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成语文言文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成语文言文范文(精选14篇)

成语文言文 第1篇

文言文成语归纳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出师表》)·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出师表》)

成语文言文 第2篇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1),国人尽服之(2)。公使吏禁之(3),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4)。”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5)。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6),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7):“君使服之于内(8),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9),而卖马肉于肉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10),则外莫敢为也(11)。”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12),而国人莫之服(13)。

【注释】

(1)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81年至前548年在位。好:(hào)喜好。丈夫:成年男子。 (2)服:穿。 (3)使:派遣。 (4)带:衣带。 (5)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 (6)寡人:寡德之人,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7)对:回答。

(8)君:您,对对方的尊称。内:指王宫内。 (9)犹:如同。

(10)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11)则:那么。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为:指穿。

利用成语掌握文言现象 第3篇

下面笔者对如何利用成语来掌握文言现象加以阐述。

1. 利用成语掌握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在文言文中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用副词乃、必、亦、即、诚、皆等表判断。成语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草木皆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2. 利用成语掌握被动句

被动句就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等。成语有“为人所制”“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为我所用”“洋为中用”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如“蔓草难除”“贻笑大方”等。

3. 利用成语掌握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和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所以称之为宾语前置。第一种现象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何去何从”,即“去何从何”(离开什么,追随什么)。第二种现象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第三种现象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马首是瞻”“惟命是听”“惟利是图”。

4. 利用成语掌握成分省略句

古汉语中还有大量的语法成分省略现象。这一特点在成语中也有所反映。第一种省略主语,如:“白衣苍狗”即“(浮云)似白衣如苍狗”。第二种省略谓语,如:“凤毛麟角”即“(如)凤毛(如)麟角”。第三种省略宾语,如:“羞与为伍”即“羞与(之)为伍”,意思是羞于跟他在一起;“不以为意”即“不以(之)为意”,意思是不把事情当回事情,不在意。第四种省略介词,如:“束之高阁”即“束之(于)高阁”,意思是把东西捆好放在高阁上;“杯水车薪”即“(以)杯水(救)车薪”,意思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燃起大火的柴草,比喻无济于事。

5. 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现代汉语里虽然也有这种活用情况,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而古汉语中的主要的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都可以找到。

第一种是名词、形容词和数词用作动词的。

如“火光烛天”,烛:照亮,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火势很大(多指火灾)。“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中的“翼”和“胫”的前面用副词“不”来修饰,所以“翼”和“胫”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华”和“实”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除恶务尽”,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彻底,“恶”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藏污纳垢”,其中“污”和“垢”作动词“藏”和“纳”的宾语,所以“污”和“垢”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誓死不二”,其中的“二”是指“有二心”。“二三其德”,其中的“二三”是指“不专一,改变”,所以,这两个数词活用为动词。

第二种是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幕天席地”就是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幕”和“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不耻下问”,即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师心自用”,师心即以己意为师,不拘守成法,“师”是意动用法。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第三种是使动用法。

如“汗牛充栋”,“汗牛”就是“使牛流汗”,“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大快人心”,“快”就是“使心情愉快”,“快”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闭月羞花”中的“闭”和“羞”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第四种是普通名词做状语。

如“东张西望”,“东”即“向东”,“西”即“向西”,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方位状语;“夜不闭户”,意思是在夜里不关门,也没人来偷东西,形容社会治安良好,“夜”是名词作时间状语;“土崩瓦解”,意思是象土地一样崩裂,象瓦一样分解,“土”和“瓦”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海阔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海”和“天”都是名词作状语;“管窥蠡测”,意思是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管”和“蠡”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草行露宿”,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下睡,“草”和“露”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

除了上面讲到的知识之外,还有一些特殊虚词(兼词)如:大放厥(代词,其,他的)词、公诸(之于)同好、心不在焉(于此)、居心叵(不可)测等。成语中还有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如:瑕瑜互见(现),一暴(曝)十寒,厉(砺)兵秣马,流言蜚(飞)语等。

成语与文言文教学 第4篇

一、联系成语释义

许多成语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利用这些成语解释文言实虚词词义更加利于学生接受,便于学生记忆。

《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厌”与成语中“贪得无厌”的“厌”同为“满足”的意思。

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

《庄暴见孟子》文中“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句中的“举”与“举世闻名”、“举国同庆”等成语中的“举”意义相同,是“全、都”的意思。

荀子《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成语有“欲盖弥彰”,“彰”字都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二、结合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1.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状语

成语“星罗棋布”中的“星”、“棋”活用为状语,意为“像星星一样、像棋子一样”;“川流不息”中的名词“川”活用为状语,意为“像河流一样”;“风起云涌”中的“风”、“云”意为像风和云一样,做状语。其他如“瓦解冰消”的“瓦”和“冰”,“玉洁冰清”的“玉”和“冰”,“前呼后拥”中的“前”和“后”等等也是如此。

(2)名词活用为动词

成语“不胫而走”中的“胫”,本为名词“小腿”之意,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长腿”,成语意为“没有长腿却能跑”,用来比喻消息传播迅速;“华而不实”中的“华”、“实”都是名词,意为“花朵”“果实”,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开花”、“结果实”。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成语“披坚执锐”中的“坚”、“锐”不再具有形容词性质,而变成表示“坚硬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名词;“挑肥拣瘦”中的“肥”、“瘦”已经不再具有形容词性质,而变成了表示“肥的东西”、“瘦的东西”的名词,又如“抱残守缺”中的“残”、“缺”。

(4)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成语“敬而远之”中的“远”在这里已不再具有形容词性质,它表示“远离”,具有动词性质;“集思广益”中的“广”也丧失了其形容词性质,而具有动词性质,表“增广”之意。

(5)动词活用为名词

成语“救死扶伤”中的动词“死”、“伤”不再具有动词性质,而临时具有名词性质,表示“死的人”、“受伤的人”;“路不拾遗”中的“遗”不再具有动词性质,临时具有名词性质,表示“丢失的东西”;“量入为出”中的“入”、“出”都不再具有动词性质,而临时具有名词性质,表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

(6)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成语“沉鱼落雁”中的“沉”、“落”也是使动用法;“劳民伤财”中的“劳”、“伤”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劳”、“使……伤”之意;“众口铄金”中的“铄”同样是使动用法,再如“生死肉骨”中的“生”、“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成语“富国强兵”中的形容词“富”、“强”是使动用法;“独善其身”中的形容词“善”也是使动用法;再如“完璧归赵”中的“完”。“正本清源”中“正”、“清”。

(7)意动用法

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成语“不远千里”中,形容词“远”是意动用法,意为“认为……远”;“不耻下问”中的形容词“耻”是意动用法,意为“认为……可耻”;“厚此薄彼”中的“厚”“薄”均为意动用法。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成语“草菅人命”中的“草菅”即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其意为“把……看成草菅”;“鱼肉百姓”中的“鱼肉”也是意动用法。

2.通假字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如:水清石见(“见”同“现”),虚与委蛇(“委蛇”同“逶迤”),厲兵秣马和再接再厉(“厉”同“砺”)等等。

3.语助词

与古汉语相同,成语中也常用语助词,如:“惟妙惟肖”中的“惟”字;“下车伊始”中的“伊”字等等。

4.互文

成语“舜日尧年”指“舜、尧时的年日”,比喻太平盛世;“口诛笔伐”是口和笔一起责罚、声讨;“奔走相告”,“走”与“奔”为同义,都为“跑”的意思,类似的还有“家喻户晓”、“左顾右盼”、“东奔西走”等等。

三、结合成语学习文言句法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岁不我与”、“时不我待”与《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等词中的“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文以载道”就是“以文载道”,“一言以蔽之”就是“以一言蔽之”,这类成语是介词的宾语前置了。

(2)状语后置

“问道于盲”和《师说》“学于余”句式结构相同,其他还有“青出于蓝”。

2.判断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民为邦本”、“草木皆兵”是肯定判断;“人非草木”、“答非所问”是否定判断。

3.被动句

成语“见欺于人”、“贻笑大方”、“蔓草难除”等。

4.省略句

古汉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例:“付之一笑”应为“付(之)于一笑”;“沧海一粟”应为“沧海(之)一粟”;“狗尾续貂”应为“狗尾续(于)貂”;“不以为然”应为“不以(之)为然”;“不以为意”即“不以(之)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祸起萧墙”即“祸起(于)萧墙”,省略了介词“于”。

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仅对阅读文言文有帮助,还可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两者相辅相成,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文言文成语积累 第5篇

《指南录》后序

212、会使辙交驰──南辕北辙:车行之轨。

213、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毁家纾难:解除。

214、予自度不得脱──以己度人:揣度,估计。

215、天高地迥,号呼靡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无,不。

216、夜趋高邮,迷失道──趋之若骛:奔向。

217、常恐无辜死──死有余辜:罪。前句无辜实指无作为。

信陵君窃符救赵

218、侯生摄弊衣冠──敝帚自珍、如弃敝屣:破旧的。

219、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攀龙附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依附。

220、欲以客往赴──前赴后继:奔赴,投入。

221、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抱恨终天、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憾。

222、请数公子行日──如数家珍:计算。

223、出自本文的`成语有:虚左以待。

左忠毅公逸事

224、即解貂覆生──解甲归田:脱下。

225、为掩户──夜不闭户:门。

226、史噤不敢发声──噤若寒蝉:闭口,不说话。

227、趋而出──亦步亦趋:快走。

228、必躬造左公第──事必躬亲:亲自。

送东阳马生序

229、余幼时即嗜学──嗜杀成性:爱好。

230、手指不可屈伸──首屈一指:弯曲。

231、录毕,走送之──毕其功于一役:完成。

23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无朋:大。

233、援疑质理──质疑问难:询问。

234、俟其欣悦──俟河之清:等待。

235、假诸人而后见也──公诸同好:之于。

过秦论

236、蒙故业,因策──陈陈相因:沿袭。

237、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类。

23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以怨报德:仇恨。

239、因河为池──金城汤池:护城河。

240、于是废先王之道──废寝忘食、半途而废:废弃,停止。

241、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临大敌:面对。

24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疾风知劲草:强,坚强有力。

243、斩木为兵──短兵相接:兵器,武器。

24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因利乘便、翁牖绳枢、揭竿而起、云集响应、度长契大、同年而语。

六国论

24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亦百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它的实际。

246、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其,他的。

247、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兵不厌诈、贪得无厌:满足。

24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欲盖弥彰:更加。

249、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若两人:区别。

250、薪不尽火不灭──曲突徙薪:柴禾。

伶官传序

251、与尔三矢──众矢之的:箭。的,靶心。

252、请其矢,盛以锦囊──囊空如洗、探囊取物:口袋。

253、逸豫可以亡身──一劳永逸:安逸,安闲。

25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养痈遗患:灾祸。

255、数十伶人困之──困兽犹斗:困住。

论积贮疏

256、故其畜积足恃──有恃无恐、恃才傲物:依靠,依赖。

257、今背本而趋末──背井离乡:离开。

258、政治未毕通也──原形毕露、锋芒毕露:全部。

259、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熟语以物易物:交换。

初中语文复习:文言文成语 第6篇

文言文成语部分

《<论语>十则》

1、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在常用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

2、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3、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现也常指吸收历史经验,从而更好地认识现在。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5、见贤思齐:见到品德和才能比自己高强的就想着向人家学习。

6、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7、择善而从:选择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8、任重道远:担子重,路途又长。比喻责任重大,并要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 。

9、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10、岁寒(知)松柏:严寒之时,才知道松柏寒而不凋。比喻在艰难困苦的逆境里才能够看出一个人坚持节操的品格。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桃花源记》

12、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的样子。形容鲜花盛开的美好景色。

13、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一下子领悟了道理, 心情十分舒畅。

14、怡然自乐:形容安于悠闲自在而自得其乐。

15、不足为外人道:不值得对外人说。

16、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十分冷落。

17、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18、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之声,形容一派祥和景象。

19、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环境优美的地方。

《爱莲说》

20、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三峡》

21、重岩叠嶂: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送东阳马生序》

22、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现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

《岳阳楼记》

23、浩浩荡荡(原作浩浩汤汤):本指水势广阔浩大,后形容规模很大,气势雄壮。

24、心旷神怡:形容一个人心情开阔,精神愉快。

25、先忧后乐:形容对人民疾苦的关心。

26、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泰民安。

27、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28、百废俱兴:各种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2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担忧抢在人们前头,快乐享受退到人们后边。

30、迁客骚人:贬谪流放的官吏和多愁善感的诗人。旧泛指失意的文人。

31、忧谗畏讥:担心别人诽谤、讥讽。

32、薄暮冥冥:傍晚时天色昏暗。形容黑夜降临的时刻。

33、宠辱皆忘:得宠和受辱都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醉翁亭记》

34、山肴野蔌 :指野味野菜。

35、觥筹交错:酒杯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欢乐的场景。

36、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37、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38、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

《出师表》

39、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

40、作奸犯科:作奸邪事情,触犯法律。

41、三顾茅庐:形容礼贤下士的诚意。也指诚心诚意地拜访和邀请。

42、计日而待:数着日子等待,指马上就要实现。

43、不知所云:不知道说些什么。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叫人摸不着头脑。

44、苟全性命:苟且保住性命。形容在大难中侥幸活命。

45、斟酌损益:原指考虑事情、措施的利弊得失。后多指考虑事情、办法、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而加以增减改动。

46、优劣得所:好的坏的分别得到其所应当得到的。指好坏处置得当。

47、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鱼我所欲也》

49、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50、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曹刿论战》

51、一鼓作气:擂第一通鼓,以振作勇气。后比喻一口气把事情做完,不间断。

52、再衰三竭:形容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竭。

53、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

54、辙乱旗靡: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时的情状。

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 第7篇

风声鹤唳”这则成语的唳是鸟叫。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神经极度紧张。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玄传》,坚众奔溃,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唇亡齿寒

晋献公要出兵攻打虢(guo)国,首先必须经过虞国,但是他担心虞国不肯答应借路。这时,晋国大臣荀息对献公说:“您如果肯将垂棘(地名)所产的名贵玉石与屈产(地名,均属晋国领土)所出的良马奉送给虞国的国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会答应的。”

晋献公有些犹豫地说:“垂棘玉石是我祖传的宝贝,屈产宝马是我心爱的坐骑啊。如果虞国国君收下了我的这两件珍贵礼物,却仍然不肯借路给我,那怎么办?”

荀息于是对献公分析道:“虞国的国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随便收下我们的礼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宝马,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至于这两件宝贝,您有些舍不得,这也不要紧,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罢了,迟早还是要归还给您的。打个比方,我们将垂棘玉石放在虞国,就好比从内室移到了外室;而将屈产宝马放到虞国,也就好比是从内马圈牵到了外马圈一样。到时候,您如果要把这两件宝贝取回来,那还不容易吗?”

一番话说得晋献公如释重负,于是决定按荀息的计谋行事。

虞国的国君见到这两件稀世宝物后,有些动心,打算给晋国借路。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出面劝阻说:“国君可不能这样做呀!虢国是我们的邻邦,他们与我国恰似一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是会挨冻的呀!长期以来,我们两国在危难之际互相救助,这并不是什么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战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给晋国借路,让其攻打虢国。如果晋国在今天消灭了虢国,我们虞国在明天就会被晋国吃掉,这该是多么危险的事啊。”

可是,虞国国君一心贪恋晋国的宝玉和良马,听不进宫之奇的劝阻,给晋国军队让出了一条攻打虢国的必经之路

晋国凭借自己的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很快就消灭了弱小的虢国。在班师回朝之际,又顺便剿灭了毫无准备的虞国。为此,荀息专门去虞国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

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 第8篇

成语大多来源了古代文献典籍, 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 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借助成语来学习、巩固文言知识, 可谓一箭双雕, 事半功倍。

(一)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1. 成语中有不少通假字, 音义都从本字。如:

2. 成语中仍保留着许多古今异义词。

(1) 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如:

(2) 虽是双音节词, 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如:

3. 成语中也有兼词。

4. 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分省略形式。

5. 成语中也有倒装形式。

(二) 掌握词的活用

在文言中, 词的活用是很普遍的。这种现象在成语中保留下来了。

1. 名词的活用。

(1) 活用为一般动词。如:

(2) 使动用法。如:

(3) 意动用法。如:

2. 动词的活用。

(1) 活用为名词。如:

(2) 使动用法。如:

(3) 意动用法。如:

3. 形容词的活用。

(1) 活用为名词。如:

(2) 活用为一般动词。如:

(3) 使动用法。如:

(4) 意动用法。如:

4. 名词作状语。

在文言中, 名词直接作状语很普遍, 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仍可从成语中取证。

(1) 表示比喻, 意为“像……一样”。如:

(2) 表示态度, 意为“像对待……一样”。如:

兄事其友 役虏其夫

(3) 表示处所, 意为“在……”。如:

街谈巷议道听途说风餐露宿

(4) 表示使用的工具、方式, 意为“用……”。

(5) 表示趋向, 意为“向……”。如:

东奔西跑上窜下跳左顾右盼前仰后合

(6) 表示动作的频繁和经常, 意为“每……”。

(7) 表示情况不断发展变化。如:

成语文言文 第9篇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多数来源于古代的书面语,其中有的是古代寓言和历史故事的结晶,有的是古典作品中名言警句的浓缩。虽然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但它依然保留着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特征。所以,我们如果对这些成语中保留着的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不仅对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有帮助,而且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一些成语试作分析。

一、有些成语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实词的古义、通假、一词多义和活用等语言现象

1.成语中的古义现象

例如:“休戚与共”“走马观花”“春华秋实”“不速之客”,其中的“休”“走”“华”“速”,它们的古义分别为“喜悦”“跑”“花”“邀请”,这就和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相差很远。

2.成语中古词通假现象

比较常见的有“仓卒从事”“再接再厉”“图穷匕见”等成语,其中的“卒”“厉”“见”,就分别是“猝”“砺”“现”的假借,通过这些成语,又可以了解古词通假的现象。

3.成语中一词多义现象

这方面的成语也不少,例如“负荆请罪”“如释重负”“忘恩负义”等成语中的“负”字,在不同的成语中,含义不相同。它们的意思分别为“背”“负担”“背弃”。在“三令五申”“利令智昏”等成语中的“令”字,在各个成语中含义也不相同。它们的意思分别为“命令”“使”。因此,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就可以通过这些成语加以区别。

4.关于词类活用的现象,在成语中更是屡见不鲜

例如:“报仇雪恨”“衣锦还乡”等成语中的“雪”“衣”等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表现人或事物的名词,但在这些成语中其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都属于动词性的。又如“隐恶扬善”“取长补短”中的“恶”“善”“长”“短”等词,在现代汉语中均为形容词,然而在这些成语中,都活用为名词。

二、有些成语,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1.成语中的词法现象

如“之”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作代词,又可作助词。在“绳之以法”“呼之欲出”“等闲视之”等成语中“之”就是代词;而在“一丘之貉”“逃之夭夭”等成语中,“之”就是助词,有的相当于“的”,有的就纯属语助词。

又如“然”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作代词,相当于“如此”“这样”,又可以附在描形绘声的情态动词后面,作为形容词的辅助成分,相当于“的”“地”“……的样子”。“在不以为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成语中,“然”就是代词;在“肃然起敬”“恍然大悟”“悠然自得”等成语中“然”就只是个词尾。

再如“而”,在文言文中一般作为连词,但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连接关系。在“一而再,再而三”中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在“忘而生畏”“揭竿而起”等成语中,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来”;在“华而不实”“引而不发”等成语中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却”;在“侃侃而谈”“不欢而散”等成语中表示修饰关系,连接动词和它的修饰语,相当于“着”“地”。

此外,还有“则”“于”“以”等,如“不进则退”“欲速则不达”“既来之,则安之”等成语中的“则”,做连词,主要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那就”等,如“人浮于事”“无动于衷”“重于泰山”等成语中的“于”作介词,相当于“在”“从”“比”等。

2.成语中的特殊句式

先说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判断句不用判断词,有的用语气助词“者”作为判断的标记,有的用“为”表判断,有些成语的判断方式也是这样,像“士者国之宝”“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又如倒装句:“无动于衷”“无济于事”“嗤之以鼻”等成语,都是介词结构后置。“时不待我”则是否定句的代词宾语提前。“唯命是从”“唯利是图”等,都是用“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被动句:有些成语还保留了文言文中特有的用“于”“见”表示被动的方式,像“疲于奔命”“见笑于大方之家”等成语就是这样。

3.成语中的省略现象

成语中除了上述出现的两种情形外,不少成语还出现了文言文中所特有的省略现象。如“石沉大海”“养尊处优”,就在“沉”“处”的后面省略了“于”。“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便是“习以之为常”“不以之为然”的省略。“车水马龙”“龙腾虎跃”,便是“车如水,马如龙”“如龙腾,如虎跃”的省略。

从以上的举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成语中确实还保留着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特征,它确实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文言文的各种语言现象的“活化石”。因为学习某种语言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掌握和积累大量的典型范例。我们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在讲到文言文的某一语言现象时,适当地配上一两个成语,无疑会使学生加深对于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法则的记忆和理解。况且,我们在长期的现代汉语教学中,早已积累了大量的成语词汇,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发掘和利用这些丰富的词汇呢?

所以,认真进行成语教学,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语言积累、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要求,而且是加强和促进文言文教学的一条有效捷径。

文言文寓言成语故事 第10篇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成语故事50字文言文 第11篇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木盾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成语故事50字文言文 第12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成语文言文 第13篇

成语、熟语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表达特定意义的比较固定的一些词组。因此,绝大部分的文言语法现象都可以在成语、熟语中找到例证。简洁、精炼、朗朗上口、容易识记是其最大特点。

文言虚词没有固定的词汇意义,一般不做句子成分,在句子中充当语法功能的词语。那么,词义的不确定性和语法意义的随机性是其最大特点。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8个,它们是“何、为、之、乎、者也,因、而、与、所、以、焉,其、于、则、且、乃、若”。

二、成语、熟语运用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主要是用它表示句子的语气及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间的语法关系。正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文义有重要作用

根据上文提到的虚词的特点和我在教学中的切身感受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存在相当大的困难。相当多的古代汉语虚词的用法在成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因此,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记忆的带有文言虚词的成语与文言文教学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不仅十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成语、熟语在文言文虚词教学中的运用

“而”、“以”、“之”是三 个在文言 文中出现频率 较高的文言虚词,下面就以这三个为例,探讨成语、熟语在文言文虚词教学中的运用。

(一 )“而”做虚词时主要是连词,共有六种情况。 它们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1.并 列 关 系 :“ 而 ” 表 并 列 时 一 个 最 重要的 特 点 是 “ 而 ” 前后的成分可以互换位置,并且意义不会发生改变。

例如:“兵在精而不在多”如果改为“兵不在多而在精”的意思都为兵力的数量不重要,主要取决于质量。

2.递 进 关 系 :“ 而 ” 前 后 为 层层 递 进 的 关 系 , 有 “ 不 仅 … …而且……”的意味。

例如:“富而好礼”意思为不仅富,而且懂礼节。

3.承 接 关 系 :“ 而 ” 前 后 为 两 个 动作 或 两 件 事情 一 前 一 后接连发生。

例如:“破门而入”,在这里“破”和“入”为两个动作,它们是一前一后发生的。“三思而后行”,“思”和“行”为两个动作一前一后发生。像这样类似的成语还有“避而不谈”、“得而复失”、“待价而沽”、“乘虚而入”,等等。

4.转 折 关 系 :在 转 折 关 系 中 “而 ”可 以 翻 译 为 “但 是 、却 ”。

例如:“博而不精”广博却不精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足之虫死了却不会倒下。“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想要静下来但是风没有停止。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华而不实”、“不劳而获”、“和而不同”、“劳而无功”、“学而不厌”、“哀而不伤”、“不谋而合”、“视而不见”,等等。

5. 假 设 关 系 : 在 假 设 关 系 中 , “ 而 ” 可 以 翻 译 为 “ 如 果 、 假如”。

例如:“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很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可以吗?

6.修饰关系 :“而”表修饰 关系有两种 情况。一是 :(方式、方法、状态、程度、范围、时间、处所)+而+动词。二是:动词+而+动词(要求:“而”前后两个动作同时发生)。

例如 :“呱呱而泣 ”、“高枕而卧 ”、“蜂拥而起 ”、“侧目而视”。

(二)“以 ”做 虚 词 主 要是 介 词 和 连 词 。 做 介 词 主 要 起 引 介 工具、方法、原因、时间、处所、对象、用法和提宾的作用。

1.介 词 :“以 ”做 介 词 时可 以 翻译 为 “用 、拿 、凭 借 、依据 、按照、凭借……身份、把、因、由于、在、从、和、跟、率领、带领”等。

例如 :“以牙还牙 ”、“以一当十 ”、“以德报怨 ”、“以白为黑”、“以礼相待”、“以讹传讹”、“相濡以沫”、“母以子贵”、“物以类聚”,等等。

2.连 词 :“以 ”做 连 词 的 主 要 用 法 为 表 并 列 或 递 进关 系 、表承接关系、表目的关系、表修饰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关系:翻译为“而、又、而且、并且”。例如:“夷以近”。

2表承接关系:翻译为“而”或者不译。例如:“乐以忘忧”、“乘虚而入 ”、“勤以立身 ”。

3表目的关系:翻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例如:“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挟天子以令诸侯”、“虚位以待”。

4表修饰关系:可以翻译为“地”或不译。 例如:“卧以治之”、“坐以论道”、“孜孜以求”、“枕戈以待”。

(三)“之 ”做 虚 词 主 要 用 为结 构助词 、音 节助词 、代 词 。

1.结 构 助词:“之 ”做结 构助词 主 要 有 四 种 情 况 :表 修 饰 、定语后置的标志、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

1表修饰:可以翻译为“的”。例如:“人之常情”、“牛之一毛”、“天之骄子”。

2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以不译。 “爪牙之利”、“庙堂之高”。

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以不译。 例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言之有理”。

4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 例如:“何后之有”、“何陋之有”。

2.音节助词 : 可以不译 。例如 : “顷之”、 “久之”、 “东山之上”。

借助成语学文言文探析 第14篇

【关键词】成语;文言文;语素义;特殊结构;实词活用

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呈现和传播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无论是中学语文教学还是高考都把文言文放到了重要位置加以突出。但是,由于文言文距离今天时代较为久远,造成许多的语言现象跟现代汉语差异比较大。这种情况势必造成文言文学习、掌握上的困难。而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为大家所常用的成语却保留了文言的特性,在成语的语素义、结构形式和实词的活用等方面都与文言文有很多一致性。所以,借助成语来掌握、巩固文言知识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试从三个方面略加陈述:

一、文言词汇义可借成语语素义来掌握

古代汉语由于距离今天时代久远,很多的古代文言词汇的词语义跟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汇的词语义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成语语素中的语义直到今天也还是“原汁原味”,且其数量相当可观。因此,可以通过了解成语的语素义来掌握词语的“古义”。例如: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暴”是通假字,通“曝”,晒的意思。成语“一暴十寒”中的“暴”就是此义。成语“一暴十寒”,指晒一天冻十天,即使再容易成活的东西也成活不了。后来比喻时而勤奋,时而懈怠,没有恒心。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危”是危险、危机的意思。成语“居安思危”中的“危”也是这个义项。成语“居安思危”是指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可能出现危难。指要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危如累卵”、“危言耸听”、“危在旦夕”等成语中的“危”的意义都是“危险、危机”的意思。

二、文言的特殊句式可通过成语结构来了解

文言的特殊句式这一点,我们以比较常见的宾语前置为例来说明。宾语前置是文言句式中的一种特有现象,且比较常见,同时前置的情况也可分好几种。而这种语言现象在成语中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例如: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提前。

(1)秦人不暇自哀。(杜牧《阿房宫赋》)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庄子《秋水》)

句(1)(2)中“自哀”、“己若”,按正常语序即是“哀自”、“若己”,很显然宾语被提前了。成语“时不我待”中的“我”即为代词宾语,在否定语气的成语中它就被提前了。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提前。

(1)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2)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3)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句(1)(2)(3)中的“何”、“谁”、“安”等疑问代词即是“操”、“为”、“在”的宾语,在疑问句中代词宾语被提前了。而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的“焉”即是“附”的宾语,在疑问语气的成语中前置了。“天理何在”、“与心何忍”中的“何”也是前置宾语。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1)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张溥《五人墓碑记》)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句(1)(2)中的“钩党之捕”、“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应为“捕钩党”、“不知句读,不解惑”。“钩党”、“句读”、“惑”即是“捕”、“知”、“解”的宾语。很显然这些宾语被前置了。成语“惟利是图”、“惟命是从”、“马首是瞻”、“何陋之有”也是用“是”、“之”将宾语“利”、“命”、“马首”、“何陋”提前的例子。

三、文言实词的活用可通过成语的构成来了解

词类活用是汉语词语运用的一大特色,恰当的词类活用能使语言表达取得形象、简约的效果。而成语中也依然保留了这种语言现象。通过与这类成语的对照学习,便很容易掌握词类的活用知识。例如:

1.名词作状语。

(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像犬马一样)(李密《陈情表》)

(2)吾得兄事之。(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司马迁《鸿门宴》)

句(1)(2)中的名词“犬马”、“兄”分别修饰限制了动词“怖惧”、“事”且充当了状语。成语“星罗棋布”、“草行露宿”、“风餐露宿”、“车载斗量”、“口诛笔伐”中的“星,棋”、“草,露”、“风,露”、“车,斗”、“口,笔”都是名词作状语。

2.实词的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舞,使……起舞)(苏轼《赤壁赋》)

(2)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司马迁《鸿门宴》)

句(1)(2)中的“舞”、“破”都含有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的意味。成语“赏心悦目”、“祸国殃民”、“生死肉骨”、“息事宁人”中词语“赏,悦”、“祸,殃”、“生,肉”、“息,宁”都为使动用法。

3.实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韩愈《师说》)

(2)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韩愈《师说》)

句(1)(2)中的“师”、“耻”即为名词、形容词的意动。成语“草菅人命”、“幕天席地”等成语中的“草”、“幕,席”就是意动用法。

4.动词活用为名词。

(1)使之然也。(,……这种方法)(《荀子·劝学》)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杜牧《阿房宫赋》)

句(1)(2)中“”、“经营”本是动词,但在句中皆作名词解。成语“鉴往知来”、“得不偿失”中“往,来”、“得,失”也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5.名词活用作动词。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鱼砍柴)(苏轼《赤壁赋》)

(2)道芷阳间行。(道,取道)(司马迁《鸿门宴》)

句(1)(2)中的“渔樵”、“道”即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成语“衣锦还乡”、“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中的“衣”、“翼”、“胫”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地方)(司马迁《鸿门宴》)

(2)不能容于远近。(远近,远近的百姓)(张溥《五人墓碑记》)

句(1)(2)中的“小”、“远近”即形容词作名词。成语“披坚执锐”、“挑肥拣瘦”中的“坚,锐”、“肥,瘦”就属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成语文言文范文

成语文言文范文(精选14篇)成语文言文 第1篇文言文成语归纳·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