀来县的董存瑞纪念馆参观缅怀先烈。参加活动的党员和干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董存瑞烈士像敬献了花篮,肃立默哀,向董存瑞烈士像三鞠躬、缅怀先烈。随后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参观了董存瑞烈士纪念馆,一起聆听歌曲《代代高呼董存瑞》。馆内陈列着董存瑞烈士生前图片、遗物、重要文献、有关文艺作品等物品。一张张珍贵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折射出一个伟大战士光辉的一生。在播放厅大家一起观看了1948年隆化攻坚战的影视资料,影片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攻坚战浴血奋战的场面和董存瑞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看着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听着讲解员一句句声情并茂的解说,大家深受感动。

通过参观董存瑞纪念馆,缅怀英烈壮举,追寻英雄成长足迹,大家感到深受教育。这既是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也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学习董存瑞献身革命的精神,时刻鞭策自己,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坐落在海坨山保护区里的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是此次参观的第二站。纪念馆前面的纪念碑正面是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北抗日战争纪念碑”,背面是彭真同志题写的“平北抗日战士永垂不朽”;步枪刺刀的造型,寓意平北军民以热血和刺刀铸成的铜墙铁壁;断尖的刺刀和埋入地下的枪柄象征着抗日军民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大家首先瞻仰了平北抗日英雄纪念碑和镌刻着牺牲的平北抗日英烈名字的纪念墙,然后进入纪念馆参观。纪念馆展示了日军侵占冀热察边区、八路军第四纵队东进、创建平北抗日根据地、巩固发展平北根据地、反扫荡、反蚕食、反“无人区”斗争及平北军民坚持抗战等的战斗场景和在战斗中使用的武器、日常生活用品及书籍、照片等文物,生动地再现了抗战时期的艰苦斗争环境,详细记录了平北抗战中涌现的英雄事迹。通过学习革命先烈艰苦抗战、保卫祖国的历史,大家深切地感受到,正是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才换来今天的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活动的第三站是到风景如画的闪电河湿地参观。位于张家口沽源坝上草原内的闪电河湿地公园是河北省第一个高原湿地公园。顺着“滦河神韵”的木栈道,大家登上转佛山,在500多公顷的沽源大草原上,形如闪电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天地造化。闪电河湿地是由河流、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组成的坝上草原复合型湿地,是距北京最近、保存最完整的高原湿地。

据介绍,闪电河湿地公园总面积4100多公顷,其中湿地资源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湿地植物210多种、禽鸟220多种,这里也是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和繁殖地,每年到此停歇的鸟类有170多种。此外,闪电河湿地还曾是辽、金、元帝王游猎、避暑的夏宫所在地,目前还保留有元代梳妆楼、金代景明宫、元代小宏城遗址等一批历史文化古迹。

为了最大限度保持湿地自然风貌,从2009年起,沽源县在湿地公园实施了围栏禁牧、水资源调控补给、人工植被恢复等工程,全面恢复和重建湿地自然生态景观。沽源县对湿地公园进行了功能分区,除了此次开放的转佛山景区外,还规划了坝上草原湿地、草原湖、鸟类观赏、闪电湖等景观,预计到2018年,公园将建设成为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基地。

张家口崇礼县长城岭国有林场距北京约220公里,位于冀西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结合部,即燕山山脉西段支系的中段位置。它如同一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北疆大地,妆点着那里的莽原山川。景区内既有山地丛林风光,又有高原草地景致,最高海拔2100米,空旷辽阔,景色秀美。

虽然已是9月,北京还是闷热难耐,这里却是一片清幽静谧,凉爽舒适。在张家口市崇礼区申奥临时指挥部,大家观看着冬奥会赛场的沙盘,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了解了张家口赛区将承担冬奥会除高山滑雪、雪车之外的所有项目,将有50块金牌在这里产生。讲解员说,将来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铁开通后,车程只需40多分钟。

此番之行,大家都觉得收获不小。一位年轻的党员说:“张家口之行,既接受红色教育,又看到绿色美景,还感受到集体的暖暖温情。”

一位刚到中心履职的入党积极分子兴奋地说:“感谢中心领导!第一年来中心就参加这次的红色之旅、绿色之旅,感到十分荣幸!旅途中充满了温馨与欢乐!”

中心领导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在党建95周年、抗战胜利71周年的金秋,中心党委和工会联合组织了主题党日以及张家口生态建设参观学习活动,在这两天当中,我们走过了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董存瑞烈士纪念馆红色之旅,也游览了闪电河湿地、长城岭国有林场、申冬奥临时指挥部生态建设绿色之旅。在红绿结合的学习参观活动当中,大家互帮互助,彼此之间交流了思想,增进了理解,加深了情感。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建设一个有活力、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需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今后我们在工作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让我们大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韩文公祠导游词 第5篇

宋咸平二年(公元9)在通判陈尧佐的倡导下建立韩祠。苏轼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论。祠堂现有三层殿阁。正门是胡耀邦题写的匾额,进入正殿的蹬道,使人一步步仰视韩愈塑像前进,令人肃然起敬。塑像为经考证确定的韩愈塑像(过去多将唐代韩熙载错当成了韩愈),周围为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后山腰为侍郎阁,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阁内辞为韩愈生平展览馆。

以“昌黎”为郡望的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谥号“文”,人称“韩昌黎”,又称“韩文公”。在历史上,国内建有祭祀和纪念韩愈庙宇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为韩愈的家乡河南孟州,一为韩愈曾任刺史的广东潮州,再有就是与韩愈的郡望“名同而地异”的河北昌黎。其中昌黎在明朝时先后建有两座韩文公祠,一座在昌黎县城,一座在昌黎城北的五峰山上。

今昌黎地得名“昌黎”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因其同古昌黎有着相同的名称,在明朝建立初始的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曾在县城修建了一座韩文公祠。到明朝末年即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驻守山海关的山石道范志完到昌黎拜谒韩文公祠,在游览城北神奇而古峭的碣石山时,发现主峰仙台顶之东的五峰山“天生文笔峰”,遂力主在五峰山半山腰又修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五峰山韩文公祠环境幽雅,景色秀美,建成后变成了碣石山中又一游览胜地。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在其壮烈的一生中,曾多次来此游览、山居,在此写就了多篇著名的诗文。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后,五峰山韩文公祠因与李大钊烈士的英名紧紧相连而闻名遐迩。

岁月流逝,后昌黎的两座韩文公祠相继拆毁,城里的韩文公祠未得复建,城北的五峰山韩文公祠于1987年得以修复。修复一新的五峰山韩文公祠坐落在昌黎县城北偏西10华里的奇峰险岭之中。其地山雄水美,风光旖旎。五峰山为碣石山十景之一,名“西嶂排青”。这五座山峰峭拔高耸,比肩并立,环列如椅;远望若诸友挽臂,近观如五指伸天。韩文公祠建在北峰前的“椅”座上,背依一堵巨大的峭壁,前临树木丛生、泉流淙淙的深涧。横截山腰的坝台巍巍高矗,韩文公祠的正殿居于比较宽敞的坝台显要部位,其东设有三间客厅,其西建有两间耳房,依山就坡筑有石墙、山门。客厅后面的峭壁根处涌有“玉液泉”,泉井虽深不足丈,却常年玉液满盈。重修一新的韩文公祠恢复的是历史旧貌,正殿供台上重塑有韩愈全身彩色泥像,龛顶悬有当代著名文学家叶圣陶手书的“百代文宗”匾额,东壁挂有传为韩愈手书的“鸢飞鱼跃”拓片。留下革命先驱李大钊不少不眠之夜的客厅,亦基本复现了原貌,墙壁上镶嵌有镌刻《昌黎山景图》和明末主修五峰山韩文公祠的范志完《游水岩歌》 、清初著名诗人宋琬《宿五峰山》等诗文的石碑,供游人观赏、品味。五峰山韩文公祠重现于古老碣石的群山深处,迅疾成为北国著名的旅游城市——秦皇岛市独具韵采的旅游景区之一,十几年间接待的八方游客已达10万人。

韩文公祠导游词 第6篇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谪潮州。大家知道唐初几个皇帝都是佛教的信徒,佛教在当时是盛极一时。元和十四年大约是公元819年,唐宪宗要迎佛骨也就是舍利入宫内供养三日。韩愈听到这一消息,写下《谏迎佛骨》,上奏宪宗,说不应信仰佛教,并列举历朝迷信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但韩愈终究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还险些丧命。之后就被贬潮州,不过第二年,“奉佛太过”的唐宪宗皇帝就一呜呼了,这倒证明了韩愈所说的‘事佛求福,乃更得祸’。这些都是题外话。

韩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最初建在金山,后来迁到州南七里,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才迁到这里,算起来也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其实潮州人都很庆幸韩愈被贬,韩愈在潮州期间担任潮州刺史,祭鳄,释婢,兴学,劝农,历代潮人都很怀念他的功绩,韩祠内有一块碑上刻:“若无韩夫子,人心尚草菜。”就是说,如果没有韩愈,那潮州就还是一个蛮荒之地,这便是对他极高的评价。

门口那一座古书形的石雕,上面刻写了韩文公在《进学解》中的两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勤奋是事业精进的前提,深思是行为成功的保证。

正门上面写着的“韩文公祠”四字,是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潮州所留下的手迹。韩祠依山而建,前边是韩祠的主体,后落是侍郎阁,这些石阶一共有51级,是纪念韩愈51岁时到潮州。大家是要走一下51级,还是走那边【天南碑胜】,一边走一边看历代名家的书法?那好,这边走,“天南碑胜”是当今我国著名书家和政要称颂韩文公的诗文碑刻,碑廊里摹刻有当代名人名家为韩祠题写的书法作品共四十幅。顺带一提,韩祠现存有历代官员文人所留下的37块石刻。百米碑廊展示的除了书法石刻,还有这些珍贵的照片。可见韩愈的影响力并非潮州一方。

这韩祠前原有韩愈亲手植下的橡木,当然现在民间传说:橡木开花的多少,可以预示当年科举考试录取率的高低。韩祠橡木后来成为潮州八景之一。

平台上这八条打横的石板象征韩愈在潮州为官八个月的时间。这些设计每一步都有它独特的韵意。

这边的一副楹联,上联是: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下联是:到潮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嬴洲。上联说他来潮州的缘由及到潮之后使读书的风气遍及海滨。下联说他到潮州只做了八个月的官,但驱除鳄鱼,功德无量,历代都没有忘记他。

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出自韩文公自己的文章,本来是韩愈称赞孟子的话,但后人反过来用这句话来赞美他。他来潮州之后除办学校,驱除鳄鱼、释放奴隶之外,还积极发展农桑,修筑水渠,就象古代大禹一样。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意识形态中的异端邪说也有如洪水猛兽一类的灾害,而治理洪水,不管是自然界的还是思想界的,关键在于疏导而不能一味地堵塞。

后面的侍郎阁是1984年以后修缮韩祠时才建的其实韩文公祠可以作为潮汕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范例。当你从祠里回眸,或者在祠外凭栏,视野变得如许宽阔,偌大一个潮州城,竟就像韩文公祠的外庭。

参观包公祠有感 第7篇

近日,我组织公司的全体党员,来到了肇庆西排包公文化园游览。听说该文化园在原包公祠基础上扩建改造,总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由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文化街和观景平台五个部分组成。

停好车,我们从南面进入广场,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条长方面45度斜面石碑,上书100个字体不一的“廉”字,给人在享受中国汉字艺术变化无穷的同时,感悟了“廉”字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

文化广场十分辽阔,在“廉”字石碑的对面建有一座戏楼,红墙青瓦,十分高大雄伟,引人注目,可容纳几千人在此观看表演。登上戏楼楼顶,可以观赏面前的西江风光,江上绿水悠悠,机船往来频繁,荡起层层碧波;对面的青山倒映在江中,虽有涛浪,也清晰可见。

我们跨过文化广场,进入包公祠内,墙上有包公平生的一首五律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狐兔愁。往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诗和合肥包公祠内的诗居然略有不同,其中大家已烂熟于心的“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在这里竟然变成了“仓充燕雀喜”;“史册有遗训”也被“往牒有遗训”所替代,但二首诗的大意都是说,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茂盛直挺的树木应该做房屋的栋梁,精炼的钢料决不应去做铁,应该做一个无愧史书教诲的清官。

步入偏殿,是包公石像,旁边有些石碑,都是记载包公清正为民的历史诗文和事例。让人对包公不由得肃然起敬。

左转进入清心园,里面集包公的史料典籍、文物、蜡像、模型、拓片、碑刻、电子音像等形式全面、详细的介绍了包公的生平历史,展示了包公的清政廉明。园区内楼亭相连,假山别致,瀑布飞泻,玉桥卧波,锦鲤戏水,满目翠绿,花香扑鼻,处处幽雅宜人。这是肇庆市政府建设集“廉政教育、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一体的广东首个彰显廉洁主题的省级基地,亦是社会各界接受廉政教育、感受古端州文化历史和休闲娱乐的文化新地标。

包拯在肇庆任端州府官三年,为端州人民挖井引水,开荒教学,留下不少历史古迹和故事。特别是“包公掷砚”的故事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故事是这样的:广东端州出产一种紫云般的石头,当地府百姓用此制作质地优良的宝砚进贡皇上和权贵。包公任端州知府时,不仅不允许下属索要一方宝砚,同时上奏皇帝宋仁宗,减少宝砚的进贡数量,减轻了百姓负担。当包公调离此地时,当地百姓悄悄将一方宝砚放入他的箱里,只有其下属包兴看到。说来也怪,包公所乘之船刚行不远,突然,雷鸣电闪,风雨大作。包公起身问:“谁拿了端砚?”包兴讲出实情,包公取出端砚,随手丢落江中。此时奇迹出现:风雨雷电戛然而止,天空云开日现。船开行不久,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即砚洲,包裹端砚的黄布,掉进水里,顺流而下,成为沙滩即黄布沙。这就是民间流传着“包公掷砚化渚洲”的故事。

这个故事,使我很受启发。包公之所以被世人称为“包青天”,是其始终坚持洁身自好,为官清廉的结果。包公掷砚,扔掉的是有价的端砚宝物,获得的是不同凡响的大“公”和大“廉”,留下的是感动当朝和后代的高尚品德和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包公,时刻将“廉”字置于心头。

参观林文忠公祠有感 第8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名言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背下来了,因为这是当时班里墙壁挂的中名人名言的一句。其中的意思我不大理解,但我知道林则徐是名人。到了初高中,历史书中讲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迹,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上大学了,在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中又接触到林则徐这个名字,更有幸的是我还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

阳春三月,微风徐徐的午后,我们法学四班一行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走进历史,感受伟人。

出生于一七八五年八月三十日的林则徐,小时候家境十分贫苦,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但是林则徐并没有被逆境所打倒。他从小便勤奋好学,往往因学习而废寝忘餐。长大後,他不负众望,考中了进士,同时,亦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他在任期间,认真地打击奸商、救济灾荒、清理积案,做了许多有利於人民的事情,令百姓对他赞不绝口。

在道光年间,大量鸦片开始输入我国,许多人都沾染了吸食鸦片这种恶习。鸦片已严重地威胁著清政府的统治地位。於是,道光皇帝不得不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他前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凭著一颗爱国之心,一到广东便顶风逆浪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从外国鸦片贩子手中收取了二百多万斤的鸦片,并在虎门滩上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为中国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

功勋。

但是,英国的资产阶级为了保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便公然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林则徐眼见英国发动武装入侵,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坚持抵抗,并多次击退敌人的武装挑衅。但是,由于北方的防备不足够,让敌人有机可乘,很快北京便受到英军的威胁,而一些反对禁烟的投降派官僚亦乘时而起,纷纷捏造事实,陷害林则徐。当时的道光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把有功之臣林则徐撤职查办,并流放到遥远的边疆。我为林则徐这种悲惨的结局感到无限的同情和悲哀,也为这班奸臣的所作所为感到万分可耻,更为这样一位皇帝感到无比的气愤和可悲。

林则徐是个好官。他一生坎坷不平,为官30余年,历经14省,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瘼为重。他认为“民为邦本”,应重民、爱民、恤民。在他受贬发往伊犁的途中,仍忧国忧民,不为个人的坎坷而牢骚。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他挥笔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这既是他爱国情怀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1823年夏秋之际江苏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任按察使的林则徐坚决反对调兵镇压,而是亲赴松江安定灾民;1827年6月陕西略阳一带发生水灾,作为按察使布政使的他亲赴灾区察看,安置受灾百姓;1830年至1831

年,他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为了治理黄河,他曾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治河设施进行检查,还对治河地势、水流情况进行考察,并与百姓一起参加修筑河堤;1832年,他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他对农业、漕运、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作出过成绩,尤其是提倡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百姓拥他为“林青天”。在新疆三年,他奉派勘办开垦事宜,踏疆往来两万里,开垦屯田三万七千余顷。他还因地制宜、兴修推广了可长期使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即“坎儿井”,新疆人为此把“坎儿井”亲切地称为“林公井”,把水渠称为“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边疆的深切感激与怀念。由此可见,后人评价他:“崇实行而不事虚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见”,“所莅治绩皆卓越”并不过分。

我还很喜欢“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话。在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中,我深深感受到到 林则徐在读书时代的勤奋好学,我了解到他身为父母官时,如何的清廉、刚正不阿,时刻想著为老百姓服务;我了解到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以及“鸦片战争”这其中许多的详细情形;我了解到为人民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的林则徐的悲惨结局……,这一切一切,都比课本上以及课堂上老师所提及的更深入。

参观完林则徐纪念馆后,我对林则徐的认识已不再只停留在他是一位负责禁烟的钦差大臣上。他的勇气和智慧令我佩服不已,他勇于与恶

势力斗争和誓死效忠祖国的精神,更令我对他产生了万分的崇拜。

林则徐千里迢迢由北京来到广东,身体力行大搞禁烟工作,这其中遇到过不少困难,但是林则徐并没有被困难吓跑,反而积极地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平时,我在学习上、日常生活上也遇到过不少的困难,而对於处理困难的方法,我和林则徐简直有天壤之别。面对困难,我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我不敢向困难挑战,只是一味退缩,结果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看来,我应该好好地向林则徐学习。

林则徐面对英国的入侵,坚持抵抗,与敌人进行强烈的抗战,不愧是一个爱国爱民的民族英雄。

一个国家要繁荣富强起来,不仅要有一个为国民认真办事的政府,而且要有一群像林则徐这样忠心报国的官员。有好的政府,有好的官员,有好的人民,一个国家还愁强不起来吗?

参观韩文公祠感受

参观韩文公祠感受(精选8篇)参观韩文公祠感受 第1篇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游韩文公祠有感近日,根据上级安排,我们参观了韩...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