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源性感染范文
肠源性感染范文(精选8篇)
肠源性感染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AHNP患者36例, 男20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40.0±1.5) 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8例。患者入院时均有发热、恶心呕吐、上腹剧痛、腹胀、肠鸣音减弱、血压下降, 其中8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血压下降、烦躁不安、淀粉酶明显升高。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 依据病史、体征、生化指标、实验室检查、X线、CT、彩色B型超声等进行诊断;均未行手术治疗。排除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胆石症、胆囊炎、心肌梗死、肿瘤等疾病。患者均符合AHNP诊断。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营养支持、禁食水、胃肠减压、松弛Oddi括约肌、抑制胰酶分泌、抑制胰酶活性药、早期纠正内环境、维持血容量以及电解质平衡, 全身抗感染治疗给予广谱抗菌药物第3代头孢、哌拉西林、亚胺培南、第4代喹喏酮。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辅以中药调节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微生态调节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 2粒/次, 3次/d。每粒胶囊含5亿个活菌 (枯草杆菌5.0×107个, 屎肠球菌4.5×108个) 。
1.4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2周两组患者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菌菌落数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道菌群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落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1、2周, 观察组患者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菌落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肠道菌群失调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为22.2% (4/18)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8.9% (16/1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健康人体中, 肠道内的微生物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当人体服用药物、饮食生活不规律、发生疾病时都可破坏肠道内微生物的动态平衡, 导致宿主耐受肠道菌群的能力下降、肠道屏障功能减弱, 细菌附着而引起黏膜清除力、调节能力降低, 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活化, 产生大量抗炎细胞因子, 进而下调针对共生菌的固有炎性反应, 破坏肠道内环境的稳定[1]。微生态调节剂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治疗中, 可重新帮助患者建立肠道菌群平衡, 减少黏膜炎症, 促进病情稳定。枯草杆菌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 由一种非致病性枯草芽胞杆菌制剂[2]补充肠道正常菌群, 抑制致病菌生长, 刺激机体免疫反应, 可产生一系列化学诱导作用, 调节细胞因子或细胞因子样分子如细菌素产生, 增强体液免疫[3], 阻止菌群移位, 减少内毒素、肠源性感染以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进而减轻对多脏器的损伤[4]。AHNP是由多种病因引起, 感染途径主要来于小肠、结肠, 以大肠杆菌为主的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厌氧菌过度繁殖并出现肠道易位, 导致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屏障严重破坏, 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 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 甚至坏死。AHNP患者肠道菌群比例严重失调, 生理性膜群明显减少, 导致内环境的原籍菌或过路菌出现优势繁殖, 扩散引起内源性感染, 刺激已经活化的单核和巨噬细胞释放过量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 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 的发生, 对胰腺等脏器构成严重的“第2次打击”, 甚至诱发和加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
使用微生态调节剂, 可保持微生态平衡, 维护肠道免疫屏障[5], 改善患者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1~2周, 观察组患者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菌落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可抑制致病菌的过度繁殖, 提高肠道细菌的效解能力, 改善肠道内环境, 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利于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 微生态调节剂是抗生素后发展起来的一类有益菌, 与抗生素不同, 其不是杀菌剂, 而是促进生理有益菌生长发育, 抑制致病菌过度繁殖。
参考文献
[1]王爱丽, 武庆斌, 孙庆林.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9, 21 (4) :382-385.
[2]周殿元, 陈烨.抗生素应用中微生态调节剂防防治肠道菌群失调的意义[J].沈阳:全国微生态学第八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2:1-5.
[3]Solis B.The effect of fermented milk on interferon production in malnourished children and in anorexia nervosa patients undergoing nutritional care[J].Eur J Clin Nutr, 2002, 56 (4) :S27-33.
[4]万荣文.重症急性胰腺炎不同营养支持肠道菌群失调的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9) :16-17.
肠源性感染 第2篇
关键词胸外科手术外源性感染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99
外科手术是导致外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胸外科手术是外科手术中对人体皮肤组织破坏较为严重的手术,其涉及到心肺、食管、大血管等人体重要组织,由于手术时间长,手术过程复杂,患者术后容易产生多种气管的感染,其中外源性肺炎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1]。术后肺部感染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的会引起患者呼吸系统的衰竭,因而引起死亡。因此针对胸外科手术后患者肺炎发生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5月收治实施胸外科手术患者50例,采取目标性监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45~65岁,平均55.4±3.8岁;住院时间平均19.8天。患者多为恶性肿瘤患者,其中食道癌10例、贲门癌8例、肺癌6例,患其他疾病需要手术22例。监测对象在手术前均未发生肺部感染。
监测方法:医院可设立一名人员专职从事监测工作,每天监测1次,调取手术当日的治疗记录,随着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监测。针对关键因素进行监测,监测指标有:吸烟史与吸烟量、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手术方式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辅助性呼吸系统的影响、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等。如确定患者发生感染后,则应督促医师保留好微生物样本,以确定感染的类型及其感染程度。
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学》中所记载的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对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2],脓液、痰液等送检,细菌培养采用API鉴定系统,并采用K—B法进行药敏测试。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对所有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式进行多元危险因素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的可信区间。
结果
术后肺炎单因素风险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检验与非条件因素Logistic回归,得出长期大量吸烟、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辅助呼吸方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等因素与术后外源性肺炎发生具有显著关系,P<0.05。
术后肺炎多因素风险分析:将上述变量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后,仅保留长期吸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辅助呼吸方式、以及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等4个因素。分析后表明其余外源性肺炎发生具有显著关系(P<0.05)。
讨论
胸外科术后感染中,常见的病原有数十种,其中肺炎链球菌约30%,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肺炎克雷白杆菌约50%,其余为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肺炎克雷白杆菌等感染容易诱发呼吸系统衰竭,应该给予高度关注。主要采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呼吸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进行治疗。对于重症肺炎患者,应该采用大剂量抗菌药物进行持续治疗。同时,可采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但是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后应该做好严格的监测。
本组50例患者中,长期吸烟者中,男20例,吸烟史均超过10年,部分患者长达30年。女性5例,吸烟史均超过10年,部分患者达20年。患者在手术后肺部感染率高达45.6%,无吸烟史的患者,肺部感染率仅22.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长期吸烟会导致肺泡表明活性物质降低,增加肺部分泌物的产生,由于吸烟所导致的肺部密闭容量的增大,气管上皮纤毛活动能力降低,因此分泌物不易被清除,容易引发感染。因此,长期吸烟的患者,在术前应开始戒烟,术后应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胸外科术后,患者伤口疼痛一般较为明显,同时患者的呼吸方式也会发生改变。胸式呼吸在呼吸量上明显降低,下肺微小肺的张力不足,排痰能力明显降低,容易造成痰液潴留,导致肺部感染[3]。因此,患者在术前应该从事腹式呼吸训练,养成有意识的呼吸习惯。术后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镇痛治疗和化痰治疗。
长时间使用辅助呼吸设备也是外源性肺炎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情况下造成肺部呼吸系统的衰竭,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要格外引起高度重视。长时间使用机械辅助呼吸设备,会造成上皮气管纤毛运动能力降低,气道因此失去防御能力,反复采用插管吸取痰液,则容易造成下呼吸道黏膜损伤。同时,插管表面所附着的微生物,容易进入气道深入,引起外源性肺部感染。气管插管时间越长,感染的风险越大[4]。因此,应该帮助患者尽快呼吸自主呼吸,如果需要长时间使用辅助呼吸设备的,应该做好患者的监测,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干预治疗。
综上所述,胸外科术后肺炎的发生几率极大,其中主要是外源性感染,感染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吸烟。或是患者本身的生理状况,例如长期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同时,辅助呼吸设备长时间使用,也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庞灵,赵航,李桂杰,孙平辉.各种侵入性操作与医院获得性肺炎间关系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4:2036—2038.
2汪道峰,娄宁,李小东,张旭.肿瘤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
3黄大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10,3.
注意食物的食源性感染 第3篇
风险
食物中有成百上千个可以让人生病的细菌。最常见的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以及大肠杆菌、梭状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刚地弓形虫、诺瓦克病毒和肠道病毒等。
摄入这些致病菌的量少时不会对健康人造成伤害。但当食物在室温下存放超过两个小时后,例如,餐桌上的食物就会成为有害细菌繁殖的场所。哈佛医学院教授大卫·贝林格博士说:“由于有活性的微生物被你摄入了,就可能会导致食源性感染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备菜
污染也可以发生在备菜阶段。原料菜中的细菌通常在烹饪过程中会被杀死。但如果食物未被彻底烹饪熟(尤其是肉类、家禽、海鲜等),细菌可能会未被完全杀死,结果使无防备的食客食入了这些微生物。
即使食物被正常烹饪熟后,仍然可以被污染。在你使用相同的器具制作生食和熟食的情况,以及如果你在接触原料菜或去洗手间后没有洗手,或者如果你接触存储原料菜的器具后,然后去接触烹调过的食物时就可能发生污染。
你应该怎么做
一旦食物在餐桌上放的时间太久了要小心。如果你不能确定一种食物在桌上放置的时间有多久,去向人询问或避免食用。如果是你操办的这顿宴会,记得提供的食品在两小时内要冷藏。你可以在宴会开始前取出并再加热。确保这些食物经蒸汽加热以杀死所有的细菌。
如果你在烹饪假日的晚餐,记住下面的建议以防止因你的食品而出现食源性疾病。
★在你准备食物前后、进餐前,和去卫生间之后都要彻底洗手。
★清洗所有的水果和蔬菜。使用清洁有冲击力的水源冲洗掉蔬菜表面的细菌并漂洗掉上面的化学物质。
★美国农业部建议在烹饪肉类前不要冲洗,因为某些类型的细菌冲洗不掉,而且这些细菌可能会溅到其他厨具表面。
★制作生食时盘子、砧板、餐具只用一次,避免交叉污染,然后在制作另一食品前使用皂液和水清洗器具。
★清洗所有接触过生肉和海鲜的器具表面。贝林格博士说:“人们认为致病病原体在器具表面存活时间不长,但是最近的数据表明,这些物质可以存活好几天”。
★使用肉类温度计以确保肉食内部的温度至少达到165华氏度,这样才足以杀死禽肉内的病菌。每次使用后都要清洗探针。
你的冰箱内存放有什么?
不要把剩菜存放得太久,但是要使你的冰箱保持在适当的温度。
用冰箱保存食物可以使剩菜的质量保持较长的时间并保证易腐食品的安全。但是把食品放在冰箱里需要警惕两种类型细菌的破坏。
可以在寒冷的气温中生活的细菌可导致食品发出难闻的气味,并形成粘乎乎的薄膜。一旦你不慎食入大量的腐败菌,一些人会不舒服一天左右。哈佛医学院的教授大卫·贝林格博士说:“对于老年人来说,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与年龄相关的味觉功能减退。因此,他们的味蕾可能无法探测到与受污染的食物有关的令人生厌的味道”。
要定期翻找一下冷藏食品。三四天后把午餐肉和熟的剩菜找出来。不要把生禽、香肠或碎肉在冰箱里放置超过两天。当水果和蔬菜枯萎、发粘,或者有异味时及时清理掉。
肠源性感染 第4篇
关键词:腹腔感染,防御素-5,二胺氧化酶,脂多糖,肠黏膜屏障
以往研究[1,2]证实严重腹腔感染可引起肠黏膜损伤、肠通透性增加、肠屏障功能障碍以及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在此情况下,监测肠屏障功能障碍意义重大,报道的监测方法较多[3],但目前尚无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简便、可靠指标。本研究通过向SD大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造成腹腔感染模型,观察肠黏膜形态学改变,并通过检测血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及粪便中肠源性防御素(rat defensin-5,RD-5)的变化,探讨粪便中RD-5含量变化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监测的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和模型
实验用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体质量(220±20)g(由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比较医学科提供),实验前未禁食、禁水。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作腹腔感染模型,于大鼠右下腹进针腹腔注射LPS(购自美国Sigma公司),剂量10 mg/kg。对照组仅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后2、4、8、12和24 h以3%戊巴比妥纳(购自美国Sigma公司),剂量35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取材,每组8只,然后处死动物。
1.2 肠黏膜病理观察
于实验的各时相点取末端回肠2 cm,以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冲洗肠腔后放入10%甲醛液中固定,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根据CHIU等[4]评估小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方法,将小肠黏膜损伤分为6级。0级:正常黏膜绒毛结构;1级:肠黏膜绒毛顶端上皮下间隙增宽,伴毛细血管充血;2级:绒毛上皮下间隙进一步扩大,上皮抬高与固有膜剥离;3级:绒毛两边上皮大片脱落;4级:上皮完全脱落,仅存固有膜结构,毛细血管充血明显;5级:黏膜固有膜崩解,出现出血和溃疡。
1.3 血DAO水平测定
于实验的各时间点经腹主动脉取血3 m L,注入抗凝管中,以3 000 r/min离心20 min分离血浆,取上清液,-80℃保存。采用ELISA法测定血DAO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ELISA试剂盒购自R&D systems公司。
1.4 粪便RD-5水平测定
于实验的各时间点取距回盲部4 cm结肠内粪便2 g左右,等重量PBS缓冲液稀释,混匀,漩涡振荡器充分震荡5 min,10 000 g高速低温离心30min,取100μL上清液,-80℃保存。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RD-5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ELISA试剂盒购自R&D systems公司。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同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肠黏膜病理学改变
光镜下观察:对照组不同时间均见末端回肠黏膜结构完整。实验组末端回肠黏膜和黏膜下层间质水肿、血管充血。黏膜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肠绒毛毛细血管充血,部分区域有黏膜上皮脱落,浆膜层也可见炎性渗出。肠黏膜损伤随着腹腔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尤以12 h后更为明显,见表1。
注:覮实验组造模后各时间点肠黏膜上皮损伤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血DAO水平
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实验组血DAO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实验组组内不同时间比较,随着腹腔感染时间的延长,肠黏膜损伤逐渐加重,血DAO水平逐渐升高,见表2。
注:覮实验组造模后各时间点血DAO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粪便RD-5水平
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实验组2 h粪便RD-5水平可见升高,4 h后降低,尤以12 h和24 h降低显著(P<0.05)。实验组组内不同时间粪便RD-5水平比较,2 h可见升高,随着腹腔感染时间的延长,肠黏膜损伤逐渐加重,4 h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见表3。
注:覮实验组伤后各时间点粪便RD-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血DAO、粪便RD-5和末端回肠损伤病理评分的相关性
SD大鼠腹腔感染后血DAO水平与末端回肠损伤病理评分在各时间呈正相关(r=0.536)。粪便RD-5变化与末端回肠损伤病理评分在2 h和4 h无明显相关性(r=0.182),在8、12和24 h呈负相关(r=-0.414)。
3 讨论
肠屏障功能的维持依赖于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的完整性。严重腹腔感染可引起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形成瀑布样级联反应,导致免疫过度应答而造成损害,炎症反应引起的中性粒细胞聚集、黏附可导致肠黏膜过氧化损伤,感染还可引起肠黏膜血流量减少,继而造成黏膜细胞酸中毒和缺血再灌注损伤[5,6,7,8]。因此,严重腹腔感染时常并发肠屏障功能障碍。
目前肠屏障功能障碍尚缺乏较为客观的临床诊断标准与统一的治疗方案。报道的监测肠屏障功能的方法较多,如肠道通透性检测、肠黏膜形态学检查、血浆内毒素水平、血D-乳酸含量、血DAO水平等,其中尤以肠黏膜形态学检查和血DAO水平广受关注。肠黏膜形态学检查通过普通光镜观察黏膜上皮细胞形态改变、绒毛厚度、隐窝深度等,可直接反映肠黏膜结构的变化;也可以通过透射电镜或扫描电镜观察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并可以进行半定量分析,如观测微绒毛、细胞间连接、细胞内线粒体等改变情况,是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可靠指标。但肠黏膜形态学检查具有创伤性,其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通常用于动物和细胞实验。DAO存在于哺乳动物的黏膜或绒毛上层,其中大部分存在于小肠黏膜绒毛,极少部分存在于子宫内膜绒毛中,它可将腐胺氧化成氨基丁醛,并进一步环化成一种吡咯啉,是具有高度活性的细胞内酶,其活性与绒毛高度和黏膜细胞的核酸和蛋白合成密切相关[9,10]。血浆中DAO含量变化在于坏死肠黏膜细胞脱落入肠腔,DAO进入肠细胞间隙淋巴管和血流,使血DAO升高。在以往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中[11,12],通过测定血DAO含量升高,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实验组SD大鼠腹腔感染后2 h开始血DAO就有明显的升高(P<0.05),随着感染加重12 h和24h最高(P<0.05),其升高趋势与末端回肠黏膜损伤病理评分呈正相关。DAO既然产生于肠道,血DAO不会无限制升高或一直维持较高水平,有研究[13]发现在严重肠衰竭时,大量肠黏膜细胞坏死、脱落,DAO耗竭,血中DAO活性反而下降。血DAO检测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其变化并非随着肠黏膜损伤程度呈现出单一性升高或者降低,而且其检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易受溶血因素的影响,其作为衡量肠黏膜损伤标准尚待进一步研究。而且其检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易受溶血因素的影响。
防御素(defensins)是生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内源性抗微生物肽,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其结构特点允许它们将自身插入微生物富含带负电离子的磷脂膜中,破坏微生物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杀灭微生物。根据二硫键的位置、连接上的差异以及前体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防御素分为经典的α-防御素和β-防御素[14]。肠源性防御素属于α-防御素,是由哺乳动物小肠隐窝潘氏细胞所分泌的一种天然抗生素肽,具有不需抗体补体、吞噬细胞参与的新的抗菌机制。它们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界,在大鼠中称为大鼠防御素-5(RD-5),在人类则分别被称为防御素-5(HD-5)以及防御素-6(HD-6)。该物质是一种阳离子多肽、合成和分泌速度快、抗菌谱广、杀灭微生物作用强的物质,它在抑制细菌移位、防治肠源性感染方面起重要作用,此外还能刺激小肠分泌,趋化炎症细胞、抑制NK细胞等多种作用,因此它是肠道天然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15]。李刚等[16]发现SD大鼠在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时肠黏膜受损,末端回肠RD-5 m RNA表达下调,提示在SAP的病理条件下,肠道天然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末端回肠RD-5m RNA表达与肠黏膜屏障受损密切相关。在本实验中,笔者发现实验组大鼠腹腔感染后2 h粪便中RD-5升高,4 h粪便中RD-5降低,与末端回肠病理无明显相关性,8、12和24 h降低显著,与末端回肠损伤病理分级呈负相关。笔者分析认为:(1)潘氏细胞位于小肠隐窝底部,腹腔感染早期肠黏膜充血,肠微绒毛损伤并未影响到潘氏细胞,该类细胞仍然保持合成、分泌RD-5的功能,同时炎症细胞的刺激促进RD-5合成增加[17,18,19],导致实验组大鼠腹腔感染后2h粪便中RD-5略有升高;(2)随着腹腔感染的加重,损伤潘氏细胞,肠道RD-5合成、分泌的总量下降,虽然有部分未损伤的潘氏细胞合成、分泌RD-5仍在增加,但不足以阻止肠黏膜的进一步损害,随着腹腔感染进一步加重,潘氏细胞损伤广泛,其合成、分泌RD-5必然进一步下降,所以实验组大鼠腹腔感染后在8、12和24 h粪便中RD-5降低显著;(3)腹腔感染早期,可能是SD大鼠对感染的免疫应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致使粪便RD-5略有升高与末端回肠病理无明显相关性,而从长远看,随着腹腔感染的加重,SD大鼠的免疫力普遍下降,腹腔感染后8、12和24 h粪便RD-5与末端回肠损伤病理分级呈负相关。
4 结论
某市人群中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第5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白城市洮北区的长庆办事处、新华办事处、新立办事处为调查点, 共1551人作为调查对象。
1.2 检验方法
由市民采自己的鲜粪便, 装入样本袋内, 按照《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进行。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 每人检一片并做蛔虫、鞭虫、钩虫虫卵计数 (感染度) 。
加藤板由吉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提供, 试剂批号为2002年7月。
1.3 统计方法
分类变量资料采用相对数进行统计描述, 采用卡方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
2.1 总感染率和区域分布
1551名受检者中阳性检出均为蛔虫, 未检出其他虫种。感染者共97人, 感染率为6.25%。其中长庆办事处阳性人数为37人, 感染率为6.93%;新华办事处阳性人数为33人, 感染率为6.25%;新立办事处阳性人数为27人, 感染率为5.28%。经统计学处理, χ2=0.78,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3个区域蛔虫感染率相同 (表1) 。
2.2 感染度
对97例阳性者的粪检样进行虫卵计数, 其感染度见表1。由表1可见阳性率增高, EPG值也逐渐升高。
2.3 性别分布
见表2。本次调查男性761人, 蛔虫阳性52人, 阳性率为6.83%;女性790人, 蛔虫阳性45人, 阳性率为5.70%, 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5, P>0.05) 。
2.4 职业分布
见表3。按工人、干部、学生、其他职业划分, 其中工人蛔虫阳性37人, 感染率为9.31%;干部蛔虫阳性人数为19人, 感染率为7.66%;学生蛔虫阳性人数为12人, 感染率为4.41%;其他职业蛔虫阳性为29人, 感染率为4.57%, 经统计学处理, 按职业分布蛔虫感染率间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11.42, P<0.01) 。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3个区域感染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8, P>0.05) , 这可能与该市区人群文化水平、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因为这次调查对象大多数以企业和事业职工为主。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 人人都养成了讲卫生好习惯。从性别分布中, 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说明感染率高低与性别之间无差异。职业分布中, 工人蛔虫感染率最高, 干部、其他职业蛔虫感染率稍高, 此可能与工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及平时生活习惯有关, 而学生感染率最低, 这可能与现在社会的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条件逐渐改善, 使家庭、学校、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得到提高, 脱离了以往住平房儿童玩泥土的恶劣环境和习惯, 加之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得到了很好卫生健康教育, 因而使学生的蛔虫感染率低于工人蛔虫感染率。
肠源性感染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按照四川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固定1个行政乡,按村以600人左右划分成若干个抽样单位,每年随机抽样1个单位进行监测,受检率不低于90%。以监测点内3岁以上的常驻居民为监测对象。
1.2 检查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一粪三检,阳性涂片计数钩虫、蛔虫、鞭虫虫卵数,一旦发现其他虫种,一起记录下来。3~12周岁儿童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虫卵。
2 结果
2.1 整体感染情况
2005年至2009年连续5年期间共检测2536例,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者共计1080例,总感染率为42.59%。5年的感染率分别为:43.51%、54.94%、32.63%、46.63%、35.50%。见表1。
5年期间总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蛔虫和钩虫的感染率.。蛔虫感染率下降44.16%,并且随年份上升蛔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V2趋势=361851,P<0101),钩虫感染率下降24.11%,随年份上升钩虫感染率总体无变化(V2趋势=31373,P>0105)。鞭虫感染率下降45.12%,随年份上升鞭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V2趋势=241911,P<0101)[2]。
2005年至2009年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3.04%(6/4 6)、11.70%(11/94)、20.31%(13/64)、16.87%(14/83)、16.04%(17/106)。5年期间蛲虫感染率有所波动。5年期间单虫感染有所上升,而多重感染有所下降。见表2。
2.2 人群分布
2.2.1 年龄分布
5年期间感染率最高的年龄段是:50~60岁。见表3。
2.2.2 性别分布
粪检2536例中,男性1230例,女性1306例,男性蛔虫总感染率为11.3%,女性总感染率为12.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P>0.05),男性钩虫总感染率为32.68%,女性总感染率为30.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05),男性鞭虫总感染率为5.85%,女性总感染率为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见表4。
3 结论
据监测数据表明:合江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仍然偏高,处于高感染水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合江县地处长江上游,属四川盆地边缘地带,海拔在1000米左右,属四川盆周地中海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在18℃左右,年降雨量1061mm,年平均相对湿度84.0%,这些条件为土源性线虫的繁殖创造了自然因素。合江经济基础薄弱,是以农业为主的县,农作物耕作方式均为人力操作,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而玉米、小麦、红苕主要施农家肥,村民饮用浅井、塘坑井、矿井水为57%以上,这些条件为土源性线虫的生长提供了人为条件。(2)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对土源性线虫病的危害认识不够,采取措施力度不大。(3)村民缺乏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知识,认为土源性线虫病从古有之,不能称其为病,治不治,防不防,无关紧要,给土源性线虫防治工作带来一定难度。(4)当地农民有赤脚下地劳动、渴了喝生水、喜欢吃凉拌菜、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不良生活习惯。(5)施用农家肥,而人畜粪便又未经无害化处理造成反复感染。(6)留守村民多为年老者和年幼儿童,年老者多数是文盲和小学文化,多年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不易改正,在共同生活过程中又直接影响了年幼儿童。尽管在校学生进行了土源性线虫病的健康教育和群体治疗,但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又导致再次感染和交叉感染。因此各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经费加大群体治疗的范围,使村民主动投入到土源性线虫的防治工作中。
摘要:目的 分析合江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现状,为进一步制定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蛔虫、钩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卵。结果 粪检2536例,其中男性:1230例,女性:1306例。2005年至2009年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分别为:45.11%、55.33%、35.35%、46.83%、38.07%.总感染率有所下降,多重感染下降,但蛲虫感染率有所波动。结论 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还是较高,其中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知识缺乏是导致土源性线虫感染的主要原因。增强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是降低土源性线虫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卫生知识
参考文献
[1]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332-339.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防范与对策 第7篇
1 存在问题
1.1 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安全管理措施
表现为标准操作程序、标本处置程序、清洁制度、实验室人员的出入制度、医疗废物的处理制度等缺乏具体规定。对突发事件没有应急方案,感染后检测处理程序没具体规定。
1.2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防护设备不全
表现为检验科区域划分不合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未分开,实验室通风条件差,缺乏非触摸式洗手设备、烘手机、洗手液,生物安全柜配置不全等。非工作人员可随意出入实验室等,从而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率。
1.3 自我保护意识差,防范意识差
如操作中检验人员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接触标本时不戴手套、口罩和帽子,特殊实验不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随意放置检测前后的标本,不定时消毒台面和地面,在操作中接听电话或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吸烟等。致使检验工作人员感染机率高于其他人群。
1.4 医疗废物处理不当,分类不清
对使用过的抽血注射器、采血针、吸管、试管、离心管、加样器吸头和酶标板等与生活垃圾混合盛放,自行处置、未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仪器废液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2 管理对策
2.1 加强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意识
加强组织管理,检验科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成立感染管理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科主任要亲自抓好落实,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查找问题,认真做到落实整改。同时要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检验科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科室要制定具体培训计划,对全科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培训,对进修、实习、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上岗考核、岗中指导,切实提高检验人员对医源性感染危害的认识。
2.2 按照要求配备防护设施,改善防护条件
如安装免提电话机,并且经常对其进行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每个实验室安装洗眼器,这样可在意外血清飞溅到眼部时,可对眼部及时进行冲洗;对每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定做专用工作服等,都可有效的避免感染的发生。
2.3 做好自身防护,养成良好的习惯
平时要做到实验前后洗手、规范洗手。洗手要严格按6步法,尽量使用洗手液。若用肥皂,应保持肥皂表面干燥以提高杀菌率。因为污染的手是传播病原菌的主要媒介,所以处理标本时应戴手套、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口罩,但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2.4 严格按照生物安全柜的操作规程,避免气溶胶的传染气溶胶由于其分子小,易漂浮在空气中。
在离心、烧接种环、剧烈震荡或混匀时极易形成带菌的气溶胶而传染给工作人员。因此样本的离心工作必须在离心间内进行,真空采血管须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或在离心机中静置30 min后才能打开。
2.5 做好科室的日常消毒工作
每天要对空气、台面、墙壁、冰箱等消毒,定期对水龙头开关、门把手、电器开关、笔、鼠标、键盘、公共钥匙等接触较多的部位也应定期消毒。同时要做好记录,抓好落实。
2.6 做好特殊物品消毒工作
对一些特殊物品要做好专项消毒工作,如对细菌室、HIV实验室的医疗废物,要先高压灭菌,然后在焚烧处理;送检具有传染性的标本时,应在化验单上注明,检验科人员要做专项处理,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7 建立检验科消毒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2.7.1 建立消毒责任制度
科室内可以设立1名~2名人员负责生物安全的布置,检查落实,包括消毒用器的领取,配制和发放,并对消毒液进行定期更换检查。
2.7.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患者操作前应洗手或手消毒。
2.7.3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2.7.4 科室使用微机管理系统,电脑打印检验报告单
手写的报告单要在消毒后发放,这样就避免了由检验单引起的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3 评价
加强检验科人员的职业防护已成为医疗领域中一个重大的职业性问题,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自身须要加强自我防护,严格操作规程,认真遵守医疗废物处理规范,避免其成为交叉感染的源头。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检验科内的医源性感染,降低了检验科医务人员的感染概率,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检验条件和放心的就医环境。
肠源性感染 第8篇
1 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食源性寄生虫病种类的多、分布广、感染高、危害大,疫情突发性强,各地流行情况不一[1]。流行和危害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包虫病、肉孢子虫病、带绦虫/囊尾蚴病、弓形虫病、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广州圆线虫病、异尖线虫病、姜片吸虫病、隐孢子虫病、贾弟虫病[2,3,4,5]。
2 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进食生鲜或未彻底加热的含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的食品而感染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目前流行的烧烤涮很难将肉加工熟透,盲目的食用这样加工的食物,容易引起寄生虫的感染。目前,由于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等的变化,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有以下特点:
2.1 感染人群的变化
以往,食源性寄生虫病多见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流动性的增大,以及烧烤涮、生猛海鲜、特色牛排、麻辣小龙虾等饮食习惯的不断流行,经济条件较好、生活水平较高的人群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几率不断增加,感染人群已经发生了变化,大都市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存在潜在威胁。
2.2 感染地域的变化
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往多分布于福建、浙江、两广等地区。但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大,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近几年,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区域呈现出南病北移和区域扩大两大特征。如炒螺肉、烤肉、生鱼片等饮食方式在北方的盛行,导致的感染。
2.3 造成不明原因公共卫生事件频发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除突发性人兽共患病之外可长期和经常性制造突发性、不明原因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典型病种。如近几年,随着福寿螺的引进和繁殖,福建省、云南省和北京市等地均发生过多次因食用螺肉而集体感染的公共卫生事件;2009年2 月18 日云南省南坪县爆发的,曾引起公众极度恐慌和国家高度重视的,群体性发病和致死的不明原因疾病,最终被确诊为旋毛虫病。
2.4 隐性感染人数不断增多
据“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在局部地区明显上升。推算带绦虫感染人数约为55万;弓形虫和旋毛虫感染人数分别为1亿和4 000万;到2008年底,在我国9个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报告了广州圆线虫病例达400例,其中90%病例发生于群体感染[6]。
2.5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不断增多
食源性寄生虫病大多都是人兽共患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原始森林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开发、侵占,宠物饲养和动物伴侣的增加,人们与中间宿主、储蓄宿主接触的机会增多,人兽共患病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7,8],如:宠物猫导致弓形虫感染机会增加,食用野生动物肉而导致旋毛虫感染的病例增加。
3 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
目前,我国感染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有6种类型,30余种。主要有鱼源性寄生虫,如:肝吸虫、阔节裂头绦虫等。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如: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等。螺源性寄生虫,如:广州圆线虫等。肉源性寄生虫,如:带绦虫、旋毛虫等。植物源性寄生虫病,如:布氏姜片吸虫、片形吸虫等。水源性寄生虫,如:阿米巴、贾第虫等。
4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
4.1 加强宠物监管
随着我国人民文化生活及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驯养及玩赏的宠物日渐增多。饲养宠物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对人的生活环境造成污染,可带来许多健康隐患,患人兽共患疾病和食源性寄生虫病等的几率增高。因此,加强宠物的科学饲养和管理是防控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4.1 加强食品的卫生检验与检疫
食品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从保证食品安全的源头抓起,加强肉食品,水产品市场的卫生检疫,并尽快将食品中可能携带寄生虫的种类、监测方法列入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健全检疫制度,开展综合防治、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项目等措施,保证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4.2 培养科学合理饮食习惯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严把“入口关”。坚决不吃生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肉类或荸荠、茭白、红菱等水生植物;不喝生水;不吃生蔬菜和不洁瓜果;生熟器皿、刀具、砧板分开等。
4.3 做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多层次提高人们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识
通过现代媒体,如网络、电视、广播等手段,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普及教育,大力宣传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的原因,危害等知识,引导、教育群众,逐步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和卫生习惯,提高群众防控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要加强畜牧业生产人员、食品加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8]。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医疗卫生事业和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发展,政府要不断加大寄生虫病的防控投入,加强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宣传教育,防控和检验检疫,提高民众的自我防御意识,使食源性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追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不科学的时尚饮食方式和习惯,容易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新的威胁,也给寄生虫病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时尚饮食,寄生虫,感染
参考文献
[1]刘明远,刘全,方维焕,等.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及其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学报,2014,34(7):1205-1224.
[2]张小萍,蒋守富,洪宝国,等.上海市市售食品食源性寄生虫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2,24(4):404-409.
[3]徐鹏,刘孝刚,李霞,等.辽宁省猪寄生虫流行区系调查[J].畜牧与兽医,2010,42(8):68-70.
[4]丁义玲,夏鹏,张晓方,等.荆州市农贸市场食源性寄生虫病原学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124-13125.
[5]杨文川,周霖,侯金英.我国当前重要人体食源性寄生虫病原[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S):163-165.
[6]李文会,葛京,张耀红,等.河北白洋淀水生动物寄生虫的初步筛查[J].动物医学进展:自然科学版,2010,31(8):113-116.
[7]陈启军,尹继刚,刘明远.重视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8,10(6):3-11.
肠源性感染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