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创新联防联调机制构建鄂陕和谐边关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创新联防联调机制构建鄂陕和谐边关(精选2篇)

创新联防联调机制构建鄂陕和谐边关 第1篇

创新联防联调机制 构建鄂陕和谐边关

xx乡地处鄂陕边关,秦巴腹地,与陕西省三县八乡相邻。x个行政村中有y个行政村与陕西接壤,省际边界线150余公里,地处边关,回汉杂居,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别决定了xx乡特殊而复杂的治安环境,2001全乡共发生民事纠纷48起,有27起属跨省际纠纷,治安案件11起,有6起属于跨省的,其范围涵盖婚姻家庭、山林土地权属、邻里关系等方方面面。由于跨省跨区域,纠纷难调解,案件难查处,治安难防范,处理难到位。针对这一实际,乡党委、政府在县政法委、县综治委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省际联防联调机制,破解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大难题,使矛盾纠纷减少了、社会秩序变好了、回汉民族团结了、边关关系和谐了,实现了连续七年无命案,连续三年被授予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责任区和市级平安乡。

一、倡导跨省乡镇长联系会议制,破解跨省综治工作协调难。

老大难,老大出面就不难。跨省案件虽然难处理,只要双方当事人所在地行政首长高度重视,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协调,案件调查处理就容易多了,为此,我们率先倡导跨省乡镇长联系会议制,经过数次磋商协调,目前,我们已经与陕西相邻的三县八个乡镇达成一致意见,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跨省乡镇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联系会,由各乡镇乡镇长或书记参加,会议在相邻的八个乡镇中轮回召开。通过跨省乡镇长联系会议,加强往来,增进交流,融洽关系,达成共识 ,一站在手 写作无忧,为跨省治安联防联调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领导保障,解决了跨省综治工作难协调的问题,改变了过去地域相邻,但各自为阵综治效果不佳的弊端。

二、实施跨省政法“三长”协作制,破解跨省案件调查取证难。

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既是执法主体,也是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力军,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推行跨省乡镇长联系会议制的基础上着重实施跨省政法“三长”协作制,在处理跨省纠纷中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的作用。一是推行首问负责制,跨省纠纷,不管属于谁管辖,只要群众找上门了,实行首问负责,到湖北报案由湖北政法部门暂时受理,到陕西报案由陕西政法部门暂时受理,然后由政法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法移送,解决相互推诿,跨省纠纷告状无门的问题。二是推行相互协作制,为了保证跨省案件的顺利查处,根据职责范围,原则上由有管辖权一方政法部门牵头,双方当事人所在地政法部门必须派1~2名干警参与查处,解决管理权属不清,调查取证难的问题。

三、落实跨省中心户长负责制,破解跨省纠纷就地解决难。

xx乡地处鄂陕边关,省际边界线150公里,有很多地方是脚踏两省,叶落三县,秦楚群众依山而居,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生产、生活等紧密相联,如果按地域管辖,很多治安问题难以解决和落实,我们和陕西周边乡镇联系,打破户籍身份,按照随片就湾的原则,将两省群众纳入统一管理,形成了具有边关特色的跨省中心户,推选中心户长,实行中心户长负责制。根据随片就湾的原则,xx村有三个农户被划编在陕西xx乡确立的中心户长联系的名单之中。xx村三组村民xx与陕西省xx县xx乡xx村四组村民xxx,因争水井权属发生纠纷多年,经常互相辱骂、撕打。陕西中心户长xxx于2006年1月,找到xx村治调主任xxx一并弄清水源界线,确认水源在湖北境内,xxx对陕西村民xxx进行了批评教育,xxx村治调主任xxx对本村村民xxx也进行了批评教育,依据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的原则,要求双方共用此水。一场多年来都难以解决的纠纷,落实跨省中心户长负责制后,迎刃而解。跨省中心户长负责制的确立,使跨省矛盾纠纷有效消灭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解决了过去小矛盾要出省的问题。

四、推行跨省法律文书互认制,破解跨省案件执行难。

生效的法律文书得不到有效执行就如一张白纸,属于法律欠条,既影响法制权威,又伤害群众感情。为了有效解决跨省生效法律文书难执行问题,我们通过协商,实行行政处罚决定书、调解协议书等法律文书互认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相互协商督办双方当事人依法履行已经生效的有关法律文书,保障跨省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及时的维护。2005年8月,xx村修公路时,一村民将陕西xx镇xx村村民xxx用来做天麻的河沙推到了河里,xxx找到xx镇综治办、司法所,xx镇对xx村民作出要求赔偿河沙的决定,我乡xx村民认为自己是湖北人,陕西xx镇管不了他,拒不执行。xx镇综治办到我乡协调,我们认为xx镇作出的决定合理合法,并派出专班到xx镇协助督促xx村民履行决定。实行跨省法律文书互认制,有效解决了跨省案件执行难的问题。

五、坚持省际治安联防巡逻制,破解跨省治安防范难。

治安巡逻是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手段。我们和周边陕西省八个乡镇协调成立了八支跨省治安巡逻队,有7—9人组成,涉及相关村治调主任为队长,社会治安骨干分子为成员,巡逻队采取“鄂陕互动,属地管理”制,即每次治安巡逻,涉及到两省的治安巡逻队员必须全部参加,对发现问题实行辖区负责制,在湖北境内发现的问题由湖北巡逻队员出面处理,在陕西境内发现的问题由陕西巡逻队员处理。巡逻队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进行周边治安巡逻,发现问题,当场处理。2004年冬,陕西xx镇人到我乡xx村偷砍该村三组村民xxx山上的柴,xxx上山制止时,陕西xx镇农民将xxx用葛藤捆在树上,继续偷砍。xxx大声呼叫,xxx村几十个村民手持木棒迅速向山上冲来,一场群体性械斗事件即将发生。这时,被跨省巡逻队发现了,xx镇林业站站长等人迅速将我乡农民xxx从树上解下来,并要求所有参与偷砍的陕西农民将偷砍的柴全部送到xxx家里,并向xx村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由于跨省巡逻队发现及时,一场跨省群体性械斗事件得到了平息。

创新管理机制构建和谐校园 第2篇

一、加强和谐管理的意识

只有科学的和谐的管理, 才能出优成绩, 高效益, 这是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的管理核心内容。和谐的社会不再是“一言堂”, 不是家长制, 和谐的校园管理不是管理者包揽、武断、守旧;反之则会使学校的管理落入守旧的怪圈, 走进管理的死胡同。管理者有了科学、和谐的管理意识, 才有管理的创新思想和行为, 才有自己独到的管理方式和机制, 让校园永远洋溢和谐之声, 充满勃勃生机, 学校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二、建立和谐发展的管理目标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要完成整个学校的管理工作, 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谐管理的意识, 把教育资源和谐利用, 让校园、教师、学生共同和谐发展, 以这作为学校的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者必须紧紧把这一目标融入到学校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去, 根据这一目标, 制订各项管理计划, 各种实施方案, 各类奖罚措施及考评细则。并把这些落实到整个教学管理环节中去, 以此促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最终实现和谐管理目标。并以此促进学校各方面的工作, 同时进一步争取上级和社会的关心与支持, 共同引领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营造校内和谐的育人环境

学校的育人环境无非是两方面的内容:即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类硬件设施, 软环境是指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形式、方式, 校园文化等各项设施。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首先对各类硬件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应要有全盘的考虑, 其次只要硬件设施到位, 则更重要的是如何斟酌软环境的建设, 要着重考虑如何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1) 着重进行对师生的思想教育、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搞好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渗透养成教育,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 以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对学生来说将是终生受用的。 (2) 对学生的管理要实现人性化。管理要严字当头, 这是毫无异议的。但要在严字的基础上, 体现人性化, 放下“师道尊严” (但不是说不要) , 让学生有种在校就是在家的感觉, 从而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 以提高学习效率。 (3)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 浓厚校园的文化气息, 积淀校园文化底蕴。

课, 要认真分析老杨同志可亲可敬的原因, 认识到就是在这个普通的农民打扮, 甚至还带土气的农民身上却闪烁着人间最淳朴的最美好的思想火花。《背影》中所写的父亲的形象, 是何等的可亲可爱, 虽是家遭变故, 失业痛苦, 但在送子上学的过程中, 嘱茶房、买橘、铺座位, 做得是何等的细微周到, 自己的悲痛深深的藏在心中, 爱子情却溢满天地间, 作者写得是多么的动情、动人。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人物高尚的品质, 知道尊敬长辈、热爱家庭是中华民族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实现学校特色, 使学生受到薰陶。 (4) 以学校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来带动教师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5) 为教师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而又积极进取的教学环境, 让教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搞好教学、教科研工作,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只要有了和谐和育人环境,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有了提升的保障, 从而实现学校的和谐、持续发展。

四、落实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 主体意识与精神的弘扬, 这句话笔者完成赞同, 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主体意识与精神, 即使有再优、再精的教材、教案, 也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而要落实好对教师的管理则务必在管理的过程中应重视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因为教育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行为最终分为“抓组织”和“关心人”两大类。“抓组织”即为制度管理, “关心人”即为情感管理。而制度管理则为硬性管理, 可以通过一系列制度实行对教师的管理;情感管理则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 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 尊重教师的意见, 注意教师的情感和问题等。而成功高效的管理应是这两种管理的有机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否则就会走上管理的极端以至造成管理上的不当。因此这要求学校的管理者要以人为本, 管理也应富有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 应与教师同呼吸, 共命运、心连心, 参与并融入到教师当中去深入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 虚心采纳教师的建议。在整个的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对教师应多尊重、肯定、激励, 切不可吹毛求疵, 求全责备, 并以此营造一种和谐的管理机制, 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 搞好教学、教研工作, 最终推动学校的发展。

五、争取学校发展的和谐的社会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使人的各种因素真正得到和谐发展, 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和谐, 而社会的发展, 当今的教育形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有的近于苛求, 从而导致了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增加了无限的困难和强大的压力, 如社会舆论对部分存在小问题的教师的过分苛责。这样乃至使个别心理不正常的家长有意刁难教师。这也让部分家长把教师看做是学生的保姆, 学生的一切就包在了老师身上, 也造成了学校对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不敢去开展, 从而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应该具备与社会各个部门、家庭进行协调的能力, 为学校的发展争取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让社会、家长对学校, 对教师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关心和支持, 这将更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唱好和谐校园这支歌, 应当是学校管理者责无旁贷之责任, 是学校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素养。

(大余县新城中学)

传统美德心灵美的体现。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感,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 一定会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语文课的学习, 让学生认识美丑、分清真伪、明辨是非、爱憎分明, 让学生将其转化为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有益于社会的人。

创新联防联调机制构建鄂陕和谐边关

创新联防联调机制构建鄂陕和谐边关(精选2篇)创新联防联调机制构建鄂陕和谐边关 第1篇创新联防联调机制 构建鄂陕和谐边关xx乡地处鄂陕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