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CT、MR检查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61

CT、MR检查(精选8篇)

CT、MR检查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 男21例, 女9例。年龄52~83 (67.9±3.7) 岁。主要临床症状为突发心前区疼痛、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及腹痛等。伴高血压25例, 伴马凡综合征5例。20例心电图检测表现为左室高电压、房颤、左室大伴劳损等。

1.2 方法

1.2.1 X线检查

对30例患者进行胸部平片, 能够发现主动脉夹层征象为上纵隔增宽, 主动脉外形不规则迂曲扩张或局部隆起, 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的宽度差异比较明显, 双主动脉影, 主动脉内透X线的假腔, 主动脉轮廓不光滑和主动脉内膜钙化移位。

1.2.2 CT检查

对患者胸、腹主动脉联合扫描, 加血管造影检查。扫描分为从主动脉弓上2cm至髂嵴连线下2cm。选择碘海醇100ml高压注射器推药, 速度为2.5~3.5ml/s。造影剂团注跟踪法触发浓度设定为120~150Hu、120k V、140m A, 层厚8.0mm, 准直2.0, 螺距1.0, 重建增量1.2。

1.2.3 彩超检查

探头连续缓慢滑动或分段扫描法尽可能观察患者主动脉和分支的全貌, 包括各段内径、内膜是否有脱落或假腔的存在、双腔血流速度及内膜入口再入口等。

1.2.4 MRI检查

使用心电和呼吸触发门控, 常规做轴位、冠状位和左前矢状位。扫描序列如下:SE T1W I TR=800/10、FSE T2W I TR/TE=3200/77.3。左前斜Fast cine TR/TE=14.6/5.2, 3D-CE-MRA TR/TE=8.6/2.8, THK5.2、-2.6mm。NEX 0.75, scane time 23s, 造影剂为Gd ̄DT ̄PA, 剂量为0.25mmol/kg。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种检查方法的确诊情况比较

CT、MRI和超声检查的确诊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T、MRI和超声检查三种方法间的确诊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2.2 四种检查方法主动脉夹层破口检查情况比较

注:与X线比较, *:P<0.05

MRI、CT、彩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T、MRI和超声检查三种方法间的主动脉夹层内膜撕裂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2。

2.3 四种检查方法主动脉撕裂检查情况比较

CT、MRI和超声检查主动脉夹层内膜撕裂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T、MRI和超声检查三种方法间的主动脉夹层内膜撕裂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3。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在临床表现没有特殊性, 且发病比较迅速, 病死率很高, 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早期有效诊断此病对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采用CT、MRI、X线和超声进行诊断分析[3]。

CT、MRI和超声检查的确诊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T、MRI和超声检查三种方法间的确诊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MRI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检出率最高, 为83.33% (25/30) , 其后依次为CT 73.33% (22/30) 、彩超70.00% (21/30) 及X线60.00% (18/30) 。CT、MRI和超声检查主动脉夹层内膜撕裂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 差异显著 (P<0.05) 。CT、MRI和超声检查三种方法间的主动脉夹层内膜撕裂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X线只能作为主动脉夹层病变的初步排查方法, CT、MRI和彩超可以作为进一步诊断方法。CT检查诊断准确, 且检查费用低廉, 但是会对患者造成一定放射性伤害, 实时监测较为困难[4]。彩超检查主动脉撕裂确诊率较高, 但对于主动脉夹层破口的确诊率并不高。而MRI平扫无创、无射线损伤, 且各项确准率均比较高, 优势明显, 对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更高, 是首选方法。

综上所述, X线只能作为主动脉夹层病变的初步排查方法, CT、彩超各有优缺点, 而MRI可以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

摘要:研究分析CT、磁共振 (MR) 与普通X线和超声检查在主动脉夹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选择收治的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 分别对其依次进行CT、MRI、X线和超声检查。对比观察四种检查方法的确诊率及主动脉夹层破口检出率情况。CT、MRI和超声检查确诊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T、MRI和超声检查三种方法间的确诊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CT、MRI和超声检查主动脉夹层内膜撕裂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T、MRI和超声检查三种方法间的主动脉夹层内膜撕裂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X线只能作为主动脉夹层病变的初步排查方法, CT、彩超各有优缺点, 而MRI可以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CT,磁共振 (MR) ,X线,彩超,主动脉夹层病变

参考文献

[1]黄锦钊, 袁国奇, 梁辉清, 等.64排CT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4, 12 (1) :39-41.

[2]李卫东, 张丽萍.门诊诊断主动脉夹层19例的实践与探讨[J].新疆医学.2014, 44 (8) :101-102.

[3]姚昆琛, 李瑛晖, 边雪峰, 等.MS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12) :106-108.

CT、MR室规范化建设方案和措施 第2篇

2011年8月

质量和安全是医疗工作永恒的主题,加强专科建设,促进专科发展,必须要有安全和质量为保障,这离不开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因此,加强科室规范化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医院、促进专业发展和品牌打造的重要途径。CT、MR室为便于开展规范化建设,特制定本方案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2010年职代会精神、XXX院长《进一步加强医院规范化建设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提高》的重要讲话为指导,以“创三甲”活动为契机,规范科室医疗、服务、收费、管理等项目,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目标

规范科室医疗行为、服务行为、收费项目、安全及管理等项目,力争实现“行为规范、质量稳固、服务优质、安全可靠、标准收费”的目标。

三、主要措施及工作部署

(一)科内广泛动员,提高职工规范化建设意识。

组织全科职工认真学习今年职代会和刘院长《进一步加强医院规范化建设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提高》重要精神,强调规范化建设对医院快速发展、差错事故防范、保障质量和安全、促进专业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要求所有员工高度重视活动开展,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积极 投入到规范化建设活动中来。

(二)分类开展规范化建设

将科室规范化建设分成医疗行为、服务行为、收费、安全及管理等五大类别。

1、医疗行为规范化建设。

主要措施:(1)重新学习医疗相关核心制度,加强执行力度;(2)确定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学分册》作为今年每月一次的三基培训内容,所有操作按该规范执行;(3)将所有医疗项目按操作步骤及规范逐条纳入质量控制内容,定期每周质量监控自查;(4)利用每周安全活动日时间定期点评和整改;(5)科室建立奖惩措施,对违反规范操作者予以处罚。

工作部署:(1)学习核心制度,对照科室相关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对执行不到位的及时整改;(2)依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学分册》对常用诊疗项目进行自查,对未按规范操作的及时整改;(3)依据《规范》修订完善质控工作表,逐条对照自查;(4)每周安全活动日定期对诊疗行为进行点评和整改。

2、服务行为规范化建设。

主要措施:(1)加强服务于患者时的语言沟通,充分体现“尊重、体贴、关爱、宽容”的态度,杜绝命令式的语气和抱怨、训斥、顶撞患者的现象;(2)在检查诊断的操作过程中,在“安全、周到、方便、快捷、准确”上下功夫,为患者提供优质、快捷服务;(3)在整洁卫生、提供方便、指向明确、摆设有序、增添氛围等环节上下功夫,为 患者营造舒适、温馨、优雅的就诊氛围;(4)将服务行为纳入每周质控工作内容,定期对服务行为进行点评和整改。

工作部署:(1)完成科内对患者服务语言的自查、点评查找缺陷,整改;(2)完成科内诊疗服务过程中缺陷自查,积极整改;(3)完成科内诊疗环境的自查整改。(4)每月定期对服务行为进行点评和整改。

3、收费规范化建设。

主要措施:(1)对照物价收费标准,进行自查纠正;(2)完善诊疗项目收费项目;(3)及时按标准调整收费价格及做好新项目收费工作;(4)将收费纳入每周质控工作内容,定期对收费(有无多收、错收、漏收、少收)进行自查。

工作部署:(1)完成对照物价收费标准自查纠正工作;(2)每周对收费进行自查和整改。

4、安全规范化建设。

主要措施:(1)安排专人负责科室财物、水电、设备安全管理;(2)加强有关放射性的法律法规学习,做好放射防护,保障工作人员和患者辐射安全。(3)认真执行每周安全活动日活动。

工作部署:(1)完成科室在财物、水电、设备方面的隐患查找,及时整改;(2)完成科室在放射防护的隐患查找和整改工作;(3)每周安全活动日对科室安全进行自查和整改。

5、科室管理规范化建设。

主要措施:(1)完善科室各类工作制度,加强执行力度;(2)建立和完善各类管理记录,使得各类管理活动有据可查;(3)加强科室领导学习,提高管理能力;(4)加强科室建设,发展业务拓展市场,加强成本控制,开源节流。

X线、CT、MR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3篇

1 X线成像

1.1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具有一定穿透力的X线通过人体时, 由于各部组织结构的密度和厚度不同, 而发生不等量的X线吸收, 以至透过人体X线量存在差异, 这种有差异的X线即可在荧光屏上成像, 或在胶片上形成潜影, 再经显影、定影处理后成像。由此X线成像有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 另一是人体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通常以低密度、中等密度和高密度来描述X线片上组织结构的黑白灰度[2]。

1.2 X线图像的特点

显示的结构层次比较丰富, 有利于整体观察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 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但其密度分辨率较低, 无法区别组织密度差别小的结构。

1.3 X线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X线成像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 是影像学的基础, 已经积累了丰富成熟的经验, 也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特别是在骨骼、胸部、胃肠道应用广泛。但有些部位, 如中枢神经系统、肝、胆、胰和生殖系统等疾病的诊断主要靠现代成像技术, 而X线检查的价值有限。此外, 在介入放射学领域, 通过获取病变的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资料, 以进行疾病诊断时, 最常应用的成像技术亦为X线检查。

2 CT成像

2.1 CT的成像基本原理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是一种现代医学影像成像技术。CT图像是数字化成像, 是经计算机处理所获得的重建模拟图像。其CT成像的基本原理为以下三个连续过程: (1) 获得扫描层面的数字化信息; (2) 经计算机处理得到扫描层面各体数的X线衰减系数即吸收系数 (计算机处理数字化信息时, 将该层面分为若干体积相同的小立方体, 称之为体数、计算机将扫描层面获得的体数的X线衰减系数依原有顺序排列为数字矩阵) ; (3) 由数字矩阵重建为CT灰阶图像[3]。

2.2 CT的图像的特点

CT图像是数字化图像, 是重建图像, 因此能够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各种后处理, 涵盖了各种二维、三维显示技术及其他多种分析、处理和显示技术。CT图像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能够分辨人体密度的细微差别, 所以, 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 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在实际工作中, CT密度的量化标准不用X线吸收系数, 而是用CT值, 单位为HU。

2.3 CT的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CT检查由于它的突出优点即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 而易于检出病灶, 特别是能够较早地发现小病灶, 因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应用范围几乎涵盖了全身各个系统, 亦常作为急诊检查手段, 仅扫描一次, 所采集的数据能进行多平面和三维重建。但CT检查应用了X线, 具有辐射性损伤, 这就限制了CT在妇产科领域中的应用。因此, 使用CT检查各系统疾病时, 应当明确其应用价值、对不同疾病检查的适应症以及它的限度,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CT检查的优势, 减少和避免不必要和无价值的CT检查。

3 磁共振成像 (MRI)

3.1 MRI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 (MRI) 是利用原子核的共振现象, 重建人体断层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氢质子 (1H) 在人体内含量最多, 目前医用MRI设备均采用1H成像。其MRI成像基本原理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 人体置于强外磁场内出现纵向磁化量; (2) 向人体发射与质子进动相同频率的射频 (radiofrequency, RF) 脉冲后发生磁共振现象; (3) 停止RF脉冲后激励质子恢复到原有平衡状态并产生MR信号; (4) 对MR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并重建成MRI图像[4]。

3.2 MRI图像的特点

MRI对人体没有辐射影响, MRI图像也是数字化图像, 是重建的灰阶图像, 因此亦具有窗技术显示和能够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的特点。MRI图像的为多个成像参数、多种序列成像、直接多方位成像、流空现象, 不使用对比剂、MRI功能成像, 提供人体的功能信息、磁共振波谱等。但检查时间偏长, 一般不作为急重患者的常规检查。

3.3 MRI成像在临床中应用

MRI所获得的图像非常清晰精细, MRI检查以其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和软组织分辨率高等特点以及能够行MR水成像、MR血管造影、MRI功能成像和MR波谱成像等独特优势, 从而大大提高了医师的诊断效率, 目前已广泛用于人体各个系统检查和疾病诊断。总体而言, 与其他成像技术比较, MRI检查具有能够早期发现病变、确切显示病变大小、血管性疾病、良恶性肿瘤、外伤以及退行性和变性疾病等的发现和诊断。由于MRI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X射线和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造影剂, 因此对人体没有损害。然而, MRI检查也有如下限度和不足:MRI显示钙化不敏感, 对于骨骼系统以及胃肠道方面的检查有一定限度;对呼吸系统的病变显示和诊断还远不及CT检查;一些病人由于体内有铁磁性植入物、心脏起搏器或有幽闭恐惧症, 而不能行MRI检查;此外, MRI检查费用较高, 设备还远不及超声和CT那样普及, 而限制了其应用。

医学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了解或掌握医学影像成像设备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特点, 对疾病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至关重要。医学影像学它具有自己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是自然科学、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的新兴学科, 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摘要: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 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很大的科学依据和直观的图像资料, 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现对X线成像、CT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特点进行介绍。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X线成像 (X-ray)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CT) ,磁共振成像 (MRI)

参考文献

[1]崔世民, 王怡, 谢文石, 等.计算机体层成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3-70.

[2]祁吉.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及其对临床医学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 (纪念特刊) :11-17.

[3]白家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CT、MR检查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0月收治小脑梗死患者51例, 男37例, 女14例, 年龄37~74岁, 平均 (51.3±3.2) 岁。患者既往病史中高血压34例, 糖尿病26例, 心脏病13例, 合并两种病证21例。26例患者首发症眩晕, 伴有恶心、走路不稳、头痛、意识障碍;19例患者体征存在共济失调, 运动障碍9例, 眼球震颤8例, 指鼻不准4例, 听力减退3例, 角膜反射减退3例。51例患者按照梗死情况分为慢性期组和急性期组, 对所有患者均开展MR与CT扫描检查, 慢性期32例, 先行MR后行CT, 急性期19例, 先行CT后行MR。

方法:CT扫描采用GE Bright Speed16排螺旋CT, 扫描参数:120k V, 205m A, 层厚2.5mm。MR检查采用GE Signa Profile0.2T磁共振扫描仪, 扫描条件:T2WI (TR/TE, 2750/110ms) , T1WI (TR/TE, 1000/27ms) , FLAIR (TR/TE, 5600/108ms) , 观察主要以横断面为主。

结果

32例慢性期患者经CT扫描发现病灶12例 (37.5%) , CT主要表现为邻近边缘清晰的点片状阴影;经MR扫描发现病灶32例 (100%) , MR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19例急性期患者经CT扫描发现病灶5例 (26.3%) , CT主要表现为密集斑点状阴影;经MR扫描发现病灶19例 (100%) , MR表现主要为稍长T1长T2信号。51例小脑梗死患者的CT与MR扫描情况, 见表1。

讨论

小脑梗死临床主要症状为眩晕、平衡障碍、共济失调及肌张力减低, 临床上需与颈椎间盘突出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脑干梗死等疾病相鉴别[2]。小脑梗死的死亡率较高, 所以, 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给予足够的认识, 避免发生诊断失误而造成患者病情耽误甚至死亡。

通过本次对小脑梗死采用CT、MR两种诊断方式的结果研究显示, 对急性期小脑梗死病灶的检查对比中, 低场强MR较CT相比有较高的发现率, MR对发病灶24小时基本均能明确诊断, 而CT对发病灶的发现率仅26.3%, 慢性期利用CT检查的病灶发现率37.5%。CT检查脑干、小脑、颞叶深部的病灶容易受颅底骨伪影的影响难以显示[3], 小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多存在于小脑的边缘区域, 利用CT扫描诊断容易出现模糊不清状况, 但对合并出血患者CT扫描的诊断效果明确。

利用MR对急性期小脑梗死患者开展检查会存在以下多种情况。患者小脑梗死10~24小时, 病灶信号通常为T2WI表现等信号或者无异常变化, T2WI表现异常信号 (多为稍长T2或长T2信号) , 中心部的信号表现较清晰, 梗死部及邻近部的信号表现模糊。如果同时存在出血情况, 则CT扫描的检查方式较为明确。慢性期小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病灶信号逐渐发生变化, 患者小脑梗死3~7天, 利用MR对其开展检查时, 多表现长T1长T2信号, 多为点、片、圆形信号, 其临近部位信号比较清晰, 不存在水肿信号。发生出血情况时, 急性期MR显示T1WI出现周围高中间低的信号, T2WI出现等T2及长T2的混杂信号, 并且在边缘处存在水肿环形信号。小脑出现大面积梗死病灶并邻近, 指示患者有可能存在双侧小脑梗死, 表现为两侧对称长T1长T2信号, 边缘比较清晰。患者水肿情况较重并存在出血时, FLAIR序列出血灶显示高信号。

本次研究通过对51例小脑梗死患者的CT与MR检查结果比较, MR在小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更具有诊断价值, 在病人收治过程中, 一旦发现患者症状体征疑似小脑梗死时, 应及时开展MR检查, 确保患者诊断与治疗的及时性, 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业琴, 高连忠.小脑梗死72例临床与影像分析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 (5) :250.

[2] 谢贤, 李顺萍, 黄绍伟, 等.小脑梗死22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 (5) :1744-1745.

CT、MR检查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病例8例, 年龄12~38岁, 平均年龄25岁, 患者多为无明显诱因发现下腹部包块1~6月余, 行B超后发现盆腔或腹部后占位、性质待定建议进一步检查而来行CT或MR检查。主要临床表现有腹胀、腹痛、突发性下腹痛、膀胱刺激症状等, 其中2例病人肿瘤出现穿凿破损。

1.2 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前使膀胱充盈, CT检查阴道填塞纱条, 以标记阴道宫颈的位置, 屏气扫描。扫描上界为上界则为横膈, 下界为耻骨联合下缘。检查设备GE公司8层螺旋CT扫描仪, 120 kV, 300 mAs, 矩阵512512, 层厚、层距均为5 mm, 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推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MR检查设备Siemens公司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 平扫序列T1WI, T2WI, T1及T2抑脂序列等;增强用Gd-DTPA经肘静脉高压注射器团注, 注药后即行T1WI压脂冠、矢、轴位扫描。

2 结果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8例均为单发, 其中3例行MR及CT检查, 3例只行MR检查, 2例只行CT检查, 肿瘤最大直径在12~23cm, 肿块以实质性成分为主的囊实性复杂肿块, 内部囊性部分与实性部分混杂分布, 肿块内散在钙化及少量脂肪成分, 其中3例肿瘤破裂、内容物达腹腔内;CT清楚显示肿瘤内低密度的脂肪、可增强的软组织和高密度的钙化, 其内少量脂肪及散在分布钙化影, 肿块欠规则、边缘局部欠清晰。MR显示其为复杂肿物, 包含有囊性区、可增强的软组织成分和脂肪, 脂肪在T1WI和T2W上表现为高信号, T1WI上无论出血还是脂肪均为高信号, 脂肪抑制有助于区别脂肪和出血, 在脂肪抑制T1WI上, 脂肪为低信号而出血为高信号, 钙化为各序列均低信号影, 其特异性较差。CT①呈囊实性占位影, 内见少量散在点状脂肪及不规则形钙化斑影;MR②-⑥T1WI、T2WI、T2WI压脂、压脂增强;呈巨大囊实性占位, 其内脂肪含量较少;肿块内钙化显示欠清, 增强扫描后其内实性成分及分隔欠均匀较为明显强化。

3 讨论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属少见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在卵巢恶性肿瘤中不足1%, 大部分发生于20岁以内;含2~3个胚层, 由分化程度不同的未成熟胚胎组织构成, 其主要影像学表现为实性肿物伴脂肪区和钙化、部分病人可有出血, 部分肿块囊壁边界不清晰、偶见肿块破裂、穿透囊壁;实验室检查其常不产生β-HCG, 但少数病例可产生AFP[3], 该组病人3例AFP不同程度增高。其多表现为实质性为主的较大肿块, 少数为囊性, 常较大, 其生长较快, 边缘不规则, 有分叶或结节状突起, CT及MR均见其软组织成分欠均匀强化, 瘤内尚含散在不规则片状钙化及数量不等的脂肪, 为其重要征象, 常可提示诊断。CT直观显示肿块内少量脂肪及散在不规则形钙化斑块, 特异性较高, 该研究CT组5例术前均诊断正确 (正确率100%) ;MR由于信号比较杂乱, 干扰较大, 其含脂肪量均较少, 虽然运用反相位脂肪抑制成像技术可以观察证实少量脂肪以及脂肪和水的混合物, 但容易遗漏, 且MR对钙化显示不佳, 3例只行MR检查者诊断正确1例, 其他2例诊断为卵巢癌及卵巢颗粒细胞瘤, 另3例同时行MR及CT检查者结合CT片综合分析得出正确诊断。未成熟畸胎瘤肿块较大, 其内含有少量脂肪及散在不规则形斑片状钙化, CT组诊断未成熟畸胎瘤较为直观、诊断率高, MR因信号复杂、特异性较低, 诊断正确率相比CT较低, 故对于未成熟畸胎瘤诊断笔者认为CT优于MR。

鉴别诊断:主要与来源于盆腔卵巢肿物及含脂类肿物鉴别:①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与囊腺癌, 其均不含脂肪结合、极少数含钙化影, 囊腺瘤多为单房囊性, 壁薄而光滑, 囊壁见乳头状突起, 囊内多为稀薄的液体, 其囊腺瘤囊壁强化多以轻中度为主;囊腺癌囊壁常常厚薄不均, 见乳头状或菜花状突起, 增强后突起常呈明显强化, 卵巢癌常合并腹膜转移及大量腹水。②子宫肌瘤脂肪变, 子宫肌瘤退变部分相对局限, 且其内脂肪密度一般偏高, CT值约-10~20 HU, 其CT值低于正常脂肪组织, 其内较少见到钙化;MR表现子宫肌瘤一般呈长T1短T2, 增强扫描其强化弱于子宫肌层, 肿块发生部分一般与子宫及韧带关系密切。③卵巢颗粒细胞瘤, 其可分泌雌激素, 为多囊或单房囊性肿块, 实性肿块内多发生囊变坏死, 其中较少发生钙化, 其轮廓多光整, 囊壁及囊内分隔光滑, 无软组织结节或赘生物, 肿块周围可环绕不规则增厚的实性成分[4]。④腹膜后脂肪肉瘤、腹膜后畸胎瘤, 其位于后腹膜, 腹膜后脂肪肉瘤体积多较大且钙化少见。

综上, 笔者认为在未成熟畸胎瘤诊断上CT有较为明显优势, 其显示较为直观, MR信号较为杂乱、特异性较差, 诊断较为困难, 同时扫描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率。

参考文献

[1]郭启勇, 黎凤媛.实用放射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052.

[2]张清, 滕玉凤.超声在卵巢畸胎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外医疗, 2008, 24 (8) :125.

[3] Hedvig Hricak MD PhD.Gynecology Top 100 Diagnoses[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158.

CT、MR检查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脑血管科于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被确诊为脑桥梗死的患者中随机选出48例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32例, 女16例, 年龄在57~75岁, 平均 (63.7±6.3) 岁。其中合并冠心病患者19例, 合并高脂血症患者23例, 合并高血压患者6例。

1.2 检查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CT和MR检查, 其中CT检查方法为:选择64排螺旋CT行CT检查, 64排的参数为:电压120 k V, 电流400 m A, 单层扫描时间为1.5 s, 层厚为0.625 mm。在重建层厚时选择5 mm。MR检查方法为:使用1.5T磁共振成像扫描仪, 行横断位T1W1、T2W1、矢状位T2加权以及Flair的成像扫描。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处理, 其中计数数据的两组间检验行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对比:

在检查结果上, 经MR检查, 48例患者中共检出有78个病灶, 其中55个符合脑桥梗死诊断标准, 其余23个符合脑软化灶标准。经CT检查, 共检出62个病灶, 其中脑桥梗死病灶有44个, 脑软化灶有18个。可知, 两种检查方法的脑桥梗死诊断符合率为80.0% (44/55) 。而在MR诊断中, 脑桥梗死病灶中有19个上部脑桥, 25个为中部脑桥, 11个为下部脑桥;CT诊断中, 有17个为上部脑桥, 22个为中部脑桥, 5个为下部脑桥, 可见上部脑桥、中部脑桥和下部脑桥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9.47% (17/19) 、88.0% (22/25) 、45.45% (5/11) ;经统计学分析, 上部脑桥和中部脑桥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下部脑桥的诊断符合率, P<0.05。

2.2 脑桥软化灶的诊断结果对比:

脑桥软化灶的诊断上, 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为78.26% (18/23) 。其中MR诊断的上部脑桥、中部脑桥和下部脑桥分别为8个、10个、5个;CT诊断的上部脑桥、中部脑桥、下部脑桥分别为7个、9个、2个, 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5% (7/8) 、90.0% (9/10) 、40.0% (2/5) ;经统计学分析, 脑桥软化灶的上部脑桥和中部脑桥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下部脑桥, P<0.05。

3 讨论

脑桥梗死既可以发生于孤立性脑桥梗死中, 也可以发生于椎基底动脉梗死的一部分[3]。脑桥血供来源主要为基底动脉脑桥支, 基底动脉脑桥支主要由旁中央支、中央支、短旋支和长旋支组成, 而基底动脉脑桥支中的短旋支、旁中央支容易遭到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进而导致血栓的形成, 堵塞血管, 出现脑桥梗死。所以脑桥梗死的病灶多位于脑桥上部和中部[4,5]。

在本研究中, 经CT和MR检查显示, 患者的脑桥病灶和脑软化灶主要位于上部脑桥和中部脑桥, 下部脑桥的病灶较少。而在影像学的诊断上, MR的诊断正确率高于CT检查, 故而大多数医院将MR检查作为脑桥梗死的首选方法。但是大部分医院的MR检查无夜间检查, 急诊中发现怀疑有脑桥梗死的需行CT检查, 而本研究中发现CT检查对于脑桥上部和中部的诊断正确率较高, 对于下部脑桥病灶诊断正确率低。行CT检查中, 以听眶线为扫描基线, 上部、中部脑桥受到亨氏暗区的影响小[6,7]。故此对于脑桥梗死病灶和脑软化灶的上部、中部病灶可采用CT检查诊断, 但是下部病灶采用CT诊断正确率低, 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综上所述, 在脑桥梗死的临床诊断中, 对于怀疑有上部、中部脑桥梗死病灶的患者, 可采用CT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信息, 以听眶线为基线进行扫描, 且CT检查操作简单, 可重复性高, 属于无创检查, 患者更容易接受, 但是在下部病灶的诊断上不宜采用CT检查。

摘要:目的 探索CT和MR这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脑桥梗死的价值。方法 在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脑桥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出48例为观察对象, 对全部患者分别行CT和MR检查, 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结果。结果 MR诊断出55个脑桥梗死病灶, 23个脑软化病灶, CT诊断出44个脑桥梗死病灶, 18个脑软化灶;其中MR和CT在脑桥梗死病灶的上部病灶、中部病灶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下部病灶, P<0.05;在脑软化灶上, 上部病灶和中部病灶的诊断符合率高于下部病灶, P<0.05。结论 CT对于上部和中部病灶的诊断正确率较高, 对于疑似有上部和中部病灶的脑桥梗死患者可行CT检查辅助确诊。

关键词:CT,MR,脑桥梗死,诊断符合率

参考文献

[1]黄如月, 易兴阳, 邵敏洁, 等.急性脑桥梗死进展发生的影像学特点[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 (4) :393-396.

[2]殷雁, 金钰, 孙庆华, 等.磁共振成像在脑桥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 (12) :1289-1292.

[3]陶丽红, 张新江, 符长标, 等.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脑桥旁正中梗死与脑桥腔隙性梗死的比较[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3, 21 (8) :606-611.

[4]马玉宝, 徐全刚, 崔荣太, 等.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头颅磁共振影像对比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7 (4) :389-392.

[5]徐杰, 夏程, 陈会生, 等.两种不同类型单侧孤立脑桥梗死发病机制[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6, 28 (4) :56-61.

[6]尼沙古丽·吐尔逊, 朱沂, 高雪梅, 等.单纯脑桥梗死危险因素、病因分型和临床特征研究[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电子版) , 2014, 8 (1) :13-18.

CT、MR检查 第7篇

1 囊性肾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CRCC约占肾癌总数的10%~15%,以透明细胞型为主。CRCC的发病年龄较高,以中老年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2∶1,但需注意多房囊性肾癌的发病年龄可较低[1]。其临床表现与普通肾癌相似,临床症状主要为无痛性肉眼血尿、腰背部不适等,但缺乏特异性;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的主要手段。

囊性肾癌的形成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从病理发生学其可能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以下4种[2,3]:(1)肿瘤呈囊性生长:肾细胞癌起源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其中一些以囊性形式生长,逐渐形成大小不等互不相通的多房性肿块,囊内可合并有含量不等的出血表现,肿瘤常出现假包膜;(2)肾癌中心供血不足,出血和坏死形成假囊肿,壁厚、不规则,多为单房;(3)肾癌起源于囊肿壁;(4)肾癌引起肾小管或肾小动脉阻塞导致囊肿形成。当囊肿增大时,肿瘤嵌入到囊肿内。

2 囊性肾癌的影像学特点

2.1 超声

主要表现为囊壁及多房分隔厚薄不匀,囊液呈不规则无回声区或絮状弱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可测到静脉血流[4,5]。

2.2 CT表现

各种肾癌囊性区的形态及特点:(1)当肾透明细胞癌增大到一定程度(大于5.0 cm)时,肿瘤恶性程度极大提高,因肿瘤生长迅速,中心供血不足,极易出现坏死、液化、囊变。CT多表现为囊壁厚薄不均、内壁毛糙,以单囊多见。(2)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为肾脏囊性肿块中的一种较少见的表现形式,约占囊性肾癌40%[6]。肿瘤囊壁多菲薄,形态规则,境界清楚。瘤体张力高,边缘规则光整,周边缺少恶性肿瘤的膨胀性结节[7]。囊液密度略高于水,部分因出血为高密度[8]。缺少多个肾囊肿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分叶和切迹。肿瘤实质成分低于10%~25%[9]。对于囊壁较薄的CRCC,平扫囊内分隔或壁结节常因囊液密度较高而显示不清,极易误诊为肾囊肿,增强有助于诊断;对于囊壁及分隔纤细均匀的MCRCC,极易误为多房囊性肾瘤或复杂性囊肿,文献上有类似报道[10]。(3)肾囊肿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中0.5%合并癌或9.1%发生癌变[11]。由于部分囊肿可缓慢演变,故定期随访十分必要。在诊断肾囊肿时,应仔细观察与平扫平行的囊肿壁有无异常软组织影,或当囊壁结节以及发生于分隔的瘤组织较小,而扫描层厚较厚时,不能充分显示囊壁或分隔的细节增厚改变,极易误诊为肾囊肿,当怀疑时,薄层扫描或增强有助于诊断。有作者认为如分隔薄(小于等于1 mm)而光滑,则无临床意义,如分隔不规则增厚(大于1 mm),附着处伴实质性成份,则提示恶性病变可能,若出现壁结节,更有助于诊断[12]。因此,囊壁或囊内分隔增厚或厚薄不均、出现囊内壁结节,是CRCC的主要特点[13],囊内密度高并出现碎屑、絮状物或液液平面,提示恶性肿瘤的出血、坏死特征。CT增强对囊壁、分隔及壁结节的显示有重要意义。

肿瘤的密度及增强表现:囊变区密度不均匀或偏高系由于肿瘤坏死、出血所致,囊内蛋白含量较高,有别于单纯性囊肿或其他良性囊性病变的均匀低密度的囊液,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可见钙化,其形态多样,如钙化位于病灶中心,且钙化外有软组织成分是恶性的特征。增强扫描皮髓期肿瘤实性部分大多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4,15],甚至高于正常肾皮质强化程度,呈“快进快退”改变,这是因为肾癌实性部分大多富血供,内含丰富的血窦,其血流速度也快,且不经过肾小球滤过,直接通过血窦经引流静脉引出,对比剂通过癌灶循环时间短。在肾实质期,其强化程度一般均小于正常肾实质,这一方面由于肿瘤的坏死、囊变等表现,另一方面由于肾癌破坏了正常肾实质浓集、排泄含碘对比剂的功能,而肿瘤本身缺少正常肾小管,因而不具有浓集、排泄含碘对比剂的功能,肾实质后期及排泄期,肾实质密度逐渐下降,癌灶可出现短暂的等密度,进而渐为低密度[16]。

肿瘤的其他征象:由于肿瘤的膨胀性生长,压迫周围肾组织,可形成假包膜,尤其是MCRCC出现假包膜的概率较高,对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肿瘤又具有侵袭性,导致其边缘有不同的形态。

2.3 MR影像特点

MRI对于肾囊肿内的分隔及出血的检出有较高的价值[17,18]。坏死出血性囊性肾癌在MR上表现依出血时间不同其信号不同。MR对钙化显示不敏感,钙化完全的T1WI、T2WI均显示为低信号。当钙化不完全时,可仅显示T1WI呈不均高低混杂信号,T2WI亦呈高低混杂信号。T1WI、T2WI图像均可呈高信号,也可近似等或略低信号,其间的房状结构内T1WI为略低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当囊壁及间隔有较多含铁血黄素沉积时,可有弧线样低信号带。

3 囊性肾癌检查方法比较

肾脏囊性病变临床多见,B型超声(US)对肾脏囊、实性肿块的鉴别准确且经济,但对部分囊性病变定性的特异性差。因囊性肾癌实质部分和间隔内可以出现少量新生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有时可见少量血流信号,对诊断有一定帮助。CT扫描快速、覆盖范围大、密度及空间分辨率高,对肾脏囊性肿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是肾脏病变最常用的诊断手段。CT对囊性肾癌囊壁、分隔、壁结节、钙化及囊肿内成分的显示明显优于US,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螺旋CT的广泛应用,CT在囊性肾癌的诊断中已显示出更多的优越性,螺旋CT能明显提高肾囊性占位病变特征的显示,能发现常规CT不能显示的囊性病变边缘的细微改变,利用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能更好地显示囊壁、分隔及壁结节情况,有助于囊性肾癌的早期诊断。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进行任意方向扫描,对诊断肾脏囊性肿块的特异性高,在显示假包膜、囊壁、分隔、小的壁结节及囊内成分方面较CT有一定优势,但其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空间分辨率较低且对钙化灶不敏感,检查限制条件也较多、费时且费用昂贵等,难以普及应用。初步总结囊性肾癌的检查流程如下:首选B型超声筛查肾囊性病变,若发现复杂的肾囊性肿块则宜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可以显示假包膜、附壁结节和分隔的特征,测定囊液密度和增强前后变化,尤其多层螺旋CT对此具有更大的优势,多数囊性肾癌可获得正确诊断。对部分疑诊病例,可进一步行MRI检查,了解囊壁厚度、分隔和壁结节及囊液成分等,对假包膜的显示MRI也优于CT。在应用各种检查后,若囊性病灶仍不能确诊,且根据Bosniak分类在三级或以上时,可行腹腔镜或开放手术于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

CT、MR检查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 男4例, 女16例, 年龄17~45 (33±2.4) 岁, 其中除了体检时偶然发现的1例患者之外, 其余患者均6个月~7年的病程。所有患者均有运动、感觉以及视力障碍等各方面的神经系统障碍的表现。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为颅脑多发性硬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同时利用CT与MR平扫及增强进行了相应的检查[1], CT检查所使用的仪器为GE PROSPPEDFⅡ双排螺旋CT扫描仪, 主要的扫描方式为横断面扫描, 扫描参数为:120k V, 200m A, 层厚与层间距均为5mm;增强扫描中选用的造影剂为300mg I/m L的碘海醇造影剂, 以2.8ml/s的注射速率将50ml造影剂注入, 注入后30s即可开始扫描。MR检查中所使用的主要仪器为GE Excite1.5T超导磁共振仪, 扫描时的层厚与间距分别为8mm与2mm, 横断面扫描时SE T1WI、FSE T2WI为主要的扫描序列, 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时SE T1WI为主要的扫描序列。增强扫描时所选用的对比剂为Gd-DTPA 0.2ml/kg, 横断面与矢状面扫描时SET1WI为主要的扫描序列。

1.3 诊疗标准

1.3.1 CT表现

CT检查后显示病灶多发生在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区、小脑、基底节区、颞叶等区域, 侧脑室周围白质区是发生病灶最多的区域, 该区域内的病灶体积小且密度低, 大多数为串珠状、结节状。

1.3.2 MR表现

MR检查后显示病灶多发生在侧脑室周围、额叶、顶叶、脑干、颞叶、枕叶、内囊、基底节、小脑半球等区域, 病灶的大小及新旧均不相同个, 病灶的直径在3mm~5cm范围内, 形态呈点状、斑片状、斑点状、椭圆形、类圆形。

2 结果

20例患者中14例颅脑硬化发生于侧脑室白质旁区, 4例发生于额叶, 6例发生于顶叶, 7例发生于颞叶, 2例发生于枕叶, 2例发生于基底节区, 5例发生于小脑, 3例发生于脑干。与CT相比, MR检查的诊断效果明显更好, 其发现病灶的阳性率明显较高, 而且在病灶细节的显示上效果也更好。

3 讨论

从MR影像上可看出, 病灶多发生在两侧脑室旁, 尤其是两侧脑室前后角周围, 而且其中有部分病灶可以融合成团, 但大多数病灶的大小以及新旧由于病程不同而表现不一。急性期可表现为轻度占位效应, 慢性期无占位效应, 其次还可位于胼胝体。

总之, MR在诊断颅脑多发性硬化中的价值与CT的诊断价值相比诊断效果更好、更清晰, 在诊断过程中只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 对病人的动态情况等进行密切的观察, 并对影像资料进行严谨的分析即可提高MS的诊断率, 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轶瑾, 占礼志.颅脑多发性硬化的CT与MR诊断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4) :177-178.

[2]齐庆岭, 纪文新, 杨金利, 等.外周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 17 (9) :572, 574.

[3]吴华旺, 成官迅, 张静, 等.颅脑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及MRI诊断[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8, 7 (5) :479-482.

CT、MR检查

CT、MR检查(精选8篇)CT、MR检查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 男21例,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