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特色美食范文
潮州特色美食范文(精选8篇)
潮州特色美食 第1篇
潮味道 潮州菜发祥地潮州地区,古属闽地,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入南海郡,而当地人却保留闽风俗,操闽语.故粤属的闽南方言区皆为潮州菜肴文化区。岭南地区的移民有闽人,也有中原人进入闽后大批转入潮州地区定居,自明代以后,当地的土著与外来的福佬人、中原人共同建设潮州文化。今天的潮州菜,虽为粤菜的一支,与广府菜同源,但实际上潮州菜无论身在哪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讲究——喜烹海鲜、重汤轻油、崇尚清淡、注重养生就是它鲜明的特点。其主要烹调法有:炆、炖、煎、炸、灼、烧、炊(蒸)、炒、泡、扣、清和淋等10多种。
潮州菜在唐代就已展示其烹调特点。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仕途中曾有一段被贬潮州的经历,然而正是文豪在落魄时期,留下了潮州菜有史以来的首次记载。韩愈所著《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中记述,当时的潮州人异食,懂得运用凋料作海鲜,注重调味,懂得“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提到了蚝、蛤、章鱼、江瑶柱等数十种海鲜,并记录了盐、醋、花椒、酸橙等用以调和食物的佐料。随着潮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潮州菜肴在不断地吸取其他地区的烹调技艺而形成自身特点与优长。清末民初,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潮州菜也进入鼎盛时期。在近代,潮州移民海外,特别是东南亚,潮州菜也随之风靡东南亚。潮州菜用料广博,具有“三多”的特点:
一、水产品多。大半取于海族,鱼、虾、蚌、蛤等一直是潮菜的主要用料,可以烹制成许多名菜美食。
二、素菜式样多且独具特色。它是通过肉类烹制而成,上席时见菜不见肉,是素菜荤做,使它达到“有味使三出,无味使三入”的境地,让青蔬软烂不糜,饱含肉味,鲜美可口,素而不斋。名品有厚菇芥菜、玻璃白菜和护国菜等数十种,是广东菜系中素菜类的代表。
三、甜菜品种多且用料特殊。红薯、芋头、南瓜、银杏、荸荠、莲子、柑橙、菠萝和豆类等植物固然常用,而肥猪肉、五花肉等荤料也可制成上等名肴。以植物做的甜腻相宜,代表作品有翻砂芋、金瓜芋泥、清甜莲子、羔烧白果、甜皱炒肉等。
潮州市“名菜、名厨师、名酒家”评比活动,共评选出20道名小食(小菜),分别是鸭母捻、潮州墨斗丸、潮州手捶牛肉丸、糍壳粿、潮州春饼、蚝烙、高堂菜脯、姑苏香腐、五香油橄榄、梅花饺、上汤牛肉、金都牌咸菜皇、莲香猪仔巢、糯米饭桃、咸水粿、锦绣雀巢、萝卜酥、开元善素、香酥沙律卷、香酥鸡翅。
潮州菜品尤其重视养生,而养生汤是食疗中最常用的方法。潮州菜式中的养生汤根据传统中医药学食材搭配、药食同源的原理,用某种或几种食材制作,兼顾了汤品的口感与药材的精髓。特别值得推荐的,就属潮江春出品的“养生茶壶汤”了。广东素有“无汤不上席,无汤不成宴”之说。煲汤的方法多种多样,譬如老火汤、炖盅汤等。养生茶壶汤是炖盅汤的一种,也是潮州菜的经典代表之一。其做法是以精选虫草皇10条,与野生水鸭仔、赤肉一起置入紫砂壶中,老火慢炖数个小时。这道汤汤汁鲜浓、富于营养,是养生汤中的上品。用紫砂壶是这道菜的一大创新,紫砂壶有密封性好、受热快、散热慢、易出汤味的优势,将原料放进紫砂壶中,用纸封好,用猛火炖数小时,成就了汤品香滑清醇的高档靓汤。“山珍海味”是中国传统食材的最高境界,“海味”二字说的就是海鲜,小到扇贝大至龙虾都是海鲜,它们的药用和营养各有侧重,而药性合适的海鲜搭配起来,更是无敌了。潮州地域临海,海产丰富,旧时科技不发达,渔民打捞海鲜回家,因没有冰箱保鲜,为了更好保存海产品,特用瓦钵煲开水,撒些盐,将大红蟹灼熟后晾冻,再配以姜末醋,隔日食用,这就是潮州菜著名菜品——冻红蟹,不仅味道鲜美,且别有一番风味。
“护国菜”,是潮州地方传统名菜,这个菜据传是南宋皇帝赵晶亲自命名,说其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公元1276年,宋臣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决心扶持赵晶为帝,终因军心涣散,宋军节市
败退,一直逃到潮州。一天,赵呙在元兵的追击下,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投宿于古庙之中。方丈见来了皇帝.落难得如此狼狈,动了侧隐之心,原想煮饭为皇帝充饥,怎奈庙中也苦得灶冷锅凉,无以为炊,忽然想起田里还有些甘薯嫩叶,就去采来洗净剁碎,随即起火升灶,架锅戽水,待水煮沸,放进薯叶,熬成菜汤,舀起一碗,端到赵晶跟前,禀曰:“庙无积粮,权以此汤献万岁果腹,恕老僧之罪过。”赵晶一听有汤可喝,喜出望外,也顾不及碗中是汤是饭。由于饥不择食.赵晶狼吞虎咽,将汤喝个精光,喝罢.撩起袖管,一抹嘴巴,连说:“真乃天赐佳食,如此地清香扑鼻,软滑鲜美。”他再想到,自己落难到此,僧人宁愿挨饿,为朕烧煮这般美味解饥,保护龙体安宁,实在难能可贵,就当场口谕,钦赐此汤为“护国菜”。” 护国菜的故事不胫而走。不久就传遍潮州,百姓纷纷仿制。年复一年,护国菜日新月异,远非赵晶喝的那种“清汤光水”,而是一种盛宴必设的高档羹菜。
传说翻砂芋的由来,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作元番。元兵攻进潮州之后,为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即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番,任由元番随意到哪家睡觉。更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忍无可忍,相约在八月十五夜将元番杀死。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被斩尽杀绝。老百姓怒气未消,又将芋头当作元番的脑袋,切成条状,放入油中煎,捞上来后,加些糖,用它赏月后,吃掉!以解心头之恨。后来,相沿成潮汕的一种风俗——中秋节吃翻砂芋,翻砂芋制作十分简单,将芋削去表皮切成指状小块,放入油锅中煎,直到熟才捞起。隔一会后,再一次将芋块放入油中,以除去水汽,然后用白糖加水适量,放入锅中煮,到糖水像胶水一样粘时(不能等糖水变焦),即迅速将芋块放入,火速用力捞起,并马上从炉上拿开。这样,就成了如雪如冰,观之令人悦目,食之香脆得连舌头都咽下的潮州名食——翻砂芋。
在《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潮州传统甜食——糖葱薄饼是一种潮汕的小食。出自潮南区陈店镇福潭村,人称“鸭潭”,所以也很多人把糖葱薄饼叫作“鸭潭糖葱”。是由一层圆形的薄饼皮包住里面的长条状的糖葱的,形状是跟名字很相符的。糖葱是长条状,中间有许多通孔,像是多个葱孔并排粘在一起,颜色雪白,所以叫糖葱。而薄饼皮是在一炉上烙熟的,也是白色的,很薄的一张圆饼。糖葱撒上芝麻,用薄饼包起来,就可以吃了。在隆重的节日——冬节,祖祠中,随着大戏的开场,人们怀着敬意,把各种色泽艳丽的甜品奉献给祖先,同时为自己的生活祈福。
熏鸭脯是潮汕传统风味美食之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熏鸭脯肉质腊红,鸭骨甘酥,表皮柔嫩,肥而不腻,醇香适口。以梅酱或麻油作蘸料,是佐酒美味和送饭佳肴,令人吃后口齿留香,余味无穷,历来为宴客送礼佳品。相传清代的时候,潮汕一带盛产甘蔗,勤劳节俭的潮州人想出将蔗渣作为烟熏的燃料,用蔗渣老熏鸭,味道竟出奇的好,鸭肉带甜,入口甘香满盈,这道传统菜就这样在潮汕流传了三百多年之久。不过由于时代转变,熏鸭亦因工序繁复而接近失传,只有位于峡山的这条偏僻小巷的人家仍保存了祖宗五代的手艺,以家庭式经营,每天限量生产十来只。会吃的老食客都会打电话预定,然后专程过来取。一只熏鸭由生到熟,整整要耗上一天的时间。老板每天黄昏会去市场挑选5斤重的鸭子,回来洗净,以秘方腌制过夜,再用焦糖起卤打色。第二天清晨,再将鸭子置于桶内,加入蔗渣,开始3个小时的漫长烟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多次打开木桶添加蔗渣,并要定时为鸭子转身,确保味道均匀。鸭子经过3个小时的烟熏之后,还要经过隔水蒸煮。这样色泽更加油润光泽。咬下去,皮爽肉嫩,熏香四溢。
《舌尖上的中国》还特别介绍了潮汕紫菜鱼丸煲,制作时,以选料于淡甲鱼等为上乘,经刨取其肉,然后选用绞、摔、拌、掏等多道工序,并佐以味精、蛋白、精盐等,掏成丸后还须经水浸漂,然后用文武火交替煮熟。食用时再放入上汤、紫菜等……味道鲜美的紫菜鱼丸煲就新鲜出炉了,在色鲜味俱全的美食面前,你能抗拒吗?
潮州美食保持了传统风味,又富于其现代气息,吸引了海内外游客,那韩水边,明城墙
内,古松下,纵横交错的巷陌中,古老的大宅门里,养活一方朴实的老百姓。他们,喝的是韩江的水,共有一种朴质的文化。潮州好地方,食在潮州。
潮州特色美食 第2篇
它是通过肉类烹制而成,上席时见菜不见肉,是素菜荤做,使它达到“有味使三出,无味使三入”的境地,让青蔬软烂不糜,饱含肉味,鲜美可口,素而不斋。名品有厚菇芥菜、玻璃白菜和护国菜等数十种,是广东菜系中素菜类的代表。
3)甜菜品种多,而且用料特殊。
红薯、芋头、南瓜、银杏、荸荠、莲子、柑橙、菠萝和豆类等植物固然常用,而肥猪肉、五花肉等荤料也可制成上等名肴。
以植物做的甜腻相宜,代表作品有金瓜芋泥、清甜莲子、羔烧白果、甜皱炒肉等。
潮菜尤以烹制海鲜见长,如明炉烧荸、生炊龙虾、炊鸳鸯膏蟹、红炖鱼翅、红(火文)海参等,都以新鲜水产品为主要原料,味道清鲜,郁而不腻;又如清炖乌耳鳗、清汤蟹丸等,汤菜清炖鲜美,保持原汁原味。
潮州菜的甜菜更具有特色,如甜皱炒肉,其皮起皱纹,肉软烂甘香,甜味清浓。
4)潮州菜还特别重视配酱调味。
不同菜色,配以不同酱碟,一菜一碟,咸甜酸辣,各有讲究。而酱料中的南姜、梅膏、鱼露、红豉油、三渗酱等。
广东潮州民居木构彩画特色分析 第3篇
根据近年人文学术研究, “明中叶以后, 潮人和客家人 ( 开始) 形成了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1], 因此潮州民系的形成可以大约订于明末清初。当时潮州府在广东省之东端, 北至五岭南麓, 跨越莲花山脉, 南达海岸, 共领十一县。后来北面山区的客家人不断增长, 客/ 潮民系相交区域向南移, 到了清中雍正年间, 程乡 ( 今梅县) 、镇平县 ( 今蕉岭县) 、及平远割出为嘉应州 ( 后升为嘉应府) , 潮州府剩领八县, 形成惯称“潮州八邑”的地域, 而其后增设丰顺, 称为“潮州九邑”, 其时潮州府所管辖范围相当予现今普遍概念上的潮州地区几乎全吻合。客/ 潮两民系的分水岭大概是在莲花山山脊, 尤其南麓之大埔及丰顺两县在清末渐成为客潮混住的地区, 民风及建筑已变成客家特色。本文研究的主题是潮州民系传统, 故此笔者建议范围限于“潮州九邑” 地域, 减去大埔及丰顺两县, 即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普宁、澄海共七县, 亦是清中叶至清末的潮州民系地域。从物料天性、岭南气候、匠师解释等多方面来看, 木构上油饰不可能超越百年, 而笔者调研七县所见, 现存的最早的真确彩画痕迹是乾隆年代, 其成熟的风格和技法理应承传于明末清初, 这些遗物证据与文化历史上潮州民系形成之时代吻合。故此本文研究范围集中在明末清初的七邑的背景与潮州彩画形成的关系。笔者实地调研范围覆盖潮州、揭阳、潮阳三大文化区域 ( 图1) , 采取实地普查方法, 勘察遗物、造访匠师及观察工程, 考察超过200 座建筑, 包括官方文物及村民转介的而未被记录的遍远例证。
2 潮州文化的元素与传统潮州彩画图纹的关系
多样性的生产方式孕育出不同的生活风俗、社群结构、家庭组合、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粤闽沿海的渔业社群, 为了要面对出海谋生的风险, 遂养成冒险精神, 为了要接触远来的外族航者, 以渔获与其他族群进行贸易, 遂造就出交易的性格, 和培养出卓越的勇气和智慧。
传统潮州文化由三种主要元素融合发展而成, 包括:远古“百越” 族原居民文化、由历朝南来之中原移民传来的“中原汉文化”, 以及由明末清初至从近世历史事件催化的“海洋精神”。以下逐一简述这三种文化元素如何主导潮州传统色彩装饰风格的形成。
2.1 百越文化图纹元素
浮滨文化沿自在远古的粤东及闽南曾经灿烂丰盛的艺术, 潮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研究指出, 以现今饶平为中心的南海国, 在当时是极具规模的地区文化政治中心[2]。遗址可见广布含云雷纹、夔纹的中原文化几何印纹陶, 与潮州古代本土图纹以绳纹和网纹近似 ( 图2) , 及后发展成圆螺纹、鱼鳞纹等 ( 图3) 。传统潮州民间木构彩画纹样, 以独特的连续圆螺及钩螺纹见称, 理应沿自此远古传统 ( 图4) 。
2.2 中原文化图纹元素
历代潮州府志均力证赵德和韩愈乃教化本区的始祖, 潮系人民亦以受盛唐以来中原儒家文化熏陶为荣。因此潮州建筑装饰积极宣扬儒家礼教, 尤其是在民宅或祠堂, 在建筑群中轴线最后最尊贵的后厅堂, 在厅堂的檐下最当眼的木组件“福楣”上, 往往绘上与宗族观念相应的彩画。最受欢迎的题材是郭子仪拜寿 ( 图5) , 在己略黄公祠的后厅前福楣可见, 代表福禄寿全的理想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又例如另一常见的画面是百鸟归巢 ( 图6) , 代表开枝散叶和百族归宗的愿景。
2.3 海洋文化图纹元素
明末海禁与清初迁界造就闽潮沿海人民产生对皇权之不信任。清初时期由于南明及郑氏的顽抗, 满州政府其实并未取得闽粤两省的绝对控制, 地方人民亦无法得知皇权最终属谁。在潮州地区, 由明末 ( 约1640) 闯王之乱, 清兵入关, 迟至至康熙十九年 (1680) 方才由清廷完全收复。这长达四十年之久, 中央政权无法达至潮州地域, 科举考试也几乎停顿, 主导潮州地方社会的, 往往是一些未有功名但有权势的豪强, 传统“忠信”难于实现, 反而“义” 及“孝” 仍可以团结地方宗族, 抵御外侮, 这就解释了潮州彩画的某些特别的主题, 例如三英合战吕布 (图7) , 以鼓励兄弟结义力抗强权, 又例如李世民等风尘三侠 (图8) , 藉此宣扬乱世中能者称王的合理性, 这些题材均有异于其他地域民居装饰常见的升平兴旺及忠君爱国的故事。
靠海生活的人民较之内陆农民更需要应变能力, 而航海与商贸让渔民更需要短暂和夺目的讯息, 因此潮州民系倾向采用随意、动态及华贵的色彩装饰。加上明末海禁与清初迁界, 驱使潮民远走东南亚地区, 为潮州民间装饰带来绚烂的南洋风格 (图9) 。
3 潮州木构彩画的整体构图
(1) 包袱彩画:
由于清初迁界, 现时潮州沿海地域几乎没有复界前的民间建筑。潮阳赵嗣助故居 ( 亦称赵氏宗祠) 可能是迁界前仅存遗物, 学者认为现存构架为明代重修, 2004 年邓其生老师在指导修复时亦坚持“彩画极为宝贵要重点原封不动的保留”[2], 因此现时所见隐约痕迹是可信原物 (图10) 。其梁架彩画呈现类似明代安徽古建梁上常见的包袱图纹, 潮州匠师称之为 “包袱彩画”。“包袱彩画”是潮州地域在明代早期普遍采用的彩画样式, 特征是在脊檩上绘着仿三角形包袱, 在清中复界后渐现成熟, 更配上潮州人民常用八卦主题的图案 ( 图11) , 在韩江流域民间, 至今仍为普遍使用。
(2) 绑锦彩画:
到清末练江流域彩画开始出现了在木条末端呈现绑扎的布角形象, 特征是尾端捆绑着飘带或扎成如意状, 中间常作八卦系列图纹 ( 图12) 。惯用在脊檩, 但有时也会用在梁架。入民国后, 发展方向有多层绑锦, 或将绑扎纹变成构图框, 普遍流行于榕江及练江流域, 成为此区独有的民间彩画。
(3) 彩画整体构图类型地域分布:
潮州地区有句俗语:“海阳 (潮安) 银县, 揭阳米县, 潮阳人县”[3], 说明古代即使潮州一府之内, 不同县镇的族群也会基于不同的生产体系而孕育出不同的民风, 从而呈现不同的建筑装饰。以民间建筑的木构彩画辨认, 潮州可以分为三个亚区 ( 图13) 。
第一个亚区域是位于韩江中下游的古潮州府城及海阳、澄海和饶平等地 ( 图中红色区域) , 主要采用“包袱彩画”。此区是古代潮州府的政治中心。当地人并无离乡别井到外地工作之逼切性, 因此潮州府城及附近的传统彩画形式, 均有条件承传当地古时包袱形式。当地历来经济富庶, 使用带黑色金漆彩画, 当地人见惯了这些尚存的遗迹, 以致现今当地常用面积小的带黑色的彩画。
第二个亚区域是榕江流域的揭阳和普宁 ( 图中浅黄色区域上部) 。榕江流域上游属农耕文化区域, 亦同时渗入邻近的客家人读书文化, 彩画图形较为具象, 采用植物花卉。古时的彩画构图属简单的包袱形, 后期构图受相邻的炼江流域风格影响, 呈现类似绑锦形的如意尾纹。然而用色则与潮州府风格的红楹绿桷相约, 但较少见画木纹和较少用金。
第三个亚区域是练江流域的潮阳和邻近的惠来 ( 图中深黄色区域下部) , 彩画风格比较显著的重点包括上游平原的贵屿、铜盂、两英、峡山等村镇, 原本是农业区域, 但沿河流重点渗入了潮阳海洋文化, 呈现红楹紫桷, 彩绘梁架, 五彩装金。
(4) 楹母及子孙梁彩画构图:
在一座木梁架中, 北方人称最顶的主木条为脊檩, 潮州匠师称之为楹母/ 梁母/ 大梁[4]。潮州人认为脊檩是所有木材之母, 因此称之为“梁母”或“楹母”。在这屋架最顶处所绘的应该是主导该空间的主题, 例如祠堂的楹母就应当绘画八卦系统以示宇宙伦理的秩序, 而庙宇的楹母则要绘画龙凤图纹, 以显玄妙神威。
楹母之下是子孙梁, 其实是脊檩底下的牵梁, 是呈窄长条形的构件, 通常正中绘画肚长条形画框, 其中写字或绘画连续团花纹样, 外配锦纹。子孙当然需要配合其母, 因此其彩画布置与脊檩配对或为统一风格。
(5) 梁架构图:
在一座潮州建筑的剖面所见的木构梁架, 从下至上共有三根横梁, 分别称为大、二及三, 其面积是由下往上逐渐缩小, 其上的彩画排列根据画面距离访客视线的远近和彩画表面面积决定 ( 图14) 。大因为表面最大, 最接近访客眼晴, 所以可以表达复杂的题材, 通常绘着整组的人物故事画, 二则画着简单的风景, 三则再简化为花鸟或水果。
潮州木构彩画尽管与北方清代官式彩画有明显分别, 但仍然有相近构图概念, 如横梁就会在两端采用类似官式箍头或藻头图纹。潮州彩画的藻头多呈现单独纹样, 取材自吉祥动物结合花草的变形而成, 例有变相龙翅、蝙蝠、蝴蝶、及吞头花纹。每位匠师都似乎拥有一套家传图纹, 在此基础之上再为每一项工程再创作新的藻头系统, 根据个别开间的等级, 作出适当的调整。
(6) 画肚肚框之联系构图及通景画构图:
潮州彩画匠师有一套惯用名词, 与北方官式彩画不同。例如梁上一些人物画或故事画以装饰画框绘成, 在江南彩画行业中, 这些画框名为“开光”, 而潮州彩画匠师则称之为“画肚”, 笔者认为这名称在潮州匠师眼中更传神地表达了这种元素是一片可供施予独立画面的框架。包袱的边框或画肚的边框的主纹样, 有卷草、夔草和万字纹等, 通常在金地上以细黑线描画纹样, 而两侧会再加两三道红绿蓝的边线陪衬, 并以细白线加强对比。
潮州人追求连绵不绝, 因此画肚与画肚之间会使用链接的纹样, 可以是 “花联”、 “兽迹”, 或 “连续纹样”。独立的团花纹样, 潮州匠师称之为“花联”。“兽迹”是指梁上各类动物之统称, 通常铺上金箔, 用作避祸祈福。他们并非一定是“兽”, 也可以是狮子、鳌鱼、吉祥鸟、兔子等小动物, 均有吉祥之意。金色亦寓意金属钉或钩, 在构图上, 可以发挥链接、钉牢其他图纹的功能, 因此会被置于八卦或画肚两侧示意将图纹紧扣。至于“连续纹样” 则是织物上的花纹图案, 主题一般是几何形花纹, 源自中国远古的图纹艺术, 其设计会根据所处构件的表面大小和形状而定。图形可能是连续几何形, 更多的是连续缠枝。连续的几何纹样计有:两向团花纹样、四合团花纹样、卷草花纹、祥云纹、方曲纹、螺纹等。
“螺纹” 亦是潮州人常用的图纹, 由螺相互连接构成图案的边纹, 学者认为可能沿自远古浮滨文化图纹, 有基本的圆螺纹、由圆螺纹变形而成的方螺纹, 和由勾云纹与螺纹交融而产生的勾螺纹等。方螺及勾螺较难控制, 所以人工较贵, 一般用在楣画上。
至于“通景画”, 则是指在作为牵梁的枋上不作分割绘画整幅的画, 有时会配图框或藻头。
彩画面积越大, 则价钱越高, 一座梁架中面积最大的画肚是会画在表面最大的楣条上 ( 图15) , 因此画师会把最多的功夫、最贵的颜料, 和最重要的讯息用在楣画上。
(7) 八卦图纹的运用:
房子的建造首先要决定选址和朝向。跟据潮州传统, 房子朝向取决予两个因素, 一是主人的命格, 二是外部环境。主人先召风水先生来根据以上因素选定房子的朝向, 然后告知大木师傅。大木师傅根据这个原则建好屋架后, 轮到装饰的步骤之时, 就会将房子的座向告诉彩画师傅, 那么彩画师傅就会首先在后厅的脊檩上, 根据座向结合房子的实际方位, 画上先天八卦图, 作为整座房子各类装饰的总纲指引, 就像一件精神指南针一般。房子的一切装饰类形, 如木雕、嵌瓷、和油漆绘画等, 均必须以此座针决定方位、阴阳、用色、题材、模数及纹样等细节。
有一点是潮州彩画的八卦最特别之处, 就是对实际方位的坚持。无论一个传统或是现代指南针的东南西北, 都是以顺时针排列时, 可是由于脊檩彩画是反转绘在天花上的, 所以当人仰首而望绘在脊檩的八卦, 其东南西北就是反时针排列的 ( 图16) 。如果是后天八卦, 那么就要离上坎下, 左兑右震, 如果是先天八卦, 那么就要干上坤下, 坎兑右离。骤眼看来彷佛是画错了, 因为与常见的标准八卦图案左右反转了, 然而如果将它倒影在桌面上, 就完全正确了[5]。潮州匠师的解释是: “八卦是指导宇宙方位的蓝图, 因此必须正确显示其地理方位”。
潮州民居的后厅通常放置祖先牌位, 其脊檩绘画的必定是先天八卦, 原因是先天八卦是远古伏羲氏为了划出宇宙秩序而创, 画在拜祀祖先的空间, 是提醒大家五伦秩序乃天理所归, 不容置疑, 而子孙梁上之“元亨利贞”四字则是易经之首页字句, 示意祖先乃家族之始, 生产之源 (图17) 。至于前厅乃是家人迎接宾客人之所, 将后天八卦绘于其脊檩, 原因是后天八卦乃周文王将八卦阴阳融合五行平衡而制, 置于前厅, 意念上是使家人与邻里和洽相处, 而相应子孙梁上之字则是“光前裕后”四字, 祝愿子孙兴旺。
4 潮州民居彩画实例简介
(1) “下山虎”民居彩画的布置:
潮州民宅中最基本的类型是“下山虎”, 多独立出现在乡间, 或在城镇大宅作为附属建筑如后包中出现[6]。平面上是最简单的三合院布局 ( 图18、19) , 因为后厅是这类小型建筑的唯一家庭公共空间, 所以彩画只画在这里的脊檩。在笔者调研的其中一座民宅, 后厅脊檩正中绘画先天八卦, 外配洛书八卦子, 画肚绘有鲜花、金鱼, 图纹用五彩, 用金只限于是八卦爻及子孙梁字。子孙梁字“元亨利贞” ( 图20) 。
(2) “四点金”民居彩画的布置:
在 “下山虎” 的形态前面加上前座, 便形成四合院, 而再在其四角各加一房, 便形成“四点金 ( 图21、22) ”。 其正门上的屋架较 “下山虎” 深, 在前面两厢房的包围下, 形成半开放空间, 称之为前厅。过了天井的后厅, 有时候后厅左右两厢房也会与后厅连成为敞开厅堂, 称为“南北厅”, 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
澄海东里镇观一村秦牧故居是“四点金” 布局的住宅 ( 图23) 。后厅脊檩 ( 平面图A位置) 中央画着先天八卦以示天地伦理, 两侧圆形画肚中绘有折枝花。对应的子孙梁上面书写着四字“元亨利贞”, 子孙梁两侧方斗形画肚中画金色金鱼 ( 图24) 。对应地, 前厅脊檩 (平面图B位置) 中央则画着后天八卦, 两侧画肚画金色的金鱼, 配上子孙梁上的“光前裕后”四字 ( 图25) 。
(3) 三座落祠堂彩画的布置:
在“四点金” 的形态再沿中轴在线再加上一组“下山虎”, 就形成潮州人称为“三座落” 的格局。沿中轴线进内过了门厅后, “三座落” 比 “四点金” 多了中厅, 作为家中聚会, 也称作官厅。再入则是后厅, 独立开辟作为内眷使用, 并拜祭祖先 ( 图26) 。本文以潮阳市区的四序堂为例作简述其彩画。
潮阳市区四序堂, 建于南宋嘉泰四年 (1204) , 原本是生祠, 为改为乡校学堂, 最近在2004 年重建。格局为后堂连接穿心亭 (图27) , 故共有四条脊檩。山门脊檩置于在门厅上, 正中画肚绘着“神龟洛书” , 以民间八宝及排列圆螺在两侧衬着, 并配上金色兽镇, 两端则以绑锦如意草结束 (图28) 。
官厅明间脊檩彩画用的也是绑锦形, 绘着后天八卦外配洛书八卦子, 外圈是卷草花纹, 两旁各绘着两个画肚, 外侧画肚绘鸟雀配折枝花, 内侧画肚绘狮子和大象, 并在脊檩两侧沿底线有兽镇对称排列。脊檩内侧以圆螺纹构成花联, 中间以蝴蝶貌之吞头构成花联, 而外侧就以方螺状之吞头形成花联, 结束用两层锦草尾。明间子孙梁书“光前裕后” 四字, 以四面团花连接字间, 两侧结束用绑锦草尾 (图29) 。
穿心亭之脊檩采用正长方形画肚并以绑锦束尾, 中间之画肚为龙马背河图, 左侧画肚绘了兔子, 右侧画肚绘了熊猫以配合国家现代形象。子孙梁中字“科甲满堂” (图30) 。
后堂明间脊檩彩画也是绑锦形, 中间是先天八卦配洛书八卦子, 构图与官厅明间相同, 两侧各绘着两个画肚, 外侧画肚绘飞舞的双鸟雀与折枝花, 内侧画肚绘童子读书, 并下己配上狮子、蝙蝠、鳌鱼、吉祥鸟等兽镇。
后堂明间子孙梁正中四字是“元亨利贞”, 字框上有四只蝙蝠围绕四面团花及两只蝙蝠装饰花联。明间门罩黑漆金画“百子图”, 后福楣画拜寿图 (图31) 。
以整体用色而论, 四序堂遵从潮阳区域早期彩画色系, 以红檩紫桷为主, 梁架则是朴素的褐色油彩配藤箍, 只有彩雕稍作以装金点缀。以彩画题材来说, 四序堂摒弃一般祠堂的世俗图纹, 反而是运用了较多现实生活的题材, 即使脊檩上之八卦系列, 亦是为了强调礼仪教化而非为镇宅之用。整体彩画构思倾向于营造作为学堂的理念, 例如官厅两侧厅之子孙梁上书“腾蛟起凤” 及“钟麟诒燕” 等字, 更点明空间有学堂之意, 是罕有的潮州彩画案例。
(4) 驷马拖车民居彩画的布置:
在潮州地域, 大族要建造比较上述三类再大的民宅, 就要在中轴在线往横发展, 在三座落格局两旁并联两座“四点金”群组合, 就成为最基本规模的“驷马拖车”布局 (图32) , 如果再往横扩展, 两边加上火巷及从厝 (也称厝包或后包) , 就形成多排从厝。“驷马拖车”是封建社会大户之居所, 近代已经甚少新建, 调研所见的均具近百年历史。其整体平面遵从宗族等级而构成中轴对称而主次分明的复杂布局, 其彩画规律亦同样严谨,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澄海的陈慈簧故居。
澄海籍陈慈黉被称为“富甲南洋”的泰国侨领, 父辈乃清末渔民, 他年少当水手, 凭着航海和营商知识, 自行购船与泰国进行商贸, 成为泰侨首富及泰华桥梁。由同治十年 (1871 年) 开始, 就在澄海的祖居前营造宅第, 不计时间成本, 但求让乡里干活[7]。结果屋宇连绵, 越建越大, 花了三十年功夫, 建成了占地二万多平方米、506 间厅房的大宅, 是迄今最有名的潮州大厝。陈慈簧故居的装饰琳琅满目, 可是传统木结构上的彩画却不太夺目, 只是以每座厅堂的脊檩八卦为主, 然而正是这些不显眼的八卦揭示了主人的信念。以下分析其大宅的脊檩八卦图案布局及规律 ( 图33, 表1) 。
在整个建筑大组群的中心是三间两进的祠堂, 每座屋架的脊檩均绘有八卦, 后厅 (位置1) 用先天八卦、前厅 (位置4) 用后天八卦、左敞厅 (位置2) 用河图、右敞厅 (位置3) 为洛书, 单是这四个基本图案的排列就演绎了天地伦常的秩序。
在祠堂四周的多组从厝中, 沿中轴线的主厅 (位置6, 8, 10~14) , 全部选用先天八卦, 用作守护各房家眷, 而在非中轴线上的副厅的脊檩, 则绘上河图、洛书, 或书写吉祥句子。较突出的是反照厅 (位置7) 的脊檩, 因为朝东, 所以写着“紫气东来”。
这座建筑群还表达了潮州以瓦片作等级模数的规律。潮州大木匠师一般以椽间瓦槽数目来显示脊檩总长, 彰显空间之等级, 而依附其上的彩画的长短也相应调较。例如的陈慈簧故居的祠堂后厅是最重要的礼制空间, 脊檩长度是21 槽, 而彩画长度是15 槽, 当地匠师简称为15/21 槽, 其次是祠堂前厅, 用13/21 槽;再次是后包二楼中厅用13/19 槽;至于两旁从厝中厅用11/17 槽、再次是侧厅用9/13 槽, 如此类推。可见潮州传统将礼制等级演化到建筑装饰模数的严谨性。
5 结语
我国地域性或民族性传统民居木构彩画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民居彩画的遗物寿命短暂、图纹并无硬性规条、材料因地际宜、工艺口传心授, 因此并不引起学者专家钻研的兴趣。但是从上文时潮州民居彩画的简单展示就可以看到, 民间彩画其实是一种语言, 讲述建筑物的功能、空间的定义、社群的愿景。潮州民居彩画跟潮人的习俗和信念息息息相关, 不单是可持续的文化遗产, 亦是活着的建筑实务, 值得学术界和专业界慢慢发掘及体会。
图片来源
图1:图片由作者自绘, 底图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 2000.
图2、5~13、15~17、21、25~32、35:由作者拍摄;
图3:广省博物馆展品;
图14、18、24、33、34:图片由作者绘制;
图19:林凯龙.潮汕老屋[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
图22: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525.
图23:林凯龙.潮汕老屋[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
参考文献
[1]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观——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M].三联书店 (北京) , 2006:50.
[2]邓其生.潮阳棉城赵嗣助故居修缮工程说明书 (未出版) .2004:4.
[3]蔡绍彬.潮州青龙古庙[M].香港东方文化中心:87.
[4]郑红, 梁以华.广东潮阳传统木构楹母彩绘技术;古建园林技术[J].2009 (3) :5-7.
[5]郑红, 梁以华.气纳乾坤——台湾传统建筑天花之八卦彩绘与建筑空间之关系研究[J].华中建筑.2009 (8) :188-191.
[6]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在潮州约会美食 第4篇
绵延四方的老城墙如同一张巨大的餐桌,圈起了冬日里最地道的潮汕味蕾诱惑。从下水门进古城,抛开太平街上纵横错落的牌坊不说,单是两侧骑楼里的美食小铺,就铺出了一道美食长城,足够让每一个旅人生出“赖着不走”的诸多理由。
关键词:潮州小吃
潮州食和潮州菜,都同属于潮州饮食文化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比如潮菜筵席,从古到今,都要上一二款潮州小食作为配桌点心。这些小食,可以是甜点,也可以是成点,诸如肖米、水晶包、鼠曲粿、菜头粿……这些潮州传统小食,经常是潮菜筵席上贝到的美点。如果—桌地道的潮菜筵席没有一二款潮州小食作为陪衬,必定会黯然失色,失却不少潮州风味。
推荐:
腐乳饼:
关于腐乳饼的起源有个传说,昔年有—位高明的师傅,因愤于老板无情义,离店前夕,暗将厨房里的腐乳、酒、大蒜等物料乱混于大缸里的饼馅中,老板心痛不忍将其扔掉,制成饼,想不到却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味,受到顾客的欢迎,而有了腐乳饼。这是传说,不一定可信,但这种饼历史悠久,本世纪四十年代,潮州林权记号的腐乳饼便出名了。腐乳饼用料奇特多样,它以精面粉制成饼皮,饼馅有腐乳块、酒、白猪肉、糖、蒜头等,配料总共在十四种以上。制作上也十分考究,投料要先后有序、分量得当,烤焙也有章法。这样,饼皮才能薄而不裂,饼馅饱而不露,干润而柔软。独特的南乳、蒜头和酒的气味,香味浓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腻。
鸭母捻:
潮州传统名小食,首创于清代初年,类似于北方的汤圆,但潮州叫“鸭母捻”其实是取它的形状像母鸭在水上漂浮游荡的意思。鸭母捻传统制作要求严格,要求皮柔韧,馅软滑。鸭母捻有多种馅(绿豆、红豆、芋泥等),为便于区分,不同馅的鸭母捻都有自己的记号,如有的形状圆,有的椭圆,有的有红点。还可以把“鸭母捻”捞干,洒上花生芝麻碎,这样就成了另一种美食“凤凰春”。“鸭母捻”、“凤凰舂”都可以在名店“胡荣泉”吃到,小店经常是门庭若市。
咸水粿:
潮州人对于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粿和别处所称的糕有交集,但包括的范围又不单是“糕”。种类繁多的粿,是极有潮汕特色的小吃,不同季节和节日做不同的粿。粿有咸甜之分,是否发酵之分,按米浆里加入其他成分不同又可分为鼠曲粿(加鼠曲草)、朴枳粿(加朴枳叶)和菜头粿(萝卜糕)等,按馅的不同又可分为笋粿、韭菜粿等。
咸水粿是最有代表性的潮州小吃之一。相传在潮州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形状小巧玲珑,像只厚厚的小碟,很洁净的白色,中间有个凹下去的地方,可以盛加了辣椒酱、蒜蓉—起爆香过的潮州特产菜脯粒。冷冷的粿加上热热的菜脯,交织出特别的口感,粿滑润柔软,菜脯味芬芳成香。卖主大都是推着小车在街上卖,—块钱就有十多个,是潮州小吃中比较廉价,却有很强生命力的小吃。
甘草水果:
潮州街头有很多卖腌制水果的小摊,最普遍的是用甘草汁来腌制。一盘盘腌好的水果如芒果、杨桃、番石榴(芭乐)、草莓、李子、桃子等十分诱人。“甘草和百味”,平凡的水果加上甘草水幻化出各种新味道,不仅酸甜可口,而且吃了能够帮助消化、解渴提神。看着这些腌制的水果,会让人忍不住感慨,潮州人在调和味道方面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得无边无际。
关键词:潮州菜
潮州人向来信奉“民以食为天”,对饮食相当挑剔,许多人都很“识食”,故而在潮州,充任厨师是相当不容易的。为满足食客们不同的味蕾并给他们的舌尖带来完美的味觉体验,历代厨师不得不在勤奋练习、继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菜品及做法,从而形成既相对稳定又时有推陈出新的潮州菜系。
有人说,潮州菜的骨子里有着执拗的性格,因为要遵循本味,坚持古法制作,即便在现今浮躁的社会,传统的潮菜面临着式微的风险,也不改其初衷。然而也正因为这一分坚持,使得潮菜受到—众美食大家的偏爱。潮菜之昕以精贵绝对不是毫无道理的。潮菜几乎离不开海鲜,因此为了保持海鲜本身所特有的鲜美,其烹饪方式也以保持原味为主。其次,潮菜烹饪的精髓在于精细,讲究细节,注重刀工,对于食材本身又是精挑细选。食家蔡昊显然深得潮菜精髓,他说:“潮州菜将调味的权力交付给食客,做得极为清淡,很多菜肴的酱料都另上,可以蘸酱来吃,浓淡自选。”看似平淡无奇,一尝之下才知人间珍馐。推荐:
鱼饭
虽然名为“鱼饭”,但是实际上和米饭却没有半点关系。这还要从潮州的地理优势说起,过去潮州海产非常富饶,以至于渔民有在海边先把炉子生起来再去捕鱼的习惯,捕获的鱼不能开膛破肚,直接放入竹筐中用海水或是盐水煮熟。对于生长于海边的人们来说,米饭反而成了奢侈品,甚至有些穷人就直接吃鱼当做一餐,也有配上地瓜填饱肚子的。过去因为新鲜的海鱼无法长久保存,这种做法也是为了更好地保存鱼肉。然而也正因为这样,鱼肉的原味被保留下来,而常见的鱼饭包括巴浪鱼、那哥鱼、秋刀鱼以及贝类和蟹。而现在各大餐馆被卖到高价的冻蟹,过去也就是鱼饭的一种。
手打牛肉丸
还记得《食神》中的“爆浆濑尿牛丸”吗?扔到地上高高弹起,其弹性令人咋舌,而其成功的秘诀则在于莫文蔚饰演的丑女用棒子使劲捶打。这个过程无疑深得潮汕牛肉丸的精髓。潮州牛肉丸与别处肉丸最大的区别就是弹,吃起来弹牙中带有爽脆的口感,越嚼越觉鲜美。而要制作出一枚完美的牛肉丸,从选料开始就有讲究,要用牛腿肉,并先要将里面的筋统统去除干净,将大片的牛肉放在一块硕大的木制砧板上,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用特制的不锈钢锤子如同打鼓一般,上下使力,不停地捶打牛肉,直到成为牛肉浆,过程大约需要半小时。其后,在肉浆中混入调味料,用手拍打搅拌均匀。最后,用手挤出丸子,用勺子挖出放入水中定型。看似简单的—枚牛肉丸,全部须由手工人力打造,这便是其秘诀所在。
炒薄壳
薄壳其实是潮州本地人的说法,是一种外壳极薄的小型蛤。当地也有人称其为海瓜子,不过海瓜子的说法实在是过于笼统了,全国各地有好几种小型贝螺类都有此称呼,很多人都容易混淆不同的海瓜子。潮州成产薄壳,并且早有人工养殖。一到夏季,肉质变得丰腴鲜美,潮州人将新鲜的薄壳倒人热油之中,加入蒜头辣椒,等待壳受热后慢慢打开,露出软嫩的肉。而炒薄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入一些九层塔,其实就是西餐中经常会用到的罗勒属植物。其特有的香草浓郁清新的气息,让薄壳的美味呼之欲出。吃薄壳如同嗑瓜子,肉虽少,但是味道十足。
鹅油饭
要说鹅油饭,自然要先从潮州著名的狮头鹅说起。因为它体形巨大,被誉为“世界鹅王”。这种鹅因为额头和脸侧有大肉瘤,看上去威武如同雄狮,因此而得名。据说最大的鹅重达18公斤。而潮州人擅长做卤味,最美味的就是卤狮头鹅,过去吃不到鹅肉的人们为了解馋,便想出法子来用陈仓米煮饭,卤汁和鹅油淋在米饭上,奇香无比。原本只是穷人的吃法,可是等到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的时候,却更加怀念这道菜。如今,餐馆中卖的鹅油饭,早都已经是改良版本,不仅仅有鹅油卤汁,上面更是铺着几块油润香美的鹅肉。
蚝仔烙
潮州特色美食 第5篇
“买菜去喽,买菜去喽!”今天是星期天,我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路上,我问妈妈:“妈妈,我们今天吃什么啊?”
“嗯――今天你掌厨,你来决定吧!”“那就吃酸菜鱼吧!”我爽快地回答道。买好了食材后,我们就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一到厨房,我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妈妈帮我洗鱼,我便“先把前奏工作准备好”。妈妈洗好鱼后,我先把鱼头和鱼身分开,然后将鱼肉慢慢地,小心地切成薄片形状,大概5~6厘米长,用两个盘子装起来,再用盐、鸡蛋清、料酒、胡椒粉把鱼片腌制起来。
下面就是进入高潮环节。我先往锅里倒了一勺油,把姜、蒜放入锅里爆香,然后把辣椒、酸菜等食料放进翻炒,香气溢出,加水沸腾后,将鱼片、葱花倒入,散上芝麻,再用小火炖煮3~4分钟即可。
关火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打捞作业”,哇塞!鱼片看上去好香啊!又滑又嫩、又酸又辣。我把酸菜鱼盛好放到桌子上。
我夹了一块鱼片给妈妈,妈妈说:“闻上去又香又辣,看上去让我口水直流,吃上去无比美味,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酸菜鱼了。”听了妈妈的夸奖,我别提有多高兴啦!这时爸爸走过来,我很得意地说:“爸爸,你也尝尝,请也提出宝贵的意见吧!”爸爸夹了一块大大的鱼片,慢慢地品尝着,说:“建议倒有一个,那就是太好吃了。”
各地春节特色美食 第6篇
北京人吃春饼更讲究炒菜,它要韭黄、粉丝、菠菜切丝炒一下,拌和在一起,称为和菜,卷春饼吃。另外还有春饼夹酱肘丝、鸡丝、肚丝等熟肉的吃法,而且讲究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
东北民俗--包豆包
民俗中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谚语,所以要吃粘豆包粘住下巴,呵呵。是东北人过冬的美食,现在许多农家饭庄里粘豆包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主食小吃。
广州市民年货衷爱腊味
广州的腊味具有悠久的历史,品种有腊肠、腊肉、形象肉脯、酱封肉等。采用先进的无污染太阳能干燥技术,生产出来的腊味具有天然生晒、衣脆肉嫩、色泽鲜明、甘香可口、口感独特的特点、广受顾客的好评,饮誉海内外。
江苏喜蒸过年馒
春节将至,苏北水乡名城兴化市的一妇女正忙碌在蒸过年馒头的喜悦之中。当地春节走亲访有送“点红馒头”的习俗,因此春节临各处蒸过年馒头的生意一片红火。
江西赣南风俗--打黄元米
黄元米这种独特的赣南客家食品之一,其历史久远,为明朝时期就有的贡品米。打黄元米的过程也是赣南客家民俗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边打边营造出的团结协作氛围,令人难以忘怀。
南京传统手工叠元宵
南京人有吃元宵图个团团圆圆的说法,所以从大年初一开始当地的市民都会吃元宵一直到元宵节。图为南京夫子庙“老太元宵”的工作人员正在用传统工艺手工叠元宵,据说每天要制作五六百斤元宵才能满足市民需求。
山东省日照腊月里来蒸“花馍”
山东省日照市有春节蒸花馍的习俗,每年春节前,当地村民们都会聚集在一起蒸花馍,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浓浓年味。花馍可以用来敬神祭祖或当作走亲访友的馈赠礼品,车家村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春节前都能收到一份花馍年礼。
山东省阳谷县花糕蒸出新年气
在鲁西一带,每年春节都有蒸花糕的习俗。这种花糕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制作者把面擀成一个个小饼,用长条形的面包起红枣,形成一个枣塔,寄托了人们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
山西临汾正月二十吃春卷
北方的年俗,在正月二十吃春卷,春卷就是将在春节其间吃不完剩下的菜,用面卷在一起,油煎着吃,非常可口。当地人说:“吃了春卷,就算过完了年,明天就可出门干活挣钱了。”
新疆馓子瓢香迎新春
古尔邦节将至,新疆哈密地区的穆斯林纷纷制作馓子,以备在节日期间款待客人、馈赠亲朋。图为在吐鲁番市年货经销点,一名市民在选购馓子。
浙江台州挂“长寿面”迎新春
每年春节前夕,当地居民就利用山村特产番薯,采用传统制作方法,以番薯淀粉制成粗面,俗名叫绿豆面,也称“长寿面”,其色有点绿,不易折断,尤为人们喜爱。
郑州农历小年吃灶糖
百色特色美食 第7篇
天下桂林步行街,百色地区特色美食街。在这里可以吃到几乎所有的百色美食,交通非常方便,菜的分量也很足。招牌菜有:芒叶田七鸡、田东柠檬鸭、蕉叶烤鱼、梅菜扣肉。1.芒叶田七鸡芒叶田七鸡,百色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广西百色,作为芒果之乡,当地的很多美食都与芒果有关。芒叶田七鸡,主要材料是土鸡、芒果叶。将准备好的鸡块,用姜葱、紫苏等调料腌制10分钟,然后包裹上芒果叶,蒸熟即可。清香扑鼻,鸡肉鲜嫩,让人回味无穷。参考价:38 去哪吃:黄氏烧鸭粉 地址:百色右江区城乡路100号农校侧(近东合路)电话:*** 营业时间:10:00-22:00
黄氏烧鸭粉是百色地区一家老字号小吃店,招牌美食是烧鸭粉,配料非常丰富,味道正宗。鸭肉鲜嫩,汤头好喝,价格实惠,性价比高。人均消费6元。2.八渡笋干甑鸭 介绍这道菜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八渡笋,此笋产于广西田林县八渡乡,享誉数百年,是清朝时期的贡品,脆嫩清香营养丰富。所以这道菜能成为百色美食特色菜,一半功劳在于笋。材料:八渡笋、鸭子、麻油、耗油、盐、胡椒粉
3.田东七里香猪
百色田东县七里香猪是田东县最悠久的一种优良地方土种猪,主要产地义圩乡,因古地名为“七里区”而得名。每到节日,用水煮熟香猪肉,切成薄片,放到碟子里,沾上用煮香猪肉的水和盐巴配制的酱汁,吃起来感到柔软,鲜嫩,清爽,不腻,口感和味道好极了 4.十里荷香鸡
这名字听起来就有三分的诗情画意,原因是这道菜需要用到田东十里莲塘原生荷叶,用荷叶包上宰杀清洗干净的鸡,清蒸,吃一口鲜嫩的鸡肉,隐约有一股荷叶的清香,虽然是荤菜却不感到油腻,怎能不让人多吃几口,即便不爱吃鸡肉的朋友也许也会因为这诗意的名字和扑...参考价: 58 去哪吃: 天下桂林步行街
5.猪血肠
试论潮州笛子的源流与特色 第8篇
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 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 人们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 到了汉代, 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 七孔, 竹筩也”的记载。
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 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 在民间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 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大类:曲笛、梆笛。笛子高音区具有高亢、激越、悠扬、磅礴之气势;中音区有悠雅、清丽、委婉之柔情;低音区有古朴、幽逸、扎实之宽厚。随着人们审美观念、欣赏习惯的变化, 任何一种艺术在其继承发展中, 总是要不断创新, 吸取新的养分, 这才能使其在艺术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升华。
明代和清代前期, 笛子进入潮剧乐队。当时魏良辅改革昆山腔, 创作了委婉多姿的“水磨腔”成为昆曲, 完善了伴奏乐器, 这时昆曲的伴奏乐器已有笛、笙、琵琶、三弦、鼓、锣和钹等。而笛子成为昆曲伴奏的主奏乐器。潮剧受昆曲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在潮剧称为“雅调”时期, 不仅吸收了昆曲的剧目、唱腔, 而且搬用昆曲的演出规范。这一时期, 潮剧主奏乐器正是笛子, 潮剧舞台定调至今仍然称为“三孔”、“四孔”、“五孔”等, 这是以吹管乐器作为主奏乐器, 也作为音高定调标准而遗留下来的习惯用语。
我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并在舞台实践演奏中度过十几个春秋的潮乐笛子演奏者, 对于潮州音乐倾注了无限的热情和心血。连年来, 在潮乐和潮剧舞台上的演奏和音乐教学中, 本着对音乐理性、人性以及人文观念的理解和感怀,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潜心钻研, 虚心学习, 不耻下问, 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潮州笛仔作为潮州音乐特别是潮州弦诗的演奏和潮剧舞台的伴奏, 起着很大的作用。那么怎样利用笛仔的演奏特点更好地运用到乐曲的演奏、舞台的伴奏中去, 这是一个笛子演奏者必须探索和追求的音乐理念与信念。
笛子由于地域的关系, 演奏方法形成两大流派:一为南派、一为北派。就技巧而言:南曲出手颤、叠、振、打;北派拿手吐、滑、剁、花。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潮州笛仔是一种独特的潮州民间乐器, 它在潮汕地区称为“笛仔”, 传说老一辈人称它叫做“品仔”。它体积小, 声音高, 音域宽, 又不象高音曲笛那样高尖和明亮。它身长约40-50毫米, 直径15毫米左右, 主要用于潮州弦诗和潮剧演唱的伴奏。潮州笛仔的吹奏方法与普通竹笛的吹奏有着明显的不同, 它在运气上更为讲究, 它注重气息的均匀, 口型的控制, 减少腹震音和波音的出现。在演奏过程中, 特别是潮州弦诗的演奏, 它的手法多为加花 . 叠字和移高八度演奏。例如: (1) 546 54|5- |, 它吹奏时多为546 5654|5-|; (2) 21 7.1|717 |, 它吹奏时多为2321 7.1|717 | (移高八度) , 从而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更加渲染了音乐的艺术形象。潮州弦乐曲《红梅报春》其中一句笛仔领奏乐句 (散板缓慢) 05 43 2.3 21 7.1 57 1 |, 乐句要求一气呵成, 不能有断气的感觉, 这就需要演奏者过硬的运气技巧, 我在演奏中, 注重气息的均匀, 口型的控制, 用缓慢的运气把乐句轻柔的吹奏出来, 达到了展示春天万物更新、春意盎然的音乐形象。
在舞台伴奏上, 我潜心钻研唱腔及音乐段落的音乐理念, 针对不同人物形象, 运用不同种类的笛子进行音乐渲染, 特别是音量、音色的控制和应用。在现代戏《七日红》一剧“夜校归来月色清”的音乐唱腔中, 我深刻领会了“韩生”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 韩生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此时怀着对革命的无限热情和对胜利的无限向往, 蘸满激情, 心潮汹涌澎湃。在引子部分, 我运用“腹震音”饱满的气息, 并加上“舌起音”的吹奏方法, 把每个音符十分清楚而肯定地吹出, 再揉进强音, 用“呼”的气息来吐音, 一气呵成, 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在进入主旋律的乐段中, 我采用“振、打、剁”的演奏技巧, 把无产者坚定的信念, 崇高的信仰 , 对新中国的未来发自肺腑的呼唤一览无遗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使韩生整个人物形象更富有魅力和感染力。在众多的舞台伴奏中, 巧妙地运用民族笛子吹奏的技巧, 如我在传统经典潮剧《扫窗会》“寒蛩科”中用“花舌”吹奏, 其旋律为6 6 5 6|5 6 7 6|5 --- |, 通过移高八度用“花舌”吹奏的音乐效果, 烘托出更加凄凉的音乐背景, 犹如如泣如诉。在强烈音乐表现中用“历音”、“颤音”去表达, 并在一些领奏旋律和快板乐句上用“喉音”、“三吐、双吐、单吐”等方法进行演奏。从而, 使潮剧音乐更富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更具人文理念的升华。
在技巧训练上, 结合本土音乐的演奏方式, 比较集中腹震音、双吐、三吐和滑音训练。在大笛的训练上, 注重腹震音吹奏的共鸣和滑音, 它在吹奏方式上比较接近民族竹笛的吹奏;中笛较多用吐音训练, 特别是在进行潮剧伴奏中, 一些小乐曲的吹奏, 大体的情况下, 比较多的用双吐、三吐的方法吹奏;潮州笛仔是潮州笛子最具有代表性的产物, 它讲究口形的控制和气息运用, 特别是在“花舌”吹奏上最大的难度是潮剧“寒蛩科”的吹奏。因此笛子在技巧训练学习上, 它是共通, 而又具有特性的。
民族竹笛作为潮州笛套古乐、锣鼓乐和庙堂音乐的主奏乐器, 它一直雄踞在潮州音乐的领域里。潮州笛仔做为潮剧音乐的特色乐器, 更是以它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活跃在潮剧乐队之中。特别是近期潮州音乐的崛起, 使笛仔这件古老的乐器更加发扬光大, 独树一帜。
摘要:潮州笛子源远流长, 它的演奏技巧独具特色, 潮味甚浓。
潮州特色美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