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超微病理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超微病理范文(精选7篇)

超微病理 第1篇

1 本科临床医学 (临床病理学方向) 学习超微病理学的意义

电镜做为诊断工具可直接为临床服务, 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形态依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电镜在人体各种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已经从医学理论性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临床医学的实际应用中, 在肾脏疾病的分型诊断、肿瘤、血液病、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肝脏疾病、肌肉组织疾病的诊断以及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的诊断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并越来越成为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超微结构水平上进行的观察常能将形态结构的改变与机能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 有利于加深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及对病因的探讨。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满足各级医院对临床病理医师的需要, 我校从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临床医学 (临床病理学方向) 学生, 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病理学、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及其相关自然科学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具有创新精神, 能够从事临床病理诊断, 进行病理学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医学专门人才。学校为该专业学生开设了超微病理学这门课程, 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超微结构的基础知识及人体各系统主要脏器的正常结构和病理改变在超微结构水平的表现, 了解电子显微镜技术在超微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培养出既能应用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对常规病例进行诊断, 又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对临床的疑难病例从亚细胞结构的病理变化入手作出正确的诊断, 同时也能从超微结构水平进行科学研究的高素质人才。

2 超微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成绩考核

临床病理本科生超微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 由我们电镜室的教师负责这门课程的教学, 教学任务为36学时。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并且基本掌握电镜技术及超微病理学相关知识, 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是十分重要的。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本科生学习的特点, 决定为临床病理本科生挑选一本图文并茂的教材, 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来可以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机会。通过阅览大量的有关超微结构的书籍并对书籍内容进行相关的讨论, 最终挑选了由化学工业出版社 (现代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出版中心) 出版的, 史景全、陈意生、卞修武主编的《超微病理学》这本书作为临床病理本科生的教材, 该书不仅内容系统丰富、编排合理, 而且配有大量的电镜照片和模式图, 完全符合教学的要求。

如何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安排, 是决定学生能否更好的掌握超微病理知识的一个关键。针对临床病理本科生的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和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将理论课定为28学时, 实验课定为8学时, 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延伸三部分, 实验课分为样品制备、超薄切片制作、电镜观察三部分。理论课总论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的正常超微结构及超微病理改变, 各论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人体各系统脏器的正常超微结构及超微病理改变, 延伸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子显微镜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实验课由电镜室的三位教师负责, 将学生分为三组, 分别进行样品的制备、超薄切片的制作和电镜观察。在样品的制备过程中要求每位学生都亲自动手, 对小鼠的肾脏进行取材、固定, 由于时间的限制, 由教师对标本制作过程中脱水、浸透、包埋、超薄切片、染色这五个步骤进行讲解和演示, 使学生对电镜的整个流程都有所了解。

课程结束后, 采取了理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80%、实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20%的方法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 实验考核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电镜观察考核学生对超微病理改变的认识。这样可以全方位的、真实的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

3 超微病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3.1 在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实效性教学模式

超微病理学是一门形态科学, 研究的内容是细胞内部超微结构的改变, 和其他形态学课程相比理论课的内容更加抽象, 而本科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学生们普遍反映上课内容难以理解。从这些方面进行考虑, 我们进行了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形象化、激励性的实效性教学模式进行转变的改革。

首先, 通过选择图文并茂的教材, 在讲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 希望学生能对医学超微结构产生一个形象具体、印象深刻的认识[2]。在电镜室日常工作中, 注重对电镜照片的收集和整理, 以便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必要的补充。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大量的电镜照片并给予详细的分析, 与学生们进行积极地交流, 鼓励学生“不懂就问”, 教师做到“有问必答”, 让学生们能尽快的了解和掌握超微病理知识。第二, 在上课过程中加入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热点知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病毒结构在电镜下的表现时, 结合时事关注热点, 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了H5N1型流感病毒的电镜照片和来自于加州一位患者的H1N1流感患者样本的病毒电镜照片, 向学生们阐述了“对于许多感染性疾病, 在不知道具体病原体的情况下, 电镜检查仍然是最快捷、可靠的诊断手段”这一观点。第三, 通过对科研论文的阅读和探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在讲解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时, 利用科研论文《组织内雌激素受体的CG-HRP-E2标记技术》向学生们展示了将胶体金 (CG) 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雌二醇 (HRP-E2) 结合作为配体, 使雌激素受体在电镜下显示并在细胞超微结构水平上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包括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实施的具体过程、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科研论文, 对此反响热烈, 积极提问, 互相探讨, 不仅拓展了视野, 而且丰富了知识。

3.2 数码成像系统和PBL教学模式在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课对于超微病理学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课的实践学生们可以巩固在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 对超微病理有更感性的认知。

第一批学生上实验课进行电镜观察时是进行直接在镜下观察, 由于电镜观察窗相对比较狭小, 每次只能允许3-4人同时进行观察, 每一项内容的讲解都需要分批进行观察, 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对镜下内容进行实时讲解时比较不方便。针对这一状况, 电镜室领导决定购入一套电镜数码成像系统。数码成像系统可以将镜下内容转换成数码信号传输到电脑屏幕上, 这样在进行电镜观察的教学时就可以与学生进行同步观察, 同时对多个学生进行讲解, 能较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 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在电镜观察的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PBL教学模式, 即“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归纳总结”的五步教学法[3]。教师结合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病例做为实验课观察内容, 在上课的过程中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学生对病例的超薄切片进行观察、分析、讨论, 得出一个结论, 教师在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最后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总结。PBL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提高了兴趣, 获得了知识。

总之, 超微病理学的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过程, 任课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了解学生的需求,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培养高素质的病理医学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晓军, 张泰和, 郑尊, 等.电子显微镜在人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等[J].电子显微学报, 2000, 12 (6) :756-758.

[2]廖晓岗, 徐晨, 罗子国, 等.提高电镜技术与细胞超微结构教学质量[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1 (1) :125-126.

超微病理 第2篇

壳状核仁:原纤维状成分集中位于核仁中央,细颗状成分呈壳状包绕于外层。这种细胞的合成活性甚低。

海绵状核仁:这种核仁的原纤维状与细颗状成分呈海绵状(或线团状)排列。这种细胞的合成活性升高。大多数所谓的“工作核”具有这种核仁。

高颗粒性核仁:由海绵状核仁转化而成,原纤维状成分几乎消失,核仁主要由颗粒状成分构成,故组织学上呈强嗜碱性,细胞的合成活性旺盛。这种核仁常见于炎症和肿瘤细胞。

低颗粒性核仁,与上述高颗粒性核仁相反,这种核仁的细颗粒状成分锐减,故电镜下原纤维状成分显得突出,电子密度较低。这种核仁常见于再生时,因此时细颗粒成分(rrna)过多地被胞浆所利用。

分离性核仁:超微结构上3种核仁成分清楚地互相分离,原纤维状和细颗粒状成分减少。这种核仁变小,无活性,常见于核仁转录过程被抗生素、细胞抑制剂、缺氧和蝇菌素中毒等所完全阻断时。

由此可见,核仁的大小和(或)数目的多少常反映细胞的功能活性状态:大和(或)多的核仁是细胞功能活性高的表现,反之则细胞功能活性低。

二、细 胞 膜

铜对鲤鱼损害的超微结构病理学观察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鱼与饲料健康鲤鱼 (Cyprinuscarpio) 240尾, 体重 (60±10) g, 体长 (12±2) cm。

饲料配方设计参照鱼的营养需要标准。

1.1.2 主要试剂硫酸铜 (CuSO45H2O) , 成都五环高欣化学试剂厂生产, 纯度为99%。

1.2 方法

1.2.1 饲养管理和分组

采用水族箱饲养, 水源为经曝气处理后的自来水, pH值为6.8~7.4, 溶氧6~10mg/L, 水温23~25℃, 总硬度为7.5 (德国度) , 其他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GB 1160789) 。每2d更换1次药液。参照铜对鲤鱼的急性浓度[1]设定铜的5个浓度组[Ⅰ组 (0.03mg/L) 、Ⅱ组 (0.05mg/L) 、Ⅲ组 (0.10mg/L) 、Ⅳ组 (0.18mg/L) 、Ⅴ组 (0.32mg/L) ]和1个对照组, 每组40尾, 试验期为35d。

1.2.2 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

每天认真观察并记录鲤鱼的活动情况、发病情况、死亡数等。每周剖杀试验鲤鱼3尾/组, 观察鲤鱼的体表和内脏器官变化。1.2.3超微结构观察第35天时, 取最高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鲤鱼的肝脏、脾脏、肾脏、脑、肠等用2.5%戊二醛固定, 乙醇脱水, 环氧树脂包埋, 作超薄切片, 用醋酸铀及柠檬酸铅染色, 透射电镜下观察。同时取鳃和中肠, 用2.5%戊二醛固定, 丙酮脱水, 经临界点干燥和镀膜后于扫描电镜下观察。

2 结果

2.1 中毒症状

经过35d试验, Ⅰ~Ⅴ组的发病率分别为5.0%、17.5%、25.0%、32.5%、52.5%, 死亡率分别为0、2.5%、5.0%、10.0%、15.0%, 对照组未见异常。前2周各组均无明显异常。Ⅳ组、Ⅴ组在第3周后采食量下降, 少数鱼的鳍条和背部色泽变暗;第4周时大部分鱼体颜色变黑, 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 时而全身剧烈震颤, 在水中翻转、冲撞, 最后沉入水底, 全身轻微颤抖, 严重者死亡。Ⅱ组、Ⅲ组在4周后出现类似的变化。

2.2 病理剖检变化

Ⅱ~Ⅴ组鱼都出现剖检变化。Ⅴ组最先出现而且最严重。随着铜浓度的降低, 各组鱼出现病变的时间延长, 而Ⅰ组未见明显病变。中毒鱼体表的黏液增多, 少数中毒鱼瞳孔缩小, 瞎眼;鳃丝充血, 发红;心脏扩张、轻度肿大;肾脏颜色变暗, 轻微肿大;脾脏充血, 出血;肝脏肿大, 颜色变为黄色或棕褐色;胆囊肿大, 胆汁充盈;肠腔扩张, 肠壁变薄, 肠腔中有少量无色或淡蓝色黏液;肾脏充血, 肿胀;端脑、中脑、小脑脑膜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

2.3 超微结构变化 (见图1~8)

2.3.1 透射电镜观察

肝脏:肝细胞核膜扩张、核周间隙增宽, 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或靠边;线粒体肿胀、体积增大, 嵴断裂、彼此失去联系, 基质呈斑点状, 线粒体膜破裂, 有的线粒体呈空泡状, 粗面内质网扩张 (见图1) ;核糖体颗粒脱落, 溶酶体数量增多、体积增大 (见图2) ;毛细胆管的微绒毛肿胀、断裂、脱落 (见图3) 。

中肠:肠上皮柱状细胞的线粒体肿胀, 嵴断裂、消失, 界膜破裂, 线粒体内可见少量脂质或膜性包含物;粗面内质网脱颗粒, 多聚核糖体解聚, 细胞内有大量单核糖体, 仅有少量甚至没有多聚核糖体。这是由于多聚核糖体瓦解或者不能重新形成, 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多聚核糖体解聚可以引起蛋白质合成功能下降甚至完全停止。

脾脏:脾细胞核被膜两层明显分离, 核周间隙明显扩大, 内部清亮;线粒体水肿, 嵴变得短而少, 移至边缘或者发生断裂;脾细胞间隙增大 (见图4) 。

头肾:小淋巴细胞的细胞核染色质聚集、边移, 溶酶体体积增大, 可见少量髓样小体, 这可能是由于溶酶体中膜性成分消化不全所致, 也可能是由溶酶体中一些未能代谢完全的物质水化后形成。

中肾:肾小管上皮细胞核膜扩张, 核周间隙增大;线粒体肿胀、体积增大, 嵴断裂、消失, 严重者整个线粒体呈空泡状 (见图5) , 有的线粒体周边呈板层样结构, 有的线粒体中可见少量结晶样包含物;溶酶体体积增大, 数量增多。

小脑:神经细胞的细胞核染色质边集, 表现为异染色质沿着核膜内表面聚集, 其他部位的异染色质消失 (这是细胞经受不可逆损害后导致细胞死亡的早期现象) , 严重者核固缩, 染色质聚集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团块, 最后随着核膜崩解而释放;核溶解时核膜依然完整, 而核内容物部分或者全部消失;髓鞘溶解、断裂 (见图6) 。

2.3.2 扫描电镜观察

鳃:鳃小片的上皮细胞和黏液细胞增生, 排列混乱, 黏附了较多黏液、细小颗粒等, 增生的细胞填满了鳃小片的间隙, 使整个鳃丝肿胀呈棒状 (见图7) 。

中肠: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萎缩、变短、相互融合、脱落, 严重者肠上皮细胞成片脱落, 露出许多较大的分泌孔 (见图8) 。

3 讨论与小结

铜离子被鱼体吸收后可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等内脏, 当积累的铜离子浓度超过鲤鱼解毒能力时, 便会引起体内靶细胞的变性、坏死, 造成相应的机能障碍, 导致鲤鱼铜中毒。中毒鱼生长不良、体色变黑, 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 这与虹鳟、鲫鱼、帆鳉铜中毒后出现的症状相似。肝脏是鲤鱼蓄积铜的主要部位, 铜吸收到体内后主要在肝脏溶酶体中积累, 引起肝细胞肿大、变性和坏死, 导致肝功能障碍。部分铜经过肾脏代谢、排出, 也对肾脏造成损伤, 所以肝脏和肾脏是铜对鲤鱼损害的主要靶器官。

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来看, 铜对鲤鱼毒性影响主要表现为铜对多种细胞的细胞膜质结构的破坏以及对线粒体、内质网等功能性细胞器的损伤。线粒体是细胞内最易受损伤的敏感细胞器, 它可显示细胞受损伤的程度。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细胞活动所需要的化学能量, 故有细胞的供能站之称。线粒体与鱼的疾病、衰老和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它的异常会影响整个肝细胞的正常功能, 同时会诱发各种线粒体病。粗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和分泌蛋白质, 以合成分泌性蛋白为主, 包括各种肽类激素、消化酶和免疫蛋白等, 同时还合成少量细胞自身所需的结构蛋白质, 如形成细胞内膜结构的脂蛋白及溶酶体体内的水解酶等。高浓度铜离子引起细胞损害时, 内质网扩张常与线粒体水肿同时发生, 严重的可引起细胞粗面内质网脱颗粒, 而且内质网脱颗粒现象常伴有多聚核糖体解聚, 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 失去解毒和产生抗体的能力。

此外, 铜中毒鲤鱼肝细胞、肾细胞溶酶体体积增大、数量增多。溶酶体是有膜包裹的小体, 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 (如酸性磷酸酶、组织蛋白酶、胶原蛋白酶、葡萄糖苷酶和脂酶等) 。溶酶体具有吞噬、消化各种生物高分子的功能, 所以鲤鱼铜中毒后细胞溶酶体内过载了大量无定形密电子颗粒 (铜) 。这与铜对鲫鱼和雏鸡肝脏损伤的超微结构变化相一致。当细胞受到损伤、坏死时, 染色质也发生改变, 同时核仁、核膜和其他细胞器也发生相应的病变。随着铜中毒程度的加剧, 细胞自身修复补偿机制遭到严重破坏, 细胞损伤不可逆转, 细胞无法进行正常代谢, 影响了鲤鱼生理活动, 严重时导致鱼体死亡。

参考文献

超微病理 第4篇

(一)粗面内质网

在病理状态下,粗面内质网(rer)可发生量和形态的改变。在蛋白质合成及分泌活性高的细胞(如浆细胞、胰腺腺泡细胞、肝细胞等)以及细胞再生和病毒感染时,粗面内质网增多。粗面肉质岗的含量高低也常反映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反,在萎缩的细胞(如饥饿时)以及有某种物质贮积的细胞,其粗面内质网则萎缩、减少。当细胞受损时,粗面内质网上的核蛋白体往往脱落于胞浆内,粗面内质网的蛋白合成乃下降或消失;当损伤恢复时,其蛋白合成也随之恢复。

在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变性和坏死过程中,粗面内质网的池一般出现扩张,较轻的和局限性的扩张只有在电镜下才能窥见,重度扩张时则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表现为空泡形成,电镜下有时可见其中含有中等电子密度的絮状物。在较强的扩张时,粗面内质网同时互相离散,膜上的颗粒呈不同程度的脱失。进而内质网本身可断裂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和大小泡(图1-6)。这些改变大多见于细胞水肿时,故病变不仅见于内质网,也同时累及golgi器、线粒体和胞浆基质,有时甚至还累及溶解体。

血管性痴呆的超微病理学研究进展 第5篇

1 病因

①脑血流量减少。一般来讲VaD病人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时,脑血流量的降低至少已有2年以上;②微循环功能障碍:功能性分流增多,使脑实质得不到充分的灌注;③脑组织摄氧分数降低,包括血液酸碱度,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成分的改变均可影响脑组织摄氧效率。

2 神经递质的改变

2.1 乙酰胆碱能系统(Ach)

乙酰胆碱在人的记忆与认知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已经证实无论是AD还是VaD,胆碱能神经元均有减少,而且无论是AD还是VaD海马部位的乙酰胆碱合成酶(胆碱乙酰化酶ChAT)均有明显降低。

2.2 兴奋性氨基酸(EAA)

大量动物实验证实: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NMDA、CLU)增多,造成神经细胞病理性钙超载,导致神经元死亡或凋亡,对神经细胞起到毒害作用。

3 血管性痴呆分类

神经放射学研究显示:血管性痴呆与血管病变部位、病变血管类型有密切关系。脑小血管病导致广泛脑白质疏松及腔隙性脑梗死(基底神经节或额叶白质);大血管病变导致单一关键部位的梗死或多发梗死;也可能无明显梗死的大脑低灌注,脑内缺血,或基因决定的脑内动脉病[5]。以上均可导致血管性痴呆。颞叶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明确相关,目前还发现脑白质病变、脑内微出血、腔隙性脑梗死、脑容量减少、脑超微结构改变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相关[6]。临床上一般分以下几种类型。

3.1 多灶梗死性痴呆

是由于多发的较大动脉梗死引起,为血管性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否发生痴呆与脑梗死的数目、大小、部位有关,绝大多数病人为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

3.2 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

为发生在重要部位的脑梗死引起。一般认为,当脑梗死破坏了50g~100g重要部位的脑组织时即可出现痴呆。梗死多发生在颞叶、乳头体、丘脑、顶叶角回等与记忆、认知功能有关的部位。

3.3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腔隙状态)性痴呆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深部较小的梗死灶(直径2 mm~15mm),主要位于基底节、内囊、丘脑,是由于脑内大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深穿支闭塞引起。由于多次、反复发生较轻微的脑部损伤累积而造成慢性脑功能衰退,导致痴呆。

3.4 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痴呆

包括慢性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重要部位的脑出血等。

3.5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s病)

1894年Binswanger首先描述,指由于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慢性脑缺血导致大脑半球皮层下及脑室旁白质髓鞘脱失,尤其以颞叶、顶叶、枕叶最为明显。多在50岁以后起病,隐袭性起病,进行性加重的智力减退,由于常伴随有腔隙性脑梗死而可以有卒中史。影像学上表现为双侧侧脑室旁,以前角及侧脑室三角区最为明显的、基本上对称的异常信号(CT低密度、MRI长T1长T2),常伴有脑萎缩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3.6 双侧分水岭脑梗死(边缘区脑梗死Boundary in-farction)

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和MCA、大脑后动脉(PCA)供血区域的交界带。发病原因多为在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伴有全身性低血压导致的脑部低灌注。

4 超微结构的改变

4.1 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

在缺血时,神经元可发生以下较明显的改变:①尼氏体溶解,为急性可逆性改变,包括周围和中央尼氏体溶解,电镜下,尼氏体溶解早期可见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严重时核周粗面内质网消失,可伴致密小体。②胞体及其他细胞器,缺血早期胞体轻度缩小,胞膜与周围分界清楚,胞质不含尼氏体,胞核固缩,核仁消失。电镜下,胞质电子密度增加,有少数肿胀的线粒体,可辨认出残余的嵴,有不同程度的游离核糖体和呈玫瑰花型核糖体的聚集。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扩张。核周见空泡形成。进一步发展,核的电子密度明显增加,核仁不清楚,滑面内质网与粗面内质网不同程度的扩张,可有残余肿胀的线粒体,最后,细胞质呈均匀嗜伊红性,核固缩呈三角形,核及胞质的电子密度降低,核膜两层由颗粒样物分开,核膜破裂,核内容物溢出[7]。孙洁芸等[8]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血管性痴呆后发现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均显著减少(P=0.000),其中术后14d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最少,超微结构显示神经元变性,核固缩,而后随着脑血流的恢复,海马神经元数量逐渐增加,神经元损伤有所改善。表明在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早期,海马神经元损伤是可逆的。吕佩源等[9]通过结扎小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反复缺血-再灌注观察血管性痴呆小鼠发现海马神经元核肿胀、有局部凹陷现象;核周体细胞器明显减少,多聚核糖体稀散;仅残留受到破坏的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变性、髓鞘层裂;轴突中神经微管结构模糊.神经毡中可见树突和轴突不同程度水肿,尤其是树突呈现极度扩张形成不规则的“气球”,其中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薄膜空泡,突触数量显著减少,可见穿孔和异形的突触;有的突触小泡破裂,呈片状均质化。

王玉良等[10]通过较长时间观察发现,痴呆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明显水肿,排列紊乱;细胞核体积变小,深染,呈核固缩表现,顶树突缩短,排列紊乱。1个月可见胶质细胞明显增生,2个月以后胶质细胞明显增生形成结节,呈现海马硬化表征。电镜下可见神经细胞及神经末梢水肿、胞浆内有色素沉积、细胞膜断裂、核染色质边集、细胞核溶解、核周隙增宽,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断裂,破坏严重。随造模时间的延长,病理改变逐渐加重。表明血管性痴呆发生和发展中海马CA1区锥体细胞严重脱失,神经元变性坏死,超微结构受损,并逐渐加重。

4.2 突触的改变

针对痴呆病人记忆力减退,Han等[11]确定影响记忆储存的关键蛋白为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可调节突触可塑性相关的基因转录。CREB蛋白是CREB基因的产物,可进一步激活晚期效应基因的表达,是长期调节突触功能所必需的蛋白质,是记忆形成后巩固过程的重要因素。为本病病人记忆恢复提供了治疗的靶点[12]。缺血/氧引起兴奋性的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元的变性,不能为突触提供物质及突触联系的靶点,失去正常突触联系的神经元启动程序性的自杀机制(凋亡)[13]。因此,缺血中神经元既有死亡,也有凋亡。通过研究二氧化氮(NO2)与血管性痴呆作用发现[14]:突触的结构标记物突触囊泡蛋白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均表达减少,同时与突触可塑性有关的介导长时相增强的关键蛋白也受抑制,在健康大鼠中通过诱导兴奋性毒性,中风大鼠中通过削弱突触可塑性来增加血管性痴呆风险。

4.3 血脑屏障的改变

Popova等[15]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性痴呆血脑屏障研究发现:在额颞叶脑回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及周围细胞都发生破坏性改变,星型胶质细胞数目增多,肿胀,水肿,皮质毛细血管血流下降,血脑屏障内脂褐素,脂质堆积,均质的高密度电子物沉积,可能为血浆蛋白,为本型血管性痴呆特征。

4.4 微血管的改变

大血管的阻塞导致单一大的梗死,中等血管病变与多发腔隙有关,微血管病变导致脑白质缺血。这些都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16]。大脑的低灌注,导致二氧化氮合酶去乙酰化,血管内皮不规则,紧密连接开放。而沉默因子调节物2的同类物1可对抗因此引起的低灌注[17]。在伴皮质下梗死和脑白质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中,由于notch3的变异,导致血管壁结构的变性,动脉壁出现间隙,血细胞游出血管壁形成复合结构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形成神经变性和痴呆[18]。Szpak等[19]通过对3例病人(2例阿尔茨海默病合并淀粉样血管病,1例伴皮质下脑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现遗传性脑血管病)大脑血管的免疫组化的分析,大脑动脉的肌动蛋白表达减少,脑膜动脉,脑内动脉及毛细血管血管壁纤维增厚,淀粉颗粒样物质沉积,Ⅲ型及Ⅳ型胶原在基膜有强的免疫活性,最严重的改变是纤维坏死引起双管状的血管壁,外周细胞有脂褐素及其变性物的沉积,线粒体稀少而肿胀,线粒体嵴破坏、减少,血管壁平滑肌变性,细胞器减少。

4.5 脑白质的损伤与腔隙性脑梗死

脑白质的损伤与血管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密切相关[20]。可为点状或边界清晰的坏死损伤灶,超微结构表现为完全的脱髓鞘或轴突的溶解,与发生病变的小血管范围一致,病灶可发生融合[21],融合后认知功能下降更快[22]或发展成痴呆[23]。较早的研究显示:脑白质损伤的容积与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相关,但不及全脑容量的下降的影响[24]。鉴于脑萎缩与脑白质损伤可伴随发生,深部的穿通血管的阻塞,脑白质缺血损伤随后发生皮质细胞的结构改变而皮质萎缩,也可因皮质微血管病变或梗死后发生神经元的丢失而引起白质减少。而区域性的皮质萎缩则明显与血管性病变相关[25]。脑白质病变主要损伤执行功能,信息处理速度与逻辑记忆。而脑室周围的白质损伤与智力处理速度下降相关,深部的白质则与此无关[26]。同时也证实脑白质损伤进展与步态异常相关,并可预测较短时间内大脑功能的下降[27]。腔隙性脑梗死在正常人群的发生率为8%~28%[28]。主要因为小血管的病变导致穿通血管的阻塞。腔隙性脑梗死与一般认知功能下降相关,特别是信息的处理速度。

4.6 脑内微出血

在正常人群发生率为5%。破裂多为深部的穿通血管,可见血管有中至重度的脂质透明变性,偶尔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和微血管动脉硬化。长期以来认为脑内微出血病灶是静止性的,但有文献报道微出血与执行功能障碍独立相关[29],还有在CADASIL中发现微出血与认知功能下降,特别是记忆和执行功能下降相关[30]。

4.7 毛细血管功能障碍

超微病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结膜松弛症患者均为本院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病例, 同期选择30例正常对照组。结膜松弛症组:男性12例, 女性18例, 平均年龄为 (71.3±6.4) 岁, Ⅰ级15眼, Ⅱ级20眼, Ⅲ级20眼, Ⅳ级5眼;对照组:男性14例, 女性16例, 平均年龄为 (70.7±6.6) 岁。采集10例结膜松弛症例患者的组织标本, 其中男性4例, 女性6例, 平均年龄为 (70.8±6.2) 岁, Ⅰ级2例, Ⅱ级3例, Ⅲ级4例, Ⅳ级1例;同期选择本院非结膜松弛症患者10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4例, 女性6例, 平均年龄为 (70.2±5.7) 岁。2组在年龄、性别等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组织标本采集具体方法

松弛结膜症患者及对照组切除部位均为双眼鼻下方的区域, 组织标本应做到相同部位, 相同切除面积和相同采集方法。

1.3 泪液羊齿状试验

泪液羊齿状试验时间应为每日10:00~12:00am, 利用玻璃毛细管在患者下睑结膜囊泪阜部位处通过吸取泪液组织标本, 操作过程中避免接触眼球表面, 将泪液组织标本放置在载玻片上, 经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并作出具体评级, 根据泪液羊齿状结晶的完整性, 均匀性和分支状态等方面分为四个等级。Ⅰ级:羊齿状分支结晶图表现为均匀且致密, 空间间隔相对很小;Ⅱ级:羊齿状结晶图表现为分支数量较少, 且形态表现也较小, 空间间隔相对较大;Ⅲ级:羊齿状结晶图表现为分支数量明显减少, 空间间隔显著增大;Ⅳ级:很难发现有羊齿状结晶图, 结晶呈不定型表现。其中Ⅰ、Ⅱ级均为正常表现, 而Ⅲ、Ⅳ级为异常表现。

1.4 组织标本染色

组织标本经处理后采用PAS和AB等染色方法显示杯状细胞, 同时制作电镜标本进行观察。

2 结果

2.1 TFT测定

结膜松弛症组与对照组经TFT检测后发现, 与对照组比较结膜松弛症组患眼泪液中羊齿状结晶明显减少 (P<0.05) , 随着患者病情程度出现加重趋势, 泪液中羊齿状结晶明显减少 (P<0.05) , 见表1。

2.2 球结膜杯状细胞形态结构

结膜松弛症组球结膜杯状细胞形态表现:球结膜鳞状上皮呈厚薄不均匀的现象, 一般为4~7层, 上皮层中杯状细胞的数量多少不等, 但细胞的大小及组织形态相一致, 各上皮细胞层中均可发现有杯状细胞的存在, 经统计和分析发现100个上皮细胞内约有2.74%为杯状细胞, 其细胞形态与脂肪细胞极为相似, 杯状细胞经AB染色处理后表现为蓝色, 经PAS染色处理后则表现为红色, 此外还可以发现有少数基底细胞色素沉着的现象。正常对照组球结膜杯状细胞形态表现:球结膜上皮厚度较薄, 仅有4~5层, 且上皮层中杯状细胞的数量多少不等, 形态与结膜松弛症的球结膜杯状细胞形态表现相类似, 经统计和分析发现100个上皮细胞内约有4.63%的杯状细胞。

2.3 球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比较

结膜松弛症组杯状细胞平均密度为 (2.74±1.98) /100个上皮细胞, 对照组为 (4.63±2.35) /100个上皮细胞,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根据临床分级为Ⅰ~Ⅳ级, Ⅰ级3.9%, Ⅱ级2.96%, Ⅲ级2.05%, Ⅳ级1.33%, 结果显示随着结膜松弛症病情程度的加重趋势, 杯状细胞密度也明显出现下降。

2.4 球结膜杯状细胞超微结构电镜观察

结膜松弛症组电镜观察:可见杯状细胞顶面胞质内堆积有大量浆液性分泌颗粒, 颗粒呈不规则形状, 内含有特殊的条纹样物质, 细胞基底面处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 内有少量的线粒体, 细胞核常位于细胞质的一侧。正常对照组电镜观察:可见杯状细胞胞质中存在大量电子密度较高, 形态大小不等的黏液小滴状物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邻近细胞核的上部有一较大的高尔基体, 黏液小滴可形成巨大团块。

3 讨论

3.1 结膜松弛症的组织病理学特点[3,4]

(1) 结膜表面呈弯曲和皱褶等现象:在眼球与下睑缘之间堆积松弛结膜, 从而导致结膜表面出现弯曲和皱褶等现象, 随着结膜松弛程度的逐渐加重, 弯曲和皱褶等现象的程度也逐渐加重, Ⅱ级未出现明显的皱褶现象, Ⅲ级大多数出现皱褶现象, Ⅳ级均出现皱褶现象; (2) 结膜鳞状上皮增生明显, 且出现角化不全现象:结膜表面形成的弯曲皱褶要明显突出于患者的眼球表面, 使得泪河变的明显狭窄不全, 故在眼球结膜上难以形成正常的泪膜, 进而导致结膜异常干燥、充血水肿, 失去原有的光泽现象, 鳞状上皮增生现象明显; (3) 基底细胞有明显的色素沉着现象:Ⅰ、Ⅱ级基底细胞色素表现为局灶性沉着现象, Ⅲ级部分基底细胞中呈现疏密程度不同的色素沉着现象, Ⅳ级局部基底细胞呈现色素沉着的现象; (4) 固有层中的血管出现明显扩张, 瘀血、水肿及慢性炎症反应现象明显:由于长期反复的炎症刺激以及眼睑的摩擦损害, 松弛结膜症患者皱褶内血管极易脆性变, 眼睑压迫松弛的球结膜则易导致血管出现破裂现象, 进而发生结膜下出血现象; (5) 弹力纤维出现异常变性和减少等现象, 且胶原纤维也出现异常变性:各等级患者结膜内弹力纤维出现程度不一的变性现象, 而Ⅲ、Ⅳ级弹力纤维则显著下降。既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结膜松弛症患者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可发现弹性纤维出现明显的断裂现象, 而胶原纤维减少异常, 弹力纤维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可导致球结膜弹性功能显著下降, 张力大小降低明显, 易产生结膜的松弛现象, 故应认为是结膜自身生理改变的主要发病原因。

3.3 结膜松弛症患者的超微组织结构改变情况[5]

结膜松弛症患者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胞质中存在着较多扩张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物质, 而细胞胞质外周围区则有较多衣小泡的吞饮泡组织结构, 结膜成纤维细胞生理功能发生显著性改变, 必然会引起细胞外上述各种组织成分的显著变化, 从而影响外基质各种成分的平衡状态和稳定性, 最终发生结膜松弛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结膜松弛症患者的泪液分泌量明显减少, 泪膜的稳定性状态显著下降, 泪液中羊齿状结晶形成异常减少等现象, 均可以间接证实患者泪液中的黏蛋白成分异常减少。故可知随着结膜松弛症程度加重, 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杯状细胞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有异常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兴儒, 许琰, 李青松, 等.结膜松弛症临床与基础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5, 23 (1) :83~87.

[2]钱志刚, 柯敏.结膜松弛症的临床及病理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 2010, 18 (1) :17~19.

[3]李轶捷, 李青松, 张兴儒.结膜松弛症研究新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 2009, 9 (5) :938~940.

[4]刘秋月, 陶海, 贺冰, 等.结膜松弛症的病理学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 2007, 7 (5) :1420~1422.

超微病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自2012年11月一2013年12月收治的成人二型糖尿病合并肺肿瘤患者74例,其中男31例,女43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2岁。

1.2 超微病理观察

取远离癌组织的外周肺组织,制成活检标本,2.5%戊二醛固定液前固定。将标本切为1mm3小块,缓冲液充分浸洗,1%四氧化锇溶液后固定。用上升梯度酒精脱水,环氧丙烷置换Epon812环氧树脂包埋。切成厚度50 mm左右的薄片。醋酸铀-柠檬酸铅双重染色。电镜观察并摄片。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①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分组、取材

选择3月龄、体重185~210g的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分别行60mg/kg STZ和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FBG>16.65mmol/L表明糖尿病模型建立。实验4、12、20周末,处死每组大鼠各8只,取肺脏固定、脱水、包埋待检。

②免疫组化法

烘烤、脱蜡、水化、清洗、微波热修复抗原、缓冲液平衡。滴加一抗AGEs抗体1:1600、SP-A抗体1:75,对照组滴加TriS缓冲液,室温放置20 min,4℃冰箱中孵育过夜;滴加辣根酶标记的二抗和SABC试剂,室温孵育1h;DAB显色10 min,镜下监视染色效果;复染胞核3~4 min;上升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光镜下观察。

2 结果

2.1 主要病理改变

肺泡Ⅱ型细胞变圆、变小,表面光滑,微绒毛减少乃至消失;核扭曲变形,可有多个核内陷,偶见不规则空白透亮区;嗜饿性板层小体萎缩成高密度核心团块;胞质内存在长杆状空隙;线粒体基质大部溶解,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扩张;次级溶酶体增多。肺泡Ⅰ型细胞萎缩,胞质见透明区。微血管狭窄闭塞,内皮细胞中可见自噬泡,泡内含高电子密度自噬体残渣颗粒。基膜呈洋葱样弥漫性增厚,周围蛋白质沉积,可见无定形沉积物、纤维状细丝。胶原原纤维增生。

2.2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①动物模型对照组:饮水、尿量未见明显异常,大鼠毛色光滑、柔顺,体重增长,血糖正常;实验组: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明显下降,活动减弱,一般状态差。②AGES对照组:大鼠细胞内可见少量(棕)黄色颗粒。实验组:在4、12、20周,AGEs在表达于肺组织细胞,可见(棕)黄色颗粒。相比于正常组,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明显偏低且随时间推移降低。③sp-A:对照组:大鼠肺细胞可见少量胞浆(棕)黄色颗粒。实验组:4周时SP-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12、20周SP-A表达于,胞浆可见(棕)黄色颗粒,实验组大鼠平均灰度值较正常对照组偏低,表明SPA表达在增多。

3 结语

糖尿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高血糖,并可导致全身多系统损害。肺损害所致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肺泡Ⅱ型细胞及基板的改变。Ⅱ型细胞是一种分泌性细胞,嗜饿板层小体是富含磷脂、蛋白质、粘多糖的胞浆内特殊分泌颗粒。Ⅱ型细胞受损,嗜饿小体萎缩,分泌肺表面活性蛋白减少,是肺泡腔塌陷、肺不张的原因之一。同时促进胶原聚集,加重非酶糖基化作用,形成AGEs。AGEs作用于Ⅳ型胶原,加强其分子共价交联,引起胶原弹性下降和变硬。AGEs沉积于肺毛细血管内皮,合成、分泌多种因子造成肺组织损害,即肺是高血糖损伤的一个靶器官。通过启动级联式反应,促进多种因子表达,参与糖尿病肺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SPA对维持肺泡正常结构有重要的免疫作用。通过调理素作用于病原体,与病原表面特异性碳水化合物结合;配体激活途径;调节表面受体表达途径,利于机体的肺保护,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实验组大鼠肺SP-A表达上升,可能是糖尿病肺损害及其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1]邓伟吾.糖尿病的肺功能损害和肺部并发症[J].临床肺病杂志,2010,15(7):903-905.

超微病理范文

超微病理范文(精选7篇)超微病理 第1篇1 本科临床医学 (临床病理学方向) 学习超微病理学的意义电镜做为诊断工具可直接为临床服务, 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