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竞争力范文
茶叶竞争力范文(精选7篇)
茶叶竞争力 第1篇
中国是茶的故乡, 有五千多年的产茶历史, 自然条件和茶的品质好。在世界上, 目前中国茶叶种植面积第一, 有19个省生产白茶、绿茶、乌龙茶、紧压茶和花茶;茶叶产量第一, 2010产量为147.5万吨;茶叶出口第二, 2010年出口金额7.84亿美元。作为茶叶的故乡, 茶叶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起, 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规模逐年增加的趋势, 并且茶叶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也相对比较稳定。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和印度并称世界四大产茶国。中国劳动力丰富、地域广阔、并且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由此可见, 中国在茶叶的生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中国的茶叶贸易状况却不是一帆风顺, 市场竞争力不强, 没有国际知名的茶叶品牌。
二、中国茶叶企业竞争力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 历史、生态、文化资源优势
中国人工栽培茶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由于宜茶区域广阔, 各区域特有的土壤、气候条件以及茶业者长期精心研究和实践, 使中国在世界上茶树种质资源最丰富, 这不仅为产销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茶叶提供保证, 而且决定了中国绿茶、特种茶 (简称绿特茶) 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垄断性地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国茶文化中所体现的伦理的、哲学的、美学的内涵, 在中国茶叶出口中是一种可利用的丰富的战略性资源。
2. 品种齐全, 绿茶在国际市场具垄断地位
中国创造了品种齐全的六大茶类, 使中国具有丰富的茶叶产品出口资源, 特别是中国绿特茶在国际市场不仅处于垄断地位而且需求量有增长趋势。在10%~15%的绿特茶国际市场份额中, 中国绿特茶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尽管由于种种原因, 中国出口茶价近二十年呈下降趋势, 但绿特茶的均价及出口创汇额均高于红茶。特种茶均价大大高出中国出口茶总均价, 且接近或超过世界主要出口国茶叶均价。
(二) 劣势分析
1. 经营规模小
现阶段无论是生产、加工还是商业型茶叶企业规模均偏小, 世界其他产茶大国经营规模大。如日本、斯里兰卡每户茶园1 hm2以上, 最大产茶国印度最大茶园主有茶园2万hm2, 斯里兰卡平均每家加工茶叶550 t, 印尼年产茶1 500 t的茶厂仅需工人26名。
2. 税收高, 成本大
中国茶税世界最高。近年中国政府虽进行了税费改革, 但茶叶总税费 (包括鲜叶税、毛茶增值税、精制茶税) 仍高达30%多 (不包括各地附加税费) 。比最高的阿根廷高约1.5倍, 比低税赋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高几十倍, 同国内其他大宗农副产品相比也是最高。高税赋无疑加大了企业和茶农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 削弱了茶叶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降低了企业和茶农的收入, 挫伤了企业和茶农产销茶叶的积极性。
(三) 机会分析
1. 健康意识提高, 绿色消费潮流兴起
21世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潮流, 将会促进世界安定及经济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以“健康、绿色、生命”为主题的消费潮流兴起。人们对饮食需求将从营养、嗜好功能发展到健康功能。人们对茶饮料也明显地从生理性需求解渴、提神, 发展至安全、健康性需求保健、抗癌、延年益寿等。
2. 健康绿色营销趋势益趋强烈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快速发展, 地球资源的日趋减少, 生存环境的逐渐恶化, 促进了人们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迅速觉醒, 进而促使企业以消除和减少产品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影响为宗旨而进行生产营销活动绿色营销, 即环保营销。这种活动能使企业持续发展, 这种时代潮流有利于促进中国大力发展有机茶或无公害茶产销, 有利于中国茶业建立现代营销观念, 提升营销水平和产品质量, 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四) 威胁分析
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
绿色壁垒这种以保护人类及其生态环境为由制定的极为严格的限制进口产品的技术性措施规定等, 已对中国包括茶叶在内的农产品、食品的出口产生很大威胁。自欧盟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限量指标苛刻的农残检测标准之后, 目前已有19个国家和地区组织颁布了453项农药允许残留标准。对于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 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黄曲霉素和其他有害微生物污染等,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也都提出了限量指标要求, 增加了检测项目。
2. 国际饮料新趋势对传统茶叶的威胁
经济的发展, 收入的增加, 促使人们消费方式和生活观念朝着方便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科技进步使茶叶消费需求方便化、多样化得以实现。目前国际茶叶市场, 袋泡茶、速溶茶、纯茶饮料、调味茶 (冰茶) 消费方兴未艾, 这对出口传统茶产品是一长期冲击。目前, 袋泡茶的年消费量约40万t, 占国际茶叶消费总量的15%以上。欧美发达国家, 近二十年来袋泡茶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从2%上升到60%以上。速溶茶总产量2003年约6 000 t。冰茶 (iced tea) 近年已超过300万t, 约占饮料市场的5%, 占世界茶饮料总量的30%。日本纯茶饮料市场占有率居软饮料之首。
三、提升中国茶叶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 加强茶文化和茶历史的宣传
中国是茶叶原产地, 已有五千多年用茶的悠久历史, 中国茶叶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积蕴闻名于世界, 这是中国独有的出口茶叶活动中可以利用的一大历史资源;中国宜茶区域辽阔, 东起山东半岛, 西至藏东南的林芝察隅, 南到海南的五指山麓, 北临秦岭山脉。茶园面积2003年119万hm2, 一直居世界第一, 约占全球茶园总面积的45%, 产量世界第二。我们应该大力宣传, 使中国茶叶文化加强传播, 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出茶氛围, 从而加强中国茶叶的国际影响力。
(二) 强化茶叶企业质量意识
从成本价格上看, 中国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但由于质量的原因, 使其优势不能很好发挥。影响商品茶质量的因素很多, 除生产中的茶树品种、茶叶采扎、加工工艺等问题, 流通中的贮藏、包装等以外, 当前影响茶叶出口竞争力的最重要原因是不符合动植物卫生质量的国际标准, 许多茶叶的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因此,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停止使用污染严重的农药, 确保茶叶的农药残留不超过标准。
(三) 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
千家万户茶农小生产者难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 需要不断地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当前, 应大力推进和完善茶业产业化、实施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并在此基础上, 扶持龙头企业, 按市场经济机制, 组建一批大型现代化茶业企业, 逐步培育成实力雄厚的股份制的上市公司, 以扩大经营规模, 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节约资金投入, 取得规模效益, 抵制由于关税降低而涌入的外来茶的竞争势力。
(四) 实施名牌茶战略
名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强有力武器,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更是如此。L IPTON (立顿) 的红茶和浙江的骆驼牌绿茶都给人们很有价值的启示:用名牌去争夺市场, 靠名牌去拓展市场, 名牌是致胜之本。所以, 创名牌茶、保名牌茶, 实施名牌茶战略, 是提高中国茶叶的竞争力所面临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五) 走一体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实现规模化产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为了避免重复投入、多头竞争、提高中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 与跨国公司竞争, 与国际知名品牌叫板, 茶叶产、加、出口各种组织和个体可通过跨国界、跨行业参股、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 或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 实现资源重组, 优势互补, 产、加、出口衔接一致, 建立有规模的、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 或实施横向一体化战略, 壮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
摘要:茶叶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生产历史, 长期以来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 中国茶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状况不容乐观, 中国茶叶出口呈现不断下滑的态势, 茶叶产量不断增长并没有拉动茶叶出口数量的增长, 茶叶出口规模不断萎缩。采用SWOT分析法, 分析评论中国茶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 通过加强优势, 改善劣势, 利用机会, 规避威胁, 找出中国茶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 旨在提高中国茶叶的竞争力。
关键词:茶叶企业,SWOT分析法,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西林, 刘合光.世界茶叶贸易发展格局与趋势[J].农业贸易展望, 2011, (4) .
[2]潘启龙, 刘合光, 杨秀平.中国茶叶出口格局与展望[J].农业贸易展望, 2011, (2) .
[3]郭东旭.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网络财富, 2009, (10) .
[4]李娟, 活泼, 杨海燕.茶叶功效成分研究进展[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2) .
[5]朱仲海.2009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分析[J].广东茶叶, 2009, (6) .
中国茶叶出口竞争研究 第2篇
一、引言
我国作为茶叶发源地,具有千年茶叶出口历史,是世界上最大茶业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茶叶出口金额达到5亿美元。据业内专家估算,茶叶出口带动了1200万人就业,其中茶农约1120万。
中国茶叶自唐兴以来,真正制茶技艺的革命性变化,发生于明朝初年。朱元璋厌恶过去的龙凤团茶——前朝的贡茶,太过耗时费工,于是取消这种团茶,要求以散茶进贡。经明一朝,散茶尤其是绿茶及其制作技艺日益成熟,传承至今。清康熙取消国家专营,自由贸易之下的中国饮客,当然以散茶为主。只是,茶马贸易的国家专营制度虽已取消,但边疆贸易不衰更盛——嘉庆年的《四川通志》记载:乾隆年间每年远销康藏地区的边茶达1230万斤,而嘉庆年间则上升到1416.8万斤。此间,晋商亦将茶叶生意做到了俄罗斯,恰克图成为贸易市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并成为全球茶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贸易壁垒、技术不够先进、农药残留超标以及行业同质化严重等原因,中国茶叶出口也面临着一定问题。
二、降低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几方面问题
(一)出口较少,附加值低
我国是一个茶叶种植大国、但在出口上却还是一个小国,出口均价仅为最高水平的1/9,同时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呈现竞争力弱、附加值低等特点。
以云南为例,数据显示,其茶园种植面积达580万亩,采摘面积472万亩,产量27万吨,综合产值达223亿元;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分别位居全国一、二名,产值亿元以上茶企达20户,千万元以上产值茶企达118户;茶叶精深加工比例超过60%。对此,沈培平认为,虽然云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产茶大省,但茶产业仍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种植规模优势逐渐弱化、茶叶深加工不够、大企业不强、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多、散、弱、小”的格局没有质的改变,依然没有走出“大资源小产业“的发展困境。
(二)行业产能过剩
现在全世界的茶叶已经供过于求,全球每年茶叶的总需求量约为300万吨,而目前每年的供给量已达350万吨左右,出现了茶叶产能过剩局面。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联合多省茶叶协会发布的《2013全国春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预测,2013年全国茶叶总产量将达到185万吨,比2012年增加约10万吨,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费用的上涨将挤压利润空间,在成本上涨而销量和价格没有相应提高的前提下,严重打击企业和茶农的生产积极性”。
在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两种“不平衡”现象也逐渐凸显。一是目前茶园面积大量发展引起的产能过剩和消费需求间的不平衡;二是名优茶的大力发展与茶资源高效利用、采摘劳力间的不平衡。另外,在未来三年将有700万亩茶园投产,按平均亩产40公斤计算,产量将增加28万多吨,消费量按5%至10%递增,未来三年内消费量最多增加20万吨左右,而茶叶出口量和茶叶深加工消耗茶叶量在未来三年内不会有太大增长,茶叶生产将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危险。
(三)农药残留量的因素
目前,欧盟针对茶叶农药残留制定的标准多达1135项,日本则有876项,这导致我国茶叶对欧盟、日本的出口数量减少。
实验室中进行的研究表明,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在泡茶时的浸出率与农药在水中溶解度密切相关。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愈高,在泡茶时进入茶汤中的浸出率也愈高,在茶叶生产中使用水溶性高的农药,如啶虫咪、乐果、马拉硫磷、敌百虫和敌敌畏等,必然造成茶叶的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国内外消费信心。3月1日起,中国《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正式实施,新标准对茶叶类别的最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由原来的9种增加到25种,菊酯类由以前的5项增加到8项,茶叶将面临更多监督和检测。
三、促进中国茶叶出口的建议
(一)刺激茶叶出口,增加茶品附加值
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要顺应历史趋势、借助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劲势头,充分发挥云南茶叶资源独特的禀赋和比较优势,以科研创新为撬动发展的支点,将产业发展提升到生态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让茶无所不在。在发展中需要摒弃落后、低效、单一的生产方式,建立更完善的产业结构,激发更丰富的产品需求,创造更新颖的盈利模式。同时注重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积极开拓电商渠道,以工业连接农业,用科技连接企业,整合各方资源,拓展茶叶在品饮、日化、保健、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功能,应用数字化科研成果创新茶文化传播的方向,以深加工促进茶叶资源的全价利用、跨界发展,把我国茶产业打造成一个千亿级的大产业,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实现战略突围,重塑中国茶产业在世界的领跑地位。
(二)积极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
对于国内市场,南方以绿茶、乌龙茶、普洱茶消费为主,北方以砖茶、花茶为主,绿茶为辅。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渴求,名优绿茶、乌龙茶、普洱茶将呈稳定增长态势,更多地研究生产特色茶、礼品茶、保健茶、品牌包装茶等多样化茶产品,并快速发展为时尚饮品。单位福利茶、集团专供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网络销售和茶叶配送是今后市场发展方向,是为特殊消费群体提供服务的延伸。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培育和关注农村消费集群是不可忽视的市场趋势。
对于国际市场,俄罗斯是世界主要茶叶消费国,也是最大茶叶进口国,年进口量约为17万~18万吨。而且,俄罗斯进口茶叶在供应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统计显示,在2007年至2011年间,俄罗斯进口茶叶比重从19.7%上升到21.2%。2011年向俄罗斯市场出口茶叶最多的国家是斯里兰卡、印度和肯尼亚。在2011年俄罗斯茶叶进口总量中,斯里兰卡的比重占到33.1%,印度的比重为25%,肯尼亚的比重占9.7%。上述三个国家2011年向俄罗斯市场供应的茶叶总量为67.8%。俄罗斯是重要的茶叶进口市场,国内企业应加以关注。例如国内的茶叶企业可以组团去俄罗斯国际食品展会上亮相,加大中国茶在俄罗斯市场的推广力度,从而开拓国际市场。
(三)有效控制农药残留量
应研究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修订和制订一套与之相接轨的卫生标准,使国内的茶叶生产有据可依,出口企业能有章可循。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措施有:首先,对茶园的病虫害要走综合防治之路,严禁一切高残留农药在茶树上使用;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农药使用量;加强现有茶园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加强茶农素质教育,提高茶农合理使用农药、科学使用农药、适时施药、抑控农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严禁安全间隔期,改进施药方法和施药机具,提倡以容量喷药代替高容量喷药,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益和防治效果,又降低成本和农药的危害。最后,加强农药品种的开发、引进和实验推广,特别是生物农药、环境较好的农药研究和开发;要提出不同病虫害防治对象,不同常规农药品种的替代品种。
参考文献
中国茶叶在日本市场竞争力实证分析 第3篇
中国茶叶在日本市场竞争力的分析方法
(一)数据说明
为测算我国对日本出口茶叶的竞争力,本文将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相关数据,主要对中国出口日本的绿茶和红茶,按照零售包装和散装形式进行具体品目的国际竞争力测算,在此分析背景下,选取其几个主要贸易国1996-2007年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二)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及茶行业的特性,本文主要选用出口渗透率( Export Permeati on Rate, EPR)指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 x, RCA)。
1.出口渗透率:指一国(出口国)产品出口额在另一国(进口国)该产品总进口额中所占的比例。其公式可以表示为:EPRi=Xi/Mit×100% 其中Xi表示出口國对进口国i种产品的出口总额,Mit表示进口国i种产品进口总额。
2.显示性比较优势法:是从相对出口结构的比率上看出口分工或比较优势的变化,反映一国某一产品对某一市场的出口与世界在该市场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本文以日本市场取代原公式中的世界市场。
计算公式:RCAik=
式中:RCAik国家i第k种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Tik国家i第K 种商品的出口值;Tit国家i 所有商品的出口值;Twk世界或一组国家第k 种商品的出口总值;Twt 世界或一组国家所有商品的出口总值。
实证结果
(一)我国绿茶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
在日本零售绿茶市场上,中国绿茶一直具有明显优势。2005年日本进口的零售包装绿茶总额为309.92万美元,其中78.68%来自中国。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国内茶叶的产量有限,其进口的绿茶主要来源于中国,在日本市场上中国散装绿茶所占比例很高,但是许多进口的绿茶并不是直接用来饮用,而是经过再加工才饮用。中国为日本市场加工蒸青绿茶以弥补日本国内的供应不足。这些进口茶叶主要用于餐饮业或作拼配茶的原料,因此,中国向其出口量较大。
分析我国出口到日本市场的茶叶品种的显示性比较优势,零售绿茶市场和散装绿茶市场上,中国的RCA指数都远远大于英国、斯里兰卡和越南,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二)我国红茶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
日本生产红茶的数量微乎其微,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日本零售红茶的进口市场上,中国所占份额在大部分年度排在英国、斯里兰卡之后,略高于印度。因此,中国的零售红茶在日本市场缺乏竞争优势。此外,近10年中国这类茶产品所占份额波动也较大。
上述分析反映出我国目前茶叶对日出口的劣势,即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原因, 我国红茶品质先天不足, 包括浓度、鲜度在内的许多指标不及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等产茶国, 在日本市场上无竞争优势。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茶叶在日本市场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中国茶叶对日本出口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但极大地受到来自斯里兰卡、印度等传统产茶国的竞争压力。鉴于以上结论,进一步增强我国茶叶在日本市场竞争力措施为:首先,加强政府引导,密切关注日本食品检疫政策以及茶叶市场的结构变动,创造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其次,积极开展茶叶种植产业化,开发茶叶自主品牌,并实施以绿茶为主导的出口策略;最后,推进茶叶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延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
论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第4篇
1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和现状
茶叶生产和经营的国际竞争力包含着茶叶产业的市场势力和盈利能力两个基本因素。市场势力的核心内容是我国茶叶厂商对出口茶叶的价格的控制能力。盈利能力则体现为单位出口茶叶所获取的净利润同其他茶叶生产国的出口茶叶利润水平之比。
在目前,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茶叶生产和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当中并不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我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的盈利能力相对于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较为低下。以1991年为基期,我国的茶叶生产者价格指数在1991-1996年呈现出较短的上升趋势,但是从1997-2012年,始终处于徘徊趋势,价格没有显著的变化,和世界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诸如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相比差距正在逐步加大。而我国的茶叶出口量从1991年至今却在呈现出一种逐步放大的趋势。作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不能掌握价格的制定权,盈利能力伴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各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而下滑,这是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不强的直接体现。
2影响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产品品质、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的适销性等。我国目前茶叶国际竞争力不强甚至出现逐渐恶化趋势的原因,体现为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品质始终得不到提高、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和产品适销范围较小等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茶叶生产的成本结构不够合理,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显著上升。茶叶生产不同于其他农产品,对季节、温度、湿度和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对自然条件的苛刻要求事实上也在限制大型机械设备在茶叶生产方面的运用。而我国长期以来以手工的形式进行茶叶生产,对茶叶生产的工艺往往采用家族内部传递的形式加以严格保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在茶叶产业内部长时间无法推广,劳动力成本在茶叶的生产成本当中所占据的比例就相对较高。在茶叶的采摘和炒制环节当中,劳动力成本的支出都在总成本当中占据80%以上。由于茶叶的生产对劳动技术和技艺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劳动力的总体供给规模又在相对下滑,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茶叶生产成本伴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显著上升,厂商的利润空间由此减少,这将直接降低我国茶叶生产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我国茶叶的产品质量不够高,茶叶产品仅仅作为初级产品向国际市场销售的现象依旧广泛存在。茶叶的品质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健康和安全的背景之下,更为广泛的体现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重金属化合物的含量等方面。我国的茶叶生产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地区等亚热带、热带季风性气候区。人多地少是这些地区的普遍状况,为了提高单位土地的茶叶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就成为了部分茶叶生产者的选择。目前,我国的有色金属生产在南方地区经过长期扩张,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导致大量重金属化合物和颗粒物在土壤和水源当中沉积,这都可能导致茶叶当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化合物,降低茶叶的卫生质量。
第三,我国的茶叶品质问题也体现在深加工方面,初级产品在全部出口产品当中占据过大比重。决定产品附加值大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产品所包含的无差别劳动的数量多寡,只有对茶叶进行深加工,延长其产业链条,才能够提升茶叶的产品差异化水平,使我国的茶叶经营者具有对茶叶价格的更好控制能力。在现代国际茶叶市场,茶叶的制成品可以被划分为多个种类,加工程度越深,茶叶产品的经济效益就越高,而仅仅作为初级农产品的散装茶叶只能获取较低的收益。
第四,我国茶叶生产的组织形式尚且较为原始,这也是限制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而我国的茶叶生产依旧采用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在我国茶叶生产过程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之下,我国茶叶生产面临着规模狭小、抗风险能力弱和缺乏规范的特征。由于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在茶叶的晾晒和初步加工的过程当中难以按照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由于茶叶产品没有统一的规格,生产过程也难以按照特定的工序进行规范,品牌和等级也就无从划分,从而造成出口茶叶仅仅按照散装茶叶的形式进行,深加工无法开展,导致价格控制能力偏低的问题。
最后,我国茶叶产品的适销性相对较弱。世界茶叶市场的需求结构和我国乃至于东亚地区的茶叶产品需求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世界茶叶市场当中的消费大户诸如欧美等国,往往消费高质量的红茶,而我国的茶叶产品则主要集中于绿茶,仅仅在东亚地区具有市场,不能满足更多的海外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的事实,限制了我国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东亚地区的主要国家在消费绿茶的同时也都作为绿茶的生产国而存在。我国茶叶进入相应市场必然面临着同进口国本土茶叶进行竞争的问题。以往,我国具有劳动力成本的巨大优势,可以通过价格竞争轻易进入别国市场,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我国的绿茶产品将不得不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3提高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就成为了本文研究的应有之义。
首先,调整我国茶叶的生产形式,以集约化和规范化的方式进行生产,改变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生产模式是提高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措施。生产过程的集约化主要体现为生产组织的集约化、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产品的标准化三个方面。在茶叶生产当中,要实现生产组织的集约化,其核心在于将现代企业制度更为广泛地延伸到茶叶生产的过程当中。打破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对分散的茶园进行有机整合是其核心手段,整合之后的茶园应当具备统一的生产工序,茶叶生产企业应当能够对生产的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减少散漫无序的现象,以规范的生产流程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同时着手改善土壤和水源的质量,提高茶叶的品质是核心目标。将茶叶的收购改为集中分类管理,使消费者能够根据统一的标准对茶叶进行鉴别,从而决定购买,进而适应国际市场的交易惯例。
其次,调整产品结构,适应以红茶为主体的国际茶叶消费结构是提高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另一重要途径。红茶相对于绿茶本身是一种深加工产品,发酵等环节是制成红茶的必备工艺过程。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产业链条的延长进行结合,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转变单纯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现状,能够更为便捷地提高我国的茶业国际竞争力。在目前,印度红茶、锡兰红茶已经成为在欧美茶叶市场当中占据领先地位的红茶种类,要同这些产品竞争,需要提升我国红茶生产的工艺水平,并且加强产品宣传,使产品的生产能够更为规范化。
第三,提升现代机械设备在茶叶生产过程当中所占据的比重,降低茶叶生产过程当中的劳动力成本是我国茶叶生产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供给规模下降,劳动力价格上升,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当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应对这种趋势,提高现代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当中的作用,就成为了唯一的替代方案。在茶叶生产过程当中,大量的简单重复性工作可以被机械设备替代,而现代喷灌、滴灌设备的推广也为降低种植业当中劳动者的作用提供了可能。同时,伴随着水资源的日渐短缺,使用现代灌溉设备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调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最后,拓宽销售渠道也应当成为提升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我国目前的茶叶出口模式主要依靠外国的采购和经销商,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没有价格的控制能力,缺乏对国际市场信息的把握是造成我国茶叶出口长期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为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调整经营策略,主动在国外设立我国茶叶产品的经销代办中心,直接向世界市场投放我国的茶叶产品。根据世界市场的需要提前进行茶叶生产布局的调整。拓宽营销渠道的核心在于茶叶经销形式的多元化,应当努力实现经销商的相互替代和独立的经销渠道对经销商的替代,使我国由单独的茶叶生产国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茶叶经营国。
4结语
我国目前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主要体现为价格长期较低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所导致的盈利能力较低方面,也体现为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定价权,只能够作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影响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包括生产成本结构、产品品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适销性等内容。为了提高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应当从生产过程的集约化、现代机械设备对人力的替代、对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对营销渠道的拓展等方面入手,努力打造生产规范化、产品结构合理化和销售渠道多元化的茶叶生产经销体系,使我国的茶叶生产厂商具有更强的市场势力,同时获得更高的盈利能力。
摘要: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场势力、盈利能力两个方面。影响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成本结构、产品质量、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等内容。目前我国茶叶生产经营的国际竞争力不高,茶叶产品的定价能力较弱,市场适应性偏弱。提升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的途径主要包括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集约化经营和提高产品的适销性等。本文将就以上几个方面,对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剖析,以为提升我国茶叶生产经营的国际竞争力找到合理化的方案。
关键词:茶叶生产,国际竞争力,生产方式,市场定位
参考文献
[1]李清光.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研究[D].江南大学,2012.
[2]姚文,祁春节.市场化改革对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4):24-31.
茶叶竞争力 第5篇
关键词:茶叶,外贸竞争力,因子分析法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的茶叶生产大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茶叶年贸易总额也稳居世界前列。但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经历了垄断国际茶叶市场,19世纪70年代被新兴的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取代国际市场地位全部丧失,再到建国后逐渐恢复茶叶贸易的坎坷贸易之路后,茶叶产业的海外发展可谓步步维艰。[1]从现实角度看,通过研究我国茶叶对外贸易情况的发展变化同时对我国茶叶的外贸竞争力进行研究有着较大的理论意义。
目前,研究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的学者较多,但许多的研究仅仅是从单个外贸竞争力指标着手,故得出的评价结论往往也只是单方面的,在解释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时存在说服力不够的缺陷。为此,本文拟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设计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对我国茶叶的外贸竞争力现状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价。
二、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外贸竞争力属于国际竞争力的范畴,是国际竞争力中国际化竞争力的一部分,是在对外开放及参与国际竞争条件下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2]所以,本文认为我国茶叶的外贸竞争力是指我国的茶叶产品在向我国开放的国外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国际市场并获得比较利益的能力大小。
1、理论模型的构建为了对我国茶叶的外贸竞争
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有必要将体现茶叶外贸竞争力的指标进行归类汇总,继而确定各类指标的权重,根据收集的数据对茶叶的外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不妨假定评价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如下:
其中F表示茶叶的外贸竞争力,Fn表示体现茶叶外贸竞争力的各类指标。
2、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衡量我国茶叶对外竞争力大小方面,比较多的学者采用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竞争力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指标来衡量我国茶叶对外竞争力的大小情况。何旭辉(2006)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生产者价格指数及单产四个指标对我国与印度、斯里兰卡、印尼及肯尼亚的茶叶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3]许国权(2007)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将我国与国际上其他一些主要产茶国进行比较,进而利用“国家钻石模型”对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与分析。[4]本文在参照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出口总量、出口质量、出口优势及出口潜力四个二级指标以及出口总额、质量指数、出口增长率等13个三级指标来构建本文的茶叶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综上,体现茶叶外贸竞争力的指标众多,对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归类以及确定权重便成了评价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而统计学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正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1、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首先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选取的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以对其不相关性及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行判断。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通过该检验,KMO值大于0.7,属于好的范围内,而Approx.Chi-Square值为530.765,伴随概率为0.000,Bartlett球形检验完全合格,适合做因子分析。
将数据标准化后,计算相关性矩阵,最后得出公因子及方差累计贡献率情况表。根据方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及公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可以选取出4个公因子代替原来13个指标对我国茶叶的外贸竞争力进行研究。
对已经提取出来的4个公因子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选择方差最大化原则对其进行旋转以消除其中的噪声干扰。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得出:第一公因子包括茶叶总出口额、红茶总出口额、绿茶总出口额、茶叶出口竞争力、红茶出口竞争力、绿茶出口竞争力,涵盖了茶叶出口总量及茶叶出口竞争力6个指标,其中茶叶总出口额及绿茶总出口额对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的影响为负,其他指标的影响都为正;第二个公因子包括了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竞争优势、红茶显示竞争优势、绿茶显示竞争优势4个茶叶竞争优势指标;第三个公因子包括了茶叶出口质量指数及茶叶出口增长率两个指标,其中茶叶出口质量指数对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的影响为负;第四个公因子则包含了我国茶叶的国内需求增长率这一指标。另外,从下表还可以得出,茶叶出口总量的大小对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的影响较大,我国茶叶还处在以量占优势的地位。
2、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值与4个公因子的特征向量矩阵相乘可以得到4个公因子的评分,再根据累积方差贡献率表可以确定各公因子的权重,从而得出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模型为:
综上,得出的公因子评分及总评分表如下:
整体上来说,1995年2010年的16年间,我国茶叶的外贸竞争力水平不断下降。其中,我国茶叶总量与竞争优势方面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而出口潜力方面的竞争力处于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具体来说,在1995年至2010年这段时间内,公因子1与公因子2的得分是不断下降的,从2004年开始,我国茶叶在总量上的竞争优势开始减弱,显示性竞争优势也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但从2003年开始,公因子3与公因子4的评分由负转为正,而且其值也在不断上升,这说明,我国茶叶出口潜力的竞争优势持续强劲,对其外贸竞争力大小的培育作用正在不断加强与显现。再将各项评分进行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在1995年至2010年这段时期内,相对于其他公因子而言,公因子2的竞争力一直不强,即我国茶叶的显示性竞争优势一直不够强劲。公因子1与公因子3及公因子4的变化趋势几乎是相反的,在公因子1竞争力水平处于高于时期内平均水平的时候,公因子3及公因子4的竞争力低于时期内的平均水平;而就在公因子1的竞争力水平下降的时候,公因子3及公因子4的竞争力水平反而提高了。这说明我国茶叶的出口总量与质量水平、国内需求增长率对茶叶外贸竞争力水平的影响是相互制衡的,出口数量的作用增强,则质量水平及国内需求水平的影响力就弱;反之,出口总量的作用下降,质量水平及国内需求水平的影响力就得到加强。这说明,我国茶叶的出口不能只注重在总量上取得国际上优势地位,应该注重质量与国内需求水平的综合提高,我国茶叶要想提高外贸竞争力,需注重总量、质量及国内需求水平的平衡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我国茶叶的对外贸易过程中总量上的优势比较明显,但这种总量上的优势在作用对外贸易时是不断下降的,我国茶叶贸易光靠总量的发展去开拓、占据国际市场是达不到提升外贸竞争力效果的;相反,我国茶叶的质量指数、需求潜力等指标虽然对茶叶外贸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不如总量因素大,但其影响效果是在不断增强的,从茶叶质量的提升与充分利用国内茶叶需求市场的促进作用将是改善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所以,为了改善我国茶叶的外贸竞争力现状:第一,改善生产条件,从源头上提高茶叶质量。虽然茶叶出口总量在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这种优势是不可持续的,要想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的提升与持续,需要不断提高单产水平、提高技术水平,减少污染,跟国际标准接轨,增加产品附加值,让量与质同步发展。第二,规范市场,关注出口企业。出口企业的行为对于我国茶叶的外贸竞争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茶叶是经由它们而出口的,所以出口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与适当联盟有利于对外竞争力的提升、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及保障出口企业的利益,同时政府及相关协会组织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第三,以国内需求的潜力带动国际市场的开拓。波特教授曾经提过,国内需求市场对于培养一个产业的竞争力的作用往往比海外市场更重要。[5]而事实证明我国茶叶国内需求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所以时刻关注国内茶叶需求市场的变化,及时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以国内需求推动国际市场开拓,将会给我国茶叶外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动力与保障。(下转第122页)(上接第99页)
参考文献
[1]Hall,N.著.王恩冕等译.茶[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2]程春梅.外贸竞争力的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12(180):123-125.
[3]何旭辉,闫逢柱.如何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基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和肯尼亚的比较分析[J].经济前沿,2006,(2):21-24.
[4]许国权,陈春根.基于RCA和“国家钻石”模型对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1):38-43.
茶叶竞争力 第6篇
在国外,Munand Jono M.etc测算了印度尼西亚茶叶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指出贸易自由化程度、收入、汇率等因素是影响该国茶叶贸易的主要因素[1]。Silwal BB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等指标研究认为,尼泊尔茶叶产业在贴现率为6%和10%时,具有比较优势[2]。Dass SR.etc研究了印度茶叶的比较优势,并认为研究期内国内收入提高和人口增长,使茶叶国内需求增加而出口下降[3]。Mahesh N.etc发现印度加入WTO并没有促进国内茶叶的出口速度[4]。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等指标对我国茶叶的贸易竞争力和比较优势进行的探讨,如万青和闫逢柱[5],李道和与迟泽新[6]分析了我国茶叶整体的国际竞争力;管曦[7]则基于茶叶不同品种及包装的细分研究了我国茶叶的比较优势和国别竞争力。只有极少的学者对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因素进行分析,如许咏梅、高启杰分析了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8]。就现有研究来看,由于茶叶整体出口竞争力的研究数据受时间限制,所比较的国家已经不能较好的反映近几年茶叶贸易格局及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对影响茶叶出口因素的分析方面,对一些重要指标也未曾考察。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多年来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找出我国茶叶的比较优势所在;并进一步对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茶叶出口提供决策性参考。
1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概况
1.1 我国茶叶产量及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我国茶叶产量一直位于世界前列,1990年,我国茶叶产量为562369t,产值598066千美元;到2010年产量为1467476t,产值为1560617千美元,产量和产值的年均增长都在8.05%以上;2005年以后超越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茶叶出口方面,1990年出口201212t,出口额为431009千美元,2010年出口305857t,出口额达到806954千美元;出口量年均增长也仅为2.60%,而出口额年均增长为4.36%。可见,我国茶叶出口增长速度是低于其产量的增长速度。
1.2 我国茶叶出口的贸易地位分析
2000-2010年世界茶叶年均出口额为3840260.36千美元,年均出口量为1582874.82t(见表1)。斯里兰卡、中国、肯尼亚和印度四个国家的年均出口量和年均出口额都位于世界茶叶出口的前四位,这四个国家的年均出口额都在4.5亿美元以上,四国年均出口总额占世界年均出口额的64.22%;四国茶叶年均出口量的总额也占世界年均出口量的67.32%,其中斯里兰卡、中国和肯尼亚的年均出口量都在27万t以上。我国茶叶年均出口额占世界年均出口的21.48%,居世界第一的位置,年均出口量占世界年均出口的17.74%,居于世界第二的位置;可见我国茶叶出口在世界茶叶出口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年均出口位于前十的国家或地区,还有欧盟27国、英国、德国、阿联酋、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这十个国家年均出口额和出口量都占世界年均值的86%以上。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贸易数据库,整理计算而得。
1.3 我国茶叶出口的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茶叶出口去向比较分散,非洲、亚洲、北美洲和欧洲都有分布;但更多的集中在非洲和亚洲。表2显示了2000-2010年以来我国茶叶出口结构,反映的是十多年来我国茶叶出口前5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及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额的比例。2000-2003年,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市场;从2004年开始,摩洛哥超越日本成为我国第一大茶叶出口国,并一直保持至2010年。此外,美国、中国香港和俄罗斯等三个国家(地区)也在我国茶叶出口的前5个国家(地区)出现的较为频繁。2000-2010年,我国向排名前5个国家(地区)出口茶叶的总额平均比重为52.1%,比重较高。由表2还可以看出,我国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口茶叶的比重越来越大,2000年为42.33%,2010年为53.08%;可见我国茶叶出口市场有向多元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对主要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低。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整理计算而得。
2 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
2.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部分主要采用出口单价、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选取表1中年均出口量在世界前六位的斯里兰卡、中国、肯尼亚、印度、欧盟27国和英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主要茶叶出口国竞争力的对比来分析我国茶叶出口的比较优势。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贸易数据库和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时间跨度为1990-2010年;欧盟27国2010年数据未统计,因此欧盟27国的考察时间为1990-2009年。
出口单价是一国某商品的出口额与出口量的比率。国际市场占有率是一国某商品的出口额与世界该商品出口额的比;一般来说,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国际竞争能力就越强,反之则相反。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是对显示性比较优势(RCA)的改进,其公式为:
其中,RCAij=(Xij/Xi)/(Xjw/Xw)(2)
(1)式中,RSCAij为i国j商品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该指数的值介于-1和1之间,若大于0,则说明i国j产品的专业化程度高于同期世界的平均水平,具有比较优势,值越大则比较优势越大;反之则相反。(2)式中RCAij代表i国j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为i国j商品的出口额,Xi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额,Xjw为世界j种商品的出口额,Xw是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额;由于茶叶占国家及世界总出口的比例很小,所以下文以该国(或地区)以及世界农产品的总出口额来代替。
2.2 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具体分析
2.2.1 出口价格
从图1可以看出,1990-2010年欧盟27国和英国茶叶的出口价格远远高于其他四个国家,并表现出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总体来看,英国茶叶出口价格是六个国家或地区中最高的。而肯尼亚、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四国茶叶的出口价格以及世界平均价格的变化趋势也区别不大,且价格差距较小。但总体上看,我国茶叶出口的价格是低于其他五个国家的茶叶出口价格以及世界平均价格水平。可见,我国茶叶出口价格在世界茶叶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2.2.2 国际市场占有率
由图2可以看出,斯里兰卡出口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波动较大,1994年最低仅为9.76%,且2006和2007年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明显;但总体来看斯里兰卡出口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远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说明斯里兰卡茶叶出口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1990-2010年,肯尼亚出口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且水平较高;印度出口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则出现下降的趋势,2002年及之后低于中国茶叶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中国出口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下降趋势;进入21世纪以后趋于平稳,且总体上略有上升的倾向。同期,欧盟27国和英国出口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我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2.2.3 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
一般认为,当0.85RSCA1,表明该国具有绝对优势;0.5RSCA0.85时具有较强优势,0RSCA<0.5时具有微弱优势;相反则对应具有微弱劣势、明显劣势和完全劣势。由此可见,1990-2010年间,肯尼亚和斯里兰卡出口茶叶具有绝对优势,且斯里兰卡略高于肯尼亚。中国和印度茶叶出口具有较强优势,进一步的比较发现,两国以2006年为界,2006年之前印度茶叶出口的比较优势强于中国,2006年以后则劣于中国。同期,欧盟27国茶叶出口总体表现出微弱的劣势;而英国茶叶出口则仅有微弱优势。通过我国与世界主要茶叶出口国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茶叶出口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表3)。
3 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1 指标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
影响一国(地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产量、价格、贸易距离和汇率等。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主要考察茶叶出口对象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j和人口数POPj、我国人口数量POPi、距离Dij、我国茶叶的产量PROi、汇率EXC、出口价格Pi、出口对象国对茶叶农药残留最大限量MRLj及市场开放程度(以出口对象国是否是WTO成员国WTOj表示)等因素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因此,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为:
式中具体指标说明如下:其中出口对象的GDP和人口数量反映了其进口的需求能力,若其GDP越多,则对进口茶叶的需求更多;进口对象国的人口数也与茶叶进口量正相关。中国人口数量越多,则对本国茶叶的需求越多,预计会减少茶叶出口数量。距离以中国与出口对象国经济中心或首都的距离来表示,反映贸易成本和风险,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风险越大,预期对茶叶出口量负相关。茶叶的产量表示我国国内的供给能力,产量越大出口量也应该越多。汇率的变化会对贸易双方货物价格产生影响,此处采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人民币汇率贬值,以美元表示的茶叶出口价格下降,其他国家会增加茶叶的进口,因此,汇率与茶叶出口负相关。出口对象国对茶叶农药残留的最高限量数值越大,说明该国农药残留要求宽松,则越有利于中国茶叶的出口;所以预期符号为正。贸易开放程度越高,也即同是WTO成员国会有利于双方贸易的开展,预期对茶叶出口有正向影响。
3.2 考察对象及数据说明
本文把2010年我国茶叶出口去向的前15个国家或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摩洛哥、日本、美国、中国香港、俄罗斯、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德国、多哥、乌兹别克斯坦、马里、塞内加尔、英国、贝宁和法国。2010年这15个国家或地区从我国进口茶叶的进口额(量)占我国茶叶总出口额(量)的3/4左右,所以所考察的国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时间跨度的选择上,从我国颁布(2002年)有机茶标准后的2003年开始至2010年。其中我国向出口对象出口量数据来自联合国统计署贸易(UN Comtrade)数据库,各国GDP和人口数据来自世界银行集团数据库,我国与出口对象国首都或经济中心的距离运用经纬度距离测算工具得到,我国茶叶产量的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库,双边汇率数据根据世界银行集团数据库相关数据换算而得,我国向各国出口茶叶的价格由出口额和出口数量计算而得。农药残留最大限量(MRL)选取我国茶农普遍使用且出口中超标较为严重的氯氰菊酯的MRL为代表,数据来源于已有研究[8,9]。出口对象国是否为WTO成员国由世贸组织网站获得,是为1,否为0。
3.3 模型检验
本文运用Stata12.0,通过豪斯曼检验,没有拒绝原假设,故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进行估计,模型估计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的联合显著性Wald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回归方程是有效的。GLS估计结果给出了组内、组间和总体三种拟合优度,其中随机效应模型的总体拟合优度为0.73,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从表6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出口对象国GDP和人口数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出口对象国农药残留最高限量(MRL)与是否为WTO成员国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1)出口对象国的GDP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一个因素,但是与预期的符号不一致,经过深入分析发现,随着各国GDP的增长,饮品消费趋向多元化,同时人们对茶叶的需求更注重品质和类别的要求,部分国家也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技术壁垒,这对我国茶叶的出口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出口对象国人口数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显著,人口每增加1%,将使茶叶进口增加1.10%。(2)我国人口数和茶叶的产量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都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茶叶产量的不断增加与由于人口增长而国内需求增加之间相互抵消,最终未对出口造成显著的影响。(3)我国与出口对象国首都或经济中心的距离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不显著,但不能就此判断距离对我国茶叶出口没有影响。(4)汇率和出口价格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不显著,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重视茶叶质量而不是茶叶价格,价格对茶叶出口的影响逐渐减弱。(5)农药残留最大限量(MRL)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进口国对茶叶农药残留最大限量(MRL)每提高1%,我国茶叶出口会减少0.32%。(6)进口国是否是WTO成员国也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重要因素,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这也促进了我国对WTO成员国出口茶叶的贸易。
4 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摩洛哥、日本、美国、中国香港和俄罗斯等五个国家或地区是我国茶叶最主要的出口去向国(地区)。通过对我国与世界主要茶叶出口国(地区)的出口价格、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茶叶出口在出口价格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通过引力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在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因素中,出口对象国GDP具有显著的反向作用,出口对象国人口、农药残留最大限量(MRL)以及对象国是否为WTO成员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我国人口数,我国与出口对象国首都或经济中心的距离,我国茶叶产量,双边汇率和价格对我国茶叶出口没有显著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不断提升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向茶叶贸易强国转变。我们建议:(1)加快与国际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接轨。目前,我国部分农药残留标准已接近甚至超过国际标准,但总体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近些年,日本和欧盟等不断增加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的种类,并不断降低最高农药残留限量;因此,我国应该建立一套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体系。(2)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我国茶叶产业化进程。为了适应国外消费者饮品消费多元化的趋势,我国也要不断优化茶叶产品结构,促使茶产品向多元化发展。改变我国茶叶出口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的现状,培养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的产业机制;并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来不断提高我国茶叶生产和出口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Munandar Jono M.Key determinants of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theIndonesian Palm oil and tea agro-industries[M].Philippines:UPLB,2001:216-218.
[2]Silwal B B.Domestic resource cost of tea production in Nepal[J].Research Paper Series,1983(19):14.
[3]Dass S R,Mathur,V C,Singh J.Comparative advantage,trends andexportable surplus in India’s tea exports[J].Indian Journal ofAgriculturalMarketing,1994(Special Issue):46-51.
[4]Mahesh N,Keshava Reddy T R,Lalith Achoth A N,et al.Exportperformance of Indian tea industry under the new economicenvironment[J].Agriculture Tropical,2001(34):43-51.
[5]万青,闫逢柱.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J].资源科学,2006,28(4):119-123.
[6]李道和,迟泽新.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4):59-63.
[7]管曦.中国出口茶叶产品的比较优势探讨——基于不同类别和包装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28-34.
[8]许咏梅,高启杰.技术壁垒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86-93.
茶叶竞争力 第7篇
1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1.1 中国茶叶出口量及出口额稳定增长
由表1可以看出, 中国茶叶近10多年出口贸易迅速增长, 从2000年茶叶出口量22.8万吨、出口额3.5亿美元, 到2010年茶叶出口量30.2万吨、出口额7.8亿美元。另外, 从此表中不难看出, 出口量是逐年上升的, 但是出口额在2001年与2002年均为负增长, 说明此期间中国茶叶的出口平均单价偏低, 其原因是当时受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影响。2003年起中国茶叶的出口额呈明显上升趋势, 因为中国茶叶的出口企业着力于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能够迅速调整和适应新的国际贸易环境。
单位:万吨、亿美元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统计报告
1.2 中国茶叶出口品种多样
中国茶叶出口主要包括:绿茶、红茶、特种茶。其中以绿茶为主, 中国绿茶出口规模世界第一, 占世界绿茶贸易总量的80%以上。绿茶作为中国茶叶第一大类出口量逐年增长;相对于绿茶出口的强势, 世界需求量最大的红茶出口量却逐年萎缩, 因为中国的自然条件限制了红茶的品质, 并且加工企业工艺条件造成中国的红茶多为中低档产品, 在取消了对茶叶的出口补贴后, 也造成了红茶出口的递减;特种茶是中国特有的茶叶, 近年来特种茶的出口数量有所减少, 但是由于平均单价提升快, 所以在出口额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1.3 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市场
近年来, 中国茶叶的出口80%集中在亚、非地区, 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在茶叶出口市场中, 2009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上万吨的市场依次为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美国、日本、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贝宁和毛里塔尼亚。上述市场占2009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总额的60%和56%。摩洛哥为我国茶叶出口第一大市场, 我国对摩洛哥茶叶出口5.84万吨、对乌兹别克斯坦出口茶叶2.23万吨、对俄罗斯出口茶叶约2万吨、对美国出口茶叶是1.93万吨、对日本出口茶叶是1.89万吨、对欧盟 (27国) 出口茶叶是1.83万吨。
2 制约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2.1 日益增强的贸易壁垒成为中国茶叶出口的首要障碍
近年来, 贸易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日益凸显, 它对中国茶叶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并且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中国茶叶的出口遭遇到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范围逐步加大, 被检测到项目不断增多, 由以前的抽检发展为现在逐批检验, 由于检验时间长, 产生的滞压, 仓储, 检验等费用的增加, 迫使成交量的减少, 给出口商造成极大的损失;二是对中国茶叶实施贸易壁垒的贸易伙伴逐渐增多, 由以前的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到一些发展中国家, 使中国茶叶出口面临更多更大的障碍, 这对我们的生产、检测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2.2 规模小, 世界知名品牌少
我们产茶面积是世界第一, 而出口收入却只是世界第四。由于中国茶叶的种植和初制加工以个体农户、乡村集体和合作企业为主。据统计, 中国现有茶农8000万, 平均每户茶园约1亩;茶叶初、精制厂6.7万家, 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10来吨。以个体农户、小型企业, 分散型的生产方式和出口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茶叶贸易的需要, 难以保证质量和流通渠道的稳定, 导致了相对稳定的品牌难以诞生。名牌的缺失, 是中国在国际上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茶叶出口经营管理体制滞后
由于我国各出口企业规模不大, 并且国际市场的残酷竞争, 使得我们的出口企业面对很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暴露出我们的经营管理者的国际贸易法规意识和维权知识匮乏, 对国际茶叶贸易形势的估计不足。产生了只看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自身利益, 不顾整体利益、长远利益、行业利益。哪里有销路就全往哪里钻, 哪种产品利润大就争先恐后出口哪种产品, 哪种品牌在国际有影响假冒产品就会接踵而至, 互相压价现象严重。严重的损害了同行业企业的利益和中国企业名誉。
2.4 产品质量安全性较低
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 我国的茶叶生产还处在一个低水平、分散生产、加工、小规模经营的时期, 茶叶质量安全还有很大缺陷。目前中国茶叶卫生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超标和粉尘污染、茶叶的陈变与质变, 涉及茶叶栽培、加工、运输和贮藏的每一个环节与过程, 并与茶树生长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茶叶质量安全不仅仅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问题, 它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3 提升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3.1 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严格按照目标市场所规定的相应标准出口, 以免造成额外的损失。因此, 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企业对各种制度要仔细研究, 根据不同农药限量的设定水平, 对农药的使用进行取舍选择。区分出中国茶叶生产应该回避、限制和推荐使用的农药品种。生产与出口部门应该密切关注此类研究成果, 并将其推广到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去, 对有交易关系的茶农在选择农药、使用农药的各个环节给予指导, 以此提升茶叶的质量水平, 跨越绿色壁垒, 提升我国茶叶的出口竞争力。
3.2 调整出口茶类结构, 提高茶叶贸易额比重
“控制红茶 (尤其是红碎茶) , 提高绿茶, 发展特种茶和有机茶”, 已是中国茶叶出口的方向。乌龙茶、花茶、普洱茶、白茶等特种茶仅我国生产, 是中国独有的出口商品, 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绝对份额。发展特种茶叶、绿色有机茶出口, 已成为多数业内人士的共识。在国际茶叶贸易中, 茶叶的消费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除传统的茶类商品外, 袋泡茶、速溶茶、茶水饮料、茶叶保健品等, 也成为茶叶消费新的增长点, 而且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开发中国特有的专利产品, 并推广销售是一条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全新道路。因此, 中国茶叶出口还需关注世界茶叶消费的动态, 逐步完成由单一少数的花色品种向多元化、多种类茶叶转变。
3.3 提高品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加大对茶农科学种茶、制茶的教育与培训, 保证茶叶原叶的品质, 调整对于茶叶生产和出口的检验标准和制度, 以便和国际市场接轨。鉴于国际上关于农药残留等严格的限制标准, 从生产到包装都要建立一整套的严格的监督监测办法。加快茶叶产业化建设, 整合分散、粗放的小作坊企业, 建立具有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特点的现代化企业。另外, 中国茶叶出口还需格外注重提升品牌效益, 品牌体现价值, 品牌创造价值。因此, 整合国内茶叶品牌, 突出茶叶品牌的个性和区域特征, 提升中国茶叶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提高出口茶叶的质量、规模和效益, 生产特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中国的茶叶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出口茶叶的价格逐步达到并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3.4 加强茶叶出口经营的指导与管理
随着出口企业的增加, 一些没有出口茶叶业务经验的生产、流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通过“低价抢市”, 造成了不应有的国内同行业企业相互竞争。对此, 国家应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 不能仅仅加强出口的自由度, 也要同时加强对茶叶出口经营活动的规范管理, 对出口企业及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提高茶叶出口主体的素质, 提高适应市场激烈竞争能力和出口茶叶商品的竞争力。一个自由的市场, 更需要自觉地遵守市场规律, 从而保护自身和同行业其他商人的利益。
4 结语
中国茶叶贸易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低于斯里兰卡等其他产茶大国, 在面对目标市场越来越高的贸易壁垒的时候, 我们的企业显得信心不足, 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低下。在这些不利的现象背后隐藏了种植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不合理;产品质量较低;缺乏对茶叶出口企业的管理机制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绿色贸易壁垒的严格。在寻找方法突破不利条件的同时, 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品种齐全、茶叶深加工起步早、民营茶叶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劳动力及人才优势等比较优势是提升竞争力的又一种方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完善自身不足, 是我们提高国际地位的唯一途径, 对此, 笔者提出了加强茶叶出口经营的指导与管理、调整出口茶类结构、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出口茶叶品质、发展绿色有机产品等一系列建议。只要政府、企业能够同心协力, 共同发展, 茶叶贸易事业一定能持续、顺利、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2006我国茶叶出口简析[J].广东茶业, 2007 (1) .
[2]郑洲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战略转变[j].兰州学刊, 2007 (4) .
茶叶竞争力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