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聪明的韩愈阅读答案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聪明的韩愈阅读答案(精选12篇)

聪明的韩愈阅读答案 第1篇

我们唐代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韩愈。

他小时候在家乡读书,一天,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让他们各自去买一样东西,看谁买的东西能把一间屋子装满。放学以后,学生们便都到集市上去。第二天,有的买来树苗,有的买来竹子可谁的东西都不能把一间屋子装满。老师很失望。过了一会儿,韩愈来了。只见他从袖子里取出一枝蜡烛,然后用火柴把蜡烛点燃。老师见了,高兴得连声说:“好!好!韩愈真聪明!”

1.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让他们各自买一样东西,有什么要求?

A.买的东西要能把一间屋子装满

B.买的东西越好看越好

C.买的`东西越明亮越好

正确答案:A

2.文中省略号表示。

A.列举不完全

B.话没有说话

C.沉默

正确答案:A

聪明的韩愈阅读答案 第2篇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春雪韩愈阅读答案 第3篇

(2)唐代诗人东方虬也有一首同题诗:“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哪个)是真梅。”试着比较分析韩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新年未有”的感叹含有对春天的期盼;“未有”与下文“惊见”呼应,欲扬先抑,是铺垫。(每点2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韩愈《湘中》阅读答案 第4篇

韩愈的《湘中》描写了诗人借屈原的故事,烘托出心头的迷惘惆怅,情景交融,寂寞悲凉。

湘中①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苹藻② 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

【注】 ① 贞元末年,韩愈任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摇役赋税,遭谗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路经湘中,过汨罗江时写下此诗。② 苹藻:指祭莫之物。

(1)本诗一二句句法奇崛,不合通常章法,试简析其妙处。(3 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阅读答案:

10.(1) ①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摹写江上景色,但这样些容易流于一般写景,显得平淡无奇。②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描写了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之江景,所营造出的神秘愁惨的气氛,实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③写汨罗江,一不写它的浩瀚,二不写它的平静,而是写它的动态,以突兀动荡的气势和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答对一点即可得3分)

(2)运用渲染、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借凭吊屈原,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无端遭贬的激愤哀切之情和满腹忧怨,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之感。(手法2分,情感3分)

赏析

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以屈原自喻、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之感便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此诗的.大意是:汨罗江畔山猿愁啼,汨罗江上鱼跃浪翻,这里自古就流传着屈原的故事。如今我空有满盘的频草,却找不到地方把屈原祭奠,只听到渔夫击舷歌唱的声音。

拓展阅读:韩愈名字的由来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乐,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她,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讳辩》阅读答案 第5篇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 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不避讳,即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贺不举进士为是 举:推荐

B.凡事父母,得如曾参 事:侍奉

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止:到达顶点

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超过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为犯二名律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微斯人,吾谁与归

D.乃比于宦官宫妾 家祭无忘告乃翁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用作驳斥毁谤者的论据的一组是( )

① 律曰:“二名不偏讳”。

② 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④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⑤ 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⑥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李贺准备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惟 宦 官 宫 妾 乃 不 敢 言 谕 及 机 以 为 触 犯 士 君 子 言 语 行 事 宜 何 所 法 守 也 今 考 之于 经 质 之 于 律 稽 之 以 国 家之 典 贺 举 进 士 为 可 邪 为 不 可 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韩愈的传统文化观》阅读答案 第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韩愈的传统文化观》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韩愈的传统文化观》阅读答案1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点,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互相激荡中,中国文化应该沿着怎样的道路发展,韩愈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韩愈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鹖冠子》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读荀》《读鹖冠子》《读仪礼》《读墨子》等一系列读书札记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如《读荀》中提出的“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杨,大醇而小疵”;《读墨子》中认为“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等,皆以壁立千仞的勇毅提出新见,成为建立其道统思想体系的基础。

唐代的官学虽仍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就民间和知识界的信仰与风尚而言,佛教实有风靡之势,思想文化方面的情形有类于战国时期的“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说:“汉室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在这种沧海横流的大势下,韩愈“障百川使东之,挽狂澜于既倒”,以勇毅之力排击异端,护持道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理论上,他著《原道》,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批判佛老二教的蠹国害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儒家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贡献;在实践上,他逆批龙鳞,谏迎佛骨,反对官方对佛教的宣扬。

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出现过多次,谈论的问题颇为丰富复杂。陈善认为,韩愈赠浮屠诸诗文中,不仅没有丧失辟佛的儒者立场,而且有着引导佛子改弦更张、归顺儒道的良苦用心。而国学大师陈寅恪指出,韩愈《原道》中提出的道统说,实受到新禅宗“教外别传”的传法世系的影响;其扫除章句、直指人伦的论述方法,也受到新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的影响。当代学者也有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饶宗颐先生《韩愈〈南山诗〉与昙无忏译马鸣〈佛所行赞〉》、陈允吉《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等。

韩愈为了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说法,强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开山。为了与佛学心性论对抗,对儒家心性学派的思想予以关注,他举出《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以批判“置天下国家于不顾”的佛老学说,从而把儒学从伦理政治的思维路径,引导到修齐治平由内而外的道路上,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摘编自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以儒家思想为依托接受传统文化,常常用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古代文化著作。

B.在《与孟尚书书》中,韩愈对汉代以来儒学渐衰、佛老盛行的情形表达了忧虑和不平。

C.在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中,作者提出了韩愈的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关联的见解。

D.韩愈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说法,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新儒学的先行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学习研究经典、对待外来文化的立场与态度等方面,论述了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手法,讲述韩愈学习研读古代著作的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

C.文章以唐代佛老二教挑战儒家为背景,阐明了韩愈对抗佛学坚持儒学道统的.坚定态度。

D.文章论述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是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面临佛教挑战时,韩愈排斥了佛教思想甚至佛教徒本身,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争取了空间。

B.对于传统文化,韩愈注重融会贯通其精神,不保守其内容,有一种植根于传统又关注现实的品质。

C.韩愈对传统文化往往有新的认知角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文化创新,指出了新儒学核心价值内容。

D.韩愈坚守民族文化本位,建构符合唐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文化体系,成为新儒学的领军人物。

阅读答案:

1.C(“韩愈的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关联”不是作者提出的见解,而是学术史上的讨论。)

2.D(“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明显错误。)

3.B(A项,“韩愈排斥……佛教徒本身”错误,第三段只能证明韩愈排斥佛教思想而不能证明韩愈排斥佛教徒,且第四段中提到“韩愈赠浮屠诸诗文”,说明韩愈与佛教徒是有交往的。C项,从第五段可以看出韩愈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文中并没有阐述韩愈关于新儒学的核心价值内容。D项,文章第五段只是说韩愈成为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开山,不能理解为他是新儒学的领军人物。)

《韩愈的传统文化观》阅读答案2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点,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互相激荡中,中国文化应该沿着怎样的道路发展,韩愈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韩愈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鹖冠子》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读荀》《读鹖冠子》《读仪礼》《读墨子》等一系列读书札记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如《读荀》中提出的“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杨,大醇而小疵”;《读墨子》中认为“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等,皆以壁立千仞的勇毅提出新见,成为建立其道统思想体系的基础。

唐代的官学虽仍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就民间和知识界的信仰与风尚而言,佛教实有风靡之势,思想文化方面的情形有类于战国时期的“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韩愈在《与孟尚书书》中说: “汉室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在这种沧海横流的大势下,韩愈“障百川使东之,挽狂澜于既倒”,以勇毅之力排击异端,护持道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理论上,他著《原道》,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批判佛老二教的蠹国害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儒家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贡献;在实践上,他逆批龙鳞,谏迎佛骨,反对官方对佛教的宣扬。

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出现过多次,谈论的问题颇为丰富复杂。陈善认为,韩愈赠浮屠诸诗文中,不仅没有丧失辟佛的儒者立场,而且有着引导佛子改弦更张、归顺儒道的良苦用心。而国学大师陈寅恪指出,韩愈《原道》中提出的道统说,实受到新禅宗“教外别传”的传法世系的影响;其扫除章句、直指人伦的论述方法,也受到新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的影响。当代学者也有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饶宗颐先生《韩愈〈南山诗〉与昙无忏译马鸣<佛所行赞>》、陈允吉《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等。

韩愈为了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说法,强调尧、舜、禹、汤、文、式、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开山。为了与佛学心性论对抗,对儒家心性学派的思想予以关注,他举出《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以批判“置天下国家于不顾”的佛老学说,从而把儒学从伦理政治的思维路径,引导到修齐治平由内而外的道路上,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摘编自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与孟尚书书》中,韩愈对汉代以来儒学渐衰、佛老盛行的情形表达了忧虑和不平。

B、在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中,作者提出了韩愈的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关联的见解。

C、韩愈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说法,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新儒学的先行者。

D、韩愈以儒家思想为依托接受传统文化,常常用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古代文化著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学习研究经典、对待外来文化的立场与态度等方面,论述了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手法,讲述韩愈学习研读古代著作的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

C、文章论述学术史上关于韩愈与佛教关系的讨论,是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推进的。

D、文章以唐代佛老二教挑战儒家为背景,阐明了韩愈对抗佛学坚持儒学道统的坚定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面临佛教挑战时,韩愈排斥了佛教思想甚至佛教徒本身,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争取了空间。

B、韩愈坚守民族文化本位,建构符合唐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文化体系,成为新儒学的领军人物。

C、韩愈对传统文化往往有新的认知角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文化创新,指出了新儒学核心价值内容。

D、对于传统文化,韩愈注重融会贯通其精神,不保守其内容,有一种植根于传统又关注现实的质量。

阅读答案:

【答案】

1、B2、C3、D

【1题详解】B项“韩愈的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关联”错误,由材料第四段中“陈善认为,韩愈赠浮屠诸诗文中,不仅没有丧失辟佛的儒者立场,而且有着引导佛子改弦更张、归顺儒道的良苦用心。而国学大师陈寅恪指出,韩愈《原道》中提出的道统说,实受到新禅宗‘教外别传’的传法世系的影响;其扫除章句、直指人伦的论述方法,也受到新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的影响”可知,不是作者提出的见解,而是学术史上的讨论。故选B。

【2题详解】C项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明显错误,由文章第四段依次出现的宋代学者陈善、现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当代学者可知,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故选C。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第7篇

14.【信息筛选】B(3分)

15.【内容概括】(3分)

①韩愈上表获罪,被贬潮州(1分);②韩愈被贬至蓝关时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叔湘》(1分);③韩愈到任后为民兴四利。(或:韩愈到任后为民做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二是兴修水利;三是赎放奴婢;四是兴办教育。)(1分)

16. (5分)

(1)【概念理解】(2分)

“陈利害”指宪宗佞佛,韩愈向其陈述迎佛骨活动的利害关系(1分),认为将朽骨迎到长安,一路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1分)。

(2)【形象概括】(3分)

韩愈的性格特点有:①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②推己及人、心系百姓;③勇敢忠诚、敢于上书直谏;④脚踏实地,尽力而为。(答对一点1分,答对三点即满分。)

17.【推断探究】(4分)

韩愈《宿龙宫滩》阅读答案 第8篇

该诗前四句是写龙宫滩之险奇,接下面两句则是诗人触景生情,景心互动,产生了共鸣。特别是那“宵残雨送凉”之句,天将破亮,可还是浙浙沥沥地下着小雨,小雨送凉,这个“凉”字在此既是写实又是写感。阳山是个山区,气候宜人,加之龙宫滩这个特殊之地,又是“宵残”之时,确实是个地道的“凉”。再个是诗人含冤遭贬阳山一年之多,满腹的委屈和压抑,平时犹如一把无名之火,燃烧在心头,终焦躁不安。今幸遏大赦,当然自觉自待,“凉”在心头了。这一个“凉”字写活了诗人独享的快意。

该诗最后两句写到:“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此景此地,此时此情,一旦梦醒,自然会心情激动,睡意全无,打开开心的话匣,套套不觉一直说到天亮,说的是故乡河阳老家都是他最最思念的`地方。该诗另一半想必是他回朝后,要大展宏图,实现他不懈追求的宏愿。

拓展阅读:韩愈生平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 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三年(8),韩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元和十年(8),晋升为中书舍人。

元和十二年(8),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文化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正月,韩愈调任袁州刺史,虽然仅在袁州九个月,却办了一件“禁隶”的大好事,据新旧《唐书》记载:“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入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曰:禁其为隶。”当地人为了感激韩愈的这一行为,建了昌黎书院(今存)表示纪念。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

长庆元年(8)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长庆二年(822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旧唐书·韩愈传》阅读答案 第9篇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B.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D.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祖籍昌黎郡,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B.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也可以分为“征”和“辟”两类,唐采用科举制,不存在“征”和“辟”。

C.宫市是中唐时,宫中有需要买外面市场上的物品,随意给出价款强行收购的行为,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

D.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后来考中进士,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5分)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5分)

参考答案

4.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5.B(“唐不存在征’和辟’”错误。)

6.A(“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与原文不符)

7.(1)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控告)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禁中”1分,“诉”1分,“磨”1分,“勒”1分,大意1分)

韩愈《答张十一》阅读答案 第10篇

【答案】

①首联景物的特点是荒僻冷寂;

②首联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地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之感。

(2)颔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做简要赏析。(4分)

【答案】

韩愈龙说阅读答案 第11篇

韩愈龙说阅读答案

龙说

韩愈

①龙嘘②气成云,云固③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④光景⑤,感震电,神变化⑥,水⑦下土,汩gǔ⑧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⑨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⑩不可欤(yú) !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⑾。”既曰:龙,云从之矣。

【阅读提示】

本文以云龙作比喻,寓意深刻。清人李光地认为“此篇取类至深,寄托至”。其主旨是借龙能创造出自己所凭借依赖的东西,勉励有志之士要努力为自己创造出可以施展抱负才能的良好条件。

【阅读训练】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云固弗灵于龙也(本来,当然) B.然龙乘是气(这)

C.神变化(神灵) D.云从龙(跟从,随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穷”字与“茫洋穷乎玄间”中的穷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A.欲穷其林 B.君子固穷 C.穷冬烈风

D.日暮途穷 E.乐亦无穷 F.理屈辞穷

4.本文借“龙”和“云”的相互关系,表达了自己的情怀,这种写法是: 。

5.本文以“龙”喻 ,以“云”喻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参考答案

2.C

3.B C

4.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人才 际遇 怀才不遇

注释

①龙说:选自《杂说》,为其首篇,题目为编者加。

②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

③固:本来、当然。

④伏:遮蔽。

⑤感通“撼”,震撼

⑥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蠋(zhuo,二声),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⑦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⑧汩:淹没。

⑩信:确实、的确。

⑨无以:没有可以用来。

⑾云从龙:语出《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从:随,跟随。

译文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简析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这篇根据典籍和传说写的杂感,用意很明显:作者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说明了圣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即圣君是要依靠贤臣建功立业,贤臣又要仰仗圣君的识拔才能荷重行远,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阅读答案 第12篇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壮:认为……豪壮

B.以为当得躬诣大府诣:到……去

C.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令:美德

D.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假:请假

3.F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未得造观”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系官于朝

②以言事斥守揭阳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④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⑥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⑨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滕王阁闻名遐迩,作者从年少时就知道它是江南的第一名胜景观。

B.王仲舒任南昌地方长官后,曾经著节呼吁关注滕王阁的修缮问题。

C.干仲舒修缮滕王阁没有劳民伤财,作者对此务实精神持肯定态度。

D.本文在写法上没有正面描写滕千阁及其四周景物,而是以情取胜。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3分)

译:

(2)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3分)

聪明的韩愈阅读答案

聪明的韩愈阅读答案(精选12篇)聪明的韩愈阅读答案 第1篇我们唐代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韩愈。他小时候在家乡读书,一天,老师给每个学生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