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输尿管造影
CT输尿管造影(精选7篇)
CT输尿管造影 第1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6年5月收治输尿管病变患者21例,行CT增强后IVP检查。21例患者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8~66岁,平均41.5岁。患者主要症状包括血尿、腹痛、腰背酸痛等。
检查方法:①检查前准备:于检查前1 d晚服用甘露醇作清洁肠道准备,检查当日早晨禁食。②患者在S1EMENS SOMATOM欢悦CT及GE Light Speed VCT扫定位像,根据定位像,确定扫描范围从肾上极扫描至耻骨联合层面,平扫后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100 m L碘海醇做增强Ⅲ期扫描。增强扫描结束后将患者送至X光室,用2个椭圆形压迫器置于脐两侧,束紧压迫带,分别于7、15 min双肾区摄片1张,25 min腹部减压摄全尿路片,显影不佳者延迟至30 min,其中患者憋尿膀胱充盈良好时加扫全尿路CT平扫10例,患者在GE ADW 4.6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15例,包括多层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
结果
输尿管结石11例,其中右侧输尿管腹段结石5例;右侧输尿管第2狭窄处结石1例;右侧输尿管第3狭窄处结石1例;右侧输尿管盆段结石1例;左侧输尿管第1狭窄处结石1例;左侧输尿管第2狭窄处结石1例;左侧输尿管腹段1例。肾盂输尿管先天异常6例,其中双肾盂双输尿管重复畸形1例;左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例;输尿管囊肿1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1例,CT可见“鸟嘴样”狭窄,该病例伴有左侧输尿管腹段炎性狭窄,马蹄肾2例,其中异位马蹄肾1例;右侧输尿管移行上皮癌1例。神经源性膀胱伴两侧输尿管及肾盂积水1例。外源性疾病导致的输尿管积水2例,为子宫肉瘤、直肠癌复发导致的输尿管外源性受压扩张积水。
见图1~6。
讨论
IVP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检查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往对血尿、腹痛和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的上泌尿道显示通常用IVP[1,2],IVP可以显示两侧肾脏实质和尿液贮集系统,包括肾小盏、肾盂、输尿管膀胱,还可了解双侧肾脏的功能,但是IVP密度分辨率较差、肠道内容物重叠等原因,对于小病灶及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外的病变显示欠佳,同时当患者因输尿管梗阻原因导致肾功能减弱,则容易造影图像较淡、甚至不显影,即便是延迟,仍不能满意地显示肾盂、输尿管,不能诊断或者排除诊断引起泌尿系梗阻的原因。MSCT是检查尿路结石的重要检查方法,同时泌尿系统CT增强可以观察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外病变,同时鉴别静脉石、血管钙化等。
泌尿系统CT增强后IVP检查的优点:泌尿系统CT增强后IVP检查,将二者合二为一。优点在于:①用1次造影剂获得两种检查的图像,二者可以互为补充,提高诊断率。②减少了患者造影剂的用量,毒性少。由于对比剂有高渗性、化学毒性等不良反应[3],目前对比剂肾病已经成为急性医源性肾功能衰竭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此项检查方法减少造影剂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③缩短了患者检查等待时间,降低了检查费用,避免了1次检查前肠道准备,减轻了患者痛楚,提高了工作效率。
CT增强后IVP影像诊断:输尿管结石在临床工作中最为常见,患者常以肾绞痛、血尿为主要症状就诊,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往往伴随着尿路的梗阻。输尿管结石通常是草酸钙和磷酸钙(不透光),其次是磷酸美铵(不透光)和尿酸盐结石(透光),IVP对于透光的小结石显示差,只能根据梗阻部位去推断,当患者梗阻不明显时,往往容易漏诊。同时IVP不能完全鉴别输尿管旁血管壁钙化、静脉石。CT不管是对钙盐类结石(不透光)还是尿酸类结石(透光),还是对于尿路血块与肿瘤进行鉴别,草酸钙结石500~1 000 hu,尿酸结石300~500 hu,移行细胞癌或血块20~75 hu[4],同时发现梗阻的部位、结石的大小。CT表现为输尿管内致密影,纵径常与输尿管纵径平行,梗阻患者往往伴随输尿管增厚水肿,梗阻点上方的输尿管积水扩张,积水扩张的输尿管及肾盂周围脂肪往往可见不规则条索影。CT结合IVP可以互为补充,诊断符合率更高。同时我们认为通过CPR技术能较为直观地显示输尿管全程,明确输尿管结石。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畸形。分为重复肾盂单一输尿管、重复肾盂重复输尿管、重复输尿管单一肾盂。一般IVP即可明确诊断,MSCT增强可以补充。同时MSCT及CTU可以找到异位的输尿管开口。输尿管囊肿为输尿管末端在膀胱内膨大,典型者呈“蛇头”征。表现为膀胱底输尿管入口处圆形或椭圆形的病变。腔静脉后输尿管是种少见的畸形,是右侧输尿管绕行至腔静脉后方而导致泌尿系统慢性梗阻。由于腔静脉后输尿管常伴有重度积水、肾功能减退,输尿管及肾盂造影欠佳,IVP显示不满意。CT则可以发现右侧输尿管急性绕行至下腔静脉后方,呈“鸟嘴样”狭窄,其上方输尿管扩张,梗阻段下方输尿管显示不清。当怀疑腔静脉后输尿管时,经膀胱逆行造影是确诊的有效检查方法。马蹄肾是较常见先天性双肾融合畸形,表现为双肾下极或上极通过实质性的峡部连接融合,伴有双肾旋转不良。IVP上常表现为倒八字排列的双肾,CT及增强可以发现双肾实质下极或上极的融合从而明确诊断,并且可以发现异常的双肾供血动脉,为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输尿管原发肿瘤较少见,其中最常见的是移行细胞癌。IVP通过发现充盈输尿管内的充盈缺损以及扩张积水的输尿管来判断梗阻部位,但积水较严重、肾功能较差的患者肾盂及输尿管往往不能显影而致漏诊。MSCT及其增强可以通过薄层横断层面的追踪、CPR、MPVR等技术手段全程显示扩张的输尿管,发现梗阻的部位,观察肿块CT值、输尿管周围浸润及区域淋巴结。本组输尿管移行细胞癌1例,位于右侧输尿管末端,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输尿管扩张积水。控制排尿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受到损害所引起的下尿路储尿及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5]。本组糖尿病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输尿管积水1例。神经源性膀胱典型影像表现为“松塔”样外观,本组表现为患者排尿后膀胱仍然巨大,膀胱上缘达到脐部水平1例,两侧输尿管轻度扩张积水。外源性病变导致的输尿管积水。本组分别为直肠癌、子宫肉瘤术后复发,表现为输尿管径路周围复发的肿瘤、肿大的淋巴结导致输尿管狭窄并继发输尿管扩张积水。泌尿系统CT增强后IVP检查,将2项检查合2为1,降低了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痛楚,减少了造影剂的使用,缩短了检查时间,同时通过采用MPR、CPR、VR等后处理技术更好地显示出输尿管、梗阻的部位及梗阻的原因,尤其是对于重度输尿管肾盂积水、肾功能减弱的患者,能显著提高输尿管病变的诊断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注:右侧输尿管腹段结石伴上段输尿管积水扩张。
摘要:目的:探讨泌尿系统CT增强后静脉泌尿系造影(IVP)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既需要CT增强,又需要IVP的患者21例在泌尿系统CT增强后IVP。结果:输尿管结石11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2例;输尿管囊肿1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1例;马蹄肾2例;输尿管移行上皮癌1例;神经源性膀胱引起输尿管扩张1例;直肠癌及子宫肉瘤复发侵及输尿管各1例。结论:CT增强后IVP检查能显著提高输尿管病变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CT增强,静脉泌尿系统造影,输尿管病变
参考文献
[1]Chow LC,Sommer FG.Multidetector CTurography with abdominal compress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J].Am JRoentgenol,2001,177(4):849-855.
[2]Hattery RR,Williamson B Jr,Hartman GW,et a1.Intravenous urographictechnique[J].Radiology,1988,167(3):593-599.
[3]陈星荣.造影剂及其副反应研究的进展(综述)[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7,(10):260.
[4]Seung Hyup KIM(韩),余英豪译.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影像鉴别诊断图谱[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71-372.
CT输尿管造影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及分组
本研究收集B超提示输尿管结石,行静脉肾盂造影(IVP)后作CT的患者,共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7~70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23例)、腰痛(35例)、血尿(27例)及尿路感染(15例)。36例中27例经手术证实为输尿管结石,其余9例经临床保守排石治疗后结石排出从而证实。
1.2 CT扫描
使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层CT机,扫描参数:管电压90~120 KV,管电流150~250 MA,螺距1.0,扫描层厚8 mm,重建层厚0.75 mm。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肾上极至耻骨联合。36例均于IVP后(碘对比剂注射后30 min)立即行64层CT扫描。若尿路梗阻严重导致输尿管不显影(腔内不含造影剂),则行延迟扫描至显影为止,延迟扫描时间点设定为IVP检查结束后0.5 h、1 h、1.5 h、2 h、2.5 h,即距注射碘剂造影后1 h、1.5 h、2 h、2.5 h、3 h。若至3 h仍不显影,则中止检查,不再延迟。
1.3 CT图像后处理
将CT扫描原始数据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进行图像处理,多方位多平面三维显示整个尿路系统影像。MPR指在横断面图像基础上,通过用任意面截取的三维体积数据获得任意重建层面。CPR指在MPR基础上沿输尿管断面中心点划一条曲线,将沿曲线的体积原资料进行重建,将原来弯曲的尿路在同一层面上显示,获得尿路全景图像。
1.4 尿路梗阻程度的评价
对于尿路梗阻严重者,以CT图像上所测肾实质厚度、输尿管管径作为评价梗阻程度的指标。肾实质厚度的测量参考文献的方法[3],选定肾门大血管层面进行测量,取该层面肾实质后、内、外侧厚度(i、e、p)的平均值作为评价数据(图1)。输尿管管径的测量取输尿管起点至梗阻点之间的中点层面作为测量基准层面。
直线I与肾门肾静脉平行,直线II与I线垂直,两线交于肾盂中点。沿I、II线分别测量肾脏实质厚度:内、外、后侧分别为i、e、p;RV为肾静脉。
1.5 统计学方法
比较KUB+IVP与CTU的诊断输尿管结石阳性率,行χ2检验,分析软件为SPSS12.0。
2 结果
2.1 CTU与KUB+IVP对输尿管结石诊断能力的比较
36例输尿管结石中,CTU显示输尿管结石31例,其中上段结石8例,中段结石11例,下段结石12例,5例结石未清楚显示。同组病例中,KUB结合IVP诊断输尿管结石仅20例,余16例未显示,其中包含CTU未显示的5例。统计学结果表明,CTU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率高于KUB+IVP(表1,图2)。
注:χ2=8.13 P<0.05
IVP图像示左肾积水,左输尿管区未见明显结石影,右肾、输尿管正常(A);IVP后CT横断面像示左输尿管行走区小点状高密度结石影(B);冠状位(C)及矢状位MPR(D)示左输尿管上段高密度结石影(箭),左输尿管上段扩张;冠状位(E)及矢状位CPR(F)图像示左输尿管上段高密度结石影(箭),肾盂及左输尿管上段积水。
2.2 输尿管延迟显影时间点的初步观察
36例IVP后立即行64层CT扫描,28例输尿管显影,8例输尿管未显影而行延迟CT扫描,其中2例注射碘剂造影后1 h显影,2例注射碘剂造影后1.5 h显影,2例注射碘剂造影后2 h显影,2例注射碘剂造影后2.5 h、3 h 均未显示而健侧肾实质内已不含造影剂,故终止继续扫描。观察发现,随着肾实质厚度的变薄,输尿管延迟显影的时间逐渐延长。当肾实质的平均厚度减至0.99 mm时,输尿管不显影。同样,梗阻段上方输尿管管径粗者,输尿管显影延迟时间长,粗于17 mm者,不显影(表2)。
3 讨论
3.1 CTU的技术特点
CTU是一种新的微创伤性影像检查方法[4]。它把IVP与CT部分性的结合为一体,具有IVP和CT的优点。以往常规CT由于扫描时间长,不能长时间屏气患者难于一次扫描完成检查,图像重建速度慢,伪影多,易遗漏小的病变。64层CT采用1 mm层厚加50%的重叠技术,Z轴方向的空间分辨率已达到横断面空间分辨率一致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了重建图像的质量,并且扫描速度快(64幅图像/秒),时间短,自肾上极至耻骨联合扫描,一次屏气只需6~10s即可完成,获得包括肾实质在内的整个尿路系统图像,结合轴位CT图像,使输尿管结石的定位和定性准确率明显提高。另外,CTU检查前无需肠道准备,无需腹部加压,为儿童和老年体弱患者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3.2 CTU与KUB+IVP的比较
在泌尿系结石的传统检查中,KUB+IVP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尿路的全程图像和提示肾功能是否受损,但KUB+IVP显示的是尿路的二维重叠影像,常因骨骼、肌肉、腹腔脏器及肠内容物与尿路重叠,或因肾功能严重受损而不显影,进而影响对病变的显示和观察,对于小的结石和含钙盐少的结石常不能检出。而CTU通过MPR、CPR图像并结合轴位图像可以测得CT值,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因此CT较IVP更精确的确定尿路结石的存在。本研究36例输尿管结石中,IVP仅显示20例,而CTU可显示31例,结果表明CTU对输尿管结石的阳性诊断率高于KUB+IVP。但36例中有5例IVP和CTU均未显示,其原因可能是结石细小,密度与造影剂接近而造成漏诊。
3.3 CTU中理想延迟显影时间的初步探讨
在增强扫描CTU中,肾功能严重损害导致的延迟显影甚至不显影是重要技术障碍,扫描延迟时间的把握是整个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的关键和焦点[5]。多数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确定延迟扫描时间,据国内多数文献报道,对于无积水者一般延迟15~30 min,积水者延迟1~3 h不等,最长1例延迟时间达6 h[6,7,8,9] 。甚至有人应用速尿药物促进肾脏排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缺乏客观参考指标。考虑到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中,积水程度越重,肾盂、输尿管越扩张,随着病程延长,肾皮质变得越来越薄,肾排泄功能逐渐减退,因此延迟时间逐渐增长。故本研究采用肾实质厚度及输尿管直径作为考核指标,进行了初步观察。当肾实质的平均厚度减至0.99 mm或输尿管管径粗于17 mm者,延迟3 h仍然不显影,而此时健侧肾实质内已不含造影剂,说明再延迟已无必要。受制于病例数少,无法进一步分析,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肾孟造影(IVP)后64层CT尿路成像(CTU)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探讨肾实质厚度、输尿管管径推测CT延迟扫描时间的可行性。方法收集B超提示输尿管结石,行静脉肾盂造影的患者共36例,患者行IVP检查后接受64层CT平扫,将上述原始资料传送至工作站,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进行图像后处理,比较KUB+IVP与CTU的诊断输尿管结石阳性率,对CTU中尿路延迟显影者,测量肾实质厚度及输尿管直径并取平均值,分析它们与延迟显影时间的关系。结果①36例输尿管结石中,KUB+IVP诊断正确者20例,CTU诊断正确者31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P<0.05);②CTU中,随着肾实质厚度的变薄和输尿管直径的增粗,输尿管显影逐渐延迟。当肾实质的平均厚度减至0.99mm时,输尿管不显影。梗阻段上方输尿管管径粗于17mm者,输尿管不显影。结论①CTU对输尿管结石诊断率优于KUB+IVP;②患侧肾实质的平均厚度、输尿管管径有望成为推测增强扫描CTU延迟扫描时间点的指标。
关键词:尿路造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输尿管结石
参考文献
[1]顾品龙,金欣廉.CT平扫及多平面重建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价值.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5):588-590.
[2]王志群,李坤成.64层容积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放射学实践,2007,22(8):836-839.
[3]钟建国,龚建平,张博.90例正常国人肾实质厚度的CT测量.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145-146.
[4]Dawson P.LEES W R.Multi-slice technology in computed tomo-graphy.Clin Radiol,2001.56:302-309.
[5]Noroozian M,Cohan RH,Caoili EM,etal.Multislice CTurography:state of the art.Br J Radiol,2004,77:74-86.
[6]何亚奇,唐秉航.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放射学实践,2002,17(4):288-290.
[7]李振华,郭健飞.螺旋CT尿路三维重建诊断上尿路梗阻性病变.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23(8)8:482-484.
[8]王小宁,徐青.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诊断泌尿系病变的价值(附40例报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5):395-398.
CT输尿管造影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并由我院确诊的64例输尿管阴性结石患者, 所有患者均由CT扫描检查或手术结果证实, 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和腰痛症状, 伴或不伴血尿、尿频、尿急、恶心呕吐症状。本组64例患者中, 男42例, 女22例, 年龄14~73岁, 平均年龄 (38.6±2.4) 岁。
1.2 检查方法
使用的DR设备由日立公司生产, 患者清洁灌肠后取仰卧位, 先摄腹部平片, 加腹压后静脉注射50ml对比剂碘海醇300, 2~3min内注射完。第1次点片在注射完对比剂5min后进行, 第2次点片在动态观察肾盂和肾盏充盈满意后摄片, 第3次点片在对比剂充盈输尿管时摄片, 第4次点片在膀胱内对比剂较少处于半充盈状态时加摄膀胱片, 解腹压后摄全腹片。对于显影效果不佳者可延迟摄影, 部分患者另行CT扫描检查。
2 结果
与手术和CT证实结果相比, 本组64例输尿管阴性结石患者经DR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确诊58例, 诊断正确率为90.6%, 其中13例患者伴输尿管畸形, 23例患者伴肾积水;输尿管上段结石18例, 中段结石26例, 下段结石20例。IVU表现类型:输尿管某段狭窄型27例, 充盈缺损型19例, 输尿管间嵴增宽并伴全程输尿管扩张型14例, 一侧肾盂肾盏不显影型4例。
3 讨论
泌尿系统结石可分为阳性结石和阴性结石两种类型, 其中阳性结石的成分主要为钙、磷、镁, 而阴性结石的成分主要为尿酸盐类。对于输尿管结石的检查最简单的方法是X线平片检查, X线检查对于泌尿系阳性结石具有很好的诊断效果, 但如果结石直径过小或者含钙成分少, 结石在普通X线上的显影效果不佳, 加之患者肠内容物等因素的影响[2], 导致常规X线检查对于泌尿系统阴性结石的诊断正确率不高。一般在X线片不显影的情况下, 及时提高结石的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静脉尿路造影是在X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临床诊断输尿管狭窄和梗阻的一种检查手段, 其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使泌尿系统显影, 从而实现对结石的诊断, 该检查方式可以对阴性结石进行准确的定位。近年来DR在辅助静脉尿路造影检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对提高诊断正确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DR技术摄影动态范围较广、分辨率高、图像清晰, 具有良好的图像曝光效果, 能够即时确认、采集数据, 具有较好的连续性, 从而准确判断病变部位的显影情况[4], 此外辐射剂量较常规X线摄影低, 对患者和操作人员带来的辐射损害较小。
本文通过对比手术和CT证实结果发现:DR静脉尿路造影诊断输尿管阴性结石的诊断正确率为90.6%, 部分患者可见输尿管畸形和肾脏积水, 静脉尿路造影主要以输尿管某段狭窄型最为常见, 这与卢铃铨[5]报道一致。此外在静脉尿路造影中还可见充盈缺损型、全程输尿管扩张型和一侧肾盂肾盏不显影型, 若输尿管某段突然变狭窄, 则提示塌陷狭窄处即为结石梗阻部位, 充盈缺损多见于输尿管近端与远端[6], 充盈缺损的发现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动态观察与数字点片, 重点部位可多次连续数字点片。输尿管全程显影并伴扩张提示多为输尿管末端结石引起梗阻部位以上扩张积水, 若结石位于膀胱壁内段则可见输尿管间嵴增宽[7], 一侧肾盂肾盏不显影提示结石位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嵌顿, 对比剂在肾盂停滞。可见, 在DR辅助下能够容易区别输尿管蠕动所致输尿管局部无对比剂显示与阴性结石所致输尿管的充盈缺损或突然狭窄, 因此对于提高输尿管阴性结石的诊断正确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 (DR) 静脉尿路造影在输尿管阴性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输尿管阴性结石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DR设备行静脉尿路造影 (IVU) 检查, 观察影像学特征, 并将检查结果与手术或CT检查结果比较。结果:本组64例输尿管阴性结石患者经DR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确诊58例, 诊断正确率为90.6%。IVU表现为输尿管某段狭窄型27例, 充盈缺损型19例, 输尿管间嵴增宽并伴全程输尿管扩张型14例, 一侧肾盂肾盏不显影型4例。结论:DR静脉尿路造影能够提高输尿管阴性结石的诊断正确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输尿管阴性结石,数字X线摄影,静脉尿路造影,诊断
参考文献
[1]谷现恩, 梁丽莉.尿石症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4-197.
[2]毕光辉.输尿管阴性结石静脉尿路造影与CT对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4, 21 (6) :613-614.
[3]高婉仪, 曾永威, 邓学斌, 等.三维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经腹超声、DR IVP诊断输尿管下段阴性结石的对比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52 (1) :45-51.
[4]薛红坚.数字化X线成像 (DR) 在静脉尿路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8) :78.
[5]卢铃铨, 许民生, 毛存南, 等.DR静脉尿路造影诊断输尿管阴性结石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13 (1) :32-34.
[6]罗清, 张国华.DR静脉尿路造影在输尿管阴性结石诊断中的使用价值〔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5, 27 (2) :90-91.
CT输尿管造影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96例合并急性肾绞痛的输尿管结石患者, 全部患者均予以尿路平片、B超及静脉尿路造影确诊为输尿管中上段结石, 全部患者的结石直径均在20 mm以下。根据患者的治疗措施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55例。所有患者均无输尿管狭窄、肾功能衰竭、多发性结石及严重尿路感染症状, 无哺乳及妊娠期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输尿管结石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组别例数 (男/女) 平均年龄 (岁) 输尿管结石位置 (上/中段) 结石性质 (阳/阴性)
注:两组比较, 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解痉及镇痛治疗, 在患者疼痛缓解后, 对照组患者予以KG-2G2001A型碎石机 (购至北京中科健安医用技术公司) 单纯ESWL治疗, 治疗能量为6~9级, 冲击1800~3000次。观察组患者予以膀胱镜下插管, 操作成功后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机上予以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 当造影显示输尿管梗阻部位或输尿管导管头部为结石所处部位时, 将输尿管保留并进行ESWL治疗, 同时, 在患者碎石的过程中予以间断注入造影剂对充盈缺损部位的变化进行观察, 保证结石及时准确的定位, ESWL过程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碎石后保留输尿管3~7 d, 并予以解痉及抗感染治疗。全部患者治疗过程中均饮水2000 ml/d, 并提高活动度。治疗后全部患者均予以B超及尿路平片复查, 对全部患者的一次、二次碎石成功情况, 肾绞痛再发生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28例一次碎石成功, 约占68.3%, 34例二次碎石成功, 约占82.9%, 其中失败的7例患者予以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进行治疗, 11例出现肾绞痛, 约占26.8%, 9例予以镇痛药物, 约占22.0%。观察组患者51例一次碎石成功, 约占92.7%, 55例二次碎石成功, 约占100.0%, 6例出现肾绞痛, 约占10.9%, 4例予以镇痛药物, 约占7.3%, 可见, 观察组患者的一次、二次碎石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9.62、7.76, P<0.01) , 而肾绞痛再发生率及镇痛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4.09、4.32, P<0.05) ,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因位于骨盆及脊椎附近, 从而在结石定位中可能与骨质出现重叠, 引起结石定位困难[2], 特别是因尿酸盐结石及黄嘌呤类等结石及直径在6 mm以下的小结石, 因其密度较低或直径较小, 在X线上显影较差或不显影, 临床上称为阴性结石, 尽管阴性结石临床上所占比例较小, 但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造成一定的难度[3]。因此, 对阴性结石采取ESWL进行治疗, 对结石进行准确的定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研究中通过采取逆行插管定位尿路造影辅助ESWL, 一次碎石成功率可达到92.7%, 二次碎石成功率则达到100.0%。说明其碎石效果显著优于单纯ESWL。结合文献及本文分析为: (1) 输尿管逆行插管因可采取局部麻醉, 从而使患者痛苦程度较小, 且输尿管内造影能减少肾功能损伤及过敏状况[4]。 (2) 输尿管导管头部或应用造影剂后能够对结石定位及碎石情况进行明确。 (3) 碎石后输尿管导管留置能够减轻输尿管黏膜的炎症情况[5]。同时在操作中还要注意逆行插管定位可出现逆行感染及泌尿系损伤的可能, 因此, 医务人员应做到在插管时动作较轻, 若遇较大阻力则需停止, 防止出现输尿管损伤或结石移位。其次, 在进行造影剂注入时应控制速度, 避免出现逆行感染或出现肾内反流[6]。并在碎石的过程中辅以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进行协助排石,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逆行输尿管插管定位尿路造影辅助ESWL治疗输尿管肾结石操作简便, 能够显著提高碎石成功率, 并降低肾绞痛再发生率及镇痛药物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吴舟, 郑土康, 田焕书, 等.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在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中的应用研究.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4) :2586-2588.
[2]柳国柱, 宗凤.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输尿管冲洗治疗输尿管结石观察.河北医药, 2012, 34 (15) :2341-2342.
[3]王斌, 宋希双, 姜涛.肾后性急性肾衰竭临床分析及处理.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 (11) :18-19.
[4]刘成山, 张鹏, 邵志强, 等.急诊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双侧输尿管结石伴肾绞痛.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1) :189-190.
[5]张燕宾, 何家扬, 施国伟.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分析.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2, 17 (1) :64-66.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临床价值 第5篇
过去, 对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存在及严重程度的诊断, 往往依赖创伤性的选择性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 (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 该方法以其极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 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腔内情况, 以往作为诊断冠脉病变的“金标准”手段和方法, 但其仍有一定的检查并发症, 如感染、栓塞等, 且费用较高, 由于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 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会更高, 传统的普通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及心肌核素显像等检查方法均无法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管腔情况, 因此, 长久以来, 寻找一种无创而廉价且可直接诊断冠脉病变的检查方式便成为临床迫切的需要。
64排螺旋CT, 尤其“后64排螺旋CT”机的诞生, 已被公认是诊断冠心病最为有效的无创影像检查技术[1,2]。早期电子束CT和4排螺旋CT, 由于空间及时间分辨率不足, 对随心脏搏动而运动的冠状动脉显示效果不佳;16排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达到0.75 mm0.75 mm1 mm, 已近似达到各向同性, 但时间分辨率尚不高, 因此, 对病人心率的要求较高 (需<80次/min) , 显示冠脉主干近段尚可, 而对整个冠状动脉树的显示能力仍不足, 特别对冠脉的支架节段显示不理想;64排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可达0.6 mm0.6 mm0.6 mm, 时间分辨率也有大幅提高, 达330 ms, 较之前的CT机型明显改善, 不仅对冠状动脉管腔显影能力较好, 同时可显示支架内腔, 并且可进行冠脉搭桥血管大范围的扫描。近5年, 相继推出双源CT、128排和320排螺旋CT等新机型, 业内统称为“后64排螺旋CT”, 其最高时间分辨率达73 ms, 对心率的要求可进一步放宽, 一般心率<120次/min, 仍可完成高质量图像的冠状动脉成像, 使得冠状动脉CT成像更加简便和适用范围更广, 因此, 对于临床疑似冠心病者, 可作为首选的冠脉病变评价方法。
随着CT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 64排或后64排螺旋CT除可对冠状动脉病变, 如冠脉狭窄部位和程度较为准确评价外, 还可对冠脉斑块成分, 进行半定量分析和评价, 同时, 对心肌微血管的灌注研究, 最近也成为热点研究方向。对血运重建治疗后患者, 即支架置入术后和搭桥后的通畅度等的评价, 已成为大家公认的随访方法。
1 螺旋CT对冠脉粥样斑块病变评价
老年患者的冠脉狭窄性病变, 绝大部分由管壁的粥样斑块引起, 尽管病理研究显示:动脉的粥样硬化自婴儿时期就开始发展, 但出现临床症状多见于≥40岁人群, ≥49岁发展迅速, 致死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约4/5是≥65岁的老年人。
多项研究显示:螺旋CT (16排以上) 对冠脉梗阻性狭窄性病变 (狭窄≥50%) 的诊断敏感性达63%~99%, 特异性达79%~98%[3,4,5,6,7], 其中双源CT的敏感性为92%~98%, 特异性为93%~97%, 总体阳性预测值为66%~97%, 阴性预测值为92%~99%。因为各种伪影导致冠脉成像不佳无法评价, 总体上达5%~17%, 16排螺旋CT最高, 64排螺旋CT次之, 双源CT最低, 不可评价率<2%[8,9]。
导致冠脉不可评价的最常见因素是心脏的搏动伪影, 过高的心率及心律不齐等心律失常的存在, 使得冠脉的显示出现错层或管壁明显毛糙模糊, 双源CT、128及320排螺旋CT由于时间分辨率和扫描速度的大幅提高, 已经使得心脏搏动的影响大大降低, 除复杂心律失常外, 大部分患者 (>95%) 的冠脉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 对于广大的老年患者而言, 无疑是一大福音。目前64排CT或以上机型的扫描速度快, 完成心脏扫描<10 s, 屏气不佳, 导致的冠脉伪影极大减少。此外, 冠脉粗大广泛的钙化, 可产生放射状伪影[10], 使得冠脉管腔的显示小于实际, 常过高评估冠脉的狭窄程度。
事实上, 临床医生不仅关注冠脉的狭窄及其程度, 而更加感兴趣的是粥样斑块的性质。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80%致命心梗发生于非狭窄性斑块, 且90%急性心梗并没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病变。研究表明:钙化斑块往往为稳定斑块, 不易破裂;而脂质斑块更具有自发破裂倾向, 尤其是具有较大脂质核心及薄纤维帽的斑块, 更易破裂并引发继发血栓造成急性冠脉事件。Ge等[11]发现在急性冠脉事件中, 脂质核心比例往往较大, 且面积多>1 mm2。Ferencik等[12]采用16排螺旋CT, 在模体研究中, 对于直径>1.5 mm脂质成分, 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 且不同的斑块成分具有不同CT值。Viles-Gonzalez等[13]同样采用16排螺旋CT, 体外血管扫描, 进行观察粥样斑块, 发现富含纤维斑块和富含脂质斑块间CT值有差异, 并且具有显著差异, 但标准差均较大, 尤其视觉上分辨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 临床应用仍有局限。Venkatesh等[14]采用64排螺旋CT, 通过钙化积分, 进行在体的危险分层研究表明:钙化积分为0的患者, 非钙化性斑块的检出率较高, 随着钙化积分的增加, 斑块负荷增加 (主要为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的增加) , 非钙化性斑块增加有限。研究结果认为:即使钙化斑块的数量增加或更多, 相对于更易破裂的非钙化性斑块却更为稳定[14]。总之,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螺旋CT对钙化斑块具有高检出率, 而对非钙化斑块 (面积>1 mm2) 尽管检出率也不低, 但对纤维斑块与脂质斑块的鉴别仍难度较大[15,16,17,18]。
2 冠脉支架通畅性的评价
近年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PCI) 迅速发展, 支架内再狭窄 (in-stent restenosis, ISR) 已成为冠脉支架术后主要并发症, 其发生机制经动物实验证实:主要为PCI术后, 激发各种因子, 造成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 导致血管内膜增厚, 且长入支架内致ISR。早期金属裸支架, 主要是去除血管的弹性回缩和消极重塑, ISR的发生率在20%~35%左右, 其后出现的药物洗脱支架 (drug eluting stents, DES) , 则通过涂层药物的逐渐释放,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 但其可造成血管内皮化不全, 即支架植入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效应, 有报道支架内血栓形成概率增加, 因此, 需延长或增加支架术后抗凝药物, 但总体上, ISR的发生明显减少, 报道为5%~10%[19,20,21]。
另外, 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有外周血管病史的患者, 也更容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一般而言, 支架置入1年内, 最易发生内膜增生导致再狭窄, 急性血栓形成致支架内闭塞, 多发生在PCI术后1月内。
支架内腔造影剂局部或弥漫的充盈缺损是冠脉ISR的直接诊断依据, 支架远端冠脉可由于侧支血管的逆向供血而可充盈良好, 故仅当远端冠脉充盈不良时可辅助诊断。受限于空间分辨率, CT尚不能区分内膜增生与血栓, 尽管大部分的ISR是由于内膜增生造成的。
文献报道, 以常规冠脉造影为“金标准”, 16排螺旋CT判断IS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67%~92%、66%~100%[22,23,24,25], 64排螺旋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67%~100%、74%~100%[26,27,28,29], 双源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则分别为84%~100%, 92%~95%[30,31,32]。
制约螺旋CT诊断冠脉ISR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1) 空间分辨率仍相对欠缺, 64排螺旋CT对冠脉三支主干 (近段直径>3 mm的薄壁支架) 通畅性的判断准确性较高; (2) 多数内膜增生发生在较细的支架内 (<2.5 mm) , 即使双源CT, 仍然对5%~10%的支架无法评价, 尤其对直径<2.5 mm的支架再狭窄, 诊断准确性明显降低。
图像后处理时, 采用专用的滤过函数, 可提高支架边缘显示的锐利度, 有时可显示轻微的内膜增生, 但同时会增加图像的噪声, 可能造成假阳性, 因此必须与普通算法图像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此外, CT图像的窗宽窗位设置也会影响对比度, 由于支架节段的冠脉血管壁往往是病变最为严重的部位, 存在较多的斑块成分, 如钙化、脂质、纤维斑块等密度都会影响支架腔通畅度的判断, 图像重建过程中, 根据相应差异, 调节窗宽窗位有利于分辨不同成分, 提高结果分析的准确性。支架外有粗大钙化时可产生严重伪影, 此时判断有无支架内再狭窄需慎重。
3 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评价
螺旋CT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s, CABG) 即冠脉搭桥术后病例, 桥血管有无闭塞的诊断准确性相当高且可靠性强, 是目前CABG术后病人随访最佳的常规无创检查技术。对于质量良好的CT图像, 结合患者症状, 桥血管管腔局部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不难做出, 关键在于显示相应的吻合口, 由于相当多的桥血管病变是从远端吻合口逐渐向近端进展的, 早期发现吻合口病变, 可以为临床调整治疗提供依据。桥血管近中段往往受心脏搏动影响小, 成像质量更优;而远端吻合口, 则由于贴近心肌, 而显示效果不如近中段。有研究认为:64排螺旋CT显示桥血管远端吻合口的图像质量在60%R-R间期为最佳[33]。此外吻合血管较细、金属夹以及心脏搏动伪影是影响桥血管CT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报道, 16排螺旋CT对桥血管的可评价率为74%[34], 诊断桥血管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90%~96%和95%~100%[35,36], 64排螺旋CT对桥血管的可评价率更高, 达94.5%~100%, 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98%~100%和91.4%~97%[37,38]。
在CT图像上, 大隐静脉显示的管腔较为粗大, 由于无金属夹夹闭属支血管, 而且很少有管壁钙化, 其管腔的显示很少受周围伪影的影响, 特别是吻合口的显示较动脉桥血管为佳。而与钝缘支远端吻合口的图像质量, 则不如其他冠脉吻合口, 这与钝缘支远段受心脏搏动影响较大有关。动脉桥血管的近端显示受到心脏搏动的影响较小, 故图像质量常常理想, 且可评价, 但术中放置于血管走行两侧的用于夹闭分支血管的金属夹, 则可产生金属伪影, 远端吻合口更加明显, 往往是导致桥血管无法评价的重要原因。目前心脏外科倾向于全动脉化搭桥术式的趋势使得这种金属伪影的影响更加明显, 采用多个不同时相重建以及多角度显示, 有助于改善图像质量[37]。
其次, 多排螺旋CT可对冠脉的先天变异如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心肌桥等良好显示, 普遍认为其优于选择性冠脉造影, 可作为首选无创检查方式, 以此可避免不必要的有创侵入性冠脉造影。
冠脉CT检查最需解决的是辐射剂量问题, 研究报道认为:冠脉CT造影的射线剂量明显高于选择性冠脉造影[39]。但具有更高时间分辨率的双源CT、128及320排螺旋CT, 采用前门控心电触发扫描方式替代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 可大幅降低射线剂量[40], 也更利于冠脉CT造影的临床推广和普遍开展。
双源CT尿路造影技术和应用 第6篇
1 方法
1.1 数据采集
扫描前患者禁食禁水4~6 h,采集均在德国西门子医疗系统生产的双源CT机(Somatom Definition)上进行。首先进行常规扫描定位像,所有扫描均从胸11水平至耻骨联合屏气扫描,包括双肾、输尿管、膀胱。
1.2 扫描参数
管电压120 kV,有效电流230 mA;开启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CARE(combined application reduce exposure,CARE)Dose 4D;螺距1.2,球管旋转时间0.5 s/r,准直器640.6 mm,FOV 260 mm,自动重建层厚1 mm,重建间隔1 mm,并自动重建层厚10 mm、重建间隔10 mm的图像用于拍摄照片,卷积核B31f,窗位:Abdomen;平扫完成后,再采用ULRICH高压注射器,经右侧肘前静脉注射浓度为300 mgI/ml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70~80 ml,速率3 ml/s,注射完对比剂后再以相同的流率注射40 ml生理盐水。使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触发点定于平腹主动脉膈肌水平,触发阈值100 HU,延时6 s扫描动脉期,肾实质期为100 s;延迟期根据增强扫描时肾功能及积水情况决定延迟时间,无积水者延迟15~30 min,积水者延迟1~3 h不等。
1.3 后处理及分析
扫描完成后,将自动重建数据传输至工作站(Syngommvvp VE23A),在Inspace软件内进行重组,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
2 结果
所有数据均成功进行了三维重建,所得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86例患者中,43例为泌尿系统结石,25例为肾结石,16例为输尿管结石,2例为膀胱结石。MPR、CPR图像均能显示结石部位、大小、输尿管有无扩张及积水情况,其中尤以CPR图像显示最为全面,能够清晰显示泌尿系统全程走行、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程度、输尿管管壁厚度及泌尿系统占位位置及范围等。
3 讨论
泌尿系统位于腹膜后,与周围组织缺乏明显对比[1]。以往影像学检查以KUB、IVU、MRU和B超为主,但检查要求高,易受腹部条件的影响,不能完整显示整个泌尿系统,容易遗漏小病灶,造成阳性率和诊断率不高,如KUB诊断结石的准确性仅为69%[2]。双源CT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CT扫描设备。SOMATOM Definition同时使用2个X线源和2个探测器来实现时间分辨率、扫描速度和功率的翻倍,进一步降低扫描剂量,同时拥有强大的三维后处理能力。通过双源CT对全尿路的扫描,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各种三维重建能够大大地提高阳性率和诊断率[3]。
三维后处理主要方法包括:容积漫游VR,特别是透明化容积漫游(hyalinize volume rendering,H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和最大密度投影。
(1)VR是一种新的螺旋CT三维显示方式,它是沿投射线通过容积数据对所有像素总和的图像显示。它几乎利用全部体素的CT值进行SSD重建,能将表面与深部结构同时显示,与旋转相结合,使图像更加逼真,为观察者提供更多信息。(2)CPR是以MPR中的冠状面、矢状面进行定位,沿输尿管走行方向确定其位点及连线,将沿曲线轨迹分布的体素重组,获得从肾盂至输尿管及膀胱连续性的图像。MPR及CPR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整个泌尿系统的全貌,并可以任意旋转,从不同角度观察输尿管的走行,对梗阻部位、梗阻程度敏感性和准确性高。目前诊断尿路结石常用的图像后处理方法是MIP及MPR。(3)MIP是将各条射线上所遇到的最大强度像素进行投影而成,它的优点是其灰阶值能真实反映靶器官实际组织的CT值,广泛应用于除气道和胃肠道以外的各部位3D成像,尤其适合于区分管道结构中的钙化灶与管腔内的造影剂等情况,在CTU中可以用于显示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等全尿路情况,并可以观察有无肾盏、肾盂的破坏和充盈缺损,输尿管的扩张、狭窄和结石等。其缺点是空间关系较缺乏。(4)MinIP即最小密度投影,与MIP相反,它是由最小强度的像素投影而成,在CTU平扫时可用于显示扩张积水的肾盂及输尿管。
患者在一次屏气下完成整个泌尿系统的双源CT尿路扫描大约需要6 s,减少了运动伪影导致的遗漏,对结石及其他小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CT[4]。获得的图像主要进行MIP、MPA、CPR和VR后处理,能够直接显示病灶部位、范围、周围组织侵润及邻近组织关系、输尿管周围组织水肿情况,可以从冠状、矢状、斜位等任意角度进行观察,对病灶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肾功能降低或无功能、严重梗阻致输尿管不能显影患者的诊断价值更大。
动脉期开始时间为20~25 s,静脉期开始时间为70~75 s,肾脏动脉及皮质髓质分别充分显影,输尿管壁及膀胱壁也分别显影,对比良好。而延时期时间没有统一的规范,一般时间为25~30 min,但部分重度积水患者没有充盈或充盈不完整,要求患者下床走动,憋尿,直至膀胱充盈。
高质量三维CT图像的获得主要是扫描技术参数和重建参数所决定的。其中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包括层厚的选择、层面重建间隔、螺距、管电压和管电流的设定、增强扫描时机的把握以及重建方法和技巧。理论上层厚越薄,产生的三维图像越清晰,但较薄的层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扫描时间,球管耗损也较大,对于窄小感兴趣区或横向走行的结构而言,应尽量选择合适的层厚[5]。而对于全尿路等较大范围的感兴趣区及沿身体纵轴排列的结构,如输尿管,为了增加扫描的覆盖面,减少球管负荷,应加大扫描层厚,但重建间隔不能明显加宽。螺距主要影响图像的噪声比,螺距越小,图像噪音越小[6]。对于管电压、管电流的设定,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选择低的条件来增加空间分辨率。图像重建时重建间隔应小于层厚,使数据重叠,获得的图像优于间隔层厚相等时的图像。
综上所述,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双源螺旋CT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CT机,它扫描速度快、层厚薄,通过强大的后处理技术所获得的图像能够满足临床需要,特别是优质的CTU图像能够清楚显示全尿路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泌尿系统疾病检测的一种重要影像学手段。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尿路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临床症状并行双源CT尿路造影的病例86例,通过常规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MPR、MIP、CPR及VR三维重建。然后对获得的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可成功重建出双肾、输尿管和膀胱的三维图像,能够通过旋转、放大等清晰显示全尿路及其局部细微结构、形态、走形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通过双源CT对全尿路的适当扫描,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各种三维重建,能够大大地提高病灶的阳性率和诊断率。
关键词:双源螺旋CT,泌尿系统,三维成像,CTU
参考文献
[1]尤志军,王喜林,宦怡.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泌尿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7):615-617.
[2]殷瑞根,王冬青.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统结石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6(11):312-314.
[3]雷子乔,韩萍,余建明,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20(9):1400-1402.
[4]Scmmer F G,Jeffrey R B.Detection of ureteral calculi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renal colic:value of reformatted noncontrast heli-cal CT[J].AJR,1995,165:509-513.
[5]宦怡,郭苏晋,伏晓,等.泌尿系统疾病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9):1121-1123.
CT输尿管造影 第7篇
关键词:造影剂,头颈部动脉CT,血管造影,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医学事业及各种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CT检查是较常见的一种检查手段[1],是现代比较先进的医学扫描检查的一种,CT检查具有操作快、无创伤、并发症禁忌证少、费用较低、适应证广泛、敏感性较高等特点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检查诊断,但过度使用会带给患者严重的辐射问题[2],本研究对不同造影剂注射方案对头颈部动脉CT血管造影扫描图像的影响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放射科头颈部动脉CT血管造影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男女不限;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不全)者;严重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妊娠期妇女;对造影剂过敏患者。患者中男46例,女44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36.56±13.7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每组30例。
1.2 方法
选用设备:西门子CT扫描机进行扫描,非离子造影剂,生理盐水,双筒高压注射器,所有患者取仰卧位,脚先进,均给予不同剂量非离子造影剂和生理盐水进行静脉团注,大剂量组给予造影剂50 ml,中剂量组给予45 ml,小剂量组给予40 ml,在肘前静脉置套管针,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为靶平面,双筒高压注射器的A管注射造影剂15 ml结束后注射生理盐水35 ml(注入速度6ml/s),注射造影剂开始后10 s与在靶平行面低剂量同层动脉扫描,扫描结束后立即与扫描工作站绘制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处颈总动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达峰时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各组颈部及颅内动脉和静脉强化程度,包括主动脉弓、上腔静脉、双侧颈总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颈内静脉和直窦。血管强化度评定:分别对各组患者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分叉、上腔静脉、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基底动脉及直窦CT值、造影剂注射对侧颈内静脉CT值,每个测量点均测量2次选取平均值为结果。
2 结果
三组患者造影图像显示均较好。三组患者主动脉弓、上腔静脉、双侧颈总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颈内静脉和直窦强化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颅颈部血管性疾病引发的急性脑血管意外(和心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成为三大主要死亡因素[3],具有起病隐匿、病情发展迅速及致死致残率较高,对人类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因而在发病时进行早期的检查及快速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当务之急。
目前临床常见的检查诊断方法有核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4],核磁共振检查的操作时间较长且受到血流影响较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创伤性和侵袭性的操作检查,操作时间较长及并发症较多,费用高且对操作者和患者均匀辐射,CT血管造影检查操作快且简单,创伤性较小且费用较低,并发症禁忌证较少、应用广泛且敏感性较高,影像呈三维图像[5],近年广泛应用于头颈部血管疾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
随着CT设备不断更新,扫描速度得以极大的提高,血管造影扫描中造影剂用量明显减少且注射速率逐渐增快,明显缩短强化峰值持续时间。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组患者强化程度均可达到临床诊断水平,三组患者主动脉弓、上腔静脉、双侧颈总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颈内静脉[(72.38±14.73)vs(98.78±40.34)vs(100.24±30.46)]和直窦[(127.12±41.56)vs(223.86±197.42)vs(193.25±61.99)]强化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剂量造影剂血管造影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与较高剂量造影剂形成的低颈部和颅内静脉强化程度图像差异不大。可明显减少较高剂量造影剂对于患者的不良影响,减少造影剂代谢时间。且造影剂费用较高,较小剂量造影剂可满足检测需要,可明显降低患者诊治费用,和谐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小剂量造影剂团注应用于头颈部动脉CT血管造影可获得高质量图像,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参考文献
[1]蔡成仕,黄立军.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中国基层医药,2015,22(2):167-169.
[2]张鹏,李振龙,赵英杰,等.128层CT头颈部DSA:不同管电压及对比剂浓度的对照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3):258-260.
[3]张凤令,程钢,贺文,等.64排CT血管成像对老年人头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中国医师杂志,2016,18(2):220-223.
[4]李姝琪,郭君武.双源CT双低扫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5):502-505.
CT输尿管造影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