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实验教学大纲范文
电路分析实验教学大纲范文第1篇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而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 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 对促进农村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一五”期间, 北京郊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蓬勃开展, 展现快速发展势头。如2007年底, 北京市涉农网站数量达到618个, 在京郊13个区县推广建立起436个农民远程教育站;数字影院达到2000多个。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市属农林本科院校,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特点, 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生产各个环节, 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以校外农业教学实践基地为活动平台, 开展农业信息化创新实验实践教学, 这样不仅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而且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也切实培养锻炼了科研创新能力。
2 与时俱进, 推动电路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电路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该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电子技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日益成熟, 如何紧跟技术前沿, 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 推动电路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2.1 调整教学方案, 增加实验实践教学学时
结合我校农业院校特色, 我们在2007年重新制定的教学大纲中, 将电路课程的实验实践活动时间从最初的第一和二学期按照相应理论课程的调整安排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 分别按照48学时的时间安排, 实行小学期集中实训。2007年围绕小学期做了一系列细致的工作。指导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专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使学生明确参与小学期实习的目的, 理解小学期的重要意义。指导教师就小学期实践题目、每个阶段的实训目标、任务和要求等问题向学生明确说明, 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积极深入实际、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学习。在今后的小学期集中实训中我们也要将小学期同农业信息化相结合, 一方面我们联系了多家农业高科技企业单位, 积极听取其反馈的信息, 特别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要求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传统学科的优势, 在传统学科与计算机学科交叉领域寻求课题, 这样我们在制定小学期教学计划时就能够全面分析相关信息, 使理论与实践, 专业与基础更加密切结合。
2.2 根据郊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 优化课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适时调整电路实验实践教学内容, 发挥学生课外实践教学教育辐射作用。学生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知识体系的延伸和升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重点、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加强计算机自动控制、模拟等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注重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在新制定的2007年教学大纲中我们适时调整了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设计内容, 使其紧扣农业信息化。
传统的电路课程实践教学层次进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的变化, 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时刻追踪最新的专业前沿知识, 结合信息化农业, 使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随之调整, 值得我们特别的关注。
我们在电路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定采取两种办法:学生要么在教师给定的若干题目选择;要么查阅相关资料, 自主拟定农业信息化相关的课设题目, 充分给学生自主权, 满足不同程度层次的学生。课设的内容则强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程概念, 体现从基本动手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规范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过渡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阶段的培养。我们规定每组两名学生完成数个难度递增的实验电路设计、制作与调试, 递交详细总结报告, 并逐步掌握现代化仪器设备在系统设计和实验中的应用, 实现从较简单的单元设计应用电路向系统设计的过渡。在制作每个电路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都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案实现, 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为进一步的科研创新活动做好坚实的实践基础。我们没有明确规定学生课设的实现手段, 一部分学生使用各种专业仿真软件实现, 在EDA仿真技术分析平台之下, 选用如P S P I C E、E W B、PROTEL等工作软件, 尤其对一些需花费较多时间接线的复杂的电子线路, 如深度负反馈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 还可以利用虚拟实验仪器进行参数测试和特性模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部分学生则是通过逐步测试焊接系统子电路来完成实现, 甚至软硬件两者交互使用, 这样的教学手段对全面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2.3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和主要渠道, 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知识集中积累等优势,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确保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入了数字农业的相关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的充实, 使学生对农业信息化技术建立初步的认识, 激励学生学习后续理论课程, 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2.4 在毕业设计中完善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第七学期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理论能力、实践能力两者结合水平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 为了避免学生的毕业设计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对此, 我们将科研创新实践与学生毕业设计“绑定”, 如鼓励06级学生参与北京市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计划“农业温室智能控制解决方案”科研项目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 这一项目若完成可能将对京郊农业温室智能自动化起到关键作用。这样的毕业设计成果不仅是在实验室内完成的产品, 而且能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得到运用, 学生自然会在毕业设计中取得优异成绩, 真正体会到“学有所成, 学有所得”。
3 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3.1 建立学生创新学分鼓励机制
学生涉及创新学分内容范围内的创新成果, 经指导教师推荐, 学生申请, 院系专业学科教学委员会审核, 允许给予相应的学分和绩点;相应的培训考核可以通过培训的学时和考试成绩认定其学分数与绩点;其他创新成果可以根据等级或经专家鉴定给予相应的学分和绩点。当然在这个认定过程中我们要力求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得在全系各年级范围内营造多创新、创好新的良好科研创新的气氛。
3.2 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长期化
对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从入学就开始实施, 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及时发现优秀学生、挖掘学生潜力、有重点培养科研创新型学生,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密切结合, 将分散的课外科技活动制度化, 规范化。
3.3 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学科水平
科研创新活动要求指导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师对知识要进行不断补充、调整和更新, 追踪学科的前沿, 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实践经验和先进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参加培训或者进修、自学等各种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可以这么说, 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过程, 既是对学生一次锻炼, 也是对指导教师业务素质的极大考验。
4 增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利用农业实践基地, 开展信息化实践活动。2008年出台的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此次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申报中, 我们依托京郊房山区龙泉务农业基地, 我校计算机专业五名三年级的学生开发了一套温室智能控制系统, 该项目的完成对解决京郊温室自动化智能控制的难题起到了促进作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切实落实学生实践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实践教学连贯化, 提倡多参与、多创新, 我们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这些科研项目主要涉及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重点改造传统农业, 发展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农业。同时我们也在寻求以重点龙头农业企业为示范, 推动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的广泛应用, 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大力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项目, 我们相信随着数字农业的大力推进, 学生在农业信息化科研活动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5 结语
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为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创新型农业人才的高等农业院校, 我们应积极参与计算机专业创新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发挥其专业特长, 加强数字农业系统建设, 不断强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推进农村信息化, 切实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 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电路实验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活动, 将极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信息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笔者以电子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为载体, 将电路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在培养服务于新农村的信息化科技创新人才, 开展农业信息化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实验实践,科研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倪振文, 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2) :52~55.
[2] 容昶, 等.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1) :12~14.
[3] 卢光华.电路-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 21 (1) :124~127.
[4] 付永庆, 等.电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1, 23 (6) :55~57.
[5] 杨育霞, 等.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1, 23 (3) :33~34.
电路分析实验教学大纲范文第2篇
1 教学现状
电路分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在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是和其它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课的, 例如通信、自动化专业, 是和“模拟电子”同时开课;计算机专业是和程序设计同时开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会根据专业方向及学科竞赛这一导向, 来选择对各门课程学习精力投入的多少。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明显感受到不同专业的学生, 对待这门课程的态度有显著差别, 有些是非常重视、有些是比较重视、有些是不重视, 这种状况从客观上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另外, 即使是专业基础课程, 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反映应用知识和探究知识过程的, 必须跟随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而变化, 这一点也为教学增加了难度。
用同一种教学方法, 讲授同一种教学内容, 显然是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 也不能满足研究性教学的需要。“研究性教学较多的是采用集成教学的模式, 将一些知识点组合成的案例, 表达一些思想”。[2]笔者在即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不同专业学生的乐于接受程度, 又要考虑教师的可操作性的情况下, 采用了“主线+模块式”的教学方法, 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2“主线+模块式”教学实践
这里所谓“主线”是指电路分析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这个主线是和教学大纲相吻合的, 它表现的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所以不同专业的“主线”即教学大纲可能是相同的。但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侧重点不同, 因而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因专业而异”。以“主线”为框架, 采用“模块式”教学补充及添加内容, 以体现多层次化、多元化的特点, 适应不同专业的需要。
2.1“模块式”应用
电路分析课程紧密与应用相结合,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而应用要与专业方向相关联, 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当我们面对不同专业进行教学时, 针对同一个主线上的问题, 要准备不同方向的实际应用, 这些应用实例是以模块的形式出现。模块的入口“标签”有两个:一是主线上xx问题;二是xx专业;教学时根据主线内容, 选择不同专业的应用模块进行补充。例如:讲到主线内容“运算放大器电路”, 这是电路分析课程的基本器件, 介绍它的典型应用差动放大器时, 对自动化专业可以采用“传感器信号放大”模块;对计算机科学专业可以采用“数字传输”模块。又如:讲到主线内容“一阶动态电路”时, 对自动化专业可以延伸到“PID控制”模块;对通信专业可以采用“滤波解调”模块。
“模块式”应用好比是“子程序”, 便于调用, 便于修改更新, 从客观上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搭建了一个了解基础知识与专业联系的平台。
2.2“模块式”专题研究
电路分析课程围绕与课程相关的有特色的问题, 进行专题研究讨论, 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 达到多元化学习的目的。研究专题本身就是一个一个的模块, 来源于理论的延伸或者实际应用。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和学生情况, 选择不同的专题研究。同时, 研究过后的讨论, 是集中体现学生的困惑、问题和探究结果的时刻, 也是教师引导探究走向深入, 激发研究兴趣的最佳时刻。但是由于各专业学生的关注点不同, 教师必须采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的引导模块。比如有些仅限于“答疑解惑”, 把学生的想法、学生的电路、学生的仿真结果和学生的遗留问题拿出来进行讨论, 达成共识;有些则要深入进去, 偱着学生在查阅文献时看到的未完全理解的知识切入, 延展内容, 补充电路, 补充仿真。甚至连实际搭电路时都难以观察到的瞬间现象, 都要捕捉到, 展现给学生, 用以说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模块式”研究从方向上和层次上考虑了不同专业的需求, 学生易于接受, 也便于教师更新和积累教学资源。
2.3“模块式”讲座
在电路分析教学过程中进行专题讲座, 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3]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 电路分析类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有些专业即学必修部分, 也学选修部分;有些专业只学必修部分。对于那些学生在本课程和后续课程中经常使用的技能型内容, 比如计算机应用软件EWB、multisim、matlab, 还有科技论文写作、科技文献查找等, 做成模块,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课程性质 (必修、选修) 进行选讲。
模块式讲座不同于科技讲座, 其最大特点是学了就用, 这是“时效性”;比如在教学进程中, 随时都会仿真例题。在专题研究时, 学生也会使用仿真分析。第二个显著特点是“开放性”;其讲座内容经过精心挑选, 使学生容易上手。一旦使用起来再出现的问题, 学生更愿意通过查阅其它资料自行解决, 或者与教师一同探讨解决之道。更有学生由此深入进去, 可以自行编程序、调试, 用计算机手段解决电路问题。第三个特点是示范性;本科学生在经过第一年的基础课学习之后,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只是不知道是否可以在“这一个”方面应用和如何应用。采用“模块式”讲座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困惑, 示范的同时制造了一种“氛围”, 处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原有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笔者在讲授“现代电路分析”课程时, 做过一个问卷调查, 课程要求学生在30个包括综述性、分析性、总结性、编程性的综合题目中, 任选一题课下完成。从完成情况看, 大多数 (70-80%) 的学生都选择了综述类题目, 鲜有人完成编程类题目。学生反映不会编, 难以下手。笔者在教学时就增加了matlab编程内容应用, 学生兴趣很大, 并且由此迁移到其它编程语言。最后综合作业选择编程类题目的学生占到40%, 使用matlab语言的有15%。这充分体现了模块式讲座的时效性、开放性和示范性特点。
2.4“模块式”自学
电路分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有些内容是与公共基础课大学物理甚至中学物理, 有所关联的, 学生有一定基础, 学起来不是太困难, 可以采用自学的方法, 这对于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像参考方向的概念、基尔霍夫定律等;有些内容属于在方法上具有相似性, 如直流电阻电路有些分析方法等;有些内容是属于大纲上没有给出足够时间的选讲内容, 如奇异电路分析等;这些都可以做成自学模块, 每个模块给学生明确知识点、主要问题、主要参考资料、所用时长等;有些模块可以和专题研究结合起来。而教学采用的自学模块的数量及深度“因人而异”, 视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对象、自学的情况来选择。笔者的体会是只要自学模块与课程衔接得当, 学生可以做到无障碍自学。
“模块式”自学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程度, 在一定范围内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学习, 减少了枯燥感, 学习的效果经过教师检验, 不亚于课堂讲授。
3 结语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同一门课程, 教师需要考虑很多不同的问题, 比如专业方向的问题、学习兴趣的问题、学习程度的问题等等, 往往难以兼顾, 因此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主线+模块式”教学方法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主线+模块式”教学方法, 经过在07、08级通信工程、自动化、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四个专业的教学实践, 不断修改完善, 即保留了专业基础课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又在原有学时基础上,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扩大了信息量。教学手段多元化和多层次化, 得到不同专业学生广泛支持和普遍好评。
“主线+模块式”教学方法使教师能够以高质量的教学面对不同的专业, 并且应对自如, 教学内容常变常新, 有层次感。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追踪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 不断掌握新技能, 不断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摘要:不同专业的学生, 对电路分析类的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和精力投入, 有着极大的差异。教学对象的改变, 会使教学质量难以稳定在高水平上。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主线+模块式”的教学方法, 其特点是“因材施教, 随时更新”。实践表明, 这一方法增加了教学灵活性, 可操作性强, 受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普遍好评。
关键词:模块式,因材施教,研究性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元杰, 等.一种信息时代研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7:6~7.
[2] 卢德馨.关于研究性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21) :24~25.
电路分析实验教学大纲范文第3篇
1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特点及课程目标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做好教学工作。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与重点本科院校相比,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把握好这些特点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1)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多在第二批(二本类),生源质量要差一些,虽然有些省份为了照顾部分省属重点大学也允许其在一本类招收部分学生,但比例较低,更加导致学生的基础差距拉大。(2)学生的英语基础还不扎实。《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开设大多在第三学期,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达到英语四级的水平,很多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过关,对于科技英语几乎没有接触过。(3)学生学习负担重。现行工科院校的培养模式要求“强化基础、拓宽专业、突出能力、注重创新、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4) 开设课程较多,负担较重。加之目前就业形式严峻,很多院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为方便学生找工作,四年级开课极少,学生基本上要在三年内完成四年的学业,更加加重了学习负担。以我校电子信息和通信专业为例,二年级共开课19门(含院系选修课),周学时均在30学时以上。
基于上述学生特点,结合高等教育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拟定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目标是:强基础、重实践、用外语,即加强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术理论,掌握一般电量的基本测试方法和调试方法,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表与设备及常用电子仪器与设备等;培养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把英语当成学习工具,而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使同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应用英语,在应用中提高英语水平。
2 教学方法
为确保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措施。其一,全英文多媒体课件。为在有限时间里讲述更多内容,避免因语言障碍而导致授课内容减少,我们精心准备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既达双语教学目的又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其二,采用穿插式双语教学。在讲授时有意识的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穿插于课堂教学中,结合中文板书和形体语言,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其三,整合教学内容,实现与国际化教育相接轨;其四,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做到学生课前有预习,教师课堂有总结,教学活动有互动,增强学生自信,化解畏难情绪;其五,丰富与共享教学资源,在网上提供了全部英文教案、中文教案以及部分习题答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要求学生作业必须英文完成,督促其对课堂关键专业词汇的复习。
3 结语
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氛围活跃,作业完成良好,没有发现学生因为语言问题而产生厌学情绪,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普遍认为承担本门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责任心强,管理严格,治学态度严谨,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习兴趣。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工科教学实力较弱, 学生基础差别较大, 双语教学实践难度较大。本文浅谈了我校开展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对高师院校学生特点、双语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等作了探讨。
关键词:双语教学,《电路分析基础》课程,高等师范院校
参考文献
[1] 辜玲玲.中英班“电路”双语教学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6, 28 (6) :105~108.
[2] 刘沛津, 韩行.电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4 (3) :74~78.
[3] 刘涤尘, 胡钋.电路课程双语教学中对电气工程类外语教材建设的探索与构想[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 25 (6) :58~61.
电路分析实验教学大纲范文第4篇
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学会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的方法。
3.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原理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测量某电路的各支路电流及多个元件两端的电压,应能分别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即对电路中的任一个节点而言,应有∑I=0;对任何一个闭合回路而言,应有∑U=0。
运用上述定律时必须注意电流的正方向,此方向可预先任意设定。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几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他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1.直流电压表0~20V
2.直流毫安表
3.恒压源 (+6V,+12V,0~30V)
4.实验线路板
四.实验电路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线路如图21所示
叠加原理实验线路如图2-2所示。
五.实验内容
基尔霍夫定律
1.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如图中的I
1、I
2、I3所示,并熟悉线路
结构,掌握各开关的操作使用方法。
2.分别将E
1、E2两路直流稳压源(E1为+6V,+12V切换电源,E2接0~30V可调直流稳压源)接入电路,令E1=6V,E2=12V。
3.熟悉电源插头的结构,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数字毫安表的“+、 -”两端。
4.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读出并记录电流值。 5.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测量两路电源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记入
数据表2-1中
叠加原理
1.E1为+6V、+12V切换电源,取E1=+12V,E2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调至+6V; 2.令E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K1投向E1侧,开关K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
3.令E2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K1投向短路侧,开关K2投向E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
4.令E1和E2共同作用时(开关K1和K2分别投向E1和E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
5.将E2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3项的测量并记录。
数据记入表格22。 表2
2六.实验注意事项
1.所有需要测量的电压值,均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不以电源表盘 指示值为测量的电压值。
2.防止电源两端碰线短路。
3.若用指针式电流表进行测量时,要识别电流插头所接电流表的“+、-”极性,倘若不换接极性,则电表指针可能反偏(电流为负值时),此时必须调换电流表极性,重新测量,此时指针正偏,但读得的电流值必须冠以负号。
4.用电流表测量各支路电流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及数据表格中“+、-”号的记录。 5.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七.预习思考题
1.根据图1-1的电路参数,计算出待测的电流I
1、I2和I3和各电阻上的电压值,记入表中,以便实验测量时,可正确地选定毫安表和电压表的量程。
2.实验中,若用万用表直流毫安档测各支路电流,什么情况下可能出现毫安表指针反偏,应如何处理,在记录数据时应注意什么?若用直流数字毫安表进行测量时,则会有什么显示
3.叠加原理中E
1、E2分别单独作用,在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E1或E2)置零(短接)?
4.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试问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为什么?
八.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节点,验证KCL的正确性。2.根据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闭合回路,验证KVL的正 确性。
3.根据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即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4.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结论。
电路分析实验教学大纲范文第5篇
院别 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名称
电子技术实验 班级 无线技术 12 实验名称 实验三 阻容耦合放大电路 姓名 Alvin 实验时间
2014 年 3 月 20 日 学号 33 指导教师
文毅 报 告 内 容 一、实验目的和任务 1.学习放大电路频率特性的测量方法; 2.观察电路元件参数对放大电路频率特性的影响; 3.进一步熟练掌握和运用放大电路主要性能参数(如静态工作点参数、放大倍数、
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测试方法; 4.巩固多级放大电路的有关理论知识。
二、实验原理介绍 本实验中所采用的电路如图 3-1 所示。
R1 5.1kR2 51R3 33kR4 24kRc1 5.1kRe1 1.8kRe2 1.8kR5 47kR6 20kRc2 3kRL
3kRp680kC110uCe110uC310uCe210uUs +12v Uo UiUo1Ui2C210u100Ref
图 3-1
阻容耦合放大电路
1. 中频段的电压放大倍数 在图 3-1 电路的中频段,耦合电容和旁路电容可以当作交流短路,三极管的电容效应可以忽略不计。此时,考虑后级放大电路对前级放大电路所构成的负载效应时,也就是将
后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 R i2 作为前级放大电路的负载,则前级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为
ef 1 1 be2 i 1 C 1i1 O1 UR ) 1 ( r) R // R (UUA
(3-1)
其中,R i2 是后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
2 be 22 b 21 b 2 ir // R // R R
后级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为
2 be"L 2 C 21 OO2 Ur) R // R (UUA
(3-2)
其中,Lf L"LR // R R
全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为
2 U 1 U1 OOi1 OiOUmA AUUUUUUA
(3-3)
2. 低频段和高频段的电压放大倍数
在低频段和高频段,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是一个复数,它是频率的函数,其模值与相角都随频率而变化。
(1)
单级放大电路在低频段和高频段的电压放大倍数
在低频段,三极管的电容效应可以忽略不计;但耦合电容和旁路电容的容抗较大,它们的交流压降不能忽略。电压放大倍数用下式表示:
f / jf 1AALUmUL
(3-4)
其中,f L 是放大电路的下限频率。
在高频段,耦合电容和旁路电容的阻抗非常小,它们的交流压降很小,可以忽略,可作交流短路处理;但三极管的电容效应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则必须考虑。电压放大倍数可用下式表示:
HUmUHf / jf 1AA
(3-5)
其中,fH 是放大电路的上限频率。
(2)
多级放大电路在低频段和高频段的电压放大倍数 多级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等于各级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的乘积:
......A A A A 3 U 2 U 1 U U
(3-6)
将上式分别用幅值和相角来表示:
A U =A U1 A U2 A U3
(3-7)
...3 2 1
(3-8)
3. 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的测量
频率特性分为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两方面。
幅频特性即放大倍数的大小随频率变化的关系曲线。它可以用扫频仪来测量,也可通过逐点法测量。逐点法,就是在一定频段内合理选取一些频点,分别测量出各频率点处的电压放大倍数,然后,在对数坐标系中绘出幅频特性曲线。本实验就是学习利用逐点法测量电路的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即放大倍数的相角随频率变化的关系特性曲线,它反映了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相位差随频率变化的特性。可用李育沙图法、双踪示波法进行测量。
三、实验内容和数据记录
实验电路见图 3.1
1.静态工作点设置:要求第二级在输出波形不失真的前提下幅值尽量大,第一级为增加信噪比,工作点尽可能低。(通常 V C1 调在 6V 左右)。注意测静态工作点时应断开输入信号。
表 3.1 静态工作点 第一级(v) 第二级(v) V C1 V b1 V e1 V C2 V b2 V e2 5.99 2.87 2.24 8.56 3.09 2.40 6.08 2.83 2.20 8.56 3.09 2.40 2.在输入端 Us 输入频率为 1KHz,VP-P 为 200mV 的交流信号(一般采用实验箱上加衰减的办法,即信号源用一个较大的信号 ,在实验板上经 100:l 衰减电阻衰减,降为 2mV),使 Ui1 为 2mV,调整工作点使输出信号不失真 。
注意:如发现有寄生振荡,可采用以下措施消除:
①重新布线,尽可能走线短。
②可在三极管 eb 间加几 p 到几百 p 的电容。
③信号源与放大电路用屏蔽线连接。
R L =∞,按表 3.2 要求测量并计算。
表 3.2 输入/输出电压(mV)
电压放大倍数 第 1 级 第 2 级
整体 U i =2 mV
V 01 V 02 A V1 A V2 A V R L =∞ 20.8 1620 10.4 77.88 810
成绩
教师签名
批改时间
年
月
电路分析实验教学大纲范文第6篇
手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点点喜悦不会留给我们太多的记忆,更深刻的是这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尤同苟子一名言: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富,尽之而后圣。短短的两周时间,我们从理论走上了实践的光辉大道。我们学到了不仅仅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毅造了我们一种精神,一种耐力,一种创新,一种挑战!
一、 实习目的: 掌握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技能。 巩固、扩大已获得的理论知识。 了解电子设备制作、装调的全过程,掌握查找及排除电子电路故障的常用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 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基础实训和电子技术基本技能综合实训。 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是对电子技术基础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巩固
三、实习过程
实习目的:
七、对印制电路板图的设计实习的感受
焊接挑战我得动手能力,那么印制电路板图的设计则是挑战我的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我过去一直没有接触过印制电路板图的前提下,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去接受、消化老师讲的内容,不能不说是对我的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这过程中主要是锻炼了我与我与其他同学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共同前进的精神。因为我对电路知识不是很清楚,可以说是模糊。但是当我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去向其他同学请教时,即使他们正在忙于思考,也会停下来帮助我,消除我得盲点。当我有什么想法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会不因为我得无知而不采纳我得建议。在这个实习整个过程中,我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同学之间友谊的真挚。在实习过程中,我熟悉了印制电路板的工艺流程、设计步骤和方法。可是我未能独立完成印制电路板图的设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个实习迫使我相信自己的知识尚不健全,动手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九、总结
总的来说,我对这门课是热情高涨的。第一,我从小就对这种小制作很感兴趣,那时不懂焊接,却喜欢把东西给拆来装去,但这样一来,这东西就给废了。现在电工电子实习课正是学习如何把东西“装回去”。每次完成一个步骤,我都像孩子那样高兴,并且很有“成就感”。第二,电工电子实习,是以学生自己动手,掌握一定操作技能并亲手设计、制作、组装与调试为特色的。它将基本技能训练,基本工艺知识和创新启蒙有机结合,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高技能人才,仅会操作鼠标是不够的,基本的动手能力是一切工作和创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一、 实习内容:(1) 学习识别简单的电子元件与电子线路;(2) 学习并掌握收音机的工作原理;(3) 按照图纸焊接元件,组装一台收音机,并掌握其调试方法。
二、实习器材及介绍:(1) 电烙铁:由于焊接的元件多,所以使用的是外热式电烙铁,功率为30 w,烙铁头是铜制。(2) 螺丝刀、镊子等必备工具。(3)松香和锡,由于锡它的熔点低,焊接时,焊锡能迅速散步在金属表面焊接牢固,焊点光亮美观。(4) 两节5号电池。
三、原理简述:
四、实习目的:
通过一个星期的电子实习,使我对电子元件及收音机的装机与调试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打好了日后学习电子技术课的入门基础。同时实习使我获得了收音机的实际生产知识和装配技能,培养了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独立工作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培养了我与其他同学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共同前进的精神。具体
如下:
1.熟悉手工焊锡的常用工具的使用及其维护与修理。
2.基本掌握手工电烙铁的焊接技术,能够独立的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焊接。熟悉电子产品的安装工艺的生产流程。
3.熟悉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别、型号、规格、性能及其使用范围,能查阅有关的电子器件图书。4能够正确识别和选用常用的电子器件,并且能够熟练使用普通万用表和数字万用表。5了解电子产品的焊接、调试与维修方法。
五、实习步骤:
六、实习小结及心得:
我一直对这门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这次实习以后。当我捧着自己亲手做的收音机,听着它里面传出来的声音,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通过一个星期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有收获:
一、对电子工艺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系统了解。我们了解到了焊普通元件与电路元件的技巧、收音机的工作原理与组成元件的作用等。这些知识不仅在课堂上有效,对以后的电子工艺课的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二、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是个很大的锻炼。在实习中,我锻炼了自己动手技巧,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焊接芯片时,怎样把那么多脚分开焊接对我们来说是个难题,可是经过训练后,我们做到了。虽然在实习中会遇到难题,但是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使自己的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我想在以后的理论学习中我就能够明白自己的学习方向,增进专业知识的强化。
个人实习总结
通过对一台数显多功能、多波段收音机的安装、焊接及调试,让我了解了电子产品的装配过程;掌握了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及质量检验;学习到了整机的装配工艺;以及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四、 对生产实习的意见和建议 实习过程中对其流程的前一部分(装焊元器件)并没有达到很熟练的程度,建议在以后的生产实习过程中能够将实习时间适当延长以便对整个流程都能达到很熟悉的程度
2.由于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实习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实习师生的共同努力,2006届本科毕业生实习进行得很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本届毕业实习全面落实
了实习计划,使实习管理得到了规范,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并得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实习基本情况1.实习时间2006年3月22日2006年5月9日,共七周。2.实习地点实习地点32个。在自治区内25个实习点,区外7个实习点。具体实习地点详见附件一,2006届本科毕业生实习情况统计表。3.实习内容实习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另外也有个别4.实习人数 (1)实习学生。2006届三个毕业班的131名学生全部参加了实习。 (2)实习指导教师。共17人。由于实习点多,地点分散,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和本学期任课教师及相关行政人员全部参加了实习指导工作。 5.实习形式根据学院教务处的要求,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分散实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都出具了三方签名的书面材料(个人申请书、家长同意书和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的证明书)。集中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由系里联系。所有实习单位都有专业教师指导。实习类型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种,毕业实习学生107人(31个实习点),毕业设计24人(1个实习点)。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特点选拔毕业设计学生,其他学生参加毕业设计。6. 实习成果数据统计 (1)收到32个实习点每个点一份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有效)。鉴定对每个实习学生做出了评价,131名学生单位实习鉴定成绩全部合格。 (2)收到学生实习报告112份。其中毕业实习学生每人一份,共107份;毕业设计每组1份,共5份。实习报告全部
合格。 (3)收到实习教师每人一份实习总结报告,共17份。报告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纪律情况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二是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对自己指导的每个学生给出综合实习成绩。三是就毕业实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全体学生综合实习成绩全部合格。
二、实习表现与效果达到了毕业实习的预期目的。在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本次实习采取分散形式。原则上以就业实习为主,同时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本届实习的单位覆盖面很广,企业总体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收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 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外贸谈判、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单位和有些企业,实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 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 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3. 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4. 组织管理。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到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和实习单位,阐明实习大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习总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与每个学生交流一次。指导方式有电话、电子邮件、下点、面谈等。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5. 校企关系。实习前后系领导带领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统一格式的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 总结交流。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实习改进建议1. 增加实践环节。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销售终端的商品管理、价格确定,到渠道控制、广告投放、新品开发及至市场调研,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希望都能参加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有二年级的社会调查实习,但专业性不强,投入不足。如果三年级设一次短期专业性社会实践,会促进
学生学习,进一步增加实践知识。如果增加实际营销策划内容,会加大教师工作量。但是,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确实是实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有助于学生就业。我们初步计划增加营销策划实践工作项目,使目前学生的参与人数从5%增加到10%。建议学校把专业性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2. 承认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工作量。目前教师指导社会调查实习、毕业实习都没有计入教学工作量,所以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也出现了上面三番五次强调但总是难以见效的实际情况。包括毕业论文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指导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需要教师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收到效果。总结经验可知,无论社会调查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还是策划活动,每个好成绩的取得,都投入了指导教师大量的工作甚至个人的研究成果。所以,在进一步规范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同时,应该肯定教师的工作量,才能激励教师投入,才不会流于形式,真正达到实践目的。而承认教师工作量最有效和透明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指导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3.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实习中了解到,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可是,我们的学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客观表现为企业一般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其实企业的真正需要的是人才,这里折射出来的是:应届毕业生不算是人才。我们不能改变招聘条件,只能使自己成为人才。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人才,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研究营销人才的内涵,然后以此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学生知识和素质要求等。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就业率,就业率是学院生存的重要基础。 3.济南春皓电子有限公司始建于1993年,地处济南市历城区开源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山东省成立较早的印制板生产厂家之一。2004年被授予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我公司现有固定资产约一千万元,拥有现代化的厂房和完善的加工、检测设备,如激光光绘机、大功率曝光机、印制板通用测试机、全自动数控钻床、铣床等50余台。工艺手段齐全,产品质量优良,快速及时为顾客服务,赢得了广大顾客的良好信誉。
我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印制板系列产品,公司员工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较强的质量意识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可靠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公司的产品已销往省内外300多个厂家,质量信誉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我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印制板系列产品,公司员工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较强的质量意识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可靠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公司的产品已销往省内外300多个厂家,质量信誉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为提高市场知名度扩大影响,先后到深圳、上海等地参加电子产品展览会。
企业以"质量求生存,科技求发展"为纲领,严格贯彻"为顾客提供满意产品"的质量方针,力图在市场上打响"春皓"牌单双面印制线路板的品牌。
我公司以优质的产品,满意的服务,合理的价格而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竭诚欢迎各界人士真诚的合作!
产品展示:单面板:单面异形槽工艺线路板 单层面板 黑氧化喷锡板
双面板:双面铅锡异形工艺线路板 双面镀金高密线金手指工艺线路板 双面铅锡异形V槽工艺线路板双面镀金电路板双面喷锡电路板镀镍金板镀金板
4. PCB(印刷电路板)的原料是玻璃纤维,这种材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处可见,比如防火布、防火毡的核心就是玻璃纤维,玻璃纤维很容易和树脂相结合,我们把结构紧密、强度高的玻纤布浸入树脂中,硬化就得到了隔热绝缘、不易弯曲的PCB基板了--如果把PCB板折断,边缘是发白分层,足以证明材质为树脂玻纤。
光是绝缘板我们不可能传递电信号,于是需要在表面覆铜。所以我们把PCB板也称之为覆铜基板。在工厂里,常见覆铜基板的代号是FR-4,这个在各家板卡厂商里面一般没有区别,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当然,如果是高频板卡,最好用成本较高的覆铜箔聚四氟乙烯玻璃布层压板。
覆铜工艺很简单,一般可以用压延与电解的办法制造,所谓压延就是将高纯度(>99.98%)的铜用碾压法贴在PCB基板上--因为环氧树脂与铜箔有极好的粘合性,铜箔的附着强度和工作温度较高,可以在260℃的熔锡中浸焊而无起泡。
这个过程颇像擀饺子皮,最薄可以小于1mil(工业单位:密耳,即千分之一英寸,相当于0.0254mm)。如果饺子皮这么薄的话,下锅肯定漏馅!所谓电解铜这个在初中化学已经学过,CuSO4电解液能不断制造一层层的"铜箔",这样容易控制厚度,时间越长铜箔越厚!通常厂里对铜箔的厚度有很严格的要求,一般在0.3mil和3mil之间,有专用的铜箔厚度测试仪检验其品质。像古老的收音机和业余爱好者用的PCB上覆铜特别厚,比起电脑板卡工厂里品质差了很远。
控制铜箔的薄度主要是基于两个理由:一个是均匀的铜箔可以有非常均匀的电阻温度系数,介电常数低,这样能让信号传输损失更小,这和电容要求不同,电容要求介电常数高,这样才能在有限体积下容纳更高的容量,电阻为什么比电容个头要小,归根结底是介电常数高啊! 、其次,薄铜箔通过大电流情况下温升较小,这对于散热和元件寿命都是有很大好处的,数字集成电路中铜线宽度最好小于0.3cm也是这个道理。制作精良的PCB成品板非常均匀,光泽柔和(因为表面刷上阻焊剂),这个用肉眼能看出来,但要光看覆铜基板能看出好坏的人却不多,除非你是厂里经验丰富的品检。
对于一块全身包裹了铜箔的PCB基板,我们如何才能在上面安放元件,实现元件--元件间的信号导通而非整块板的导通呢?板上弯弯绕绕的铜线,就是用来实现电信号的传递的,因此,我们只要把铜箔蚀掉不用的部分,留下铜线部分就可以了。
如何实现这一步,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线路底片"或者称之为"线路菲林",我们将板卡的线路设计用光刻机印成胶片,然后把一种主要成分对特定光谱敏感而发生化学反应的感光干膜覆盖在基板上,干膜分两种,光聚合型和光分解型,光聚合型干膜在特定光谱的光照射下会硬化,从水溶性物质变成水不溶性而光分解型则正好相反。
这里我们就用光聚合型感光干膜先盖在基板上,上面再盖一层线路胶片让其曝光,曝光的地方呈黑色不透光,反之则是透明的(线路部分)。光线通过胶片照射到感光干膜上--结果怎么样了?凡是胶片上透明通光的地方干膜颜色变深开始硬化,紧紧包裹住基板表面的铜箔,就像把线路图印在基板上一样,接下来我们经过显影步骤(使用碳酸钠溶液洗去未硬化干膜),让不需要干膜保护的铜箔露出来,这称作脱膜(Stripping)工序。接下来我们再使用蚀铜液(腐蚀铜的化学药品)对基板进行蚀刻,没有干膜保护的铜全军覆没,硬化干膜下的线路图就这么在基板上呈现出来。这整个过程有个叫法叫"影像转移",它在PCB制造过程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接着是制作多层板,按照上述步骤制作只是单面板,即使两面加工也是双面板而已,但是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自己手中的板卡是四层板或者六层板(甚至有8层板)。
有了上面的基础,我们明白其实不难,做两块双面板"粘"起来就行啦!比如我们做一块典型的四层板(按照顺序分1~4层,其中1/4是外层,信号层,2/3是内层,接地和电源层),先呢分别做好1/2和3/4(同一块基板),然后把两块基板粘一块不就OK了?不过这个粘结剂可不是普通的胶水,而是软化状态下的树脂材料,它首先是绝缘的,其次很薄,与基板粘合性良好。我们称之为PP材料,它的规格是厚度与含胶(树脂)量。当然,一般四层板和六层板我们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六层板的基板厚度比较薄,即使要用两层PP三块双面基板,也未见得比一层PP两块双面基板的四层板能增加多少厚度--板卡的厚度都有一定规范,否则就插不进各种卡槽中了。说到这里,读者又会产生疑问,那个多层板之间信号不是要导通吗?现在PP是绝缘材料,如何实现层与层之间的互联?别急,我们在粘结多层板之前还需要钻孔!
钻了孔可以将电路板上下位置相应铜线对起来,然后让孔壁带铜,那么不是相当于导线将电路串联起来了吗?
这种孔我们称之为导通孔(Plating hole,简称PT孔。这些孔需要钻孔机钻出来,现代钻孔机能钻出很小很小的孔和很浅的孔,一块主板上有成百上千个大小迥异深浅不一的孔,我们用高速钻孔机起码要钻一个多小时才能钻完。钻完孔后,我们再进行孔电镀(该技术称之为镀通孔技术,Plated-Through-Hole technology,PTH),让孔导通。 孔也钻了,里外层都通了,多层板粘好了,是不是完事了呢?我们的回答是No,因为主板生产需要大量进行焊接,如果直接焊接,会产生两个严重后果:
一、板卡表面铜线氧化,焊不上;
二、搭焊现象严重--因为线与线之间的间距实在太小了啊!所以我们必须在整个PCB基板外面再包上一层装甲--这就是防焊漆,也就是俗称阻焊剂的的东东,它对液态的焊锡不具有亲和力,并且在特定光谱的光照射下会发生变化而硬化,这个特性和干膜类似,我们看到的板卡颜色,其实就是防焊漆的颜色,如果防焊漆是绿色,那么板卡就是绿色。
最后大家不要忘了网印、金手指镀金(对于显卡或者PCI等插卡来说)和质检,测试PCB是否有短路或是断路的状况,可以使用光学或电子方式测试。光学方式采用扫描以找出各层的缺陷,电子测试则通常用飞针探测仪(Flying-Probe)来检查所有连接。电子测试在寻找短路或断路比较准确,不过光学测试可以更容易侦测到导体间不正确空隙的问题。
电路分析实验教学大纲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