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经济效益评价
茶叶生产经济效益评价(精选7篇)
茶叶生产经济效益评价 第1篇
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评价精准农业经济效益的方法主要有部分预算法和投资分析法。部分预算法原理是,当发生某项变化时,将引发降低成本、减少收益、增加成本以及增加收益四个方面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发生变化,该变化带来的净收益为正经济效益(降低成本与增加收益)与负经济效益(减少收益与增加成本)之差。净收益大于0则表示项目将要采取的某项变化措施在经济上可行。投资分析法分为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常用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动态分析常用指标有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若净现值大于0,则项目从经济角度评价可行。
参考文献2提出参考文献1中使用技术经济学方法的失误,无非是为了使项目经济可行。笔者认为,关键是方案没有考虑合理的农机配备,农业生产中大型机械的配备,要根据不误农时、经济合理的原则。精准生产的大型机械配备也应该遵照这样的原则。如果精准生产示范区的面积大小与机械的配备不够科学合理,也将导致最终的测算结果表现为经济不可行。所以,本文中没有机械设备投资的计算,统统按照雇佣车组进行具体田间作业的形式进行成本计算。就是按照合理的机械配备及其购入成本和使用寿命、一般情况下机械的作业能力及消耗、正常的利润及本示范区的生产作业量来支付费用。参考文献2中提到的实物期权定价法,具有前瞻性。但是,农业生产的外部性对于环境的贡献,其价值要想得到实现,可以预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发达国家的情况已经证实。许多国家对农业都有补贴,但不是以环境外部性的名义给付的。另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在一定水平上施行以工补农的政策,但是以农业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我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态效果而不顾经济效益,来实行精准农业生产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精准农业对于生态环境效益,还要和社会效益一样,作为其外部性来加以考评。
对于精准农业生产的经济评价,应该站在这样的角度:一是世界人口总量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上升,粮食作为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的主要来源,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二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石油农业”不仅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而且也成为各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的目标。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在没有新能源大规模替代之前,价格将会呈不断上升趋势。三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表现为机械设备的物质资本遵循收益递减的原则,而劳动力由于再生产的物资需求以及教育需求不断增加,其相对价格会逐渐上升。本文正是站在这样的角度,采用部分预算法对大豆精准生产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二、大豆精准生产技术系统简述
精准农业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精准农业生产技术系统主要有以下技术:一是全球定位系统。精准农业广泛采用了GPS系统用于信息获取和实施的准确定位。为了提高精度广泛采用了DGPS(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技术,即所谓“差分校正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特点是定位精度高,根据不同的目的可自由选择不同精度的GPS系统。二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精准农业离不开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技术支持,它是构成农作物精准管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的有力工具,田间信息通过GIS系统予以表达和处理,是精准农业实施的重要。三是遥感系统RS。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是精准农业田间信息获取的关键技术,为精准农业提供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信息的技术要求。四是作物生产管理专家决策系统。它的核心内容是用于提供作物生长过程模拟、投入产出分析与模拟的模型库;支持作物生产管理的数据资源的数据库;作物生产管理知识、经验的集合知识库;基于数据、模型、知识库的推理程序;人机交互界面程序等。五是田间肥力、墒情、苗情、杂草及病虫害监测及信息采集处理技术设备。如田间信息适时采集传感器与数据处理方法。六是带GPS系统的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如带产量传感器及小区产量生成图的收获机械;自动控制精密播种、施肥、洒药机械等等。
黑龙江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中心构建的大豆精准生产技术系统,将上述技术主要应用于大豆生产的以下几个环节:保护性耕作、变量施肥播种、变量喷洒、产量检测。保护性耕作动力机械采用的是STX375Q型橡胶履带式拖拉机,牵引DMI730B复式整地机进行秋季复式整地,牵引TMII耘耕机进行春季整地;变量施肥播种主要是使用变量施肥机测土配方施肥和播种的复式作业,变量喷洒主要是指采用变量喷药喷肥机在大豆生长期间进行肥料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产量检测主要是在收获机上安装产量检测器,在收获大豆的同时进行产量的检测。以上各个作业环节的数据可用于产量分析,以查找主要的影响因素,用于指导下一生产周期的生产作业,提高产量。
黑龙江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的试验示范区设在黑龙江农垦总局的友谊农场,本文是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2004年收集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经济性分析。根据部分预算法原理,大豆精准生产经济性的评价主要从生产中成本和收益产生了变化的环节进行分析。在大豆精准生产过程中,主要在以下两个环节产生成本和收益的变化:一是以保护性耕作替代传统的耕作,相同作业效果情况下,成本大大节约;二是以变量施肥播种代替定量施肥播种,由于作物营养均衡,产量增加,生产效益明显增加。
三、大豆精准生产技术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一)保护性耕作经济效益分析
大豆保护性耕作分为两部分,秋整地和春整地。
秋整地主要在五分场二队的2号地进行,土壤水分偏低,土壤板结,耕作阻力增大,使用STX375Q型橡胶齿型带拖拉机牵引DMI730B复式整地机作业,标亩耗油为0.734kg。同样的土壤条件下,1002拖拉机牵引浅翻深松机作业,达到同样深度,每标亩耗油高达0.9kg以上。保护性秋整地标亩节油率达22.62%,按照当年的燃油价格,每标亩可节约燃料费0.56元,每公顷节约燃油费8.4元。
春整地分别在五分场二队的3、13号地进行的,3号地使用STX375Q型橡胶齿型带拖拉机牵引TMII耘耕机复式作业,该地号土壤水分低,比阻大,条件比较恶劣,标准亩耗油为0.727 kg。在13号地使用1002拖拉机牵引传统耙作业,该地号相对来说,土壤水分含量适宜、比阻小、土壤条件好、机车作业负荷小、作业效率高、标准亩耗油为0.768 kg。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保护性春整地节油率仍然高达5.64%,按照当年的燃油价格,每标亩可节约燃料费0.137元,每公顷节约燃油费2.6元。
(二)变量施肥播种经济效益分析
变量施肥播种实验主要在五分场二队2号地(130hm)上进行的,110 hm采用变量施肥播种,20hm采用定量施肥播种。采用变量施肥播种的110hm,其中20 hm采用大变幅的变量,采用了九个等级,变幅为±10%;90 hm采用小变幅的变量,采用五个等级,变幅为±5%。2号地2003年秋的土壤化验结果表明,小变幅(少施肥)40hm的区域,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而其它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基本相同,说明该地区比其它地区土壤肥沃,所以虽然该区域比其它区域施肥少9.5%,但是该区域的产量却是最高的。去除此区域,分析土壤条件相对一致,每亩肥料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变量施肥对产量的影响。
大豆精准生产试验田2号地成本统计分析见下表:
2003年秋的土壤化验结果中显示2号地的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最大为22.48%,其次是速效磷21.63%、有机质11.08%、速效氮8.9%,pH值的变异最小为1.72%。精准变量施肥播种根据田间土壤取样化验结果,进行变量施肥,均衡了土壤肥力,作物长势趋于一致,使总产量有了较大提高。在相同的农艺措施、气象条件、大豆播种量下,采用变量施肥增产幅度在3%~4%之间。其中采用大变幅增产幅度为4.06%,采用小变幅增产幅度为3.40%。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大变幅变量施肥播种公顷收益为1359.9元,小变幅变量施肥播种公顷收益为1359.9元,分别比定量施肥公顷收益增加216元和180.9元。
(三)大豆精准生产技术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同在实验区2号地,大变幅的变量施肥播种复式作业的产量增加最明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大豆精准生产的总体过程中的两个效益变化的环节进行加总,保护性耕作加大变幅变量施肥播种的试验田总体效益增加为227元,相对于传统耕地作业和定量施肥播种作业,精准大豆生产经济效益增加19.84%。
(四)敏感性分析
对化肥、农药、田间作业、种子、石油以及地租费用进行敏感性分析,单元格的数值为某单因素变化相应百分比时,大豆精准生产(即保护地耕作加大变幅变量施肥播种)总收益相对于传统生产方式(即传统型耕作加定量施肥播种)总收益的变动比率,结果如表4。
从表4可知,随着各种费用的不断增长,大豆精准生产相对传统生产方式总收益的变动比率是不断增加的,充分表明,大豆精准生产的经济效益将随着生产资料费用的增加而更加明显。
摘要:根据黑龙江省大豆精准生产技术系统示范区实验田获得的数据,假设农业机械按照既不误农时,又经济合理的条件进行配备,获得田间机械作业的费用。采用部分预算法对大豆精准生产的经济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经济效益随生产资料费用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得到的结论是,随着生产资料费用的不断上涨,大豆精准生产相对于传统生产方式的经济效益会更加明显。
关键词:大豆,精准农业,部分预算法,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吕耀,丁贤忠,谢高地.精准农业经济效益分析方法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
[2]赵国杰,卢钢,侯建平.基于实物期权定价法的精准农业效益评价初探[J].中国农机化,2008(4).
[3]吴新博.石油农业与生态农业[J].发展研究,2004(6).
茶叶生产管理技术 第2篇
1 茶叶栽种管理
1.1 栽植茶叶的土壤适宜性
土壤的适宜性是提高茶叶栽培产量与质量的重要条件, 在雨水与空气等因素消除负面影响下, 能够对茶叶栽培起到促进作用。综合分析发现, 茶叶栽培对于土壤的要求极其严格, 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来提高土地适宜性, 促使茶叶栽种质量和产量的提高, 满足市场的需求。依据茶叶适宜种植的土壤, 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提高栽种茶叶的土地适用性。目前, 很多地区并未从实际情况出发。
1.2 地块选择与土壤管理
地块选择是栽植茶树必须首要考虑的内容。首先, 将茶树生长所需的土壤要求、海拔高度及气候温度等内容进行综合考察选定适合栽种的地块。在选择土壤时, 以土层肥厚、高腐殖质含量的微酸沙质土壤为最佳选择[1], 该土壤的透气、排水都具有良好的优势。然后, 根据茶叶栽种的基本需求, 选择较平稳的地势作为栽种土地。最后, 以低于500 m海拔地区作为茶园栽植地最佳。此外, 在检查土地时, 要确保土地保持较高的肥力, 将土壤用草叶覆盖住, 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分, 能够提升土地活性。
1.3 施肥
首先是基肥的施加。茶农在秋季挖掘土沟, 并在挖掘过后置入基肥。添加基肥是为了保障肥料的充足性。肥料科学合理的添加方法是将生物、农家肥料混合添加, 以此增加土地的营养成分。其次是追肥。追肥时期集中在早春茶树发芽时节, 在先前挖好的土沟内施入有机肥, 然后覆盖土壤。之后用混合均匀的土层将土壤盖住, 提防出现土沟下沉, 并确保填土比地平线高。
1.4 病虫灾害防治
一是对干旱的预防, 通常采取的措施是选择水源充足的地区作为最佳茶园地。二是对病虫害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防治标准, 可使用苦参碱对茶尺蠖进行防治, 可选用西代丁、茚虫威、丁醚脲防治小绿叶蝉, 防治茶橙瘿螨可采用石蜡油[2]、丙炔螨特, 对芽叶病害使用百克敏、苯醚甲环唑等。消除病虫害时, 用药的基本原则是将使用农药的次数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此外, 还可以利用病虫害天敌来防治病虫害, 或者是积极推广应用生物农药。
1.5 修枝与采摘
选择合适的期间并以正确的方式修剪茶树枝, 不仅让茶树长势得到协调, 而且能保障其产量与质量。修剪茶树的过程分为确定主干、抹蕾及整形修剪。通常经过三四次修剪后, 茶树主干得以凸显。初次进行修剪时, 对三四根较粗壮的枝条进一步培养留作备用;进行二次修剪时, 以上次留下的枝干再选两三根枝条进行。以此推类, 最终得到1 m左右的主干, 营造茶树的整体树形。
科学确定采茶的时间包含两层重要的意义, 一是能够保障采集的茶叶质量, 二是可以防止引起茶树健康发育的负面影响。理论上, 采摘茶叶的部位通常在中开面和小开面之间, 不会因为季节产生太大的差异。而实际上, 将春季的采摘时间提前, 可以延长茶树的生长周期, 并化解采摘和生长、产量与质量的冲突。
2 结语
种植茶叶, 选择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很重要, 同时离不开精细的管理。现阶段, 一些茶农还不能准确地掌握栽培技术。所以, 通过经验丰富的种植者联合科研人员给予技术支持, 能够提升茶树的存活率, 并提高茶叶的产量与质量。
摘要: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 茶叶产品在我国国际贸易出口物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茶叶栽种面积因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加大, 但专业技术的欠缺影响了茶叶存活率, 致使茶农失去种植积极性。本文从茶叶栽培的土壤适宜度、施肥、防范病虫害及修剪茶枝等方面, 分析如何有效提高茶叶栽培存活率及产量。
关键词:茶叶,种植,管理
参考文献
[1]卢天尧, 席正江.试论茶叶种植的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6 (11) :55.
茶叶生产物流建设的探讨 第3篇
茶叶物流是指茶叶实体从生产向消费转移的过程,包括原叶的采取、加工、运输、仓储、包装等环节,这些活动组成了茶叶的生产物流过程。茶叶的生产物流与地域特点和生产工艺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茶园处于海拔较高的山区,那里空气清新,阳光充足,适合茶叶的生长,但道路运输条件也较为复杂,给茶叶采摘和运输带来了诸多不便,很多情况下不得不依靠人力、畜力和简单的机械设施来运输茶叶,物流成本高、运输效率低下;茶叶生产工艺不同也决定着其生产物流成本的不同,例如绿茶的加工生产对时间要求较高,新鲜的原叶采摘后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加工,否则就会影响茶叶的口味和品质,因此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物流成本也居高不下。相比而言,红茶的生产加工相对简单,可以直接对原叶进行揉捻、发酵,物流成本相对较低。另外,目前,我国大部分茶叶生产企业都是通过自建物流来完成茶叶整个生产物流,只有少部分企业依靠第三方物流来提高运输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当然,从长远来看,依靠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解决茶叶生产企业的物流问题是必然的趋势。
2 制约茶叶物流建设的因素分析
2.1 缺乏现代物流理念
茶叶物流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体系,需要政府、行业协会、茶叶生产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等多方的参与。事实上,茶叶生产物流在帮助茶农购买生产物资,增加茶农收入,形成茶叶的规模化生产、完善农业生产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叶生产物流建设是社会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对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对茶叶物流的投入程度不足,物流装备和设施建设缓慢,并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茶叶生产物流规模。另外,高效的茶叶物流可以大大降低茶叶的损耗率,提高茶叶的质量,从而整体茶叶产业的利润。但一些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仅仅将物流当做简单的运输工作,只懂得通过超载等措施来降低运输费用,忽略了茶叶生产物流的建设,并不能提高茶叶生产物流的效率。
2.2 茶叶生产物流技术不足
目前很多茶叶生产企业将生产物流当做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较低,只要加强管理、控制成本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事实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与普通货物运输不同的是,茶叶有着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对外部物流环境有着严苛的要求,品质再好的茶叶如果保存不善也会很快的变质,具体表现为茶叶颜色发暗、香味散失,品质大大降低。因此对茶叶分类、包装、运输、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茶叶生产企业大力发展自动化技术、装卸技术、保鲜技术、防腐技术等。但目前,很多茶叶生产企业在技术方面明显投入不足,技术含量较低,茶叶由于运输保管不善发生受潮、变味等问题屡见不鲜。
2.3 茶叶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一直以来,茶叶生产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与信息化程度低有直接的关系。一是茶农居住比较分散,大多选择自产自销的方式。由于茶农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获得信息的能力有限,不能根据市场茶叶需求灵活的安排茶叶生产,导致茶叶运输规模小,单位流通成本居高不下。而且经常发生运输过程中的货损等问题。二是茶厂进行集中收购运输,由于茶叶交易市场相对较小,通常在一些小规模的农贸市场完成,市场信息化硬件落后,信息的发布通常采用传统的方式,信息流通不畅,电子商务形同虚设,政府、企业、茶农、茶叶生产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茶农和生产企业不能及时准确获取市场信息,销售终端缺乏科学统一的车辆调度,造成茶叶流通时间较长,物流成本较高。
2.4 缺乏物流人才
人才缺乏是茶叶生产物流建设缓慢的原因之一。与其他产品物流不同,茶叶生产物流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还要对茶叶的生理生化特性十分熟悉,这样才能保证茶叶运输过程中不出现破损、发霉、变味等问题。一直以来由于茶叶生产企业对物流的忽视,认为物流就是一种简单易操作流程,在招聘物流员工时,只要能吃苦、工作认真负责就可以,很少考虑是否物流专业出身,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几辆车、几台装卸设备,加上司机和几个工人就组成茶叶生产物流团队。另外,茶叶企业对物流从业人员培养的力度不够,很多员工不熟悉茶叶特性,茶叶物流效率低下。
3 茶叶生产物流建设的对策
3.1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体系
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不属于供给方和需求方,而是为双方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的第三方企业。目前,茶叶生产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的比重并不高,这与很多茶叶生产企业茶叶销售半径窄、覆盖面限制有很大的关系。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茶叶生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是必然的趋势。第三方物流的引入可以发挥其专业化和技术性的特点,将茶农和茶叶生产企业从物流业务中解放出来,克服生产企业既从事茶叶加工生产,又从事物流运输所造成的资金、人力的困难。这样茶叶生产企业可以集中精力进行茶叶生产工艺的改进,提高茶叶生产质量。而且第三方物流具有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优势,可以根据每年原叶采摘的时间和道路运输状况,帮助茶叶生产企业制定合理的原叶收购时间和路线,合理制定物流运输计划和方案,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实现了茶叶从采购、加工、运输、存储和包装等环节的优化,使广大农户和茶叶加工企业从中受益。另外,第三方物流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对茶叶包装设计、营销推广等环节也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茶叶生产企业改善包装、提高品牌形象,起到增值服务的作用。当然,茶叶生产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要进行详细调查,充分考虑对方的规模、实力、信誉、行业经验和技术水平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并与此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
3.2 重视龙头企业在茶产业生产物流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茶叶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如何控制生产物流成本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措施。一些中小茶叶生产企业由于人员、资金和技术上的限制,加工能力不足,流通渠道不畅,无法形成物流上的规模效应,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而龙头茶叶生产企业在公路建设、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具有资本优势,可以发挥规模优势,为茶产业生产物流的规模化运作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提高物流效率。而且龙头茶叶生产企业可以在生产工艺上进行更多的投入,进行生产线的改造,从鲜叶进入机械到生产出成品茶的整个过程实现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茶叶生产能力,带动更多的茶农增收,从而促进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自然会提高茶叶物流的规模化发展。可见,茶叶龙头企业兴则茶产业兴,茶叶龙头企业强则茶产业强。目前各茶叶产区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但并没有改变茶农分散生产的弊端,物流建设上形不成规模,今后需要政府对茶叶产业资源的整合,依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和发展龙头茶叶企业。
3.3 充分发挥物流中介组织的作用
由于茶叶产地较为分散,种植茶叶的散户数量众多,单个的茶农很难快速、迅捷的掌握茶叶市场信息,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都很高,而且面临着不确定的市场风险。而物流中介组织的参与可以将茶叶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环节结合起来,降低散户进入茶叶市场的风险,减低了信息搜寻成本,提高茶叶生产物流效率。一直以来,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数量和规模都远远滞后于茶叶生产的需要,也没有起到为茶农和市场搭建信息桥梁的作用。这就需要促进农业协会等各种农业中介组织的建设,逐步完善茶叶物流主体,充分发挥经纪人、商检、银行、市场信息部门、法律部门的作用,为广大茶农和茶叶生产企业提供信息、法律等服务,保证茶叶物流主体的组织有力和行动到位,减少茶农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茶农的收入。
3.4 构建高效的茶产业物流信息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价值凸显,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元素。只有掌握大量的信息并进行信息资源共享才能帮助企业抓住先机、提高决策力、赢得利润。茶叶生产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只有具备了大量的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系统才能发挥作用。目前,茶叶生产企业、茶农、营销门店、第三方物流等主体之间的信息处于分散状态,关于茶叶的信息条块状的分布于各个环节,这就需要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信息资源的交流,在这个一切皆电子商务的时代,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行为和消费模式,成为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目前很多茶叶生产企业都建设了电子商务平台,并设置有购物指南、招商加盟、推荐商品、特价商品、商城动态、茶易博客等板块,在进行茶叶营销的同时也进行茶文化的推广,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茶叶生产企业、消费者、经销商等都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了信息化程度。
总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于茶叶物流环节多、周期长,茶叶产业链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物流,茶叶物流成为了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只有控制好茶叶生产物流成本,加强茶叶生产物流建设,才能提高茶叶生产企业的竞争力,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摘要:我国是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茶叶是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之一,在农民增收、出口创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如何加强茶叶生产物流建设,降低茶叶流通成本成为众多茶叶生产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鉴于此,本文对我国茶叶生产物流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关键词:茶叶,生产物流,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必桦,朱奇志.我国茶叶流通现状与发展方向[J],福建茶叶,2006(3):33-34.
[2]苏祝成,黄祖辉,童启庆.茶叶产业组织制度创新研究[J].中国茶叶,2000(2):36-37.
[3]王丽惜,朱东红.关于茶叶物流模式的探讨——以安溪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7):80-82.
[4]张国宝,胡月英.安徽省茶叶物流配送发展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5):83-86.
茶叶生产与加工机械化 第4篇
从茶叶生产与加工机械化的角度出发, 茶叶生产与加工机械化主要是茶园 (茶树) 管理机械化和茶叶加工机械化两大部分。本文就目前产量较高的长炒青绿茶 (通常称炒青绿茶) 为例, 作一次简述。
1.茶园 (茶树) 管理机械化
主要是指茶园中耕、除草、施肥、植保和茶树修剪 (包括轻修剪、中修剪和重修剪) 以及鲜叶采摘的机械化。
(1) 茶园的中耕、除草、施肥。
采用茶园中耕机, 在每年秋茶采摘后的深秋季节, 疏松茶树行间的土壤、除去杂草, 并在茶树根部施肥后, 用土覆盖。
(2) 植保。
春茶采摘后, 根据气候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用喷雾器喷洒低毒低残留农药。
(3) 修剪。
为适应机械化采摘的要求, 应根据茶树长势及茶树蓬面情况, 使用不同的茶树修剪机对茶园进行机械化修剪 (茶树修剪机分单人修剪机、双人平形修剪机和双人弧形修剪机3种) 。每次机械化采摘后, 根据茶树的长势, 对茶树进行适当的轻修剪, 以满足下一次机械化采摘的需要;秋茶采摘后应对茶树进行一次中修剪, 促使其来年长势一致;对已采摘多年的老茶园, 应根据长势, 深秋后进行一次重修剪, 修剪至离根部40~60 cm (视茶树而定) , 促使其来年重新抽枝、旺发。
(4) 采摘。
茶叶采摘机械分单人采茶机、双人平形采茶机和双人弧形采茶机 (见图1) 3种。使用何种采茶机作业, 应与茶树修剪机对茶园进行机械化修剪后的茶树长势及茶树蓬面情况相适应。目前的3种采茶机只适用于谷雨后大宗茶生产的鲜叶采摘。
2.茶叶加工机械化
主要是指鲜叶贮存与摊放、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的机械化。
(1) 鲜叶贮存与摊放。
验收进厂的鲜叶, 应严格按品种、产地、采摘时间、茶树长势和鲜叶级别等分别贮存和摊放。
鲜叶摊放是茶叶加工尤其是名优茶加工中的一道不可缺少的工序。
鲜叶摊放的主要目的是使鲜叶轻微萎凋, 适当降低鲜叶含水率, 使叶质柔软, 便于揉捻造形。同时, 鲜叶经过摊放, 能使茶多酚轻度氧化, 水浸出物和氨基酸增加, 青臭气散发, 大部分香气物质逐步增加, 对制成后茶叶的外形色泽、内质风味均有积极的增进作用。
鲜叶摊放的厚度、程度和时间, 以鲜叶品种和嫩度, 季节、气温和湿度条件, 加工的茶类、操作条件和茶区等不同而不一样。例如, 大宗茶鲜叶, 摊叶厚度可达15~20cm, 摊叶时间一般为12 h以内, 最长不超过24 h, 摊放过程中适当进行翻叶, 以散发热量。当鲜叶含水率达到65%~70%即可投入加工。
除地面贮存和摊放外, 生产中常用的鲜叶贮存和摊青设备有:帘架式贮青和摊放设备、贮青槽、车式贮青设备、鲜叶摊青机等。
(2) 杀青。
杀青是绿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也是绿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杀青的目的, 一是利用高温钝化鲜叶中酶的活性, 制止鲜叶中茶多酚的酶促氧化, 使茶叶色泽保持绿翠;二是利用叶温的升高, 促进鲜叶中成分的转化, 散去青臭气, 提升香气;三是蒸发部分水分, 使叶质柔软, 韧性增强, 便于下一工序的揉捻成条和做形。杀青过程时间应大于1 min。
杀青叶品质判别主要采用: (1) 杀青叶外观表示法。它是一种物理性状判定法, 采用感官方式对杀青叶品质和杀青程度进行判定。 (2) 杀青叶减重率法。也叫杀青叶含水率法, 它是根据杀青过程中加工叶水分减少和含水率变化状况来判定杀青叶品质和杀青程度。衡量杀青程度的3个指标的要求是:杀青叶含水率58%~62%, 杀青叶适度率≥90%, 杀青叶劣变率2.0%。
按照不同茶品制作要求, 目前主要使用的杀青机产品有:茶叶滚筒杀青机 (见图2) 、超高温热风滚筒杀青机、蒸汽 (汽热) 杀青机、往复式杀青理条 (多用) 机、扁形茶炒制机等。
(3) 揉捻。
在绿茶加工中, 除少数名优绿茶的揉捻是结合做形和干燥工序进行外 (例如扁形茶炒制机) , 一般都是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序。
通过揉捻, 卷起茶条, 初步形成条索, 缩小体积, 为成茶形成美观外形奠定基础;同时, 适当破坏杀青叶的叶细胞组织, 部分茶汁流出附于茶条表面, 使成茶冲泡时茶汁较容易泡出。
使用茶叶揉捻机 (见图3) 作业时, 要求揉桶内装叶量适当, “嫩叶适当多投, 老叶适当少投”, 加压要“轻-重-轻”, 并且“嫩叶宜冷揉轻揉”、“老叶宜热揉重揉”, 尤其是一些名优茶加工, 一定要“轻压短揉”。衡量揉捻叶品质的2个重要指标的要求是:细胞破坏率50%~60%, 成条率≥85% (揉捻机筒径<55cm) 或≥83% (揉捻机筒径≥55cm)
(4) 干燥。
干燥是绿茶初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干燥的目的, 一是进一步蒸发去除茶叶中的水分, 使制成茶的含水率符合标准要求, 便于贮存和保管;二是通过干燥过程, 使加工的茶叶进一步成形, 叶内的化学成分将继续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最后形成并固定绿茶所特有的色、香、味、形。
绿茶的干燥方法较多, 同时所应用的炒干机械和烘干机械的类型也多。最常用的有炒干、烘干及炒烘结合等方法。茶叶干燥后的品质要求:含水率6%, 含水率越低, 茶叶易保存且不易变质。
无公害茶叶生产病虫防治技术 第5篇
1.1 选择优良无性系抗病虫品种
利用品种的抗病虫性是各种作物病虫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不同茶树品种, 其抗病虫性能有明显差异, 因此在茶树种植时就必须对品种和当地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有全面细致的了解, 选择适宜当地的优良无性系抗病虫品种, 一经种植, 多年受益。生产中可充分发挥茶树品种的自然优势, 抑制病虫为害, 从而减少化学防治。
1.2 冬季防治病虫害
抓住冬季茶树进入非采摘阶段, 各种病虫相继停止繁殖处于休眠状态越冬的时期, 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可降低病虫越冬基数, 大大减轻来年病虫为害程度, 具体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清园除草。茶园杂草不仅影响茶树生长, 也是病虫越冬场所, 秋茶结束后, 须及时清除茶园的杂草、枯枝、落叶, 以减少病虫越冬场所。 (2) 翻耕。秋茶采摘后, 进行浅、中、深耕, 将表土层中虫、蛹和病叶深埋或使虫蛹露在土外, 经日晒雨淋或严寒冷冻, 可消灭一部分虫蛹和菌源。 (3) 修剪病虫枝。将茶吉丁虫、蛇眼蚧、茶枝镰蛾等, 引起的枯枝或衰老枝, 进行冬剪并清理出园烧毁。 (4) 人工捕捉。对衰蛾类幼虫, 由于在护襄内并悬挂在枝梢上, 可进行人工捕摘, 以减少其越冬基数。 (5) 消毒封园。秋茶采摘结束后, 喷施0.5°Be的石硫合剂封园, 能防治黑刺粉虱、各种蚧类及烟煤病等。
1.3 分批及时采摘
根据茶叶采摘标准, 分批及时采摘茶叶是茶叶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 也是防治某些病虫的有效方法。许多趋嫩性强的害虫, 如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茶橙瘿螨、茶跗线螨和茶细蛾等, 主要分布在嫩梢上, 此外有些害虫如假眼小绿叶蝉的卵就产在嫩梢内, 因此通过分期分批及时采茶, 可以摘除大量害虫和害虫的卵。有的病害如茶芽枯病、茶白星病等都为害幼嫩芽叶, 分批及时将茶叶采下, 可有效地减少病菌的侵染源, 减轻此类病的为害。
1.4 开展物理、生物防治
采取因虫制宜, 合理进行物理机械防治, 大力发展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 也是抑制病虫为害, 减少化学防治的有效措施
2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2.1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农药种类很多, 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各不相同, 不是任何一种农药对所有茶树病、虫都会有效。要根据防治对象和农药的性质对症下药,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对咀嚼式口器的害虫, 选用有胃毒和触杀作用的农药 (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辛硫磷、敌敌畏等) , 而对刺吸式口器害虫, 则选用具有强触杀作用和内吸作用的农药 (如乐果、马拉硫磷和溴氰菊酯等) 。一般对鳞翅目害虫, 如茶尺蠖、茶毛虫、刺蛾等可选用辛硫磷、溴氰菊酯、敌敌畏等农药:对同翅目害虫, 如长白蚧、红蜡蚧、角腊蚧、蛇眼蚧等可选用马拉硫磷、亚胺硫磷等农药:对假眼小绿叶蝉、茶蚜等可选用乐果、吡虫啉等农药;对螨类, 应选用杀螨剂克螨特、灭螨灵等进行防治;对茶树的叶病、枝病可选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等。总之, 在进行茶树病虫药物防治时, 一定要根据不同病虫种类和防治对象选用适当的农药 (严禁使用剧毒、禁用农药) ,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农药用量降到最低限度。生产中, 为了克服或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同时兼治多种病虫, 可选择没有相互抗菌性的药剂, 轮换使用, 混合使用。一般一种农药一季使用1次, 全年使用不超过2次。这样能有效地减少某种农药在茶叶中的残留。
2.2 选择最佳的防治时期
掌握适期施药是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 降低农药使用量, 减少周年喷药次数和降低防治费用的关键。病虫防治的最佳时期应从2方面考虑决定。一要根据病虫“防治指标”进行选择, 防治指标又称防治阀值, 是根据病虫的发生数量估计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制订。生产实践证明, 有病虫就喷药, 不仅控制不了病虫, 反而会杀死天敌, 破坏生态平衡, 造成某些病虫猖獗成灾。应用防治指标指导施药, 可以减少施药的盲目性, 克服“见病虫就治”“治早治了”的片面做法。二要在病虫对农药最敏感的发育阶段, 此时施药易收到优异的防治效果。如尺蠖类、茶毛虫、毒蛾类、卷叶蛾类、刺蛾类等的幼虫低龄 (1~3龄) 期;介壳虫、粉虱类等的卵孵化盛末期 (84%的卵已孵化) ;茶细蛾幼虫潜叶、卷边期;象甲类成虫出土盛末期;叶螨类的虫口高峰前期;叶部病害的发病盛期前半个月, 均为喷药防治的适宜时期。
2.3 优化农药使用技术
农药的有效剂量 (或有效浓度) 是根据田间反复试验制订的。因此要严格按照有效剂量 (或有效浓度) 施药;切忌随意提高或降低。为了减少农药的用量和提高病虫防治效果, 生产上必须优化农药使用技术, 一要采用低容量和小孔喷片喷雾技术, 每667m2用液量5~20 kg;二要根据病虫分布规律喷药, 提高农药对病虫的中靶率, 如利用茶黑毒蛾、茶毛虫等害虫低龄幼虫期多在茶丛中部两侧叶背群栖为害的习性, 在虫口密度超出防治指标的茶园, 实行喷洒茶丛两侧, 可直接减少鲜叶中农药的残留量;三是根据不同地形, 不同茶园类型和集约化程度, 选用不同喷雾器;四是根据不同的病虫种类和茶园类型, 采用不同的喷雾方式。
茶叶高产优质生产管理技术解析 第6篇
1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由于现在越来越提倡“有机”这一概念, 所以在防治病虫草害方面, 需考虑使用物理方式、农业方式以及生物方式。其中在农业防治方面, 需做好合理使用有机肥, 并做到科学耕种。具体来说, 也就是做到平衡施肥, , 利用好当年12 月份~翌年2 月份这一段时间, 对茶树的病虫枝进行深埋清理, 然后在每年的2、5、6 及8 月份对茶园施4 次左右的肥。茶园管理人员需优先考虑使用有机肥以及施复合肥, 不使用或者是少使用氮肥;在生物防治方面, 需充分利用茶叶害虫的天敌, 如在秋茶采前, 茶叶上往往会产生大量的茶叶螨, 茶园管理者可以释放适当数量的胡瓜钝绥螨, 或使用印楝素以及苦参碱等生物制剂;在农药使用方面, 茶园管理者需首选低残留、高效果以及毒性低的农药, 并对农药的使用次数进行严格控制, 一个生长季度只使用一个农药即可。还需根据药品说明确定安全间隔时间, 大部分茶园使用农药间隔期为7 ~ 10d之间。
2 茶树的修剪
茶树可划分为幼龄茶树、成龄茶树及衰老茶树, 由于3 种茶树的特点不同, 所以修剪方式也不同。在修剪幼龄茶树时, 要帮助茶树定型, 使茶树骨干枝及树形充分得到养分。整枝剪是定型修剪通用的工具, 修剪次数为3 次。当茶苗生长高度达到30cm时, 需对其进行首次修剪, 剪掉大约10cm的枝条, 如果茶苗的生长状况相对较好, 需要在移栽之前对这部分茶苗实施首次定型修剪在茶苗生长到一定高度之后, 需通过第2 次修剪将枝条长度控制在35cm之内, 之后需通过第3 次修剪将枝条长度控制在50cm之内;在修剪成龄茶树时, 由于该类型茶树已经经过多次修剪与采摘, 有部分茶树的树冠会生出小分枝, 也就是鸡爪枝, 鸡爪枝的出现使得茶树不能够充分吸收养分, 也会影响到茶叶质量及品质, 所以需对鸡爪枝进行定时、深入剪除, 从而使茶树的育芽能力得到提升;衰老茶树台刈。如果茶树的衰老情况非常严重, 则需要由茶树根茎位置将所有的树冠割除, 使茶树根茎区域所生长的不定芽, 通过一段时间的发育生长为茶树的树冠。在对茶树进行台刈处理时, 直径较大的枝条需使用锯子进行处理, 细小枝条只需要使用锋利刀具处理即可。台刈作业时, 应减少桩口的破损情况, 防止不定芽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
3 茶叶的采摘
栽培茶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芽叶, 芽叶经过加工才能够被作为茶叶饮用, 所以茶叶采摘过程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品质及产量, 甚至会关系到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需做到统筹兼顾, 根据茶树的生长年限, 确定采摘方法:对于幼年茶树, 需本着重养护的基础, 选取打顶养芽这一采摘手段, 促使分枝得以生长, 并对骨干架进行培养, 促使幼年茶树不断发育、生长, 使其树冠变得更为浓密, 根系更为发达;由于成年茶树树冠得到了基本的成长, 但仍需要不断发育, 就此需通过采养结合手段, 促使成年茶树的有级分枝数量不断提升;由于老年茶树的生长时间较长, 并经过了多年的采摘, 导致其新生枝条细弱, 驻芽的出现几率大大上升, 枝杆逐渐衰老, 就此需针对茶树衰老程度, 使用相应的采摘技巧, 从而使次数芽的数量降低, 如果茶树的的衰老情况非常严重, 则需停止采摘, 使老年茶树得以重组的时间生长树冠。新鲜茶叶再被采摘好之后, 需要根据其品种及级别进行划分, 并分开堆放。茶叶需要放置在通风、干净、阴凉的场所进行晾晒, 同时使用竹筐或竹篓进行盛装, 在存放茶叶过程中应确保茶叶间有一定空隙, 做到不紧压、防雨、防晒, 防止鲜叶出现破损情况。
4 结语
由于茶叶的生长发育质量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就此茶园的管理人员需有效开展茶园的建立工作, 做好茶园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及茶树修剪工作, 采用精细化手段管理茶园, 从而在保证茶叶质量的前提下, 提升茶叶产量, 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摘要:茶叶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深受人民的喜爱。本文主要详细探究了有效开展茶园病虫害防治、茶树修剪以及茶叶采摘3方面的内容, 希望能够促进茶园、茶叶得到更为优质的管理。
关键词:茶叶,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继红等.信阳茶叶良种引进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8 (03) :92-94.
茶叶生产中生物农药的应用 第7篇
目前, 在中国茶叶生产中已实行“无公害生产”;大力推广和普及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技术, 大大减少了茶叶生产中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在茶叶生产中禁止使用一些稳定性和内吸性农药 (如六六六等) ;提倡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水溶解度低和易于降解的农药和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建立农药在茶叶生产中的安全间隔期制度。生物农药, 包括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等, 它们对茶叶和环境不会构成污染, 对人、畜的毒性也很低, 不会构成残毒, 因而是生产绿色食品茶叶的适用农药。在当前生产A级绿色食品茶叶、特别是有机茶和AA级绿色食品茶叶上, 以下生物农药的使用值得推广。
鱼藤酮又名鱼藤精, 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植物源杀虫剂。在空气中易分解, 低残毒, 对环境友好。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其杀虫谱广, 持效期短, 一般为5~6d, 夏季日光下仅2~3d。可用于A级绿色茶叶的生产, 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蚕、卷叶蛾类、蓑蛾、刺蛾、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蚜, 每亩用2.5%鱼藤酮EC150~250ml, 加水稀释成300~500倍液喷雾。本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鱼藤酮对鱼类高毒, 使用时应防止污染鱼塘。
茶叶生产经济效益评价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