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20道)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0-141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20道)(精选12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20道) 第1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

1.小林家的果园今年收了310千克梨,收的苹果是梨的19倍。大约收了多少千克苹果?

2.一辆客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3.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照这样计算,一只山雀一个月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4.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375千克蜂蜜。小王家养了这样的蜜蜂12箱,一年大约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5.张爷爷买3只小羊用了75元。他还想再买5只这样的小羊,需要准备多少钱?

6.一台电视机780元,王老师要买12台。他带了1200元,够钱吗?

7.李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还剩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

8.植树节同学们栽了684棵杨树和76棵松树。栽的杨树是松树的多少倍?

9.养鸡厂星期一收的鸡蛋,18千克装一箱。装好8箱后还有16千克。星期一收了多少千克鸡蛋?

10.有500吨货物,一节车厢能装60吨,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11.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现在一次买3棵,每棵树苗便宜多少钱?

12.红旗小学的180名学生去植树,平均分成5队,每队分成4组活动。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学生? 13.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14.学校要为图书室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科技书每套125元,故事书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15.公园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5吨食物,够大象吃20天吗?

16.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速度是40千米/时,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17.一辆汽车在平原和山区速度分别是50千米/时和30千米/时,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目的地。这段路程有多长?

18.小明一家去旅游,先坐汽车2小时,速度为45千米/时,再坐火车8小时,速度为120千米/时。小明家到旅游点有多远?

19.一块长方形绿地的面积是560平方米,宽是8米。现在要把宽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20.从实验小学到青少年活动基地的路程是280千米。(1)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6千米,几小时能到?

(2)由于雨天路滑,把速度减慢到每小时48千米,6小时能到吗?

21.某养鸭户养了一群鸭,第二季度3个月分别产蛋995个,1023个,895个,这群母鸡第一季度大约产蛋多少个?

22.一列火车提速前平均每小时行83千米,比提速后平均每小时少行32千米,这列火车提速后12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3.某中心小学体操队有18名队员,学校拿出1400元准备为每名队员买一套演出服,每套服装69元,估算一下这些钱够吗?

24.甲每小时加工54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45个零件,甲、乙共同加工6小时,还剩83个零件没加工完,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25.红心小学计划买12台电视机和45台电脑,每台电视机2800元,每台电脑4600元,学校准备了240000元,够不够?

26.光明小学体操队有24名队员,每套衣服123元,学校要为每位队员配一套服装,共需要多少元钱?

27.春节快到了,活动小组准备了127个气球,如果每人拿20个气球,那么这些气球可以分给多少人?还剩几个?

28.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54千米,12小时到达乙地,返回时每小时行72千米,返回时用了几个小时?

29.一本童话故事书有620页,明明已经读了156页,剩下的每天读32页,还要几天才能读完?

30.某校电子阅览室的少儿科幻小说有30个书架,每个书架有24本书,少儿科普书有70个书架,每个书架有24本。两种书共有多少本?

31.红石村小学分成6个小组去浇树,每组有4人,一共浇树360棵,平均每人浇树多少棵?

32.一箱鸡蛋的个数是一篮鸡蛋个数的3倍.一箱鸡蛋有96个,6篮鸡蛋有多少

33.王大爷的果园收获苹果358千克,梨270千克,李子196千克.苹果每箱40千克,梨每箱30千克,李子每箱20千克.算一算:装这几种水果,各需要多少个纸箱

34.在一条长为18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20米栽一棵.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

35.甲商店的大米每袋5千克15元,乙商店的大米每袋8千克25元,哪个商店的大米便宜?

36.这辆汽车每秒行18米,车的长度是18米,隧道长324米,这辆汽车全部通过隧道要用多长时间?

37.春光粮油公司要出口680吨粮食,如果用22吨的集装箱,需要多少个

如果选用17吨的集装箱,需要多少个? 38.石家庄到承德的公路长是546千米.红红一家从石家庄开车到承德游览避暑山庄,如果平均每小时行驶78千米,上午8时出发,那么几时可以到达

39.一块长方形菜地,长是9米,宽是6米.这块菜地一共收青菜972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青菜多少千克

40.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亚洲最高的电视塔,它的高度是468米.一楼房有12层,高39米.电视塔的高度相当于几个12层住宅楼的高度?

41.王爷爷家养的4头奶牛每个星期产奶896千克,平均1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呢?

42.4辆汽车3次运水泥960袋,平均每辆汽车每次运水泥多少袋

43.(1)水波小学每间教室有3个窗户,每个窗户安装12块玻璃,9间教室一共安装多少块玻璃

44.杨柳小学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有3个窗户,一共安装324块玻璃.平均每个窗户安装多少块玻璃

45.小红买了2盒绿豆糕,一共重1千克.每盒装有20块,平均每块重多少克

46.一辆大巴车从张村出发,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4小时就可以到达李庄.结果只用了3个小时就到达了.这辆汽车实际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白塔村计划修一条水渠,如果每天修16米,18天就能修完.第一天修了24米,照第一天的进度,几天能修完

48.虹光宾馆购进100条毛巾,每条6元.如果用这些钱购买8元一条的毛巾,可以买多少条

49.一包A4复印纸,每天用25张,20天正好用完.如果每天少用5张,那么可以用多少天

50.一个养蜂专业户,今年饲养蜜蜂24箱.去年5箱蜜蜂酿了375千克蜂蜜,照去年的酿蜜量计算,今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20道) 第2篇

姓名 分数

1.张老师带450元去买篮球,每个篮球27元,能买几个篮球?还剩多少元? 450÷27=16……18 2.小军8分钟走了64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640÷8=80 80×15=1200米

3.印刷厂装订一本子,每本32张,可以装订140本,如果每本35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2×140÷35=128 4.水果店运来150千克苹果,运来的梨比苹果的2倍多60千克。水果店共运来多少千克水果? 150×2+60+150=510 5.同学们去秋游,汽车以每小时38千米的速度行使了2小时后,距目的地还有8千米,如果返回时用了2小时,那么返回的速度是多少?

38×2+8=84米 84÷2=42米

6.一列火车有12节硬座车厢,每节车厢有108个座位;另外卧铺共有乘客160人,这列火车如果座满,一共有多少名乘客?

12×108+160=1456 7.工厂买回一批煤,计划每天烧45千克,可以烧26天。实际烧了30天,平均每天烧多少千克? 45×26÷30=39

8.商店运来15台电视机,每台卖856元,全部售出后,可收入多少元? 15×856=12840 9.一辆汽车15小时行使了675千米,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675÷15=45 10.从甲地到乙地,小华每小时走6千米,25小时就到达。如果乘汽车3小时就到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6×25÷3=50 11.小林家的果园今年收了310千克梨,收的苹果是梨的19倍。大约收了多少千克苹果? 310×19=5890 12.一辆客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74÷3×12=58×12=696

13.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照这样计算,一只山雀一个月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一个月按30天计算)

800÷5×30=160×30=4800 14.张爷爷买3只小羊用了75元。他还想再买5只这样的小羊,需要准备多少钱? 75÷3×5=25×5=125 15.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375千克蜂蜜。小王家养了这样的蜜蜂12箱,一年大约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375÷5×12=75×12=900 16.红旗小学的180名学生在雷锋日做好事。这些学生平均分成5队,每队分成4组活动。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学生?

180÷5÷4=36÷4=9 180÷(5×4)=9 17.李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还剩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700-60)÷16=40 18.植树节同学们栽了684棵杨树和76棵松树。栽的杨树是松树的多少倍? 684÷76=9 19.养鸡厂星期一收的鸡蛋,18千克装一箱。装好8箱后还有16千克。星期一收了多少千克鸡蛋?

18×8+16=160 20.有500吨货物,一节车厢能装60吨,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500÷60=8……2 答:需要9节

21.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现在一次买3棵,每棵树苗便宜多少钱? 16×3÷4=12 16-12=4 22.一台电视机780元,王老师要买12台。他带了1200元,够钱吗?

23.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24.学校要为图书室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科技书每套125元,故事书每套18元。一共要

花多少钱?

25.公园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5吨食物,够大象吃20天吗?

26.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速度是40千米/时,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27.一辆汽车在平原和山区速度分别是50千米/时和30千米/时,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目的地。这段路程有多长?

28小明一家去旅游,先坐汽车2小时,速度为45千米/时,再坐火车8小时,速度为120千米/时。小明家到旅游点有多远?

29.一块长方形绿地的面积是560平方米,宽是8米。现在要把宽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30.妈妈要买6千克苹果和4千克香蕉,应付多少钱?

31.海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它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32.一个粮店3天卖出大米的数量分别是430千克、380千克、408千克,这个粮店30共卖出大米多少千克?

33.前进小学有学生612人,全镇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镇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34.市某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每公顷森林每年可滞尘约32吨,每天可从地下吸出约85吨水。

(1)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大约滞尘多少吨?

(2)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天大约可从地下吸出多少吨水?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20道) 第3篇

【 教学写真】

(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首先呈现“ 水龙头滴水”动画情境,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 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 ”的数学问题。

( 二) 小组讨论, 制定方案

通过提问“ 想要收集实验数据, 真的能让水龙头滴一年吗? ”引导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获取数据;利用小组合作形式,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实验具体需要哪些实验工具? 怎样进行实验? 实验的名称是什么? 实验人员如何分配? ”并最终将实验方案填入表格中。

( 三) 动手实践, 收集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选择纸杯插洞做实验, 有的小组选择水龙头滴水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一次性就做好了实验, 有的则反复调整实验方案, 最后也成功了;在收集实验数据时, 负责数的同学不知该什么时候开始数, 小组内就反复讨论;计时的同学和数的同学配合不当, 数据产生了偏差等等。

( 四) 交流反思, 分享成果

首先学生汇报实验的过程:1 分钟漏掉的水有多少? 如何推测出一年浪费了多少水? 等等;然后引导相互评价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讨论“ 各组数据为什么不一样呢?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数据更具说服力呢? ”最后启发学生将一年的漏水量转化为一年浪费掉了几瓶矿泉水。 于是, 学生需要推算出一时、一天、一个月直至一年浪费了多少瓶。

( 五) 自我评价, 积累经验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说一说自己每个项目都能得几个星, 理由是什么。 帮助学生回顾探索活动的过程, 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要积累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就要让学生全程亲身参与数学活动。

1.明确探究问题, 为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打下基础

明确探究问题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已有的活动经验, 去理解某一现实的情境, 并根据情境提出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所以, 我觉得要明确探究问题有两个难题我们需要攻克:一是, 如何唤醒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二是, 如何帮助学生自己提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课堂上, 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水龙头漏水的短片, 以直观的方式唤醒学生对浪费水资源这一现象的思考。 这个时候, 我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虽然学生可能无法一时半会提出老师想要的问题, 我就在旁仔细聆听, 适时进行指导, 最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明确提出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提出后我就再次强调本节课的课题。 所以关键是要直观和言语指导相结合, 在明确活动任务后为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2.亲历学习过程, 在思考和操作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经验和操作经验, 只是这些活动经验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学习需求。所以, 学生必须亲历思考和操作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改组和内化自身的活动经验, 去适应更高一级的学习。 本节课中, 学生已经知道水是如何滴下来的, 也知道应该如何来记录水滴下的情况。 但是, 如果没有水龙头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实验? 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时, 我会引起学生对着问题进行思考, 学生最后得出用纸杯或者矿泉水瓶扎洞来模拟水龙头。

3.改变学习方式, 在合作交流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合作交流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 一言堂”、“ 学生以个体学习”的学习模式。 合作交流就是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 在课上, 我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制定滴水实验的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想办法;在实验结束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得出我们的结论等等。 这一系列的交流活动, 都能在小组产生不一样的火花, 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实验的理解, 加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4.注重自我评价, 在梳理探究过程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自我评价是学生主动的对自身的评价。 学生在进行完滴水实验后, 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你是否积极参与实验;你们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行吗;你们得到的数据真实可靠吗等等。 学生的回答过程, 其实就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头脑中回忆着整个实验的过程, 回顾和梳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全过程。 最后, 在评价中总结出成败的经验。 而这一成败的经验就是已内化的了的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20道) 第4篇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20道) 第5篇

(一)1.一辆货车可运55袋化肥,每袋化肥重125千克,8辆这样的货车,一次可运化肥多少吨?

2.商店有9箱香皂,每箱25盒,每盒有8块,商店一共有多少块香皂?

3.“一百”店庆期间,规定全场帽子每顶20元,买3顶送1顶。李阿姨一次买了3顶,每顶便宜多少元?

4.一把椅子的价格是50元,桌子的价格是椅子的4倍,李伯伯要买一套桌椅,一共需要多少钱?

5.化肥厂平均每月生产化肥1200吨,已经生产了半年,化肥厂一共生产了多少吨化肥?

6.一栋大楼有20层,平均每层楼面有49个房间。这栋大楼一共有多少个房间?

7.商店一天卖出4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卖出多少支?每支钢笔卖24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8.食堂每天用大米200千克,一个月(30天)要用多少千克大米?

9.小红每分钟能做12道口算题,7分钟能做几道?

10.东园小学体训队中,参加田径训练的有16人,参加跑步训练的人数是参加田径训练的人数的3倍,参加跑步训

练的有几人?

11.学校体育组买来5副跳棋和4副中国象棋,每副跳棋18元,每副中国象棋23元。100元钱买5副跳棋够吗?

12.学校食堂平均每天要烧制106千克猪肉,供全校师生食用,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按31天计算),学校食堂要

准备多少千克的猪肉?

13.四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四年级共有152名学生,他们全年级学生大约重千克?

14.学校举行图书漂流活动,四(2)班一共向同学们征集了128本书,按这样计算,全校29个班级,一共向同学

们征集了多少本书?

15.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21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7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16.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17.学校要为运动员添置服装,其中上衣每件116元,裤子每条88元,如果添置12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18.小明每分钟打字56个,从9时到11时25分,他一共打字多少个?

19.大华水果超市 双休日共运进苹果125箱,每箱15千克,卖出105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0.超市准备用一辆载重为3吨的卡车去运220袋大米,每袋大米重15千克,一次能全部运来吗?为什么?

21.一头牛重350千克,一头大象的重量是牛的20倍,这头大象有多重?

22.一座教学楼共有24扇窗户,每扇窗户大约需要5平方米的玻璃,每平方米的玻璃20元,这座教学楼安装玻璃

大约需要多少元钱?

23.超市上午卖出大米53袋,每袋25千克,下午又卖出同样的大米47袋,这天共卖出大米多少千克?(怎样算更

简便?)

24.同学们浇树,四年级平均每人浇20棵,四(1)班有53人,四(2)班有55人,两个班一共浇树多少棵?

25.百货商店从工厂购进80台洗衣机,每台550元,以每台650元售出,卖出50台后,以每台405元降价销售。

① 百货商店从工厂购进洗衣机时应付多少钱?

② 先卖出的50台洗衣机共卖了多少钱?

③ 降价后的洗衣机还能卖出多少钱?

④ 请帮经理算一算,卖完 这批洗衣机,商店是赚了还是亏了?赚或亏多少元?

26.龙山公园有一个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花坛。公园打算每平方米种上16棵郁金香,整个花坛需要多少棵郁金香?

为了美化环境,公园管理人员打算将花坛的边长增加到12米,扩建后的花坛比原来多种了多少棵郁金香?

27.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绕地球一周要105分钟,绕地球24周大约要多少时间?

28.小宣走一步的平均长度为56厘米,她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550步,小宣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29.学校会议室有12排座位,每排有58个,大约能容纳多少人?

30.玲玲读一本280页的故事书,每天读29页,11天能读完吗?(用估计的方法解决)

31.一本书19元,小明准备买10本,大约要带多少钱?

32.小红每分钟大约能阅读109个字,她13分钟大约能阅读多少个字?

33.水果店运进香蕉18箱,运进苹果的箱数是香蕉的31倍,运进香蕉和苹果共多少箱?(用两种方法解决)

34.足球每个46元,篮球每个54元,买18个足球和18个篮球,应付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决)

35.电影院原有座位48排,每排20座,扩建后增加了84个座位,现有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

36.小玲一家三口人准备旅游,计划每人每天支出如下:伙食费50元,住宿费75元,交通费15元,往返火车票费

用240元。如果外出6天,至少准备多少钱?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6篇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法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前面的知识学生掌握得还是可以的,但在计算过程还有很多造成错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创设情境。

1.课件演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实况。

你看着祖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你有什么感想? 2.揭示课题:谁知道这颗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时间?绕2圈呢?21圈呢?

二、讲授新课,学习新知。

1、问题: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

2、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这题和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3、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114×21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1:把114看成110,21看成20,所以得2200; 生2:把114看成100,21还是21,所以得2100;

生3:把114看成120,21看成20,所以得2400;

…………

大家能用我们所学的方法进行估算,但是所得到的得数都不一样,这也是估算的缺点。那么到底是多少呢?谁有方法能准确地计算出结果呢?

4、准确计算:

(1)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够准确地计算出114×21(2)讨论后,小组间交流,再集体交流。

(3)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巡视。(4)教师选一本正确的竖式本放在投影仪下让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说说自己做的整个过程,其他学生认真听。

教师小结:一般情况,把数位多的放在上面,先用21的个位1去乘114,得114,再用21的十位2去乘114,得2280,再把两个积相加,就得到了得数。

教师边讲边演示。

提问:十位上的2和4相乘得到的8表示什么?(8个十)十位上的2和十位的1相乘得到的2表示什么?(2个百)十位上的2和百位上的1相乘得到的2表示什么?(2个千)

在列竖式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地方?

5、试一试。

学生马上完成练习题:135×45 408×25 请两位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做在草稿本上。

让学生对做的过程进行讲解,并对某些地方进行规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第34页的试一试其余题目。

在精确计算之前,应引导学生估计一下三位数乘两位灵敏的积的大致范围,利用练一练中的第2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对于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已经掌握,教师可以把学生将已有迁移到两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中来,不必作为例题讲解,只需要学生在练习中巩固。

2、练一练中第1题到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校对。

3、第四题。开放题。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题目,在学生解题时,可以分几步呈现: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一些问题。(2)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卖出多少元,现在降价后只能卖出多少元。

四、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两、三位数乘法

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2200——2400)114x21=2394(分)

114×20=2280 1 1 4 1 1 4 ×3 ×7 114×1=114 × 2 1 =342 ×7 2280+114=2394 ———— =2394

1 4 2 2 8 ————

4

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实验小学 杨亚靓

各位老师:晚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卫星运行时间》,首先我就具体教材内容作如下分析:

一、教材简析

《卫星运行时间》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4——35页。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是在以往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教材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引出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并提出“绕21圈需要多长时间”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在精确计算前,教材安排了估一估环节,组织学生估算并交流方法。接着,和学生一起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教材提供了口算、表格算法、竖式计算等几种不同的方法。重点是使学生重点是讨论竖式计算,了解列竖式计算乘法的算理。通过课后的试一试,练一练,解决问题中巩固拓展,这也为后续乘除法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将已有知识迁移到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学习中。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但学生可能会在估计积的范围和建立各种算法间内在联系上出现问题,特别是算法中出现的表格法要让学生建立与其他方法的联系上会比较难。

三、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算法。

3、培养计算兴趣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利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材处理

在理解尊 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整合并创造性使用教材:

1、在情境创设中加入翟志刚的视频图片。

2、变基础练习试一试“先估后算“为”先算后估“。【课件出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重点掌握竖式计算法。

2、教学难点

有效交流中深入理解竖式在情境中的算理及与各种算法间的联系。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因这个内容是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延伸。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比较的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从学生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结构看,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作业纸、板帖卡片、直尺。学生准备 教材、练习本、笔、尺

七、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从四个环节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阅兵式方阵图,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为新知学习做好热身铺垫。

2、出示主题图和翟志刚的视频图片,引出课题——卫星运行时间。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出卫星绕21圈需要多少时间。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如:

1、(圈数为一位数或整十数)需要多少时间?【可直接解决,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乘法意义,并口算结果。】

2、绕156圈需要多少时间?……【本节课不能解决或是不适合这节课解决的,暂时放入问题银行。等等】

如学生提不出我们所需要的数据时,可以及时的将所需解决的问题直接由教师提出!但一定要先处理三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板书副标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结合情境进行估算。

2、具体计算,探索计算方法。(1)独立计算。(2)同桌交流。(3)全班共享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① 口算(乘法分配律)114×20=2280 114×1=114 2280+114=2394 ②口算(分解乘数)114×21=114×7×3=798×3=2394 【如果把21换成23,不能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引导理解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③竖式笔算

学生介绍,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表达并辅助板书。理解列竖式计算的思路。④ 表格口算

如出现这种算法的,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表格中每一个数据的来源。【对于这种方法不要求全部的学生都掌握,这样学起来就不会很吃力了。】(4)自读教材

如果教材中呈现的四种方法没有全部出现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再由看懂的同学来汇报介绍,这样不仅充分的利用了教材,让学生有了看书的机会,又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⒊对照比较,总结方法。

通过比较优化算法。比较竖式与口算、表格计算法,发现计算道理一样,但竖式又具有书写简洁的特点,适用于所有的乘法,建议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竖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升。基础练习

1、先算一算,再估一估(书上34页试一试中的两道题)。

2、竖式计算。(书上练一练的第1题)

3、我是森林医生。

提高练习

①练一练第3题 ②P34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认为自己哪里掌握的比较好?哪里还需要加强?能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有更高的期望,提高计算技能。

八、板书设计

恰当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的重、难点。虽然课件基本清晰地呈现了竖式计算的过程,表明了算理,但规范的竖式书写板书及课题仍是必不可少的。再是例题中获得的信息,也要以简明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有利于学生把握提问与解答的关键。附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两、三位数乘法

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2200——2400)114x21=2394(分)

114×20=2280 1 1 4 1 1 4 ×3 ×7 114×1=114 × 2 1 =342 ×7 2280+114=2394 ———— =2394

1 4 2 2 8 ————

4

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 杨亚靓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举

1、德育教育渗透始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一直是我们教育人教学工作的基石,所以,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很注重捕捉与教学有关的任何教育元素。在本节课初,先用梁启超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进行师生问好,不仅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同时也将本节课的基调定在了爱国上。后来用一段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视频来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所收集的关于卫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收集数据、关心国家时事的能力。

2、导课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本课导课环节中我播放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视频,我从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进行估算,交流自己的方法。有利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让学生经历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3、运用课改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得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所以在本课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展示、质疑,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规范竖式计算的格式、明晰算理,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以及优缺点,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进行总结和提醒大家注意易错点。最后通过节约用水、阅兵等情境的应用题,让学生通过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发现节约用水、爱国等具体实践,让学生自由创编应用题是一个拓展和延伸。最后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整个教学活动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4、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一直秉着与人友善,与学生为友的宗旨,宽容、善待每一名学生,给潜能生发言的机会,给学优生引领的机会,给中等生发展的机会,本课通过学生的独学、对学、群学,在下课的发言统计中,发言人数、发言率高达96.8%,分层教学、分梯度设计习题,使每一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收获。

二、“败笔”之处

1、结构化预习的指导到位,但课堂前测没有落到实处。新课改特别强调学习要发生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所以结构化预习是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资料对话后,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自学方式,虽然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一直在指导学生进行结构化预习,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前测,好的课堂前测可以让老师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已有学习基础和自学程度,本课中就忽略了这个环节。

2、课堂习题的内容过多。本课在教学中为了凸显多层达标,设计的练习题较多,通过课堂反馈,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完,所以在习题的精选上还要多下功夫。

三、教学机智

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两个画面在脑海中萦绕,一个是课刚开始,学生提出问题后,贾泽林同学一口气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盘托出,将本课要学的内容讲了一遍,完全在我的预设之外,我随之让他倒着推,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乘法追朔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引领大家复习了旧知,机智的处理了这一突发事件;另一个是在各个小组将他们不同的算法展示完毕后,学生自以为都算出了答案,正沾沾自喜,而此时我却说他们只做对了一半,学生一头雾水,我再引导他们观察这几种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多算法的算理原来是相同的,不禁鼓起了掌。老师的点拨如点睛之笔,一下子唤醒了学生,同时也调节了课堂的气氛。

四、学生见解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7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20道) 第8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认识左右并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左右。

2.使学生经历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解决有关左右的生活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培养主动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二) 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正确确定左右的方向。

难点: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活动中学习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左右, 因此教学时不用把认识《左右》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是将体验《左右》以及《左右》的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学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年级儿童年龄比较小, 好奇, 好动。因此教学时笔者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感受体验《左右》。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无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发展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 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 2009年11月13日那天你们加入了少先队, 成为了少先队队员, 你们向老师行个队礼好吗?

1. 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举起的这只手, 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这只手, 是你的——左手?

师:小朋友, 用你的右手 (或左手) 可以做那些事?

师:小朋友知道吗?左右手要多锻炼, 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开发我们的右脑, 使你们的小脑袋变得更聪明。

2. 体验自身的左和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我们的自身, 还有像这样“左右”一样好的朋友吗?

生: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3. (游戏) 老师说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 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 拍拍你的右肩。

设计意图:前几天一年级学生刚刚加入少先队, 成为光荣的小队员。通过生活实例举右手行队礼, 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带入课堂。

4. 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关左右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和右 (出示课题:左右) 。

(二)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

1. 摆一摆

同桌合作, 老师说口令, 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摆放文具。 (同桌合作。计算机演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五样文具。)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刀。)

2. 数一数

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 排第几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同样东西, 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 顺序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计算机演示印证:以尺子为标准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边有铅笔和橡皮, 右边有文具盒和小刀。)

4.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星期天, 有位小朋友想去小明家玩, 他没到过小明家, 但他听说上楼左拐是小明家, 那么小明住在几号房呢?你们愿意帮助这位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号。)

生:小明住在7号房, 因为7号房在小明的左边。

师:可见, 学会了左右, 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 体验“相对”, 验证“相对”

1. 师:现在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教师举起右手和大家面对面站着) , 你们说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生:右手。

生:左手。 (学生意见分歧。)

师:两边各选一名代表辩论, 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 (学生间产生辩论。)

2. 师:谁能想个办法来证实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生:老师转过身去。

师:现在我就按照同学们出的主意转过身去, 看一看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 (验证结论:右手。)

师: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原因。)

师:对, 因为我和同学们是面对面地站着, 也就是说我和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 所以举的右手就会和你们刚好相反。 (教师再次举起右手。)

设计意图:先出现疑惑, 产生矛盾。通过学生辩论、表演验证, 解决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 生活中的“左右”

1. (游戏:

上下楼梯靠右行) 实践活动 (课本第61页第5题) 利用课件出示图,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学生争执不下。)

师:下面, 我们来体会一下, (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 女同学从后往前是上楼梯, 男同学从前往后是下楼梯, 老师有个要求, 每个人举着右手走。 (女同学上楼后又顺势下楼, 男同学下楼后又顺势上楼) 体会一下你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 师小结:

方向不同, 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我们不仅在上下楼时, 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 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 按次序走, 以免发生事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左右。) 你知道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六、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20道) 第9篇

一 、 书本数,能用小数(分数)表示吗?

我们知道,表示任何一种物体的数量,都应该带上单位以示完整规范。而像学生数、小树的棵数、书本的数量等具体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都应是整数才符合生活实际。但在六年级上册新教材《分数混合运算(三)》第2个例题中却出现了书本数量用小数(分数)表示的情况(如图1)。

根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编写体例,上述“试一试(新教材第28页)”中的2道题均属于新课教学例题。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其中的第2个例题,不难发现: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的正确算式应该是1360÷(1- )=1360÷ =1360× = ≈3626.67( 本)。由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一批文艺书”,所以,上述计算结果出现用小数(分数)“3626.67( )(本)”表示文艺书的本数是不恰当的。

教材担负着示范、引领的正面功能,上述数据存在的明显不足,应通过变换相关数据加以完善。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是组织学生把“售出 ”换成“售出 ”的,在充分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保证了计算结果更接地气。

二、 小方块,最少真是5个吗?

上述例题为六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三单元《搭积木比赛》的“活动二”(新教材第32页),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借助“搭一搭”比赛活动,体会根据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唯一一个物体,积累还原立体图形的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题中只给了2个方向,分别是“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显然,仅根据这2个方向,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样子(因为只有同时给出3个方向,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现在只能确定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但我认为,教材中给出的提示性结论“至少需要5个”是不严密的。

因为,根据例题中的给定条件,我认为其实只需要4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摆出题目中所要求的图形了,如图:。很明显,像这样只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的立体图形既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也符合例题的要求,“从正面看”或“从左面看”都与已知条件中给出的平面图形相符。看来,新教材在给出结论“至少需要5个”时,只考虑到了学生的常见摆法:即两个小正方体在相交的时候,都是面与面相交的情况,而忽视了学生也有可能摆出面与面不相交,棱与棱相交的情况(如图:),既然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活动,我认为上述例题中的结论还是改为“至少需要4个”更加准确。

上述2道例题中的瑕疵看似很小,其影响却可以很大。尤其是在我们的一线实际教学中,教材不但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蓝本和依据,而且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北师大版新教材在全国实验学校的使用中有着良好口碑,为了精益求精,更为了学生着想,建议教材编委们应尽早对诸如上述极个别的不适当之处进行调整。也真诚地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都加入到尊重、关注和支持北师大版新教材的队伍中来,使其更加实用、完美。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4(6).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4(6).

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0篇

1.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2. 初步学习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乱砍伐破坏环境的片段,让学生说一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提问学生到前边说说,教师归纳,然后问学生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学生回答植树造林从我作起,从现在作起。

教师出示主题图和例3,让学生分小组编一道完整的题。此题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探究新知

师: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种树的,抬水,浇树的。

师: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分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去解,比一比,谁聪明,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给你的同学听,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生1、我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人数,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即:(4+2)×25

=6×25

=150(人)

师:你为什么要将(4+2)打上括号呢?

生1:只有打括号才能先算。(教师肯定,大家鼓掌鼓励)

生2:我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即;

4×25+2×25

=100+50

=150(人)

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将生1、生2的两种做法板书在黑板上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人) =150(人)

师:真奇怪,两个不同的算式,得数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检查一下他们做得对吗?

生:对。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分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4+2)×25=4×25+2×25这两个算式相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的结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根据左边的算式就能推出右边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给大家演示。)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号右边的算式吗?

(凝视片刻,有同学举手,还有私下说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举例(3+4)×26 43×(10+5)

你们能推出右边的算式吗?(提问两个同学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师:你能给你的同桌出两道这样的题吗?(学生出题,同桌互算。)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写出他们的规律吗?

板书:

(a+b)×c= × + ×

a×(b+c)= × + ×

(提问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你能用语言叙述这样的公式规律吗?分小组或同桌互相叙述,教师问,学生说,教师再归纳: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将乘法分配率读三遍,理解其意。)

3.巩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对的,正确的画√,错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如果是错的请说出原因。)

1.师:学了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能将它们区分开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率和乘法交换率,什么是加法结合率和乘法结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说一说你学了这一单元或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评一评本节课哪些同学哪些组表现的,掌声鼓励他(她)们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北师大版 第11篇

1、一个数从右边起,每( )位为一级,第五位是( )位,百万位是从右边起第( )位。

2、10个一百是( ),一百万里有( )个十万。

3、由5个千万,5个万,5个十组成的数是( ),读作( )。

4、在3和3之间填上( )个0才会是三千万零三。

5、在一个长分形中有( )组对边是平行的。

6、把99000、90090、890000、900090、900009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7、一个数精确到“亿”位约是10亿,这个数最大可能是( )。

8、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2800000=( )万 500000000=( )万

104000000000=( )亿 900000000=( )亿

9、把下面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或亿位。

94999≈( )万 95111≈( )万

7950000001≈( )亿 7909999999≈( )亿

10、将99954精确到十位约是( ),精确到百位约是( ),精确到千位约是( )。

二、判断。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是计数单位。 ( )

2、最小的六位数一定大于最大的五位数。 ( )

3、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 ( )

4、一条直线长30000米。 ( )

5、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 )

6、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是最短的。 ( )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个10万是三百万。

A 10

B 3

C 30

D 300

2、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

A千万

B千万位

C亿

D亿位

3、如果直线1和直线2都与直线3垂直,那么直线1与直线2( )。

A 互相垂直

B 互相平行

C 前面两种都有可能

4、在下面的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

A 6600000

B 600606

C 60000006

D 60006000

四、计算。

1、直接写得数。

12×3= 320×3=

25×4= 50×2=

24×2= 90×0=

30÷5= 200÷4=

2、竖式计算。

305×42 350×60 123×27

3、利用学过的数学规律,简便计算下列各题。

25×19×4 (25×125)×(8×40)

125×8×8 35×39+65×39 45×(200+2)

五、按规律填写下列各空。

1、99×99=9801

999×999=99800

9999×9999=9998000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2、11×11= 121

1111×111= 12321

1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20道) 第12篇

[1500字]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分三次数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的特点。从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收集一些数据,加深对大数的理解,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的方法。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一定的实际情景下进行。有些数据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需要用与精确数不同的近似数表示,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由此使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意义及作用,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及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单元教学重点: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2、多位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判定。

五、教学建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小方块的过程,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2、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比较大的数。因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在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加深学生对大数的理解。接着,可以对学生收集的一些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某一方

面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

3、结合实际背景,帮助学生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两者之间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的情境加以说明,以减少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出现错误。

4、在观察比较中,引导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本单元的学习是使学生在体会近似数的作用及意义的同时,掌握(以四舍五入法为主的)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单元计划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十万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4958、3026、400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

(3)、当数到九万时,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三、反馈交流

(1)、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2)、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3)、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四、精讲点拨

提问1: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五、当堂训练

1.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第2、3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第二课时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

2、知道亿以内数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及我国的计数习惯(四位一级)。

4、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初步感知十万等数的大小,并能在感知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数位顺序表的形成和数感的培养。

难点: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及亿以内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请同学们默读下面一段话。(出示主题图)

如果把全国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头尾相连,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30圈,制造这些筷子需要砍伐25000000棵大树,使森林面积减少2000000平方米。据统计,我国13亿人口中在校中小学生约2.2亿,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能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5280000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0000亩木材、528000000吨纯净水、6335000万吨煤、1584000万吨化工原料。

师提问:这是老师搜集整理的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2、发现问题。

(1)小调查。会读的同学请举手,有困难的同学也请举手。(老师统计、分类)

(2)小汇报。请有困难的学生代表上台说一说,(学生可能会指着25000000和2000000等较大的数说,这个数我不会读。)(3)小交流。请会读的同学来读一读,读完后,教师提出问题:25000000和2000000是怎么来的,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是比较陌生的,比较困惑的,此时,让孩子们独立地去阅读教材已是水到渠成。)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诱发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自学或预习)的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并通过小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十万”

(1)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带着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本第2和第3页,边看边思考;100000元它表示什么?1000000元呢?你还看懂了什么?

(2)教师巡视。走近那些自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适时、适度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及时地了解大部分同学的想法,并把他们的看法进行分类,作出如何引导的策略。

(3)100000元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是他们的描述有一定的理由,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

(4)如果10000可以在计数器上这样拨(如下图),那么100000怎么拨呢?你能继续拨下去吗?(学生可能会在万位上拨10个珠子,也有的学生会从中发现“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的数学思想并在十万位上拨1个珠子,此时,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很有效的。)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板书:十万

[设计意图]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万”和“十万”之间的关系。

(5)师出示相关数据资料:

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

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设计意图]以资料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对“十万”有更形象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十万”的理解和运用。

2、认识“百万、千万、亿”

(1)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师: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生: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2)师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在计数器上拨珠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3)最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 利用类推引出其他计数单位,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突出规律性。

三、方法应用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我应该怎样记?)

(2)师:是啊!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整理数位顺序表吧!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生可能会从中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师: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完成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 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能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你高兴吗?说说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让生再次回忆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再次将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五、课堂练习:练一练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第三课时 人口普查(读多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

一、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位?

指名回答:我们认识了9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右往左)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你们还记得吗?能读出这些数吗?

742

4600

8000

10000 3215 509 5009 7010 提问:谁能说一说读这些数的方法?你们想知道你们收集到的比万大的数如何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二、自主学习

1、展示收集的数据。

例如:长江流域的面积是1807199平方千米;赤道长40076千米;马里亚纳海沟距离海平面11034米;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1.读出上面的数据。

三、反馈交流

研究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1)介绍数位。

这些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了,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4958,是由4个千,9个百,5个十和8 个一组成的。8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5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9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4个千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叫数位。

(2)展示数位顺序表。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几?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万位呢?千万位呢? 小结: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

追问: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学生答:不相同,因为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

四、精讲点拨

(1)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万”。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面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2)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指导:1265830000 先读亿级,十二亿,再读万级,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合在一起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学生尝试读出:1295330000和6780000、13820000。

提问:以上这些数中的0都在什么位置?读数时读0了吗?质疑:1807199这个数读不读这个0呢? 同桌之间交流。

这个数读作:一百八十万七千一百九十九。所以零不读。提问: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呢? 小组交流。

小结:当0在级的末尾时不读出来。

五、当堂训练

研究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指导:40076 先读万级,四万,再读个级,零七十六,合在一起读作:四万零七十六。强调:百位上的零必须读出来。

学生尝试读出:11034、10030040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万级、亿级。还学会了含有三级数的读法。

七、布置作业 1.

第四课时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认识,掌握较大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有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教材第7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现在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板书5个

提问:如果将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说说你是怎么样想的?

二、自主学习

1、出示例题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你会比较这些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吗? 学生默读例题,理解题意

北京

13820000人

天津

10010000 人

香港 6780000人 澳门 440000人 大陆 1265830000人 提问:这一组数据,你能找出最大的那个数吗?为什么?

一、反馈交流

观察例题,根据人口数量,将四个城市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理由。学生2人一组,说一说,议一议。

按数位多少进行分类:北京、天津为第一类,香港是第二类,澳门是第三类。提问:通过这次分类,你能知道什么?

小结:我们按数位的多少进行分类后发现,数位少的这个数就小,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

质疑:北京和天津的人口都达到了八位数,这怎么比出大小呢?

二、精讲点拨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板书:13820000、10010000 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八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么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提问:这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千万位上都是1,怎么比?

探索:看左起第二位,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百万位上的3比第二个数百万位上的0大,所以13820000?10010000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9页第1题

2、练习册第6页第1题

六、课堂小结

(1)比较两个数据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怎么比?

(2)如果位数相同怎么办?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9600000>1660000>1220000>450000>100000 10000000000=100亿

9600000=960万

第五课时近似数

教学目标 :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启发。

学法:分析思考,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自主学习

1、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精讲点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四、反馈交流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六、课堂小结

1、四舍五入的方法

2、要求不同,一个数可有几个近似数。

板书设计:

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方法与注意事项

第六课时 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目标:1、2、3、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验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活动激趣。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远古的时代,是用什么办法来计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各抒己见。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说起。

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

二、自主学习

教材第一幅图石子计数与结绳计数都是“逐一计数”,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第二幅图中对比羊群的计数是“按群计数”,体现了数学中化繁为简的思想,也是进位制的“原形”。

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展示了一些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

三、当堂训练

书写“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进位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位制起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法,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代表十个,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就产生了十进制。

板书设计:

从结绳计数说起

古埃及象形文字

玛雅数字

中国算筹数码

第七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组织练习,引导思考。

学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练习题3)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结合练习册,教师可加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

六、课堂作业

教材第15页第5、6、7题。

七、思维拓展

教材第15页第8题。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角的认识”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本单元认识的角主要是平角与周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线段、射线与直线以及平行线、垂线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所以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图形。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对于这些内容,教材都加强了操作活动的练习,使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直线、射线与线段;掌握线段的量度与表示方法。

(2)、理解与认识平面上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能画平行线与垂线。

(3)、理解与认识几何角的特征;会运用量角器量度角的大小与画角。

(4)、平移——能辩认移动的方向(上下左右);能确定移动的距离(几格)。

2、能力目标:

(1)、运用实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以具体图形为背景,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与平行线,垂线、角等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2、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4、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5、建立角的各种概念,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6、辨认各类型的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五、单元教学难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

2、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归纳思考。

教具准备

直尺,三种不同颜色的线,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幅画面,师生谈话:这幅图的名字是“欢乐的世纪坛”。大家仔细看,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学习的线段和射线吗?

学生说完后,电脑演示,抽象出不同的射线和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

1、电脑出示“看一看”的三幅画。

第一幅图: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两条直线。

第二幅图: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四条线段。

第三幅图:各种城市里的灯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一种什么线,和前两种线一样吗?抽象出一些射线。

三、反馈交流

1、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提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条线段。

拿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

A.B两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只沿B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射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什么样的?

四、精讲点拨

1、三种线的读法。

直线和线段都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2、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尝试,感悟到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质疑: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一题。

2、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二题。

3、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1)

有()条

(2)

有()条

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都是哪三种?

这三种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第二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操作,归纳概括。

学法:操作思考,理解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自主学习

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反馈交流

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精讲点拨

1、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五、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 垂直

第三课时平移和平行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能永三角板和支持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感受教学的价值,进一步参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2、在一些斜线中寻找平行关系,在立体图形中寻找平行线。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发现,动手操作。

教具准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20道)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20道)(精选12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20道) 第1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1.小林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