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成语古文寓言故事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成语古文寓言故事(精选8篇)

成语古文寓言故事 第1篇

“桀犬吠尧”由“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战国策齐策六》)发展来,西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则云“桀之犬可使吠尧”。

西汉景帝时,有个名叫邹阳的文士,“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起初,他和文学家枚乘等人都在吴王刘濞手下做事。因他们不但有文才,而且也有口才,所以很受器重。后来,吴王阴谋叛乱,邹阳不愿随从,便上书劝谏。可吴王刘濞听不进去,邹阳便和枚乘等人一起投奔了梁孝王刘武。但是梁孝王的心腹公孙诡等人嫉妒邹阳,在梁孝王面前说了邹阳等不少的坏话。梁孝王一怒之下便将邹阳关进监牢,并准备把他处死。邹阳在狱中上书梁孝王,为自己辩白,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名文《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在信中列举了大量历史上名人被疑甚至被迫害至死而实际上都是忠贞之士的事例,提醒梁孝王细察真情,重用贤才,不要冤枉好人。

他还说道:“今人主(实指梁孝王)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极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土,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

梁孝王看了很受感动,便将邹阳释放出狱。

“跖”,指“盗跖”;“由”,指许由,传说是个“高尚的”隐士。“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意思是暴君的狗可以听从指使去咬圣王,大盗的门客可以去刺杀高尚的人。后人从这里概括出“桀犬吠尧”成语,比喻奴才、走狗一心为主子卖命,不分是非,不分好歹,尽干坏事。

成语古文寓言故事 第2篇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注释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谓:对„„说。舍:放弃。相舍:互相放弃。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禽:通“擒”,捕捉。恐:担心。为:替,给。

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 一作:辩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注释

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辩:争。

其:代词,他们。故:缘故,原因。以:认为。始:刚刚,才。去:离;距离。日中:正午。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汝:你。

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揠苗助长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注释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谓:对,告诉。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步走。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寡:少。耘苗:给苗锄草。非徒:非但。徒,只是。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愚人食盐

朝代:南北朝 作者:僧伽斯那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主人给他食物。食物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之后,于是添加盐。吃的,很美,于是自言自语说:‚之所以味道鲜美,是有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何况又多了?‛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吃盐。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经过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是有害的。注释 食:食物。2 闻已:听罢。3 更:再次。4 益:增加。5 既:已经。6 空:空口。7 口爽:口味败坏。8 所以:„„的原因。9 复:再。10爽:差、败坏。11智:智慧。12故:缘故。13反:反而。14患:祸患。

画蛇添足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注释

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乃左手持卮:古代饮酒用器具 赐其舍人卮酒,夺其卮曰:一杯酒。相谓:互相商议。

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

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且:将要

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子:对人的尊称,您;你。安能:怎能;哪能。为:给;替。遂:于是;就。

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画脚。

终:最终、最后。引:拿起。成:完成。余:剩余。足:(画)脚。亡:丢失,失去。为:给,替。乃左手持卮:然后

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遂饮其酒:他的,指示代词 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谓:对......说。

祠: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终亡其酒:失去

寓意

以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画蛇添足”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

杨氏之子

朝代:南北朝 作者:刘义庆 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注释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设:摆放,摆设。甚:非常。诣:拜见。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乃:就;于是。曰:说。未:没有

人有亡斧者

朝代:先秦 作者:吕不韦 撰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译文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注释

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亡:丢掉,丢失。

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谷:山谷,地窑。其:指代邻人之子。窃:偷盗。

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他日:另一天。复:再,又。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俄:一会儿,不久。视:看。皆:都。

行动:走路的姿势。颜色:表情。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父善游

朝代:先秦 作者:吕不韦 撰 《吕氏春秋》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译文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注释

1.善:擅长 2.岂:难道 3.这:的人

4.方引:正带着,牵着。方,正在。5.遽急:立即。

6.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以:用。7.悖:违反。

8.过于江上:经过江边。9.引:带着,抱着。10.之:代词,指婴儿。

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世无良猫

朝代:清代 作者:乐钧 原文: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译文

有个人憎恨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讨得一只好猫。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大都不捕鼠了,有时猫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它赶走,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猫。注释

(1)某:某个人;有一个人。(2)恶:讨厌;厌恶。

(3)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破:倾尽(4)厌:满足。(5)以:用。

(6)腥膏:鱼和肥肉。腥:代指鲜鱼。膏:肥肉。

(7)罽:(jì)(罽蒘)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麦粒。俗称“鬼麦”。毡罽:毡子和毯子。

(8)且:并且。(9)率:大都。(10)故:缘故。(11)益:更加。

(12)暴:凶暴。横行不法。(13)遂:于是;就。(14)逐:驱逐,赶走。(15)蓄:养。(16)以为:认为。

道理

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环境过于安分,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他是个只会说猫不好,却不会反思自己错在哪里的人。给人以深思启示。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对动物也是如此!

截竿入城

朝代:魏晋 作者:邯郸淳 撰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注释

者:代词。可以译为“的人” 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入:进去;进入 执:握,持,拿 亦:也,仍然 俄:一会儿,不久 至:来到这里 吾:我 矣:了,承接 遂:于是,就

计:计谋,办法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老父(fǔ):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 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裁断

之:代词。此处代长竿 但:只,仅,但是 以:用

道理

“执长竿入城门者”鲁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

刻舟求剑 / 楚人涉江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的,代词。自:从。坠:落。于:在,到。遽:急忙,立刻。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求:找,寻找。之:剑,代词。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若:像。此:这样。

浅论寓言类成语教学 第3篇

一、寓言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的种类非常多, 如来源于神话故事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围魏救赵”“三顾茅庐”等, 也有来源于口头俗语的“三长两短”“七上八下”, 等等。 这其中, 有一类成语,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些寓言故事, 这一类的成语, 它来源的故事通常是一则寓言, 含有深刻的讽刺义喻或警世道理, 人们将故事中的道理或者重点词提取出来, 组合成成语, 就出现了成语中别具特色的一类———寓言成语。

二、学好寓言成语的意义

寓言类成语大量出现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中, 故事短小精悍, 含义深刻, 发人深省, 在汉语言中运用很广泛。 但是, 当今时代, 网络词汇大量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现实中, 很多人不理解寓言类成语的寓意, 不分成语的感情色彩、使用方法, 滥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种对寓言成语的滥用和误用, 严重影响青少年在今后的学习中对寓言成语的理解和使用。 而且在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实验提倡让孩子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并尽可能多地吸收民族文化和智慧。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中低段语文成语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也是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 熟记, 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能适当运用”。 苏教版教材在中年段开始出现寓言类成语, 不仅在练习中安排了四个成语, 而且作为课文出现了完整的寓言成语故事, 这一类成语在教授时, 有多重难度, 不仅要记住成语本身, 而且要理解与之相关的故事, 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中年段学生, 即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 在语言积累上还不够充实, 对于寓言类成语含义的理解尚有难度, 运用起来就更不容易。 因此, 教授这一类成语时要注重方法。

三、教授寓言类成语的方法

寓言类成语历史悠久, 可追溯到先秦战国时期, 成语字面比较文雅, 多是古语, 现在我们使用得很少。 学习这一类成语首先要解释的就是单字意思。 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字, 它代表的是“车杠”, 这是古代马车所特有的, 学生无法自行想象。又如“买椟还珠”中的“椟”, 这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就是盒子的意思, 现在早已不使用。 在学习寓言类成语时, 类似情况经常出现。 这时我通常会采用图像演示法, 给予孩子直观印象和感受, 让孩子理解得更容易。

寓言成语通常来自典故、寓言, 本身蕴涵深刻义喻, 而且这类成语通常无法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 单看字面意义难以理解其含义。 三年级孩子习惯了比较浅显直白的成语, 很容易被这些成语的字面含义迷惑。 因此, 在了解了单字意思后, 要让学生了解成语的背景、典故等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这个成语的兴趣, 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成语。 如在补充教学“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时, 不少孩子只看字面认为是早晨说三, 晚上说四, 早晚不一致, 比喻说话不算数, 反复无常。 实际上,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 讲的是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 他对猴子说, 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 晚上给四个, 猴子听了都生气了。 他又说早上给四个, 晚上给三个, 猴子就高兴了。 主要用来比喻玩弄手法欺骗人。 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和故事, 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意义。

寓言成语中有很多是8个字的, 而课本上通常只出现前四字, 学习这部分成语时, 就要对成语的意思进行补充, 如“塞翁失马”就需要在理解单字和典故之前, 先补充后半句“焉知非福”, 让学生将上下两句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意思更容易一些。

寓言类成语是中年段成语教学中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部分, 在中年段成语教学中一个重点是成语的运用,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学习了解寓言类成语, 既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为以后的知识积累打下基础, 更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习作和说话中。 因此, 在每一个成语教授后, 都要及时巩固, 让学生以写句子、 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等方式, 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含义深刻的寓言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 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 将“象、言、意”完美融合, 将其用于创作, 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寓言类成语是成语中难度较大, 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 因此, 在寓言成语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教学中, 要图文结合, 以理解喻义, 学会运用为重点, 让学生真正学会这类成语, 学好这类成语。

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 将“象、言、意”完美融合, 将其用于创作, 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寓言类成语是成语中难度较大, 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 因此, 在寓言成语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教学中, 要图文结合, 以理解义喻、学会运用为重点, 让学生真正学会这类成语, 学好这类成语。

巧借成语学古文 第4篇

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为了语言交流的方便,改变了词语原来的语法功能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很多种类,如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等等。在现下存在的成语当中保留了相当多的词类活用现象,接下来笔者将就各类用法进行举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汗马功劳”的“汗”是“使……出汗”的意思。

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什么的意思。如“不耻下问”的“耻”是“以……为耻”的意思。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将名词当做动词来使用,其意义产生关联性或不关联性的变化。如“名子”的“名”本是名词,在成语“莫名其妙”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是“说出”。

名词活用作状语,即将名词当做状语来使用,意义变为“在……”在。如“风餐露宿”是指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2动词活用

动词活用一般分为两种,分别为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将动词当做名词来使用,其意义一般发生关联性变化。如“救死扶伤”的“死”是快要死的人,“伤”是受伤的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其意义变为“使……”。如“劳民伤财”中“劳”与“伤”分别是“使……劳”,“使……伤”的意思

3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一般分为四种,分别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取长补短”中“长”的意义变为“长处”。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集思广益”中“广”的意义变为“增广、扩大”;“敬而远之”的“远”变为“远离”;“穷兵黩武”的“穷”变为“竭尽”;“恃才傲物”的“傲”变为“傲视”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的正变为“使……正”;“光宗耀祖”的“光”变为“使……光耀”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不耻下问”的“耻”变为“以……为耻”;“兵贵神速”的“贵”变为“以……为贵”等。

另外,还有数词的活用。如数词作名词,“杀一儆百”是杀一个人,警戒许多人;数词作动词,“一日千里”是一天奔驰千里路;数词作

的剖析都要有目的性,要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假如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命题作文的特点,在写作时避难趋易,对待作文写作就会变得游刃有余。

二、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

同一个题材的作文,假如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发现的问题也不同,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作文写作要求学生在构思时要思路开放,文章的立意要独特新颖,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进行集中思维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学生一旦形成扩散型的思维方式,就会感到要写的东西很多,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体会、情感,而且材料新颖,立意独特,进而解决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开放,往往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敢于标新立异,但是和成年人相比,由于受到社会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的想法比较幼稚,往往习惯从表面分析问题而且容易片面,没有深度和广度。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学,让学生用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辩证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对辩证分析能力的训练,学生才能从材料作文中寻找出正确的看点,并围绕此观点进行辨析。

四、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

学生写作文时经常感到不知道从何写起或者不知道写什么。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文体的理论知识。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其特点,同时又都有共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此类知识,教师应对不同的文体进行比较教学和交叉训练。对于不同题材性质的文章,可以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这样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除此之外,还有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过渡的方法等等。

五、范文引路,模拟训练

对课本和辅导书上的范文进行教学,除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外,还可以将其作为学生模仿的典范。

例如,在学完《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后,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练习:如果孔乙己遇到了范进,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写一篇作文,故事的情节要符合课本中人物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此类练习时,要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评析范文时,应着重分析文章作者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并由此推及思考、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仿写的重点,让学生有法可仿。

此外,教师在进行范文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学习范文作者分析和布局文章的方法,而不单纯地抄袭范文,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维和思路,将学到的方法进行发挥,最后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如果学生掌握了此类知识,那么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将得到解决,这样就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六、组织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有丰富的内容,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优势条件,扬长避短,有选择地组织课外活动。在开展课外活动时,教师只需在旁辅导学生即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课外活动,但也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防止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总之,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和理论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将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完成的作文就会立意新颖、匠心独具。初中教师应融通“以学定教”的思想,将其应用到初中写作教学中,并不断创新初中写作的教学方法,使其处于不断的更新中。

高中必修1-5古文中成语及出处 第5篇

秦晋之好: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切齿拊心: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②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鸿门宴》)

秋毫无犯: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虎狼之心: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劳苦功高: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不胜杯杓: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必修二

载笑载言: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卫风·氓》)二三其德: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卫风·氓》)夙兴夜寐: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卫风·氓》)信誓旦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卫风·氓》)

九死不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偭规错矩: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坚如磐石: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对酒当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月明星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周公吐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群贤毕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

流觞曲水、丝竹管弦: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放浪形骸: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老之将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修短随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正襟危坐: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沧海一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逝者如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取之无禁(尽),用之不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杯盘狼籍:肴核既尽,杯盘狼籍。(《赤壁赋》)必修三

难于上青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地崩山摧: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蜀道难》)千山万壑:群山万壑赴京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穷困潦倒: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千呼万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切切私语:(现作“窃窃私语”)在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琵琶行》)珠盘玉落: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琵琶行》)

整衣敛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现指整理衣服,收起笑容,脸色严肃起来(《琵琶行》)。

秋月春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琵琶行》)暮去朝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琵琶行》)门前冷落: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杜鹃啼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本指杜鹃啼鸣,形容鸟类啼声的悲苦。(《琵琶行》)

司马青衫: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形容十分悲伤。(《琵琶行》)锦瑟华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不违农时: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寒于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顺风而呼: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跬步千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驽马十驾: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锲而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追亡逐北、因利乘便: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金城千里、万世之业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瓮牖绳枢、斩木揭竿、云集响应、赢粮景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深谋远虑: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同年而语、度长絜大: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授业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生而知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如是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必修四

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雨霖铃》)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姿英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灰飞烟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舞榭歌台、雨打风吹: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金戈铁马: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乍暖还寒: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价值连城: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怒发冲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

肉袒负荆(负荆请罪):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屈节辱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啮雪吞毡: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苏武传》)

人生如朝露: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苏武传》)

肝脑涂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苏武传》)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指责。(《苏武传》)斧钺汤镬: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

白发丹心: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传》)必修五

归去来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今是昨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欣欣向荣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滕王阁序》)腾蛟起凤: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滕王阁序》)云销雨霁: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滕王阁序》)

天高地迥、兴尽悲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萍水相逢: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序》)冯唐易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滕王阁序》)盛筵难再: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陆海潘江: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阁序》)

鲲鹏之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至人无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零丁孤苦(孤苦伶仃):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急于星火: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乌鸟私情: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

关于人际关系的古文好成语推荐 第6篇

【解释】同生共死的交谊。

【出处】元郑德辉《绉梅香》:“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2. 万古长青

【解释】万古:千秋万代。千秋万代都像松柏一样永远苍翠。比喻崇高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远不会消失。

【出处】元无名氏《谢金梧》第四折:“也论功增封食邑,共皇家万古长春。”

3. 相知恨晚

【解释】相知:相互了解。认识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引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欢,无厌,恨相知晚也。”

4. 肝脑涂地

【解释】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出处】《史记刘敬书孙通列传》:“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

5. 难舍难分

【解释】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愿分离。亦作“难分难舍。”。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不免盟山誓海,难舍难分。”

6. 望穿秋水

【解释】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7. 十亲九故

【解释】故:老朋友。形容亲戚朋友很多。

【出处】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受千辛万苦,想十亲九故。”

8. 志同道合

【解释】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最经典的古文寓言 第7篇

干活和受累,这是创造财富的本钱。

有一个富裕的庄稼汉,在自己感到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便不让旁人在场,把孩子们都召到自己跟前,说:“你们千万不要卖掉家产和土地,那是祖辈留下来的,地里埋着财宝,我不知道确切的位置,你们只要发奋挖掘,就一定能成功。秋收后你们就去翻地,挖、锄并用,每个地方都别落下。”

父亲说完便死了,孩子们根据遗嘱把地里翻了个遍,折腾了一番。一年过去了,财宝没有找到,不过地里的收成比往年要好得多。他们终于悟出了父亲临死前暗示的道理,这就是劳动创造财富。

成语古文寓言故事 第8篇

一、教学过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 原先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基本是按照教参上的设计进行教学, 结果由于本课教学内容多, 导致在教学中我说得多而学生听得累, 因课堂任务重, 教学任务还不能按时完成, 教学效果不好。今年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发觉此文的明显特点是成语故事较多, 虽然本课的内容属于古代史, 学生对这段历史可能不太了解, 但本课中出现的许多成语, 学生在小学的时候都学习过, 且比较感兴趣。我就想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展示呢?因此上这一课之前, 我从图书馆借来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等书, 有意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这些历史读物。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春秋战国的历史。

课前我先让同学推荐班级中历史知识丰富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 接着提出问题:“周幽王废除的太子后来怎样了?”好奇心促使学生们关注太子宜臼的境遇, 在我的叙述中不知不觉进入新课第一个小要点, 即“平王东迁”这一史实。然后我告诉学生们伴随着“平王东迁”, 我国的历史正式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而我国成语大部分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 于是请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我的话一出口, 许多学生就兴奋不已, 纷纷举手, 积极抢答。我采取了分大组竞赛的方式, 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 让他们展示成语故事。出乎意料, 有的学生不仅说出成语, 还说出了成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许多学生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有些学生对成语故事比较陌生, 还要求讲的学生声音再大些、细致些。我深深感觉到学生对这一活动的浓厚兴趣, 于是留足了时间给他们展示。结果几分钟下来本课中所涉及到成语故事, 如“一箭之仇”“老马识途”“管鲍之交”和“纸上谈兵”“负荆请罪”“春秋无义战”等成语学生几乎都一一列举到了。

当学生们展示完他们所知道的成语后, 我又挑选了其中一些关系到本课重点历史事件发展的成语, 采用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的形式介绍相关的成语故事, 然后请学生分析这些成语故事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如为了讲清齐桓公之所以能够称霸, 我先请学生们在春秋战争形势图上找出齐国的地理位置, 然后总结“老马识途”和“管鲍之交”这两个成语说明的是管仲和鲍叔牙的杰出才能, 而“一箭之仇”“尊王攘夷”说明齐桓公对有才能的人才的重视和重用, 这是齐桓公得以称霸的一个重要原因。讲晋文公之所以能够成为霸主, 是因为他长期流亡民间, 明白人间疾苦, 更主要是他积极改革, 并善于利用“退避三舍”, 以此在“城濮之战”取得道义上的胜利和战略上的胜利。这样一来, 学生们会对齐桓公和晋文公及他们为什么能称霸有较深的认识。而对战争后果的分析, 我则对孔子的“春秋无义战”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让学生从他们所熟悉的南京大屠杀等战争影片中想象春秋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 告知学生大鱼吃小鱼的结果就是产生了较强大的诸侯国。诸侯过于强大后, 他们不再听从周天子, 也无需利用周天子这个所谓的保护伞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因此, 兼并取代了争霸, 战争成了家常便饭, 战国七雄的出现不足为怪。同时也为最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我用了一串成语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总结:“烽火戏诸侯”使得周王朝衰落;“一箭之仇”“老马识途”“管鲍之交”“尊王攘夷”“葵丘会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城濮之战”“退避三舍”使晋文公成为霸主这样一来学生既对本课涉及到的成语有了一个整体的概括, 又对本课的内容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 在记住这些成语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二、课后反思

这堂课上完后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均反映效果较好, 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既然我们历史课本中几乎每课都有一些成语故事、典故或历史小故事, 那我们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为什么不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 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须知以故事形式进行的讲解, 很容易使学生融入到情节起伏中, 不由自主地会想起相关的时间、人物、事件及结果等历史知识。学生以这种方式记忆知识点要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印象要深得多。同时, 这种学习知识的方式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 课堂上为把自己“最闪亮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并通过演讲和解答不断提高自己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把“苦学”变成“乐学”, 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成语古文寓言故事

成语古文寓言故事(精选8篇)成语古文寓言故事 第1篇“桀犬吠尧”由“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战国策齐策六》)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