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染病疫情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传染病疫情范文(精选12篇)

传染病疫情 第1篇

1 企业具有的特性与疫情发生的关系

1.1 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企业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 企业内的人与物时刻与外界发生着交往, 社会发生的变化, 随时会影响到企业。企业内发生传染病疫情, 也与这一特性有关, 主要表现在病原体输入, 其输入方式主要通过人员和物资。

1.1.1 经人输入

人作为企业的主要构件, 经人输入病原体可能性最大。 (1) 企业员工主要由外来人口和常住人口组成。常住人口每天要往返于企业与家庭之间, 吃住在家, 而且每天与家庭周围的环境接触;外来员工来到异地后, 有的租住本地农户住房, 有的企业给他们提供集体宿舍, 但这部分人在节假日及工余时间仍与企业外围的环境发生交往, 如进入餐馆、影剧院、商店等。社会人群中不可避免有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源存在。因此, 员工随时有从企业外围环境中传入传染病病原体的可能。 (2) 节假日期间员工休假时间较长, 部分员工外出旅游或探亲访友等, 在这期间他们可能接触到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 接触的范围广了, 感染病原体的机会增多。可见, 节假日后是员工传染病的多发时期。 (3) 常住人口的家庭多分布在企业周边地区, 当这个地区发生传染病时, 员工就有机会感染疾病, 从中可以看出, 员工家庭分布区域越大和员工人数越多, 企业输入病原体概率就越大。而且发生的传染病种类与企业所在地外围人群发生的情况基本一致。 (4) 若企业员工中有外来人员, 由于地域差异造成了传染病分布呈地区性的特点, 如疟疾、血吸虫病等。有些企业外来员工占有一定比例, 这一人群多来自不同地区, 他们中不可避免感染当地的地方性传染病, 造成传染源的异地输入。 (5) 经食品从业人员输入。大的企业多有食堂, 食堂中从事饮食行业的人员, 他们同样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 也有感染传染病的机会。若一旦染上肠道传染病,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 病原体可通过污染食物, 引发严重食源性疾病暴发。

1.1.2 经物输入

企业生产的原料及工作、生活所需的必需品都得从社会输入, 其中一些物资可作为病原体的媒介, 如果把关不严, 随物进入企业, 可引发相关的传染病。例如:一些养殖加工企业, 若输入带有禽流感病毒或布鲁氏菌的禽畜时, 不但可引发其它健康禽畜的发病死亡, 而且员工也可因接触这些病死禽畜而感染致病。食品生产企业若不严把进入被病原体污染的原材料, 不但可引发员工的疾病, 而且可污染产品, 销售出去危及社会人群;企业食堂若输入带有病原体的食品, 可造成员工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企业附近设置的小摊小贩, 卫生状况多不乐观, 食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员工食用这些食品后, 也有感染病原体的可能;供应企业内人群使用的水源, 有自来水、河池水、桶装水或井水, 这些水源多来源于企业外, 而企业外输入的水源易受环境的影响, 一旦水源受病原体污染, 可致介水传播感染性腹泻疫情。2007年3月, 萧山区某企业发生一起由O16K15型产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所致的感染性腹泻, 300名员工中, 发病16例, 罹患率5.33%, 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证实, 系企业直接引用河水作为员工生活用水, 水源被粪便污染所致。

1.2 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企业环境和员工是固定的, 且企业与外围社会环境保持着相对的独立, 企业内部环境的好坏, 可影响员工的健康。在传染病传播中企业具有的这一特点, 可给疾病的传播与暴发创造条件。

1.2.1 提供了疾病传播的场所

企业中的一些场所, 如车间、食堂、寝室等, 是员工活动的地方, 他们共同在这里工作、用餐、住宿, 呼吸着同室的空气, 共同使用室内的物品, 当这些场所存在结构不合理 (如场地空间狭窄) 、设施不全 (如通风、消毒、排污设施等) 、管理不严 (如无卫生制度) 时, 室内的空气、物品就易受病原体污染。企业内还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污物, 这些污水、污物如果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 可造成企业内环境病原体及媒介生物的孳生繁殖, 导致企业内环境的污染。一些禽畜养殖加工企业, 存在着大量的禽畜、制品以及禽畜排泄物, 这些禽畜可发生某些传染病, 如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等, 导致禽畜致病或死亡, 员工接触这些病死禽畜及其排泄物也可感染发病, 因此, 对这类企业应随时警惕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发生。生产呈流水作业时, 若上游发生病原体污染, 则可危害下游作业处。

1.2.2 人群聚集

众多员工聚集在一起, 单位体积内人均占有的空间有限, 若他们置于结构不合理的环境, 一旦有传染源输入易发生局部暴发。外来员工多的企业, 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 而不同地区人群的发病状况和免疫接种情况是不同的, 这可造成他们中的部分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 易感人群的聚集为相关传染病局部暴发创造了条件。

2 对策

2.1 针对企业社会性的特点采取的措施

2.1.1 了解疫情信息

企业发生传染病疫情, 其病原体多由企业外输入, 如果能及时了解到社会人群传染病发生情况, 就可先采取措施, 阻断传染源输入, 以避免企业内传染病疫情的发生。了解社会人群疫情信息, 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当员工来源于本地区时, 企业应了解当地的疫情情况, 若有外来人员, 企业还应了解员工出生地传染病疫情情况。企业所在地发生传染病疫情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向企业通报情况, 以便企业能及时获取信息采取相应措施。

2.1.2 加强监测及时发现传染源

(1) 新员工进入企业时, 应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 通过这一方式, 可以发现一些慢性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 如结核病、乙肝等, 对来源于某种传染病流行地区的员工, 企业可有针对性地增设检测项目, 以防病原体从异地输入, 如针对疟疾, 血吸虫病检查。 (2) 针对员工节假日返工后可能多发传染病的特点, 企业应及时了解返回员工健康状况, 发现可疑对象及时采取隔离措施。 (3) 一旦企业外围发生传染病流行或暴发时, 企业应高度警惕, 加强监测, 如流感流行时, 企业可采取晨检措施, 及时发现传染源。 (4) 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的监测, 除定期进行必要的健康体检外, 企业管理者应随时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 (5) 禽畜养殖加工企业, 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应各司其职, 定期开展对禽畜和职业人群的相关传染病感染的监测。

2.1.3 严格把关, 防止病原体随物输入

(1) 企业要严把进货关, 杜绝霉变、污染食品原料进入企业, 要做到这一点, 企业应配置检测设施和人员, 同时要对食品采购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使他们具有鉴别食品货源伪劣的能力。 (2) 要加强对企业周边环境餐饮业及副食品店的监督执法, 彻底取缔无证经营者。 (3) 对企业外输入的饮用水要加强管理, 自来水尽可能地采用直接供应方式, 防止二次污染;商品水要选择合格的产品并正确使用。企业应杜绝直接引用河、池水作为企业内人群的生活用水, 确有必要时, 则水质必须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 同时要加强水源的保护, 严防生物污染。 (4) 禽畜养殖企业, 应严把禽畜及饲料输入关, 禽畜进入企业前, 可对禽畜进行感染监测。

2.2 针对企业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采取的措施

2.2.1 主要场所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并建立卫生制度

企业内车间、食堂、寝室等场所应宽畅, 便于通风;生产和生活污水污物处理与排放合理;食堂作业处, 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 内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要建立制度落实各项卫生措施, 如车间、寝室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禽畜养殖场应对环境进行随时消毒, 对其排泄物及时进行清理并合理处置, 蚊蝇繁殖高峰时节, 可采取灭蚊灭蝇措施。

2.2.2 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疫情分析 第2篇

一 基本情况

1、发病概况

(1)发生病种: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包括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3种。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其中乙类传染病3种,共14例,为病毒性肝炎(乙肝)8例,肺结核(涂 阳、涂阴、未痰检)6例。丙类传染病2种,2例为腮腺炎。

(3)报告发病总数138例,报告发病率为80/10万(以常住人口9.75万,流动人口7.5万计算,以下同)。其中,乙类传染病89例,报告发病率为51.59/10万,丙类传染病49例,报告发病率为28.40/10万。

(4)本月无死亡病例

2、时间分布

本月与上月相比发病率下降了9.80%,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2.35%。

3、地区分布

石佛报告发病67例,沟赵报告发病47例,其余地区报告发病24例。

二 重点疾病分析

1、病毒性肝炎

报告发病56例,其中乙肝5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22例)、丙肝6例,占本月报告发病总数的40.58%,与上月相比下降了1.75%,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21.74%。

2、肺结核

报告发病13例,其中菌(-)2例,涂(+)2例,未痰检9例,占本月报告发病总数的9.42%,与上月相比下降了7.14%,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14%。应加强对辖区各医疗单位,尤其是两乡各村医结核病防治宣传培训工作,提高结核病人发现率。

3、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报告发病39例,占本月报告发病总数的28.26%,与上月相比下降了18.75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550%。今年的夏季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更易引发肠道传染病,应加强食品卫生宣传及居民健康教育,严防病从口入,降低肠道传

染病发病率,提高民众健康水平。

5月份传染病疫情分析及自查报告

一、疫情概况

根据各科室上报到公共卫生管理科的数据统计,5月份全院共上报传染病卡78张,其中HBsAg(+)未网络直报的45人,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与早期病例重复报告8人次,其他病种重复报告卡4张。有效报告卡76张,报告法定传染病6种58例,法定管理、重点监测的传染病3种4例。

甲类传染病无报告。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3种37例,占发病总数的59.68%,无死亡病例。发病病种具体是:肝炎10例,肺结核25例,梅毒2例。

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3种21例,占发病总数的33.87%,无死亡病例。具体病种发病数是:流行性腮腺炎14例,腹泻病6例,手足口病1例。

其他法定管理的传染病3种4例,占发病总数的6.45%,分别是:水痘2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尖锐湿疣1例。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构成情况

1、肠道传染病:发病7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1.29%,病种为腹泻病6例,手足口病1例。

2.呼吸道传染病:发病42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7.74%,病种为肺结核25例,流行性腮腺炎14例,水痘2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

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13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0.97%,病种为:乙肝7例,肝炎未分型2例,梅毒2例,丙肝1例,尖锐湿疣1例。

5、新生儿破伤风、AFP、霍乱、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无病例报告。

三、传染病疫情分析

本月报告新发传染病2种,一是流行性腮腺炎14例,发病年龄大多在10岁以下,极少有15岁以上儿童发病,全县多数乡镇都有发病,但未发现暴发流行趋势。这与流腮的高发季节和好发年龄符合。内儿科、门诊医生要注意鉴别诊断,发现病例时要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二是手足口病1例,虽然是门诊病例,但夏秋季节为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内科、儿科及门诊要引起高度重视,组织医务人员重新认真学习《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9年版)的内容,尤其是内三科要提前预留足够的专用病房和病床,储备必要的隔离消毒物资,准备迎接手足口病发病高峰的到来。及时发现和识别重症病例,在诊断不明确是要及时提请科室间会诊或者全院会诊。

三、5月份传染病管理检查情况通报

1.报告卡的填写质量不稳定,仍然存在缺漏项的问题。

2.门诊传染病,尤其是HBsAg阳性的漏报比较多。

四、整改措施

1.公卫科加大督查力度,在收取传染病报告卡时对法相的填写质量问题当场有针对性的当场进行培训。

2.各科室主任要切实加强对传染病诊疗、登记、报告工作的管理,督促临床医生严格按传染病管理规定及时、准确的上报传染病信息。

浅谈如何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第3篇

2004年1月1日以来,我国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已长达7年多,国家针对传染病防治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疫情网报体系保证了各医疗机构在发现传染病时通过大疫情网报系统第一时间上报,极大地提高了疾控部门对疫情的发现率和疫情处置的及时率。但是,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仍存在及时性和准确性等众多问题,这值得我们疾控专业人员思考,如何提高和规范传染病疫情网报工作,下面浅谈一下,仅供同行参考。

1建立健全疫情网报组织机构,细化分工与明确责任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任何事情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疫情网报同样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责任分工,明确到人。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需明确管理人和责任人,国家规定此项工作疾控部门需要有专人且不少于两人负责医疗机构的网报审核与订正,每天不少于4次进行大疫情网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向网报单位反馈,督促其订正或删除,第一时间减少网报卡片的逻辑错误,保证卡片的完整率和准确率。

2培训考核制度化,普及网报知识知晓率

培训作为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对疫情网报工作也同样适用,每一年所有医疗机构均需由疾控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举办一期疫情网报专业知识培训,且进行培训后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后须对本单位新进人员和其他人员举办疫情网报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网报知识的知晓率。

3疫情网报制度张贴化,强化报告意识

疫情网报制度作为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一种规范,疾控部门须按照网报要求制定出统一的疫情报告制度,下发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求其统一张贴至接诊或检验传染病的相关科室,供其提示与警示作用,同时要求各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疫情相关的科室必须配备传染病登记本、疫情卡片与门诊日志,以便登记核查。

4完善奖惩制度,保障网报开展

各级医疗机构临床首诊医生和网报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后,应该严格按照制度报告疫情,医疗机构应该对积极准确报告的医生给予奖励,惩罚漏报错报或不及时报告的医生或网报人员。网报工作不同其他的业务部门工作,每年中的节假日、周末、月末都需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报卡和审卡,尤其是月末、年末的最后一天审卡人员须守大疫情网到24点后,这就需要单位对网报工作做得较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同时,对网报工作不力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通过奖励、补助和惩罚工作,保证网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5加强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大通报力度,督促整改

疾控部门作为网报单位的业务指导部门,须对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网报工作进行检查指导,采取日常检查和年终漏报调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各医疗机构在网报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检查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至各单位和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辖区卫生监督所,从而要求其在第一时间进行改正,并要求实行院内通报制。

6各级疾控加强审核,及时了解辖区网报动态

大疫情网作为疫情网络报告的唯一途径,其传染病报告卡所规定的内容均能够反应网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重卡率,这一指标也是各级网报单位考核的质量指标,负责网报管理的疾控专业人员须不定期和定期对网报的卡片导出进行分析整理,且每天进行查重,发现重卡经判定及时删除,对导出的卡片存在逻辑错误的、不准确的、不完整的,审卡人员在第一时间对网报单位进行核实,要求其进行订正,对辖区网报的质量及时进行分析并反馈给辖区医疗机构。

7开展漏报调查、全面了解网报质量

疫情漏报作为全面反映医疗机构的网报质量,其调查内容之多、覆盖范围之广为网报质量的重要途径,疾控部门须严格按照《疫情网报漏报调查方案》开展漏报调查工作,将漏报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为来年的网报工作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从而极大地提高网报质量。

传染病疫情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数据来自《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中的疫情数据, 人口资料来自南京市江宁区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10年南京市江宁区共报告传染病种13种, 报告发病数1365例, 报告发病率147.2/10万, 报告死亡病例4例, 病死率0.4314/10万。无甲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例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 (艾滋病、肝炎、甲型H1N1流感、麻疹、出血热、狂犬病、痢疾、肺结核、伤寒、百日咳、淋病、梅毒、疟疾) , 共报告发病1365例, 发病率为147.2/10万, 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9.80%和28.87%。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是肺结核 (534例) 、梅毒 (425例) 、淋病 (192例) ,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84.3%。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

(1)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报告发病5种, 分别为艾滋病8例, 乙型肝炎31例、丙型肝炎15例、淋病192例、梅毒425例, 共计发病671例, 占总报告发病数的49.16%, 发病率为72.36/10万,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19.82%, 下降最明显的是淋病, 发病率下降了34.67%, 其中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均上升, 上升最明显的是艾滋病,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45.35%。 (2) 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4种, 分别为甲型H1N1流感8例、麻疹11例、肺结核534例、百日咳3例, 共计发病556例, 占总报告发病数的40.73%, 发病率为59.96/10万,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35.51%, 下降最明显的是甲型H1N1流感, 发病率下降了94.57%。 (3) 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5种, 分别为甲肝4例、戊肝22例、肝炎 (未分型) 9例、细菌性痢疾92例、伤寒及副伤寒3例, 共计发病130例, 占总报告发病数的9.52%, 发病率为14.02/10万,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20.43%, 下降最明显的是细菌性痢疾, 发病率下降了31.82%。 (4)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报告发病3种, 分别为出血热4例、狂犬病2例、疟疾2例, 共计发病8例, 占总报告发病数的0.59%, 发病率为0.86/10万,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3.45%, 上升最明显的是出血热, 发病率上升了75%。

2.3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1) 肺结核:全年报告534例, 发病率为57.59/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9.12%,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首位。全年均有疾病发生, 发病季节不明显;发病年龄以20~70岁居多, 共484例, 占肺结核发病总数的90.64%;其次为75~80岁年龄组, 发病39例, 占肺结核发病总数的7.30%。男性386例, 女性148例, 男女性别比为2.6∶1;在职业构成中, 以农民 (301例) , 其他 (71例) , 不详 (53例) , 工人 (44例) , 共469例, 占肺结核发病总数的87.83%。 (2) 梅毒:全年报告425例, 发病率为45.83/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1.14%,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二位。全年均有疾病发生, 发病季节不明显;发病年龄以20~50岁居多, 共349例, 占梅毒发病总数的82.12%;其次为15~20岁及55~65岁年龄组, 共发病52例, 占梅毒发病总数的12.24%。男性209例, 女性216例, 男女性别比为0.97:1;在职业构成中, 以不详 (90例) , 农民 (69例) , 家务及待业 (67例) , 工人 (55例) , 共281例, 占梅毒发病总数的66.12%。 (3) 淋病:全年报告192例, 发病率为20.71/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4.07%,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3位。全年均有疾病发生, 发病季节不明显;发病年龄以20~45岁居多, 共158例, 占淋病发病总数的82.29%;其次以50~55岁年龄组, 发病19例, 占淋病发病总数的9.90%。男性179例, 女性13例, 男女性别比为13.77∶1;在职业构成中, 以工人 (89例) , 其他 (22例) , 商业服务 (20例) , 农民 (15例) , 共146例, 占淋病发病总数的76.04%。 (4) 痢疾:全年报告92例, 发病率为9.92/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74%,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4位。全年均有病例发生, 4~10月发病较多, 共发病76例, 占痢疾发病总数的82.61%;发病年龄以0~1岁及15~20岁居多, 共59例, 占痢疾发病总数的64.13%;其次为3岁及15~40岁年龄组, 发病24例, 占痢疾发病总数的26.09%。男性53例, 女性39例, 男女性别比为1.36∶1;在职业构成中, 以散居儿童 (31例) , 学生 (30例) , 幼托儿童 (5例) , 农人 (5例) , 工人 (5例) , 共76例, 占痢疾发病总数的82.61%。 (5) 病毒性肝炎:全年报告81例, 发病率为8.74/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93%,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5位。全年均有疾病发生, 发病季节不明显;发病年龄以15~60岁居多, 共74例, 占肝炎发病总数的91.36%;其次为65~80岁年龄组, 发病7例, 占肝炎发病总数的8.64%。男性55例, 女性26例, 男女性别比为2.12∶1;在职业构成中, 以农民 (16例) , 不详 (15例) , 工人 (15例) , 其他 (10例) , 家务及待业8例, 共64例, 占肝炎发病总数的79.01%。

2.4 流行特征

(1) 地区分布:全区20个乡镇军邮传染病疫情报告, 总发病率最高的是百家湖街道和东山街道, 分别为574.33/10万、228.06/10万;最低的是方山镇为57.98/10万。其余发病率在183.48/10万~124.81/10万的有其林、秣陵、江宁、汤山、谷里、横溪、上坊7个镇;发病率116.62/10万~60.14/10万的有湖熟、东善桥、铜井、淳化、陆郎、陶吴、上峰、土桥、丹阳、周岗10个镇。 (2)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传染病报告, 3~9月份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66.81% (912/1365) , 并以5月份发病最多, 占全年总数的11.43% (156/1365) ;11月份发病最少, 占全年总数的4.84% (66/1365) 。夏季以肠道传染病发病为主, 呼吸道传染病在春夏之交发病较多, 其他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 (3) 年龄及性别分布:从0~80岁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 但不同病种发病年龄高峰各异。肺结核20~70岁发病占90.64% (484/534) ;梅毒20~50岁发病占82.12% (349/425) ;淋病20~45岁发病占82.29% (158/192) ;痢疾以0~1岁及15~20岁发病占64.13% (59/92) ;病毒性肝炎15~60岁发病占91.36% (74/81) 。男女性别发病数比例为1.99:1 (908/457) 。

3 讨论

2010年南京市江宁区共报告传染病13种, 报告发病数1365例, 报告发病率为147.2/10万, 报告死亡病例4例, 病死率为0.4314/10万。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比去年下降19.80%和28.87%。低于2009年全国报告发病率 (200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444.15/10万) [1]。

近几年来, 肺结核一直位居南京市江宁区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首位, 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3,4,5]。结核病是制约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 将结核病列为重点控制传染病之一;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指出“遏制结核病刻不容缓”[6]。南京市江宁区从2003年启动并实施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 提高了肺结核病的发现率, 因此, 肺结核病的发病率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提高发现率的同时, 必须要提高治愈率, 发现1例, 治愈1例, 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结核病。

性传播传染病位居南京市江宁区甲乙类传染病的第二位, 淋病、梅毒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比去年下降14.19%和21.75%, 这与政府近年来加强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有关, 艾滋病发病率上升一个可能原因是该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流动人口较多, 人群自我防护意识也教薄弱, 促使性病发病增加。另一原因是艾滋病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扎实, 疾控机构提升了对性病艾滋病的监测能力, 增加了病例发现的机会。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可能原因是该区流动人口较大, 人群自我防护意识也较弱。乙型肝炎的防治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成人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覆盖率。丙型肝炎的防治要做好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和加强血制品和医院消毒管理等措施。梅毒、淋病、艾滋病的防治应制定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计划, 加强薄弱环节的信息传播, 使目标人群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或信息, 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歧视, 促使其减少或改变高危行为额, 从而降低感染和传播性病艾滋病的风险。加强血制品和医院消毒管理是控制血源性传染病的有效对策。

摘要:目的 分析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情况, 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南京市江宁区共报告传染病13种, 报告发病数1365例, 报告发病率为147.2/10万, 报告死亡病例4例, 病死率为0.4314/10万。无甲类和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 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是:肺结核、梅毒、淋病。结论 应加强对南京市江宁区传染病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疫情分析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新闻办公200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EB/OL].[2010-02-10].http:www.moh.gov.cn.

[2]李华兵.建始县2004~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9, 35 (3) :40-43.

[3]欧阳建华.2007年贵州省天柱县传染病疫情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8, 34 (5) :41-42.

[4]易蓉.2006年利川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8, 34 (5) :43-44.

[5]韩绍先, 周翠仙.泸水县2003~2007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云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4 (3) :52-54.

传染病疫情登记制度 第5篇

一、全校师生应做到《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一条中所规定的:“任何人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二、疫情报告是法律赋予专业人员和公民的一项权利,不受任何人的干扰和阻拦,同时也是一项法定的义务,任何人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三.传染病防控工作负责人: 组 长:王均良

副组长:吴玉玲、肖益喜、孙风合 成 员:黄亚洲、陈永、黄爱军

孙正阳、何厅、孙盼盼

兼职报告人员:常益凡

五、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1)规定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保证传染病发病信息获取渠道通畅、及时。

(2)学校卫生老师承担疫情责任报告人,主要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收集、核实、登记、报告和分析工作。

(3)学校发生的各类传染病应及时填写《学校传染病报告卡》,在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内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建立学校传染病登记专册,做好传染病病例的登记工作。(5)学校发生师生集聚性发热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按照《学校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传染病)应急处理规范》要求落实相应的措施。

(6)禁止瞒报、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

六、加强学生健康情况检查工作

(1)开展每日学生晨检工作,掌握学生传染病发病信息,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建立晨检工作登记专册,做好每日晨检记录并执行相关工作制度。

(2)每周一次由校负责人对全校师生健康、传染病发病及出勤情况进行巡查,并做好定期巡查记录。

七、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采取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并严格掌握患病返校学生传染病的隔离期限,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加强医学观察和必要的干预措施,严格控制传染病在校内传播。

(2)按照“中学生消毒隔离制度”要求,健全和执行学校消毒管理制度,实施预防性消毒和传染病终末消毒工作。

八、利用学校黑板报,广播等对师生开展健康教育。

传染病疫情 第6篇

【关键字】社区医院;传染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3)05-0893-01

传染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疾病。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的背景下,以前某些已经基本绝迹的传染病又有死灰复燃之势,而新的传染病又时有发生,如艾滋病和SARS等。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加强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在内的传染病管理相关工作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全面提升医院传染病管理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通过抓医院传染病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控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传染病的流行态势,有计划地预防、控制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将传染病控制在一定水平,把暴发疫情消灭在萌芽之中。我院的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1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所属街道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源地管理。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或流行;历史上未曾出现或本地罕见传染病;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均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进行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實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并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1.2传染病管理制度

疾控中心成立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动员协调等,我院对疾控中心的管理工作进行配合。

1.2.1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计划免疫相关疾病发现、报告和调查处理。

1.2.2落实消毒和人员防护工作,制定院内感染的各项措施。

1.2.3制定腹泻病监测制度,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31日开设肠道门诊,对所有首诊的腹泻病人做登记,上报区疾控中心,为其做好疫情防控提供信息基础。

2 加强领导和检查督导,杜绝疫情漏报、迟报。

2.1 中心成立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设立传染病疫情负责人,每日从门诊日志和化验单中筛查阳性患者,力争从多个环节入口杜绝传染病漏报。

2.2 加强各科室之间的协作

对阳性患者,门诊医生和化验室、影像室都要做详细记录,并将记录及时反馈给传染病负责人。传染病负责人对上报的阳性患者逐一核查,做好核查上报工作。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策略

成立了应急反应领导小组,组建专业技术队伍,针对当地传染病流行特点进行模拟演练,为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 加强传染病学习,做好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

4.1 针对各种传染病发病季节、传播途径等特点,定期组织职工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

4.2积极在社区开展重点和多发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宣传。通过门诊、电话、入户、电子屏幕、发送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工作。

5 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化管理,具体做法如下:

5.1 对疫情防控网中提供的所有患者全部实行隔离治疗,病情轻者居家隔离,病情重者转医院住院治疗。

5.2 对居家隔离患者,社区医生视病情轻重给予不同的监测,管理原则如下:

5.2.1关注管理类:告知患者为之服务的医务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询问患者病情,指导用药,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1-2天与患者进行一次电话联系,解除隔离时为其开具解除隔离通知书。

5.2.2高度关注类:告知患者为之服务的医务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询问患者病情,指导用药,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1-2天与患者进行一次电话联系,2天一次上门服务,告诉患者病情出现波动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解除隔离时为其开具解除隔离通知书。

5.2.3重点管理类:告知患者为之服务的医务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询问患者病情,指导用药,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1-2天与患者进行一次电话联系,2天一次上门服务,告诉患者病情出现波动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及早联系专家组对患者进行诊疗,并建议住院治疗,如专家组同意住院治疗,需与定点医院办理好病人交接手续。解除隔离时为其开具解除隔离通知书。

5.3督导学校

学校是传染病流行的高发场所,社区医生经常和校医取得联系,督导学校,对患病学生进行严密监测,未痊愈或隔离期限未到者一概不允许复课。社区医生每周两次到辖区所管辖的学校、托幼机构检查督导学生的隔离情况,同时对学校的晨午检制度落实情况、消毒隔离情况进行督导。

传染病疫情 第7篇

2013年5月, 全国 (不含台港澳) 共报告法定传染病721 605例, 死亡1526人。其中, 甲类传染病中报告霍乱8例, 无死亡;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 其余22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37 223例, 死亡1475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 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3%。

同期, 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384 374例, 死亡51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 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6%。手足口病发病255 512例, 死亡46人。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

传染病疫情 第8篇

1 报告病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分类管理, 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三十八种为管理监测的传染病。 (1) 甲类2种; (2) 乙类25种; (3) 丙类11种。

食物中毒、职业中毒, 同时发生3人或死亡1人, 要实行紧急报告。

2 报告时限

2.1 甲类

发现甲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时, 城市应于6h内, 农村应于12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 同时报出疫情报告卡。

2.2 乙类

发现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时, 报告时限与方式和甲类相同。

2.3

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时, 城镇应于12h内, 农村应于24h内报告, 及时报传染病报卡, 如果出现暴发流行时, 应于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疫情。

2.4 丙类

应在24h内报告。

2.5

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 同时发生3人或死亡1人, 职业性炭疽1人以上时, 最初接诊的任何医疗卫生机构或其他法定报告人得知上述事件发生后, 应在12h内报告当地卫生监督监测机构, 医院则报告预防保健科。

3 报告责任与程序

3.1 责任报告人

医疗保健人员, 卫生防疫人员及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在医院也就是中西医医务人员在接诊甲、乙、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必须按照规定病种时限方式报告疫情, 强调是首诊报告制。

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人, 应及时依法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并同时做好疫情登记备查。医师上门诊则应做门诊日志登记。

3.2 疫情报告的基本要求

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 最初接诊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 应依法认真填写疫情报告卡, 要求填写项目正确, 住址具体确切, 字迹端正清楚, 签名要端正易认, 同时发生两种传染病时应作两例报告。除填报告卡外, 还应同时填写门诊日志, 传染病登记本和化验登记, 以防漏报。

摘要: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管理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问题, 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卡是控制疫情蔓延的重要信息, 也是评价防治措施效果和研究流行规律的重要依据。

传染病疫情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传染病资料来自20002009年嘉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系统中的疫情动态监测数据,20002003年为卡片报告(手工),20042009年为疫情网络直接报告。人口资料由嘉峪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

1.2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Excel进行相关处理。

2 结果

2.1 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20002009年,嘉峪关市法定传染病累计报告发病21 071例,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累计发病19 274例,丙类传染病累计发病1797例。在法定传染病手工填卡上报的4年20002003年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传染病实行网络直接上报的6年中(20042009年)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乙类传染病发病率2008年最高,达1840.33/10万。丙类传染病20002002年无病例报告,20032009年发病呈上升趋势,2007年发病率最高,达21.52/10万。见表1。

2.2 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20002009,嘉峪关市主要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肺结核和淋病。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近几年明显上升;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波动性较大,2000年发病率最低,为117.89/10万;2008年发病率最高,为524.76/10万;2008年以前肺结核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9年发病率最低,为135.97/10万;淋病发病率有降低的趋势,2009年发病率比2000年降低71.42%。见表2。

2.3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构成比

20002009年,嘉峪关市传染病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为主,占所有报告传染病病例的44.61%;其次为肠道传染病,占30.44%;呼吸道传染病占16.14%。见表3。

2.4 传染病的人群分布情况

2.4.1 性别分布

在全部的传染病报告发病人群中,男性发病人数远高于女性。20002009年男性累计发病人数为13 152人,占62.42%;女性累计发病人数为7919人,占37.58%。

2.4.2 年龄分布

15~29岁组和30~44岁组人群发病较高,分别占23.10%和26.59%,0~14岁组占20.80%,其他年龄组所占比例较小。

3 讨论

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极大,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危害程度,分为甲、乙、丙3类,共39种,包括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2]。

20002009年,嘉峪关市法定传染病总体发病呈上升的趋势,尤其自2004年实行网络直报系统以来,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不排除与同期传染病病例漏报数量的减少有关;丙类传染病报告例数的增加,也是法定传染病总发病例数上升的原因之一;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各种疾病的检出率在不断地提高,也是传染病例数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02009年,嘉峪关市传染病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为主,其中主要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不排除与其传播途径尚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有关,也与城市中流动人口增加有关。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具有低龄、低文化程度和高流动性的特点[3],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流动人口的疫苗接种存在着固有的困难,造成这部分人群成为免疫人群的一个盲点[4],这可能是乙型肝炎发病原因之一。

传染病发病人群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15~44岁,可能与男性群体人数高于女性群体或男性活动频率高于女性有关。该年龄段的人是社会的主力人群,也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传染病的发生影响其劳动能力,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害,对家庭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传染病的防治仍然是嘉峪关市目前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采取主动监测、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等措施,做到层层落实[5],全面有效地防治传染病。嘉峪关市已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疫苗费用全部由政府出资承担,以增大免疫人群的数量;应不断加强适龄儿童的基础免疫,并且重视免疫后人群的免疫空白,降低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还应加强流动人口及计划生育外人口等薄弱环节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计划免疫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文章,林超兰.1997—2006年广安市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趋势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2):121-123.

[2]http://www.wsxz.cn/wangzhai/a/shiyong/2010/0326/24556.html[EB].

[3]黄毅,张芹,黄维,等.南充市多部门参与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现状访谈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9,24(6):345-347.

[4]董青,李承希,赵根明,等.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6):409-411.

传染病疫情 第10篇

1 目前我国村学校卫生安全的状况

1.1 食堂的卫生安全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的食堂基础设施落后, 食堂的卫生条件大多达不到国家要求。学校食堂的条件普遍比较简陋、房屋破旧、墙皮脱落、冷热不分、生熟混杂;并且大多数的食堂没有基本消毒的设备以及防鼠、防尘、防蝇的等设施;有的学校没有购置冷藏的设备。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的状况和在校师生的日常饮食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同时食堂的食品卫生管理漏洞, 食堂的卫生管理体制很不健全, 或者没有食堂的卫生管理制度, 严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例如:购进各种食品原料没有建立索要证及索票的制度, 不执行食堂的“三防”制度, 没有按照规定执行食堂的饭菜留样制度。还有部分学校没有相应的食堂配备, 很多学生不得不在校外用餐, 出现的卫生隐患更加大。

1.2 宿舍的卫生安全状况

随着我国的教育布局进一步调整, 村级联中的大规模撤并, 很多比较偏远的学生都集中到了中心学校。农村的大部分学校宿舍的基本设施、配备不足, 卫生安全状况较差;没有专职的卫生安全管理人员, 宿舍的后勤工作没有保障。这些都给农村学校的卫生工作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出现多个学生不得不同居一室, 还有很多条件更不理想的农村学校几个孩子甚至要挤在一个大通铺上睡觉, 通风的效果以及环境卫生的条件极差。虽然学生宿舍的室温大多还是比较适宜的温度范围, 但是大多的寝室内的室内风速没有能达到国家卫生要求。因为室内的风速过小, 就不利于室内外的气体进行交换以及室内空气的清洁。例如:新型的甲型流感病毒会因为空气的不流通而发生流行[1]。同时, 部分使用平房做宿舍或者一楼的宿舍其相对湿度比较大, 长期的居住会因为通风不良和空气潮湿对学生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还有部分边远地区以及服务半径比较大的农村学校, 因为没有配备足够的学生宿舍, 出现大批的学生不得不在校外进行寄宿, 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

1.3 生活饮用水

我国农村的大部分中小学校的饮水多还是取自山涧水和井水等, 没有必要的净化和防护措施, 并且大多数没有建立饮用水的卫生管理制度以及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卫生管理人员, 在生活饮用水方面存在较大的卫生安全问题。唐振柱[2]等对广西的1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饮用水源进行调查, 发现这些学校的水源地下水占到了总用水的85%, 因为没有相应的消毒设备, 饮用水合格率仅为27.0%, 总大肠菌和粪大肠菌在饮用水中的超标率达到82.35%和83.05%。

1.4 厕所卫生情况

目前我国农村的厕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大多还是传统的旱厕, 因为部分学校学生的增多, 农村学校的厕所蹲位数量也出现严重不足, 同时男生的厕所小便池的长度不够;没有洗手设施或者洗手措施的数量严重不足[3]。

2 目前我国村学校的传染病疫情状况

2.1 肺结核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菌而导致的慢性肺部感染的传染性疾病, 为肺病中的一种常见病。临床上会出现咳嗽、潮热、盗汗、咯血以及身体出现逐渐的消瘦等一些临床表现, 是一种有较强传染性、慢性、消耗性的疾病。临床主要分为原发性肺结核以及继发性肺结核两大类, 原发性肺结核是因为人体直接感染结核菌而引起的病变, 多见在幼儿和青少年, 而继发性肺结核是在原发性感染基础上, 结核菌长期潜伏、残留在病灶内或者淋巴结内, 当人体的抵抗能力出现下降时, 潜伏的结核菌又出现活跃、繁殖而导致患者生病。2009年6月江苏省丰县的赵庄镇中学[4], 一名初三学生在中考体检时被发现肺结核, 经调查该校有54个班, 2400名学生, 全来自周边的不同村庄。而发病学生都是初三一班学生, 一共42人, 因为天气比较寒冷, 所以常常关闭门窗, 造成宿舍的室内通风比较差。

2.2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因为多种不同的肝炎病毒而导致的传染病。在2008年1月29日到3月17日, 就曾发生十堰市的某乡镇中小学发生一起因为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而暴发的传染性事件。还有逻西乡的马庄中心小学为一所农村的寄宿制小学[5], 学生都来源于附近16个共计466户, 首发病例于2007年的11月发病, 与11月25日到12月3日是发病的高峰, 共发病123例, 总发病率为24.84%, 没有死亡病例。经调查学校的水源均取自流经该小学旁的一条小河, 而沿河处有村民居住, 都没有厕所, 同时溪水的流量比较小, 该学校的公厕就设在学校取水口上方大约10m处, 所以水质的污染严重, 还没有消毒和处理的设施, 该学校就有一间比较简易的小食堂, 因为环境卫生很差, 并且不供应开水, 所有学生就只能喝那没有经过消毒的小溪沟的生水。以前该校曾经发生伤寒流行。其水源现场经卫生学调查, 水质检测结果为水源水的大肠菌群为240MPN每100毫升, 提示出现严重的水源污染, 并且该校的学生都没有接种过甲肝疫苗, 所以导致大量的易感人群出现。

2.3 腹泻

很多种病毒、细菌感染会引起腹泻感染, 由于水源不洁, 很容易发生腹泻的流行。肠道传染病, 特别是急性的肠道传染病, 例如霍乱、痢疾、伤寒、副霍乱、副伤寒, 特别在秋季, 容易发生和流行, 因为天气仍然比较炎热, 各种细菌和病毒也处于比较旺盛生长的繁殖期, 一些食物和水源以及环境都比较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污染, 。引起腹泻流行的主要病媒生物, 例如苍蝇、蚊子、蟑螂、老鼠等在秋季也是繁殖的高峰期, 活动也十分的频繁, 而它们携带的各种病原体, 也容易对食物、环境、水源造成污染, 使得人类得病。农村的中小学由于条件比较差, 所以发生腹泻流行的情况就会比较多。

3 小结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教育的基础设施配套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速度, 我国目前农村学校在卫生安全状况和学校传染性疾病方面情况很不理想。学生的宿舍人员拥挤, 通风不好, 学校的食堂卫生和食品安全更直接的影响到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而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都大多集中在食堂用餐, 学生的食堂卫生状况比较差, 无证经营, 相关的从业人员没有国家要求的健康证明, 更新学校的管理难度比较大, 尤其是一些寄宿制的学生饮食、住宿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农村学校的学生对基本的卫生知识掌握相对不足, 并且因为在校的学生人员比较集中, 很容易造成传染病爆发和流行[6]。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村学校学生, 特别是一些寄宿学生的健康成长, 应该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布局的进一步调整, 对我国的农村中小学校采取了调整和合并, 使部分农村的中小学校规模加大, 所以出现寄宿制学生的增多, 尤其部分农村的中学, 平均学生人数达到1500人至2500人, 由于学生的大规模增多, 对我国农村学校的卫生安全以及学校的传染病控制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关键词:农村学校,安全状况,传染病

参考文献

[1]田艳琴.甲型H1N1流感68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10) ;1414-1415.

[2]唐振柱, 钟格梅, 刘展华, 等.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饮用水卫生安全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7) ;628-630.

[3]杨玲, 陶芳标.农村学校卫生安全状况与学校传染病疫情[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9) ;776-779.

[4]康峰.丰县赵庄镇中学一起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健康天地, 2010, 4 (3) ;93-93.

[5]姜超穗, 陈志祥, 梁详多.桂西农村寄宿制小学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流行特征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5) ;798-799.

传染病疫情 第11篇

近几年,传染病疫情接连不断,特别是突发传染病疑似疫情频发,尤其是在非典疫情、甲型H1N1流感疫情、禽流感疫情以后,随着群众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认识的不断提高,对聚集性发热及突发传染病疫情疫情防控工作更为重视,从早期发现、初诊、核实报告、应急处理等一系列环节都得到更加完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相关专项预案要求,2008-2012年我们疾控中心在应对突发传染病疑似疫情工作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现本人根据调查处理多起突发传染病疑似疫情工作经验,从组织领导、预案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物资保障、突发预警监测、应急处置,以及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提出以下个人分析评估意见,以便进一步指导今后防控工作。

1 总体情况:

我市2008-2012年发生多起突发传染病疑似疫情事件,类别主要表现为:聚集性发热、季节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麻疹、手足口病、水痘、腮腺炎….等疑似疫情。

疑似疫情信息来源为属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报告(医院、乡场卫生院所、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和学校/幼儿园上报。事件发生地点以库尔勒市学校、幼儿园为主。当时波及或暴露人口范围一般以班级、学校为主。主要表现:一定时间中集中发热,有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感冒、麻疹、手足口病、水痘、腮腺炎….等不同传染性疾病表现的典型症状,有班级聚集性,大部分患者在一定潜伏期内先后有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少部分在其他班级呈散发表现。在采取应对调查处理措施以后,经具有资质的医院诊断核实和治疗,虽有属于班级/学校聚集性传染病突发疫情事件的(如:甲流等),但也排除多起疑似传染病突发疫情事件。这其中不乏因对传染病的恐惧,仅以个体诊所临床诊断治疗,家长向老师报告的疑似传染病病例,这种情况在我们调查处理的多起疫情事件中,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我们随后的调查处理中,经过核实诊断,进一步确诊,也排除多起疑似传染病疫情事件。

2 对此类事件采取的应对处理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

2.1 首先核实诊断,对所有上报的可疑病患学生进一步确诊,核定发生传染病的人数和范围。

2.2 对所有患者进行流行病个案调查分析。

2.3 对患者周围的密切接触学生进行密切医学观察,建议预防性服药,班主任监督;有条件的可进行预防性接种,禁止学生间相互探望。

2.4 加强筛检,对学校晨检中发现的因病请假学生进行核实诊断和追踪观察和登记,追查病假原因, 明确患病种类,排查传染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治疗、早防治。

2.5 宣传教育:除加强个人卫生宣传知识和防护之外,通过新闻媒体、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开展疑似传染病及预防防治知识的宣传。

2.6 全校采取消毒措施,对发生疫情的班级每天早晚密闭全面喷洒消毒。课间加强开窗通风,增加室外活动,注意保暖。疫情班级重点关注,预防疫情扩大。

2.7 要求发生疫情的班级做好随访记录,加强追踪管理,学生返校必须持有资质医疗机构的疾病证明书复课,并将返校复课情况及时上报乡镇所卫生院和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2.8 采取分级管理,技术督导方法。鄉镇所卫生院和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监督预防措施的落到实处;疾控中心跟踪技术指导,密切注意疫情进展,随时报请上级统一协调。

2.9 加强全市传染病多发季节的卫生知识宣传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随时建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协调,全面部署,严防传染病继续发生。

3 疑似传染病疫情事件处置措施与分析评估:

2008-2012年至今,除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外,我市没有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事件。

在开展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监测工作上,初始疑似传染病报告发病疫情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后,由于调查及时、处置措施实施,有效地防止了疫情事件继续发展的趋势,继续发生病例逐步减少,波及人数明显控制;虽还有个别病人病例发生,但症状缓解,多为非典型病例或轻症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痊愈较快。

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措施实施一个潜伏期后,一般未再发现新的患者。排除一些疑似传染病病例后,多起传染病疫情事件得到控制,有效地避免了疫情的更大危害。对全市而言,小范围的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但大范围的流行(除甲流外)目前还未出现。 从组织领导、预案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物资保障、突发预警监测、应急处置,以及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分析:

3.1 在组织领导、预案建设、队伍建设上,自防治甲流以后,我们有相应的应对机构和队伍,有相应传染病防治预案和突发事件应对基本物质基础。

3.2 在突发信息管理上,我们有以市为单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和结核病网络直报系统,地方病网络直报系统等业务网络直报系统,全市有市级、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乡镇级医疗机构的网络直报管理,现网络直报的单位42个,基本实现直报。

3.3 在疫情网络直报及时性上,我们做到了接到突发疫情立即及时处理,2008-至今,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1起,及时率100%。各种传染病疫情的上报及时率、及时审核率为98%以上,按照重大传染病疫情分级要求,我市无重大传染病疫情突发事件发生。

3.4 在哨点监测方面,自2009年以后,巴州医院为甲流监测点,州疾控为甲流检测实验室,我市为全区霍乱和菌痢监测市;根据我市手足口病疫情, 2010年我市又确定库尔勒市第一、第二医院为手足口病定点诊治医院。

每年的霍乱和菌痢报告每天有登记,每日及时收送检样,有旬报、月报上报,全年检测腹泻病人粪便标本、卤制食品、水产品等;多年无霍乱突发疫情。手足口病定点检测医院做到及时上报,数据准确,报告及时性和准确率上均达到90%的上报要求。

3.5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内容上,对已经确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我们基本做到了及时准确完整,完整准确率达到90%以上,事件报告率100%;突发传染病疫情信息均经过核实,核实率达到80%以上要求。

3.6 在监测结果的利用上,我们将监测信息资料及时上报市卫生局,州疾控中心,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工作建议:

针对多年我们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的实践,我们认为:

4.1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防治的投入要有经济保障,政府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4.2 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要进一步加强,提高及时审核和上报的同时,保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防治依据。

传染病疫情 第12篇

关键词:医院,传染病,疫情分析

传染病疫情监测, 最基础的步骤始于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 它是传染病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同时也是及早发现疫情并有效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更好地保护易感者的重要环节。了解我院传染病疫情分布, 为更好地规范传染病管理、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和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材料来源于我院2008至2012年上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所有传染病信息 (被删除的不统计) 。

1.2 分析方法

采用横断面分析方法, 分析我院2008至2012年报告的传染病的疾病谱和流行规律以及疾病的三间分布。甲型H1N1流感病例2009年只上报2例, 不加以分析, 每年各类传染病发病总数<5例的归入其他类统计。

1.3 资料统计

将本院2008至2012年上报的所有传染病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 用Excel2007整理传染病疫情数据。

2 结果

2.1 报告传染病类别

5年我院共报告传染病3357例, 其中乙类传染病13种1167例, 丙类传染病5种1953例, 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的传染病237例, 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2.2 各种传染病发病构成及其变化

2008至2012年本院报告的传染病病种主要为:手足口病、麻疹、肺结核、梅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 比例分别占总数的54.7%、13.1%、8.1%、7.4%、4.6%、3.0%。手足口病自2010年来报告病例明显上升并跃居各种传染病之首, 麻疹病例2008至2009年出现高峰后骤然回落, 肺结核无明显变化。梅毒报告病例顺位及病例数均有明显上升趋势。见表1。

2.3 几种主要传染病报告分析

人群易感性, 手足口病主要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 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1];麻疹婴幼儿发病高, 占总人数的48.3%;流行性腮腺炎大多为中小学生;青、中、老年主要报告的传染病为肺结核、梅毒、病毒性肝炎等。性别上分析, 梅毒女性多于男性, 而其他大多是男性多于女性。发病时间, 手足口病大多集中在二季度, 麻疹多发生在一、四季度, 流腮三季度较多, 其他疾病季节差异不明显。见表2。

3 讨论

对我院2008至2012年疫情资料分析看出, 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梅毒、病毒性肝炎, 丙类传染病中的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全国的发病情况大致相同, 都是报告较多的疾病。而菌痢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报告偏低。原因是我县农村大规模改水改厕, 人们生活水平及知识水平提高是菌痢传播途径得到有效控制和发病降低的主要原因[2], 除此之外, 诊治患者不规范也可能造成漏报。为此, 应严格规范医生对菌痢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正确诊断和转诊, 可提高本病报告的准确性与报告率。

病毒性肝炎本是高发传染病, 而我院上报数据偏少, 仅占报告总数的4.6%。原因是我县政府高度重视成人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工作, 使发病率降低;另外也与很多患者去市级专科医院诊疗有关。

梅毒报告病例逐年增加, 且青壮年农民居多, 农民群体文化程度低、卫生习惯差、缺乏防病意识并处于性活跃期, 加之外出务工机会多, 导致性病高发[3]。女性病例高于男性, 女性近乎半数以上是孕前检查或产前常规检查被发现。因此我院应加大梅毒宣传筛查力度, 加强育龄女性梅毒检查, 包括婚前与孕产保健的梅毒血清筛查, 以减少胎传梅毒。

手足口病报告有明显上升趋势, 农村发病高于城市, 2009至2012年我院和全国一样均出现该趋势, 以散居及托幼儿童为主, 我院已引起高度的重视。

麻疹2008至2009年出现高峰, 婴幼儿 (8月龄前) 发病比例较高, 主要是育龄女性抗体水平降低, 导致婴幼儿期麻疹发病;再者为散居儿童, 主要是留守儿童, 其主要原因是幼时接种过麻疹疫苗, 以后未再接种, 使抗体水平降低成为易感者[4]。因此呼吁对适龄、重点人群及时开展应急接种和查漏补种, 尤其加强对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工作, 以提高自身抗体水平降低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率[5]。疾控积极采取干预措施, 效果显著,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HIV/艾滋病2012年有5例患者, 2例已死亡, 形势严峻。我院为艾滋病哨点检测单位, 应广泛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 加强医生的警觉性, 对高危人群尤其是青壮年求询者的HIV感染筛查, 以便早期发现患者, 早期干预, 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

参考文献

[1]吴家兵, 房益荣, 王建军, 等.安徽省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0, 16 (2) :96-98.

[2]魏小瑜, 田克城.贵州省2007-2010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及病原分析[J].使用预防医学, 2012, 19 (8) :1185-1186.

[3]高健, 朱宏伟, 刘梅, 等.陕西省宝鸡市2007-2011年性病疫情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2, 23 (5) :38-40.

[4]杨绍基, 任红.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69-74.

传染病疫情范文

传染病疫情范文(精选12篇)传染病疫情 第1篇1 企业具有的特性与疫情发生的关系1.1 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企业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 企业内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