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艾滋病知识态度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31

艾滋病知识态度(精选8篇)

艾滋病知识态度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樟树市某高校本科生890名为调查对象。

1.2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采取匿名、自填问卷的调查方法, 问题回答不缺项, 即发即收。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与行为等方面的情况。调查人员对原始问卷进行认真核查。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描述性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90份, 回收有效问卷846份, 有效回收率为95.1%, 其中男生523名, 占61.8%, 女生323名, 占38.2%。年龄分布集中在17~21岁。

2.2 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艾滋病3个传播途径, 学生单项知晓最高的是血液传播 (与HIV/AIDS共用注射器传播) , 知晓率为91.7%;其次是母婴传播 (感染上HIV孕妇对胎儿传播) , 占76.4%;性传播最低 (正确使用安全套及同性恋、性伴侣多的传播) , 占50.4%。其他的非传播途径:对共同进餐、握手、拥抱, 81.3%学生有正确认识, 12.7%的学生回答不知道。11.4%的学生认为蚊子叮咬会传染艾滋病, 39.6%的学生认为目前有艾滋病疫苗和药物预防。 (表1)

2.3 艾滋病认知态度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74.2% (628/846) 的学生不愿意与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交往。与同学谈论过有关艾滋病问题的学生仅占21.8% (184/846) , 且女生高于男生。

2.4 艾滋病知识来源情况

本次调查的846名学生中, 了解过艾滋病知识占68.8% (582/846) 。在学生单项途径来源中, 通过上网浏览获得知识的最多, 占40.3% (341/846) , 通过阅读报刊、书籍占18.4% (156/846) ;13.4% (113/846) 学生知识来源为电视、广播;9.7% (82/846) 学生来知识来源为宣传广告和宣传活动, 为最低。

2.5 婚前性行为状况

调查结果还显示, 14.8% (125/846) 学生有过婚前性行为 (均为异性接触) , 性行为发生率女生20.7% (67/323) 高于男生11.1% (58/523, x2=13.7, P<0.01) 。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的占32.8% (41/125) , 偶尔用和完全不用的分别占50.4% (63/125) 、14.4% (18/125) , 有2.4% (3/125) 的情况不详。

3 讨论

当前, AIDS多见于19~49岁的人群, 而其中以20~24岁组所占比例最高[1]。本次调查发现, 高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防治艾滋病的知识, 但掌握程度仍不够全面, 对性传播途径正确认识仅占50.4%, 部分学生对共同进餐、握手、拥抱、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等知识不清楚, 究其原因是与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尚未完全到位有关。因此, 卫生、教育部门应通力协作, 尽快将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作模式, 制定健康教育长远规划, 着实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正确认知水平。

艾滋病已经在一定的人群中流行, 并且大多因异性接触而传播, 多性伴女性更多地处于被感染的危险中[2]。此次调查表明, 39.6%学生认为艾滋病有疫苗和药物预防, 说明他们对于艾滋病的认识依然存在误区, 加上对性传播途径认识不到位, 这必然导致该人群危险行为的发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婚前性行为中女生比男生高, 只偶尔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高达50.4%, 完全不用的也占14.4%, 且均为异性行为, 提示高校艾滋病控制工作应高度重视性接触传播危险行为的干预。

调查表明, 大学生虽然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 但仍有相当部分学生对AIDS存在恐慌心里和歧视现象, 不愿意和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交往。今后, 学校如何针对青年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 切实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 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和歧视, 减少社会危险因素, 是摆在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对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来源面窄、单一, 多数是通过上网浏览获得。这进一步说明普及大学生艾滋病的预防知识, 特别针对其认识误区开展有计划性的干预[3], 显得十分迫切。且大学生在接受和掌握艾滋病基础知识后可以向家庭、社区、社会、及同伴传播相应知识, 具有传播作用[4]。

摘要:目的了解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 为学校进一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 随机整群抽取某高校12个班, 共890名在校本科生, 通过匿名式自填问卷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对与HIV/AIDS共用针具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及母婴传播知识回答正确率较高, 分别为91.7%、81.3%、76.4%;而对性传播途径知识回答正确率较低, 为50.4%;学生错误认为蚊子叮咬会传染艾滋病及目前有艾滋病疫苗、药物预防的分别占11.4%、39.6%。获得知识来源主要为网络查阅, 仅占40.3%, 大部分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存在恐惧心理和歧视。14.8%学生有过婚前性行为, 其中50%以上的学生安全套偶尔用和完全不用。结论目前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水平不够全面, 态度有待改善, 存在危险行为, 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艾滋病,流行病学,认知科学

参考文献

[1]李宁, 孙国清.河南省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 2007, 22 (9) :610-611.

[2]石晓燕, 余小鸣, 段春明, 等.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危险行为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 14 (1) ;52-54.

[3]张锦华, 冯丛华, 卢丽嫦, 等.浙江省宁海县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07, 22 (10) :718.

艾滋病知识态度 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从1~4年级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1242名大学生参加调查。规定一二年级为低年级,三四年级为高年级。

1.2 内容和方法

根据研究资料,自行设计和统一编印调查问卷。设计问卷的内容包括有: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包括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预防措施等知识;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态度,其中包含对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对吸毒以及对同性恋等人群的态度;调查对象是否具备感染HIV危险度的个人行为等情况。问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判断题。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匿名答卷,答完后统一收回问卷。用Epidate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资料汇总,并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回收的有效问卷共1219份。其中男生701人(57.5%),女生518人(42.5%);低年级689人(56.5%),高年级530人(43.5%)。年龄最小为16岁,最大26岁,平均年龄为(20.91±2.05)岁。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来看,男生掌握的情况要显著好于女生(P<0.001);高年级学生要好于低年级学生(P<0.001)。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

在1219名调查学生中有879人知道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占72.1%;有827人知道AIDS的病原体是病毒,占67.8%;有90.3%的人知道AIDS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且有92.5%的学生知道就目前医疗水平来说AIDS是不可治愈的疾病。知道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学生占83.2%。

2.3 艾滋病传播途径掌握情况

参加调查的大学生对于艾滋病3条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性接触92.3%、血液81.2%、母婴传播63.8%。可见学生对母婴传播了解还不够。同时对共用牙刷和剃须刀、纹眉、穿耳洞均属于血液传播的危险行为认识不足;还有学生认为日常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游泳、共同用餐、共用厕所等行为可传播艾滋病,特别是有73.5%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蚊虫叮咬可传播艾滋病。

2.4 对性行为和艾滋病的态度

在调查中,对婚前性行为和对“一夜情”性行为持认可和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占52.7%,认为应该或可以有多个性伴的学生占38.8%,对这些行为持认可态度的男生比例要远高于女生。大学生中多数人知道毒品以及毒品的危害,对吸毒者的态度37.1%学生是憎恨,46.8%为同情。有9.3%的学生回答认识同性恋者,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生理需要的学生占15.8%,认为变态的占28.6%,病态的占56.9%。对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持歧视态度的学生仅占5.6%,大多数是同情和帮助的态度,但同时也有32.7%的人认为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应强制隔离。

2.5 调查对象的行为

参加调查的学生中,认为自己可能有机会感染上艾滋病的学生占20.4%,知道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的学生占62.6%,谈过恋爱的学生占53.6%,有过接吻行为的学生占48.3%,承认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占10.5%,并有0.16%学生承认有过同性性行为,知道在发生性行为中正确使用安全套的学生仅占28.6%。

2.6 艾滋病知识的获得途径

在调查中,89.3%的大学生希望了解性病、艾滋病等相关知识,96.7%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学生获得性病、艾滋病知识的途径方面,已从传统媒介广播电视杂志等手段向从互联网中获取转变,从网络获取相关知识的大学生占78.8%。而希望通过专题讲座和卫生培训等方式获得相关知识的学生占54.9%。希望通过学生之间交流的方式获得的学生也占39.7%。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还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校园宣传栏等。

3 讨论

近几年来我国艾滋病传播途径已由血液传播为主转变为以性传播为主。高校大学生正处在性活跃时期,他们即是HIV/AIDS的保护对象,也是参与综合预防艾滋病的主力军。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对艾滋病的传播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本次调查,总体来说我区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还是不错的,说明在以往高校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而男生对于有关性方面知识比较感兴趣,接触有关知识的机会要大于女生,使男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要好于女生。高年级的学生掌握情况好于低年级学生可能与每年在高校开展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是分不开。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分析,虽然对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持歧视态度的学生占极少数,可是还有32.7%的学生认为应将他们强制隔离,这些都是因为部分学生对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认识不足,而造成他们对艾滋病的片面恐惧。同时从现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多个性伴、一夜情和同性性行为等现象持越来越宽松的态度,表明当今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正日益开放,而与之对应的是大学生预防意识的淡薄和预防技能的缺乏。这些都提示我们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大学生阶段,艾滋病教育应与性知识、性道德、科学的人生观和婚恋观教育紧密结合,对大学生的性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减少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同时宣传安全套在预防艾滋病和性病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艾滋病防治知识浅谈 第3篇

首先要强调的是HIV的感染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没有很大的诊断意义。

从暴露于HIV到出现症状的时间一般是2~4周,但少数病例的这段潜伏期可长达10个月(请注意不要与窗口期混淆,窗口期是从感染到体内抗体转阳)。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淋巴腺病、咽炎、皮疹;口腔、食管或生殖器黏膜溃疡、肌瘤或关节病、腹泻、头痛、恶心呕吐、肝脾肿大、鹅口疮、脑膜炎、末梢神经紊乱。这些症状多为一过性,不经治疗一周左右就可自行消失。

有了症状就是HIV感染吗

感染了HIV会出现一些症状,但有了类似症状并不代表着感染了HIV。

诊断HIV感染首先要考虑的是流行病学史,即是否有过高危行为,但做出诊断依据的是实验室检测结果。

由于HIV感染的症状没有特异性,没有一个症状是与HIV感染一一对应,因此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两个症状就断定感染了HIV。目前唯一的诊断依据是HIV的实验室诊断,即HIV抗体检测阳性。所以对于那些仅仅根据症状就怀疑甚至断定感染HIV的“感染者”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抓住那些仅有的证据到处咨询。想得到确定结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到具备诊断资格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验室检测。

什么是窗口期

人体受HIV感染后病毒刺激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并使其产生抗体,抗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可在血液及其他体液中测出。但从病毒进入人体到抗体的产生,再达到一定水平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段时间就被称为“窗口期”,也称为“抗体阳转期”,即抗体由阴转阳的时期。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感染HIV 后是不能马上从血液中检测出HIV抗体的,只有当抗体出现并达到目前技术水平所能检测到的最低水平后才能得出阳性的结果。

正是因为即使感染了HIV,如果是处在窗口期,检测结果仍然可能为阴性,才使得很多人对检测结果不放心,进而在一两年内连续做十多次各种各样的检测,可得到的结果均为阴性。那么窗口期到底有多长,有没有必要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做那么多次的检测呢?

人们从不同的途径得到感染的窗口期长短也不同,有几周的,有几个月的,甚至还有一年的。那么我们应该相信哪个呢?其实它们都对。从上面的描述大家已经了解,窗口期是体内产生抗体的过程,且是否能够对抗体进行检测又受到了现有检测水平的限制。故我们不难得出,窗口期的长短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个是我们人体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不同的人产生抗体的速度不一样;第二个是现有的检测技术水平,如果当出现抗体时我们就能够检测到,那窗口期当然就可以显著的缩短。

在我们这里只能从一般情况对窗口期的长短做以下说明。使用新一代检测试剂,从感染到血清学呈阳性反应的平均时间是21天(2~6周),95%的病人在5.8个月之内血清学检测均会阳转,窗口期大于6个月的情况极为少见,但也有长达11个月的报告。

在窗口期虽然检查不出HIV抗体,但在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已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有很强的传染性。

了解窗口期的意义在于:1.如果有高危行为,并出现可疑症状,当初次查HIV抗体为阴性时,应考虑窗口期问题,需按医生指导,按约定时间复查;2.如已感染,虽在窗口期内检查HIV抗体为阴性,因体内已有病毒,且具有传染性,应防止传染给他人。

如何确定感染HIV以及到哪里可以做HIV检测

目前确诊HIV感染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标准的血清学检测,即抗体的筛查和确证。目前在各级防疫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专科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均可以做HIV的初筛试验。确证实验在省辖市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重点地区的县级疾病预防中心也可做确证试验。

哪些人应考虑做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有下列情况应考虑去做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1)曾经有高危行为的人,如多性伴者、同性恋者、卖淫嫖娼者、共用注射器吸毒者及他(她)的性伴等;

(2)在感染者较多的地区或在血液安全没有保障的条件下接受过输血的人;

(3)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妇女所生产的婴儿;

(4)配偶是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

什么是HIV抗体阳性

当感染HIV后,体内会产生相应HIV抗体,也就是HIV抗体阳性。准确地说,只有在经过抗体筛查以及确证实验后,证实血液内含有HIV抗体,才能作出HIV阳性的结论。只依据初筛结果即作出判断是不严谨的。

确认HIV抗体阳性就可以诊断HIV感染。

HIV抗体阳性说明:

(1)受检者已感染HIV;

(2)目前受检者体内有HIV,是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

(3)受检者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什么是HIV抗体阴性

抗体阴性有两种可能:

(1)受检者没有感染HIV;

(2)虽受到HIV感染,但还未产生足够的能检测出的抗体,仍处于窗口期内。

一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怎么办

一旦经确证试验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则说明已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的潜伏期一般较长,在长达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潜伏期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而潜伏期的长短一方面固然与病毒的毒力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感染者的健康状况、营养情况、精神因素等有关。这时应当:

(1)保持乐观情绪,合理补充营养,适当锻炼,避免再感染其他疾病,尤其要防止感染性病或再次感染艾滋病病毒。

(2)定期就医,遵从医嘱。

艾滋病知识态度 第4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 于2016年4月对延边地区某大学在校大学生300名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 有效调查问卷259份, 问卷有效率为86.33%。

(二) 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采用艾滋病知识及态度量表。艾滋病知识采用Sun等[5]的“艾滋病知识量表”, 共16个条目, 总分为16分, 得分越高表明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越高。艾滋病态度采用黄净[6]的“艾滋病态度量表”。此量表包括对艾滋病的态度、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对艾滋病高危行为的态度三个部分, 共计24个条目, 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 得分越高表明对艾滋病的态度越积极。

(三) 分析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 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 ANOVA检验。

二、结果

(一)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及态度的分析

艾滋病知识民族、专业差异, 艾滋病态度专业差异, 艾滋病高危性行为态度民族、专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p<0.01, *p<0.05abcScheffe之后检验

三、讨论

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呈中等偏上水平, 与其他研究中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及传播途径知晓率相对较高的结果相一致[7], 表明艾滋病防治知识已经普及到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健康教育理论认为知识的增加能促进态度的改变[3], 但是本研究中大学生艾滋病态度呈中等水平, 与认知程度不一致。甚至, 出现了掌握的知识更多, 态度却消极的现象。艾滋病认知水平相近的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 在高危性行为的态度上出现显著差异, 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为积极[3]。其原因可能是我国尚未达成性平等, 女性仍处于被动地位, 没有形成主动保护自我意识。持有保守的高危性行为态度的大学生在发生性关系时更多的使用安全套[2], 因此大学生艾滋病教育过程中应加入男女平等意识教育。朝鲜族大学生的艾滋病认知水平虽然低于汉族大学生, 面对高危性行为则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其原因可能是朝鲜族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出国劳务比较活跃、留守人员会更多的暴露于被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的地区, 对高危性行为产生了稍高的防范意识[4]。医学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好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 对疾病的恐惧感相对较少, 能积极面对艾滋病[3]。但是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上两者没有差异, 与相关论文不一致[3]。其原因可能是, 本次研究对象中没有包括在校外实践培训中的医学专业大学生, 医学专业大学生在面对艾滋病患者的经验上跟其他专业大学生没有区别。本研究还发现, 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对高危性行为的态度上比理工专业大学生更为消极。其原因可能是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感染艾滋病的乐观偏差高于理工专业大学生, 更为倾向于相信自己比他人可能遭遇此类消极事件的机会更少。综上所述, 艾滋病知识是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的必要条件, 但并不是充分条件[8]。因此, 今后应避免灌输式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 开发能够达到态度、行为改变的有效艾滋病教育模式。

四、小结

本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及态度在性别、民族、专业上差异明显, 知识及态度水平不一致。学校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时, 应开发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同时能够改变引出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进而预防艾滋病在校园内的播散。

参考文献

[1]章正.近5年我国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N].中国青年报.2015-11-26.

[2]孙昕霙, 宇史晖, 王培玉, 等.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教育, 2012, 03.

[3]彭勃, 王建平, 陈海勇, 等.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21 (8) , 535-543.

[4]孙相德, 张磊, 陈存根, 等.吉林省延边州留守人员艾滋病知识和态度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2, 18 (12) :874-875.

[5]Sun, X.S, Liu, X, Shi, Y, Wang, Y, Wang, O, &Chang, C.Determinants of risky sexual behavior and condom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J].AIDS care, 2013, 25 (6) :775-783.

[6]黄静.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高危行为教育及效果评价[D].北京:北京协和医科大学, 2007.

[7]黄晓光, 何继绥, 田春辉.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 (2) , 249-251.

艾滋病知识态度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我校护理本科3年级学生166名, 年龄为21.00岁±0.35岁。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 由研究者在查阅相关文献[2]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问卷, 包括一般资料、艾滋病知识问卷和艾滋病态度问卷。①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家庭来源、父母文化程度。②艾滋病知识问卷共20个条目, 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知识、非传播途径知识、预防及治疗知识。所有条目中正向条目15个, 反向条目5个, 每个条目分为3级。正向条目3级评分标准为:对2分, 错0分, 不知道1分;反向条目3级评分标准为:对0分, 错2分, 不知道1分。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即得到知识问卷总分 (0分~40分) , 得分越高提示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好。③艾滋病态度问卷共13个条目, 包括对艾滋病伦理道德方面的态度、对艾滋病的态度、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态度。所有条目中反映正向态度条目6个, 反映负向态度条目7个, 每个条目分为4级。正向态度条目4级评分标准为:同意3分, 不一定2分, 无所谓1分, 不同意0分;反向态度条目4级评分标准为:不同意3分, 不一定2分, 无所谓1分, 同意0分。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即得到态度问卷总分 (0分~39分) , 得分越高表示正向态度倾向性越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1份, 回收有效问卷166份, 回收有效率为97.1%。

1.2.2 问卷的信度、效度

为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请护理学专家先后对艾滋病知识、态度问卷进行内容效度的评定。在正式调查前, 选择50名调查对象测试了该问卷的信度, 知识问卷Cronbach’s α为0.81, 态度问卷Cronbach’s α为0.83, 问卷总Cronbach’s α为0.81。

1.2.3 统计学方法

将资料输入Epidata建立数据库, 然后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采用描述性统计指标, 如构成比、均数、标准差, 并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护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

护生艾滋病知识问卷得分为33.22分±2.61分, 排在后3位的依次为与HIV感染者共用马桶及浴池不会被感染艾滋病、与HIV感染者共用碗筷可感染艾滋病、蚊虫叮咬可以传染艾滋病。详见表1。

2.2 护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

护生艾滋病态度问卷得分为28.61分±3.24分;排在后3位的依次为我觉得艾滋病人罪有应得、自己有得艾滋病的可能、我不愿意护理艾滋病人。详见表2。

2.3 护生艾滋病知识与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对护理本科生艾滋病知识与态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呈显著正相关 (r=0.39, P<0.01) 。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护生艾滋病知识得分为33.22分±2.61分, 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治疗及主要传播途径知识掌握得较好, 但是对非传播途径的知识存在一些误区, 这与国内的研究结果较一致[3]。如有58%的护生认为与HIV感染者共用马桶、浴池可感染艾滋病, 60%的护生认为与艾滋病病人共用碗筷可感染艾滋病, 90%的护生认为蚊虫叮咬可以传染艾滋病。本研究对象已经接受了2年半医学知识的学习, 对传染病知识有了较深入的学习, 但是没有将艾滋病知识纳入学习的范围, 没有经过系统艾滋病知识的学习, 因此在艾滋病非传播途径方面有一定的误区。这种错误的认识势必影响日后护理艾滋病病人时的心态和行为, 从而影响护理服务的质量。

护生艾滋病态度得分28.61分±3.24分, 表明对HIV/AIDS有着正向的态度, 有89%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歧视HIV/AIDS病人, 有61%的学生在“我觉得艾滋病病人罪有应得”选择不一定。究其原因, 大部分护生可能对因同性恋、性乱、吸毒者持偏见、歧视态度, 对因家庭贫穷卖血、输血而感染者同情。仅有21%的学生愿意护理艾滋病病人, 虽然他们的知识得掌握较好, 但是担心因为护理病人而被染上HIV/AIDS, 这说明护生对艾滋病病人还存在恐惧、焦虑甚至歧视的心态。这就需要不仅加强HIV知识的传授, 还需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未来的护理人员, 应尊重病人的人格尊严, 不能因病人感染途径的不同而存在歧视态度, 这是医疗行业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对护生艾滋病知识与态度的相关分析中发现, 知识与态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4,5,6]。随着对艾滋病知识掌握的增加, 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越积极。目前艾滋病在没有有效治疗的情况下, 健康教育及专题讲座仍然是遏制艾滋病蔓延的主要手段, 在我国主要采取知—信—行的教育方式, 护生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中坚力量, 与艾滋病的防治有直接的关系[7], 因此对护生进行艾滋病系统知识的传授, 帮助护生了解和掌握艾滋病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R/OL].[2010-11-29].http://www.moh.gov.cn.

[2]李小妹, 周凯娜, 谷利斌.健康教育对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干预效果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9A) :2275-2280.

[3]王靖.护理本科生艾滋病知识与态度的调查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7, 28 (8) :652-654.

[4]陈英, 丁贤彬.重庆市某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和需求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6, 7 (4) :277-279.

[5]Jemmott LS, Jemmott JB, Crua-Collins M.Prediction AIDS pa-tients care intentions among nursing students[J].Nursing Re-search, 1992, 41:172-177.

[6]王红红, 阳爱云, Williams AB.护理本科生艾滋病知识、态度与护理意愿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3, 3 (18) :6-8.

艾滋病知识态度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郑州市区选取均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4所初中学校的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为单位进行抽样,共抽取29个班1 368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 265份,有效回收率为92.5%。其中男生598名,占47.3%;女生667名,占52.7%。年龄最小为11岁,最大为17岁,平均(13.67±0.64)岁。

1.2 方法

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依据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5]所规定的中学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联合国大会对预防艾滋病提出的《核心指标构建指南》和《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6]等的要求,并参考健康教育知识(K)—态度(A)—行为(P)模型和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经过项目组成员讨论,意见一致后制定。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民族、兴趣爱好等;(2)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基本认知、预防方法、传播途径及非传播途径等;(3)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态度和危险行为的处理能力等;(4)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及需求等。

艾滋病基本知识共17道题,答对得1分,答错或不知道得0分,分值越高表示知识知晓情况越好;关爱态度共11道题,正向态度得2分,保持中立、不知道或负向态度得0分,分值越高表示正向态度越好;行为及能力共7道题,正向行为和能力得2分,分值越高,表示正向行为越好。

1.3 质量控制

1.3.1 问卷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问卷分为知识和态度行为两部分,经检验知识部分Cronbachα系数为0.718,态度行为部分为0.724,整体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94,说明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2)效度检验。内容效度采用专家判断法:问卷由项目专家组成员评定并确定。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来进行评价,知识部分KMO值为0.729,态度行为部分KMO值为0.686,bartlett球形检验显示,P<0.01,说明可以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公因子抽取,因子载荷≥0.4入选因子矩阵。知识部分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1.767%,态度行为部分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8.572%,均大于50%,说明调查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3.2 调查员培训及现场调查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明确调查的目的及意义,详细说明问卷的构成、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统一指导语。学生无记名、不相互讨论,现场自行填写问卷,调查完毕当场收回,当场进行问卷缺项、漏项情况核查。

1.4 统计分析

由Excel建立数据库,经逻辑检错后,确定最终数据库。采用SPSS 1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百分率。

2 结果

2.1 艾滋病基本知识

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71.2%。认为艾滋病可以传染和可以预防的比例分别占94.9%,93.5%。学生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均在90%以上,而共用牙具、剃须刀可传播艾滋病的正确认知率为57.2%。蚊虫叮咬、礼节性亲吻和共同用餐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正确认知率分别为39.6%,57.3%,50.9%。只有48.9%的学生知晓目前没有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使用安全套(避孕套)和仅有1个且未感染艾滋病的性伴侣可以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分别为52.8%和53.8%。见表1。

2.2 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关爱态度

初中生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关爱态度的平均持有率为67.0%。愿意关爱和帮助艾滋病患者和身患艾滋病朋友的比例分别为85.0%和85.2%,只有58.7%的学生表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以参加正常的学习或工作,愿意同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共餐和握手的学生比例分别占64.2%,75.3%,57.6%的学生提起艾滋病会感到紧张、恐惧。见表2。

2.3 正向行为及能力

初中生能够准确判断增加感染艾滋病机会的行为比例为40.5%。仅有32.6%的学生能准确判断艾滋病的传染途径,能广泛交流和谈论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学生比例只占17.7%,能有效处理游戏厅或网吧对自己的诱惑的比例为95.5%,能正确处理外伤流血及面对威胁时正确对待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91.4%和88.6%。

2.4 艾滋病知识来源和需求

初中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实际来源途径和期望途径排在首位的均为学校教师讲解。参加知识讲座、医生介绍和家长告知3种艾滋病获得途径实际来源较期望相差较大。见表3。

如何预防艾滋病(80.7%)、怎么才能知道被感染(72.7%)和艾滋病是什么(69.5%)排在初中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需求的前3位。想了解怎么做才能不感染艾滋病、如何治疗艾滋病和艾滋病临床表现知识的分别占67.8%,66.4%,62.1%。

有86.6%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艾滋病知识讲座或培训。学生希望学校在宣传栏上张贴艾滋病相关知识(81.6%)和发放有关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小册子(83.6%)。有77.1%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活动,18.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3 讨论

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论模式指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是目标。但是由于环境的影响,知、信、行三者间的联系并不一定导致必然的行为反应[7]。

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区初中生艾滋病基本知识平均知晓率为71.2%,说明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艾滋病三大基本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均在90%以上,与同类研究结果一致[8,9]。但初中生对于三大基本传播途径中一般生活行为知晓率较低,如共用牙具可能会传染艾滋病知晓率只有57.2%。提示目前初中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了艾滋病的三大基本传播途径,并没有透彻理解。初中生对艾滋病的某些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提示初中生对于非传播途径认知模糊[10,11]。

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态度,80%以上的初中生认为应该关心和帮助,同类研究有一致的报道[9]。但是表示愿意同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一起学习或工作、共餐、握手的比例相对较低,57.6%的学生表示提起艾滋病会感到紧张、恐惧。说明初中生不能以关爱的态度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或者感染者),存在一定的歧视和抵触心理。

对初中生危险行为处理能力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能有效调节游戏厅或网吧对自己的诱惑,能够正确处理外伤流血的同学,面对威胁时能正确对待等;但是对于是否会增加感染艾滋病机会的某些行为和是否传染艾滋病的行为不能准确分辨。提示初中生有效处理、对待及解决生活中各种需求和挑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首要实际来源途径和期望来源途径均是教师讲解,与相关报道一致[12],说明初中生的艾滋病知识主要是来源于学校教育。调查还显示,大众传媒也是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与相关研究结果相同[13,14]。通过医生介绍和家长告知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实际来源比例(16.8%,29.7%)低于期望通过该类途径获得知识的比例(25.7%,36.3%)。提示家长和医生在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12,15]。

艾滋病知识态度 第7篇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态度,学生,农村人口

据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 (2007年) [1], 河南省艾滋病流行水平较高。初中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 农村初中生数量大、升学率不高, 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生毕业后有半数以上的人将步入社会其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情况以及对HIV/AIDS的态度, 将对农村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产生重要影响[2]。为了解初中生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状况, 笔者于2010年2月对周口汤庄乡艾滋病流行区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河南省周口市汤庄乡2所初中 (一中和二中) 全体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 总计调查1 152名初中生, 有效问卷1 095份, 有效率为95.05%。其中男生504人, 占46.03%;女生591人, 占53.97%。来自有HIV/AIDS村庄的学生有303人, 占27.67%;来自无HIV/AIDS村庄的学生有792人, 占72.33%。

1.2 方法

参考国内相关调查[3,4], 并结合农村初中生的特点设计调查问卷。在调查员规范化指导下学生独自匿名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

1.3 统计学分析

答对知识题目或选择积极态度记1分, 其余记0分。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SAS 9.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组艾滋病相关知识答对率、选择积极态度报告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2组知识、态度得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 3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onewayANOVA) , 若有统计学意义, 再采用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及差异比较

见表1。20个知识题目答对率介于20.09%~89.86%, 其中仅有4个题目答对率超过80%, 而有4个题目答对率低于60%。4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意义和艾滋病的潜伏期。虽然HIV传播途径的总体掌握情况较好, 但还有约40%的学生不知道使用未消毒的器械拔牙、刺破皮肤进行纹身或扎耳眼及不洁性交易感染HIV。能够正确回答艾滋病的不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与患者一起吃饭的报告率较低, 分别只有20.09%, 40.00%。31.96%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并不通过蚊虫叮咬、共餐、与感染者共用浴缸传播。

有HIV/AIDS村的学生在15个题目中正确应答率高于无HIV/AIDS村的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2 对艾滋病态度及差异比较

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正答率/%。

注: () 内数字为报告率/%。

10个知识题目积极态度回答率介于20.00%~81.37%, 其中仅有个题目积极态度回答率超过而有个题目积极态度回答率低于60%。虽然81.37%认为“感染者值得同情和帮助不赞成远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行为但分别只有49.95%, 45.84%, 28.40%和41.19%的学生愿意与感染者握手、一起学习、进餐和亲自去帮助感染者。

有HIV/AIDS村的学生在7个题目中选择积极态度的报告率高于无HIV/AIDS村的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3 不同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态度总得分比较

如表3所示, 全体学生知识均分为13.05分, 态度均分为6.44分。不同村庄学生比较, 有HIV/AIDS村的学生知识、态度水平均高于无HIV/AIDS村的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男生知识水平低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态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年级学生知识、态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4 不同艾滋病知识水平与艾滋病态度

根据艾滋病知识得分, 将调查对象分为0~6分组 (304人) 、7~12分组 (521人) 、13~20分组 (270人) , 各组学生对HIV/AIDS态度得分分别为 (6.01±2.63) , (6.19±2.57) , (7.42±2.8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4.88, P<0.05) 。艾滋病知识≥13分的学生对HIV/AIDS的态度得分明显高于7~12分组和≤6分组的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LSD-t=6.02, 6.20, P值均<0.05) ;艾滋病知识7~12分组和≤6分组的学生之间预防艾滋病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LSD-t=0.96, P>0.05) 。

3 讨论

3.1 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分析

在青少年中开展健康教育, 已被证明是最为经济有效的艾滋病应对策略之一[5]。为促进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的教育, 教育部办公厅于2003年颁布了《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6]。但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农村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并不理想。可能与一些学校领导、教师没有对《大纲》所规定的艾滋病预防专题教育课程给予足够重视甚至从未系统开设此课程有关。与AIDS传播途径知识相比, 学生尤其缺少日常生活中不传播AIDS途径的知识, 提示在预防AIDS教育中, 要注意知识传授的全面性, 加强对不传播艾滋病途径知识的教育, 这对减少学生对艾滋病不必要的恐惧非常重要。

3.2 艾滋病相关态度水平分析

在概括表述关爱态度的题目中, 积极态度比例较高, 如81.37%认为“感染者值得同情和帮助”。但具体接触行为的积极态度比例则明显下降, 如分别只有49.95%, 45.84%, 28.40%和41.19%的学生愿意与感染者握手、一起学习、进餐和亲自去帮助感染者。表明虽然中学生知道不应该歧视HIV/AIDS, 但思想深处却是存在歧视的。消除歧视不仅能提高HIV/AIDS的生活质量, 也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环节[7]。因此, 应该重视不歧视HIV/AIDS的教育, 为HIV/AIDS创造一个友善、理解的支持性社会环境。

研究结果显示, 艾滋病知识水平低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积极态度得分也较低。提示缺少艾滋病基本知识是导致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歧视的一个主要原因, 与相关研究结果[8]一致。

3.3 有HIV/AIDS村的学生和无HIV/AIDS村的学生比较分析

调查显示, 有HIV/AIDS村的学生知识态度水平较高。有HIV/AIDS村的人群当地政府和卫生、教育部门已经进行了多次有关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知识的宣传教育, 健康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 也使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提示健康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效果。且被试初中生和HIV/AIDS在一个村居住, 经常接触但从未有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这也减少了对HIV/AIDS的恐惧,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对HIV/AIDS的态度。但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2月27日印发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6-2010年) 》 (国办发[2006]13) 提出的要求 (达到85%以上) 还有很大差距, 说明仍然要继续大力在农村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

志谢本课题得到了被调查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 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卫生部, 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 (2007) .北京, 2007:4.

[2]张思明, 李松柏, 施少平.袁州区农村初三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 (12) :2411-2413.

[3]何忠虎, 季成叶.6487名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9, 43 (11) :1016-1021.

[4]陈晶琦, 杜晓娜, 韩卫民, 等.北京农村初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性科学, 2009, 18 (1) :3-6.

[5]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北京: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 1998:5.

[6]教育部办公厅.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2.

[7]曹晓斌, 庞琳, 吴尊发.AIDS相关歧视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消除策略.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 11 (3) :235-236.

艾滋病知识态度 第8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法共调查1 588人。其中暗娼93人, 中学生870人, 村民590人,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35人。

1.2 方法

调查问卷由中国第三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办制作, 统一下发。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 开展调查。

1.2.1 暗娼 (CSW)

采用全部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以及督导员对全县暗娼人群开展问卷调查。

1.2.2 中学生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收集全县初中以上所有学校及班级的分布情况, 建立抽样框架, 对学校进行抽样, 在入选的学校内按年级排列出各学校的班级名单, 对班级进行抽样, 最后将入选班级内的符合规定的年龄标准及性别要求的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由调查员和督导员采取集中讲解后, 由学生自填问卷调查, 并全程督导防止相互抄袭, 完成问卷调查。

1.2.3 农村居民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以乡镇为单位, 每镇抽取1~2个自然村, 对抽到的符合要求的15~49岁的全部村民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员一对一询问调查对象, 完成问卷调查。

1.2.4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PLWHA)

采用全部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以及督导员对全县可随访到艾滋病人群开展问卷调查。

1.3 统计分析

有效问卷经过复核后, 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机录入,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1 588人, 其中暗娼 (CSW) 93人, 中学生870人, 农村居民590人,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PLWHA) 35人。

2.2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调查的中学生、农村居民、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PLWHA) 中男女性别比相差不大;在年龄分布上, 暗娼人群集中在41岁以下, 中学生集中在16岁以下, 农村居民以15~49岁为主, PLWHA人群21岁以上。见表1。

2.3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不同人群对艾滋病的有关知识、传播途径、和对待HIV感染者态度的认知程度较高, 对一般知识的正确应答率均在90%以上, 对熟人感染HIV并继续交往的态度均在80%以上。详见表2。

2.4 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和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

本次调查除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PLWHA) 未进行此项目调查外, 其他3类人群均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获取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前3位是电视 (87.9%) 、报刊书籍 (52.9%) 、宣传广告栏 (50.8%) , 希望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前3位是电视 (79.0%) 、报刊书籍 (47.8%) 、免费宣传资料 (46.2%) 。详见表3。

2.5 附加专题调查重点指标分析

2.5.1 项目专题调查中各类人群艾滋病核心知识掌握情况

各类人群艾滋病核心知识掌握情况的指标是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对以下5个问题全部回答正确的比例: (1) 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降低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吗? (2) 一个看起来健康的人会有艾滋病毒吗? (3) 蚊子叮咬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吗? (4)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桌吃饭会得艾滋病吗? (5) 仅与一个忠实的、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伴发生性行为, 能降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吗?

注:“—”表示无数据。

注:“—”表示无数据。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类人群对艾滋病核心知识掌握情况较高。暗娼人群 (CSW) 、中学生、农村居民和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PLWHA) 4类人群艾滋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为100%、86.6%、88.0%和97.1%。

2.5.2 暗娼人群 (CSW) 相关行为状况和艾滋病预防服务情况

被调查的CSW人群中, 在过去12个月中, 最近一次发生插入性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有93人 (100%) ;在最近的一个月中, 发生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有93人 (100%) ;在最近12个月中, 至少接受过1项艾滋病预防服务的有93人 (100%) 。

2.5.3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PLWHA) 安全套使用情况

PLWHA人群在过去3个月中与性伴发生插入性性行为, 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人数为25人 (100%) 。

3 讨论

谷城县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于2004年9月启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谷城县政府高度重视, 多部门紧密配合, 社会广泛参与开展对目标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同伴教育、行为干预等项目活动, 以提升目标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减少高危行为, 降低HIV传播。

调查结果表明, 4类人群艾滋病知识核心知识知晓率较高, 达到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要求的, 暗娼人群艾滋病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中学生达到60%、农村居民达到75%、PLWHA达到80%。根据《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6-2010年) 》中要求, 到2007年底, 全国15~49岁人口中, 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农村居民达到65%以上, 校内青少年达到85%以上, 各类高危人群达到85%以上, 安全套使用率达到70%以上。可见本次调查也达到方案中的要求。4类人群艾滋病知晓率也高于山东[3]、安徽[4]、重庆[5]等城市。

结果显示, CSW、中学生和农村居民在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方面, 电视 (87.9%) 、报刊书籍 (52.9%) 、宣传广告栏 (50.8%) 的比例为前3位。这与黄佩贞等的研究中相关人群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调查结论相似[6]。而在希望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方面, 电视 (79.0%) 、报刊书籍 (47.8%) 、免费宣传资料 (46.2%) 的比例为前3位。提示电视媒体一直是公众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信息的不可或缺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电视媒体已成为防艾工作最有力的“盟友”之一。其他途径差异很大, 因此, 除了增加电视、报刊书籍等艾滋病知识宣传途径外, 还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活动。

有文献报道目前全球及中国性传播尤其是异性性传播将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7], 在本次高危人群行为统计显示, CSW最近一次发生插入性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比例为100%, 全部都接受过一项艾滋病预防服务。PLWHA在过去3个月中与性伴发生插入性性行为, 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比例为100%。

总的来说, 谷城县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运作4年多来, 项目实施效果显著, 围绕项目目标与工作指标, 规范和深入开展各项活动, 目标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达到预期目标。借助项目带动了谷城县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总体水平的提高。今后仍需坚持政府主导, 部门合作, 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艾工作, 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所知晓、所接受, 不断巩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 遏制艾滋病传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 (2007) [S].北京: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0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6-2010年) 》的通知[S].北京:国务院办公厅, 2006.

[3]郑薇, 林云霞, 刘洪嵩, 等.山东省艾滋病项目县中学生相关知识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1) :2-4.

[4]丁心平, 陈曦, 谷永彬, 等.安徽省阜南县4类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抽样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 (4) :261-264.

[5]甘亚光, 郑青川, 韩林, 等.重庆市涪陵区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1) :2107-2111.

[6]黄佩贞, 朱凯星.广州市海珠区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水平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8, 24 (11) :848-850.

艾滋病知识态度

艾滋病知识态度(精选8篇)艾滋病知识态度 第1篇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随机整群抽取樟树市某高校本科生890名为调查对象。1.2 问卷调...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