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发展简史
茶具的发展简史(精选7篇)
茶具的发展简史 第1篇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这就是说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开始利用茶了。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伴随着品茶的诞生,茶具也在文明的演进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部分。茶的盛行,最有功绩的当属陆羽,这位茶圣及其著作《茶经》将茶的地位提高到了修身养性的高度,而其中茶具文化又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郎分。茶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赋中“烹茶尽具”一词,即指烹茶极讲究及其用具。纵观茶具的发展历史,对于茶具的讲究并非一开始就有之,它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饮茶习惯的改变而逐渐形成的。
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战国)到煮饮(唐)再到泡饮(明代)的演变。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在唐代则 成为举国之饮,成为茶在历史上的最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的《茶经》问世。宋代,饮茶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典雅的艺术。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茶具,古文献中称为茶器。通常是指人们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茶具是在“茶之为饮”以后出现的,并随着饮茶的发生而发生,随着饮茶的发展而发展。茶具的发生和发展,如同酒具和食具一样,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
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一般认为,中国最早饮茶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一种小口大肚、陶制的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纵观茶具发展的脉络,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也有不同。如唐代以饮用煎茶、饼茶为主,饮茶方式多为煎茶法。时至宋代,人们尚饮饼茶,改为点茶法,并出现了斗茶和分茶,并以茶汤“面色鲜白”、乳花“著盏无水痕”为判定标准,改唐碗为宋盏。明代后促进了散茶的改进,受清饮之风的影响,唐宋用于炙茶、碾茶、煮茶等的茶具不再需要,而转为注重通过冲泡体现茶叶新绿本色的茶具,多为白色或淡色。
一、最早的饮茶器具(汉代)
很难说清楚,饮茶的器具与酒距、食具共用,有人说商代前后就有了茶具陶——口小、肚大。大多数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烧及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亿约》(公元前59年“武阳买茶,享荼尽具”这个具可能是茶具或食具。
二、专用茶具的出现 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是西晉(公元265-316年)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娇女诗》,其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噓对鼎砺。”這“鼎”當属茶具。
二、完备的唐代茶具:
1茶具的形成期:汉代→→隋唐以前。从汉代到唐代,人们饮茶通常加葱、姜、橘子等物一起煮与煮汤(蔬菜)无差别,或用来解渴,或用于菜食,可能与食具共用。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huo)煮水 2专用茶具的确立(陆羽)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于是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为此,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使用的各种器具后,开列出28种茶具的名称,并描绘其式样,阐述其结构,指出其用途(见《茶经•四之器》)。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对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善的记录。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时中国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备。如果说,陆羽在《茶经》中提及的只是民间的饮茶器具,那么,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饮茶器具,则为人们提供了大唐宫廷饮茶器具的物证。
三、兴盛的宋代茶具
宋代饮茶器具进人宋代,虽然饮茶方法有所改变,但无论是宋代初期的煮茶法和饮茶法并存,还是进人宋代中期以后,点茶法大行其道之时,其法都出自唐代。而且饮的茶与唐朝一样,仍然是以紧压茶为主,茶的加工方法也无多大变化,只是饼茶的花式品种有所改变罢了。所以,宋代的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在种类和数量上,并无多大变化。宋代民间饮茶多用茶盏,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但宋人饮茶,更讲究烹瀹技艺,特别是盛行的斗茶,不但讲究点茶的技和艺,而且对斗茶用的茶和水,以及用于斗茶的器具,都要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华丽的点茶法的流行、金银具的盛行、黑釉建盏的不可一世,子民们郁郁不得志之余,一门心思置身于“斗茶”的游戏之中,这对茶具如醉如痴、魂系梦牵,及宋人对茶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深深影响了近邻日本,逐渐日本茶道追名于世。
品茶器具:唐人流行越窑青瓷茶碗,宋人时尚建窑黑釉盏; 煮水器具:唐时为敞口式的,宋代改用较小的茶瓶来煎水; 碾茶器具:唐代民间用木质或石质的茶碾碾茶,但宋时的茶碾虽然也有用木质或石碾制成的。
四、过度时期的元代茶具品茶器具:
元代时期较短,没有生产出有特色的茶具,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南宋时期茶具的特色。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使元代的茶具朝厚重与豪放方向发展。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五、明代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明朝,江西景德镇青花瓷、白瓷异军突起。明代中期以后,开始注重“茶味”讲究“壶趣”,出现了用瓷壶和紫砂壶的风尚。品茶用具瓷色尚白,器形贵小。明清返璞归真的茶风,为茶具走向辉煌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茶具的发展终于步入正轨,并达到顶峰,景德镇甜白瓷和青花瓷铸就了瓷业的一段辉煌,宜兴紫砂茶壶更是庞大茶人的至宝。在品饮香茗的同时,欣赏精致可人的茶具,实属一次从艺术到心灵的震撼。
六、清代饮茶器具
清代,慢慢形成了以瓷器和紫砂壶为主的局面。茶具种类有了长足的发展:珐琅彩,彩粉,金彩瓷,脱胎瓷器,竹木茶具等。另外茶类有了很大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时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但与明代相比,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艺技术却有着长足的发展,这在清人使用的最基本茶具,即茶盏和茶壶上表现得最为充分。清代的茶盏和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并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异彩纷呈,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特色。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 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为历代 饮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的使用、保养、鉴赏和收藏,已成为专门的学问,世代不衰。
通过一年对中国茶具发展简史的学习,让我更多的了解中国茶文化,增加了对茶文化的 理解与感悟,对茶的享受又多了一成。现代茶具,式样更新,名目更多,做工更精,质量也属上乘。在这众多质地的茶具中,贵的有如金银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还有用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枚不胜数。
茶异于酒,同是醉,茶是信任,酒是胡话。相逢相庆,宜饮茶,即使分离,也哀而不伤,因为明净,怨而不亢,因为厚道;茶别于水而不忘本,淘肺腑,涤郁结,人情味十足,茶浓茶淡,心意盎然,简直是一纸前人序言今人续文的佳作,天不荒地不老,全无烂柯之虞。那茶洋溢着沧桑对青春年少的追忆,无声无息的往事,历历在目,梦一般的可及不可触,在缥缈的香涩中萦绕,在莫名的心绪里飘逸,久遣不散„„
我国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这就是说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开始利用茶了,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这个传说使茶这种植物首次被人们以药物形式所认识,所以历代茶学家、医学家都认为,茶不但是一种生津解渴的饮料,而且还是一种富含营养和药理功能的保健品。
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战国)到煮饮(唐)再到泡饮(明代)的演变。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在唐代则成为举国之饮,成为茶在历史上的最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宋代,饮茶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典雅的艺术。茶具,古文献中称为茶器。通常是指人们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
茶具是在“茶之为饮”以后出现的,并随着饮茶的发生而发生,随着饮茶的发展而发展。茶具的发生和发展,如同酒具和食具一样,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
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饮茶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一种小口大肚、陶制的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按现有史料而论,中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
在中国作为饮茶时所需的专用器具,即茶具的出现,最晚始于汉代。但茶具在民间的普遍使用,以及成套专用茶具的正式确立,还是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尽管从汉代开始已可找到茶具的踪迹,但作为专用茶具在民间普遍使用和确立,尚需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既有与食具共用的,也有作为茶具专用的,两者并存,可称之为过渡期。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人类当时对茶的饮用方式有关。尽管自秦汉以来,茶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饮料,但当时的饮茶方法粗放。
唐代诗人皮日休写了十首咏茶诗,诗前写了一篇“序”。序文说,陆羽以前,人们饮茶,叫做“茗饮”,其法“与夫瀹(yue)蔬而啜者无异也”。这就是说,与煮蔬菜食汤无什么区别,或用来解渴,或用来作食,如此饮茶,当然不一定需要专用茶具,自可用食具或其他饮具代之。应该说,明确表示有茶具意义,并为茶学界公认的有关茶具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其内有句:“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砺”。这“鼎砺”当属茶具,差不多与左思同一时代的杜育,在他写的《赋》中谈到:“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东隅”一词,有人认为是指浙东的宁(波)绍(兴)地区;也有人认为“东隅”即“东瓯”,是指浙东南的温州一带。而其中提到的当时饮茶器具“匏”,原本是酒具,其式似古代公刘使用的葫芦状的壶。《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接着,《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惠帝司马衷蒙难,从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
中国在汉代以后,隋唐以前,尽管已有出土的茶具出现,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并不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这种情况,以后一直被沿用下来。北宋诗人苏东坡日:“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这里说的饮茶器具匏和尊,其实也是古代的酒具。
即使在今日,这种酒具、食具、茶具互用的情况,也时有所见。如果选配得当,还有“返璞归真”之感。但就茶具发展史而言,应该说自汉开始,经六朝,至隋唐以前,在这一相当长的时期内,茶具已经法相初具了。
唐时,随着饮茶之风在全国兴起,并讲究饮茶情趣,茶具已成为品茶和茶文化的主要对象之一。为此,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使用的各种器具后,开列出28种茶具的名称,并描绘其式样,阐述其结构,指出其用途(见《茶经•四之器》)。
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对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善的记录。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时中国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备。如果说,陆羽在《茶经》中提及的只是民间的饮茶器具,那么,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饮茶器具,则为人们提供了大唐宫廷饮茶器具的物证。根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 这“七事”是指茶碾,包括碾轴;罗合,分罗身、罗合和罗盖;以及银则和长柄勺。中国的专用饮茶器具,自唐代确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后,随着茶类的创新和饮茶方法的改变,饮茶器具也随之发生变化。宋代饮茶器具
进人宋代,虽然饮茶方法有所改变,但无论是宋代初期的煮茶法和饮茶法并存,还是进人宋代中期以后,点茶法大行其道之时,其法都出自唐代。而且饮的茶与唐代一样,仍然是以紧压茶为主,茶的加工方法也无多大变化,只是饼茶的花式品种有所改变罢了。所以,宋代的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在种类和数量上,并无多大变化。
但宋人饮茶,更讲究烹瀹技艺,特别是盛行的斗茶,不但讲究点茶的技和艺,而且对斗茶用的茶和水,以及用于斗茶的器具,都要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因此,与唐代相比,宋代饮茶器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举例如下。品茶器具:唐人流行越窑青瓷茶碗,宋人时尚建窑黑釉盏; 煮水器具:唐时为敞口式的x,宋代改用较小的茶瓶来煎水; 碾茶器具:唐代民间用木质或石质的茶碾碾茶,但宋时的茶碾虽然也有用木质或石碾制成的,还有用银、铜、熟铁制成的,形制也有一定变化; 炙茶用器:唐时用的是小青竹制的夹,宋时用的是金属夹子; 生火用器:宋代与唐代用的大多为熟铁制成的古鼎形的炉,但宋时质地更为广泛。有石质的、泥制的、砖制的。元代饮茶器具
到了元代,从茶的加工到饮茶方法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茶叶蒸后经捣、拍、焙、穿、封加工而成的紧压茶开始衰退,经揉、炒、焙加工而成的条形散茶(即芽茶和叶茶)开始兴起,因此直接将散茶用沸水冲泡饮用的方法,逐渐代替了将饼茶研末而饮的点茶法和煮茶法,与此相应的是一些茶具开始消亡,另一些茶具开始出现。所以,从饮茶器具来说,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元代时期较短,没有生产出有特色的茶具,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南宋时期茶具的特色。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使元代的茶具朝厚重与豪放方向发展。明代饮茶器具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随着条形散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一些新的饮茶器具品种则脱颖向出。而对明代而言,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至今,人们一直采用沸水泡茶,所以使用的饮茶器具品种,基本上已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工艺或质地上有所变化罢了。
明张谦德《茶经》专门写了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9件。现将明代几种有代表性的饮茶器具,说明如下。
贮茶器具:明时,由于人们饮的是条形散茶,比早先的团饼茶更易受潮,因此,贮茶就显得更为重要。选择贮存性能好的贮茶器具茶瓶,就成了茶人普遍关注的问题。一般说来,明代贮茶,采用的是既贮又焙,贮、焙结合的方法。
洗茶器具:“洗茶”一说,始见于明代。顾元庆的《茶谱》中记有“煎茶四要”,其中之一就是茶在品饮前先要“洗茶”,即用热水涤茶,目的是去“尘垢”和去“冷气”,前者是指洗去混在茶中的灰尘和杂质,后者是指淋去渗人茶中的阴湿之气。对如何洗茶,冯可宾的《芥茶笺》有详细记载:在烹茶之前,用“热水涤茶叶”,水“不可太滚”,否则会冲淡茶味。
烧水器具:明代的烧水器具主要有炉和汤瓶,其中,炉以铜炉和竹炉最为时尚。饮茶器具:明代,饮茶器具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小壶的出现,二是茶盏的变化。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和茶洗。还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清代饮茶器具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时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
在这种情况下,泡茶用的茶具无论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如生火仍然推崇竹炉。另在京城北京,还流行一种以木为框、内外敷石灰的三角形小茶炉,其表面绘有飞禽走兽、鱼虫花草、人物山水,倒也显得十分雅致。烧水用的茶瓶,当时也有称为茶铫的,仍习用明人的陶瓷或铜锡茶瓶。只是在烹茶过程中,清代对洗茶这一道工序,已不如明代那么重视。在清代许多有关饮茶的文献和著作中,都未谈及洗茶,也未谈到茶具中有茶洗之说,表明茶洗已从茶具中淘汰。但与明代相比,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艺技术却有着长足的发展,这在清人使用的最基本茶具,即茶盏和茶壶上表现得最为充分。
清代的茶盏和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并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盖呈碟形,有高圈足作提手;碗为大口小底,有低圈足;托实为中心下陷的一个浅盘,其下至于茶壶,不但造型丰富多彩,而月品种琳琅满目,著名的有康熙五彩竹花壶、青花松竹梅壶、青花竹节壶,乾隆粉彩菊花壶、马蹄式壶,道光青花嘴壶、小方壶等。陷部位正好与碗底相吻。清代的汪苏宜兴紫砂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紫砂壶可分五大类:光身壶、花果型、方壶、筋纹型、陶艺装饰壶。
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异彩纷呈,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特色。
影响陶瓷茶具未来发展的因素探究 第2篇
中国是陶瓷和茶的发源地, 陶瓷和茶是中国文化中璀璨的历史记录, 陶瓷茶具作为陶瓷文化和茶文化的承载器物, 从无到有, 从共用到专一, 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的发展, 一路经历了秦汉时期的古拙质朴之美;魏晋时期的简约、超俗之美;唐代的华丽之美;宋代的清新雅致之美;元代的豪放、厚重之美;明代的端庄洁简之美;清代的繁缛、精巧之美, 传承着中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当下国内陶瓷产业也从小生产作坊到大的陶瓷企业不计其数, 陶瓷茶具的品种繁多, 设计、工艺、品质褒贬不一, 影响陶瓷茶具发展的因素也很多。本文主要从近几年中国出现的、并具有良性影响力的新兴事物进行总结分析。
二、影响陶瓷茶具未来发展的因素
1. 茶道的传播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介的生活礼仪和社交活动, 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中国茶道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是非常有益的一种华夏仪式。
茶最早起源于中国。在汉朝时期, 著名的辞赋家王褒在《僮约》中记载“脍鱼炮鳖, 烹茶尽具”“牵犬贩鹅, 武阳买茶”。这是记述他在四川渝上时, 遇见寡妇杨舍家发生主奴纠纷, 他便为这家奴仆订立了一份契券, 明确规定了奴仆必须从事的若干项劳役, 其中包括烹茶前要将各种茶具洗净备用, 并于武阳购买茶叶。这是我国, 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
茶道要以茶文化为依托。而茶文化兴盛的前提条件是饮茶成风俗。在唐朝时期, 据陆羽所著《茶经》所载, 唐代产茶度分布在8个道、43个州郡、44个县, 不再限于云贵川之一隅。茶叶传入东南, 得其天时地利, 涌现不少名茶。有了这个物质条件, 茶事便日渐兴旺。说明此时饮茶区域和饮茶习俗的传播范围扩大, 人们对茶叶的种类和制作工艺也大步提升, 瓷器的出现, 也促使茶具越来越考究。不仅如此, 在唐朝, 就已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 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 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 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 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 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20世纪, 中国出现文化断层现象。伴随经济的复苏, 茶叶产业的迅速提升, 以及台湾、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 至21世纪, 茶道文化在中国大陆开始慢慢孕育滋生, 开始频繁的出现各种茶会的雅集。2014年, 全国各地不断开展各种茶会, 其中包括良友书院举行的茶会, 三联生活周刊与李曙韵共同举办的茶会, 以及各地茶人自由兴起的茶会, 茶人通过茶会宣扬的不仅仅是茶文化, 更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这一切都促使当下人们的审美观有所精进, 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着茶具的发展。
2. 新中式家具设计的兴起
在中国现代家具设计发展史上, 经历过欧式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罗马风格、印尼风格、极简主义风格、中式风格等设计风格后, 设计师们开始从大量的拿来主义中渐渐整理出头绪, 立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从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中的继承和传播出发, 结合现当代的设计知识体系, 长时间的探索出符合当下具有中国本土意识的新中式风格。
新中式风格脱离了中式风格对中国传统家具繁复不一、褒贬不一照搬照用的方式, 从中国古代传统家具, 尤其是明代家具中总结和归纳并提取所需要的设计元素, 通过中式元素的特征设计, 营造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氛围, 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质朴的东方式精神境界追求。
最近几年在中国, 以深圳、北京、杭州为代表的城市涌现一批以设计师自主研发原创的新中式家具品牌, 在上海国际家居展、广交会、深圳家具展中都能见到他们的家具品牌形象, 其中包括由著名家具设计师侯正光先生创办的“多少”品牌、有深圳设计联盟中的设计师创立的“自在工坊”“简末”品牌, 还有济南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沈宝宏创立的U+品牌, 等等。这些设计力量正在不断地传播和影响着其它设计领域, 新中式家具设计已经不仅仅是家具设计的范畴, 并涵括了空间设计、灯光设计、艺术品、配套产品的设计, 而陶瓷茶具产品便是必不可少的、具有实用功能的、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配套产品, 相应的, 这也要求陶瓷茶具产品拥有与之匹配的审美特点。
3. 国家新政策的颁布
全国有几大陶瓷产区, 景德镇、佛山、醴陵、淄博、德化等, 产区中的日用陶瓷企业、日用陶瓷大小私人作坊不计其数, 2012年之前, 全国各地的日用陶瓷企业趁着良好的市场氛围, 都在迅速的发展壮大, 直至2013年发生巨大逆转。
2012年12月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并要求严控“三公经费”建立廉洁政府。这一系列中央规定出台后, 各地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严格控制财政支出, 坚持勤俭办一切事务, 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 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因此各大日用陶瓷企业接到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团购礼品订单普遍下滑至五层左右, 更严重的甚至为零。在2013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 多家礼品瓷和日用瓷生产企业反映, 他们接到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团购订单微乎甚微。这种状况让许多以礼品订单发家致富的日用陶瓷企业面临着巨大危机。
在这种环境中, 各大日用陶瓷企业不得不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 以及企业的产品定位, 优化企业的产品质量, 并慢慢重视陶瓷产品的设计, 以应对正常的日用陶瓷消费市场, 普通的百姓消费人群。这对中国日用陶瓷产业来说, 是一次大的洗牌, 不得不服从市场的优胜略汰法则,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 却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让各大日用陶瓷企业必须要理性的思考和找到健康的发展模式。
三、结语
以文人为引导的茶道的兴起、茶会的盛行能推动大众对茶文化的了解, 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学习, 以及真正赋茶于教、于乐、于生活, 将饮茶真正融入生活。以设计师为倡导的新中式家具设计, 引导大众的消费审美和消费观念, 能改变或调整现代家居空间的环境, 营造出既具有当下时代美学特点又融入传统东方气质的空间, 推崇健康、精致、质朴、真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国家新政策的颁布对陶瓷茶具产业来说有弊有利, 企业要抓住时机, 调整转型, 以产品本身把握话语权。无论是从商业角度、文化角度、设计角度出发, 这三大因素将对陶瓷茶具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方海.《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王玲.《中国茶文化》, 九州出版社, 2009.
中国古代茶具发展中的文化传承 第3篇
关键词: 茶 茶具 器物文明 茶文化 文化的传承 质朴 自然
中国茶叶品类繁盛,且在品饮中,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因此需要一系列能充分发挥各类茶叶特质的器具,这就使得中国的茶具异彩纷呈。无论是造型的优美,质地的精良,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中国茶具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茶具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走过了一条极其曲折漫长的道路。
一、唐代以前茶具的萌芽及其文化溯源
唐代以前,我国茶具艺术的发展无疑还是缓慢的,一直沿着由土陶-硬陶-釉陶这么一条曲线前进。饮茶起源于巴蜀,始于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茶由巴蜀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叶生产地区不断扩大,饮茶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民间发展。农耕文明培育了我国古人对自然的依赖,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所具有的特殊亲和感,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正是切合这一需求的。从晋代开始,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广受宗教徒的青睐。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从饮茶起始,就有了客来敬茶的礼节,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成了普遍的礼仪。两晋南北朝,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这一切充分说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这一时期是其重要的孕育阶段,而佛教、道教徒及儒教的文化根源和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给茶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使茶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了器物文明和中华文化传承相统一的特点。
二、茶具器物文明的进一步确立和唐文化的全面繁荣
“言茶必曰唐”,大唐中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茶饮之风也随之呈风起云涌之势,在这一社会大氛围的影响之下,中国茶具首次从食、酒器中分离出来而自成一个体系,为品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文化博大精深,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茶具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能体现出这一点。唐代除了对茶具器物文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所使用的也就是茶圣陆羽推崇的茶具外,宫廷茶具及民间茶具对中华茶文明发展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宫廷饮茶,虽说不一定有僧侣、文人对茶的清趣、雅意等精神实质的领略,却一定要做到毕其仪,美其器,从这个角度讲,它直接促进了茶具的发展。宫廷茶具奢侈豪华,选材极为考究,制作相当精良,每一件茶具都是当世难得一见的艺术品,可以认为其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要大于作为茶具的意义。民间茶具与宫廷茶具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质朴而实用,蕴涵着淳朴的民风。唐代的民间茶具大多是由遍布大江南北的窑场烧造的,其工艺水平当然不可能达到宫廷茶具的水准,整体水平尚嫌粗糙,茶具配套规模较小,但就其品种和功用而言,却也不多让。器物的具体形式体现着特定时代的精神 、制度文化——即人的总的生活方式。茶具从食、酒器中分离而自成体系,正反映了唐代繁荣的社会文化及当时人们较为开放的生活方式 。
三、五代宋元时期以精巧的宋茶具为代表的茶文化的继续繁荣
五代十国时期,尽管战乱较为频繁,但茶具器物文明在唐代的基础上还是有了一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五代十国时期的茶具与唐代相比深厚了其人文性。中国人十分讲究与大自然的关系。任何自然形态的东西,一进入生活领域,将必定是人工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而如何才能和谐,最关键的是顺其自然。尽管宋代过分追求形式的斗茶及华丽的点茶法的流行给茶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使宋代茶具对茶文化精神实质的把握在一段时期有些偏离,但总的说来,茶具器物文明的高度还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唐宋陶瓷工艺的兴起是唐宋茶具改进与发展的根本原因。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人们的日常品茶跨越了仅仅是生理需要的阶段,而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为全民族所共有的文化,而茶和茶具也就成为珠联壁合的文化载体。饮茶进入艺术品饮的唐宋时代,人们不仅开始讲究茶叶本身的形式美和色、香、味、形四佳,也开始讲究起茶具之完备、精巧,乃至茶具本身的艺术美,以增加人们的感官享受,达到心地的进一步调适和谐。
元代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元代的多民族融合趋势,以汉文化主导的茶具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融合。
四、返朴归真的明茶具及其文化境界的回归与演变
进入明代,茶具艺术的发展总体呈现出一种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趋势。明代对茶具去粗存精、删繁就简的历史性突破,从根本上推动了茶具器物文明对传统文化境界的回归。中国的茶道糅合了中国人的传统特性,诸如中庸、俭德、明伦、谦和等内涵,而这一内涵的本质与明茶具返朴归真的境界是一致的,返朴归真正是对茶文化本质的回归。这一切都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合一的功能。
明代,白色的茶盏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由于明人饮用的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又因“茶以青翠为胜”,故而绿色的茶汤,用洁白如玉的茶盏来衬托,更显得清新雅致,悦目自然,陆羽鼓吹的怡情悦目的茶具基本精神,终于在明代得到了回归。尚白的直接结果就是促成了白瓷的飞速发展。江西景德镇适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生产的白瓷茶具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胎白细致,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特点,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明代景德镇的瓷业生产是相当繁荣的,在原有的青白瓷的基础上,广大瓷工艺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先后创造了各种彩瓷、色釉,用来制作出造型小巧、胎质细腻、色彩艳丽的茶具,包括茶壶、茶盅、茶盏、茶杯等,花色品种越来越多,极大的丰富了茶具艺术。另外,数量庞大,涉及面极广的外销瓷,不仅传播了中华文明,而且还成了联系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这说明茶具的发展不仅带有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特点,而且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化的传承同样起到了作用。
明代茶具艺术成就突出,除表现在璀璨的陶瓷茶具外,最值得赞美的便是宜兴紫砂茶具的异军突起,陶壶与陶盏的创制与普及,最为后人称道,使得茶饮活动升华到了修身养性、淡雅处世的最高境界,欣赏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造就了一代紫砂精品的风光无限及日后的成就非凡。紫砂茶具的材质具有一种自然本性美,造型千姿百态,富于变化,是茶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五、淡雅清绝的清茶具及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清朝开国,并不像前朝那样,朝代的更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文化积淀。因为满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很深,所以,清代的茶饮习惯仍然是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淡雅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茶饮如此,与之合拍的茶具艺术当然更是这样。清代茶具品种增多,形状多变,色彩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而众多新茶类的出现,又使人们对茶具的种类与色泽,质地与式样,以及茶具的轻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清代的茶具以康乾时期最为繁荣,并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代瓷器茶具的造型,各朝均有不同。顺治、康熙以古朴、丰满、浑厚为特点;雍正则秀巧隽永;乾隆产品规整精细;嘉庆、道光以后却显得稚拙笨重。其形制较多,大致可分为碗盏杯盅类、盘碟洗盅类、瓶罐壶尊类和杂器类等。瓷器的装饰风格,在清代走的是一条曲折的发展之路。同期发展的紫砂茶具,曾经在一段时期内受瓷器影响甚深,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瓷质茶具的装饰,成就较大,特别是宫廷用品,尤为突出。承接明代的良好势头,紫砂茶具的发展在清代达到了顶峰状态,具体而言,是在清初至中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紫砂茶具的兴起,得益于文人们的极大推广,而文人在社会上的内在影响力是很大的。因此,清代紫砂茶具市场较前朝无疑扩大了许多,各种阶层的审美情趣和要求各异,造成这一时期紫砂茶具的风格也有所不同,这对其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种自然是传统的文人审美情趣风格。讲究砂壶的内在气质、单纯朴素的风貌。清代茶具各种质地日益丰富,除景德镇的瓷茶具和宜兴的紫砂茶具,还有广州的织金彩瓷茶具及福州脱胎漆器茶具等。此时的茶具形状及色彩多样,且诗词、书画在茶具中的融合更进了一步。清代封建制度的没落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文化的继续发展与繁荣,而对外经贸及文化的交流给传统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清代淡雅清绝的茶具风格的形成及其对传统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正是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在茶具器物文明进程中的充分表现。
近代中国是动荡的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茶具器物文明在曲折中继续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已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在这种形式下传统文化更进一步展现了其包容性。
六、结论
茶具的发展简史 第4篇
早在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景德镇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元代以后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云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产,但无论是釉色、胎质,还是纹饰、画技,都不能与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相比。
一、景德镇手绘陶瓷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首先,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
其次,景德镇地处江西北部,这里有重要的陶瓷生产原料之一的高岭土。
最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而且,景德镇的瓷窑很多,而且分布很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数以万计.其中还有大批的德才兼备的艺术家和技艺精湛的老艺人。
二、景德镇手绘茶具历来的发展过程
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开始成批生产,景德镇开始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从此也为景德镇手绘茶具奠定了基础。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康熙年间新出了一种釉上彩的绘画,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而在,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而且当时皇宫用的茶具大部分都是出自珐琅彩。珐琅彩的问世,更是提高了景德镇的绘画工艺。之后粉彩的出现也跟珐琅彩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景德镇手绘茶具未来的发展
纵观景德镇以前的发展史,其辉煌不容质疑。但是当今社会的发展与以前是完全不同了。曾经是为宫廷生产茶具用品的官窑时代。而现在是数以千计的民窑竞争的时代。但是不管什么时代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手绘茶具。懂得进步和发展必能在行业中站住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各个环节的完善及协调运作才能形成完整且良性发展的链条。手绘茶具也不例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继承传统勇敢创新。
传统和创新代表过去和未来。没有传统,创新就无从谈起,没有创新,传统将求途末路。对手绘茶具行业来说,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尤为重要;
2. 加强手绘茶具的人才培养。
陶瓷彩绘和陶瓷造型的设计都是专业性强、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因此培养出的人才要具备较强的工艺技能和较好的美学修养。因此,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和教学、培养部门可以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利用有利的社会资源培养出这一行业更专业更强的设计制作队伍;
3.
创建精品品牌,提高手绘茶具的社会影响力及商业影响力。
总结
纵观历史,景德镇手绘茶具以其考究的制作工艺和独具特色的装饰手法在茶具这一充满人文气息与商业价值的行业当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了传承及发展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以及手绘茶具的商业价值我们依然要面对许多问题。要让行业得到良性的发展,不仅需要行业人才的艰苦努力,也需要政策支持和监控管理,扶持手绘茶具礼品瓷精品品牌,树立行业形象,以各种形式将手绘茶具礼品瓷推向国际市场,形成有景德镇特色的手绘茶具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奇.漫谈礼品瓷.收藏家, 2004.8
[2].杨志清.礼品瓷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中国陶瓷, 2008.9
[3].曹春生.陈丽萍.景德镇雕塑瓷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3
[4].陆羽《茶经》
中国钨矿的发展简史 第5篇
从1783年西班牙首次用炭从黑钨矿中提取了金属钨至今有200余年的钨矿开发、冶炼、加工历史。
中国对世界钨业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我国钨矿于1907年发现于江西省大余县西华山,钨矿开采始于1915~1916年(据《中国矿床发现史·江西卷》,1996年)。此后在南岭地区相继发现不少钨矿区,生产不断扩大,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钨精矿产量达到万吨,跃居世界钨精矿产量首位,至今仍居世界第1位。
我国钨矿资源丰富。开发钨矿地质调查工作,由翁文灏先生创始于1916年,尔后在河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分别做了一些探测工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赣、湘、粤、桂、滇等省(区)的一些钨矿床进行了较系统的地质调查,特别是对赣南地区的钨矿,先后有燕春台、查宗禄、周道隆、徐克勤、丁毅、张兆瑾、马振图等地质学家做了颇有成就的地质调查研究。其中,徐克勤、丁毅所著《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1943),对赣南几十年钨矿床分别作了系统的论述,堪称我国第一部钨矿地质专著。这些地质前辈的工作成果,不仅为后来地质勘探工作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当时开采赣南钨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1935年江西省成立了资源委员会钨业管理处,统一价格,收购钨砂。1938年西华山建立矿场,投资经营东西大巷,进行坑采。抗战胜利后改为资源委员会第一特种矿产管理处西华山工程处。据不完全统计,西华山钨矿至新中国成立前,共采出钨砂近5万吨。1937年成立大吉山钨矿工程处,收回民窿开凿第九中段,开始国营生产。
在20世纪30~40年代,不仅发现了大量黑钨矿,而且白钨矿也有陆续发现。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金耀华、杨博泉于1943年对云南省文山县老君山地区进行矿产地质调查时,首次发现接触交代型白钨矿床(夕卡岩型白钨矿床),著有《云南文山老君山白钨矿床之成因及其意义》论文(地质论评,1943,№.Ⅷ)。1947年徐克勤又在湖南省宜章瑶岗仙和尚滩发现了白钨矿床,并写专文报道。
新中国成立后,为振兴钨业,在五六十年代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钨矿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由原重工业部、冶金部、地质部所属地质勘探部门,迅速地对赣、湘、粤以及闽、桂、滇等省区的钨矿开展全面普查勘探工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为赣南西华山、大吉山、岿美山、盘古山等“四大名山”黑钨矿床作为重点矿山建设项目以及在湘南、粤北、桂东北等地区的钨矿建设矿山,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成果,作为采选设计的依据。60~80年代,为保矿山、保建设和钨业持续发展,继续进行了大量地质勘查工作,在华南和西北甘肃等地又发现并探明了一批大型、超大型钨矿,为中国钨业可持续发展准备了充足的矿产资源。
在大量地质勘探工作基础上,从20世纪50~70年代建成了原中央直属企业的矿山有20多座和一大批地方国营的中小型矿山,到80年代以来,国营钨矿山形成生产矿石总能力达870万吨,年产钨精矿4~5万吨。
茶具的发展简史 第6篇
1 茶具的定义与发展
茶具是伴随着茶叶而产生的, 具有悠久的历史, 伴随着茶叶被大家广泛的接受, 茶具也应运而生, 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古代的茶具泛指与茶有关的一切工具, 这其中包括种植茶树的工具、采茶制茶工具、储存茶以及饮用茶的工具。现在社会随着各项分工的明确化, 茶具已经不再包含那么多的意思。现在的茶具主要是指与泡茶相关的器具。在泡茶过程中的茶具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完成泡茶这个动作需要的全部器具, 狭义上是指在泡茶中的主要器具。中国的茶具具有跟茶一样悠久的历史, 茶具制造的工艺相当精湛, 种类繁多, 刚开始的茶具制作粗放, 主要注重它的实用性, 后来到唐朝时期, 茶具的制作趋于精良, 到宋代时茶具多以淡雅风格著称, 清代的茶具则较为明艳, 多姿多彩。茶具随着时代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制作工艺和风格, 这不仅推动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也使我国的茶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2 茶具的特色与审美
2.1 功能美
功能是一个物品的核心价值所在。功能美也是产品设计中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茶既有供人饮用的功能, 同时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代表。茶具的功能美体现在它外形上的讲究实用和其内在传扬中华茶文化的功能上。茶具的外形设计从古至今都极具美感。从茶具的制作材质到茶具的雕刻手艺, 再到色彩图案的应用, 无一不显示着茶具的功能美学, 这在给人们提供品茶之时还可以感受到茶具带来的视觉美感。当然茶具的功能美还在于茶具所体现的中国茶文化的美。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茶文化中不仅蕴含饮茶之道, 还包含人生哲理。因而茶具所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 它还能体现出茶文化的精神和魅力, 这是一种物化的载体。也正是因为这样茶具才有了其独特的意义和美学价值。
2.2 技术美
技术美是人在制造物品时的工艺水平的高低所展现出来的美。这种美蕴含在物体之中, 而茶具的技术美既是茶具在发挥功能时的美, 又是其在被欣赏时所展现出来的美感。茶具的设计打造, 从选材、造型设计到绘图、赋色、打磨每一个工序中都包含了极精湛的技术性。中国的传统茶具所展现出的美是一种带有历史感的文化美, 它把设计者的情感、茶历史的厚重都蕴含其中, 每一个细节都能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综上, 从创意到最后产品的呈现, 茶具设计的每个过程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 这都体现出了现代技术的魅力。
3 现代茶具造型创新的趋势
3.1 适应性设计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茶具的设计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茶具不断变化的设计风格正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1.1 时尚化
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茶具的欣赏上, 人们更加追求茶具的审美性。茶具作为一种商品, 它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 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在追随时代潮流过程中, 时尚化是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时尚化不是肤浅的追求奢侈和时髦, 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是人们在追求潮流中关注的一点。因而在茶具造型设计时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不断使茶具设计时尚化从而体现出茶具的美感。
3.1.2 个性化
千篇一律的产品注定会被市场所淘汰, 追求个性化是产品设计的要素之一。在茶具设计时也要遵循这一要点。设计师在设计茶具造型时要打开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立脚点, 充分运用中华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一面, 使设计出的茶具造型不仅适应时代要求, 追求时尚性, 而且还可以从茶具造型中展现中华文化。
3.2 人性化设计趋势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追求和谐, 以人为本的社会。茶具的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设计时要注重茶具的功能性、环保性、经济性等多元素考虑, 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3.2.1 功能性
物品的首要价值就是它的功能性价值。功能是产品满足人们需要的第一要素。茶具在设计时要科学地考虑到它的功能性的体现。首先, 设计时要考虑茶具的尺寸大小是否符合使用要求, 手把使用是否科学简易。其次, 茶具的设计还要考虑科学环保, 尽量做到简易安全, 这样能够做到安全、卫生。最后还要考虑清洁问题, 这也是人性化考虑的一点。
3.2.2 审美性
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茶具的欣赏上, 人们更加追求茶具的审美性。茶具已经不再是单调地用来泡茶, 它还可以被用来表达文化, 传递思想。茶具的审美性要求茶具在设计时追求空间造型的美感、形状线条的美感、色彩色调的美感等。造型上:造型是消费者第一眼就能观察到的, 因而整体造型的成功与否是关键。色彩:色彩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视觉效果, 好的色彩设计可以瞬间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当然在设计茶具色彩时要注意整体协调性的把握, 色彩的互补性原则必须遵守。材质:茶具材质是整体档次的一个元素, 好的材质可以使茶具整体档次有所提高, 同时不同的材质带给人的视觉感受也有很大的不同。创新性材质可以大胆利用环保材料, 使茶具的制造更加绿色化、健康化。
3.2.3 环保性
当代社会所有产品都在追求安全环保, 茶具的设计也不例外, 在选择材质时要使用安全无害的环保材料, 保证产品的无毒无害, 不能对使用的消费者产生危害。
3.2.4 经济性
茶具是商品, 所有的商品都有其价值。设计师在考虑茶具的设计时也要着重考虑茶具的经济性原则, 既要关注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承受心理, 也要考虑制作茶具所消耗的成本价格, 综合考虑, 时刻关注市场走向, 了解市场信息。
3.2.5 协调性
在饮茶的过程中, 人们非常讲究周围环境、人的心境与茶的一致协调性。好的环境可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 好的心境可以在品茶时使自身得到提升, 品质优良的茶产品可以使消费者得到美的享受, 因而三者的完美协调才能造就一场良好的饮茶行为。
4 茶具设计实体研究
4.1 寒江舟钓
“寒江舟钓”茶具的设计特色是它将古代的诗情画意与现代结合起来, 外观的形态与内在的蕴意完美结合起来, 是中国古诗与当代产品结合的典范。这款茶具的茶杯是鱼形的, 茶几的设计是古诗中船形的写照, 鱼与船的形象融入借鉴到茶具的设计中, 将中国人把玩茶道的情趣与欣赏古诗词的情怀结合起来, 展现出浓浓的中国风和古朴茶具的设计感。当代的茶具设计应该是具有文化、具有创新、具有情趣化的设计产品, 而这种产品也正是市场所追求的。“寒江舟钓”的设计主题提炼于古诗中。这套主题的茶具材质是选用红木材质, 红木材质可以充分展现古香古色的味道。茶几的船造型是一大亮点, 使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的形象完美地演示出来。
4.2 青花陶瓷感温茶具
在茶具设计时追求个性化是设计师要考虑的一点。设计师在设计茶具造型时要打开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立脚点, 充分运用中华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一面, 使设计出的茶具造型不仅适应时代要求, 追求时尚性, 而且还可以从茶具造型中展现中华文化。青花陶瓷感温茶具就是这样一种设计。青花的颜色还会随着水温的不同而加以变化, 这可以使人在饮茶时根据花色来判断茶水的温热程度, 以免产生不必要的伤害。因而, 整款设计不但外观使人赏心悦目, 其功能性强大也是特色之一。
4.3 仿生情趣化茶具设计
情趣化茶具设计可以使茶具的造型做的形象逼真, 栩栩如生。仿生情趣化茶具设计中依托现实形象进行设计, 从依附和仿生的角度来设计出富有情趣化的茶具。如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 因而市场上就有一种茶具设计造型呼吁大家对自然生态加以重视, 节约用水, 这样的理念在茶具设计中就被体现出来, 设计师在设计茶具时把茶嘴处设计成弯形, 可以控制水流的速度, 防止由于倾倒速度过快而造成浪费。
5 结语
茶具是我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具本身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市场上的一种商品, 很多时候还是一种文化象征、精神象征。而且茶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下,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茶具设计也在不断地更新, 人们在茶具设计上不断创新, 使茶具在造型上更加具有美感, 并且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茶具设计更加科学和便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茶历史的国家, 茶具也是我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茶已经走向世界, 广受好评, 茶具的设计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茶具不仅是饮茶的工具, 还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寄托。因而现代茶具产品造型的创新设计是值得我们不断努力和加强的。
参考文献
[1]房国栋.传统民族文化符号与茶具的设计创新[J].设计艺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 2011 (1) :65-67.
[2]杨尧.浅谈技术美中的技术、功能、形式因素[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2) :184+189.
[3]陈艳.基于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 2014.
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第7篇
关键词:六代舞 燕乐
舞蹈起源于劳动,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古老的舞蹈是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走向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为主。舞蹈总是鲜明而形象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之间最激动的思想感情。舞蹈进入了奴隶制社会,此时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西周时代的祭司仪式的乐舞和一种庄严的宗教仪式的舞蹈,以后逐渐改为供奴隶主娱乐的巫舞,并把乐舞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为其政治服务(周公旦《四裔乐》),并出现了专职乐舞奴隶——“倡优”。
当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汉代对礼制乐舞的变革,设立乐府,广泛收集民间歌舞,出现了“百戏”(指民间各种各样的技艺表演,也包括脚力武术的竞技和歌舞表演)。当时汉代的乐舞,不仅宫廷的乐舞和民间的乐舞都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而且表演技术随着汉族男女服饰上的变革也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如“翘袖折腰”、“掌上舞”等。
在歌舞艺术鼎盛的隋唐时期,社会政局稳定,生产恢复,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强盛,使文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乐舞艺术也出现了繁盛局面,尤其是最为繁荣的盛唐时期更是如此。如唐朝祭祀上歌颂皇帝百战百胜的“武舞”《破阵乐》;表示皇帝功成回乡与民同乐的《庆善乐》;把皇帝比作上天之子、能管天地制鬼神,应居于万民之上的《上旦乐》。唐代宫廷乐舞又称“燕乐”,它不仅建立了完整的乐舞机构组织,成立了“教坊”、“梨园”等,还极大地丰富了乐舞表演的内容形式(坐部伎和立部伎),在舞蹈风格上也形成了两大类健舞(刚健敏捷多为来自外族的舞蹈)和软舞(舞蹈温婉轻柔多为汉族自己创作的舞蹈)。
在元朝,又出现了“元曲”,这是一种有歌有舞的戏剧形式,就是戏曲舞蹈的前身。
进入清朝以后,戏曲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昆曲和京剧,清明时代宫廷乐舞已逐渐僵化、刻板,成为没有任何艺术生机和感染力的礼仪和程式。尽管清代宫廷增添一些满族风格的舞蹈节目和形式,也未能挽救宫廷乐舞的衰败。
历史到了近代之后,欧美社会所流行的剧场艺术体系逐渐流入我国,甚至外国的“土风舞”、“社交舞”等开始传入我国。1922年,俄国芭蕾舞艺术家安娜·巴普洛娃来上海公演芭蕾舞“天鹅之死”等,将芭蕾舞演出带进中国;1926年11月至1927年1月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的第一代亲传弟子“俄玛·邓肯”曾率邓肯舞蹈团来我国的哈尔滨、天津、北京等地演出,使现代舞第一次与中国人见面。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舞蹈也起了根本的变化,从封建的舞蹈文化里开始挣脱出来,其中具有进步意义的主要表现在中国儿童歌舞的成就方面。
在20世纪20年代,以黎锦晖为代表的舞蹈工作者,创作大量适合儿童表演的舞蹈节目,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而20世纪30年代,在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影响下,吴晓邦举起“新舞蹈艺术”的旗帜,积极以新舞蹈为抗日战争与民主解放斗争服务,相继创作了一批舞蹈,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
这个时期涌现了一批舞蹈的先驱者,如戴爱莲。戴爱莲是一位新中国舞蹈界的老前辈,三代人侨居国外,14岁到伦敦学习芭蕾,1941年回国后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重庆等地编创舞蹈《空袭》、《思乡曲》等,宣传抗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并深入少数民主学习舞蹈,创作了《瑶人之鼓》、《拉萨踢踏舞》、《青春舞曲》、《边疆舞》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舞蹈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49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戴爱莲、吴晓邦分别担任了正、副主席,为我国舞蹈事业提出了积极建议。在50年代还建立了培养我国专门舞蹈人才的“中国舞蹈学校”,各地及全国性的舞蹈文艺单位相继成立。它们在新中国文化生活的建设中创作了大量的歌舞节目,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对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时我国的舞蹈无论在题材、体裁,还是在形式、风格的多样化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参考文献:
茶具的发展简史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