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中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初中个性化阅读的方法(精选10篇)

初中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第1篇

一、鼓励学生有兴趣地阅读

创设致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情景, 能鼓励学生主动迅速地进入阅读状态, 提高阅读效率。精心设计导入课文的情景, 是创设致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情景的具体体现。

导语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所强调的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的特点。如导入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营造浓浓的亲情氛围, 让学生产生联想, 老师再动情的表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父母给了我们无限的关爱, 我们都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不错, 母爱是博大的, 但父爱是深沉的。今天, 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可敬的父亲吧!”这样设计导语, 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既能引起共鸣, 又能奠定阅读该文的感情基调。

导语设计要富有启发性。如导入课文《社戏》,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 老师很想知道童年时, 你们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是啊,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画, 犹如一个个欢快跳跃的音符, 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 看看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富有启发性的导语,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 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本课教学的思维轨道上来。

精心设计导入课文这一环节, 就象写文章要开个好头一样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

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

课文里所描述的一种情景、一件事物, 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解释, 人们早已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精辟的言论指出了多种理解的存在。因此, 在教学中, 当学生有了独特的见解, 教师应该及时反馈、鼓励。对于学生课堂上瞬间闪现的灵光, 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它, 并予以引燃, 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 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例如, 在教学《变色龙》时, 鼓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在众多的问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变色龙在我们当今社会中还存在吗?它存在的土壤是什么?同学们议论纷纷, 最终谈到了人性的弱点, 能如此深刻的认识问题, 看来孩子们真的不可小看。

三、鼓励学生给课文作批注

批注式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 对课文语言文字、语言特点、思想情感等的感知, 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 就写什么, 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 是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例如, 在学习《吆喝》一文时, 学生们围绕“这篇文章好在, 从文章中感受到了”作阅读批注, 结果学生们发现了文中许多的美:“馄饨喂开锅!”有一生写道:听这吆喝声, 我仿佛闻见了香香的馄饨;“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多风趣的语言, 这小孩真是顽皮学生们在批注的过程中, 深深感受到了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这种评价式阅读极大地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因为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 成了读书的主人。

课文批注是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 可以写学生的见解、感悟、困惑, 更好地实现了学生、文本、教师、作者之间的对话。具体方法是:

1. 批注词句, 阐释含义:要根据此词句本身及上下文联系甚至全文主旨来批注其深层内涵。

2. 批注对某一现象的揭示、某一特点的分析原因的探究:这需要或追本溯源, 或探因求果, 或阐幽发微。

3. 批注全文主旨归纳、概括:要根据全文思路, 对题目、中心句、不同论点、重要观点、提示语去全面把握批注。

四、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初中散文的个性化阅读初探 第2篇

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的文学体裁,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抒情性散文如冰心的《谈生命》,叙事性散文朱自清的《背影》,议论性散文如鲁迅的《灯下漫笔(节选)》等等。散文最大特点是接近生活,抒写作家的真实感受和生活境遇,阅读散文最重要的就是体验作者精神感受和领悟生活的人生百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散文的阅读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学生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一)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现代教学论主张以学定教,那么教学的重难点,即为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个性化阅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中的作者所提出的观点和想法或文本所寄予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独特解读的阅读过程。那么个性化阅读中学习的重难点就应该是对阅读对象的理解。首先阅读散文最重要的是体验作者的真实感受和作品中的人生百态。那么,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感受生活就是一篇散文的学习重点。在冰心的《谈生命》中,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从而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在《紫藤萝瀑布》中,是学会领悟“花和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课文中的含义,学会顽强地与厄运作斗争。其次是学生在散文阅读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难点。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内容和组织方式都是不同的,因而构成了他们不同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个体的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于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获得与理解。因此每个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难点也是不同的。教师需要 “因材施教”,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从不同的角度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如在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的过程中,学生从各异的角度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与视角在一次次的“背影”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与爱护;也有的学生从儿子的角度出发,更多体会到的是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思念;还有少数的学生更是以独特的视角读出父子之间若有似无的隔阂,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对父亲深沉而隐匿的爱第一次有了深切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和交流,从各异的角度读出个性化色彩,这就是个性化阅读的难点所在。

(二)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情感的漩涡中心。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正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一个足够用心的导入将引领学生走入作者情感的旋涡中心,使学生沉浸于文本所建构的感情世界,体验其中的深层意蕴。比较善于使用语言的教师可以利用亲切的话语中蕴涵的情感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世界,如江苏省如东县的顾辉老师这样导入《紫藤萝瀑布》:“在我们生活的美好的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欣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而女作家宗璞更多关注的却是丁香、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看似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借此表达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品味一下她的《紫藤萝瀑布》,看看这篇散文传达着一种怎样的人生追求。”如果学生平时很喜欢诗词,教师就可以和于漪老师一样,带着学生在诗词的海洋中徜徉一番:“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一个符合学生个性的阅读准备过程,一个学生阅读需要的情感环境,学生从中自然可以形成个性化阅读的兴趣与需要,阅读过程中也会体现和谐的氛围。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个性化阅读需要学生发挥阅读的主体性,在个性的张扬中体验阅读感受。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学生需要能够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提出疑问,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分析、判断并形成独特的体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一样,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个性的反应,对文本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如在阅读《珍珠鸟》过程中,学生对珍珠鸟的可爱之处特别喜欢,就会反复诵读,认真思考,结合自己养宠物的经验去感受珍珠鸟的顽皮,体验作者的内心喜悦。当学生接触到对自己而言特别重要的情感时,也会加深自己的感情体验,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反复咀嚼散文的优美语言以及蕴涵的真实感受,感悟作者的真情流露,如前文中提到的《背影》,学生可以从现实的角度个性化体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些学生在文本的启发下,会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做出了“欣赏的再创造”,表现为对作品的思想、意义常常有独特的创造性的理解和认识。正如古代诗论所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散文中作者的表达是含蓄的,是隐藏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要体验作者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现意义,建构新的文本意味。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撷取生活给予我们的思考。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过程,也正是教师积极引导的过程,教师应当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倡导更多的个性感受。

(四)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对散文的鉴赏。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作品鉴赏,时雁行老师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鉴赏,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方法、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并对这一切作出适当的评价。”散文的阅读首先是对字词句的学习,掌握了篇章结构,基础知识,才能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学习。通过鉴赏作品的外部语言,深入作品的情感世界。学生在面对文本时,首先看到的是文本的本身,而并非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正是所谓的“形散神不散”中的“形”,通过外在的“形”领悟作者孕育于文章中“神”。散文的作者将自己的深切感受投入于一草一木的描绘中,投入于较为散乱的语言表达之中,学生唯一能够借以进入作者感情世界的道路就是抓住这些表面的草木,进入文本的蕴意境界。《紫藤萝瀑布》主要描写了一大株生命从衰竭走向旺盛的紫藤萝花,作者由此感悟到了生命的美好与永恒,学生需要从作者对紫藤萝花的描写中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生命意义。从评价、鉴赏散文作品中的人和事,到鉴赏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动机和高尚情操与品质,散文的个性化阅读过程不仅是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人格发展的过程。冰心的《谈生命》是一篇具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练,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文章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学生由文本中鉴赏到的正是作者这种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初中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第3篇

一、激发主体,构建师生互动阅读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彰显学生的个性。可通过阅读过程中实施师生互动,来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这一阅读文本时,可通过三个阶段来进行,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首先,Pictures talking。用多媒体呈现图片,展示各国地理位置,呈现人口、语言、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等相关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接着,Prediction。通过标题与材料中的插图,来预测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这个国家的情况。最后,While-reading。教师指导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如:1.Scan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指导学生快速的浏览文本,明确材料的大意。2.Vocabulary learning:掌握文中的单词意义,通过查看注解,在掌握单词意义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具体的语境来判断词义的能力。

二、渗透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在阅读中接收信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语言与思维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还需运用到非语言因素。其中,跨文化知识对英语阅读存在较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英语中的日常用语、固定短语等与汉语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跨文化知识的差异,就会在交流中出现错误或笑话。例如,短语a piece of cake是表示“事情容易”,而并非字面“一片蛋糕”的意思。再如Every dog has his day,是“每个人都有得意日”。中国人通常认为dog(狗)包含贬义的意味,而外国人却把狗看作是朋友。因此,如果不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跨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则会很容易造成误会,甚至出现错误。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要经常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来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精髓,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三、有效指导,在过程中渗透阅读策略

开展个性化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要让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享受英语学习的过程。要从材料本身出发,让学生从中接受信息、解决问题、体验阅读文本的意义。例如,用Do you have a best friend in your daily life?What is she/he like?这样的两个问题导入材料的阅读;接着由友谊引入Did you have your weakest moment?What was it?这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Dan’s weakest moment,通过这样的连续追问导入文本阅读。阅读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通过层层提问或追问使学生反复阅读,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运用scanning策略来筛选相关的信息,再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实践证明,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既提高了阅读的效果,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个性化阅读策略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不能因为个性化阅读而割裂阅读本身与指导之间的关系。

四、课外补充,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且给学生提供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因此,教师既要重视课本中每个单元与版块的阅读,同时还要适当引用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有效补充,这样才能丰富阅读教学。而学生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没有阅读的输入,就谈不上语言运用的输出,更谈不上开展个性化阅读。这样阅读范围扩大了,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词汇与语言语法知识。个性化阅读可以建立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题型上。例如,教师可以采用选择或者是回答问题相结合的策略进行阅读,当学生作出反应或得出结果后再问一问:“Why?Please give us the reasons.”这样,学生就会对阅读内容理解得更全面,而不是断章取义,或是只注意词汇与句型等。因此,开展个性化阅读必须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总之,个性化阅读是一个心理发展的过程。因此,作为一名一线的英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此同时,结合课外阅读材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阅读技巧,而且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第4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因此,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至关重要。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采用以下方法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语犹如一场戏的楔子,一本书的序言,一扇门的钥匙,对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提高授课效率,调控学生积极的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老师如能精心设计好导语,激情导入,就容易引领学生喜欢语文,喜欢阅读,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七年级(下册)光未然的《黄河颂》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语进行激情导入:“同学们,当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无忌惮地踏入中国且长驱直入时,假若穿越时空,让我们也处在那个被入侵的时代,那么,我们大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是明哲保身,任其嚣张、欺辱?还是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同学们立马高呼:“我们也要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共同抵抗!”在同学们响亮的抵抗声中,借用音响效果,播放准备好的乐曲《保卫黄河》《黄河颂》。听完两首乐曲,我还让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说说做法。学生在震撼人心的乐曲中感受到民族的强烈呼声和英勇斗志,纷纷表示要保卫黄河,保卫国家,有了这样的情感蓄势,便为学好这课作好充分的情感铺垫。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因此,每堂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都需精心设计一段“开场白”,先声夺人,以此捕获学生的“芳心”。

二、学会赏识,增添自信。

创立赏识教育的周弘,用赏识的教育方式,以无限的爱心把自己的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创造了一系列不平凡的奇迹。如今,周弘创立的赏识教育法已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确实,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想得到别人赏识,喜欢听赞扬的话,而对于批评、指责,在大部分情况下,虽说是忠言却也逆耳,总是不喜欢听。所以,我们应学会赏识,经常表扬学生,为学生竖起大拇指,学生定会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努力学习。

如:在教学中,我总不吝啬给学生掌声:当有同学积极举手时、当有同学踊跃发言时、当有同学对某个问题提出独特的意见与解答时、当有同学体现爱心时……都能得到老师赞许的目光和鼓励的微笑;得到同学热烈的掌声。在老师赏识的氛围里,同学们干劲冲天、信心百倍、愉悦地学习。

三、尊重学生,鼓励发言。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与独特体验。

如在七年级(上册)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教学,评价“我”的父母时,同学们对“我”的父母看法持两种不同的意见,并且都能在文中找到一定的依据。持赞同意见的,正如文中爸爸所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如文中奶奶所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些不同的情感体验,有力地显示了个性化阅读的特点。

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言堂”“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若是仅从自己教的角度,只关注自己设计的训练,不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就会熄灭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扼杀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四、创设环境,促进阅读。

由于学生认识水平不同,知识储备不同,个人的家庭经历也不同,所以,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其理解、体验也就不同。有些学生的认识可能会肤浅、偏差甚至谬误,有些还会遇到些疑难和困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若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和谐的、愉悦的、敢说的、敢辩的氛围,让学生自由交流,做到“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己”,那么学生则可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很好地展现出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契诃夫的《变色龙》,探讨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时,大家普遍的看法都认为是在讽刺警官奥楚蔑洛夫,可当时有一个同学竟然举起了手,说“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这种见风使舵的做法也未曾不可,在当今社会也有诸多好处。他可以先保全自己,不得罪领导,等有机会再处理那狗的主人,为首饰匠赫留金申冤。”……同学独特的发言引来了大家的笑声,听完同学的发言,老师若说此同学观点“不对!不对!此言差矣!你怎能这样说呢?”并投以鄙视的目光,那么此同学以后可能就再也不敢发言,他的个性化理解也就被我们老师给扼杀了。

以上便是笔者认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当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有很多,让我们多加学习,多加总结。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FJJKCG14-527。

初中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第5篇

一、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达成的关键

真正的个性化阅读, 依赖于阅读者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意向的全部投入, 来达成感知与理解书面符号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的阅读目的。这种情况下, 阅读只能是学生个人的事情, 并与其强烈的阅读意愿密切相连, 包括老师在内的其他人根本无法越俎代庖。因此,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时, 应充分尊重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的基于个人学习基础与阅读兴趣而做出的个人选择, 这种选择主要指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材料选择体现了个人所需与个人兴趣, 有利于学生将教师的“要我读”积极转化为自身的“我要读”, 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体验自主阅读乐趣的同时, 丰富知识, 增长见解, 提高阅读与欣赏的水平。余文森教授说, 真正的情境创设要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界, 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恰恰也需要这样一种境界, 以把阅读活动变为自主探究、自我体验的心路历程, 并在活动中深入思考和发现问题。

阅读方法的选择也是学生阅读自主性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注意结合教例讲解与引导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方法, 如浏览、速读、精读、批阅、注释、摘抄、鉴赏评价、比较阅读等方法。这样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进行的阅读才会使学生处于完全自主的支配地位, 使阅读触角深达文本的各个角落, 从而达成极富个性化的见解与认识。如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三) 》。尽管诗中歌颂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但如果拓展阅读就可发现, 陶诗在无形中涵化了前人杨恽的歌词“田彼南山, 芜秽不治。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 须富贵何时”。杨诗是在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所作, 陶诗化用在此, 显然不是偶然巧合, 而是要在抒发自己的隐逸情怀之余, 要表达自己对现实政治的看法, 身处乱世、贤者无所用的寓意。

二、教师的主导性是个性化阅读的保证

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教师首要做的, 不是对阅读材料喋喋不休的讲解与分析。这样的讲解与分析会扼杀学生阅读的欲望, 使学生的思想深陷桎梏, 使阅读收获落入窠臼, 完全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发展阅读能力, 强化阅读体验, 感悟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水平”的要求。教师要做的, 只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 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 让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前提下, 充分调动各种感官, 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进而读出自己的感觉、味道、情趣等。这样的阅读才是个性化阅读行为, 并于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其次, 要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强调阅读活动的自主性, 不是要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是要一如既往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与价值体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 阅读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甚至荒谬。这里, 教师在尊重与正视学生体验的同时, 应及时从学生的解读方式出发, 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至少不是为主流社会所摒弃的观点看待问题。如学习《狼》一文, 有学生认为文中的两只狼是不够聪明, 否则就不会屠夫杀死。显然, 学生持如此观点是无视狼的残暴、狡猾的象征意义, 教师必要对此加以引导。

再次,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鼓励阅读主动性。阅读的个性化体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情感, 读者以情感为基础与文本进行交流并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 二是整体, 学生的阅读体验以整体感知为基础而非文本的部分字句。阅读中, 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 由于读者个体所接受的教育、生活、成长经历的不同, 尤其是理解能力、阅读水平、思维方式等的差异, 也会造成读者对文本解读的不同, 进而产生主观色彩强烈的极具个性化的解读, 且无对错之分。如学习《那树》一文, 在预习阶段, 就有学生读出了蕴涵其中的沉痛与悲愤, 也有学生读出了奉献者的不被理解的悲凉, 更有学生读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等。这一切, 不管与教师个人的解读是否一致, 都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与肯定。

最后,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批判品质。古人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阅读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 且只有勇敢的质疑与批判才能显示出其个性。这也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做出自己的判断”“对文学作品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相一致。事实上,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质疑与求证也会提升其阅读兴趣进而深化自己的阅读行为。这样的例子, 在语文教师学实践中是很多的。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 有学生发现, 作为一篇回忆老师的散文, 作者鲁迅却花大量篇幅写自己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思想经历, 有浪费笔墨、偏离主题之嫌。不管这样的质疑是否合理, 有了这样的思考并进行探究、求证, 才会实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态度做出肯定、鼓励与支持表示, 是必要的。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分析 第6篇

1.“个性化”阅读的含义。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阅读所做的定义可以知道, 阅读是从已经印制和书写的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个过程。阅读并不是一个机械的被动过程, 而是去积极获得文章中信息的过程。新课标中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理念。所谓个性化阅读就是以学生作为主体, 让学生自行参与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对文章含义以及思想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 提高学生积极性。个性化阅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 情感性。学生在自我阅读中能够体会到阅读内容本身所带来的乐趣。第二, 整体性,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体会和感受到的应该是整片文章的内在意蕴, 而非对某一段或者某一节断章取义的理解。第三, 独特性, 在个性化阅读中, 教师以尊重学生思维跳跃和丰富创造性为前提。

2.“个性化”阅读的作用及其理论基础。

国家开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 能够通过对各种材料的阅读达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感悟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个性化”阅读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 是让学生在对自身价值肯定的基础上达到对人文内涵的理解, 让学生真正的具有美好心灵, 形成健康人格。

“个性化”阅读开展之所以科学是因为阐释学、接受美学、建构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个性化”阅读实际上是“对话”教育理念的产物, 通过“个性化阅读”, 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对话, 而在相互的讨论中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在这样的阅读中无形就形成了多层次的对话网络体系。真正的“个性化”阅读不是放任学生不管, 而是让学生自觉的处于对话文本网络体系中, 并且受文本的未定点和空白召唤而不断的使观点、概念和感悟进入到读者视野中的过程。

二、“个性化”阅读实施

1. 拓展自主个性化阅读环境。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中, 主要将其约束在课堂上, 个性化阅读可以突破这一实体环境的苑囿, 而将其拓展到课堂之外, 课堂内的阅读教学主要是指导帮助学生获得阅读方法, 为课外的个性化阅读做准备条件, 让学生的课外个性化阅读更加有条理。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教师主要任务有二, 第一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第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多写、多思, 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准和效率。在课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办报纸、创设刊物、参与作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阅读无障碍。

2. 统一个性化阅读和语文教学。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走进作品, 实现读者与作者对话的阅读方式, 在这样的阅读中, 读者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自主的姿态, 学生参与到这种阅读中能够对文本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但是, 在阅读中, 要把握“个性化”的度, 不能让其完全脱离于教材, 也不能使其因为教材的禁锢而使“个性化”成为一句口号。比如讲到《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时候,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愚公坚韧不拔意志的肯定, 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这其实也是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在讲《背影》的时候要让学生了解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散文家, 是一个与黑暗社会斗争的“民主战士”,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风流才子。只有在这样全面阅读中, 学生才能真正的将二者统一, 在语文教学和“个性化”阅读中游刃有余。

3.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阅读指导。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特点对于同一篇文章所想成的思考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学生适合对文本分析, 有的学生则擅长把握重点内容, 有的学生重视的是整体思维能力思考。因而每一个学生对于每一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情感认知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能够在尊重学生特点的前提下, 灵活的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思考。

三、结语

个性化阅读一方面是时代的呼唤, 另一方面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教育经验。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来源于课本, 更大程度上是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因而, 在阅读教学中不要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局限在教材中, 而应该尽量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惯有思维模式, 形成独特的观点。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轻松的融入到阅读活动中, 而不是完全是被动的获取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旭东.论高中语文教学下的个性化阅读培养[J].考试周刊.2009 (38) .

[2]郭亚龙.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谈[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10) .

初中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第7篇

那么, 什么是个性化阅读? 我们认为,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的阶段内, 因个性发展需要,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 使他们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阅读风格, 并逐渐养成富有个性的自觉的健康的阅读行为习惯。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呢?

一、善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起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 通过课始的启发谈话、生动的情景创设等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激发其阅读动机, 在自我阅读中培养个性。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写一写等形式促使学生保持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调动其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不断积累, 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 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创新、提高。另外, 教师要增强教学的课程意识, 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 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 加大课外阅读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倡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授一定的阅读方法

真正有效的阅读, 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 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 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 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个性化的活动, 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 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教师的职责, 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主动地读, 专注地读, 兴致勃勃地读。

培养学生阅读的独立性, 教师要敢于放手。在放手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样在边读边思考中, 学生才能完全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教师还要教授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以及阅读的方法。学生如果既端正了阅读态度, 又掌握到阅读方法和技巧, 那么在阅读中学生思维的触角就能达到各个角落, 从而有了各种个性的认识。如《春酒》这篇诗化的散文, 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根据散文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品读鉴赏环节, 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细节描写进行圈点品读, 体悟作者对童年、母亲、乡邻的浓浓感情。像“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 充满童趣 (诸如此类句子很多,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通过这样的自主阅读, 既正确地“追索原意”, 又创造性地“重构新义”, 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个性与不同体验。

三、尊重现实的“文本”, 让阅读教学再创学生的现实生活

每篇课文有它的成文现实和时代背景, 都表达出作者的一种或多种思想、情感。阅读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但同时又是学生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环境相差不大, 学生的这种对文本的阐述和反应, 应是更大范围的认同, 而不是一种纯主观、纯主体的反映。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 也要强调尊重文本。

当然, 学生在大量个性化阅读行为的支持下, 阅读将肯定会从立足文本向超越文本发展, 阅读教学会再创学生的现实生活。又如笔者在教学《社戏》时, 就有效组织学生对“六一公公”这个人物展开自由而激烈的讨论。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六一公公”应是十分感激“我”的, 文中“送豆致谢”情节是出于他对迅哥儿对他劳动价值肯定的一种行为, 因为这是他在平桥村其他人口中所得不到的评价。这个同学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积极地赞赏了他, 并大胆鼓励其他同学学习这种创新精神。倘若教师不假思索地否定, 就可能泯灭孩子智慧的火花, 失去培养学生阅读创造性品质的良好机会。

四、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张扬学生的个性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在教学中就深有体会,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教学中, 让学生大胆地质疑提问,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对于学生的质疑, 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正确引导, 激励学生进一步思索, 捕捉学习思维的质疑点。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中, 一同学大胆提出疑问:既然本文是回忆老师的, 那么重点应放在记叙老师的往事上, 但本文的大量篇幅却写作者留学日本的生活和思想经历, 与藤野先生关联不大, 是否有偏离主题之嫌?面对这样的个性化批评, 我当即肯定了他。这种在阅读过程中敢于批判的精神就是创造性的体现。

浅谈初中散文阅读的个性化教学 第8篇

一、在主体性特征中把握散文阅读个性化教学

散文是一种主体性特征很强的文体,它包含了作者对他本人所经历的事情、对社会、对艺术的感悟的提炼,注入了作者最真实的情感和人格,作者借助散文来绘出自己的画卷,它其实是作者在意识层面上的一种真诚情感倾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站在作者即创作主体的角度,发现其个性,从作者的创作思维去深入探究散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除此之外,由于解读散文的学生是各不相同的独立个体,所以在面对同一篇散文的时候,他们体现出主体性,体会到的是不同于其他人的关于作者的情感层次;在面对不同的散文篇章时,由于不同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写作艺术手法不同,学生们体现出有个性的审美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把握创作主体所抒发情感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包括两个层次:作者自我表现的真实和作品客观形象的真实。虽然散文表现的是真实性的情感,但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融合一定的艺术手法和意象,因此要求老师和学生们能够透过散文的表面现象去看本质。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道:“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没有一个人说把泥坑子用土填起来不就好了吗?没有一个。”短短的一句话表现出作者在表达自己对家乡人民的愚钝无知中透露出了些许无奈和同情。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创作主体这种个性的思维,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独白。

二、在开放性特征中把握散文阅读个性化教学

散文的内容大致可以认为是作家在经历生活之后所获得的真切感悟,这是散文艺术的一种表现。这种艺术的表现是具有开放性的,它体现在对内容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表达、对创作手法不同方式的运用上。因此同样一类事情,通过不同作家的笔下体悟到不同的感悟。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中把撒哈拉沙漠的狂野之美和柔情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实际上,沙漠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之所以我们能够体悟到三毛的快乐和满足,是因为和三毛在一起生活的人使她感受到快乐,三毛所结交到的朋友使她对沙漠的生活感到满意。通过三毛对撒哈拉这极具个性的描述,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从生活中的点滴取得一些灵感,并把它变为具备自己感性因素的材料,使得散文朝气蓬勃;要顺应情感自然地真情流露,使读者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果把这本书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教师运用图片演示法来向同学们展示沙漠的话,是不能够完全体会到三毛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因为教师忽视了创作主体,使得教师在分析散文时浮于表面,更加肤浅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用动态的眼光去解读散文,把创作主体和其所处环境融合在一起,谨慎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们能够通过文字真正地去感悟文章当中的个性和文中人、事、景物的魅力。

三、在散漫性特征中把握散文阅读个性化教学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经说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他认为散文是没有固定的形式才能存在的,写一些自己愿意写的话,写到自己没有话可以说为止。泰戈尔也曾提过,诗歌如果是一条小河流的话,两岸就是格律,只有拥有格律,诗歌这条小河流才能够留下去;但是散文可以是滔滔江水,也可以是被淹没的两岸。这就道出了散文是具有散漫性特性的。散文不只其主体和审美具有个性化,就连散文的文章构造和表现手法也是具有个性化的——散文是一种散漫的文体。首先散文的文字是具有弹性的,它能够包容世间万物,拥有博大的情怀;其实散文文体的密度是精当的,这种精当表现在文字的运用和意象的繁复上;最后散文的节奏是形散神不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可以根据自己内心情感变化来控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散文这种散漫性的掌握,老师多带领学生们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世间万物,掌握字词语句中的语调变化,使得每一篇文章都能够回归自己本来的节奏。

参考文献

[1]周红莉.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经典[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2]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曹明海,魏艳.散文文体特征与教学审识[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6(4).

探讨中职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方法 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个性化阅读;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76-1

近年来,在新课标的推动下,学生的名著阅读得到一定的落实,但学校对名著的阅读还停留在学生读了没有,关注的是学生读了多少本名著,读了多少万字,没有真正关心学生读的怎么样、怎样读的。而学生的阅读还仅仅停留在“量”,和考前的强化记忆上,低效、耗时、费力让学生对原来丰富有趣的名著产生抵触、畏惧的心理,阅读的“质”得不到有效提升,中职名著阅读的现状令人堪忧,为此,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为精神补钙,提高名著阅读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当是语文教师的天职。如何让学生阅读兴趣持久而浓厚,如何避于媚俗追求典雅,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就要让学生身体“动”起来。

一个人懒散依赖久了,对任何事物就失去了兴趣和动力,一个学生长期被动地学习,自然就没有学习的热情和耐力,阅读也是一样。我们教师一直都在犯同样的错误,过低地看轻学生,也过高地看待自己。阅读应该是学生与主人公同悲欢离合,阅读应该是学生与作者“把酒话桑麻”,阅读应该是学生与伟人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

《课程标准》要求中职生要有一定水平在的说读写的能力,在名著阅读上,我们要想让學生的身体动起来,积极参与到阅读实践中去,就要让学生从眼、手、口、腿全身心地动起来,“动”出激情。

一、眼动

眼动就是要让学生的眼睛不能脱离书本,在过去我们教师关心的只是学生读了多少本名著,多少万字,而忽略了两眼看到的文字有没有到头脑中去,有没有深入人心。所以教师要有适当、有效的指导。

1.浏览了解。先看看作者是谁,写作的背景如何,再读读序文以及跋语,了解一下名家对该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评价。然后通读作品一遍,感知作品的故事以及人物的命运。

2.宏观阅读。要有那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俯瞰全貌的感觉,这样才能把握作品的叙事技术与结构布局或者叫写作模式。这一点很重要,不会叙事你就不会写文学作品。

3.微观精读。要像绣花一样细读文字,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写人画物的各种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一点同叙事一样重要,不能驾驭语言,就无法领会作者心声,更不必说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了。

4.“影视阅读”。“影视阅读”能直观刺激学生视觉神经,更能激发阅读兴趣。“影视阅读”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阅读理解,从而熟悉名著的基本情节,同时可以将原著与影视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的理解走向更深的层次。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边城》、《家》等都有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

二、手动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同时,手中要有一支笔,对于那些精彩的词、句、段要标出,做好笔记。这是一个直接积累知识的过程。写作文的时候,适当地搬一搬,用一用,改一改,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阅读中也可以做好读书批注,制作卡片。古人有《水浒》批注本,《红楼》批注本,完全可以作我们的借鉴。要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赞美的,批评的,联想到的以及那时产生的写作冲动和灵感。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的话吗?我们要学会批评,甚至批判。这是属于读者的话语权利,这也是培养自己创造精神的一种途径。

读的同时,更要思考,这篇文章,这本书,好,好在哪里;名,名在何处。这本书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局限性。动手写一写评论文章或者读书随笔。

三、口动

阅读是思想与思想交流碰撞的,不仅跟作品人物的交流,跟作者的交流,还有跟身边人,自己的同学交流。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读书交流会可以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根据需要定好话题,学生提前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开展合作学习,探讨疑难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

四、脚动

阅读不能只功利性地读高考指定的篇目,我们还要提倡个性化阅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阅读不能仅坐在教室里读,还要迈出教室走进学校阅览室、图书馆去读,甚至可以走进市图书馆。我们既要集中阅读,又要广泛阅读,在专门阅读自己喜欢的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后,要广泛阅读一些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专门阅读可能受益比较大,较明显地接受其风格与思想的影响,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广泛阅读,可以了解多种写作风格,从中吸收更多有益的东西,便于形成自己的风格。

个性化视角下的初中阅读教学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个性化,视角,初中阅读教学

沃尔夫冈·伊瑟尔是德国的著名美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他指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应用过程中,个性化教学体系依旧需要进行完善。所以,对个性化视角下初中阅读进行分析十分关键。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一)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定义

沃尔夫冈·伊瑟尔是德国的著名美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他指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个性化阅读不是随意性阅读,它必须遵循阅读鉴赏的一般规律和特定的准则,在这些规律和准则的基础上,阅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特点等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探究。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原则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它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过去的经历、知识、特点等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教育工作者在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平台提供者的角色,他不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个性化阅读的主体,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文本;其次,教育工作者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他们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理解阅读文本,让其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再者,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更要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勇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敢于发表创新性的见解。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特点

个性化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这一方面来讲,学生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和阅读,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感悟和见解;其次,从教育工作者这个方面来讲,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体,他们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他们是学生学习氛围的营造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平台的提供者。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更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多角度、有创意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养成自己特色的健康阅读行为习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个性化视角下的初中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景,进入文本

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核心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此引导学生更快地融入文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学生并不能自己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很多,可以用语言进行生动描绘,又可以进行情景模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行实物展示或者实地观光等,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其充分调动自身学习的热情和情感,自觉地进入个性化的阅读。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春》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读起来都会觉得十分的乏味,很多学生都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相应的情景教学,将“吹面不寒杨柳风”等诗句进行全面的还原,让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来欣赏这篇文章。这样其阅读的效果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二)个性化阅读,发散思维

首先,学生在身心上并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思想相对于成人来讲还不太成熟,考虑问题也比较肤浅并浮于表面。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并不能完全地理解文本的内容,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仅对文本的内容产生共鸣和认同,同时也会进行质疑和批判。在这个时候,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去思考问题,不仅要吸取知识更要对文本进行质疑和思考,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丰富自己的思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的方法有: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把握,如该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主体的思想情感是什么;引导学生对文章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如你怎样评价文本的内容,你是否同意?读了这篇文章后,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引导反思,如通过这篇文本你认为你应该从中学习什么?对所得的启示和感悟进行归纳整理,提升自己的思想,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同时,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全面的发散。因为阅读的本质就在于丰富学生的致使,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能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选择阅读,读写结合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选择性的阅读。而并非是全面的阅读。学生只有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本才会让思维的活性得到全面的启迪。同时还要丰富阅读范围,思读结合。这样的话,才能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深入体悟文章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过程中,学生一时间很难阅读完。这个时候就需要让学生有针对性进行阅读,让学生努力阅读文章中的经典部分,并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学习以及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思读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去阅读,其阅读的效果往往也能事半功倍。

三、结语

初中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初中个性化阅读的方法(精选10篇)初中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第1篇一、鼓励学生有兴趣地阅读创设致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情景, 能鼓励学生主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