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城市高层建筑的概念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61

城市高层建筑的概念(精选5篇)

城市高层建筑的概念 第1篇

另外,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丁沃沃教授、MAD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马岩松先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长福教授、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教授担任本次竞赛的通讯评委。

评审会从397份作品中评选出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佳作奖34名。2月22-2月28日, 获奖作品于网上 (http://blog.sina.com.cn/uajs) 公示后, 根据举证情况最后确定获奖名单。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概念和模式 第2篇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指以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部件和事件信息,促进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与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把像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停车场、电话亭等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给每样公物配上一个“身份证”,如果街道上的井盖坏了,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不用打投诉电话,在移动GPS定位系统的跟踪搜索下,有关部门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把问题解决掉。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模式

1.一级监督、一级指挥。市级监督、区级指挥的管理模式是在市级设立全市统一的监督中心,在各区设臵指挥中心。其中,市级监督中心对城市管理进行高位监督,区级指挥中心履行具体的城市管理指挥职能。该模式适合于城市管理内容的重心在区级部门的城市。

2.一级监督、两级指挥。市级监督、市区两级指挥的管理模式,是在市级成立全市统一的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在各区设立区级指挥中心。在区级政府形成监督体系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市、区两级的指挥体系可以保证城市管理的执行力度。该模式适合区级政府管理力度不足的中型城市。

3.两级监督、一级指挥。市区两级监督、区级指挥的管理模式,是在市级设立市级监督中心,在区级设立区级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在这种模式下,市、区两级均具有较强的管理力度,可以形成较强的监督体系。该模式适合于区级政府具有足够管理力度的中型城市。

4.两级监督、两级指挥。市区两级监督、市区两级指挥的管理模式,是在市级设立市级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在各区设立区级监督中心、指挥中心。由市级监督中心对城市管理进行全面监督,市级指挥中心进行统一指挥。同时,在区级层面,要求区级政府的各项职能相对比较完善,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行成相对独立区级监管体系。该模式适合于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直辖市。

5.综合监督管理模式。综合监督管理模式是在县(区)一级设立综合监督管理中心,并进行独立考评的城市管理模式。综合监督管理中心由一个中心行使监督和管理职能,与县(区)的规模相适应,同时,独立的考核评价体系又可以保证监管体系的完善。该模式适合于县(区)级城市。

三、部分地市数字化城管建设经验做法

烟台市:

1.实行双轴垂直模式。该市在全国首批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中率先实行了“两轴垂直,高位监督”的管理组织模式,即在市级只设立监督中心,对系统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和综合评价,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了市级政府的监督职能;在区级只设立指挥中心,全面负责案件的派遣和处臵。按照这一体制模式,该市在城市管理上逐步进行了“重点下移、管干分开、以区为主、属地管理”的体制改革,作业层面基本下移到区,市级主要强化制定政策、监督管理的职能。这种组织模式既坚持了监管分离原则,又减少环节,提高效率,避免了重复设臵,节约了人财物力。

2.保证处臵指挥权。该市在搭建模式架构时,强调案件处臵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的体制,将区政府及其指挥中心作为城市管理案件处臵中枢,对于辖区内拥有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权属和管理责任的部门和单位,区政府和区指挥中心具有数字化城管案件处臵的指挥权。辖区内各级专业责任部门都由区指挥中心统一调度指挥,自觉接受任务派遣和督导,按时完成处臵任务,并及时向区指挥中心反馈。对于区指挥中心的这种指挥权,通过考核制度和市级统一支持来保证,从而强化区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与责任。3.共享城市管理资源。该市利用有关部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其中,系统平台建在市信息产业局管理的市政府数据中心;空间地理信息数据使用的是市国土资源局的地理信息数据;视频数据与市公安交警系统实现联网;系统网络与烟台网通公司共享;“12319”服务热线整体并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4.优化信息采集方式。该市数字化城管本着“管事不养人”的原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经政府采购招标,聘用了四个采集公司,对该市四个城区的城市管理信息进行采集与监督。信息采集公司由市监督中心实行合同管理,将采集公司的报酬与所采集的有效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挂钩。

重庆北部新区:

1.建设体制的创新。一是工程总包。将数字化城管项目总包给重庆移动公司,对服务器、存储、通信设备实行租用,自有设备交给移动公司互联网数据中心托管。总包体制利用大型科技企业的设备、人力和技术,减少了硬件投资和维护工作量,降低了工程组织协调的难度,严格实行市场化运作,分工明确,责任明晰,提高了工程的透明度。二是服务外包。将监督和指挥中心的坐席服务和系统维护外包给专业公司,由其提供熟练工服务并负责内部管理,该区提出工作要求,进行严格考核。这样减少了政府投入,避免了人员管理的种种弊端,提高了工作效率。2.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一是利用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通过电子政府外网直接调用市级部门统一管理维护的空间地理信息,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现势性,实行动态化的更新和维护。二是数字城管系统整合了公安、交警和部分社会单位的监控资源;整合了规划、建设、国土、环保部门的空间数据和公安、社保、医疗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了街镇及各行政执法机关的人力资源,聘请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居民代表作城市管理义务督察员。

3.快速处臵程序。快速处臵程序是监督员(由核心区域定点巡逻的城管执法队员、社区干部、驻区人大代表、居民代表组成)发现问题后立即报案,同时对能够处理的如占道摊点、暴露垃圾、乱张贴等案件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再拍照取证申请结案。对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暂时不能处理的如道路油污、井盖缺损、自然灾害等案件报案后,立即设立警示标志并执行警戒任务,直到专业部门到位后方能离开。

武汉市:

1.属地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坚持“统一领导、属地管理、以区为主、街为基础”的原则,加强市级宏观调控能力,完善以区为主、街为基础的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体制,实行城市管理部门主抓,区负总责,街道日常工作以城市管理为主,各区区长是本辖区内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辖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负总责。对凡涉及城市综合管理的审批权和其他事权、财权能下发到区的一律下放到区,市直相关部门对各区城市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实现城市综合管理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同时,科学界定全市建成区范围和各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范围,对涉及多个部门管理、职责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归口到一个主要责任单位管理,消除管理盲区,实现管理主体明确,管理责任清晰。

2.奖惩结合,严格责任考核。对城市综合管理实行分类考核、统一计分、统一评价,聘请第三方机构每月对城市综合管理实施考核打分,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各区城市综合管理考核排名,同时公布分管区长姓名。月度考核得分85分以下且排名末位的区,该区分管区长在当月全市城市综合管理调度会上作检讨;连续三次得分在85分以下且排名末位的区,该区区长在全市城市综合管理调度会上作检讨,并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市人民检讨,同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该区区长及分管区长戒勉谈话,该区当不得评为全市绩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文明城区荣誉称号。

3.督办有力,及时调度工作。市城管委组建一支专职综合巡查督办队伍,及时巡查发现全市存在的城市综合管理问题并予以处臵。市城管委办公室对相关的110联动接警、市长专线接听、上级督办、群众信访等城市管理事项,每日收集汇总后分类整理,及时交办相关责任单位,由各责任单位的联络员负责签收,限期组织落实、回告。市城管委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通报成绩排名;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检查、讲评城市综合管理落实情况;年底汇总考评成绩,结果作为全市绩效目标和文明单位考评的重要依据。

4.精细管理,确保高效顺畅。在各区设立“大城管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科学合理、规范顺畅、运转高效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如桥口区,在设立区长专线的基础上,成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作为一级平台,配备接线员和城市管理监督员,作为区政府负责城市管理监督和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成立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设臵视频监控室)作为区政府下属的独立机构作为二级平台,配备派单员,代表区政府指挥、协调、调度涉及部件和事件管理的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对监督中心交办的案件组织及时处臵。各职能部门和街道设立接收平台作为三级平台,配备专门人员参与系统终端的接单处臵。通过科学合理的机构设臵,使监督权和指挥权相对独立,强化发现、监督评价环节,形成了监管互动、分工合作、统一指挥、管理有序的城市管理运转体系。同时,在数字化城管运行中,细化城市管理事项和责任单元,将每个单元的管理标准、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处臵流程都标准化并纳入系统管理,使管理精细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只要发现问题,平台就能立刻查找到各类事项的监督员及管理责任人。并通过视频随时追踪这个单元内监督员的巡查路线、执法人员的现场处理实况以及事件处理结果,切实做到了管理责任清晰明确。在考核中,改变以往单纯对办理不到位予以扣分的办法,建立“发现问题即扣分、办理质量高适当加分”的倒逼机制,并实行错派件“首接负责制”,办理得好可以适当加分,平台的各项评分均据监控情况由系统自动生成,任何扣分、加分情况都不允许随意更改,杜绝了“人情分”、“关系分”,有效地调动了各单位发现和处理城管事件的积极性,切实做到了第一时间主动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调度解决问题。另外,桥口区将电子监察系统引入“大城管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平台,纪检监察部门可以提前介入,对各个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相关问题进行扣分预警、处罚提示,督促尽快整改。事件处理过程中,纪检监察部门也可以通过“城管通”手机、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跟踪监控。对办理超时、办理不力、发生重大事件、同一管理单元同类案件发案率超标等“四类情况”进行严肃追责,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直至必要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城市副中心的概念、选址和发展模式 第3篇

关键词: (中)关键词 城市副中心;选址;发展模式;北京

中图分类号:F292 (中)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5)03-0001-12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503001

Abstract: (英)摘要 SubCBD can effectively balance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diffusion effect of the large cityIt can also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scatter the function of central district, which contribute to becoming the real multicenters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 we firstly present a deep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bCBD with different forms, and study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SubCBDWe put forward that the SubCBD of Beijing should be a new grouptype layout city with complete func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linking up with rail transit and large volume transportation and bounded by the clear ecological regionThe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which new city should be the starting area for the SubCBD of Beijing, through establishing two sets of index system:pure conside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consideration for sharing the burden of BeijingTherefore, SubCBD should be loca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dex systems considering its factionOn this basis, we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thought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Beijing SubCBD.

Keywords: (英)关键词 SubCBD; locating; development model; Beijing

对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发展的研究始自对“城市病”的关注。以北京为例,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导致人挤为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1]。近十年来,为改变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方式,北京市不断研究新的空间功能布局方案,既有规划中的新城建设即可窥见一斑。自《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首次提出通州、顺义、大兴三大重点新城发展战略以来,各新城规划相继出台,《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点新城建设实施规划》进一步强化了重点新城在北京城市整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重点新城成为北京城区功能疏散的首要载体。然而现实情况是,重点新城由于规划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滞后、功能不完整,职住严重分离的弊端难以缓解,不仅不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反而在城市“摊大饼”的背景下成为“大饼”的一部分,未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这使得重点新城的传统发展思路亟待创新。

从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看,一个循序渐进、产城融合、设施先行、服务配套,具有充足产业支撑与配套保障的副中心级城市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人口压力、疏散功能,形成都市圈内真正的多中心发展。通过建设城市副中心,既保证城市的规模效益,也缓解“城市病”,目前已经成为对北京发展空间形态的共识。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明确提出了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的战略。这是北京首次在城市建设史上提出打造“城市副中心”。随后在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明确要求加快通州这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已成为新时期北京市委市政府着眼于优化首都城市空间布局、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那么为什么要建设城市副中心?副中心建设与以往的新城建设有何不同?为什么要将通州建设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建设城市副中心?要系统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对城市副中心进行理论研究。

nlc202309032207

一、城市副中心的内涵与相关研究

需要明确的是,城市副中心这个概念在规划学界早有定义,但政策语境中的城市副中心与规划学界的存在差异,我们分析的城市副中心实际上是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

1城市副中心的相关研究

受多核心理论影响,多中心发展成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空间格局演变的主导方向,建设“城市副中心”则成为大都市多中心发展的重要选择[2]。尽管如此,目前学术界对于城市副中心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国外对城市副中心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于城市副中心(SubCBD)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核心CBD的功能分工。如博拉辛顿(Brasington)认为副中心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内生的结果。中小城市很难形成副中心,功能衰退的大都市区也很难发育出新的副中心,只有处于增长阶段且达到一定规模的大都市区某些地段才有可能逐渐形成副中心[3]。哈林顿(Harrington)等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扩散后再集聚是城市副中心形成的最主要动力机制[4]。齐藤(Saito)发现在东京都都市政策以及副中心规划中,中央政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5]。

我国对城市副中心的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的研究主要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散见于对中央商务区(CBD)的研究中[6-8];一部分集中在对国外副中心的研究与经验借鉴[9-11];还有一部分是对我国北京、上海及广州等特大城市的城市副中心的研究[2, 12-13]。如张开琳分析了城市副中心的内涵与形成机制,认为城市副中心是位于城市边缘区的次级商业商务中心,是城市第三产业的集中分布区,并对巴黎、东京等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进行了研究[9-10]。赵弘认为北京应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启动建设京西副中心、通州—亦庄副中心和顺义副中心,打造分散疏解中心区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矛盾,并提出将通州副中心作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起点[13]。总体来说,我国对城市副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BD以及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上,理论研究成果还很有限,尤其对我国超大城市究竟该如何发展城市副中心的研究比较欠缺。

2城市副中心的内涵

城市副中心在发达国家特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发展形态,其功能也存在差异。从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副中心发展的经验来看,目前共有SubCBD和SubCity Center两种形态,其主要概念和区别如下。

(1)城市副中心(SubCBD)。城市副中心SubCBD(日本称副都心日本将城市副中心称为“副都心”,与都心概念相对应。由于日本的城市范围较小,这种副都心与中国城市群发展中疏解功能所需要的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有所区别。),直译为“次级商务中心区”,是世界特大城市在城市规模扩张期出现的形式,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多的类型。它主要是指与城市商务中心区(CBD)在空间上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商务中心,是城市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向外扩散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结节点,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9]。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地理角度进行定义的,是传统意义上城市规划中“城市副中心”的概念,是相对于中央商务区(CBD)的一个次级中心区,特别突出了商业、商务的职能,其建设目的主要在于运用经济杠杆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商业、商务功能,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改善城市空间结构。从目前国内外城市副中心建设实践来看,也大都偏重于经济上的定位。这种形式的副中心一般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面积较小,呈点状发展,主要功能为商业商务,如东京的新宿、涩谷等7个副都心,伦敦的金丝雀码头,香港的荃湾,上海的徐家汇、花木、五角场等(参见图1)。

传统的副中心虽然能够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商业、商务功能,但由于位于城市内部,其开发建设往往推动城市进一步“摊大饼”发展,不利于控制城市蔓延。东京都从20世纪中期开始逐步发展副中心,副中心的快速发展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集中情况,但又在城市外围形成新的集聚,使城市向外快速发展。第一次首都圈规划设立的城市边界限定(即绿色隔离带)在城市蔓延中基本被建筑占据,使东京都区部已全部建设为城市区域。

(2)副中心级城市(SubCity Center)。SubCity Center,直译为“次级城市中心”,是特大城市成熟期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城市”走向“网络化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它是指大城市周边能够在局部代替城市主中心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具有疏解或补充中心区功能,并与之共同构成层次性较强的城镇体系,其存在意义还在于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和商业、商务功能,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和环境,同时对周边区域有较大引领带动作用,也可看做“副中心城市”。这一概念是从行政区划的角度进行定义的,更侧重于行政区划中城镇体系的概念,其范围为行政辖区,有自身较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是独立于主中心城市的城市,是特大城市从“单一城市”走向“全球城市区域”中副中心新的表现形式,如目前东京都会区、巴黎都会区等世界级全球城市区域。这种形式的副中心一般位于城市主城市外,范围涵盖其行政区划,面积较大,呈面状发展,功能配备较完整。如东京横滨市、琦玉市、千叶市、多摩市(参见图2),大巴黎-上塞纳省拉德方斯均属于这一类型。在城市外围发展副中心级城市,一方面,可以缓解通勤人口对中心城区交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一定程度上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功能,缓解“城市病”。目前,比较成功的副中心城市多采用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即“副中心级城市”中还可能存在多个集聚中心,在缓解大城市中心城市病的同时,也避免在副中心级城市内部出现新的“城市病”。

3.副中心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从城市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副中心级城市建设有利于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城市的聚集效应使得城市经济具有规模经济递增的特点,并由此产生了城市最优规模。在最优规模实现之前,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聚集经济创造出正的外部效应。但当城市规模超过最优规模之后,随着规模的扩大,其外部成本就会上升,需要付出巨额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以及环境治理成本。此时,城市规模的扩大造成负的外部效应。由于城市的外部成本在相当程度上不由企业或个人承担,在城市进入完全不受限制,而要素市场又未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在一定发展阶段中城市会吸引人口大量涌入,常常使城市过度膨胀而超过最优规模,造成资源配置恶化,从而产生“城市病”。因此,最优城市规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14]。

城市高层建筑的概念 第4篇

摘 要:自上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先生在给时任《美术》杂志编辑王仲先生的信中上首次提及“城市山水”概念至今已过去了20多年。城市山水作为一个崭新的题材,伴随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日益显示了其旺盛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旨在简要论述当代中国画城市山水题材从概念提出再到快速发展、完善阶段的代表画家和其主要艺术特点以及作品背后展现的价值诉求。以期能够梳理这一时期城市山水题材的演进历程和发展动因。

关键词:城市山水 题材创新 艺术特点 价值诉求 概念确立 快速发展

一、历经改革开放后的多年探索,“城市山水”的概念被最终确立,城市山水题材发展迅速

经历了十年文革的停滞期,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陆续在一些具备地缘优势和地域特点的城市有了零散的有关城市山水的实践探索。比如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因其文化积淀和智力储备较为充分,所以其对传统山水的创新探索较为敏感和积极。再如在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开发区等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方,也较早有画家开始了城市山水题材的探索。这种由旧到新转化急剧的新城市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艺术家的创作神经。还有一类是拥有特色建筑风格的城市,比如在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的香港和有着明显异域特色老建筑的哈尔滨、南京、大连、青岛等城市中,城市山水创作的探索也比较早,城市山水画会80年代在哈尔滨成立与这座城市极具特色的巴洛克和俄式建筑较多就有着必然的关联。实际上,城市山水的大发展与深圳有着莫大的关系。90年代初,深圳画院举办了“深圳画家画深圳”的主题展览,有趣的是这次半官方性质的地区展的初衷,无疑还有一点艺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形态味儿,但显然经历了文革后思想得以解放的新一代画家,在85美术思潮的激荡作用下,显然与老一辈画家选择了全然不同的切入点和探索方向。作为一次尝试此次展览的效果相当不错,尽管当时的一些作品显得有些稚嫩,但新的图示和风格已经初显端倪。此后不久,钱学森先生在给时任《美术》杂志编辑王仲先生的信中提出艺术家应以城市山水作为新的题材探索方向,并以此来促进“山水城市”的建设。由此“城市山水”这一概念最终被确立下来。随后在1996年,在深圳又举办了全国城市山水画展,在全国范围内征选作品,很多知名画家和批评家都参与进来,城市山水概念影响和传播力继续扩大。当然这并不影响在这之前的“城市山水”相关作品的界定,从来都是先有孩子后有名字,只是这之后“城市山水”这类作品有了一个被学术界和公众认可的名字——城市山水。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城市山水”名称的确立也标志着城市山水题材创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此后几年间陆续在南京、武汉、哈尔滨等地开始有城市山水相关的展览、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或在各项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展览中出现艺术质量较高的城市山水作品。这其中尤其是“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对当代城市山水题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自1998年起举办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以下称深圳双年展)至今已举办了七届,除去第一届,从2000年至2010年的六界深圳双年展,均将视角对准了城市山水题材。几乎每一届的深圳双年展都包含有诸如“都市与水墨”、“水墨都市”、“城市山水”、“笔墨都市”、“新媒体.水墨.都市”等内容的策展主题或专题展览。尤其2006年末举办的第五届深圳双年展将全国城市山水画展作为专题展进行展出,涵盖了全国126位画家的126件与城市山水题材相关的作品,可谓盛况空前。这即是对过去10几年间城市山水的发展总结梳理也是对当时城市山水题材创作的一次整体展示和检阅。这次由中国美协和深圳市共同举办的学术展览对此后的城市山水实践和理论探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于凡谈起“城市山水”,都会提到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从80年代末到2010年的20几年间,城市山水的创作与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经历了85美术思潮的一批年轻艺术家步入了中年,艺术语言逐渐丰富成熟,老一辈艺术家仍然活跃在艺术舞台上。伴随城市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和城市生活的感受、体认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时代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也冲击着缓慢演进的传统美学规范和审美惯性。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精神和审美需求也走向了多元化和个性化,艺术越来越多的回归其价值体系本身。

其服务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功用日益消减,画家和理论家得以站在更好、更高、更迅速的平台来审视世界、审视西方、审视古典、审视传统、审视当代,新的艺术思潮不断在这片孕育了几千年传统艺术的大地上激荡碰撞。关于中国画如何创新?去向何方?如何界定?或类似的讨论从未停止。但无论中国画走向哪儿,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城市山水题材无疑成为相当一批画家最自然而然面对的课题。当我们整日生活、工作、学习在城市中的时候,城市中的一切都会牵动我们创造的神经,激发表达的欲望;当我们以传统美学典范来观照当下,以期“笔墨当随时代”之时,当我们以艺术应关注生活、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作为艺术创作的指引时,主动选择亦或对城市题材无法回避的迎头而上,就变成了艺术家唯一的选择。这与古人临川对望,坐穷泉壑,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渴望以笔墨构建可居可游的精神家园或与潘尼尼的罗马城风景画的价值阐述和诉求也并无本质的不同。艺术关注现实,守护理想,抚慰心灵,讴歌善美,倾诉情感的价值与作用在古在今,在中在西,其本质是一样的。

二、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山水题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价值诉求

从90年代初城市山水概念的确立到2010年的近20年间,涌现出一大批在城市山水题材领域展开探索并取得瞩目成就的艺术家。这其中既有徐希、杜大凯、王秋童、方骏、刘懋善、杨明义、李小可、常进、王明明、朱建忠、萧瀚、董小明、林容生、宋玉明、聂危谷、樊枫、周京新等一批40、50后艺术家,也有如卢禹舜、刘建、许俊、尚辉、方向等60后中坚力量。他们或以城市山水题材作为艺术创作的专攻方向,也有些将城市山水题材作为自己众多创作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如果将这一时期个别对城市题材偶有涉猎,却不乏力作精品的作者或一些人物画家将背景设定为现代城市景观和建筑的作品考虑进来的话,这一时期中国画坛的“城市”元素可谓繁荣多彩,蔚为大观。

与前一代画家相比这一代艺术家整体呈现如下的特点:首先,生于40—60年代的艺术家普遍与30年代之前的老一代艺术家具有亲密的传承关系。传统积淀和素养深厚,功底扎实。但他们艺术探索的初期恰逢改革开放和85美术思潮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审美以及文化观念的急剧震荡使他们的创作与老一辈艺术家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即使在同代的画家之间,其作品的面貌也有着巨大的差别。脱离了意识形态的束缚,艺术创作重新回归自身价值和追求个性化的时代风气,造就了这一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丰富的画面形态正是这一时期价值判断和艺术观念多元化的表现。其次,较之前一代画家,他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多走出去的机会,这让他们对西方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有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这又与他们青年时期受老一辈传统功力深厚的艺术家面授亲传的经历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相当程度上也导致了“中西融合”和“借古开今”这两种中国创新体系的切入点在他们身上都有体现。这就形成了这一代画家之间面貌拉开较大的局面,甚至在画家个人身上也会在不同时期呈现这种复杂性、分裂性与矛盾性。整体上说,他们的作品既有传统古典美学内敛的真髓,又不乏西方当代艺术开放张扬的味道,这与他们之前之后的两代画家完全不同。再次,及至现在,这一批画家仍是当代画坛的绝对中坚和文化领袖,相当一批画家兼任各大官方艺术展览的评委或学术机构的领导。他们的审美判断与价值导向对70、80后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形成当代画坛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多元审美的开放、包容格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最后,这一代画家的创作黄金期和风格形成期正是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化建设快速形成的同步期。作为由乡镇向城市转化,由老城向新城转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所面对的关于城市、城市中的人、城市中的人面对城市发展体现出的心理变化等方面的思考和判断与之前之后的画家也有很大不同。

正是由于上述不同于前代画家的独特成长时期和成长经历等因素作用,这一时期的城市山水创作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首先,画面的章法和构成方面开始尝试对西画的借鉴探索。摆脱了前代画家的传统章法规范和构建画面结构的相对固定单一的形态,大量的西方透视学和构成学内容被引入到国画的创作中。西方风景画的图式样式开始出现在国画中。这既与画家开始接触相关理论后的主体能力提升有关,又与为适应当代人的审美变化的客观需要而进行的主动调整有关。其次,在题材内容上,建筑和街景等城市景观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自然景观退居其次,这与前代画家点景式的建设场景描绘有了很大的不同。再次,技法运用上呈现了更为丰富的状态,工笔、水墨、彩墨形态均有较为成熟的探索和上乘的作品。书写性用笔的统治地位逐渐被削弱,带有制作性的技法尝试开始出现。再次,在造型风格上,既有较为具象的工细严谨的一路(多见工笔),也有笔墨淋漓、造型夸张,不以细节为主而将城市印象适当抽离归纳,进而主要表达特定季节、时间、意境甚至感情、情绪为主的一路(多见写意)。同时,古典程式化的符号和皴法肌理被打破重组,出现了很多新的程式语言。

当然,除去画面上的这些特点和变化,根本上的转变还是来自于价值诉求和判断上的变化。从价值诉求上来看,这一代画家摆脱了老一辈艺术家较为单一的以颂扬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局面。尽管具有明显批判性的作品并不多,但也有了相当一部分中性价值观的表达。比如仅仅传递城市建筑或景观本身美感的作品或单纯市井生活和现实生活场景等类型的作品开始多了起来,中性的叙述形态较多,主题性表达相对弱化。这主要与大的时代背景、意识形态及文化风气有关。当城市生活变得平常,人们在面对习以为常的场景和生活状态时,反而更容易发现其本身质朴、单纯的美感。那种包围在前代画家生活中“与天斗与地斗”,“大搞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风气所激发的激情与碰撞和体现在画面上激昂消退了。连同现实生活一起,艺术作品也一并回归稳定、和谐、沉静、单纯的形态,激烈的情绪表达由过去的共性意识回归到个性意识层面。当然,除此之外也不乏有一些对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的破坏与隐忧的反思开始在画面中隐约体现出来。快速发展变革的社会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城市生活带给人的压力、困惑与焦虑。相当一部分描绘田园风光与老城区建筑的作品逐渐开始传递出这样的声音,快速的工业文明建设在环境、生态、以及人的心理、生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促使当代画家开始在作品中进行反思、申诉和探索。这也成为这一时期的城市山水创作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方面,对当下青年一代画家的城市山水创作产生了启迪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木.当代中国画类型论说[J].中国书画报,2004(25-27).

[2]赵与之.也谈“笔墨传统”与“时代生活”[J].美术观察,2013(9).

无源房:节能建筑的新概念 第5篇

无源房确实是最节能的建筑,是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也是最大限度节约能源的建筑,是体现科学用能的建筑,是值得提倡的节能建筑。

荷兰无源房的基本原则:(1)无论冬夏室内温度都非常舒适;(2)供热系统最小化;(3)无活动的制冷系统;(4)绝热性能高;(5)热阻断建筑;(6)密封性好;(7)最大程度地应用太阳能;(8)平衡的热交换系统;(9)夏季夜晚通风加上遮阳篷;(10)太阳能集热加上锅炉。

荷兰在选择无源房时的工作步骤:第一步:确定供热和制冷用能的最大节省量;第二步: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第三步:对剩余的需要用化石能源解决的需求尽可能地提高效率。通过使用最好的系统建设方法,无源房利用技术方法将第一步的成本减少到最小。

荷兰无源房的运行,(1)实际无需供热;(2)充足的热水供应使生活变得更为舒适;(3)冬天通风系统通过高效交换系统实现;(4)夏天通风系统晚上正面阀门开启后冷却房屋中的空气,早上正面阀门关闭放下遮阳篷,结果将减少住宅成本并提高舒适度。

荷兰开发无源房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建筑能源消耗大,建筑节能在节能中占有重要位置。建筑能耗是指建筑物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和家用电器的用能。2000年我国建筑能源消耗占全世界用能的27.8%,节能建筑用能任重道远。

二、建筑用能的特点是大部分属于低品位能源。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采暖、通风、空调65%,热水供应15%,电气(照明和家用电器)14%,炊事6%。在这些能耗中除照明和家用电器用电属高品位能源外,绝大部分建筑能耗属低品位能源,如制冷的冷冻水温度为5℃~12℃,采暖供热热水温度45℃~95℃。

三、自然能源温度范围与建筑能耗所需温度相似,属低品位能源。土壤温度13℃~18℃(北京);空气-20℃~40℃;江河湖水夏季28℃~35℃、冬季3℃~5℃;海水,我国四大海域50~100m范围内全年维持在20℃左右;自然资源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自然资源利用技术(热泵)已经成熟。

四、按照科学用能的“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要求,建筑用能应当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大规模利用自然资源与可再生能源。使自然能源、可再生能源供建筑用能,除一个可提供低品位能源,而需要低品位能源,温度对口以外,还有一个属于分散能源,需要也是分散的需求,分散能源供分散用能,集中能源供集中用能,也属于分配得当,各得所需。

城市高层建筑的概念

城市高层建筑的概念(精选5篇)城市高层建筑的概念 第1篇另外,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丁沃沃教授、MAD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马岩松先...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