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AFP检测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31

AFP检测范文(精选9篇)

AFP检测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病例均来源于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2011年5至2012年8月的住院病例。56例PLC均根据病理诊断确诊, 其中男32例, 女24例, 年龄24~74岁, 平均56.40岁, 其中HCC 51例, 胆管细胞癌5例。158例良性肝病, 男84例, 女74例, 年龄20~81岁, 平均49.80岁, 其中慢性肝炎48例, 肝硬化86例, 肝血管瘤8例, 肝脏外伤10例, 肝囊肿6例。40例非PLC恶性肿瘤组织, 男12例, 女28例, 年龄32~70岁, 平均55.2岁, 其中肝转移癌18例, 壶腹周围癌10例, 胆管癌6例, 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1例, 胃癌5例。40例对照组病例均来自健康查体者,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33~60岁, 平均45.10岁。

1.2 方法与试剂

1.2.1 试剂和仪器

AFP和AFP-L3定量:德国罗氏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来源于仪器配套试剂盒。AFU定量:用日立7600-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液体单一试剂, 由日本和光提供。

1.2.2 实验方法

AFP、AFP-L3、AFU三项血清指标均经末梢静脉抽清晨空腹血5ml/项送检, 取不溶血血清进行检测。AFP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批内精密度CV 3.9%, 批间变异系数4.1%。仪器自动计算AFP含量, 单位为IU/ml或ng/ml。AFP>400ng/ml为阳性[8]。AFP-L3百分含量测定, 采用亲和吸附原理, 取2份目标血清A、B经相同的稀释处理, 对A标本进行亲和吸附处理后再用罗氏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上清液中的AFP。同时上机测定经过同样稀释而未经吸附处理的血清样本B的AFP浓度。计算AFP-L3百分含量。计算公式:AFP-L3百分含量计算:AFP-L3百分含量= (总AFP-吸附后上清液游离AFP) /总AFP×100%。AFP-L3%>15%为阳性[7]。AFU测定, 采用速率法应用日立7600-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日本和光提供试剂检测。批内分析内精密度CV≤5%;批间相对极差≤8%;相对偏差不超过±10%。AFU>20U/L为阳性[14]。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 用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需要校正者进行Yate校正检验。以P<0.05为标准判断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FP、AFP-L3、AFU检测结果, 见表1。

注:AFP在PLC、其他肿瘤、良性肝病、对照组中的表达程度逐渐减弱, 采用t检验分析,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比较AFP-L3、AFU检测结果亦有相同结果

2.2 AFP、AFP-L3、AFU阳性率分析

2.2.1 AFP、AFP-L3、AFU单独检测阳性病例数见表2。

2.2.2 AFP浓度不同PLC病例中AFP-L3阳性率见表3。

注:AFP-L3阳性率在AFP阳性、AFP阴性及总体PLC病例中相似, 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 三组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3 AFP浓度不同PLC病例中AFU阳性率见表4。

注:AFU阳性率在AFP阳性、AFP阴性及总体PLC病例中相似, 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 三组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3 AFP、AFP-L3、AFU三项指标效能比较

2.3.1 三指标单独检测及三项联合检测阳性病例数见表5。

2.3.2 三指标单独检测及三项联合检测效能比较见表6

注: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 AFP、AFP-L3、AFU三项指标阳性率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66.1~71.4%之间, 而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4.6%, 明显提高了PLC诊断的敏感性, 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特异性下降, 为81.3%

3 讨论

P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高发于东南沿海地区, 病人中位年龄为40~50岁, 男性比女性多见。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由于PLC缺乏早期典型的临床症状, 导致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 丧失了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 目前PLC年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早期施行手术切除仍是治疗PLC的首选措施。文献报道微小PLC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左右, 小PLC为75%左右[8]。因此, Bruix等研究提出早期PLC是可以治愈的[9]。

3.1 AFP对PLC的诊断价值

AFP是胚胎干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糖原蛋白, 其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胎肝合成, 在血清中的半衰期为3.5~6天, 在妊娠早期胎儿血清中浓度很高, 出生后6个月至1年可降至健康成人水平。但在PLC、卵黄囊和胚胎性肿瘤及部分肝外肿瘤可重新合成AFP, 在PLC病例中血清AFP明显增高。但并非所有PLC都有AFP升高, 部分病例血清AFP不升高或轻微升高, 特别是在直径小于3cm的小原发性肝癌。大量回顾性研究显示, PLC病人中近30%的AFP呈现低水平表达[8]。而在良性肝病患者血清中亦有AFP升高。自上世纪中叶开始AFP作为血清肿瘤标志物应用至今, 其仍是公认的早期诊断和筛查PLC的肿瘤标志物, 其升高出现的时间比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早8~10个月。但由于PLC肿块直径以及癌细胞分化等的影响, 其诊断PLC的敏感性仅为68.8%, 特异度为85.3%[10]。有的学者提出AFP的主要作用是识别高危人群, 对诊断PLC的敏感性不高, 对早期发现PLC的作用更差[11]。本研究中AFP诊断PLC的敏感性仅为66.10%, 与吕婉娴等人报道相似, 但作为PLC早期筛查指标仍有高达34%的假阴性率, 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对早期PLC筛查的要求。

3.2 AFP-L3对PLC的诊断价值

AFP-L3是最早发现的AFP异质体, 是通过淀粉凝胶电泳的方法显示出人的AFP异质体。众多学者对AFP异质体进行了深入研究, 基本原理是AFP糖链与植物凝集素结合能力的不同。本研究中PLC组AFP-L3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 且其阳性率为71.40%, 具备作为肿瘤标志物的基本特征, 可以作为血清肿瘤标志物用于PLC的诊断。而且在AFP阴性的PLC患者中AFP-L3阳性率达73.70%, 与总体阳性率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AFP异质体百分含量与AFP浓度的高低之间无相关性, 与卓广超等研究结论一致[12], 提示在PLC诊断中, AFP-L3检测对AFP检测低浓度病例中有较强的补充作用。AFP异质体的百分含量不受肿瘤大小的影响, 其浓度增高早于阳性体征的出现[7]。此特性很好的弥补了AFP在直径小于3 cm的小PLC病例中浓度不升高或轻微升高的不足, 因此AFP-L3作为新一代的早期的PLC生物标志物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3.3 AFU对PLC的诊断价值

AFU属于溶酶体酸性水解酶, 分布广泛, 人类体液和细胞中均有发现, 它在含岩藻糖基的糖脂等物质的水解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1984年有学者首先提出, 当肝细胞癌变时, AFU合成增多, 肿瘤细胞膜通透性增大, 释放入血的酶量增多。AFU有可能成为诊断PLC的一项新的肿瘤标志物。与此同时, PLC组织中AFU抑制剂作用增强, 通过负反馈调节, 导致AFU水平代偿性增高, 提示其可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PLC诊断[13]。血清AFU活性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 早于临床表现1~2个月, 也有学者把AFU作为PLC疗效和预后判断的指标。本研究发现AFU在PLC中活性明显高于良性肝病和其他实验组, 对PLC诊断的敏感性为67.90%, 对PLC诊断价值与AFP相似, 与覃元锋等报道一致[14]。但在部分良性肝病、急性胰腺炎、糖尿病等患者中也会出现血AFU水平升高的情况。虽然在其他疾病中AFU亦可升高, 但血清AFU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 在肝炎等病例连续监测血清AFU发现, 病情改善、症状缓解后AFU水平下降。本研究中AFU在其他肿瘤及良性肝病中阳性率分别为12.5%、7.6%, 而对照组为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其在其他恶性肿瘤亦有一定的阳性率, 其特异性不强。

3.4 其他肿瘤标志物

癌胚抗原 (CEA) 最早被发现是在人的胰腺癌以及结肠癌组织中, 只在2~6个月胎儿的胃肠、肝、胰有表达, 而在健康成年人的上述器官组织中无表达, 现已被作为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广泛应用于临床[15]。CEA在胰腺癌、胃癌和食管癌中有一定的阳性率, 在PLC患者血清中阳性率为10.1%[16]。血CEA与恶性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 CEA的阳性率和检测值在晚期肿瘤都显著增高[17]。CEA作为PLC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不理想, 无诊断价值。

谷氨酰氨基转移酶 (GGT) 是一种质膜结合糖蛋白, 以肝、肾、胰腺等组织中较多, 对机体代谢及能量转换有重要的生理学作用[18]。PLC患者癌细胞本身即可以产生一定量的GGT。由于癌肿压迫、胆汁引流不畅等原因, 刺激肝细胞分泌增多, 故在PLC患者GGT多呈中度或高度升高。也有学者认为肝脏在来自自身及外源性机械压迫、炎性细胞肿胀以及肝毒性物质的刺激下, 均合成和分泌GGT增加, 合成和分泌GGT的量可能与受挤压的肝细胞数量和受压强度呈正相关。在脂肪肝、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 测量值一般不高于200 IU/L, 而在急性弥漫性肝炎、PLC和肝转移癌时, 血清GGT明显升高, [19,20]。尽管对PLC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但特异性很低。

3.5 AFP、AFP-L3、AFU联合检测对PLC的诊断价值

本研究对AFP、AFP-L3、AFU三项血清学检测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 三者对PLC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略有不同,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三项指标对PLC的诊断价值相似。三项指标作为独立因素存在, 之间无相关性, 具有互补诊断价值。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对PLC的诊断敏感性 (P>0.05) , 敏感性达94.60%, 弥补了单一肿瘤标志物检测敏感性低的不足, 降低漏诊率。但特异性有所下降为81.30%。作为具体的定量检测数据, 血清肿瘤标志物更具客观性、普及性, 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更具有实用价值。对PLC提出高危预警信号, 引起对微小病灶的重视, 评估决定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案, 从而避免由于检查者水平、患者依从性等主观因素及仪器灵敏度、伪影等干扰因素导致的误差与漏诊。虽然AFP、AFP-L3、AFU联合检测会加重病人经济负担, 但相对用于PLC后期治疗及生命维持的巨大经费和医疗资源投入, 以及对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 筛查的费用相对较低。我们认为, AFP、AFP-L3、AFU联合检测作为肝硬化病人筛查手段具有临床实用性和可行性, 对早期PLC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 (alpha-fetoprotein, AFP) 、扁豆凝集素亲和型甲胎蛋白异质体 (lentil lectin-reactive alpha-fetoprotein, AFP-L3) 、α-L-岩藻糖苷酶 (alpha L fucosidase, AFU) 水平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 (primary liver cancer, PLC) 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6例PLC、158例良性肝病患者、40例非PLC恶性肿瘤患者以及40例健康查体者进行AFP、AFP-L3和AFU进行联合检测。结果 PLC组的AFP、AFP-L3、AFU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和非PLC恶性肿瘤组 (P<0.01) , PLC患者血清AFP、AFP-L3、AFU三者之间无相关性, 联合检测对PLC有互补诊断价值, 敏感性达94.6%, 高于单独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AFP、AFP-L3、AFU独立检测对PLC诊断的敏感性相似, 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对PLC的诊断敏感性, 降低漏诊率。特别是针对PLC高位人群, 可作为临床上新的常规检测手段。

AFP检测 第2篇

[关键词]碱性磷酸酶谷氨酰氨基转移酶甲胎蛋白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R78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8—11—02

原发性肝癌(PHC)是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者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3位。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因其恶性程度高、病程发展较快,因此早期、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成为关键。甲胎蛋白(AFP)是特异性最强的标记物和诊断PHC的主要血清学指标,但存在较高的假阴性,为弥补其实验室诊断不足,提高PHC的检出率,国内外学者联合多项PHC标志物来提高PH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旨在通过联合检测血清ALP、GGT及AFP三项指标,并研究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2月至2010年5月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诊断依据2001年(广州)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标准。男32例,女14例。年龄48~82岁。肝炎63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方案中诊断标准。男40例,女23例。健康者来自体检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正常对照30例,男17例,女13例。

1.2检测方法血清AFP浓度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用AXSYM试剂盒(美国ABBOTY公司)测定。ALP、GGT均采用速率法,意大利seleva试剂盒,于奥林巴斯Au 5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3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2.1统计学分析各组检测结果以(X±s)表示,两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2.2PHC患者血清ALP、GGT及AFP三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结果见表2。联合检测特异性与单项检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敏感性具有较大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或是宿主对体内新生物反应而产生并进入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这些物质反映肿瘤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细胞表型及基因型的内在特性,并与肿瘤的生长、扩散和发展有密切关系。血清ALP大部分源于肝脏及骨骼,由肝细胞合成分泌至胆道排泄,胆系统在癌肿等因素刺激下,使肝性ALP mRNA转录增加,进而合成ALP增加,血中ALP升高。

GGT为人体分布很广的一种质膜结合糖蛋白,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组织中,以肾、肝、胰腺、肠等组织中较多。现在发现GGT有重要的生理学作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由于肝内阻塞,诱使肝细胞产生大量GGT,同时癌细胞也合成GGT,GGT多数呈中度或高度增加。血清GGT活性明显增高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意义。GGT测定结果与其他肝胆疾病重叠甚多,如急性黄疸型肝炎、胆道梗阻。故单项测定GGT对肝癌并无诊断价值,必须联合其他项目检测。血清中ALP的检测结果与GGT相似。

AFP是目前检测原发性肝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肿瘤标志物。据报道AFP检测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为60%~80%。虽然相对于其他肿瘤标志物,AFP是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具特异性的指标,但是对于有些肝癌,尤其是早期较小的肝癌的诊断敏感性不高,限制了AFP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室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尤其是提高早期诊断,我们将ALP、GGT及AFP联合,用于对原发性肝癌的检测。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检测中,保证高度敏感性十分重要的。联合多种血清标记物对肿瘤进行筛查诊断是目前实验室中进行肿瘤诊断的趋势。从上述实验中可以确定,ALP、GGT及AFP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而且比单项检测有更大的临床价值。由此可见,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敏感性优于单项检测,可以有效地降低漏检率,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4参考文献

[1]胡礼仪,杨胜久,刘艳丽,等.AFP、AFU、TSGF、SF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4):62

[2]国洪,万文徽,刘波,等.四种肿瘤标志物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7):491

[3]liverius M,Belina F,Novotny J,etc.Treatment of hepatoeelhlar-carcinoma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Czech Republic[J].Rozld Chit,2007,86(12):635

[4]杨海生,张晏玲.血清AFP、CAl92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浙江预防医学,2004,16(2):70

AFP检测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收集血清样本172例, 均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1年9月~2012年7月住院病人及健康体检者。其中, PHC组43例, 均经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检查证实, 男性34例, 女性9例, 年龄45 (27~71) 岁;肝硬化组43例, 男性34例, 女性9例, 年龄44 (23~81) 岁;慢性肝炎组43例, 男性36例, 女性7例, 年龄38.5 (15~69) 岁;所有肝炎肝硬化患者均符合2000年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8]。健康对照组43例, 均排除各种慢性疾病, 其中男性25例, 女性18例, 年龄36.7 (25~60) 岁。所有待测者清晨空腹静脉采血3 m L, 置于生化管中, 1 h之内离心 (2 810 g, 10 min) 分离血清, 立即置-20℃冰箱保存备用。

1.2 方法

1.2.1 试剂与仪器

GPC3 ELISA KIT (美国Abcam公司, 货号:ab124829) , GP73 ELISA KIT (美国Abcam公司, 货号:ab109628) , AFP-L3 ELISA KIT (台湾Abnova公司, 货号:YY01206B) , AFP试剂盒、Roche 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Roche诊断公司, 批号:162174) , 荷兰anthos2010酶标仪等。

1.2.2 检测方法

GPC3、GP73、AFP-L3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双抗体夹心法) , AFP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 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各组资料呈偏态分布, 以中位数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组间比较作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各血清肿瘤标志物行ROC曲线分析, 用四格表法计算灵敏度 (Se) 、特异度 (Sp) 、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 (LR+) 、阴性似然比 (LR-) 、准确度 (AC) 等特征参数。

2 结果

2.1 各组标本血清GPC3、GP73、AFP-L3和AFP检测结果比较

四组标本血清GPC3、GP73、AFP-L3和AFP检测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 血清GPC3、GP73、AFP-L3和AFP检测结果在四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00) 。组间两两比较发现, GP73和AFP-L3四组间均差异有显著性 (P=0.000) , 两种检测指标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肝癌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健康对照组;AFP在肝炎和肝硬化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但是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00) , 变化趋势:肝癌组>肝炎组>肝硬化组>健康对照组;GPC3在肝癌和肝炎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63) , 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 变化趋势为肝癌组>肝炎>健康对照>肝硬化组。

2.2 PHC组4种血清标志物的ROC曲线及特征参数分析

将4种血清标志物分别作ROC曲线及特征参数分析, 结果见表3和图2。结果显示, 以805.38pg/m L作为cut-off值GPC3的AUCROC为74.4%, 说明其诊断准确性为中等。以79.68 ng/m L作为cut-off值GP73的AUCROC为91.0%, 以1 391.69ng/L作为cut-off值AFP-L3的AUCROC为90.3%, 以92.65 ng/m L为cut-off值AFP的AUCROC为86.7%, 说明这三个指标的诊断准确性都较高, GP73和AFP-L3的灵敏度都>80.0%, 高于AFP的灵敏度 (76.7%) , 其中GP73的灵敏度最大, 达到86.0%, Youden指数也是最高的。四个指标的特异度都>80.0%, 其中AFP的特异度为86.0%, 其他三个新指标的特异度都达到了90.0%以上, 在特异性方面优于AFP。AFP-L3的特异度和阳性似然比最大。

2.3 系列试验与平行试验组合检测特征参数

为了提高试验的诊断效率, 常需要采用联合试验的方法。常用的有两种联合方式。一是系列试验, 即设计做一系列诊断目的相同的诊断试验, 当这些试验均为阳性才判断该受试者为患者, 否则, 只要有一个试验呈阴性, 就不必作其余试验而判断结果为阴性。它与单个试验相比提高了试验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 但却降低了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二是平行试验, 即同时做几种诊断目的相同的试验, 只要有一个试验结果呈阳性, 就将该受试者判断为病人。与单个试验相比, 平行试验提高了试验的灵敏性及阴性预测值, 但却降低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两种试验联合起来可以达到互补的作用。本研究联合检测四种血清学标志物, 分别组合做系列实验和平行试验, 计算得到各组合的特征参数, 从而筛选出诊断PHC的最佳组合。见表4和5。

3 讨论

PHC是临床常见肿瘤, 恶性度高, 容易复发及转移, 预后差, 早期诊断极为重要。AFP仍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PHC的指标, 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够理想[9]。且需要持续8周以上AFP>400 ng/m L的诊断标准, 给早期诊断PHC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寻找更特异、更敏感的标志物已成为紧迫的课题。本文选择了三种近期研究较多的新的肝癌诊断标志物, 与AFP结合, 通过单项检测和多项组合检测, 研究它们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AFP-L3是AFP异质体中的一种, 只能由肿瘤细胞产生。许多学者将AFP-L3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5,10]。对于AFP低浓度、影像学检查阴性的慢性肝病患者进行AFP-L3的动态观察, 可以达到早期诊断目的。本研究发现AFP-L3诊断PHC的特异性高达95.3%, 与懂怀平等[11]报道一致, 进一步证实了它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GP73是近来发现的一种新的肝癌相关蛋白, 在正常肝细胞中表达甚微, 而在肝癌组织中呈特异性高表达。已有研究发现, GP73用于早期HCC的诊断意义优于AFP, 在血清AFP含量低于20 ng/m L的肝细胞癌患者中也有57.0%血清GP73高表达[12,13];杨颖等[14], 研究发现GP73检测AFP阴性肝癌患者阳性率为81.5%, 贾保昌等[15]采用64 ng/m L作为临界值, 其诊断PH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和88.3%。在本研究中, 以79.68 ng/m L作为临界值, GP73的诊断敏感度为86.0%, 特异度为93.8%, 显示出其在PHC诊断中的良好价值。

GPC3为Glypican家族的一员, 其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在乳腺癌和卵巢癌中表达缺失, 而在肾癌、肺鳞癌、甲状腺癌、梅克尔细胞癌、胃癌、大肠癌等呈过表达。CAPURRO等[16]检测了肝癌患者的血清GPC3, 53.0% (18/34) 的肝癌患者升高, 低于肝癌组织阳性率 (72.0%) , LIU等[17]研究发现以300 ng/L为cut-off值期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7.0%和93.5%。国内研究[18,19]也得到类似结果。本研究中, GPC3的灵敏度为53.5%, 特异度为94.6%, 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由于灵敏度较低, 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文献报道其组织标本的检测阳性率比血清检测阳性率高很多, 其灵敏度可达到80.0%, 可能是由于血清含量低于组织的原因。因此, 建立更敏感的血清GPC3检测技术有可能提高其灵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三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在肝癌患者的血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特别是GP73和AFP-L3, 它们的AUCROC>90%, 灵敏度>80%, 特异度>90%, 证明了这两个指标诊断PHC的效率都高于AFP, 有望成为新的PHC诊断标志物。而GPC3的特异性虽然也>90.0%, 但是其灵敏度偏低, 需与其他指标联合检测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AFP检测 第4篇

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是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免疫规划薄弱环节、脊灰病毒变异情况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今年新疆出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疫情,说明了AFP病例监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AFP监测系统正常运转非常重要。本文试图对近几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报刊上,有关基层AFP病例监测的论文进行综述,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指导今后的监测工作。

1 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不平衡

以2006年为例,报告[1]AFP的县(区、市、旗)只占全国总县数的65.1%。西安市2007年有23.08%的县无病例报告。内蒙古2009年、2010年报告病例的旗(县、区)分别占全自治区总旗数的32.7%(33/101)、45.1%(46/102)。玉溪市2003-2005年9个县(区)中有3个无病例报告,其中有一个县连续3年无病例报告。怀化市2001-2005年5年中无病例报告的有21县次,平均每年有4.2县次无病例报告。2004-2008年昆明市有10县次无病例报告,其中安宁市有3次、石林县有3次、富民县有2次。

1.2 病例及时发现率低,存在漏报现象

1.2.1 县级医院首诊率较高,报告率较低,病例到上级医院或外地医院才得以报告 玉溪、怀化、昆明、临汾市调查发现AFP病例发病后首先到县级医院就诊比例较高,分别为90.69%、44.29%、19.68%、38.305%;但是报告率较低,分别为16.22%、44.44%、58.06%、74.36%[2].

1.2.2 乡、村报告率低,甚至未报告 何绍青、江丽[3]报道有22例AFP病例首诊在乡级医疗单位,但首诊报告只有1例,占4.55%。德清县由省级医院报告的11例AFP病例曾向村、乡级医院咨询过。黄丽萍[4]报道:第一次就诊在乡村级医疗单位的7例AFP病例均未报告,说明基层医疗机构是AFP病例监测的主要薄弱环节。

1.2.3 麻痹后及时就诊率、群众保健报病意识有待提高 李延学[5]等报道麻痹出现后当天就诊的占60.47%,1-7天就诊的占39.53%。何绍青、江丽[3]报道麻痹出现后间隔一天以内就诊的占38.30,间隔2-3占27.66%,4天、4天以后就诊的占34.04%。马玉珍[6]报道南阳市埦城区14个乡镇(办)中东关办事出AFP病例数占14.55%,明显高于边远乡镇;梁飞琼[7]等也报道佛山市禅城区农村与城市AFP病例发病比例为1:3.64.这种现象与AFP发病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相浡。说明群众,尤其是在农村的保健报病意识较差有关。

1.2.4 漏报现象 浙江德清县2000年3-4月对AFP病例进行主动搜索,发现1例AFP病例。江苏省对2000-2004年AFP病例进行主动搜索,发现漏报5例,其中县级医院漏报3例。

1.2.5 首诊未能报告和漏报原因分析

1.2.5.1 村、乡医生对脊灰单一病种报告的思想根深蒂固;对非脊灰AFP几种疾病不理解。

1.2.5.2 认为不可能是脊灰,儿童有全程服苗史,有明显的外伤史或接种史。

1.2.5.3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对AFP病例报告意识和诊断能力较差.

1.2.5.4 内科医生AFP病例报告意识较差。

1.2.5.5 由于近几年来基层对消灭脊灰工作有所松懈,特别是医院对临床医生培训和督导的力度较以前有所减弱。因此部分医务人员。特别是新参加工作的工作人员对AFP报告的病种及要求不清,是照成漏报的直接原因之一。

1.2.5.6 部分地区防疫站主动监测流于形式,工作不细不实,一些负责主动监测的人员不能定期走访医院的相关科室,或走访也不深入调查。因而无法发现漏报的AFP病例。

1.2.5.7 基层部分衛生专业人员不能正确掌握AFP主动搜索的方法,有的未对门诊和住院病案进行认真的查找,而仅按医院保健科的登记记录进行核对,使得AFP的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3 病例报告的特异性有待提高

医疗单位对AFP定义和范围掌握不够严格,将部分非AFP病例也按AFP病例报告,今后要提高病例报告的特异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

1.4 流动儿童AFP病例监测有待加强

流动儿童因其居住不稳定,经济状况及卫生条件较差,发病后转回老家或其它地方治疗,病例麻痹后60天随访工作困难大,少数病例随访时找不到病人,只通过电话根据其亲戚家属描述记录,影响随访质量。

2 对策

2.1 提高思想意识,认清基层AFP病例监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95-1999年云南省、青海省、今年新疆发生脊髓灰质炎野毒株输入疫情,说明存在国外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的危险;其次,疫苗株间的重组病毒特别是II型可能在我国一些省份自然界中存在,当疫苗服用者功能低下或未全程免疫,不同型别疫苗株间的重组病毒特别是II型疫苗重组或变异株病毒可能成为主要是零剂次儿童发生AFP病因病毒,而且其至残留麻发生率比未重组病毒高;第三,疫苗衍生株病例和疫苗相关病例时有发生;第四,存在免疫空白;第五,基层首诊率较高,报告率较低,病例及时发现率低,存在漏报现象。我国维持无脊灰任务艰巨,必须提高思想意识,认清基层AFP病例监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2 做好监测工作的行政措施

开展AFP病例监测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政策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大对AFP病例监测工作监督力度。河南上蔡县卫生行政部门把消灭脊灰工作当作计划免疫工作重中之重来抓。在制定年度责任目标标准时,把AFP病例监测的有关指标作为重点考核内容。促进了工作开展。

2.3 做好监测工作的技术支持

河南上蔡县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了由县疾控中心流行病学专家和县人民医院临床专家参加的AFP病例鉴别诊断小组,具体负责全县AFP病例鉴别诊断,提高病例报告的特异性,减少病例漏报。

2.4 实行报病奖励制度

山东泰市实行报病奖励制度,该市及时报病率达97.98%。实行报病奖励制度,可以消除基层存在的松懈、厌倦情绪。

2.5 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

2.6 根据实际情况将病毒性脑炎列为监测病种

AFP检测 第5篇

1一般资料

1.1病例资料

以我院2009年6月至2015年4月收治129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8例,女31例,男女比例3.2 :1,年龄32 ~ 71岁,平均(39.5±7.0) 岁。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恶心、呕吐、纳差、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其中104例(80.6%)患者有重度出血倾向,82例(63.6%)患者存在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65例(50.4%)合并腹水,4例(3.1%)合并机体感染。

1.2选取标准及排除标准

选取标准:1)重型乙型肝炎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肝病分会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版)中相关标准[4];2)于我院住院治疗,住院时间≥ 10 d ;3)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 合并非HBV感染其它病毒类型肝炎; 2)合并原发性肝癌或生殖腺癌等恶性肿瘤;3)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全身其他严重疾病或营养不良; 4)入组前曾接受抗病毒治疗;5)随访期间因其他原因死亡。

1.3治疗方案

129例患者均接受重型乙型肝炎常规内科综合治疗,主要治疗方案包括保肝、降酶、退黄、促进肝细胞再生、调节免疫功能等[5],必要时实施人工肝血浆置换。

2研究方法

2.1甲胎蛋白检测

于患者入院次日抽取其空腹静脉血10 m L,以4000 r/min离心3 min,-20 ℃保存,统一检测。使用酶免疫荧光微粒子法检测外周血AFP水平,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AFP正常值:0 ~ 20μg/L。

2.2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价

使用改良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计算患者入院次日MELD评分[6],计算方法:MELD评分(R)=3.8×ln(胆红素) + 11.2×ln(国际标准化比率)+ 9.6×ln(肌酐)+ 6.4。 其中胆红素及肌酐单位均为mg/d L。

2.3检测及评价结果分级

按照患者外周血AFP水平及MELD评分进行结果分级。AFP水平共分4级:1级:AFP > 400 μg/L ; 2级:AFP 200 ~ 400 μg/L ;3级:AFP 20 ~ 200μg/L ;4级:AFP < 20 μg/L。MELD评分共分4级: 1级:MELD < 10分;2级:MELD 10 ~ 19分;3级: MELD 20 ~ 29分;4级:MELD > 29分。

2.4随访

自患者入院时起,进行为期90d随访,观察其90d存活情况,并分析外周血AFP水平与MELD评分及其与患者死亡率相关性。

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 并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检验水准设定为 α=0.05,以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 < 0.01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甲胎蛋白检测结果、分级及预后

AFP分级1级、2级患者死亡率分别为0.0%、 9.1%,均显著低于3级、4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注:与1级比较,aP < 0.05 ;与2级比较,bP < 0.05 ;与3级比较,cP < 0.05。

4.2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价结果、分级及预后

MELD分级1级、2级患者死亡率分别为0.0%、 16.1%,均显著低于3级、4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ELD分级1级与2级及3级与4级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注:与1级比较,aP < 0.05 ;与2级比较,bP < 0.05 ;与3级比较,cP < 0.05。

4.3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示,AFP水平与MELD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03,P < 0.05),AFP分级与患者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0.810,P < 0.05), MELD评分与患者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r=-0.599, P < 0.05)。

5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目前,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在未接受肝移植情况下存活率可达40% 以上, 但仍有约60% 患者生存率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因此, 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早期判断预后并实施合理治疗方案是改善其生存质量关键。

自MELD标准制定以来,其简单、客观且易于计算优势得到了认可,并在评价肝病患者短期、中期死亡率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7]。然而,Yang等[8]指出, MELD标准将血清肌酐、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等多项指标纳入计算,易受非肝病因素影响,可能导致真实肝病病情判断不够准确,且计算相对复杂。

重型乙型肝炎病理基础为肝组织内炎性反应及肝细胞大量坏死,具有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临床特点,肝细胞坏死数量及坏死后肝细胞能否再生均对患者预后有着重要影响。AFP主要由胚胎期肝细胞及卵黄囊产生,在胚胎早期即可合成,外周血AFP水平在出生后迅速降低,故成年人血清AFP水平上升常常提示肝细胞癌与生殖腺癌发生,是临床常用协助诊断指标之一[9]。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损伤后,肝脏仍具有类似胎儿时期分化、成熟能力,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肝细胞再生,逐渐恢复肝脏功能,这一过程伴随着AFP显著升高。但Xia等[10]研究发现, AFP半衰期仅有3 ~ 9.5 d,一旦患者AFP降至正常水平或未呈明显进行性上升,往往提示肝细胞再生停滞,预后较差。本研究中,AFP分级越高,患者死亡率越高,提示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死亡率与AFP水平下降存在一定关联性。

近年来,亦有部分学者认为,单纯AFP分级上升与患者不良预后无明显关联[11,12]。为进一步印证本研究结论,笔者对患者MELD评分、外周血AFP水平及死亡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FP水平与MELD评分呈显著负相关,AFP分级与患者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MELD评分与患者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P均< 0.05)。大部分重型乙型肝炎是在乙型肝炎基础上发生肝脏大面积坏死,若患者外周血AFP水平仍处于正常范围,则提示肝脏再生不良、 预后不佳,因此,随着患者AFP水平下降,患者MELD评分逐渐上升,死亡风险亦显著增加,与贾佳等[13]研究结论一致。可以认为,随着患者外周血AFP水平上升,其肝细胞再生能力增强,往往具有较为理想的生存率。需要注意是,外周血AFP水平> 400 μg/L是原发性肝癌或肝硬化重要诊断指标[14,15], 故针对AFP水平持续反复升高重型乙型肝炎患者, 应警惕肝脏癌变情况,确保临床预后判断准确性及治疗方案针对性。

AFP检测 第6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原发性肝癌患者63 例,经临床各项检查综合确诊,男性57 例,女性7 例,年龄38~62 岁,平均(50 ±12) 岁。

1.2 方法

CA125 和AFP 的测定方法为放射免疫分析法,放免试剂分别由天津新传公司、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提供。测量仪器使用国营262 厂XH - 6020四探头γ计数仪。采用静脉血,分离血清,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对63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同时进行血清CA125 和AFP 的放免分析检测。采用分组资料的Ridit 方法进行阳性率的比较,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对两者的是否相关进行判断。采用χ2检验对CA125 和AFP 的单项检测阳性率和联合检测阳性率进行分析。

2 结果

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CA125 和AFP 的含量分别为(17 218 ±200.5)ku/ L,(262.4±286.3)ug/ L , 阳性率分别为69.8 %和68.3% ,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7.13 %。按CA125 > 35 ku/ L 、AFP> 20 ug/ L 分为阳性( + ) 和阴性(2) ,其中>200 ku/L(ug/ L) 为较强阳性(++), > 400 ku/L (ug/L) 为强阳性(+++) ,统计阳性率,见表1 。Ridit分析,u = 1. 44 < 1. 96 ,即P> 0.05 ,两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r = -0.115 ,即P>0.20 ,两者无线性相关关系存在。χ2检验,CA125 和AFP的单项检测阳性率和联合检测阳性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注:CA125>35ku/ L、AFP>20ug/ L 分为阳性(+) , > 200ku/ L (ug/ L) 为较强阳性(++), >400ku/ L (ug/L) 为强阳性(+++ )

3 讨论

甲胎蛋白(AFP) 正常情况下主要在胎儿组织中存在,出生1年后血清AFP 水平降至正常成人水平。放免分析法测定正常人为1~20 ug/ L ,是诊断原发性肝癌专一性仅次于病理检查的诊断方法,是目前最好的早期诊断指标,是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在排除妊娠和生殖胚胎瘤后,AFP≥200 ug/ L 持续2月或AFP ≥500 ug/ L 持续1月可作出肝癌的诊断[1] 。CA125 是一高分子量的糖蛋白,在癌变的细胞膜上表达,并可释放到细胞间质中,细胞培养表明CA125 表达水平与肿瘤增生及肿瘤增长程度相关[3]。主要应用于卵巢的诊断[4] ,在肺癌[5] 、消化道肿瘤[6] 中也有较高的表达,肝癌患者CA125 血清含量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对肝癌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 。

本研究对63例原发性肝癌血清CA125 和AFP进行分级统计, CA125 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率为69.8%略高于AFP (68.3%) ,强阳性率CA125 为19.0%明显低于AFP(41.3%) ,但分组资料的Ridit分析表明两者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125 阳性在AFP 阳性中占76.7% (33/43) , 在AFP 阴性中占55.0% (11/20) , 相关分析表明CA125 和AFP 无线性相关关系存在。CA125 是明显不同于AFP 的较好的肝癌诊断肿瘤标志物。两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查可相互补充,明显提高诊断阳性率,与单项检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CA125和AFP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析对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血清CA125和AFP的检测,统计分析两项指标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CA125和AFP的含量分别为(172.8±200.5)ku/L,(262.4±286.3)ug/L.以CA125>35ku/L,AFP>20ug/L为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其阳性率分别为69.18%和68.13%,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7.3%。统计学Ridit分析,两者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两者无线性相关关系存在。CA125和AFP单项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与联合检查的阳性率进行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125是一项较好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志物,与AF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FP无相关性。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诊断阳性率。

关键词:CA125,AFP,原发性肝癌,诊断

参考文献

[1]汤钊猷.现代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562-563.

[2]陈宏斌.血清CA125诊断肝癌的价值.华人消化杂志,1998,6(3):242-243.

[3]张娜.卵巢癌的早期诊断与肿瘤标志物.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5,22(3):166-169.

[4]Robert PW.Combinations of multiple serum markers are superior to individual assays for discriminating malignant frombegin pelvic-massess.Gynecal Oncol,1995,111-116.

[5]吕元文.肺癌患者血清CA125测定的临床意义.临床医学,1999,19(1):591.

AFP检测 第7篇

关键词:肝癌,AFP,CEA,CA199,临床检验

肝癌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其预后较差, 因此, 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AFP、CEA及CA199联合检测对于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于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56例肝癌患者和55例肝脏良性疾病患者, 同时以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55例受试者作为对照组,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肝癌组 (56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表现及病理诊断确诊为肝癌, 男43例, 女13例, 年龄32~71岁之间, 平均年龄 (50.2±3.1) 岁;TNM分期:19例患者为Ⅰ期, 有16例患者为Ⅱ期, 有12例患者为Ⅲ期, 有9例患者为Ⅳ期。肝脏良性疾病组 (55例) :男39例, 女16例;年龄28~68岁, 平均年龄 (49.8±2.9) 岁;肝炎32例, 肝硬化23例。对照组 (55例) :男41例, 女14例;年龄28~67岁, 平均年龄 (49.1±2.7) 岁;所有患者均排除了心、肺及肾等器质性疾病, 经比较, 三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等基本一致, 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集血样。

对三组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采血 (5ml) , 采血后12h内进行离心 (3 000r/min) 10min, 吸取上清, 放于-80℃冰箱进行保存。

1.2.2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三组受试者血清中的AFP、CEA和CA199含量进行检测, 使用罗氏Elecsys2010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所用试剂为罗氏Elecsys2010专用的试剂盒, 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说明进行。根据试剂盒所确立的各项指标的正常值, 若样品的检测值超过其正常值上限则为阳性, 反之为阴性。其中, AFP的正常值在0~20.0μg/L之间, CEA的正常值在0~15μg/L之间, CA199的正常值在0~34ku/L之间。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 对于三组患者的血清中AFP、CEA和CA199含量进行比较时, 采用方差分析, 若存在差异, 则进行两两比较, 两两比较采用NK检验, 对于敏感度及特异度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软件应用SPSS13.0进行。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血清中AFP、CEA和CA199含量比较

肝癌血清中的AFP、CEA和CA199含量高于肝脏良性疾病和健康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肝脏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结果, 见表1。

2.2 AFP、CEA和CA199联合诊断价值比较

AFP、CEA和CA199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为92.43%, 灵敛度为87.62%, 均高于单独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结果, 见表2。

注:*表示与单独检测进行比较, P<0.05。

3 讨论

肝癌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 目前临床上对于肝癌患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甲胎蛋白的水平进行判断, 虽然其检测简单方便, 但是其单独检测灵敏度不高, 容易出现漏诊现象[1],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AFP、CEA及CA199联合检测对于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

AFP是一种糖蛋白, 其主要是在动物胚胎期肝脏细胞及卵黄囊中合成, 而在胃肠道黏膜中也会出现少量的分泌, 是肝癌患者诊断的最早标志物[2];CEA是癌胚抗原, 是一种较为常见、应用广泛的肿瘤标志物, 能够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不同肿瘤患者的诊断, 肝癌患者血清中均有CEA表达, 且其含量明显升高[3];CA199是一种低聚糖蛋白, 属于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 在各种上皮细胞癌变后其含量会显著性升高[4]。

本文对于56例肝癌、55例肝脏良性疾病及55例正常者血清中的AFP、CEA和CA199含量进行检测, 其结果显示:肝癌血清中的AFP、CEA和CA199含量高于肝脏良性疾病和健康对照组 (P<0.05) , 而肝脏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FP、CEA和CA199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为92.43%, 灵敏度为87.62%, 均高于单独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P<0.05) 。

综上所述, 肝癌患者血清中AFP、CEA和CA199含量升高, 三者联合诊断其诊断价值较好, 特异性及灵敏度均得到了提高, 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淑琴, 李洪娥, 王燕, 等.超声、CT、MRI和血清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J)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8, 21 (2) :112-113.

[2]沙玲, 牛华, 孙翳, 等.三种肿瘤标志物和七种酶活性的检测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J)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5, 26 (10) :750.

[3]贺宇.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J) .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7) :1205-1206.

AFP检测 第8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标本及材料

选取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未经放化疗。按Edmondson分级标准I,Ⅱ级42例,Ⅲ,Ⅳ级47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26例;年龄32~83岁,平均(54.5±8.4)岁。收集所有患者的肝细胞癌组织,同时收集30例正常肝组织,均取自同期非肝癌的肝破裂患者。鼠抗人GPC3和AFP抗体均购于Santa Cruz公司,ELISA试剂盒购物武汉博世德生物技术公司。

1.2 方法

免疫组化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标本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制成4m连续切片后,切片脱蜡,经柠檬酸钠进行抗原修复15min,用过氧化氢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15min,滴加I抗4℃孵育过夜,之后室温孵育30min,滴加聚合物增强剂室温孵育20min,漂洗后再加酶标Ⅱ抗,37℃水浴箱孵育30min,DAB显色,苏木精复染。ELISA检测法同样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结果判断

免疫组化法观察目标蛋白的表达:GPC3蛋白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浆和细胞膜;AFP主要定位在细胞浆。镜下观察:每张切片随机观察5个中倍(×200)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细胞,统计每个视野阳性细胞数的平均百分比,然后进行计分。(1)阳性范围计分:≤5%为0分,5%~25%为1分,25%~50%为2分,50%~75%为3分,>75%为4分;(2)阳性着色计分:无着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黄色为2分,棕黄色为3分(可根据阳性着色部位,排除假阳性)。两项结果相加<2分为阴性,2~7分为阳性。

ELISA检测法则以平均吸光度值来反应目标产物表达的相对浓度。大于试剂盒规定正常值者为阳性(GPC3正常值0~120μg/L;AFP正常值0~8.5μg/L)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l5.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以及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均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PC3和AFP在HCC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清中的浓度

H C C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清中GPC3浓度分别为(317.4±128.4)μg/L和(35.3±12.2)μg/L;AFP浓度分别(23.4±8.1)μg/L和(3.1±1.2)μg/L。HCC患者血清GPC3浓度和AFP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的水平(P<0.05);其中89例原发性HCC患者中血清GPC3阳性72例,阳性率为80.9%,AFP阳性54例,阳性率为60.7%;若两者联合检测,共有81例患者GPC3或AFP表达至少有一项阳性,阳性率为91.0%。GPC3和AFP联合检测阳性率显著优于单项检测结果(P<0.05)。同时30例正常人群血清中GPC3阴性25例,检测特异性为83.3%;AFP阴性24例,检测特异性为80.0%,GPC3和AFP联合检测阴性28例,其特异性为93.3%。优于GPC3或AFP单独检测的特异性(P<0.05),见表1。

%

2.2 HCC患者血液和组织中GPC3和AFP检测结果比较

对于HCC患者血清检测结果显示,GPC3的阳性检出率为80.9%显著高于AFP的阳性检出率60.7%。且AFP的阴性HCC患者血清中GPC3蛋白阳性率为77.1%(27/35);AFP的阳性HCC患者中GPC3蛋白阳性率为83.3%(45/54)。与血清学检测结果类似,免疫组化结果中57例AFP阳性的HCC患者组织GPC3阳性50例,阳性率为87.7%;而32例AFP阴性的HCC患者组织GPC3阳性25例,阳性率为78.1%,GPC3在AFP阴性HCC患者组织中表达阳性率较高。此结果提示GPC3可能有助于AFP检测阴性的肝细胞癌的筛查。

2.3 GPC3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GPC3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HBsAg以及是否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P>0.05),而与Edmondson病例分级及肿瘤大小相关(P<0.05),见表2。

3 讨论

HCC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2位。其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为25%~39%。早期诊断肝细胞癌是提高肝细胞癌疗效的关键之一。对于HCC最初的诊断方法主要通过在光镜下观察肝穿刺标本中细胞异型性和结构的异常表现,但由于肝细胞腺瘤与高分化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高分化肝细胞癌,在光镜下难以鉴别、易导致误诊。而目前采用AFP作为肝细胞癌诊断的分子标记物进行免疫标志是HCC诊断中最常用的检测方法。AFP由胚胎卵黄囊细胞、胎儿肝细胞和肠道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正常成人肝细胞不产生AFP,而当肝细胞癌变后,AFP又重新表达。但同其他免疫标志物如肝细胞抗原(HepParl),CD34,HSP70,CK7,CK20等一样,均存在明显局限性,其对于HCC患者诊断的敏感性较低。因此也有学者提出采用多指标联合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作为辅助诊断可能是肝细胞癌病理学诊断的研究方向之一[3]。同时寻找高灵敏性和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对于HCC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一种新的肝细胞癌标记物GPC3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GPC3为硫酸肝素糖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其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于细胞膜上,并通过结合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和蛋白酶等参与调节肿瘤的细胞增殖、分化、黏附和转移等,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1997年Hsu等[4]首次报道了GPC3 mRNA在HCC组织中高表达。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证实,GPC3在HCC中有特异性高表达,而在癌旁组织、肝硬化、肝炎组织、成人正常肝组织低表达或不表达,因而被认为是HCC的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但对于GPC3和AFP进行联合检测,评价其在HCC诊断中的价值,目前研究较少而缺乏了解。

本文结果表明,GPC3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清。同时在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性时发现:GPC3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HBsAg无关,而与组织学分级及肿瘤大小相关,这提示GPC3的高表达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肝细胞癌的病变程度有关,随着病理学分级的增高,其表达量相应增多。而对GPC3联合AFP检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者联合检测对HCC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0%和93.3%,显著高于AFP或GPC3单独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在AFP阴性的HCC患者中,GPC3表达的阳性率亦较高,在血清和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7.1%和78.1%,提示GPC3可能有助于对AFP检测阴性的肝细胞癌的筛查。因此联合GPC3和AFP检测可有效改善临床对于HCC的诊断水平,对HCC早期诊断和筛查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Marre ro J A,Feng Z,Wang Y,et a1.AIpha-fetoprotein,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and lectin-bound alpha-fetoprotein in early hepatocellularcarcinoma[J].GasfroenteroIogy,2009,137(1):110.

[2].Anatelli F,Chuang S T,Yang X J,et a1.Value of glypican 3 irnmunostaining inthe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on needle biopsy[J].Am J Clin Pathol,2008,130(2):219.

[3].DI TOMMASO L,DESTRO A,SEOK J Y,et a1.The application ofmarkers(HSP70 GPC3 and GS)in liver biopsies is useful for detection ofhepatoeellular carcinoma[J].J Hepatol,2009,50(4):746.

AFP检测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发性肝癌组:2010年1月~2011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病中心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60例,其中,男116例,女44例;年龄42~85岁,平均(54.2±6.2)岁。部分原发性肝癌病例经穿刺或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其余原发性肝癌患者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测如B超、CT、MRI等诊断,所有研究对象原发性肝癌诊断均符合2001年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分期标准[4],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均有完整临床病历及随访记录,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所有病例均完善了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及饮酒史及服用肝毒性药物史的调查。健康对照组:选择同期体检中心提供的健康体检者120例,其中,男9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5.8±6.9)岁。两组性别、年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当日或次日清晨空腹采血,采集静脉血4 m L,高速离心机离心后分离血清置-20℃冰箱内保存,每周检测一次,所有标本均完成血清AFP、CEA、AFU、GGT-Ⅱ的相关检测。AFU试剂盒为上海瑞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AFP、CEA试剂盒为上海领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检测过程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严格进行,所有血清检测均由同一检测人员完成。结果以AFU≥25 U/L、AFP≥20μg/L、CEA≥5μg/L为阳性界值判断标准;GGT-Ⅱ检测采用凝胶电泳法,检测用凝胶采用自制凝胶,阳性结果判断为不连续梯度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上出现特异性条带。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先进行数据的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数据以中位数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原发性肝癌组AFP、CEA、AFU水平依次为(290.2±12.5)μg/L、(21.31±2.12)μg/L、(955.65±32.16)U/L;健康对照组血清AFP、CEA、AFU水平依次为(16.2±1.2)μg/L、(0.80±0.12)μg/L、(6.21±1.32)U/L。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比较,原发性肝癌组AFP、CEA、AFU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注:与原发性肝癌组相比,★P<0.01

2.2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P、CEA、AFU、GGT-Ⅱ单项检出阳性率及不同组合阳性检出率比较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P、CEA、AFU、GGT-Ⅱ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68.00%、28.00%、84.00%、77.00%,其中CEA与AFU及GGT-Ⅱ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升高,与AFP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检测中,AFP分别联合CEA或AFP联合AFU或AFP联合GGT-Ⅱ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5.00%、84.00%、89.00%,AFP、AFU联合检测及AFP、GGT-Ⅱ联合检测与AFP单项检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血清AFP同时联合CEA、AFU、GGT-Ⅱ4项检测的阳性率高达96.00%,与单独检测血清AFP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具有临床进展较快、侵袭性较强、恶性程度较高等特点,目前在我国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往往不理想,我国是肝炎大国,乙肝病毒感染比较高,由此所导致的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及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临床上的肝癌患者确诊时往往是肿瘤晚期,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诊断,同时早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能够使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中,除影像学检查如B超等外,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也占据较大比重,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肿瘤标志物是血清AFP,其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有一定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在我国医疗机构中广泛应用。尽管如此,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仍然有一部分AFP呈阴性或者具有较低的浓度,由此该部分患者常常被“漏诊”,极大限制了原发性肝癌的及时诊治。近年来随着许多生物标志物的使用,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被证实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体内可被检出,但由于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原因,尚无法单独成为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所以寻找能与AFP联合使用的新的肿瘤标志物来提高其在原发性肝癌疾病的检出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清AFP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有一定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在我国医疗机构中广泛应用,在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普查中及疾病的诊断和对治疗效果的判定等较为常用,该指标可早于临床症状出现,目前研究证实部分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可在患者临床症状出现前8~11个月呈阳性,极大提高了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但AFP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呈阴性或低浓度阳性者可达30%~40%,此外该指标也可建议生殖腺肿瘤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等良性肝病,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在良性肝病中也有一部分患者的AFP浓度呈增高的趋势,所以在临床上将其与原发性肝癌较低浓度的患者进行鉴别具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其原因可能与肝癌早期AFP分泌少、肿瘤体积过小导致AFP分泌有限、一些肝癌细胞株不分泌AFP等有关[5]。如何减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早期临床漏检率是临床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随着许多新的肿瘤标志物的应用,新的生物标志物的使用,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被证实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体内可被检出,但由于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原因,尚无法单独成为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针对当前大多数单标志物检测敏感性或特异性偏低,无法对肿瘤进行准确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成为目前临床检验的一个趋势,它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6]。CEA是从结肠癌中分离出来的一组酸性糖蛋白,基因编码于19号染色体上,分子量150 000~300 000 k D,该蛋白在胚胎中含量较高,成人血清中仅测到微量,内外分泌腺的腺泡细胞及其分泌物均可有CEA表达。肠癌、胃癌、乳腺癌等均可有血清CEA升高。但CEA是是肿瘤相关抗原的一种。CEA可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体内发生肿瘤远处转移后检出,检测敏感性不高[7]。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报道,AFU在AFP阴性和(或)低浓度的原发性肝癌中检出率较高。AFU是一种溶酶体水解酶,其化学本质是一种糖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和血液中,其中肝、肾组织含量最高,参与含岩藻糖的各种糖脂和糖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分解代谢。在正常情况下,AFU为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少量物质,在正常人血清含量稳定在一个低水平范围内,而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肝脏星形细胞能识别和清除AFU分子中的甘露醇-6-磷酸残基的功能消失,同时加之AFU释放增多,导致血清AFU浓度升高。一般AFU血清水平与肿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在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可以补充AFP的检测不足,减少漏检率,提高早期小肝癌的阳性检出率。目前文献报道血清AFU和AFP同时检测能将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提高到90.3%[8]。γ-谷氨酰转肽酶(GGT)由肝细胞产生,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GGT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一定程度提示了原发性肝癌的存在,但该指标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时特异性较差;而其同工酶GGT-Ⅱ的特异性较高,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体内水平较γ-谷氨酰转肽酶更敏感,除转移性肝癌患者中可少量呈阳性结果,一般其他疾病及健康人群中阳性检出率极低[9]。因此,GGT-Ⅱ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项重要肿瘤标志物,同时GGT-Ⅱ血清浓度与A-FU类似,一般情况与肿瘤大小、位置无明显相关性,在血清AFP低浓度肝癌或早期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明显优于AFP。

为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的阳性率,本研究采用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方法与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比,结果提示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P、CEA、AFU、GGT-Ⅱ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68.00%、28.00%、84.00%、77.00%,其中CEA与AFU及GGT-Ⅱ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FP分别联合CEA或AFP联合AFU或AFP联合GGT-Ⅱ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5.00%、84.00%、89.00%,AFP、AFU联合检测及AFP、GGT-Ⅱ联合检测与AFP单项检测相比阳性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血清AFP同时联合CEA、AFU、GGT-Ⅱ4项检测的阳性率高达96.00%,与AFP单项检测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多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阳性率,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综上所述,应用AFP、CEA、AFU、GGT-Ⅱ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阳性检出率,结合影像学等其他检测手段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很有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本文结果显示血清AFP、CEA、AFU、GGT-Ⅱ的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的阳性检出率,与各单项指标检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助于无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发现,从而达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肝癌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承宏,李松岗,刘颖斌,等.肝癌研究现状[J].肝胆外科杂志,2001,9(5):386-388.

[2]杨秉辉,夏景林,黄力文,等.我国肝癌“临床相”30年的变迁——原发性肝癌3250例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053-1057.

[3]庞家宝.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局限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5):875-876.

[4]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6):324-326.

[5]张建淮,马曾辰,王建营.AFP低浓度阳性肝细胞癌424例的诊断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9):549-550.

[6]吴家明,芮志莲.血清AFP、CEA、CA199、SF联检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5,18(2):142-144.

[7]胡敏华,陈燕,黄建英.肝癌患者CEA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10-11.

[8]钟伟明.血清AFP与AFU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检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1):46-47.

AFP检测范文

AFP检测范文(精选9篇)AFP检测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病例均来源于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2011年5至2012年8...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