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材料真实性承诺书(精选8篇)

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第1篇

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国家电网:

本人向贵单位提交了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申请材料。材料包括:

1、身份证复印件

2、户口本复印件

3、房产证明复印件

4、电表卡复印件

5、村委会同意安装证明等。现郑重承诺:本人向贵单位提供的所有材料都是真实有效的,并对因申请材料虚假所引发的一切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承诺人:

****年**月**日

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第2篇

在本人(身份证号码:61xx015)参与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现金购买资产项目的过程中,保证提供的有关文件、资料等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保证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愿意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如本次交易所提供或披露的信息涉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者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的。

在形成调查结论以前,不转让在该上市公司拥有权益的股份,并于收到立案稽查通知的.两个交易日内将暂停转让的书面申请和股票账户提交上市公司董事会,由董事会代其向证券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申请锁定;未在两个交易日内提交锁定申请的。

授权董事会核实后直接向证券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报送本人的身份信息和账户信息并申请锁定;董事会未向证券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报送本人的身份信息和账户信息的,授权证券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直接锁定相关股份。

如调查结论发现存在违法违规情节,本人承诺锁定股份自愿用于相关投资者赔偿安排。

特此承诺。

承诺人:

地域性建筑材料的“真实性”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地域性,材料,真实性

1 地域建筑呼唤真实

为了抵挡全球化的影响,建筑师开始了探索具有地方特色、追求文化延续的建筑形式,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应运而生,而且展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新发展趋势,最显著有效的手段是对建筑材料的运用与表达,突出体现了建筑的自然美。因为材料的“真实性”是永恒不变的,建筑师要想发掘材料审美的“特殊性”,只有在更加充分的了解材料的“本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当代建筑师对材料魅力的不断探索,促使建筑材料在新时代的建筑设计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2 “真实性”的阐释

“真实性”是对于建造过程中的材料的认识和讨论,只有当一种材料能够区别于另一种时,方谈得上真实性问题。因为每种材料都有它独特的存在形式,这些形式是材料的自身属性,是它区别于其他材料的本质特征。在当代地域建筑创作中,我们把材料自身的独特属性作为一种形式语言,赋予了建筑一种真实朴素的思想与情感。

3发掘材料的天然本性

建筑材料的种类有很多,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构造特征和艺术表现力。如砖和竹,两种建筑材料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以丰富的质感,带给人们真实和返璞归真的感觉。当代的地域建筑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传统记忆的呼唤,隐喻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

对于建筑材料的艺术表现的“真实性”的追寻,是在各种不同的地域条件下,探讨如何利用材料来真实的反映建筑本身[1]。

赖特主张真实的展示材料的自身魅力。他认为不管是传统材料还是新型材料,都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建筑师要不断培养自己的素养,还要发挥想象力,才能从材料之中去寻求“真实”固有风格。他始终重视和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特点,他创作的许多草原式风格的小住宅,材料大多使用传统的砖、木头和石头,最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流水别墅(见图1)。

这座建筑平滑的钢筋混凝土阳台与后部天然片石砌成墙体;内部洋溢着天然气息的木装修与精巧制成的玲珑剔透的金属窗棂形成生动的对比。材料运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视觉领域而进入了心理感受。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纳帕山谷,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多明莱斯葡萄酒厂”(见图2),解决了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矛盾张力。他们用新的方法使众所周知的形式和材料重现活力。酒厂建筑表皮由外露的金属网笼子与填充其间的当地特有的玄武岩构成。这些不同颜色的石头堆积在一起,与周边景致优美融为一体。葡萄酒厂通过将我们此前从未想到可以交融的两种材料交织在一起,好像给建筑披上了一件自然创作的艺术外套,从而成就了其惊人的效果,给人一种来自心灵的亲和力。

台湾宜兰县政府大楼为日本株式会社象设计集团设计(见图3),其设计的基本原则就在于表现建筑地域性,设计的重点在于用传统材料延续社区原有味道,创作出具有地方情感的建筑。

地域性材料的使用,如砖、洗石子、石灰、木材等有柔和的材质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选择适当的地方性材料,可以使县民感到亲切,也可以使建筑物与周边街道产生连续性,带动公共建筑成为地方上的核心,增加公共建筑的意义。整个建筑处处透露出设计者对于空间人性化与情感化的创作意图,和老县城的传统建筑保持了统一的风格。

4表现材料的真实形态

现实中许多建筑师忽视了材料的运用法则,不是错误地把此种材料的手法滥用到另一种材料中去,就是做作地用贴面材料伪装有意义的节点和粉饰本就健康的肌肤,造成材料的浪费和美学的虚伪[2]。

路易斯·康(Louis Kahn)对于材料真实形态有一种执着的追寻,用完美的工艺突出材料自身的固有特点和装饰性。他把材料的特质视作建筑工艺的装饰,砖的不规整、石材的纹理孔隙、木材的结疤纹路,都是路易斯·康用来表达建筑思想的元素。印度管理学院是他的典型代表作,是路易斯·康对于材料“真实性”的完美诠释。建筑墙体主要采用印度当地传统工艺制作的红砖。巨大的承重砖墙拔地而起,墙壁各处的环形大开孔体现了无与伦比的砖工技术。穿过这些开孔的光线突出了砖面的纹理,与砖石建筑的永恒的厚重感相协调,给整个建筑以无限的宁静感。他既不会虚饰一个节点,也不会虚饰一种材料,使每一种材料的特质都与整个建筑物整体紧紧联系在一起。

奇普菲尔德对于材料的看法与康有相似之处,他的作品往往都是以自然材料来承接自然。他通过对材料的细心研究使各种材料以最好的方式表现其艺术效果和品质。如他在河流与划艇博物馆设计中(见图4),对材料所具有的本体意义做出了更清晰的表达,英国橡木这种古老的材料被以新的方式运用,在一个适宜的背景下,形成了展出划艇的大厅,同时像一件美丽的木质工艺品,与大自然协调地融为一体。

湖南耒阳毛坪小学的创作反思了地域性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作为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它不仅是文化上的策略,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在这项设计中,建筑师强调了材料自身魅力的运用,如白灰抹缝的红砖外墙和朴实的木构件,都由当地工人手工建造,充满了乡土味道。建筑师力求充分表达出材料的本质,通过古朴的乡土手工技艺,重新完美的诠释了当地传统的建筑文化。小学的材料、色彩、形体和尺度都延续了场地周围村落间当地民居的基本建筑模式(见图5)。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建筑师通过不一样的材料搭配组合方式,把小学与周边原有民居区别看待,形成符合当代艺术形式的镂空砖砌花格,这种手法的反复应用,使熟悉的材料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建筑正立面的木格栅,和红砖砌筑一样,依旧借鉴了当地传统建筑的语言,而采用了新的表达方式,同时使建筑获得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草场地村的104号院是一座砖混建筑(见图6),真实地呈现了这种普通材料带给人们的新鲜视觉体验。建筑师艾未未为了节省造价,外面用青砖,里面用红砖。这种单纯的想法,却使建筑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灰色砖墙泛着斑驳的红砖印记,使墙体富有韵律感而不觉单调。

5重视材料的“真实性”,突显地域文化与情感

通过以上案例的研究可以发现:建筑材料是建筑与人接触的直接外部介质,同时也以其自身的魅力在传诵着思想与情感。地域性的意义在于关注地域的自然、人文差异,以此来指导建筑创作。材料是一种独特的建筑语言,材料的使用和构成是建筑思想表达的一种有效途径。当代建筑师对材料“本性”与“真实性”的追寻已经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普遍现象,通过传统材料和技术的使用,融入地方情感,延续传统工艺,突显地域文化与情感,这才是材料“真实性”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卢健松.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建筑学报,2008(7):19.

[2]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J].时代建筑,2002(5):30.

[3]史永高.材料呈现:19和20世纪西方建筑中材料的建造——空间双重性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5]戴维.德尼.新石材建筑[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4.

[6]李大夏.路易.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活用真实材料,助推能力跃升 第4篇

一、用真实材料助推获取信息能力的跃升

化学科学新发现、新应用、新材料、新药品,还有化工生产工艺、化学实验报告、有机物合成路线、跟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等都是高考化学试题的常见命题材料,命题者将所选材料进行剪辑,将解题信息以“文字叙述、关系曲线、数据表格、化学方程式、化工生产流程图、实验操作流程图、有机物结构简式”[1]等多种形式嵌设于试题情境材料当中。对于考生来说,要在陌生的情境材料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并跟熟悉的知识、原理、规律联系起来,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能力快速提升期,精心选择真实材料作为课堂讨论的样本来训练学生的能力,既有利于达到近期目的(培养解答高考试题能力)、又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长远要求。当然,在真实材料的选择时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能激起学生阅读、讨论的兴趣)、多样性(包含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信息)、挑战性(挑战学生能力水平)。下列是几例复习课选用的真实材料以及相关的师生互动过程。

【材料一】4吨四氯化硅被倒入“母亲河”(摘自2008年3月18日《今日早报》,如图1)

要点1:浙江松阳县境内有一竹源水库,是5000多村民日常饮用水的供应源。2008年3月某日,当地村民发现水库上游的溪流水面上,有许多白色泡沫,像有“淡淡的黄色气体”。

要点2:事发后当地环保等部门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停止用竹源水库作水源生产饮用水,取样送检。检测结果发现,受污染的水显酸性,掺杂了一种名叫四氯化硅的化学工业废料。经调查,是犯罪嫌疑人叶某某将约4吨四氯化硅工业废料倾倒入溪水中造成的。

要点3:相关人员首先打捞起水中结晶物,在水库中放置活性炭吸附剩余化学物质,并在污染比较严重的上游区域,投放石灰进行中和,大部分污染物已被清理。

要点4:四氯化硅系卤代硅化合物,是制作有机玻璃、硅晶体及某些航天材料的重要原料。有强烈刺激性,它可以使人窒息,遇水会变成三大强酸之一的盐酸,对人体、建筑物等有极大的危害。

【课堂互动】在上述材料中你能找到哪些化学信息(化合物、化学反应、化学实验等)?从化学学科视角你认为上述材料中可能存在哪些科学性错误?

一篇新闻材料立即引起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一句提问语立即引发学生展开阅读、思考、讨论等活动,学生解读了这段新闻材料后可获取众多跟化学学科相关的信息,如:

(1)化学物质:四氯化硅、石灰、三大强酸、硅晶体、有机玻璃……

(2)化学反应:SiCl4跟水反应、生石灰跟水反应、石灰跟盐酸中和、SiCl4制取硅晶体……

(3)化学实验:检测污染水的酸性、溪边石头显黄色的现象、产生强烈刺性气味的原因……

……

【材料二】制取高锰酸钾的流程图[2]

某化学工作者在实验室研究高锰酸钾的制法,其实验操作流程可简略表示如下:

【课堂互动】根据上述流程图你认为原料、目标产物是哪些物质?包含哪些化学反应原理?流程图中① ~⑦所对应的实验操作方法是什么?

一幅包含许多“化学密码”的实验操作流程图,一个提问指令,跟化学试题相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解读兴趣,大多数学生会从中获取下列信息:

(1)原料、目标产物:用KClO3、KOH、MnO2作主要原料制取KMnO4晶体。

(2)化学反应:

3MnO2+KClO3+6KOH3■K2MnO4+KCl+3H2O

CO2+2KOH=K2CO3+H2O

3K2MnO4+2H2O=2KMnO4+MnO2↓+4KOH

(3)步骤①、②中反应物是固体混合物,条件是加热、强热,所以相关操作是“灼烧”;步骤③是要将“强热后的固体混合物”溶解于烧杯里水中,相关操作应该是“冷却”;步骤⑥是“过滤或抽滤”; 步骤⑦应该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或抽滤、洗涤”等一系列操作。

【材料三】“冒烟的枪”[3]

关于氯和一氧化氮破坏平流层臭氧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如图3,图中包含两条南极数据曲线:一条是表示O3浓度的,另一条是表示ClO浓度的。两条曲线都是按照实验测量地点的纬度绘制。当平流层O3浓度下降时,ClO浓度上升。图中两条曲线几乎互为完美镜像,被称为“冒烟的枪”。

【课堂互动】图3中表示O3浓度的纵坐标中每个单位的度量、表示ClO浓度的纵坐标中每个单位的度量各是什么?图中哪条曲线表示O3浓度变化、哪条曲线表示ClO浓度?从上图中可看出O3浓度变化、ClO浓度变化有什么关系?

解决化学问题过程中常常需要从图像曲线中获取化学信息,上述材料取自于科研报告,其中化学原理跟图像曲线紧密联系,加上教师的提问指向,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获取图像信息的训练。

(1)图中表O3浓度的纵坐标中每个单位的度量是500ppb,表示ClO浓度的纵坐标中每个单位的度量是0.25ppb。

(2)曲线I表示O3浓度变化,曲线II表示ClO浓度。endprint

(3)ClO浓度的微小幅度上升,会引起O3浓度的大幅度下降。

材料一是一则新闻材料、材料二是一个实验流程图、材料三是一幅曲线图像,但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真实材料,都隐含着丰富的化学信息,且都跟高考主观题的情境素材有很多类似点。要在学习解读上述材料的过程中,进行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完全涵盖了审题能力的培养)。高三第二轮复习的课堂上,精选这类材料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检索已学知识、主动将已学知识跟实际问题相联系,既可以复习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高考试题的审题环节中最容易出现的审题失误就是信息提取失真、信息提取不完整等,我们发现用“题海战术”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根治这种毛病,最好的方法选择类似的材料(材料要有一定陌生度、跟高考主观题情境有一定相似性),让学生跳出“题海”,置身“真实情境”中获取化学信息,这样做虽不是解题,但胜过解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审题经验,提高审题能力。

二、用真实材料助推联想迁移能力跃升

联想迁移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记忆的搜索过程中遇到相关信息或技能的可能性。由于提取的可能性与交互联结的数量直接有关,所以任何培养交互联结网络的“丰富性”的教育方法,都会有助于增加迁移的可能性[4]。大家知道,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将高中化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内容综合起来搭建知识框架并形成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加深加考深度、优化思维品质、提升联想迁移能力。对于上述每一项材料,都可设计一系列问题,以此带动学生展开联想,来促进学生向不同方向进行迁移。

如,针对“材料一”可以从物质结构角度、化学实验角度、元素化合物性质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下列问题:

(1)写出SiCl4的电子式;判断CaO中化学键类型;判断硅晶体的类型;指出有机玻璃的物质类型;比较SiCl4、CCl4的熔点高低。

(2)用实验方法测试污染溪水的pH(用pH试纸、或精密pH试纸、或pH计)。

(3)用实验方法检验受污染后溪水存在氯离子。

(4)有人说受污染的溪边岩石变黄可能是有氯化铁生成,试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用不纯四氯化硅制取高纯四氯化硅的实验方法。

(5)写出四氯化硅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写出用石灰处理受污染溪水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写出工业用粗硅制四氯化硅、再用四氯化硅制高纯硅的过程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8)SiCl4废料倒入溪水会产生“黄色气体”吗?SiCl4是制取有机玻璃的原料吗?

……

又如,针对“材料二”可以从化学实验角度、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元素化合物角度、工业生产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下列问题:

(1)步骤①、步骤②可“加热”“强热”操作中选用哪种材料制成的哪种仪器(或可否选用瓷坩埚)?

(2)步骤③中要先冷却后再倒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步骤④需要持续小火加热,为什么?

(3)步骤⑤中需要用到CO2气体,实验室里可用哪些试剂、哪种装置来制取CO2气体?

(4)步骤⑥、步骤⑦中都要用到过滤或抽滤操作,实验目的分别是什么?

(5)为了提高产品高锰酸钾的纯度,在“通CO2搅拌”“操作⑥”“操作⑦”等步骤中要注意那些事项?

(6)在流程图中相关的每一步反应中,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含锰元素的化合物所参加的反应中,锰元素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

(7)步骤⑤中“通CO2搅拌”这一操作的目的是使调节溶液pH,其中能否改用盐酸溶液来代替CO2气体?举几例在该步骤中可以代替CO2的物质。

(8)步骤⑦中抽滤得到的KMnO4晶体表面会有哪些杂质离子?若要除去这些杂质离子可以用酒精洗涤吗?试选择一种合适的洗涤液。

……

再如,针对“材料三”可以从环境保护角度、图像曲线信息加工角度、物质结构角度、元素化合物性质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禁止使用氟里昂?氟里昂会破坏球臭氧层,主要是由于其中的哪种元素?除了氟里昂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能会破坏臭氧层?

(2)图3中横坐标、纵坐标的化学含义是什么?图3中用曲线I、曲线II分别代表哪种粒子的深度变化?图像中为了更好地表示出O3浓度变化跟ClO浓度变化的关系,作了什么特殊的处理?

(3)写出ClO的电子式。写出ClO跟H原子结合所生成的产物的结构式。

(4)最近的实验证据表明,ClO可相互结合生成Cl2O2,请大胆预测Cl2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

针对选定材料,通过针对性设问、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考察,让学生跳跃性去调用已贮存在大脑中的多张知识网络(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网络、有机化合物知识网络、化学实验知识网络等)来解决问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迁移的能力。具体到解答高考试题,就是要将所获取的信息跟跟熟悉的知识、原理、规律、方法综合起来,再将综合的结果迁移到需要求解的问题情景中。

在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的能力快速跃升的关键期中,一定要避免用“题海战术”轭杀学生的兴趣,否则会压制学生的能力提升。精选真实材料、活用真实材料,将培养信息获取能力落实到试题审题过程中,将培养联想迁移能力落实到试题求解过程中,是提高复习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使高三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快速跃升。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3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理科综合)[M].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

[2] 郝仕油,等. 由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钾实验技述的改进[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8~91.

[3] EUBANKS L P,等. 化学与社会[M]. 段连运,等译. 原著第五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8:84.

[4] 刘李治. 高三化学复习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6):59~62.endprint

(3)ClO浓度的微小幅度上升,会引起O3浓度的大幅度下降。

材料一是一则新闻材料、材料二是一个实验流程图、材料三是一幅曲线图像,但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真实材料,都隐含着丰富的化学信息,且都跟高考主观题的情境素材有很多类似点。要在学习解读上述材料的过程中,进行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完全涵盖了审题能力的培养)。高三第二轮复习的课堂上,精选这类材料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检索已学知识、主动将已学知识跟实际问题相联系,既可以复习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高考试题的审题环节中最容易出现的审题失误就是信息提取失真、信息提取不完整等,我们发现用“题海战术”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根治这种毛病,最好的方法选择类似的材料(材料要有一定陌生度、跟高考主观题情境有一定相似性),让学生跳出“题海”,置身“真实情境”中获取化学信息,这样做虽不是解题,但胜过解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审题经验,提高审题能力。

二、用真实材料助推联想迁移能力跃升

联想迁移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记忆的搜索过程中遇到相关信息或技能的可能性。由于提取的可能性与交互联结的数量直接有关,所以任何培养交互联结网络的“丰富性”的教育方法,都会有助于增加迁移的可能性[4]。大家知道,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将高中化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内容综合起来搭建知识框架并形成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加深加考深度、优化思维品质、提升联想迁移能力。对于上述每一项材料,都可设计一系列问题,以此带动学生展开联想,来促进学生向不同方向进行迁移。

如,针对“材料一”可以从物质结构角度、化学实验角度、元素化合物性质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下列问题:

(1)写出SiCl4的电子式;判断CaO中化学键类型;判断硅晶体的类型;指出有机玻璃的物质类型;比较SiCl4、CCl4的熔点高低。

(2)用实验方法测试污染溪水的pH(用pH试纸、或精密pH试纸、或pH计)。

(3)用实验方法检验受污染后溪水存在氯离子。

(4)有人说受污染的溪边岩石变黄可能是有氯化铁生成,试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用不纯四氯化硅制取高纯四氯化硅的实验方法。

(5)写出四氯化硅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写出用石灰处理受污染溪水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写出工业用粗硅制四氯化硅、再用四氯化硅制高纯硅的过程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8)SiCl4废料倒入溪水会产生“黄色气体”吗?SiCl4是制取有机玻璃的原料吗?

……

又如,针对“材料二”可以从化学实验角度、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元素化合物角度、工业生产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下列问题:

(1)步骤①、步骤②可“加热”“强热”操作中选用哪种材料制成的哪种仪器(或可否选用瓷坩埚)?

(2)步骤③中要先冷却后再倒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步骤④需要持续小火加热,为什么?

(3)步骤⑤中需要用到CO2气体,实验室里可用哪些试剂、哪种装置来制取CO2气体?

(4)步骤⑥、步骤⑦中都要用到过滤或抽滤操作,实验目的分别是什么?

(5)为了提高产品高锰酸钾的纯度,在“通CO2搅拌”“操作⑥”“操作⑦”等步骤中要注意那些事项?

(6)在流程图中相关的每一步反应中,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含锰元素的化合物所参加的反应中,锰元素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

(7)步骤⑤中“通CO2搅拌”这一操作的目的是使调节溶液pH,其中能否改用盐酸溶液来代替CO2气体?举几例在该步骤中可以代替CO2的物质。

(8)步骤⑦中抽滤得到的KMnO4晶体表面会有哪些杂质离子?若要除去这些杂质离子可以用酒精洗涤吗?试选择一种合适的洗涤液。

……

再如,针对“材料三”可以从环境保护角度、图像曲线信息加工角度、物质结构角度、元素化合物性质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禁止使用氟里昂?氟里昂会破坏球臭氧层,主要是由于其中的哪种元素?除了氟里昂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能会破坏臭氧层?

(2)图3中横坐标、纵坐标的化学含义是什么?图3中用曲线I、曲线II分别代表哪种粒子的深度变化?图像中为了更好地表示出O3浓度变化跟ClO浓度变化的关系,作了什么特殊的处理?

(3)写出ClO的电子式。写出ClO跟H原子结合所生成的产物的结构式。

(4)最近的实验证据表明,ClO可相互结合生成Cl2O2,请大胆预测Cl2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

针对选定材料,通过针对性设问、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考察,让学生跳跃性去调用已贮存在大脑中的多张知识网络(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网络、有机化合物知识网络、化学实验知识网络等)来解决问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迁移的能力。具体到解答高考试题,就是要将所获取的信息跟跟熟悉的知识、原理、规律、方法综合起来,再将综合的结果迁移到需要求解的问题情景中。

在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的能力快速跃升的关键期中,一定要避免用“题海战术”轭杀学生的兴趣,否则会压制学生的能力提升。精选真实材料、活用真实材料,将培养信息获取能力落实到试题审题过程中,将培养联想迁移能力落实到试题求解过程中,是提高复习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使高三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快速跃升。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3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理科综合)[M].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

[2] 郝仕油,等. 由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钾实验技述的改进[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8~91.

[3] EUBANKS L P,等. 化学与社会[M]. 段连运,等译. 原著第五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8:84.

[4] 刘李治. 高三化学复习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6):59~62.endprint

(3)ClO浓度的微小幅度上升,会引起O3浓度的大幅度下降。

材料一是一则新闻材料、材料二是一个实验流程图、材料三是一幅曲线图像,但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真实材料,都隐含着丰富的化学信息,且都跟高考主观题的情境素材有很多类似点。要在学习解读上述材料的过程中,进行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完全涵盖了审题能力的培养)。高三第二轮复习的课堂上,精选这类材料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检索已学知识、主动将已学知识跟实际问题相联系,既可以复习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高考试题的审题环节中最容易出现的审题失误就是信息提取失真、信息提取不完整等,我们发现用“题海战术”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根治这种毛病,最好的方法选择类似的材料(材料要有一定陌生度、跟高考主观题情境有一定相似性),让学生跳出“题海”,置身“真实情境”中获取化学信息,这样做虽不是解题,但胜过解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审题经验,提高审题能力。

二、用真实材料助推联想迁移能力跃升

联想迁移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记忆的搜索过程中遇到相关信息或技能的可能性。由于提取的可能性与交互联结的数量直接有关,所以任何培养交互联结网络的“丰富性”的教育方法,都会有助于增加迁移的可能性[4]。大家知道,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将高中化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内容综合起来搭建知识框架并形成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加深加考深度、优化思维品质、提升联想迁移能力。对于上述每一项材料,都可设计一系列问题,以此带动学生展开联想,来促进学生向不同方向进行迁移。

如,针对“材料一”可以从物质结构角度、化学实验角度、元素化合物性质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下列问题:

(1)写出SiCl4的电子式;判断CaO中化学键类型;判断硅晶体的类型;指出有机玻璃的物质类型;比较SiCl4、CCl4的熔点高低。

(2)用实验方法测试污染溪水的pH(用pH试纸、或精密pH试纸、或pH计)。

(3)用实验方法检验受污染后溪水存在氯离子。

(4)有人说受污染的溪边岩石变黄可能是有氯化铁生成,试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用不纯四氯化硅制取高纯四氯化硅的实验方法。

(5)写出四氯化硅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写出用石灰处理受污染溪水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写出工业用粗硅制四氯化硅、再用四氯化硅制高纯硅的过程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8)SiCl4废料倒入溪水会产生“黄色气体”吗?SiCl4是制取有机玻璃的原料吗?

……

又如,针对“材料二”可以从化学实验角度、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元素化合物角度、工业生产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下列问题:

(1)步骤①、步骤②可“加热”“强热”操作中选用哪种材料制成的哪种仪器(或可否选用瓷坩埚)?

(2)步骤③中要先冷却后再倒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步骤④需要持续小火加热,为什么?

(3)步骤⑤中需要用到CO2气体,实验室里可用哪些试剂、哪种装置来制取CO2气体?

(4)步骤⑥、步骤⑦中都要用到过滤或抽滤操作,实验目的分别是什么?

(5)为了提高产品高锰酸钾的纯度,在“通CO2搅拌”“操作⑥”“操作⑦”等步骤中要注意那些事项?

(6)在流程图中相关的每一步反应中,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含锰元素的化合物所参加的反应中,锰元素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

(7)步骤⑤中“通CO2搅拌”这一操作的目的是使调节溶液pH,其中能否改用盐酸溶液来代替CO2气体?举几例在该步骤中可以代替CO2的物质。

(8)步骤⑦中抽滤得到的KMnO4晶体表面会有哪些杂质离子?若要除去这些杂质离子可以用酒精洗涤吗?试选择一种合适的洗涤液。

……

再如,针对“材料三”可以从环境保护角度、图像曲线信息加工角度、物质结构角度、元素化合物性质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禁止使用氟里昂?氟里昂会破坏球臭氧层,主要是由于其中的哪种元素?除了氟里昂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能会破坏臭氧层?

(2)图3中横坐标、纵坐标的化学含义是什么?图3中用曲线I、曲线II分别代表哪种粒子的深度变化?图像中为了更好地表示出O3浓度变化跟ClO浓度变化的关系,作了什么特殊的处理?

(3)写出ClO的电子式。写出ClO跟H原子结合所生成的产物的结构式。

(4)最近的实验证据表明,ClO可相互结合生成Cl2O2,请大胆预测Cl2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

针对选定材料,通过针对性设问、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考察,让学生跳跃性去调用已贮存在大脑中的多张知识网络(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网络、有机化合物知识网络、化学实验知识网络等)来解决问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迁移的能力。具体到解答高考试题,就是要将所获取的信息跟跟熟悉的知识、原理、规律、方法综合起来,再将综合的结果迁移到需要求解的问题情景中。

在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的能力快速跃升的关键期中,一定要避免用“题海战术”轭杀学生的兴趣,否则会压制学生的能力提升。精选真实材料、活用真实材料,将培养信息获取能力落实到试题审题过程中,将培养联想迁移能力落实到试题求解过程中,是提高复习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使高三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快速跃升。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3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理科综合)[M].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

[2] 郝仕油,等. 由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钾实验技述的改进[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8~91.

[3] EUBANKS L P,等. 化学与社会[M]. 段连运,等译. 原著第五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8:84.

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第5篇

现郑重承诺:申请材料中所涉及的文件、证件及有关附件是真实有效的,复印件与原件是一致的,并对因申请材料虚假所引发的一切后果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印章)

公司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第6篇

现郑重承诺:申请材料中所涉及的文件、证件及有关附件是真实有效的,复印件与原件是一致的,并对因申请材料虚假所引发的一切后果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承诺人:unjs (印章)

书面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第7篇

我有限公司郑重承诺,在公司关于申报材料真实、准确、可靠,我公司对其真实性负全部责任。若申报材料中有虚假、伪造等违规情况,愿意接受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的处罚。

法定代表人签字:

有限公司(章)

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第8篇

一、文献综述

(一)契约理论与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Healy(1985)对盈余管理的报酬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发现如果经理的奖金报酬是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那么公司的管理者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增加奖金报酬。Guidry等人(1999)利用分支机构数据对企业部门经理人员基于薪酬计划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与Healy(1985)一致的结论。Watts et al.(1986)研究发现,那些违反或有可能违反债务契约的企业为了减轻或逃避债务契约的限制,会采用会计政策选择的方法增加利润。Kasanen,Kinnunen和Niskanen(1996)研究了股利契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假说当上市公司的实际盈余达不到股东期望的股利支付水平时,管理人员便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调高收益,而当实际盈余高于支付目标股利所需的盈余时,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调减收益。实证方法验证了上述假说。国内李延喜、包世泽和高锐(2007)选取2002年至2004年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了高管人员薪酬激励、董事会监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管理层薪酬水平与正向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呈正相关关系。赵息、石延利和张志勇(2008)的研究表明企业管理层会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前一年进行盈余管理,并且盈余管理程度与股权激励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相关研究

Schipper(1989)是最早把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纳入到盈余管理范畴中的学者之一,认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适时地改变投融资决策以增加报告盈余的行为。Roychowdhury(2006)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定义为对正常经营活动的背离,其目的是使部分投资者认为企业是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完成了业绩目标。他认为在某些特殊的经济环境下,进行降价销售、扩大生产及减少费用支出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选择,但是如果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企业仍异常地采用上述方式达到业绩目标,就说明该公司存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Roychowdhury(2006)研究了上市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销售操纵、生产性操纵和费用操纵。由于企业实际经营活动纷繁复杂,因此通过真实活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Bruns和Merchant(1990)通过调查发现,财务经理更愿意通过实际活动来操纵盈余而不是应计项目。对此有以下几种可能的解释: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通过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然而审计师和外部监督者很难判断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否出于盈余管理的目的,所以通过产量、费用等实际生产经营决策进行盈余管理具有相当的隐蔽性;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公司的应计制利润等于现金制利润,所以企业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能力可能受到公司经营情况和以前年度的应计利润的限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一般发生在年末,如果未经操纵的利润与目标利润相差较大,那么仅仅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可能不能顺利通过外部审计师的审计,而真实活动操控可以在每年的任何时间进行,且不涉及会计处理问题,从而摆脱审计师和会计监管的制约。第四,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真实活动操控与财务舞弊、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不同,后者是通过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来实现的,不会改变公司内在的经济活动,而真实活动操控则会改变企业内在的经营活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扩大生产或减少费用支出可能是企业的最优决策,但是如果企业只是为了粉饰报表而采取类似的行动,就会对企业的价值造成损害。

本文主要研究业绩承诺公司是否为了达到承诺业绩而通过真实活动操控(以费用操控和生产性操控为例)进行盈余管理,需要对业绩承诺的法律性质进行认定,即业绩承诺是否构成契约以及非流通股股东如果违约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一般认为,经股东大会分类表决通过后的业绩承诺本质上是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股东达成的一项合同,两类股东构成合同关系,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承诺的内容应该得到相关各方的尊重,未经流通股股东同意,非流通股股东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承诺的内容,而且非流通股股东必须按照承诺条款履行相关的义务,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吴超鹏等(2006)通过研究发现,股改方案中有额外业绩承诺的公司,流通股股东更易接受较低的对价送达率;并且方案中若有业绩承诺,非流通股股东的对价送出率显著较低。靳庆鲁、原红旗(2008)同样发现承诺事项越多的公司,支付的对价越低。吴超鹏等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业绩承诺降低了流通股股东的投资风险,从而起到替代股改对价的作用。从以上分析来看,非流通股股东也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减少支付对价或促进股改方案的顺利通过而对未来业绩做出承诺。已有研究表明大股东具有掠夺中小股东的强烈的机会主义动机,当追加支付的对价超过盈余管理的成本时,大股东就有了对公司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李艳、马昭(2010)认为,在中国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控制着公司所有权力机构,同时拥有上市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权,公司管理层的经营决策行为直接贯彻大股东的意志,大股东与管理层共同构成我国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而且董事会也受“内部人”的控制。所以大股东完全可以凭借其控制权优势影响和改变公司的经营决策,因而出现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大幅增加。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如果业绩承诺公司通过费用操控和生产性操控达到“承诺业绩”,则这些公司将呈现出异常高的生产成本以及异常低的费用支出。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股改方案顺利通过后,与没有业绩承诺的公司相比,有业绩承诺的公司在承诺当年生产成本和费用的异常值更大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上市公司的业绩承诺年份集中在2006年和2007年,所以本文选取了2006年和2007年度股改方案顺利通过的公司作为本文的初选样本。在初选样本的基础上,执行如下的样本筛选程序:(1)Roychowdhury(2006)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操控只适合制造业公司,张俊瑞等(2008)研究生产性操控时也只考虑了制造业公司,所以本文的研究也仅限于制造业公司。(2)以往研究表明,IPO公司在IPO年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ST公司和*ST公司可能为了“摘帽”而从事盈余管理,所以本文将ST、*ST公司以及当年上市的公司剔除。(3)将以上得到的样本按照证监会行业代码(两位制)进行分类,为保证每个行业有足够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剔除上市公司不足30家的行业。经过以上筛选,最终得到本文的总体研究样本1158个,其中有业绩承诺的样本数为112个,没有业绩承诺的样本数为1046个。具体情况如表(1)。本文的财务数据和股权结构数据均来自于WIND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代表是否有业绩承诺的虚拟变量,是根据样本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手工整理获得的。本文使用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并使用STATA11.0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三)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了如下变量:(1)因变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ABNORM)。本文借鉴Cohen(2008)和李增福、郑友环(2010)的方法,构造了生产性操控和费用操控的总体计量指标:ABNORM=APROD-ADISEXP。APROD表示异常生产成本。如果公司通过生产性操控调增利润,那么异常生产成本为正。ADISEXP表示异常费用支出。如果公司通过费用操控调增利润,那么异常费用支出为负,所以前面要加负号。步骤如下:首先进行正常水平估计。正常生产成本估计模型。Roychowdhury(2006)利用以下模型估计正常的主营业务成本和存货变化量:COGSt/At-1=α0+α1(1/At-1)+α2(St/At-1)+εt;ΔINVt/At-1=α0+α1(1/At-1)+α2(ΔSt/At-1)+α3(ΔSt-1/At-1)+εt。Roychowdhury将生产成本定义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存货变化量之和。即PRODt=COGSt+ΔINVt,所以利用以上两个估计模型,可以得到正常生产成本的估计模型:PRODt/At-1=α0+α1(1/At-1)+α2(St/At-1)+α3(ΔSt/At-1)+α4(ΔSt-1/At-1)+εt。其中,COGS表示主营业务成本;ΔINV表示存货变化量;PROD表示生产成本;A表示总资产;S表示主营业务收入;ΔS表示主营业务收入变动额;ε表示误差项;t表示年份。正常费用估计模型。同样,本文借鉴Roychowdhury(2006)的方法采用以下模型估计正常费用支出:DISEXPt/At-1=α0+α1(1/At-1)+α2(St-1/At-1)+εt。其中,DISEXP表示可操纵费用;A表示总资产;S表示主营业务收入;ε表示误差项;t表示年份。然后在进行异常值计算。根据Roychowdhury的思想,如果上市公司通过生产性操控进行盈余管理,那么这些公司必然会增加原材料和人工的投入,从而使得当期的实际生产成本异常高于正常水平;同样,如果企业通过减少可操纵性费用支出来增加当期报告盈余,那么该企业当期的实际费用支出将异常低于正常水平。基于上述理解,首先分行业分年度回归估计出模型(3)和模型(4)的回归系数,将其回代到模型中,计算出各年度样本公司正常的生产成本和费用支出,并以各年度实际生产成本和费用支出减去正常值,得出异常值,模型如下:APRODt=PRODt-(α0+α1(1/At-1)+α2(St/At-1)+α3(ΔSt/At-1)+α4(ΔSt-1/At-1));ADISEXPt=ADISEXPt-(α0+α1(1/At-1)+α2(St-1/At-1))。其中,APROD表示异常生产成本;ADISEXP表示异常费用支出;A表示总资产;S表示主营业务收入;ΔS表示主营业务收入变动额;t表示年份。(2)解释变量。是否有业绩承诺(PROM)。当PROM=1时,表示该公司在t期有业绩承诺;当PROM=0,表示该公司在t期没有业绩承诺。(3)控制变量。成长性(GROWTH):样本公司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用以控制公司成长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盈利能力(ROA):等于税后利润除以总资产,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资本结构(LEV):等于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用以控制财务杠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公司规模(ln SIZE):总资产的自然对数,用于控制公司规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此外,控制变量还包括大股东持股比例(HOLD)、行业变量(IND)、年度变量(YEAR)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制造业上市公司是否为了达到“承诺业绩”而利用真实活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本文设计了以下模型检验异常值与盈余管理动机之间的关系:ABNORM=β0+β1PROM+β2GROWTH+β3RO+β4LEV+β5ln SIZE+β6HOLD+β7INS+∑βiIND+∑βjYEAR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运用Roychowdhury的模型回归结果,可以计算出生产成本及费用支出的异常值,进而可以得到生产性操控和费用操控的总体衡量指标(ABNORM)。表(2)是检验模型被解释变量ABNORM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业绩承诺样本和无业绩承诺样本两组进行列示。可以看出,业绩承诺样本的ABNORM平均值为正,而没有业绩承诺样本公司的ABNORM平均值的负,表明业绩承诺公司在承诺当年可能通过生产操控或费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表(3)列示了本文模型中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PROM是虚拟变量,均值为0.1,说明业绩承诺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比例较小;样本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ROA)平均值仅为0.04,说明样本公司盈利能力较差,可能是因为本文所选样本为制造业的缘故。成长性指标(GROWTH)的最小值为-0.15,而最大值为0.91,表明不同公司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资产负债率(LEV)的最小值为0.11,而最大值高达0.93,均值为0.50,说明样本公司的整体负债率较高;公司规模取ln值最小值为18.13,最大值为25.96,差异不大;大股东持股比例(HOLD)均值为0.35,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的均值为0.19,反映了我国“一股独大”和机构持股比例较低的现状。

t-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p<0.01,*** p<0.05,*** p<0.1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自变量进行了相关性检验。检验发现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没有超过0.5,所以认为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业绩承诺公司是否通过生产性操控或费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本文运用模型(7)对样本公司进行多元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R2为0.196,调整后的R2为0.186,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还可以,而且P值为0.000,本文构造的模型通过了整体显著性检验。(1)解释变量分析:通过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PROM的系数为0.033,P值为0.011,说明PROM与ABNORM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从而验证了本文的假说。即与没有业绩承诺的公司相比,有业绩承诺的公司通过生产性操控或费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2)控制变量分析:GROWTH系数为正,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成长性越高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ROA与ABNORM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LEV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负债水平越高,公司越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HOLD与ABNORM显著正相关,而INS与ABNORM显著负相关,说明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而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四、结论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Roychowdhury提出的模型整体显著性水平较高,说明其模型对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生产成本和费用支出具有良好的解释力。(2)与没有业绩承诺的公司相比,业绩承诺公司在承诺业绩当年的生产成本和费用支出的异常值更大,说明业绩承诺公司确实通过生产操控或费用操控进行盈余管理。(3)成长性指标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说明成长性高的公司为了使盈余达到预期水平,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向上调整利润。(4)负债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支持债务契约假说。(5)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说明可以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从真实活动操控角度研究股改业绩承诺中的盈余管理问题,不仅拓展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而且有助于中小投资者充分认识到股东业绩承诺的经济后果,提高中小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增福、郑友环:《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基于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财经研究》2010年第6期。

[2]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9年第9期。

[3]宁亚平:《盈余管理本质探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6期。

[4]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综述》,《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

[5]Roychowdhury,Sugata,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

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材料真实性承诺书(精选8篇)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第1篇材料真实性承诺书国家电网:本人向贵单位提交了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申请材料。材料包括...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