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开腹术范文
常规开腹术范文(精选5篇)
常规开腹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北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 其中,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21~73岁, 平均45.6岁;胃溃疡穿孔28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32例;穿孔至手术时间:7~42h, 平均14.8h;根据手术方式不同,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开腹组30例, 腹腔镜组3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穿孔部位及穿孔时间等一般资料, 经统计学分析, 无明显差异性,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开腹组30例患者, 采用传统术式修补溃疡穿孔。腹腔镜组30例患者, 术前行胃肠减压, 留置导尿管, 手术采用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脐下切口建立气腹, 压力约为10~15mmHg, 然后插入套管针作为观察孔, 并行腹腔镜检查。确诊后, 用吸引器吸除胃内容物及脓液、渗液, 以2-0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沿胃十二指肠纵轴方向对溃疡穿孔处行“8”字缝合1~2针, 将附近大网膜覆盖于穿孔处并缝合固定。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炎、制酸、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 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均在SPSS11.0统计软件上进行, 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分析
表1结果表明: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开腹手术组, 经统计学比较分析,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注:与开腹组比较,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表2结果表明: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切口感染、切口疝、肺部感染、肠梗阻的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患者, 经统计学比较分析,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注:与开腹组比较,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外科急症, 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将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影响患者的预后[3]。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手术方法包括单纯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与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4]。近年来,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治疗有了新的选择, 腹腔镜修补手术通过在10mm切口下对整个腹腔进行广泛的探查, 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病变情况, 避免了由于错误选择切口而导致的切口过大现象[5]。而且, 由于腹腔镜手术的切口小, 大大减少了切口感染、切口疝、肺部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6]。本组资料中, 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小于开腹手术组, 经统计学比较分析,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由此可见, 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 与开腹手术比较, 除具有同样的疗效和安全性外, 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术与开腹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流市人民医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小于开腹手术组, 经统计学比较分析,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 与开腹手术比较, 除具有同样的疗效和安全性外, 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腹腔镜术,开腹术
参考文献
[1]王秀文.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42例联合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 2009, 15 (27) :51.
[2]李相哲, 李永秀, 李火明.23例高龄患者行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修补治疗心得[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2) :108.
[3]向国安, 陈干云, 高鹏, 等.腹腔镜在急腹症中的运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5, 5 (8) :651.
[4]许建平, 范德标, 林海军, 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124例消化性溃疡性穿孔的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 11 (1) :28.
[5]詹丽, 徐小东, 高鹏, 等.胃良性溃疡穿孔腹腔镜修补术后胃镜随访分析[J].腹腔镜外科, 2004, 9 (2) :68-69.
心导管介入术护理常规 第2篇
先心病心导管介入封堵术是近十五年来在心脏病介入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通过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插入特制的导管,将特制的封堵器由外周血管送入达到所需要治疗的病变部位,将封堵器释放并固定在病变部位,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一、术前护理
(一)常规检查
体格检查、普通化验、心电图、心脏彩超
(二)介入治疗前的治疗及护理
(1)纠正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避免哭闹,以减少活动量。(2)进食原则少量多次,有助改善心功能。
(3)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通常我们都采取单人或病床少的房间。保证充足睡眠。
(三)术前一天
(1)向患儿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讲述成功的例子,减轻焦虑心理。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多交流、沟通,训练床上排尿等。(2)术前一天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3)清洁皮肤准备:股动脉及股静脉是最佳选择穿刺点,所以股部清洁非常重要,局部有溃烂及感染时暂停手术。
(4)禁食水:1y以上患儿禁食水6h,小于1y禁食水4h,禁食期间,适量补液,预防术中低血糖、低血容量性休克。
(5)前应置好留置针:一般选择在左下肢,便于术中操作。(6)交代家长做好术后生活用品准备:牛奶、纸尿裤等。(7)患儿去导管室前家长应督促或协助排净大、小便,预防介入治
疗手术时行股动静脉穿刺误伤膀胱。
二、术后护理
(1)患儿置病床,立即予低流量吸氧1升分。(2)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3)接心电图导线,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频率及节律。(4)接经皮氧导线,测量数值。
(5)接血压导线遵医嘱测量血压:15min4、30min4、1h3次,直至平稳。(6)静脉穿刺侧制动4~6小时,按压1小时,放松后无出血不按;有出血继续按;动脉穿刺以左手食指、中指两指按压穿刺点止血3小时以上;压迫点在皮肤穿刺点近心侧1~2cm处,穿刺侧肢体制动12小时。卧床制动期间做好生活护理。
(7)定时扪及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的强弱,并与对侧进行比较。观察穿刺侧有无局部血肿,当血肿明显增大或穿刺点有新鲜出血时,必须加压,直至出血停止。
(8)注意观察穿刺侧皮肤温度、颜色,并与对侧进行比较;若穿刺侧的下肢发凉、变紫予以按摩、揉搓,处理后无明显改善,立即通知医生行溶栓、抗凝等对症处理。
(9)注意观察全身情况:面色、小便颜色等。
(10)全麻术后禁食水4~6小时,清醒后2小时无恶心、呕吐,可试饮水。(11)固定患儿四肢,保持患儿安静,烦躁时可用镇静剂。(12)及时、准确记录各项数值。
三、并发症护理
(1)溶血:术后严密观察患儿鸟良机颜色,观察体温。发生溶血时遵医嘱应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激素治疗,保护肾功能。
(2)血栓栓塞:对足背动脉叫对侧弱、皮温较对侧低者,使用肝素5000u加入0.9%NS中静脉注入,必要时6小时重复1次。
(3)封堵器移位、变形或脱落:一旦发生用异物钳取出或外科手术。
四、健康教育
(1)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不能做核磁共振检查,其他检查不限制。
(2)嘱患儿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跳等;经常观察穿刺处,防止穿刺部位愈合不良而形成血肿。
(3)保证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增强体质。同时给予适量的粗纤维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4)先心病介入术后一年内不能受外伤,注意防治感染。
(5)介入术后一年后可以上体育课进行一些运动,但是也要避免剧运动,有异常情况需随诊检查。(5)定期随访。
常规开腹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观察组年龄最25~42岁, 平均年龄 (33.29±4.81) 岁, 平均肌瘤直径 (5.7±0.6) cm, 其中4例多发性肌瘤, 8例浆膜下肌瘤, 18例肌壁间肌瘤;对照组年龄24~41岁, 平均年龄 (33.84±4.29) 岁, 平均肌瘤直径 (5.5±0.3) cm, 其中3例多发性肌瘤, 7例浆膜下肌瘤, 20例肌壁间肌瘤。两组患者年龄、肿瘤直径以及类型等常规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治疗均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许可及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全麻气管插管。
1.2.1 对照组
给予传统开腹手术, 待进入腹腔后, 依照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实施手术, 于肌瘤突出处将肌层切开, 将肌瘤剔除过后进行缝合, 最后依次关腹。
1.2.2 观察组
对患者实施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主要内容如下:术前准备肠道, 嘱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术间将CO2压力保持在10~13 mm Hg, 选取手术器械与电视腹腔镜, 于患者的脐上缘行1 cm左右的横切口, 选取10 mm的套管针进行穿刺, 放入套管和腹腔镜后检查, 包括肌瘤的部位、数目、大小以及盆腔脏器粘连的情况;待手术器械置入后进行操作, 宫体注射10%垂体后叶素40~60 m L, 使用电钩将肌瘤包膜切开, 应用抓钳将肌瘤抓住, 分离的同时采取扭转措施, 在分离过程中使用电凝止血, 同时将肿瘤剔除。肌层缝合, 关闭瘤腔, 将气腹关闭后对腹壁的切口进行缝合。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2~3天的抗生素来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1) 对患者手术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患者住院时间; (2) 对患者采取为期半年的随访, 观察其近期疗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在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近些年来, 子宫肌瘤的患病率正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且患病人群愈来愈年轻化, 其能够导致炎症或化脓性粘连, 严重时可造成不孕。当下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传统的开腹手术不仅具有创伤大、出血量多的缺点, 同时患者术后恢复时期较长, 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改善, 因此大部分患者不愿接受此种治疗方式[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腹腔镜技术应运而生, 且在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在放大视野的情况下进行, 切口较小, 且患者术中的出血量较少, 术后并发症较少, 恢复疗效佳, 对于子宫肌瘤患者来说是可靠安全的选择。此外, 腹腔镜手术也可对患者的子宫进行保留, 确保患者的正常生育能力, 因此患者极易接受此种治疗方式, 尽管其优点诸多, 但亦有缺陷, 主要在于腹腔镜手术术中止血较难[4], 若单纯应用电凝来止血则极难取得较好的疗效, 因此有研究指出, 可于术前宫体给予垂体后叶素来减少子宫的出血量[5,6]。此外, 术前还应实施彩超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明确肌瘤的大小、具体部位以及数量, 以客观评估手术难度[7]。有研究认为, 子宫肌瘤的大小、类型以及是否影响宫腔形态均不为腹腔镜术后患者妊娠能力的危险因素。术中医师应注重对子宫解剖学形态和生理功能的保护, 尽可能减少电凝止血, 避免子宫肌层坏死致肌壁缺损;子宫切口应严密对合缝合, 尤其对于位置深者, 尽可能分层缝合, 以恢复浆膜层完整性, 以免死腔形成影响肌层愈合;同时注意保护内膜, 对穿透宫腔的肌壁间肌瘤缝合, 应避开黏膜层, 以免引起术后切口憩室形、子宫肌腺症的形成等[8]。
本组腹腔镜组术中出血方明显减少, 除与垂体后叶素的应用有关外, 还可能与腔镜避免直接开腹过程中较多血管的破坏, CO2气腹视野开阔, 手术操作相对便利[9]。由于微创, 观察组康复快, 疗效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周彦.腹腔镜剥除与开腹剥除子宫肌瘤的临床配对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 (7) :859-861.
[2]李俊英.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有效性[J].母婴世界, 2015, 24 (15) :29-29.
[3]宋颖华.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对比观察[J].医学信息, 2013, 23 (16) :147-147.
[4]焦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23 (7) :3745-3745.
[5]余红, 祖恩慧.垂体后叶素联合肌瘤蒂部套扎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止血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 2015, 37 (10) :1504-1506.
[6]罗维, 彭彬, 李艳.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中垂体后叶素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 2011, 40 (21) :2146-2147.
[7]杨淑英, 向群, 陈雪兰, 等.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难度评分系统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中应用评估[J].中国性科学, 2015, 24 (1) :24-26.
[8]蔡兴苑, 卢丹, 代荫梅, 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影响患者妊娠结局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5, 15 (9) :769-772.
常规开腹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佛山市南海第二人民医院200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为22~48岁,平均(38.89±8.53)岁;所有患者满足:子宫肌瘤引发尿频及腹痛或伴不孕症及体检现子宫肌瘤:包括子宫肌壁间肌瘤与浆膜下肌瘤,其中浆膜下肌瘤数目≤3个,单个肌瘤直径≤8cm,子宫<12孕周;排除子宫内膜病变,无手术禁忌证。单发子宫肌瘤118例,多发子宫肌瘤82例。其中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100例,将其作为治疗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10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盆腔手术史、子宫肌瘤数目、大小、部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均开在月经干净后的3~7d。对于治疗组运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头低足高位,在气腹成功后将患者子宫肌层注入10~20U的缩宫素,或垂体后叶素6单位,接着选择合适切口,用电凝电切子宫浆肌层至肌瘤表面,再用大抓钳将瘤核夹持向外旋转和牵拉,并在蒂部进行电凝切断。在腹腔镜下用弯针Ⅱ号Dexon线将创口间断缝合。将剔除的肌瘤使用电动筒状的旋切刀在粉碎后取出。而对于对照组则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持续硬膜外麻醉,使患者取仰卧位,依据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操作方法进行[3]。两组均运用容积法与加重法对术中出血量进行计算。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中手术时间(81.35±28.34)min,对照组为(84.91±11.1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出血呈(35.46±23.48)mL,对照组为(82.58±53.54)mL,治疗组比对照组术中出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57±1.25)h,。对照组为(31.55±5.45)h,肛门排气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8±1.45)d,对照组为(8.15±1.67)d;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一种常见肿瘤,近些年不但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被称作“妇科第一瘤”,为人体最常见肿瘤之一。其发病确切原因尚不明确,通常认为与雌激素水平有关,在妇女绝经后会停止生长、萎缩。至今对其治疗仍以手术为主,而子宫肌瘤剔除术则是希望保留器官或生育功能妇女的一种标准术式。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其出血多、剥离创面大。尤其当肌瘤大或数量多时,出血则会更多、腹部创伤也会更大、术后盆腔粘连的发生率也将更高,同时术后的恢复也会较慢,不易被爱美或瘢痕体质患者所接受[3]。该研究显示,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使得患者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痛苦轻。其最大优点为粘连少、损伤小,且对腹腔的干扰少,可保持患者腔体内环境稳定,特别是该手术保留了患者的生殖器官功能,患者更易于接受。
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适应证主要有:(1)症状明显,如下腹坠胀、不适及月经过多等;(2)肌瘤引起的习惯性流产及不孕;(3)直径为3~10cm单发性子宫肌瘤;(4)但对于多发子宫肌瘤应要求其个数在3~4个内;在术前应对子宫肌瘤数量、最大的子宫肌瘤大小及其嵌入子宫肌层深度作以综合考虑。通常肌壁间肌瘤与浆膜下肌瘤可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但通常要求肌壁间肌瘤数目<3个且直径<6cm。而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或是肌瘤直径>8cm,或是子宫体积超过妊娠l6周且伴有盆腔恶性病变及严重的盆腔炎者不适宜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通过上述资料显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可明显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不明显,但从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方面的对比可以发现,治疗组的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同时治疗组手术切口小、美观、甲级愈合率为100%,无术后并发症。上述数据与对比结果均充分显示了腹腔镜下手术的优越性。因此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野暴露清楚,且镜下直视操作,出血少、创伤小、安全可靠、术后疼痛程度轻、恢复快,为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但是操作者必须有娴熟快捷的镜下缝合技术是成功止血的关键,否则不能发挥腹腔镜手术的微创效应,反而增加手术风险[4]。随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技术日益完善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经腹手术,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扬长避短。医生应掌握各类手术的适应证,制定相应的手术方式,使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石一复,林俊,吕时铭等.实用妇产科诊断和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7.
[2]Dubuisson JB,Fauconnier A,Fourchotte V,et a1.Laparoscopicmyomectomy:Pyedictin the risk of eoneersion to open procedure[J].Hum Reprod,2001,16(8):1726-1726.
[3]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7-210.
常规开腹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9例, 女11例, 年龄26~60 (平均38.5) 岁, 病程1~15 (平均7.5) 年;对照组男38例, 女12例, 年龄25~58 (平均38.5) 岁, 病程1~16 (平均8.0)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 (包括性别、年龄和病程)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均在我院经胃镜检查和临床病理确诊, 穿孔直径均<1.0cm。排除标准:显著的肝、肾、心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有消化道其它严重疾病的患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及长期服用抗溃疡药物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式穿孔修补术, 具体过程为: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采取平卧全麻, 于患者上腹正中切口或者取右上腹经腹赢肌切口, 然后沿着胃十二指肠纵轴方向, 在距穿孔的边缘0.5mm处用丝线全层间断缝合, 并在穿孔的上、中、下位置各缝1针, 最后将附近的大网膜覆盖于穿孔处结扎缝合。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 具体手术过程为:患者采取头高脚低位全麻, 要求气腹压力应保持在10~15mm Hg之间, 首先要将10mm套管放入脐部进行腹腔镜检查, 经检查诊断明确后在右上腹部适当位置置入5mm套管, 同时将5mm套管置入剑突与脐部之间, 用吸引器将胃内脓液及容物吸除, 最后, 将附近大网膜缝合固定在穿孔处。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以±s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 (2/38) , 其中膈下脓肿1例, 盆腔脓肿1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 (6/50) , 其中切口裂开1例, 肺部感染2例, 切口感染2例, 膈下积液1例。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O.05)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O.05) 。见附表。
3 讨论
近年来, 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十二指肠溃疡治愈率的认识, 也意识到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腹腔镜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手术具有明显优势: (1) 创伤小、痛苦轻, 并发症少、出血少、恢复快; (2) 腹腔灌洗彻底, 手术视野广; (3) 一般情况下, 经验丰富的腹腔镜外科主治医师, 在穿孔修补过程中实施选择性的迷走神经切除手术, 避免溃疡疾病重复发作, 进而将疾病彻底治愈; (4) 对腹腔内部的其他脏器产生的影响较小, 操作轻柔; (5) 减少裂开、切口感染的发生可能[2,3]。本研究中, 观察组手术所耗费的时间过长, 其主要原因在于腹腔镜手术操作复杂精细, 技术要求高, 但其住院时间与术中的出血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显著 (P<0.05) 。
本研究结果显示, 针对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实施腹腔镜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方法, 而且手术风险率低、患者创伤小, 并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和预后, 使患者住院时间得到最大程度的缩短, 有益于患者, 值得推广。
摘要: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但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O.05) ;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6例 (12.0%) 出现并发症, 观察组2例 (5.26%) 出现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产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O.05) 。针对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在腹腔镜下行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方法, 而且手术风险率低、患者创伤小, 可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和预后, 使患者住院时间得到最大程度的缩短。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手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参考文献
[1]权峰涛, 杨维桢, 彭晓强, 等.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3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8) :615-616.
[2]叶大才.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4) :307-308.
常规开腹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