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
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精选18篇)
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 第1篇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滥竽充数的.历史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善于吹竽的乐师便有三百个。齐宣王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都会让这三百个人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说:“大王,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我愿意成为大王众多乐师中的一员。”齐宣王听了很高兴,毫不怀疑地收下了他,将他编进三百人的吹竽队伍中。从此以后,南郭先生就和众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享受同样优厚的待遇。
其实南郭先生压根儿就不会吹竽,他跟齐宣王说的那番话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弥天大谎。每逢演奏的时候,他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就跟着摇晃,人家摆头,他也跟着摆,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就这样,南郭先生混过了一天又一天。
过了几年,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觉得独奏更悠扬、更逍遥。于是齐湣王下令,要这三百个吹竽的人好好练习,做好准备,一个个轮流吹竽给他欣赏。其他乐师们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启示】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一时欺骗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对青少年来说,学习的条件与资源都是丰富的,但有的人明明整日担心自己是否会被老师批评、家长责罚,而不愿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或许一开始,他们并不是“滥竽充数”之人,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他们与优秀者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成为集体中不和谐的“音符”,最终被淘汰。所以,当你还有条件、有时间可以提升自己的时候,抓住机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让淘汰远离自己。
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 第2篇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造句]:
(1)做学问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滥竽充数。
(2)他的演奏水平不高,却滥竽充数,参加乐队演出。
(3)有些投机商,以假冒真,用假货来滥竽充数。
(4)南郭先生本事不济,却又偏偏要滥竽充数。
(5)在促销活动中,会有一些不肖商人用劣质商品滥竽充数,消费者购买时要特别小心。
(6)有些人就是靠关係在公司裡滥竽充数,混日子过。
(7)这个乐团高手如云,我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
(8)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总有些同学滥竽充数。
(9)每当别人提起他所取得的成就,他都会低调的说他是在滥竽充数。
(10)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在皇宫乐队里滥竽充数,最后落荒而逃。
(11)这些绘作水准根本不够,也敢滥竽充数来参展!
(12)我看本次参赛作品,除少数是真才实学外,其他都是滥竽充数。
(13)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
(14)不怕你笑,我们团裡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
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 第3篇
一、教学过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 原先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基本是按照教参上的设计进行教学, 结果由于本课教学内容多, 导致在教学中我说得多而学生听得累, 因课堂任务重, 教学任务还不能按时完成, 教学效果不好。今年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发觉此文的明显特点是成语故事较多, 虽然本课的内容属于古代史, 学生对这段历史可能不太了解, 但本课中出现的许多成语, 学生在小学的时候都学习过, 且比较感兴趣。我就想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展示呢?因此上这一课之前, 我从图书馆借来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等书, 有意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这些历史读物。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春秋战国的历史。
课前我先让同学推荐班级中历史知识丰富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 接着提出问题:“周幽王废除的太子后来怎样了?”好奇心促使学生们关注太子宜臼的境遇, 在我的叙述中不知不觉进入新课第一个小要点, 即“平王东迁”这一史实。然后我告诉学生们伴随着“平王东迁”, 我国的历史正式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而我国成语大部分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 于是请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我的话一出口, 许多学生就兴奋不已, 纷纷举手, 积极抢答。我采取了分大组竞赛的方式, 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 让他们展示成语故事。出乎意料, 有的学生不仅说出成语, 还说出了成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许多学生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有些学生对成语故事比较陌生, 还要求讲的学生声音再大些、细致些。我深深感觉到学生对这一活动的浓厚兴趣, 于是留足了时间给他们展示。结果几分钟下来本课中所涉及到成语故事, 如“一箭之仇”“老马识途”“管鲍之交”和“纸上谈兵”“负荆请罪”“春秋无义战”等成语学生几乎都一一列举到了。
当学生们展示完他们所知道的成语后, 我又挑选了其中一些关系到本课重点历史事件发展的成语, 采用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的形式介绍相关的成语故事, 然后请学生分析这些成语故事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如为了讲清齐桓公之所以能够称霸, 我先请学生们在春秋战争形势图上找出齐国的地理位置, 然后总结“老马识途”和“管鲍之交”这两个成语说明的是管仲和鲍叔牙的杰出才能, 而“一箭之仇”“尊王攘夷”说明齐桓公对有才能的人才的重视和重用, 这是齐桓公得以称霸的一个重要原因。讲晋文公之所以能够成为霸主, 是因为他长期流亡民间, 明白人间疾苦, 更主要是他积极改革, 并善于利用“退避三舍”, 以此在“城濮之战”取得道义上的胜利和战略上的胜利。这样一来, 学生们会对齐桓公和晋文公及他们为什么能称霸有较深的认识。而对战争后果的分析, 我则对孔子的“春秋无义战”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让学生从他们所熟悉的南京大屠杀等战争影片中想象春秋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 告知学生大鱼吃小鱼的结果就是产生了较强大的诸侯国。诸侯过于强大后, 他们不再听从周天子, 也无需利用周天子这个所谓的保护伞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因此, 兼并取代了争霸, 战争成了家常便饭, 战国七雄的出现不足为怪。同时也为最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我用了一串成语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总结:“烽火戏诸侯”使得周王朝衰落;“一箭之仇”“老马识途”“管鲍之交”“尊王攘夷”“葵丘会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城濮之战”“退避三舍”使晋文公成为霸主这样一来学生既对本课涉及到的成语有了一个整体的概括, 又对本课的内容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 在记住这些成语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二、课后反思
这堂课上完后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均反映效果较好, 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既然我们历史课本中几乎每课都有一些成语故事、典故或历史小故事, 那我们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为什么不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 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须知以故事形式进行的讲解, 很容易使学生融入到情节起伏中, 不由自主地会想起相关的时间、人物、事件及结果等历史知识。学生以这种方式记忆知识点要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印象要深得多。同时, 这种学习知识的方式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 课堂上为把自己“最闪亮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并通过演讲和解答不断提高自己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把“苦学”变成“乐学”, 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龙的成语故事 第4篇
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郁雌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憎繇推辞说,匾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屠龙之技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讲解 第5篇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南郭处士
滥竽充数的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故事讲到这里,通常讲故事的人会分析道: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这样的分析是对的然而我们还要考虑的是难道只有一个南郭先生是个充数的吗?齐宣王不是这样吗?他是真喜欢音乐还是喜欢热闹与排场吗?如果没有烂耳充听的.齐宣王哪会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呢?没有昏庸的君主奸臣又哪会有一席之地呢!
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不提君王与大臣。我们把齐国当作一个公司,总裁要招聘员工,南郭来应聘,齐宣总裁一看这人仪表堂堂,又能说会到,写的简历有极其丰富,便任用了他。南郭时而恭维老总时而拉拢同事,随无真才识学却高官厚禄。老总裁死了新总裁上任,新总裁制定了新的工作制度,明确每个职务的责、权、利,制定了相应考核计划,实行绩效工资,可怜的南郭先生只好辞职回家了。作为一个公司,难免会有滥竽充数的员工,老板不可能让每个人去勤奋学习,作为管理者要辨别人才、使用人才,让合适得人做合适的工作,指定严谨的考核制度,这样滥竽充数的人哪有机会充呢?!一个公司的发展不在于滥竽充数的员工,更在于烂耳充听的领导啊!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第6篇
战国时期,齐国出了一个很笨的君主——齐宣王。他很爱听吹竽,于是下令召三百名吹竽手。有个南郭先生,家中贫困,从来不会吹竽,他听说齐宣王要召吹竽手,心花怒放:三百人一齐吹,假装岂不是易如反掌吗?我不如去混混,弄个官做,多挣点钱,回去好孝敬老母。他脑中已浮现出各种金银财宝。看着告诉他这件事的朋友,想着做官时的逍遥,南郭先生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前住宫中。
大殿之上,墙壁都是金色的,雄伟壮观,金壁辉煌。三百名吹竽手排队走上大殿,齐宣王端坐在宝座上,两旁站着仆人,四周排列着文武官员,门口站立着威风凛凛的卫兵。齐宣王脸肥肥的`,眼睛小小的,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全身肥得简直像个大米缸。
南郭先生心中忐忑不安,正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但为了不让人发现,他克制住心中的紧张,装作镇定自若的样子,迈着小碎步走上大殿。
随着齐宣王一声令下,三百名吹竽手开始演奏。南郭先生和别人一样,闭着双眼,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摇头晃脑,一副沉醉其中的样子。可如果非常仔细地看,就能发现破绽:南郭先生只是在模仿别人罢了。因为他总是比别人慢半拍,而且腮帮是一直是鼓的,别人是一收一鼓的,南郭先生怕发出声音,被别人发现,所以才这样。演奏完了,南郭先生终于松了口气,装作镇定自若的样子走出大殿。很难看出南郭先生心中在想什么。他竟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就这样混了几十年。
齐宣王驾崩后,儿子齐湣王即位。他也喜欢听吹竽,而且又召了三百名吹竽手,但他不要六百人一齐吹,觉得那样音太杂,而要他们一个一个单独吹。南郭先生自知无法继续混下去了,只得偷偷摸黑,趁别人不注意,灰溜溜地爬狗洞溜之大吉。
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 第7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解课文内容,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10 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两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3.检查自学情况.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l)出示生字词.楚国、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楚”“数”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夸口:说大话.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三、指导书写
“矛”注意与“予”不要弄混淆.“演”左窄右宽.右边注意宝盖头下的短横不要忘记.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自相()盾()()充数 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四、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湣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教学板书: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得俸禄
逃走了
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 第8篇
一、选择适合幼儿的成语故事是前提
幼儿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喜欢拟人, 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 对虚幻与真实缺乏分析。因此, 我们所选的成语故事既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 又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对中班的幼儿我们会选择口语多, 句子结构简单, 且篇幅小, 角色不多, 主题简单明了, 好坏分明, 幼儿易于接受, 乐于模仿的动物成语故事, 如《画蛇添足》、《井底之蛙》等。对大班幼儿, 那些一猜就中, 听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 他们一般不感兴趣, 所以我们会选择有些悬念的神话、寓言故事, 如《掩耳盗铃》、《滥竽充数》等。
二、创造幼儿喜爱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积极创造与成语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收集成语故事图片, 用喷绘的形式布置在户外成语长廊里。孩子们一有空就会来到长廊前娓娓动听地讲成语故事。 我们还集思广益,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区域环境, 设置了《刻舟求剑》、《看看、说说》、《成语接龙》等, 较好地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阅读区中老师把成语相关资料、故事的图片、图书投放到区域中, 鼓励幼儿积极阅读, 主动探讨。表演区由幼儿自由操作图片表演, 老师为幼儿精心制作“成语故事小剧场”, 并为他们配上了服装、道具等用品, 提高幼儿表演的兴趣, 使他们乐意用语言进行表演。在宽松的活动氛围中, 他们想说、愿说,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区的功效。在成语活动区中以游戏为主, 教师们利用废旧材料, 制作了成语棋、成语大转盘、成语连连看、成语大玩家等游戏材料。孩子们乐此不疲, 边玩边学、边玩边说。成语活动区为幼儿开辟了一片自由讲述的天地, 有效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此外, 我们还有效利用楼梯转角的空间, 经过精心设计布置为亲子读书吧, 为家长提供了开放的成语学习空间, 多样化的成语环境创造, 不仅营造了教育性、知识性、主题性的氛围, 还凸显了幼儿的参与性, 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
(一) 在看中了解
成语故事动画片帮助教师解决了幼儿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问题, 我们每天都会播放两、三部成语故事的动画片, 动画片以充满情趣的画面、变化多端的动像、生动逼真的音响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 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引起幼儿的注意,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学时, 教师也能根据成语故事的内容自制课件, 让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 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来感受、认知和学习成语故事。由此可见, 恰当运用多媒体, 既有利于幼儿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更能激发幼儿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
(二) 在听中感受
幼儿学习语言, 首先要学会听, 听得懂, 然后才能模仿———说。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 讲故事时要将感情融入其中, 教师用恰如其分的神态、动作表达故事内容, 把握好语调的轻重缓急、高低抑扬等变化。如:该巫婆上场时用邪恶的、高八度的声音, 轮到小蚂蚁时就要用微弱的声音表现, 用苍老沙哑的声音表现老爷爷, 用稚嫩清脆的语音表现小女孩, 等等。善于运用不同方式, 才能把成语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引发幼儿的兴趣。其次, 要为幼儿创造多元化的听的环境。如每天的餐前成语一刻活动, 我们安排幼儿听录音成语故事或听同伴讲成语故事;在区域中设置安静的倾听角, 投放耳机、录放机、成语故事磁带及相应的成语故事图书, 让幼儿在晨间或每天的分区活动随时进行倾听练习。为孩子创造想听、有机会讲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的环境, 给孩子提供了一个锻炼的舞台, 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 我们欣喜地发现, 孩子们非常喜欢听成语故事, 倾听习惯逐渐养成。
(三) 在说中提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一系列的成语故事学习后发现, 幼儿对有明显对话过程的故事非常感兴趣, 所以我们就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 积极为幼儿搭建“说”的平台, 让幼儿有机会“说”。如大班开展了“小故事、大道理”、“成语故事我会讲”等活动, 中班开展了“成语童谣展示会”、“玩转成语, 快乐无限”等活动, 小班开展了“我和妈妈讲成语故事”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让教师获得了成长, 而且让幼儿受益匪浅, 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起来, 他们在交流中提高, 在表达中进步, 成语故事学习变得有趣, 培养了乐观、开朗的性格, 成就了我们的愿望。
成语中的中医故事 第9篇
华佗是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都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
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个不同的处方,交给病人取药回家煎服。两位病人一看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他们想: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什么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部,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由受风寒引起的,病在外部,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两人听了十分信服。便回家将药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强调辨证治疗,病证虽一,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后来,人们常用“对症下药”这个成语比喻针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问题。
病入膏肓
相传,晋国的君主晋景公生病,先请来装神弄鬼的巫医替他治疗,病情反而有增无减。
于是,他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病。医缓的高明医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
当医缓还在去晋国的路上时,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从他的病中跳出两个小人。其中一个说:“医缓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不比前次那个巫医,他恐怕要抓住我们,该往哪里躲避呢?”另一个回答说:“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个地方去吧,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医缓到了晋国,给晋景公辨症后为难地说:“这病不可治了,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况药物也不能到达那里去发挥药效。”
后来,人们常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难以医救。这句话进一步引申时便用来形容一个人犯错误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讳疾忌医
春秋时期,名医扁鹊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来作为自己的功劳,我不信这一套。”
十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相信。扁鹊走后,他深感不快。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隔了十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五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感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最终,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橘井泉香
过去的中药铺,常会在门口悬挂一块“橘井泉香”的匾额。
相传,西汉年间,湖南郴州东门外一位潘氏姑娘在河边洗衣时遇奇怀孕,并生下苏耽,即后来的苏仙。
苏耽出生后鹤覆鹿乳,长大后孝敬母亲,得异人授仙术,通医道,识百药,聪颖勤奋,为民治病,造福乡里,后来跨鹤升仙。在走之前他对母亲说,明年郡里将有大疫,并教母亲用房前的井水和井旁边的桔树叶子熬汤来救治郡民。
滥竽充数成语谜语及造句 第10篇
南郭先生吹竽 打一成语
二、滥竽充数成语解析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三、滥竽充数成语造句
1.做学问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滥竽充数。
2.他的演奏水平不高,却滥竽充数,参加乐队演出。
3.有些投机商,以假冒真,用假货来滥竽充数。
4.南郭先生本事不济,却又偏偏要滥竽充数。
5.在促销活动中,会有一些不肖商人用劣质商品滥竽充数,消费者购买时要特别小心。
6.有些人就是靠关係在公司裡滥竽充数,混日子过。
7.这个乐团高手如云,我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
8.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总有些同学滥竽充数。
9.每当别人提起他所取得的成就,他都会低调的说他是在滥竽充数。
10.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在皇宫乐队里滥竽充数,最后落荒而逃。
11.这些绘作水准根本不够,也敢滥竽充数来参展!
12.我看本次参赛作品,除少数是真才实学外,其他都是滥竽充数。
13.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
14.不怕你笑,我们团裡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
15.记者调查了解到,在特价房这支新生队里也不乏一些滥竽充数之辈。
16.滥竽充数之辈永远承担不起这样的交易。
17.我买了一箱苹果,回家打开一看,竟然有很多烂苹果滥竽充数,我很气愤。
18.这可是精密仪器,维修时可不能用普通零件滥竽充数。
19.南郭先生在皇宫乐队里滥竽充数,最后落荒而逃。
20.赴美上市中介机构的问题不在于收费多少,而在于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不少。
21.虽说是楼市降价期,但面对房价松动,也有一些楼盘滥竽充数,只顾喊疼不愿割肉。
22.这个剧团的人员素质相当整齐,看来没有滥竽充数的混充其间。
23.平日上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作业也是东拼西凑,滥竽充数,这样的人也想取得好成绩,简直是异想天开。
24.每当媒体夸火箭队没有姚命不行时,他总说自己是滥竽充数。
25.上课时,经常有人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26.我从来不滥竽充数,总是认认真真做事。
27.他只会滥竽充数,平时不好好学习,老是留级。
28.他上课不会背课文,便滥竽充数,只动口型。
29.学习不能滥竽充数,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进步。
30.我这些画作,只是为应付展览,随便拿出来滥竽充数的。
31.记者调查了解到,在特价房这支新生队伍里也不乏一些滥竽充数之辈。
32.做操时,有些同学不会做就在滥竽充数。
33.凭她那点歌艺,讲明白点就是在我们团裡滥竽充数。
34.我们公司一向考覈严格,滥竽充数的人是没办法生存的。
35.选拔人才,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宁肯拔十得五,甚至拔十得一,也不要滥竽充数。
36.在水果店买了五斤苹果,回家却发现被老板骗了,里面有好多个都是滥竽充数。
37.这样经过层层筛选、考核,最后招聘的人,自然是有真才实学的佼佼者,非但滥竽充数者不能混入,就是低能者也休想侥幸取胜。
38.姚明是火箭队的主要得分手之一,每当媒体夸火箭队没有他不行时,他总自己是滥竽充数。
39.他在家无所事事,就这样过浑浑噩噩好几年后,他决定不再滥竽充数,立志苦练竽。
滥竽充数的故事 第11篇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例子: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邹韬奋《抗战以来》)
滥竽充数的故事续写 第12篇
当南郭先生逃出皇宫以后,真正有本领的人劝南郭先生,早早学好吹竽,到技艺很棒时,再进皇宫吹竽也不晚啊!“南郭先生,俗话说得好,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纸包不住火的。再说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你干什么都一定要认准吹竽,不改改行呢?如果你实在想吹竽,就认认真真地学好了嘛,不要再鱼目混珠了!”
南郭先生一开始置之不理,只想着大锅饭吃不成了,该怎么办呢?后来,他想到自己的确该改行了,人要有真才实学呀!
想了好久,南郭先生就想:还是吹竽好,我只要学会了,去皇宫里吹竽,不仅得到的俸禄多,宫里的饭菜也都是山珍海味,多好呀!我要赶紧去拜师学艺了。他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去找师傅,他拿着竽,来到老人的`住处,成功地拜了师,经过三年苦练,南郭先生学成了!
他换上衣服,高高兴兴地去找皇家吹奏团了,他们说要皇上同意才行呢!他吹了一曲给皇上听,皇上很满意,另外加给了他很多的俸禄。他想:皇上给了我这么多俸禄,这些俸禄不是我负心得来的,是光明正大得来的,我现在知道了,还是有真才实学的好啊!
滥“yú”充数 第13篇
这天,字典公公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滥“yú”()充数。随后对大家说:“你们说,应该填什么汉字呢?”
“鱼”第一个举手,经老师同意后,他开口说:“肯定是填芋’,我们鱼如果烂了,就叫烂鱼’,没有叫滥鱼’的。”
“芋”听了老大不高兴:“老师,他瞎说!我们山芋如果烂了,就是烂山芋’,也用不上滥’这个字呀!”
“竽”站起来说:“我支持芋,鱼你也不看看仔细,这拼音yú’明明是第二声嘛!只有你鱼’字才标第二声,而芋’标的是第四声,应该读yù’。”
“芋”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说:“哦,我知道了,怪不得竽’帮鱼’说话,原来他们俩的读音一样。说不定滥yú()充数’里应填竽’呢!”
这下“竽”不愿意了:“我们竽是竹子做的,一时半会儿也烂不了啊!”
“芋”这下抓住理由了:“喂,你看看清楚好不好?这个成语第一个字是滥’不是烂’。”
字典公公开腔了:“这个滥’字与烂’意思不一样,是失实的、假的意思。竽,你对自己一定最了解了,就作一下自我介绍吧!”
这下“竽”来劲儿了,他声音洪亮地说:“我竽’是战国至汉代的簧管乐器,用二三十根竹管组成。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还出土过呢!”
字典公公又说:“那么滥竽充数’的故事谁知道呢?”
“我知道。”这个小组的另一个成员“于”说,“滥竽充数讲的是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本来不会吹竽,却装着会吹的样子,混在吹竽队伍里捞俸禄,最后换了君王,混不下去了,只好溜了。”
有关龙的成语故事 第14篇
1.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被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
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2.叶(shè)公好龙
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3.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4.鲤鱼跳龙门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指的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的龙门,今称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5.笔走龙蛇
唐朝贺知章在家宴请宾客,座中有诗仙李白、僧人怀素等。酒过三巡,贺知章请李白作诗助兴,李白推辞说:“还是请怀素上人挥毫助兴吧。”贺知章说:“那就李白赋诗,怀素挥毫,珠联璧合吧!”怀素自知盛情难却,几杯酒下肚,便开始挥毫如飞,一旁李白也开始朗朗诵来:“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吾师醉后倚绳休,起来向笔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时时只见龙蛇走……”自此“笔走龙蛇”成为形容书法笔势矫健、洒脱的专用成语。
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滥竽充数的故事及寓意 第15篇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
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揭示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寓意: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第16篇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特别喜欢听合奏,他组织了一支300多人的乐队,专门为他吹竽。乐队的每个人都享受很高的待遇。有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听到这事后,便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自己吹竽的水平十分高超,可事实上,他一点也不会。可是齐宣王听信了他的话,接纳了他。自此,南郭先生就混进了乐队,拿着丰厚的俸禄。每次齐宣王要求乐队吹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摆出吹竽的姿势,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因为人多,齐宣王根本听不出谁在吹谁没吹,所以南郭先生能生存下去。几年后,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继位,他也喜欢听吹竽,可不同的是他喜欢听独奏,他让乐队里的人挨个儿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便悄悄地逃走了。
这则成语故事读起来引人入胜,读罢使人有感而发;对下情体察不明,好坏不分,常常会给投机取巧的人带来可乘之机。只能通过实际工作认真进行考察,那些不学无术的骗子就无法混下去;同时,也告诫我们,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容不得丝毫虚假和马虎,只有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的人,才能够学到真正的本领,才能在任何时候不被时代所淘汰。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第17篇
别人骂南郭先生,我却要骂齐宣王,因为听一个人吹竽,本就很好听,这一定是齐宣王装风雅,浪费财力,同时也给了南郭先生机会,所以齐宣王“罪有应得”,南郭先生的装模作样,他却看不出来,真正懂竽的人是一定会看出来的。齐宣王还不如用这些财力来富强国家,让他的子民过上好日子,那样,又怎能有南郭先生这一人物呢?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和齐宣王一样的人。路旁有一些鲜花和一些公共设施,但这些鲜花总被别人揪掉,所以,不久,鲜花全都变成枯花了,公共设施也被别人弄坏了,这不是白白浪费国家的钱财吗?如果这些钱来买些对国家有用的东西,不是更好吗?这样我们单县不也能富裕起来吗?这样白白浪费掉财力和人力,倒不如把这些钱给百姓,这样,农民的丰收也会多了。不光单县有这等现象,别的地方也有,像这样当了官却没几个是对人民一心一意的父母官,太可恨了。
日语的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的比较 第18篇
关键词:四字成语,中日,同源,差异,比较
所谓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 一般都有出处。 (现代汉语词典语, 1996) 因为它有着言简意赅而又含义丰富, 并且实用性强、容易掌握的特点, 因而广为流传。
在现代日语中很多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 这些成语在词形、词义上都是比较稳定的。有些甚至与汉语成语完全相同。由此可见, 日语的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可以说是同源的。中国和日本共同的成语很好地展现了两国在民族思想, 日常生活, 文化等多方面的共同点。
1 日语中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的历史变迁
中日交流历史悠久。日本早在隋、唐时期就开始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大化改新之后, 日本多次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 在中日频繁的文化交流中, 成语作为中日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也大量的传入日本。日本人在广泛吸收和消化中国文化的同时将成语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沿用至今。
在现代日语使用的词汇中, 有近53%是由汉字构成的“汉语式词汇”。例如:“朝秦暮楚”、“落花流水”、等, 单看这些词语, 甚至很难断定是日语还是汉语。然而, 这些成语在现代汉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和在现代日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有的已是相差甚远 (冯峰, 2001) 。
汉语的成语, 大多是出于历史上的传说寓言等。例如:日语中的“邯郸の夢”这个成语, 除此之外还有“一炊の夢”等不同的表达形式。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成语而且同样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黄粱美梦”, “一枕黄粱”等等。虽然有着相同的来源可是形式却并不相同。
原本是同样的一则故事, 中国人和日本人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认识, 理解, 侧重其不同的方面, 这就是成语在传播过程之中发生的变化。
2 日语中四字成语的分类
日语中四字成语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 词形、词义与汉语成语完全相同的。
例如:
一衣带水夜郎自大一字千金四面楚歌
青梅竹马一视同仁有名无实自给自足
上述这些成语是原封不动的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汉语中, 在词形、词义上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 这类成语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来说, 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使用的。
第二类, 词形、词义与汉语成语部分相同的。
例1:一刀两断 (いっとうりょうだ
汉语中比坚决断绝关系。而在日语中, 解释作比喻彻底决裂。
汉语中原来形容春景衰败, 现在比喻惨败, 大势已去。日语中形容残春景象。亦比喻事物衰败或七零八落不成局面。亦作“流水落花” (王锐.2006) 。
在汉语中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 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 后来比喻反复无常。而在日语中, 则是指只看到了表面的不同, 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 也指用狡猾的手段来捉弄人。这与成语的出处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原本是戏弄自己的猴子, 确实是用狡猾的手段来捉弄别人, 可是在汉语中, 意思与故事却发生了背离, 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了。
以上几例都是词形相同, 词义上出现偏差的。日语中也有词形不同, 但词义相同的四字成语。
例如:
以上这些成语, 在字形上与汉语成语有所不同, 但是在词义上却与汉语成语没有什么出入。
3 中日四字成语出现差异的原因
中日四字成语出现差异, 通常是由于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揉进一些极其微小的差异, 而经过时间的洗涤, 才发现其偏差之大。出现差异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
第一点, 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文化的在传播利用的途中, 难免会经过传播者的消化理解, 进而使其他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使用, 从而出现新的观点和结论, 而导致误差的产生。另一方面, 也可能是后来中国人的误用, 以讹传讹, 约定俗成, 导致成语与其愿意出现了偏差。
第二点, 观察视角的差异
由于中日两国文化底蕴的差异, 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 因此对同一事物的评价标准和理解程度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所以, 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 即使同样的寓言故事, 中日两国人民却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第三点, 文化背景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日本人在吸收汉语成语后, 要对其加以利用, 就必须进行消化理解, 去掉成语中与本民族的特点不相符合的内容, 使其符合本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这也是中日四字成语出现一定的差异的原因之一。
4 中日四字成语演变的规律性
在内容方面出现演变的成语中, 由日语方面意义发生变化的居多, 由中国方面意义出现变化的相对较少, 这是因为汉语的成语所表达的意义相对来说比较单纯, 通常只是表达单一的意思。汉语成语所表达的意义若是发生改变时, 一般是已经淘汰原有的含义, 在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新的成语。日语则不同, 经常在该次原有的意义上作进一步的引申, 而且当出现新的意思后, 却依旧保留, 适用原有的意义, 一直许多成语都具有几个意义。在比较中日同源成语意义的异同时, 这方面显示了一定的规律性。
5 总结
中日四字成语虽然多数词义相同, 但是也有日语中出现不同引申义的词, 甚至是词义完全不同的成语。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尤其在翻译时, 不能贸然照搬, 不能用本国语言去衡量这些貌似汉语的“成语”词汇, 从而造成错译、误译。
四字成语是汉语言中的精华。日语中有很多与汉语成语相似的四字成语, 这无疑有利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因此, 中日四字成语的研究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凌等.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96.
[2]冯峰.中日同源成语意义的异同[J].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社.2001 (1) .
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