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第六讲学案
初二第六讲学案(精选3篇)
初二第六讲学案 第1篇
【课内语段精读】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在他弥留之际,一边有同时代人和后代的欢呼和赞美,另一边有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旧时代洋洋得意的嘘叫和
仇恨。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
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个使命。很显然,他生来就被选定从事这件借助他在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中最高尚的愿望所完成的事业。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
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时代。他出生的时
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
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1.给下列加点的字准确注音。
陨落()诅咒()()灵柩()
2.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开头一句用什么方法来说伏尔泰的逝世?类似这种说法的你还读到哪些?请写出一两句。
4.“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
式。”一句中的“过去”和“未来”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
“受到过去的诅咒”也是“荣誉的美好的形式”?
5.用文中原话回答“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个
使命”中的这个“职能”和“使命”具体指什么。
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培育良知,教
化人类”;二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1、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那三个方面的特点?
明确: 伏尔泰对权贵和压迫者的嘲笑,表现了他面对敌人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优秀品质;对弱者和被压迫者的微笑,表现他善良、仁慈、博爱的宽广胸怀;微笑体现了伏尔泰讽刺幽默的战斗风格。
作者突出谈到伏尔泰的微笑,着重体现了伏尔泰的非凡人格,表现出他不仅勇于战斗,同时善于战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四、朗读并品味语言。
1.他受到诅咒、受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明确:受到黑暗暴力的统治阶级的诅咒,帮人民摆脱
愚昧,人民祝福他,未来属于人民。
2.我们就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明确:这里“黎明”指的是封建王朝即将崩溃,民主
时期即将开始。这“微笑”是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和嘲笑,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他的沉着坚定给人以力量。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明确:只有思想开放了,人民才能创造出更先进的文
明。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泰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作
明确:封建君主专制使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伏尔
者强调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就是表明作者向黑暗宣战的决心。
[课外美文赏读]在莫伯桑葬礼上的演说左拉
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伯桑致以崇高的敬意。我是在居士塔夫·福楼拜家中认识莫伯桑的,他那时已在18岁到20岁之间。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沉默不语,在老师面前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谦恭。他往往一个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但这个表情开朗、坦率的棒小伙子焕发出欢快的朝气,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健康的气息。他喜爱剧烈运动,那时流传着关于他如何强悍的种种佳话。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羊脂球》这杰作,这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爆响了。他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使自己跻身于大师的行列。我们为此感到莫大的愉快;因为他成了我们所
有看着他长大而未料想到他的天才的人的兄弟。而从这一天起,他就不断地有作品问世,他高产,稳产,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功力,令我惊叹。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啊!明晰,多么清澈的美的源泉,我愿看到每一代人都在这清泉中开怀畅饮!我爱莫伯桑,因为他真正具有我们拉丁的血统,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诚然,绝不应该限制艺术的天地:应该承认复杂派、玄妙派和晦涩派存在的权利;但在我看来,这一切离经叛道,总还是必须回到纯朴派和明晰派中来的,正如人们终归还是吃那营养他而又永不会使他厌腻的日常必吃的面包。莫伯桑在15年中发表了将近20卷作品,如果他活着,毫无疑问,他还可以把这个数字扩大3倍,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可以摆满一个书架。可是让我说什么呢?面对我们时代卷帙浩繁的产品,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诚然,这些都是长期认真写作的成果。……不过,对于荣誉来说这也是十分沉重的包袱,人们的记忆是不喜欢承受这样的重荷的。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从来都不过是寥寥几页。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
先生们,这就是莫伯桑光荣之所在,而且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那么,既然他以昂贵的代价换来了香甜的安息,就让他怀着对自己留下的作品永远富有征服人心的活力这信念,香甜地安息吧。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
初二第六讲学案 第2篇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 我在物理讲学稿在设计和使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 “讲学稿”以文本的形式出现, 容易使学生忽视物理学科的实验性;讲学稿的设计形式单一, 如何长期吸引学生, 特别是城市学生?实行讲学稿的课型单一, 容易忽视学生的层次性;不同教师使用同一份讲学稿容易忽视教师个人风格。下面就我在设计“讲学稿”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点滴经验, 谈谈见解。
一、物理讲学稿的“学习目标”设计要以人为本, 明确, 具体
讲学稿的学习目标是教师在研究了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基础上预先设定的, 而课堂是动态的。如果不顾课堂的动态生成而去强行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则是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反之, 如果一味地强调课堂是动态生成的, 我们不需预先界定学习目标, 那就会上起课来就像没舵手的航船, 毫无方向可言。因此, 在设定学习目标时要把课程、教材、学生等研究得透些, 尽量使预设的目标与动态生成的目标吻合些, 二者吻合得越紧密, 目标设计越成功。
教学用书和教案上现成的目标, 有时与我们学生的情况不符合, 有的目标陈述也不具体, 较空泛。我们可以借鉴, 但一定要加以改动。具体到每一课来说, 目标不求全 (三维目标不求面面俱到, 有时侧重一、二即可) , 目标的陈述一定要具体, 宜采用“通过什么行为达到什么目的”这样的句式来陈述。
二、物理讲学稿的“课前预习”设计注意知识结构的梳理, 重视探究活动的设计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 实验结论要靠实验之后才能得出, 而且现在的物理书一般都没有直接给出结论, 要等上课时实验完毕后方可得出结论。这样, 就给学生的预习增加了难度, 如果“课前预习”仅仅让学生填填结论, 那么学生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进而丧失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如何在没有规范器材的情况下完成有效的预习?“课前预习”的设计显就得尤为重要。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和总结, 物理讲学稿的“课前预习”设计应注意知识结构的梳理, 重过程轻结论。一个概念的建立, 一个规律的得出, “课前预习”设计应体现概念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 物理方法。可以利用身边的器材, 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在做中学。对于一些生活中不方便完成的实验, 则可提供探究性活动材料, 让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 达到对问题的理解。
三、物理讲学稿的“课堂学习”“课后练习”设计要有目标意识, 学习活动和练习宜少而精
我们设计讲学稿时, 设计的内容与目标的很容易游离甚至相悖。也可能重点不突出, 在枝节上设计很多内容, 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要克服这一点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 多查阅资料, 借鉴别人对问题的解决策略, 为我所用;设计时要随时检查设计内容是否与目标一致。在此基础上, 依据我们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 要使好、中、差各个层面的学生拿到一份讲学稿后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不同的学习活动, 从而有所收获。
“讲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 第3篇
在语文课堂上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讲学案”教学形式的诸多魅力。
第一,目标具体明确。“讲学案”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确定下来,让学生懂得每节课具体干什么,还把每课要学习的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以问答题和当堂反馈的形式出现。上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迅速进入思考状态,克服了听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开始有的放矢地学习。教师设计的反馈训练题可以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纠正错误。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学到的知识点了然于胸,感觉学习简单实在,易于把握,很有成就感。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讲学案”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培养了其主动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具备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学生探究的结果要上台展示、讲解,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时间长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每节课很多学生都能面对大家侃侃而谈,颇有“小老师”的风范。
第三,提高了教学效率。课堂上,运用“讲学案”进行教学,教师讲的少了,写的少了,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紧凑有序,教师也有充裕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修正。
“讲学案”虽然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笔者认为真正使用好“讲学案”却并非易事。有时,盲目模仿会流于形式,效果适得其反。在实践中,我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教师忽视课堂讲授。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而在“讲学案”教学的形式中 ,学生畅所欲言、热热闹闹,积极性是充分调动起来了,老师呢?有时却进入了认识上的误区,不敢再像原来一样不厌其烦地教导了,而是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退居幕后,扮演一个默默无声的旁观者,认为这样才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殊不知这样却把老师应有的主导性扔在一边了。
二是课堂人情味减弱。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一篇文质兼美的诗文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有时势必影响理解和欣赏的连贯性、整体性,削弱作者、教师和学生间“感情场”的构建与共鸣,不能充分感受诗文的意蕴,也不能充分体现审美和情感的熏陶作用。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抓住文章的某些局部做些小练习,好好的一篇文章只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干巴巴的、支离破碎的印象,学习反而机械化了。
三是认知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单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缺少老师必要、适时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就只能流于浅层;只让学生诵读和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析和点拨,学生的理解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学习意味隽永、意蕴含蓄的诗文,如《再别康桥》《陋室铭》等,学生对作者的表达方式、思想情怀是无法深入领悟的。缺少教师的指引,学生的认识水平就无法得到提高。
那么,怎样合理使用“讲学案”,既充分发挥“讲学案”的优势,又避免流于形式呢?笔者认为除了精心设计“讲学案”,注重文章的整体性、连贯性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精要讲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而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科特点,结合学生水平适时地讲解,不能轻视课堂讲授。具体来说,可以课初创设情境,以“讲”引起兴趣,以“讲”明确方向;课中适时点拨,以“讲”突出重点,以“讲”突破难点;课终总结也要讲,“讲”中挖掘深度,“讲”中拓展广度,“讲”中形成整体认知,“讲”中提升认知水平。
其次,形式要丰富多彩。运用“讲学案”教学,只是要求教学过程中以“讲学案”为主,但不能排除其他形式。俗话说“教无定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并非无论何时何地都适合使用“讲学案”。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完整独立的文章,都有其一定的情境和氛围,“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语文教学重要的是渲染课堂气氛,营造和文章内容一致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体味文章的内涵和魅力。在教学过程中,“讲学案”还可以配合音乐、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进行,调动学生的情感,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责 编 莫 荻)
初二第六讲学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