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命题--的启示作文
半命题--的启示作文(精选6篇)
半命题--的启示作文 第1篇
大自然给我的启示
看过山吗?山是伟大壮阔的!你看过海吗?海是宽广无边的,却又反复无常的!一片偶然飘落你手中的落叶能让你想到什么?用它过去曾拥有的历史。用它来自何方?还是依靠在枝头上的岁月中所看见的一切大大小小 、数也数不清的人与事?
我一直认为,人能在大自然的世界中领悟很多。难道不觉得大自然的一切代表着人生的压力、失意、竞争以及喜乐悲愁吗?好!就拿月亮来说,月圆月缺的现象,常用来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就表现为生存而合作的互助。看过独自生活的蜜蜂吗?他们讲求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大自然还带给我岁月匆匆,务必珍惜光阴的启示。你看过那日出和日落,仿佛刚刚旭日东生,转眼间却已是星月稀疏。夜来香悄悄绽放了,又萎谢了。初生的花蕾瞬间化为死寂的干枯!蝶儿在一季热闹的夏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若是说,落花、残叶曾代表着一个个美丽的生命,那么,它实在太短促了。
然而生命虽然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光彩,便可称得上永恒。是不?
半命题--的启示作文 第2篇
那天阴闷潮湿,天色灰暗,冷风阵阵吹拂,一场大雨好像即将来临。我蹲在大门口,欣赏者被风吹起层次波浪的青草,享受着风的清凉。
我突然发现一大群蚂蚁排成队在风中爬行。我好奇地看着它们,原来是在运送食物,它们似乎知道大雨将临,显得那么匆忙,三无一组,列成纵队,紧张而有秩序地抢运食物。真是不可思议。我想搞些“小破坏”,让一只蚂蚁脱离队伍,它开始有些不知所措,随后不得不掉队,接着却发现它正往回跑,跟在了队伍的后面,继续他的工作。小蚂蚁严格认真的态度,使我惊叹不已,我不忍心再做“小破坏”。一群蚂蚁就这样在崎岖的路上坚持着他们的工作,它们有自己的目标和思想,它们似乎坚信“团结就是力量”,这种坚强的毅志和敢于挑战的精神令我肃然起敬。
于是,我想到我自己,在困难面前,缺少的不正是这种蚂蚁精神吗?
蚂蚁在我眼中不再渺小,成了我心中的偶像,我蹲在门口沉默,想起许多让我惭愧和后悔的事。这时,雨下起来了,我想蚂蚁该躲起来了吧,仔细一瞧,他们依然在忙碌着,雨滴砸在它们身上浑然不觉,雨水将要淹没它们的身体也不顾惜。我不能无动于衷了,飞快的跑回家中,拿了一把雨伞,我要给这群可敬的蚂蚁撑起一把保护伞,我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拼搏,挑战困难,享受团结奋斗的乐趣。
雨中,我喃喃自语:亲爱的蚂蚁们,努力,坚持,拼搏,你们快成功了。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与构思 第3篇
半命题作文的填题, 填充一个字一个词, 貌看简单, 但内中颇有奥妙。填题, 实质上是作文构思的预热与启动, 是一种秤砣虽小压千斤的高层次的运思技巧。高明、机敏的填题, 当顺着以下原则去运思、操作。
一.填题, 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式作文题, 题面不长, 其间还有空白, 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的短小的题面中, 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呢。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 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 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 是记叙文、议论文, 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 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 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 还是以理带事, 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 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 抒发何种感情, 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 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 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 或一事或数事, 或一理或数理, 或瞬间或久远, 或局狭或广扩, 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 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 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 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 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 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迷》, 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 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 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 全身心投入, 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 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 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 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 于这种如 醉如痴迷 恋的对象———载体, 题目有意空缺, 留给学生自主定夺, 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之风不可长》, 隐含信息, 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 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 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 行文必然议论说理, 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 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 伸张正义, 激浊扬清, 此及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 前面填充后, 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 由学生自揣自定, 学生大可从“我”出发, 为我所用。
二.填题, 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 紧扣教材, 巧拟半命文题, 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 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 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 (命题者) , 方能百写不殆。
《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 稍一端详, 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度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 不难看出, 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 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 造成特定的氛围, 让生活中某一人 (或数人) 置于其间, 述其言, 叙其行, 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这种环境和态势, 可能是有形的, 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 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 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 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 就不难通过填充题, 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 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 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 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 有的学生无视命题, 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 《在校门面前》, 如此, 也能行文, 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名兄弟 (兄妹) 关系外, 碍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 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 除此, 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 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 多数半命式文题, 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 有所暗示, 一题当前, 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 将其捕捉到手, 接着要深层透视, 切中底蕴, 以利正确填题, 深层构思。
《长大了》一题, 载体部分空缺, 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 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1.增高长重 (一般生理现象) , 2.思想成熟 (高级智能现象) , 3.学业 (事业) 有成 (有为社会现象) 。对三者运思比较, 可以断定, 按第一种含义填题, 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 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 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 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 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 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兔、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 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 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 迅速成长。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 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 但纳入文题, 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 连上前面的“我”, 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 填题也就有优劣。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 ———填题正确, 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 ———填题深刻, 题旨凸现。
《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 ———填题错误, 题旨走穴。
四.填题, 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下笔能否成功, 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 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 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 加以充分利用, 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一题, 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 但要正中储存, 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 与勤俭的祖父相处, 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 并力戒之, 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 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 感触颇深, 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 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 最后夺得第二, 可填“力量”。
又如《我同桌》, 题目已经限定了载体, 如何填充为好, 仍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 虽印象鲜明, 但交往很少, 可填“的”, 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 , 碰碰磕磕 , 时有冲突 , 填“和”为宜, 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 , 不妨选填 “敬佩”、“恨”、“同情”、“鄙夷”等。
五.填题, 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 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 还应避俗求新, 使题与文, 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 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之中》 的半命题, 有如下填题, 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 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 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 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 深邃出格。
且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
拿起《的滋味》这一文 题, 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 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 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 掘而深之, 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 《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 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 如能逆向填题: 《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 《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 《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 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 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 深也好, 都有个“度”, 过度则不真, 甚至有悖情理, 违反逻辑。有这样一道题, 《我第一次》, 如若有人 填上诸如 “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 必然令人皱眉, 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 填进题中, 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 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 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 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 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 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于逻辑, 不违情理。
半命题--的启示作文 第4篇
理解题目是学生写作文时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其实理解题目最能考量一个人的语言基本功,因为一个小小的短语常常含有许多信息,它往往对写作起着提示、限制作用。正确理解它,就会为写好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可能下笔之始就定错了位。
作文题目中常常暗含着一些要求。例如:(1)“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这个题目,“路上”要求写出过程,这个要写两三件事才能体现出来:而“他(她)”则要求几件事都只能由这一个人来完成。“牵着我的手”有象征意义,暗示文章主题应突出他(她)对“我”的成长的帮助和影响。(2)“那一次,我很(快乐、内疚、受启发)”这个题目,供选择的词语只有三个,考生只能从这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并且所选词语为文章主题定了方向。“那一次”三字,暗示只能写一件事。“很”字则要求写出快乐之强,或者内疚之深,或者受启发之大,不能泛泛而谈。(3)“逆耳忠言助我行”这个题目包含了三个要求:①忠言是“逆耳”的,也就是说,帮助“我”的话一定是戳到了“我”的痛处,使“我”难过的;②题目中有个“我”,所以不能写成议论文。不能用自己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③文章的重点在“助我行”,即要写出逆耳的忠言对“我”产生的影响,使“我”发生的改变。(4)“我身边的_______”这个题目只能写成记叙文,并且不能写成“‘我们身边的”。(5)“同在一个屋檐下”这个题目中,“同”字表明必须写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发生的事。(6)“你是我的太阳”这个题目,不但应注意要用第二人称,注意“太阳”的象征意义。而且要写出“我”得到“太阳”的照耀、温暖之后受到了什么影响。
二、依据题目,确定中心
掌握了题目的要求以后,仍然不能急于写作,而要尽快地确定文章的中心一在题目中,有的已经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如“逆耳忠言助我行”“那一次,我很
(快乐、内疚、受启发)”,按照题目所规定的中心构思即可。而大多数题目需要作者自己确定文章的中心,如“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我身边的_______”等。如“让路”这个题目,它有多个中心可供选择,以幸福为中心、以关心为中心、以尊重为中心、以责任为中心等。一般来讲,在理解了题目要求、确定了中心之后写作,就能够达到作文的基本要求了。要注意的是,不要忘了把自己确定的中心表现出来,提醒自己不要跑题。
三、选好材料,构思作文
确立了文章的中心,等于有了文章的灵魂。要想把文章写好,还必须有丰富的材料。这时候,就需要对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进行梳理,选择那些最适合题目的材料,然后构思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近年来,在中考作文中,纯粹靠语言优美取胜的文章越来越少,那些不但有生动的语言,而且有具体、充实内容的文章越来越成为中考满分作文的主流。换句话说就是,华丽而空洞的文章被冷落,有具体、充实内容的文章受到青睐。因此文章一定要有充实的内容。
四、确定重点场景
这是动笔之前的最后一关,也是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说它关键,是因为如果把握不好,把故事记成流水账,就前功尽弃了。一般来讲,一篇600字的文章,最好有三个重点场景或画面。这样既可以保证文章的完整性,又会使文章内容更丰满、故事更生动、人物形象更清晰、中心更突出。许多成功的作文都是把一个故事分成几个具体的场景来写,这几个具体的场景,就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确定好场景以后,还有一项工作要做,就是把每个场景的主要内容,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写在演草纸上,以便动笔后作为参照和“路标”至此,作文的全部准备工作才算完成,可以动笔写作了。
(插图/望穿秋裤)
本刊《出手试招》栏目长期征稿
1.稿件由“作文题目”“题目简析”“课堂佳作”“推荐理由”四部分组成。
2.作文题要与学生生活及现实联系密切。佳作要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体现考场作文的要求:内容切题,中心突出,立意独特、深刻,语言生动,结构严谨,构思新颖、巧妙。
3.所荐作文不少于600字,推荐理由不超过80字。
地址:河南郑州市顺河路11号《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
什么的启示半命题作文 第5篇
【金鱼给我的启示】
今天,我一大早起床,发现我家的金鱼忽然到了鱼缸的最低下了,我心想:我的小金鱼是不是死了?或是生疾了?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到电脑前,查阅了资料。原来,鱼类是最低等的们脊椎动物,仔细端祥鱼的眼睛是颇有趣的。鱼的眼睛一般较大,这可能与水中的光线较弱有关,故所有鱼类都是近视睛。鱼类没有真正的眼睑,眼睛完全裸露而不能闭合,有人因此认为鱼总是睁着眼睛睡觉。其实不然,鱼也和其它椎动物一样,每天要睡眠的只是它们都是睁着眼睛睡觉。有些鱼在白天睡,有些鱼在晚上睡。在夜间,人们打开水旅馆的灯光,可看到鱼睡觉的姿势是不同的。鲻鱼的头朝着不同方向,停止游动,开始入睡。有些河豚鱼静伏水底一动不动地进入睡眠状态。平时爱动的绿鳍鱼、鲨鱼也爬伏在池底静止不动进入梦乡。比目鱼平时爱静伏水底,有趣的是当它们需要睡眠时反而漂浮在水面上。更为有趣的是在热带海洋的珊瑚礁上,有一种奇特的鹦嘴鱼,每天黄昏时,皮肤分泌出大量粘液,把整个身体包围起来,好似穿上一件薄的上衣。睡衣前后端有一个开口,可通过海水,供它呼吸,便可放心地睡上一夜,待黎明来临,立即脱下睡衣,进入活动状态。
原来一条小鱼也有这么多知识啊!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了解大自然中的知识。
什么的启示半命题作文 第6篇
远远望去,楠溪江的山峰满眼绿色,高耸入云,而且形态各异,象一个个美丽的大屏障。
我们爬的那座山并不是很高,据说山上有个小水库。听说要爬山,我什么也没准备就冲了上去。跑了一段路,我看到路旁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平平整整的。站在石头上,弯弯曲曲的山路、古老的村庄尽收眼底,真美啊!休息了一会儿,我又飞快地往上爬,这里的山路很崎岖,有时候还有积水和许多带刺的植物来拦路。慢慢地,我的速度变慢了,我又累又渴,很想喝水,但我竟然忘了带水。我正要坐下,就听见贾西贝说:“王韫,我们好像走错路了!”我一听急忙跑下来,可没想到我根本没走错。顿时我火冒三丈,当我又飞快地走了一段路,觉得更累更渴了。看着并不远的终点,我放弃了。
下山后,我们来到了一片田野上,那里有许多虫子和青蛙。我们的收获很大,抓住了许多青蛙、一只蟋蟀和一只蚱蜢。
红枫古道比这座山高多了,我却登上了高高的山顶,但是今天我为什么爬不上这座山呢?我仔细地想了想,应该是我事先没做好准备,又没有恒心坚持下去。
半命题--的启示作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