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易激综合征
肠道易激综合征(精选7篇)
肠道易激综合征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90例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罗马标准中肠道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2], 排除肿瘤、消化道溃疡、过敏体质等患者。观察组中, 男15例, 女29例;年龄18~62岁, 平均 (42.5±7.8) 岁;病程1~12年, 平均 (3.8±1.3) 年。对照组中, 男13例, 女32例;年龄16~59岁, 平均 (40.8±7.3) 岁;病程6个月~14年, 平均 (4.1±1.2)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心理、饮食等常规治疗, 给患者耐心解释病情, 使其了解本病性质, 提高对治疗的信心;饮食宜多样化, 便秘为主的患者, 增加含纤维素的食物, 可调节肠道蠕动及其食物通过率, 改善症状;精神紧张的患者给予地西泮2.5mg口服, 3次/d;腹泻患者给予易蒙停1~2mg, 1~3次/d;痉挛腹痛的患者给予丙胺太林7.5~15mg, 3次/d;便秘患者给予普瑞博思10mg, 3次/d。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肠泰合剂 (吉林省力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B20020151) 10~20mg口服, 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 比较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腹痛消失, 腹泻及便秘消失,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消失或明显改善, 粪便镜检正常;显效:腹痛、腹泻、便秘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明显改善, 粪便镜检可有少量白细胞、红细胞;有效:腹痛、腹泻、便秘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有所改善, 粪便镜检仍有部分白细胞、红细胞;无效:不符合以上各项指征者[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1个疗程后, 观察组治愈27例, 显效15例, 有效3例;对照组治愈23例, 显效12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25, P<0.01, 见表1) 。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轻微口干2例, 对照组出现恶心1例, 厌食1例。无肝肾功能、血液等方面异常。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 各种症状常常共同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但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本病在当前临床发病率较高, 据有关文献报道[4], 肠易激综合征欧美国家发生率约为10%~20%, 我国约为8.7%。该病的发生年龄多位于20~50岁的青壮年, 少年及老年均少见。另外, 肠易激综合征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 这可能与女性情绪不稳定及受精神心理因素影响较大有关。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如精神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感染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疾病、药物、理化因素等, 近年来提出肠道菌群失调也是引起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原因[5]。由于多种因素共同造成免疫调节紊乱及胃肠道动力改变, 出现大便性状异常、习惯改变等, 导致肠道内菌群失调, 形成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类药物可以有效的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状况, 同时也对提高治疗效果有益。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临床研究发现, 肠泰合剂是中成药制剂, 其主要成分为红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双歧杆菌培养液等, 临床药理学实验证实, 该药品具有抗微生物与抗病毒作用, 同时对肠黏膜具有良好的营养效果, 不会被胃肠液、抗生素或磺胺等药物破坏, 在肠内具有活性作用, 并能显著增加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内的二糖酶, 对改善肠道内菌群失调具有良好效果。中医理论认为该品具有益气健脾、行气消食的作用。对脾气虚弱所致的神疲懒言、气短乏力、食少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对于西医的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应激性肠道菌群失调等见上述症状者均可取的不错的效果。该品在体内代谢会产生多种有机酸, 使肠道pH值下降, 调整肠道蠕动状态, 改善粪便成分并中和结肠内粪便产生的毒素, 对腹泻、便秘患者均有良好效果。
总之, 肠道菌群失调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诱因, 临床加用肠泰合剂可以较好的改善肠道内环境, 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军, 张宝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情绪障碍调查及其发生机制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3) :447-449.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胃肠动力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 2008, 28 (1) :38-40.
[3]赵志忠, 王俊平.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的表达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 (1) :45-46.
[4] 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Ⅲprocess[J].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 (5) :1377-1390.
肠道易激综合征 第2篇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腹痛、腹泻、便秘并常伴有全身症状,但无异常的生物化学或形态学的异常。目前,临床上无特效疗法。我院采取中医辨证施治配合西药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3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8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罗马标准Ⅱ。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3.6±1.7)岁,病程7~15年;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脾虚型9例,寒湿困脾型10例,脾胃虚弱型8例,肠燥气滞型8例。对照组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17~69岁,平均(42.8±6)岁,病程6~15年;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脾虚型8例,寒湿困脾型9例,脾胃虚弱型9例,肠燥气滞型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200㎎,每日3次,口服;谷维素50㎎,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在上述西药治疗基础上,按中医辨证施治: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健脾,用痛泻要方加减;寒湿困脾型,治以燥湿健脾,用胃苓汤加减;脾胃虚弱型,治以益气健脾,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肠燥气滞型,治以润燥行气,用麻子仁丸加减。两组疗程均为30d,期间禁用影响胃肠功能药物,并嘱患者注意精神调理,避免刺激性饮食及饮酒,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3 治疗结果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或伴随症状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结果: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8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 论
肠道易激综合征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内脏感觉过敏是重要发病机制,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参与,即所谓脑一肠轴改变。西药治疗多以马来酸曲美布汀调节胃肠道运动节律,用谷维素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纠正胃肠动力紊乱。
本病征属于中医腹痛、便秘、泄泻等范围。病位主要在肝、脾,久病可及肾。病因多为七情不和,肝气横逆,克伐脾土,或饮食不节、寒温不和而伤脾。一方面表现气滞、痰湿、郁热的实证,如腹痛、腹胀、里急、便结夹带黏涎,另一方面脾虚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引起泄泻,久病致虚,泻久由脾及肾。虽俱为里证,常虚实夹杂,数脏同病。调治不当,反复发作,终年缠绵不愈。治疗本病应根据脏腑相关,动态变化,以和法为主要治法。
本文显示,运用中医辨证施治配合西药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伟岸.肠道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1,10:106—109.
[2] 李江波.辨证施治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76例临床研究[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1:44—45.
[3] 肖艳辉.中医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J].中医临床研究,2010,16:102—103.
肠道易激综合征 第3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12月-2012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IBS-D) 患者120例, 根据问卷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 行结肠镜、消化道钡餐、腹部CT、钡灌肠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排除标准为: (1)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有肠道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 (2) 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有腹部手术史者或其他无法充分合作者; (3) 观察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影响症状学的不能排除器质性病变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肠道菌群检测
肠道菌群的检测采用粪便涂片革兰氏染色按比例分类方法, 报告方式为文字描述法和简表法的综合[2]。
1.2.2 治疗方案
给予就诊的IBS-D患者常规治疗, 待症状消失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观察组各60例。 (1) 干预组:入选后定期间隔4~6周检测粪便菌群情况, 对存在菌群失调而未出现症状的患者进行肠道菌群干预治疗 (给予菌群调节制剂-四联活菌片:思连康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产品) , 并继续检测粪便菌群, 当患者出现症状时, 记录患者的IBS症状学积分, 对未再出现症状者做无症状记录。总观察时间为6~12个月。 (2) 观察组:入选后定期间隔4~6周检测粪便菌群情况, 对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而无症状者只进行观察随访而不进行肠道菌群的干预治疗, 当患者出现症状时, 记录患者的IBS症状学积分, 对未再出现症状者做无症状记录。总观察时间为6~12个月。 (3) 干预组经治疗后无论是否再次出现症状, 均为无菌群失调的患者, 而观察组中, 再次出现症状的患者既包括有菌群失调的患者又包括无菌群失调的患者。针对全部再次出现症状患者, 重新分为有菌群失调者和无菌群失调者2组。
1.2.3 评分方法
采用IBS症状等级评分量表进行评分。IBS症状等级评分量表[3]包括腹痛时间 (0, <1h/d, 2~8h/d, >8h/d) 、腹痛频率 (0, 1~2d/周, 3~5d/周, 6~7d/周) 、排便形状异常比例 (0, <1/4, 1/4~3/4, >3/4) 、排便过程异常比例 (0, <1/4, 1/4~3/4, >3/4) 、黏液便出现比例 (0, <1/4, 1/4~3/4, >3/4) 和排便时腹胀比例 (0, <1/4, 1/4~3/4, >3/4) 6项, 每项计为0~3分, 总分0~18分。
1.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及中位数 (四分位数间距) 表示, 2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的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20例IBS-D患者中, 有18例因没有按规定药物剂量服用药物、自行停药、失访或研究中出现不良反应不能耐受而退出本研究;共102例完成试验, 干预组53例, 观察组49例, 男67例, 女35例, 年龄18~66岁, 平均42岁。干预组发生菌群失调患者36例, 干预后出现症状者19例;未发生菌群失调患者17例, 出现症状者7例。观察组发生菌群失调患者31例, 出现症状者27例;未发生菌群失调患者18例, 出现症状者8例。102例IBS-D患者的菌群失调率为65.7% (67/102) 。
2.2 2组中有菌群失调者IBS症状发生率对比:
干预组症状发生率为52.8%, 观察组症状发生率为87.1%, 干预组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117, P<0.05) (见表1) 。
2.3 观察组有菌群失调者与2组无菌群失调者症状发生率对比分析:
有菌群失调者症状发生率为87.1% (27/31) ;无菌群失调者症状发生率为47.9% (34/71) , 其中包括干预组中有菌群失调者经干预后转变为无菌群失调者;有菌群失调者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菌群失调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3.8, P<0.05) (见表2) 。
2.4 观察组有菌群失调者与2组无菌群失调者症状学积分分析:
有菌群失调者出现症状时症状学总分、腹痛时间、腹痛频率及腹胀比例明显高于无菌群失调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大便形状异常, 排便过程异常及黏液便比例在二者间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3) 。
3 讨论
IBS为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疾病, 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近年来, 国内外研究表明IBS与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关系, 给予IBS患者微生态制剂治疗后, 部分患者IBS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4,5]。因为IBS的病因尚不明确, 目前以对症治疗缓解临床症状为主。陈树彤等研究发现, IBS-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 双歧杆菌比例明显减低, 肠杆菌、酵母菌比例升高明显, 双歧杆菌/肠杆菌 (B/E) 比例小于1, 这意味着微生物的抗移植性降低, 抵抗病原菌侵袭能力下降[6,7]。近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为IBS的病因之一, 但目前尚缺乏大量的临床前瞻性研究来说明肠道菌群失调与IBS的关系。
本试验采用粪便涂片革兰氏染色按比例分类方法, 比较方便和实用, 且费用低廉, 既可满足临床判断肠道菌群失调的需要和指导治疗, 又便于患者定期复查和检测。通过此方法监测IBS-D患者的肠道菌群, 对于出现肠道菌群失调但尚未出现IBS症状的患者进行提前干预, 即给予肠道菌群调节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 观察患者是否再次出现IBS症状, 若再次出现IBS症状, 观察IBS的部分症状是否可以得到改善, 从而证实肠道菌群失调是否为IBS的病因之一。本试验为一项前瞻性研究, 国内外文献鲜有报道。研究结果发现IBS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率达65.7%;如表1所示, 观察组中有肠道菌群失调患者的症状发生率为87.1%, 而干预组中给予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后的症状发生率为52.8%, 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肠道菌群失调的干预, 对于降低IBS患者的症状发生率有明显作用, 肠道菌群调节制剂干预有效。如表2所示, 有肠道菌群失调的IBS患者的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菌群失调者, 两者间有显著差异 (P<0.05) , 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IBS症状的产生, 即肠道菌群失调是IBS的致病因素之一。如表3所示, 有肠道菌群失调患者的症状学总积分、腹痛时间、腹痛频率及腹胀比例的积分均明显高于2组无菌群失调患者, 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大便形状异常, 排便过程异常及黏液便比例两者间无明显差异, 两者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IBS-D患者的部分症状, 对于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给予纠正后, IBS-D患者部分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说明肠道菌群失调为IBS的致病因素之一。同时, 本组IBS-D患者以男性居多, 男性发病率为65.7% (67/102) , 这与国外相关调查结论一致[8,9]。
肠道菌群失调导致IBS症状的可能机制为致病菌及其内毒素可直接侵袭肠黏膜, 使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加, 导致水钠吸收障碍而发生腹泻症状, 肠黏膜固有层可分泌具有抗感染功能的抗体成分s Ig A, 当肠黏膜受损时, 影响s Ig A的分泌, 可使得致病菌过度繁殖, 导致菌群失调更加严重。其次, 由于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加, 使得致病菌及其抗原物质易于通过, 而导致过度免疫, 继而引起肠道内炎症的发生以及引起如肥大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增多和活化, 可释放出5-羟色胺、组胺等物质, 这些物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增强及增加内脏感觉敏感, 使肠道蠕动增快, 出现腹泻及腹痛症状[10,11]。Mann等研究显示[12], IBS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较健康人常见。细菌可以通过发酵肠道底物, 产生氢气、甲烷等气体, 导致出现腹胀症状。
有研究表明, 多种益生菌的联合制剂, 对于改善IBS的多种症状, 往往比单一使用益生菌的疗效更为显著[13]。本研究所使用的微生态制剂为一种四联活菌片, 包括婴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及蜡样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不属于肠道正常菌群, 主要作用是消耗氧气, 为其它3种有益菌制造厌氧环境。其它3种有益菌通过竞争营养, 分泌细菌素等作用, 来抑制致病菌的定植。有研究发现, 益生菌还具有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及降低内脏敏感性的作用[14~16]。
本研究表明, 肠道菌群失调为IBS的发病原因之一, 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IBS;给予肠道菌群调节制剂治疗, 恢复正常的肠道菌群, 是预防和治疗IBS的一项有效措施。但是, 部分无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仍可出现IBS的症状, 说明肠道菌群失调并非IBS的发生所必需的, 可能有着更加复杂的病因和机制,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干预肠道菌群失调对预防和减轻远期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作用, 探讨菌群失调与IBS的关系。方法 (1) 收集2010年12月-2012年2月我院确诊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IBS-D) 患者, 给予常规治疗症状消失后,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观察组各60例; (2) 入选后, 每46周检测粪便菌群, 出现菌群失调的患者, 干预组给予菌群调节制剂治疗, 观察组仅观察; (3) 当出现症状时, 记录患者IBS症状学积分, 未出现症状者做无症状记录。结果 102例患者完成试验。 (1) 观察组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干预组 (P<0.05) (;2) 有菌群失调者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菌群失调者 (P<0.05) ; (3) 有菌群失调者发生症状时症状学总分、腹痛时间、腹痛频率及腹胀比例明显高于无菌群失调者 (P<0.05) , 而大便形状异常、排便过程异常及黏液便比例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存在一定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IBS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因此, 恢复正常肠道菌群有助IBS的预防和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第4篇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一般认为与肠道炎症、肠道动力紊乱、患者精神紧张焦虑、内脏高敏感性、遗传等很多因素有关[3]。有研究表明, 细菌性胃肠炎发病后, 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比正常人增加6培, 危险因素有长期心理压力、疲劳感、焦虑感等, 此外, 结肠炎症后的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对食物过度运动反应也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一大病因。因为肠易激综合征病因不太明确, 很大程度上诊断是通过临床症状及对其他器质性疾病排除的基础上, 虽然经过医学界多年的努力, 仍有很多时候缺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行之有效的办法, 而且一旦患者再次出现胃肠道感染、精神焦虑、劳累等诱因而复发。本文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做一个简单概述。
1 一般治疗
1.1 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很多时候与患者精神焦虑、紧张有关, 在排除患者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等胃肠道疾病, 以及排除肝硬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心理治疗, 安慰患者, 纠正其紧张、恐惧的心理, 调整患者情绪, 有时可以在减少其他类药物使用量的前提下, 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一项调查研究表明,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本身疾病有很多误解, 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后期可以发展为肿瘤等恶性疾病, 通过心理安慰、科学指导,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利于症状缓解。对于过度焦虑、紧张的患者, 地西泮等镇静剂的使用, 有时候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症状[4]。
1.2 饮食治疗:有研究表明, 肠道炎症后的腹泻、腹痛患者, 在2~3个月内肠道对特异性食物会有过度运动反应, 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病因有可能为对某种食物比较敏感, 不能耐受某些食物, 比如大多数患者对寒冷、酒精、辛辣、浓茶等刺激性食物比较敏感, 嘱患者注意避免这类食物。可以嘱患者自己建立的食谱, 比如某种特异性食物后出现腹痛、腹泻表现, 要在食谱中剔除。但是应该注意的是, 如果患者过度挑剔食物, 可能走极端情况, 将过多食物从食谱中剔除, 甚至引起负氨平衡、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也要注意患者的营养问题, 必要可在营养科专家的指导下安排食谱, 剔除特异食物。
2 西医治疗
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 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 西医治疗的原则以调节肠道动力、调节肠道菌群 (微生态制剂) 、调节植物神经等对症治疗为主。
2.1 胃肠解痉药:山莨菪碱:为M胆碱受体阻断药, 具有对抗平滑肌痉挛作用。不良反应与阿托品等其他M胆碱受体阻断药类似, 主要为心率加快、腺体分泌减少、瞳孔增大等, 但很少引起中枢神经兴奋症状[5]。
奥替溴铵:此药吸收率很低, 被吸收的药物大部分经过胆汁排泄。有研究表明[6], 腹痛、腹泻等患者通过奥替溴铵治疗后, 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腹痛程度、腹痛的频率, 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奥替溴铵不良反应低, 治疗剂量使用奥替溴铵很少产生不良反应, 虽然很少产生阿托品样反应, 但是青光眼、前列腺增生等患者还是要慎用。
其他调节胃肠道痉挛药物还有东莨菪碱、曲美布汀、匹维溴按等药物。
2.2 5-羟色胺受体调节剂, 此类药物是近年研究较多、争议较大的一类药物。
2.2.1 5-HT4受体激动剂:主要有西沙比利、莫沙比利、替加色罗等。主要是胃肠道动力药物从而用于治疗便秘。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 对于肝肾损、有肠梗阻表现、可疑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等患者要禁用。既往有实验表示, 替加色罗会导致患者的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风险, 但也有实验证实。
西沙比利、莫沙比利作为临床上常用的促动力药物, 其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证实。有研究[7]表明该类药物作用于便秘型IBS疗效显著, 而何宛蓉等[8]的研究结论显示西沙必利对缓解IBS总体症状及腹痛、便秘的证据不足。
2.2.2 5-HT3拮抗剂:代表药物主要是阿司洛琼, 能减慢结肠蠕动, 提高内脏痛觉阈值。
2.3阿片类或阿片类似物的止泻药物:阿片类似物如地芬诺酯等, 通过抑制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从而用于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对症治疗。
3抗生素和微生态制剂
由于认为肠道感染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之一, 抗生素也是IBS治疗的选择, 有研究证实短期使用抗生素能减轻患者症状, 但是长期使用抗生素也是肠道菌群紊乱的重要病因。
微生态制剂主要作用机制为调节肠道菌群失调, 而肠易激综合征大多存在肠道菌群紊乱, 目前多项研究显示微生态制剂可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症状。
4 心理治疗、抗抑郁药
焦虑、抑郁在肠易激综合征中很常见, 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等基础。对很多顽固性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可考虑使用抗抑郁药, 国内有研究[9]表明三环类抗抑郁药能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等腹泻、腹痛等症状 (P<0.05) 。
5 中药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病程漫长, 病因复杂, 病情会反复发作, 迁延难愈, 西医有时在个别患者治疗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而很多中药方剂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患者腹泻、腹痛、便秘等症状。
6针灸治疗
近年来, 有报道显示针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腹痛、便秘等症状[10], 但是安全性、有效性、患者接受程度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7结论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是临床症状结合排除其他胃肠道、肝肾等疾病来诊断的, 病因不很明确, 给予必要心理疏导, 结合西药、中药治疗, 但仍有少数患者症状缓解差。长期使用中药、西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如西沙必利的心脏事件、中药等肝肾损害等, 另一方面, 中医治疗、针灸治疗因缺乏大样本、长期的实验研究, 故其确切效果及远期效应无统一定论, 且中药存在潜在的肝、肾损害风险, 需谨慎选择。因此, 在根据患者症状、病因、基础病等了解的基础上, 给予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 比如便秘患者给予胃肠动力药物, 腹泻患者存在胃肠道感染患者给予短期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等, 以求达到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病杂志, 2008, 28 (1) :38-40.
[2]Drossman DA, Camilleri M, Mayer EA, et al.AGA technical review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Gastroenterology, 2002, 123 (6) :2108-2131.
[3]严蕙蕙, 杜勤.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胃肠病学, 2007, 12 (7) :442-445.
[4]陈治水, 张万岱, 危北海.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25 (3) :282-284.
[5]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08-309.
[6]袁耀宗, 许斌, 柯美云, 等.奥替溴铵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J].胃肠病学, 2003, 16 (5) :132-136.
[7]李倩, 余勇, 杨敏, 等.中药联合莫沙比利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1, 32 (4) :643-645.
[8]何宛绒, 张法灿.混合型5-HT4受体激动剂/5-HT3受体拮抗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J].南宁:广西医科大学, 2012.
[9]王西艳, 冯玉光, 张红梅.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1, 19 (33) :3458-3463.
肠易激综合征62例临床分析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两院收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共62例, 其中男30例, 女32例, 年龄15~61岁。主要临床症状:腹痛伴腹泻41例 (66.1%) , 腹泻22例 (35.5%) , 腹痛19例 (30.6%) , 腹痛伴便秘11例 (17.7%) , 间断腹泻及便秘14例 (22.6%) , 多伴有腹胀、排便不尽、便急、胸骨后烧灼感、失眠、多梦等。病程最短6个月, 最长4年。34例 (54.8%) 于初次发病前半个月有肠道感染史, 12例 (19.4%) 有明显精神因素。全部病例均符合IBS罗马诊断标准。
1.2 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1 2例 (19.4%) 。便常规:红、白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粪隐血试验阴性, 排黏液样便6例 (9.7%) 。尿常规:正常。血糖、肝肾功能及血沉检查结果均正常。42例行小肠X线造影检查, 提示肠蠕动过速16例 (38.1%) , 结肠交替性扩张2例 (4.8%) , 肠腔痉挛、狭窄1例 (2.4%) , 余23例 (54.8%) 未见明显异常;20例行X线钡剂灌肠, 其中9例 (45.0%) 未见异常改变, 结肠蠕动增快8例 (40.0%) , 结肠松弛冗长3例 (15.0%) 。51例行电子结肠镜检查, 提示结肠蠕动增快、节段性痉挛32例 (62.7%) , 肠黏膜轻度充血4例 (7.8%) , 肠腔内可见较多黏液, 肠腔宽大松弛3例 (5.9%) , 余12例 (23.5%) 未见明显异常。
1.3 结果本组62例通过四线循序渐进治疗策略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48例 (77.4%) 症状消失或好转。
2 讨论
2.1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与肠道运动和感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及遗传因素、食物不耐受、基因、肠道的轻度炎症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它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胀、腹泻, 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 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候群, 常与胃肠道其他功能性疾病, 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同时存在, 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易激性。
2.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 最近3个月内每月发作至少3日, 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 (1) 排便后症状改善; (2)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 (3) 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 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腹痛或腹部不适是诊断IBS的最核心症状, 症状与排便的相关性是最突出的特点, 可与其他的功能性肠病鉴别。诊断标准中对病程的要求缩短为6个月, 强调最近3个月症状的活动性。罗马专家委员会在诊断标准的临床评估中特别指出, 怀疑IBS时只需进行有限的实验室检查和结构性检查, 进一步检查有赖于患者的年龄、症状持续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心理社会因素和胃肠道疾病的家族史。我国专家在修订《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 (2007年) 》时, 充分考虑到我国具体情况, 提出以排除器质性疾病为诊断原则, 对拟诊患者检查方法的选择, 要求既不漏诊器质性疾病, 又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以免增加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2.3 选择治疗方案
一线治疗方案指及时沟通让患者了解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 多种因素与发病有关, 症状常反复出现的特点和本质, 避免危险因素或诱因, 合理安排休息和饮食。临床诊疗时避免轻易以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等疾病解释其症状, 更不能因结肠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而仅凭患者的腹部症状作出诊断。二线治疗方案指对症药物治疗, 以缓解或消除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按症状表现可包括解痉药、导泻药、止泻药、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微生态制剂、抗抑郁药等。三线治疗方案主要指非药物治疗, 包括精神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催眠疗法等, 作为对症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补充疗法。四线治疗方案是指日常饮食的调整, 一般禁食辛辣生冷刺激、肥甘厚味之品, 忌食宜产气、过敏性食物及浓茶、咖啡等, 以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为原则, 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同时, 注意调节情志、避风防寒、劳逸结合等。
肠易激综合征116例临床分析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IBS患者116例, 均符合1999年罗马会议修订的罗马Ⅱ标准。男73例, 女43例;年龄17~75岁, 中位年龄46岁。临床症状与病史:腹痛为主39例, 腹痛伴腹泻28例;腹泻为主21例, 腹痛伴便秘18例, 腹泻、便秘交替出现10例。伴随症状有腹胀 (排气和排便后减轻, 白天较重, 夜间多消失) 、便急、失眠、多梦等。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压痛85例, 以左下腹多见。病程3~24年, 平均7年。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作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正常;大便常规及潜血试验, 尿常规, 肝、肾功能, 血生化、血糖、红细胞沉降率、超敏C反应蛋白, 腹部B型超声、CT未见异常;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 (CEA) , 甲胎蛋白 (AFP) , 糖类抗原CA199、CA742、CA125等均正常;行X线检查 (钡餐透视、钡剂罐肠) 48例, 未见异常32例, 肠蠕动过速10例, 肠痉挛、狭窄4例, 结肠交替性扩张2例。结肠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 其中肠痉挛、蠕动增快100例, 肠腔宽大松弛、肠袋变浅16例, 均无黏膜脆性增加、溃疡、肿块等器质性病变。肛管直肠压力测定:选腹泻型患者21例行肛肠压力测定, 结果发现直肠静息压增加, 最大缩窄压下降, 直肠最低敏感性及顺应性下降。结肠压力测定:选择腹痛伴腹泻28例行结肠压力测定, 发现患者存在特异性低频 (3次/min) 慢波, 腹泻IBS患者直肠与乙状结肠的收缩活动减弱。腹泻型患者胃结肠反射亢进, 进食引起多发蠕动波。而便秘患者进食几乎不引起结肠蠕动波, 腹痛伴腹泻型患者高幅度传导性收缩 (HAPC) 次数增加、幅度峰值升高。
1.2 治疗方法
1.2.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是最有效、最经济的IBS治疗方法, 也是所有治疗方法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医师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 积极地倾听, 并判断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和关注; (2) 对患者的症状给予彻底的分析解释; (3) 明确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和期望, 并给予满意的答复; (4) 使患者参与到治疗中; (5) 医师充分说明诊断和预后的信息则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减少就医次数。
1.2.2 饮食治疗:
临床经验和研究发现, 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可加重IBS症状, 总体上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减少脂肪的摄入, 并应注意含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其他营养食物的平衡摄入。一般来说, IBS患者应避免过度饮食、大量饮酒、咖啡因、富含动植物脂肪的食物、可导致腹胀和产气的蔬菜及豆类等、精加工面粉和人工食品、山梨糖醇及果糖。对于存在腹胀、腹泻和肛门排气增多症状的IBS患者, 可以选择低纤维素或排除性饮食疗法。
1.2.3 药物治疗:
尽管现在尚无1种药物能完全有效地治疗各种类型的IBS, 但对症状明显者可酌情使用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有: (1) 解痉剂:特异性胃肠道平滑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匹维溴铵50mg, 每天3次, 其他药物如阿托品、普鲁苯辛、山茛菪碱等不良反应多。 (2) 止泻药:轻症者可用吸附剂, 如双八面体蒙脱石散 (思密达) , 每天3次, 初始剂量为6g;洛派丁胺 (易蒙停) , 首次4mg, 以后每天3次, 每次1粒。 (3) 导泻药:乳果糖10~40mg, 每天3次;聚乙二醇PEG 4000 10g, 每天1~2次。 (4) 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如替加色罗6mg, 每天2次, 可有效改善便秘、腹痛、腹胀。 (5) 抗抑郁药:48例伴精神症状患者根据病情选择氟西汀 (百忧解) 、黛力新、多虑平等治疗。
2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痊愈49例, 好转55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89.7%。
3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其诊断可以依赖于症状学。在初级医疗和消化专科门诊中, IBS患者分别占12%和28%。美国某调查发现, IBS患者每年有300万次的就诊次数及220万张处方, 每年有96000名IBS患者出院, IBS患者在美国1年耗去80亿美元的医疗资源[6]。然而, 在社区人群中仍存在大量的未就诊IBS症状人群。已知IBS的发病机制与胃肠动力异常, 内脏感觉敏感性增高, 局部炎性免疫反应、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目前认为IBS是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且发病机制相互联系, 在不同类型、不同个体、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的主要的发病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 以及神经胃肠病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为IBS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而开始对IBS发病机制关于脑—肠轴变化的研究。最近国内外研究证明, 肠道急性感染后可在部分患者引起IBS, 并发现尽管肠道炎症已消失, 但肥大细胞活性仍明显增高, 白细胞介素 (IL) -1 mRNA表达增强。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IBS患者结肠黏膜中环绕肥大细胞的各类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增加, 因此提出了神经—免疫联接机制。近年来对肠道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 (5-HT) 各类受体在运动、感觉、分泌功能中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IBS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患者顾虑, 改善症状, 提高其生活质量。治疗原则是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基础上, 根椐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和根椐症状类型进行对症治疗。注意治疗措施个体化和综合运用, 轻者予以一般治疗, 包括病情解释、发现诱因并予祛除, 提供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的指导等;症状明显者予以对症治疗;症状严重而顽固者考虑心理行为治疗。本组采用综合疗法, 取得理想效果, 总有效率89.7%,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Thompson WG, Longstreth GF, Drossman DA, et 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and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J].Gut, 1999, 45 (suppl) :Ⅱ43.47.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易激综合征的公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 2003, 42 (9) :669.670.
[3]Cash BD, Chey WD.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diagnosis[J].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4, 19:1235.1245.
[4]Drossman DA, Whitehead WE, Camilleri M.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technical review for practice, guideline development[J].Gastroenterolo.gy, 1997, 112:2120.2137.
[5]Lea R, Whorwell PJ.Quality of life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Pharmacoeconomics, 2001, 19:643.653.
肠易激综合征38例临床观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IBS患者38例, 其中男17例, 女21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罗马会议修订的罗马Ⅱ标准,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 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在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29例患者有腹泻, 一般3~5次/d, 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大便多呈稀糊状, 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粘液, 部分患者粪质少而粘液量很多, 但绝无脓血。排便不干扰睡眠。18例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23例患者有便秘, 排便困难, 粪便干结、量少, 呈羊粪状或细杆状, 表面可附粘液。33例患者有腹胀感、排便不净感、排便窘迫感。25例患者同时有消化不良症状。19例患者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 因人而异, 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
1.2.2 药物治疗
①胃肠解痉药:匹维溴胺50 mg, 3次/d; ②止泻药: 洛派丁胺 (易蒙停) 首量4 mg (2粒) , 以后3次/d, 每次1粒;思密达粉剂, 3次/d, 3 g/d, 初剂可6 g; ③抗便秘药物:乳果糖:每次服10~40 mg, 3次/d。拉克替醇散:成人初量20 g/d, 早晚餐各服1次。替加色罗 (泽马可) :每次6 mg, 2次/d;③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制剂, 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 对腹胀、腹泻有效。促胃肠动力药如西沙必利有助便秘改善;④19例有精神症状患者根据病情选择百忧解、安眠灵、氟硝安定、多虑平等治疗。
1.2.3 心理和行为疗法
包括心理治疗、催眠术、生物反馈疗法, 本组9例辅助采用此疗法有一定疗效。
2 结果
本组38例治疗后痊愈29例, 痊愈率76.3%;好转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4.73%。治疗期间出现头昏恶心3例, 未经处理自行缓解, 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病变之一。其发病率占成年人群的14%-22%, 病因至今不明, 多认为发病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饮食因素、免疫功能、胃肠激素、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 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据认为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2]。胃肠动力学异常:在生理状况下, 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min, 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min慢波频率明显增加。内脏感知异常: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 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精神因素:心理应激对胃肠运动有明显影响。大量调查表明, IBS患者存在个性异常, 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 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亦高于正常人。另约1/3患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发症状加重。部分患者IBS症状发生于肠道感染治愈之后。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 该病可能与肠黏膜的低度炎症有关, 如肥大细胞脱颗粒, 炎症介质高表达等[3]。
IBS目前的治疗措施是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疗法, 抗胆碱药物可作为症状重的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钙通道阻止剂如硝苯地平对腹痛、腹泻有一定疗效, 匹维溴胺为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止剂, 不良反应少;对于腹泻患者可给予洛哌丁胺或复方地芬诺酯, 止泻效果好, 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 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的腹泻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思密达、药用炭等。对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 但不宜长期使用。半纤维素或亲水胶体, 在肠内不被消化和吸收, 而具强大亲水性, 在肠腔内吸水膨胀增加肠内容物水分及容积, 起到促进肠蠕动、软化大便的作用, 被认为是治疗IBS便秘比较理想的药物。如欧车前子制剂和天然高分子多聚糖等。心理治疗现在日渐受到重视, 临床医师必须合理解释基础疾病的性质, 并令人信服地向患者证实没有器质性疾病的存在.这就需要时间去倾听患者诉说并解释正常肠道生理和肠道对应激食物或药物的高敏感性.这些解释工作使我们有基础尝试重新建立肠道运动的正常规律和选择适合于该患者的具体疗法。本组采用综合疗法取得理想疗效, 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达到76.3%和94.73%。
摘要:目的观察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对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近年来收治的IBS患者38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及心理和行为疗法。结果本组38例治疗后痊愈29例, 痊愈率76.3%;好转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4.73%。治疗期间出现头昏恶心3例, 未经处理自行缓解, 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IBS病因复杂, 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临床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差, 综合性疗法能从患者生活习惯、饮食、病理生理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有效调节, 临床效果理想。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综合治疗,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钟宁.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治疗.中国社区医师, 2006 (19) :13-15.
[2]Clouse RE.Antidepressants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syn-dromes.Dig Dis Sci, 1999, 39 (8) :2352-2363.
肠道易激综合征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