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可笑,可笑的悲哀日记
悲哀的可笑,可笑的悲哀日记(精选12篇)
悲哀的可笑,可笑的悲哀日记 第1篇
悲哀的可笑,可笑的悲哀日记
一切事物依其环境而生死,适宜之则生之,不宜则灭之。巢穴乃动物生存环境之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动物造穴,各显其能,或快或慢,简易精巧,适者为妙。
人类造穴本领,神亦慨叹从水下宫殿,到空中楼阁,无所不能,地上建筑,自不待言各种材料、结构、样式、规模,雨后春笋般涌现,精彩纷呈。
然而,最为令人称奇的,当属“豆腐渣”的精巧包装。
仅以我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为例。他在一个大型住宅小区买的一套商品房共10柱,5柱严重倾斜。其中,2个损坏构件,3个危险点,裂缝50多条,60多米。它不仅顺利通过了层层把关,并且轻松地卖出去了。
动物造穴,再精巧漫长,不过一二月;建再高大华丽楼房,只需几年。小小百姓,买一套普通楼房,全家人鼓足勇气,节衣缩食,全力打拼,以哗哗的血汗,换来可怜的钞票,慢慢积攒。好不容易交了首付,又踏上漫漫还贷之路。若遇上什么大病灾祸,不敢想象。
在此只说售房。如果说房质问题是隐蔽的,那么卖房时,开发商应主动出示《房屋建筑验收备案表》(以下简称《备案表》)为法律所规定。但卖出了40万多平米,却都没有出示。另一方面,那么多购房人,其中有公务员、教师等,怎么就没人知道、无人索要?这是悲哀的可笑,还是可笑的悲哀?
并非绝对无人知道和索要,有的业主先后6次力索《备案表》而不得。去年,开发方叫业主去档案馆查。该房是没验收,还是验收不合格?若验收且合格了,怎么几年要不到《备案表》?若没验收或不合格,均不得销售。而事实已经卖出来了。验收、备案、出示,本是法定程序,此处全无。此为可悲,还是可笑?
若验收合格,《备案表》由质监站和设计、监理、开发、施工(还包含消防、环保)共同完成,一式二份,一份交市住建委存档,一份由开发商保管,以便向购房者出示。业主按图索骥,先去质监站表示《备案表》已存于市住建委了。
于是,业主又去市住建委档案馆也表示没有。当即查看其电脑里没有,翻阅其相关档案盒同样没有,只找到标有“认可”字样的纸页。
至此,悲哀?真的好笑!笑过之后,是久久的悲哀
房屋建筑和销售,都有那么多法律法规,地方政府那么多职能部门,为什么出现了如此荒诞之事?何以延续几年?
一个地方偶尔出现一两个问题,并不可怕,及时按政策解决好就是了。但该小区可住人一万左右,房子基本售完,入住近一半。几年中不断有人投诉其房质问题,可见其房质问题绝非小而少。不仅如此,业主多方久索《备案表》而不得,问题到现在仍得不到解决,又涉及到那么多人,真是天大的!莫大的悲哀!
除了的急切,我们的百姓总是相信别人,相信房子,实在太善良了。在魔术般的游戏中被人坑了,肥了别人,苦了自己。几十年的血汗换来久长的噩梦。一次的无知或疏忽,埋下巨大隐患。一旦出现大问题,使自己陷入漩涡,又增加了政府的工作量。
不知不觉中被玩耍,只是可怜;清醒后的现实(心理和)更可叹如鲠在喉,遍地寻医问药,甲乙丙丁,将其当皮球踢来踢去。
此类之事,何止房地产?
如果生产者、销售者都能自觉守法,有多好!如果地方政府皆能自觉严格执法,该多好!可是,这些都能指望吗?事实上平民们就是这样指望的。不可笑吗?不可悲么?
如果我们的平民有一些相关法律知识即可少受骗,甚至不上当。然而,他们没有。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更为淡薄,总是等到火烧上了身,再呼天号地。可笑掺着可悲,可悲揉着可笑。
我国法律本就不完备,更谈不上完善。再说,世界上没有毫无漏洞之法,加之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有的投机者钻法律空子,使国家和百姓吃亏;再加上公民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不强,又为违法提供了广泛而巨大的空间;还加之有的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结果肥者更肥,瘦者更瘦。
这是谁可笑?这是谁可悲?
还有,有人发现问题该抵制而不抵制,当揭露而不揭露,能解决而不解决。这些都是金钱惹的.祸。俗语云,有钱能使鬼推磨,现在有钱能使磨推鬼。这仅仅是某个人、某些人的可笑和悲哀吗?
此外,火在身边烧,反正还没烧到自己身上来,趁早好奇看热闹,麻木无知,冷漠可怕。岂不知唇亡齿寒。即使离得远些,也不想办法、出主意、讲政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古训有云,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岂不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也有人是人家低头,我也弯腰;人家妥协,我也放弃。这种从众心理,是护法维权的又一种可笑和可悲。
更有甚者,有人自己的切身重大利益遭到侵犯和损失,不是拍案而起,而是低三下四地哀求;不坚持抗争,而低头绕道。这就直接减小了违法风险,降低了违法成本,助长了违法气焰,分化和弱化了维护法律和权益的力量。
倘若多数人出于良知,先后揭露,一起抵制,共同声援,那些违法侵权之事还能畅通其道吗?还能延续吗?还会发生吗?
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耐以生存的必要基础和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公认的职业道德是从业起码的执业标准。个人道德是为人行事的基本要求。现在,有些就连这些都缺少甚或缺失。这是何等可笑!多么悲哀!
法律是道德的高级形式和广泛强制性规范,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民正当权益的最后屏障。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不作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有些方面和事情上,使最后一道屏障缺失,怎不令人可笑又可悲!
至于那些乱作为,更是可笑,还是更为可悲?
社会公德有些发白,职业道德有些发软,个人道德有些发麻,法律有些发颤,心灵有些发抖!
呼唤高尚的社会公德!盼望称道的职业道德!提高个人的为人之德!
揭露违法!谴责犯罪!维护法律!扞卫权益!
得知朋友危房之事,既愤愤不平,又浮想联翩。于是一气呵成,写了本文。让我们一起铲除多发违法和严重侵权的土壤!营造公平正义和人人舒畅的社会环境!
愿我们不再可笑!不再可悲!
悲哀的可笑,可笑的悲哀日记 第2篇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犹如一瓶酸甜苦辣酱倒入了一条小河,怎么也说不完,每说一种都有一个味儿。而在这些事中,可笑的事自然占了一大半,就选其一向大家说吧!
那还是在我五岁时,天真的我非常喜欢吃黄瓜,只要一听见黄瓜这两个字,就会跳起来,兴奋地吵着爸妈要,直到黄瓜到了口中才停止“发疯”。这黄瓜清淡、爽口,还很脆,我小小的牙刚咬上去,黄瓜便破了,黄瓜中的汁一直流到我的喉咙口.可不知是黄瓜的“亲戚”多,还是有许多“人”要模仿黄瓜,得到我的喜爱,有一些水果长得也是长长的,细细的。我就吃到了这些中的一个“坏蛋”―――苦瓜,它用自己的“外貌”把我引了过去..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在家里玩,无意中,我看见桌上有一个像黄瓜一样的水果,我不假思索地拿了起来,大口大口地吃,谁知刚吃一口,就吐了出来。呜呜地哭起来,原来,此物并非黄瓜,乃是苦瓜。这时,大人来了,连忙给我用水嗽口,才让我安静下来。但是,俗话说:“吃一亏,长一智”。这话一点不错,现在,每次我吃水果总要先观察几分钟,免得像上次一样,害苦了自己的嘴!它是一件可笑的事,在欢笑声中,它也让我懂得了做事情不能马虎,否则会吃大亏的,希望大家千万别像我一样,做个小马虎。
204月9日 星期三 天气晴
家长的悲哀 第3篇
当下教育的应试体制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对家长的自身发展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 应该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因为此前我们提到应试教育带来的危害时, 关注更多的是学生而不是家长。事实上, 家长也和学生一样, 是现行教育体制弊端和日益功利化的直接受害者。
中国教育的应试体制由来已久, 源远流长, 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几乎把所有家长都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从孩子在娘胎里开始, 家长们便已进入角色, 出生之后将陪伴孩子走过近20年的考试升学历程。期间可能没有双休日, 没有节假日, 有的是各种学业辅导, 各种特长培训, 各种补习提高凡有孩子的地方, 无处不闪现着家长们的身影, 倾注着家长们的心血。有人说, 中国的家长可能是世界上最辛苦、付出最多的家长。此言不差, 不过不是“可能”, 而是“肯定”。
长期以来, 我们忽略了由此而带来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整个社会也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关注, 即我们的家长在专注于“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过程中, 常常迷失了自我, 忘记了自己也曾承载着父母的“成龙”与“成凤”的期待, 忽视了自己理应承担的更为重要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与成功。
现实生活中,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 许多年轻人在结婚生子之后, 自身的事业心、进取心便会大打折扣, 特别是在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 处于竞争的需要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和不安, 他们常常会把自己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 不仅要使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还必须保证能“赢在终点线上”。而要做到这一点, 最踏实的办法就是全程“陪跑”, 不断加力。放眼四望, 如今举国上下哪一个家长没有肩负着“陪太子读书”的重任?不少家长甚至辞去工作, 充当“专职陪读”, 孩子到哪里上学, 家长就跟到哪里安家, 其情可嘉, 其行堪忧。
忧从何来?只要稍加分析和思考, 就会发现这种现象背后的问题, 就是一些家长自己好不容易从升学应试的桎梏中挣脱出来, 其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学到的知识技能, 还没来得及在工作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 就又进入了培养下一代的循环中, 从而形成了只见耕耘不见收获的怪圈:我们把一批人培养出来, 正要在社会上发挥作用, 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去奋斗打拚之时, 却又要像他们的父母一样, 用很大精力去应对自己作为家长的新的压力, 可谓是“才出虎口, 又入狼窝”, 且身不由己。
“拼爹”是一个时期以来反映社会不公现象的热词之一, 而对于既无权势又无财富的众多普通家长而言, 可“拼”的主要“资源”, 就是通过全身心的付出, 让孩子能够在考试中得到一个好分数, 从而获得相应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 孩子的“成功”也就代表着家长的成功。为此, 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做出一定的牺牲是值得的。但有另外一笔账不应该被忽略:假使一对夫妇从30岁开始培养孩子, 到孩子大学毕业时, 自己也将临近知天命之年, 意味着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最富有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的年华已然逝去。在满足于孩子“成功”的同时, 他们自己的人生必然留下很多的遗憾。而更令人纠结的是, 他们的孩子又可能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 重新复制父辈们的经历, 岂不哀哉?
所以, 从家长们身上,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行的教育体制确实出了很大的问题。分数决定命运的现实, 使得家长成了应试教育后果的主要承担者之一, 而不敢有丝毫侥幸心理。只要有孩子上学, 他们就必须承受很大的压力与负担, 孩子的学业成绩, 成为了家长们所有喜怒哀乐的主要源泉。
在一个完全走向功利化的时代, 所谓“一切为了孩子”, 也只有在家长这里能够得到最全面的落实, 但却无法找到有关国家民族层面的意义, 他们只是被功利化的社会孕育的功利化的教育所绑架。也许从家长的角度看, 他们的付出是划算的, 然而, 家长们为此所付出的代价, 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 也是整个社会的。现行体制的弊端, 不仅让我们的学生无法成为创造型人才, 也在侵蚀着一批又一批家长的进取激情和创造活力, 使得他们在为下一代的不懈奉献中逐渐走向平庸。而这种平庸, 在无形之中必将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失掉了悲哀”的悲哀 第4篇
“青”,我说,“真奇怪!我们别离时候,你才十八岁,由十八到二十八,那是人们老得最快的时期,因为那是他由黄金的幻梦觉醒起来,碰到倔强的现实的时期。你却是丝毫没有受环境的影响,还是这样充满着青春的光荣,同十年前的你真是一点差别也找不出。我想这十年里你过的日子一定是很快乐的。对不对?”他对着我还是保持着那渺茫的微笑,过了一会,漠然地问道:“你这几年怎么样呢?”我叹口气说道:“别说了,许多的志愿,无数的心气全在这几年里销磨尽了。为着要维持生活,延长生命,整天忙着,因此却反失了生命的意义,多少想干的事情始终不能实行,有时自己想到这种无聊赖的生活,这样暗送去绝好的时光,心里的确万分难过。这几年里接二连三遇到不幸的事情,我是已经挣扎得累了。我近来的生活真是满布着悲剧的情绪。”青忽然兴奋地插着说:“一个人能够有悲剧的情绪,感到各种的悲哀他就不能够算作一个可怜人了。”他正要往下说,眼皮稍稍一抬,迟疑样子,就停住不讲,又鼓着嘴唇现出笑容了。青从前是最直爽痛快不过的人,尤其和我,是什么话都谈的,我们常常谈到天亮,有时稍稍一睡,第二天课也不上,又唧唧哝哝谈起来。谈的是什么,现在也记不清了,哪个人能够记得他睡在母亲怀中时节所做的甜梦。所以我当时很不高兴他这吞吞吐吐的神情,我说:“青,十年里你到底学会些事故,所以对着我也是柳暗花明地只说半截话。小孩子的确有些长进。”青平常是最性急的人,现在对于我这句激他的话,却毫不在怀地一句不答,仿佛渺茫地一笑之后完事了。过了好久,他慢腾腾地说道:“讲些给你听听玩,也不要紧,不讲固然也是可以的。我们分手后,我不是转到南方一个大学去吗?大学毕业后,我同人们一样,做些事情,吃吃饭,我过去的生活是很普通的,用不着细说。实在讲起来,哪个人生活不是很普通的呢?人们总是有时狂笑,有时流些清泪,有时得意,有时失望,此外无非工作,娱乐,有家眷的回家看看小孩,独自得空时找朋友谈天。此外今天喜欢这个,明日或者还喜欢他,或者高兴别人,或者他们死了,那就是不能再爱谁,再受谁的爱了。一代一代递演下去,当时自己都觉得是宇宙的中心,后来他却忘了宇宙,宇宙也忘却他了。人们生活脱不了这些东西,在这些东西以外也没有别的什么。这些东西的纷纭错杂就演出喜剧同悲剧,给人们快乐同悲哀。但是不幸得很(或者是侥幸得很),我是个对于喜剧同悲剧全失了感觉性的人,这并不是因为我麻木不仁了,不,我懂得人们一切的快乐同悲哀,但是我自己却失掉了快乐,也失掉了悲哀,因为我是个失掉了价值观念的人。人们一定要对于人生有个肯定以后,才能够有悲欢哀乐。不觉得活着有什么好处的人,死对于他当然不是件哀伤的事;若使他对于死也没有什么爱慕,那么死也不是什么赏心的乐事,一个人活在世上总须有些目的,然后生活才会有趣味,或者是甜味,或者是苦味;他的目的是终身的志愿也好,是目前的享清福也好,所谓高尚的或者所谓卑下的,总之他无论如何,他非是有些希冀,他的生活是不能够有什么色彩的。人们的目的是靠人们的价值观念而定的。倘若他看不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什么肯定也不够说了。他当然不能够有任何目的,任何希冀了。”
他说到这里,向我凄然冷笑一声,我忽然觉得他那笑是有些像我好像中恶鬼的狞笑。他又接着说:“你记得吗?当我们在大学预科时候有一天晚上你在一本文学批评书上面碰到一句Spenser(斯宾塞)的诗He could not rest,but did his stout heart eat. 你不晓得怎么解释,跑来问我什么叫做to est one’s heart,我当时模糊地答道,就是吃自己的心。现要我可能告诉你什么叫做‘吃自己的心’了。把自己心里各种爱好和厌恶的情感,一个一个用理智去怀疑,将无数的价值观念,一
条一条打破,这就等于把自己的心一口一口地咬烂嚼化,等到最后对于这个当刽子手的理智也起怀疑,那就是他整个心吃完了的时候,剩下来的只是一个玲珑的空洞。他的心既然吃进去,变做大便同小便,他怎地能够感到人世的喜怒哀乐呢?这就是to eat one’s heart。把自己的心吃进去和心死是不同的。心死了,心还在胸内,不过不动就是了,然而人们还会觉得有重压在身内,所以一切穷凶极恶的人对于生活还是有苦乐的反应。只有那般吃自己心的人是失掉了悲哀的。我听说悲哀是最可爱的东西,只有对于生活有极强烈胃口的人才会坠涕泣血,滴滴的眼泪都是人生的甘露。若使生活不是可留恋的,值得我们一顾的,我们也用不着这么哀悼生活的失败了。所以在悲哀时候,我们暗暗地是赞美生活;惋惜生活,就是肯定生活的价值。有人说人生是梦,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个舞台,人生像一幕戏。但是梦同戏都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他们只在人生中去寻一种东西来象征人生,可见他们对于人生是多么感到趣味,无法跳出圈外,在人生以外,找一个东西来做比喻,所以他们肯定都是人生的人。我却是一不知道应该肯定或者去否定,也不知道世界里有什么“应该”没有。我怀疑一切价值的存在,我又不敢说价值观念绝对是对是错的。总之我失掉了一切行动的南针,我当然忘记了什么叫做希望,我不会有遂意的事,也不会有失意的事,我早就已没有主意了。所以我总是这么年青,我的心已经同我躯壳脱离关系,不对于来捣乱了。我失掉我的心,可是没有地方去找,因为是自己吃进去的。我记得在四年前我才把我的心吃得干净,开始吃的时候很可口,去掉一个价值观念,觉得人轻一点,后来心一部一部吞食去,胸里常觉空虚的难受,但是胃口又一天一天增强,吃得越快,弄得全吃掉了,最后一口是顶有味的。莎士比亚不是说这:Last taste is the sweetest。现在却没有心吃了。哈!哈!哈!哈!”
他简直放下那渺茫微笑的面具,老实地狰狞笑着。他的脸色青白,他的目光发亮。我脸上现也惊慌的颜色,他看见了立刻镇静下去,低声地说:“王尔德在他那《牢狱歌》里说过:‘从来没有流泪的人现在流泪了。’我却是从来爱流泪的人现在不流泪了。你还是好好保存你的悲哀,常常洒些愉快的泪,我实在不愿意你也像我这样失掉了悲哀,狼吞虎咽地把自己的心吃得精光。哈!哈!我们今天会到很好,我能够明白地回答你十年前的一个英文疑句。我们吃饭去罢!”
我们同到一个馆子,我似醉如痴地吃了一顿饭,青是不大说话,只讲几句很无聊的套语。我们走出馆子时候,他给我他旅馆的地址。我整夜没有睡好,第二天清早就去找他,可是旅馆里帐房说并没有这么一个人,我以为他或者用的不是真姓名,我偷偷地到各间房门口看一看,也找不出他的影子,我坐在旅馆门口等了整天,注视来往的客人,也没有见到青。我怅惘地慢步回家,从此以后就没有再遇到青了。他还是那么年青吗?我常有这么一个疑问。我有时想,他或者是不会死的,老是活着,狞笑地活着,渺茫微笑地活着。
摘自《春醪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5月1日第1版
初中暑假日记200字可笑与反思 第5篇
反思:“嘿,咋了,可笑。平时不是只有你会把别人惹得火冒三丈的吗?今儿个是谁招你惹你了呀?”
可笑:“哼,谁?他们全部,简直就是一帮小气鬼,我给他们要东西他们都不给。”
反思:“那别人给你借东西你难道借了吗?”
可笑:“哎哎哎,不说这个了。我觉得他们实在是太无知了,一点儿也不会理解我呀:”
反思:“那你理解过别人吗?”
可笑:“谁会去记那些小事呀?别说了,你的话听得让我难受,小心我不高兴会揍扁你:”
反思:“唉!你看看,你看看你呀:”
可笑:“咋了?我身上有什么吗?”反思:“是啊!是有一种东西啊!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控制了你整个心灵,灵魂,理智甚至是你的人生啊!”
可笑:“啊!”
反思:“唉!”
长假里的悲哀事三年级日记 第6篇
10月1日,是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可“牙牙乐”宫殿却拉长了脸,寂静得让人心慌。
话说当时,我正与牙齿大臣“拼命工作”,忽然宫内有一阵小骚动,我派“舌头大臣”一检查,发现第六大臣“磨豆豆”正“苟延残喘”,血腥味弥漫在宫中。我咽一口唾沫,觉得喉咙中涩涩的,我真怕这牙一翻身坠入我的喉咙。
“奶奶!”一声尖叫打破了这令人恐惧的宁静。
奶奶闻讯赶来,得知情况后慌忙翻箱倒柜地找棉花,结果只扯了一块小纱布凑合。我张开了“宫门”,奶奶见此大臣正悬在半空,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伸手拔去了那颗牙,往我嘴中塞进了那块小纱布。只听见“扑”的一声,“磨豆豆”落在我的手心。我小心翼翼地帮他洗了一次澡,把它放在茶几上。
“你为我‘牙牙乐’宫做了不少奉献,祝你安息!”我默默地说着。
“哈哈……”不知哪儿传来一阵笑声,回头一看,是我的奶奶,她早已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过了一会儿,奶奶突然正色道:“为了不使牙根发炎,两小时后吃饭!”我饭只吃了一半耶!我两眼一翻,差点没晕过去……
赛马的悲哀 第7篇
这是一匹纯种赛马, 深得骑师喜欢。天赋 (fù) 加上刻苦训练, 不久, 赛马就在各种比赛中脱颖而出, 并一举在世界赛马比赛中夺冠, 为骑师赢得了荣誉和金钱。
一次, 在训练途中, 赛马看到公园里的几匹马很悠闲。赛马羡慕极了, 心想:还是公园里的马舒服, 不用训练, 不用比赛, 每天驮 (tuó) 着游人拍个照, 最多跑几圈。而自己却那么辛苦, 除了训练, 就是比赛, 虽然功成名就, 但又有什么用呢?
赛马有了这种想法, 就有些懈怠 (xièdài) 了。开始的时候训练不认真, 比赛不用全力, 最后干脆卧槽装病。看到自己心爱的赛马病了, 骑师心疼极了, 请来几个兽医轮番为赛马诊治, 却没有什么效果, 赛马依然赖在马舍里不肯出来。没办法, 骑师只好忍痛把赛马卖给了公园。
赛马达到了目的, 高兴极了。每日和公园里的马一起晒太阳, 偶尔和游人一起拍照游玩, 日子过得很舒适。不久, 公园贴出一张海报, 宣传园内有一匹纯种赛马, 还得过世界冠军。人们蜂拥而至, 排起了长队。赛马又开始辛苦起来, 每天驮着不同的人在公园里跑来跑去, 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
赛马不堪忍受辛苦, 索性又一次装病不出。无奈之下, 公园主把赛马卖给了农夫。到了农忙季节, 农夫让赛马拉车、耕地, 赛马无法忍受农活之重, 便故伎 (jì) 重施赛马又病了。农夫见赛马不能干活了, 就把它卖给了屠户。
屠户每天都给赛马吃很多饲料, 也不用出去干活。赛马很开心:只吃饭, 不干活, 这日子过得多惬 (qiè) 意啊!没几天, 赛马就吃得胖胖的了, 屠夫摸着赛马的一身赘 (zhuì) 肉说:“到时候了!”说罢, 手起刀落, 一把屠刀插进了赛马的脖子。
不朽的荒唐可笑 第8篇
这需要被米兰·昆德拉称之为媚俗。媚俗就是“试图向绝大多数人讨好卖乖”,是对流行观念的盲从,对愚昧盲从的美化,对美化谎言的信以为真,奉为至理。媚俗者不但盲从于时尚,还盲从于未来,因为“未来总是比现在更强有力。它将对我们执行判决,并且是在没有任何资格的情况下。”盲从于未来(和时尚)的媚俗者们也曾希望(暗暗地、不为人知地)来自未来的奖励吗?当然。而他们所认为的未来许诺给他的奖励便是:不朽。
一个人渴望不朽,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他渴望死后仍然为人怀念,被人谈论(无休止地),当然,是以他为自己度身定做的形象。不难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甘冒生命危险去创造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纪录,因为进入不朽的一条捷径便是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假如说一个人以连续四十八小时俯卧撑或一次喝下三十六瓶啤酒的方式使自己声名远播还不失其天真可爱的话,那么以爱为名为自己树碑立传的行径就变得荒唐可笑了。
对贝蒂娜来说,歌德是否爱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与歌德相恋的事实(或幻象)将进入史册,她将以歌德情人(伪情人?)的形象展示在后人面前,供人景仰,爱慕或嘲笑(这她可没料到)。对劳拉来说,她之所以想要自杀,并不是由于无法忍受失恋的痛苦,而是因为“她觉得这是一种存在的办法,”进入并永远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办法,作为一个殉情的女人和一具躺在地上的尸体。她活着或死去都是为了“做点什么,以便让认识她的每一个人都记住她”。于是我们记住了她,和贝蒂娜,和那渴望不朽的姿态。她们准备凭借爱的姿态走进不朽,但最终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只有那空洞的姿态,爱已被逐,不知所终。修改裴多菲的诗句来形容这种拚命追逐不朽的人无疑是贴切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不朽故,二者皆可抛。”
渴望不朽的姿态各有不同,从手持七弦琴的歌德到手握玫瑰的密特朗,无论多么崇高庄严的姿态都隐瞒了自身的真相,这就是媚俗者的嘴脸。的确,“他们将进入某种不朽,而我们将称之为荒唐可笑。”
荒唐可笑的不朽。在这部名为《不朽》的小说里,歌德和贝蒂娜,密特朗和卡特,劳拉与伯纳德,种种或实或虚的人物,都被米兰·昆德拉赠与这不朽的桂冠。不朽是荒唐可笑的,而荒唐可笑则将永垂不朽。追逐不朽的媚俗者就这样展现在世人面前,伴随着歌手张楚那意味深长而又不乏嘲弄的歌声:“我看着我们的城市/城市很脏/我想着我们的爱情/它不朽/它上面的灰尘一定会很厚。”
天鹅的悲哀——论自由教育 第9篇
由此,我联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我们同样用尽方法,希望孩子学得更多、懂得更多。而有时候我们的作为就像贵族圈养天鹅那样,原以为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实际上却为孩子架起条条框框,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我们应该深思,我们需要的到底是怎样的教育。这里,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自由教育的发展需要
学习自由的一层含义可以理解为学生有质疑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的自由,参与讨论和决策一切有关自己的学习事务。学生的思想和成人的思想固然是存在区别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按照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使学生自然地自由发展,而非使成人的思想加强于儿童。
由此观之,学习自由也要求教师做到因教施材、因材施教。而可悲的是我们的教师通常是以统一的标准——成绩来教育学生,也因为太过重视这个标准便以此忽略了学生平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学生除了拼命学习,接受书本中的知识,一切其他的活动、想法都被视为“异端”。当孩子们发出个性的声音时,一些老师不是去积极地引导,热情地鼓励,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是一味地批评、压制,以至将所有的学生都赶到应试教育的大道上去。教育最大的使命乃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条件促进孩子的发展,而不是逼迫学生接受所谓的“正确答案、正确行为”,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的思维、去禁锢学生的思想。在束缚下,学生是变乖了,听话了,没有“异端”了,可重要的自我却丧失了。我们的教育切不可再如高贵的天鹅般在他们自由的羽翼还没有丰满使就被系上了温柔的绳索。
(二)自由教育的意义
赫钦斯曾指出:自由教育乃是一种理智的训练,而这种训练将使人在新的问题出现时有能力解决他们,在新的情况出现时能够掌握他们,在新的需要出现时能够满足他们,并能改造环境,使它符合人类精神的抱负。
回想我们的日常生活,年幼的孩子从小被送去学画画、学书法、学弹琴,我们会由衷地感到欣慰,却没有考虑到久而久之之后,孩子们会缺少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当面临新的问题时,常常会束手无策。当我们年幼的孩子能画出大型油画,能临摹王羲之的字时,国外的小朋友还在墙上涂鸦,画着不知所云的图画。而多年过去,这些“天才艺术家”依然临摹着别人的作品,临摹得再像,也没有自己的灵魂。最后成为大师的,竟是当年在墙角歪歪扭扭画着想象中的怪兽的那个流鼻涕的小孩。
不得不承认,在自由教育下成长的小孩,有足够的自由展现自我。而那些被思想禁锢的孩子,即使再力求完美,也不过是前人的复制品。自由教育就是要打破思想的枷锁,发挥无限的想象与创造,应时应景地用最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自由教育的现实目的
我国人口众多,目前主要是以高考筛选优秀学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让学生不得不沉浸于题海之中,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能在独立思考中寻找自我。学生和老师往往忽略了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思想交流、对话、质疑以及达到新见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自觉、自愿和自由的,任何外在的强迫都无助于启动和维持这一过程。
由此我们应该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强行将自己的思想、课本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自我意识,缺少激情与兴趣,总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转,就难以形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教师更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得到了主动思考的机会,也产生了积极思考的情绪。此外,课堂之外处处有学习的空间。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具有学习的能力,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种非智力因素也同样得到了发展。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较好的知识水平,更要具有学习、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自由教育的最终目标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当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道德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准则,和谐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而过分注重成绩与分数,忽略思想道德教育,使当今社会学生个性发展不和谐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如今社会上青少年犯罪的新闻屡见不鲜,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怎样才能被称为一个和谐的人?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高分学子,更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即培养有独立行动力、独立思考能力,并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的个人。以上两者的有机结合,表现出了高度的和谐,这样一个“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人”,不仅能胜任创造性的科学工作,而且也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回想曾经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成绩优异是否能表示其思想道德也同样高尚?“品学兼优”四个字,不仅要求学生做到,更要求老师、家长、学校等各方面给予积极的引导。如果当时马加爵得到了正确引导,他的脑海里不是痛恨折磨我的人,而是感谢折磨我的人,那现实应该就会被改写。这一切都需要在自由教育的背景下展开。言词永远是空洞的,但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因此,教育需要鼓励学生去实践,以此教育学生人之所以为人的底线。
自由教育与现今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重要的,没有第一、第二之分。在教育作用的完整体系中,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更何况在“追求高分”的压力迫使下,我们现在的教育却过多地关注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
可笑的造句 第10篇
(小博士)
小明和亮亮在一起讨论如何用关联词语造句。
小明:你能用关联词“一边……一边……”造个句子吗?
亮亮:这太简单了,“一条大河哗哗流,一边是森林,一边是田野。”怎么样?
小明:你这句子真让人哭笑不得。“一边……一边……”表示事物正在同时进行。你应该这样造:“小明数学考了100分,高兴得一边跑一边唱。”
亮亮:原来是这样,那你重新出题吧!
小明:行啊,请用“既……又……”造句。
亮亮:听着,这回包你满意。“你今天既然来了,又不急着回家,就和我下棋吧!”
小明:稀奇真稀奇!“既……又……”本来是表示并列关系的,你却胡乱造句,真有你的。
亮亮:你出的题目太难,我当然就造不好了。
小明:强词夺理。你自己出题自己造,总没意见了吧?
亮亮:这下我就可以大显身手了。我用“是……还是……”造句,“小刚是班长,还是文学社的社长。”这个句子没有问题吧?
小明:问题更大了,你这个句子应该用“既……又……”才对,“小刚既是班长,又是文学社的社长。”
亮亮:那“是……还是……”是什么关系呢?
小明:是选择关系呀!你可以这样造句:“小刚今天没来上学,是有事情,还是生病了?”
亮亮:我现在就能确定,小明不是有事,而是生病了。
《苔丝的悲哀》的文体分析 第11篇
一、诗歌的韵律美和形式美
哈代认为:“诗歌是有节奏的感情宣泄。感情来自于自然, 而节奏则可以通过艺术获得。”[2]这里的“节奏”一词有着重要的意义:节奏与韵律相连。哈代自幼对音乐的喜爱让他具有强烈的乐感, 而这种乐感完美地融入了诗歌创作当中。所以哈代在《苔丝的悲哀》中使用各种韵律来达到他想要的节奏效果。这首诗中的尾韵很明显:aaab cccb ddde fffe...每个诗节中有三个连续的尾韵, 连续重复相同的韵给人一种紧张和情绪持续宣泄的感觉。而在一阵宣泄之后, 诗人又另起一韵以表达一种稍作停顿或放松的状态。这样一紧一松、一张一弛的韵律安排符合叙述者讲述时心情的起伏, 达到了汉语中所说的“一唱三叹”的效果, 充分发挥了尾韵的作用, 实现了强化的效果, 使每一诗节似乎自成整体, 但b, e等尾韵的使用又使每两个诗节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哈代对尾韵的这种安排, 不但让整首诗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感, 而且让诗歌更具紧凑感。
本诗里每一诗节的第二行其实是对第一行后半部分的重复, 如“I would that folk forgot me quite.Forgot me quite!”等。Leech把诗歌中这样对一个单词或一句话的重复称为同语反复 (epizeuxis) 。他曾举例说:“在大卫的哀伤和弥尔顿哀悼利西达斯中, 这种同语重复的强有力的渲染效果应该依赖于传达了悲痛至极以致无法用几句表达, 哀伤之切需要大量表达。”[3]在生活中, 当一个人陷于思绪或被某种强烈的情感所支配时, 说话时会无意识地重复自己说过的句子。哈代对同语反复的运用正是为了表达叙述者无比悲伤倦怠的心情。而且这种简单而规律的重复构成完整的行内韵, 使诗歌读起来更流畅。
在诗歌结构上, 哈代也是追求美感。建筑师的经历让他对诗歌形式很有见解。《苔丝的悲哀》中的诗行长短不一, 每一诗节都是长句夹短句, 接着短句夹长句。这种长短句参差而又有规律的安排使整首诗看上去具有建筑的形式美。尾韵的使用也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Laurence Perrine在其专著Sound and Sense中说:“尾韵因其构建在诗行的末尾处, 除了韵律和格律, 在赋予诗歌音乐性和构筑诗歌形式上它比其他任何音韵形式都更有力。”[4]
二、音韵对情感的表达
对诗歌的文体分析主要从诗歌的相关信息与诗歌本身的结构形式两大方面着手。[5]结构形式主要包括诗的整体布局、韵律等。哈代的诗歌在结构方面独有一套。
首先, 《苔丝的悲哀》中叙述者在追忆过去、对比现实的叙述中表达了对自己被爱人抛弃的悲伤之情, 诗歌的整体基调是缓慢而忧伤的, 但诗中情感的起伏变化却清晰可辨。这首诗总共包括六个诗节, 叙述者的情感随着诗节的发展而变化, 从弱到强, 又从强到弱。在第一诗节中, 我们最常听到的是清辅音“f”和“s”, 如, “folk forgot”, “shrink from sight”, “see the sun”, “say farewell”。第二诗节中, 发音由清辅音向流音“L”转变 (如“Loved me, and learnt”) , 在第三、第四诗节有很多爆破音“p”, “g”, “b”, “d”和一组重音音节明显的单词的使用, 比如, “potted perhaps”, “grow nettle, dock and briar”。在第五和第六诗节里元音和爆破音之类很少出现。该诗中, 第一诗节通过大量清辅音的使用表示了叙述者慢慢开始的思绪和讲述。而第二诗节中叙述者回忆起了过去甜蜜的恋爱时光, 这里流音重复使用让人感觉情感变得明晰。第三、第四诗节里有叙述者对残酷现实和美好往昔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残忍而令人悲伤, 而大量爆破音和重音节单词的使用正好表达了叙述者的感情渐渐达到高潮。第五、第六诗节体现出叙述者在强烈感情宣泄之后, 慢慢归于沉思的心里状态。第二诗节中的发音要重而强烈。在第五和第六诗节中元音和爆破音之类的使用很少。
另外, 尾韵在表现情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文章的高潮部分 (第三、四诗节) , 尾韵大多已由长元音、双元音外加重音构成, 如[g蘅蘼n], [謖fai藜], [謖mai藜], [f藁蘼m], [蘅蘼l][gail][i蘼]。而在其它诗节中, 相对则是更多的短元音, 并以辅音结尾[ait][蘧n][el] (第一诗节) , [蘅耷][i蘼t] (第二诗节) , [ed][t蘩藜蘼n] (第五诗节) , [it][蘅t][bi蘼] (第六诗节) 。在最后一诗节中多以简短的尾韵和相对简短的诗行, 表达了叙述者强烈的悲哀宣泄后的疲惫, 又渐渐陷入思绪之中。我们知道长元音比短元音要饱满, 第三、四诗节中的尾韵明显的比其它诗节中的发音更具情感力量。同时, 第三诗节中的单词“gone”和“all”的发音与人在悲痛哭泣时的“o”的发音相似, 表现了叙述者的悲痛达到了顶峰。
诗中叙述者从第二诗节回忆起美好的过去, 到第三、四诗节中今昔对比出来的痛苦达到高潮, 对于叙述者情感变化节奏的表达, 诗人还运用了三个语法的停顿, 如“He watched me to the clocks slow bent...”“And now he’s gone;and now he’s gone...”“Well it is finished-past, and he”。省略号和破折号制造出更沉重悠长的感情, 与本诗整体的基调一致, 也更能体现出叙述者无法抑制的悲伤之情。而finish和past这两个单词在意思上是都表示使事情的完结, 但在时间顺序上有着递进的意义。finish表示一件事情的完成;而past则不仅指事情完成了, 而且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哈代使用具有递进意义单词是为了体现了叙述者逐渐增长的失落和悲伤。
这首诗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尽管哈代在这首诗中用词简单, 但却不乏特色使用自己创造的单词, 如“chimney-sent”, “super-fire”, “A-standing”和“unbe”[1]等词。而诗行“he watched me to the clocks slow bent...”则采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我们知道时钟走动的嘀嗒声正常情况下是均匀的, 而对情侣来说它走得好像很慢很慢。其实不是时钟慢了下来, 而是哈代用来传达情侣间相看不厌, 以至感觉不到时间流动的那种甜蜜感觉。这种两情相悦的情形与接下来叙述者被无情抛弃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 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 正好体现了哈代消极的爱情观:再甜蜜的爱情也会在时光中消失殆尽。
三、结语
哈代是一个善于在传统基础上开拓自己风格的诗人。他对诗歌题材的变化, 不同格律的变换和诗行长短的交叉都有独特的安排。他用词简单, 具有诚挚的朴素美, 而自创词又为他的诗歌增加一份新意。通过对《苔丝的悲哀》一诗的分析, 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哈代的诗歌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的巧妙。
摘要:托马斯·哈代的诗歌因其质朴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而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哈代的《苔丝的悲哀》一诗进行分析。文中主要分析诗歌中用词、韵律、语音所达到的韵律美和形式美, 以及诗中情感的传达等方面, 以加深读者对哈代诗歌创作的了解。
关键词:《苔丝的悲哀》,文体学,诗歌创作
参考文献
[1]颜学军.哈代诗歌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143, 166, 174.
[2]Florence Emiliy Hardy.The Life of Thomas Hardy1840-1928[M].London:Macmillan&Co Ltd, 1962:291.
[3]Geoffrey N.Leech.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gman Inc., New York.1987:78.
[4]Laurence Perrine.Sound and Sense—An Introduction——to Poetry[M].Harcourt, Brace&WoInc.New York.Burlingame.1963:148, 149, 150.
可笑的秘密 第12篇
等到老妈走了,我立刻感觉到肚子已经“满”了,便想倒掉剩余的饭。可想到刚才答应妈妈的场景,我就想:这不太好吧,老妈肯定会很生气,怎么办呢?我端着碗来回走动,突然灵光一闪。
我开始在各个房间转,寻找老妈平时很少光顾的地方。阳台?不行。鞋柜?不行。钢琴后面?不行……突然,我的目光落在床头柜上。没错,最佳位置必它无疑,它肯定是老妈最陌生的地方,而且也是我和老爸最陌生的。我小心翼翼地把碗放了进去。
两天后,老妈洗碗时突然说:“真奇怪,数来数去总少一个碗。”我吓出一身冷汗,于是,我决定把那碗饭倒掉。
我趁老妈睡觉之际,来到床头柜前,把饭取了出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那碗饭表面已经长了一层绿毛。我把碗端得离自己老远,来到厨房垃圾桶旁,闭着眼睛,扭着头,也不管有没有把饭全倒掉,乱拨几下,“哐当”一声把碗扔进水池里就逃了,然后跑到洗手间里一口气洗了八次手。
这件事,我永远不会忘记,每次想起来都会忍不住哈哈大笑。
(指导老师 胡 霞)
虽然事情经过很有趣,小作者描写得很生动,但是浪费粮食不可取。
悲哀的可笑,可笑的悲哀日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