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模型范文
采购模型范文(精选9篇)
采购模型 第1篇
1 维修备件分类
根据维修备件的不同特性, 维修备件有不同的分类方法[3]。依据建模需要, 本文主要从使用性质等方面对维修备件进行分类。按照使用性质, 维修备件可分为专用备件和通用备件, 其中通用备件又分为共用备件和通用物资。专用备件是指只能用于保障一种型号设备的维修备件;共用备件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设备能共用的维修备件;通用物资是指能通过市场筹措的维修备件, 主要包括标准件 (例如螺栓、螺母等) 及部分油料。
备件的使用性质不同, 对采购工作的要求也不同。对于专用备件, 由于其只能保障一种设备维修的特性, 一般不允许缺货, 对其采购通常是需要多少采购多少, 采购规模不受采购经费的限制。而对于共用备件和通用物资而言, 至少要用于保障多种 (两种或两种以上) 设备, 其消耗情况较专用备件相对复杂, 采购规模通常会受采购经费的限制。因此, 研究共用备件或通用物资的采购模型与研究专用备件的采购模型, 其思路和方法亦不同。
2 维修备件采购模型
2.1 专用备件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通常专用备件的采购量Q不受经费限制时, 较大数量的Q需采取分批生产、采购的方式, 尽可能降低采购风险。假设专用备件的需求量是一定的, 则专用备件的生产和采购符合商品经济学的一般规律, 那么每 (批) 次的采购数量可由商品采购理论中的经济采购批量EO!Q"模型来确定。
基于商品采购理论, 经济采购批量EOQ是使产品订单处理和库存占用成本达到最小的每次订货数量, 无论何种产品均可由EOQ法确定采购量。该理论表明, 订单处理成本随每次订货数量的增加而下降, 而存货成本随每次订货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因为有更多的商品必须作为存货保管, 且平均保管时间也更长, 这两种成本加起来就得到总成本曲线。用数学公式表示, 专用备件的经济采购批量[4]为:
式中:EOQ为每次的订货数量;C3为单位订货成本;C1为单位存货成本, 其中考虑了运输、仓储保管、质量检测、保养维护等的费用。
2.2 通用备件以重要度为比例系数的采购模型
一般情况下, 通用备件的采购量受年度采购经费的限制而无法达到年度平均采购量。设对某类设备的n种通用备件进行采购, 总经费指标为C, 若能得知每种通用备件的采购经费比例系数, 那么就可以得到每种通用备件对应的采购数量。
首先确定不同通用备件的采购比例系数。根据前述EOQ模型, 需求数量相对大的备件其采购规模也应当大, 依据前述经济采购批量模型, 第i种通用备件的采购规模正比于C3iRiC1i1/2, 其中Ri为第i种通用备件的年均需求采购量;其次, 根据生产需求原则, 重要度[5]大的通用备件, 其采购比例应增大, 采购规模正比于重要度系数di。因此, 通用备件的采购比例系数ki为:
则可得到第i种通用备件的采购经费系数λi为:
从而得到第i种通用备件的采购数量mi为:
式中xΣΣ表示对x取整。当mi>Ri时, 取mi=Ri。
由于维修备件种类多、品种杂等特点, 以及在实际采购工作中要考虑经济利益、维修需求、经费限制等方面, 根据多年的采购工作经验, 在实际采购工作中, 对多种维修备件的采购一般可采用综合采购的方法进行。
3 算例
某类设备现有7种维修备件需要采购, 备件的相关信息如表1所示, 维修备件的总采购经费为150万元, 试确定备件的采购方案。
首先对需要进行采购的维修备件进行分类, 区分专用备件和通用备件;其次对采购总经费进行分配, 即根据专用备件的需求量计算其采购经费CA, 然后用总采购经费C减去专用备件采购经费CA即可得到通用备件的采购经费CB;然后按照2.1和2.2节的模型确定采购方案, 实施采购;最后根据经费变化对采购方案进行调整。所得的采购方案如表2所示。
表中:模型一代表经济订货批量的采购模型, 模型二代表以重要度为比例系数的采购模型。从表中可以看出, 比例系数采购方案对应于总采购经费指标为100万元, 重要度大的维修备件其采购数量也高。此外, 当表中所有维修备件全部采购时需采购经费约245万元。 (下转第30页) (上接第78页)
4 结束语
根据维修备件采购的要求和特点, 本文建立了适用于维修备件采购的两种模型。其中, 经济订购批量 (EOQ) 采购模型适用于对专用备件, 且不受经费限制时确定每次的采购量;以重要度为比例系数的采购模型, 适用于同类设备的多种维修备件进行采购。上述模型符合经济、合理、经费限制等的基本要求, 对维修备件的采购具有适用性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傅涛, 杨勇智.航空备件订购策略研究[J].航空维修与工程, 2005 (2) :33-34.
[2]崔磊, 黄俊, 杨学强.浅谈装甲装备器材筹措方法的优化[J].物流科技, 2004, 27 (11) :62-63.
[3]王宏焰, 高崎.通用军械装备维修器材消耗规律研究[D].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 2009:10-11.
[4]徐玖平, 胡知能.运筹学——数据·模型·决策[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96-204.
采购模型 第2篇
来源:中国国际招标网发布时间:2009.11.19
尊敬的投标供应商: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实训室设备采购项目”(编号AW-H2009358),经项目评标委员会评定,并经项目领导小组批准,该项目第1包医学模型
(一)由上海象鼎科教设备有限公司成交。
请成交供应商在2009年11月21日前来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前须到我中心办理相关手续。过时将作自动放弃处理。
特此通知。
采购模型 第3篇
关键词 试验装备;采购风险;群决策;相似度
中图分类号E919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试验装备采购是军队装备综合保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顺应国家调整和改革武器装备采购机制战略,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关键环节.试验装备作为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购环节的各项制度改革更加具有挑战性\[1\].试验装备本身技术含量高,系统结构复杂,生产周期长,耗费资金额度大,服役环境复杂,军事意义重大等特点决定了其采购工作涉及面较广,采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带来的风险较大,因而对试验装备采购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显得愈加重要,风险评估成为装备采购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2\].
技术、人员、进度、资金等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决定了风险评估的属性较多,研究对象的内外部联系较为紧密.同时,风险的评估定性描述较多,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法进行描述.因此采购风险评估具有较强的模糊性.由于评估工作存在复杂多样性,装备采购的风险评估需要多名专家群策群力,只有集合多人的智慧才能保证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和准确度.
目前,较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风险关联矩阵法、层次分析法和决策树法等.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为简单的层次递阶结构,而且这种层次递阶结构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各个相关因素(目标、准则、对象)的相互关系\[3\].
本文针对试验装备采购的特点,在分析试验装备采购风险因素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专家权重的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相似度准则的试验装备采购风险的群决策评估模型.
2装备采购风险评估模型
3实例分析
假设某装备采购项目现有5套可供选择的方案,根据军方计划与军工单位签订某型装备的采购合同,军方希望对拟定的备选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从而确定潜在风险最小的采购方案.该装备采购项目的风险评估工作邀请5位本领域的专家和领导对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判断,分别获得各位专家的排序向量.
3.1采购风险的评估指标
试验装备采购的风险因素较多,不可能对所有的因素一一列出,只有那些与具体采购决策密切相关的因素才能作为评价因素.评价因素的选择要考虑因素之间的差异性和主导性以及适用性.依据全面性、可获取性、易用性、灵敏性和动态性等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参照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依据风险产生的根源选取相关评估指标.研究得到与装备采购决策紧密相关的八类风险评价因子:需求、技术、人员、管理、信息、环境、信用和制度风险.
对以上八类风险因子的含义描述为:
需求风险:由于装备采购需求分析的参与人员、投入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需求本身具有的主观性和可描述性差等特点,因此需求分析工作本身面临着一些潜在的风险,这类风险统称为需求风险.
技术风险:由于技术先进度、成熟度等不确定性要素影响装备技术性能的优劣,此类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称为技术风险.
人员风险:由于装备采购人员本身的业务能力、责任感、道德价值、敬业精神等主观因素可能带来装备采购工作中人力资源的流失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称为人员风险.
管理风险:由于管理人员本身的管理素养、责任感、管理方式和准则等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称为管理风险.
信息风险:由于对装备采购特定信息缺失或错误等低质量问题带来的风险称为信息风险.
环境风险:由于国家政策和军事战略以及国家市场和经济建设等规则可能带来装备采购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称为环境风险.
信用风险:由于装备研制方的主观诚实度低和客观上对承诺的兑现不够等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称为信用风险.
费用风险:由于装备采购各项费用的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称为费用风险.
假设装备采购备选的方案有5项,所有风险因子与决策目标及决策方案构成三阶层次结构图,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试验装备风险评估的群决策具有群决策、模糊性、层次复杂性等特点.本文既考虑了专家的主观可信度,又考虑了专家判断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可信度,从而使群决策的专家权重更具客观性.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相似度的风险评估群决策模型,对专家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处理,既可以很好地解决评估的模糊性和复杂性问题,又体现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可操作性较强.
参考文献
[1]王建斌.试验装备管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装备总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122-157.
\[3\]李柏年.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宋光兴,邹平.多属性群决策中决策者权重的确定方法\[J\].系统工程,2001,19(4):84-89.
\[5\]张建,简晓蕾.图书馆定量分析中的专家权重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2009,29(9):133-139.
基于风险感知的采购行为决策模型 第4篇
关键词:风险感知,采购行为,决策模型
自1970年以来,随着专业化的分工,企业资源越来越多地通过外购获得,研究显示,制造行业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50%~80%[1],因此,原材料采购活动成了企业控制成本的重要环节。而采购决策是整个采购流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步骤。采购决策的关键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在适当的时间购买合理数量的商品,从而制定出最优决策,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采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群体决策,由许多来自不同部门和具有不同身份的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企业采购过程的各项有关决策。
采购商做出采购决策,其本质上是权衡风险和收益的过程。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对采购风险的衡量是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存在的各种客观风险进行严格的分析和评估,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采购商通常面临着信息、时间、能力等各方面的制约,无法对各种风险做出客观的衡量。再者,即便能够准确衡量出这一客观风险,由于个体特征的差异,对客观风险也会有不同的主观感受,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也就是说,采购商是按照他们的直觉、经验和主观认识对客观风险进行判断的,这就是典型的风险感知。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的风险存在与否、有多大并不重要,只有采购商知觉到的风险才会最终影响采购决策。
1 风险感知模型
风险感知最早是由鲍尔(Bauer)于1960年提出来的,并应用于消费者行为学研究。对于风险感知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型:(1)双因素模型。双因素模型最初由Cox(1967)提出。Cox认为风险感知有两个维度:一是消费者认为的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二是购买结果为不利时,消费者主观上认为的损失的大小。随后,Peter和Ryan(1975)发展了双因素模型,将风险感知表示为PR=f P,誗L誗,其中PR=感知风险,P=主观概率,L=感知损失[2]。(2)多因素模型。多因素模型就是从多个维度来衡量风险感知。Roselius(1971)将消费者面临的可能性损失划分成4个维度:时间损失、危险损失、自我损失和金钱损失[3]。Jacoby和Kaplan(1972)则将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划分成了绩效风险、财务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5个维度。(3)Dowling和Staelin的复杂模型。在Dowling和Staelin的模型中,把消费者总体风险感知分解为产品类别风险和特定产品风险两个构成要素,消费者通过可接受的风险与特定风险感知比较做出购买决策,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通过信息搜索活动降低风险感知。(4)Greatorex和Mitchell的整合模型。Greatorex和Mitchell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前对产品有一个预期,若产品实际水平低于预期水平从而造成了损失,则产生了风险,而风险的大小还受到产品的属性和重要性以及个体对损失的承受力的影响。
2 采购行为决策模型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的研究者开始将目光投向BTB中的采购行为研究。其后,西方学者提出的采购行为决策模型中,最典型且最有价值的希斯模型和韦—温(韦伯斯特和温德)模型。
希斯模型将心理因素引入到决策模型。希斯指出组织购买者的期望、心理(感觉)特征、职务倾向、生活方式以及风险感知等都会影响采购个体对采购结果的期望,这些不同的期望和购买准则必然使得各个决策参与者发生冲突和分歧,这自然要求采取有效的解决争议的方法,因此,希斯在模型中提出了通过问题求解和说服的方法来解决冲突。
与希斯模型相比,韦—温模型更加地全面,韦伯斯特和温德认为,企业采购时首先会成立一个包含五类成员的采购核心,即使用者、决定者、影响者、购买者和监督者。采购核心中的各个成员由于其职务、经历、学习和认识能力等的差异,往往使其具有独特的感觉、目的和行为等。在这个模型中,绕着采购过程和决策行为,还综合考察了环境、组织、采购核心及购买人员因素的影响,并首次提出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系。该模型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采购行为的高度重视与研究,并逐渐形成了对采购行为的研究体系。
3 基于风险感知的采购决策模型
风险感知概念被提出后,主要被用于个体消费的研究中,在国内,风险感知在采购决策上的应用还非常罕见,在国外,利维特(Levitt)首次将风险感知引入到采购行为决策的研究中。在希斯模型中,风险感知也被当作为影响决策者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在韦—温模型中,虽提到了决策参与者个人因素:动机、认知结构、个性、学习过程对采购决策的影响,却并未突出风险感知的概念。并且,上述两个模型都是静态模型,而在实际生活中,采购商的采购经验往往会影响其以后期间的采购决策,因此,本文将从风险感知的角度来建立采购决策的动态模型(见图1)。
3.1 采购目标的确定
采购的目标是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价格获取适当数量和质量的原材料,因此采购决策涉及到包括采购时间、采购数量、供应商以及品牌等的选择。
3.2 采购决策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个体购买决策是个体内部因素对外部刺激反应的结构。其中外部刺激包含经济、技术、政治、文化因素等,在许多行为决策模型中被广泛称为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采购决策的影响是显著的,例如当经济不景气,或前景不佳时,采购商会形成较高的风险感知水平,并做出压缩原材料的库存和采购的决策。
(2)个体因素。霍华德和塞斯在60年代末提到影响购买行为的四大因素为:刺激因素(输入变量)、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产出因素。其中内在因素即是个体因素。除此以外,恩格尔构建的EBK行为决策模式中,也将个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决策因素。个体因素主要包括购买目标、风险偏好、感知偏差等。(1)购买目标。购买行为是由购买人员的个人“需求”和愿望来激励的,具有不同购买目标的个体对其风险感知具有较大差异。(2)风险偏好。在影响行为决策的众多因素中,风险倾向对个人感知到决策情景和实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采购成员或多或少要承担采购结果失败的责任,相比于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个体,风险偏好较高的个体面对同样的决策时,其风险感知水平较低,因而会做出更为冒进的决策。(3)认知偏差。在过去研究采购决策的问题时都是基于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而且在做决策时考虑的是利润最大化以及所需的信息是完全充分的。但决策的复杂性对这一假设提出了挑战,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存在认知偏差。认知偏差受其年龄、性别、采购经验、文化程度以及个性等的影响。一方面,认知偏差有助于人们应对认知能力的局限,帮助个人简化决策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框架效应、分离效应和可得性启发等认知偏差的存在使得人们无法做出符合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行为。
(3)采购商组织因素。韦伯斯特和温德在韦—温模型中提到了四种组织因素:即组织技术、组织结构、组织目标与任务、组织的执行者。这四个组织因素相互影响决定组织的作用,并确定采购成员在制定决策过程中的期望、目标、态度、设想和所使用的资料。并且韦伯斯特和温德指出,组织因素对采购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购决策权限的相对集中和分散程度如何。
(4)供应商因素。Zsidish指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知供应商带来的风险:产能限制、降低成本的能力、信息系统冲突、质量问题、不可预知的周期时间、产量和混合要求的变化;而Kraljic则给出了供应商风险感知的市场导向方面的因素,包括产量使用、稳定性破坏和期望需求增长;Scott C.Elli等对供应商中断风险的买方感知进行了深入研究[4]。综上所述,影响采购员风险感知的供应商因素主要包括时间、质量、成本、服务以及柔性等指标。
(5)原材料特征因素。除以上因素外,原材料特征也是影响采购决策的重要因素,这里的原材料特征主要是指原材料的用途、价值以及其重要性等。如对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战略产品,因其具有高采购金额,且往往是首次购买,个体对其风险感知明显提高,对采购决策也就尤其慎重。
3.3 采购决策中的个体风险感知与决策
采购决策是采购成员的群体决策,然而,所有群体决策行为都是在有组织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个人行为。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采购过程中个体决策的形成过程。
(1)个体风险感知
采购决策中的个体在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会形成对采购过程中各种客观风险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根据Jacoby和Kaplan的风险感知多因素模型,采购失败可能导致个体承受绩效风险、财务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其中绩效风险(Performance Risk)是指产品未如预期中表现的风险;财务风险(Financial Risk)是行为结果会使消费者有财务上的损失;而心理风险(Psychological Risk)是购买产品失败会使消费者心理或自我认知产生伤害的风险;身体风险(Physical Risk)是指产品本身会对消费者带来伤害的风险;社会风险(Social Risk)是购买决策会受周围人士或亲友嘲弄的风险。
(2)个体风险感知的修正
Hwang(1987)给出的群决策定义中指出,群决策是把不同成员的关于方案集合中方案的偏好按照某种规则集结为决策群体的一致或妥协的群体偏好序。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间可能是合作的,也可能是竞争的,还可能是复杂联合的基础上的有限竞争等。这些关系决定着群体决策中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影响,这对于个体成员而言是一个学习过程。一般而言,这一过程会使个体获得更多的决策信息,从而修正自身的风险感知,增强个体的判断能力。
(3)个体决策是个体风险感知与个体风险承受能力比较的结果
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往往需要为其决策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同时,每个个体在这些方面都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将自己的采购风险感知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比较,从而做出或谨慎或激进的决策。
3.4 群体采购评估与决策
由于每个个体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在采购中体现的作用并不相同,因此个体在采购决策中具有的权利和权利指数并不相等,从而对采购结果具有不同的控制和影响力[5]。而具有不同权力指数的个体进行综合加权使得群体采购决策最终得以形成。
3.5 采购绩效的反馈
组织采购决策过程并不随着采购过程的结束而结束。在采购后,组织中的个体会将采购结果与期望水平相比较,体验结果的满意度,并积累采购经验从而修正采购个体的认知偏差,进而影响到以后的采购决策。
4 结束语
本文以风险感知为基础,探讨了采购决策中采购成员个体风险感知的形成过程,并研究了个体风险感知如何影响总体采购决策,进一步,个体对采购决策的结果进行学习,从而构建出采购决策的动态模型。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未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在以后的工作中,将通过实证分析对采购成员的风险感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识别影响风险感知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对采购成员风险感知的度量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永胜,王超.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方法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09(4):72-74.
[2]叶乃沂.消费者感知风险及上网购物行为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3]刘春济,高静.基于风险感知概念模型的旅游风险感知分析——以上海市民为例[J].旅游科学,2008(5):37-43.
[4]Scott C.Ellis,Raymond M.Henry,Jeff Shockley.Buyer perceptions of supply disruption risk:A behavioral view and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28(1):34-46.
采购模型 第5篇
1 药品采购现状分析
药品采购是药品在医院内流通的重要环节,提高药品的周转率、降低损耗,不断改进采购模式,增强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实现药品采购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达到采购成本最小化、库存结构最优化、药品效益最大化,是药品采购的目标。然而,在我国现行的药品采购模式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暴露于我们面前,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药品的价格,给普通老百姓看病买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1.1 中国药品采购现状
200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等部门《关于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的意见》,指出卫生部门要规范医疗机构的药品使用管理,扩大集中招标采购药品的品种,逐步将主要药品品种都纳入集中招标采购的范围。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指以医疗单位为主体,根据其临床用药情况,制定药品采购目录,通过委托中介机构以招标的形式进行集中采购。
到目前为止,该项采购政策已经实施了将近有8年多时间,关于政策存废的争议不断,2001年、2002年、2004年和2006年国内已出现过4轮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行为的呼吁,药品招标采购已经与“弊端”、“腐败”、“缺陷”等词语联系在了一起。尽管中央已经推出了一系列降低药价、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的措施,但收效不大,社会不满依然强烈。主要表现在药品价格仍然居高不下,人民群众并未感受到药品降价带来医疗费用降低的实际效果,全国8000余家药厂低水平重复生产和6000多家中西药品批发经营企业无序竞争的状况并未改善,也没有带来企业兼并、优胜劣汰的预期效果。以下是我国在现行的药品采购模式下所出现的问题。
(1)药品降价不明显。
在每次大型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之后,医疗机构都会宣称药品价格水平有所降低,老百姓将会受益,但是消费者却没有亲身感受到集中采购所带来的药品价格的降低,甚至感觉药品价格不降反升。
(2)药品出现“奇异规格”。
根据2001年的招标工作规范,在招标过程中某一个产品其剂型或规格没有竞争产品时,自动中标。因此,当药品生产企业的正规产品竞争过于激烈甚至无利可图时,一些厂家不得不“另辟蹊径”,生产出一些“奇异规格”的产品参加竞标,因为没有竞争品种从而一举中标,一些企业甚至借此肆意抬高价格。
(3)代理关系的错位。
从经济学角度讲,为了提高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药品费用支付方需要委托比自己更具有信息优势的代理,而现行药品招标采购是为“医疗机构”进行代理采购,医疗机构并不是药品费用的支付方。这种代理关系就导致了招标代理中介机构不可能从患者的利益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所以不可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并且药品招标代理中介机构与投标方(生产者或经营者)之间也存在着药品相关信息的不对称,这也就必然导致招标代理中介机构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
1.2 中国药品采购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上在我国药品采购模式中所突出存在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医院的药品采购效率,并且在这种采购模式和环境下,我国各大医院和药品零售商店在进行药品采购时,也出现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1)药品采购中的“回扣”、腐败现象严重。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们疾病的特殊商品,因为其是商品,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的增多,药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所有的营销人员都瞄准了医院这一药品的使用机构,从而使得药品采购中的“回扣”与腐败现象大肆泛滥。
(2)药品采购中的市场供应不均衡。
在我国大多数药品生产企业中,都存在着“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即大多数药品生产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究开发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基于我国现今药品生产企业的这种分布结构,在我国药品生产的供应环节中,价格低廉的基础药、抢救用药等医院临床必备药品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中小制药企业生产的,而由于经济利益驱使,有实力的大型制药企业不愿意生产此类药品,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制药企业也把生产重点放在利润更高的仿制类药品上,对价格低廉的临床常用普通药品的生产不够重视,造成市场供应量发生波动,导致市场药品供应不均衡。
(3)传统信息模式下的药品采购所造成的药品缺货。
目前,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已被众多医疗机构采纳和利用,国内绝大多数的医院都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局域网,建设了自己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在医院内部的药品流通过程中,通过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完成了物流(药品)、资金流(药品收费)和信息流三者的统一和循环(内循环)。但是在对外业务流程中,在与供应商的药品、资金和信息交换的过程(外循环)中,大多数医院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模式,从医院的采购计划生成到供应商最终获得详细信息需要1~2天的时间,又基于医院药品计划信息的发布方式,便形成了药品采购计划的集中性和药品入库的延迟性的特点,最终导致药品的供应延迟,形成缺货状态。
从以上这些论述中,我们得出在我国现行的药品采购模式和环境下,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如药品降价不明显、药品出现“奇异规格”、代理关系错位等,而这些现象的出现又导致了我国各大医院和药品零售商店在进行药品采购时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药品采购中的“回扣”、腐败现象严重;药品采购中的市场供应不均衡;传统信息模式下的药品采购所造成的药品缺货),而最终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会对采购方(即各大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的药品采购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并且现今这些在我国药品采购中所出现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因此,作者认为作为我国药品的采购方,面对这种不利于自己的药品采购大环境,是否可以采取必要的战略采购措施,以缓解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药品采购成本,提高自己的采购效率。
2 运用战略采购方法对我国各大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药品采购的现实意义
战略采购是在公司战略指导下进行的,计划、实施、评价和控制战略性及操作性采购决策的动态循环过程:以采购部门为主、公司高层支持、其他职能部门协助、供应商配合行使的,通过对供应商的有效管理,为公司战略制定部门提供战略信息,为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战略物资的行为总和,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公司实现长期目标的能力。
从以上对我国现行药品采购模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药品采购中存在着“回扣”现象严重、药品供应不均衡和容易造成缺货等问题。因此,我国各大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应从战略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制订其药品采购计划与方式,改变传统落后的采购方法以提高采购效率。而战略采购正是从战略的角度,权衡多方面的利弊因素,结合当今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所制定出的一系列采购决策,这对于目前我国效率低下的药品采购现状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已经触动到了世界经济的方方面面,许多行业在此次风暴中都受到重创。对于我国医药行业而言,由于其需求具有较强的刚性,并且没有明显的行业周期性,因此其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面仍得以保持,是目前金融风暴中受影响较为有限的行业。然而,根据历史经验,医药行业受经济衰退的影响一般要滞后3~6个月,所以,短期内暂未明显受影响的医药行业也势必会被波及。
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各大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的药品采购实施过程中开展运用战略采购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基于Kraljic模型的战略采购方法与我国各大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的药品采购相结合,对其所采购的药品进行分类,制订出不同的采购战略,达到降低药品采购成本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国目前药品的采购现状,缓解由于不完善的药品采购大环境给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 Kraljic模型在我国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药品采购中的运用分析
3.1 Kraljic模型
Kraljic模型最早出现于Peter.Kraljic的《采购必须纳入供应管理》一文中,1983年,Kraljic率先将此组合概念引入采购领域,该矩阵被用作为公司采购组合的分析工具。此模型将采购项目按照利润潜力和供应市场复杂程度的高低分为常规品项、杠杆品项、瓶颈品项和关键品项四个类别,如图1所示。其中利润潜力用来表示该项目供应对赢利性(或效率)所做贡献的潜在程度,供应市场风险指搜索产品和服务供应源的困难程度。
Kraljic 模型根据采购方的年采购量大小以及采购物品对采购方的风险高低将采购物品分为四类:常规品项、瓶颈品项、关键品项和杠杆品项。
常规品项是指采购风险小,企业每年的采购量也很小的产品。常规物品通常有很多的供应商和种类,而且产品都已标准化,采购风险低。企业每年购买常规物品的数量和金额很小,每个企业每年的购买额只占供应商销售额的很小比例。
瓶颈品项是指采购风险大,而企业每年需求量不大,但又不可或缺的产品。能供给瓶颈物品的供应商数量较少,产品多是非标准化的,因此采购风险很高,而企业每年的采购量较小,企业每年购买瓶颈物品的数量和金额很少。
关键品项是指采购风险较大,企业采购量很大的产品。这种产品一般是非标准化的,只有很少的供应商可供选择,较难找到可替代的产品或供应商,因此对采购商的风险很高,而每年采购数量和金额很大。
杠杆品项是指采购风险小,但企业每年的采购量很大的产品。杠杆物品通常有很多可供使用的供应商,产品也已标准化,采购风险低。企业每年的采购数量和金额很大,这种大额采购增加了企业对供应商的吸引力。
根据Kraljic模型对于采购物品的分类,以及各象限内各类物品的特征,我们可以得知,最理想的采购物品应该是成本节约的潜力大;在交易中企业处于强势地位、采购量对供应商有吸引力;能够规避供应风险,即位于第一象限的杠杆品项。因此,企业应尽量使自己位于其他象限内的采购物品往第一象限移动,如图2所示。
3.2 Kraljic模型在药品采购中的应用分析
下面将具体运用该模型并结合2007年上半年国内A市医院用药的市场分析情况,对药品进行初步地分类、分析并制定有效的采购战略,使各大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能够运用有效的采购战略来降低自己的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
3.2.1 A市2007年上半年医院用药市场分析
2007年上半年A市医院药品采购规模在25亿~30亿元,相对于2006年上半年下降了15.44%。其中,西药采购额以绝对优势占据医院用药市场主导地位,其采购额所占比例高达82.39%,但相对于2005年上半年的86.87%和2006年上半年的86.86%,则略微有所下滑;中成药采购规模所占比例则相应有所上升,从2005年上半年的13.13%、2006年上半年的13.14%上升到2007年上半年的17.61%,具体如图3所示。
2007年上半年在A市医院西药用药市场中,全身用抗感染药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达32.44%。近几年,国内医院市场全身用抗感染药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是在社区及第三终端地区,全身用抗感染药的市场份额却是有所上升。分列第二、三、四、五位的分别是消化系统及代谢药、心血管系统药物、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如表1所示。
2007年上半年,与西药市场不同的是,在A市医院中成药用药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用药,采购份额达35.54%;肿瘤疾病用药以17.99%的采购份额排在第二位。近年来,中成药在肿瘤治疗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中成药凭借其独特的扶正祛邪作用,综合平衡机体免疫力达到了抗肿瘤的奇效,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生的认可。此外,分列第三、四、五位的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妇科用药类中成药,如表2所示。
3.2.2 采购药品在Kraljic模型中的分类
根据2007年上半年A市医院用药的市场分析数据,可以对我国各大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所采购的某一部分药品进行如下的大致分类,具体如图4所示。
银杏叶片、血栓通注射液这两种药物均属于中成药中的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占到了2007年上半年A市医院中成药采购比例的35.54%(2007年上半年A市医院的中成药采购比例为17.61%),其采购比例相对较小且市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药品的供应较为稳定。因此,把此类药物归为常规品项中。
金水宝胶囊、香菇多糖注射液这两种药物均属于中成药中的肿瘤疾病用药,占到了2007年上半年A市医院中成药采购比例的17.99%(2007年上半年A市医院的中成药采购比例为17.61%),其采购比例也相对较小,在医院中这类药物主要用于一些重大病症患者,相对用量较少,但是基于生产技术及生产成本的原因,只会有少数几家大型药品生产企业进行生产,所以会对医院的药品供应造成一定的风险。因此,把此类药物归为瓶颈品项中。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舒巴坦钠这两种药物均属于西药中的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占到了2007年上半年A市医院西药采购比例的32.44%(2007年上半年A市医院的西药采购比例为82.39%),其采购比例相对较大,但是也同样是因为生产技术和生产成本的原因,只会有少数药品生产企业进行生产,所以会对医院的药品供应形成一定的风险。因此,把此类药物归为关键品项中。
日夜百服宁和氯化钠注射液,前者属于西药中的普通感冒用药而后者属于西药中的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占到了2007年上半年A市医院西药采购比例的11.07%),这两类药物在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每次的采购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医院药品中的相对用量也较多,并且由于生产技术的日益成熟,生产此类药品的制药企业就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市场上这类药品的品种繁多(仅感冒药就多达十几种,如日夜百服宁、康泰克、克感敏片、泰诺、康必得等),市场供应充足。因此,把此类药物归为杠杆品项中。
3.2.3 基于Kraljic模型的药品采购战略制定
通过以上对各采购药品在模型中具体位置的大致分类,下面可以针对每一品项中的药品分别给出其有效的采购战略。
银杏叶片、血栓通注射液等中成药类心脑血管疾病用药。此类药品属于常规品项,各大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在采购这类药品时,应尽量简化采购过程,达到管理成本的最小化。此类药品的采购不需要使用多家供应商,只需使用一个优先供应商,并与其签订长期、无定额或永久性的合同,在增加对供应商吸引力的同时提高议价能力。
金水宝胶囊、香菇多糖注射液等中成药类肿瘤疾病用药。此类药品属于瓶颈品项,各大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在采购这类药品时,应首先考虑如何降低采购风险,其次再考虑价格和采购成本等因素,并且应尽量从一个供应商处采购以提高议价能力,如有需要,也可以确定两个供应商,一旦供应链出现问题,则有后备供应商可用。此外,各大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还应争取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或者与供应商商定一个固定的供应量以降低风险,并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舒巴坦钠等西药类全身用抗感染药物。此类药品属于关键品项,各大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在采购这类药品时,应尽量从一个供应商处购买,并且最好能与其发展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采用“长期伙伴关系”合同,以降低风险并锁定将来的成本,采购方必须具有创造性,且应积极主动地建立和推动与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
日夜百服宁和氯化钠注射液,这类感冒药物和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此类药品属于杠杆品项,采购方会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而价格的变化也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当不同供应商之间的价格差异大于采购方的转换成本时,采购方会考虑转换供应商。
通过以上对各类药品战略制定的分析,可以看出像普通感冒药这类常规药品的采购是最有利于各大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的,因为其采购风险低,而采购量又很大,这使得采购方在采购这类药品时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在谈判中占据比较强势的地位。因此对于位于其他象限的采购药品,可以通过降低采购风险与提高采购量来向常规药品的象限靠拢,使采购方在采购中占据较有利的位置,降低自己的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而在采购方明确了自己所需采购的药品在Kraljic模型中所处的位置并且知道了需要使用何种采购战略来进行药品采购后,接下来就必须对药品的供应商进行选择和确定最佳的药品订购数量,这在各大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的药品采购战略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4 结 论
本文的研究分析成果可以使我国各大医院及药品零售商店在对药品进行采购时,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观念,以一种全新的概念和思维模式,对自己所需采购的药品进行分类和战略分析,明确自己作为采购方在采购不同药品时所应持有的不同理念(即针对不同的采购药品在进行采购时采取不同的方法、态度和立场),进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真正需要和更有价值的药品采购活动和谈判中,使自己在我国如今不完善的药品采购大环境中占据较有利的位置,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最终为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减轻老百姓看病买药的经济负担打下坚实的基础,承担医院和药品零售商店的社会责任。
摘要:众所周知,“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了我们国家如今重点关注和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关系到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造成此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医疗和药品费用的居高不下,而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现行不完善的药品采购模式所导致的医院和药品零售商店药品采购成本的高昂。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药品采购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目前药品采购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提出解决措施。并重点讨论了基于Kraljic模型的战略采购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各大医院和药品零售商店在药品采购过程中提高药品采购效率、降低药品采购成本、降低药品零售价格,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药品采购,Kraljic模型,战略采购
参考文献
[1]罗赛男,马爱霞.美国和日本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制药原料及中间体,2008.
[2]宋喜平.浅谈医院药品采购活动中的回扣及对策[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2007(21).
[3]赵振峰,郭丹霞,等.Kraljic矩阵和因子分析的采购物资定位模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1):67-73.
[4]王刚,王克明,等.从BCG矩阵看采购项目定位模型[J].中国市场,2007(49):111-112.
采购模型 第6篇
卷烟企业烟叶供应商选择和订单分配优化问题是烟叶采购供应链优化的关键,是企业生产、烟草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供应商选择方面,国内外学者专家着重于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其优化选择[1,2,3,4];在订单分配优化方面,通过线性规划和现代启发式算法解决采购订单分配问题[5,6,7];在烟叶采购方面,管理层面研究多,理论研究较少[8,9]。
烟叶供应商的数目多、流程复杂、评判要求异常严格等特点,供应商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卷烟企业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柔性、提高企业竞争力等诸多方面。明确烟叶供应商备选集合后,亟需对特定烟叶的订单进行分配,使卷烟企业的总采购成本最小。根据各品牌卷烟的原料需求,综合考虑烟叶供应商选择和订单分配优化问题,设计烟叶采购混合订单分配优化模型与算法,避免烟叶使用中产生的不必要损失,以期突破烟叶的原料瓶颈制约。
1 模型建立
设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烟叶产区总数为n,各产区烟叶生产节点(即烟叶供应商,下同)数为ni(i=1,2,,n),卷烟厂所需烟叶品种数为m,下标变量i,j,k分别表示烟叶产区、烟叶产区内生产节点和品种。设品种为在产区i内的生产节点j的订单量和价格分别为xijk和cijk,由产区i的生产节点j内将品种为k的烟叶运至Fac的单位运输费用为tijk,选择产区i内生产节点j的固定成本为fij,产区i内的生产节点j因供货延迟以及退货等造成的平均单位损失费用为Mijk.设zij表示是否选择产区i内的生产节点j,其中,zij=1表示选择产区i内的生产节点j,反之则zij=0。
论述基于以下两个前提:
①卷烟企业Fac对各品种烟叶的需求量D*k(k=1,2,,m)和最低品质要求U*k已知;
②产区内各生产节点生产各品种烟叶的产量Sijk(∀i,∀j,∀k)及其品质Uijk已知。
在卷烟行业计划配额的前提下,卷烟企业的产量和各生产节点的各品种烟叶产量及其品种都是已知的;在完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通过预测即可得到这些数据,即根据卷烟企业的生产配方及工艺要求,确定对各品种烟叶的需求量及品质要求。
1.1 约束条件
(1)烟叶生产节点能力Sijk约束
各产区各生产节点的烟叶产量受诸多因素影响, 如品种、育苗技术、轮作、栽培技术、环境、基础设施、政策和经营方式等, 决定了订单分配量不能超过其生产能力, 即:
(2)卷烟企业需求D*k约束
为定量化衡量“既不能过大又不能过小”,引入弹性需求系数ε1和ε2,则k品种烟叶的弹性需求上限和下限分别为ε1k和ε2k.则k品种烟叶的允许采购量为:
(3)烟叶品质U*k需求约束
卷烟企业对不同品种的烟叶的质量需求也不尽相同,所选择烟叶的品质不低于卷烟企业对该品种烟叶品质的最低需求,即:U*k)<Uijk(∀i,∀j,∀k),“)<”为品质比较关系符。
(4)其它约束
一定范围内的产区n有数量限制,各产区的生产节点ni也有其数量限制;选择变量zij的取值范围为0或1,各产区各生产节点的订单分配量xijk为非负数。
1.2 目标函数
(1)最小化显性采购费用
显性采购费用主要是指因烟叶价格、运输费用、固定成本、因延误和退货等因素影响所引起的费用,则显性采购费用为:
(2)最小化隐性采购费用
隐性采购费用是指因烟叶采购量过大或过小所引起的费用,设αk为超额罚因子,表示品种为k的烟叶因过量采购所引起的浪费率;βk为欠额罚因子,表示品种为k的烟叶因采购不足所引起的机会成本损失率。一般情况下,αk和βk与烟叶的价格、成品烟的价格等因素成正比关系,且满足αk<βk,αk和βk应根据卷烟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取值。
式中,rk为0-1选择变量,当采购量过大时rk取值为1,反之为0,保证品种为k的烟叶采购要么过多要么过少,采购量与需求量相等时,无所谓采购过多或过少。
(3)最小化供应链循环时间
供应链循环时间主要考虑由各生产节点获得订单的响应时间、运输时间组成,为研究方便,引入广义运输时间概念。所谓广义运输时间是指各生产节点获得订单的单位响应时间、单位运输时间的总和。则有:
式中,τijk表示由产区i的生产节点j将品种为k的烟叶运至Fac的广义运输时间。
(4)最小化品质负差
所谓品质负差,是指在保证卷烟企业对烟叶最低品质需求的前提下,所选生产节点的烟叶的品质与企业对该品种烟叶最低需求品质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的相反数。易知,品质负差是一个非正数,且|Uijk|≥|U*k|,则最小化品质负差的目标函数为:
式中, “||”为烟叶品质可比较实数的转化符,其结果取值范围为[0,1]之间的实数。
烟叶采购混合订单分配问题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以最小化显性采购费用与隐性采购费用之和为多目标决策的第一层优化目标,以最小化供应链循环时间为第二层优化目标,最小化品质负差为第三层优化目标,再综合如前所述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即可获得该问题的多目标数学规划模型。
1.3 卷烟企业烟叶采购混合订单分配模型
为便于问题求解,通过构造权函数的方法将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问题。则混合订单分配模型如下:
i∈{1,2,,n};j∈{1,2,,ni};k∈{1,2,,m} (8)
i∈{1,2,,n};j∈{1,2,,ni};k∈{1,2,,m} (10)
zij=1或0, i∈{1,2,,n};j∈{1,2,,ni} (15)
rk=1或0, k∈{1,2,,m} (16)
xijk≥0,
i∈{1,2,,n};j∈{1,2,,ni};k∈{1,2,,m} (17)
其中,式(8)、式(9)、式(10)为烟叶生产节点能力、采购量与烟叶品质约束,式(11)、式(12)、式(13)分别表示所选生产节点总数、产区烟叶总数、各产区生产节点总数的约束;式(13)、式(14)、式(15)、式(16)、式(17)分别是权变量、选择变量、决策变量的约束。
2 算法设计
算法的设计思路:采用基于专家咨询法和熵值法的组合赋权法确定目标函数权的取值;通过对当前解的局部扰乱的方法实现对烟叶采购订单优化处理过程。
2.1 初始解产生子过程
初始解产生子过程是指根据烟叶生产节点候选集合、采购需求制定烟叶订单分配初始方案,为分配方案的优化提供基本初始解。
初始解产生子过程:
Step1: 参数传递,接收烟叶生产节点候选集合、烟叶生产节点的各种烟叶的生产量和品质等、各种烟叶采购量、品质最低要求标准等参数信息。
Step2: 烟叶品种循环变量k=1;
Step3: 确定品种k的烟叶采购节点集Rk(mk),其中烟叶采购节点rkh(rkh∈Rk(mk))满足以下几个条件(mk表示节点数量):
①烟叶生产节点rkh必须生产品种为k的烟叶;
②烟叶生产节点rkh生产的k品种烟叶必须满足卷烟企业对k品种烟叶的最低品质需求;
③烟叶采购节点集Rk(mk)前后两者而言,前者节点优先选择。
Step4: 制定品种k的烟叶采购订单分配方案。按烟叶
采购节点集Rk(mk)的前后顺序依次分配品种k的订购量,直至到达卷烟企业需求标准。
对于烟叶生产节点rkh而言,若品种k的烟叶的剩余采购量
Step5: 若k<m,则k=k+1,转Step3; 否则,统计目标函数值,转Step6。
Step6: 返回各品种烟叶采购订单初始分配方案和目标函数值。
2.2 新解产生子过程
在新解产生子过程中,允许烟叶品质不足、烟叶采购量过多或不足,以便跳出局部最优,寻求全局最优。先定义几个基本操作:
(1)内置换
内置换是指在满足需求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分配品种k烟叶的所下的采购订单的烟叶生产节点集和进行订购量的转移交换操作。
(2)内外置换
内外置换是指在满足需求量和品质的前提下, 品种k的烟叶采购节点集Rk(mk)中进行采购量的交换和采购点的交换, 这种交换在分配品种k烟叶的所下的采购订单的烟叶生产节点集和未分配的烟叶生产节点集之间进行。
(3)取舍
取舍是指在满足烟叶品质要求的前提下,为减少总体费用,允许适当减少或增加品种k烟叶在某一个烟叶生产节点的订单量;或在未满足烟叶需求的前提下,允许适当降低对烟叶品质的需求,从烟叶生产节点候选集中选择并下一定的订货量,一般所耗费用最低节点优先选择和获得订单。
新解产生子过程:
Step1: 参数传递, 传递基础解(新解在基础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变换或取舍而重新确定的解), 接收烟叶生产节点候选集合、 烟叶生产节点的各种烟叶的生产量和品质等、 各种烟叶采购量、 品质最低要求标准等参数信息;
Step2: 烟叶欠种循环变量k=1;
Step3: 给定内置换概率pIn-ch(可取0.80~0.95),若随机数Random[0,1]<pIn-ch,则执行“内置换”操作,待该操作执行完毕后,转Step6; 否则转Step4;
Step4: 给定内外置换概率pInAndOut-ch(可取0.35~0.65), 若随机数Random[0,1]<pInAndOut-ch, 则执行“内外置换”操作, 待该操作执行完毕后, 转Step6; 否则转Step5;
Step5: 给定取舍概率pGetOrDeleue(可取0.05~0.20),若随机数Random[0,1]<pGetOrDelete,则执行“取舍”操作,待该操作执行完毕后,转Step6;否则转Step5;
Step6: 若k<m,则k=k+1,转Step3;否则,统计目标函数值,转Step7;
Step7: 返回新解(即返回新的烟叶采购订单分配方案)。
2.3 卷烟企业烟叶混合订单分配算法
Step1:初始化。输入各烟叶生产节点基本信息(如烟叶生产节点的各种烟叶的生产量、品质等)、各种烟叶采购信息(如各种烟叶采购量、品质最低要求标准等)、相关费用的基本信息(如单位运输费用、运输时间等)、专家评价系统,并给出最大循环次数Max-g和最大连续循环次数ConMax-g.
Step2:对烟叶生产节点进行评价与选择,构成烟叶生产节点候选集合,并具备最优排序的特性。
Step3:多目标单一化。通过基于专家咨询法和熵值法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合理的权值λ1,λ2,λ3,将多目标函数化成单目标函数。
Step4:调用“初始解产生子过程”,生成烟叶订单初始分配方案。
Step5:将烟叶订单初始分配方案赋值为当前解Fx和当前最好解Fx-bestSofar(当前最好解是指到目前为止,使目标函数最小的解),统计目标函数值AimF和当前最好目标函数值AimF-bestSofar,循环次数变量Mg=0和连续循环次数变量ConMg=0。
Step6:以烟叶订单分配方案Fx为基础解,调用“新解产生子过程”,获得当前烟叶分配方案,置为当前解Fx′,并统计目标函数值AimF′.
①若AimF′<AimF-bestSofar, 置当前解Fx′为当前最好解Fx-bestSofar, 即Fx-bestSofar=Fx′, AimF-bestSofar=AimF′;Mg=Mg+1;AimF=AimF′,Fx=Fx′,转Step7。
②若AimF′<AimF,置当前解Fx′为基础解,即Fx=Fx′,AimF=AimF′,Mg=Mg+1,转Step7。
③若AimF′=AimF,以概率0.5接受当前解Fx′为基础解Fx(Fx=Fx′,AimF=AimF′)或基础解Fx不变,Mg=Mg+1,ConMg=ConMg+1,转Step7。
④若AimF′>AimF,以概率exp(AimF-AimF′)接受恶化解为当前解。即若概率Random[0,1]<exp(AimF-AimF′),则Fx=Fx′,AimF=AimF′;否则不接受当前恶化解。Mg=Mg+1,转Step7。
Step7:若ConMgConMax-g且MgMax-g,转Step6;若Mg>Max-g和ConMg>ConMax-g满足其中之一者,调整优化操作完毕,转Step8。
Step8:以当前最好解Fx-bestSofar为烟叶采购订单分配方案,此方案对花费的广义费用为AimF-bestSofar,输出结果,算法结束。
通过卷烟企业烟叶混合订单分配模型与算法即可确定材料供应商备选集合和较优的卷烟企业烟叶订单分配计划。
3 实例
某卷烟企业需采购一批烟叶,需求量为50个单位,最低品质要求为IV级。在卷烟企业的采购范围内, 有八家生产该品种烟叶生产基地(即材料供应商),其产量、品质见表1所示;这八家企业,经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经由供应商选择算法和三阶排序算法所确定的供应商备选集合及其优先顺序见表1所示。企业在采购时,各烟叶供应商的价格、运输费用、固定成本、损失费用、超(欠)额乏因子及供应链循环时间等参数如表2所示;经由组合赋权法确定的目标权值分别为λ1=0.686,λ2=0.179,λ3=0.145;经由卷烟企业烟叶豁合订单分配模型与算法运算后,采购订单分配结果见表3所示。
其中,表1为该卷烟企业采购该品种烟叶的供应商备选集合及其优先顺序;表3表明该卷烟企业按表内所示采购量与供应商A、E、G、H签定采购订单合同即可获得最佳的烟叶采购订单分配结果,目标函数值为F=(89.3+0)λ1+9.2λ2-5.0λ3=62.7346;表3的订单最佳分配打乱了表1的供应商选择优先顺序,体现了算法中几种操作对可行解的优化过程,混合订单分配的结果完全符合现场实际需求。
4 结论
从理论的角度,以最小化采购费用、供应链循环时间和品质负差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卷烟企业对烟叶的要求、烟叶生产节点所提供烟叶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相关费用,建立烟叶采购混合订单分配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高效启发式算法,实例表明所建立的模型与算法行之有效,不仅为卷烟企业采购供应链优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对卷烟行业的资质认证采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烟叶采购混合订单分配问题包括卷烟企业烟叶供应商选择和订单分配优化两个子问题,是卷烟企业资质认证采购和供应链优化的基础。综合考虑供应商选择和订单分配优化,以最小化隐性和显性采购费用为第一优化目标、最小化供应链循环时间为第二优化目标、最小化品质负差为第三优化目标,建立卷烟企业烟叶采购混合订单分配模型;利用组合赋权法确定目标权值,提出基于内置换、内外置换、取舍三种基本操作的烟叶混合订单分配启发式算法。利用该模型与算法即可确定供应商备选集合及其优先顺序和订单分配方案。实例表明所建立的模型与算法行之有效,为卷烟企业供应链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对卷烟行业的资质认证采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卷烟企业,烟叶采购,混合订单分配,优化理论,模型与算法
参考文献
[1]刘晓,李海越,王成恩,储诚斌.供应商选择模型与方法综述[J].中国管理学报,2004,12(1):139~148.
[2]陈长彬,陈功玉.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多极模糊综合评价[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2):220~224.
[3]徐娜,王安民.大规模订制下供应商选择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07,(3):66~69.
[4]Demirtas E A,üstün O.An integratedmulti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forsupplier selection and order allocation[J].Th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7,36:76~90.
[5]桂卫华,黄泰松,阳春华.一种改进遗传算法及其在企业原料采购优化中的应用[J].矿冶工程,2001,21(3):59~62.
[6]张翠华,朱宏,马林.基于JIT采购的订单分配模型及仿真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11):1291~1294.
[7]Kawtummachai R,Van Hop N.Order allocation ina multiple-supplier 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231~238.
[8]颜合洪,颜波,陈佳峰.湖南省烤烟生产集约经营发展状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中国烟草学报,2007,13(1):7~10.
企业采购风险管理可拓模型研究 第7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越来越关注采购。采购业务从事务性业务发展到战略性事件,采购人员也从车间走向会议室,参与公司的决策,采购进入战略管理的视野。采购广受重视的原因主要有:采购能够为企业节俭成本,而采购成本的节俭有财务杠杆作用,可以创造更多利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采购风险此起彼伏,给企业的战略管理带来了困难。企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能够有效防范和控制采购风险的管理机制。综合国外研究发现,目前采购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采购风险识别缺乏统一的标准;二是采购风险的度量和评估体系不完善。采购风险的度量直接影响到采购决策的形成;三是缺乏系统的采购风险管理机制;四是采购风险的定量化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五是采购风险的实证研究仍属空白。鉴于此,本文将系统地研究企业采购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并将最新实施的ISO31000标准应用到企业采购风险管理当中,最后将可拓学理论引入企业采购风险管理模型研究,拓宽企业采购风险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二、采购风险管理可拓模型构建
(一)可拓学理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分类的数学方法称为集合。由于客观事物是多样的,故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识别也不是一个固定模式,而是根据客观事物进行变换。假定论域U和性质P,在分析过程中人们对于集合之中的元素与性质之间的识别过程是因不同要求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可拓集合模型可通过下面定义进行描述:
定义1:假设U为一论域,k是U到实域I的一个映射,令
则称为U上的一个可拓集合,y=k(u)为的关联函数,k(u)为元素u关于的关联度。称A+= ∈u|u∈U,k(u)≥0∈和A-=∈u|u∈U,k(u)≤0∈分别为A軒的正域和负域,J()= ∈u|u∈U,k(u)=0∈为的零界。显然,若u∈J(),则u∈A+且u∈A-。
定义2:若是论域上的可拓集合,T(T∈{Tu,Tk,Tv})是可拓集合的变换,k'(u),u∈V(T)是关于T的关联函数。分别称:
为A~关于变换T的正负可拓域。规定实轴上点x0与区间X0=<a,b>之距为:
点与区间的距离d(x0,X0)与距ρ(x0,X0)的关系是:当或x0=a或b时,ρ=d≥0.当x0∈X0,且x0≠a,b时,ρ>0,d=0。对x1,x2∈X0,一般有ρ(x1,X0)≠ρ(x2,X0)。初等关联函数为:
使关联函数可以用公式加以描述。建立在可拓集合基础上的可拓数学,将有别于经典数学和模糊数学,它扩大了数学的研究范围,使数学的研究领域扩展到研究矛盾问题,扩展到质与量相结合的物元。
(二)模型建立
(1)模型假设和说明。采购风险管理模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涉及到多层次多维度影响因素。故完全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个模型是不可取也不可行的。鉴于此,本文在建立模型时作出了如下假设:(a)采购风险管理模型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企业采购环节,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采购环节;(b)采购流程做简单化处理,即考虑企业采购的基本流程,不作过多扩展;(c)由于各个变量的单位或衡量标准不一致,在数据使用过程中,将对数据标准化处理;(d)假设所有变量都具有可拓性;(e)假设将计算过程中所做的数据取舍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2)变量选取。采购风险的识别是变量选取的基础。本模型的变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过程内风险和过程外风险,分别用P和O表示第二层次:过程内风险的各个过程,用P1(i=1,2,...,n)表示;过程外风险,再分为市场性和非市场性风险,Ok(k=1,2)表示。第三层次:该层为具体的风险,属于过程内风险的用Pij(j=1,2,...,N)表示;属于过程外风险的用Okl(l=1,2,...,M)。其中n,N,M均为自然数。
这样就得到采购风险变量集R,如下所示:
其中
(3)模型建立步骤。该模型主体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风险评估模型,第二阶段为风险决策模型。这两部分相辅相成,第一阶段是基础,第二阶段的操作要建立在第一段的结果之上,为第二阶段提供数据支持;同时,第一阶段的建立,也要考虑第二阶段的模型,两个阶段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
建立风险评估可拓模型:
Step1:确定经典域与节域
是同征物元R1,R2,…,Rm的同征物元体,其中Nj表示所划分的第j个评价类别,Ci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Vij=(aij,bij)分别为Nj关于指标Ci所规定的量值范围。
Step2:确定待评物元。待评事物q可以以下物元表示:
式中,q为待评物元,vi为q关于Ci的量n值。
Step3:确定指标Ci的权系数为αi,且
Step4:确定q关于各类j的关联度:
Step5:计算q关于j的关联度:
Step6等级评定:
若则q属于j0等级。令
则称为的级别变量特征值。
建立采购风险决策可拓模型:Step1:提取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并构建模型;Step2:利用关联函数所计算得到关联度建立问题库;Step3:通过拓扑理论及人机交互情况分析,得到问题库中的核心问题;Step4:根据本文理论得到问题涉及的物元;Step5:生成相应策略集;Step6:根据优选原则对步骤5生成的策略进行重新筛选,得到优选后的策略。
三、采购风险管理框架设计
(一)采购风险管理框架设计思路建立采购风险管理框架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建立采购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采购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将参照ISO31000标准的框架,有利于形成一个比较统一、可操作性强的模型;二是建立良好的数学模型。风险评估和风险决策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决策提供可操作性强、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工具,提高采购过程中的决策水平。因此,建立采购风险管理可拓模型是本文的中心任务,框架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二)采购风险管理框架
(1)采购风险管理创建背景。通过建立相应采购背景,再在此基础上制定采购管理风险、制订风险范围和标准,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因素。建立采购风险相应背景主要有:明确风险管理程序的责任;明确被实施风险管理所涉及到的深度、影响等;明确企业各类计划的相互关系;明确风险评估的方法等。
(2)采购风险管理的沟通与协调。在采购风险建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充分考虑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因此必须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调。在初期,需要制定一个内外部相关利益者进行协调和交流的计划,利用这个计划去处理与风险管理建立过程中的所有相关问题。
(3)采购风险管理程序。所谓的风险评估就是对采购过程中涉及到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风险识别。指采购风险建模过程中对初始阶段所涉及的供应链风险问进行识别,为了更加有效地对采购过程中供应链风险进行理解,采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采购管理中由于主动积极所涉及的供应链风险。企业在采购过程中会涉及到影响企业效益或客户满意度的风险,如需求的确认、供应商的选择、订单报价和付款等等,具体如表1所示。
依据ISO31000标准的基本要求,风险管理应当采用过程管理的思想,把风险管理按照采购流程划分到各个阶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实施管理。从总体上,把风险划分为流程内风险和流程外风险。流程内风险指在采购流程中,由于参与采购的组织(包括供应商)和人员活动的不确定性引起的风险。流程外风险是指来自采购方和供应商以外的客观因素给采购方带来的不确定,这些不确定主要是一些主观上不可抗拒的因素,具体如图2所示。
风险分析。在企业的实际采购中,上述风险发生的原因都是复杂的、多变的,可能是内部由于执行不当或偏差等原因所发生,也可能是由于外来干扰因素所引起,具体如表2所示。
风险评价。本文采用可拓评价方法来对风险进行评判,主要思路:首先通过建立一个多维多层次指标参数评价模型;再用定量方法对其进行结构评定,从而较为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综合评价水平。
在评估采购风险的基础上,应用可拓决策理论,制定采购风险的应对策略。在制定采购风险应对策略时,管理层不仅从整个公司,各个部门间组合和公司前景的角度考虑风险,还应该正对每个部门,每个业务单元制定风险应对机制,如图3所示。
四、A公司采购风险管理分析
A公司是一家机械装备制造业企业,其主要产品为建筑、挖掘、港口等。在这些产品当中挖掘、建筑机械已然成为国内第一品牌,混凝土泵车已经取代大部分进口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30%以上,连续多年销量稳居全国第一。采购风险管理作为采购职能部门一项职能,是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A企业采购部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采购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的记录和管理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但是,风险管理主要依靠采购业务员的经验,来评价风险的大小和影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量化的工具。因此,A企业在采购风险管理上基本是定性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管理缺乏科学依据,存在盲目性和偶然性。
(一)数据选取及分析为了本课题实证研究的需要,通过访谈和数据收集,获得了一些可用数据,可以支撑采购风险可拓模型的研究。在收集数据之前,制作了访谈指南和数据调查表。数据的选取主要来自于模型本身。可拓模型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可拓性,因此,在数据选用方面有很大的灵活性。比如,模型中有自然灾害对企业采购风险的影响,如果采集到的数据没有自然灾害这一项,可以省去对该因素的分析,这不会影响模型的有效性,这正是可拓模型的显著特征。具体采购风险种类如图4所示。
另外,获得的数据大部分为原始数据,为了保密起见,在使用时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把数据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不会改变数据的内在属性和规律,不会影响模型实证结果。
(二)模型检验
(1)确定经典域和节域。依据A公司多年的数据记录和风险管理实践,确定采购风险评价标准见表3。一般企业采购风险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和“较差”五个等级。
由此得到:
(2)确定待评物元。将选取的企业样本连续三个经营年度作为研究对象,将每个年度企业数据通过上述分析得到实测数据代入各自物元评价模型,即:R01,R02,R03,那么这三个年度评价数据转化为以下三个n维物元,具体为:
(3)关联度计算。首先确定相关因子所代表的权重,本文利用得到广泛应用的层次分析法求解得到各个因子的权重,再进行一致性判断,若符合,则结束,否则重新确定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的因子权重如表4所示。
(4)计算物元关联度。由于物元关联度计算涉及的数据很多,故通过MATLAB软件将相关计算方法编程,利用计算机来计算。通过运行该程序可以得到R01,R02,R03所对应于三个年度的综合关联度,具体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知道,物元R01,R02,R03关于各水平等级的综合关联度的最大值分别为K1(N01,4)=0.00041,K2(N02,3)=0.0902,K3(N03,2)=0.4099。由此可知,A企业三个年度的风险总体水平R01分别为“差”、“一般”、“较好”。
五、结论
采购模型 第8篇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的规模也大幅度增长,规范高校采购行为,加强采购前期调研和充分论证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能提高招标采购效率,也能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且规范了设备采购流程。然而,当前高校仪器设备采购前期论证仍存在较多问题,就我校而言,前期论证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专家论证角度不同、各自为政。定性的评价很多,定量研究很少,论证偏主观,从而导致论证工作结果偏模糊,对招标采购工作而言基本上无精确参考价值,最终采购部门把关也只是在经费总额上进行平衡。
二是论证指标轻重不分。对真正影响老师需求的指标, 如仪器设备的性能、使用成本、先进性、售后服务、价格水平等论证不到位,忽视对于仪器设备使用过程极为重要的指标,如配套条件、可靠性、适用性等,由此导致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不高,且用户也不满意。
造成以上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采购前期论证缺乏一个论证指标体系做参考,而这一体系标准应当基于对采购设备需求信息的充分认识和了解。因此,科学地提出仪器设备采购时应重视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仪器设备采购前论证的研究重点之一,将对仪器设备的采购方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文选取3个高校的100多名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借助于K A N O模型提出了仪器设备采购前期论证指标。K A N O模型不但可以对仪器设备需求进行辨识和分类,而且可以量化仪器设备需求的重要度,有利于采购前期专家论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证,从而使得最终采购到的仪器设备能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仪器设备采购前论证性能指标调查
本文的调查对象分别为我校及兄弟院校有实验教学任务的老师和与项目具体执行的老师。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75份。其中,可疑结果总数超过2个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有效回收样本为73份,有效回收率73%。
对于仪器设备的采购前期论证指标,应考虑这些指标不仅与仪器设备直接相关,也应与采购相关,如技术、价格、使用、维修等仪器设备常用指标,以及可靠性、供应商情况、仪器设备整体方案、共享性指标等采购实践中常常遇到的指标。这些指标基于对用户及大量招标采购文件的调查统计而获得,同时也考虑到用户在采购仪器设备时的关注点。综合以上各方面,我们将采购前论证指标分为九类,且每一类分别包含与其相关的细项,具体如下:共享性(共享方案、跨学科性);服务(质保期、响应时间、培训指导、本地化服务、服务口碑);维修配件(维修及配件价格、配件通用性、保修情况);可靠性(运行稳定、数据稳定、精度能达到要求);配套条件(工作条件、运行机制、技术力量);供应商(市场占有率、供应商口碑、供应商规模等级、供应商信誉);整体方案(满足科研、与其他设备匹配、对环境的影响);价格(性价比、设备的寿命、使用设备的经济性、耗材价格,预算);技术性能(指标的前瞻性,指标的先进性,指标的适用性)。
以上9项指标设置的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关于可靠性指标。在采购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厂家将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标注得非常高,但其标注的数据往往是在实验室苛刻条件下获得的,一般教学和实验根本无法获得这样的数据。而在采购中,这类仪器往往指标高,价格低,较容易中标。为了避免这一不合理状况,用户往往希望专家论证时,能通过制定一些适当的招标条件以增加这一类仪器设备的中标难度,从而使得最终中标的仪器设备达到较高的性价比水平。
第二,关于价格指标。调研发现,用户的需求不仅仅要求所购买的仪器设备价格合理,而且更希望专家论证时帮助其将预算准确化,使得经费使用不浪费。
第三,关于技术性能指标。对大多数的用户调查发现,用户对仪器设备的技术要求并非越高越先进越好,而是非常重视其能否满足其科研教学的需要。用户在选购仪器设备时往往是从同行或供应商那里获得信息,但仪器设备包含大量技术指标,厂家为了差异化竞争的需要,往往会突出仪器设备的某一性能指标。用户对其是否真正满足其教学科研的要求并没有太大把握,如何调整仪器设备的型号、技术规格也是用户重要需求之一。
第四,关于配套条件、供应商、维修、服务这几项指标。通过调研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往往影响到用户日常的使用便捷性、效率等,但由于对仪器设备市场不是很了解,因此希望专家论证时能对仪器设备上述指标能充分论证,提出指导性意见,尽可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同时,之所以将维修、服务、供应商几项内容分别单列出来,也是因为维修配件耗材以及服务有时不是同一单位提供,在实际采购中也的确如此。
最后,对于共享性和整体方案指标,它们是这几年高校对所采购仪器设备越来越关注的两项指标,因此也被我们纳入指标体系中。
调查结果依据邱皓政的t检验项目分析方法,将全体样本依总分前后27%的极端区分为高低组,比较两组在各题平均数上的差异是否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的所有项目均达显著水平(P<0.05),因此可认为其具有鉴别度。将采购前期论证指标属性加以归类,参考上表的统计结果,整理各指标特性如表5所示。9个采购前期论证指标的属性分别是:3个属于基本型需求指标,占33.3%;4个属于期望型需求指标,占44.4%;没有兴奋型需求指标,只有2个无关属性。
由上述研究可知,采购欲改善用户满意度,需注重上述指标,若需要取舍时,可以依据排序决定改善项目的优先顺序。
结语
从K A N O模型可以看出,对强烈影响用户满意或不满意的指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基于本文的分析论证,我们对政府采购前期专家论证提出的建议是:对类似可靠性指标进行论证时,可以将仪器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口碑、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要求标书中含有关键性技术指标数据获得的条件等,在制定打分标准时应适当降低技术指标的评分标准,增加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等分值来提高可靠性这一指标的重要性;论证价格指标时除了论证仪器设备的价格是否合理外,也要考虑尽可能将经费用足,经费允许时可以将仪器设备型号提高,或者增加部分附件及耗材等;论证技术指标时,应从教学科研的需要出发,综合考虑一台仪器设备型号及各项指标,避免突出某一二个指标,而忽视其他指标的情况。
采购模型 第9篇
对绝大多数制造企业而言, 物料成本是主要成本, 一般占总成本的40%~60%。因此, 采购成本节约的每一分钱都直接转变为利润, 采购对企业利润的巨大杠杆作用使采购作用日益凸显。任何制造企业要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都离不开原材料或半成品的采购。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理和方法建立采购供应策略模型, 利用VENSIM软件提供的环境, 对模型进行了运行仿真和结果分析。通过对采购策略的分析, 寻求一种供应链环境下综合的采购策略, 保证在较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物资采购与订单需求的一致性, 为制造业实现更好的采购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 采购策略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2.1 模型建立的基本假设
在模型中, 两种策略只考虑一种物资;客户需求量是在某个整数区间内波动的随机整数, 服从均匀分布;在库存量确定上, 供应商以企业平均需求为依据, 企业以客户需求为依据;第三方物流模式和供应商与企业在同一地区的情况下, 供应商向企业供货不考虑运输延迟。
2.2 采购策略模型的系统流图设计
根据上述假设, 构建基于二阶供应链体系下采购策略的系统动力学流图, 本文着重介绍第三方物流模式下的采购模型。
(1) 第三方物流模式下的采购模型
当合格供应商在国内且距离相对较远时, 制造企业可要求供应商以第三方物流库存模式进行供应。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将客户订单及生产预测信息与供应商共享, 同时, 供应商可通过B/S系统查看三方物流库存, 从而进行及时补货。对于三方库存产生的成本, 供应商可通过与企业协商, 适当提高物资价格来平衡费用, 从而实现风险共担、利润共享。
下面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明一下采用该模式需要的必备条件。不妨假设采用该模式前后企业的K物资年订单处理费用相同, 对企业来说, 只有当K物资单价升高的范围能使企业K物资采购总成本的增加量小于库存成本节省量, 那么企业才会考虑采用此模式, 即
(1+αk) PkDkPkDk+[ (Qik+Qek) /2]HckPk (1)
也就是说从采购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此模式时, K物资单位价格的提升率为:
αk[ (Qik+Qek) Hck]/ (2Dk) (2)
其中, αk表示K物资单价的提升率;Pk表示采购K物资单位价格;Dk表示企业K物资的年需求量;Qik表示企业K物资年初库存量;Qek表示企业K物资年末库存量;Hck表示企业单位K物资库存管理费率。
下面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构建此模式采购策略流图, 如图1所示。取一年360天作为模拟总时间, 为了使模拟结果曲线清晰, 取模型Time Step值为10。下页表为该模式下采购策略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变量关系。
(2) 基于线边库存的物资采购模型
在企业实际生产中, 用到的某些零部件需求量大, 互换性强, 其最典型就是标准件。对于这种类型的物资其采购模式一般是按照库存量与生产计划综合考虑来进行采购。采购部门根据月生产计划量与零部件库存量来决定采购与否, 当月生产计划所需零部件量大于该零部件库存时, 此时向供应商发出采购订单。
假设某种产品的月生产计划在900~1000件均匀波动, 一件产成品需要3个零部件, 经济订货批量为2000个, 初始库存量为3000个。据此建立此种模式下的系统动力学流图如图2所示。
3 仿真分析
下面针对本文两种采购策略模型应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其重点是对第三方物流模式下的采购供应模型进行分析。
3.1 第三方模式下采购供应模型仿真
图3展示了发货率与客户订单的波动规律比较一致, 即客户订单在此种采购策略模式下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但在实际运作中, 发货率与客户订单在时间上会存在一定的延迟。图4则展示了第三方物流供应模式下产出率与发货率波动较一致, 它进一步说明了产出率是根据客户订单来进行计算的。图5则展示了采订比一直围绕着4这个数字上下波动, 采订比是指实际采购量与客户订单比, 而4则是模型设定的相关需求比的值。由此可见, 在该模式下企业的实际采购基本符合准时制原则, 即按客户订单进行采购。通过这种模式的采购, 企业既可以减少库存成本, 又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
总之, 第三方物流采购供应模型的各参数输出结果表明:企业的物资采购是基于客户订单的驱动, 物资的供应是基于企业的生产计划进行适时供应, 从而保证了采购量与需求量的一致。对于这些特点均符合准时制采购策略的原则, 因此这种策略可以为企业在此类物资的采购方面节省成本、提高采购质量与效率。
3.2 基于线边库存的采购模型仿真
图6展示了自建仓库物资采购供应策略下的零部件库存在最大库存量和安全库存量之间进行上下波动, 一年波动次数为7次, 可以推断此模式下零部件年采购次数为7次, 据此决策企业就可能节省因多次订货造成的订单总处理成本。在这种采购模式下, 企业各分厂都设立了自家仓库, 总部可按各分厂需求量不同进行采购, 然后要求供应商按各分厂进行配送。当然, 在实际运作中各分厂库存量的大小还要考虑各分厂的需求量, 因此库存并不会占用太多的资金。
总之, 采购总部将各分厂的需求集中进行采购, 一方面它可以提高采购的数量优势, 取得价格优惠;另一方面能够整合各分厂原来分散的供应商、减少总的供应商数量、提高供应商管理水平, 从而为高效的物资采购奠定基础。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供应链二阶体系下采购供应策略的分析, 阐述了供应商与核心制造企业间的采购业务关系。同时, 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对企业物资采购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对两种不同的物资采购策略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 最后运用VENSIM软件进行了仿真, 其结论验证了所提出的采购供应策略的可行性, 这对企业物资采购策略的改进及采购实际业务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从而为采购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决策方法。在现实供应链运作中, 没有任何一种采购供应模式能够适合企业所有物资采购的要求。因此, 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采购策略制定出一套适合于自身需求的组合策略。
参考文献
[1]GELINAS R., JACOB R.Just in Time purchasing and the partnership strategy[J].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1996, 2 (1) :39-45.
[2]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
采购模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