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成本还原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成本还原范文(精选6篇)

成本还原 第1篇

1 成本还原的原因

逐步结转分步法就是为了计算半成品成本而采用的。是按照生产步骤逐步计算并结转半成品成本, 直到最后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一种分步法。按照结转的半成品成本在下一生产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反映不同, 逐步结转分步法可分为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两种方法, 而综合结转法的特点是将上一步骤转入下一生产步骤的半成品, 不分成本项目, 以总的金额全部计入下一生产步骤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中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或“自制半成品”成本项目。综合反映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 在综合结转法下, 由于各个步骤的自制半成品都没有分成本项目, 而是以合计金额直接全部转入到下一生产步骤中的“直接材料”或“自制半成品”项目中, 而自制半成品的“制造费用”、“直接人工”等其他费用都计入了产成品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中, 而产成品的“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其他费用相对也在产成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小, 而产成品的“直接材料”的项目所占的比重很大, 这显然不符合产成品成本的实际构成, 不便于企业分析与考核产品成本的成本构成和水平。

2 成本还原的含义及种类

2.1 成本还原的含义

就是从最后一个生产步骤起, 把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还原为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即将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自制半成品成本, 按上一生产步骤所生产的自制半成品的成本构成进行分解, 最后将各生产步骤同一成本项目的金额相加, 得到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

2.2 成本还原的方法

成本还原的具体方法有两种。它们分别是综合比率还原和半成品比重法。综合比率还原又称系数法。就是把各个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 按照上一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的结构, 逐步分解还原, 算出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

半成品比重法是按所产半成品各成本项目占全部成本结构的比重还原, 进行成本还原应计算所产半成品成本项目比例。

3 综合比率还原法。

3.1 综合比率还原法的程序

采用综合比率还原法的计算程序为:首先计算出成本还原分配率。成本还原分配率=本月产品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费用÷本月所产该半成品成本合计;其次以还原分配率分别乘以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各个成本项目的费用, 即可将本月产成品所耗半成品的综合成本, 按照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的成本构成进行分解还原, 直至“半成品”项目的综合费用全部分解, 还原为原始成本项目时为止;最后把还原出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按成本项目分别汇总, 这样就计算出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还原后的产成品总成本。还原的次数=该产成品的生产步骤-1, 若生产产成品的生产步骤有3个生产步骤, 则需进行2次还原。

3.2 综合比率还原法的举例

例:假定甲产品由三个生产品步骤产成, 第一生产步骤生产的A半成品, 不通过半成品库收发, 而直接为第二生产步骤领用, 第二生产步骤生产的B半成品, 直接为第三生产步骤领用, 各步骤成本逐步结转情况如表1。

(1) 第一次还原。

还原分配率=3.320÷4.980=0.666667

甲产成品所耗B半成品费用中的A半成品费用=2.8800.666667=1920 (元)

甲产成品所耗B半成品费用中的直接人工费用=12000.666667=800 (元)

甲产成品所耗B半成品费用中的制造费用=9000.666667=600 (元)

(2) 第二次还原。

还原分配率=1920÷3840=0.5

B半成品所耗用A半成品费用的直接材料费用=16000.5=800 (元)

B半成品所耗用A半成品费用的直接人工费用=12800.5=640 (元)

B半成品所耗用A半成品费用的直接材料费用=9600.5=480 (元)

(3) 甲产成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费用=800 (元) 。

甲产成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费用合计=1040+800+640=2480 (元)

甲产成品所耗用的制造费用合计=720+600+480=1800 (元)

4 半成品比重法

4.1 半成品比重法的计算程序

首先计算出所产半成品成品成本比重, 所产半成品成本比重=由上步骤半成品中某成本项目金额÷上步骤该半成品成本合计;其次, 将所产半成品比重分别乘以产成品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 即可将产成品中半成品综合成本进行分解;最后, 将分解出的各成本项目汇总, 得到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

4.2 半成品比重法的实例仍以上例。

(1) 第一次还原。

第二步骤直接材料的比重=2880÷4980=0.578313

第二步骤直接人工所占比重=1200÷4980=0.240964

第二步骤制造费用所占比重=900÷4980=0.180723

甲产成品所耗B半成品成本构成。

A半成品=33200.578313=1920 (元)

直接人工=33200.240964=800 (元)

制造费用=33200.180723=600 (元)

第二次还原。

第一步骤直接材料所占比重=1600÷3840=0.416667

第一步骤直接人工所占比重=1280÷3840=0.333333

第一步骤直接材料所占比重=960÷3840=0.25

甲产成品所耗A半成品成本构成。

直接材料=19200.416667=800 (元)

直接人工=19200.333333=640 (元)

制造费用=19200.25=480 (元)

甲产成品所耗直接材料=800 (元)

甲产成品所耗直接人工=1040+800+640=2480 (元)

甲产成品所耗直接材料=720+600+480=1800 (元)

以上两种方法, 都是以所产半成品成本构成为标准进行成本还原的, 但没有考虑到以前月份所产半成品成本结构的影响, 在各月所产半成品的成本结构变化较大的情况下, 采用半成品比重法进行还原会产生误差。

摘要:成本会计中, 成本计算的方法在采用逐步结转法中的综合结转方法时, 不能体现完工产品在生产中所耗用的直接材料, 就需要进行成本还原。

产品成本还原方法探究 第2篇

1. 精算法。

即将本月完工产成品中所耗用的半成品区分为本月完工与以前月份完工几个部分, 根据相关月份的完工半成品成本资料分别予以还原, 再将各部分的还原结果按成本项目相加汇总。此种方法在各月的半成品成本水平相差较大、库存半成品批别较多的情况下采用。

例1:某企业3月份的完工产成品为19件, 总成本为256.5元, 其中半成品综合成本为171元, 直接人工为57元, 制造费用为28.5元。要求:用精算法对产成品成本中半成品综合成本171元进行成本还原。该企业的2、3月份完工半成品成本资料如表1所示。

单位:元

分析:3月份完工的19件产成品所耗用的15件半成品为2月份生产的全部完工半成品, 可根据成本资料直接还原;其余所耗4件半成品为3月份完工的, 可根据3月份完工半成品成本资料予以还原。该4件半成品的综合成本=171-138=33 (元) , 还原分配率=33÷210=0.16, 则半成品综合成本33元可分解为直接材料16元 (1000.16) 、直接人工10.56元 (660.16) 和制造费用6.44元 (33-16-10.56) 。将两部分半成品综合成本的还原结果相加后可知, 半成品综合成本171元分解为直接材料79元 (63+16) 、直接人工55.56元 (45+10.56) 和制造费用36.44元 (30+6.44) 。

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例中如果完工产成品所耗用的半成品数量小于2月份完工半成品数量, 则应按照2月份完工半成品成本资料进行成本还原。

2. 简算法。

该方法是指对完工产成品所耗用的半成品不区分为本月完工与以前月份完工几个部分, 根据完工半成品综合成本资料予以还原。

例2:承例1, 要求:用简算法进行成本还原。

分析:还原分配率=171÷348=0.49, 则半成品综合成本171元可分解为直接材料79.87元 (1630.49) 、直接人工54.39元 (1110.49) 和制造费用36.74元 (171-79.87-54.39) 。

3. 简单法。

该方法是指将产成品中所耗的半成品不区分为本月完工与前月完工几个部分, 仅根据本月完工半成品成本资料予以还原的方法。此种方法适用于各月半成品成本水平相差不大、库存半成品批次较少的企业。

例3:承例1, 要求:用简单法进行成本还原。

分析:还原分配率=171÷210=0.81, 则半成品综合成本171元可分解为直接材料81元 (1000.81) 、直接人工53.46元 (660.81) 和制造费用36.54元 (171-81-53.46) 。

4. 定额比例还原法。

该方法是指将产成品中所耗的半成品综合成本, 根据半成品各成本项目的定额比重进行还原的方法。此种方法适用于定额管理健全的企业。

例4:承例1, 该企业半成品单位定额成本为9.5元, 其中, 直接材料4.5元, 直接人工3.2元, 制造费用1.8元。要求:用定额比例还原法进行成本还原。

分析:各成本项目所占比重分别为: (1) 直接材料:47% (4.5÷9.5) ; (2) 直接人工:34% (3.2÷9.5) ; (3) 制造费用:19% (1-47%-34%) 。半成品综合成本171元可分解为直接材料80.37元 (17147%) 、直接人工58.14元 (17134%) 和制造费用32.49元 (171-80.37-58.14) 。

单位:元

表2数据显示, 四种还原方法下, 该企业3月份完工产成品所耗半成品的综合成本还原结果较为接近, 说明该企业2、3月份半成品成本水平相当, 实际成本水平与定额成本水平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成本还原 第3篇

一、成本还原法简析

成本还原就是在成品的基础上将各个步骤半成品的综合和成本分解还原为原来的成本项目, 但是要记住成本还原是从最后的步骤开始, 这样才更准确。在企业进行生产时, 成本核算过程中使用的是综合结转法。在这个方法中企业将生产环节中的上半步骤的半成品转下半步骤时会以“自制半成品”或是“原材料”的方式进行记录, 而该步骤的综合成本则是包括上半步骤的“自制半成品”或是“原材料”的成本, 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简单易懂, 但是却忽略了上半步骤的原始成本, 不能够有效反映出原始成本与完工产品之间的矛盾, 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必须进行成本还原。

二、成本还原在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现状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现代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们不再只关注产品的制造, 而是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和人力资源的管理, 同时对企业的存货管理也提出了一定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发挥了很大作用, 它是企业进行监督考核的重要标准。这时候作用于企业的存货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能力管理的成本还原法起到了辅助成本核算的作用, 但是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 企业对成本还原认识不清

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仍是沿用过去的体制在进行生产与发展, 多数存在管理制度落后, 成本核算混乱的情况。而成本还原是一个系统的成本核算管理工具, 它可以通过对生产的各个环节的控制来保证产品的质量以及资源的利用, 但是在实行成本还原时需要各个部门的统一支持, 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损害到某些职员的个人利益, 因此成本还原的实施具有一定阻碍。

(二) 企业缺乏专业实施成本还原的人才

国内企业的发展流程较多, 有时一个企业会存在多项产品的生产, 成本还原的实施具有一定困难。它需要重新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构造, 还要细心记录每一个生产环节产生的成本消耗, 工作量较大。这不仅需要成本还原管理人员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还要有高水平的工作素养, 但是目前国内缺少这种综合人才, 所以成本还原的实施不能有效执行。

(三) 企业领导人的管理能力以及信息系统的管理能力不足

成本还原的实施需要了解企业的具体生产流程, 并且需要管理者的准确指挥。但是目前大多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成本还原的意识, 而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又不完善, 在进行成本还原时无法了解到完整的生产信息和其他的相关信息, 因此成本还原的实施也无法有效执行。

三、成本还原与传统成本核算的方法差异

成本还原通过将各个部分的半成品的成本进行计算并且以“半成品”或是“直接材料”的方式记录, 可以有效区分出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将成本还原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差异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 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一定不同

成本还原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会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动因, 并且计算出适合的分配率, 这样统计出来的成本更加准确。而传统的成本核算只是按照工时和机时等数量来计算各个部门所产生的费用, 然后将费用分配都各个部门, 最后在按照规定的分配率将费用分配到各个生产线上。二者在成本的性质和动因上具有一定差别。

(二) 成本计算的对象不同

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还原的计算对象范围更加广泛, 它包括企业的制造流程、产品的生产以及一系列的项目计划, 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则较为单一。

(三) 费用分配标准不同

传统成本核算在进行费用分配和间接成本分配时主要是以工时作为分配标准, 而作业成本法则是以完成的产品数量作为标准。这种方法要求要了解企业的作业流程和具体的生产消耗, 全程监控产品的成本消耗和企业生产过程中因为多元化需求产生的成本消耗, 这样可以使得企业的成本核算更加透明化。

(四) 成本内涵不同

传统成本和算法认为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所有资源和资金为企业的成本, 比较宽泛。而成本还原则是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并且将二者联系起来, 意义更加深刻。

(五) 成本范围不同

传统的成本核算主要是以产品本身为核算对象, 而成本还原则不同。它针对生产动因、生产过程以及成本的还原三方面进行研究, 比较具体化。

四、提高企业成本还原的管理

(一)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前面提到过信息系统对成本还原管理的重要性。随着当前科技的不断发展, 企业需要逐步完善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 使信息的分享更具有时效性。同时企业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一套简单易操作的成本还原软件, 提高企业成本还原的使用效率。

(二) 加大成本还原的宣传力度

由于当前国内企业不能意识到成本还原的重要性, 所以在成本还原的实施受到一定阻碍。只有加大了成本还原的宣传, 企业才会重视对企业成本还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成本还原管理。

五、总结

企业的成本关系着企业的盈利, 因此对成本的控制与管理需要得到关注。成本还原的应用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 有效的区分出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武静芳, 赵玉荣.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 07:25.

浅谈成本还原方法的改进 第4篇

一、传统成本还原方法的局限性

在现行的成本会计教材中,成本还原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按半成品各成本项目占全部成本的比重还原;二是按所耗半成品综合成本占完工半成品总成本的比重还原。无论哪一种还原方法都建立在同一个假设基础之上, 即本期某工序领用的半成品全部来自本期上一工序完工的半成品,不涉及上一工序期初库存半成品。实际上这种假设在企业生产中出现的几率是非常小的,因为大部分企业的情况是,企业某工序领用的半成品可能一部分来自期初库存的半成品,另一部分来自本期完工入库的半成品,也可能全部来自期初库存的半成品。而期初库存的半成品成本结构与本期完工入库的半成品成本结构可能差异较大。在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如果仍然用本期完工入库的半成品成本结构为标准进行成本还原,必然导致提供的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会产生较大偏离,因而也就是失去了成本还原的价值和意义。

二、成本还原方法的改进例解

如何才能使成本还原既符合生产实际,又能提供较为合理准确的数据呢?笔者认为可借鉴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进行还原。现举例说明如下:

例:某企业的产品生产需经过三道生产工序,原材料在开始生产时一次性投入,制成A半成品后进入A半成品库,领用后转入下一生产工序,本月完工18件;第二道工序完工后进入B半成品库,本月完工18件;第三道工序开始前领用了16件B半成品,最后形成C产成品。半成品都在各工序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各工序的在产品约当产量均为50%。该企业采用综合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各工序的成本计算单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单位:元

单位:元

单位:元

假定本期A半成品期初18件、本期入库18件、领用18件,B半成品期初16件、本期入库18件、领用16件。A、B半成品单位成本计算单如表4、表5所示。

1. 先进先出法。假定各工序半成品的领用都是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也就是说,本例中第一道工序和第二道工序领用的半成品全部来自各自的期初半成品。成本还原按照各工序期初的半成品成本结构来还原。

第一次还原:直接材料=350×(24÷30)=280(元)

直接人工=350×(3÷30)=35(元)

制造费用=350×(3÷30)=35(元)

第二次还原:直接材料=280×(18÷25)=201.6(元)

直接人工=280×(4÷25)=44.8(元)

制造费用=280×(3÷25)=33.6(元)

还原后:直接材料=201.6(元)

直接人工=84+35+44.8=163.8(元)

制造费用=70+35+33.6=138.6(元)

2. 加权平均法。首先计算各工序半成品中各成本项目的加权平均成本,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为例,假定某工序期初在产品数量为Q1,本期入库在产品数量为Q2,期初在产品的直接材料单位成本为C1,本期入库在产品直接材料单位成本为C2,则该工序直接材料项目加权平均单位成本M=(Q1×C1+Q2×C2)÷(Q1+Q2),同理计算该工序直接人工项目和制造费用项目加权平均单位成本N、P,则该工序加权平均单位成本=M+N+P。然后依照各工序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中成本构成比例进行成本还原。

第一道工序A半成品各成本项目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直接材料=(18×18+18×9)÷(18+18)=13.5(元/件)

直接人工=(18×4+18×4)÷(18+18)=4(元/件)

制造费用=(18×3+18×5)÷(18+18)=4(元/件)

A半成品加权平均单位成本=13.5+4+4=21.5(元/件)

第二道工序B半成品各成本项目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直接材料=(16×24+18×18)÷(16+18)=20.8(元/件)

直接人工=(16×3+18×3)÷(16+18)=3(元/件)

制造费用=(16×3+18×4)÷(16+18)=3.5(元/件)

B半成品加权平均单位成本=20.8+3+3.5=27.3(元/件)

第一次还原:直接材料=350×(20.8÷27.3)=266.7(元)

直接人工=350×(3÷27.3)=38.5(元)

制造费用=350×(3.5÷27.3)=44.9(元)

第二次还原:直接材料=266.7×(13.5÷21.5)=167.5 (元)

直接人工=266.7×(4÷21.5)=49.6(元)

制造费用=266.7×(4÷21.5)=49.6(元)

还原后:直接材料=167.5(元)

直接人工=84+38.5+49.6=172.1(元)

制造费用=70+44.9+49.6=164.5(元)

3. 定额比例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不管某工序领用的半成品来源如何,期初库存的半成品和本期完工半成品各自领用了多少,均以半成品单位定额成本中各成本项目定额构成比例为还原分配率进行成本还原。具体计算公式为:某工序的还原分配率=上一工序半成品各成本项目单位定额÷上一工序半成品单位定额成本,还原后各成本项目金额=半成品成本项目金额×还原分配率。

假定A、B半成品的单位定额成本如表6所示。

单位:元/件

第一次还原:直接材料=350×(20÷28)=250(元)

直接人工=350×(4÷28)=50(元)

制造费用=350×(4÷28)=50(元)

第二次还原:直接材料=250×(15÷22)=170.5(元)

直接人工=250×(4÷22)=45.5(元)

制造费用=250×(3÷22)=34.1(元)

还原后:直接材料=170.5(元)

直接人工=84+50+45.5=179.5(元)

制造费用=70+50+34.1=154.1(元)

三、改进后的各成本还原方法的评价

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成本还原比较符合半成品领用的实际情况,但需要半成品库提供详实具体的半成品领用、入库信息,只有基础数据做得较好的单位才适用;加权平均法所计算出来的各工序中各成本项目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实际上是一个折中后的平均价,计算结果准确性欠佳;定额比例法下,因为各工序单位定额成本数据已基本固定,所以各月各工序还原分配率基本不变,无须各月重新计算还原分配率,计算简单方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务计算工作量,但该方法仅适用于定额管理基础较好、半成品单位成本与定额成本相差不大的企业,否则会产生较大误差,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湛忠灿.成本还原计算存在的问题及公式修正[J].财会月刊,2011(25).

成本还原分配率计算公式之修正 第5篇

一、成本还原分配率计算公式存在的问题

在几乎所有的成本会计教材中, 成本还原的还原分配率计算公式均为:成本还原分配率=产成品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上一步骤所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 (简称“原公式”) 。笔者认为, 该公式的表述非常模糊, 导致课堂讲授时很费劲, 教学效果差。

该公式的分子是成本还原的对象, 而分母是成本还原的依据。从分子看, “产成品所耗”的表述非常关键。因为还原的是产成品里的半成品的综合成本, 所以不管是计算哪一步骤半成品的成本还原分配率, 都必须是产成品所消耗的, 即成本还原对象应是产成品所耗的某步骤的半成品的综合成本。根据原公式, 本月产成品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成本指的应是本月产成品消耗最后一个步骤的前一个步骤, 即倒数第二步骤的半成品成本, 即分子中的上一步骤指的是倒数第二步骤。如果该企业只有两个步骤, 那么该成本还原分配率的计算公式不会令人产生误解。但是若企业有三个步骤, 那么此时分子中“上一步骤”到底指的是第一步骤还是第二步骤就不得而知了。分母的表述同样也不清楚。

二、成本还原分配率计算公式的修正

笔者认为, 应该将原公式的分子和分母中的“上一步骤”改为“以前步骤”, 即:成本还原分配率=产成品所耗以前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以前步骤所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 (简称“修正公式”) 。企业的产品生产有两个步骤时, 需要还原一次半成品成本, 有三个步骤时, 需要还原两次, 以此类推。根据成本还原的步骤, 先从最后一步开始还原, 计算成本还原分配率。只有此时的成本还原分配率计算公式里可以采用“上一步骤”这样的字眼。但是在还原倒数第二、第三步骤等的半成品成本时, 计算成本还原分配率就不能采用“上一步骤”的说法。

在修正公式中, 不同的成本还原对象对应着不同的成本还原分配率, 而不同的成本还原分配率则对应着不同的“以前步骤”。例如, 企业的生产有三个步骤, 则有两个成本还原对象, 两个成本还原分配率。成本还原对象指的是产成品所耗用的以前步骤的半成品的综合成本。因此, 成本还原对象分别是产成品耗用的第二步骤的半成品的综合成本和产成品耗用的第一步骤的半成品的综合成本。先计算产成品耗用的第二步骤半成品的成本还原分配率, 此时公式中的“以前步骤”指的是倒数第二步骤, 正好也是第二步骤;再计算倒数第二步骤的半成品的成本还原分配率, 此时公式中的“以前步骤”指的是倒数第三步骤, 即第一步骤。下面笔者举例说明。

例:某企业的产品生产要经过三个步骤的加工, 材料由第一步骤投入, 制成18件甲半成品, 18件甲半成品直接转入第二步骤继续加工, 得到18件乙半成品, 全部乙半成品进入乙半成品库, 第三步骤领用了16件乙半成品进行继续加工, 最后成为A产成品。材料、半成品都在各车间第一工序一次性投入, 按实际产量比例法分配费用, 各车间的在产品按半数折合约当产量分配加工费。采用逐步综合结转法结转半成品成本。各步骤的成本计算单如下表所示 (“摘要”中各项的单位是“件”) :

进行成本还原时, 不管按照原公式还是按照修正公式, 对于产成品所消耗的乙半成品综合成本的还原, 不会有分别。由于企业生产要经过三个步骤, 根据原公式, 分子中的产成品所耗的“上一步骤”可理解为第二步骤;根据修正公式, 产成品所耗的“以前步骤”也可理解为第二步骤。那么, 根据产成品的成本项目构成, A产成品的总成本504元里包含了350元的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84元的直接工资费用和70元的制造费用。所以, 首先要还原乙半成品的综合成本 (350元) , 成本还原的依据是本月所产的该种半成品的成本构成, 即本月第二步骤生产的半成品的综合成本450元。

乙半成品的成本还原分配率=350/450=0.778

350元乙半成品里的甲半成品成本=3240.778=252 (元)

350元乙半成品里的第二步骤的直接工资费用=540.778=42 (元)

350元乙半成品里的第二步骤的制造费用=720.778=56 (元)

这样, 对于A产成品所耗的350元乙半成品的综合成本的成本还原已经完成, 42元的第二步骤的直接工资费用和56元的第二步骤的制造费用不需要再还原, 只需对252元的甲半成品的综合成本进行还原即可。

此时, 按照原公式的理解就会使得在对甲半成品的综合成本进行成本还原时出现错误。根据原公式, 按照通常的理解, 产成品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 应是504元的产成品所消耗的324元的上一步骤。将“上一步骤”修正为“以前步骤”更符合甲半成品成本还原分配率计算的原始含义。

另外, 修正公式的分子中“产成品所耗”的表述也相当重要。不管是还原乙半成品成本还是甲半成品成本, 都一定是504元的A产成品里所实际消耗的。从上表可知, 504元的A产成品消耗的是350元的乙半成品, 而350元的乙半成品消耗的并不是324元的上一步骤的甲半成品, 450元的乙半成品消耗的才是324元的甲半成品成本, 即504元的A产成品消耗的甲半成品成本并不是324元, 因此, 对于第二成本还原对象甲半成品的成本还原分配率的计算来说, 分子金额不应是324元。正确的做法应是, 先把乙半成品的成本还原后, 再进行甲半成品的成本还原。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知道350元的乙半成品成本中包含了多少元的甲半成品成本。504元的A产成品成本里包含了350元的乙半成品成本, 因此第一成本还原对象就是350元的乙半成品成本, 而将350元的乙半成品成本还原知道了消耗的甲半成品后, 即意味着504元的A产成品里消耗了多少甲半成品成本。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已经知道, 350元的乙半成品消耗了252元的第一步骤的甲半成品成本, 而504元的A产成品里消耗了350元的乙半成品, 也就意味着504元的A产成品里消耗了252元的甲半成品。所以, 甲半成品的成本还原分配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应是252元。

甲半成品的成本还原分配率=252/324=0.778 (与乙半成品的成本还原分配率相同只是一种巧合)

252元甲半成品里的第一步骤的原材料费用=1620.778=126 (元)

252元甲半成品里的第一步骤的直接工资费用=720.778=56 (元)

252元甲半成品里的第一步骤的制造费用=900.778=70 (元)

经过对乙半成品和甲半成品的成本还原, 将直接材料费用、直接工资费用和制造费用分别相加, 得到A产成品的原始成本项目构成:

A产成品的直接材料费用=126 (元)

A产成品的直接工资费用=84+42+56=182 (元)

A产成品的制造费用=70+56+70=196 (元)

三、结束语

由于企业的产品生产往往不止一两个生产步骤, 所以对应的成本还原分配率也不止一个, 这样成本还原分配率的计算公式必须是一个通用公式, 对于不同的成本还原对象都适用。若用原公式进行成本还原, 那么对于任何步骤的半成品的综合成本的成本还原, “上一步骤”都会让人理解为产成品的上一步骤, 即倒数第二步骤。如果企业的产品生产只有两个步骤, 那么用原公式不会令人误解, 因为不管是原公式还是修正公式, “产成品的上一步骤”都只会解释为第一步骤。但是, 若企业的产品生产不止两个步骤, 那么对于产成品“上一步骤”的理解就模棱两可了。此时再采用原公式就无法准确计算出成本还原分配率。显然, 原公式中对于“上一步骤”的表述是非常不恰当的, 把原公式中的“上一步骤”修正为“以前步骤”更贴切。这样, 不管计算任何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还原分配率, “以前步骤”的表述都并不确指哪一步骤, 不同步骤的半成品的成本还原分配率对应着不同步骤, 所以修正公式可以适用于任何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的成本还原。

成本还原 第6篇

一、成本还原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进行成本还原呢, 原因在于综合结转分步法下各步骤耗用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是在“直接材料”或“半成品”项目综合反映的, 核算工作较为简单, 但不能提供最终产品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资料。特别在生产步骤较多的情况下, 最终产品成本中绝大部分是最后步骤所耗的半成品费用, 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却仅包含最后一个步骤的费用, 这显然不符合产品成本的实际情况, 不利于按成本项目分析产品成本的升降原因及从全厂角度分析考核产品成本的构成与水平。因此, 应将逐步综合结转算出的产成品成本进行成本还原。

二、成本还原的方法

所谓成本还原, 就是从最后一个步骤起, 将其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综合成本逐步分解, 还原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 从而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成本还原的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 按还原率还原

公式为:

成本还原率=本月产成品中耗用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上步骤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的总成本

分解还原后的某成本项目费用=本月所产半成品某成本项目成本成本还原率

按上述公式分解出来的原材料成本即是“直接材料”原始成本项目的成本.将分解出来的其他成本项目的数额与最后步骤产成品相同成本项目的数额相加, 即为其他各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如产成品经由三个步骤顺序连续加工制成, 则还须将第一次分解后的“原材料”综合成本再按上述方法, 按其上步骤本月所产半成品的成本结构进行分解, 分解出来的原材料成本即是以“直接材料”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将分解出来的其他成本项目的数额与其他各步骤相同成本项目的数额相加, 即是其他各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如由四步制成, 则须还原三步, 依此类推。成本还原一般通过编制成本还原计算表进行的, 下面举例说明。

【案例1】华兴工厂生产甲产品经过两个步骤, 分别由两个车间进行。第一车间生产半成品, 完工后交半成品库验收;第二车间按所需数量从半成品库领用。两个车间的月末在产品均按定额成本计价。月初、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及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分别在第一车间甲半成品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表1和第二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表2中。

第一车间:甲半成品单位:元

第二车间:甲产成品单位:元

根据上述资料及成本还原公式编制成本还原表, 如表3。

表3中“还原前产成品成本56880元”根据第二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完工转出产成品成本填列, 其中“半成品”成本项目44880元是还原的对象;“本月所产半成品成本”根据第一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完工转出半成品成本填列。

具体还原过程如下:

1.计算还原分配率。还原分配率为每一元本月所产半成品成本相当于产成品所耗半成品费用若干元。

成本还原率=44880÷34000=1.32。

2.以还原分配率分别乘以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各个成本项目, 即可将本月产成品所耗半成品的综合成本, 按照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的成本构成进行分解、还原, 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还原对象成本。还原后三个成本项目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之和等于还原对象成本, 应与产成品所耗半成品费用44880相抵销。

3.将表3中第二行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与第四行成本还原值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按项目分别相加, 即为最后一行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还原后的产成品总成本。

分解还原后的产成品成本=56880 (元) ;直接材料=20196 (元) ;直接人工=6500+14361.6=20861.6 (元) ;制造费用=5500+10322.4=15822.4 (元) 。

如果甲产品生产步骤不是两步, 而是三步, 按照上述方法应先从第三步骤起, 将其所耗第二步骤生产的半成品综合成本进行分解、还原, 但还原后的“半成品”项目还有未还原尽的综合费用, 即第二步骤产品消耗的第一步骤半成品的成本, 因而还应再进行一次还原, 直到将“半成品”项目的综合费用全部分解、还原为原始成本项目时为止。

(二) 按所耗上步半成品成本结构比例还原

即按上一步骤本月所产半成品的成本项目占其全部成本的比重, 将本月本步骤完工产成品成本中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还原为原始的成本项目。其公式为:

上一步骤完工半成品各成本项目的比重=上一步骤本月完工半成品各项目成本÷上一步骤本月完工半成品全部成本

完工产品中耗用上一步半成品综合成本还原为各成本项目的成本额=完工产品中耗用上一步骤的半成品综合成本上一步骤完工半成品各成本项目的比重

产品名称:甲产品产量:50件单位:元

单位:元

以上例资料为例, 还原计算表如表4。

直接材料占全部成本比重=15300÷34000=45%;直接人工占全部成本比重=10880÷34000=32%;制造费用占全部成本比重=7820÷34000=23%。

还原额:直接材料=4488045%=20196 (元) ;直接人工=4488032%=14361.6 (元) ;制造费用=4488023%=10322.4 (元) ;

还原后的产成品成本=5 6 8 8 0 (元) ;直接材料=20196 (元) ;直接人工=6500+14361.6=20861.6 (元) ;制造费用=5500+10322.4=15822.4 (元) 。

由于该种方法与前种方法的原理相同, 因此计算结果一样。即还原后的产成品成本总额相同, 都是56880元;还原后的各成本项目金额相同, 直接材料20196元, 直接人工20861.6元, 制造费用15822.4元。但是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使整个会计处理过程深入浅出, 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在具体应用的时候也更不容易出现错误。

三、成本还原前后对比分析

成本还原范文

成本还原范文(精选6篇)成本还原 第1篇1 成本还原的原因逐步结转分步法就是为了计算半成品成本而采用的。是按照生产步骤逐步计算并结转...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