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陈旧骨折论文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61

陈旧骨折论文范文(精选8篇)

陈旧骨折论文 第1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 男性11例, 女性10例, 年龄15~61岁, 平均年龄35岁, 病程3个月~2年, 横型骨折13例, 粉碎性骨折8例, 其中明显膝关节疼痛, 屈伸受限4例, X片示髌股关节面粗糙或消失4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21例均在持硬麻下采用膝前横弧形切口或纵型切口, 手术方式: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4例, 采用髌骨下极切除, 髌韧带重建;髌骨横型骨折13例, 采用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髌骨骨折后髌骨关节面粗糙或消失, 同时伴膝关节行走疼痛4例, 采用髌骨全切除, 髌韧带重建术。术后均行石膏托外固定。

2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优: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无痛;良:膝伸直正常, 屈曲大于800, 偶有疼痛;可:膝伸直力弱, 屈膝600~800;差:膝伸直无力, 屈膝小于600。本组21例均经1.5年以上随访, 其中优10例, 良8例, 可3例, 差0例, 优良率85%。

3 讨论

(1) 陈旧性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根据本组21例的经验是争取骨折解剖复位, 重建伸膝装置的连续性;努力恢复膝关节功能;尽量减少临床症状。

(2) 陈旧性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治疗较为简单, 笔者采用髌骨下极切除髌韧带重建, 术后给予石膏托外固定, 4周后去除外固定行功能锻炼。本组4例采用该法治疗, 经1年半以上随访, 效果优良。

(3) 陈旧性髌骨横型骨折治疗较为复杂, 因其骨折移位明显, 股四头肌粘连挛缩, 复位较为困难, 此类型骨折手术, 笔者采用彻底清除断端间粘连带, 松解髌骨周围粘连挛缩组织, 但应避免切断股内外肌在髌骨上的止点, 切断断端增生组织, 直达松质骨, 对于膝关节僵直明显者, 采用股四头肌延长, 同时于髌前下棘处切断股中间肌起点, 使膝关节于术中屈曲约900, 骨折采用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1]。术后石膏托固定位置至关重要, 一般为300, 固定时间4~6周, 本组9例采用该法治疗, 不仅膝关节功能基本得到恢复, 且患肢负重不受限, 改良张力带使髌骨关节面对合良好, 避免创伤性关节炎发生[2];陈旧性髌骨横型骨折伴骨块分离者, 李杰锋提出先采用张力弓牵引髌骨上极骨块, 然后行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3]。

(4) 陈旧性髌骨骨折膝部行走疼痛重, 伸屈受限明显的病例, 同时X片示髌骨关节面粗糙或消失, 作者在临床上采用髌骨全切除髌韧带重建。该法手术的要点:术中采用股四头肌松解, 延长以及于髂前下棘处切断股中间肌起点, 以达重建的髌韧带在术中能让关节屈曲大于800, 术后石膏托固定膝关节于300左右4~6周后, 采用MX-A型下肢CPM器功能锻炼。作者认为该法优点是消除髌股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解剖基础, 本组4例采用该法治疗, 不仅疼痛缓解明显, 而且其下肢负重功能无明显受限, 故在临床上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 可大胆使用该法, 但是髌骨切除术使膝关节稳定性的解剖基础受影响, 故也不能在临床上盲目使用。

(责任编辑:胡静)

参考文献

[1]胥少汀.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1987, 7 (4) :309.

[2]李承球.髌骨骨折手术并发症及预防[J].中华骨科杂志, 1992, 12 (4) :248.

陈旧骨折论文 第2篇

【关键词】鼻骨骨折;驼峰鼻;联合手术

【中图分类号】R7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02-01

我院自2011年以来对6例鼻骨陈旧性骨折合并驼峰鼻畸形进行手术矫正,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科

本组病人男l例,女5例,年龄19~46岁,平均28.4岁,均为外伤后鼻畸形合并先天驼峰鼻畸形患者。陈旧性鼻骨骨折后畸形,“C”型歪鼻2例,“S”型歪鼻l例,侧斜型歪鼻l例,驼峰鼻均为轻、中度畸形。4例鼻中隔软骨正常,其中2例偏曲合并通气功能障碍。

2麻醉

由于术中疼痛和出血常致患者过分紧张、恐惧不能积极配合,影响整复质量。为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整复质量,我科均采用全身麻醉。

3手术方法

(1)术前标记:画出正常位置的鼻正中线和目前状态下的鼻正中线及骨折错位愈合处。标记驼峰鼻去除骨质的量:用直尺前端抵住鼻根最低点及鼻尖最高点。将直尺放于鼻侧划线。划线以上高度即为去除鼻骨量。选择单侧鼻前庭切口和鼻翼软骨与侧鼻软骨间的鼻内切口。手术自切口沿软骨表面分离,将鼻巾隔表面粘膜用骨膜剥离器掀起后暴露中隔软骨在两侧鼻道的两面。沿鼻中隔表面在两侧鼻道内将鼻骨与中隔之间连结凿断,将鼻中隔软骨与梨骨之间连结部用来复锉锯断。用鼻中隔钳将偏曲的中隔软骨矫正复位到正常位置,必要时可切除部分鼻中隔软骨。沿鼻面沟在上颌骨表面将两侧鼻软骨及鼻骨锯断,用中隔钳分别将双侧鼻骨及鼻中隔推移到位,重新对鼻支架进行塑形,使鼻外形恢复正常即完全正直。再从鼻前庭切口或根据术前设计应去除驼峰处骨的范围,分离截骨部位的鼻骨嵴及两侧鼻骨基底的骨膜。用来复锉锉去突出的鼻骨嵴.保证鼻骨嵴的弧度,然后用解剖剪剪去突出的鼻软骨。用抗生素冲洗液反复冲洗清除锉除的骨质.可有效防骨质残留导致的局限性骨痂增生。对于鼻中隔软骨偏曲患者先由耳鼻喉科医师行鼻内窥镜矫正鼻中隔偏曲,然后按我科原则治疗,切口用5—0丝线缝合。双侧鼻道同时以碘仿纱条填充以保持鼻中隔及鼻骨正确位置,鼻背术后应用适当外固定保护好外鼻,以防外伤导致畸形复发。术后应用抗生素l周和止血药,防止感染、出血。一周后拆除内外固定,术后2周内须注意保护外鼻,严防外伤复发。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半年至2年,效果满意。

4讨论

鼻位于面部中央,外形突出,易受外力打击损伤,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易遗留形态多样处理复杂的鼻畸形。由于鼻部及其四周血运丰富,组织也较疏松,外伤后短时间内常出现严重瘀血肿胀,往往影响对伤情的准确判断。对于临床诊断明确、创伤新鲜、病情稳定患者应在急诊及时进行手法复位。受伤3h内即使有肿胀也不妨碍进行手法复位。一般成人在伤后14天,儿童在伤后7~8天骨折愈合。若鼻及面部肿胀严重,可待肿胀消退后再复位,但不宜超过l周,最晚在10d内,如超过14d未及时整复,骨痂错位形成,整复困难,后遗畸形则需手术整形矫正。少数鼻部外伤后骨折错位愈合后期骨痂增生可造成驼峰鼻畸形[1]。中国人先天性驼峰鼻患者中轻、中度型驼峰鼻比率占95%以上[2—3]。因此,矫正术中选用截骨法时,大部分只需要去除部分软骨以及鼻嵴部分骨质即可获得满意效果。由于使用来复锉行鼻骨整形具有切口小、隐蔽、剥离范围小、损伤小、出血少等优点,术后恢复较快,鼻背弧度恢复自然[4]。鼻畸形对面部外形的影响较大,导致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大,要求治疗的愿望较迫切。对于鼻骨陈旧性骨折合并驼峰鼻畸形使用同一切口、同时对鼻部畸形进行矫正,具有损伤轻、经济有效的优点。但联合手术矫正,适应症的选择非常重要。根据我科的经验,陈旧性鼻骨骨折呈现C状、S状型以及斜型,而驼峰鼻呈轻中度畸形者较适合应用该术式[5],鼻骨骨折畸形呈中央凹陷型及侧突型或合并重度驼峰鼻者不宜选择。复合鼻畸形的矫正临床使用资料较少,有待继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炜.整形外科学[M].

[2]王大为,钱国正,张明利.汉族青年人外鼻部分角度测量分析[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3:73.

[3]李东,秦荣生,谢宏彬,等.驼峰鼻的分类与整形治疗[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9,15:342-344.

[4]金国华,陈立.来复锉在驼峰鼻矫正术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4,10:33.

陈旧性髌骨骨折25例手术治疗体会 第3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陈旧性髌骨骨折患者25例, 男15例, 女10例, 年龄30~70岁, 中位年龄47岁, 以老年患者居多。受伤原因:跌伤10例, 车祸伤15例;骨折类型:横形骨折9例, 纵形骨折1例, 粉碎性骨折10例, 髌骨下极骨折5例。受伤时间3周~1年, 膝关节屈曲功能受限。

1.2 方法

入院后予积极准备, 有因外敷中药致皮肤溃烂或皮肤挫伤痂壳未脱落者予温水浸泡, 待痂壳脱落未见积脓、积液消毒3d皮肤条件较好后再行手术治疗。术中彻底清除骨折断端机化物, 咬除髌骨断端增生组织, 达到髌骨松质骨面, 断端创面少许渗血, 能解剖复位, 髌骨软骨面复位后平整, 无台阶感, 同时屈伸膝关节, 松解髌骨周围挛缩组织及粘连组织, 被动活动能达90°, 复位后据具体情况行内固定或髌韧带重建术。手术方式[1,2]: (1) 切开复位行髌骨周围粗丝线环绕缝合或钢丝环扎内固定术; (2) 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 (3) 髌骨爪内固定术; (4) 髌骨下极切除髌韧带重建术。

1.3 术后处理

术后预防感染, 连续被动运动 (CPM) 机功能锻炼等。如术中固定不稳定可行石膏托外固定4~6周, 髌骨下极切除髌韧带重建术患者需行石膏托外固定4周, 术后2~3周可行被动活动每天上、下午各1次或行CPM功能锻炼。

1.4 疗效判定标准

优:膝关节伸屈功能正常, 无疼痛;良:膝关节伸直功能正常, 屈膝>90°, 偶有疼痛;差:膝关节伸直无力, 屈膝<60°。

1.5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0.5~1年, 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 0.5~1年取出内固定无困难。其中, 优15例 (60.0%) , 良7例 (28.0%) , 差3例 (12.0%) , 优良率为88.0%。

2讨论

本组患者25例, 治疗效果较好22例, 效果差3例;其中效果差者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1例中年女性患者, 系髌骨纵形骨折, 断端分离, 术中清除彻底, 能解剖复位, 行髌骨爪横形固定, 术后摄片示:髌骨骨折复位较好, 髌骨爪位置在位, 但髌骨爪的尖端超过髌骨关节面致患者屈曲膝关节较疼痛, 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曲功能较差, 嘱其加强功能锻炼, 0.5年后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 膝关节功能有所改善。本组行髌骨爪固定8例, 仅1例髌骨纵形骨折行髌骨爪横形固定, 可能由于经验原因使髌骨爪与髌骨软骨面及股骨髁面发生撞击所致。 (2) 1例老年女性患者, 骨质疏松, 术中切除断端间增生组织, 清除髌骨断面较多, 解剖复位较困难, 予彻底松解髌骨周围粘连及挛缩组织, 未切断股内外肌在髌骨上的止点, 行张力带钢丝固定, 术中复位及固定不甚满意;术后予石膏托外固定, 摄片示髌骨骨折术后复位及固定尚可, 膝关节诸骨骨质疏松。患者主诉膝关节疼痛, 不敢活动及功能锻炼, 给予骨质疏松药物等治疗, 术后0.5年患者摄片示髌骨骨折基本愈合, 膝关节屈曲功能较差, 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在内科治疗无效患者死亡未作进一步随访。 (3) 1例老年男性患者, 自述3个月前及1个月前2次跌伤左膝部, 能行走平路未到医院摄片等检查。1d前再次跌伤左膝部, 肿胀明显, 疼痛不能行走, 摄片示髌骨下极骨折, 断端分离较远。给予手术切开复位, 术中见左膝关节大量的新鲜血凝块, 皮下组织潜行剥脱, 髌骨下极陈旧性骨折, 断端分离明显, 有明显的肉芽组织充填, 给予清除血凝块, 彻底清除髌骨断面, 下极骨折清除断面后残留少许, 切除髌骨下极, 行髌韧带重建术, 术中髌骨近端因瘢痕粘连挛缩无法复位, 给予松解骨折近端股四头肌及远端髌韧带至伸膝位重建满意。术后予石膏托外固定3~4周, 去除石膏托后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2~3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屈曲障碍, 可能与患者术前多次受伤有关, 患者第一二次受伤后平路能行走, 不敢上下楼梯或上坡下坎, 术后功能锻炼也是只走平路, 不配合医师行康复治疗。

3小结

髌骨陈旧性骨折内固定原则[3]:复位固定及康复治疗, 手术尽量解剖复位及牢固固定, 重建伸膝装置的连续性, 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术后康复治疗必不可少。如术中不能解剖复位, 或牢固固定, 术后依靠石膏托外固定, 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差。本组3例差的主要原因是未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 尤其是术后早期未行CPM功能锻炼。

关键词:骨折, 髌骨, 陈旧性,手术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孔庄迎, 宋宏亮, 李利昕, 等.陈旧性髌骨骨折治疗体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1, 5 (8) :429.

[2]黄绪奎, 杨志远.陈旧性髌骨骨折手术治疗21例报告[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2 (6) :59.

陈旧骨折论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治疗陈旧性髌骨骨折合并有股四头肌黏连挛缩患者共15 例, 其中男11 例, 女4 例;年龄21~51 岁, 平均39 岁。受伤至本次人院手术时间为4周~5个月, 平均2个月。按骨折分类:横形骨折8 例, 粉碎性骨折5 例, 髌骨下极骨折2 例。骨折分离移位情况, 在膝关节伸直0°位测量[1], 小于2 cm者4 例, 2~3 cm者7 例, 大于3 cm者4 例。本组15 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伸、屈膝功能受限, 其中被动屈膝10°~20°者5 例, 21~50°者8 例, 大于50°者2 例。

1.2 治疗方法

1.2.1 髌骨牵引配合切开复位内固定

对陈旧性髌骨骨折合并有股四头肌黏连挛缩患者, 先采用直径2.0 mm的克氏针经皮横穿髌骨近端, 注意进针部位应根据髌骨上端骨折块的大小选在骨折块的上1/3处。连接牵引弓牵引, 牵引重量起始为2~3 kg, 根据牵引过程中两骨折断端靠近程度逐步增加重量, 最大重量达4 kg。时间为2周左右。待两骨折断端靠近后再行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术。其方法为骨折复位后用2枚克氏针做平行贯穿固定, 使骨折块不会发生侧向旋转及前后移位, 保持关节面平整。张力带钢丝在骨折张力侧绕克氏针上下固定, 使折端承受的张力转移到张力带上, 整个骨折端就仅存在压应力, 使骨折面紧密接触而获得坚强的内固定[2]。

1.2.2 髌骨牵引配合膝关节松解、复位内固定

对髌骨牵引后仍无法使骨折断端相接近者, 说明有膝关节内或伸膝装置黏连, 则应行膝关节周围松解术。术后继续牵引, 同时配合主动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两骨折断端靠近后再行切开复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术, 复位以恢复髌骨关节面的平整为关键。对于股四头肌挛缩严重的患者, 骨折复位术后可维持髌骨牵引。

1.2.3 手术后处理

本组患者术后均未采用外固定, 手术后24 h内即行膝关节CPM锻炼, 防止关节僵硬, 恢复膝关节功能。3~5 d后拔除引流管。拆线后在医生的指导下主动功能锻炼。

2 结果

14位患者获得随访, 时间6~30个月, 无一例出现髌前皮肤坏死、内固定失效、髌骨脱位及膝关节不稳定等其他副损伤, 术后均达到骨性愈合, 恢复了解剖结构及外观。根据王亦璁[3]改良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进行功能评价, 以疼痛、关节活动范围、主动伸展受限、内翻及外翻畸形、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关节积液7项为评分标准。100分为完全正常, 91~99分为优, 75~90分为良, 50~74分为可, 小于50分为差。本组患者评分优9 例, 良3 例, 可2 例, 优良率86.7%。功能满意。

3 讨论

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 为股四头肌伸膝作用的主要支点, 是膝关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切除髌骨可使股四头肌在伸膝活动中肌力减少30%左右。髌骨能起到保护膝关节、增强股四头肌肌力的作用。陈旧性髌骨骨折以往多采用髌骨切除方法治疗, 通常残留有股四头肌肌力减弱及难以接受的外观缺如, 效果也多不满意。髌骨牵引方法在辅助治疗膝关节僵直及髌韧带断裂中已取得了很多的成功经验[4,5]。通过采用髌骨上极骨牵引治疗陈旧性髌骨骨折合并有股四头肌黏连挛缩, 其目的是应用牵引力逐渐牵伸膝关节周围挛缩的肌肉、关节囊及其他软组织以达到使骨折断端相接触及恢复股四头肌自身张力的目的。对于较重的黏连挛缩术前牵引不能达到复位者, 可辅以膝关节软组织松解术, 术后继续牵引以松弛黏连挛缩组织直到骨折复位成功。复位成功后, 行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 术后不用石膏外固定, 尽早下地活动, 避免关节内外新的黏连形成及股四头肌腱、侧副韧带、髌韧带挛缩, 必要时术后持续牵引, 并行膝关节功能锻炼。该治疗方法的注意事项:手术前应充分牵引, 牵引位置应在骨块的上1/3, 防止发生撕脱性骨折;手术中使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手术方法, 坚强固定骨折, 同时行膝关节松解, 使术中膝关节屈曲超过90°;手术后立即行膝关节CPM功能锻炼, 防止术后关节僵硬。总之, 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有机结合, 使骨折获得良好复位和固定, 可促进骨折和膝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髌骨牵引配合手术治疗陈旧性髌骨骨折合并股四头肌挛缩的疗效。方法陈旧性髌骨骨折合并股四头肌挛缩患者15例, 男11例, 女4例;年龄25~51岁, 平均3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周~5个月, 平均2个月。骨折分类:横形骨折8例, 粉碎性骨折5例, 髌骨下极骨折2例。骨折分离移位情况:小于2 cm者4例, 2~3 cm者7例, 大于3 cm者4例。被动屈膝10~°20°者5例, 20~°50°者8例, 大于50°者2例。用克氏针在近端骨折块的上1/3处行骨牵引, 1~2周后拍片证实两断端靠近后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14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30个月。根据王亦璁改良膝关节功能评分法, 本组优9例, 良3例, 可2例。骨折均获得Ⅰ期愈合, 髌骨的解剖结构恢复, 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陈旧性髌骨骨折合并股四头肌挛缩骨折端分离, Ⅰ期手术复位困难, 而先行髌骨牵引后再行切开复位张力带固定, 不但解决了股四头肌挛缩, 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固定, 而且保留了髌骨结构, 保证了伸膝装置的完整性。

关键词:牵引术,髌骨,骨折,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刑敦凯, 党洪胜.髌骨牵引配合手术治疗陈旧性髌骨骨折合并股四头肌挛缩[J].中国骨伤, 2006, 19 (9) :535-536.

[2]胥少汀.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1987, 7 (4) :309.

[3]王亦璁.膝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552.

[4]林世荣, 温东栋.髌骨牵引预防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伸膝装置僵硬[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 19 (4) :587.

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患者中, 男15例, 女11例, 年龄5~16 (9.5±1.1) 岁。左侧骨折20例, 右侧骨折6例。根据Bando分型[2]:Ⅰ型 (前侧型) 18例, Ⅱ型 (后侧型) 5例, Ⅲ型 (外侧型) 3例, 其中合并桡神经损伤者5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对患者的术前准备:

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 对患者进行基本的检查, 如CT检查。针对患者的骨折部位, 再进行立体的X光检测, 局部冰敷及消肿等对症治疗。

1.2.2 手术方法:

Boyd手术切口, 使肱桡关节囊和上尺桡关节囊暴露于视野下, 清除关节内瘢痕组织, 以利于桡骨小头的复位。再于尺骨最大畸形成角处长斜行截骨, 截取的长度以利于恢复桡骨小头脱位和稳定肱桡关节为标准, 钢板内固定。对于桡骨小头位置较稳定、环状韧带挛缩不明显者, 可以直接行环状韧带缝合, 而对于环状韧带挛缩明显者, 可以采取肘部伤口的深筋膜重建环状韧带, 之后取粗细合适的克氏针贯穿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 稳定肱桡关节, 逐层缝合关闭伤口后上肢屈曲90度长臂石膏托固定。

1.2.3 术后处理:

手术后的患者根据恢复状况, 在术后2~3周后可以拆除石膏, 进行适当的户外康复锻炼。若患者在术后出现了切口皮肤的感染, 或者愈合情况不好等状况, 要及时对石膏的部位进行调整, 并且重新固定。手术后的患者在伤口愈合期间, 可以适当的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建议患者在手术后的6~8周可以进行负重等功能的锻炼。

1.3 研究方法

对患者术后随访8~12个月, 并详细记录其随访信息, 同时采用Mackay功能评分标准对手术后的效果的进行测量。

2 结果

本研究中, 发生早期并发症的患者为2例 (7.6%) , 其中皮肤边缘坏死1例, 待其消肿后进行坏死皮肤边缘切除后直接缝合;感染1例, 经过清创换药后伤口愈合。Mackay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结果显示:优19例 (73.1%) ;良5例 (19.2%) ;差2例 (7.7%) ;优良率为92.3%。26例患者平均住院 (16.3±2.2) d, 手术时间为 (96±19) min, 术中出血量为 (201±40) ml,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12.6±2.0) 周。

3 讨论

临床上, 陈旧性孟氏骨折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2]。而如果在诊断中没有及时得到确诊, 在治疗上无明显的加以针对治疗, 极有可能形成陈旧性孟氏骨折, 加大治疗的难度。相对来说, 高程度的部位损伤更容易诊断, 然而儿童骨骼在骨折时可表现为弓形弯曲、弹性变形、完全骨折移位, 而且年幼的患儿桡骨头骨骺还未出现, 极易造成误诊, 其引发的后果也比较严重, 包括部位的畸形, 甚至导致残疾。目前, 在诊断中, 医院主要对患者进行常规的X线检查, 但对于及其轻微的部位损伤, X线就可能造成误诊漏诊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 误诊率高达20%。因此, 为了准确对患者的骨折类型定位, 还建议在X线拍片采取远近两关节, 凡尺骨上端骨折者, 从X线片上虽然未见桡骨头脱位, 在治疗时亦应按孟氏骨折来处理。

现阶段, 关于治疗中是否行环状韧带重建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 重建环状韧带, 不但增加了手术成本和难度, 而且重建后会造成桡骨颈的异常生长, 甚至会诱发缺血性坏死。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在骨折中, 环状韧带的受损, 会导致桡骨颈脱位, 影响儿童的正常活动以及骨骼生长, 所以在治疗中强调环状韧带重建的必要性。通常, 对于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患者来说, 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环状韧带损伤等现象。较轻程度的环状韧带损伤 (如环状韧带挛缩不明显) 患者, 我们可以采取环状韧带缝合辅助治疗。而当患者的损伤程度较重, 挛缩明显时, 可以采取肘部伤口的深筋膜重建环状韧带, 以维持桡骨小头的稳定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切开复位、环状韧带修复或重建和尺骨延长截骨手术后, 治疗效果理想, 26例患者平均住院 (16.3±2.2) d, 手术时间为 (96±19) min, 术中出血量为 (201±40) ml,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12.6±2.0) 周, 2例出现并发症, 经及时处理均顺利出院;术后患者的Mackay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92.3%。这些结果与文献相近, 证实选择切开复位、环状韧带修复是较为合理的措施, 在治疗中注意并发症也是提升疗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泽璐, 梁炳生.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治疗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1, 32 (3) :173-175.

陈旧骨折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180例患者, 男112例, 女68例;年龄14~76岁, 平均 (41.34±13.87) 岁。骨折时间最短4周, 最长2年2个月, 平均5.5个月。

1.1.1骨折因素及合并症

交通伤137例, 压砸伤16例, 打击伤8例, 高处摔伤15例, 爆炸伤2例, 刀砍伤1例, 机械损伤1例;其中合并颅脑外伤56例, 胸部外伤12例, 腹部脏器破裂7例, 腓总神经损伤13例, 胫前神经损伤6例, 胫后神经不完全损伤1例, 胫前动脉损伤7例, 胫后动脉损伤2例, 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 合并脊柱骨折9例, 骨盘骨折13例, 腓骨骨折42例, 足跗骨骨折8例, 尺骨鹰嘴骨折1例, 桡骨远端骨折16例, 股骨干骨折5例, 髋关节脱位1例, 肱骨骨折3例, 锁骨骨折5例。所有的合并伤已得到恰当治疗:颅脑外伤手术治疗8例, 腹部损伤手术治疗7例, 神经血管损伤均经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治疗, 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经行皮瓣转移治愈, 所有合并的骨折脱位均经复位后行内外固定治疗后愈合良好, 所有患者病情稳定。

1.1.2骨折部位及类型

胫骨上1/3段22例, 中1/3段46例, 下1/3段121例;其中, 横断型12例, 斜型29例, 螺旋型18例, 粉碎型121例。其中, 开放性骨折138例;骨缺损8例。

1.1.3原始治疗

小夹板固定13例, 单纯石膏外固定72例, 普通钢板内固定16例, 加压钢板固定31例, 髓内针内固定16例, 单纯用螺丝钉固定6例, 单纯钢丝捆扎2例, 螺丝钉加钢丝捆扎3例, 单纯克氏针固定1例, 克氏针加钢丝内固定2例, 外固定支架固定5例, 跟骨牵引13例。

1.1.4术前情况

术前X线显示有骨痂生长96例, 无骨痂生长8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已行皮瓣转移治愈;感染情况:曾有感染36例, 均经抗感染治疗控制, 无溃疡、窦道、死骨形成, 伤口已愈合。

1.1.5所有患者先有无骨痂生长和曾有感染情况

先分层后随机分到三组中:A组60例,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19~69岁, 平均 (40.75±11.86) 岁, 骨折时间最短5周, 最长2年, 平均6.2个月, 其中, 曾感染患者12例, 无骨痂生长患者28例;B组60例, 男37例, 女23例, 年龄16~76岁, 平均 (42.13±13.23) 岁, 骨折时间最短4周, 最长2年1个月, 平均5.2个月, 其中, 曾感染患者12例, 无骨痂生长患者28例;C组60例, 男37例, 女23例, 年龄14~72岁, 平均 (41.22±12.27) 岁, 骨折时间最短6周, 最长2年2个月, 平均5.8个月, 其中, 曾感染患者12例, 其中, 曾感染患者12例, 无骨痂生长患者28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始病情、病程、治疗方式及用药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本组陈旧性骨折病例包括胫骨干骨折伤后3周以上的胫骨干骨折。手术指征:X线片检查骨折尚未愈合而骨折存在大于10°的内翻或外翻成角;大于12°的前后位成角、大于12°的旋转对线不良;大于15 mm的短缩的畸形和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依据是1986年FDA的骨不连定义:损伤和骨折后至少9个月, 并且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已有3个月[1]。本组对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诊断是:经过系统治疗至少6个月后, 再连续3个月通过X线或CT检查观察, 骨折端无进一步骨痂生长, 原骨折线透明带持续存在, 甚至进一步增宽明显;临床检查患肢被动活动或叩击骨折部位仍有疼痛。

1.3 治疗方法

1.3.1患者入院后完善常规检查, 曾有感染患者检查C-反应蛋白、血沉、血常规中白细胞均正常。

1.3.2术前禁食, 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有内固定患者先取出原内固定物, 尽量少剥离周围软组织。

1.3.3 A组: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暴露骨折端, 充分去除骨折端的机化组织及纤维骨痂, 将骨折端开放复位, 取胫骨结节上方切口, 尖锥开路入胫骨髓腔, 髓腔挫扩髓, 髓内钉插入髓腔、固定, 应用瞄准器在骨折远、近端先后在各交锁孔各拧入一枚交锁栓。无骨痂生长患者行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后在骨缺损处及骨折断端周围柴棒植骨。

1.3.4 B组: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组。暴露骨折断端, 根据需要部分剥离局部骨膜, 充分去除骨折端的机化组织及纤维骨痂, 骨折断端复位后, 用钢板及相应的螺钉固定骨折断端。无骨痂生长患者行骨折处自体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固定前于髓腔内及骨质缺损处植骨, 内固定后在骨折断端的周围柴棒植骨。

1.3.5 C组:外固定支架固定组。小切口暴露骨折端, 充分去除骨折端的机化组织及纤维骨痂, 直视下复位,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无骨痂生长患者行自体髂骨植骨:固定前于髓腔内及骨质缺损处植骨, 内固定后在骨折断端的周围柴棒植骨, 后期我们使用自体髂骨骨板螺丝钉内固定加柴棒植骨[2]。每天自钉尾滴入数滴酒精, 每周更换敷料1~2次。

1.3.6曾有感染的病例加强抗感染治疗至复查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后, 无感染者则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3 d, A、B组不予外固定。术后3 d患肢开始行膝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锻炼器 (CPM) 功能锻炼, 术后2周拆线后, 扶双拐下地活动, 不负重功能锻炼。2~3个月后逐渐负重行走。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以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按Johner-Wruhs法[3], 根据活动是否受限、步态、有无疼痛、有无畸形、有无血管神经障碍等在末次随访进行评定。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最短1.5年, 最长5年, 平均3.2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各组间疗效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 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及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1。

与A、B组比较, 均 (1) P<0.05

由表1可知:C组在平均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上均比A、B组少,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A、B两组无明显差异。

2.2 三种固定术后并发症比较

见表2。

各组间比较, P>0.05

由表2可知:三组在术后并发症的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意义 (P>0.05)

2.3 三种固定疗效比较

疗效评定标准按Johner-Wruhs法, 结果:A组60例, 优51例 (85.00%) , 良6例 (10.00%) , 优良57例 (95.00%) ;B组60例, 优49例 (81.66%) , 良7例 (11.66%) , 可4例 (6.66%) , 优良56例 (93.33%) ;C组60例, 优38例 (63.33%) , 良16例 (26.66%) , 可6例 (10.00%) , 优良54例 (90.00%) 。优良率三组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3.1 骨折愈合

骨折的治疗目的是使骨折愈合, 恢复肢体的功能。骨折治疗方法的好与坏, 主要验证是骨折愈合质量和愈合速度[4]。骨折愈合主要取决于骨折部的生物学功能状态及骨折部的力学环境状态。前者决定了骨折部是否有愈合能力, 而后者则决定了骨折愈合的好坏。胫骨陈旧性骨折多是由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造成[5], 骨折端处于不适宜的力学环境。因此优化固定器材和方法, 改善骨折局部的力学环境状态, 使其与骨折愈合状态相适应, 是促使胫骨陈旧性骨折愈合的有效手段。

3.2 交锁髓内钉治疗骨折

交锁髓内钉治疗骨折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定位准确、固定坚固有利于早期活动等优点[6]。手术中扩髓可打通骨髓腔, 恢复断端血运, 并在骨折端形成新鲜骨折面, 有利于骨折愈合[7]。从生物力学角度看, 胫骨陈旧性骨折固定物以带锁髓内固定效果为佳。带锁髓内钉固定胫骨陈旧性骨折后有早期下地负重行走、减少伤肢废用性骨质疏松及由此引起的去除固定物后再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优点, 可满足患者希望早日恢复伤肢功能的现代骨折治疗要求。只是术中植骨也只能行骨折端植骨或髓外植骨, 对于骨组织愈合能力已经受到破坏的胫骨陈旧性骨折的愈合有影响。

3.3 使用AO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

使用AO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手术易于操作, 固定较牢靠, 在植骨时能方便地使用髓内植骨、骨折端植骨和髓外植骨, 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胫骨表面软组织覆盖少, 需切开复位, 暴露骨折端, 组织剥离广泛、损伤大, 破坏了骨折端骨膜的血运, 对于骨组织愈合能力已经受到破坏的胫骨陈旧性骨折, 势必会影响骨折愈合。

3.4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可以闭合复位固定, 不破坏骨折端血运;也可以有限切开复位, 最小限度地剥离骨膜而保护骨端血运, 而对于合并软组织感染的患者更显出其优越性。在植骨时能方便地使用髓内植骨、骨折端植骨和髓外植骨。对于骨组织愈合能力已经受到破坏的胫骨陈旧性骨折, 由于接骨板及髓内针固定存在应力保护现象, 骨折端初次加压后, 断端微小接触点因加压而逐渐崩溃及吸收, 使断端出现间隙, 实际上达不到持续加压的目的;外固定器则不同, 其可调节性不仅能使骨折端持续加压, 而且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压力太小。支架动力化有利于骨痂的生长、塑形和模造, 按生理需要进行修复、愈合, 避免了骨质疏松、肌肉萎缩, 拆架后不再有骨折的发生。但是, 外固定支架的生物力学性能较差, 不能早期下地负重行走;易发生钉道感染, 需较长时期的换药和携带支架。

3.5 胫骨陈旧性骨折的固定

骨折愈合需要新骨生成以取代损伤的骨组织, 稳定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之一, 但稳定本身不能刺激或诱导新骨生成。临床上三种固定方式手术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平均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上均比其他两组少, 说明其手术及住院过程相对简便;但这三种治疗方法在术后并发症及愈合后优良率方面无明显差别, 说明骨折愈合不仅受固定物生物力学性能影响, 还受固定物对骨折处血供破坏程度、手术医生经验、技术条件及周期性负荷恢复的早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使用不同的固定方式手术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时, 都应遵循该种固定方式的原则和骨折治疗的普遍原则, 使各种骨折固定方式充分发挥其优点, 避免缺点, 达到改善骨折部的力学环境, 促进骨折愈合。

摘要: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的固定方式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0年10月~2008年2月我院骨科的胫骨陈旧性骨折患者18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A、B、C三组, 每组60例。A组应用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B组应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 C组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 对比观察三组的临床疗效。结果:C组在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疗效优良率方面均比A、B两组少 (P<0.05) , 余各项指标三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A、B两组在各项指标中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使用不同的固定方式手术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 都要遵循该种固定方式的原则和骨折治疗的普遍原则, 使各种固定方式充分发挥其优点, 避免缺点, 改善骨折部的力学环境, 促进骨折愈合, 达到治愈胫骨陈旧性骨折的目的。

关键词:陈旧性骨折,髓内钉,钢板螺钉,外固定支架,胫骨骨折,骨不连,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卢世壁, 王继芳, 王岩, 等.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001.

[2]王浩杰, 索鹏, 陈坚, 等.自体髂骨骨板螺丝钉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萎缩型骨不连[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2) :133-134.

[3]Johner R, Wruh O.Classification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fixation[J].Clin Orthop, 1983, 178 (5) :7-25.

[4]李起鸿.骨外固定原理及临床应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6.

[5]张江涛, 梁卫中, 崔吉印.带锁髓内钉配合自体骨髓植骨内固定治疗胫骨陈旧性骨折[J].中医正骨, 2006, 18 (10) :57-58.

[6]黄文杰, 昌耘冰, 尹庆水, 等.应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27例[J].新医学, 2003, 34 (4) 增刊:96-97.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17例临床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儿童,孟氏骨折,陈旧性,尺骨延长,桡骨短缩

孟氏骨折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2%,文献报道其误诊、漏诊率为16%~33%,在这其中绝大部分患儿转化为陈旧性孟氏骨折。在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自然病程进展过程中,由于桡骨头长期向前外侧脱位,失去肱骨小头对其的制约作用而使桡骨头过度生长,尺桡长度比例失调,导致肱桡关节复位困难、肘关节屈曲受限、肘外翻畸形甚至出现骨关节炎、迟发性桡神经深支损伤等严重不良后果。因而,对于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应持积极态度,尽可能争取手术治疗。但是,由于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治疗是在畸形愈合和瘢痕修复的基础上进行尺桡骨以及关节的矫形与重建,因而处理起来比较棘手。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1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患者,男12例,女5例,年龄5岁~13岁,平均年龄7.8岁。左侧7例,右侧10例,致伤原因均为摔伤。就诊原因:肘前骨性包块11例,肘关节活动受限6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个月~26个月,平均11.2个月。按孟氏骨折Bado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型3例,Ⅳ型2例。未发现有合并桡神经深支损伤。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Boyd切口,暴露肱桡关节、上尺桡关节及尺骨畸形愈合段,清除肱桡关节、上尺桡关节内增生的瘢痕组织,同时尽量保留肱桡关节囊。在尺骨畸形最明显处,以成角畸形顶点为底边,以畸形最凹处为尖,行骨膜下楔形截骨。对于桡骨过度生长患儿,于前臂中下1/3交界处再做第二切口桡背侧切口,暴露桡骨段截相应长度桡骨,将截除的桡骨移植于楔形截骨的尺骨断端,使尺桡骨间相协调,应用克氏针交叉固定,缝合骨膜。试行将桡骨小头复位,未对环状韧带进行重建,将残留关节囊紧缩缝合,屈曲旋转患肢前臂,以检查肱桡关节稳定性。前臂旋后位,肘关节屈曲90°石膏托固定,术后指导患者上臂、前臂肌肉等长收缩以及相邻关节活动。术后4周~6周后去除固定肱桡关节克氏针和石膏托,指导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

1.3 疗效评定标准

手术疗效根据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前旋后运动标准进行评价[1]。优:肘关节屈伸正常或受限在10°以内,前臂旋转功能正常或受限在15°以内,桡骨头无脱位;良:肘关节屈伸正常或受限在20°以内,前臂旋转功能正常或受限在30°以内,桡骨头无脱位;差:未达上述标准者。

2 结果

17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3年。所有患儿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17例患儿中,优8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88.2%.

3 讨论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最主要的表现为肘前可见并可触及骨性包块,很少有疼痛症状,一部分患儿合并肘关节屈伸活动和前臂的旋转功能受限,尤其是屈曲和旋后。病程较长者,会发生由于桡骨头过度生长压迫桡神经而造成的损伤。本组17例患儿中,因肘前可触及骨性包块就诊者11例,因肘关节活动受限就诊者6例,未出现疼痛与桡神经受损患儿。其中11例因肘前骨性包块就诊患儿中,有5例是由于孟氏骨折保守治疗失败,病程在2个月~3个月之间,另外6例患儿为创伤后未曾就诊,随后肘前骨性包块逐渐变大,病程在2个月~7个月之间。6 例出现肘关节活动受限者,肘前骨性包块在活动受限之前就已存在,未在意,因肘屈曲活动受限后才来就诊,这一部分患儿病程较长,在5个月~26个月之间。

由于儿童骨膜较厚,发生骨折时,往往是骨膜一侧断裂,一侧未断,或是仅仅被掀起。在未完全断裂或是仅被掀起的一侧,骨折愈合早,生长较快,而对侧生长愈合较慢,因此造成两侧生长不平衡[2]。这种现象出现在儿童孟氏骨折中就会造成尺骨逐渐的成角短缩畸形,进而使得原本不稳定的桡骨小头继续向前脱位,出现了肘前骨性包块逐渐增大的现象。由于本组中肘关节屈曲受限患儿病程均较长,我们分析由于桡骨头在脱位情况下的过度生长,使得桡骨头长度远超过正常肱桡关节面,进而屈肘到一定程度时活动受限。

在治疗方面,由于尺骨已畸形愈合,肱桡关节瘢痕增生,病程较长患儿还会出现桡骨头发育异常,增长变大,桡骨颈角度增大,甚至是骨间膜及旋前方肌等肌肉挛缩。这些因素均会造成桡骨头复位困难,即使复位成功也是出于不稳定状态,易复发。因此,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尺桡骨及肘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与关系,并保持其稳定性,使桡骨头、肱骨小头得到生理刺激和塑形,使尺桡骨的发育同步。本组病例中,我们对畸形愈合的尺骨采用了以畸形处为中心的楔形截骨,交叉克氏针固定,楔形截骨接触面积大,有利于愈合,同时交叉克氏针对儿童厚韧骨膜破坏较少,也可以获得旋转稳定性。在矫正尺骨成角畸形的同时,还要通过调整其长度以调节肱桡关节的间隙,以使得桡骨头顺利复位,并保持稳定。我们认为截骨过程中不必强求尺骨的解剖复位,维持肱桡关节的复位和稳定最为关键。

对于桡骨,当对尺骨进行矫形后,桡骨头顺利稳定复位,则不需过多处理,如桡骨头高突畸形明显,单纯尺骨矫形不能满足过度生长的桡骨头复位要求,则要辅以桡骨短缩截骨。本组病例中,有3例患儿接受了桡骨中下1/3交界处截骨,其病程分别是17个月,20个月和26个月。对于病程较长患儿,桡骨头过度生长较明显,单纯的尺骨矫形往往不能将桡骨头复位。

陈旧性孟氏骨折环状韧带萎缩瘢痕化,术中必须切除嵌在肱桡关节中的残存环状韧带和瘢痕组织,与此同时,要尽量保留肱桡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在复位稳定后,尽量缝合关节囊,以增加肱桡关节稳定性。对于桡骨头复位后是否重建或修补环状韧带一直存在争议,我们认为由于重建材料,多是选择前臂深筋膜或肱三头肌腱膜、阔筋膜张肌腱膜,术后不仅易发生粘连,而且也不能使其与桡骨头颈同步生长[3];再加之重建的环状韧带多位于桡骨颈部位,与解剖概念中围绕桡骨头环状关节面的环状韧带位置存在较大差别,反而使之成为限制桡骨头颈旋转运动的因素,因此本组患儿未进行环状韧带的修复。但是为了增加复位桡骨头的稳定性,必须临时固定肱桡关节,应用克氏针经肱骨小头和桡骨小头凹固定,4周~6周后拔除,逐渐行肘关节的伸屈和旋转运动。

参考文献

[1]唐志宁,尚天裕.儿童肘部骨折脱位[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2-131.

[2]马松立,曲家富,左玉明.小儿孟氏骨折脱位扣眼畸形的病理认识以及环状韧带重建术的探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2):79-81.

陈旧骨折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5~68岁,全部为陈旧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按照Evans标准分型:Ⅰ型3例,Ⅱ型8例,Ⅲ型3例,Ⅳ型2例。其中交通事故伤7例,摔伤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2 d~15个月,平均4.6个月。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行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5~7d,以期松解软组织粘连,便于术中复位。合并比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均请相关专科和麻醉科会诊,积极治疗内科病以提高患者手术耐受能力。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健侧卧位,取髋外侧切口,充分松解粘连挛缩的软组织,显露骨折端,清除部分骨折端周围骨痂及瘢痕组织,便于辨认正确的解剖关系,牵引患肢复位,尽可能矫正成角、及旋转畸形,在软组织及血管、神经能承受的范围内矫正短缩畸形(最多在4~5cm内),暂用克氏针固定,直至C臂机正侧位透视下见骨折复位满意、颈干角良好。在大转子下约2.5cm处打入导针,使之在正侧位像位于头、颈的中心,深达股骨头软骨面下,然后依次测深、钻孔、攻丝、安装髋螺钉及套筒钢板,拧入尾钉及螺钉固定钢板,小块的小转子骨折不予复位及固定,必要时从大转子向股骨颈方向拧入1枚松质骨螺钉抗旋转(图1、2、3)。骨折端是否植骨视骨折粉碎及缩短程度而定。手术时间平均115 min,术中是否输血由术中失血多少及术前患者机体情况决定。

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5~7d。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患髋、膝、踝关节的主动、被动功能锻炼,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质疏松患者给予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根据骨折的程度及结合X线片决定患者拄拐下床行走的时间,一般在伤后8~12周,骨折线模糊后方扶拐下床行走。

2 结果

本组16例患者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无感染,无下肢外旋,1例钉头切出,但无再骨折,2例髋内翻畸形。所有骨折均在10~22周愈合。按Harris[1]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优8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3%。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不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及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高能量损伤所致股骨转子间骨折亦越来越多。保守治疗患者卧床时间长,功能恢复困难,并发症多,国外统计老年患者1a内死亡率高达30%[2],早期手术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在我国,由于部分民众对本疾病认知水平低或经济状况差、合并其他部位严重损伤延误骨折治疗时间等原因导致陈旧性骨折,致使部分患者术前已合并有并发症,体质一般较差,手术选择上更强调操作简单,创伤小,内固定确切有效。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方式很多,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以DHS为代表的髓外固定系统和以Gamma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系统。两者各有优缺点,Gamma钉抗旋转力强,能增加骨折的稳定性,可以满足患者早期活动和保护性负重的需求[3],但应用于股骨近端过度弯曲畸形、股骨髓腔狭窄的病例时,骨折复位和髓内钉的置入非常困难[4],且易产生加压钉的切割问题[5]。陈旧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由于骨折后时间较长,骨折端周围骨痂生长可导致畸形,甚至可能出现断端骨质硬化、髓腔狭窄,这些都不利于骨折复位和髓内钉的置入。DHS是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用量最大的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植入手术操作简易,创伤较小,而且DHS结构牢固,既具有静力性加压作用,又具有动力性加压作用[6],在骨折端吸收压缩的同时能起加压固定作用,其设计符合股骨上段生物力学特点,目前仍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典手术方式,但文献报道DHS治疗反转子间骨折手术失败率则高达34%至56%[7],故DHS不适于治疗反转子间骨折。

陈旧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由于骨折后时间较长,骨折断端骨痂生长而解剖关系不清,周围疤痕组织增生、粘连而显露困难,骨折复位难度增加,故对手术技巧的要求比较高。熟练的内固定技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可减小创伤和失血,缩短手术时间,更有利于术后康复,术中不必为追求骨折端的解剖复位而增加剥离,扩大创伤,小转子劈裂骨折可以不强求解剖复位及固定,术后通过适当的制动和推迟负重时间,同样可以达到满意的愈合,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DHS主钉应在股骨头的下1/3,股骨颈的中心,侧位上位于股骨头的中心稍偏后是最合适的位置[8],钉头应达股骨头软骨面下10mm左右。年老伴骨质疏松者应尽量不用丝锥攻丝,用髋螺钉直接置入,可增加抓持力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DHS治疗陈旧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定,手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花费低,是治疗陈旧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动力加压髋螺钉(DHS)对陈旧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6例陈旧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采用X线片检查及临床功能评定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1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优良率达81.3%。结论 DHS内固定手术治疗陈旧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行之有效的,手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内固定确切有效。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陈旧性,DHS

参考文献

[1]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2-134.

[2]Canale,S.T.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卢世璧,王岩,周勇刚等译.1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35

[3]Simmer macher RK,Bosch AM,Vander Werken C.The AO/ASIF peoximal femoral nail(PFN):a new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J].Injury,1999,30(4):327.

[4]WERNER-TUTSCHKU W,LAJTAI G,SCHMIEDHUBER G,et al.Intra- and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stabilization of per- and sub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by means of PFN[J].Unfallchirurg,2002,105(10):881-885.

[5]顾国庆,喻任.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18例[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419.

[6]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69.

[7]Haidukewych G J,Israel T A,Berry D J.Revers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the intertrochanteric region of the femur[J].J Bone Joint Surg Am,2001,83(5):643-650.

陈旧骨折论文范文

陈旧骨折论文范文(精选8篇)陈旧骨折论文 第1篇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 男性11例, 女性10例, 年龄15~61岁, 平均年龄35岁, 病程3个月...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