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长期机械通气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长期机械通气范文(精选3篇)

长期机械通气 第1篇

关键词:家庭无创正压通气,家庭氧疗,COPD,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COPD的死亡率居所有死因的第4位,并预测发病与死亡率将有上升趋势[1]。近年来,长期家庭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结合长期家庭氧疗(long term oxygen therapy,LTOT)在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对改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及CO2潴留有明显作用[2]。本研究对66例患者进行长达1年的随访,观察家庭NIPPV结合LTOT长期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64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排除合并心、脑、肝、肾疾病等由于其他情况导致的血气分析、肺功能异常患者。无创通气指征:PaO2<60 mm Hg(1 mm Hg=0.133 kPa),PaCO2>60 mm Hg,患者意识清晰,面部无畸形,可使用面罩。将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55~76岁,平均(69.6±5.8)岁;病程10~18年,平均(15.6±3.8)年。对照组31例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54~71岁,平均(63.4±4.9)岁;病程11~18年,平均(14.2±3.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长期家庭NIPPV和LTOT治疗。吸氧:氧源为压缩氧气钢瓶,用双侧鼻导管吸氧,氧流量1~2 L/min,白天1~2次,每次2 h以上。夜间使用ResMed无创呼吸机(北京瑞仁康科技有限公司),模式为S/T,呼吸频率设置为12~16次/min,吸气相压力自8 cm H2O开始(1 cm H2O=0.098 kPa),逐渐调至12~20 cm H2O;呼气相压力自0开始,逐渐增至2~5 cm H2O;氧流量2~5 L/min。保持潮气量在8~10 ml/kg。

对照组在常规方法治疗基础上长期家庭LTOT治疗,氧源为压缩氧气钢瓶,用双侧鼻导管吸氧,氧流量1~2 L/min,时间12~18 h/d,夜间不间断吸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时各项指标变化:(1)COPD病情恶化次数、年医疗费用支出、平均住院天数的变化。(2)血气指标:pH值、PaO2、PaCO2的变化。(3)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肺活量(MV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死率、病情恶化次数、年医疗费用支出、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治疗组33例患者中1例死亡(3.03%);对照组31例患者中1例死亡(3.23%),均为入院后插管肺部感染死亡,与氧疗或无创通气无关。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治疗组病情恶化次数、年医疗费用支出、平均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

治疗12个月时,两组患者PaCO2明显下降;PaO2明显提高;血液pH值明显改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血气分析PaCO2、PaO2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pH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

肺功能比较,治疗前后治疗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同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

注:同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阻力增高,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形成,使呼吸功耗增加,从而产生呼吸肌疲劳[4]。无创通气不建立人工气道,采用面罩或鼻罩等进行呼吸支持,辅助呼吸功能,从而减轻呼吸肌的疲劳。原理为,患者吸气时,无创呼吸机给予一个较高的吸气压,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气量,减少无效腔气量;呼气时,无创呼吸机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使等压点前移,防止肺泡和小气道萎陷,改善弥散功能,使肺泡内CO2有效排出,从而达到改善血气恶化,减轻高碳酸血症,维持适当氧分压的目的[5]。

近年来,NIPPV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可获得显著的疗效,已被列入2004年版ATS/ERS的COPD诊治指南[6]。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治疗组患者PaCO2、PaO2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治疗组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恶化次数、年医疗费用支出、平均住院天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NIPPV结合LTOT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明显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延缓肺功能的恶化、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支出,提高生活质量,与国内外报道一致[7,8]。然而,NIPPV的应用仍存在局限性,长期随访中,笔者发现以下因素可能影响疗效:(1)紧扣面罩所引起的不适,面部皮肤疼痛、破损。(2)不能直接清除气管分泌物。(3)肺通气量增加而产生的口鼻干燥,通过加强湿化和局部涂抹润滑药物可解决。(4)胃胀气。随访中发现很多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胃胀气,解决办法为鼓励患者尽量用鼻呼吸,配合适当的胃肠动力药物,也可间断给予胃肠减压。(5)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日佩戴面罩时间不足,影响了疗效,可通过家属给予患者监督、鼓励来解决[9,10]。(6)部分患者家属误操作,导致呼吸机参数变更。因此,为提高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避免不良事件,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规范培训,包括正确佩带面罩,减少面部压迫性溃疡的发生;正确雾化,减少雾化导致的感染;呼吸机参数设置时尽量减少吸气时间,减少患者的不适感觉,保证通气时间等。

机械通气管理小组 第2篇

医疗风险是指医院因病人在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医疗风险始终贯穿在医疗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2]。由于ICU是危重患者和先进监护抢救仪器集中的科室,潜在的医疗安全问题也相应增多[3],机械通气病人的气道管理意外事件发生率占首位,尤以气管脱落至体外或自动拔除的风险最大[4],因此如何在医疗工作中减少气道管理的医疗风险成为ICU医疗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科自2017年8月开科起特设立了专职机械通气管理小组,情况如下: 组长:王波

成员:丁光华

闵新光

刘家东

杜靖柳

准入资格

1.1具有良好的医师职业道德,热爱危重病专业工作,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医师。

1.2具有执业医师及以上资格,临床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在ICU工作5年及以上的医师。

1.3具有良好业务素质,技术操作水平高,对于气道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丰富、应急反应灵敏的资深医师。

产生方法

2.1 对于符合条件的医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法产生候选人。

2.2由科主任、医务部负责培训的主任共同制定理论考核试卷、现场答辩题目以及与气道护理相关的技术操作考核项目。

2.3统一进行闭卷理论考试(成绩占40%),抽签进行相关技术操作项目(成绩占40%),抽签进行现场答辩以及现场阐述作为专职呼吸道管理医师个人的工作思路(成绩占20%)。

2.4最后成绩汇总后确定专职呼吸道管理小组成员5名,科室内每个医疗小组都有1名专职呼吸道管理医师负责专项工作。人员安排好后上报医务部进行备案。

再培训与阶段考核方法

3.1对于选拔出来的医师进行为期2个月的气道管理方面的专项再培训,培训老师为取得会ICU专科医师执业上岗证书的主治以上医师以及呼吸专业的科主任进行专项授课,同时建立与浙江呼吸治疗研究中心呼吸治疗师的长期网上联系,进行学术上的请教和交流,进一步提高小组成员的气道管理水平。

3.2培训结束后进行再考核合格后上岗,在工作期间继续有计划的参加各项培训,每6个月进行阶段考核以促进小组成员不断学习气道管理方面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3.3每年进行竞争上岗,小组成员享受岗位补贴以资奖励,并优先安排参加气道方面的系列培训。

气道管理小组的管理

4.1科室制定呼吸道管理小组的工作制度,小组成员工作计划、小组成员专项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以及相关的专项管理制度,并上报医务部审批。

4.2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和工作范围。

4.3详细制定小组成员各班的工作流程以及设计各种记录表格。

气道管理小组的工作职责

5.1负责科室危重病人的所有有关气道的医疗工作,保证病人气道医疗的安全。

5.2负责指导年轻医师的夜间气道医疗工作,并协助科主任做好气道方面检查督导工作。

5.3作好所有病人的气道医疗记录,分析病人的具体问题及时与上级医生沟通解决。

5.4每月末负责书写本月气道管理工作汇报上交科主任,并组织召开气道管理分析会,将上月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改进工作。

5.5每季度负责组织进行气道管理方面新进展的讲座,提高年轻医师的气道医疗方面的知识水平,整体提高科室的气道医疗水平。

5.6科主任随机抽查小组各成员的医疗质量,对由于责任心不够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处罚。每半年进行一次阶段考核,动态考核工作质量。并及时沟通了解专职医师的工作质量。

5.7每年撰写有关气道管理方面的论文,积极进行科研工作,每年年终进行工作总结以及述职。

6具体工作方法

6.1专职医师不具体分管病人,只负责本班内所有病人的气道管理工作,记录专门的气道管理记录。

6.2通过系统评估后有针对性制定出不同病人每天的气道医疗计划(包括肺部听诊情况记录、电动机械排痰如何实施、气囊管理、气道灌洗、胸部物理治疗的实施等)并进行详细的专项交接班。

6.3科主任每天晨间以及晚间查房时评估专职医师气道管理的质量,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反馈,并做好记录。对于经常出现气道管理不到位的专职医师进行指导教育,加强气道管理督导,持续改进气道管理质量。

6.4专职医师每班要与上一接班医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对于评估的病人痰液情况,管道的异常情况等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共同判断后及早处理解决,及时干预,避免出现严重的意外事件,危及病人生命。

6.5专职医师工作时,利用一定的时间可以对本班内年轻实习医师的工作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年轻医师的气道管理水平,做好人员梯队储备。

6.6 以上实施方案,自开科之日起试行。

嘉兴邦尔骨科医院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第3篇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护理 危重患者

近年来,机械通气在临床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多承受着心理及生理上的痛苦和不适,对身心健康均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采取有效护理是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的关键[1]。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全程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52~88岁,平均74.5岁;使用呼吸机时间1~57天,平均9.7天;45例经口气管插管,5例气管切开,10例无创通气。其中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24例,大专及以上15例。未婚1例,已婚54例,离异5例。

方法:

⑴环境护理:病区需保持空气流通,整洁、安静,最大限度的将各种原因引起的不适感降至最低。集中进行护理操作,努力做到轻、准、稳。将监护仪、呼吸机等报警器声调整到最低,为促进患者良好睡眠,在夜间非操作时只开地灯或床头灯。

⑵管道的护理:①气管切开导管的压迫减轻护理:患者为气管切开时均存在程度不等的焦虑和紧张,同时沟通存在障碍,使心理负担加重,故临床护理人员需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就置管治疗的意义、目的讲明,消除其恐惧情绪。定时对寸带松紧度进行检查调整,减少刺激,使患者舒适度增加。气道保持湿润,防止异物混入,内套管每天至少行2次清洁,防止呼吸道因痰液结痂而阻滞。②气管插管导管压迫减轻护理:患者在经口气管插管时,口腔因受气管导管压迫,易出现溃疡、肿胀等,故每天需行1~2次的口腔所理,对牙垫的位置进行检查调整,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气管导管向口腔内一侧较长时间压迫。③呼吸机管道位置护理:将呼吸机管道支架充分利用,调置适宜高度,并采取有效支持。避免支架过高使管道受牵拉而发生移位,出现脱管或使患者感到不适,呼吸机管道内冷凝水不易向气道流入,同时避免了支架过低时,气道受管道的过重压迫。④气管套管气囊充气护理:定时对气管套管气囊放气,放气时先将气道内分泌物吸尽,再将口咽部分泌物吸引,后再对鼻腔内分泌物吸除,将气囊内气体缓慢放掉,最大限度地将气管黏膜受气囊压力下降的刺激造成的不适感降低。⑤鼻饲管的护理:为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误吸率,通常不能经口进食,需将药物及流质饮食经留置鼻饲管注入,临床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可取半卧位或低半卧位,胃管保持通畅,并行妥善固定,防止翻身出现牵拉造成恶心不适的发生。鼻饲量需依据患者自身的消化情况由少到多渐调整。

⑶卧位护理:护理人员需定时对机械通气的患者翻身,左侧、平卧、右侧交替进行,经常协助患者对肢体进行活动,将长期卧床的不适感降低,在需要时垫气垫床处理。对患者非语言行为表现需做好密切观察,以做出是否需要对体位进行变换的判断,对患者的舒适程度做好及时询问,并随时调整。保持床位整洁舒适,对受压部位经常按摩,活动四肢,避免发生压疮。

⑷气道湿化保持护理:患者人工气道建立后,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湿化和加湿作用完全丧失,若气体湿化不够,更易在支气管内积聚黏稠的痰液,对通气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降低了氧疗效果,使吸入气体在肺内呈不均匀分布,血流与通气比例失调,使缺氧程度加重,故气道湿化的有效性可使呼吸道通畅得以保持,并有效预防了肺部感染的发生。同时因患者在应用人工气道时呼吸道失水增加,降低了咳嗽能力,患者排痰不畅,感到不适和干燥,需保证气道湿化,可通过在呼吸机湿化槽内加入蒸馏水进行,同时也可给予雾化吸入。

⑸吸痰的护理:依据患者咳嗽、痰鸣、血氧饱和度下降及呼吸机显示的气道高压等多项指标及时进行吸痰处理,为防止吸痰造成低氧血症,吸痰前需雾化、湿化、物理振肺、翻身,吸痰前后及1~3分钟的纯氧,吸痰时间控制在10~15秒,患者痰较多时行1~3分钟的间隔再进行。连续多次吸痰应给予100%纯氧在中间吸入。注意在吸痰时动作轻柔,无菌操作,吸痰管需行质地适宜,粗细合适的选择。鼓励能自行咳嗽的患者自行排痰咳嗽,定时拍背翻身,对患者的肢体运作、面色、心率变化、血氧饱和度在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以对缺氧程度进行判断和决定吸痰是否停止。

⑹约束带护理: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或神志不清时,为防止自行出现拔管现象,需对四肢进行适当约束,并在约束部位用软垫防止出现损伤,协助患者被动运动肢体,需留一定的活动空间,对患者的行为应密切观察,并给予满足,配合的患者,可解除约束。

⑺心理护理:对经口气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需主动与其沟通,讲带管的必要性,缓解患者焦虑、恐惧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就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促进治疗成功完成。

结 果

本组患者均康复出院,临床满意率98.3%。

讨 论

临床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实施,可使患者不适感降低,各极主动配合治疗,缩短了应用呼吸机的时间,并是成功脱机的关键,对人机对抗采取舒适护理,并在撤机前行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讲明撤机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安全性[2],依据具体步骤进行,以降低长期依赖呼吸机引起的不良后果,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护。并鼓励家庭和社会多关注患者,让其从心理上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益于治疗,临床护理人员需考虑到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提供心理护理,加强护患交流,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许贝.ICU清醒患者机械通气期不良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23(3):338-342.

长期机械通气范文

长期机械通气范文(精选3篇)长期机械通气 第1篇关键词:家庭无创正压通气,家庭氧疗,COPD,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